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蟾蜍骨骼肌兴奋与收缩实验

蟾蜍骨骼肌兴奋与收缩实验

蟾蜍骨骼肌兴奋与收缩实验
蟾蜍骨骼肌兴奋与收缩实验

课程名称:生理科学实验指导老师:虞燕琴成绩:

实验名称蟾蜍骨骼肌兴奋与收缩实验同组学生: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本人Email:

蟾蜍骨骼肌兴奋与收缩实验

(浙江大学医学院级临床医学七年制生理科学实验班组,浙江杭州310058)[摘要]目的:学习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换能器的使用。学习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方法。观察不同刺激强度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观察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和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与收缩之间的时间关系及其各自特点。方法:在保持刺激时间恒定的条件下,逐步增加对蟾蜍坐骨神经的刺激强度和改变电脉冲刺激频率,利用RM6240观察记录腓肠肌收缩张力变化。结论:当波宽为0.1ms的单刺激时,阈刺激时,肌肉收缩力1.437±0.828g,最大刺激时,肌肉收缩力11.162±5.797g,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者间肌肉收缩力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最大刺激作用下,不完全强直收缩临界频率为5Hz,肌肉收缩力为18.44±11.97g,完全强直收缩临界频率为20.7±4.9Hz,肌肉收缩张力为74.82±40.91g,后者肌肉收缩张力明显高于前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者间肌肉收缩力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而增大。不同的刺激强度和频率对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有不同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递增关系。

[关键词]腓肠肌;单收缩;完全强直性收缩;不完全强直性收缩;阈刺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实验动物:蟾蜍。

1.1.2 药品与试剂:任氏液(Ringer`s solution)。

1.1.3 仪器:RM6240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神经肌肉标本盒(nerve-muscle chamber )、张力

换能器、锌铜弓、玻璃分针、镊子、剪刀、蛙板。

1.2 方法

1.2.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蟾蜍毁脑脊髓,去上肢和内脏,下肢剥皮浸于任氏液中。将蟾蜍下肢背面向上置于蛙板上,用剪刀从脊柱正中剪开分成两个下肢标本,用玻璃分针分离脊柱傍的坐骨神经,用线在近脊柱处结扎,剪断神经,从大腿至腘窝分离坐骨神经。去除股骨上的肌肉,距膝关节1cm剪断股骨,分离腓肠肌跟腱穿线结扎,剪断跟腱,游离腓肠肌,在膝关节处剪去小腿。

1.2.2仪器连接和参数设置:固定股骨,坐骨神经搭于电极上。连接腓肠肌的张力换能器接第1通道,神经肌肉标本盒1对刺激电极接刺激输出通道,1对神经信号记录电极接第2通道。将腓肠肌跟腱的扎线固定在张力换能器悬臂梁上,不宜太紧,此连线应与桌面垂直,调节微距调节器,将前负荷调至2g。在“实验”菜单中选择生理科学实验中的“骨骼肌收缩”进入实验状态。参数:通道时间常数直流,灵敏度10-30g,滤波频率100Hz、采样频率400-1KHz,扫描速度1s/div。刺激通道选单刺激模式,强度0.1~2V,波宽0.1ms,延迟1ms。

1.3统计处理:对各次的收缩强度、收缩张力和频率等数据数据进行t检验,以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观察项目

2.1不同刺激强度刺激坐骨神经对肌肉收缩张力的影响:从0.1V逐渐增大刺激强度,找出刚能引起肌肉出现微小收缩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强度。继续增强刺激强度,观察肌肉收缩反应是否相应增大。继续增强刺激强度,直至肌肉收缩曲线不能继续升高为止,这时的刺激强度即最大刺激强度。

2.2最大刺激强度时,不同刺激频率刺激坐骨神经对骨骼肌收缩张力的影响:用最大刺激强度,使刺激频率逐渐增加,记录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曲线,观察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变化。

2.3同步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骨骼肌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曲线。最大刺激强度下采用双刺激模式,波间隔分别为0.1,0.5,2,10,100,1000ms。

3. 实验结果

3.1记录阈刺激和最大刺激

对波宽为0.1ms的单刺激,阈刺激产生的肌肉收缩力1.437±0.828g显著小于最大刺激产生的肌肉收缩力11.162±5.797g(p<0.01),阈刺激时刺激强度为0.540±0.211V,明显小于最大刺激时刺激强度0.999±0.409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阈刺激和最大刺激之间,肌肉的收缩力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最大刺激后不再增加。见表1 图1

表1. 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蟾蜍腓肠肌收缩的阈刺激和最大刺激

图1. 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蟾蜍腓肠肌收缩的阈刺激和最大刺激

3.2单收缩与不完全强直的临界频率,不完全强直与完全强直的临界频率

在最大刺激作用下,单收缩临界频率为1Hz,肌肉收缩力为10.46±5.81g,不完全强直收缩临界频率为5Hz,肌肉收缩张力为18.44±11.79g,完全强直收缩频率为20.7±4.9Hz,肌肉收缩力为74.82±40.91g,完全强直收缩张力明显高于不完全强直收缩,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从不完全强直收缩到完全强直收缩之间,随着刺激频

率的增加,肌肉收缩力逐渐增大。见表2,图2

表2. 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单收缩的刺激频率和完全强直的刺激频率

图2. 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单收缩的刺激频率和完全强直的刺激频率

3.3不同刺激波间隔的肌肉张力

在最大刺激强度下,0.5ms的波间隔肌肉收缩张力为7.04±5.24g,2ms的波间隔肌肉收缩张力为8.18±6.37g,10ms的波间隔肌肉收缩张力为13.52±7.12g。2ms的波间隔时与

10ms的波间隔时具有显著差异(p<0.01)。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波间隔的增加肌张力也随之增加。见表3 图3

表3.不同波间隔时的收缩张力

图3.不同波间隔时的收缩张力

4.讨论

4.1因为实验用的蟾蜍有大小生理状况等不同差异,制作得到的腓肠肌标本也具有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有时会比较大,这就造成了一些组之间实验数据的差异。另外,腓肠肌离体后神经肌肉会渐渐失活,失活的速度取决于蟾蜍本身的状况以及组员滴加任氏液的频率。而实验时腓肠肌的活性程度自然对实验数据有较大影响。由于不同波间隔双刺激实验是最后做的,相对来说腓肠肌活性要差一些,所以实验数据的出来较之前的差距更大,所以此时我们去掉了最值以求增加实验可靠度。但是在之前部分的实验中,虽然最大数据几乎是最小数据的十

