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10版)学习辅导书-第9~15章【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10版)学习辅导书-第9~15章【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10版)学习辅导书-第9~15章【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10版)学习辅导书-第9~15章【圣才出品】

第9章贸易的政策工具

一、概念题

1.从价关税

答:从价关税是指按课税对象,以一定的价格实现的收入为计量单位征收的税,即按照进口货物的价值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税。从价税额的计算公式为:从价税额=货物价值×从价税率。从价税一般适用于工业制成品,与商品价格的涨落成正比关系。从价税的特点是:课税对象的价格越高,其征收税额就越多;课税对象的价格越低,其征收税额就越少。事实上这是按纳税人实际收入的比例征收的税。我国的营业税、消费税等属于从价税。

2.消费者剩余

答:消费者剩余是指对于一件商品消费者所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与他的实际支付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的产生是由于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的不同数量评价不同,他对这种商品的不同数量所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也就不同。在厂商不能对消费者索取差别性价格的条件下,决定市场价格的是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他正是对这一产品评价最低的消费者。这样,那些非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津贴”,这就产生了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由产品需求曲线以左和市场价格之上的那块面积表示。把所有消费者剩余加起来,就得到总消费者剩余。

3.消费扭曲损失

答:消费扭曲损失是指一国因征收关税造成消费下降而导致的损失。如图9-1所示,关税的净福利影响等于b+d-e。其中,关税的负面影响(效率损失)由三角形b和三角

形d构成。三角形b表示生产扭曲损失,这是由于关税会导致国内过多地生产该种产品造成的;三角形d表示本国的消费扭曲损失,来自于因为关税而造成的消费下降。与这两块损失相反的是由矩形e表示的贸易条件改善所得,它来自于关税造成的外国商品出口价格的下降。

图9-1 关税的社会福利净影响

4.有效保护率

答:有效保护率是指整个关税制度(和有效保护措施)对某类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给予净重增值的影响,也就是由于整个关税制度而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值部分相比的百分比。有效保护不但注意关税对成品价格影响,也注意投入品(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由于征收关税而增加的价格,因此有效保护率计算的是某项加工工业中受全部关税制度影响而产生的增值比,是对一种产品的国内、外增值差额与其国外增值的百分比。有

效保护率可用公式表示如下:有效保护率=(国内加工增值-国外加工增值)/国外加工增值×100%。

5.效率损失

答:效率损失是指一国征收关税后,扭曲了消费和生产激励动因而造成的损失。效率损失包括生产扭曲损失和消费扭曲损失。生产扭曲损失是指一国因征收关税造成国内生产者过多地生产某种产品而导致的损失;消费扭曲损失是指一国因征收关税造成消费下降而导致的损失。如图9-2所示,关税的净福利影响等于b+d-e。其中,三角形b表示本国的生产扭曲损失,三角形d表示本国的消费扭曲损失,效率损失由三角形b和三角形d构成。

图9-2 关税的社会福利净影响

6.出口限制

答:出口限制又称“自愿出口限制”“自动出口配额制”,是指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

压力下“自愿”地规定某个时期某种商品或某些商品的出口数量,超过规定的数量,就自动禁止出口。自愿出口限制一般都是应进口国的要求而制定的,出口国同意这些要求以防止其他形式的贸易限制。

7.出口补贴

答:出口补贴指国家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出口商品给予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出口补贴有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方式。直接补贴即商品出口时,政府直接向出口商提供现金补贴;间接补贴即政府对某些出口商品给予财政上的优惠,包括退还或减免出口商品缴纳的国内税、暂时免税进口、退还进口税、免征出口税等。

8.出口供给曲线

答:出口供给曲线是描述外国生产者的出口商品供给量与世界价格逐一对应关系的曲线。曲线的推导见图9-3。

图9-3显示了外国出口供给曲线XS的推导过程。在点P1,外国生产者的供给量为S*1,外国消费者的需求量仅为D*1,所以可供出口的产品为S*1-D*1。在点P2,外国生产者会将其供给量增加至S*2,外国消费者的需求量会降至D*2,因此出口供给量上升为S*2-D*2。这样,推导出外国出口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如果价格下降到P*A,则没有贸易下的外国供给与需求相等,因而出口供给为零。

