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规划案例

规划案例

案例、某地拟对一山区河流进行水电梯级开发,河流长度约380km,河床坡降较陡,天然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流域面积4万km2,农田相对较少,且分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外交通不发达。河流中经济鱼类较多,山丘植被均为次生林,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流域内有自然保护区3处(其中,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一处),风景名胜区5处,但均为山丘区,从规划报告来看,水库淹没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影响不突出。规划报告提供了三个开发建设方案。规划创造从工程经济技术角度推荐了自上而下建设“一库七级”水电站方案,开发方式既有引水或也有堤坝式,还有混合式。规划方案实施后需迁移人口5万人,涉及2个县的9个乡镇21个村。

第一组问题:

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主要内容

(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包括地形地貌、水系及拟开发河流水文特征调查;

(2)陆生生物多样性调查,包括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落及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现状问题及原因演替趋势调查分析;

(3)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包括重要经济鱼类的“三场”调查,重要饵料生物的调查,洄游性鱼类特性调查;

(3)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之等级、功能区划、保护对象及其价值,(4)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是本规划生态现状调查的重点对象。

2,给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评价指标

(1)主要生态保护目标有:保护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陆生、水生生态环境及重要物种的栖息地,重点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保护生物的群落结构及种群密度,维护区域生产力,尽可能保持流域景观生态体系。

(2)评价指标以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可选取重要野生动植物物种是否消失,规划建设项目与重要生境的区位关系及可能受到的影响,规划工程对珍稀保护物种的影响,分析、评价是否会因本规划实施而发生陆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分析与流域内生态保护规划的协调程度,工程建设土石方工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对生态完整性、稳定性影响

对敏感保护目标影响

(1)陆生生态:可能的主要影响------主要从流域生态完整性、流域生物多样性、对局地气候、方式、程度与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对规划方案可能影响的珍稀、保护陆生动植物进行评价。

(2)水生生态:可能的主要影响------分析评价区域内水域生态条件、水生生物组成特点、种群数量以及下游河段中水生生物及鱼类的影响,重点是重要经济鱼类三场及珍稀、洄游性鱼类的调查及影响评价。

(3)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分析评价区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危害,预测分析规划实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评价水库建成导致大规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施工区,特别是渣场布置的环境可行性。

(4)对环境敏感对象的影响

4,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总体上需充分考虑哪些因素?

(1)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性影响;

(2)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累积性或叠加影响;

(3)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

5,规划实施后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

(1)水资源影响:有水量与水质两个方面,主要是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及其影响,水质污染影响;

(2)生态影响:陆生生态与水生生态影响,特别是对陆生珍稀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影响;水文情势变化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重要经济鱼类的影响;

(3)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规划实施后由于淹没及冲蚀等造成的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影响;

(4)社会环境影响:主要是移民安置产生的不利影响,对区域能源结构、交通、当地居民的生产与生活、人群健康、宗教信仰、后备土地资源等的影响。

(5)对流域生态环境功能、生态平衡影响

案例、某城市根据当地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拟规划一工业开发区,

以能源重化工为主,规划用地面积10km2,现委托你所在机构进行该工业园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该城北部以一条河流与另一城市相隔,该河流为两城市的饮用水源。该城西南方向有较大面积的农田,且均为基本农田,农田西南有山脉一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在未来十年内将由现在的30万人口发展到45万人,城市总体发展方向为沿江向东西两个方向展开。近期拟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座,位于城市东南方向16km处,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处理后的污水尽可能作为中水回用,少量排入北部河流城市下游段。在城市规划中预留了三处工业开发区,分别为城市

东南方向20公里处(B区)、南东南方向17公里处(C区),分别发展能源重化工业、轻工纺织业和机械加工业,但未明确哪一区块用于发展能源重化工业。三处工业区规划实施需搬迁9个村庄近10000人。开发区集中配套建设相应的供水、供电、交通和通讯设施。该区域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春季常有来自西北方向的大风,年降水量560mm,蒸发量4300mm,冬季较为寒冷。

第一组问题:

1,请给出三处工业开发区分别适宜于发展哪类工业,并说明理由。

(1)A区适合发展机械加工业、B区适合发展轻工纺织业、C区适合发展能源重化工业。???????????

