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入门四问_学案2012年

入门四问_学案2012年

入门四问_学案2012年
入门四问_学案2012年

《第一单元入门四问》同步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部作品不是

..“四书”的内容()

A、《尔雅》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2、孔子首创了什么教育()

A、贵族教育

B、平民教育

C、素质教育

D、特权教育

3、下面哪句话不是出自《论语》()

A、四海之内皆兄弟

B、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下面的历史人物,不属于

...儒家的代表人物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吕不韦 D荀子

5、下列论述,不完全

...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五经”从宋代后,成为了士人必读之书,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B、明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

C、中国古代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反,他却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家,影响巨大。

D、中国文化经典体现了很强的现实性,儒家强调“积极入世”就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体现。

二.简答题

6、经、史、子、集是指什么?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7、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8、何谓“前四史”?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哪些?“三通”指的是哪三部历史著作?

9、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10、《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总集”?其命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存最最早的诗文总集是那部书?

三.文段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化经典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

中国文化经典首先表现了很强的现实性。在《论语·子路》中,孔子就提醒过他的学生,学习经典,是为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运用,他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到了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更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主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以说,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关键。

也正是从这种现实性出发,民本思想成为贯穿中国文化经典的一条红线,从《论语》讲“为政以仁”,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本主义主张,有助于我们今天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中国文化经典还表现了很鲜明的包容性。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也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个“和”包括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代认为,只有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

本着贵和精神,古人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社会关系。《周易》就有“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主张,而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开放趋势也是一致的。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中国文化经典又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当今中国正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在这一过程中,环境破坏相当严重,资源的短缺与需求的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尖锐,而这其实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面对这一艰巨的挑战,中国文化经典同样可以给我们丰富的启迪。因为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孟子就指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实际上,从夏、商、周以来,历代朝廷都颁布过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法律规定,这在世界上都是比较早的。

中国文化经典还有其他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对道德修养的倡导、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等,因此,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

(节选自《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入门四问》)

11.下列对中国文化经典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

B.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很强的现实性。

C.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很鲜明的包容性。

D.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安乡一中德国语文学习室

信息技术 - 第八册计算机教育学习学案及教案(全册)-四年级

信息技术-第八册计算机教案(全册) -四年级 教学计划 一、教学大纲对本年级本学科的基本要求: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删除、还原方法;认识常用的图片文件格式;掌握用AcDSee软件浏览图片的操作方法;认识电子邮箱的作用;学会申请电子邮箱;学会收发电子邮件;认识电子邮件的格式;掌握在“outlookExpress”软件中设置电子邮件帐号的操作;学会用“outlookExpress”发送电子邮件;掌握在邮件中插入附件的操作方法;学会绘制简单的图形;掌握自选图形格式的设置;掌握表格的插入方法;会在表格中输入文字;掌握在表格中插入和删除行列的方法;会简单修饰表格的方法;了解分栏的方法;了解打印预览的功能;学习制作贺年片。 二、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本学期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收发电子邮件;学习用woRD制作表格;页面设置和制作贺卡。 1、文件的删除; 2、图片的浏览; 3、申请电子邮箱; 4、收发电子邮件; 5、学做邮票; 6、制作课程表; 7、表格的修改; 8、页面设置; 9、学做贺卡。 三、对本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的功能及简单操作已经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也已经学会用woRD处理文字的简单操作,对网络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如何上网;最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兴趣浓厚,对于进一步的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进度 略 第一课文件的删除

教学目标: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删除和还原方法 教学重点: 文件和文件夹的删除和还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删除文件 1、删除硬盘中的文件 如删除“画1”这个文件的方法是: 选定“画1”这个文件, 单击工具栏中的删除按钮, 弹出“确认删除文件”对话框; 单击“是”。 2、删除软盘上的文件 如删除软盘上图像文件“房子”的方法是: 将软盘插入软盘驱动器中, 打开“我的电脑”窗口,双击软驱图标,打开软盘窗口;右击需要删除的文件“房子”,再单击菜单中的“删除”命令; 在弹出的“确认文件删除”对话框中单击“是”。 二、回收站的操作 1、还原文件