图9-3 推导外国出口供给曲线

9.进口需求曲线

答:进口需求曲线是描述本国消费者的进口商品需求量与世界价格逐一对应关系的曲线。曲线的推导见图9-4。

图9-4 推导本国进口需求曲线

图9-4显示了本国进口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在价格P1,本国消费者的需求量为D1,本国生产者的供给量仅为S1,所以本国的进口需求量为D1-S1。如果价格上升为P2,那么本国消费者的需求量会降为D2,本国生产者的供给量会上升至S2,因此进口需求量也就降为D2-S2。这样,推导出进口需求曲线MD是向下倾斜的。在点P A,没有贸易下的国内供

给和需求相等,因而进口需求量为零。

10.进口配额

答:进口配额又称“进口限额”,是指一国政府对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如一个季度、半年或一年)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所给予的直接的限制。在配额以内,该商品可以进口;配额以外,则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的关税,或处以罚金后方能进口。进口配额主要有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两种。

11.国产化程度要求

答:国产化程度要求指的是在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中必须有一个明确规定的比例是本国生产的。这一比例一般以价值标准来表述,即要求产品价格至少有某一个份额反映的是国内附加值。国产化程度法被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它们试图通过国产化程度要求把它们的制造业基础由组装转变为制造中间产品。国产化程度要求既没有产生政府收入,也没有产生配额租金,而是将进口商品价格与国产商品价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售价,并把负担转嫁给了消费者。

12.非关税壁垒

答: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是“关税壁垒”的对称。非关税壁垒一般可以分为直接的非关税壁垒和间接的非关税壁垒两大类。前者指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规定进口的数量或金额,以使出口国直接按规定的出口数量或金额限制出口;后者指进口国没有直接规定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而是对进口商品制定各种严格的条例,间接地影响和限制商品的进口。与关税壁垒相比,非关税壁垒具有如下特点:①灵活性和针对性;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第4章【圣才出品】

第1篇国际贸易理论 第2章世界贸易概览 2.1复习笔记 1.经济规模与进出口总额之间的关系 (1)规模问题:引力模型 现实证明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其进出口总额息息相关。把整个世界贸易看成整体,可利用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来预测任意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引力模型方程式如下: 其中, T是i国与j国的贸易额,A为常量,i Y是i国的国内生产总值,j Y是j国的国 ij 内生产总值, D是两国的距离。引力模型方程式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国间的 ij 贸易规模与两国的GDP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距离成反比。 (2)引力模型的内在逻辑 引力模型之所以能较好地拟合两国之间的实际贸易现状,其原因在于:大的经济体收入高,因而大量进口产品;大的经济体能生产更多品种的系列产品,因而更能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进而大量出口产品。在两国贸易中,任一方的经济规模越大,则双方的贸易量就越大。 (3)引力模型的应用:寻找反例 当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与依照引力模型计算得出的结果相差较大时,就需要从其他因素进行分析,如文化的亲和性、地理位置、运输成本等因素。事实上,这也是引力模型的重要用

途之一,即有助于明确国际贸易中的异常现象。 (4)贸易障碍:距离、壁垒和疆界 距离、壁垒和疆界对国际贸易有负面作用,会使得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大大小于根据引力模型所计算出的结果。另外,在各国GDP和距离给定的情况下,有效贸易协定(trade agreement)比无效的贸易协定更能显著增加成员国的贸易量,这也是美国与其邻国的贸易量明显大于其和相同大小的欧盟的贸易量的原因之一。 2.正在演变的世界贸易模式 (1)世界变小了吗? 人们认为,现代化的运输和通讯可以超越空间距离的束缚,世界因此成了小“村落”。事实的确如此。但是,有时候政治的力量可以超过技术进步的作用,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及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等都严重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大幅萎缩,并且用了几十年才得以恢复。 (2)交易内容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制成品是主要的交换产品,所占比重最大。矿产品特别是现代世界不可或缺的石油依旧是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引人注目的是发展中国家已经从初级产品出口国转变为主要的制成品出口国。另外,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凸显重要,并且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3)服务外包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随之出现。服务外包也称之为离岸服务,是一种新兴的国际贸易现象,使得曾经必须在一国国内实现的服务现在可以在国外实现。 (4)旧规则依然可行吗?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习题答案要点

