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观察

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观察

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观察
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观察

世界中医药 2015年11月 第10卷

·201·

生长则为阴性[1]

1.3感染分类指标[2]

(1)若患者出现原发性疾病无法说明的寒战、发热、白细胞增高、血培养及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等症状,则为全身感染。(2)若患者导管穿刺部位出现局部红肿、硬块、炎性分泌物、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血培养阴性等症状,则为局部感染。(3)若患者插管的皮下途径出现红肿、压痛,则为静脉通道感染。

2 结果

2.1插管部位与感染情况 60次股静脉插管中有20次出现感染,感染率为3

3.33%;85次颈内静脉插管中有18次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1.18%;215次锁骨下静脉插管中有40次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8.60%。其中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感染率最低。

2.2导管留置时间与感染情况 导管留置的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详见表1。

表1:导管留置时间与感染发生情况(次)

留置时间 插管次数 全身感染 局部感染 感染率 小于1周 60 0 4 6.67% 1-2周 130 5 18 17.69% 2-3周 105 7 23 28.57% 大于3周 65 8 25 50.77% 2.3留置导管类型与感染情况 单腔导管留置感染率低,而双腔导管留置感染率相对较高,详见表2。

表2:留置导管类型与感染率情况(次)

留置导管类型 插管次数 感染次数 感染率 单腔导管 252 40 15.87% 双腔导管 108 45 41.67%

X2 1.871 1.210 3.216 P <0.05 >0.05 <0.05

2.4导管留置后感染细菌的情况 导管留置后85次的感染中,有52次为革 兰阳性菌感染,感染率为61.18%,有23次为革兰阴性菌感染,感染率为27.06%,有10次为真菌感染,感染率为11.76%。

3 讨论

近几年来,ICU 中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所以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升高,成为了影响ICU 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3]。在本组的

研究中发现,插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留置导管类型等都是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了降低感染率,就需要严格中心静脉置管护理,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缩短置管时间,加强护士手卫生的管理和穿刺部位消毒。

置管后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应当定期更换臵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医务人员接触臵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要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臵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紧急状态下的臵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臵管,并作相应处理。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本研究显示,股静脉置管最高,锁骨下静脉最低。导管留置的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单腔导管留置感染率为15.87%,低于双腔导管留置的41.67%。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的感染率分别为61.18%、27.06%和11.76%。说明严格中心静脉置管护理,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缩短置管时间,加强护士手卫生的管理和穿刺部位消毒,对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 G o k c e N, V i t a J A , M c D o n n e l l M , e t a l . E f f e c t o f m e d i c a l a n d s u r g i c a l w e i g h t l o s s o n e n d o t h e l i a l v a s o m o t o r f u n c t i o n i n o b e s e p a t i e n t s . A m J C a r d i o l, 2 0 11, 9 5( 2): 2 6 6 2 2 6 8.

[ 2] H a r r e d J F, K n i g h t A R , M c I n t y r e J S . I n v e n t o r s . D o w c h e m i c a l c a m p a n y , a s s i g n e e e X p o X i d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 U S P a t e n t 3. 2012,3( 1 7). 1 9 2 7 ~ 1 9 0 4

[ 3 ] Z h a n g Y, L i W, Y a n T , e t a l. E a r l y d e t e c t i o n o f l e s i o n s o f d o r s a l a r t e r y o f f o o t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t y p e 2 d i a 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 b y h i g h - f r e q u e n c y u l t r a s o n o g r a p h y. J H u a z h o n g U n i v S c i T e c h n o l o g M e d S c i, 2 0 11, 2 9( 3 ): 3 8 7- 3 9 0.

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

联合尿激酶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观察

傅道聪 赵锦阳 韩华强 (九〇三医院神经外科 621700)

【摘 要】目的:目的:探讨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

方法:选取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联合尿激酶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传统的单纯锥颅置管引流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结果:结果:观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痊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结论结论:临床上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时,可以采用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联合联合尿激酶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慢性硬膜下血肿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02(2015)01-0201-02

The improved double Kong Zhui cranial catheter drainag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mproved double Kong Zhui cranial catheter drainag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Sele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number,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each. Control group patients give regular times surgery, patients with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improved double Kong Zhui cranial catheter drainage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ect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Results: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cur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atients, treatment effect comparison has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linical disease, can use the improved double Kong Zhui cranial catheter drainage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 treatment effec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gnosis, obtain ideal therapeutic effect.