《入门四问》教案课程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第一单元入门四问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了解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能够识记文化经典各部分、各门类的代表作;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以发展的目光,有辨别地批判性地去学习文化经典,古为今用;强调自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文化经典,学会与先哲对话;学习与老师、同学、朋友等进行对话与交流;此外,“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我们还要学会与自己对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的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单元设计了四个问题: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按照四部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介绍了我国古典典籍的发展情况,并且介绍了各部的代表作品;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这一部分,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介绍了我国从先秦到晚清中国文化经典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思想风貌; 三是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包容性,也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等等。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四是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在相关读物这个栏目里,编者选择了两篇文章:刘梦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朱光潜先生的《读<经典常谈>》,都是名家的随笔,可以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化,我们对这两篇文主要学生自读为主. “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链接”栏目,介绍了“古代典籍”、“《四库全书》”“常用文史工具书”三个知识,提供给学生积累;“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介绍,启示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工具书,培养自我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这个单元的学习,建议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 因时间关系,整个单元的教学,安排一个课时。 一、导入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必修)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入门四问》精编教案

《入门四问》教案 教学参考 0829 1711 《入门四问》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4.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思习惯。 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这个单元建议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们的阅读渴望什么? 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我们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用文化塑造自己。 二、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阅读经典著作? 首先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其次,就个人的修养而言,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如果有很多人都发生气质性的变化,那么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一个人而言,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与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信息技术基础的学案6.1.2

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 6.1 信息集成(上机实践) 一、学习目标 1.通过信息集成实践更好的理解信息集成的过程的含义,体验信息集成四个阶段 2.了解常见的信息集成工具的分类及代表性的信息集成工具的工作环境 3.掌握网站制作的过程,并能熟练使用FrontPage2000进行网页制作 4.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感情交流习惯 二、知识要点 FrontPage软件知识介绍:FrontPage是Microsoft公司制作的,很受欢迎的网页制作工具。 1.“FrontPage2000”界面主要有“标题栏”、“菜单栏”、“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视图工具栏”、“编辑区”、“状态栏”等组成。 2. FrontPage2000 中的“编辑区”是我们制作网页的舞台。在这里,网页以三种状态显示: (1)普通视图——显示网页的编辑状态,可以设置文本、插入表格和图像、插入各种网页元素。(2)HTML视图——显示自动生成的HTML语句,此时可以用HTML语言来编辑和修改网页(3)预览视图——模拟显示编辑完的网页,供编写者查看。 3.“菜单栏”——“查看”命令——“视图栏” 视图栏提供了浏览、组织或编辑网页的几种方式: (1)“网页”视图提供编辑网页的方式 (2)“文件夹”视图提供显示和组织站点中文件和文件夹的功能 (3)“报表”视图提供了统计和分析站点中文件和超链接的功能 (4)“导航”视图显示站点中的导航结构,即网页间的链接情况 (5)“超链接”视图显示了各个网页的超链接情况 (6)“任务”视图列出站点中要完成的任务 三、网站制作知识介绍 1.网站也叫做站点,是网页等一组网络资源的集合,我们把制作的所有素材和网页集合成一个网 站,便于维护和管理。新建站点:文件——新建一个站点——只有一个网页的站点 2.利用表格布局网页:表格在网页中有定位和设置网页布局的作用,利用表格可将各块内容分类 列出,使网页清晰美观、富有条理。用表格布局时,表格边框粗细应设置为0。菜单

教科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套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入门四问》教学思路

《入门四问》教学思路 教学参考 0830 1237 《入门四问》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观照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与学习方法。 单元介绍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结构与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汗牛充栋,内容丰富,要在限定篇幅之内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全貌,必须借助目录学的成果。所以教材在处理第一个问题时,运用了经、史、子、集的四部法,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典做了宏观的梳理。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古人治学一个很重要的入门途径:从目录入手。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又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十七史商榷》)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垣也说:“目录学就好像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古人都有什么研究成果,要先摸摸底,到深入钻研时才能有门径,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就可以较容易地找到了。”(《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 第二个问题讲的是“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如果说第一部分是横向,那么这一部分则是纵向展开,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所做的梳理。实际上这也体现了古人“治学要先治史”的观点。 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及其与教材的对应情况,我们可以用图表的形式作一总结。 时期文化背景文化经典代表作品对应单元专题 春秋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西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老子》《论语》 《孟子》《庄子》 第二单元 哲学一

