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秋季学期遥感概论总复习

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秋季学期遥感概论总复习

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秋季学期遥感概论总复习
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秋季学期遥感概论总复习

一、名词解释(10*4’)

二、填空(15’)

三、简述题

四、计算题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

1.遥感、遥感探测系统、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狭义)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广义)

遥感系统(信息源)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播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其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2.与常规观测相比,遥感观测的特点;

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时效性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4)经济性

5)局限性

6)可以到达测绘人员到不了的地方

3.分别从遥感平台、传感器类型、工作方式和应用简述遥感类型;

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传感器类型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按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基本概念:

1.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2.朗伯源、朗伯面

郎伯源:辐射亮度L与观察角θ无关的辐射源。

郎伯面:对漫反射面,当入射辐照度I一定时,从任何角度观察反射面,其反射面辐射亮度是一个常数,这种反射面又叫郎伯面。

3.绝对黑体、灰体、选择辐射体

绝对黑体(ε=1):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灰体(0<ε<1):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这种物体叫做灰体。

选择辐射体(ε(λ)):存在选择性吸收。

ε:比辐射率;发射率

4.太阳常数

指不受大气影响,在据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5.夫琅和费吸收线

用高分辨率光谱仪观察太阳光谱时,连续光谱的明亮背景上的离散的暗谱线

6.辐照度、辐射出射度、辐亮度

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E=dΦ/dS,单位:W/m2,S为面积。

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I=dΦ/dS,单位:W/m2,S为面积。

辐亮度(L):假定有一辐射源呈面状,向外辐射的强度随辐射方向而不同,则L定义为辐射源在某一方向,

Φ。单位:W/(sr·m2)。

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即L=

Ω

A

cos

)

7.大气窗口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8. 光学厚度

在计算辐射传输时,单位截面积上吸收和散射物质产生的总衰弱。(度娘)

9.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双向反射因子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 ):对于地物表面dA ,入射时福照度为dI i (φi,θi ),在φr 和θr 方向上,由dI i 产生的反射亮度为dL r ,随着入射方向和反射方向的不同,产生一个函数f r ,成为BRDF 。F r =)

,(),i dLr(i i dIi r r i θφθφθφ。

双向反射比因子R(BRF):在给定的立体角锥体所限制的方向内,在一定福照度和观测条件下,目标的反射辐射量与处于同一福照度和观测条件下的标准参考面(朗伯反射面)的反射辐射通量之比。

简述问题:

10. 简述电磁波性质并按频率排列电磁波谱;

性质:1)横波

2)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3)满足:f ?λ=c ;E=h ?f

4)波粒二象性

该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可以划分为γ射线、X 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11. 简述基尔霍夫定律;

辐照度I i 仅与波长和温度有关,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无关。 公式:11a M =2

2a M =M 0=I 12. 简述黑体辐射定律; 普朗克公式普遍适用于绝对黑体辐射:M λ(λ,T )=

1)/(^15^2^2-?kT hc e hc λλπ 其中c 为真空中的光速;k 为玻尔兹曼常数;h 为普朗克常数;M 为辐射出射度

13. 简述大气结构及其对遥感的影响。

大气在垂直方向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外大气层。

对遥感的影响主要在对流层。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云和雨等天气现象,可进行航空遥感。 平流层有高空云层,有一点点天气现象。

电离层和外大气层对遥感无影响。

14. 简述大气中散射的主要类型、特点并说明微波遥感具有全天侯工作的能力;

1) 瑞利散射(d<<λ):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特点: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对可见光的影响很大。因为可见波波长较小,尤其是蓝绿波,在传播过程中,几乎都被散射掉了

(例如蓝天),但对于红外和微波,几乎没有影响(例如夕阳和朝霞)。

2) 米氏散射(d=λ):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特点:方向性比较明显。

因为云雾的粒子大小与红外线的波长相近,所以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射。

3) 无选择性散射(d>>λ):当大气中粒子直径比波长大得多的时候发生的散射。

特点: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虽然云雾粒子直径与红外波长相近,但相比可见光波段,云雾中,水滴的粒子直径比波长大得多,

所以对可见光中各个波长的光散射强度相同,所以微波比可见光有最佳的穿云透雾能力。

15. 综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并被传感器接收整个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1)能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传输:部分被大气中微粒散射和吸收而衰减。波长位于大气窗口的能量才能通过大气层,并经大气衰减后到达地表

3)与地表相互作用:不同波长的能量到达地表后,被选择性反射,吸收,透射,折射。

4)再次通过大气层:包含不同地表特征波谱响应的能量,再次经大气吸收,散射衰减。不仅使传感器接收的地面辐射强度减弱,而且由于散射产生天空散射光使遥感影像反差降低并引起遥感数据的辐射,几何畸变,图像模糊,直接影像到图像的清晰度,质量和解译精度。

5)遥感系统:通过遥感系统记录辐射值。

第三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1. 简述主要遥感平台及其特点;

根据运载工具类型,可分为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和地面平台。

航天: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分为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和海洋卫星系列。高度在150km以上。

航空:包括低、中、高空飞机,以及气艇、气球等。高度在百米至千米不等。

地面:包括车、船、塔等。高度在0~50m的范围内。

2.卫星轨道主要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气象卫星:低轨和高轨。

低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简称极地轨道。卫星与太阳同步,所以成为极地卫星。

高轨:地球同步轨道,绕地球一周需24小时。卫星公转角速度和地球自转角速度相等,相对于地

球似乎固定于高空某一点,故称做地球同步卫星或静止气象卫星。用于传送各种天气资料。

就人造地球卫星来说,其轨道按高度分低轨道和高轨道,按地球自转方向分顺行轨道和逆行轨道。这中间有一些特殊意义的轨道,如赤道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对地静止轨道、极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等。

3.列举主要的气象卫星、陆地卫星和海洋卫星,并说明主要特点。

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环境遥感卫星。共5个探测通道,可用于天气预报等“风云二号”是地球同步轨道静止气象卫星。是中国第一颗自旋稳定静止气象卫星。

“雨云”卫星、NOAA卫星系列、GMS等

特点:1)轨道分两种,低轨和高轨。低轨是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高轨是地球同步轨道。

2)短周期重复观测

3)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

4)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

5)空间分辨率较低,对实时性要求很高

陆地卫星:Landsat、SPOT、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特点:空间分辨率高,波段数少,实时性低,光谱宽

海洋卫星:Seasat1、“雨云”7号、日本海洋观测卫星、ERS、加拿大雷达卫星。

特点:1)需要高空和空间的遥感平台,以进行大面积同步覆盖的观测

2)以微波为主

3)电磁波与激光、声波的结合是扩大海洋遥感探测手段的一条新路

4)海面实测资料的校正

5)传感器参数和灵敏度高,光谱窄。

4.列出你所知道的我国卫星遥感系列和主要目的、应用。

陆地、海洋、地球、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主要任务是获取全球的昼夜云图资料及进行空间海洋水色遥感实验。可用于天气预报、提供植被指数、区别云和雪、进行海洋水色观测等。

