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苏市2018届高考语文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含答案

江苏市2018届高考语文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含答案

江苏市2018届高考语文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含答案
江苏市2018届高考语文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含答案

绝密★启封前

江苏省高考压轴卷

语文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

...的一组是(3分)

什么是读书的心态呢?其实它就是与人的灵魂律动▲的心理状态。宦海激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等等,都是一种令人▲的高节奏▲。至于那些为了应付考试而临阵磨枪的学生们,表象是在埋头读书,实为一种苦海心理的挣扎。

A.体戚相关心跳目眩律动

B.息息相关心跳目眩躁动

C.休戚相关目眩神迷躁动

D.息息相关目眩神迷律动

2.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记者5日从国家气象局获悉,3日以来我国北方出现了今年以来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全国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地区受到影响,多地PM10浓度爆表。

B.中华书局在经过论证与调研后,认为原教材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内容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和普适性。

C.推行自主招生改革,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有助于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育人要求,选拔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

D.海绵城市指的是降雨时能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3.下列诗句都与梅有关,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与其它三项不同

..的-项是( )(3分)

A.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B.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C.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林通《山园小梅》)

D.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

...的一项是(3分)

真,构成了隐逸文人表现自然的审美核心。真,指自然而不失本性。,。

。。,。

①陶诗对于审美客体客观的表现

②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与真情投入

③陶诗中荒墟草屋、榆柳桃李构成了最平凡又最真切的自然景致

④这是世俗人生中无法体察到的

⑤形象准确再现了人与自然的精神与真实风貌

⑥使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A.①⑤④③②⑥

B.③⑥④①②⑤

C.②⑤③④①⑥

D.②⑥④③①⑤

5.下列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借用书法元素,

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B.用汉字笔画的变形展现冰雪运动员的英姿,

体现了冬奥会运动项目的特征。

C.其中充满韵律感的线条,寓意要顽强拼搏、

历经坎坷才能获得圆满成功。

D.赋予汉字“冬”以动感和力度,代表了奥林

匹克运动的激情、青春与活力。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徐中丞讳士林,山东文登人,父农也,公幼闻邻儿读书声,乐之,跪太母前曰:“愿送儿臵村塾中。”许之。遂中康熙癸巳进士,累迁至福建汀漳道。漳俗斗杀人。捕之辄聚众据山。或请用兵,公曰:“无庸。”命壮士分扼要隘三日,度其食且尽,遣人探入,怵.以好语曰:“垂手出山者免。”如其言,果逐对出。乃伏其仇于傍,仇大呼曰:“为首者某也。”立擒以徇,众惊散,嗣后捕犯,犯无据山者。

迁江苏布政使,丁父忧,诏夺情

..不起,服阙入都,純皇帝问山东直隶麦何如,曰:“旱且萎。”问得雨如何,曰:“虽雨无益。”问何以用人,曰:“工献纳者虽敏非才,昧是非者虽廉实蠹.。”上深然之,寻迁江苏巡抚,公于要路不通一刺,而于乡会师门不忘,曰:“此人生遇合之始也。”

治狱如神,有宿松民孀田氏,事姑孝

...,兄某利其产,逼嫁之,与群匪篡.焉;妇刎于途,诬以坠水。公坐堂上,见黑衣女子啾啾如有诉,召兄某质之,则毛发析洒,口吐实情。公深愧以鬼道设教,而满庭胥吏皆有见闻,不能掩也。凡狱,决宪于辕垣,绝人影射,守令来谒,命判试其才,教曰:“深文伤和,姑息养奸,戒之哉!夫律例,犹医书本草也,不善用药者杀人,不善用律者亦如之。”

性廉信而绝不自矜,尝贺长至节。天寒裘秃,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家人耳语曰:“此包公衣也。”公大惭谢过。少顷论公事快,挥洒如故。听讼饥,家

人供有黍,且判且啖,少顷髭颐

..尽赤,盖误朱为饴糖,笔箸交下,不能复辨也。晚坐白木榻,

一灯荧荧然,手披目览,虽除夕元辰

..勿辍。幕下客怜之,治.具邀公,公猛啖,不问是何膳饮,其平素精神寤寐,偃仰唾涕,知爱民忧国,惟日不足而已,故于服食居处,人以是供,公以

是受,不容心于丰,亦不容心于俭也。抚吴未逾年,以疾乞归养,舟次于淮安卒。其遗疏云:“愿皇上除弊政,毋示纷更;广视听,而中有独断。爱民勿使之骄,用人先求其直。”章上,人以比朱文端公。上云悼惜,赐祀贤良祠,年五十八。