倍,我们认为其还是合理的,因为其数据的变化符合实验规律,体现出了我们要验证的原理。另外,实验中我们发现我们第7组的数据相对其他组较低,经过分析,认为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腓肠肌标本制作出来以后没有在任氏液中浸泡足够长的时间,这导致了我们第一个腓肠肌标本的干掉,另外一个连续强刺激之后没有给与腓肠肌足够长的休息时间,最终导致几乎每一部分实验测得的数据都有一定程度的偏低。

4.2从阈刺激到最大刺激,肌张力呈增加趋势,到达最大刺激后几乎不再增加。这是因为从阈刺激开始,阈值最低的神经开始兴奋,刺激越强,电压越高,则更多的神经纤维开始兴奋,当最大刺激时,所有的神经纤维都兴奋,肌张力达到单收缩最大。

4.3最大刺激电压下,不完全强直时肌张力显著增加,到达完全强直后,几乎不再增加。剌激波的间隔时间大于单收缩的持续时间,肌肉收缩波呈现与刺激频率相同的单收缩波;刺激波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持续时间,肌肉收缩波发生融合(总和),融合发生于舒张期,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融合发生于收缩期,出现完全强直收缩波,但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发生融合。肌肉单收缩时,胞浆内Ca2+浓度升高的持续时间太短,被激活的收缩蛋白尚未产生最大张力时,胞浆Ca2+浓度即已开始下降,单收缩产生的张力不能达到胞浆内Ca2+浓度相应的最大张力。强直收缩时,肌细胞连续兴奋,引起终池中的钙连续释放胞浆内的Ca2+浓度持续升高,使肌肉未完全舒张或未舒张时进一步收缩,使收缩张力逐渐增大,完全强直收缩时收缩张力达到了一个稳定的最大值。

4.4刺激波间隔小于0.5ms时,神经干的第2个动作电位消失,肌肉的收缩显著降低。刺激波间隔小于神经干不应期,第二个刺激落在神经干的绝对不应期内,神经纤维不发生兴奋。参考文献

[1]马雪泷,吴效兵,吴边茶多酚对蟾蜍坐骨神经干兴奋传导及骨骼肌收缩的影响[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 25(7)

[2]杨勇骥,孔令山. 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时肌浆网内Ca2+释放的形态—功能变化研究[J]. 电子显微学报, 2001,20(3):193-198

[3]许继田,赵文. 肌肉注射质粒DNA对蟾蜍骨骼肌单收缩及强直收缩力的影响[J].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00.16(4):309-309,320

[4]Mary A.B.勃雷兹尔.神经系统的电活动[J].科学出版社. 北京.1984 :45

[5]曾绍锋,陈维毅,陈文哲. 骨骼肌在重复电刺激下生理行为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8.25(4):842-844

刺激强度、频率对肌肉的影响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专用纸 实验一刺激强度、频率对肌肉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2.观察组织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以及骨骼肌收缩的特点 3.观察组织反应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阈强度、阈刺激、最大刺激等概念,理解动作电位“全或无”的特点 4.观察不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从而了解强直收缩的机制 二、实验对象 蛙或蟾蜍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 蛙类手术器械(蛙板、玻璃板、蛙钉、刺蛙针、粗剪刀、组织剪、眼科剪、镊子、玻璃分针、放污碟和棉线等),任氏液,烧杯,滴管,锌铜弓,双凹夹,铁架台,张力换能器,肌动器(肌槽),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破坏蛙脑和脊髓取蛙一只用自来水洗净,一手握蛙,小指和无名指夹住两后肢,用拇指按压背部,中指放在胸腹部,用食指下压头部前端使头前俯,另一只手持刺蛙针沿枕骨正中线向脊柱端触划,当触到凹陷处即为枕骨大孔。刺蛙针可由此垂直刺入枕骨大孔,再折向前方插入颅腔并左右搅动,捣毁脑组织;而后退针至皮下,针尖向右刺入椎管并上下搅动以破坏脊髓。当蛙四肢松软、下颌呼吸消失、反射消失则表示其脑和脊髓被完全毁坏,否则应重复以上操作。 2.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在蛙骶髂关节水平以上1~2cm处用粗剪刀剪断脊柱,一手握双后肢,使蛙的头与内脏自然下垂,一手持粗剪刀,沿两侧将蛙的头、前肢和内脏全部剪除并置于放污碟内,仅保留蛙的双后肢、腰骶部脊柱及由它发出的坐骨神经丛(呈淡黄色)。 3.剥离皮肤一手持镊子夹住蛙脊柱端(注意镊子不要触及神经),另一手捏住其上的皮肤边缘,向下剥掉蛙的皮肤,然后将标本放在盛有任氏液的烧杯中备用。将手及使用过的手术器械洗净,防止蛙皮肤的分泌物可能对神经肌肉组织造成影响 4.分离双后肢用镊子从背位夹住脊柱将标本提起,用粗剪刀剪去向上突出的骶尾骨(注意勿损伤坐骨神经),再沿正中线将脊柱分为两半,并从耻骨联合剪开双后肢,最后将分离的双后肢浸入盛有任氏液的烧杯中。 5.游离坐骨神经取一侧后肢,腹面向上,用蛙钉将其固定在蛙板上,在大腿背侧的半膜肌与股二头肌之间用玻璃分针分离出坐骨神经。分离时要仔细用剪刀剪断坐骨神经的分支,向上分离至基部,向下分离至腘窝。保留与坐骨神经相连的一小块脊柱。 6.剔除肌肉,剪断股骨将分离出来的坐骨神经搭在腓肠肌上,用组织剪从膝关节周围向上剪除大腿的所有肌肉,将膝关节上方的股骨刮干净,暴露股骨并在距膝关节上1cm处用粗剪刀剪断。 7.分离腓肠肌,完成标本在腓肠肌跟腱处穿线结扎,提起结扎线,剪断结扎线后的跟腱,分离腓肠肌至膝关节处,在膝关节处将小腿除腓肠肌外的其余部分剪断,即制备出一个完整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8.检查标本的兴奋性将浸在任氏液的锌铜弓短暂接触坐骨神经,若腓肠肌发生收缩,则表示标本的兴奋性良好,可放入任氏液中备用。 9.实验装置及标本安放将肌动器固定在铁架台的双凹夹上,并与张力换能器平行,然后把标本中预留的股骨固定在肌动器上,使肌肉处于自然拉长的长度;坐骨神经干放置在肌动器的刺激电极上,保持神经与刺激电极接触良好。将张力换能器与刺激电极分别连接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 五、实验结果