〈〈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习题答案要点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与国际收支 1、如问题所述,GNP仅仅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的问题。 在国民收入账户中,如果进口的中间品价值从GNP中减去,出口的中间品价值加 到GNP中,重复计算的问题将不会发生。例如:美国分别销售钢材给日本的丰田公司和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其中出售给通用公司的钢材,作为中间品其价值不被计算到美国的GNP中。出售给日本丰田公司的钢材,钢材价值通过丰田公司进入日本的GNP,而最终没有进入美国的国民收入账户。所以这部分由美国生产要素创造的中间品价值应该从日本的GNP中减去,并加入美国的GNP。 2、(1)等式12-2可以写成CA =(S P-I)? (T -G)。美国更高的进口壁垒对私人储蓄、投资和政府赤字有比较小或没有影响。(2)既然强制性的关税和配额对这些变量没有影响,所以贸易壁垒不能减少经常账户赤字。 不同情况对经常账户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关税保护能提高被保护行业的投资,从而使经常账户恶化。(当然,使幼稚产业有一个设备现代化机会的关税保护是合理的。)同时,当对投资中间品实行关税保护时,由于受保护行业成本的提高可能使该行业投资下降,从而改善经常项目。一般地,永久性和临时性的关税保护有不同的效果。这个问题的要点是:政策影响经常账户方式需要进行一般均衡、宏观分析。 3、 (1)、购买德国股票反映在美国金融项目的借方。相应地,当美国人通过他的瑞士银行账户用支票支付时,因为他对瑞士请求权减少,故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这是美国用一个外国资产交易另外一种外国资产的案例。 (2)、同样,购买德国股票反映在美国金融项目的借方。当德国销售商将美国支票存入德国银行并且银行将这笔资金贷给德国进口商(此时,记入美国经常项目的贷 方)或贷给个人或公司购买美国资产(此时,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最后,银行采取的各项行为将导致记入美国国际收支表的贷方。 (3)、法国政府通过销售其持有在美国银行的美元存款干预外汇市场,代表美国金融项目的借方项目。购买美元的法国公民如果使用它们购买美国商品,这将记入美国国际收支账户经常项目的贷方;如果用来购买美国资产,这将记入美国国际收支账户金融项目的贷方。 (4)假定签发旅行支票的公司使用支票账户在法国进行支付。当此公司支付餐费给 法国餐馆时,记入美国经常项目的借方。签发旅行支票的公司必须销售资产(消耗 其在法国的支票账户)来支付,从而减少了公司在法国拥有的资产,这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 (5)、没有市场交易发生。 (6)离岸交易不影响美国国际收支账户。 4、购买answering machine记入New York收支账户的经常项目借方,记入New Jersey 收支账户经常项目的贷方。当New Jersey的公司将货款存入New York银行时,记入New York的金融项目的贷方和New Jersey金融项目的借方。如果交易用现金进 行支付,则记入New Jersey金融项目的借方和New York金融项目的贷方。New Jersey 获得美元现钞(从New York进口资产),而New York则减少了美元(出口美元资产)。最后的调整类似于金本位制下发生的情况。5、