(2)根据工业用地的布局原则,污染重的工业宜远离城市,并处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污染轻的可布置的城市的近郊区。从污染轻重来看,能源重化工业污染最重,其次是机械加工、轻工纺织业。

2,污水处理厂位置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1)合理。

(2)处于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与城市距离适中,位于城市工业集中区,处理后的中水便于回用。

3,指出能源重化工开发区规划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阐明并分析规划编制的背景、规划的目标、规划对象、规划内容、实施方案,及其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划的关系;

(2)进行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即分析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如环境保护规划、其他两个工业开发区的规划的协调性;

(3)规划实施限制因素分析;

(4)对规划提出的有关方案进行初步的筛选;

(5)对与本规划有关的配套工程进行简要说明与分析。

4,指出该能源重化工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要素及主要指标

(1)水环境影响指标,规划开发区主要河流水质指标,包括PH、水温、COD、BOD、DO、SS、氨氮等常规指标及与开发区规划建设项目有关的特征指标。

(2)环境空气影响指标,TSP、PM10、SO2、NO2、Pb、F、O3、B[ɑ]P 及与开发区有关的特征污染物指标。

(3)噪声影响指标,区域环境噪声及主要噪声源噪声。

(4)固体废物影响指标,固体废物产生的种类、数量、成分,处理处置方式等。

(5)生态影响指标,土壤类型、生态系统类型、主要野生动植物及生境条件、主要生态问题及原因、生态演变趋势。

(6)风险。需识别风险源、风险发生的因素、危害等。

5,从区域发展层次,该能源重化工开发区环评需考虑哪些宏观因素?

(1)与城市发展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性

(2)与环境功能的协调性

(3)与其他两处工业开发区的协调性

(4)区域环境承载力

(5)进入该开发区的相关工业企业类型与产业链关系的协调性

(6)节能减排、总量控制与清洁生产

案例、(2006年考题):A市拟在东南5km的C河右岸建设一个5×5km的开发区,开发区分为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四个区块,拟发展电子、生物与绿色食品、机械加工、材料,中央商务。C河自南向北流经A市东部,流量15m3/s,该河上游距A市15km处为该市主要水源地。开发区拟建集中供热,在开发区的东南角建一热电站,热电站规模为2×300MW。热电站东南角5km是D镇,东南21km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东6km是一所小学。开发区还要建一污水处理厂。该区域常年主导风向为NW。

问题:

1,在报告书的开发区总体规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ABCDE )

A,开发区的性质;

B,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指标;

C,开发区地理位置、边界,主要功能分区及土地利用规划;

D,优先发展项目拟采用的工艺、设备;

E,开发区环保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

2,在开发区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协调性分析中,应包括主要内容(ABC )

A

B

C

D,开发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3,从环保角度考虑,合理的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可选在开发区的( B )——下风向、管网距离小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角

4,根据本区特点,在开发区选址合理性分析中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有(ACD )

A,大气环境质量分析;——大气环境容量与总量

B,原辅材料利用率分析;

C,水环境功能区划符合性分析;

D,水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

5,从环保角度,电子产业最适宜布置在开发区( B )

A,东南区;——污染性项目

B,东北区;——受污染较小行业

C,西南区;——受污染影响不大的项目

D,西北区——生物、食品、商贸

6,热电站建设环评中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须包括(ABC )

A,D镇;

B,A城市;——对照点环境质量监测

C,E小学;

D,森林公园

7,该开发区废气常规因子(SO2、烟气)排放量应采用()进行估算

A,经济与密度计算方法,按单位产值的排放量;

B,经济与密度计算方法,按单位面积的能源消耗量;

C,按主导产业类别,审核、估算排放量;

D,集中供热电站的能耗

8,估算开发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需获取(ABD )资料

A,开发区需水量;

B,污不处理厂处理能力、出水水质;

C,纳污水体水环境容量;