电刺激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实验报告

人体机能学实验报告 姓名 张立鑫60专业 临床二系 年级2010级班次4班 赵文韬70日期2011年8月31日 郑维金73 钟原75 【实验名称】 电刺激月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实验目的】 1 .掌握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2. 通过电刺激蟾蜍的腓肠肌标本,观察电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3. 观察电刺激频率的变化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 【实验对象】 蟾蜍 【实验药品和器材】 任氏液、蛙类手术器械、张力换能器、刺激电极、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 铁支架、肌槽等。 【实验步骤及方法】(详见书.) 1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2 .固定标本。 3 .仪器连接。 4 . BL-410的操作。 【实验结果】 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阈刺激 最 犬 刺 激

【讨论与分析】 一、实验过程中的兴奋阈值是否会改变为什么 组员看法: 1.不会改变。组织里的各个细胞都是定的,都有各自的阈值,当刺激强度使得 组织里的每个细胞都产生兴奋时的最小刺激强度就是组织的阈值,所以组织 的阈值就是这个最小刺激强度值,所以是不会变的。 2.在实验过程中当标本没有失活时标本的兴奋阈值不会改变,兴奋阈值 是标本本身的钠离子通道活性决定的,在标本保持活性时,它的钠离子通 道活性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我认为当标本保持活性时,标本的兴奋阈值是不 会改变的。 3.会改变。因为细胞没发生一次兴奋后,会有一个绝对不应期,在此期 间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即兴奋阈值无限大,故实验过 程中兴奋阈值发生改变。 二、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幅度会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蟾蜍腓肠肌是由很多肌纤维组成的,它们的兴奋性高低不一,在一定范围内,较弱的刺激仅引起部分兴奋性高的肌纤维发生收缩,肌肉收缩幅度较 小,而较强的刺激则引起更多的肌纤维发生收缩,肌肉收缩幅度较大。故在 不超过肌肉最大收缩幅度的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幅度会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 大。 三、肌肉收缩张力曲线融合时,神经干和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否融合为什么 肌肉收缩张力曲线融合,说明这是一个强直收缩,强直收缩只能说明此时出现动作电位的频率很高,但是动作电位是不可能融合的,只能是在一个很 小的区域一个动作电位结束后产生另一个动作电位,并且神经传导都有一个 绝对不应期,这更能说明动作点位不能融合。 四、实验过程中注意要点讨论。

实验报告: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一、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实验目的:加强理解兴奋传导的概念,掌握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方法。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 实验原理:通过测出示波器上动作电位传导的距离和传导所需的时间,计算传导速度。 1.潜伏期法:测量第一个通道动作电位潜伏期的时间t,输入刺激电极到第一个引导 电极间的距离s,v=s/t。 2.潜峰法:测量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和两对引导电极间的距离,v= (s2-s1)/(t2-t1)。 实验步骤: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 2.连接仪器,引导动作电位波形。 3.剪裁编辑图形,计算传导速度。 实验结果:1.图形 2.计算 S=10mm, t=0.33ms, v=10mm/0.33ms=33m/s 分析讨论: 1. 当刺激端和记录端离得较远时,引导的复合动作电位波形会发生什么改变,为什么? 2.用什么方法可使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量更准确? 实验结论: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为33m/s.

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目的:了解测定不应期的方法和原理,并加深对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即动作电位。一次兴奋产生后,必须经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变化后,兴奋性才能恢复。本实验通过生物电放大器引导并记录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验证和测量动作电位的不应期。先给一个条件刺激,再用另一个检验刺激在兴奋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检查兴奋未阈值及所引起动作电位的幅度。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并浸在任氏液中约5分钟,待其兴奋性稳定后实验。 2.连接仪器,设置实验参数,观察并测量神经干的不应期。 实验结果:(见图) 分析讨论: 1.为什么要先引导神经纤维的单向复合动作电位,然后再测量其兴奋性的不应期? 2.神经干不应期与单根神经纤维的不应期有何不同? 实验结论:兴奋性的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刺激坐骨神经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全过程上课讲义

刺激坐骨神经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全过程

1.刺激坐骨神经,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全过程 A.AP的产生 在坐骨神经一端施加一个阈上刺激,使膜除极达到阈电位,Na+通道开放,Na+内流,引起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此时Na+通道迅速失活,K+通道通透性增加,K+ 外流,引起膜的复极化和超极化,动作电位产生,引起兴奋。 B.兴奋的传导 分为有髓纤维传导和无髓纤维传导。无髓纤维冲动传导的机制又称局部电流学说,指的是兴奋部位与邻近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其方向是在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局部电流的流动使邻近部位除极达到阈电位,邻近部位兴奋。依此方式,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有髓纤维冲动传导的机制又称跳跃传导学说,有髓纤维有髓鞘处称节间段,髓鞘间断处称郎飞节。节间段处因脂质厚,离子不能跨膜流动,故有髓纤维受刺激时,兴奋总是在郎飞节处产生,传导兴奋时总是在兴奋的郎飞节和邻近的郎飞节形成局部电流,使邻近的郎飞节兴奋,即兴奋的传导是从一个郎飞节跳跃到另一个郎飞节。这也是有髓纤维冲动传导比无髓纤维快的原因。 C.N-M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神经末梢的终末小支深入肌纤维膜的凹陷中,称为神经-肌肉接头。神经终末的膜构成接头前膜即终末膜,肌纤维膜称为接头后膜即终板膜。AP 传递至终末膜,膜上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引起递质小泡前移,释 放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n型受体结合,n型受体是离子 通道偶联受体,结合后通道打开,Na+内流,K+ 外流,产生终板电位 EPP。EPP是局部电位,以电紧张的方式影响邻近肌膜,其强度积累达 到肌膜阈值后,引起肌膜发生动作电位,并沿肌纤维传导。 D.兴奋-收缩偶联 肌膜的兴奋通过T管膜传向肌细胞内三联体和肌节近旁,三联体处T管膜除极引起Ca2+内流,该信息传递给终末池上受体引起Ca2+的释放。 E.肌细胞的收缩 当肌肉收缩引起肌质内的Ca2+浓度升高时, Ca2+ 与肌钙蛋白的TnC结合,TnI与肌钙蛋白的结合力下降,原肌球蛋白变构移位,暴露出肌动蛋白 与横桥的结合位点。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消耗ATP,拖动细肌丝向肌 节中央的M线方向滑行,肌节缩短,即肌肉收缩。 2.刺激、AP、RP、TP、锋电位、兴奋、兴奋性之关系 刺激:能为人体感受并引起组织细胞、器官和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RP(静息电位): 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TP(阈电位):细胞膜达到AP时的需要最小的膜电位水平; SP(锋电位):AP的一个过程之一,AP的除极和复极过程的前半部分进行极为迅速,且变化幅度很大,记录出来的尖波即为锋电位; AP(动作电位):在RP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可传导的电位波动,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两个过程; 兴奋是细胞受刺激产生AP的反应,只有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才能说它是兴奋; 兴奋性:细胞受刺激产生AP的能力。 3.从N-M接头传递和跨膜信号转导,谈谈细胞通讯过程;信号转导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A.多细胞生物是由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社会,这个社会中的单个细胞间必须通过细