(选自清〃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怵.以好语曰怵:害怕,恐惧

B.虽廉实蠹.蠹:引申为有损国家的人

C.与群匪篡.焉篡: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

D.治.具邀公治:备办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任,文中徐中丞未除丧服就重新入朝。

B.事姑孝:古文中的舅姑常指公公婆婆,文中写田氏为婆婆守孝。

C.髭顾:分别指人嘴上边的胡子和腮,现在词语“解顾”中的顾和文中意思一样。

D.元辰:可以指吉利的时辰和元旦,文中应指元旦。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立擒以徇,众惊散,嗣后捕犯,犯无据山者。(3 分)

▲▲

(2)天寒裘秃,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5 分)

▲▲

9.根据三、四段,概括徐中丞办案的特点。(4 分)

▲▲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0~11题(11分)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此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

10.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5分)

▲▲

1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传达了哪些情感。(6分)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3)▲,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李白《蜀道难》)

(5)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7)合抱之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李耳《老子》)(8)新故相推,▲。(王夫之《尚书引义?太甲》)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在河之洲

陈忠实

①东过渭河,田堰层迭的渭北高原,被青葱葱的麦子覆盖着,如此博大深沉,又如此舒展柔缦,让人顿然发生对黄土高原深蕴不露的神奇伟力的感动。

②我的心绪早已舒展欢愉起来,却不完全因为满川满原的绿色的浸染和撩拨,更有潜藏心底的一个极富诱惑的企盼,即将踏访2000多年前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了。

③在河之洲,在哪条河边的哪一块芳草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位窈窕淑女,而且演绎出千古诵唱不衰的美丽的爱情诗篇?神秘而又圣洁的“在河之洲”,就在我的心底潜存下来。我现在就奔着那方神秘而又圣洁的芳草地来了。

④远远便瞅见了黄河。它冲出禹门,又冲出晋陕大峡谷,到这里才放松了,温柔了,也需要抒情低吟了,抖落下沉重的泥沙,孕育出渭北高原这方秀美的河洲。这里坦坦荡荡铺展开的绿莹莹的芦苇,在人初见的一瞬便感到巨大的摇撼和震颤。那潜存心底的“在河之洲”,完全不及现实的恰川之壮美。

⑤芦苇正长到和我一般高,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叶子上绣积着一层茸茸白毛,纯净到纤尘不染,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高原的地脉和洽川芦荡的气颤,孕育出窈窕壮健的身姿和洒脱清爽的质地,才会让那个万众景仰的周文王一见钟情,倾心求爱。就在这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芦苇荡里,留下《诗经》

开篇的爱情诗篇,萦绕在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的情感之湖里,滋润了2000余年,依然在诵着吟着品着咂着,成了一种永恒。

⑥雨下起来了。芦苇荡里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的雨雾,腾起排山倒海般雨打苇叶的啸声,一波一波撞击人的胸膛。走到芦苇荡里一处开阔地时,看到一幅奇景,好大的一个水塘里,竟然有几十个人在戏水。这个时月里的渭北高原,又下着大雨,气温不过十度,那些人只穿泳衣在水塘里戏闹着,似乎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温泉,大约从文王向民间淑女求爱之前就涌流到今天了。温泉蒸腾着白色的水汽,像一只沸滚的大锅,一团一团温热湿润的水汽向四周的芦苇丛里弥漫,幻如仙境。洽川人得了这一塘好水,各夏都可以尽情洗浴了。温泉自地下冒涌出来,冲起沙粒,对浴者的皮肤冲击搓磨,比现代浴室超豪华设施美妙得远了。在洽川,这样的泉有多起,细如蚁穴,大如车轮。《水经注》等多种典籍都有生动具体的描绘。现在成了各地旅客观尝或享受沙浪浴的好去处了。

