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

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

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
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

蚯蚓的选择

五年级杨瑛

【教材分析】

蚯蚓的选择,学生先要谈谈自己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然后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然后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并观察、记录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另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观察、记录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湿土的一边。

认识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是让学生具体分析一些动物的生活需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特别喜欢到大自然去玩,对动物好奇,男生好动手,女生爱思考。学生不会观察,不知道怎样去观察,观察能力较差,学生认知只是停留在感性基础上。学生实验过程思路不够清楚,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

【教学目标】

1、弄懂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3、实践与观察

【教学重点】

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设计意图】谈话交流你所见过的蚯蚓,让学生交流下自己平时观察到的蚯蚓有什么特征。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小结出结论.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做中学,学中做。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页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蚯蚓的选择

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

五年级杨瑛【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本节课是前一课的继续,进一步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探究生态群落。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部分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的指导,从而学生没能很好地从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但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正好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节课已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2.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培养与同学讨论学习,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交流思想

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生态群落,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

视频资料、大的饮料瓶6个、自然水、水生生物、泥沙小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池塘里的生物。

二、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通过观看视频,讨论池塘里的生物关系。

①池塘里你看到了哪些东西?

②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③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④动物为植物的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⑤池塘里的非生物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2)概况: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视频——美丽的池塘,找出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进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三、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

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做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问题提示:

①生态瓶用的水应该是什么水?

②瓶子的大小与放入的生物的数量有关系吗?

③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④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⑤是否可以贴上标签?

(3)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4)分享设计成果: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同学们提意见并修改。

【设计意图】在教师创设性的三次学生探究学习汇报中,学生进一步清

晰地知道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四、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①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②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③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④再放入小动物。

⑤把本组组别做成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在对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方案”与“做一个生态瓶”的作品展示及小组互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影响制作生态

瓶的因素有着深刻的了解,而且对所探究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完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

生态瓶观察记录表

【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蚯蚓》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蚯蚓》 活动来源: 体育活动时,我带领幼儿到软质地面上玩“爬爬乐”的游戏。游戏休息时,有几位幼儿发现了旁边花圃里有蚯蚓。平时‘幼儿很喜欢小动物,但对蚯蚓却不太了解。孩子们有的能用土语说出蚯蚓的名称,但观察不细致,不能准确地用口语表达其外形特征,更不了解蚯蚓的“再生能力”,但有的不认识误认为是怪物、大坏蛋。大班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事物充满好奇,,小小的蚯蚓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他们在议论着,有几个胆大的孩子还用小棒子将蚯蚓挑起来观察。 《纲要》中提出: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东西,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为此,我设计生成了科学活动《有趣的蚯蚓》,引导幼儿展开了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探究蚯蚓,并能将结果记录与交流。 3.产生对蚯蚓的进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护蚯蚓,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聊天的两盆花》,蚯蚓若干条,实验用品(尺、放大镜、玻璃板、盆子、泥土等) 活动过程: 一、由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昨天晚上,我听到窗台上两盆花在聊天。”(播放多媒体课件)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紧紧的裹着我的根部,我吸收营养都困难。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松松,软软的,我可以尽情的吸收养分。你看,我长得多茂盛。”

教师:“为什么两盆泥土会不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倒出来看看)原来是小蚯蚓在帮花儿松土,花儿才长得茂盛,碧绿。那我们帮花儿谢谢小蚯蚓。 (孩子们在情境中发现活动的主角“蚯蚓”,引入课题。) 二、幼儿自主探究,实验并记录。 1.小蚯蚓长是得什么样子的?请你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条蚯蚓去研究研究。(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透明的小盒)交流结果:蚯蚓是环节动物,细细长长的,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许多水分,摸上去湿湿的。头部有环带。 (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了解了蚯蚓的外部特征。) 2.小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呢?用动作学学。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缩蠕动腹部有刚毛。蚯蚓借助刚毛爬行。 3.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长?蚯蚓在地上会爬,它在玻璃、纸上上会爬吗?哪里爬得快?它喜欢什么环境是干干的还是潮湿的?它为什么总是躲在泥土里?他喜欢光吗?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讲解操作方法与要求。 实验一:提供尺量。 实验二:提供玻璃和马粪纸。 实验三:提供手电和纸盒实验四:提供软硬不同的泥土另外:提供笔记录交流探索的结果: 蚯蚓有不同的长度;蚯蚓在玻璃上、纸上也会爬,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看不见,也听不见,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也能感觉到震动。他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利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对蚯蚓进行实验研究和记录分析,感知了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三、以趣引路,拓展研究。 我们发现了蚯蚓的这么多秘密,你还知道蚯蚓的什么秘密? 1.蚯蚓的粪是宝贝,可以养鸡、鸭、鱼等。 2.蚯蚓是中药,叫地龙。

