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生

病生

病生
病生

1.疾病:指机体在一定病因的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高渗性脱水:指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L,血浆渗透压>310mm/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对机体的影响(1)口渴:细胞外液高渗,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中枢,引起口渴感,循环血量减少及因唾液分泌减少引起的口干舌燥。(2)细胞外液含量减少:丢失的是细胞外液,所以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同时失水大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引起ADH分泌增加,加强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而尿比重增高。(3)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由于细胞外液高渗,可使渗透压相对较低的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4)血液浓缩:早期血容量减少不明显,醛固酮分泌不增多,晚期血容量下降,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加强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使尿钠减少。(5)严重的患者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嗜睡,肌肉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3.低渗性脱水:指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L,血浆渗透压<280mm/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1)细胞外液量减少,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2)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抑制渗透压感受器,使ADH分泌减少,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也减少,导致多尿及低比重尿。(3)有明显的失水体征,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凹陷。(4)经肾失钠的低钠患者,尿钠增多,如果是肾外因素所致者,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结果导致尿钠含量减少。

4.水肿的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包括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可致有效流体静压增高,平均有效滤过压增大;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主要取决于血浆白蛋白的含量;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以及淋巴回流受阻,这些因素会导致血管内液体滤出大于回收而使组织液生成过多。(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GFR下降和近曲小管、髓袢以及远曲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增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

5.低钾血症

原因机制:(1)钾摄入不足;(2)钾丢失过多,经消化道、肾、皮肤失钾;(3)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碱中毒,过量胰岛素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增强,某些毒物中毒及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对机体的影响:(1)与膜电位异常相关的障碍:对神经-肌肉的影响,主要有骨骼肌和胃肠平滑肌,以下肢肌肉最常见,严重可累及躯干上肢肌肉及呼吸肌。心电图的变化,与心肌细胞在低钾血症是电生理特性变化密切相关,ST段压低,T波低平及U波增高等。心肌功能的损害,表现为心律失常和心肌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物的敏感性增加。(2)与细胞代谢障碍有关的损害:骨骼肌损害,肾脏损害表现为髓质集合管上皮细胞肿胀、增等,重者可波及肾小管,甚至肾小球,出现间质性肾炎样表现。(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同时发现反常性酸性尿。

6.高钾血症

原因机制:(1)钾摄入过多,经静脉输入过多钾盐或输入大量库血。(2)钾排出减少,主要是肾脏排钾减少。(3)细胞内钾转运到细胞外:酸中毒,高血糖合并胰岛素不足,某些药物的使用,组织分解及缺氧.(4)假性高血钾,可见于白细胞增多或血小板增多,多见于静脉穿刺造成的红细胞机械性损伤。

对机体的影响:(1)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对心肌的影响,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7低张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称为乏氧性缺氧。

8等张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至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缺氧,又称血液性缺氧。

9发热的机制: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刺激下,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EP,EP通过不同的信息传入途径作用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引起发热中枢调节介质的释放,继而使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于是冷敏神经元发出冲动,一方面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而减少散热,另一方面经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紧张度增高,使产热增加,产热大于散热,于是体温上升。体温达到新的调定点水平后,体温调节中枢又通过对产热和散热进行整合,使其维持相对平衡,于是体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10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1)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过程,有新的蛋白质合成且耗能,细胞坏死是一个被动过程,无新的蛋白合成且不耗能。(2)细胞凋亡时,DNA片段化,电泳呈“梯”状,细胞坏死是DNA弥散性降解,电泳呈均一片状。(3)细胞凋亡时,包膜及细胞器相对完整,细胞坏死时,细胞结构全面溶解。(4)细胞凋亡时溶酶体相对完整,局部无炎症反应;细胞坏死时溶酶体破裂,局部有炎症反应。

11自由基:指外层电子轨道上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又称游离基。

12自由基损伤:1膜脂质过氧化增强:破坏膜的正常结构,间接抑制膜蛋白功能,促进自由基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生成,减少ATP生成。2蛋白质功能抑制3核酸和染色体破坏。

1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引起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同时或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出血、贫血甚至休克的病理过程。其主要特征为凝血功能失常。

DIC的临床并发症: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休克和贫血。

出血常为DIC患者最初表现。可有多部位出血倾向,其机制:凝血物质的大量消耗,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抗凝作用,血管损伤。

器官功能衰竭:由于DIC发生的原因和受累脏器及各脏器中形成微血栓的严重程度不同,故不同器官系统发生功能障碍或坏死的程度不

同,以肾脏最易受累,若累及肾上腺时可引起皮质出血性坏死,导致沃-弗综合征。

休克:DIC特别是急性DIC常伴发休克或者加重休克。

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DIC伴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此贫血除具备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征外,可与外周血涂片可见形态特殊的红细胞碎片,称为裂体细胞。

肝性脑病:指继发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或严重慢性实质性肝病的一种以意识障碍为主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假性神经递质:指肝性脑病患者脑内产生的生物胺,他们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但生理效应远较正常递质弱。

#心功能不全代谢变化及机制::心功能不全时机体代偿:1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a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b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2心脏本身代偿反应a心率加快b心脏紧张源性扩张c心肌收缩性增强d心室重塑

3心脏外的代偿a增加血容量b血流重新分布c红细胞增多d组织利用氧能力增加。

心衰早期机体代偿机制:;心脏代偿1心率加快,最快最直接的代偿反应2心肌收缩力增强a吸泥机紧张源性扩张提高心肌收缩力b心肌肥大c儿茶酚胺正性肌力作用心脏外代偿 a血液重分配b血容量增加c组织用养能力增强d红细胞增多神经体液代偿机制,,,

#肺功能不全患者代谢变化机制:

