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研究方法自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心理学研究方法自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心理学研究方法自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心理学研究方法自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心理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李玉伟10心咨

提示第一章知识点在最后一页

撤除自变量,继续检测因变量的情况。

小样本研究范式与大样本研究范式相比,1.更严密地检测了对象的行为。2.更系统地测量了自变量的效应。3.更细致地进行被试内比较和分析。

但是,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外部效度不易达到要求,并容易受被试系统差误的影响,因此,对小样本范式应做更多的验证性研究。

定性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还可以采用定量和定型两种方式。

定量研究:指从数量化的思路出发,运用心理量表或其他手段,对心理特征及心理活动做定量测定,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

定性研究:采用书面的、言语的和观察的方式,取得有关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定向的分析。主要方法有:个案分析法与文献综合法。个案分析法是指选择少量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与分析。文献综合法是指从各种书面的、口头的方式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

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特点

研究的现场化与多分支特点

研究手段的综合化、数学化和计算机化

现代科学方法与心理学研究

信息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的应用

控制论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控制论分析方法是以某种标准来侦查状态的偏离,并采取步骤来矫正系统行为以消除差误,即通过反馈知道行为

系统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系统是有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部分组成的整体或实体。系统方法则是一种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从系统的官低昂出发,这种从整体与部分和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和精确地考察对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计算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计算机的基本用途

研究数据的处理

心理学实验的操作与控制

心理过程的模拟和模型化

计算机在心理学个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知觉实验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路

心理学研究与因果关系分析

因果关系分析的意义

有关因果关系分析的若干理论

休谟的理论观点

一个原因和它的结果,在空间和时间上是非常接近的,原因和结果要是隔开了距离或时间,就难以做出因果关系推论;一个原因长前于它的结果;

一个原因与其结果之间,必须有一种必然的联系,无论何时得到这种结果,原因总是同时存在的。这一条是最重要的。穆勒的因果关系推论的标准

一个原因在时间上总是先发生,然后才是结果

所假定的原因与结果之间相互关联;

其他可能的因果关系解释被排除。

波普的理论:认为研究者不可能构建出所有的备择假设,在研究中设法否证默写因果关系的预测,要比证实这种理论预见的收获更多。

科林伍德等的活动理论:包含着强烈的动机与意向的成分,这种理论说强调的因果关系定律应包含可操纵原因的思想。海德的认知论观点:人们在活动中不断地做出因果关系的解释与推论,以此理解、控制和预测他们的环境以及随后的行动。

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分析

因果关系的可检验性

因果关系层次性

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因果关系的动态特点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构思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思路

指整个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和分析问题的基本路线。只有运用充分而周密的理论构思、遵循清晰的理论思路,才能在心理学研究中吧心理学普遍原理与具体条件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解释、预测心理活动,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总结出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

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理论观点

静态观点靶心理学研究看成一种踢狗系统知识的活动,即发现新事实、增加新信息的活动;这种观点还把研究作为一种对所观察的心理现象进行解释的方式。强调现有的知识、理论、假设或原则,并设法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

动态的观点承认现有知识的重要性;但主要把它作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与理论发展的基础。这种观点有称为启发式的观点,它强调理论和相互关联的概念图示,并以此开展进一步研究。

归纳与演绎

归纳思路主要关心的是数据,数据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就心理学研究而言,数据的变异程度、可靠性、可重复性等都是我们特别关心的。

演绎思路的心理学研究则强调理论解释的重要性,而数据主要用来决定某些备择解释的正确性,研究者的主要经历在于提出理论解释。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假设

建立明确的假设,这是理论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假设是有关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的猜测性陈述。研究的理论假设必须明确指出变量之间关系和变量的测定方式,从而提供检验所假定关系的基础。理论假设是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思路

主要采取了三种理论思路和概念模型:特征论模型、心理动力模型和情景论模型。

相互作用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个体的行为是他们与所处情景之间多方向的连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在这一交互作用过程中是有意识的和主动的;

在交互作用的人的方面,认知和动机因素是行为的基本决定因素;

在交互作用的情景方面,情景对于个体所包含的心理学意义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测量理论

斯皮尔曼——心理测量所得到的分数包含两大部分:反映真实心理特征的真分数和有测量差误造成的误差分数。

潜特征理论中的羡慕反应理论,指出个体的项目反应类型与某些个体特征之间的关系。

理论模型的构建

理论模型的一般问题

什么是理论

理论是一组解释某些现象的相互关联的陈述。

理论主要有两种功能。

理论起着组织数据的作用,它提供了一种框架,使得能够系统地、有顺序地表示各种数据,从而帮助我们组织研究的结果;

理论发挥着预测功能,它使我们得以对其它为获得数据的情景做出预测。

心理学理论构建的类型和方式

归纳理论: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

演绎理论: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找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机能理论:总和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成分,既强调数据,又重视解释。

模型:一种类比,能够适应其预测与实际数据之间较大的差异。范围比较有限。

理论的评价

理论评价的标准:简洁性、精确性和可检验性。

理论模型的准确性

产生没能解释的变异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

在研究中运用了无关的或关系很小的自变量,因而不能解释因变量的变异。

在研究中没有考虑较多的、正在起作用的变量,所以没能做出比较准确的理论解释,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同时考虑多个变量。

虽然在研究中正确地选择与变量,却由于对变量的测量不准确而产生了差误变异。差误变异是自变量无法加以解释的。因果模型的构建

运用外源变量

一般递归系统

因果模型的条件

规范的理论陈述

因果关系的理论假设

明确的因果顺序和因果方向

自抑式函数方程

明确理论边界

模型的稳定性

构建因果模型的基本步骤

提出理论构思和初步模型

变量的操作化和处理

以实际数据支持函数方程

实际数据与结构模型相拟合

心理学研究的设计

研究的类型

自然观察

通过对自然发生的活动的系统观察或调查,分析和研究有关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显著特点是:一是研究的对象是在自然发生与发展中的现象,并非认为地创设的情景。而是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干预或操纵某些因素,使所进行的观察尽可能不引人注意而影响正常活动。

个案研究:对于单一案例或有限数目的实例所进行的全面、深入和详尽的考察和研究。个案研究还比较重视研究结果对于样本所属总体的普遍意义。既可以作定性的考察,又可以进行定量的分析。

抽样调查:其结果一般是描述性的,而心理学研究却日益重视解释和预测。

对个案研究和抽样调查的评价

都属于自然观察,特别适合用于研究的早期阶段,从而为进一步的比较严密的研究提供依据。个案研究和抽样调查的一个主要弱点,是这些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不容易做出有关因果关系的推论;个案研究的另一个弱点是难以重复研究,再现原有结果。并且容易受研究者现有的理论假设和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偏向。

偏离个案分析:个案研究的一种变式,它通过对两个背景相似而结果不同的案例的比较与分析,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较好地克服了个案研究不易做因果关系推论的个问题。

相关研究

根据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对象特征和行为做出解释和预测的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指标是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本身并不能说明因果关系。

实验和准实验

实验是对环境进行系统的操纵,从而观察这种操纵对于行为的效应的研究形式。

准实验是在实验现场条件下经常用用的研究设计,他与实验的主要区别在于,准实验中没有运用随机化程序进行被试

选择和实验处理。准实验中不比拆散原有的学习或工作小组,而是直接以原小组作为研究中的实验组或对照组。

发展研究

从心理活动或时间的过程研究他们的发展变化、影响时间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发展研究多半是描述性的,着重说明和解释心理活动与事件发展及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和条件。

发展研究的类型

纵向研究:在一段时间内,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观察和测定,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影响技能发展的主要因素。

横切面研究:在较短时间间距中对不同的对象样本进行观察和测定,从而对歌类对象作出总体分析的研究类型。这种研究便于随时了解人们的学习或工作态度以及其他心理特征。

趋势研究:又称预测研究,他是在有关对象的先前情况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某种预测模型,并在进一步的多次观察与测量中作出检验。

主要步骤:收集与分析有关对象特点的已有数据和资料;通过理论构思,建立有关对象发展趋势的预测模型,并确定模型中各个因素的测量指标;在对象发展过程中对个有关变量或因素作进一步观察与测定,检验预测模型。

对发展研究的评价

发展研究的三种主要类型各有其优缺点。

纵向研究在一段时间内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邹密考察,因而适合于确定引起某些特征变化的因素,建立某种因果关系。他的结果比较可靠。纵向研究的缺点是比较耗费时间和研究资金,被试样本不易保持稳定不变,研究设计不够灵活。此外还容易在研究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横切面研究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研究效率比较高,成本较低,费时也较少。但是由于其是对不同对象在某些时间点或统一时间的考察,因此较难确定因果关系,他的取样程序也较为复杂。

趋势研究的实际意义大,但是要进行这种研究,余姚相当水平的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各阶段的要求比较高。这种研究特别强调可靠的基础数据和较全面的理论够构思。趋势研究的结果容易受某些未测因素的影响。

交迭式研究设计:把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结合在一起,即在纵向研究图示中分段进行横切面研究,这种发展研究称为聚合式研究,他即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陷,又保持了横切面研究的许多长处。

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研究课题与变量的选择

课题的选择

课题的类型:验证某种理论、为已经建立的理论中未曾回答的问题寻找实际依据、澄清某些矛盾的研究结果、解决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问题

课题选择的标准

充分了解该研究领域中以往研究的情况和趋势

考虑研究者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研究者对课题的兴趣、研究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以及研究的费用和代价。

判断研究课题的优劣:

所研究的问题应该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

所研究的问题应该尽可能明确具体;

具有通过世纪研究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概念和构思

概念是吧不同来源的几种成分结合为单一观念的一种看法

构思是由于特定科学研究目的而有意识提出或采用的概念。构思是研究者想象中的不能独立地观察到的行为维度。

常见的变量

自变量、中介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另一变量变化的原因,因变量是自变量作用的结果。这两种变量一般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观察。中介变量是与有机体有关的不可观察的过程或状态,用以帮助解释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常作为假设的构思,从可观察到的测定做出推论。

