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罗华

(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形成于第三纪,第四纪以来,高原大幅度上升。它的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气候,而且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进一步影响了高原四周的气候。本文根据高原独特的热力作

用和动力作用,分析了青藏高原对东亚的季风环流乃至北半球西风气流运动的影

响,阐明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青藏高原;季风;动力作用;热力作用;中国气候

一、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地区,介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号称“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起25°N,北至40°N,跨15个纬度,南北宽1500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雄踞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在整个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使其所在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

(一)气温低、日温差大,年温差小。

青藏高原地高天寒,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平原低得多,年平均气温除高原南部的谷地较高外,大都低于5℃,藏北高原和山脉上部均在0℃以下。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日照丰富,且地面多裸露岩、沙砾,使地面白天吸热多,增温迅速;夜晚,地面长波辐射冷却快,气温迅速下降,故气温日较差大。在高原的热源作用下,夏季气温低,冬季多晴天,日照时间较长,白天不阴凉,因此气温年较差较小。大部分地区在20℃左右,而东部平原地区的长沙和汉口分别为24.9℃、26℃。这种日较差大、年较差小的特点,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有明显差别(见下表)。

西藏南部同纬度东部低地的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比较

纬度(°N)海拔(米)年较差(℃)日较差(℃)拉萨29°42′3,658 17.8 14.8

成都30°40′506 20.2 7.4

南昌28°40′49 24.8 7.4 (二)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

青藏高原地势高耸,日出早,日落迟,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清洁,尘埃和水汽含量

少,大气透明度高。白天晴天多,多雨季节仍以昼晴夜雨居多。当阳光透过大气层时,能量损失较少,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太阳辐射值大都在67.2亿焦耳/(平方米·年)以上,远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高得多。如拉萨的年总辐射量为84.8亿焦耳/平方米,但纬度相近的上海为49.9亿焦耳/平方米,青藏高原日照时数全年在2200~3600小时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如拉萨日照时数3021.6小时,比东部同纬度宁波(2087)高出近一千小时,故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温年较差较小,大大地弥补了高原纬度低的不足,且有利于作物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而夜间气温低又可以减少作物养分的消耗量。不少地区已突破“高寒禁区”,把冬小麦种植到4320米的高度。丰富的光能资源,为开发新能源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三)干湿季分明,干季多大风,降水地域差异明显。

高原上由于夏季热低压而出现暖湿降水天气,冬季冷高压则形成干寒大风天气,独特的高原季风产生了明显的干湿季变化。盛行风系随季节的显著变化,冬半年西风带控制高原地区为干季(10月至翌年4月),夏半年受湿润的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90%以上的降水量明显地集中在夏半年(5~9月),即湿季。如拉萨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7%,而干季仅占3%,干湿季十分明显,因而出现了明显的干湿季交替现象。青藏高原降水分布地区差异极为悬殊,东南部的察隅以南降水丰沛。位于国境线的巴昔卡,海拔157米,年降水量达4495毫米,是全国最多的降水中心之一,而西部柴达木盆地的西端年降水量仅13.5毫米,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最少地区的300多倍,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50~900毫米之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年降水量梯度约100毫米/100千米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相当。喜马拉雅山横亘于高原南缘,对南来北上的湿润气流具有明显的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上对流旺盛,经常出现暴雨和冰雹天气,以那曲、丁青以北、唐古拉山以南地区出现最多,全年雷暴和雹日达100天。高原终年在高原西风气流控制下常出现大风。阿里地区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在150天以上,改则更多达200天,冬春为大风季节,改则大风经常连刮3天以上。可见,多雷暴、冰雹、夜雨等特点也是青藏高原上特殊的气候特色。

二、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我国季风的形成

青藏高原隆起是地球演化史上一起重大的事件,它的隆起不仅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而且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气象学家研究[1]表明,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活动密切相关。

(一)青藏高原的隆起历史

青藏高原是由几个较小的陆块拼合而成的断块高原。震旦纪时,高原的主体(藏北)及江河源一带处于隆起状态,其周围则为凹陷区。加里东运动时期,除藏北保持隆起状态

外,北部的昆仑山地发生褶皱,南部边缘也大块断隆起。上古生代是青藏高原地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除西段班公湖,印度河源地区及东北部的昆仑——松潘隆起区外。广大地区开始大面积和大幅度下陷。自早二叠世晚期以来,由于在我国相继发生海西、印支和燕山运动,亚欧大陆南缘的几个小陆块和南大陆(岗瓦拉)北缘的若干大陆块不断向北漂移,并与亚欧大陆碰撞,位于亚欧大陆南面的古地中海(特提斯)逐步南撤和封闭,亚欧大陆得以向南增生。喜马拉雅山运动使亚欧大陆和本属南大陆的南亚次大陆连成一体,古地中海完全退出青藏地区。中始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冈底斯山开始隆升。但此时青藏高原海拔并不高,狮泉河—改则—班戈—丁青一线以南气候湿热,此线以北炎热干燥,这就表明当时尚未发育季风环流,这种气候动力作用导致了第三纪夷平面的形成。而目前这一级夷平面已抬升到海拔6000米上下,仅分布在各高大山脉顶部,唐古拉以南分布较广。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同时,在高原内部,则形成一些新的断陷和山岭。