“风云二号”:主要功能是对地观测,每小时获取一次对地观测的可见光、红外与水汽云图。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5.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

1)投影距离的影响: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和放大与投影距离无关,并有统一的比例尺。中心投影则受投影

距离(遥感平台高度)影响,像片比例尺与平台高度H和焦距f有关。

2)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当投影面倾斜时,垂直投影的影像仅表现为比例尺有所放大,像点ao、bo相对位

置保持不变,但ao、bo与AO、BO相比,比例有所夸大。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ao、bo的比例关系有显著的变化,各点的相对位置和形状不再保持原来的样子,地面上AO=BO,而像片上的ao>bo。

3)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时,随地面起伏变化,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成比例缩小,

相对位置不变。中心投影时,地面起伏越大,像上投影点水平位置的位移量就越大,产生投影误差。这种误差有一定的规律。

6.反差系数、反差;

反差:胶片的明亮部分与阴暗部分的密度差,即ΔD=D亮-D暗。(胶片的最大反差是特征曲线上最大密度与最小密度之差。黑白分明称高反差,明暗差别不明显成低反差。)

反差系数:拍摄后负片影像与景物亮度差之比,即特征曲线上的斜率。(斜率等于1时,胶片的影像反差与景物亮度差相等,感光材料的光学密度能正确地反应地物的亮度差别;γ>1时,胶片影像的反差大于地物的亮度差,地物实际亮度被夸大;γ<1时,胶片影像反差小于地物的亮度差,地物实际亮度差被缩小。)

7.摄影成像与扫描成像的不同点?

摄影成像是通过成像设备获取物体影像的技术。传统摄影依靠光学镜头及放置在焦平面的感光胶片来记录物体影像。数字摄影则通过放置在焦平面的光敏元件,经光/电转换,以数字信号来记录物体的影像。

扫描成像是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顺时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8.简述微波遥感的特点;

1)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2)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

4)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其波长很适合于海面动态情况的观测。

5)分辨率较低,但特征明显

9.雷达、侧视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及特点

雷达:无线电测距和定位。按照工作方式可分为成像雷达和非成像雷达,成像雷达又可分为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和合成孔径侧视雷达。

侧视雷达:其天线不是安装在遥感平台的正下方,而是与遥感平台的运动方向形成角度,朝向一侧或两侧倾斜安装,向侧下方发射微波,接收回波信号的。特点:可使不同地形显示出更大差别,使雷达图像更具有立体感。

合成孔径侧视雷达:利用遥感平台的前进运动,将一个小孔径的天线安装在平台的侧方,以代替大孔径的天线,提高方位分辨力的雷达。特点:天线孔径越小,方位分辨率越高。

10.侧视雷达的距离分辨率、方位分辨率;

距离分辨力P g:P g=

c

2w

·sec F

距离分辨力与脉冲宽度有关,在理论上等于脉冲宽度的一半。脉冲宽度不变时,俯角越小,距离分辨力越高。

方位分辨力P a:P a=(λ/D)R R为距目标地物的距离

发射波长越短,天线孔径越大,距离目标地物越近,方位分辨力越高。

11.合成孔径雷达的距离分辨率、方位分辨率;提高分辨率原理?

方位分辨力P s=(λ/L s)R=D。说明其方位分辨力与距离无关。只与天线的孔径D有关。天线孔径越小,方位分辨力越高。

12.解释图像特征参数:

空间分辨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面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光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辐射分辨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每一像元的辐射量化级。时间分辨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及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

解释概念:

1.颜色的性质(明度、色调、饱和度)

明度: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亮程度的感觉。

色调: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饱和度:彩色纯洁的程度,也就是光谱中波长段是否窄,频率是否单一的表示。

2.互补色;三原色;三补色;减法三原色;

互补色:若两种颜色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就成为互补色。(三补色:黄-蓝、红-青、绿-品红)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两种颜色混合相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则称之为三原色(红、绿、蓝)。

减法三原色:指加法三原色的补色(黄、品红和青)。

3.辐射畸变、辐射校正

辐射畸变:实际测量时,辐射强度值还受到除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的辐射强度和地物的光谱反射率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称为辐射畸变。原因:传感器本身产生的误差、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辐射校正:通过纠正辐射亮度的办法实现的对大气影响的校正。

4.K-L变换及其特点

K-L变换是离散变换的简称,又被称作主成分变换。它是对某一多光谱图像X,利用K-L变换矩阵A进行线性组合,而产生一组新的多光谱图像Y,表达式为Y=AX。

特点:1)从几何意义来看,变换后的主分量空间坐标系与变换前的多光谱空间坐标系相比旋转了一个角度。而且新坐标系的坐标轴一定指向数据信息量较大的方向。2)就变换后的新波段主分量而言,它们所包括的信息量不同,呈逐渐减少趋势。但对不相关的噪声没有影响,所以可以分离出噪声。

5.K-T变换及其主要应用

K-T变换也称缨帽变换。这种变换也是一种线性组合变换。表达式为Y=BX。

应用:主要针对TM数据和曾经广泛使用的MSS数据。它抓住了地面景物,特别是植被和土壤在多光谱空间中的特征,这对于扩大陆地卫星TM影响数据分析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6.信息复合

多种信息源的复合是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复合后的图像数据将更有利于综合分析。

7.图像直方图(要会画)

直方图以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图像亮度值与像元数之间的关系。在二维坐标系中,横坐标代表图像中像元的亮度值,纵坐标代表每一亮度或亮度间隔的像元数占总像元数的百分比。

简述题:

8.简述常用的颜色立体

1)颜色立体:中间轴代表明度,从底端到顶端,由黑到灰再到白明度逐渐递增。中间水平面的圆周代表色调,顺时针方向由红、黄、绿、蓝到紫逐步过渡。圆周上的半径大小代表饱和度。

2)孟塞尔颜色立体:中央轴代表无彩色的明度等级,顶部白为10,底部黑为0,从0至10共分为10个明度级。水平剖面上是色调,颜色离开中央轴的水平距离代表饱和度的变化。

3)HLS彩色模式:环绕垂直轴的圆周代表色调,以红色为0°,逆时针旋转每隔60°改变一种颜色并且数值增加1,一周360°刚好6种颜色。顺序为红、黄、绿、青、蓝、品红。垂直轴代表明度,

取黑色为0,白色为1,中间为0.5.从垂直轴向外沿水平面的发散半径代表饱和度,与垂直轴相交

处为0,最大饱和度为1。

9.简述引起遥感图像几何畸变的原因。

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

2)地形起伏的影响

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

4)大气折射的影响

5)地球自转的影响

10.简述遥感图像几何校正的主要思路和步骤。

基本思路:

校正前的图像看起来是由行列整齐的等间距像元点组成的,但实际上,由于某种几何畸变,图像中像元点间所对应的地面距离并不相等。校正后的图像亦是由等间距的网格点组成的,且以地面为标准,符合某种投影的均匀分布,图像中格网的交点可以看作是像元的中心。校正的最终目的是确定校正后图像的行列数值,然后找到新图像中每一像元的亮度值。

具体步骤:

1)找到一种数学关系,建立变换前图像坐标(x,y)与变换后图像坐标(u,v)的关系,通过每一个变换后图像像元的中心位置(u代表行数,v代表列数,均为整数)计算出变换前对应的图像坐标点(x,y)。

2)计算每一点的亮度值。

11.地面控制点?如何选取地面控制点?控制点数目如何确定?