科学活动:蚯蚓教学设计

科学活动:蚯蚓教学设计 Scientific activities: earthworm teaching desig n

科学活动:蚯蚓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幼儿园是针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包括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本教案是根据幼儿园大班儿童的学习特点、发展特点来设计并编辑成教学活动的内容。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设计意图:这是一节极为普通的科学活动,把介绍蚯蚓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没有花哨的准备和内容,也未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其中,但这节普通的课却运用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把蚯蚓的各部分特征展示给幼儿,让幼儿直观而又全面的接受知识,同时,取得了用图片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本节课中,又利用了因特网,随时解决幼儿所提出的、想知道的各类问题,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解决了教师对知识了解不全面,从而面对幼儿提问时束手无措的情况。 教学目标:1、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知道蚯蚓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2、充分感受因特网为日常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事先听过《小蚯蚓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谜语引出课题。 细细长长像条虫,没手没脚会劳动;天天躲在泥土中,钻来钻去把土松。猜猜这是什么?(点击谜底)

二、蚯蚓的特征。 用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蚯蚓的各部分特征。 教师小结:蚯蚓的身体细长,圆圆的、光滑、柔软;全身由许多环节组成,头较尖,嘴长在身体最前面。它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也没有脚,是靠身体的一伸一缩向前移动的。 三、蚯蚓的用途。 用多媒体课件了解蚯蚓各种不同的作用。 四、游戏“蚯蚓爱吃什么” 请幼儿根据蚯蚓的爱好有鼠标挑选蚯蚓爱吃的食物。 五、延伸活动。 用因特网查找关于蚯蚓的资料。 1、师:你们想知道蚯蚓的哪些事情呢?(教师记录) 2、师生共同上网查找资料。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观察蚯蚓教学设计

《观察蚯蚓》教学设计 观察蚯蚓是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一个学生 分组实验,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来认识蚯蚓的身体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包括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具有辅助运动的结构——刚毛或疣足,这两个特点增强了动物运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通过这个活动,还可以进一步领悟到蚯蚓的身体特征是如何与土壤穴居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学习目标:饲养与观察蚯蚓,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 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 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谈话式、启发引导式、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增强学生热爱动物的情 感意识。 学习重点 1、阐明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 的特点 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 1、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教师准备:

(1)蚯蚓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的教学录像;其他的环节动物的图片展示 (2)放大镜、棉花、清水、玻璃板、镊子。 2.学生准备: (1)课前饲养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2)玻璃板、糙纸,饲养装置(取无色透明塑料筒或玻璃缸)。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上节课把我们学习了水中生活的动物,了解了鱼类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陆地上生活的动物——蚯蚓。小小蚯蚓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会有哪些结构与环境相适应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若自己不能完成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 (1)、蚯蚓适于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它的生活习性(包括食性)是怎样的? (2)阅读教材,你认为下面的实验我们要从哪几方面进行观察? (3)说说蚯蚓有哪些特点? (4)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是否感觉有黏液?知道为什么吗?(提示1:大家想想看,如果把蚯蚓长时间放在干燥的环境中,蚯蚓会怎么样?)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与评析 灵武市一小:王学梅 【教学内容】 “蚯蚓”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属于观察课。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动物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仍然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发展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仍然是本单元以及本课的重点。在经历了第一单元和观察蜗牛的学习之后,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了用简图记录观察到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特征。从动物的多样性来考虑,蜗牛代表的是软体动物,蚯蚓的身体也是柔软的,但它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结构比较简单,也使学生比较熟悉、喜欢的小动物,在课堂上很容易观察。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第三个活动是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对外力、水的反应,最后一个活动是比较蜗牛与蚯蚓的相同与不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要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动手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所以在本次教学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研究,只有学生真正地、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能够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思维想象空间的时候,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设计思路】 这节课是一节观察研究课,我注重帮学生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有效指导,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让

他们亲身经历观察、探究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用文字和简图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观察研究蚯蚓的身体结构及运动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在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交流发现,整理知识,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小纸盒(有盖,盖上扎小孔,把教师和学生抓来的蚯蚓装进盒内)放大镜、白纸、盛少量常温水的浅盘 小纸盒意图:沙土中的蚯蚓身体沾满了沙子,学生不易观察到体节和环带,把蚯蚓用常温下的水冲洗后放入湿的黏土中,并将蚯蚓和湿的黏土放入有盖的盒内:让学生观察时拿出,每次观察活动结束后放回。黏土也不会沾到蚯蚓身体上。这样既不影响观察,也使学生在交流研讨时不易分散注意力。