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了解阈刺激、阈上刺激、最大阈刺激的概念和意义。 3、了解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的概念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 由许多肌纤维组成的腓肠肌在受到不同强度的刺激时引起不同反应。刺激强度过小时发生阈下刺激(subthreshold stimulus),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使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最适刺激强度。 肌肉组织对阈上刺激发生的单收缩的过程分为: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同一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于神经-肌肉标本,根据刺激间隔与单收缩时程的关系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当同一强度的阈上刺激连续作用于标本时,根据后一收缩与前一收缩发生的时期关系可出现:强直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三实验器材 蟾蜍,粗剪刀,玻璃分针,探针,木锤,镊子,培养皿,任氏液,娃板,保护电极,肌槽,张力转换器(100g),锌铜弓,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四实验步骤 制作标本(观看视频):毁脑脊髓、下肢标本制备、腓肠肌标本制备、连接仪器。(一)1打开计算机软件中的模拟实验。 2打开电源,对蟾蜍腓肠肌进行单刺激,频率为1HZ,电压由逐渐增大到,记录下每次增大电压后的收缩力。每个电压下刺激3次,记录数据。 3将图表截下来并画出数据表格进行分析。 (二)1打开计算机软件中的模拟实验。 2打开电源,对腓肠肌进行连续刺激,即使腓肠肌进行完全强直收缩。电压不变,频率由1HZ逐渐增加到12HZ,记录下每次增大频率之后的收缩力。 3将图表截下来并画出数据表格进行分析。 五结果

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

实验一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1、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了解阈刺激、阈上刺激、最大阈刺激的概念和意义。 3、了解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的概念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 由许多肌纤维组成的腓肠肌在受到不同强度的刺激时引起不同反应。刺激强度过小时发生阈下刺激(subthreshold stimulus),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使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最适刺激强度。 肌肉组织对阈上刺激发生的单收缩的过程分为: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同一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于神经-肌肉标本,根据刺激间隔与单收缩时程的关系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当同一强度的阈上刺激连续作用于标本时,根据后一收缩与前一收缩发生的时期关系可出现:强直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三实验器材 蟾蜍,粗剪刀,玻璃分针,探针,木锤,镊子,培养皿,任氏液,娃板,保护电极,肌槽,张力转换器(100g),锌铜弓,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四实验步骤 制作标本(观看视频):毁脑脊髓、下肢标本制备、腓肠肌标本制备、连接仪器。 (一)1打开计算机软件中的模拟实验。 2打开电源,对蟾蜍腓肠肌进行单刺激,频率为1HZ,电压由0.1V逐渐增大到 1.5V,记录下每次增大电压后的收缩力。每个电压下刺激3次,记录数据。 3将图表截下来并画出数据表格进行分析。 (二)1打开计算机软件中的模拟实验。 2打开电源,对腓肠肌进行连续刺激,即使腓肠肌进行完全强直收缩。电压1.4V 不变,频率由1HZ逐渐增加到12HZ,记录下每次增大频率之后的收缩力。 3将图表截下来并画出数据表格进行分析。 五结果 图1蟾蜍腓肠肌连续刺激时刺激频率和收缩力的关系 表1 蟾蜍腓肠肌单刺激时刺激强度和收缩力的关系 固定频率1HZ

生理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蟾蜍骨骼肌生理 学号 系别 组别 同组 实验室温度 实验日期2015年5月7日