干性脑病:由于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发病机制是由于严重的肝脏疾患造成肝功能衰竭而导致的代谢紊乱、代谢毒物蓄积,从而引起脑组织的代谢和功能障碍。

1、氨中毒学说正常的血氨为59μmol/L(100μg/dL)

NH

3 NH

4

+,当PH值升高时,血中非离子氨增加,进而弥散入血,脑和脑脊液中的氨也随之升高。因此碱中毒时弥散入脑的氨会增多。

认为氨是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因素。

(1)血氨升高的原因,◆氨的生成增多:

1、肝硬化时门脉高压,胃肠道淤血,肠道未经消化的蛋白质成分增多

2、严重肝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时,血中尿素大量堆积

3、肝性脑病早期,躁动肌肉中腺苷分解增加

◆氨的清除不足:1、氨的清除主要在肝内经合成尿素,再由肾排出体外。2、生成1.0分子的尿素能清除2.0分子氨,消耗3.0分子的ATP3、鸟氨酸循环障碍,酶系统遭破坏,尿素合成减少

◆门-体侧支循环的建立

(2)血氨升高对脑的毒性作用: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2、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氨与脑内α-酮戊二酸结合,消耗α-酮戊二酸,使三羧酸循环中断,ATP生成减少。◆谷氨酸形成过程中,消耗NADH,影响细胞呼吸链中氢的传递,导致ATP生成不足。◆氨进一步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这是一种ATP依赖性的氨化作用,又消耗大量ATP。◆氨能抑制丙酮酸脱羧酶的活性,阻碍丙酮酸的氨化脱羧过程,使乙酰辅酸酶A生成不足,乙酰胆碱的合成减少。◆氨与谷氨酸结合成谷氨酰胺,使谷氨酸减少,谷氨酰胺增多。◆谷氨酸能经谷氨酸脱羧酶脱羧生成γ-氨基丁酸。

2、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肝性脑病的发生是由于正常神经递质被假性神经递质所取代,使脑干网状结构中神经突触部位冲动的传递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导致肝性脑病。

3、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根据:

①肝昏迷患者血浆芳香族氨基酸(苯丙、酪氨酸、色氨酸)增多,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减少;

②切除肝脏的狗出现类似改变;

●结论:肝昏迷发生与血浆氨基酸不平衡有关

(1血浆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失衡:支链氨基酸减少,芳香族氨基酸增多。

(2)血浆色氨酸代谢异常(3)γ-氨基丁酸学说

●肝功能下降时,胰岛素灭活减少,过高的胰岛素使肌肉、脂肪等组织摄取、利用支链氨基酸增多,导致血浆支链氨基酸减少;同时芳香族氨基酸分解减少,造成血浆、脑组织中芳香族氨基酸增多,进一步形成假性神经递质。

●色氨酸浓度升高,入脑组织后,经羟化、脱羧转变为5-羟色胺,为抑制性递质。

#急性肾衰少尿期基本代谢变化

(一)少尿期

尿量显着减少,并有体内代谢产物的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它是病程中最危险的阶段。

1.少尿或无尿及尿成分的变化: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或无尿的机制与GFR减少,原尿由坏死的肾小管漏回间质以及肾小管阻塞等因素有关。当原尿通过受损的肾小管时,由于肾小管上皮重吸收水和钠的功能障碍,故尿比重低,尿渗透压低于350mOsm/L,尿钠含量高

于40mmol(40mEq)/L,常达80~100mmol(80~100mEq/L)。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和肾小管上皮坏死脱落,尿中含有蛋白,红、白细胞和各种管型。这些改变与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的尿液变化有明显差别。表现在尿比重、尿渗透压、尿钠含量、尿/血肌酐比值、尿蛋白含量等。

2.水中毒:由于肾脏排尿量严重减少,体内分解代谢加强以致内生水增多,以及输入葡萄糖溶液过多等原因,可引起体内水潴留。当水潴留超过钠潴留时,可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水分可向细胞内转移而引起细胞水肿。严重患者可并发肺水肿、脑水肿和心功能不全。因此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严密观察和记录出入水量,严重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

3.高钾血症:这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最危险的变化。引起高钾血症的原因是①尿量的显著减少,使尿钾排出减少,②组织损伤、细胞分解代谢增强、缺氧、酸中毒等因素均可促使钾从细胞内血细胞外转移,③摄入含钾食物或大量输入含高浓度钾的库血,等等。高钾血症可引起心脏兴奋性降低,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跳骤停而危及病人生命。

4.代谢性酸中毒:主要是由于肾脏排酸保碱功能障碍所致,具有进行性、不易纠正的特点。酸中毒可抑制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并能促进高钾血症的发生。

5.氮质血症:由于体内蛋白质代谢产物不能由肾脏充分排出,而且蛋白质分解代谢往往增强,故血中尿素、肌酐等非蛋白含氮物质的含量可大幅度的增高,称为氮质血症。一般在少尿期开始后几天,就有血中非蛋白氮的明显增多。感染、中毒、组织严重创伤等都会使血中非蛋白氮水平进一步升高,有关尿素等非蛋白含氮物质对机体的影响

#慢性肾功能不全内分泌功能基本代谢变化:

1.尿量的变化(1)夜间排尿增多。 (2)多尿 (3)晚期出现少尿

2.尿渗透压的变化、早期浓缩能力减退而稀释功能正常,晚期浓缩稀释功能减退

3.尿液成分的变化 (1)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致使肾小球滤出蛋白增多;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蛋白重吸收减少 (2)血尿和脓尿

(二)氮质血症,肾功能不全时由于肾小球率过滤下降,含氮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尿酸等在体内积聚,因而血中非蛋白氮含量增加