信息技术基础的学案3.1

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 第一节信息加工概述 制作人:马庆辉 学习目标: 1.了解信息加工的基本知识; 2.理解手工加工信息和计算机信息加工方式的异同; 3.理解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三种形态的特征。 知识要点: 一、信息加工的过程和方式 1.信息加工的概念:信息加工是指通过判别、筛选、分类、排序、分析和 研究等一系列过程,使收集到的信息(原始信息)成为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信息。 2.信息加工的目的:发掘信息的价值、方便用户使用。 3.为什么要对收集到的信息(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呢? 信息加工是信息利用的基础,也是信息成为有用资源的重要条件:(1)在大量的原始信息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假信息、伪信息,只有通过认真的筛选和判别,才能避免真假混杂; (2)我们收集来的信息是一种初始的、零乱的、孤立的信息,只有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和排序,才能有效的使用; (3)通过信息的加工,可以创造出新的信息,使信息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4.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1)记录信息; (2)加工信息; (3)发布信息; (4)存储信息。 5.信息加工方式的变化: (1)人工加工的方式 特点:所需工具较少,方法灵活,使用方便。 不足:有时不但繁琐、容易出错,而且费时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2)计算机加工方式 二、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类型 1、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1)根据信息类型和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或者自编程序; (2)信息录入; (3)信息加工; (4)信息输出; (5)信息存储。 2、计算机信息加工的类型 利用计算机加工信息有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加工(信息的编程加工); 第二种是基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人性化信息加工; 第三种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信息加工。 自我评价: 1.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2.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 3.利用计算机加工信息有三种形态:第一种, 第二种,第三种。 4.信息加工的目的:。 5.信息加工有以下几个环节:A. 加工信息、B.记录信息、C. 存储信息、D. 发布信息; 请你分析以下资料,指出各工作流程分别属于信息加工的哪一个环节。 2006年9月28日下午,我校举行了校教职工男女混合4*400接力赛,参加小组有:高一年级组、高二年级组、高三年级组。裁判员将各小组的比赛成绩记录于规定的参赛项目成绩记录表中,这是信息加工的_____环节;然后裁判员再对这些比赛成绩进行分析、排序等工作,排出名次,这又是信息加工的_____环节;裁判员将这比赛的结果抄了一份送到广播员处,广播员播出成绩,这属于信息加工的_____环节;另将各参赛小组比赛成绩的原材料整理成册送到体卫处存根,这又属于信息加工的_____环节。 6、信息加工是指通过判别、()、()、()、分析和研究等一系列过程,使收集到的信息成为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信息。 7、比较人工方式和计算机加工方式的异同。

入门四问 学案2012年

《第一单元入门四问》同步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部作品不是 ..“四书”的内容() A、《尔雅》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2、孔子首创了什么教育() A、贵族教育 B、平民教育 C、素质教育 D、特权教育 3、下面哪句话不是出自《论语》() A、四海之内皆兄弟 B、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下面的历史人物,不属于 ...儒家的代表人物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吕不韦 D荀子 5、下列论述,不完全 ...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五经”从宋代后,成为了士人必读之书,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B、明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 C、中国古代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反,他却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家,影响巨大。 D、中国文化经典体现了很强的现实性,儒家强调“积极入世”就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体现。 二.简答题 6、经、史、子、集是指什么?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7、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8、何谓“前四史”?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哪些?“三通”指的是哪三部历史著作? 9、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10、《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总集”?其命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存最最早的诗文总集是那部书? 三.文段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化经典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 中国文化经典首先表现了很强的现实性。在《论语·子路》中,孔子就提醒过他的学生,学习经典,是为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运用,他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到了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更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主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以说,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关键。 也正是从这种现实性出发,民本思想成为贯穿中国文化经典的一条红线,从《论语》讲“为政以仁”,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本主义主张,有助于我们今天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中国文化经典还表现了很鲜明的包容性。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也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个“和”包括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代认为,只有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 本着贵和精神,古人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社会关系。《周易》就有“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主张,而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开放趋势也是一致的。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中国文化经典又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当今中国正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在这一过程中,环境破坏相当严重,资源的短缺与需求的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尖锐,而这其实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面对这一艰巨的挑战,中国文化经典同样可以给我们丰富的启迪。因为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孟子就指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实际上,从夏、商、周以来,历代朝廷都颁布过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法律规定,这在世界上都是比较早的。 中国文化经典还有其他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对道德修养的倡导、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等,因此,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 (节选自《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入门四问》) 11.下列对中国文化经典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 B.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很强的现实性。 C.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很鲜明的包容性。 D.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中国古代经典研读入门四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中国古代经典研读入门四问》教案(人教版高 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单元分析: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的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单元设计了四个问题: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按照四部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介绍了我国古典典籍的发展情况,并且介绍了各部的代表作品;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这一部分,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介绍了我国从先秦到晚清中国文化经典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思想风貌; 三是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包容性,也