一、实验题目 蟾蜍骨骼肌生理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期的确定)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 确定蟾蜍骨骼肌收缩的 (1)阈水平和最大收缩以及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曲线 (2)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期 (3)刺激频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三、实验方法 1、蟾蜍坐骨神经-骨骼肌标本的制作及电路连接 1)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做个神 经及小腿的腓肠肌,注意不要将胫神经与腓神经分离。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 关分支后游离至膝关节处;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 线留长。保留膝关节,剪去腿骨,将标本离体。注意保持神经肌肉湿润。 2)用大头钉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 保证神经、肌肉与电极充分接触。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 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3)肌肉的结扎线从标本盒中穿出,连接力换能器。注意连线尽量短,以减小阻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标本的休息:将神经搭在肌肉上,用浸湿了任氏液的棉花 覆盖神经肌肉,保持湿润。但标本盒避免有过多的液体,防止短路。 4)换能器插头接RM6240通道1。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 S1和S2,插头接刺激输出插口。如果需要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则在肌肉所 搭置的记录电极上连接输入导线,注意接地,插头接通道2。 2、蟾蜍骨骼肌生理各项数据测定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肌肉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收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肌肉标本收缩现象的描记及单收缩的分析,获得该肌肉收缩的阈值。 2.了解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3.学习掌握刺激器和张力换能器的使用。 4.加强对神经和肌肉了解,熟练解剖。、 二.实验原理 1.肌肉标本收缩现象的描记 利用刺激器可诱发蛙的离体神经肌肉标本发生兴奋收缩现象,可利用适当的参数和图形,客观、详细、准确地描述收缩的生理过程与现象。 骨骼肌受到一次短促的阈上刺激时,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出现一次机械收缩,称为单收缩。收缩的全过程可分为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在一次单收缩中,肌峰电位的时程(相当于绝对不应期)仅1~2毫秒,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上百毫秒(蛙的腓肠肌可达100毫秒以上)。 2. 张力换能器 换能器是一种能将机械能、化学能、光能等非电量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器件或装置,并线性相关。利用物理性质和物理效应制成的物理换能器种类繁多,原理各异。张力换能器是一种能把非电量的 生理参数如力、位移等转换为电阻变化的间接型传感器,属于电阻应变式传感器。通常由弹性元件、电阻应变片和其他附件组成。弹性元件采用金属弹性悬梁,可根据机械力的大小选用不同厚度的弹性金属。弹性悬梁的厚度不同,张力换能器的量程亦不同。两组应变片r1、r4及r2、r3分别贴于梁的两面。两组应变片中间接一只调零电位器,并用5~6v直流电源供电,组成差动式的惠斯登桥式电路(非平衡式电桥)输出电压值与应变片所受力的大小成正比,即力的变化转换成电桥输出电压的变化。此电信号经过记录仪器的放大处理,就能描记出肌肉收缩变化的过程。 实验时,根据测量方向将换能器用"双凹夹"固定在合适的支架上。但由于双凹夹在支架上移位不方便,很难在小范围内做出精细的移位;移位不当,可能引起标本的损伤和换能器的损坏。故现多采用"一维微调固定器",由上下位置调节钮控制,可在小范围内(上下)精细的移位。这不仅方便了实验操作,也有利于前负荷的控制。测量的方向,即力与位移的方向,要与张力换能器弹性悬梁的前端上下移动的方向保持一致。使能量转换和线性关系良好,符合张力换能器设计与使用上的要求。一般张力换能器的调零电位器设计为暗调节,为了方便使用,其暗调节孔朝上,故张力换能器有暗调节孔的一面为上。 3. 影响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肌细胞最本质的功能是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功,产生张力和缩短。肌肉收缩效能表现为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或缩短程度以及产生张力或缩短的速度。横纹肌的收缩效能由收缩前或收缩时承受的负 荷、自身的收缩能力和总和效应等因素决定的。(所谓总和指骨骼肌收缩的叠加效应)通过收缩的总和,骨骼肌可快速调节其收缩强度,而心肌则不会发生总和。由于在体的骨骼肌的收缩是受神经控制的,故收缩的总和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它有两种形式,即运动单位数量的总和与频率效应的总和。 4. 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 利用电脉冲刺激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可观察到收缩总和的现象。实验证明刺激增加,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增加,收缩的强度亦增加。刺激支配腓肠肌的坐骨神经或直接刺激腓肠肌时,不同的刺激强度会引起肌肉的不同反应。当全部肌纤维同时收缩时,则出现最大的收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篇一:蛙心起搏点 蛙心起搏点 实验报告 20081217 01:15:25 阅读1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实验目的】 1 了解在体内观察器官生理特点的方法,并确定蛙心起搏点及传导途径 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节律性高低不同。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由于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分,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抢先占领或超速驱动压抑”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一旦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则潜在起搏点可以自动发 生兴奋,是心房或心室依从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节律而跳动。

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在正常情况下,其 心房和心室在静脉窦冲动作用下依序搏动,只有当正常起搏点的冲动受阻时,“超速压抑”解除,心脏的自律性次之的部位才可能显示其自律性。 本实验利用结扎阻断传导通路的方法来确定蛙心起搏点和传导途径。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 【实验器材和药物】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刺蛙针;线、小烧杯、滴管、任氏液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暴露心脏蟾蜍或蛙一只,用刺蛙针破坏脑和脊髓后,将其仰卧固定在蛙板上。用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可见心脏包在心包中,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在窦房沟、房室沟处各预 置一段手术用的丝线 2 观察正常心跳频率 观察它们的跳动次序并计数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数 3 结扎窦房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 找到静脉窦和心房交界的半月行白线(窦房沟)。然后将预先穿入的丝线沿着

生理心理学:牛蛙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①掌握基本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学习制备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基本操作技术。 ②学习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③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④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形式的改变及关系。 二、实验摘要 肌肉组织的兴奋主要表现为收缩活动。一个刺激是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不仅与刺激形式有关,还与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有关。用方形电脉冲刺激组织,在一定的刺激时间(波宽)下,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刺激称为阈刺激,所达到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称为最大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叫最大刺激强度;界于阈刺激和最大刺激间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称为阈上刺激强度。 肌肉收缩的形式,不仅与刺激本身有关,而且还与刺激频率相关。若刺激频率较小,使刺激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收缩表现为一连串的单收缩;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时间、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加刺激频率,使刺激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收缩时间,则肌肉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三、材料与方法 (1)材料:培养牛蛙、任氏液、常用手术器械、粗剪刀、蛙板、蛙钉、锌铜弓、培养皿、滴管、棉线、张力换能器、双凹夹、三角支架、保护电极、一维位移微调器、RM6240C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2)方法: 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①材料:牛蛙、常用手术器械、玻璃板、锌铜弓、培养皿、滴管、任氏液、粗剪刀、蛙板、蛙钉、粗棉线 ②方法:使用毁髓针将牛蛙进行双毁髓,用手术器械剥离后肢标本,依次分离两后肢,坐骨