⑦这肯定是我见过的最绝妙的温泉了,也肯定是我观赏到的最壮观最气魄的芦苇荡了,造化给缺雨干旱的渭北高原赐予这样迷人的一方绿地一塘好水,弥足珍贵。我在孙犁的小说散文里领略过荷花淀和芦苇荡的诗意美,前不久从媒体上看到有干涸的危机,不免扼腕;从京剧《沙家浜》里知道江南有可藏匿新四军的芦苇荡,不知还有芦苇否?芦苇丛生的湿地沙滩,被誉为地球的肺。无需特意强调,谁都知道其对于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功能。

⑧在黄河滩的洽川,芦苇在蓬勃着,温泉在涌着冒着,现代淑女和现代君子,在这一方芳草地上,演绎着风流。

13.简析第③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

14.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

15.文章结尾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4分)

▲▲

16.请探究文章以“在河之洲”为题的深刻意蕴。(6分)

▲▲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音乐性的美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冯、虞、褚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立吗?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

⑤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节)17.第②段中引用诗句“当时年少春衫薄”目的是什么。(6分)

▲▲

18.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

19.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标题“音乐性的美”的内涵。(6分)

▲▲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下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地铁上、饭馆里、电梯上、马路边,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都被手机填满。朋友聚餐、家人团聚,“低头族”依旧忙着看微博、聊微信、玩游戏,就算搭话也是敷衍了事。“低头族”的队伍正在壮大,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甚至小孩子也在加入。

“低头族”源自英文单词phubbing,是一个完全被杜撰出来的单词,由phone(手机)与snub (冷落)组合而成,大意是因玩手机而冷落了周围的人的行为。2012年这个词被收进了澳大利亚全国大辞典。很显然,信息时代的无礼与冷漠正在全球蔓延。

文科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虞书》论乐首曰诗言志推本于言志以此知上世之说诗未有不先义理者也。《论语》所载圣人之以诗为教者,无非治心治身、事父事君之道,曰不学于此,则无以从政,无以能言,其犹面墙而立。若是者,岂声歌之说乎?抑义理之说乎?郑氏【注】知乐之当歌诗耳,若夫诗之重夫歌者,则彼乌足以知之?

——[清]程廷祚《诗论》【注】郑氏指郑樵,宋代学者。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2.《虞书》是五经之一《▲》中的篇目。《论语》中孔子曾用“兴、▲、▲、▲”

四个字来概括《诗》的教化作用。(4分)

23.这段材料中,程廷祚反驳了什么观点?(2分)

▲▲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张飞常因嗜酒败事,如他在安喜县鞭督邮致使刘备逃匿,在徐州痛打曹豹被吕布打败,在瓦口隘险被张岱生擒,在阆中鞭打末将遭谋杀。

B.《茶馆》中的常四爷,因谈国事而获罪见其耿直,丧失“铁杆庄稼”特权后自食其力见其吃苦耐劳,送菜给王利发和为松二爷买棺下葬见其重情义。

C.掌管水码头的顺顺有两个儿子,虽然天保的豪放豁达、不拘小节更像自己,但顺顺更偏爱气质似母亲,不爱说话,聪明而富有感情的傩送。

D.霍拉旭一直是哈姆莱特忠诚的朋友,他告知哈姆莱特鬼魂之事,保守哈姆莱特装疯的秘密,帮助哈姆莱特观察看戏的国王,哈姆莱特中剑后又欲和他共死。

E.由于不认识字,阿Q在被砍头前只好请长衫人物替他画一个圆圈,他起初还遗憾画得不够圆,后以“孙子才能画的很圆的圆圈”的理由又原谅了长衫人物。

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有“尺幅鲛鮹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的诗句。这“尺幅鲛鮹”是什么?

其下落如何?(5分)

▲▲

(2)《茶馆》第二幕中,王利发遇到了哪些社会恶势力的敲诈?他的处理方式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5分)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文学与乡愁

陈少聪

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以乡愁为主题的书写,俯拾即是。拿起一本唐诗宋词汉赋来,每三两页必有一篇写乡愁。有写流放离愁的,有写出塞征人的悲怆的,更有无数写闺中怨妇的凄怆和游子的羁旅思归。凡是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背诵出几首来。“乡愁”恐怕早已成了中国人集体意识里的生命基调了吧。

古人出门是大事,往往一别经年,山川阻隔,千里迢迢,那种乡愁摧肠揪心。几千年前《诗经》里就充塞着书写乡愁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诗里高适的《燕歌行》写征人的苦辛,少妇的悲怆,又是多么动人心魄。杜甫写昭君出塞的千古名句,读了更是令人心碎神销。随手拈来,便有如许之多沉重的乡愁之作。