如果自变量无法改变或控制因变量,我们称之为虚无结果。对于虚无结果可作几种解释:一种可能是自变量选择有误,这时出现虚无结果是正常的;另一种可能是试验者没有有效地操纵自变量,因而还不足以显示出自变量的效果;还有一种可能是因变量有缺陷,不能反映出自变量的作用。

底层效应指被试在因变量上的测量得分普遍很低,或者在某项测验中都没有能通过;顶层效应则是指被试在测量中得分都相当高,或者某项测验的结果几乎完美无缺。这两种情况都无法反应自变量变化所产生的效应,也说明因变量的

测定缺乏应有的辨别力和灵敏度。

控制变量:指试验期间保持恒定的某些潜在的自变量。

一项研究中的自变量可以是另一项研究中的因变量;在同一研究中,相同的变量可以在一种分析中作为自变量而在另一种分析中做为因变量。

干涉变量

一个变量的系统变化可能改变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这个变量就称为干涉变量。在这种情况下,干涉变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量的操作定义

有关构思的可观察指标的具体陈述。作出操纵定义包括两个程序:1)确定与心理学构思有关的具体测量指标;2)在实际研究或试验中产生并观察该变量指标的变化,进行测定与检验。

确定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的目的科控制原则

控制的统计学原则是:

使系统变异最大,主要指研究假设中变量的变异,通常采用选取较异质样本,提高测量的辨别力和加强统计功效等办法;

控制外源的系统变异,包括对研究结果有影响而研究者又不感兴趣的变量的变异,可以在研究设计中对各种变量作出明确规定,特别是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和干涉变量,注意恒定可能引起外源变异的因素与条件;

使差误变异最小,即把随即变异和测量差误减少到最低限度,注意排除影响研究效度的因素,采用具有高信度与高效度的测量工具和量表,在研究取样与实验安排中尽可能运用随机化程序。

研究设计的标准

研究设计回答了研究问题并准确地检验假设;

研究设计通过不同程度的随机化,较严格地控制自变量;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研究的计划

主要包括1)研究的目的和理论框架;2)以往研究的考察;3)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研究的方法

在确定研究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方法;

研究被试的取样方法:明确研究的总体、样本的大小、取样的手段等;

实验处理的方法:自变量的操纵和控制方式,实验处理的实施、仪器的配备和程序的安排等;

收集数据的方法:确定测量指标及其测定方法,涉及相应的量表,规定数据的记录方式等;

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根据数据的特征,选择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检验方式。

研究的过程

注意按照研究设计行事,并随时记录研究中发生的情况。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在实施正式研究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可根据实际研究情况和条件,及时修正研究的设计。

一般应在研究之前充分考虑实验和现场研究中的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和条件,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研究结果的分析应该与研究的理论构思联系在一起,针对研究目的,作出适当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在作出结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问题:

单一研究的局限性

做结论时的决策差误

Ι类差误:从样本的统计结果推论诸变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而实际上没有关系。

Ⅱ类差误:从样本推论变量间没有关系而世纪上存在关系。

研究的结果与理论的发展

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

研究的元分析

元分析的发展和特点

元分析是对已有研究结果的总体分析,也有人称为总分析。是总结和评价研究的有效手段。

元分析的发展

元分析的特点

元分析是对许多实际研究的综合性结果的统计分析,它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

元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

元分析是一种全面的评价

元分析寻求普遍性的推论

元分析的步骤

以往研究的检索

研究的分类和编码

研究结果的测定

分析与评价

元分析的应用

有关心理疗法效应的元分析

有关学校班级大小和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元分析

研究的取样

取样的理论

取样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特定总体进行的,研究的取样问题就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关键环节,即确定研究对象的总体并决定如何选取具有足够代表性的样本。

取样程序不但能节省人力与物力,而且能显著地提高研究的效率。

取样还能使研究的结果更为准确、有效和可靠,

取样还能起到减少损耗、保护总体的作用。

取样是科学研究设计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效度,特别是外部效度。

总体和样本的特征

总体与样本

总体: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的、可观察特征的测量值的完整集合,它也可以是个体或者某种客体的总和。

样本:是总体的子集,它是从总体选取的有限数目的成分或元素,用以代表总体。

样本的代表性

样本的基本条件是能够代表它所属的总体。在进行研究时,可行性研究对样本的代表性进行检验

取样的置换性和随机化

取样的置换性

取样置换是取样过程中常用的概念,是指取样过程中已取样的样本成分是否返回总体,继续参加取样,这在随机取样中特别重要。取样置换可以分为两类:置换取样和非置换取样。取样的置换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样本的特征,并使从样本估算的总体参数的准确性下降。非置换性随机取样避免了在样本中出现重复选择的成分,因而比置换性取样跟准确地估算样本指标。

样本空间:指所有的抽样的可能性。

随机化:是指研究中的客体、被试、实验处理或分说等的每一成分被抽选的概率均等。费歇尔提出当代科学研究领域中最有意义的成就之一。在研究的取样中,应该尽可能采用随机化原则。

取样的程序和方法

取样的一般程序

规定总体,对总体作出明确的定义;

选取样本,运用适当取样方法抽取样本;

统计推论,从样本的统计数据估算出总体的有关参数。

几种主要的取样方法

简单随即取样法

随机取样又分为两类:1)置换性随机取样,或者叫非限制性随机取样;2)非置换性随机取样,或者叫简单随机取样。分层随机取样法:可分为比例分层取样和非比例分层取样

先把总体分成若干层次或子总体,然后独立、随即地从每一层选取样本。与简单随即取样相比,具有三方面的优点:样本更具有代表性;

参数估算更为准确。

取样更为灵活。

系统取样法

从总体中取一随机起点,从该起点开始选取每K项元素(个体或分数等),直至取满所需要的样本量。

聚类取样法

先把总体分成若干群类,然后在个群类进行取样。

聚类取样与分层取样法很不相同。聚类取样法总是设法尽可能减少群类间的差异、尽可能加大群类内的差异;分层取样法则尽量加大层次间的差异而缩小层次内的差异。相比之下,聚类取样法更为有效。

非随机取样/目的性取样/计划取样主要有两种:1)定额取样法;2)判断取样法。

从总体选择具有某方面代表性的个体或分成根据一定的主观判断抽取样本。

方便取样法

以志愿者或容易招聘的人员作为样本,而很少考虑样本的代表性。

取样的误差和影响因素

取样的误差

样本均值的分布

参数:测量分数或个体的总体特征。

统计值:分数或个体的样本特征

均值的标准差误

指样本均值分布的标准差。其说明了样本均值分布的变化程度,标准差误大就表明较大的变异,小标准差误则说明特定样本均值很可能十分接近实际的总体均值。

样本的大小和影响因素

样本的大小

影响样本大小的一些因素

研究的准确性

研究的经费和成本

总体的同质性

研究的效度

研究的内部效度

研究效度的概念

内部效度的定义和条件

内部效度的定义

指在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

内部效度的条件

内部效度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认真细致的变量选择和准确周密的研究设计。一项研究之所以有内部效度,首先是由于1)正确地选择了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2)周密的实验或研究设计。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历史因素:可分为前摄历史因素和后摄历史因素。

选择因素

成熟因素

研究被试的更换和淘汰:四种被试:合作型、消极型、评价担忧型和忠实型。

测量和测试手段

测量:当研究运用事前与事后两次测量时,事前测量会影响事后测量的结果,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

测试手段:由于测评者本身的疲劳、单调感、注意分散以及其它主观因素和测试工具本身的变化,使测定和评级的精确性受到影响,降低研究的效度。

统计回归效应:指在进行重复测量时,初测时获高、低极端分数者会在重测时倾向于向平均值偏移。控制的办法是在研究中把极端分数者单独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注意他们的结果差异,进而做出有关自变量效应的正确结论。

实验处理和程序

有关实验处理和程序的信息的扩散或交流,使对照组实际上的到了实验处理或受其影响;

实验处理的实施包含着其它好处,产生补偿性等同效应;

由于实验处理而使实验组十分引人注目或炫耀,产生补偿性竞争。

多种研究条件和因素的交互作用

研究的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的定义和条件

外部效度的定义

指实验和研究的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的客体、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和实验效果的普遍性或可应用性。

外部效度的条件:要求使研究能够代表真实世界的情况。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总体效度:指研究结果对于研究者最终感兴趣的总体的普遍意义。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定义和测试方式:研究中必须明确地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做出定义和描述,否则就会影响研究的外部效度。

对测量的敏感化:尽可能采用不引人注目的测量。

多重实验的干扰

特异性效应

试验者效应

研究与世纪情景的相似性

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统计结论效度和构思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的定义和条件

统计结构效度是有关决定实验处理效应的数据分析程序的效度检验,她并不涉及系统性偏向的来源问题,而是研究差误变异源和如何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的问题。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条件:1)数据的质量;2)统计检验的假设。

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因素

统计功效低

违犯统计检验的假设

测量信度低

实验处理实施的可靠性

研究背景中随机的无关因素

被试的随机异质性

研究的构思效度

构思效度的定义和条件

为使研究具有较高的构思效度,首先要求研究的理论构思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形成某种构思网络,并对研究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做出严格的定义。其次,针对研究构思的调点,给予明确的操作意义,并确定相应的测量指标。

印象构思效度的因素

对于研究构思的解释

单一操作的偏向

单一方法的偏向

试验者期望和被试猜测

构思水平之间的混淆

不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四种研究效度之间的关系

研究的内部效度、外部效度、统计结论效度和构思效度,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实验和准实验