(三)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水代谢障碍,对水负荷变化的调节能力减弱。

2.钠代谢障碍限制钠摄入可致低钠血症,摄入过多可致纳水潴留。

3.钾代谢障碍,早期钾无明显增高,大量使用排K利尿剂可致低钾血症,晚期可致高钾血症

4.钙磷代谢障碍 (1)血磷增高,血钙降低

5.代谢性酸中毒,早期肾小管上皮细胞泌H+减少,NaHCO3重吸收减少,高Cl血性代谢性酸中毒。肾小球率过滤低于20%时非挥发酸性代谢产物排泄障碍

(四)肾性高血压,因肾实质病变引起的血压升高称为高血压。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增强

2.钠水潴留

3.肾分泌的抗高血压物质减少

(五)肾性贫血(Renal anemia)

慢性肾脏疾病经常伴有贫血,其发生机制是:

1.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2.血液中毒性物质蓄积

3.红细胞破坏增多

4.铁的缺乏

5.出血

(六)出血倾向体内潴留的毒性物质导致血小板变化而非数量上的减少

名解: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指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2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3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指在严重感染、创伤或休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

4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应激反应

神经内分泌反应与全身适应综合征(一)、蓝斑(LC)-去甲肾上原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蓝斑为中枢位点,上行主要与大脑边缘系统有密切的往返联系,中枢效应与应激时的兴奋、警觉、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有关;下行主要至脊髓侧角,行使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外周效应表现为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的迅速升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一系列的心血管反应,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室旁核为中枢位点,上行主要与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等有广泛联系,中枢效应与CRH(可能是应激最核心的神经内分泌效应)和ACTH密切相关;下行主要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肾上腺皮质(通过ACTH)进行密切往返联系,外周效应表现为GC(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加

#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1、中枢神经系统,应激时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变化,是应激反应的调控中心,机体会出现紧张、专注程度升高、焦虑、害怕、抑郁、厌食等。2、免疫系统应激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但是持久过强的应激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3、心血管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会使心率加快、收缩力增强、外周总阻力升高、血液重分布,有利于提高心输出量、提高血压、保证心脑骨骼肌的血液供应,但也使皮肤、内脏产生缺血缺氧。4、消化系统主要为食欲减退,但也有出现进食增加的病例。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胃肠缺血,是胃肠粘膜糜烂、溃疡、出血的基本原因。5、血液系统急性应激时外周血中白细胞数目增多、核左移,血小板数增多、粘附力增强、部分凝血因子浓度升高等,表现出抗感染能力和凝血能力增强。6、泌尿生殖系统,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ADH分泌增加,出现尿少等。应激对生殖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如过强应激原作用后妇女出现的月经紊乱、哺乳期妇女的泌乳停止等。

病原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医学生复习资料

第八章第二节寄生现象与人体微生态系 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体表与外接相同的腔道粘膜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 免疫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体还有利,通称正常菌群。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情况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 群可引起致病,成为机会致病菌。 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如双歧杆菌能刺激肠粘膜下淋巴细胞增殖,诱导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等产生)、延缓衰老抗肿瘤。 微生态失调与条件致病的主要原因:(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低下(3)菌群失调 第四节病原生物的控制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的方法。 无菌操作:医学上将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或者物品的操作技术或措施成为无菌操作。 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物理方法】 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煮沸消毒法、流通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为实验室及生产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巴氏消毒法(饮品加热至62℃,维持30min)。辐射:红外线与微波、紫外线(波长200-300nm,其中波长260nm杀菌力最强。用途:适 用于空气及物品表面消毒。特点:穿透力弱)、电离辐射(优点:能量大、穿透力强、不需 加热、方法简便、不污染环境、无残留毒性) 其他方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低温、臭氧消毒法。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病原生物的种类、生活状态与数量(芽胞对理化因素的耐受力远大于其繁殖体,炭疽杆菌繁 殖体在80℃只能耐受2-3分钟,但其芽胞在湿热120℃ 10分钟才能被杀灭) 消毒灭菌的方法、强度及作用:PS 70%-75%的乙醇消毒效果最好。 第九章医学病毒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且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和感染性。 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称为核衣壳。有些病毒在核衣壳的外表面有一层包膜包裹 衣壳:(1)螺旋对称型(2)20面体立体对称型(3)复合对称型:衣壳具有抗原性 包膜意义:(1)具有保护病毒核衣壳的作用(2)包膜能吸附或融合易感细胞,有助于病毒 的感染(3)包膜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具有抗原性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病毒的复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增殖的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复制周期:1.吸附2.穿入3.脱壳4.生物合成5.装配6.成熟7.释放 病毒的人工培养: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 第四节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 病毒传染源:1.病人:潜伏期2.病毒携带者3.被病毒感染的动物或携带病毒的动物(包括 媒介节肢动物)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水平传播 持续性病毒感染:【概念】可在机体内长期携带病毒,可出现/不出现临床症状,可称为重 要的传染源【包括】1.潜伏性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水痘,免疫下降时引起带 状疱疹2.慢性病毒感染:慢性HBV/HCV 3.慢发病毒感染:HIV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麻疹引发的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休克(shock):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时发生的一种 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 有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休克,如得不 到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极高。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病, 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晚期。 3.血管源性休克;分布异常性休克(maldistrubutive shock):由于 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大量血液淤滞在舒张的 小血管内,使有效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见于感染性,过敏 性,神经源性休克等。 4.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的创伤,感染和休 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 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需靠临 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6.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休克肺:休克时所出现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指肺 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 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 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 吸衰竭综合征。ARDS是急性肺损伤发展到后期的典型表现。