D,开发区中水回用计划

9,热电站冷却水可利用的水资源有(ACD)

A,河流水;

B,地下水;——保护

C,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中水;

D,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水

10,从总体判断,该开发区规划的环境可行性论证重要选项有(BCD )

A,土地退化;

B,污染物排放量;

C,水资源保护;

D,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

(本题是环评工程师首次考规划案例,开发区规划环评,也就是一个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主要考的是选址合理性问题。显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2009年环评工程师案例分析课后练习题(23)

来源:考试大2009/4/15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

频课程

案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一、本案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1.2003年9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包括“一地三域”综合性规划、十类专项规划及其指导性规划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2004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环境保扩总局丈件“关于印发《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的通知”(环发[2004]98号,以下简称98号文)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范围。本案例所涉及的规划属于“水利的有关专项规划,即流域、区域涉及江河、湖泊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开发村用综合规划和供水、水力发电等专业规划”类型,按该文件要求应当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本案例是在2003年10月启动的,尽管当时“98号文”尚未出台,还是依据“环评法”,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书。

2.尽管本规划涉及的是一个较小流域,影响相对较小,本次规划环评还是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中有关规定和要求,实施了公众参与,对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咨询和发放公众调查表。考试大环评工程师站点——值得您收藏的好站点!

3.本次规划环许的结论与建议在最后形成的规划文件中已有所反映,如下三个方方面的建议被采纳:

(1)从减少淹没损失和搬迁移民的角度推荐龙头水库卡基娃采用低坝方案;

(1)从减少淹没损失和搬迁移民的角度推荐立洲至阿布地河段采用一级混合式开发;

(3)从减少植被破坏,控制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建议在地形、地质条件允

许的情况下,各梯级引水洞线布置在博茶公路所在一岸,以减轻施工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本规划环评报告书由四川省环境保扩局会同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进行的审查。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使用情况

(1)对规划环评技术导则的执行方面

本规划环评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工作程序、推荐的技术方法、文件编写的格式等均是按照规划环评技术导则要求开展的。

(2)遵照环评原则方面

从介入时机来讲,虽然不是从规划方案形成时就开始了,但规划环评参与了规划的优化过程,仍属于早期介入;环评对规划方案形成(开发多少级,每级的规模,坝址的选择,开发方式等)的作用,仅做到从现有的规划方案中选择较优的,并从流域角度提出一些环境保护和减缓负面影响的措施;属于第三方评价,针对四个规划方案评价,较为科学、客观、公正;整个的评价并没有融入到规划方案的形成过程。

(3)规划方案的初步筛选

本次评价中通过对四个梯级开发方案的水文泥沙分析计算、地质条件现场勘测调查、各梯级电站工程区的交通条件分析、动能经济指标计算、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调查、环境影响预测、工程枢纽的布置、工程量计算及投资估算分析,以及是否满足地方电力系统的电力需求等方面综合分析,对梯级开发方案进行了详细技术经济比较和论证,提出了规划推荐方案(即方案;)和近期开发工程。

(4)规划分析的基本内容

规划分析中依据水电规划的特点及所在流域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分别从规划的背景、规划方案、相关规划三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尤其是在规划方案分析中分别针对四个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依据综合分析的结论进行了方案优选的推荐;在相关规划分析中选择了“雅砻江流域开发规划”、“凉山州地方电力发展规划”、“木里县藏区建设项目规划”、“木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等12项规划进行了分析,较为全面。

(5)规划实施后的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次规划环评中分别从本项规划的实施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经济因素(如地方财政收史入、就业增收、生活水平、燃料及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移民、淹没耕地与林地、土地资源、工程施工特别是道路工程建设和弃渣处置等)入手,分析其主要环境问题(如水文情势、水环境与水生生态系统、生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这些问题要在项目环评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应通过深入的技术经济论证,明确提出切实可靠的缓解措施和控制方案。

(6)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范围

本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确定恰当,即以水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主,并着重评价具有综合性、深远性的指标,评价指标主要有水文情势、水温、水质、生态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局地气候、社会经济、文物古迹、景观资源、水资源利用、民族宗教等。