【Key words 】 Improved; Double Kong Zhui cranial catheter drainage;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联合联合尿激酶治疗慢

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选取2012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硬膜

下血肿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均经过临床诊断、CT 等检查后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偏瘫等。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0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24例,患者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5.2±3.5)岁;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68.5±4.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尿激酶治疗,具体方法:选择CT 片断层最大层面,血肿的前、上部三分之一和后、下部三分之一为穿刺点。在局部麻醉下徒手锥颅,置入直径3mm 带侧孔的硅胶管于血肿内,用注射器于硅胶管尾端轻抽吸出陈旧的血性液体,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引流液清亮。术后第一天引流平面高度保持在侧脑室平面上10-15cm,以免因颅内压降低过快造成继发性颅内血肿。术后第2天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1-2万u 加生理盐水5ml,夹管2-3h 开放,每12h 一次,引流袋放置位置应不高出患者创面。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治疗后,患者硬膜下血肿影像消除,头晕头痛现象消失,肢体肌力恢复,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提升;好转:治疗后,患者硬膜下血肿基本消失,其他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经过上述治疗之后,患者各种病症均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 2

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疗效比较 观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痊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细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痊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50 19(38.00) 26(52.00) 5(10.00) 90.00 观察组 50 22(44.00) 28(56.00) 0(0) 100.00 X2 -- 3.104 3.510 4.001 5.014

P -- <0.05 <0.05 <0.05 <0.05 注: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脑组织恢复、血肿清除、颅内积气评分 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术后脑组织恢复、血肿清除、颅内积气评分比较(kPa) 组别 脑组织恢复 血肿清除 颅内积气 观察组 98.23±2.12 83.43±4.42 22.83±0.42

对照组 76.87±3.87 64.03±0.37 45.69±0.28 X 2 5.28 5.68 6.81 P <0.05 <0.05 <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P <0.05

2.3生活质量的比较 观察组接种后生命系数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锥颅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术)治疗脑出血的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8967503.html, 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锥颅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术)治疗脑出血的效果 作者:曾奋勇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目的:比较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開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我2008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中的8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不同方式进行分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别接受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锥颅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关键词】脑出血;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4-0027-02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external drainage of craniotomy and hemorrhag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from January 2008-December 2017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ethods of surgical treatment. 40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4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ic cranial drills. Perforating hematoma suction drainage (cone cranium) treatment, craniotomy hematoma removal (craniotomy) treatment,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hospital stay was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cerebral hemorrhage; cone-cranial drilling hematoma suction drainage;craniotomy hematoma removal; treatment 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较多出现的一类症状,存在非常高的残疾率以及死亡率,临床治疗难度大,患者预后差[1]。手术是临床治疗脑出血患者的重要方法,以往多通过直接开颅方法清 除血肿,虽然能够将血肿有效清除,不过开颅术形成的创伤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更高,且患者术后需要更长时间恢复[2-3]。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手术技术的改进,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逐渐应用于临床[4],本研究以我2008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中的80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具体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及方法 1.1基础资料

【实用】-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蛛网膜之间血肿,出血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好发于老年人。 【护理评估】 1.病史:重点询问有无外伤史,受伤的原因、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损伤的部位,发病到就诊的时间等。 2.评估意识状态,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情况。 3.评估有无明显的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症状。 4.观察头痛、呕吐的严重程度。 5.心理社会反应: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反应,对功能恢复的疑虑,家属对病人的支持能力及程度。 【护理问题】 1.头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自理缺陷与出血压迫神经引起的失语、肢体瘫痪等症状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疝。 4.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准备,备皮,禁食水。 2.心理护理: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听取不适主诉。 4.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应遵医嘱定期给予缓泻药物,并嘱病人排便时勿用力过猛。 术后护理 1.术后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体位:术后24~48小时宜采取头低脚高位,卧向患侧,其目的是利于引流,促使脑组织膨胀,消除死腔,使受压组织回弹。 3.引流管护理:术后注意保持引流的通畅,正确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