以地面坐标为匹配标准的,叫做地面控制点(GCP)。

一般来说,控制点应选取图像上易分辨且较精细的特征点。特征变化大的地区应多选些。图像边缘部分一定要选取控制点,以避免外推。尽可能满幅均匀选取。

控制点数目的最低限是按未知系数的多少来确定的。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控制点数的选取要大于最低数很多。

12.简述图像增强及主要的图像增强方法(三种以上)。

当一幅图像的目视效果不太好,或者有用的信息突出不够时,就需要作图像增强处理。

1)对比度扩展:通过改变图像像元的亮度值来改变图像像元对比度,从而改善图像质量的图像处理方法。

常用方法有线性变换和非线性变换。

2)空间滤波:以重点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主要包括平滑和锐化。平滑可以用来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噪。(均值平滑、中值滤波)锐化可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率大的部分。

(sobel、roberts、laplace、定向检测)

3)图像运算:两幅或多幅单波段影像,完成空间配准后,通过一系列运算,可以实现图像增强,达到提取某些信息或去掉某些不必要信息的目的。(差值运算、比值运算)

4)多光谱变换:可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其变换的本质是对遥感图像实行线性变换,使多光谱空间的坐标系按一定规律进行旋转。(K-L变换、K-T变换)

13. 彩色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

1) 单波段彩色变换: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可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幅彩色图像。

这种方法又叫密度分割,即按图像的密度进行分层,每一层所包含的亮度值范围可以不同。

2) 多波段色彩变换:根据加色法彩色合成原理,选择遥感影响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种原

色,就可以合成彩色图像。由于原色的选择与原来遥感波段所代表的真实颜色不同,因此生成的合成色不是地物真实的颜色,因此这种合成叫做假彩色合成。

3) ★HLS 变换:HLS 代表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色彩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用近似的颜色立体来定量化。

14. 简述多源信息复合及复合类别?信息复合的必要性?

多源信息复合是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复合后的图像数据将更有利于综合分析。

分为遥感信息的复合和遥感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遥感信息复合又分为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复合和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复合。

多元信息复合实现了遥感数据之间的优势互补,也实现了遥感数据与地理数据的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目视解译的效果,更在分析定量中提高了精度,扩大了遥感数据的应用面。

15. 推导图像灰度双线性差值关系式 由梯形计算公式:β

β-+-=-1)1,(),(),(),(j i f y i f y i f j i f 故

),()1()1,(),(j i f j i f y i f ββ-++=

同理),1()1()1,1(),1(j i f j i f y i f +-+++=+ββ

然后,计算x 方向,以),(y i f 和),1(y i f +为边组成梯形来内插)

,(y x f 值,结果为

),()1(),1(),(y i f y i f y x f αα-++= 综合上面三式,得: )],()1()1,()[1()],1()1()1,1([),(j i f j i f j i f j i f y x f ββαββα-++-++-+++=

第五章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1. 简述遥感图像解译及主要分类,并简要说明。

遥感图像解译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1)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2)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根据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各种影像特征,结合专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的解译经验和成像规律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解,完成对遥感图像的解译。

2. 简述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特征和主要识别特征。

目标地物特征:地物电磁辐射差异在遥感影像上的典型反映。可分为色、形、位三大类。

识别特征:

色调: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

颜色:彩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

阴影: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

形状: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

纹理: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

大小:遥感图像上目标物的形状、面积与体积的度量。

位置:目标地物分布的地点。

图型:目标地物有规律的排列而成的图形结构。

相关布局:多个目标地物之间的空间配置关系。

3. 简述目视解译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步骤。

常用方法: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符合法、综合推理法、地理相关分析法

基本步骤:

1) 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

2) 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

3) 室内详细判读

4) 野外验证与补判

5) 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

4. 主要数据源

1)多光谱扫描仪:MSS影像

2)专题绘图仪:TM图像

3)SPOT地球观测卫星(SPOT图像)

第六章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

名词解释:

1.像素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

空间特征:每个像素含有特定的地理位置的信息,并表征一定的面积。由传感器上瞬间视场角决定。

属性特征:采用亮度值来表达,在不同波段上,相同地点的亮度值可能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地物在不同波段上辐射电磁波的特征不同造成的。

2.多波段遥感图像格式BSQ BIP BIL

BSQ:按波段顺序依次排列

BIP:每个像元按波段次序交叉排列

BIL: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

3.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首先需要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非监督分类:是在没有先验类别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的方法。

4.动态聚类、ISODATA

动态聚类:在初始状态给出图像粗糙的分类,然后基于一定原则在类别见重新组合样本,知道分类比较合理为止。

ISODATA: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技术。

5.专家系统

包括遥感图像数据库、解译知识库、推理机和解释器。

简述题:

6.简述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的步骤;

1)明确遥感图像分类的目的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应用目的选取特定区域的遥感数字图像2)根据研究区域,收集与分析地面参考信息与有关数据。

3)对图像分类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掌握各种分类方法的优缺点,然后根据分类要求和图像数据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图像分类方法和算法。

4)找出代表这些类别的统计特征

5)为了测定总体特征,在监管分类中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进行采样,测定其特征

6)对遥感图像中各像素进行分类

7)分类精度检查

8)对判别分析的结果统计检验

7.简述常用的监督分类方法;

1)最小距离分类法:以特征空间中的距离作为像素分类的依据,包括最小距离判别法和最近领域分类法。

2)多级分割分类法:通过设定在各轴上的一系列分割点,将多维特征空间划分成分别对应不同分类类别的互不重叠的特征子空间的分类方法。

3)特征曲线窗口法:根据:相同的地物在相同的地域环境及成像条件下,其特征曲线是相同或相近的,而不同地物的特征曲线差别明显。

4)最大似然比分类法:通过求出每个像素对于各类别的归属概率,把该像素分到归属概率最大的类别中去的方法。

8.简述常用的非监督分类方法;

1)分级集群法:分级集群法采用“距离”评价各样本在空间分布的相似程度,把它们的分布分割或者合并成不同的集群。特点:这种归并的过程是分级进行的,在迭代过程中没有调整类别总数的措施,如果一个像元被归入到某一类后,就排除了它再被归入到其他分支类别中的可能性,这样可能导致对一个像元的操作次序不同,会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这是缺点。

动态聚类法:在初始状态给出图像粗糙的分类,然后基于一定原则在类别见重新组合样本,知道分类比较合理为止。代表:ISODATA

9.简述ISODATA分类过程;