评价范围的确定则按照不同要素分别进行,如水环境与水生生态、陆域生态的影响评价范围为流域,水土流失评价范围为整个河段的河谷区域,重点是水库淹没区和施工区,社会经济评价范围按行政区划分,较为准确。

(7)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

本次规划环评中所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针对性较强,提出对实施规划方案产生的废水、扬尘、噪声处置措施与生态恢复及水上保持方案合理。

(8)不足之处

一项完美的规划环评应该由各方面相关的专家(社会、经济、技术、环保等)组成评价组,并与规划编制组密切配合,评价与规划两项工作同步开展,在最初的规划方案形成和优化时就将环保的思想纳入规划之中。这样,最终形成的规划就是符合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多方面要求的规划。规划的形成过程就是规划环评的过程,形成的推荐规划方案同时也是规划环评的结果。

三、规划环评的技术方法的应用情况

本次规划环评结合水电规划的特点及涉及流域、地区实际,针对不同的评价环节分别采用了导则中给出的不同的方法,方法选择基本恰当,尤其是使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规划方案的综合分析,并考虑“零方案”,具有特色。来源:考试大-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

*大纲对本讲内容的要求是:1.熟悉导则的适用范围;2.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3.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4.熟悉实施方案的基本要求;5.熟悉环境影响识别的要求与方法;6.熟悉规划方案初步分析的内容及要求;

7.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的设置;8.熟悉空气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9.熟悉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10.熟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式及其影响分析的主要内容;11.熟悉噪声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12.熟悉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13.熟悉主要的环境保护对策;14.熟悉主要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一.概述

1.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适用范围:《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适用于区域性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它规定了各类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内容和方法,是开展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规范性技术文件。它适用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建设的各类开发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及成片土地开发等类似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2.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开发区发展规划初步分析

现场踏勘、初步环境现状调查

收集相关规划、环保政策、法规等有关资料识别主要环境影响、拟定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重点、评价方法等编制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环境质量现状

规划方案分析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

调查和现场检测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规划合理

污染源分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性分析综合论证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编制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报告

二.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1.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2.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要素的环境容量(如大气、水等),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3.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如污染物集中治理方案(包括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置的合理性等);生态建设方案(包括生态恢复、补偿、绿化等);水土保持方案等。

4.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和综合论证,提出修改和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8805728.html,/show/641336.html

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

1.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⑴开发区规划简介;⑵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⑶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⑷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⑸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指标);⑹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

2.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识别内容及方法:⑴按照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发展规划、阶段目标和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调查主要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现有环境问题和发展趋势,识别开发区规划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初步判定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以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确定主要评价因子。⑵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两方面的环境影响识别。⑶一般或小规模开发区主要考虑对区外环境的影响,重污染或大规模(大于10㎞2)的开发区还应识别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的环境影响。⑷突出与土地开发、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相关的主要环境影响的识别分析,说明各类环境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属性(如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判断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等。⑸

影响识别方法一般有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3.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要求

3.1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根据开发区性质、发展目标和生产力配置基本要素,分析开发区规划选址优势和制约因素。开发区生产力配置有12个基本要素,土地、水资源、矿产或原材料资源、能源、人力资源、运输条件、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启动资金。

3.2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⑴按主要的规划要素,逐项比较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对该开发区的定位、发展规模、布局要求,对开发区产业结构及主导行业的规定,开发区的能源类型、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给排水设计、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各专项规划的关系,开发区规划中制定的环境功能区划是否符合所在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等。⑵可采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开发区规划发展目标及环境目标与所在区域规划目标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性。

4.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题设置

4.1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2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

4.3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

4.4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5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

4.6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4.7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4.8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与环境保护措施;

4.9公众参与;

4.10环境监测和管理计划。

专题设置时应根据评价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行调整。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8805728.html,/show/641341.html

四.开发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1.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包括的基本内容:⑴总论;⑵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开发现状;⑶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⑷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⑸环境影响分预测与评价;⑹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⑺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和环境保护措施;⑻公众参与;⑼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⑽结论。

