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开放条件下重庆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区位差异

开放条件下重庆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区位差异

开放条件下重庆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区位差异
开放条件下重庆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区位差异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框架

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定义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作为城市土地利用效果的综合反映和评价的核心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构成:宏观层次上土地配置的结构效率和微观层次上土地使用的边际效率,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效率用以衡量某一城市或某一特定区域土地配置的综合优化水平,土地结构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总体容量的控制标准,近年来正日渐走入社会各界研究人员的视野,曹建海认为判断城市土地配置效率应包括三个标准:土地是否被分配给利润最大化的使用方向;是否能够增加有赖于土地利用的生活乐趣;是否可以保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因为城市土地利用的最佳效益不仅决定于土地的经济产出与利润,还取决于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及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相互协调,推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其本质就是为人的发展创造可持续的环境,在充分考虑经济效率的基础上更应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体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发展的相持续。因此,借鉴以上学者的定义和阐述,本文所讨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主要指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大方面的配置情况,微观上指城市土地的结构效率,衡量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价值实现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和合理度。 三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按照地域分(前方字母为代码) R 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分为一、二、三、四类居住用地 C 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计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其他公共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的机构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关服务设施用地 M 工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该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他用地类 W 仓储用地普通仓库用地、危险品仓库用地、堆场用地指仓储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T 对外交通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管道运输用地、港口用地、机场用地指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历年中国城镇化政策一览

历年中国城镇化政策一览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小岗村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序幕。 1979年9月28日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这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必由之路。” 1980年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又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 在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之后,农村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政府用政策引导农村的城镇化显得尤为重要。 1994年9月,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农业部、民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引导城镇化的开端。 1995年4月,根据国务院原则同意的《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国家土地局、国家统计局等联合发布《中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决定依靠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选择一批小城镇,进行综合改革试点。 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城镇建设,都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将小城镇建设提高到了“大战略”的高度。 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005年胡锦涛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会议还着重强调,未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产业布局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而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工作抓实抓好”。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2013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是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特别强调要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

地租理论、区位理论

地租理论、区位理论 (一)判断题A对B错 1. 孤立国唯一的城市位于其中心,是孤立国内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但不是商品的唯一销售市场。其余均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靠其供给工业品。______ 答案:B [解答] 孤立国唯一的城市位于其中心,是孤立国内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其余均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靠其供给工业品。 2. 土地作为商品的一种,可以依生产成本定价。______ 答案:B 3. 绝对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______ 答案:B [解答]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 绝对地租的来源是农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______ 答案:A 5.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关于地租本质含义的阐述主要基于对边际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的比较。______ 答案:A [解答] 对地租的概念,新古典主义将生产过程视为多种变量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边际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的比较,对地租的本质含义进行阐述。

6. 人口素质高的住宅区通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环境整洁优雅,更适宜人们选择居住,引起该类住宅区需求增加,促使地价上涨。______ 答案:A 7. 某一时点的土地使用权价格,是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不同级别的土地或者土地条件相当的匀质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的,并由市、县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这一时点就是基准地价评估的基准日。______ 答案:A 8. 商业用地注重交通运输程度、基础设施完善度、产业集聚规模、工业区位、环境质量、城市规划限制、区域内劳动力供求情况、工资酬劳水平等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______ 答案:B [解答] 工业用地注重交通运输程度、基础设施完善度、产业集聚规模、工业区位、环境质量、城市规划限制、区域内劳动力供求情况、工资酬劳水平等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单项选择题 1. 对同一地块上的连续增加投资,使各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称为______。 A.级差地租Ⅰ B.级差地租Ⅰ C.绝对地租 D.垄断地租 答案:B [解答] 对同一地块上的连续增加投资,使各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称为级差地租Ⅰ。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 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况且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由“起步”向“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城镇规模急剧膨胀,城镇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土地资源短缺与人们生存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和城市土地利用存在许多问题,城镇化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改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Land resources are limited.In additi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at an essential point in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initia stage to accelerating stage. With quick expansion of city scale and large occupation of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nd resources shortage and people living needs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rural and urban land use. Urbaniza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is low. To this kind of circumstance,how to improve and increase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1 土地资源简述及利用状况 1.1土地资源介绍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或者未来可能被人类所利用的土地。按其属性来分,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土地并不是人类所创造的,是自然进化的结果。社会属性,是指被人类利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和能量的土地。按其用途来分,又可分为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工业活动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现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多的是农业用地,种植,养殖,林业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固定不变的,土地资源的利用又是可持续的。 1.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1.2.1农村土地利用状况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数量不足,特别是耕地资源更为短缺。但是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出现了侵占耕地扩展建设用地的现象。实际上,农村现有的建设用地(包括村庄用地与农村集体工矿用地)的占地比例已经过高,超标准用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效率极低。据在北京郊区的调查,北京市的村庄用地人均289平方米,为国家标准(小于150平方米)的1.93倍,农村集体工矿用地人均198平方米,二者合计487平方米。以22%的人口占有了64%的城镇村建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失衡是城市发展的巨大阻碍。密集的城市人口为城市发展增添动力,稀缺的城市土地成为城市重要经济来源。城市发展必须要注重综合资源的使用,要妥善处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对我国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城镇化城市发展 一、引言 城镇化发展是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了“坚持走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化现代化道路”。从1978年开始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速度加快,目前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城镇化水平处于急速上升加速时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导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出现不协调等问题。我国城市如要稳步迈进现代化建设,必须要重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在保证城市发展质量的基