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50%以上。 7.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通过持续放大的级联反应,产生大量的促炎介质并进入循环,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8.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以血液凝固性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9.MHA,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患者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该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10.FDP: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及交联纤维蛋白产生的各种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这些片段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各种FDP片段的检查在DIC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11,3P试验:即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其原理是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FDP结合,使血浆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并凝固,这种不需要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DIC患者往往呈阳性反应,但晚期有时也可为阴性。 12,IRI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一定条件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

病理生理学(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C ) A. 肺炎 B.痢疾 C.缺氧 D. 呕吐 E. 白血病 2.在疾病发生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 B ) A.疾病的诱因 B.疾病的原因 C.疾病的条件 D. 社会环境因素 E.精神心理因素 3.病理生理学是一门( C ) A.研究疾病发生原因的学科 B.研究疾病发生条件的学科 C.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D.研究疾病时机体变化的学科 E.研究疾病转归的学科 4.死亡的标志是( D )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各种反射消失 D.脑死亡 E.体内所有细胞死亡 5.霍乱患者易引起下列哪一种紊乱( A )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肿 E.水中毒 6.急性重症水中毒对机体的主要危害是( A ) A.脑水肿,颅内高压 B.血管破裂 C.肾功能衰竭 D.低钾血症 E.稀释性酸中毒 7.尿崩症患者易引起下列哪一种紊乱 ( A )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肿 E.水中毒 8.大量丢失体液后只补充葡萄糖溶液会导致( B )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高血糖症 9.成人失钾的最重要途径是( C ) A.经胃失钾 B.经小肠失钾 C.经肾失钾 D.经皮肤 E.经结肠失钾

10.严重呕吐可引起下列哪一种类型酸碱紊乱( C ) A.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B. 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水 11.应用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发生低钾血症的机制是( C ) A.醛固酮分泌过多 B.肾脏排钾增多 C.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 D.结肠分泌钾增多 E.经皮肤排钾增多 12.低钾血症时可出现 ( C ) A.正常性酸性尿 B.正常性碱性尿 C.反常性酸性尿 D.反常性碱性尿 E.中性尿 13.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机制是( B ) A.增加肺泡通气量 B.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 C.肾小管泌NH 能力增强 D.碳酸酐酶活性增强 3 —增加 E.肾小管重吸收HCO 3 14.酸中毒时血钾变化的规律是 ( A ) A.升高 B.不变 C.降低 D.先升高后降低 E.先降低后升高 15.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主要代偿调节方式是 ( C ) A. 细胞外液缓冲 B. 呼吸代偿 C. 肾脏代偿 D. 细胞内液缓冲 E. 肠道代偿 16.酸中毒引起心肌收缩力( C ) A.先增强后减弱 B.先减弱后增强 C.增强 D.减弱 E.不变 17.以下哪一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往往无发绀( D ) A.呼吸功能不全 B. 组织用氧障碍 C. 心力衰竭 D. 静脉血掺杂入动脉 E.窒息 18.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最特征的变化是(E )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B.血氧容量正常 C.动脉血压含量正常D.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19.健康者进入高原地区或通风不良的矿井发生缺氧的主要原因是(A ) A.吸入气体氧分压低B.肺换气功能障碍 C.肺循环血流量少D.血液携氧能力低 E.组织血流量少 20.氢化物中毒引起下列哪一种类型缺氧 ( D )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卫生法学》试卷及答案

2013级临床本科《卫生法学》试题级答案 姓名:学号:分数: 一、名词解释(15分) 1.卫生法 2.授权组织执法 3.药品 4.卫生行政诉讼 5.知情同意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卫生行政处罚中的申戒罚有:通报批评、;财产罚有:、;行为罚有:、暂时扣留与吊销许可证或取消资格;人身罚有:、。 2.卫生行政诉讼程序是指由法律规定的人民法院处理卫生行政案件的活动过程。它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3.放射事故分为三类:;;。 4.从事生产经营食品的人员,上岗前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卫生专业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合格者方可上岗;已上岗者应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5.甲类传染病包括有:、。 三、选择题(25分) A型题(单选题,每题2分) 1.下列选项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卫生基本法是( )。 A.《国际卫生条例》 B.《传染病防治法》 C.《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D.《高等教育法》 2.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于1998年颁布了《石家庄市保护中小学校教育环境管理办法》,该《办法》属于( )。 A.卫生行政规章 B. 卫生行政法规 C.地方性卫生规章D.地方性卫生法规 3.以下有关卫生行政复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卫生行政申诉、卫生行政复议和卫生行政诉讼是卫生行政纠纷解决的三条重要途径 B.卫生行政复议属于卫生行政机关内部的纠错审查程序 C. 通常行政相对人可以从申诉、复议和诉讼中任意选择一种方式救济自己的合法权益 D.上级机关发现下级机关所作的复议结果有误时,可以进行再次复议 4.( )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 A.国务院 B.国务院办公厅 C.卫生部 D.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病生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研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 变化和机制,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实验治疗,分析疗效原理,探 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主要内容是:①总论,包括绪论和疾病概论。②病理过程。③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2.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①动物实验(急性、慢性)②临床观察③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3.循证医学 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谈谈你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特点的理解及学习计划。 病理生理学揭示了疾病时各种临床表现和体内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许多疾病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从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出发,深入学习。 第二章疾病概论 1.概念题 ①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全身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净精神状态。 ②疾病: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 ③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 ④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⑤脑死亡: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2.简述病因、条件及诱因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病因分成七大类:①生物性因素②理化因素③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④遗传性因素⑤先天性因素⑥免疫因素⑦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此类病因侵入机体后常常构成一个传染过程。 3.简述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的不同 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发生的。有的先天性因素是可以遗传的,如先天愚型。 4.以大出血为例,叙述发展过程中的因果交替与恶性循环。 大出血→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减少…(恶性循环形成) 5.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及意义 标准:①呼吸心跳停止②不可逆性深昏迷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扩大或固定 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①法律依据②医务人员判断死亡的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③器官移植的时期和合法性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1.试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病因和机制:肾内和肾外丢失大量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