“乡愁”在英文里译为nostalgia,指对过去的眷念之情。纯粹古典的乡愁因地理的隔离而引起,是种痛苦;而nostalgia则属于一种甜蜜的忧伤。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所表述的几乎全是这种对过往的眷念之情。记忆往往于人们最不经意之际猝地来袭,常因某种音符、某个旋律或某种气味等等感官的刺激而骤然之间勾起浓烈鲜明的回忆。

还有一种乡愁,境界更加抽象,它除了追念既往,也遥想无穷的未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正是这样一首诗。崔颢的《黄鹤楼》所写也是类似的境界,诗中的“乡关”未必指家乡,更像泛指人生的归宿。诗人对生命世事兴起无限感怀:人生何其渺小,人生当何去何从?这种乡愁,不限于诗人,是人类自古以来共有的感怀。人生短暂,似白驹过隙;在宇宙间,人永远只是一个过客。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不也正有同一种感慨吗?诗人在接触到这旷古的大寂寞后,也是接触到终极的乡愁的时刻,而这刹那的悲情与颖悟,往往启发了伟大文学作品的诞生。

26.以乡愁为主题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

27.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如何表现乡愁的?(4分)

▲▲

28.材料中写到了哪几类乡愁?它们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B (休戚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材料中无“忧喜祸福”,不用“休威相关”。神迷,心神摇荡,所见情景令人惊异。“宦海激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与“神迷”无关。律动,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躁动,浮躁好动。与“急功近利”等呼应,用“躁动”。)

2、C(A不符合逻辑,应该是六分之一在前,五分之一在后。B并列词语语序不当,“论证与调研”应改为“调研与论证”;成分赘余,删去“在……后”或“经过”D成分残缺。可在“利用”后加“的城市”。)

3、D(“吹梅”代指吹《梅花落》曲子,其余各项运用了比拟手法。)

4、D(先综述,再具体。)

5、C(寓意牵强附会,没有“历经坎坷”之意。)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3分)A (怵:引诱,诱惑)

7.(3分)A(“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8.(1)(3分)(徐中丞)立刻捉拿首犯示众,众人惊慌散去。徐中丞随后追捕(其它)犯人,

(其它)犯人再也没有敢占据山林了。

评分建议:“徇”、“嗣后”、语句通顺,各1分。

(2)(5分)天气严寒,徐中丞的大衣皮皮毛脱落,按察使包括把自己貂衣借给徐公,徐公披上后忘记了(别人的衣服),鼻涕和唾液都抛洒在貂衣上。

评分建议:“裘秃”、“假”、“披之如忘”、“涕唾交挥”,语句通顺,各1分。

9.(4分)擅长攻心(方法奇特);善用律令;勤勉专注,一心为公。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徐中丞名讳士林,山东文登人,父亲名叫徐农。徐中丞小时候听到邻居家小孩读书的声音,非常高兴,跪在祖母面前说:“希望送孩儿到村里私塾去读书。”祖母答应了他。于是(徐中丞)考中了康熙癸巳年进士,多次升迁至福建汀漳道台。漳州民风好斗常杀人。抓捕

他们就会聚众占据山林。有人请求派兵镇压,徐中丞说:“不需要。”命令强壮的士兵分路扼守险要关隘三天,估计他们的粮食将要吃完,派遣人深入打探,用好言好语引诱说:“垂下手(指缴械投降)走出山林的就免除罪行。”按照他说的,果然逐一成对走出。(徐中丞)于是埋伏那些人的仇人在道路旁,仇人见了大声呼喊说:“为首的人就是某某人。”(徐中丞)立刻捉拿首犯示众,众人惊慌散去。事后徐中丞追捕(其它)犯人,(其它)犯人再也没有敢占据山林了。