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是从上新世晚期或第四纪早期才开始形成的,据李吉均研究[2],认为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开始于3.6万年的青藏运动,这时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从1000米上升到2000米以上,此时高原已形成。而始于1.1~0.6万年的昆仑—黄河运动,使得高原达到3000米的高度,山地则高达4000米以上,高原从而进入冰冻圈,高原的新旧断裂活动活跃,高山深谷地貌形成并发展。共和运动时期(发生在0.15万年以来),它使得青藏高原到达现代高度,而喜马拉雅山普遍超过6000米,成为阻挡印度洋季风的重大障碍。

(二)季风的形成

季风是指一年中某区域大范围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的改变,并且方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方向而形成的风。季风的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同时还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季风区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养育着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分析发现,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高原季风[3]。

1.南亚季风的形成

Flohn最早提出青藏高原在大尺度南亚季风中的重要性。后来Manade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有山、无山的对比实验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认识。青藏高原大地形不仅直接控制着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而且决定着夏季风的建立和发展。近年来又有一系列关于高原作用的数值试验,其中在对亚洲季风的影响方面与以前的结论没有大的区别。虽然有人根据南亚气候突变及阿拉伯海上升流加强的地质证据,提出印度洋地区的西南季风可能开始于中新世末和上新世初。但是,最近的数值实验表明,由于从

早渐新世到晚中新世,欧亚大陆的古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Paratethys海的退宿导致欧亚大陆面积扩大,从而使亚洲季风及其降水(主要指30°N以南的地区)显著增强。所以他们认为Paratethys海退缩引起海陆分布变化在对亚洲季风的驱动力方面与高原隆升的作用同等重要。综合各种GCM模拟及地质记录的分析结果来看,即使在高原强烈隆升之前、地形高度还很低的情况下,南亚季风就已经存在。只是随着高原隆升加大了南亚地区由海陆分布所奠定的经向热力对比,从而使南亚季风进一步得到加强。

2.东亚季风的形成与高原隆升的关系

过去对东亚季风形成的研究较少,至今尚缺乏清晰和全面的认识。这里我们首先应当澄清几个概念。有人曾经认为,在地质时期,东亚冬、夏季风形成的时代不同。例如,一种说法为夏季风早就存在,而冬季风是上新世或第四纪以来才开始出现的。这种提法未必合适,因为季风的基本定义是指盛行风向冬夏反向的现象,所以冬夏季风是相伴随的。在一个没有冬季风的时代就谈不上夏季风,反之。事实上,一个完整的季风系统应当包含“季风风系”和“季风雨系”两个方面[3]。我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东亚季风建立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在东亚30°N以北地区存在季节性交替的夏季偏南而冬季偏北的盛行风;第二,冬夏反向的气流来自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团,因而造成冬季干冷、夏季相对湿热的气候。

一些物理学家从高原隆起和环境变化的地质证据方面论证了东亚季风的发展[4],他们认为现代东亚季风气候格局主要是随着第四纪以来高原的强烈隆升而建立的。从过去的某些数值试验看,东亚夏季风的确是随着高原高度的上升而不断向北发展。例如,Kutzbach 等[5]利用大气及海气藕合GCM模拟的结果说明,夏季高原东侧的偏南风随着高原隆升逐渐向北扩展。无地形时夏季地面南风一般不超过20°N,当高原地形上升到一半左右时,地面南风可以向北扩展到30°N附近,只有在高原完全隆起之后,高原东侧的偏南风才能推进40°N以北。最近,刘晓东和乔彦军[6]完成一系列改变青藏高原地形高度的数值实验进一步说明,东亚季风,特别是东亚长江以北地区的冬季风比夏季风更为敏感地响应于高原隆升。

3.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的季风性气候尤为明显

青藏高原表面的物理性质与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夏季高原成为热源,气流在高原面上辐散,形成青藏热低压,这个热低压从春季就逐渐发展、演化,到5、6月初基本形成,盛夏达到最强盛,它的形成破坏了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的连续分布。冬季高原面迅速降温,形成低温、高压中心。夏季高原热低压的形成有利于高原面上气流的辐合,而冬季又有利于高原面上气流的散发。气压场的季节性变化引起了局部环流的季节性变化,夏季,高原周围气流流向高原;冬季,高原上气流流向高原四周,从而形成高原季风。

高原季风对环流和气候影响很大,它使我国冬夏对流层低层的季风厚度增大。我国西南地区冬、夏季分别处在青藏冷高压环流和热低压环流的东南方,分别盛行东北季风和西

南季风,这与由海陆热力差异所形成的低层季风方向完全一致,两者叠加起来,使我国西南部地区季风的厚度特别大。

三、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对对流层下层风场的动力作用

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控制我国广大地区的上空。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产生动力分支、绕流、汇合,形成南北两支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来一定的湿度。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后,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脊,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图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