1)按照某个原则选择一些初始类聚类中心

2)计算像素与初始类别中心的距离,把该像素分配到最近的类别中

3)计算并改正重新组合的类别中心,如果重新组合的像素数在最小允许值以下,则将该类别取消,并使总类别数减1。

10.简述遥感图像特征抽取的主要方法、主要特征。

方法:地物边界跟踪法、形状特征描述与提取、地物空间关系特征描述与提取

特征:几何特征、灰度、纹理、光谱

11.简述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及其主要组成部分,其核心部分以及主要发展趋势。

专家系统包括遥感图像数据库、解译知识库、推理机和解释器。

1)遥感图像数据库包括遥感图像数据和每个地物单元的不同特征,它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2)解译知识库包括专家解译知识和背景知识,它由知识库管理系统管理

3)推理机是核心,其作用是提出假设,利用地物多种特征作为证据,进行推理验证,实现遥感图像解译。

4)解释器是一个用于说明推理过程的工具。

核心部分:推理机采用正向推理和反向推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遥感图像解译。有两种运行形式:咨询式和隐蔽式发展趋势:

1)抽取遥感图像多种特征并综合利用这些特征进行识别

2)逐步完成GIS各种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利用GIS数据减少自动解译中的不确定性

3)建立使用于遥感图像自动解译的专家系统,提高自动解译的灵活性

4)模式识别与专家系统相结合

5)计算机解译新方法的应用

第七章遥感应用

名词解释:

高光谱遥感

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响数据的技术。简述题:

1.影响岩石光谱特征的主要因素?如何区分沉积岩与岩浆岩?

影响因素:

1)岩石本身的矿物成分和颜色

2)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和表面糙度。颗粒细、平滑,反射率高。

3)岩石表面湿度。湿度大,反射率低。

4)岩石表面风化程度影响,风化物成分、颗粒大小等。

5)岩石自然露头的土壤和植被覆盖。

沉积岩的特点:

1)最大的特点是具成层性。

2)没有特殊的反射光谱特征,必须结合其他特征如空间特征、出露条件区分。

3)沉积岩由于抗蚀程度的差异和产状的不同,常形成不同的地貌特点。

4)沉积岩的解译应注重标志性岩层的建立。

岩浆岩的特点:

①形状呈团块状和短的脉状。

②岩浆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

2.影响水体光谱特征的主要因素?利用水体光谱特征可以开展哪些应用研究。

影响因素:水面性质、水体中悬浮物的性质和含量、水深和水底特性。

应用:确定水体界线、确定水体悬浮物、探测水温、探测水体污染、探测水深

3.影响植物光谱特征的因素有哪些?

植物本身的结构特征、外界的影响和植物覆盖程度。

4.简述农作物估产的原理与方法。

主要包括三方面:农作物识别与种植面积估算、长势监测、估产模式建立。

(1)根据作物的色调、图形结构等差异最大区分作物与其他植物

(2)利用高时相分辨率卫星数据对作物生长全过程动态监测

(3)建立农作物估产模式(Y = a + b VI)

5.简述影响土壤光谱的主要因素。

机械组成和颜色、含水量、植被覆盖情况、有机物质含量、地貌和耕作等。

6.简述高光谱遥感与传统多光谱遥感的区别,以及高光谱遥感数据处理主要技术方法。

区别:高光谱遥感的成像光谱仪可以分离成几十甚至数百个很窄的波段来接收信息;每个波段宽度仅小于10nm;所有波段排列在一起能形成一条连续的完整的光谱曲线;光谱的覆盖范围从可见光到热红外的全部电磁辐射波谱范围。

主要技术方法:

1)光谱微分技术

2)光谱匹配技术

3)混合光谱分解技术4)光谱分类技术

5)光谱维持特征提取方法6)模型方法

第八章3S技术综合应用

名词解释:

3S技术(RS、GIS、GPS)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简述题:

1.简述GIS及其主要功能。

GIS: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下,运用地理信息

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数据,提供管

理、模拟、决策、规划、预测和预报等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地理信息

的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1)数据采集功能

2)地理数据管理功能

3)空间分析与属性分析功能--- GIS核心

4)地理信息的可视化表现

2.简述GPS基本原理及空间定位系统组成、主要作用。

基本原理: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空间定位系统组成:

①导航卫星:设置在升交点赤经互隔60度的6条近圆轨道,每条轨道均匀分布4颗卫星,目前共有27颗卫星在2万公里轨道运行。

②地面站:主控站、监测站、注入站

③空间定位卫星导航仪:天线、接收机、信息处理、控制与显示

主要作用:空间定位系统具备实时、连续提供地球任一点的经纬度、高程、三维速度和准确时间能力。(GPS在3S技术中的作用:精确定位能力;准确定时及测速能力。)

3.简介主要的空间定位系统。

1)全球定位系统(GPS):

美国国防部控制,分加密(P码)和民用(C/A码)

基本观测量:码相位测量、载波相位测量

2)全球轨道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 Globao Orbiting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1982-1987由前苏联建立,27颗卫星,3个轨道平面,可同时5颗卫星观测。

3)双星导航定位系统

我国北斗1号、2号卫星。导航与通讯技术结合卫星定位系统。

4.简述遥感技术在3S技术中的主要作用。

1)GIS数据库的数据源;

2)利用遥感数据获取地面高程更新GIS中高程数据;

5.简述3S技术综合应用。

1)车辆导航与车辆监控系统2)海洋渔业资源开发

3)精细农业发展

4)土地研究5)全球变化研究领域

6)环境动态监测与环境保护7)防灾、减灾、救灾

8)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

6.简述水色传感器与陆地资源卫星及气象卫星传感器的主要不同

SNR高、波段窄、时间窗口10:30-14:30、避免太阳直射光;覆盖周期1-2天,空间分辨率500-1000米;有绝对精度指标要求。

遥感考试重点整理

遥感课程复习重点 第一章概论 1、遥感的定义: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具体地讲: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2、遥感的分类:(1)按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2)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3)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4)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3、遥感技术特点:(1)宏观性、综合性(2)多源性: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多尺度(3)周期性、时效性。 第二章电磁波谱与地物波谱特征 1、遥感如何辨别地物的,其基础是什么: 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因此遥感技术主要是建立在物体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原理之上的。 2、维恩位移定律:分谱辐射能量密度的峰值λmax波长随温度的增加向短波方向移动,且在一定的温度下,绝对黑体的温度与辐射本领最大值相对应的波长乘积为一常数,即) (λ(维恩常量)。 m= T b 3、辐射功率:单位时间内,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所发射的总辐射功能,也称为幅出度。一种以辐射形式发射、转移、或接收的功率。 物体的总辐射功率: 4、电磁波谱、波谱响应曲线的概念与二者的区别: 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次序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波普响应曲线:根据遥感器对波谱的相对响应(用百分数表示)与波长的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绘出曲线。 区别: 5、解释下面这张图