(徐中丞)后来升任江苏布政使,遭遇父亲去世,服丧期间皇帝下诏让他出任,他没有答应,直到守丧期满丧服除去才进入都城,乾隆皇帝问他山东、河北的麦子长势怎么样,(徐中丞)回答说:“因干旱麦苗将要枯萎了。”(乾隆)又问如果得到雨水会怎么样,(徐中丞)回答说:“即使下雨也没有益处。”(乾隆)又问到任用人的标准是什么,(徐中丞)回答说:“那些擅长建言献策供采纳的人即使机敏也不是真正的人才,那些不明是非的人即使清廉实际上是有损国家的人。”皇上深深地感到他说的话是对的,不久就升任江苏巡抚一职,他对于权贵不去打探一点消息(意即不巴结奉承),但对于在京同乡官吏及文人的集会以及同出师门的是不会忘记的,他说:“这是人生彼此相遇投合的开始。”

(徐中丞)审理案件如有神助,宿松有个寡妇田氏,对她的婆婆很是孝顺。她丈夫的哥哥为夺其家产,逼迫她改嫁,找一帮坏人用不正当的手段逼迫她,结果她自刎于途中。那哥哥诬赖说她是掉进水中淹死的。徐公坐在公堂上(审理这个案子时),让一个黑衣女子现身堂上声音凄清地如有冤情哭诉,然后招来田氏丈夫的哥哥对质,田氏丈夫的哥哥一见就毛发颤栗,说出了实情。徐公对自己用搬神弄鬼的办法破案深感愧疚,而满庭官吏都看到和听到了,这事也不能掩盖了。所有案件,都在官署依法判决,杜绝别人影响,太守县令如果来拜谒,(徐中丞)就会让他们判案考验他们的才能,并教导他们说:“苛刻地引用法律条文就会伤了和谐,太过迁就包容就会助长坏人作恶,这些要警戒啊!法律条例,就如同医书《本草纲目》,不善于用药的人就会(用它)杀人,不善于使用法律的就和那情况一样啊。”

(徐中丞)性格清廉诚信而绝不自我夸耀。曾经在庆贺长至节(即冬至节)时,天气严寒,徐中丞的大衣皮毛脱落,按察使包括(人名)把自己貂衣借给徐公,徐公披上后就好像忘记了(别人的衣服),鼻涕和唾液都抛洒在貂衣上。家人私下里轻声说:“这是包公的衣服。”徐公非常惭愧赶紧谢罪道歉。一会儿谈论公事兴起,(鼻涕和唾液)挥洒如故。听诉讼审理案子(徐中丞)饿了,家人就供用米饭,他一边判案一边吃饭,不一会儿嘴角、面颊都红了,大概是误把红色墨水当作饴糖了,毛笔和筷子交替而下,不能够再辨别了。晚上坐在白木床榻上,点着一盏光焰闪烁的灯,手里拿着书在读,即使是除夕元旦也不停止。幕下的门客怜爱他,准备了丰盛的酒席邀请他,徐公则大吃大喝,不问是什么样的饭。他平常日夜思考的,一举一动之间,都是爱民忧国的事情,知识感到时间不够罢了。所以对穿衣吃饭睡觉的事情,人们常常因此供给他,徐也是因此欣然接受,不把丰盛还是节俭放在心上。担任吴州巡抚未超过一年,就以疾病请求告老还乡,船停靠在淮安的时候去世了。他在遗书上

说:“希望皇上革除弊政,不要反复改变政策;广泛地考察但心中要有主见。爱护百姓不让他们骄傲,选用人才要先追求他品行端正。”奏章呈上,人们以此把他比做朱文端公。皇上痛悼惋惜,赏赐祀贤良祠,享年五十八岁。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点名时令为秋季(1分),与尾联“捣衣”照应(1分);描绘了萧索的景色(1分),烘托了诗人寂寞孤独的心境(1分),奠定了全诗感伤、凄凉的情感基调(1分)。

11.诗人通过城弧鸟独等描写,流露了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2分)乡心欲绝时听到了远处的捣衣声,表达了作者无尽的乡思;(2分)全诗同时也流露了作者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2分)(只要答到具体的情感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 (1)蟹六跪而二螯;(2)朝菌不知晦朔;(3)雷霆乍惊;(4)猿猱欲度愁攀援;

(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6) 清荣峻茂;(7)生于毫末;(8)日生不滞。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13.①突出“在河之洲”的神秘圣洁及她之于我的魅力;(2分)②承前文对“在河之洲”的憧憬,引出下文实地踏访现实中的“在河之洲”。(2分)