(2020年更新)《病理生理学(本科必修)》期末试题和答案

《病理生理学(本科必修)》2018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基本病理过程是指( ) A.每一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规律 B.机体重要系统在不同疾病中出现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 C.各系统的不同疾病所共有的致病因素 D.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E.各系统的每一种疾病所特有的病理生理变化 2.休克肺的主要病理变化不包括( ) A.肺不张 B.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C.肺充血、出血 D.肺泡上皮细胞增生 E.肺泡水肿 3.死亡是指( ) A.反射消失、呼吸停止、心跳停止 B.细胞死亡 C.意识永久性消失 D.脑电波消失 E.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4.高烧患者出汗多、呼吸增快易出现( ) A.高渗性脱水 B.水中毒 C.低渗性脱水 D.等渗性脱水 E.低钠血症 5.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 A.高钠血症 B.高钾血症 C.水中毒 D.氮质血症 E.代谢性酸中毒 6.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早期出现的临床表现是( )

A.少尿 B.夜尿 C.贫血 D.高血压 E.骨营养不良 7。心脏向心性肥大常见于( ) A.严重贫血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维生素Bi缺乏 D.高血压病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8.左心衰竭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 A.下肢水肿 B.呼吸困难 C.肝肿大 D.颈静脉怒张 E.胃肠功能障碍 9.下列何种情况可引起低钾血症( ) A.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 B.大量输注库存血 C.严重组织损伤 D.消化液大量丢失 E.醛固酮合成减少 10.钙超载引起的再灌注损伤不包括( ) A.激活磷脂酶使膜结构损伤 B.激活蛋白酶导致膜结构蛋白分解 C.影响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 D.促进氧自由基生成 E.心肌收缩功能减弱 11.严重创伤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 ) A.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 B.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C.凝血因子Ⅻ被激活 D.凝血因子X被激活 E.直接激活凝血酶 12.代谢综合征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 ) A.腹型肥胖 B.糖尿病 C.高血压 D.胰岛素抵抗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名解、填空、考点、 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亚健康: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表现为“三多三少”:主诉症状多、自我感觉不适多、疲劳多;活力低、反应能力低、适应能力低,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又称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素、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免疫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 遗传易感性:指由某些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即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患病的风险。如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肾病因人而异。(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易于罹患某种疾病的倾向性。) 条件: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诱因:其中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恶性循环:在一些疾病或病理过程因果交替的链式发展中,某几种变化互为因果,形成环式运动,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称为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恶性循环。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判定标准: 1、自主呼吸停止,人工呼吸15分钟仍无自主呼吸; 2、不可逆性深昏迷; 3、颅神经反射(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均消失; 4、瞳孔散大或固定; 5、脑电波消失; 6、脑血流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有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减少人力及经济消耗;为器官移植创造良好的时机和合法的依据。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低渗性脱水特点是①失Na+多于失水;②血清Na+浓度<130mmol/L;③血浆渗透压<280mmol/L;④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问答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最容易发生休克的原因? 1、通过肾丢失以及肾外丢失的三条途径导致细胞外液丢失 2、细胞外液丢失导致细胞内为高渗透状态,水向细胞内转移进一步转移,细胞外液减少。 3、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故机体虽然缺水,但不能很快的通过喝水补充体液。 4、早期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极速分泌少,早期多尿,更加重了集体的缺水。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概念】:特点: (1)失水多于失钠 (2)血清钠离子浓度>150mmol/L (3)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病理生理学试卷及答案完整版

《病理生理学》试卷(A)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A型) 1. 病理生理学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 A. 流行病学调查 B. 动物实验研究 C. 临床观察病人 D. 推理判断 E. 临床实验研究 2. 能引起疾病并赋予其特征性、决定其特异性的因素称为() A. 疾病的原因 B. 疾病的条件 C. 疾病的诱因 D. 疾病的内因 E. 疾病的外因 3. 按目前有关死亡概念,下列哪种情况意味着人的实质性死亡,继续治疗 已无意义?() A. 四肢冰冷,血压测不到,脉搏测不到 B. 大脑功能停止,电波消失 C. 心跳、呼吸停止 D. 脑电波消失 E. 全脑功能永久性停止 4. 大量丢失小肠液首先出现的水电解质紊乱,多见的是() A. 高渗性脱水 B. 低渗性脱水 C. 等渗性脱水 D. 低钠血症 E. 高钾血症 A5. 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时首先通过什么调节水钠平衡?() A. ADH B. 血管内外钠交换 C. 醛固酮

D. 心钠素 E. 细胞内外钠交换 6. 最易出现休克倾向的水电解质紊乱是() A. 高血糖致低钠血症 B. 低钾血症 C. 等渗性脱水 D. 高渗性脱水 E. 低渗性脱水 7. 低钾血症最常见原因是() A. 摄入钾不足 B. 细胞外钾转移进入细胞内 C. 经肾丢失钾 D. 经胃肠道丢失钾 E. 经皮肤丢失钾 8.下列哪个不会引起脑细胞水肿?() A. ADH分泌异常增多症 B. 呼吸衰竭 C. 脑缺氧 D. 正常人一次饮水3000ml E. 肝性脑病 9. 用钙盐治疗高钾血症的作用机制是() A. 提高心肌阈电位和动作电位2期钙内流 B. 使血钾向细胞内转移 C. 使血钠向细胞内转移 D. 改变血液pH使钾降低 E. 促进钾在肠及肾排出 10. 酮症酸中毒时,机体可出现() A. 细胞内K+释出,肾内H+-Na+交换↓ B. 细胞内K+释出,肾内H+-Na+交换↑ C. 细胞外K+内移,肾内H+-Na+交换↓ D. 细胞外K+内移,肾内H+-Na+交换↑