础上,实现城市崛起战略。 二、城镇化概述 城镇化严格来讲,属于舶来品范畴,最早于1867年出现在西班牙A.Serda所编撰的《城镇化基本理论》一文中,英文名为“Urbanization”。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流行。我国国内《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在1992年2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中将城镇化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朝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大类。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所在,而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是实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社会城镇化是城镇化重要发展环境。只有四个方面共同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城镇化真正健康发展。 人口城镇化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或人口朝向城镇集中,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导致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土地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镇建成面积增加,原城市周边土地资源被城市发展所开发利用,逐渐转变为城镇土地。人口城镇化表现为人口朝向城市集中,这一活动过程中包括社会经济活动及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人们朝向城市转移的同时,生产方式同样发生变化。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组织关

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

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 【摘要】: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城市土地经过合理配置以后,土地的所有者或者土地使用者根据一定的经济目的以及配置土地的特征和功能,对土地进行开发、使用、改善、和维护的过程的总称。它包括开发出具有城市功能的土地、使用城市土地、改善现有城市以及维护城市土地等一系列活动。 关键词: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 一,城市化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城市化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虽然城市化的概念是由西班牙工程师A.瑟尔达在1867年才提出来的,但从世界经济的历史来看,城市化进程在此前的工业革命开始就已启动。国际学术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迄今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我国认为,城市化是人口及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聚集,农业生产不断向非农业转移,城市设施不断渐渐趋向完善和城市化功能日益强化,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转换,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我国城市化进程,从1949年城市化率为10.6%作为起点,到2000年达到36%,50年上升了25.4个百分点。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低,然而城市土地面积大,城市人口少,所以造成了城市土地大面积得不到有效利用,有很多城市土地是荒废的,所以城市化对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很大作用,面对城市土地要合理使用、充分使用、杜绝浪费土地,珍爱每一寸土地。 二,郊区化 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开始分化,出现了许多非生产性的城市。又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变得非常拥挤,产生了许多大城市病,城市变得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与此同时,交通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口的自由移动,一部分人口,尤其是富人,向大城市的郊区迁移,城市中心区开始衰落。虽然表现为城市内部空间格局的小小改变,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改变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例如交通、住房、福利、娱乐、工作等方面,并使城市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郊区化造成了城市土地的大面积浪费,使郊区很多土地成为建筑、交通、娱乐场所等, 同时也造成大城市中心的有效面积得不到充分使用。所以在我们应该抑制郊区化,节约每一寸土地,让那些不该浪费土地不浪费,更加合理发展大城市,使大城市充分利用,得到发展的最大空间。 三,城市的规划 城市规划是处理城市及邻近区域的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对未来发展预测的。它的对象偏重于城市物质形态的部分,