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解析

第一章绪论 1、列举出体现当前国际经济学问题的一些重要事件,他们为什么重要?他们都是怎么影响中国与欧、美、日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最能体现国际经济学问题,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金融、实体经济、政治等领域,也影响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其对中国与欧、美、日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影响为:减少中国对上述国家的出口,影响中国外汇储备,贸易摩擦加剧,经济联系加强,因而也会导致中国与上述国家在政治上的对话与合作。 2、我们如何评价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我们可以通过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评价该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评价比如一国政府政策的溢出效应和回震效应以及对外贸易对国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3、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贸易的基础和所得,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限制和新保护主义的原因和效果。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因为他们把国家看作基本单位,并研究单个商品的(相对)价格。 4、什么是外汇交易市场及国际收支平衡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什么是宏观开放经济学及国际金融?外汇交易市场描述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交换的框架,国际收支平衡表测度了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的情况。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调节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出现的不均衡(赤字或盈余);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节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因而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外汇交易及国际收支平衡调节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整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这些内容被称为宏观开放经济学或国际金融。 5、浏览报刊并做下列题目:(1)找出5条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新闻(2)每条新闻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或影响(3)每条新闻对你个人有何影响 A (1) 国际金融危机: 影响中国整体经济,降低出口、增加失业、经济减速等 (2) 美国大选:影响中美未来经济政治关系 (3) 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影响中国的能源价格及相关产业 (4)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商务部否决:《反垄断法》的第一次实施,加强经济法治 (5) 各国政府经济刺激方案:对中国经济产生外部性效应B 以上5条新闻对个人影响为:影响个人消费水平和就业前景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1、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如何?他们的国家财富概念与现在有何不同?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孤立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类消费品)。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而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重金属流入,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越富有越强大。现在认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即生产商品的能力越高则一国越富强 2、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分别是什么?贸易所得是如何产生的?斯密倡导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功能是什么?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是绝对优势;贸易模式为两国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器有绝对劣势的商品。通过生产绝对优势商品并交换,资源可以被最有效的使用,而且两种商品的产出会有很大的增长,通过交换就会消费比以前更多的商品从而产生了贸易所得;斯密倡导自由贸易,主张自由放任也就是政府尽可能少干涉经济

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考试重点

绝对优势:是指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的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李嘉图模型:是一个单一要素模型,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不同国家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唯一的不同之处,也是决定国际贸易的唯一因素。李嘉图模型的中心含义是如果每个国家都能够专门生产并出口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那么他们之间的贸易就会给每个国家带来利益,他的两个核心含义: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和贸易模式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至今仍能得到事实支持。 机会成本:是指因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有替换物或失去最好机会的价值,即是指经济决策中影由中选的最优方案负担的,按所放弃的次优方案潜在收益计算的那部分资源损失。 要素比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指从资源禀赋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做出解释的国际贸易理论。其内容是:各国的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的价格存在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成本有高有低,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因为各国生产要素价格有差别,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生产要素丰裕,其商品价格自认就相对低一些,生产要素稀缺,其价格相对高一些。生产要素丰裕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出口偏向性增长:是指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出口产品生产能力提高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就是使生产可能性边界扩张偏向出口产品。 福利恶化性增长:是指一国整体福利水平恶化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在严格假定下可能出现的一种极端情况。一国的出口偏向性增长可能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因此,如果一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极强的出口偏向性,那么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抵消生产力提高带来的正面效应,使得该国整体的福利水平恶化。 出口补贴:是指国家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对出口商品给予的现金或财政上的补贴。 动态收益递增:成本随着累计产量下降而并非随着当前劳动生产率的上升而下降的情形就是动态收益递增 倾销:出口商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价格,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商品的行为。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的扩大而使单个企业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的经济现象。 边际收益:在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的数量均保持不变情况下,新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投入要素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量。 幼稚工业论:认为新兴工业在发展初期需要国家提供保护以免在外国强大的竞争下夭折,并随着新兴工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而逐步取消贸易保护,为自由贸易的实行创造条件。垄断竞争: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这种结构下既存在垄断,又存在竞争。 价格歧视:一家企业在销售同样的商品时,对不同的顾客索取不同价格的做法 完全垄断:完全排斥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内部规模经济:单个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时,由其自身内部引起的平均成本不断下降,收益不断增加的经济现象。 相互倾销:不同国家生产同种或类似产品的厂商都对出口产品制定一个低于国内市场价的价格并进行双向贸易的现象。 行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国家之间就同一产业的产品所进行的贸易。

金融学基础知识

金融学基础知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等待你的下载,管理,教育文档---------------------- ----------------------------------------------------------------------------------------------------------------------------------------- 金融学专业 目录 金融学 培养目标 金融学历史起源 金融学学科分支 就业前景深入分析: 一、商业性质银行 二、保险公司 三、金融业相关委员会 四、政策性银行 五、证券公司 六、投资公司 七、基金公司 八、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及财务部 课程优势