病理生理学试卷及答案完整版本

《病理生理学》试卷(A)文都考研 一、选择题(1-25题为A型,26-30题为X型,每小题1分,共30分。请 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A型) 1. 病理生理学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b ) A. 流行病学调查 B. 动物实验研究 C. 临床观察病人 D. 推理判断 E. 临床实验研究 A2. 能引起疾病并赋予其特征性、决定其特异性的因素称为( d ) A. 疾病的原因 B. 疾病的条件 C. 疾病的诱因 D. 疾病的内因 E. 疾病的外因 3. 按目前有关死亡概念,下列哪种情况意味着人的实质性死亡,继续治疗 已无意义?(e ) A. 四肢冰冷,血压测不到,脉搏测不到 B. 大脑功能停止,电波消失 C. 心跳、呼吸停止

D. 脑电波消失 E. 全脑功能永久性停止 4. 大量丢失小肠液首先出现的水电解质紊乱,多见的是(c) A. 高渗性脱水 B. 低渗性脱水 C. 等渗性脱水 D. 低钠血症 E. 高钾血症 A5. 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时首先通过什么调节水钠平衡?( b ) A. ADH B. 血管内外钠交换 C. 醛固酮 D. 心钠素 E. 细胞内外钠交换 6. 最易出现休克倾向的水电解质紊乱是(e) A. 高血糖致低钠血症 B. 低钾血症 C. 等渗性脱水 D. 高渗性脱水 E. 低渗性脱水 7. 低钾血症最常见原因是(d) A. 摄入钾不足 B. 细胞外钾转移进入细胞内 C. 经肾丢失钾 D. 经胃肠道丢失钾 E. 经皮肤丢失钾 8.下列哪个不会引起脑细胞水肿?d() A. ADH分泌异常增多症 B. 呼吸衰竭 C. 脑缺氧 D. 正常人一次饮水3000ml E. 肝性脑病 9. 用钙盐治疗高钾血症的作用机制是( a ) A. 提高心肌阈电位和动作电位2期钙内流 B. 使血钾向细胞内转移 C. 使血钠向细胞内转移

2015年暨南大学病理生理学试题示例,考研笔记,复试真题,考研真题,考研经验

1/8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de9870710.html, 1 2015年暨南大学考研指导 育明教育,创始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投资创办,并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加盟,是一个最具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考研考博辅导机构。更多详情可联系育明教育孙老师。 脑功能不全 【考查目标】 1.了解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脑的疾病表现特征。 2.掌握认知障碍和意识障碍的概念、脑的结构基础、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3.了解脑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考查内容】 一、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脑的疾病表现特征。 二、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的概念 认知的脑结构基础 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 认知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的概念 意识维持和意识障碍脑结构基础 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主要危害 意识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8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de9870710.html, 2 病理生理学实验 【考查目标】 掌握病理生理学各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原理、材料与方法、注意事项等。着重动手能力和训练独立从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考查内容】 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高钾血症、发热、水肿、缺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失血性休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右心衰竭、呼吸衰竭、氨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酸碱平衡紊乱。 【考查要点】 各个实验的目的、设计原理、材料与方法、注意事项等。 Ⅳ试题示例 1、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6分,共48分) 试题示例: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本科病生试卷及答案

重庆医科大学试卷 重庆医科大学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病理生理期末考试试卷 (供预防、影像、生物医学工程、护理、药学、中药、医检生物技术方向专业使用) 考试方式(闭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签名 一、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 A. 风湿性心脏病 B. 休克 C. 缺氧 D. 发热 E. 代谢性酸中毒 2.高热,大量出汗的患者易发生【 】 A. 低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E. 高钾血症 3.能引起疾病并赋予其特征、决定其特异性的因素称为【 】 A. 疾病的原因 B. 疾病的条件 C. 疾病的诱因 D. 疾病的内因 E. 疾病的外因 4.肾小球滤过分数是【 】 A.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流量之比值 B.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之比值 C.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小管重吸收率之比值 D. 肾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之比值 E. 肾小球滤过钠量与肾小管重吸收钠量之比值 5.等张性缺氧发生时患者血气可发生的变化是【 】 A.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 血氧容量降低 C. 血氧饱和度降低 D. 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E. 动脉血氧含量正常 6. 下列指标中哪一项是反映血中H 2CO 3 浓度的最佳指标【】 A. pH B. PaCO 2 C. BB D. SB E AB 7. 严重肾功能衰竭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A. 肾小管泌NH 3 增加 B. 肾小管泌H+增加 C. 固定酸阴离子排出减少 D. 碳酸酐酶活性增加 E 重吸收HCO 3 -增加 8. 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主要是由于【】 A.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B.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C. 微循环血流淤滞 D. 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E. 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加 9. 下列哪种是导致DIC患者出血的主要原因【】 A.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B.凝血物质被大量消耗 C.凝血因子Ⅻ被激活 D.抗凝血酶物质增加 E.血管通透性增高 10. 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引起微循环血管收缩最主要的体液因素改变的是【】 A. 血管紧张素Ⅱ↑ B. 加压素↑ C. 儿茶酚胺↑ D. MDF↑ E. TXA 2 ↑ 11. 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 A. 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 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D.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E. 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12. 不列哪种疾病伴有右心室前负荷明显加重【】 A. 肺源性心脏病 B. 肺动脉瓣狭窄 C. 高血压病 D. 室间隔缺损 E. 心肌病 13. 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是【】 A. 酸中毒 B. 高钾血症