4.补液原则:禁用脱水剂,鼓励患者多饮水或适当补充低渗液体,但注意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影响心肺、肾脏的功能。 5.功能锻炼:术后即应指导患者肢体功能的锻炼,术后拔除引流管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于活动应给予指导并在旁陪伴,注意患者安全。 6.心理护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调节其负面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8.饮食与营养:应给予易于吸收、富于营养的饮食,进食上采取少食多餐。 【健康指导】 1.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宜,适量进食水果粗纤维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颅内压增高。 2.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4.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护理评价】 1. 患者主诉头痛减轻,病人的舒适感增强。 2. 患者未出现脑疝。 3. 患者情绪乐观,能积极面对各种治疗及康复锻炼。

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 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应用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高血压脑出血42 例,并与传统微创小骨窗开颅术治疗33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锥颅钻孔组较小骨窗开颅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416,P = 0.035),手术耗时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572,P = 0.021);锥颅钻孔组有效率(87.2%)高于小骨窗开颅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62,P = 0.046)。结论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组较传统微创小骨窗开颅手术时间短,定位准确,创伤性小,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少,死亡率低,低致残、致死率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效的手术方法。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锥颅钻孔;小骨窗开颅术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西化、人口老龄化和高血压年轻化,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不断增加[1]。脑出血患者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侵袭治疗是提高该成活率减少致残率的首选治疗方法,其中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CT等影像学的发展和介入技术结合的新技术,本院2005年6月~2011年5月采用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高血压脑出血42 例,采用传统微创小骨窗开颅术治疗33例,比较两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6月~2011年5月本院高血压脑出血(HICH)住院患者,锥颅钻孔组为CT架下定位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治疗脑出血患者4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34~80岁,平均(53.6±10.6)岁,小骨窗开颅组为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33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37~82岁,平均(55.5±12.4)岁。所有病例经颅脑CT 证实,符合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后72 h以内手术;出血量30~60 mL(不包括脑干、小脑及脑室出血、外伤脑出血),发病后均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和偏瘫,GCS ≥5分。无严重的全身其他脏器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量、神经功能及意识状态分级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锥颅钻孔组: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是在CT架引导下核实靶点坐标值后安装定位弓及导向器,穿刺深度为头皮具血肿中心的距离,穿刺部位为面积最大的病灶平面,颅锥钻颅钻通后穿入穿刺针取出针芯并接引流管,用注射器缓慢抽吸,若为液态血肿则抽出血肿量50%~70%以减压,如血肿为凝血块接20 mL 注射器负压抽吸,旋转套管内螺旋抽吸出粉碎的血凝块约占血肿量的50%~60%。拔出穿刺导针将外径5 mm 的硅胶引流管沿穿刺隧道置入外接三通及无菌引流装置。术后动态复查头颅CT,血肿量小于 5 mL 给予拔管[2]。若血肿大于5 mL则用稀释尿激酶20 000 U注入夹管 3 h 后低位开放。 小骨窗开颅组: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CT扫描定位后选择血肿中心体表投影,纵直切口6~8 cm皮肤,暴露颅骨后颅骨钻孔,咬骨钳扩大骨窗,切开硬膜,脑穿针穿刺明确血肿位置后,皮层开窗约2 cm×2 cm,进入血肿腔清除