人口城镇化应与土地城镇化到底是什么鬼

人口城镇化应与土地城镇化到底是什么鬼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从微观上关系到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及居民幸福感的大小,从中观上关系到城镇空间布局及交通通达性,从宏观上关系到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但是,苏信集团发现,在当前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上,不少人存在较大的认识偏差,认为我国土地城镇化相对人口城镇化过快,要求严格控制城镇用地扩张。然而,这不利于正确处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和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认识偏差背后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之一:城镇化与耕地面积呈现“负相关”关系。 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我国耕地面积明显减少,二者之间貌似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出于保护耕地底线及维持粮食自给自足的考虑,政府被迫采取了严格控制城镇用地扩张的政策。实际上,在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制度下,城镇用地扩展基本不会影响耕地红线及粮食安全。从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耕地增减成因数据看,1999—2008年建设占用对耕地面积减少的责任仅为17%,而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别为56%、23%。并且,1997年以来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使建设占用的耕地均通过开发复垦整理等方式得到弥补。 内因之二:农民工群体在农村和城镇的“双重占地”加剧土地资源紧张。 当前,我国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不到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的50%,这意味着当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后,如果能够把农村人口原有的居民点用地部分地复垦为耕地,城镇化反而会节约耕地资源。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及土地制度等制约,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子女未能市民化,这些人口既占用了城镇建设用地,还保留甚至扩大了宅基地等农村居民点用地。其结果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在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的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减反增。这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紧张,特别是耕地资源的紧张。 内因之三:工业用地粗放利用。 由于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竞争的需要,地方政府曾长时间免费或低价出让工业用地,这使得城镇建设用地中的工业用地利用粗放。中央政府虽然多次要求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但当前工业用地粗放利用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加上不少地方普遍出现的“大广场”、“大马路”等,使得不少人由此判断我国土地城镇化相对人口城镇化过快。确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用地比例明显偏高;但在另一面,我国居住用地比例明显偏低。居住用地的供给不足,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探究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探究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土地在人类生存繁衍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依靠土地建筑房屋、耕种粮食、建造村落,逐步发展成为当前的城市。二十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对外不断扩张,但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多却出现了很多不可调和的问题,有的土地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出现了大量的土地浪费与荒置的情况,土地利用效率不断下降。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城市土地,那么则会直接影响到创建适宜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经济发展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对国家、政府制订正确的城市发展策略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标签:城市土地;效率低下;引发关注;重要意义 1 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1东西部差距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西部地区呈现一望无垠的沙漠与赤壁,东部沿海则呈现大量的浅滩与平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較快发展,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着极大的关系,原有的地理环境因素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各种形式,更加呈现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问题。东部地区城市土地有着较高的利用率,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则得不到有效利用。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土地,出现了人口与劳动力集中的现象,有的城市还需向城外不断扩张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西部地区却与之相反。随着东部与西部这种不均衡状况的显现,土地利用率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1.2 城市土地闲置 城市化发展增加了人地矛盾,因此更需重视研究土地利用问题。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圈地运动”,导致土地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在大面积的土地上不管是投入较少的劳动力或投入较多的劳动力都是一种错误认识。在城市开发区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区域停产停工,在一些住宅区或别墅区也看不到有人居住的现象,但城市土地价格较高,随着出现大量的闲地与空地,造成了浪费资源与财务的情况。 我国当前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是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均衡、城市土地不能发挥较大作用,要想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要重视研究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居民等各方面因素。 2 原因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理论

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理论 农业区位理论 (一)前提条件 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P=V-(E+T) 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个常数。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 P+T=V-E=K 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从三个方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从三个方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对于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的利用效率,胡存智认为是一个大问题。他说,我国国土开发利用中存在集聚不足的问题,就是土地利用得不够集中、不够集约,效益低下。目前我国土地集聚得比较好的一些地区,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3大都市圈,但这3个地区的集聚程度也还不够。 胡存智表示,不应该把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简单归结于用地成本太低。比如说,南方用地比较节约、北方用地比较宽松,原因就很复杂,其中之一是北方太阳的高度角低,要让阳光照到屋门口,房子间的距离就要大一点。 胡存智认为,应该从3个方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是控制用地总量,让大家感受到资源的紧张,才会提升集约节约的水平。 二是利用各种机制、制度,鼓励大家提升利用土地的强度。比如一段时间以来,对于工业用地增加容积率、增加楼层的情况,国土部规定不用补交土地出让金。 三是进一步整治和盘活闲置土地。对以前不合理利用、低效利用的土地,就要进行整治、盘活,使土地流动起来。这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胡存智说,要使上述措施很好地落实,必须有一个重要的支撑条件,就是逐步建立起用地效率的评价和考核制度。现在国土资源部已制定了一个集约节约用地的考核评价标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试行。这将为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提供更大保障。