病理生理笔记

休克 1.★试述休克时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的病理变化特点及其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答:(1)微循环缺血期的变化特点: ①皮肤、内脏的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静脉、小静脉持续痉挛,毛细血管网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②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组织缺血缺氧。 ③血管收缩,血管口径变小。 ④微血管自律运动增强,而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此时微循环内血流速度减慢,轴流消失,血细胞出现齿轮状运动。 发生机制: ①各类导致休克的因素先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再加上由于缺血引起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垂体加压素等缩血管因子的增加,导致皮肤、内脏小血管收缩,在一定程度迅速短暂地增加了回心血量,保证了心脑的血供。 ②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使得心输出量增加,以维持动脉血压。 ③皮肤、内脏的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静脉、小静脉持续痉挛,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升高了血压。 ④毛细血管网少灌少流、灌少于流使得流体静压下降,增加了组织液的回吸收,此外醛固酮的分泌也增加了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补充了部分血容量。 ⑤动静脉吻合支开放,血流通过短路回流增加,导致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引起组织缺血缺氧。 临床表现:患者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心率快,脉搏细速,脉压减小,尿量减少。由于缺血期的代偿作用,最大程度保证心脑灌流,因此患者神志一般清楚,但常显烦躁不安。 2.★试述休克时患者的心功能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答:(1)休克时心功能变化:①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②心肌收缩力减弱和心输出量下降。③心肌损伤。 (2)发生机制: ①休克时血压下降、心率增加,使舒张期缩短,减少了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②机体缺氧、酸中毒使得心肌代谢水平下降,从而减弱了心肌收缩力,减少了心输出量。 ③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也减少了心脏本身的供血,从而减弱了心肌收缩力,并可引发心肌损伤。 ④酸中毒常常并发高钾血症,血钾的升高也减弱了心肌收缩力。 ⑤休克时肠屏蔽功能降低,从而发生内源性内毒素血症,引发心肌损伤。 3.★何谓ARDS;试述其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答:(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2)病理变化:可以分为渗出、增生和纤维化三个相互关联和部分重叠的阶段。 ①渗出期见于发病后第一周。肺呈暗红或暗紫的肝样变,可见水肿、出血。重量明显增加。24小时内镜检见肺微血管充血、出血、微血栓,肺间质和肺泡内有蛋白质水肿液及炎症细胞浸润。若为感性病因引起者,肺泡腔PMNs聚集和浸润

怎样学习病理生理学

病生的重点是机制,所以切忌拿属于形态学的病理那一套去学病生,没用的,上到内科就会发现,论述一个疾病的时候病理和病理生理是两个内容。那么我们要用一个怎样的思路去学习病生呢?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个病理生理过程是由什么病因和诱因引起的,然后要理解这些病因和诱因通过什么机制使得机体发生病理生理变化,其发展过程与结果如何,最后就要明白如何阻止和纠正病理生理变化。这个思路很重要,等到以后学习临床课的时候,明白一个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就可以从病人的体征症状和辅助检查了解到病人是有什么疾病,这个疾病的发展过程将会如何,以及如何去阻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并治愈之,一个经验丰富的医师能够对疾病的发展了如指掌,有一部分的功劳就是属于病生的。 我之前说过,病生分为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和系统病理生理,学习病生需要按照这个顺序一步步走,没办法跳过的,那就好比还没学会走就先学跑了,会摔跤的。对于中山医而言,病生不会学脑功能不全,我接下来会慢慢讲各章节要怎么学好,因为这门课对于诊断学,临床课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不能学完就扔了。 关于疾病的概论,主要是要掌握基本概念,比如健康,亚健康,疾病与死亡。不过对于临床而言,重要的是病因和诱因的概念,因为在诊断一个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弄明白因为什么而发病了,不然的话没有去除病因和诱因,是没有办法彻底治好疾病的,而且掌握病因的各种类型对于问诊思路的培养也很有帮助。发病学就是泛泛的说一下疾病一般都是怎么发展的,机制有哪些,后面学到的东西不外乎都是这几种,所以有个基本概念之后,学到后面就比较容易上手了。这一章的重点是各个基本名词的概念。 基本病理过程包括第三章到第十二章的内容,这些都是最为基本的病理生理过程,比如任何一个病人都会有水电解质紊乱,所以掌握它们是必然的事情。 水电解质紊乱里,首先要牢记其分类和各种电解质正常值,连缺还是多都搞不清楚的话,还谈什么补液呢?这一部分需要先记住一下各种电解质的正常值,这个在临床工作是经常的用,这部分的内容编写就是典型的“原因机制+机体影响(即发展过程)+防治的病生基础”这种三段式结构,以水钠代谢为例,首先明白分类,然后每一类里都会论述其原因(如低渗性脱水的原因就是机体大量丢失钠和水,机制则是一切可能失钠失水的途径),对机体的影响(低渗性脱水易导致休克、少尿、脱水体征和尿钠减少等),防治的病生基础(去除病因,缺啥补啥,防治并发症),这一套思路下来,整个水电解质紊乱就可以很好理解了,剩下的就是记忆了,在临床工作中,通常都是先从症状体征和辅查推断出病理生理过程,然后再反过来针对病理生理过程的发展做出应对性的治疗的。这章的重点是各种水电解质紊乱分类的概念,以及其机制和机体影响,防治什么的知道了机制还不好办么,其中最重点的是水钠钾钙。 酸碱平衡紊乱的思路是一样的,先记住正常值和分类,然后要理解酸碱平衡的决定性因素有两个:呼吸和代谢,一定要准确判断酸碱失衡是由呼吸因素引起还是代谢因素引起,不然用错了方法去治疗酸碱失衡是很大件事的。本章的重点是酸碱平衡的一些指标及其各自代表呼吸因素还是代谢因素,单纯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以及各自的三段式,还有就是要会简单的判断一个给定常规指标的人是属于何种水电解质酸碱紊乱。 缺氧需要先复习一下生理的氧离曲线,这样要好懂很多。首先就是掌握缺氧的概念和各项血氧指标,然后是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然后就是缺氧导致的机体变化。缺氧是很常