夏季(5月末6月初),北半球西风带北移,南支西风急流消失,为西南季风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只有当南支急流消失,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才能迅速北进,使得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为长江流域梅雨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到了10月份,西风带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急流重新出现,夏季风退出大陆,冬季风控制我国东部地区[7]。

(二)青藏高原动力作用的另一表现,就是对东亚大气环流起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不仅阻止西来的天气系统东移,而且还直接阻挡我国西部地区对流层下层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流。冬季,高原阻挡冬季风南下,使南侧的印度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温度较高,气压低。同时,西风带气压系统受高原阻挡在其西侧停留、减弱、消亡,而东侧的四川盆地一带相当平静,气流绕动较少,风力较弱。高原北侧又不易受南来暖湿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进一步加强了蒙古高压的势力。而高原阻挡海洋湿润气流进入我国西北盆地,使我国新疆极端干旱,成为少有的少雨区或无流区。夏季西南季风,在高原的阻挡下,不能深入北上,使大量来自印度洋热带洋面上的暖湿气流只能大部分停留在南亚的东北部或青藏高原的东南一隅,一部分掠过高原的东南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进入西南、华南、华中等地区,加强了这些地区的降水过程。

(三)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影响东亚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夏季的加热作用,使中下层大气产生强烈的辐合,而高空大气产生巨大的辐散,形成强大的、稳定的、范围极广的高温高压中心。青藏高压(南亚高压)[8]是夏季大气

环流中的一个重要的系统,从而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它对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有一定的影响。随着高原加热作用的强弱变化,南亚高压的位置会发生移动,当南亚高压的位置偏离高原上空移到中国东部平原上时,高原东侧降水就会偏多;当它的位置偏北,则华北多雨、偏涝,华中干旱;当它的位置偏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偏涝,华北干旱;当它的位置偏西,则长江中下游、川东及贵州多雨,而川西与华北少雨;当它的位置东移,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重合,则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结束,伏旱开始。

冬季,青藏高原总体是个冷源,庞大的高原,冰雪覆盖面积较广,大气稀薄明净,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形成强大的闭合冷高压。一方面,这个低温高压中心又叠加在蒙古冷高压之上,从而大大增强了冬季风的势力,使我国东部地区的冬季更加寒冷;另一方面,使高原与南侧自由大气之间产生明显的温度梯度,高空等压面向高原方向倾斜,使西风南支气流加强,从而加强了东亚季风环流[9]。

青藏高原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的综合影响,扩大了高原地形的有效高度,高原地区准静止气压系统可以东移,使我国东部地区产生暴雨和洪涝。

四、青藏高原对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对中国气温分布的影响

受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势起伏的影响,我国气温分布总的特点表现为南暖北冷,温差较大,受青藏高原的影响,我国气温分布产生极大的变化。

1.西部地区夏季出现了与南热北冷的纬度变化规律相反的南冷北热现象。夏季全国普遍高温,虽然等温线平行于海岸线,但仍有南热北冷的变化规律。青藏高原的西部由于地势高峻,夏季原面平均气温低于北部的塔里木盆地。高原北部边缘山地对塔里木盆地热量散发产生阻滞作用,使之成为夏季全国最热的地方,而高原地区却成为夏季全国之冷极。

2.高原东部的云贵高原由于处于冬季西风带的背风位置,出现“死水区”,南部又受西风南支气流北上的影响,冬季不冷,气温较高,天气别具一格。昆明有“春城”之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此。

3.高原地区气温受地形影响,等温线表现出明显与等高线吻合的特点,打破了冬夏季我国气温的变化规律。

4.高原地区由于地高天寒,长冬无夏,7月份平均气温仍低于8℃。

(二)青藏高原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我国的降水主要来源于夏季环流的西南和东南季风,比较丰实,且在地区分布上具有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

青藏高原对亚洲降水分布影响范围极广,据最新气候模式研究: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

存在,夏季的西南季风只能到达印度洋的南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偏西风,受下沉气流控制。因此大陆将是水汽很少的干燥气候,即使印度和缅甸,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充沛雨量。而青藏高原的存在,对大规模气流的影响诱使热带西南季风向印度、缅甸侵袭,造成高原雨季。同时,西南季风的一部分长驱深入,到达我国东部形成江南雨区。如果没有青藏高原,那我国西部的干旱将更为严重,东部也将属于干旱气候。在青藏高原隆起之前,大约距今几千万年以前,我国北方至长江流域都是广阔的干旱气候带。

(1)高原边缘山地的地形降水比较明显,南坡降水达2000 毫米以上,东部地区200~400毫米,东南边缘地区400~800毫米。

(2)高原阻挡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使之无法进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所以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部分地区在50毫米以下。

(3)青藏冷高压建立的迟早和它消亡的快慢还直接影响到季风的强弱程度。冷高压建立早、强盛,冬季风迅速且大面积控制我国。消亡的迟,原面向外散发的气流阻挡夏季风北上直接制约着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

五、结语

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特殊的高寒气候,并使我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而且干扰和强化了东亚和我国的季风环流形势,使东亚东部成为世界上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从而对我国气候状况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叶笃正,高由禧等.青藏高原气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278

[2] 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73~274

[3] 陈隆勋,朱乾根,罗会邦等.东亚季风[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1~347

[4] 王乃昂. 地理科学[J].1994.81~89

[5] 汤懋苍,刘晓东,第四纪研究[J].1995.(1):82~88

[6] 赵济.中国自然地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1~12:305~309

[7] 任美锷.中国自然地理纲要[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303:60~370

[8] 王同美,吴国雄.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对亚洲季风环流的影响[J].