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等等。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四是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在相关读物这个栏目里,编者选择了两篇文章:刘梦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朱光潜先生的《读<经典常谈>》,都是名家的随笔,可以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化,我们对这两篇文主要学生自读为主. “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链接”栏目,介绍了“古代典籍”、“《四库全书》”“常用文史工具书”三个知识,提供给学生积累;“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介绍,启示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工具书,培养自我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这个单元的学习,建议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 教学时数:2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中国古代经典研读入门四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中国古代经典研读入门四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 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的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单元设计了四个问题: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按照四部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介绍了我国古典典籍的发展情况,并且介绍了各部的代表作品;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这一部分,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介绍了我国从先秦到晚清中国文化经典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思想风貌; 三是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包容性,也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等等。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四是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在相关读物这个栏目里,编者选择了两篇文章:刘梦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朱光潜先生的《读<经典常谈>》,都是名家的随笔,可以

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化,我们对这两篇文主要学生自读为主. “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链接”栏目,介绍了“古代典籍”、“《四库全书》”“常用文史工具书”三个知识,提供给学生积累;“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介绍,启示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工具书,培养自我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这个单元的学习,建议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 教学时数:2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概况; 2、把握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 少了。”

信息技术基础的学案7.1

7.1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制作人:马庆辉 审核人:高峰 【学习目标】 1. 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理解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及其重要意义 2. 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分类 3. 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思想 【知识框架】 管理对象: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包括信息、人员、设备、资金等) 管理内容: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加工、协调 管理目的:有效的满足社会的各种信息需求 管理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最佳配置 二、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各种信息资源管理活动都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从具体需要出发,对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方法分类、组织和存储,继而提供方便的信息服务,与此同时还要不断进行更新与维护。 图书馆的工作流程,一般可以分为:采-分-编-藏-用-剔等几个阶段: 1.采,就是采购。 2.分,就是分类 3.编,就是编目。 4.藏,就是图书的上架管理。 身边的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 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标准化思想和意义 信 息 资源 管理 概述 【知识要点】 一、 概念介绍 信息资源: 狭义来说,把信息资源等同于知识、资料和消息,即只指信息内容,指导信息本身或信息的集合。广义来说,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本章所述的“信息资源”,指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积累的有具体载体存储的信息,包括文本、图象、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印刷品、计算机文件、光盘产品、或者仅仅是其中的包含有相对完整内容的某个片段而已,也可以是数据库中特定结构的广义数据。 信息资源管理(IRM ):一方面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文献、知识和信息管理的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则是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信息已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这个背景下所发展起来的信息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入门四问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入门四问 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明确] “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具体如下: 分类释义内容 经部指儒家学说。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 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 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 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五史。 此外还有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 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 入史部。 子部 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 籍。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 都归入子部。 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 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 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集部 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代 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 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 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 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 词曲等5类。

[明确] 中国文化经典不但数量多,产生的时间跨度也长。从先秦到晚清,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重大变化,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经典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与思想风貌。其具体特点如下:

[明确] 中国文化经典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巨大作用,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产生过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化经典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本书按照两条线索进行编排: (1)一条线索是从经典的性质横向展开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除了本单元属于中国文化经典概况的介绍外,以下九个单元依次是有关儒家和道家、历史、道德、佛教、政治、理学、科学、学术、文学等方面的经典。 (2)另一条线索则大体是依时间顺序纵向展开的,从春秋战国起(第二、三、四单元),经汉唐(第五、六单元),至宋明(第七、八单元),结束于清代(第九、十单元),大致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相吻合。而两条线索,又相互结合,如第二单元从儒、道两家经典入手,不仅是因为它们思想本身的重要,也因为它们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之源;而最后一个单元在内容上与文学相关,又兼及近代文化转型问题。总的目的是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 2.学习态度、方法建议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