主要课程 就业方向 入学条件 金融学 金融学:Finance: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1]金融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验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公司、集团财务公司、投资基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金融学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方向有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 培养目标 --------------------------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等待你的下载,管理,教育文档---------------------- ----------------------------------------------------------------------------------------------------------------------------------------------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等待你的下载,管理,教育文档----------------------

《国际金融学》学习指南

《国际金融学》学习指南 国际金融学是研究国际间货币金融关系的一门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国际金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对开放经济的认识,理解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相互关系,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汇率制度和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国际投融资、外汇交易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汇风险的技巧;了解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国际金融的前沿理论,力争把握当今国际金融发展的前沿走势,为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国际金融问题奠定基础。通过国际金融的整个教学过程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金融类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一、了解与本门课程有关的学习资源 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能系统展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料,不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自学,都需要文字教材,因此可以多阅读课本以外的国际金融教材,重点可参考: [1]马君潞,陈平,范小云.国际金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张礼卿.国际金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杨长江,姜波克.国际金融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美)托马斯.A.普格尔(Thomas A.Pugel).国际金融(第14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课程网站。湖南大学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讲义、学习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库、案例库、实训项目等,可以帮助学生自学与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3.其他网站。各种金融学习网站与财经类新闻,及时掌握市场的金融动态,大量阅读金融时评,并逐步尝试将课本所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试图解答现实中的金融问题,并了解目前的金融市场。

克鲁格曼 国际经济学第9版教材答案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Organization What I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bout? The Gains from Trade The Pattern of Trade How Much Trade? Balance of Payments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rade and Money ?Chapter Overview The intent of this chapter is to provide both an overview of the subject matter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o provide a guide to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xt. It is relatively easy for an instructor to motivate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e. The front pages of newspapers, the covers of magazines, and the lead reports on television news broadcasts herald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 U.S. economy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is interdependence may also be recognized by students through their purchases of imports of all sorts of goods, their personal observations of the effects of dislocations due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their experience through travel abroad.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generates an understanding of many key events that shape ou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n recent history, these events include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large current account deficit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dramatic appreciation of the dollar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80s followed by its rapid depreciatio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80s; the Latin American debt crisis of the 1980s and the Mexican crisis in late 1994; and the increased pressures for industry protection against foreign competition broadly voiced in the late 1980s and more vocally espoused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90s. The financial crisis that began in East Asia in 1997 and spread to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globe and the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in Europe highlighted the way in which various national economies are linked and how important it is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se connections. These global linkages have been highlighted yet again with the rapid spread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protests at global economic meetings and a rising wave of protectionist rhetoric have highlighted opposition to globalization. The text material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context in which such events occur. ? 2012 Pearson Education, Inc. Publishing as Addison-Wesley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 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圣才出品】

第9章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 一、概念题 1.约束(binding) 答:在国际贸易中,约束一般是指税率的约束,即“约束”关税的税率。约束税率是指经过谈判达成协议而固定下来的关税税率。按关贸总协定规定,缔约各国应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通过有选择的产品对产品的方式,或者为有关缔约国所接受的多边的程序进行谈判,谈判结果固定下来的各国税则商品的税率为约束税率,汇总起来形成减让表,作为总协定的一个附属部分付诸实施。按关贸总协定规定,关税减让谈判有四种减让形式来约束关税的税率:①降低关税并约束在降低了的关税水平;②约束现行关税税率;③约束在现行关税水平以上的某个关税水平;④约束免税待遇。 2.支持自由贸易的政治依据(political argument for free trade) 答:支持自由贸易的政治依据是指,尽管理论上可能还有比自由贸易更好的政策,但从政治上认可和支持自由贸易的原则更重要。现实中的贸易政策经常会由具有特殊利益关系的集团所左右,而不考虑国家的成本与收益。虽然从理论上可以证明某些选择性的关税和出口补贴政策能够增进整体社会福利,但现实中,任何一个政府机构在制定一套干预贸易的详细计划时都有可能被利益集团所控制,从而成为在有政治影响的部门中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如果上述观点正确的话,那么倡导自由贸易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3.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 答:集体行动是指关于经济活动中个人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如果某项活动或者