[9] 陈隆勋,朱乾根,罗会邦等.东亚季风[J].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1~347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9, 9(11), 1042-1049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68899176.html,/journal/ag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d68899176.html,/10.12677/ag.2019.911110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 on the Tibet Platea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Xianru Li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Oct. 22nd, 2019; accepted: Nov. 1st, 2019; published: Nov. 8th, 201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onthly reanalysis data of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resolution 0.125? × 0.125?) of ECMWF from 1979 to 2018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 teristics of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tre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sensitive areas by using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regression analysis, signi-ficance test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overall temperatur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the tempera-ture on the plateau gradually increases from west to east,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em-perature of four seasons. There are two obvious low temperature centers on the plateau, namely the Kunlun mountain area and the Qilian mountain area, and the high temperature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Qaidam basin area. 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Precipitation gradually increases from the northwest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plateau. The main precipitation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region, and the secondary precipitation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region. There are a dry season and a rainy season on the plateau. Precipitation in most areas is concentrated in summer, while winter is the dry season of the year. 3) The plateau as a whole shows a trend of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there are five areas with relatively sensitive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the sensitive areas in the middle of the plateau show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4) Precipitation in most area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did not show an ob-vious change trend. The regions with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were the eastern Tanggla Mountain and the Yarlung Zangbo Grand Canyon, while the regions with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were the south Tibet valley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plateau and the Xining region in the east of the plateau. Keywords Qinghai-Tibet Plateau,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nge Trend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它南起27° N ,北止40° N ,纵跨纬度13° ;总面积约230 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 米。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东进、东亚的季风环流起屏障作用;同时它又对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作一肤浅的阐述。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来一定的湿度。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困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

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在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到了10 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空气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此中心一方面使高原南侧的西风南支气流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这个低温高压中心又迭加在蒙古高压之上,更加强了冬季风的势力,使我国东部南北温差增大。夏季,青藏高原上为一热低压。这个热低压又强烈吸引着来自南亚地区的西南暧湿气流,使西南季风的势力加强,给江南北部、江淮地区送去大量的降水。特殊年份也能影响到川西、陇东地区。同时,在高原的高空,又常形成一个暖性高压。这个暖性高压在东移时,常给川、陕、云、贵各省带来干旱天气,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转为伏旱。这个暖性高压,如果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学院:资源与坏境学院 班级:10农业资源与环境 学号:2010084023 姓名:石继龙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在4公里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且具有复杂地形的巨大台地,其主体呈椭圆形。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一、对气温的影响 1.机械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从冬季北半球700hPa与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

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从夏季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由巴基斯坦北部和东北部阿萨姆两个地区总是有两个伸向西藏方向的暖舌,其中有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根据我国衢县与同纬度德里各高度上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以看出在500hPa及其以下各层的气温皆是衢县低于德里,尤其是冬半年的差异更大。 2.热力作用 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夏季则偏高。根据观测资料分析计算表明,从11月至翌年2月是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提供热量,这时青藏高原是个冷源,其强度以12月、1月份为最大,向四周自由大气吸收热量600多J/cm2d。春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其强度以6、7月份为最大,向四周大气提供热量850J/cm2d以上。就全年平均而论,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一个热源。冬季青藏高原的冷区偏于高原的西部。夏