现场研究的特点和条件

现场背景的特点

边界特点

变量强度

变量变化范围

变量操纵的频次和持续时间

结构特点

时间结构

自然单元

复杂性

现场研究的条件和局限

现场研究的情景效应

研究的代表性

现场研究中的因果关系

现场研究和准实验

现场研究中最多采用的是准实验设计,不过准实验设计不一定都是在现场进行的。

准实验设计的种类比较多,常见的有五种类型:1)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2)回归间断点设计;3)不等同对照组设计;4)间歇时间序列设计;5)重复处理设计。

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的一般问题

研究方法论重点的转移

传统实验的局限日益明显

日益重视研究的质量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CLPC)

基本原理是,通过交叉滞后相关系数的比较,找出交叉滞后相关差异的方向,然后,根据差异的方向,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要求在时间1对两个变量的关系做出测定和相关分析,再在时间2作相似测定和分析,求得同步相关rA1B1和rA2B2,他们实际上是重测信度。而rA1B2和rB1A2相关,特别是当交叉滞后相关之间有显著差异时,具有因果关系的意义。在同步相关稳定的情况下,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A引起B,反之,B引起A。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需要满足三条基本的假设:1)交叉滞后组相关所表示的因果关系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2)同步相关与稳定性相关都尽可能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应有合理的解释;3)交叉滞后设计组相关中包含了主要的变量,并已作出相应的测量。

由于在实验研究中,上述假设不容易得到基本的满足,因此,对与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结果的假设,应持谨慎的态度。尽管如此,这种准实验设计在某方面优于普通的相关设计,并具有一定程度动态的性质,而且较好地处理了心理学研究中几乎都存在的差误和独特变异问题,因此具有较好的内部效度。需要要指出的是,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虽然比简单相关更充分地说明了因果关系,却仍然不能完全证明因果关系,因此还需要其他研究的补充和验证。

回归间断点设计

通过实验处理与事后测量回归线的间断点的特征,确定准实验处理的主效应。常见的回归间断点设计都包含着事前与事后侧量,用以观察某些实验性措施的效果。

这种设计的外部效度比较低,而且在间断点不明显时,较难做出准确的解释。此外回归间断点设计不适合于曲线关系的研究。

不等同对照组设计

指参加研究的各组之间至少有一种特征的“总体期望值”不相同。不相同的程度应通过事先测量检查被试选择过程的随机化程度来确定。

常用的方法是:基础分差分析(ANOV A)、协分差分析(ANCOV A)、匹配型方差分析和得益分数分差分析等。

间歇时间序列设计

在实施实验处理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对研究对象作出多次重复观察或测定,并通过对整个时间序列的测定结果的比较,确定实验处理的效果。

结果分析时需要从实验处理前后的整个发展变化趋势来评估其效应,而不能只看与实验处理相邻的前后两次观察值的

差异。

实验室试验设计

实验室实验的一般问题

1.实验室实验的特点

实验者创设情景并操纵事件或变量;

通过控制手段确认变异量,包括实验操纵和统计控制两种方式;

实验室环境中能最有效地运用实验控制策略。

实验室实验的形式

标准实验室实验: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操纵自变量和测定因变量,从而观察和确定实验处理的效应。

模拟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各种实际事件和情景,观察和确定行为的的特征和过程。又分为自由模拟和实验模拟。实验室实验的程序

比较重要的几点

有关实验程序的描述和说明,包括变量的操作和测定方式、实验目的说明、被试选择程序以及实验步骤等。

训练被试,通常条件下,被试并不熟悉实验环境,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训练。

实验背景的设置,背景条件的设计、实验用品的配备、观察记录一起的安装等都应考虑到使被试能够更大程度地介入实验活动。

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1.被时间设计:把不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或水平。这种设计比较安全、保守。

2.被试内设计: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或水平。实验效率比较高。但是容易产生污染。

因子式实验设计

因子式试验设计的一般问题

因子:指构成试验设计的基础变量,它不同于因素分析里所说的因素。主要有两种类型:顺序性和称名型(非顺序型)。在进行因子式试验设计时,应注意:

因子与水平的组合

随机化:为了避免在不同处理效果的比较中造成偏向,并使个处理效果之间差异的统计检验具备有效的基础,即获得统计与概率论所要求的随机化样本,应该吧被试样本随即地分配到不同处理条件。

因子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往往比主效应更为重要和具有意义。人们可以根据这种交互作用,对因子不同水平在具体条件下的作用和效应作出全面深入的分析和了解,高阶交互作用往往比低阶交互作用提供更多信息。

被时间因子式试验设计

让不同被试分别进入不同因子条件,从而比较实验的结果。

被试内因子式试验设计

被试内设计常常能节省被试并控制个体差异。由于被试在记忆能力方面差异比较大,因而有关记忆的实验多用被试内的设计。

小N实验设计

实际上就是小样本范式的实验设计。

主要有三种类型:反转型设计、扩展式反转设计和多重基线设计。

反转型设计又称为“ABA设计”(A、B表示不同实验阶段),其基本思路是:先取得被试行为的基线值;然后引入自变量,并观察被试的行为变化;最后,把实验条件反转到原来基线状态,再一次测量行为。

拉丁方和希腊拉丁方设计

心理测量理论与测量方法

经典和现代测量理论

经典测验理论

斯皮尔曼的分数模型

提出任何心理测验所得到的分数,都由反映对象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真分数和由随机因素造成的误差分数这两种成分所构成。

经典心理测量理论的主要局限和问题

测量结果特定于具体测验

测量参数特定具体样本

忽视项目反应的模式

现代测验理论

潜特征测验理论

认为测验成绩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是不能直接观察和测定的,所以称为潜特征。潜特征测验理论有三个重要概念:

潜特征的空间维度

局部独立性

项目特征曲线

项目反应理论(IRT)

潜特征测验理论的新发展,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指出了个体某种反应类型的概率与个体某些特征之间的关系,它的基本思想与潜特征理论其他许多模型是一致的。

项目反应理论主要的基本特征:

测量指标与反映着的潜特征联系在一起

用数学函数确定项目特征参数

通过项目信息函数来推算测量的信度和标准误。

现代测验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测验项目的分析

成绩评估量表的设计

态度问卷的设计

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测量信度和效度的概念

测量的信度:指测量结果反映出系统变异的程度。即可靠性。

测量的效度:指心理测量的有效性,即测量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特征。常见的有内容效度、同时效度、预测效度和构思效度。新的效度形式有聚合效度与辨别效度。

测量信度的评定

评定测量信度时,需要区分两种测量误差:1)测验内误差变异;2)测验间误差变异。

评定测量信度的方法:

重测信度:在一定时间间隔中运用同一测验做重复测量所得到的信度系数。

等同信度(又称平行信度):是以两组等效测验分别作出测量来评定信度系数。

折半信度:在测试以后对测验项目按奇项、偶项或其它标准分成两半,分别计分,以两半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信度系数。再根据斯皮尔曼—布朗公式的出整个测验的信度。

内部一致信度:从测量甘露寺层次化入手,使测量项目形成一定的内部结构,并以内部结构的一致性程度,对测量信度做出评定。主要有两种:库德—理查森的公式20和克劳伯克的α系数。

测量效度的评定

内容效度:指测验项目在多大程度上表示了所要测定的特征范畴。

预测效度:指测验结果能够预测人们将来行为的程度。

同时效度:测量分数与当时行为表现或工作实绩之间的相关做的效度指标。

构思效度:与一定测量的理论基础的有效性有关的,要建业测量是不是真正测量了我们所提出的理论构思。

聚合效度与辨别效度

聚合效度是指运用不同测量方法测定同一特征或构思是测量结果相似的程度,即不同测量方式应在相同特征的测定中聚合在一起。

辨别效度是指在运用相同测量方法测定不同特征或构思是,辨别不同特征的程度,即不同的测量结果之间不应有高相关。

聚合效度和辨别效度的概念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

测验总是一个特征——方法的单元,特征的测量总离不开一定的方法。

只有通过相似性和差异性的联合测定方法,才能准确地描述和解释测量结果。

M—M矩阵法评判标准:

矩阵中的效度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足以作为进一步检验效度的依据;

矩阵中的效度系数大于同行或列邻近的“异特征—异方法”三角中的相关系数;

矩阵中的效度系数大于“异特征—同方法”三角中的相关系数;

所有异特征三角中的相关系数模式相同,包括“异特征—同方法”和“异特征—异方法”。

影响测量信度和效度的因素

影响测量信度的因素

测量项目的数目

测量的程序

测量项目的质量

测试人和受试者

影响测量效度的因素

测验的组成

测量程序

效标的特征

样本与受试者特点

心理测验

心理测量和测验的一般问题

心理测量的水平: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

心理测验的种类:1)最大成绩测验;2)典型反应测验。

影响心理测验的因素

除了受测者本身的知识和能力等特点以外

测验的形式和练习因素

焦虑和动机

主观倾向和反应定势

实验实施中的因素

心理测验的应用及其效果

一般治理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

标准成就测验

兴趣测验

个性测验

情感和态度的测量

心理测验的项目分析

项目的准备

项目难度是指所测的收拾组中正确回答该项目的百分数;项目辨别力则是项目能够把不同只是或技能的人区分开来的能力。

试测过程中应注意:

试测的对象,应从正式测验所要应用的总体中取样,注意其代表性;

试测力求正规化,使得实测过程与将来的正式测验时的情况尽可能相似。

试测时,应使受试者有足够的答题时间,使结果更为可靠。

在试测过程中,随时记录受试者的反应,包括答题的一般进度、题意不清之处等情况。

项目分析的基本步骤

把测验按分数高低排成顺序,清点测验份数N;

以N乘.27并去掉小数,取整数n;

从测验的高分部分向低取n分最好的卷子,作为高分组,并用同样方法取得低分组;

分别求出高、低分组中答对项目的比例PH、PL,每一个项目都求出这一比例PH=正确回答的数目/n,PL=正确回答数目/n;

求出项目难易度P,P=(PH+PL)/2,P值越高,难度越低。根据备选数目K,得到实际难度P'=(KP-1)/(K-1);