2019四年级科学《蚯蚓找家》教学设计语文

四年级科学《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环境,实验完毕应把蚯蚓放回大自然。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教学难点: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三、实验准备: 5条蚯蚓,14个套黑色方便袋的水槽, 7块黑湿布,干土(要事先晒干),湿土(刚刚采集的自然湿土)7张黑色卡纸做盒盖,7张一半黑卡纸一半透明塑料粘在一起做盒盖。课件,有关蚯蚓身体特点的视频,有关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视频。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深化参与,唤醒经验) 师:同学们都喜欢交朋友,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请同学们从抽屉洞里拿出培养皿,里面就是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好朋友,同学们看一下是什么?生:蚯蚓。师:蚯蚓对于有些同学来说比较熟悉,但也有些同学对他们还比

较陌生,同学们先和这些好朋友打个招呼吧。(细心观察,丰富经验) 师:你对蚯蚓有哪些了解?生答。师:同学们对蚯蚓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今天也带来了有关蚯蚓的一段视频,同学们认真看一下,对这位好朋友完整的了解一下。(借助媒体,丰富经验)学生观看视频。观看完视频师:蚯蚓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他们,不要伤害它们。同学们手中的这些蚯蚓都是老师从老家带来的,它们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你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帮蚯蚓找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与蚯蚓打招呼,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消除学生对蚯蚓的恐惧感。再通过提问,提取学生对蚯蚓的认知点,最后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对蚯蚓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探究蚯蚓与环境的关系(探究体验,转化经验) 1、质疑,猜想。(科学猜想) 师:蚯蚓的家究竟在哪里呢?蚯蚓可能适合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呢? 生1: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老师板书:潮湿 师:还有吗?学生没有回答。(巧妙点拨,扩充经验) 师:刚才同学说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面,它是生活在土壤里面还是外面,为什么?生:土壤里面,它害怕太阳晒。

《观察蚯蚓》实验教(学)案

教学设计

蚯蚓,一起放在解剖盘的不同位置处,分别标上A 和B ; 2.把A 蚯蚓用滤纸卷起来,吸 干蚯蚓体壁上的水分,将滤纸展开,看蚯蚓有何反应?过一段时间(约3分钟)后,再用 清水滴在A 蚯蚓的体壁上,又 会出现什么现象? 3.对B 蚯蚓不作任何处理,并不时用清水滴在B 蚯蚓的体壁上。 总结:蚯蚓湿润的体壁还有什 么作用? 从传说看生活:蚯蚓为什么怕太阳? 分析原因:湿润的体壁可以进行呼吸 蚯蚓要保持体壁湿润才能 进行正常的呼吸 生先对一些问题进行前期处理 【环节四】探究:蚯蚓的运动 提问:蚯蚓的这些特征使得蚯蚓可以在土壤中自由穿梭,那么蚯蚓是怎样的运动的呢? 先来探究一个问题: 题:蚯蚓在光滑的表面还是粗糙德 表面运动快? 设: 划: 师:在探究实验中,往往需要设计:对照 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两个方面以四人组成的大组为合作单位,共同讨论 设计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同时注意收集问题。 5分钟后,小组展示交流,分析实验优势和不足。相互提出问题,帮助改进,完善。 学生作出假设:1.蚯蚓在光滑表面运动快 2.蚯蚓在粗糙表面 运动快 学生回答:对照实验, 原则是变量唯一,常量统一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学生自由回答,充分发散思维,交流补充 预设:1.玻璃和报纸(或毛玻璃) (2.不同的玻璃管) 预设:1.蚯蚓走相同的距离,记录时间。 2.蚯蚓走相 PPT 解析的提 醒,清晰了然。 投影技术进行 展示示,起到 引导作用。 智慧教室系统 进行交互式交 流,特别运用了抢答

提示: 材料用具: 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来模拟这两种表面? 怎样保证变量的唯一? 注意对学生的想法进行鼓励,当学生提出不符合的材料时,请其他学生进行评析。 用干纸为何不行? 方法步骤: 实施计划 你观察到的结果是什么? 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我们怎样来确定呢? 猜测一下,为什么蚯蚓的运动与不同环境有关? 微视频展示以往成功的案例,学生更加明确。同的时间,记录距离。 统一规定:按2实施 学生一般都能自己提出这二个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注意点:拍照录像 . 要使两种环境都保持湿润。 . 蚯蚓走直线吗?不走怎么办? 玻璃棒、尺子辅助、用大试管。 用两支铅笔(或其他东西)做一个狭窄的 轨道蚯蚓喜欢阴湿环境,划定一条水痕 观察运动痕迹 不走的话用细 线预设结果、材料 3.蚯蚓不运动怎么办? 手电加黑纸,在终点设计一个阴湿的环境(蚯蚓喜欢的环境) 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蚯蚓在粗糙的表面运动快,在光滑的表面上只是在原 地打转(绝大多数小组) 蚯蚓在光滑的表面运动快 (个别小组) 引导学生回答: 科学实验探究需要反复实 验,长期研究。微视频展示以往成功的案例