14.从视觉和人的内心(心理) 感受角度(1分),运用排比、比拟的修辞手法(1分),又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1分)以及多组叠词,语言富有韵味(1分),表达了“我”对眼前芦苇的纯净、窈窕壮健的喜爱与赞美。(2分)

15.①自然生态美丽动人;(1分)②人们尽情享受自然的恩赐;(1分)③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2分)

16.①“在河之洲”是窈窕淑女曾经生活、恋爱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神秘的中华远古文明的神往、缅怀。②“在河之洲”演绎过周文王与民间淑女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真挚爱情的歌颂、赞美。③“在河之洲”有着美丽的芦苇、温泉中有着尽情戏闹的男女,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欣赏、钦慕。④“在河之洲”引发了作者对芦苇荡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生态遭到破坏的忧虑以及对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7. 表明初唐诗歌风流、潇洒的特点,以此类比冯、虞、褚书法的轻盈华美、婀娜多姿,进一步说明初唐的审美理想(或趣味标准、艺术要求)。(每点2分)

18.首先,指出孙过庭把盛唐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并将之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其次,阐释孙过庭抒情理论的内涵:盛唐诗歌和书法已经不再是对物质存在的客观“再现”“模拟”,而是更在乎内心世界的主观“表现”“抒情”,它们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最后,得出结论: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每点2分)

19.①音乐性的美表现为浪漫性、抒情性,是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②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进盛唐各艺术部类,传递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图和文化心理,成为盛唐时艺术的美的灵魂。③形式上表现为盛唐时“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与它们的音乐性特征密切相关。(每点2分)

七、作文(70分)

20.评分参照2017年江苏高考评分细则。

文题材料中,有一个关键词“低头族”,它是由“手机”和“冷落”的英文单词组合而成的;一个关键句“信息时代的无礼与冷漠正在全球蔓延”。由关键词和关键句可以看出,立意应该侧重于“低头族”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对“低头族”现象给予肯定。

作文题目尽管要求自选文体,但就这个作文材料来看,写议论文要好一些。因为如果写记叙文,则可能只是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低头族”现象,如某人因沉迷于手机,结果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亲情淡漠、事业遭受失败等。如果写议论文,则大有内容可写,如分析“低头族”现象的表现、原因、危害、解决措施等,从而使文章有深度。因此可以从以下角度构思:

(1)凡事应讲求度。合理使用手机,可以为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但过度依赖,沉湎在手机的小世界里,就会让人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淡漠。

(2)不应该被手机所左右。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不加节制,必然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疏远,甚至引发情感危机。

(3)低头族,请抬起头来。“低头族”除了容易导致交通事故、损害身体健康外,长此以往会制造人际“沟壑”。不少人手机中的熟人、朋友成百上千,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孤家寡人”,没有一个可以倾心交流的人。

(4)唤醒自制力。如果因“低头”淡漠了友情、亲情,损害了身体健康,罪魁祸首不是手机,而是我们的自制力。要唤醒自制力,既需要自我警醒,也需要社会给予提醒。

(5)切莫被科技所“害”。科技的发展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加便捷,如果不能正确应用,或许被科技所“害”。正确运用科技吧,现实世界总比虚拟世界真实和温暖。

(6)不要患上手机依赖症。一味沉浸在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会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和现实世界断了联系,等到需要处理现实中的问题时,就会无所适从。

文科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21.《虞书》论乐 / 首曰“诗言志” / 推本于言志 / 以此知上世之说诗 / 未有不先义理者也。

22.尚书(或“书”)观、群、怨(4分,每空1分)

23.(郑樵持有的)声歌之说(“说诗以声歌为先”亦可)。

【参考译文】

《虞书》评论音乐,首先说“诗歌表达思想情感”。从表达思想情感上来推求诗歌的根本,因此知道上古评论诗歌,没有不以义理(即思想内容)为首要标准的。《论语》记载孔子用《诗》来教导子弟的,都是提高身心修养、孝敬父母忠于君主的道理,并且说不学习《诗》,就无法治理政事,无法善于辞令,那就如面对着墙站着而一无所见。像这样,是主张以声音曲调为首要标准呢?还是主张以思想内容为首要标准呢?郑樵知道音乐包括唱诗罢了,如果说诗重视歌唱的话,那么他哪里能够知道其中的道理(即根本上,诗是通过其思想情感的抒发而不是通过歌唱来发挥其教化功能的)呢?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A E (A.“在瓦口隘险被张岱生擒”错误,张飞以酒智取瓦口隘;E. 阿Q自己画的圆圈)25.⑴是宝玉赠黛玉的(1分)两条旧手帕(2分)。黛玉临终抱恨将此焚毁(2分)。

