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稼轩梦词研究

稼轩梦词研究

第15卷第1期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01.15No.12010年2月JoURNALoFHuNANuNIVERSrI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ⅢoNFeb.20lO

稼轩梦词研究

温春仙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摘要:稼轩词中的梦词有78首。约占稼轩词总数的12.4%;从内容看感叹人生如梦、无奈归隐的梦词有37首。占总梦词的近50%。深入解读稼轩梦词。有助于了解词人从儒家积极入世思想转变为佛道归隐思想的过程。

关键词:辛弃痰;梦词;儒家思想;佛道思想

中图分类号:您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7X(2010)01—0095一05

OnJia】【咖吝PoemsaboutDr翰II毕

WENChu腿i肌

(CouegeofUtemture蛐dJ0啪ahsm,H岫锄Ullive玛畸ofTecllIlolog),。zhuzllouHuIl龃412008.Chi腿)

Abs的ct:ofaUJiaxu觚鑫poems。78(12.4%)areab叫tdre锄s.hl37(50%)ofc}Iesepoe脚,£}Iep∞tholds出atl滟i8likeadre锄.Jiaxu觚,spoem8alMltdre锄suIlfbldacle盯pictIlreofhistran8lbmation缸胁activeparticipation

insocial幽inis叽tionadVocatedbyCor血cianist8to∞clu8ionpursuedbyBuddhist8髓d’r∞is坞.KeyW?'rds:XINQi-ji;poemsaboutdre锄3;ConfuciaIli哪;Buddlli咖

辛弃疾是两宋词史上存词数量最多的词人,今存稼轩词620多首。…12稼轩词中用了“梦”字并写到梦的(以下简称梦词,包括词的题序中明确指明是记梦但词中没有使用“梦”字的)词有78首,约占总数的12.4%。从数量看江淮、两湖时期和两浙、铅山时期梦词的创作比重较高,约占同期词作份额的20%;从内容看书写壮志难酬和人生如梦的梦词有47首,约占总梦词的60%。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梦与主体的日常生存和思考有着密切的联系。弗洛依德说:“梦因愿望而起,梦的内容在于表达这个愿望,这就是梦的主要特征之一。此外还有一个不变的特性。就是梦不仅使一个思想有表示的机

会。而且借幻觉经验的方式,以表示愿望的满足。”【2埘换句话说一个作家的梦往往能反映作家潜在的思想和愿望。以往学者们对稼轩梦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题材分类、梦境解析和稼轩梦词艺术特征的探讨等方面,【3。51笔者注意到稼轩梦词数量颇丰,创作编年大多比较清楚,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从稼轩梦词的数量、内容和编年人手,由表及里解析辛弃疾由儒家积极人世思想转变为佛道归隐思想的全过程。

一、稼轩梦词在数量、内容和比重方面的特点

(一)各阶段梦词的数量和比重特点:江淮、两湖时期和两浙、铅山时期梦词的创作比重最高

表l稼轩各阶段梦词的数量和比重表

由表l可以看出,从绝对数量上看带湖时期创作的梦词数量最多,lO年间有22首。从梦词占同

收稿日期:2009一10一19

作者简介:温春仙(1969一),女,山西太原入,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总第72期)

期词作总数的比重看,江淮、两湖时期和两浙、铅山时期梦词的创作比重最高,分别是23%和19%。因此从梦词比重的角度考察,稼轩梦词是在词人创作

的前后两头数量更多、覆盖率更广。

(二)内容:书写壮志难酬和人生如梦的梦词有47首,约占总梦词的60%

表2稼轩各阶段梦词的内容和数量

如表2所列,笔者将稼轩梦词按内容粗略分为7大类。其中书写作者理想未成、壮志难酬的梦词有lO首,占总梦词的13%;感叹青春易逝、人生如梦、无奈归隐的梦词共37首,占总梦词的47%;在伤春、伤秋、伤别离的梦词中,伤春的梦词更多,有13首,占总梦词的17%。很显然从内容看感叹人生如梦、无奈归隐的梦词是稼轩梦词的重点所在,比重近50%。

二、从稼轩梦词解读辛弃疾思想转变的全过程

(一)南归前20年(1161—1181年):儒家思想向道家思想的转变期

辛弃疾从小生活在金兵占领区,20岁率众起义抗金,后归南宋。南归不久就主动请战,献计献策,希望收复故上。然而他的人生理想与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的治国思路背离,所以无论是1165年奏呈给孝宗皇帝的《美芹十论》还是1170年上呈宰相虞允文的《九议》,在皇帝和宰相那里都没有换回辛弃疾想要的反应,他们甚至根本就不曾重视。在他南归的前几年只是浮沉于下级僚吏之中。即使在他才干谋略已经有所表现的南归后十年,他也只是辗转于江西、湖南、湖北做了几任地方官,这与他收复中原故国的功业理想相去甚远。