《蚯蚓》参考教案

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 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蚯蚓,捉到蚯蚓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蚯蚓是否伤害蚯蚓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四年级科学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一、 课前准备 每组一份:长方形纸盒,黑布、透明的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条,干土、自然湿土。 二、 教与学的目标 、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实验完毕把蚯蚓放归大自然,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并进一步认识其他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活动: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二)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老师也介绍

一下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蚯蚓(出示), 老师是在哪里找到的,你们想不想知道?,引出课题并板书:蚯蚓找家 (三) 探究新知 、 交流蚯蚓的生活环境: (1)蚯蚓的家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说出,教师重点板书:阴暗、潮湿 2、验证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 (1)怎样证明我们的说法是正确的呢?生答:用实验(2)鼓励学生提出实验,设计实验,发放实验记录表。 请同学们根据现有的材料设计研究方案,做好记录 实验设计,在长方形纸盒的两端分别放上一堆干土和湿土,在中间放入5-7条蚯蚓,用玻璃盖好,并用黑布盖住盒子的一半(端),观察蚯蚓往哪里爬,比较明暗处干湿土中蚯蚓的数量 实验记录表 时间 5分钟 0分钟 5分钟

光亮处蚯蚓数量干土 湿土 干土 湿土 干土 湿土 阴暗处蚯蚓数量

我的发现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多数蚯蚓会爬向黑暗中的湿土) 结论: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 探究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 问: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其他动物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呢?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的生活环境 教师补充投影:大象、鲸鱼、北极熊、骆驼等动物的生

探究实验教案--《饲养和观察蚯蚓》

《实验:饲养和观察蚯蚓》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蚯蚓的饲养与观察,使学生能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 2.使学生能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创设的多媒体与实验教学整合环境,由动手实践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由多媒体创设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认识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提高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2.实验完毕,将蚯蚓放归自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种生物的生存权力。 教学重点 1.阐明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蚯蚓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的教学录 像或教学软件;其他的环节动物的录像资料或教学软件。 2 .学生准备:( 1 )课前一周(或更长时间)制作 观虫器。将容量为5kg的色拉油瓶或塑料酒桶,彻底清洗 后在瓶肩下方将其截成两段,下段瓶身距底部1cm处用锥 子打孔数个,作为排水孔。垫料用肥土和切碎的青草按1: 1用水拌和,含水量为60%左右,装至距瓶底三分之二处, 上面放入动物粪便、果皮、菜叶等饲料。将500ml的矿泉 水瓶的瓶壁下部用细针扎一小孔,作为滴水孔;将矿泉水瓶装入适量

水后放入肥土中,这样可以较好地调整蚯蚓生活环境的湿度 3.蚯蚓采集:蚯蚓的生活环境很广泛,在田间、草丛、路旁、庭院等地方的土壤里都可能有蚯蚓。采集蚯蚓最好在夏季大雨过后,到池塘、河渠边的湿润土壤里或肥沃的菜田土壤里挖掘。(如果地表有蚓粪,你可以根据蚓粪颗粒的大小来判断蚯蚓的大小。) 4.饲养:把采集到的蚯蚓放在观虫器中饲养,然后将容器放置在阴暗、通风的地方。 实验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装置的材料用具。 实验探究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有关蚯蚓生活的视频资源) 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和实验材料用具。学生按实验小组熟悉材料用具。为学生分发实验报告单。 三、多媒体展示实验提纲: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体形,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带共有多少节? (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感觉体表是否有黏液? (3)用手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4)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 2、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 (1)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2)将蚯蚓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及其身体粗细、长短的变化,并注意与它在粗糙纸上的运动做比较。 四、探究过程:

三年级科学上册4观察蚯蚓教学设计

4 蚯蚓 一、教材分析 《蚯蚓》是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和植物》单元的内容,本课在学生寻找身边动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进行观察,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而不在于对蚯蚓的认识有多深入。 二、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气氛和谐的情境,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教师适时地点拨学生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能力:1.初步掌握科学的观察小动物的方法。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3.使学生养成乐于观察、勇于探索的习惯。 知识: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四、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一些研究蚯蚓的资料,用培养皿装一条较大的蚯蚓、直尺、线等。 学生:课前捉一些蚯蚓,准备好记录本、笔、硬的透明塑料片、放大镜、毛巾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学生出示课前捉到的蚯蚓。 2.从培养皿里轻轻拿出蚯蚓,让所有的同学看到,并把蚯蚓拿起来放在手上。 3.学生介绍自己已了解到的有关蚯蚓的知识。 (二)提出课题,进行探究 1.引导学生提出探究课题,选出有价值的课题,展示。 2.说明探究要求: (1)明确探究步骤,进行合理分工。 (2)边观察,边作记录,做好汇报交流准备 (3)探究时要让蚯蚓始终保持湿润。 3.各组开始观察探究活动,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分组活动指导。 4.探究完毕,整理实验材料,并要求学生用毛巾擦干净手。 5.要求学生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填写“我的观察报告”的前半部分。 (三)组织研讨,深化认知 用答辩会的形式进行汇报,请各组汇报人先进行汇报,其他没有研究这个问题的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他没有汇报清楚或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请研究组回答。 各组汇报、答辩。 师生评价、鼓励。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蚯蚓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蚯蚓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能运用多种方式大胆猜想和表达对蚯蚓的认识。 3.初步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究、发现、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带领幼儿找蚯蚓并摄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猜想并记录;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课件;放大镜,白纸,擦手布,记录纸;展板:我们的猜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发现。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引出问题和猜想

1.看录像,回忆经验。 提问:上次我们到花坛边干什么去了?你找到蚯蚓了吗?在哪里找到的?我们来看看那天的录像。(边看录像边讨论) 2.介绍问题并猜想。 师:我们不但找了蚯蚓,还提出了许多问题,作出了一些猜想,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块展板,分别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发现。(分别出示并介绍三块展板,整个活动中提醒幼儿将问题、猜想及发现分类放到相应展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将记录问题的纸片送到“我们的问题”展板上,师幼共同猜想。如幼儿甲:蚯蚓和人一样有手、脚、眼睛吗?同伴1:我见过蚯蚓,没看到它有手有脚。同伴2:我认为蚯蚓有脚,要不然它怎么走路……) (此环节是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需要,同时通过共同猜想,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和带着问题去探究。) 二、自由观察,初步感知 1.提出观察要求。 师:是不是像我们猜的这样呢?今天,我把蚯蚓请过来了,待会儿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然后,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自由观察、议论、记录,验证猜想,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师:请小朋友把你发现的用图画或标记记录在纸片上。(幼儿有观察记录经验,这里的记录方式不做硬性规定,幼儿自主发挥。) 师:蚯蚓的身体长什么样的?摸摸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身体里有骨头吗?长了脚吗? 师:仔细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么?(一圈一圈,一节一节的)它的嘴巴在哪里? (科学活动离不开观察和感知,这一环节我给予孩子充分观察和探索机会。观察前提出要求,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之情,同时教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集体交流,分享发现 1.提醒幼儿收拾好蚯蚓和工具。 师:请你们轻轻地将蚯蚓放回泥土,把放大镜和记号笔放回篮子,带好你的记录到老师这儿来。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和你的猜想一样吗?请幼儿将记录纸放到投影仪下介绍展示。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验证了一些猜想,发现了蚯蚓的身体是细细的、长长的、软软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4、蚯蚓》教学设计 六拨子小学李德春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概述: 本单元共有《寻找动物和植物》、《蚯蚓》、《凤仙花》三课,在开门课《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以动物、植物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学习观察、记录、测量、猜想、实验等探究方法。由于学生易与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安排了学生对周围的生物进行研究。通过学生对动物和植物的研究,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多学习科学课的深层次的认识。 2、本课概述: 本课在学生寻找身边动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蚯蚓)进行观察。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从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观察水平和难度逐渐增加。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而不在于多蚯蚓的认识有多深刻。 二、教材分析:蚯蚓只是一个范例,可以选择其他动物。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教师事先要带领或指导学生收集蚯蚓,平均每组要有二个蚯蚓,供课堂应用。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蚯蚓的训练,不要伤着蚯蚓。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体验用工具比用感官更科学。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小动物,也是自然教学的发展,而我们科学课的特色在于把使

用感官和工具的训练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而非独立的为训练而训练,这正是教材的综合性表现之一,把科学探究的训练、方法的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气氛和谐的情境,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教师适时地点拨学生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提出关于蚯蚓的形态、结构、习性等方面的问题。 2、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研究蚯蚓的习性。 3、能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二、能力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掌握观察小动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小组实验中愿意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完成。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蚯蚓教案设计