遥感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遥感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探测系统 根据通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 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与常规观测相比,遥感观测的特点 遥感观测可以实现大面积同步观测,并且不受地形阻隔等限制。 遥感探测,尤其是空间遥感探测,可以在短时间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分别从遥感平台、传感器类型、工作方式和应用简述遥感类型 遥感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传感器: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工作方式: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应用: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基本概念: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序,构成了电磁波谱。 按照波长递减的顺序: 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波段(超远红外,远红外,中红外,近红外),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0.38~0.76微米),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朗伯源、朗伯面 辐射亮度L与观察角无关的辐射源,称为朗伯源。一些粗糙的表面可近似看做朗伯源。严格来说,只有绝对黑体才是朗伯源。对于漫反射面,当入射幅照度一定时,从任何角度观察反射面,其反射亮度是一个常数,这种反射面称朗伯面。把反射比为1的朗伯面叫做理想朗伯面。 绝对黑体、灰体、选择辐射体 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这种物体叫灰体。如果发射率与波长无关,那么可把物体叫作灰体,否则叫选择性辐射体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细则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做好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资助与奖励办法》(海大研字〔〕号)、《关于印发<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海大研字〔〕号)的通知》,结合学院专业特色,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除特别说明外,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用于奖励学院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全日制研究生。 第三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实行申请制,由学校一次性发放并记入其学籍档案。 (一)申请的基本条件: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遵守宪法、法律和校规校纪; .诚实守信,品学兼优; .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 (二)申请学业奖学金的学术成果: 1.须属于本学科领域并以中国海洋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或申请人导师为第一作者,申请人为第二作者; .已用于获得奖学金的成果不得重复使用。 第四条评选学年内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不具备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申请资格: 因个人原因学籍状态处于休学或者其他保留学籍情况;

.处于学校纪律处分期限内尚未解除; .超出基本修业年限。 第五条学业奖学金分为学习奖学金、学术(实践)创新奖学金、文体和社会活动奖学金、科技竞赛奖学金四项。 第二章学习奖学金 第六条学习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习态度端正且成绩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奖励标准为元生,评选时间为硕士二年级的春季学期(基本修业年限为两年的硕士研究生为二年级秋季学期),奖励人数为该年级硕士研究生人数的。 第七条评选方式:分专业进行评选,按照平均学分绩排序评先。平均学分绩计算公式为: ∑= ? + + ? = n i n n i i 1 总学分 课程学分 课程成绩 课程学分 课程成绩 平均学分绩 。 补充说明: .申请人需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课程且成绩合格,若出现不合格成绩则无资格申请学习奖学金; .免修课、补修课及缓考的课程不计入平均学分绩的计算中; .若学生因不可抗拒因素(如因公出差或遭遇重大变故等)错过评选的经学院批准后可申请下一年度与下一年级共同参评。 第三章学术创新奖学金 第八条学术创新奖学金:用于奖励在科研活动中勤奋进取、成果显著,取得创新成果的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奖励标准为元生,评选时间为硕士三年级的春季学期(基本修业年限为两年的硕士研究生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

1.遥感的基本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重力场、声波、地震波的探测; 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结合P2图,阐述遥感系统的组成。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按遥感平台、探测波段、传感器的工作方式来分,遥感可分成哪几种类型。 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微米; 可见光探测:探测波段为0.38-0.76微米;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微米;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收集与记录目标物发射、散射的微波能量。 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和被动遥感:二者主要区别在于传感器是否发射电磁波。被动式遥感是被动地接受 地表反射的电磁波,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比较大。主动式遥感多为微波 波段,受天气和云层影响较小。 成像和非成像遥感:成像方式:把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能量以图像形式来表示。 非成像方式:将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物理参数记录为 数据或曲线图形式,包括:光谱辐射计、散射计、高度计等。4.阐述遥感的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综合性是指,可以根据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特性,选取相应的波段组合来判断地物的属性。可比性是指,可以将不同传感器得到的数据或图像进行对比。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5.地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的特点有哪些。 6.什么叫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7. 目前遥感所使用的电磁波有哪些波段(其波长范围、特点、应用)。 可见光波段:0.38-0.76 μm,作为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中最常用的波段 红外波段:0.76—1000μm,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如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等),可进行全天时遥感。 微波波段:1mm—1m,能穿透云、雾而不受天气影响,能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遥感探测。能直接透过植被、冰雪、土壤等表层覆盖物。 紫外线波段:0.01—0.4μm,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岩的分布和油污染的监测。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和散射作用,通常探测高度在2000米以下。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有哪些。 吸收、散射及反射作用、折射。 1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主要位于哪几个波段? 在紫外——微波之间,具明显吸收作用的主要是O3、O2、CO2和H20;此外NO2、CH4对电磁辐射也有吸收,多种成份吸收特定波和的电磁波,形成相应的吸收带。

遥感导论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第一章 遥感概述 遥感定义:遥远的感知。通过遥感器(传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 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的接受目标物体的自身发射和对 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 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宇航遥感等。 按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0.05-0.38μm 可见光遥感:0.38-0.76μm 红外遥感:0.76-1000μm 微波遥感:1mm-1000mm 遥感技术系统:遥感信息源信息获取、遥感数据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应用。 遥感特点:5个小标题: 大面积同步观测 时效性强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好 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2.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横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满足方程: f λ = c 电磁辐射的度量:辐射能量,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辐射照度,辐射出射度 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 吸收率(,)1T αλ≡,反射率(,)0T ρλ≡,与波长与温度无关。 恒星和太阳的辐射可近似看作黑体辐射。 斯忒藩-玻尔滋蔓定律:p20

绝对黑体的辐射出射度与其温度的4次方成比例:4M T σ= 其中 0()T M M d λλ∞ =? 维恩位移定律:p20,注意p20图2.7和p21表2.2 最强辐射的波长 max λ 与其温度T 成反比:max T b λ?= 基尔霍夫定律:p21-22。公式,0M M ε= 某实际物体与同一温度、同一波长绝对黑体的辐射出射度之间存在关系:0M M α= 其中,α为实际物体的吸收系数, 0M 为绝对黑体的辐射出射度,α也称为比辐射率或发射率,记作0M M ε=。 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太阳辐射: 太阳是遥感主要的辐射源,又叫太阳光。 大气吸收: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对太阳辐射有选择性吸收,形成太阳辐射的大气吸收带。 大气散射 ?不同于吸收作用,只改变传播方向,不能转变为内能。 ?大气的散射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对遥感图像来说,降低了传感器接收数据的质量,造成图像模糊不清。 ?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区。 大气发生的散射主要有三种:(p29-30) 瑞利散射:d <<λ,分子为主,无方向性,可见光,4I λ-∝ 米氏散射:d ≈λ,微粒,强度有明显方向性,红外,2I λ-∝ 非选择性散射:d >>λ,强度与波长无关。 大气折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折射虽只改变电磁波的方向,不改变强度,但会 导致传感器接收的地物信号发生形状和比例尺的改变。 大气反射:大气反射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取决于云量,各波段均会受其影响。 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这些波段是被动遥感的工作波段。 2.3 地球辐射及地物波谱