在城镇集群中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涵。当前我国不少大城市迅速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突出,而部分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又处于衰退萎缩之中。对于这种现象,胡存智认为是各方面的制度和条件造成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集聚,并不能简单地靠抬高土地门槛、提高居住成本就能解决。 胡存智说,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应孤立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而是要在城镇集群中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拿京津冀地区来说,这里有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但大家不一定都要往大城市挤,非要挤在一起,肯定就有各种“城市病”。 如果我们考虑城镇集群,包括周边的市、县、镇,比如说保定、涿州、廊坊等等,使它们和京津之间形成一种有机联系,各自承担一定的功能,这样就既可以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又可以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目前,这种大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的联系已经在自发形成。比如许多厂商的门店开在北京的商场里,但车间或者仓库放在廊坊,顾客在北京看样、下单,第二天在廊坊把货物装车,拉到北京一家一家配送就可以了。 胡存智认为,应该顺应这种经济发展的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城镇集群的布局做好产业、交通、居住等方面的规划,进行统筹安排;而不是分割开来,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放在一个个封闭的行政单位内去孤立考虑、孤立发展,那样就变成到处摊大饼,搞成小而全、大而全。 按照国土规划优化城市开发

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原则与方法

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原则与方法 乔森51070803030 资环院城区系人文地理学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确定土地利用布局,一般多采用土地利用分区和用地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我国幅员辽阔,规划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着区域差异性,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结构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也具有区域差异性,即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土地资源优势,密切结合区域特点,提供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开发土地,必须以区域为基本单元,进行土地利用分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利用分区就是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利用方式、利用方向和管理措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规划区内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域,为土地利用的调控和管理提供依据。土地利用分区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客观发展的规律性,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 二、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 1.土地利用分区最直接的目的在于合理、科学、导向性地开发利用土地,即在查清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的归纳共性,区别差异,科学地综合研究,揭示区域性差异的客观规律。 2.通过土地利用分区,阐明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优势,土地利用属性、结构、现状、特点、经验及问题,土地开发利用方向、潜力、途径和措施。 3.完成土地利用分区规划,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以指导全国及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宏观决策,同时为制定全国综合自然区划、土地资源区划、综合农业区划和大农业生产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4.土地利用分区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增进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分区原则是划区的基本准绳,也是在分区过程中处理矛盾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讲,在分区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耕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保护耕地体现的是以公益性目标为主的社会效益。土地用途分区作为土地管理的重要调控手段,应以公益目标为主,突出对耕地资源,尤其是对优质耕地资源的保护,从而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调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纠正土地利用的“外部不经济”行为,促进土地的持续利用。为体现这一原则,在划区过程中,把质量最好的高效农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予以特别保护。 2.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的大事。保护生态环境是土地合理利用,体现公众利益的一个重要方略。发达国家近年来编制土地规划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越来越强调生态建设。用途分区作为土地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体现保护生态的思想。我国在土地利用中,目前仍存在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污染、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森林面积减少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这些生态问题引发出的沙尘暴天气、旱灾、洪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损坏了公众的身体健康,给人类带来了长期的难以消除的危害。为避免这些灾害的蔓延,创造优美、舒适、和谐的人类居住环境,

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不协调

关于城镇化的内涵,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纵观各学科对城镇化的不同理解,陈春等人将城镇化的内涵概括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①人口城镇化。这是城镇化的核心,其实质应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 ②经济城镇化。这是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指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非农化,其中工业化是直接推动因素,而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兴旺则是城镇化程度的表现; ③土地城镇化。这是城镇化的载体,主要表现为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 ④社会城镇化。伴随着经济、人口、土地的城镇化进程,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关系乃至精神与价值观念都会发生转变,是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基于这四个内涵,不同的学科对城镇化有诸多讨论,其中,又以人口城镇和土地城镇化为甚,前者是城镇化的核心,后者是城镇化的载体,任何关于城镇化的讨论,都绕不开土地和人口。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始终难以协调此二者。所以我们主要针对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开展讨论,分析其在我国未能协调发展的原因,由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此造成的影响,并给出关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评判体系 来源: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_陈凤桂 赋予上述指标不同的权重,代入公式可计算人口城镇化指数f(x)和土地城镇化指数g(x) 再根据下述公式,即可计算协调发展水平。