青藏高原海拔

篇一: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 张庆奎 200621059 气象学2班 一、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 二、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青藏高原气候主要特征。位于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的可 可西里年平均气温在一4℃以下一等温线与等高线相重叠,自成一闭合的低温中心,为青藏高原温度最低的地区,也是北半球同纬度气温最低的地区,青藏高原有一半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o℃,其它地区如雅鲁藏布江、河汉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相对比较温暖,年平均气温在3一5℃。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小,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各地年较差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年较差是北部大南部小,西部大东部小 青藏高原年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要小4-6℃以上。形成高原年较差小的原因是,夏季温度比较低,而冬季的温度不太低,尤其是在西藏南部地区,冬季干燥,太阳辐射强,局部地区增温比较明显,所以,冬季相对而言不太冷,导致气温年变化较小。 三、降水少、地域差异大 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藏东南4000毫米以上向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冷湖逐渐减少,冷湖的降水量仅有17.6毫米,最多降水量约是最少降水量的200倍。以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巴昔卡为例,降水量极为丰沛,平均年降水达4500毫米,是我国最多降水中心之一。由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东西走向,以及缅甸西部的那加山南北走向,构成朝西南开口的马蹄形的地形,每当夏季从孟加拉湾吹来的温暖偏南气流冲入马蹄形的地形后,迫使气流转变成气旋性弯曲,这可以从马蹄形内台站地面风向频率看出,东北风和西南风频率几乎相等,形成季风辐合区,而巴昔卡正好地处西南气流转为东北气流的位置上,易造成丰沛的降水。溯雅鲁藏布江北上,深入高原腹地,降水急剧减少,而且沿雅鲁藏布江地区的降水可达400毫米,比流域两侧山麓一带降水多,雅鲁藏布江河谷地是西藏主要农区。 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与雅鲁藏布江之间,有一狭长的少雨区,年降水量少于300毫米。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屏障作用,阻挡南来的暖湿气流北上,气流翻过高大山体,下沉增温,相对湿度变小,不易形成降水,为雨影区,是西藏较为干旱的地区。东念青唐古拉山以北地区,降水较多,为400-600毫米。藏北地区受切变线、低涡天气系统影响,加上有利的地形条件,成为藏北多雨中心,气候比较湿润。雅鲁藏布江下游与怒江下游以西地区,是青藏高原年平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一般都在600-800毫米以上。黄河流域的松潘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700毫米。祁连山脉的东南部也是一个年降水量较多的地区,平均500毫米左右。其它大部分地区约在200-500毫米,高原东部的三江流域横断山地区降水偏少,在400毫米以下,其中尤以怒江河谷降水更少,是著名的于热河谷,出现具有亚热带干暖河谷特征的灌丛。被河流切割的地区,象吉隆、聂拉木、亚东等地,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也可高达1000毫米以上,随着高原抬升降水迅速减少。 四、高原气候带的特征 里仅对高原气候带和藏东南山地亚热带、热带北缘气候的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五、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

青藏高原对气候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它南起27°N,北止40°N,纵跨纬度13°;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东进、东亚的季风环流起屏障作用;同时它又对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

来一定的湿度。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困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在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到了10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

高原气候基本特征

高原气候基本天气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上空,空气稀薄且杂质少,密度仅为平原上空空气的一半,所以太阳辐射强;地面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非常显著;地形的动力和热力扰动也很多。因此,和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有如下的特点:①就地面气象要素而言,以青藏高原地面气温最低,气压最低,湿度最小,风力最大;但就同纬度同高度的空间区域而言,则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最高(夏),湿度最小(夏),气压最高(夏),风力最小(冬)。②青藏高原是全球同纬度地带中大气极不稳定的地区之一。和其他地区相比,对流云终年发展,阵性降水最多,雷暴最多,雹暴最频繁。③高原地区中间尺度和中尺度的最多,青藏高原是最明显的天气系统产生源地。上述特征都同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有关。 高原的动力作用 包括机械作用和摩擦作用两种。 ①机械作用。冬季,西风气流经过高原时,6公里以下的迎风面,被迫明显地分成南北两支,沿地形等高线而绕流。到达高原背风面之后,这两支西风重新汇合,形成了高原地区对流层中低空极为明显的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势。夏季,东风气流经过高原时,虽有分支绕流的现象,但不如冬季明显。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西风带的长波槽移到高原西部时,低槽中部被阻挡和填塞,切断成南北两个短波槽,分别绕过高原,沿着高原南北两支西风东移,影响高原及其东部地区的天气。 青藏高原对大气流动的强迫爬坡作用也非常重要。冬季,高原西坡和北坡出现爬坡气流,而东坡和南坡则为下滑气流;夏季正好相反。因此,冬季高原西坡和北坡比东坡和南坡降水多,夏季东坡和南坡比西坡和北坡降水多。当气压系统被迫爬越高原时,因气柱缩短而增压,这将使低压系统减弱或填塞,高压系统更加强大或发展;当气压系统移出高原时,气柱因拉长而减压,低压系统将加深或发展,高压系统则将减弱或消亡。这就是高原以外的低涡系统(或高压系统)所以不大可能(可以)移进高原,而高原上的低涡(或高压)系统则可以(不能)移出高原又可加强(减弱)或发展(消亡)的原因。 青藏高原的阻挡所形成的大气大规模的绕流和爬流运动及其变化,对长波和,特别是对中国冬季沿海西风带长波槽的形成和演变,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②摩擦作用。地表的摩擦作用,使高原上形成,高原侧边界所受的影响更为突出,它使接近侧边界的气流速度减小,但离侧边界较远的自由大气,流速不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侧边界附近气流的水平切变,产生了涡度。冬季的时候,在高原北部西风侧边界里,常出现性涡旋,而在高原南部的西风侧边界里,常有性涡旋产生;夏季则不然,高原北部仍为西风侧边界,常有中尺度反气旋产生;但高原南部由于是东风侧边界,也常常产生中尺度的反气旋。 高原的热力作用 可分为高原地面和高原大气的冷源和热源作用两种。凡是把热量供给大气的高原地面称为热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及其意义: 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是一片大海,后来大陆板块碰撞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而且还将继续增高。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新生代以来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具有明显联系。这些变化体现在亚洲季风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比如,由此导致中国南方广大湿润地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出现,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大面积黄土堆积而形成黄土高原,奠定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环境的宏观格局。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该区降基本上都在西北气流控制下,盛行风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属于副热带大陆气候,即干热类荒漠或沙漠气候;没有高原,也就没有了印度低压和蒙古高压,就不会形成现在的冬夏季风。当高原开始隆起,青藏地区干热气候就开始发生较明显的变化,降水增多,气温降低;当高度达到1000-2000m时,雨量增到最大,当高度达2000-3000m,高原季风形成,但较弱,气温继续降低;当高度达到3000-4000m时,夏季青藏热低压、冬季青藏冷高压更明显,高原季风也接近现在的情况,东亚季风也更明显,高原气温更低,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湖泊逐渐干涸,于是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一个较暖湿到凉干的过程。值得详细说明的是,夏半年,西南季风控制着高原东南部、南部,形成暖湿气候,高原内部则形成雨影区,十分干旱,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交替控制着青藏高原。 水分入不敷出:高原北部、西北部刮到海洋的空气却又能带走部分水汽,使得高原内陆水分更加缺乏。从北部蒸发上高原的水分,无法从高原北沿流回北部,反而顺着高原的南坡流入印度洋或向东流入太平洋。塔里木盆地的低热与其南边紧邻的青藏高原的高寒恰成鲜明对照。盆地中蒸发出来的水汽随着热胀冷缩的空气而单向地漂移到高原。由于空气热胀冷缩以及盆地高温与高原低温,使得盆地相对于高原总是高压,造成常年的东北风将盆地的水汽吹往高原。水汽遇到高原低温冰川而凝聚。低海拔盆地中的水就这样被蒸发作用送到高原。这些从盆地吹往高原的水汽凝聚在高原广阔的地域,而不是限于高原北坡,这使得凝聚在高原上的水难以循环回盆地。空气中的水分近乎均匀地凝聚在高原群山的四周,