2.开发区污染源分析

2.1开发区污染源分析的基本原则:⑴根据规划的发展目标、规模、规划阶段、产业结构、行业构成等,分析预测开发区污染物来源、种类和数量。特别应注意考虑入区项目类型与布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阶段性的特点。⑵根据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确定近、中、远期区域主要污染源。鉴于规划实施的时间跨度较长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污染源分析预测可以近期为主。

2.2确定污染源主要污染因子的要求:⑴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重点控制污染物;

⑵开发区规划中确定的主导行业或重点行业的特征污染物;⑶当地环境介质最为敏感的污染因子。

2.3开发区污染源估算方法:⑴类比分析法;⑵调查核实法;⑶排放系数法;⑷对规划中已明确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开发区,可根据受纳水体的功能确定排放标准级别和出水水质,依据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处理工艺,估算开发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未明确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开发区,可根据开发区供水规划,通过分析需水量来估算开发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⑸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应主要根据开发区规划的人口规模、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并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活垃圾增长影响的基础上确定。⑹物料衡算法:⑺实测法。

3.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3.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⑴开发区能源结构及其环境空气影响分析。分析能源结构的类型、特征、排污特点对开发区环境空气的影响。⑵对已确定位置、规模的集中供热(汽)厂,调查分析其污染物排放情况,并采用相应的预测模式预测其对环境的影响。⑶分析各类装置工艺尾气的排放方式、污染物种类、排放量,以及污染控制措施,分析评价其产生的环境影响。⑷分析区域污染物排放对区内、外环境敏感地区的环境影响。⑸分析区外污染源对区内的环境影响。

3.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⑴水资源分析。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水收集与集中处理、尾水回用及尾水排放对受纳水体的影响。⑵水质预测。根据不同的排水规模、不同的处理深度、不同的排污口位置和排放方式进行水质预测。预测中可根据受纳水体的特点,选择简易的水质评价模型。

3.3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⑴根据当地水文地质调查资料,识别地下水的径流、补给、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通,评价包气带的防护特性。⑵根据地下水水源保护条例,核查开发规划内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分析建设活动影响地下水水质的途径,提出限制性(防护)措施。

3.4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式及其影响分析:⑴预测可能的固体废物的类型,确定相应分类处置方式。⑵对利用开发区周围现有的固体废物处置/处理设施进行固体废物处理时,应确保其符合环保要求(如符合垃圾卫生填埋标准、符合有害工业固体废物处置标准等),并核实现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可能提供的接纳能力和服务年限,如达不到要求,应提出相应的建设方案,并确认其选址符合环境保护要求。⑶对规划中拟议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案,应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其选址的合理性及方案的可行性。

3.5噪声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⑴根据开发区规划布局方案,按有关省环境功能区划分原则和方法,拟定开发区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⑵对于开发区规划布局可能影响区域噪声功能达标的,应考虑调整规划布局、设置噪声隔离带等措施。

3.6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内容:⑴调查生态环境现状和历史演变过程、生态保护区或生态敏感区的情况,包括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特殊生境及特有物种,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生态退化状况(包括植被破坏、土壤污染与土地退化等)。

⑵分析评价开发区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功能及生态景观影响。⑶分析由于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导致的对自然植被、特殊生境及特有物种栖息地、自然保护区、水域生态与湿地、开阔地、园林绿化等的影响。⑷分析由于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及其他资源开发利用变化而导致的对自然生态与景观方面产生的影响。⑸分析评价区域内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污染源空间结构等变化对自然生态与景观方面产生的影响。⑹应着重阐明区域开发造成的包括对生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影响性质与程度、生态功能补偿的

可能性与预期的可恢复程度、对保护目标的影响程度及保护的可行途径等。⑺对于预计的可能产生的显著不利影响,要求从保护、恢复、补偿、建设等方面提出和论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框架。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8805728.html,/show/641344.html