求出项目辨别力D,D=PH-PL,项目辨别力指数越大,便是辨别力越高。

心理物理方法和信号检测法

心理物理方法是由费希纳创立的

经典心理物理方法

最小变化法:由称作极限法,让被试通过一系列尝试,对强度渐增或渐减的刺激做出反应,检验有关这一刺激的感觉阈限。

恒定刺激法:以被试在判断中正确与错误或者肯定与否定的频次与比例来决定感觉阈限。

平均差误法:让被试调节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或匹配,并以匹配的差误来计算感觉阈限。

心理物理方法的新发展

富勒顿—卡特尔原则、瑟斯顿比较判断定律、赫尔森适应水平理论、斯蒂文斯幂函数

比较判断定律

幂函数定律

信号检测法

以统计决策论作为基础,可以在心理测量中确定反应倾向,并使所测得的被试辨别力和他的操作水平区分开来。两种基本心理过程:

建立感觉印象,信号或刺激到达感受器时形成感觉印象,一般取决于信号强度;

决策判断,感觉印象不足以引起肯定反应,还需要对感觉印象量做出判断,如果这一量值高,决策判断将产生肯定反应,否则就可能做出否定反应。

访谈法、问卷法和观察法

访谈法与问卷法的特点和类型

访谈法的特点和类型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心理特征与行为的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

研究访谈的性质

由研究者发动,目的在于采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信息。这种访谈集中于研究的特定内容,以期系统地解释、描述和预测一定的心理特征或者活动。

访谈法的类型

按照提问和反应的结构方式不同科分为不同类型。

访谈法的优缺点

优点:比较灵活,适用面广,收集资料比较有效并可进一步探究,收集资料时可以观察了解被试人的动机、个性和情感特点;访谈法容易建立良好的访谈关系,提高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缺点:结果处理和分析比较复杂,要求由专门的人员进行;访谈人的价值观、信念、和偏向会影响被试人的反应,必须事先进行适当的访谈技术训练;访谈工作花费时间和精力,代价比较高。

问卷法的特点和类型

问卷法的性质

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心理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的类型

可分为有结构和无结构问卷。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

问卷法一般采用五种项目方式:是否式、选择式、排列式、填空式、量表式。

问卷法的优缺点

优点:比较客观统一,效率比较高,可以用团体方式进行;结果统计高度数量化、规范化;费用低,不记名更能真实地反应答卷人的各种观点和态度。

缺点:不够灵活,适用范围小。

访谈法的设计

影响访谈效果的因素

成功访谈的条件

资料的可及性

被访人的认知

被访人的动机

访谈人的影响

提问方式

探究方式

激发动机

访谈记录

访谈的信度、效度和客观性

访谈信度通常以稳定性来评估;访谈的效度比较难确定,可以根据谈话标准计算预测效度或同时效度,也可以进行构思效度的分析。

访谈问题的设计

开放式问题与闭合式问题采用时应考虑的因素

访谈的目的

被访人的信息水平

被访人意见的结果

对被访人情况的了解程度

直接问题与间接问题

问题的组织与编排

问题的编排使得问题由广泛、一般到具体,由较大的问题到小问题,问题过度自然。

访谈初期的问题起说明背景、激发兴趣的作用;重要的问题应放在中部,在被试人积极性已激发起来却还没有感到疲劳时进行关键内容的交谈;容易引起不愉快或疑惑的问题尽可能排在后面。

对复杂课题,应多用复合性问题或多重问题。

问卷法的设计

影响问卷效果的因素

受试人的主观倾向

工具方面的因素

情境方面的因素

问卷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步骤

问卷量表设计的层次

问卷的理论构思与目的

问卷的具体形式或格式

问卷项目的语句

问卷的用词

问卷设计的一般步骤

根据研究目的与假设,收集所需资料;

确定问卷形式,可以从研究者的时间、研究范围、对象、分析方法和解释方法等方面考虑;

列出标题和各部分项目;

征求意见,修订项目;

试测,以30-50人为试测样本,求出信度、效度;

进行项目分析,重新修订;

正式测验。

问卷测量的准确性

包括五个方面的特点:效度、测量工具之间的相关、同质性、信度、测量分数的分布。

常用问卷量表的设计

总加量表法

累积量表法强调测量项目的单维性。

一致定位量表法

语义区分量表法

观察法的设计

观察的类型和特点

观察法是在一定时间内对待特定行为表现或活动进行考察,而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类型

观察法可以按事先是否具体观察项目而分成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还可以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加所研究的活动,分成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观察的特点

对行为(观察对象)进行分类和定义

观察需要确定行为单元,即观察测定中所使用的行为成分的大小。

观察推论的程度,即观察要求观察者作出多大程度的推论。

观察系统的普遍性或者可应用性。

观察的测定

观察评级中的反应偏向

晕轮效应;对客体的一半印象而形成恒定的评级倾向。

宽大效应;在评级中出现过宽或过严的倾向,前者称为正宽大效应,后者叫做负宽大效应。

趋中效应;在评级判断中避免做出极端性判断,而倾向于在量表中段打分的偏向,特别是当观察者对所评定的对象不熟悉时,最容易出现趋中效应。

混合标准评级量表:以行为的关键事件作为评级依据。

行为定位量表

观察法的评价

观察法的优点可以取得被试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够报告的行为数据,并且在行为发生的当时做及时记录。比较有把握做出有关心理因果关系的推论。

观察法的缺点

观察结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特征;

在有些情况下,观察活动可能影响被试的正常行为,使观察结果失真;

观察法的运用,需要花费较大精力和较多时间对观察者进行严格的训练,观察工作的成本也比较高。

口语报告法、社会测量法和Q分类技术

口语报告法

口语报告法的历史发展

纽厄尔,肖和西蒙等运用计算机,对人类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从而提出了有关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型。

口语报告法的主要程序

口语报告法的理论假设

被试的行为可以看做在一定问题空间的搜索,随着这种搜索,被试逐步积累起有关问题情景的知识。

被试的每一步搜索,都包含着某一种与任务有关的算子,被试把算子应用于短时记忆中的知识,从而进入问题空间中新的层次。

被试的口语报告,相应于其最新获得的信息以及短时记忆中的部分信息。

被试短时记忆中所包含的信息主要由算子输入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算子所产生的新知识以及目标表征与子目标表征的符号等几方面内容组成。

口语报告法的基本程序问题设计、口语报告、记录与转译、数据编码和结果处理等。

口语报告法与传统内省法的区别

理论假设与依据完全不同;

口语报告法采用天真朴素的被试,不了解有关其行为的理论构思,也没有经过专门训练,而内省法的被试经过专门训练,往往就是研究者自己,明确地了解理论设想与构思;

口语报告法要求在心理活动的当时手机数据,变作业边报告,随着时间和心理活动的发展而测量心理特点,而内省法则在作业完成以后,用问卷、访谈或自我追忆等方式进行。

口语报告的编码和结果处理

口语报告数据的运用

探索性的研究

用于对其它数据进行补充

用于检验假设

用于建立心理模型

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的概念和特点

莫里诺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团体内(特别是小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既相互作用的模式,即所谓社会结构——人际知觉方式。

社会测量法具有一些重要的特点:

社会测量法涉及社会性的变量

社会测量容易引起被测人较强的兴趣与动机;

测量结果的应用性强,特别适合于团体研究。

社会测量法的设计和实施

社会测量的标准:需要考虑标准的性质、数目以及准许的选择数目。按其重要性分成强标准(指对于工作或生活有重要意义和长期影响的标准)和弱标准(临时和短期性的活动或任务)选择标准时,应注意掌握:1)让受测者了解标准的内容;2)标准尽可能具体,说明一起参加什么工作或活动。

社会测量的实施

明确指导语,指出测量目的;让受测者在自愿基础上参加测定,并向他们说明,将不公开测量结果,限定团体范围,让受试者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当对象。

社会测量的几种形式

等级排列式:对团体成员一一排出等级顺序,然后做出分析。

社会测量图:以矩阵方式标出选择对象,按喜爱程度做出等级,然后以等级顺序加权记分。

靶式社会图:以靶图方式标出被选频次,靶心为频次最高的人,越向外周越是不被人选择的人物所处的区域。

猜测技术:给受测人呈现一些有关积极或消极特征的简短描述,让他们列出与这一系列描述相匹配的人,然后根据这些选择做出分析。

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

社会测量矩阵分析

社会测量的图解分析

社会测量指数分析

社会测量法的评价

Q分类技术

Q技术的性质和意义

以人作为分析单元,重点在于分析人际的关系。Q技术适宜于小样本或少数被试的研究,特别对个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Q技术的程序

运用等级顺序程序对客体做出分类,这些客体可以是陈述语句、单词、图片等,让受试者根据一定标准把这些客体分类成几堆。

在分类以后,每一陈述获得了相应的分数。

在数个受试者分类以后,可以求出人际相关

Q技术的类型

非结构性Q分类

对一组同质项目按不同程度而做出的分类。

机构性Q分类

单项结构性分类

运用一种变量分类基础的结构性分类,类似于简单的单项分差分析。

双向结构性分类

适合于叫复杂的理论构思,即进行两个维度的分类。

Q技术的评价

Q技术的优点

灵活易用,最大的优点是与理论密切结合。结构性Q分类完全是理论定向的,因此,项目设计的逻辑性和实用性较强。适用于单一被试或很少的样本的研究情景。

可以用于检验自变量对于复杂因变量的效应

特别适宜于进行探索型的研究,有助于提出和发现新的思想和假设。

Q技术所收集的资料,可以用分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因素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使这一方法更为实用。Q技术的缺点

人员的类型分类的普遍性往往不高,应该用横切法研究加以补充;

项目不易满足某些统计处理方法的假设。

具有强迫选择和分类的性质,使得限制了受试者的自由反应。

研究数据的基本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基础

数据的特征

数据的分布特征: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偏态度、峰态度。

集中趋势

标准差和方差(变异)