青藏高原地区不同年份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地理科学研究, 2017, 6(2), 49-57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7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68899176.html,/journal/gser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d68899176.html,/10.12677/gser.2017.62006 文章引用: 李静, 王潇, 唐锦森, 秦淼, 张波. 青藏高原地区不同年份气候变化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研究, 2017, 6(2): The Review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Region’s Climate Change in Different Years Jing Li, Xiao Wang, Jinsen Tang, Miao Qin, Bo Zhang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Apr. 6th , 2017; accepted: May 12th , 2017; published: May 16th , 2017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limate change trend and mutative climate statu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from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125-75 ka BP) to 2014 by studying the long-time re-search results of climate chang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from many researchers. And the trend of climate change in this region in the next few decades is summarized through the Yin Yunhe’s climate change prediction model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125-75 ka BP) to 2014, the overall trend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limate’s change was rising and its regional feature was strengthening; climate changed drastically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d rapidly but increased slowly; in modern times, temperature had a tendency to accelerate, precipitation fluctuation changed little and it increased mainly in the spring and winter. According to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scenarios such as SRES A1B, A2, B2, it suggests that the climat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the 21st century will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wet and warm, and precipitation will increase and peak in the middle of the 21st century. Keywords Qinghai-Tibet Plateau, Climatic Change, Air Temperature, Rainfall 青藏高原地区不同年份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李 静,王 潇,唐锦森,秦 淼,张 波 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17年4月6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12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16日