蟾蜍心脏传导系试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练习双毁髓法,熟练掌握双毁髓技术。1.熟练使用手术器械。尤其是手术剪。2. 辨认和心脏相连的血管,并学会画和心脏相连的血管的图。 3.观察蟾蜍的心脏,学习双穿线手法使心脏游离,辨认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心脏传导系、起搏点 4.,斯氏结扎-2。分析,了解并操作斯氏结扎-1 5.学会心脏搏跳的技术方法。 6.观察蟾蜍的心血管系统,了解两栖类心脏的构造、循环途径及其特点 二、实验原理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内含有自律细胞,因此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1.,自律性自律性高低不同。两栖类动物心搏起点是静脉窦(哺乳动物是窦房结)也以静脉窦(窦房结)为最高。正常的心脏搏动每次都由静脉窦(窦房结)发出冲动,沿心房传至房室结,再由房室结经房室束传至心室肌,引起心肌收缩。如给心搏起点一个刺激,则心跳频率发生变化;如阻断心搏冲动的正常传导,则出现不同的收缩障碍。原来由静脉窦传导的自律性收缩斯氏结扎是阻碍了心脏传导系,斯氏第一结扎以后,2.由于心房心室的自律性细胞一开始都是有静舒张被切断,致使心房成为其收缩舒张的开始。脉窦传导,所以刚开始结扎会有5~30min的停跳,之后自律性恢复,开始跳动。 A处为斯氏第一次结扎部位,B为斯氏第二次结扎部位 三、动物与器材 实验材料:蟾蜍一只 实验设备:手术器械:解剖盘、大头针、骨剪、直头解剖剪、眼科剪、镊子、眼科镊、动物探针,吸水纸 四.方法与步骤 1.双毁髓麻醉蟾蜍: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蛙体,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使之成为“脊蛙”。 2.用镊子提起胸部中央的皮肤剪一小口,然后向左右两侧肩关节连接线处剪掉。用镊子捏起剑状软骨,在腹肌上剪一小口(注意不要伤及内脏器官),沿皮肤切开的位置剪下一块三角形肌肉,即可看到心包内跳动的心脏。小心用镊子夹起心包膜并剪开,暴露心脏。. 3.实验观察 (1)认识蟾蜍心各部分的构造和名称 自心脏腹面认识心室、心房、动脉圆锥(动脉球)和主动脉,然后用镊子把蟾蜍

刺激坐骨神经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全过程

1.刺激坐骨神经,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全过程 A.AP的产生 在坐骨神经一端施加一个阈上刺激,使膜除极达到阈电位,Na+通道开放,Na+内流,引起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此时Na+通道迅速失活,K+通道通透性增加,K+ 外流,引起膜的复极化和超极化,动作电位产生,引起兴奋。 B.兴奋的传导 分为有髓纤维传导和无髓纤维传导。无髓纤维冲动传导的机制又称局部电流学说,指的是兴奋部位与邻近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其方向是在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局部电流的流动使邻近部位除极达到阈电位,邻近部位兴奋。依此方式,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有髓纤维冲动传导的机制又称跳跃传导学说,有髓纤维有髓鞘处称节间段,髓鞘间断处称郎飞节。节间段处因脂质厚,离子不能跨膜流动,故有髓纤维受刺激时,兴奋总是在郎飞节处产生,传导兴奋时总是在兴奋的郎飞节和邻近的郎飞节形成局部电流,使邻近的郎飞节兴奋,即兴奋的传导是从一个郎飞节跳跃到另一个郎飞节。这也是有髓纤维冲动传导比无髓纤维快的原因。 C.N-M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神经末梢的终末小支深入肌纤维膜的凹陷中,称为神经-肌肉接头。神经终末的膜构成接头前膜即终末膜,肌纤维膜称为接头后膜即终板膜。AP传递至终末膜,膜上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引起递质小泡前移,释放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n型受体结合,n型受体是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结合后通道打开,Na+内流,K+ 外流,产生终板电位EPP。EPP是局部电位,以电紧张的方式影响邻近肌膜,其强度积累达到肌膜阈值后,引起肌膜发生动作电位,并沿肌纤维传导。 D.兴奋-收缩偶联 肌膜的兴奋通过T管膜传向肌细胞内三联体和肌节近旁,三联体处T管膜除极引起Ca2+内流,该信息传递给终末池上受体引起Ca2+的释放。 E.肌细胞的收缩 当肌肉收缩引起肌质内的Ca2+浓度升高时,Ca2+ 与肌钙蛋白的TnC结合,TnI与肌钙蛋白的结合力下降,原肌球蛋白变构移位,暴露出肌动蛋白与横桥的结合位点。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消耗ATP,拖动细肌丝向肌节中央的M线方向滑行,肌节缩短,即肌肉收缩。 2.刺激、AP、RP、TP、锋电位、兴奋、兴奋性之关系 刺激:能为人体感受并引起组织细胞、器官和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RP(静息电位): 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TP(阈电位):细胞膜达到AP时的需要最小的膜电位水平; SP(锋电位):AP的一个过程之一,AP的除极和复极过程的前半部分进行极为迅速,且变化幅度很大,记录出来的尖波即为锋电位; AP(动作电位):在RP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可传导的电位波动,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两个过程; 兴奋是细胞受刺激产生AP的反应,只有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才能说它是兴奋; 兴奋性:细胞受刺激产生AP的能力。 3.从N-M接头传递和跨膜信号转导,谈谈细胞通讯过程;信号转导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A.多细胞生物是由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社会,这个社会中的单个细胞间必须通过细胞通讯协调它们的行为,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分化等。 细胞通讯有以下三种方式:

蟾蜍的消化系统生物技术实验报告

蟾蜍的消化系统生物技术实验报告 蟾蜍的消化系统生物技术实验报告1,观察蟾蜍肠系膜毛细血管 2,观察蟾蜍的消化系统 1,蟾蜍的正确握拿方法,动物探针的正确使用 2,蟾蜍的“双毁髓”手术技术 3,两栖类动物的解剖技术及手术剪的使用 实验动物:雄性蟾蜍一只 实验器械:显微镜,手术剪,骨剪,镊子,吸水纸,大头针,解剖针,解剖盘,有孔的蜡板。 1,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蟾蜍,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捣毁脑,然后再将毁髓针撤回至枕骨大孔,反向插入脊椎管破坏脊髓,检查蟾蜍四肢肌肉完全松驰后处死成功 2,将蟾蜍置于有孔的蛙板上,腹部朝上,四肢伸展后用大头针固定。左手用镊子提起腹部皮肤,用手术剪前端1/3处剪开一小口,并从小口处向前将腹部皮肤剪开至下颚前端。向后剪至两后肢基部之间,泄殖孔稍前方再将皮肤向两