福利的获得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集体行动问题就出现了,即决策集体的每个成员必须单方面决定是否参与提供某种集体产品。因为集体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所以使得不为集体产品的提供付出成本的集团成员也可以获得集体产品。集团越大,分享收益的人越多,个人的行动对集团利益的影响越小,集团内的成员“搭便车”的动机就越强烈。这就意味着仅仅依靠个人的自愿,集体产品的供给将是不足的,集体产品不可能依靠个人的自愿提供来解决。因此,个人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个人理性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4.特惠贸易协定(preferential trading agreement) 答:特惠贸易协定是指各签约方之间相互减让关税或实行其他贸易优惠措施,但不将其给予非签约方的贸易优惠协定。由于这种协定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因而一般被世界贸易组织所禁止。但是,如果它能够促进签约方之间的自由贸易,那么世界贸易组织就允许其存在。如下两种方式的特惠贸易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 (1)自由贸易区,各签约方设立对外关税率,但相互之间免除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 (2)关税同盟,各成员国制定统一的对外关税率,而成员国之间则是“特惠”的。 5.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答: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参加同盟的国家划为一个关税区域,在区域内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行自由贸易,同时对区域外采取统一的关税及其他贸易限制等措施。关税同盟是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关税同盟可以分为完全关税同盟和不完全关税同盟。完全关税同盟是指将各加盟国的关税完全废除,这种关税同盟按惯例不受最惠国待遇原则的约束。但事实上,当关税同盟成立时,各国原有的关税并不能立即完全废除,为避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考试梳理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考试版梳理

————————————————————————————————作者:————————————————————————————————日期:

国际经济学(第三版)知识点梳理 【考试版】整理者:李登卫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二.问答题 1.国际经济学的特点: ○1国际经济学研究以独立国家或行政区域为单位的跨国界的资源分配 ○2国际经济学不同于区域经济学 ○3国际经济学理论实施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民族性 ○4国际经济交易是经过不同货币媒介的折算后进行的 ○5国际经济学建立在徽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 ○6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概论 2.学习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1掌握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的一般理论和政策 ○2有助于把握国际经济现象 ○3有助于理解国外企业和国家制定的经营战略和对外经济政策 ○4为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服务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2.商品的名义价格和相对价格:名义价格以某些货币表示的,未经过通货膨胀的调整的价格;相对价格是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4.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5.要素密集度:是指在生产一定产量的某种产品时,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比例 二.问答题 1.国际贸易要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1国际贸易的原因 ○2国际贸易的结构 ○3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2.简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答: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3.简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答: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计算题及答案

1. 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 国有120名劳动力,B 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 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 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 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 国则是16吨。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思路:B 国由于每人能生产16吨大米,而A 国每人仅生产10吨大米,所以B 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 势。 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看出A 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为,而B 国为,所以B 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或相对成 本低于A 国,B 国生产大米具有比较优势。 2.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小时。 (1) 计算不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和小麦的产量。 (2) 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 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 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 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多少劳动 时间? (4) 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是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还是 降低了?试用图分析。(以效用水平来衡量福利水平) 思路: (1) 中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为100/4=25,加拿大为60/3=20 (2) 因为加拿大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比中国低,所以加拿大具有生产者计算机的比较优势,中国就具有生 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 如果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和出口,加拿大进口小麦出口计算机,中国进口计算机出口小麦。 加拿大进口一单位小麦需要出口1/22单位计算机,折合成劳动时间来算,生产一单位小麦本国要用3小 时,但生产1/22单位计算机本国要用60/22小时劳动,所以加拿大进口一单位小麦相当于用60/22小时 的劳动换回本国3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3-60/22=3/11小时的劳动时间。中国进口一单位计算机需要 出口22单位小麦,相当于用22*4=88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需用100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100-88=12 小时的劳动时间。 如果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则相当于用60/24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3小时生产的 产品,节省了3-60/24=1/2小时的劳动时间。中国进口一单位计算机需要出口24单位小麦,相当于用 24*4=96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需用100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100-96=4小时的劳动时间。 (4) 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加拿大应专业生产计算机,数量为600/60=10单位;中国应专业生产小麦,数量 为800/4=200单位。 中国的福利水平从U 01上升到U 11,加拿大的福利水平从U 02上升到U 12,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上升了。 3. 假定中国总劳动为600小时,生产每单位钢铁Y 需要4小时,而生产每单位大米X 需要2小时,用图画出:

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部分)

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部分) 导言 国际金融是研究国际货币和资本运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国际收支、外汇实务、国际借贷、国际风险、国际货币制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进行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投资等各项涉外业务活动的基础。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势不可挡,国际金融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国际金融市场将世界各国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一国外汇市场上的风云变幻可能引起多方面的经济波动。这些波动也可能对世界经济造成重要的影响。同样,多种经济活动也会对国际金融形成多方面的影响。学习和研究现代国际金融和实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第1章国际收支 1.1 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 1.1.1 国际收支的含义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即为国际间的外汇收支,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同其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所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一国的国际收支经常是不平衡的。如果收支大于支出,有了盈余,这个差额就叫国际收支顺差(Surplus);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则出现亏损,这个差额就叫国际收支逆差(Deficit).一般在顺差之前,冠以“+”号(多省略);在逆差之前,冠以“-”号,或以红字书写表示国际收支发生了赤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下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对其他国家的居民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记录。“居民”一词包括居留在一国的一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各种机构和政府机关,实际上在该国从事经营的企业(如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也算居民;逗留时间在一年以上的留学生,旅游者也算所在国居民。而外交人员和外国部队系临时居住性质,不属于居民;国际性机构不属于任何一国居民。 1.2 国际收支平衡表 1.2.1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Statement)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于一国与他国居民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交易系统记录的报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簿记的原理编制出来的表格。一切国际金融交易都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借贷双方得到表示。 1.2 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每一笔具体的国际经济交易,在甚麽情况下列入贷方?在甚麽情况下列入借方? 处理这一问题的原则是:任何国际金融交易,凡是使本国对外付款的列入借方,凡是使外国对本国付款或负有付款义务的列在贷方。

[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A) A.商品 B.资本 C.人员 D.技术 2.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C)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3.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A)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4.在绝对技术差异理论与相对技术差异理论中,机会成本是(D) A.递增 B.递减 C.先递增后递减 D.不变 5.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B) A.重叠需求理论 B.要素比例理论 C.规模经济理论 D.垄断竞争理论 6.能反映规模经济理论本意的是(B) A.规模报酬递减 B.规模报酬递增 C.规模报酬不变 D.规模成本递增 7.不改变贸易结构,只改变贸易规模的增长方式有(C) A.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B.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C.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 D.悲惨的增长 8.最佳关税水平应等于(B) A.零进口关税 B.零进口关税与禁止性关税之间的水平

C.禁止性关税 D.禁止性关税以上 9.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设在(B) A.日内瓦 B.纽约 C.布鲁塞尔 D.乌拉圭 10.在国际卡特尔订价中,当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小,卡特尔订价水平就(B) A.越低 B.越高 C.不变 D.不确定 11.下述哪一种不属于投机性外汇交易(D) A.双边套汇 B.多边套汇 C.套利 D.套期保值 12.下述几种货币中,哪一种是实行联合浮动的货币(D) A.英镑 B.日元 C.美元 D.人民币 13.下述哪一种属于国际收支的事后项目(D) A.进出口 B.利息收支 C.直接投资 D.特别提款权变动 14.在分析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时,小国所面临的供给弹性是(D) A.零 B.小于需求弹性 C.大于需求弹性 D.无穷大 15.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的汇率制度是(C) A.固定汇率制 B.浮动汇率制 C.钉住汇率制 D.联合浮动制 16.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最早出现金融动荡的国家是(B) A.印度尼西业 B.泰国 C.日本 D.韩国 17.劳动力在各国间的流动通常会使劳动力流出国(D) A.财政总收入增加,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 B.财政总收入增加,公共设施利用率下降 C.财政总收入减少,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 D.财政总收入减少,公共设施利用率下降 18.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发生于(C) A.富国与穷国之间 B.类似的高手入国家之间