偏态度

峰态度

正态分布和标准分数

正态分布

标准分数

统计功效和统计检验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

相关的概念

相关类型和变量性质

偏相关和复相关

决定性系数

回归分析

回归效应和回归分析的假设

回归方程

最佳直线拟合和预测差误

回归和相关的比较

分差分析

方差分析和它的基本成分

因子方差分析

非参数统计、贝叶斯统计和统计决策理论

非参数统计方法

非参数统计的基本问题

什么叫非参数统计

非参数统计检验的假设

常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和样本的特点

单样本建议

两个相关样本的检验

两个独立样本的检验

多样本检验和非参数相关测定

非参数方差分析

单向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

双向方差分析:Friedman检验法

一致性系数:W

贝叶斯统计

贝叶斯统计的一般问题: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定理

贝叶斯统计的运用

统计决策理论

决策的损失和效用

对策论

多元分析方法

多元分析的基本方法

多元分析方法的发展

多元分析的基本概念

数据的连续性

连续数据

离散数据

正交性

标准分析与层次分析

标准分析

层次分析

多元分析技术的分类

多元分析的基本方法

多元回归

典型相关

多元方差分析

判别函数分析

主成分分析和因素分析

聚类分析

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的发展和应用

因素分析的发展

因素分析的应用

因素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因素分析时,不要过分解释相关系数的意义。

防止测量差误所早成的分析错误。

重视样本的选择

数据分布应近于正太分布,相关应是线性的。

因素分析的基本概念

因素和因素荷重

变异

因素的数目

因素分析的基本类型

R型因素分析

Q型因素分析

P型因素分析

因素参照轴的旋转和简单结构

在因素分析中对因素的才找轴做出旋转的原因是:1)因素参照轴是因素在向量空间的参考构架,作出转轴,可以使结果更容易解释;2)转轴后得到的因素结构的可靠性更高,可以重复,便于验证。

转轴

简单结构

因素荷重与原变量之间相关的关系

因素分析主要方法

因素分析的基本步骤

数据的采集

求出相关矩阵

因素运算

参照轴旋转

因素的解释和命名

重心法因素分析

验证型因素分析——LISREL

多元回归分析

基本统计计算

多元回归运算与分析

回归系数的计算

复相关系数

显著性检验

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因径分析

计算机统计分析和研究报告的撰写

计算机统计分数

计算机与统计理论

统计软件包的使用

SPSS和SAS

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总结

结果解释的意义和原则

在对结果的解释中:

考虑所研究的问题,分清主次,并对名词做出解释

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做出分析

对结果的含义恰如其分地做出解释和分析

在对结果做出解释之前,还需要考虑具体的数据分类原则:

根据研究课题性质和目的来确定类别;

个类别相对独立,并且不重复,这就要求变量的定义十分明确;

各个类别必须是处于同一纬度或层次。

结果的解释

结果的解释是在一定得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推论法:指从结果统计证据,做出逻辑推论,即从已知的事实,推出未知的原理。

演绎法:由一般的原则推论出局部的道理。常用的方法是三段论,从多个已知命题推论出某一未知命题,演绎是做出科学预见和发展理论的重要阶段和环节。

归纳法:与演绎法正好相反,它以许多特出特殊的研究结构为基础,归纳出普遍的、一般的原则。

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论文报告的意义和要求

研究报告的意义

研究报告和论文的要求

具有一个或多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新结果

结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可应用性;

论文思想新异,或者以新方式说明老问题;

研究结果的解释明确合理;

论文以简明方式综合了新的研究数据;

论文指出了先前所持的某种思想的问题或局限;

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图示或者实验操作;

所报告的结果或理论具有普遍性。

研究报告和论文的组织

标题:应该简短地表示出研究的主要问题,一般可以表明所研究的主要变量。

摘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果的简短总结,一般应在500-800字作用。简短而直接地说明研究的问题、所用的方法、结果和主要结论。

引言:说明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及同一课题上先前的文献,指出将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的新问题和假设。

方法

被试:被试的数目、取样方法、特征,动物被试还应报告其种类等。

仪器:说明研究所用的设备、仪器、测量工具、问卷等评定量表的设计和参数等;

程序:具体说明研究的过程、指导语、变量的水平及其测量、被试的分配和设计、对无关变量的处理方法、实验处理的内容与性质、主试的情况、研究的步骤,等。

结果:总结研究和有关的统计分析,应简短地说明每一种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而且,应报告所有有关结果,包括与自己假设不一致的结果。

讨论: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的评价,应说明结果是否支持了研究的假设,并讨论其效度和理论意义及实际意义。还应指出研究的局限或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目录:列出研究报告中所直接提到的或引用的资料来源,包括资料的时间、内容、发表刊物及页码等。

附录:研究所用的主要问卷或测评表,以及研究所涉及的重要统计推导或公式等。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发展

科学心理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的,学习和掌握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是:1.发展我国心理学体系;2.丰富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心理学原则;3.促进心理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科学方法论

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和原则

科学研究的特点:1)系统的理论框架与目的;2)控制的机制;3)严密的分析。

科学研究的目的与一般过程

科学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1)描述的对象;2)解释对象的活动过程;3)预测对象将来的发展。

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由特殊或个别的知识中概括出一般性的原则、规律和定理,由定理做出假设,以进一步的实施验证这些假设,从而进入科学研究的高一级水平。

辨证唯物论是科学研究的指导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方法论也叫方法学,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和学说。

增加心理学研究的知识;

开阔心理学研究的思路;

提高评价研究的能力;

加强心理学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内容与分类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

研究方法的发展与理论思路

研究的设计与评价

心理测量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数据的分析与研究报告的报告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观察法、实验法、模型法、测量方法、统计方法和其他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早期心理学研究方法

莫雷《心理学研究方法》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18章【圣才出品】

第1章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可以确定因果关系的是()。 A.自然观察法 B.相关法 C.实验法 D.个案法 【答案】C 【解析】实验的根本目的在于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因为实验对无关的额外变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排除了其它的可能性,我们就可以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而其它的非实验方法都不能对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受到其它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只能判定它们有关,但不能判定是否是因果相关。 2.普莱尔在三年里每天三次对其子进行长期观察,并辅之简单实验,完成其心理发展报告,从研究设计上看,属于()。 A.横断设计 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 D.混合设计 【答案】B 【解析】纵向设计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体进行追踪,对其心理发展进行系统

的研究,因此也叫追踪设计。普莱尔采用的正是纵向研究。 3.在同一时间内对国内二十三个省市在校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研究,属于()。 A.横断设计 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 D.双生子设计 【答案】A 【解析】横断设计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4.聚合交叉研究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在()图式中分段进行()。 A.横向设计纵向设计 B.双生子设计横向设计 C.纵向设计横向设计 D.纵向设计双生子设计 【答案】C 【解析】聚合交叉设计是将纵向设计和横断设计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基本设计思想是在纵向设计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设计,取长补短,保留纵向设计和横断设计的优点,克服其缺点,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了解儿童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公共关系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 公共关系:公关室一个组织为了塑造良好形象,以传播沟通为手段,对公关关系的一种持久的策略活动。 社会组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集团。 公众:指与特定的公关关系主体相互联系、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是公关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 传播: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递、收受、交流、分享与沟通的过程。 人际传播:指的是个人与个人间一对一直接的信息交流沟通方式。 大众传播:传播者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出版物、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将大量复制的同一信息,传播者分散的社会大众。 知名度: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以及组织社会影响的广度,它是评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 美誉度:是指一个组织获得公众欢迎、接纳、信任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声誉好坏的社会指标。 名誉度:社会组织所获得的特定荣誉,这种荣誉代表着一种既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组织形象: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媒介在公众心目中的一种综合反映,亦即公众对组织的全部看法和综合评价。 公关策划:社会组织公关人员为了实现某一公关目标或解决某种公关问题,对即将开展的公关工作进行主题构思,方案设计,策略谋划的思维运作过程。 礼仪: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它是以一定的程度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行为。

二、简述题 (一) 1、人类早期的准公关的表现及特点? 政治生活中:告知、劝服、宣传意识及其实践活动;民心、民众、舆论意识及其实践活动;联盟和危机意识及其实践活动 经济生活中:交流意识;招牌意识 人们日常交往中:形成了以人和修睦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处理观念体系 表现:自觉程度上:明显自发性,盲目性 其发挥作用的社会领域和规范:带有强烈政治色彩,伦理色彩 2、现代公关兴起的主要原因?社会历史条件? 主要原因:现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公关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是公关发展的政治前提、现代传播的长足进步为大规模开展公关提供了技术手段。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现实土壤)、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政治前提)、现代传播的长足进步为大规模开展公关提供了基数手段 2、试论公关在我国兴起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共关系事业的兴起奠定了客观基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公关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3、你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对不对,为什么? 这种观念是片面的,a.一个产品本身质量好,有很多消费者会主动的选择它,但是并不能使效益达到最大化,如果想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对该产品进行必要的公关宣传活动是必不可少的,b.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公司企业之

自考认知心理学试题01~07

认知心理学试题(01-07) 2001年认知心理学 一、单选 1.大部分早期的有关问题解决研究是() A 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完成 B 由格式塔心理学家完成 C 由艾宾浩斯完成 D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完成 2.按照特征整合理论() A特征登记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 B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特征登记和整合都需要注意 D特征登记和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 3.早期的关于注意的实验,所采用的流行的实验范式A事件相关电位测量技术 B跨通道启动技术

C眼动记录技术 D双耳分听技术 4.大量研究表明,非追随耳中的信息能够加工到语义水平,这方面的证据支持A过滤器理论 B衰减作用理论 C晚期选择理论 D特征整合理论 5.自我参照效应支持 A多重存储模型 B加工水平途径 CTulving的(1972)的情节和语义记忆模型 D平行分布加工途径 6.从发展的角度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语义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程序性知识,最后才是情节记忆 B语义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程序性知识,最后才是情节记忆 C程序性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语义记忆,最后才是情节记忆 D程序性知识在婴儿最先发展,接着是情节记忆,最好才是语义知识