侧拉开。 3,用镊子提起腹部肌肉,用剪刀沿腹部中线剪开腹壁,拉出一段小肠,用大头针将肠系膜展开并固定在有孔的蜡板上。将肠系膜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找到毛细血管,观察血液的流动并拍摄照片。 4,向两侧拉开蟾蜍的腹部肌肉找到蟾蜍的消化系统,小心地用剪刀和手术剪将其分离,置于解剖盘上并拍摄图片。 5,处理掉蟾蜍,洗净解剖盘和实验器械,将显微镜收好放入柜中。 1, 2, 1,毛细血管是体内分布最广、管壁最薄、口径最小的血管,仅能容纳1个红细胞通过。其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在内皮外面有一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血流很慢,通透性大。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之间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2,蟾蜍的肝脏在体腔的前部,呈红棕色,不完全地环绕着心包,一般蛙类至少有中,右,左三叶。在中叶的腹面靠近右叶的一边有一颗黄绿色或墨绿色椭圆形的胆囊,具有导管引入胆总管而与小肠相通。 3,消化道的各个部分,在外形和构造上,都有很多变

肌肉收缩实验报告图文稿

肌肉收缩实验报告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骨骼肌收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肌肉标本收缩现象的描记及单收缩的分析,获得该肌肉收缩的阈值。 2.了解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3.学习掌握刺激器和张力换能器的使用。 4.加强对神经和肌肉了解,熟练解剖。、 二.实验原理 1.肌肉标本收缩现象的描记 利用刺激器可诱发蛙的离体神经肌肉标本发生兴奋收缩现象,可利用适当的参数和图形,客观、详细、准确地描述收缩的生理过程与现象。 骨骼肌受到一次短促的阈上刺激时,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出现一次机械收缩,称为单收缩。收缩的全过程可分为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在一次单收缩中,肌峰电位的时程(相当于绝对不应期)仅1~2毫秒,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上百毫秒(蛙的腓肠肌可达100毫秒以上)。 2. 张力换能器 换能器是一种能将机械能、化学能、光能等非电量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器件或装置,并线性相关。利用物理性质和物理效应制成的物理换能器种类繁多,原理各异。张力换能器是一种能把非电量的 生理参数如力、位移等转换为电阻变化的间接型传感器,属于电阻应变式传感器。通常由弹性元件、电阻应变片和其他附件组成。弹性元件采用金属弹性悬梁,可根据机械力的大小选用不同厚度的弹性金属。弹性悬梁的厚度不同,张力换能器的量程亦不同。两组应变片r1、r4及r2、r3分别贴于梁的两面。两组应变片中间接一只调零电位器,并用5~6v直流电源供电,组成差动式的惠斯登桥式电路(非平衡式电桥)输出电压值与应变片所受力的大小成正比,即力的变化转换成电桥输出电压的变化。此电信号经过记录仪器的放大处理,就能描记出肌肉收缩变化的过程。 实验时,根据测量方向将换能器用“双凹夹”固定在合适的支架上。但由于双凹夹在支架上移位不方便,很难在小范围内做出精细的移位;移位不当,可能引起标本的损伤和换能器的损坏。故现多采用“一维微调固定器”,由上下位置调节钮控制,可在小范围内(上下)精细的移位。这不仅方便了实验操作,也有利于前负荷的控制。测量的方向,即力与位移的方向,要与张力换能器弹性悬梁的前端上下移动的方向保持一致。使能量转换和线性关系良好,符合张力换能器设计与使用上的要求。一般张力换能器的调零电位器设计为暗调节,为了方便使用,其暗调节孔朝上,故张力换能器有暗调节孔的一面为上。 3. 影响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一实验报告

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一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实验人员:孙芳班次:7年制2班组别:2 日期:2014/9/24 指导老师:沈建新 小组成员:XXX,YYY,ZZ 试验号和题目:一、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实验目的:1、了解并熟悉计算机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组成和基本使用方法 、制备具有生理活性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2 3、观察记录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实验对象:蛙 实验药品与器材:任氏液;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蛙类手术器械,蛙捣毁针,保护电极,张力换能器, 万能支架、连接导线等。 实验方法: 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1) 洗干净实验动物 2) 双毁髓::找到枕骨 大孔处 将刺蛙针刺入1-2mm,分别捣损脑组织和脊髓。3)剥制后肢,分离一侧后肢 4) 分离 坐骨神经,穿线备用 5) 游离腓肠肌,肌腱结扎备用 6) 标本检验。 2、连接实验装置: 将换能器的输出线接至BL-420F生理记录装置的1通道,保护电 极接至电脉冲输出通道。然后把制备好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棉线的另一端 接在张

力换能器上,将坐骨神经通过保护电极接至电脉冲刺激输出通道,而腓肠肌肌腱端 的棉线与张力换能器簧片相连,保持适度松紧并与桌面垂直。 2、实验记录:开机后进入实验先用单刺激,找出阈强度、最适刺激强度;然后固 3、 定最适刺激强度,用连续单刺激,找出出现完全强直收缩时的最小刺激频率。实验结果: 1、刺激强度与肌肉的收缩关系实验 8.0g 4.0s A B

图1 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A.肌肉收缩强度(右侧为标尺); B.刺激标记(单位为V) 图片中,在低于0.090V的电压刺激时,肌肉不发生收缩,说明在较低的电位刺激时,并不能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而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用0.095V电压刺激的时候,蛙的腓肠肌收缩一次,表明神经接受刺激,兴奋沿神经传导至腓肠肌,引起腓肠肌肌膜电位发生变化,同时兴奋收缩,这说明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阈电位为0.090-0.095V之间接近0.095V。随着刺激强度的不断增加,有较多的神经纤维兴奋,肌肉的收缩反应也相应逐步增大。当用0.135V以上的电压刺激时,肌肉的收缩强度不再随着电压的变大而变大,表明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最适刺激强度为接近0.135V(0.130V-0.135V之间)。 2、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的关系实验

骨骼肌的强直收缩实验报告记录

骨骼肌的强直收缩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刺激参数对 骨骼肌 收缩的影响实验 专业:生物科学 班级:周三下午班 学号:13941202 姓名:张优 刺激参数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