病生答案

第一章绪论 【参考答案】 二、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什么是循证医学? 3.为什么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 1.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2.所谓循证医学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也必须遵循该原则,因此病理生理学应该运用各种研究手段,获取、分析和综合从社会群体水平和个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获得的研究结果,为探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与实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因为人与动物不仅在组织细胞的形态上和新陈代谢上有所不同,而且由于人类神经系统的高度发达,具有与语言和思维相联系的第二信号系统,因此人与动物虽有共同点,但又有本质上的区别。人类的疾病不可能都在动物身上复制,就是能够复制,在动物中所见的反应也比人类反应简单,因此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不经分析机械地完全用于临床,只有把动物实验结果和临床资料相互比较、分析和综合后,才能被临床医学借鉴和参考,并为探讨临床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 第二章疾病概论 二、问答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哪些特点? 2.举例说明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相应的表现和在疾病发展中的意义? 3.试述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神经体液机制? 4.简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1. 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例如甲型肝炎病毒,可从消化道入血,经门静脉到肝,在肝细胞内寄生和繁殖。 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只有机体对病原体具有感受性时它们才能发挥致病作用。例如,鸡瘟病毒对人无致病作用,因为人对它无感受性。 ●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既改变了机体,也改变了病原体。例如致病微生物常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有些致病微生物自身也可发生变异,产生抗药性,改变其遗传性。

临床医学本科病理生理学试卷及答案

临床医学本科《病理生理学》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统分人 复核人 得分 一、选择题(1-25题为A 型,26-30题为X 型,每小题1分,共30分。请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A 型) 1. 病理生理学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 (b ) A. 流行病学调查 B. 动物实验研究 C. 临床观察病人 D. 推理判断 E. 临床实验研究 A2. 能引起疾病并赋予其特征性、决定其特异性的因素称为 ( d ) A. 疾病的原因 B. 疾病的条件 C. 疾病的诱因 D. 疾病的内因 E. 疾病的外因 得分 阅卷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3. 按目前有关死亡概念,下列哪种情况意味着人的实质性死亡,继续治疗 已无意义?(e ) A. 四肢冰冷,血压测不到,脉搏测不到 B. 大脑功能停止,电波消失 C. 心跳、呼吸停止 D. 脑电波消失 E. 全脑功能永久性停止 4.大量丢失小肠液首先出现的水电解质紊乱,多见的是(c) A. 高渗性脱水 B. 低渗性脱水 C. 等渗性脱水 D. 低钠血症 E. 高钾血症 A5. 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时首先通过什么调节水钠平衡?( b ) A. ADH B. 血管内外钠交换 C. 醛固酮 D. 心钠素 E. 细胞内外钠交换 6. 最易出现休克倾向的水电解质紊乱是(e) A. 高血糖致低钠血症 B. 低钾血症 C. 等渗性脱水 D. 高渗性脱水 E. 低渗性脱水

传染病学笔记(完美版)

目类别临床执业医师比 例 科目 基础科目13% 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专业科目75% 内科学(含传染病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 公共科 目 12% 卫生法规、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 中医类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审定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师)》为依据。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范围如下: 中医执业医师 1.中医学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1.中医学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1.中医学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药理学、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 1.中医学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药理学、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总论 一、感染过程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资料及问答题

病生名词解释与问答题答案 1.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2、健康:健康指的是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3、疾病: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病因:能够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因素称为病因。 5、诱因: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诱因。 6、脑死亡(brain death):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永久性停止的标志是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的标准 7、低渗性脱水: 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其特点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8、高渗性脱水: 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其特点是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外液量均减少。 9、脱水热: 由于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0、水肿: 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1、高钾血症: 血清中钾浓度高于5.5mmol/L 12、低钾血症: 血清中钾浓度低于3.5mmol/L 。 13、酸碱平衡紊乱: 病理情况下引起的酸碱超负荷、严重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内环境酸碱稳态破坏而产生PH异常的情况。 14、四型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 细胞外液H+增加或HCO3- 原发性减少和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呼吸性酸中毒: CO2排除障碍或吸进过多引起以血浆[H2CO3]原发性增高和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代谢性酸中毒: 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以血浆[HCO3-]原发性增加和PH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呼吸性碱中毒: 肺通气过度,以血浆[H2CO3]原发性减少和PH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15、水中毒是指水摄入量超出人体排水量的能力,以致水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液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的病理现象。又称水过、水潴留性低钠或稀释性低钠血症。 16、同一病人有两种或三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形式,通常把两种酸中毒或两种碱中毒合并存在,使pH向同一方向移动的情况称为酸碱一致型或相加性酸碱平衡紊乱。如果是一个酸中毒与一种碱中毒合并存在,使pH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称为酸碱混合型或相消性酸碱平衡紊乱。 17、缺氧(hypoxia):因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18、发绀(cyanosis): 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均匀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 19、四型缺氧: 乏氧性缺氧、血液型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20、肠源性紫绀: 若因进食导致大量血红蛋白氧化而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21、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是指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稳定必须靠临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症。 22、SIRS 及CARS:全身炎症反应(SIRS): 指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失控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是指感染或创伤时机体产生可引起免疫功能降低和对感染易感性增加过于强烈的内源性抗炎反应。 23、DIC(弥散性血管内出血): 是一种在致病因子作用下,以凝血系统被激活并引起微血栓形成,同时或继发纤溶亢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