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研究

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研究黄超强 发表时间:2016-12-26T14:50:14.02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3期作者:黄超强[导读] 目的研究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不同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 贵港市港北区人民医院外科 537100 【摘要】目的研究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不同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普通开颅手术、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对15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0.4±0.2)小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1】术后观察组平均13.46±3.74,对照组平均10.57±4.26;再出血发生率方面:观察组13.33%(10/75),对照组 15.58%(12/77);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植物生存及病死率方面对照组高于观察组,致残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清除血肿优势明显,主要表现为微创、操作简单、风险小、手术持续时间短、安全、有效,已逐渐成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最新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关键词】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微创 高血压脑出血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高血压引起脑实质病变,引起脑实质出血病病变,称之为高血压脑出血。我院自2004年5月至2013年9月分别采用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不同方法对15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清除颅内血肿,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以下是具体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选取152例,其中观察组(即应用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进行治疗组)75例,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18例;对照组(即应用普通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组)77例,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22例。两组患者颅内血肿量均按照田氏公式计算。(见下表) 1.2手术及操作方法 观察组75例,施行锥颅抽吸引流术,根据头部CT扫描结果选择血肿面积最大层面作为穿刺面,在定位穿刺面后选择血肿距离头皮最近处作为穿刺点,测量血肿中心点与头皮穿刺点大致角度后确定穿刺方向,施行局部麻醉后进行颅骨锥孔,穿破硬脑膜后用14号硅胶带针芯引流管沿着预先设计好的方向逐步缓慢进针,当出现落空感时说明应进入血肿腔,继续缓慢进针直至达到预定深度后抽出针芯,待有血液流出后,用已事先吸取部分生理盐水的10毫升注射器进行抽吸交替操作,抽出约1/3量血肿时调整引流管位置。待引流通畅后,妥善固定好引流管,此次手术操作结束。血肿腔内残余血肿通过分次注入尿激酶逐步清除。每天治疗次数根据病情病种情况而定,轻者每天治疗1-3次,病情严重者可每天多次治疗,并在每次注射的生理盐水中加入20000U的尿激酶辅助治疗。以积极监测头部CT影像作为依据调整引流管方向及位置,直至血肿量不足5毫升时完成治疗,拔除引流管。但应十分注意的是,在拔除引流管的同时应防止空气进入血肿腔。 对照组77例,施行普通的开颅手术治疗。(1)基底节区脑出血:多数选择扩大翼点入口,行马蹄形切口,翻开肌骨瓣,,切开硬脑膜后,将外侧裂显露岛叶适度分开,切开岛叶皮质2厘米大小(此步操作应十分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后,暴露血肿;若遇到颅内压力较高的患者,则沿颞上回或颞中回切开脑皮质2-3厘米,暴露血肿,直视下对陈旧血凝块进行清除,然后进行确切止血。清除血肿后,脑组织一般表现塌陷明显,待血肿腔无活动性出血后(一般不放置引流管),行硬脑膜缝合术,放置一根负压引流管于硬膜外,肌骨瓣复位固定,逐层缝合头皮,完成此次手术操作。如术中脑组织肿胀或血肿清除后脑组无明显的塌陷表现,敞开硬脑膜,去除骨瓣以便减压,逐层缝合头皮。(2)皮层下出血:根据头部CT影像作为依据,确定血肿所在部位后设计切口,直接开颅清除血肿。(3)如果发现侧脑室已被血肿所侵入,则需在术中尽量争取将血肿彻底清除,之后反复冲洗血肿腔,直至冲洗液清亮,无活动性出血为止。 1.3疗效评价方法及指标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多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评分/GCS评分)。GCS 分级评分标准:恢复良好5 分,轻度残疾4分,重度残疾3分,植物生存2分,死亡1分疗效评价指标:(1)围手术期疗效:两组术后1周内意识恢复状况(GCS)及再出血情况是否发生。(2)近期疗效: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恢复及生存状况,采用Glasgow预后评分(GCS)来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锥颅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