一.实验内容 1.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包括单刺激和频率递增刺激两种模式下肌肉兴奋与收缩时相关系)。 二.实验原理 1.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反应: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的频率会影响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和收缩强度。由于肌锋电位时程仅1~2ms,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几百ms,因而骨骼肌有可能在机械收缩过程中接受新的刺激并发生新的兴奋和收缩。新的收缩过程可以与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发生总和。 2.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可出现以这种总和过程为基础的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相对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会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提高刺激频率,使总和过程发生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就会出现完全性强直收缩。通常所说的强直收缩是指完全性强直收缩。 3.骨骼肌电兴奋与收缩的时相关系原理:骨骼肌兴奋在前,收缩在后。即在神经冲动的作用下,骨骼肌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然后发生收缩。在一次单收缩中,动作电位时程仅数毫秒,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几百毫秒。收缩的时程比兴奋的时程大很多。 三.实验装置 1.材料:青蛙一只 2.试剂:任氏液

3.器材:张力换能器(双凹夹和肌动器)、支架、玻璃针、镊子、手术剪、普通剪刀、神经剪刀、绳子、蜡盘、培养皿、胶头滴管、铜锌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电脑、电极线、引导肌电电极。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装置图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实验装置图 四.实验操作 (一)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1.处死青蛙:将探针在枕骨大孔处垂直插入,先是左右摆动探针以横断脑和脊髓的联系,再将探针向前方插入颅腔,旋转并摆动探针以捣毁青蛙的脑组织。将探针转向后方并插入脊椎管内。 2.除去青蛙上肢:将动物腹位放在蜡盘上。在两前肢的下方将皮肤做环周切开。用带齿镊或手撕去前肢以下的全部皮肤。剪开腹壁,在尾杆骨上方2~3节脊椎处,拦腰剪断脊柱和上半段蛙体。弃掉蛙体上半段后的标本置于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3.分离神经和腓肠肌:取一腿放于蛙板上,将标本背侧向上放置。顺神经走向剪去沿途的小分支,将神经从半膜肌和股二头肌的肌缝中分离出来。再使标本腹面向上,沿神经向腰部的走向,用玻璃针小心

蟾蜍实验1

双毁髓技术剑突取材、染色、观察 朱琪璋 121140083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双毁髓技术的意义 2.观察软骨组织的形态 3.观察蟾蜍的泌尿及生殖系统 二、实验原理 1.双毁髓法麻醉蟾蜍:用金属毁髓针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蟾蜍处于一种麻醉状态,四肢瘫软,从而对蟾蜍进行解剖,取出泌尿及生殖系统,观察各个组成部分。 三、实验动物与器材 1.实验动物:活的蟾蜍一只/每人 2.实验试剂:亚甲基蓝试剂 3.实验器械:显微镜,解剖器具,毁髓针,剪刀,镊子,吸水纸,大头针 四、方法与步骤 1.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蛙体,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使之成为“脊蛙”。 2.将蛙置于解剖盘上,腹部朝上,四肢伸展后用大头针固定。用镊子提起腹面皮肤,用剪刀剪开一小口,并从小口处向前将腹面皮肤剪开,至下颌前端。向后剪至两后肢基部之间,泄殖孔稍前方。然后将皮肤向两侧拉开,可见皮肤与皮下肌肉连接松散,两者之间较大间隙为皮下淋巴腔,翻看皮肤内测可见分布有丰富的血管。 3.用镊子提起腹部肌肉,用剪刀沿腹中线略偏左侧,剪开腹壁至肩带之剑突,然后向左,向右剪开,用剪刀剪取薄的剑突软骨组织,制成装片(用亚甲基蓝试剂染色效果更好),在显微镜下观察软骨组织细胞的形态。 4.小心剥离腹壁上的腹大静脉,再将腹壁向两侧分开,暴露心脏和其他器官,小心分开其他器官和系统,找到蟾蜍的泌尿和生殖系统,并用剪刀,镊子等将其完整的分离出来,放到解剖盘上,观察系统中各个器官的形态及位置,作好记录,并绘制好模拟图。 5.将蟾蜍处理掉,仪器清洁干净,整理实验台。 五、实验结果 1.剑突软骨组织细胞图

骨骼肌收缩实验

题目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姓名 xxx 学号 xx 授课教师 xxx 专业 xx 年级大二 联系方式xxxx

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摘要:在保证足够的刺激时间不变的条件下,改变对神经的刺激强度和改变电脉冲刺激频率会对肌肉收缩产生不同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对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进行强度改变刺激和频率改变刺激来观察和记录肌肉收缩时的电信号变化,分析电位变化时的阈刺激、最大刺激、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等特殊点。 关键词:强度;频率;刺激;收缩 Abstract: Maintaining adequate stimulation time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changing the intensity and the frequency of nerve stimulation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muscle contraction. This experiment is aimed to show and record the potential changing during the muscle contraction by changing the intensity and the frequency of stimulation on the nerve-muscle specimen of toad. Also , we can analyze the special points including the threshold stimulus, the maximal stimulus, the single twitch,the incomplete tetanus , the complete stimulus and so on. Key words: intensity; frequency; stimulus; contraction 1.引言 肌纤维受神经纤维支配,当神经纤维受到时间足够长且合适强度的刺激时,受刺激的神经纤维兴奋且使肌肉收缩;当低于此强度的刺激作用在神经纤维上时,神经纤维大部分细胞不兴奋而无法使肌肉收缩,具有此强度的刺激叫做阈刺激;当强度增大时,肌肉收缩强度也增加直至肌肉发生最大收缩,此时神经内所有纤维都兴奋;再增加强度,肌肉收缩强度不再改变。引起肌肉最大收缩的最小刺激强度是最大刺激。 保持刺激强度不变,不同频率的刺激会使肌肉产生不同的收缩反应。刺激频率较低时,肌肉出现单收缩;刺激频率逐渐增大,刺激时间间隔逐渐缩短,肌肉收缩的反应发生融合,表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之后变成完全强直收缩。 本实验通过改变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来记录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曲线。 2.实验目的 2.1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在体标本,观察不同的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2学习掌握刺激器和张力换能器的使用及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操作。 3.实验材料 3.1实验动物:蟾蜍10只 3.2实验器具: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电极线、任氏液、张力换能器、支架、玻璃针、镊子、剪刀、细线、蜡盘、胶头滴管、铜锌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