绘本《蚯蚓的日记》教案设计 《蚯蚓的日记》是一本可爱,妙趣横生的书。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蚯蚓男孩,蚯蚓男孩以日记的形式,写出了自己的学习及生活,记录了学校、家庭和朋友之间的生活点滴,还有对自我、未来的想法,很能得到孩子的认同。 一、谈: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来猜一猜: 细细长长一条虫,天天躲在泥土中。没手没脚爱劳动,钻来钻去把土松。 板书:蚯蚓 出示图片:你知道蚯蚓的哪些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小朋友们交流。 小结:蚯蚓生活在泥土里,最拿手的本领是钻地。他吃土壤里的有机废物。垃圾、树叶、纸片、果皮都是蚯蚓的食物,他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 二、读:语言描绘图画,共享快乐阅读 (一)看扉页,读封面:带着好奇和兴趣阅读 过渡: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条可爱的蚯蚓。大家都叫他“蚯蚓小弟”。 1、出示部分扉页。 (1)瞧,图片中哪一位是蚯蚓小弟?(带红帽子的) (2)这些都是蚯蚓小弟的生活照。(我和蜘蛛、蜘蛛为我做的、小时候的我和爸爸、我的第一条地道) 你最喜欢他的哪张照片?为什么?大家交流。 (3)出示第一天上学的图片。 蚯蚓小弟渐渐长大,和我们一样上学了。看,这是他第一天上学的照片,你找到蚯蚓小弟了吗?猜猜哪位是他的老师? 2、介绍封面 过渡:蚯蚓小弟在学校里还学会了一项了不起的本领。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图。 (1)出示封面:睁大眼睛,仔细瞧一瞧,图中哪些地方特别有趣?大家交流。 (2)蚯蚓在干嘛? (3)观察蚯蚓写日记时的样子,他的桌子和凳子是什么? (4)看书名,你以前看过蚯蚓日记吗?猜猜里面会写些什么? 指图小结:瞧,他头戴红帽子,瓶盖作凳子,蘑菇当桌子,用尾巴卷着铅笔在写日记呢?蚯蚓小弟非常细心,把每天发生的有趣的事记了下来。他会写些什么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顺着小蚯蚓的笔迹去控一探它的世界吧! (二)读日记,学知识:感受阅读带来的知识之乐 1.3月20日: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

八年级生物学科分组实验备课教案 教学主题观察与饲养蚯蚓 一、教材分析 蚯蚓是无脊椎动物中的环节动物,世界上好多地方都有分布,尤其是我们农村地区,蚯蚓的大小基本相同,教材在本部分设置了一个分组实验,通过观察蚯蚓来探究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学生分析 农村地区的八年级学生接触生物学科,兴趣浓厚,积极性高;生活中,学生对常见的蚯蚓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探究来获取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实验器材 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饲养蚯蚓装置。 五、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导入→ 1.观察→ 2.实验→ 3.探究→提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 (资源、方法、 手段等) 【环节一】导入:教师讲述关于蚯蚓的传说: 蚯蚓的故事:蚯蚓一家人这 天很无聊,小蚯蚓就把自己切 成了两段去打羽毛球,蚯蚓妈 妈觉得这方法不错,就把自己 切成四段打麻将去了,蚯蚓的 爸爸想了想,就把自己切成了 肉末。蚯蚓的妈妈哭着说:“你 怎么这么傻?切这么碎会死 的!”蚯蚓爸爸虚弱的说: “······突然想踢足球 了。”故事是虚构的,结果却 说明了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 的。 聆听 讲完后让学生说说在生活 中在哪能发现蚯蚓 在图片、音乐 等由多媒体播出 手段的辅助下, 使故事更加形象 生动。

【环节二】 二、观察 提问问题1:蚯蚓为什么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呢?观察分析蚯蚓适合土壤中穴居生活的特点。(教师出示课件) 问题1:每组提供大小2条蚯蚓(放于土壤环境中)、一个 解剖盘、棉花、成水的小烧杯、滴管。 观察内容:体形、体色、体表 爱心提示:在观察过程中 保持蚯蚓体表湿润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 察,寻找到答案。 学生观察蚯蚓的体形、体色、体表 归纳总结:1.体形:细长圆柱形——减少钻土的阻力 突出的环带——靠近前端,生殖作用 2、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 构成(引出环节动物的概 念) —— 运动更灵 活、自 3.体色:与土壤颜色相近——保护色 4.体表:湿润——减少与土壤的摩擦 观察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其他问题: 1.怎样区分背腹部? 2.环带有什么作用? 背腹部:背部光滑、腹部粗糙背部有一条黑线,背中线 有的实验小组蚯蚓较小,观察不到明显的环带,而大的蚯蚓环带明显。学生通过这种区别,讨论得出环带的作用:环带与蚯蚓的生殖有关 PPT 展示,更加形象生动 【环节三】 实验 提问:蚯蚓湿润的体壁还有什么作用? 提示:1.取2条大小相似的活 蚯蚓,一起放在解剖盘的不同位置处,分别标上A 和B ; 2.把A 蚯蚓用滤纸卷起来,吸干蚯蚓体壁上的水分,将滤纸 展开,看蚯蚓有何反应?过一段时间(约3分钟)后,再用清水滴在A 蚯蚓的体壁上,又 学生操作,观察现象 思考问题,进行交互式交流,让学生先对一些问题进行前期处理