式中:D 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C 为协调度;T 为发展度;α 和β 是待定权数,k≥2。f(x)为人口城镇化函数,g(y)为土地城镇化函数。ai、bj为权重。 2.我国的评价结果 我国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结果 数据来源: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_陈凤桂 从上表可以看出,到2002 年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达到0.62,进入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04 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至0.76,属于中度协调发展类;2005 年进一步上升至良好协调发展水平阶段,达到0.84;直到2006 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超过0.9,步入优质协调发展阶段。从发展和协调两个维度看,依旧是发展度T 低于协调度C。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两个维度看,2002—2006 年,土地城镇化指数低于人口城镇化指数,因此属于土地城镇化滞后型;2007 年土地城镇化指数达到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0.92,出现土地城镇化超前现象。 3.关于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解释: 第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但对人口城镇化所发挥的“吸纳效应”则相对有限,人口城镇化因而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虽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都将形成对土地和劳动要素的大量需求,但两种要素由农村向城镇转化的过程和结果却存在差异: 一方面,工业化进程直接带来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从而促进了土地城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只是使大部分人群进入城市后从事“候鸟”式的迁移,而并没有带来城镇人口的大规模增长。 第二,由于能从土地的低价征收和高价转让中获取巨额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水平的提高会进一步激励其推进土地城镇化,而对人口城镇化的推进则由于其带来公共支出的增加而相对缓慢,这一行为加剧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失衡。自1994 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在承担更多事权的同时,却仅有较少的税权,其财政收入来源相对有限,因此,这一“窘境”迫使地方政府不可能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由于地方政府形成了对土地财政收入的长期依赖,因此财政收支水平的提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一)产业区位理论的形成——古典区位理论 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基本思想:对离城市任何一点距离而言,不同农业生产的利润不同,对土地报价也不同,报价高者获得使用权,从而确定给农场主带来最大地租收入的农业生产布局区间。运输成本差异导致城市周边形成农业布局的圈层结构,即“杜能环”。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其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将生产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其中区位因子包括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地租等等。该理论假定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位只探讨其经济因素,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其理论核心是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 (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理论 近代产业区位理论已经从对工业区位进行探讨发展为对贸易区位、城市区位进行探讨,将研究对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将研究目标从追求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最低转向追求市场最优。 1.一般区位理论——俄林 工业区位的移动既与已经形成的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的历史格局有关,也是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重新配置和均衡关系变动的结果。 2.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 中心地等级序列:在某一区域内,城镇作为“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中心地的规模和级别与其服务半径呈正比,与其数量呈反比。规模大、级别高的中心地还含有多个较其低级的中心地。 中心地模式:理论模式是指在—个平原地区,各处自然条件、资源都一样,人口均匀分布,人们在生产技能和经济收入上均无差别,购物以最近为原则,则这个平原上的中心地最初应是均匀地分布,每个中心地的理想服务是圆形服务面 4.市场区位理论——廖什 该理论认为,由于产品价格随距离增大而增大(产地价格加运费),造成需求量的递减,因而单个企业的市场区最初是以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通过自由竞争,圆形市场被挤压,最后形成了六边形产业市场区,构成整个区域以六边形地域细胞为单位的市场网络。 经济景观:上述网络在竞争中不断调整,会出现两种地域分异。 (三)产业区位理论的多样化发展——现代区位理论 形成了增长极理论、点轴布局理论、梯度发展理论和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等为代表的新理论体系。 1.增长极理论 其理论核心内容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或城市集聚,使这一特定区域的经济比周边地区发展更快,就形成了所谓的增长极。 在区域经济运行中,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效应。 2.点轴布局理论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比较 单位:公顷/人 类型世界中国俄罗斯美国印度加拿大法国 人均土地总面积2.20 0.740 11.400 3.350 0.31 30.54 0.937 人均耕地面积0.247 0.076 0.898 0.686 0.174 1.507 0.330 人均森林面积0.583 0.106 5.154 0.776 0.067 8.100 0.256 人均草原面积0.575 0.319 0.586 0.874 0.012 0.924 0.184 人口密度442 1321 88 294 3177 32 1060 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56.5%。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8.4%,林地占全国林地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的72%。就人均占有量的而言,西部地区人均土地为28.8亩,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0亩、4.7、10.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1.7倍和1.3倍。虽然西部地区土地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也较高,但其耕地质量却不高。在西部,优质高产旱涝保收农田约有1.8亩,只占耕地总面积得3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而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计68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在2000年我国耕地普查中,耕地面积12823.31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01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每年以