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锥颅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16T13:36:13.8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0期作者:聂晓枫 [导读]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脑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1]。研究认为,高血压的导致患者发生脑出血的基础病以及主要致病原因。 聂晓枫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目的:探索对比应用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锥颅术)以及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术)治疗脑出血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随机分组治疗,研究组实施锥颅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开颅术治疗。将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肿清除成功率相对接近(P>0.05)。治疗第1d、7d、14d、 21d,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2个月后生存率明显超过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出血;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0-0074-02 脑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1]。研究认为,高血压的导致患者发生脑出血的基础病以及主要致病原因。该病发病时无预兆,一旦发病后,病情进展快,预后差,一旦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针对该病进行治疗,一般采用手术方式,及时清除血肿和引流[2]。既往一般应用开颅术进行治疗,创口大,并发症发生率高。近年来,微创手术得到了逐渐推广。我院积极探索锥颅术针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并与既往手术方式进行对比,取得了具有通过应用价值的经验。基本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研究中所选择的对象为2012年5月到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计156例。其中男88例,女68例。年龄范围为51~80岁,平均(60.5±5.2)岁;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为4~72小时,出血量为30~95ml。其中76例患者血肿为30~49m1,50例患者血肿为50~69m1,其余30例患者血肿为70m1以上。所有患者均接受颅脑CT或MRI并结合病史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且中线偏移均在1.2cm以内;已对因脑干出血,或因动脉瘤破裂、动静脉血管畸形所导致的脑出血患者予以排除。随机分组,各78例。两组年龄、性别、血肿量、意识状态、肢体活动障碍等方面相关数据相对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首先进行降颅压、稳血压、保营养、维持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等基础性治疗[3],认真观察患者情况。①对照组患者参照其影像学资料,实施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过程中,应用平口小头控压吸引器,妥善清除野血肿,严格止血。②研究组患者则实施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4]。参照患者的CT入院检查影像资料,对血肿位置进行确定,在必要条件下,可以在其头皮固定标志物后接受复查,将结果作为钻孔穿刺点。一般条件下,优先选择解剖结构上避开大血管、且血肿中心距脑表面最近点,将其作为锥颅术穿刺点。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后,应用手锥锥透颅骨直至刺破硬脑膜,然后退出手锥,另行使用手钻扩大骨孔,将带针芯脑室穿刺引流管稳妥插入血肿腔预定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深度进行调整,然后取出针芯,连接针管抽吸血肿。应用生理盐水对血肿腔予以反复冲洗后接引流袋。抽吸过程中,首次抽吸血肿量控制在30%~50%。术后次日接受CT复查,参照引流夜颜色实施术后尿激酶使用计划,促进血肿溶解,利于引流。两组患者完成对应手术后,均实施严格的止血、预防感染、营养神经、控制脱水等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对比。同时将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2周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2月后生存质量情况等进行对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表示其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肿清除成功率相对接近(P>0.05)。见表1。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 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 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 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 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通知医生,遵医 嘱按时使用脱水剂。同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禁食、备血、备皮等。 2、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病人,注意防止意外 损伤。 3.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 的信心。 4.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 温异常(超过37.50)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4、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酒(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类)。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