【配套K12】三年级科学《蚯蚓》教案

三年级科学《蚯蚓》教案 4.蚯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准备 为每小组准备: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记录纸。 教学过程分析 1.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课前布置学生找蚯蚓的粪便,从而认识蚯蚓生活的环境。学生能够带几条蚯蚓来上课,那是最理想的。蚯蚓应装在罐子里,里面放一些潮湿的土壤。课堂中,只要稍作总结

概括,知道蚯蚓生活在地下潮湿的环境中即可。引导学生看第31页右上角的图,问他们,从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观察蚯蚓的身体 教师要在课前给每一组准备一个装蚯蚓的盒子,里面放一些土壤和几条蚯蚓。农村里容易找到蚯蚓,城镇中可以到钓鱼商店购买。等学生开始观察蚯蚓时,教师发下盒子,并提出要求:从饲养盒里轻轻拿起蚯蚓,放在白纸上,观察蚯蚓的身体,把观察到的蚯蚓的样子画在课本的下方,要求画出蚯蚓的环节。 找找蚯蚓的口、肛门和环带,把这三个名称标注在自己的简图上。 3.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把蚯蚓放在白纸上,观察它的爬行,把描述蚯蚓爬行的词语写在简图下面,作为观察蚯蚓的补充。 在蚯蚓运动时,用笔尖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观察蚯蚓是否缩紧身体。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简图下面。在这个环节里,要教育学生,用笔尖触碰蚯蚓,可能对蚯蚓产生伤害,希望学生不要反复多次触碰,特别是触碰的力度一定要轻,学会爱护小动物,建立爱护生命的意识。 在观察蚯蚓对水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先提问:蚯蚓适应潮湿的环境,如果把蚯蚓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反应呢?阅读教科书第32页的要求,学生用饲养盒里的另一条蚯蚓做实

5八上观察蚯蚓教案

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生物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序号:八年级集体备课时间:

附观察蚯蚓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和习性、认识生物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学习观察生物的方法,们进行了观察蚯蚓的活动。通过下面几点观察 1、蚯蚓在什么环境中生活? 2、蚯蚓吃什么东西? 3、蚯蚓是怎样运动的?有足吗? 4、蚯蚓会嗅、会尝吗? 5、蚯蚓有听觉、触觉和视觉吗? 6、蚯蚓的形态是什么样的? 7、蚯蚓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8、怎样区分蚯蚓的头部和尾部? 实验步骤: 1. 用滴管往蚯蚓身上滴水,保证蚯蚓身体潮湿。 2. 在解剖盘的一端放一块折好了的干纸巾,另一端放一块湿纸巾。 3. 把手打湿,然后将两条蚯蚓放到盘中,使每条蚯蚓的一半身子在干纸巾上,另一半在湿纸巾上,然后轻轻碰一下蚯蚓。 4. 5分钟后,观察蚯蚓是在干纸巾上还是湿纸巾上。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5. 重复步骤3和4共8次。 6. 实验结束将蚯蚓放归大自然,整理实验台,洗干净手。 观察蚯蚓的实验报告 1.蚯蚓身体呈()形,约由100多个环节组成,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 2.观察蚯蚓的背面和腹面,()的颜色较浅。 3.蚯蚓的口在前端围口节的()。肛门在() 4.用手指沾点水,轻轻地触摸蚯蚓的表面,有何感觉?() 5.用放大镜观察环节,可见大多数环节有刚毛,刚毛在蚯蚓爬行时起()作用 6.在第11环节以后,各节背部()出游背孔,背孔能分泌粘液,使身体保持(),有利于呼吸 7.你能在蚯蚓的身上找到眼、鼻、足、耳等器官吗?() 8.蚯蚓通过身体的()向前移动,刚毛能伸出,()地面,拖动身体向前移动,蚯蚓()向后移动(填“能”或“不能”) 9.把蚯蚓先后放在玻璃片和纸张上,它移动时()(填“不会”或“会”)发出声音,原因是() 10.将蚯蚓先后放在玻璃片和纸张上,比较它的移动情况,他在纸上移动速度快还是在玻璃上移动速度快?()、结论:蚯蚓适应在()(填“粗糙”或“光滑”)的表面移动。 11.蚯蚓身体的哪一部分反应最灵敏?() 12.用棉花棒沾少许醋,分别靠近蚯蚓头部和尾部约3cm处,蚯蚓会有什么反应?它的前端还是后短对食醋的反应较为敏感?() 13.距蚯蚓半米处拍掌,它对声音有什么反应?蚯蚓有听觉么?() 14.把蚯蚓放在阴暗的盒子里,然后用手电筒照射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它对光线有反应么?哪一端的反应较为灵敏?() 蚯蚓的再生实验 将蚯蚓按不同部位切断,得到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三种不同的体节段,在室温有土条件下培养,观察其再生现象.结果发现蚯蚓从头到尾都有再生能力,但不同体段,不同体节长度的蚯蚓再生能力不同.其中尾部的再生能力最强,再生速度最快,中间体段次之,头部的最差.还