试论述青藏高原上气候特点以及它对我国和东亚气候的影响

气候特点; 一、、、、大气干洁大气干洁大气干洁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干洁,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较短,所以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太阳总辐射量高居全国之冠,年总量在5000-8000MJ/m2。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大2000-3000MJ/m2。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多,藏东南地区小于5000MJ /m2,为低值区,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的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MJ/m2,为高值区。太阳总辐射力入射到水平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青藏高原直接辐射年总量在3000一6000MJ/m2之间,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高出2000-3000MJ /m2其在高原分布趋势与年总辐射量一致,藏东南为低值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为高值区。尤为突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多次观测1249.IW/m2、1259.5W/ m2等非常大的直接辐射强度值,这种现象在东部平原地区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大气干洁,水滴、气溶胶、火山尘埃等少,因此晴天条件下,散射辐射值较东部平原地区小,其年总散射辐射量1700-2900MJ/m2。散射辐射量的分布形式不同于年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量,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量大小除取决于纬度、高度外,与大气干洁状况、云量的多少等有关,所以散射辐射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戈壁荒漠多风沙的柴达木盆地和阴云天较多的那曲、玉树,而低值区出现在海拔高、干燥少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高原农耕措施和管理水平都很低,但冬小麦和青棵的单产能创全国最高纪录,可能与高原的橙红光、紫蓝光的辐射通量的百分比和辐射强度都高于其它地区有关。另外,通过计算表明,波长较短的波段,海拔越高时,其红外波段的能量越低。高原的紫外和可见波段的相对通量高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尤以紫外波段更甚,而红外波段的相对通量低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就各波段的绝对量而言,高原比东部平原要高得多,以紫外、可见、红外三个波段的能量为例,西藏高原分别是苏州的2.9、l.6和1.1倍。从太阳辐射资源来看,红外、可见光和紫外各波段太阳辐射4至9月的总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67%。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资源主要集中在春末至秋初,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同步,这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紫外到辐射虽然在太阳辐射的总通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藏北、阿里地区观测到紫外辐射及其与总辐射的比值,与其它地区相比,都是较大的,那曲(海拔4500米)观测到晴天正午紫外辐射瞬时值达70W/m2,神仙湾(海拔5300米)为99W/m2,表明晴天时高原地区大气对紫外辐射的消光能力很弱。从总的趋势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各波段辐射强度均有所增大,但各波段辐射强度占总辐射强度的百分比的变化则不一样,紫外波段将上升,可见光波段略下降,而红外波段将下降较多。二二二二、、、、气温低气温低气温低气温低、、、、日较差大日较差大日较差大日较差大、、、、年变化小年变化小年变化小年变化小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青藏高原气候主要特征。位于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的可可西里年平均气温在一4℃以下一等温线与等高线相重叠,自成一闭合的低温中心,为青藏高原温度最低的地区,也是北半球同纬度气温最低的地区,青藏高原有一半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O℃,其它地区如雅鲁藏布江、河汉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相对比较温暖,年平均气温在3一5℃。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大,日较差大表明这里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阿里地区、藏北高原、柴达木盆地等地的日较差约17℃左右,即使日较差较小地区如班戈湖、申扎、三江河谷、青海东部等地区其日较差也多为14℃左右。高原地区日较差的大小与地形、植被、于湿程度等有关,如柴达木盆地干燥,多晴少雨,白天日晒增温急剧,夜间地面辐射强,降温快,其日较差就比较大。而在多阴雨的藏东南地区,白天增温不高,夜间云层低,地面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它南起27°N,北止40°N,纵跨纬度13°;总面积约29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我国及世界气候环境的变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青藏高原西风带路径的影响 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 (3~4公里)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而形成南北两支气流。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背,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气由于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向我国东部地区倾泻到更南的纬度。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地处高原西风带的背风位置,风速较小,天气、气候别具一格。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它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东西方向上,它阻滞了随西风气流东移的天气系统,南北方向上它直接阻挡着我国西部对流层冷暖空气的南北交流。冬季高原阻挡冬季风南下,使南侧的印度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相比温度高,气压低,气温年较差小。同时西风带气压系统受高原阻挡在其西侧停留、减弱、消亡,而东侧的四川盆地一带则又相对平静,气流扰动较少,风力较弱。高原北侧又不易受南来暖湿气流影响。有利于冷空气堆积,进一步加强蒙古高压的势力,进而产生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强寒流影响。而高原阻挡海洋湿润气流进入我国西北盆地,形成少雨的燥热天气,使我国新疆极端干旱,成为少有的少雨区和无流区。 2、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形成的影响 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季风区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的生长,养育着 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分析发现,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高原机场飞行环境

第1章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高原机场飞行环境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5 000 m,地域辽阔,面积近24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在全球的高原高山区域占有重要的席位。海拔4 500 m以上的高原腹地年平均气温在0 °C以下,有大片面积最暖月平均气温低于10 °C,这样寒冷的气候也只有地球的两极地区可以与之相比。它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保有许多蔚为奇观的地质遗迹和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孕育了其独特的人文景观,使之成为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高原机场的建成和空中航线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该地区相对落后的交通面貌,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青藏高原复杂的地形地貌、中纬西风带,以及印度季风与亚洲大陆季风在高原东部的交汇,构成了高原机场复杂多变的天气气候背景。高原机场低气压、缺氧、温差大等飞行环境和强烈的风切变、乱流天气则极大地增加了航空安全飞行的难度。本章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的大气环流及边界层特征以及高原机场的飞行环境及其对飞行的影响。 1.1 青藏高原地理环境和气候概况