土地私有制城镇化基础

土地私有制是城镇化基础 香港大学国之基金经济学讲座教授 许成钢 我是想从经济科学和社会教学的角度来讨论一下城镇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讨论很多,但是绝大部分已有的讨论是从政策层面,好的政策一定要基于好的认识,所以下面我从认识角度讲一讲。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有一点很清楚,就是全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没有例外的,都是在它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有城镇化,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已经是城市化的国家。 那么之所以我这里要讨论一下,这个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我不是为了讲教科书,也不是为了抽象地讲什么东西,我这里讲的所有的每一点,都是直接针对的中国的在过去的城镇化过程里遇到的问题,和中国在未来的改革里仍然要碰到的最基本的问题。那么如果我们把很多的制度问题抛开不看的话,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跟城镇化的相关的经济学分支很小,这个分值叫城市规划。但是如果我们看中国的城镇化中碰到的问题,我们立刻就会看到这个远远超过了城市规划的问题,因为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实际上碰到的是经济学的所有的分支,加上政治学,整个社会科学都和城镇化相关。 首先看一下,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它们共有的部分。第一个最基本的现象就是所有的发达国家里面,城镇化的过程是自发过程,虽然可以找到某一些的政府政策等等,但是整体都是自发性的,自发性是什么意思,就是它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走的,它是随着公民的需走的,公民的需求里面包括了城市的公民和农村的公民。那么这个自发性是极其重要的基础的原则。是不是自发的,实际上是有重要的后果的。那么下面我们来看,这个城镇化的自发性的过程有哪几个制度上的基础。 第一个是所有100%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城镇化过程原来就有的一个基础是土地的私有制,这是最基本的基础,为什么土地私有制这么重要,原因就是整个城镇化的过程是个市场发展的过程,而市场一定是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当这个土地没有私有产权的情况下,这个市场的发展一定是基本上受阻碍,一定基本上有障碍,有扭曲,甚至有社会矛盾,就是有巨大量的不必要的社会矛盾,甚至冲突会从非私有的土地制里产生。 那么以土地的私有制作为基础,决定了土地的供给和需求是由市场决定的,决定了资源的流转效率,同时土地私有制本身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对社会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对于推动整个体制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第二个制度基础就是宪政和法治。 为什么在讲城镇化的时候要提宪政和法制是它的制度基础,原因很清楚,因为只有宪政和法制才有可能保护土地的私有产权。 宪政指的是什么?宪政里的最大的因素指的是限制政府的权利。限制最有权力的那个机构的权利,因为只有最有权力的那个机构最有可能侵犯私有土地产权。当这个私有土地的产权不能够得到保护的时候,市场的运作的不能够正常运转,城镇化一定是大量的土地流转过程,城镇化的含义非常重要的基本部分,就是大量的土地要从农用变成非农用,从非城市用变成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若干建议_蔡捷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若干建议 蔡 捷1,孙 钰2 (1.天津商学院,天津300134; 2.天津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天津300134) 摘 要: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针对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达到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市场;效率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62(2001)04-0007-03 Suggestions of Improving Urban Land Usage Efficiency in China C AI J ie,SUN Yu (1.Tianjin Univ ersity o f Co mmer ce,Tianj in300134,China; 2.Depar tment of M a rketing,Tianjin U niv ersity of Co mmerce,Tia njin300134,China) Abstract:At the pr ese nt time,the situation of urban la nd usag e ha s already changed.In the cour se o f using urban la nd,the re ar e still many new problems to solv e.In o rder to impr ov e land usage efficiency in China, a few so lutions w ere put for wa rd. Key words:la nd usag e;land ma rket;efficiency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也逐渐为市场经济所代替,城市土地利用领域开始引进市场机制,土地利用结构也逐渐朝着合理化演进。在新的体制背景下,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如何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等问题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普遍关注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现实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带来城市各个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土地利用领域的变化尤为明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土地利用观念发生变化。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级政府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认识也发生了重要转变,形成了新形势下对城市发展的新认识和新观念,直接影响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化方向。表现在:其一,从土地对城市发展作用的认识上,强调土地是重要的资本要素,是城市经济建设的载体。要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其二,从土地对城市职能确定的认识上,开始突破过去只偏重于工业建设的“生产性城市”概念,认识到“城市是多功能的地域经济中心”,应合理界定不同区位的用地性质。 第二,体制变革为城市土地利用提供了新的动力。传统体制下,城市土地利用在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中单纯依靠政府计划和行政命令来进行,政府决策是土地利用的决定因素。随着商品市场、服务市场和土地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形成和拓展,市场力量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独立的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居民消费行为日益成为决定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力量,企业、居民以及各种投资主体开始介入土地市场。 第三,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由单一的行政配置方式转变为多种形式并存的配置方式。随着竞争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的合法化,市场机制重新 天津商学院学报 第21卷 第4期2001年7月 JOURN AL O F TI AN JIN UNIVE RSIT Y OF COM M ERCE Vol.21No.4July2001 收稿日期:2001-04-26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经济运行”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蔡 捷(1940-),男,山东蓬莱人,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基础理论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