遥感知识点综合

中科院博士遥感入学考试 1995年博士生(地学分析)入学试题 一、简答题(40分) 1.遥感地学评价标准。 2.LandsatTM数据特征。 3.我国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主要通道及特征。4.遥感信息处长合分析。 二、问答题(任选二题,60分) 1.评述我国遥感应用的发展特点。 2.遥感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遥感在地学研究中应用与作用。4.遥感监测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1996年博士生入学试题(遥感地学分析) (任选四题,每题25分) 1.遥感地学分析及其意义 2.遥感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特点 3.论述遥感在全球变化研究中作用 4.遥感信息增强方法 5.专题遥感信息提取的方法与应用 2000年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RS) 遥感概论 一、简答与名词解释: 1. 混合像元(98) 2. 高光谱(98) 3. 监督与非监督分类(97) 4. 最大似然法(97) 5. 纹理特征用于信息提取(98) 6. 主成分分析(99) 7. TM的七个波段(97) 8. 高光谱遥感(99) 9. 遥感影象的特征(99) 二、论述 1. 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公式及应用。(98) 2. 结合工作,谈遥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99) 3. 遥感地学评价基础。(97)

2000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生入学考试RS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1.高光谱遥感 2.空间分辨率 3.大气纠正 4.色度空间 5.小波变换 二、论述题(任选三,每个25分,共75分) 一、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 二、多源数据复合的方法及关键技术 三、遥感的发展及前沿综述 四、结合你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 2002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入学考试(RS) 一、名词解释(20分) 五、波谱分辨率 2. 密度分割 3. 全球定位系统 4. 遥感制图 5. 监督分类 二简答(40分) 1. 多源数据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 2. 雷达遥感的主要特征 3. 纹理特征提取的方法 4. 遥感信息地学评价标准 三问答(40分) 1. 成像光谱仪的基本原理 2. 遥感影像解译的主要标志 3. 结合您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 中国院遥感所XX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遥感概论)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60分) ?地物反射波(光)谱 ?双向反射率分布函数 ?基尔霍夫定律 ?瑞利散射 ?大气窗口 ?分辨率 ?辐射亮度 ?维恩位移定律 ?高光谱 ?小波分析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题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第一章】绪论 1、【名】遥感(remote sensing)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 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 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 a)按照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 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 c)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 6、遥感发展简史 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 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 J N Niepce (1826, France) 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 Intrepid balloon, 1862 1906, Kites Pigeons, 1903. (2)航空遥感阶段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1930年,美国开始全国航空摄影测量。 1937年,出现了彩色航空像片。 (3)航天遥感阶段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意义重大。 70年代美国的陆地卫星 法国的Spot卫星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中国,印度,巴西等。 卫星遥感 Landsat Spot NOAA EO-1 Terra/modis Ikonos 7、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50年代航空摄影和应用工作。 60年代,航空摄影工作初具规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70年代,腾冲遥感实验获得巨大成功。 70.4.24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0年代是大发展阶段。 目前在轨运行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 8、遥感的应用 (1)资源调查与应用 1. 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农、林土地资源调查、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 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精细农业 作物估产 “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导论知识点小结 1.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火枪、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2.遥感的类型 1)按遥感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3)按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0.3-0.4);可见光(0.4-0.7);红外(0.7-14mm); 微波(0.1-100cm)等。 3.遥感技术的特点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4.电磁波的主要参数 1)波长(Wavelength):指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即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位点(如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2)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那样距离所需的时间。 3)频率(frequency):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或振荡的次数或周期(T),用V示。 注:一般可用波长或频率来描述或定义电磁波谱的范围。在可见光——红外遥感中多用波长,在微波遥感中多用频率。 4)振幅(Amplitude):表示电场振动的强度。它被定义为振动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即每个波峰的高度。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5.常用电磁波波段特性 1)紫外线(UV):0.01-0.4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 2)可见光:0.4-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3)红外线(IR):0.76-1000 μm。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远红外6.0-15.0 μm;超远红外15-1000 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4)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6.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中国海洋大学 2007-2008学年 第2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海洋大学2007-2008学年第2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共 4 页第 2 页三、指令正误判断,对正确指令写出源操作数、目的操作数的寻址方式,对错误指令指出原因(设VAR1, VAR2为字变量, L1为标号)(20分)(1)MOV SI,120 (2)MOV AX, [BX] (3)MOV BP, AL (4)MOV CS, BX (5)MOV [BX][SI], 3 (6)ADD AX, LENGTH VAR1 (7)SUB [DI], 99H (8)PUSH 200H (9)XCHG AX, ES (10)JMP L1+5 四、分析下列程序,回答问题。(共10分) 1.MOV AX,50 MOV CX,5 LOP:SUB AX,CX LOOP LOP MOV BUF,AX HLT 上述程序段执行后,[BUF]=? 2.MOV CL,3 MOV BX,0B7H ROL BX,1 ROR BX,CL 执行上述程序段后BX的内容是。 3.STRING DB ‘A VBNDGH!234%Y*’ COUNT DW ? ……… MOV BX,OFFSET STRING MOV CX,0 LOP:MOV AL,[BX] CMP AL,‘*’ JE DONE INC CX INC BX JMP LOP DONE:MOV COUNT,CX HLT 上述程序段的功能是。

共 4 页第 4 页 六、按下图叙述8086最小模式下的读周期时序。要求:以T1、T2、T3、T4状态为叙述顺序,且在此4个状态下某引脚上信号变化的话,必须在叙述中解释该引脚的变化。(15分)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遥感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遥感的基本概念(广义与狭义) 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探测。 狭义遥感:仅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将目标电磁波特性纪录下来,通过分析,解释物体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补充层面:因此,又可以说: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种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2.遥感、遥测、遥控的区别 遥感区别于遥测(Telemetry)和遥控(Remote Control)。 遥测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技术。 遥控指远距离控制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技术。 完成空间遥感过程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技术和遥控技术。例如,卫星遥感必须测定卫星运行参数\控制卫星运行姿态等。 3遥感系统组成 遥感系统包括:被探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大组成部分。 4.遥感类型的划分 (1)按遥感平台分,包括: A、地面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平台、船载平台、手提平台等。 B、航空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航空器上,如飞机、气球等,一般高度小于80千米。 C、航天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一般高度大于80千米。 D、航宇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星际飞船上,主要用于对地月系统以外目标进行探测。(2)按遥感器的探测波段分,包括: A、紫外遥感→指利用0.05-0.38微米间紫外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B、可见光遥感→指利用0.38-0.76微米间可见光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C、红外遥感→指利用0.76-1000微米间红外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D、微波遥感→指利用1毫米-10米间微波辐射进行探测。 E、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被分成若干狭窄波段进行遥感探测。 (3)按工作方式分,包括: A、主动遥感→指利用遥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地物后向散射信号进行探测。 B、被动遥感→指遥感器不向目标地物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地物自身发射或对自然辐射源如太阳等反射能量。 或者分为: C、成像遥感→指遥感器接收目标地物电磁波信息可以转换成数字图像或模拟图像。 D、非成像遥感→指遥感器接收目标地物电磁波信息不能转换成数字图像及模拟图像。(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包括: A、就较大研究领域看:包括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 B、就具体应用领域看:包括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灾害遥感\考古遥感\军事遥感等。