⑵巡警、大兵、特务(3分)。圆滑世故(1分)、逆来顺受(1分,“委曲求全”“胆小怕事”亦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6.体裁多样;数量多;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广(表现了许多阶层/人群的生活);流传广泛(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人集体意识里的生命基调);感人至深;形成传统。(一点1分,答五点给满分5分)

27.今昔对比,借景抒情。(每点2分)

28.“纯粹古典的乡愁”,因长期远离故土(2分);“对过去的眷念之情”,因感官刺激而骤然勾起浓烈鲜明的追忆(2分);“终极的乡愁”,因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和人生归宿的不确定(2分)。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修正版

2018年高考真题语文 (全国III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一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的强调空间公共性或片面的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人,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完整版,包括附加题)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 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 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 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 2.下列熟语中,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 D.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 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 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的点睛之笔。 A.用心别树一帜浑成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 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D.用心别有洞天饱满 2.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 ...的一项是(3分)( )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索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 5.阅渎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 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题答案及详解-word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试卷分析

2018高考试卷分析 语文组李坤 2018年的高考在6月8号结束时已经变为历史。斯宾诺莎曾言: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我想这是我们今天聚在一起的意义。 关于试卷:坚持大方向,留有小心机 考前多种预测,谁能料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考题总是会给我们很多措手不及。拿到试卷完完整整做一遍,发现今年全国卷一坚持大方向不动摇,以“扬帆新时代,化育新一代”为目标,在反映时代要求、助推素质教育上作出了新探索。但整套试卷处处显示着出题人的“小心机”。 心机1:论述类文本相较去年的“气候正义”简单很多,唯一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审题,由我们常见的正确不正确不正确变成了不正确不正确正确,打破固有思维,考验学生细心度。 心机2:文学类文本考前一直纠结于小说散文到底要考哪一个,结果考了一篇不像小说的小说,第四题直接是送分题,56题看似是小说的常规题型,但并不好得分,以第5题为例,表面上看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考查,由常规的概括人物形象变为筛选对应信息,想要得满分并不容易,尤其是“拔俗的文人气质”,若学生不理解“文人气质”,答案很容易就变成了“用通俗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叙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只能找到这一条,其实文人气质不应局限于文字类文学类,更包含着不俗的情趣、浪漫的情调、聪明智慧等,这道题非常考验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答案虽出自文本,但如何筛选整合却需要学生的真本事。 心机3;诗歌选择题由五选二变为四选一,难度降低。但C选项需要学生将背诵篇目《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绝胜烟柳满皇都”与试题材料中“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相比较,不要求学生直接默写相关诗句,但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名篇名句的基础上,结合试题的情境作出判断,考查学生平日的积累。同时李贺诗歌“辞尚奇诡”,加大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的难度,整首诗表达了李贺虽不遇于时,但依然乐观自信,不甘沉沦的情怀。考的那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学生非常容易想起考前那些相似的情感类术语: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愤懑,加上尾句的“烟濛濛”理解为对前途的迷茫,素质不错的学生再联想一下李贺生平,越想越觉得自己答得对,其实根本没发现自己早就掉进了出题人的陷阱中,沾沾自喜而不自知。所以平时的诗歌教学,除了术语外,更应该关注读懂诗歌。 心机4:语言文字运用题是今年变化最大的题。成语、语病题,过去都在独立的句内完成,今年在一个文段中设计3道选择题,使考查语料从句子变为篇章。同时学生反映较难的20题启事改错题和图表题都直指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通过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实现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素养的测评。 总体来说,我觉得今年高考题选择题难度降低,主观题相对以往的套路题,更灵活,也更侧重对学生思维和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考的知识细,能力强,得分并不容易,属于典型的“一看题不难,一写就不会,一看答案都知道”。 关于备考:水石相激雷响万壑 韦应物有诗云: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所以在我看来,要想在高考中实现语文突破,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 我们15级教师团队在以下几方面积极备考: 一、就高考题紧扣时代的特点,我们编印资料,扩大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关注时代,提升格局。一周一次的《时评》坚持到高考前一周;在周老师建议下,将《人民日报》上所有的“暖闻热评”集结成册,既积累素材,又学习议论;全组通力合作,每个办公室分担相应