信息必修(一) 课题: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1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 [游戏] 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能坚持多久? [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 [学生]:因为他耐力不行 [学生]: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 [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丰富多彩的信息 观察下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小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小学英语入门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小学英语入门教学计划 教学总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适当介绍中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及要求: 1、能认识26个英语字母,可以区分字母大小写 2、能模仿并读出英语字母的读音 3、能听懂,会说Hello. Hi. Goodbye. Bye-bye. I’m… 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 并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进行运用。 4、能用简单的英语跟别人打招呼,分辨早晨好、下午好及晚上好的问候用语 5、使学生能用简单的英语介绍自己 6、使学生记住一些简单的单词并发出读音

第一节课熟悉学生并且提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1、自我介绍 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啥啥啥的 2、学生自我介绍 传说中的火车接力式还是那个叫叠罗汉的自我介绍 3、对英语进行简单介绍 英语作为(English)世界通用语言,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事实上的国际交流语言。 根据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计算,英语可能是世界上第三大语言,但它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世界上60%以上的信件是用英语书写的,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准国际语言。 英语不像汉语一样是象形文字,而是由一个一个字母组成的,英语一共有26个字母,每一个字母又有大写和小写之分,不过同学们不要害怕,英语是一种语言,就像汉语一样,只要你多说多读多练习就能像说汉语一样使用英语了。 4、英语字母教学 (板书Aa-Zz 的26个字母) 教学读音 要求学生练习书写Aa-Dd的四个字母大小写共八个

信息技术基础全册教案(沪科版)

高息技术(必修)教案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基本上都在小学、初中阶段上过信息技术课.由于是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 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整本书的容学习有开启含义,教学参考给出的参考课时0.5略低。 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讨论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验信息的基本特征。 2、难点:信息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容和过程 1、引入 问:“结绳记事”、“烽火告急”、“飞鸽传书”里都隐含着一个关键词,是什么呢?——信息 问:大家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原来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从正面去理解这个故事,你会怎样解释呢? 讨论交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容。 2、认识信息 任何事物都有多个侧面,信息也不例外。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它有什么特征呢?讨论交流,阅读课本中关于信息的定义。课本:1、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等特点);2、信息具有价值性(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3、信息具有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4、信息具有共享性(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不会丢失或改变)。 3、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信息 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信息有哪些来源?信息有哪些载体形式?信息有哪些传播途径?信息有哪 些存储方式? 讨论交流,推导出信息的其他特性。如:传输性、概括性、真伪性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入门四问》教案

《入门四问》教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 个性化教学教学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4.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思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 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教学难点: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思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 “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 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 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二、讨论: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阅读经典著作?为什么? 首先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其次,就个人的修养而言,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三、学生自学:“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主要思考题:“经、史、子、集”各是指的什么? 明确: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了“十三经”,即《易》、 《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 《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 《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 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 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 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 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四、其它问题探讨: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入门四问》教案

《入门四问》教案 这个单元,为全书的绪论,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教案借鉴参考了网络教案。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了解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能够识记文化经典各部分、各门类的代表作;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以发展的目光,有辨别地批判性地去学习文化经典,古为今用;强调自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文化经典,学会与先哲对话;学习与老师、同学、朋友等进行对话与交流;此外,“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我们还要学会与自己对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的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单元设计了四个问题: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按照四部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介绍了我国古典典籍的发展情况,并且介绍了各部的代表作品;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这一部分,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介绍了我国从先秦到晚清中国文化经典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思想风貌; 三是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包容性,也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等等。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四是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在相关读物这个栏目里,编者选择了两篇文章:刘梦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朱光潜先生的《读<经典常谈>》,都是名家的随笔,可以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化,我们对这两篇文主要学生自读为主. “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链接”栏目,介绍了“古代典籍”、“《四库全书》”“常用文史工具书”三个知识,提供给学生积累;“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介绍,启示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工具书,培养自我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这个单元的学习,建议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 因时间关系,整个单元的教学,安排一个课时。 一、导入 问题导入: 探讨问题1:在学校举办的读书节活动中,你参与了哪些活动?新的世纪,我们的“阅读渴望”是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