二OO二年上半年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认知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 题1分分,共10分) 1.下面的四种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研究中,不能安全地用于人类研究的是( ) A.PET扫描技术B.fMRI技术C.ERP技术D.单细胞记录技术 2.在成分识别理论中,简单的三维形状被称作( ) A.模板B.原型C.局部特征D.几何离子 3.Welford将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称作( ) A.心理不应期B.负启动C.负启动反转D.返回抑制 4.右半球顶叶受损的视觉忽视病人,在划线测验中( ) A.只划左边的一半B.只划右边的一半 C.只划上边的一半D.只划下边的一半 5.Atkinson和Shiffrin的多重存储模型假定,短时记忆中的言语信息( ) A.以视觉形式编码B.以听觉形式编码 C.以语义形式编码D.以命题形式存储 6. 下面属于程序性记忆的是( )

自考公共关系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 第一节 一公共关系的定义分为: 1管理论——美国雷克斯.哈罗博士 2 传播论——英国弗兰克.杰夫金斯 3 传播管理论——美国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 4 咨询论——国际公共关系协会1978年发表《墨西哥宣言》 5 社会关系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蔡尔滋教授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其目的是建立一种与这些公众互相信任的关系——格鲁尼格教授 二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1公共关系的形为主体是组织机构 2 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是相关大众 3 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 4 公共关系的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 5 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第二节 一公共关系的相关概念与范畴 1公共关系状态——表示一种客观的实在 即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2 公共关系活动——表示一种实际的操作实务 即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的工作 3 公共关系观念——表示一种主观的思想意识 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另还有: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服务观念 二公共关系学中三个最基本的概念:组织、公众、传播※ 1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即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2 公众——公共关系的对象 3 传播——公共关系的过程和方式 三关系、舆论、形象 1 关系——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相处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简单说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公共关系不是泛指“任何”或“所有”的社会关系,而是指与“私人关系”相对应的具有社会公共性质的一种特殊关系 特征: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 2 舆论——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是社会

心理学五大研究方法

心理学五大研究方法 【摘要】心理学研究方法作为心理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心理学的工具,更是各种心理学结论进行实验证明的关键步骤。从早期的观察法、测量法到后来的个案法、调查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直在发展和完善。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里所想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 从中发现心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适用条件: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 2、控制条件对某种行为的出现可能产生影响; 3、由于社会道德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 进行控制。优点: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自然状态,结果真实。缺点:无法重复;无法揭示因果关系;过程无法控制;观察者容易各取所需。二、测量法用一套 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优点:编制严密,目的明确;易于量化结果。缺点:灵活性较差;有些心理内容无法统一量化标准。三、实验法实验法包括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的方法。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缺点:产生主试效应和被试效应费时;环境的人为性,外部效度低。四、调查法调查法包括 问卷调查和晤谈。在具体操作中,预先拟定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优点:收集信息快、调查范围广。缺点: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受研究者主观性影响较大;被试反应会受社会赞许性影响。五、个案法对某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 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优点:区分个体差异。 缺点:缺乏普遍性,无法推广;研究者易产生主观影响;无法重复。以上五个研究方法,是心理学常见常考的五大类型。同时,作为一门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心理学的许多方法论都是从社会学当中借鉴而来的。因此,学好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部分文科类的考研专业而言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专业课想冲刺一下?点击,学长学姐等着你呢。(实习:李斯琪)

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必看资料章节考点汇总,考试重点标识板

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必看资料 【自考小册子】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一、“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Public Relations,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二、公共关系的定义:P2 A、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美:雷克斯。哈罗) B、传播说: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英:费兰克。杰夫金斯) C、传播管理说:强调PR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 (美,詹姆斯。格鲁尼格):PR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D、咨询说:PR的决策咨询功能。《墨西哥宣言》: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 E、关系说:公众性或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美:蔡尔兹) F、协调说:是关系说的深化,指协调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 G、形象说:为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 3、美国《公共关系季刊》详细罗列了公共关系的14种特征。 *三、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1、确定PR本质的依据和方法:P5-6 A、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PR三要素:组织、传播、公众) B、分析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本质联系。 组织传播沟通公众 (主体)(客体) 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是: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 “传播沟通”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2、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三个角度:P7 A、PR的“关系”性质: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 *B、PR的“职能”性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传播(沟通)管理。(简述) (现代组织经营管理的“四大支柱”:资金、技术、人才和PR) C、PR的“科学”性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一门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主要依托的传播管理学或组织传播学。 (总之,PR是组织的“传播沟通关系”,组织的“传播沟通职能”,组织的“传播管理学科”,“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是其本质属性。) 四、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三者之间的联系)P10-13(简述、案例) 1、公共关系状态:一个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基础、结果)

2018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胬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中,强调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指的是 A.教育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根据实验研究的创新程度,可将实验法分为 A.自然实验法和教育心理实验法 B.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C.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D.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3.被世人公认为弗洛伊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梦的解析》 B.《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C.《精神分析引论》 D.《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4.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随意机能的发展 B.个性的形成 C.社会文化历史制药性的发展 D.抽象一概括机能的发展 5.遗传学之父”是 A.斯波丁 B.孟德尔 C.高尔顿 D.格塞尔 6.在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上,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皮亚杰总结出有6种观点,其中只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或代表学派是 A.联想主义心理学 B.桑代克 C.皮亚杰 D.格式塔学派 7.婴幼儿的主导活动是 A.吸吮 B.睡眠

C.游戏 D.学习 8.婴幼儿怕黑、怕狼、怕坏人等,属于 A.本能的恐惧 B.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C.怕生 D.预测性恐惧 9.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幼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将婴幼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突出特点为经常大声哭闹,容易烦躁和发怒,爱发脾气,不容易接受爱抚,这类婴幼儿的气质类型属于 A.容易型 B.困难型 C.延缓型 D.狂躁型 10.学生对学习所做出的评价和学习行为倾向,指的是 A.学习动机 B.学习兴趣 C.学习态度 D.学习情感 11.以下关于小学生注意广度发展特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B.随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C.存在性别差异 D.男生的注意广度优于女生 12.研究发现,性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是在 A.小学六年级 B.初中一年级 C.初中二年级 D.初中三年级 13.美国心理学家派瑞通过对青少年思维过程的研究,提出青少年思维发展要经过 四个阶段才能逐渐成熟。其中思维特点表现出认为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表明学生思维发展处于

312心理学学硕研究方法复习重点

312心理学学硕研究方法复习重点 心理实验研究基础(朱滢) 说明: 1.这本书很薄,170多页; 2.这本书跟其他研究方法的书不太一样,强调对实验逻辑的理解,相对来说对具体方法的介绍少一些,这一点是其他书所不突出的;这不是说具体方法不重要,而是说对实验逻辑的相当了解,才能有效的使用各种方法。引用封面的话:“本书的目的不是对各个领域放入研究加以总结,才是讨论怎样才能做好心理实验研究。” 3.因为是笔记,有些我认为重点或者有助于学习理解的地方进行了详细的摘录或者转述,有些地方从略,不一定和考研大纲吻合,也未必全然符合作者原意。 第一章引论 一.实验金字塔——安德森 统计推论——实验设计——测量——行为——现象——概念框架 (一)统计推论:验证试验结果的手段之一。1(其他方法:重复实验,重复观察等)(二)实验设计:研究蓝图,反映了问题怎样组织、安排,转化为一个实验程序。 (三)测量:把客体与事件的客观世界转化为概念与符号的主观世界的过程。2 (四)行为:实验中的测量对象。 (五)现象:所测量的东西在心理学上叫什么。 (六)概念框架:为什么要进行研究,对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如何(按:这个概念相当于理论体系,但是突出了概念——现象——行为这个链条的衔接) 1.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2.概念框架不同,导致对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不同 二.决策过程 (一)心理学实验特点:1.实验中额外变量保持稳定(恒定),操纵自变量以影响因变量 2.实验结果的显著性检验,即所谓零假设的检验。(有争议)(二)进行实验的理由: 1.确定(原文为决定,改。因为实验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两个或多个多变量之间的关系; 2.扩展变量研究的范围; 3.增强报告的发现的信度; 4.检验理论(假设——检验逻辑) 三.记忆实验的四面体模型(Jenkins)3(任何一方面进行改动即是创新) 1.被试类型 2.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单词,图画,段落) 3.定向任务(被试受测查的特征)(指导与、策略、预期) 4.测量记忆的测验类型(自由回忆、线索、补笔) 1按统计推论是统计学中的重要内容,然绝非全部,切勿将统计推论当成统计学的全部,以为除了这个没有别的方法可言了。 2大体而言,前者略相当于信息,后者略相当于数据。测量起中介作用。 3这个四面体模型可以适用于任何心理学实验,对于实验的掌控,创新,无不从这四方面着手,从此可以进行自变量的创新。

自考科目《公共关系学》知识点归纳-之一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归纳之一 1.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公共关系学是研究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组织如何与公众进行双向传播与沟通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本质属性:公共关系活动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组织”、“传播”和“公众”,组织和公众是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分别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是传播,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通过传播沟通活动所形成的信息的双向交流。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即双向交流性。现代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其本质属性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从公共关系的“关系”/“职能”/“学科”性质三个角度去理解。 2.公共关系不同层次的含义。 一种客观的实在,即公共关系状态,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是组织公共关系的基础,也是组织公共关系的结果;一种实际的操作实务,即公共关系活动,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社会舆论,塑造组织良好形象,优化组织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一种主观的思想意识,即公共关系观念,是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 3.公共关系学中“关系”、“舆论”、“形象”的特定涵义: “关系”主要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相处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即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 “舆论”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标志着大多数社会公众对组织的基本态度和行为。 “形象”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一个组织的社会形象体现其社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的总和。公共关系所说的“形象”其本质是信誉,重视组织形象实质上是重视组织信誉;公共关系将建设和完善组织形象的内涵放在第一位;公共关系塑造的是组织的整体形象;公关形象通过组织的传播活动去影响公众的观念和态度而形成的,靠理性的说服、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去影响人心。 4.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组织与公众的关系经常表现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即代表组织的个人与公众群体中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从方法上看,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了人际沟通的技巧,即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说服技巧。区别:首先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仅是个人;其次公共关系的对象是与组织相关的所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 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 第一章绪论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P2 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 告这些感觉。p4 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由两部分组成;p9 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P11 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P12 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P12 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P13 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PET扫描能 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P13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 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P14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 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P14 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P14 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 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P14 15.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 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纯粹的人工知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P15