1.1.1 地理范围及地形地貌 1. 地理区划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其主体部分在我国青海和西藏,高原由此得名。我国境内的青藏高原地域辽阔,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接秦岭,横跨31个经度,东西长约2 945 km;南自东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迄祁连山西段北麓,纵贯约13个纬度,南北宽达1 532 km,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6.8%。青藏高原范围涉及6个省区、201个县(市),即西藏自治区(错那、墨脱和察隅等3县仅包括少部分地区)和青海省(部分县仅含局部地区),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省西部甘孜和阿坝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缘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以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的部分地区。 2. 高原山脉 青藏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它们大多数呈西北—东南走向,相对于高原以外的地面陡然而起,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主要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这些山脉海拔大多超过6 000 m,喜马拉雅山等不少山峰超过8 000 m。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 张庆奎200621059 气象学2班 一、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干洁,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较短,所以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太阳总辐射量高居全国之冠,年总量在5000-8000MJ/m2。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大2000-3000MJ/m2。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多,藏东南地区小于5000MJ/m2,为低值区,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的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MJ/m2,为高值区。 太阳总辐射力入射到水平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青藏高原直接辐射年总量在3000一6000MJ/m2之间,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高出2000-3000MJ/m2其在高原分布趋势与年总辐射量一致,藏东南为低值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为高值区。尤为突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多次观测1249.IW/m2、1259.5W/ m2等非常大的直接辐射强度值,这种现象在东部平原地区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大气干洁,水滴、气溶胶、火山尘埃等少,因此晴天条件下,散射辐射值较东部平原地区小,其年总散射辐射量1700-2900MJ/m2。散射辐射量的分布形式不同于年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量,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量大小除取决于纬度、高度外,与大气干洁状况、云量的多少等有关,所以散射辐射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戈壁荒漠多风沙的柴达木盆地和阴云天较多的那曲、玉树,而低值区出现在海拔高、干燥少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高原农耕措施和管理水平都很低,但冬小麦和青棵的单产能创全国最高纪录,可能与高原的橙红光、紫蓝光的辐射通量的百分比和辐射强度都高于其它地区有关。另外,通过计算表明,波长较短的波段,海拔越高时,其红外波段的能量越低。高原的紫外和可见波段的相对通量高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尤以紫外波段更甚,而红外波段的相对通量低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就各波段的绝对量而言,高原比东部平原要高得多,以紫外、可见、红外三个波段的能量为例,西藏高原分别是苏州的2.9、l.6和1.1倍。从太阳辐射资源来看,红外、可见光和紫外各波段太阳辐射4至9月的总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67%。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资源主要集中在春末至秋初,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同步,这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紫外到辐射虽然在太阳辐射的总通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藏北、阿里地区观测到紫外辐射及其与总辐射的比值,与其它地区相比,都是较大的,那曲(海拔4500米)观测到晴天正午紫外辐射瞬时值达70W/m2,神仙湾(海拔5300米)为99W/m2,表明晴天时高原地区大气对紫外辐射的消光能力很弱。从总的趋势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各波段辐射强度均有所增大,但各波段辐射强度占总辐射强度的百分比的变化则不一样,紫外波段将上升,可见光波段略下降,而红外波段将下降较多。 二、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青藏高原气候主要特征。位于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的可

论述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建文)

作业:论述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参考答案: 青藏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地貌单元,除了本身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外,还对其他地区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流的机械动力作用和高原本身的热力作用两个方面。 ()动力作用。动力作用又可以分为对气流的分支作用和屏障作用两个方面: ① 分支作用。冬季,西风带南移到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耸立在对流层的中下部,受高原阻挡,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在高原西北部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南支在高原西南部为西北气流,高原东南部为西南气流。在高原以东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成西风带。分支、绕流的结果使西风带在青藏高原南北两侧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势。北支西风脊,加强西北部冷空气的势力。南支西风槽,促进副热带锋区的活动。高原东侧的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处在背风部位,风速小,出现“死水区”,天气别具一格。 ② 屏障作用。青藏高原对低空季风环流具有阻挡作用,冬季使冷空气南下的路径偏东,东部地区冬季风势力更强。使夏季的西南暖湿气流不能越过青藏高原影响到我国的西北地区,使新疆、甘肃一带夏季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 ()热力作用。 夏季,青藏高原起热源作用,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周围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层相对为高压,空气向高原中部辐合,形成由周围吹向高原的风。冬季,青藏高原起冷源作用,近地面形成冷高压,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层相对为低压,空气由高原向四周辐散,形成由高原吹向四周的风。因此,由于高原与其周围自由大气之间冬夏冷热源差异所引起的特殊气压场,导致高原季风生成。 另外,夏季,青藏高原热低压的存在,四周空气向高原辐合,加强了我国夏季风的势力。冬季青藏高原冷高压的出现,加强了蒙古高压,也加强了我国冬季风的势力。 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使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同时也加大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强度及其空间范围。

青藏高原对于气候的作用

你的问题比较大,我对高三学生一般分析如下要点: 一、对气温的影响 1.机械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D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D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表6?10中A、C、E三站位于印度半岛北部,其冬季各月平均气温皆分别比同纬度、同高度的B、D、F三站为高,其中尤以C、D两站的差异最大。这是由于D站沅陵正位于高原以东的平原上,寒潮畅通无阻,而C站德里又位于高原以南的正中地位,屏障效应十分显著的缘故。 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从冬季北半球700hPa与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从夏季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由巴基斯坦北部和东北部阿萨姆两个地区总是有两个伸向西藏方向的暖舌,其中有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根据我国衢县与同纬度德里各高度上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以看出在500hPa及其以下各层的气温皆是衢县低于德里,尤其是冬半年的差异更大。 2.热力作用 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夏季则偏高。根据观测资料分析计算表明,高原地-气系统逐月向四周大气输送的热量如表6?11所示。从11月至翌年2月是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提供热量,这时青藏高原是个冷源,其强度以12月、1月份为最大,向四周自由大气吸收热量600多J/cm2d。春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其强度以6、7月份为最大,向四周大气提供热量850J/cm2d以上。就全年平均而论,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一个热源。冬季青藏高原的冷区偏于高原的西部。夏季的暖区范围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