遥感导论(梅安新版)考试重点

遥感导论(梅安新版) 考试重点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610126318.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一、名词解释 定量遥感:利用遥感传感器获取地表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在先验条件和计算机的支持下,定量获取目标物参量或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区别于仅依靠经验判读的定性识别地物的方法。 遥感建模:从传感器上获得的遥感数据叫可测参数,建立可测参数与地面目标的状态参数之间数关系叫建模。 影像空间: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特征的遥感影像所表达的地理空间称为影像空间。 遥感影像的综合与分解 遥感影像的综合:①由高空间分辨率向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②由高光谱分辨率数据向低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③由多传感器遥感数据经融合;④由多波段遥感数据的融合。 遥感影像的分解:①由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向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像元分解);②经过运算的高光谱向多光谱数据转换成新的遥感数据。 遥感信息:遥感信息是指以电磁波为载体,经介质传输而由航空或航天遥感平台所收集到的反应地球表层系统现象的空间信息,是影像空间所包含的地学信息。 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光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是对光谱细节的分辨能力的表达。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像元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传感器能把两个目标物作为清晰的实体记录下来的两个目标物之间最小的距离。 地面分辨率:衡量遥感图像能有差别地区分两个相邻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超过分辨率的限度,相邻两物体在图像上即表现为一个单一的目标。是空间分辨率数值在地面上的实际尺寸,取决于像元大小和背景信息。 遥感信息独立的地学变量:由于地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反射和辐射量,这些反射和辐射量在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中有不同的灰度值,经过不同波段遥感数据的特殊处理,可以获得新的特殊的灰度值的遥感影像,与其他地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灰度值,这就是地物在遥感影像中具有独立的地学变量。 同质阈值:对于一定大小和基本要素空间的目标,我们可以制定出分辨的标准,而如果目标超出标准,其要素就散焦和无法分辨,这就是该目标的同质阈值。 空间增强:针对像元极其周围像元运算,单波段。光谱增强:对多图像,多波段。 高通滤波:高频过去,低频滤掉,用于边缘增强;低通滤波:低频过去,高频滤掉,用于内部特征增强。(滤波是把某种信号处理成为另一种信号的过程。)光谱模式识别:根据像元到像元之间的光谱信息自动划分土地类型的分类过程,监督、非监督分类都属于光谱识别模式。空间模式识别:根据像元与周围像元的空间关系进行图像分类。 非监督分类:是一种无先验(已知)类别标准的分类方法。对于待研究对象和区域,没有已知类别或训练样本做标准,而是利用图像数据本身能在特征测量空间中聚集成群的特点,先形成各个数据集,然后再核对这些数据集所代表的地物类别。

2021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考研对于我来说就像一部电影,前期需要铺垫准备,高潮总在最后,这样才能有好的结局。我的结局就不错,所以给你介绍下经验。 其实政治这个科目真的分数很不容易琢磨,尤其是主观题,但是政治也没有那么难,只要自己好好背了,就肯定没问题。当时在英、政两科里面,我最最担心的就是政治,因为我这个人就是很怕这种会议和会议内容等的记忆。后来也是问了很多学长学姐,他们最多的就是李凡的《政治新时器》。于是,前期我就跟着李老师学习,到了后期,大家一定要刷题,特别是里面有很多比较准的预测题。总而言之,前期看《政治新时器》打基础,后期刷题巩固和预测。但还是建议不要在政治上下太多的功夫,当然如果时间充裕那功夫越足越好,但是跟专业课和英语比起来,政治的分数是最让人捉摸不透,在尽力的基础上稳定自己心态就好。 对于英语来说单词是重点,看不懂是绝对做不了题啊,可以背《一本单词》,我是大概背了5遍,每次都背的比较快,单词一定要碎片化背诵,比如,一天背4次,每次15分钟比一天背1次,一次背1h效率高很多。 真题是必须,我只做了一遍真题,但是每次做完一道阅读就会分析很久,建议童鞋们多做两遍,把题分析透彻。真题我的选择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知识点很多,也值得推荐。 暑假前可以完成两轮,第二轮对着译文看英文,搞清楚长难句的层次划分。暑假期间做真题,第一遍还是查单词、英文对译文,长难句分析;第二遍自己翻译文章,对照译文改,搞懂文章中的短语。 9月到10月把真题中的较难的文章拿出来笔译,然后对着译文修改,这个过程很费时间,一定要坚持住,按照以往学长学姐们的经验以及个人经历,我认为这一步的性价比很高,不仅学了阅读,而且对翻译也有帮助。 10月到11月做真题,这个阶段是包括完型、新题型、作文一起写。两篇一分析。 完型:很多人会丢掉这一块,但是近几年完型难度在降低,可以尽量做一下。我做完型没有任何技巧,就是背单词,单词会了,完型也不会太难。当然完型等到暑假以后开始做就可以,前期主要是背好单词!!搞好阅读!! 作文如果没有把握可以看看蛋核英语的视频课程,能让你顿悟不少。我的材料都可以关注微信了解学习一下。

遥感概论第二章重点

一、电磁波的性质 1.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c = f·λ 2.反射、吸收、透射现象 3.散射 4.偏振 二、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会出现三种情况:反射、吸收、透射,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如果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的反射率大,发射率就小) 三、反射的分类 1.镜面反射(理想状态) 2.漫反射(理想状态) 3.混合反射:各个方向反射强度差不多 4.方向反射:有一个方向反射特别强 四、定义 ①反射:电磁辐射与物体作用后产生的次级波返回原来的介质, 这种现象称反射。该次级波便称之为反射波(辐射)。 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②透射:电磁辐射与介质作用后,穿过该介质到达另一种介质的现象或过程。 透射率:透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之比。 ③偏振:如果电磁波在各方向上振幅大小不相同,且各方向振动之间没有固定位相关系,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的夹角为90°,则称该波发生了偏振现象。 五、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的波长(频率的大小)长短,依次排列成的图表,称为电磁波谱。按频率从短到长可分为γ射线、X 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①可见光谱中的各种颜色成分大致所属的波长区间: 红:620~760nm 橙:590~620nm 黄:560~590nm 绿:500~560nm 青:470~500nm 蓝:430~470nm 紫:380~430nm ②红外波段波长范围0.76~1000μm ,遥感所用波段如下: 近红外: 0.7~3 μm 中红外: 3~8 μm 远红外: 8~15 μm ③微波波长范围1mm~1m 六、各种电磁波的不同与共性 ①不同点:传播的方向性、穿透性、可见性、颜色不同 ②共性:传播速度相同;遵守相同的反射、折射、透射、吸收和散射定律;都是横波,遵循横波的一切特性 1)()()(=++λτλαλρ