2017年10月自考护理学研究(有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护理学研究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下列研究对象的权利属于护理研究的“公正原则”的是 A.隐私权 B.充分认知的权利 C.自主决定权 D.不被剥削或利用的权利 2.按照文献的级别,期刊论文属于 A.一次文献 B.二次文献 C.三次文献 D.零次文献 3.按照变量值的性质,身高、体重属于 A.二项分类变量 B.有序分类变量 C.多项分类变量 D.连续型变量 4.根据研究的对象和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唐山市市区及区级以上医院护理人员死因资料的减寿分析”的研究中研究问题的类别为 A.调查研究 B.实验观察 C.资料分析 D.经验体会 5.某研究的研究假设为“吸烟会增加肺癌的发生率”,此研究假设为 A.有方向性假设 B.无效假设 C.无方向性假设 D.统计学假设

6.量性研究的结果陈述形式是 A.引述 B.评论 C.数字 D.故事 7.在进行医学文献创造性阅读过程中,在某个地方有意识地停顿下来,以己经阅读的内容为基础,设想以后的内容,再与文献中后面的内容对比,检验自己的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这种文献阅读方法是 A.质疑法 B.推测法 C.比较法 D.反馈法 8.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设立对照组 B.是否有干扰因素 C.是否随机抽样 D.有无干预 9.在研究设计时将研究对象自身在干预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的方法是 A.随机对照 B.自身对照 C.组间对照 D.配对对照 10.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是 A.抽样 B.总体 C.样本 D.随机 11.入院率偏倚属于 A.选择性偏倚 B.报告偏倚 C.测量偏倚 D.回忆偏倚

自学考试公共关系学试题带答案

2016年4月自学考试00182公共关系学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公共关系职业化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选项】 A.艾维·李 B.爱德华·伯尼斯 C.巴纳姆 D.詹姆斯·格鲁尼格 【答案】A 【解析】公共关系的历史与发展:1.古代时期——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2.巴纳姆时期——神话与欺骗(发端时期); 3.艾维·李时期——公共关系职业化; 4.爱德华·伯尼斯时期——公共关系学科化; 5.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1987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公共关系协会;1991年成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 2.被称为公共关系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的专著是()。 A.《公众舆论的形成》 B.《公共关系学》 C.《修辞学》 D.《高卢战记》 【答案】A 【解析】1923年美国人爱德华·伯尼斯出版了被称为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的专著——《公众舆论的形成》。爱德华·伯尼斯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他把公共关系学理论从新闻传播领域中分离出来,并对公共关系的原理与方法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使之系统化、完整化,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新兴学科。 3.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成立的时间是()。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9年 【答案】B 【解析】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是1986年11月在中国率先成立的第一家公关协会,拥有外企、三资、民营企业等200余个会员单位和众多个人会员。原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毛经权教授任会长,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先生任名誉会长。上海和海外一些著名人士担任了名誉会长、副会长和荣誉顾问。理事会的组成人员大都是企业首脑、学术精英、政府官员和媒介领导。 4.从管理作用上看,公共关系部门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是()。 A.领导角色 B.中介角色 C.监督角色 D.核心角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公共关系部门的地位。从管理作用上看,公共关系部门在组织总体中扮演一种“边缘”、“中介”的角色。

最新7月浙江自考认知心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自考认知心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7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的认知来源于( ) A.客观现实 B.自然环境 C.人的头脑 D.理性思维 2.我们聚精会神读书时,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这是由于神经系统活动的( ) A.兴奋 B.抑制 C.正诱导 D.负诱导 3.当我们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时,我们就会自觉地把注意集中在外语学习中,遇到困难也能够通过意 志努力进行克服,这体现的是( ) A.随意注意 B.随意后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4.在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听老师讲课,一会儿看书,一会儿记笔记,一会儿思考老师的问题,但始终跟随 着老师的思维,这是( ) A.注意分配性的表现 B.注意选择性的表现 C.注意稳定性的表现 D.注意起伏性的表现 5.注意衰减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 ) A.布罗德本特 B.德尤奇 C.克莱曼 D.特瑞斯曼 6.100克物体只有增加3克才能觉察出它重量的变化,能觉察出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 ( )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阈限 7.从暗处走向光亮较强的明处,最初一瞬间觉得眼花,看不见东西,但过一小会儿就可以恢复正常了,这 种现象称为( ) A.明适应 B.暗适应 C.光适应 D.黑适应 8.人在知觉对象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或把知觉对象归为某一 类,这种知觉特征称为( )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理解性

自考护理学研究试题及答案

1. 记录有知识或信息的一切载体,指的是文献 2. 在情报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其中效益是情报的结果 3. 从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检索的途径有序号途径 4. 按时间由远而近地查找文献的方法是顺查法 5. 文献的外部形态是载体 6. 索引与目录的不同是索引是著录出版物中的内涵 7. 外文医学文献检索工具文摘类包括 ABCDE A.荷兰《医学文摘》 B.美国《化学文摘》 C.日文《医学中央杂志》 D.美国《生物学文摘》 E.俄文《医学文摘杂志》 8. 《中目》的检索途径有分类途径主题途径 9. 有关文献检索的原理叙述正确的是 ABD A.文献检索通常包括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 B.存储是检索的基础 C.存储是检索的目的 D.检索是实现存储目的的手段 E.检索是存储的基础 10. 利用计算机阅读的文献是机读型文献 11. 对情报所具有的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C A.信息或知识是情报的表现形式 B.传递是情报的实体 C.效益是情报的结果 D.三个基本要素相互独立,没有关系 12. 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实践的总结,指的是知识 13. 文献的实质内容是知识或信息 14. 针对一定对象的需要而传递的有参考价值的新信息和新知识,指的是情报 15. 《EM》在1988年,作了哪几条的改进? 加快信息流通所有文摘可在当期有相互参照简化了分类系统 16. 从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检索的途径有书名途径著者途径序号途径 17. 事物存在和运动状态及其特征的反映指的是信息 18.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于何时创刊? 1963年4月 19. 属于零次文献的是未正式发表的文字材料 20. 期刊式.附录式.单卷式等文献检索工具的划分依据是按出版形式 21. 下面哪种信息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需经权威机构批准,在特定范围内必须执行的规则.规定.技术要求等规范性信息。标准 22. 属于三次文献的是综述年鉴述评专著 23. 目录.题录和索引等文献检索工具的划分依据是按编著方式 24. 下列查找的文献的途径中,最方便的是书名途径 25. 编辑说明主要介绍了《中文科技资料目录》的性质收录范围编排方法 著录格式检索途径

自考公共关系学第四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各种感觉的符合就是()。 A.知觉 B.感觉 C.印象 D.意识 2.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在知觉的偏见的产生原因中称作()。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效应 3.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指人的()。 A.兴趣 B.性格 C.气质 D.经验 4.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片面知觉,在知觉的偏见的产生原因中称()。 A.定型作用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5.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在知觉的偏见的产生原因中称()。 A.定型作用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6.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指人的()。 A.态度 B.需要 C.知觉 D.心理

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是在()。 A.动机与人格 B.人类动机理论 C.进化论 D.资本论 8.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认为,人的最低层次需要是()。 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 C.生理的需要 D.社交的需要 9.一个人若果同时缺少食物、安全、爱情及价值等,则其最强烈渴求当推对食物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指人类的()。 A.社交需求 B.自我需求 C.生理需求 D.尊重需求 10.通过胜任感和成就感来获得满足的需要是指()。 A.安全需要 B.自尊的需要 C.社交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1.马斯洛认为,决定人们行为的需要是()。 A.长远需要 B.发展需要 C.优势需要 D.高级需要 12.在一定条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一种最为迫切、起主要支配作用的需要,即()。 A.自我需要 B.成就需要 C.胜任需要 D.优势需要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1.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学者是【】A.斯金纳B.皮亚杰C.冯特D.比内 2.根据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属于【】A.前运算阶段B.形式运算阶段 C.感觉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3.注意的基本特点是【】 A.间接性和概括性B.指向性和集中性C.起伏性和转移性D.直观性和概括性 4.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A.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B.反射和抑制C.兴奋和抑制D.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 A.对比 B.后像C.分配 D.适应 6.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这种现象是【】 A.似动 B.真动C.诱发运动D.想象运动 7.根据视觉三色学说,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感色装置分别接受【】 A.黄、蓝、紫B.红、绿、蓝C.黑、白、灰D.黄、绿、蓝 8.一种记忆的特点是: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容量为7±2组块,该种记忆是【】 A.瞬时记忆B.长时记忆C.短时记忆D.感觉登记 9.后学习材料对于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之为【】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C.正向抑制D.负向抑制 10.把一些不曾关联的事物的属性、部分、特性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该种想象方式是【】A.典型化B.夸张C.拟人化D.粘合 11.瞬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的基本条件是【】 A.注意 B.编码C.复述 D.提取 12.在接触感性材料时,不以论证的形式迅速地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选择,这是【】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C.发散思维D.具体思维 13.提出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B.苛勒C.西蒙D.赫尔 14.听觉的适宜刺激的频率范围是【】 A.16-20000HZ B.20-5000HZ C.200-20000HZ D.16-20000HZ 15.决定声音音色的是声波的【】 A.频率B.振幅C.波形D.响度 16.智力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的速度很快,显著地超过同龄儿童的水平,其智商在【】 A.80以上B.100以上C.120以上D.140以上 17.关于能力结构的二因素论的提出者是【】 A.卡特尔B.艾森克C.斯皮尔曼D.加德纳 18.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称为概念的【】 A.外延 B.范围C.内涵 D.广度