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教材答案

Chapter 3 1.Home has 1200 units of labor available. It can produce two goods, apples and bananas. 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in apple production is 3, while in banana production it is 2. a .Graph out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b .What is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pples in terms of bananas? 5.1=Lb La a a c .In the absence of trade, what would the price of apples in terms of bananas be? In the absence of trade, since labor is the only factor of production and supply decisions are determined by the attempts of individuals to maximize their earnings in a competitive economy, only when Lb La b a /a a /P P =will both goods be produced. So 1.5 /P P b a = 2.Home is as described in problem 1. There is now also another country, Foreign, with a labor force of 800. Foreign ’s unit labor requirement in apple production is 5, while in banana production it is 1. a .Graph Foreign ’s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b .Construct the world relative supply curve. Home's PPF 0200400600800 200400600800Q apple Q banana Foreign's PPF 02004006008001000 80160240320400Q*apple Q*banana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英语版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课 后答案英语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C H A P T E R 2 LABOR PRODUCTIVITY AN D COMPARATIV E ADVANTAGE: THE RICARDIAN MODEL ANSWERS TO TEXTBOOK PROBLEMS 1. a.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is a straight line that intercepts the apple axis at 400 (1200/3) and the banana axis at 600 (1200/2). b.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pples in terms of bananas is 3/2. It takes three units of labor to harvest an apple but only two units of labor to harvest a banana. If one foregoes harvesting an apple, this frees up three units of labor. These 3 units of labor could then be used to harvest bananas. c. Labor mobility ensures a common wage in each sector and competition ensures the price of goods equals their cost of production. Thus, the relative price equals the relative costs, which equals the wage times 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for apples divided by the wage times 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for bananas. Since wages are equal across sectors, the price ratio equals the ratio of 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which is 3 apples per 2 bananas. 2. a.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is linear, with the intercept on the apple axis equal to 160 (800/5) and the intercept on the banana axis equal to 800 (800/1). b. The world relative supply curve is constructed by determining the supply of apples relative to the supply of bananas at each relative price. The lowest relative price at which apples are harvested is 3 apples per 2 bananas. The relative supply curve is flat at this price. The maximum number of apples supplied at the price of 3/2 is 400 supplied by Home while, at this price, Foreign harvests 800 bananas and no apples, giving a maximum relative supply at this price of 1/2. This relative supply holds for any price between 3/2 and 5. At the price of 5, both countries would harvest apples. The relative supply curve is again flat at 5. Thus, the relative supply curve is step shaped, flat at the price 3/2 from the relative supply of 0 to 1/2, vertical at the relative quantity 1/2 rising from 3/2 to 5, and then flat again from 1/2 to infinity. 3. a. The relative demand curve includes the points (1/5, 5), (1/2, 2), (1,1), (2,1/2). b. The equilibrium relative price of apples is foun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relative demand and relative supply curves. This is the point (1/2, 2), where the relative demand curve intersects the vertical section of the relative supply curve. Thus the equilibrium relative price is 2. c. Home produces only apples, Foreign produces only bananas, and each country trades some of its product for the product of the other country. d. In the absence of trade, Home could gain three bananas by foregoing two apples, and Foreign could gain by one apple foregoing five bananas. Trade allows each country to trade two bananas for one apple. Home could then gain four bananas by foregoing two apples while Foreign could gain one apple by foregoing only two bananas. Each country is better off with trade. 4.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workers at Home shifts out the relative supply schedule such that the corner points are at (1, 3/2) and (1, 5) instead of (1/2, 3/2) and (1/2, 5).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relative demand and relative supply curves is now in the lower horizontal section, at the point (2/3, 3/2). In this case, Foreign still gains from trade but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bananas in terms of apples for Home is the same whether or not there is trade, so Home neither gains nor loses from trad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