锥颅穿刺抽吸血肿引流术在高龄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锥颅穿刺抽吸血肿引流术在高龄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发表时间:2020-02-25T20:46:19.2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6期作者:王文泽程虎忠耿怀亮 [导读] 分析总结锥颅穿刺抽吸血肿引流术在高龄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西晋中 030800)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锥颅穿刺抽吸血肿引流术在高龄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收治的施行锥颅穿刺抽吸血肿引流术的69例高龄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方式、效果进行总结。并观察监测其临床相关指标。结果:穿刺成功率100%,48例患者效果满意,所有患者穿刺后均无继发颅内出血、继发脑疝、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高龄脑出血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锥颅穿刺抽吸血肿引流术可以清除血肿、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颅穿刺;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6-0247-02 脑出血是临床上多发病、常见病,老年高血压患者尤其多发。该病起病突然,病情进展迅猛,治疗效果不佳。对于出血量大、占位效应明显的病例,临床上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治疗,常规的开颅手术时间长、创伤大、高龄患者大多难以承受,患者家属接受度不高。而锥颅穿刺抽吸血肿引流术避免了开颅手术的不足,而且可在局麻下进行。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9例高龄脑出血患者采用锥颅穿刺抽吸血肿引流术治疗,手术效果佳。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收治患者69例,男41例,女28例,年龄65~87岁,平均72.6岁。本组病例中,65例有确切的高血压病史,其中38例可以确认规律服用降压药物,4例否认高血压病史。均急性起病。69例患者入院后GCS评分:3~8分7例,9~11分49例,12~15分4例。本组病例均在术前行CT检查,血肿量在40~90ML,其中60ML以上41例。颅内血肿的计算按多田公试。血肿部位:基底节区52例(其中丘脑出血41例,壳核出血11例,丘脑出血中有32例破入脑室,脑室铸型9例),皮层出血11例,小脑出血6例。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疾病,有心肺疾病的45例,脑梗后出血15例,二次脑出血9例。69例病人中,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活血类药物的47例,术前检查出凝血时间均在正常范围。 1.2 治疗方法 均急诊行头颅CT检查确诊,术前准备,穿刺定位,复查CT确认穿刺部位,根据CT定位引导,于CT图像中最大血肿层为穿刺层面,给予患者行锥颅穿刺抽吸血肿引流术。 1.2.1手术时机原则上,及早手术、及时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尤其对于GCS评分8分以下、伴有瞳孔改变甚至出现脑疝的患者,应选择超早期手术,本组7例患者均于6小时内行锥颅穿刺。对于GCS评分8分以上、病情稳定的患者可适当延长至12~24 小时内手术,此时手术可利用自身血肿压迫止血,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 1.2.2选择穿刺部位根据头颅CT图像中血肿量及血肿部位确定穿刺部位。皮层出血及小脑出血应选择CT图像中血肿最大层面、离血肿中心距离最短的部位,避开重要血管。丘脑出血多选择颞叶穿刺。对于壳核及外囊出血,其前后轴大于左右轴的出血,可选择额叶穿刺,本组11例壳核出血患者均额叶穿刺效果良好。对于出血量大、占位效应明显的脑出血患者,可同时行颞叶、额叶穿刺引流,本组4例患者血肿量大于80ml,采用额、颞穿刺。脑出血破入脑室尤其出现脑室铸型时,同时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 1.2.3确定穿刺点准确的穿刺定位是穿刺成功的关键。根据穿刺部位及头颅CT图像,选择最大血肿层面间的上下距离,接着测出血肿中心点至额骨和枕骨外板间的距离,两者在露骨表面的交汇点,避开重要血管,即为穿刺点。确定穿刺点后在头皮相应部位作出明确标识,置标识物,病情许可时复查头颅CT,再次确认穿刺点。 1.2.4穿刺方法术前准备妥,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无明显躁动的患者可选择局麻下操作,严格按照术前定位及穿刺方向、穿刺深度锥颅穿刺,穿刺针侧孔置于血肿腔中心部位后,缓慢抽吸,同时调整穿刺针侧孔方向,首次抽吸时抽血量为血肿总量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左右。本组病例中有两例抽吸不成功,抽出可疑新鲜出血,以肾上腺素加0.9%氯化钠(稀释)反复冲洗血肿腔,至无明显出血,抽吸结束后置入硅胶引流管沿着穿刺针置入路径,将引流管固定,连接外引流装置,以生理盐水冲洗,确认引流通畅。术后持续引流血肿,血肿破入侧脑室则同时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 1.2.5术后治疗定期复查头颅CT,记录引流量,根据血肿的残留量和引流管位置,决定是否需要以尿激酶、加替普酶等药物溶解血肿,残余血肿量较多时,血肿腔内尿激酶注射1~2次,充分溶解残余血肿后,持续引流,根据复查CT结果,血肿基本引流完后可拔管,拔管后行腰穿治疗,同时术后给予止血,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通畅呼吸道,抗癫痫治疗,预防感染发生,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积极治疗躯体疾病等。 2.结果 本组病例锥颅穿刺成功率100%,穿刺后首次抽吸血肿量40%~80%,其中皮层出血、壳核出血及小脑出血首次穿刺血肿清除均达60%以上,达到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的目的,其余病例经血肿腔内尿激酶注射,持续引流后均达到血肿清除的目的,1周后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率≥75%。本组病例中48例手术效果良好,15例放弃治疗,6例死亡,死亡患者均为术后发生心肺功能衰竭;两例穿刺后一天血肿量较前增加,应用尿激酶溶栓引流,后血肿明显减少;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继发颅内出血、继发脑疝、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3.