自考护理学研究名词解释总结

自考护理学研究名词解释总结 研究:是通过系统地、有控制地收集资料反复地探索未知、客观地认识地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活动,是一种系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能从中获得客观规律和产生新知识,阐明实践与理论间的关系。 基础研究:是以研究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旨在增加新知识、发现新的探索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 应用研究: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转化为实用技术。 开发研究: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发展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计、新方法、或者对现有的材料、设备、方法进行本质上的、原理上的改善而进行的系统创造性活动。 护理研究: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探索现存的或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以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活动过程。 实验:指用物质的手段来主动控制和改造研究对象,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的知识。 护理:通过护理工作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为患者恢复健康提供理想的环境和支持, 使患者尽可能地痛苦、感到舒适。 知情同意:即研究对象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研究的相关情况,包括研究的目的、步骤、期限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不便、可以对研究者或医护人员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进行取舍或(知情同意:指研究者已充分告诉研究对象有关研究的信息,研究对象能充分理解相关的信息,同意自愿参与研究)。

文献:是记录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主要指在杂志、学报、论文集、百科全书、教科书、专著等方面发表的文章而言。 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主要指原始论著、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会议录、档案资料、专利说明书、学位论文等。它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先进性和成熟性,是最基本的文献类型,是产生二次、三次文献的基础。 二次文献:是将大量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搜集整理,著录其特征,按一定顺序编排,供读者检索所形成的文献,主要包括目录、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是提供查找一次文献的线索,是文献检索的主体。 三次文献:是科技人员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选用大量一次文献,经过系统的阅读、分析、研究、整理和概括编成的文献。主要包括综述、评论、进展、指南、词典、动态、手册、百科全书、教科书、年鉴等。 零次文献:指未经发表或未进入社会交流、未经系统加工整理的最原始的文献,如书信、手稿、私人笔记、记录、设计草图、实验记录、科技人员口头交流的信息情报等, 是一次文献的素材。 顺查法:指按时间顺序,由远到近地利用检索系统进行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如艾滋病方面的研究。 倒查法:由近到远、由新到旧、逆着时间的顺序利用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 抽查法:指针对研究课题的特点,选择有关该课题的文献信息最可能出现或最多出现的时间段,利用检索工具进行重点检索的方法,如肝脏移植。 追溯法:指文献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逐一追查该文引用文献,然后再从这些原文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逐一扩大文献信息范围,一环扣一环地追查下去的方法,就像滚雪球一样。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816心理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816心理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结构化观察 2.构想效度 3.减法反应时技术 4.元分析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举例说明什么是操作定义。操作定义设计的原则什么? 2.对比个体访谈和集体访谈的特点。 3.心理测验中信度与效度的区别与联系。 4.说明双因素实验中分析结果的基本思路(可以结合常用的统计方法来加以说明)。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调查研究的主要形式及各自特点。 2.谈谈你对波普尔“否证”思想的看法。 四、应用题(18分) 某机构设计了一套为期8周的运动健身训练方案,并声称该方案能够减轻大学生的压力。请设计一项研究,检验该训练方案的有效性。 1.该研究中涉及哪些变量,预期的研究假设是什么?(6分) 2.该研究拟采取什么样的研究设计,如何选取和分派被试?(6分) 3.根据你的研究设计所收集上来的数据,应该如何进行统计分析,预期会得到什么结果?(6分) 五、研究报告评析(共60分) 请阅读题后所附《硕士研究生专业满意度的现状及其个体差异》一文,基于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回答如下问题: 1.该文章的标题、摘要、关键词是否恰当,请给出修改意见。(10分)

2.目前该文的引言部分并不完善,若需要重新为该文撰写引言,请拟出这部分的写作提纲。(10分) 3.该文“对象与方法”部分介绍的信息并不完整,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信息?(10分) 4.将结果2.1部分的数据整理成一个符合APA格式规范的表格。(6分) 5.该文的结果部分在统计方法方面可以做怎样的改进?(10分) 6.任选一条参考文献,修改为APA格式。(4分) 7.该文章的英文摘要存在一些写作上的问题和语法错误,请重新撰写英文题目和摘要。(10分) 附件:硕士研究生专业满意度的现状及其个体差异

自学考试公共关系学试题答案完整版

自学考试公共关系学试 题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2015年10月自学考试00182公共关系学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题干】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学科,最早产生于()。 【选项】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答案】B 【解析】公共关系职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公共关系由简单零碎的活动上升为较系统完整的专业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公共关系的原则与方法,使公共关系自立于学科之林,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条件已经成熟。美国学者爱德华·伯尼斯就是公共关系学科化的一名棋手。 2.【题干】被称为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的专着是()。 【选项】 A.《公共关系学》 B.《有效的公共关系》 C.《公众舆论的形成》 D.《原则宣言》 【答案】C 【解析】1923年美国人爱德华·伯尼斯出版了被称为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的专着——《公众舆论的形成》。爱德华·伯尼斯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他把公共关系学理论从新闻传播领域中分离出来,并对公共关系的原理与方法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使之系统化、完整化,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新兴学科。 3.【题干】在美国,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的着作是()。 【选项】 A.《公共关系学》 B.《原则宣言》 C.《公众舆论的形成》 D.《有效的公共关系》 【答案】D 【解析】1952年,美国的卡特利普和森特出版了权威性的公共关系专着《有效的公共关系》,论述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在公共关系的目标上将组织和公众的利益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方法上坚持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沟通。此书在美国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4.【题干】公共关系意识的核心是()。 【选项】 A.形象意识 B.互惠意识 C.沟通意识 D.服务意识 【答案】A 【解析】形象意识是公共关系意识的核心。在公共关系思想中,最重要的是珍惜信誉、重视形象的思想。现代企业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

自考认知心理学历年简答题集合

1.认知神经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1P12 a)答: 1..脑损伤病人研究;2..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扫描);3..磁共振成像(MRI);4.. 事件相关电位(ERP)(时间分辨率高);5..单细胞记录技术:是一种不能安全地用于人类研究 的技术。 2.什么样的生物学证据能够支持区别性特征模型?2P28 a)答:1…区别性特征:将一个刺激同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特征叫做区别性特征。 b)2…区别性特征模型的优势在于,它不仅与心理学实验数据一致,也得到了一些生物学研究证 据的支持。 c)例如:诺贝尔奖得主D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把微电极插入麻醉动物视皮层的一系列 神经元中。然后,直接在每个动物的眼前呈现简单的视觉刺激,如垂直的光栅。结果显示, 每个神经元都只对特定方向的光栅反应得特别强烈。这样,某一个神经元可能对一个垂直的 光栅有强烈的反应,而距离非常近的另一个神经元,则可能对偏离垂直方向10o的光栅有最 强的反应。一小块视皮层可能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神经元,其中一些对垂直的线条作出特别的 响应,另一些对水平的线条作出特别的响应,还有一些则对特异性的斜线条作出特别的响应。 视觉系统似乎包含了一些专门的特征觉察器,它们帮助我们对字母和简单模式的某些特征作 出识别。 3.什么样的证据能够证明,过去经验能够帮助人们识别物体?2P34 a)答:1..Schacter和他的同事(1991)证明,与物体有关的过去经验的确能够帮助人们识别 物体。 b) 2..这些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三维物体的图画。其中一些物体称作可能图形,从结构上看,这些 图形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存在。而另一些物体称作不可能图形,它们包含结构上的违反,在三 维空间中不可能存在。实验并不要求被试记住这些图形。相反,只是要求被试判断图形主要 是面向右侧还是主要面向左侧。后来,研究者将这些图形和他们先前没有看过的新图形,一 起呈现给被试,并要求被试判断每个图形是否真地存在于三维空间,或者是否是一个不可能 的图形。 c) 3..结果显示,对于可能图形来说,同先前没有出现过的新图形相比,被试对先前出现过的图 形,判断得更快。然而,对于不可能图形来说,新图形和旧图形判断的潜伏期没有差异。这 些结果在后来的一些研究中得到了重复。 d) 4..Schacter和他的同事们所进行的上述研究提示,我们能够存储可能图形的结构,因此, 过去经验促进了相对快的、自上而下的过程。然而,由于我们的知觉系统不能对不可能图形 作出一致的解释,所以,我们不能存储不可能图形的结构。这样,在识别不可能图形时,看 不到自上而下的过去经验的作用。 4.4Neill(1977)的负启动实验是如何进行的?有何发现?他是如何解释的?4P74 a)答:1..实验过程:Neill(1977)使用Stroop色词任务的变式,进行实验,因为首次关注选 择注意过程一旦完成之后,无关信息的命运问题,该研究被看成是开拓性的。实验:Neill 创设并比较了两种条件。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匹配。如 被试先看到用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意义为“绿”),紧接着看到用绿色墨水印刷的“BLUE” (意义为“蓝”)。另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并不匹配。 Neill所感兴趣的是前一种条件。后一种条件实际上只是充当基线。Neill要求被试命名 Stroop刺激词的印刷颜色。 b) 2..发现:他发现,前一种条件下,被试的颜色命名显得特别困难。Neill认为,一定是起干 扰作用的Stroop刺激词的意义,如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一词的意义“绿”,受到了抑 制。其逻辑是,如果被抑制的意义(如“绿”)后来恰好变得与任务有关,如后来的刺激“BLUE” 正是用绿色墨水印刷的,那么,被试对后来的刺激词的印刷颜色进行命名,要相对困难。Tipper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