2016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卷)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 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 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 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 2.下列熟语中,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 D.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 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

2016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2016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Ⅰ试题 [说明]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以官方公布为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 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的区别在于:

前者重在表示不同,重在客观存在;后者重在表示 标榜“新”和“异”,重在表示主观行为。此处宜 用前者。“机敏”和“敏锐”的区别在于:它们虽 都强调“敏”,但前者重在表示“机”,即“灵活” 之意;后者重在表示“锐”,含“深刻”之意。此 处宜用后者。“焦躁”和“浮躁”的区别在于:前 者重在焦急,后者重在浮浅。此处宜用后者。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熟语中,没有 ..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体和代体具有相关性;而“比喻”中的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 情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项错误在于,选项中所引的诗句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透露出绵绵不尽的故土情思的宛转凄苦的哀歌,表达的是凄苦之情,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2016年全国3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附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 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理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 .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 .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 .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 --------------------此 -------------------- 卷 --------------------上 -------------------- 答 -------------------- 题 --------------------无 -------------------- 效------------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完整版-包括附加题)

2016 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完整版-包括附加题 )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 江苏卷 ) 语文 I 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 15 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人都希望自己 _________________ ,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 ___________________ ,你 ,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 与众不同 敏锐 浮躁 D. 标新立异 敏锐 焦躁 2. 下列熟语中 ,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化干戈为玉帛 3.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 分) A.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往事历历, 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 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 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 去寻找无言的山水, 远逝的古人。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 显身手。 D.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4. 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 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第一组 : 《看见 <看见 >》《书虫诞生记》 《对话苏东坡》 《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 《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 《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 《我的 “离经叛道 ”的话》《扪心自问》 《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 读书万卷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B. 悦读生活 寸草春晖 指点江山 C. 悦读生活 那些花儿 我思我在 D.读书万卷 那些花儿 指点江山 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 新笙歌里 古衣冠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高山流水觅知音 舞台虽小有机关 A .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C .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二、文言文阅读(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 辄不利。遂输粟入太 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 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 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 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 教子读书, 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命蹇, 特耕而不获耳, 藨蓘②尚不敢不勤。 吾且面试子。 ”乃拈“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 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 2016 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完整版-包括附加题 ) 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 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 问教谕,教谕曰: “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亟取若笑资来! ”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 丹铅。《易经》 3 分) 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 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 与众不同 机敏 焦躁 B. C. 标新立异 机敏 浮躁 (3 分 ) B. 人皆可以为尧舜 D.情人眼里出西施 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 的一项是( 3 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④开幕几疑非傀 儡 B .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D .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汝则已矣,还 ”文洁曰:“有是乎? “子文当名世,何止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

2018年全国卷I高考语文试卷【2020新】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I)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展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2016年高考数学理(全国卷1)试题及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3至5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 2 {|430} A x x x =-+<,{|230} B x x =->,则A B = (A) 3 (3,) 2 -- (B) 3 (3,) 2 - (C) 3 (1,) 2(D) 3 (,3) 2 (2)设(1i)1i x y +=+,其中x,y是实数,则i= x y + (A)1(B )2(C )3(D)2 (3)已知等差数列{} n a 前9项的和为27,10 =8 a ,则100 = a (A)100(B)99(C)98(D)97 (4)某公司的班车在7:00,8:00,8:30发车,小明在7:50至8:30之间到达发车站乘坐班车,且到达发车站的时刻是随机的,则他等车时间不超过10分钟的概率是 (A)(B)(C)(D) (5)已知方程–=1表示双曲线,且该双曲线两焦点间的距离为4,则n的取值范围是 (A)(–1,3) (B)(–1,3) (C)(0,3) (D)(0,3) (6)如图,某几何体的三视图是三个半径相等的圆及每个圆中两条相互垂直的半径.若该几何体的体积是,则它的表面积是 (A)17π(B)18π(C)20π(D)28π (7)函数y=2x2–e|x|在[–2,2]的图像大致为 (A )(B )

2018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2016年高考真题——语文(江苏卷)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 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 2.下列熟语中,没有 ..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 ...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D.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 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