讨论 近年来脑出血的发病率随着人口年龄的增高而不断提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脑出血逐渐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预后不佳、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 对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传统的开颅手术可有效清除血肿,减轻继发性脑水肿的发生,但是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继发损害大、手术时间长、风险高,尤其对于高龄脑出血患者而言,手术承受能力差,往往预后不佳,而相对于开颅手术锥颅穿刺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弥补了开颅手术的不足,其具有以下优点:(1)高龄脑出血患者大都合并有原发躯体疾病,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能力差,尤其合并心肺功能异常的患者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而锥颅穿刺手术很好的弥补了开颅手术的不足,(2)高龄脑出血患者大多由于年龄及身体条件等因素,患者家属往往拒绝接受开颅手术,对锥颅穿刺术的接受度和承受能力明显提高,本组病例中有11例患者家属明确拒绝开颅手术。(3)此手术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查房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3-02-11 地点::南充市西充县多扶中心卫生院 主题:硬膜下血肿护理查房 参加人员: 姓名: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进行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查房,讨论一下硬膜下血肿的有关知识及护理,首先请姓名简要汇报一下病史。 姓名:患者女,60岁。入院诊断:1、右侧额、颞、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形成。2、高血压病。主诉:因“摔伤伴意识障碍1+小时”入院,T36.5℃ P78次/分 R16次/分BP242/107mmHg,呈昏迷状,双瞳不对等,左侧0.4cm,右侧0.2cm,对光反射迟钝。CT提示:1、右侧额、颞、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形成,血肿大小约46ml。2、右侧颞叶脑挫伤。3、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积血。10:30入手术适合在全麻下行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术毕于15:15带气管插管送回病房麻醉未醒,自主呼吸未恢复,呼吸机支持呼吸,双瞳不对等,左侧0.4cm,右侧0.2cm,光反射迟钝,术区敷料无渗血渗液,血浆管固定通畅。 处理:给予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监测血压,营养脑细胞,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吸氧,冰帽护脑,保留导尿。 姓名:下面请姓名谈一下相关检查。 姓名:1、CT:CT检查较MRI精准,脑出血发病后连接出现高密度影,CT可显示出血量,出血部位。2、心电图:窦性心率。 姓名:下面请姓名谈一下此病的临床表现。 姓名:头昏、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双瞳不对等,球结膜水肿、功能障碍。 姓名:姓名来说一下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 姓名:1气体交换受损;2潜在并发症:心率失常;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4肺部感染的危险;5颅内感染的危险;6泌尿系统感染的危险;7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8便秘;9躯体移动障碍。 姓名:下面请姓名谈该病的护理措施。 姓名:1、气体交换受损-与颅脑损伤后昏迷有关;措施:(1)观察动脉血气的改变;(2)观察呼吸音,呼吸频率,节律;(3)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排出;(4)吸痰刺激患者咳痰,对昏迷病人应早期行气管切开术。 2、潜在的并发症:心律失常;措施:(1)严密监测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的变化;(2)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定时监测心功能血气分析、肾功能、血常规、血电解质等;(3)按医嘱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4)准备好急救药物及设备。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不能进食或肠道功能障碍有关;措施:(1)妥善固定留置鼻饲管,保证其有效进食;(2)定时鼻饲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流质;(3)保证每日的输液量。 4、肺部感染的危险-与清理呼吸道无效有关;措施:(1)病房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地面干燥;(2)充分气道湿化,加强气道湿化是预防VAP的主要措施之一,其效果受湿化液种类、数量、间隙时间等影响,采用NS2ml+氨溴索30mg雾化吸入或2-3ml每1-2小时直接气管内注入,呼吸道黏稠者酌情增加每次注入量,加强翻身拍背,雾化吸入,并缩短间隔时间。 5、颅内感染的危险-与颅脑损伤技术后伤口有关;措施:(1)保持头部引流管的通畅,每天挤压引流管;(2)严格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性状,若引流液鲜红并有凝血块出现,应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 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 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通知医生,遵医嘱按时使用脱水剂。同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禁食、备血、备皮等。 2、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病人,注意防止意外损伤。 3.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4.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温异常(超过)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4、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酒(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类)。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