五.污染物总量控制

1.概念: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一定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期的环境目标,对排入区域内的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以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⑴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因子:烟尘、粉尘、SO2。⑵对开发区进行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⑶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⑷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即满足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总量)。⑸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3.废水排放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⑴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因子:化学需氧量(COD)、氨氮、TN(水温T条件下的非离子氨)、TP(水温T条件下的总磷)等因子以及受纳水体最为敏感的特征因子。⑵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⑶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如常年径流的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或最小初始稀释度);对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⑷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虽然已实现达标排放,但水体已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指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⑸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基于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预测总量大于上述二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则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4.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的主要内容:⑴分析固体废物类型和发生量,分析固体废

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及方案。⑵分类确定开发区可能产生的固体废物总量。⑶开发区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应纳入所在区域的固体废物总量控制计划之中,对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要符合区域所制定的资源回收、固体废物利用的目标与指标要求。⑷按固体废物分类处置的原则,测算需采取不同处置方式的最终处置总量,并确定可供利用的不同处置设施及能力。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8805728.html,/show/641347.html

六.环境保护措施

1.主要环境保护对策:包括对开发区规划目标、规划布局、总体发展规模、产业结构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整方案,这些方案的调整有⑴当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较低,或区域环境敏感性较高时,应考虑选址的大规模、大范围调整。⑵当选址邻近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地、重要和敏感的居住地,或周围环境中有重大污染源并对区域选址产生不利影响以及某类环境指标严重超标且难以短时期改善时,要建议提出调整;一般情况下,开发区边界应与外部较敏感地域保持一定的空间防护距离。⑶开发区内各功能区除满足相互间的影响最小,并留有充足的空间防护距离以外,还应从基础设施建设、各产业间的合理连接,以及适应建立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的布局条件来考虑开发区布局的调整。⑷规模调整包括经济规模和土地开发规模的调整,在拟定规模的调整建议时应考虑开发区的最终规模和阶段性发展目标。⑸当开发区发展目标受外部环境影响时(如受区外重大污染源影响较大),再不能进行选址调整时,要提出对区外环境污染控制进行调整的计划方案,并建议将此计划纳入到开发区总体规划之中。

2.主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⑴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应从改变能流系统及能源转换技术方面进行分析。重点是煤的集中转换以及煤的集中转换技术的多方案比较。⑵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应重点考虑污水集中处理、深度处理与回用系统,以及废水排放的优化布局和排放方式的选择。⑶对典型工业行业,可根据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原理从原料输入、工艺流程、产品使用等进行分析,提出替代方案和减缓措施。⑷固体废物影响的减缓措施重点是固体废物的集中收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⑸可能导致对生态环境功能显著影响的开发区规划,

应根据生态影响特征制定可行的生态建设方案。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8805728.html,/show/641362.html

课堂练习:1.在进行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中,对其污染源进行分析时,由于开发区规划的时间跨度较长和不确定因素,污染源预测应以(D)为主。

A.长期

B.中期

C.远期

D.近期

2.在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调查生态环境现状和历史演变过程、生态保护区或生态敏感区的情况时,应包括(ABCD)。

A.生物量

B.生物多样性

C.自然生态退化情况

D.自然保护区

E.风景名胜区

3.在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主要的环境保护对策包括对开发区(ABCE)的调整方案。

A.规划目标

B.规划布局

C.产业结构

D.总量控制

E.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4.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的识别方法主要有(ABDE)。

A.矩阵法

B.网络法

C.模型模拟法

D.系统流程图法

E.叠加图法

5.在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指标包括(ABD)。

A.SO2

B.烟尘

C.NOx

D.粉尘

E.NO2

6.如何对开发区规划方案进行初步分析?

小结:大纲对本讲内容的要求

作业:1. 在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对固体废物影响的减缓措施重点是固体废物的(ABCD)。

A.集中收集

B.减量化

C.资源化

D.无害化处理

E.安全化

2. 在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对地表水环境分析与评价应包括(BCDE)。

A.水污染现状

B.污水收集与集中处理

C.尾水回用

D.尾水排放对受纳水体的影响

E.开发区水资源利用

3.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适用范围是(ABCE)。

A.经济技术开发区

B.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C.旅游度假区

D.工业小区

E.边境经济合作区

4.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是什么?