《蚯蚓的选择》优秀教案

《蚯蚓的选择》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蚯蚓的日记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感知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儿童尝试初步的多元思考。 2?鼓励儿童乐意运用多种表现方式大胆表现。 3?初步了解日记和日记的不同表现方式。 活动准备: 1事先找到的小蚯蚓若干,每个小组都有一份供观察用。 2、故事书《蚯蚓的日记》。 3、视频展示仪。 4、绘画用的纸和笔人手一份。 重点:欣赏故事内容的同时感受故事画面的奇异和情节的风趣; 难点:通过故事启发儿童的多元思考的习惯。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蚯蚓”,启发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它吗?它是什么?对,它是蚯蚓,生活在那里?土壤中。说说你对蚯蚓的了解。 2?出示封面,观察,你看见了什么?(这只小蚯蚓戴着红色的小帽子正用身体卷着一 支笔在蘑菇桌上写日记呢?他会写些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看的真仔细,下面我们就偷偷看看他写了什么,静静听,认真看,不要被它发现了。 二、走进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1.看照片,认识蚯蚓的成绩单和全家福。 2.3月29日,猜猜蜘蛛能学会钻地吗?蚯蚓能不能倒立行走? 3.4月4日,蚯蚓为什么要钻到更深的地方?引导看小图。为了防止被当成鱼饵,更深的地方显然更安全。 4.出示4月10日的插图,问:人行道上小朋友在玩跳房子的游戏,这么危险,蚯蚓为什么一整天的呆在人行道上呢?(介绍科学常识,蚯蚓靠皮肤呼吸,下雨天雨水多把蚯蚓的孔隙堵住,只好到地面上来透透气。) 5.4 月20日,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蚯蚓?(是啊,像个顽皮的小男孩) (二)第二次走进故事,观察感受趣事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通过仔细观察,(板书:观察)大胆想象(板书:想象)来发现故事的

答案 1、出示课件(5月1日的日记)(1)请一个声音响亮的同学读,其他同学请仔细观察,把这一页日记有趣的地方说给同学听听好吗?(2)指名同学扮演小蚯蚓和小蚂蚁。(3)教师小结。(你们扮演得非常可爱,手指板书:观察、想象。你们通过观察、想象把这独一无二的 快乐都体会到了,而且把快乐告诉了全班,同学们你们快乐吗?向表演的同学说声谢谢好吗?) 2、出示课件(5月8日的日记)请看这天的日记除了有趣之外,看来还是可怕的。 3、出示课件(5月28日的日记)接着还有更有趣的,(1)齐读28日的日记。(2)让学生配上动作边读边表演蚯蚓跳舞的动作。(3)评议。(你们真有天赋,把小蚯蚓的舞蹈动作都学会了。看来你们中还有未来的舞蹈家呢。) 4、出示课件(6月5日的日记)这幅图是这本书中最有趣的作品之一。(1)学生说说有 趣之处。(2)仔细观察蚯蚓一家的表情。(3)师生齐读爸爸的话。(4)启发学生想象姐姐和妈妈会说什么? 三、总结 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都可以挑战作者了,咱们刚才分享了这本书中有趣的地方,你看你把读书的快乐,发现都告诉了同学,让同学和你一起发现和分享快乐,这是多么有趣的是啊!作者肯定是非常了解有喜欢蚯蚓才会写这么有趣的绘本,可能这只小蚯蚓身上有自己小时候的影子,由于时间关系,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我们下节课一起分享。如果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读一读《蜘蛛的日记》。 四、拓展延伸 这只小蚯蚓,静静地陪着我们上了一节课,肯定和同学们一样有很多收获,课后同学们起也帮帮他把今天的事用图画加上简单的文字写下来好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