中国海洋大学期末考试20经济法概论试题 及参考答案

中国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命题专用纸(函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构成法的基本组织细胞是() A.法律规范 B.法的部门 C.法的体系 D.法条 2.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或者个人被称为是() A.经济法主体 B.经济法客体 C.经济权利 D.经济义务 3.不属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的是() A.对企业经营方针、年度计划、重大技术改造提出意见和建议 B.解聘企业中层行政领导干部 C.审议决定职工福利基金使用的方案 D.对企业各级行政领导干部进行评议、监督 4.公司债券的发行规模由() A.董事会确定 B.董事长确定 C.股东会确定 D.国务院确定 5.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政府价格调整时,按照() A.合同签订时的价格计算 B.交付时的价格计算 C.双方当事人协商 D.由买方决定 6.债权人应当自提存之日起5年内到提存机关领取提存物,逾期不领取的,提存物扣除提存费用后归()所有。 A.债务人 B.债权人 C.提存部门 D.国家 7.由三维造型构成的商标被称为() A.文字商标 B.组合商标 C.立体商标 D.图形商标 8.下列关于不当低价销售行为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行为发生在商品销售环节 B.该行为牟取了暴利 C.该行为采用低于商品成本价格的方式进行销售 D.该行为的目的在于排挤竞争对手,维持或者争取自身的竞争优势 9.消费者协会是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而建立的() A.国家机关 B.行业组织 C.社会团体 D.司法机关 10.以下属于不正当竞争的是() A.季节性降价中,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 B.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而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C.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D.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11.经营者应通过各种载体表明其经营资格和身份,这是经营者的() A.标志经营资格义务 B.出具凭证义务 C.提供真实信息义务 D.质量担保义务 12.纳税人不依法纳税的,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体现的是税收的() A.固定性 B.强制性 C.确定性 D.无偿性 13.各国金融体制一般都以()为主导。 A.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货币D .保险公司 14.商业银行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时,人民银行可以对该银行实行接管,但接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A.6个月 B.1年 C.2年 D.3年 15.在我国,保险人应当是() A.保险公司 B.公民个人 C.商业银行 D.证券公司 16.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应当年满() 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20周岁 17.根据能源的形成条件和利用特点,能源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煤炭 B.石油 C.太阳能 D.煤气 18.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合理、合法的轨道上运行,这体现的是审计的() A.经济监督功能 B.经济评价功能 C.经济鉴证功能 D.经济审核功能 19.属于对外贸易经营者的权利的是() A.自主使用外汇 B.按规定要求结汇 C.信守合同 D.向有关机关依法申报 20.因不动产提起的诉讼,由()人民法院管辖。 A.原告所在地 B.被告所在地 C.不动产所在地 D.原告或者被告所在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有() 第 1 页共3 页

遥感概论重点

讲稿 2009 ~ 2010 学年第一学期

第一章遥感概述 §1.1遥感概念 1.遥感(remote sensing)的定义: 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2.光谱特性(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地球上每一物质作为其固有的性质都会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物体的这种对电磁波固有的波长特性叫做光谱特性。 §1.2遥感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 一、遥感过程:是指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及其判读分析和应用的全过程。 二、传感器及遥感平台 1.传感器(remote sensor):接收从目标中反射或辐射来的电磁波的装置。如:照相机,扫描仪 等。 2.遥感平台(remote platform):指搭载传感器的载体。如:地面三角架、遥感车、气球、航空 飞机、航天飞机、人造地球卫星等。 三、遥感探测的特点 1.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 2.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 3.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4.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四、遥感分类 1、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环地球的航天器上 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在星际飞船上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0.05~0.38μm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0.38~0.76μm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0.76~1000μm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1㎜~10m 多波段遥感: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的范围内,在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 3、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 主动遥感: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 被动遥感:探测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 4、按遥感资料的获取方式分 成像遥感:目标电磁辐射信号能转换成图象 非成像遥感: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象 5、按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分 高光谱遥感(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是利用很多狭窄的电磁波波段(波段宽度通常小于10nm)产生光谱类型的图像数据。 常规遥感(宽波段遥感):波段宽度一般大于100nm,且波段在波谱上不连续。

中国海洋大学 英语期末考试

英语翻译: Unit1A 海洋作为我们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部分,缓冲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为我们提供食品和很多现代药物。但是海洋与人类之间的这种联系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直到近来,由海洋保护生物学家D带领的团队,从多学科角度,探索人类大脑与海洋之间的联系,提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神经保护。这一研究引起了海洋科学方面的一场革命。 著名海洋学家W博士,把深层水流动现象称为“海洋循环带”。这种说法太过简单的描述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杜克大学的S博士综合考虑各种证据后,推翻了我们对于海洋颠覆的观点。无论这场革命结果如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海洋紧密的将地球联系在一起。我们要摒弃传统的看法,从一种新的视角来保护海洋。 The ocean,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our world, buffers our weather, and provides us with food and many of modern medicines. However, we just ignored (didn’t give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connecti vity between the ocean and human sphere. Only until recently, have the team led by marine conservation biologist Dr. Wallace J. Nichols started to explo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minds and the ocean from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They put forward a new research field—neuroconservation, which led to a revolution in marine science. Dr. Wally Broecker, a famous oceanographer, called the phenomenon of deep water circulation “Ocean Conveyor Belt”. This statement is an oversimplification of a complex process. Dr. Susan Lozier from Duke University overwhelmed the idea about ocean overturning after considering/weighing different pieces of evidence. Whatever the outcome would b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ocean holds our planet tightly. We have to abandon the old notion and try to protect the ocea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2A The ocean is the cradle of lif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marine ecology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survival of the conservation of bi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arine living resources. Ocean researchers find that marine microbes play an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章: 遥感:广义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 狭义通常指空对地的遥感,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 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 传感器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仪器。扫描仪摄影机雷达 遥感平台 空间平台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实验室空中平台飞机飞艇气球风筝 地面平台遥感车、船、塔地面观测站 遥感过程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及判读分析和引用的全过程。 遥感特点 宏观观测,大范围的获取数据资料,可进行大面积同步观测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 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局限性 1 仅利用了电磁波中的几个波段范围,尚有许多波

段未被开发 2 已被利用的波段的电磁波段对许多地物某些特征还不能够准确反映。 遥感分类 按遥感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波段分紫外遥感 0.05-0.38 可见光遥感 0.38-0.76 红外遥感0.76-1000um 微波遥感 1mm-10m 多波段遥感,在红外和可见光范围内,在细分成若干窄波段探测。 第二章: 电磁波由震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电磁波谱紫外线0.01-0.4可见光0.4-0.76红外线0.76-1000 微波 1mm-1m 电磁辐射源自然辐射源(太阳辐射地球电磁辐射) 人工辐射源(微波辐射源激光辐射源) 太阳辐射(可见光和近红外的主要辐射源)和地球辐射(大于6um的波长主要是地物本身的热辐射)、大气的吸收在微波 和毫米波段,氧和水汽是大气气体吸收的主要成分。与散射作用电磁波同大气分子或气溶胶等发生相互作用,使入射能量以一定规律在各方向重新分布的现象。其实质是大气分子或气溶胶等粒子在入射电磁波的作用下产生电偶极子或多极子振荡,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与入射波频率相同的子波,即散射波。散射波能量的分布同入射波的波长、强度以及 粒子的大小、形状和折射率有关。、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而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微波波段(0.3~10GHz/0.03-1m),热红外波段(8~14um),中红外波段(3.5~5.5um),近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0.3~1.3um,1.5~1.9um)。地物光谱特性:1.地物发射光谱特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