5.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应设置哪些专题?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8805728.html,/show/641365.html

案例某地级设区市土地总体规划概况

某市地处南方经济发达区,地理位置优越,境内交通便捷,全市设四个区,市区土地总面积80平方公里,A区154平方公里,B区1254平方公里,C区712平方公里,还有一“飞地”在相邻D市内,面积31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216.12万人。

该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多样,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水域,其中平原面积最多,丘陵台地次之。该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温度21.7℃,年降雨量1646.9亳米。地表水资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四季常青,盛产粮食、塘鱼、水果、蔬菜、花卉等作物,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该市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市级划入的森林公园1处,湿地2处。

2000年进行土地总体规划,该规划的主要内容有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规划编制的目标和任务、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分区、实施规划的措施等。

该市的土地资源和利用的特点是地理位置优越,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土地利用率高,利用效益差异较大;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缺乏;部分地区有重用轻管现象,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

为实现2015年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合理安排各业用地,土地利用必须遵循合理、节约、高效的原则,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到201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加2.8倍。城市化水平达到68.2%。为此,全市土地利用目标如下:

1、耕地。通过土地开发、垦复、整理,2015年耕地面积保持10.12万公顷(151.77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29%。

2、林地。增加林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丘陵山区和城乡的全面绿化,提高环境质量。

3、各项建设事业用地。城镇建设用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必要的交通、能源、水利、社会公共设施及国家、省重点工程项目的用地,城乡居民点等非农建设应充分挖掘现有用地潜力,尽量使用闲置地、非耕地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新增建设用地0.663万公顷(9.95万亩)。其中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0.46万公顷(7万亩)以内。

4、开垦整理新增耕地。积极开发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整治鱼塘。规划期间增加耕地面积0.47万公顷(7万亩),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根据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如下(单位: 万公顷):

其中:2015年交通用地其中占用耕地0.12万公顷(1.8万亩)。2015年各项水利工程用地占用耕地453公顷。

三、土地用途区的划分

根据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主要规划指标和该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将规划指标分解到县(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以落实,通过划分土地用途区实行用途管制。主要用途分区有:(1)基本农田保护区;(2)一般耕地区;(3)林、园用地区;(4)水产养殖用地区;(5)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6)独立工矿及特殊用地区;(7)自然生态保护用地区。

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合理安排各地的土地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发挥地区优势,提高全市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根据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情况,以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土地利用主导方向为原则,并保持县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将全市分为三个区,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土地利用和实施规划及土地用途管制。

(一)东南区。该区包括C区。区内地理条件优越,城镇密集,是全市经济发达地区和最重要的农业区,土地利用效率高,生产水平高,土地产出效益大,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同时人均土地和耕地资源较少,用地矛盾和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

规划期间重点安排好交通、能源、水利、原材料等基础设施用地,起到广州市向西域拓展的纽带作用,加强城镇之间的联系和辐射。对城镇、农村居民点的扩张要严格控制,努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土地整理,增加土地供给量,增补耕地和建设用地。预计2015年区域内城市化水平将达68.21%,工业用地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发展,要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生产应继续发扬精耕细作的传统,走“三高”农业发展道路,提高用地效益,农业生产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二)中部区。该区包括市区、A区,是一个文化古城,是全市人口密度最高和人均耕地最少的地区,用地矛盾最为突出。土地利用要适应该市作为市带县的中心城市地位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建设用地需要,城乡居民点人均用地指标采用低指标,根据城市建设功能要求和土地资源贫缺的特点,城市配套设施用地采取集中与分散的方式,要充分挖掘现有土地利用潜力,工业用地主要用于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项目,重点安排好交通、通讯、市政公共事业设施等用地,要保护好城镇人民生活所必须的菜篮子工程用地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三)西北区。该区包括B区和“飞地”,该区土地资源相对充裕,同时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是省的粮食生产基地县。今后要充分发挥土地、水、矿产、林业等资源优势,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重点加强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该区域城乡居民点用地面积普遍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