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我们能见到的第一首梦词是《满江红-鹏翼垂空》,此词虽没有确切编年,但这首词被邓广铭先生编排在全书第二首,其后的几首词编年在1170年,据此大致推断《满江红?鹏翼垂空》的创作时间应在1170年之前,这正是作者南归的前10年,因此这首梦词比较准确地表达作家这个阶段的襟怀。词的上阕清楚地写出了作者“他年要补天西北”的人生理想,下阕又明白地描绘了自己的“宝香黄阁梦”。“黄阁”是汉代丞相听事96的门,透过作者的“黄阁梦”我们可以听到辛弃疾对对自己渴望担任要职、为国尽忠、最终实现自己“补天西北”的人生理想的吟唱。然而作者此时的真实处境是“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仅这一句词人已隐约透露出他南归近10年理想迟迟未成的怅惘。

这个时期的另一首梦词是《声声慢?尘埃成阵》。邓广铭先生给此词的编年是1172年,此时词人已经南归11年。在词的上阕作者还是一再表达他渴望收复“西北神州”的功业志向,为实现这个理想作者还在时时“看取弓刀”。词中提及的“怀嵩楼”原是唐李德裕被贬滁州之时所修之楼,取怀归嵩洛之意。辛弃疾此时正在滁州为官,他本是中原山东人,此刻自己的家乡以及整个淮河以北的大片国土依然沦陷在金人之手,自己少壮南归却功业无成,这样的人生处境自然让作者想到“千古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表达的是作者长歌当哭的人生无奈。在下阕词人不得已开始做“华胥梦”,“华胥梦”的典故写的是道家自然无欲无为的故事。因此从这首词我们看到:辛弃疾在南归11年时,事与愿违的人生境况已经迫使道家无为思想在辛弃疾的思想中悄然生根。

这一时期的的梦词还有创作于1174的《八声甘州?把江山好处付公来》,在这首梦词中词人做的是“钧天梦”,这个典故讲述的是古人在梦境中与天上仙人神游同乐的故事。另外还有创作于1175年或1176年的《水调歌头?造物故豪纵》,词中写到“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全词所提人物老子和李白、所提典故“烟波旧侣”都与道家思想牵连很深。

创作于1178年的梦词《满江红?过眼溪山》准确地表达了南归17年,已经39岁的辛弃疾“旌旗未

温春仙:稼轩梦词研究

卷头先白”的人生困惑和无奈。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是梦里、寻常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拆。英雄事,曾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本来20岁到40岁是人生最适合建功立业的大好年华,但在这20年中作者却一直在江南辗转做地方官,“归正人”的身份和“主战”的思想使他长期被排挤在国家的核心权利之外,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人世无奈已经过早地让词人头自,一心渴望收复中原故国的辛弃疾也只能在梦中“寻常行遍,江南江北”,那些与“英雄事”有关的功业理想也只能“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

创作于1181年前后的梦词还有《贺新郎?高阁临江渚》、《鹧鸪天?别恨装成白发新》、《祝英台近?宝钗分》、《鹧鸪天?困不成眠奈夜何》等,这些词无一例外的以各种意象婉曲表达了作者“空有恨,奈何许”的不尽无奈。创作于1182年的梦词《满庭芳?柳外寻春》,写的是作者面对自己南归21年却功业无成的事实,沉痛到“钧天梦觉,清泪如丝。”,在这首梦词中,作者第一次明确流露了自己“明日五湖佳兴,扁舟去、一笑谁知”的归隐思想。

通过上面的分析得出:在辛弃疾南归的前lO年,梦词中渴求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思想还时有流露;但在后lO年的梦词中,已多次写到世事多艰,梦词牛经常慨叹的是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遗憾和无奈,梦老子、梦神仙、叹归隐的道家出世思想已反复多次在梦词中流露。

(二)归隐20年(1182一1202年):道家思想成为辛弃疾的主体思想

从1182年到1202年漫长的20年中,辛弃疾除一度出任福建路的提刑和安抚使共不满3年外,其余17年完全被南宋政府弃置不用,闲居带湖和瓢泉。从表l可以看出,这个时期词人共创作梦词40首,数量上是第一个时期16首的2.5倍多。从内容看(见表2),写作态度稍显积极,感叹壮志难酬的梦词只有4首,而写人生如梦、无奈归隐的梦词却有24首,后者是前者的6倍。而在第一个时期后者只是前者的2倍。从这组数字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这个阶段感稼轩词中,感叹人生如梦、无奈归隐的梦词

大量增加。

(1)带湖七闽时期(1182~1194年)

创作于1182年的两首梦词《六幺令?酒群花队》和《六幺令?倒冠一笑》写的是词人被弹劾归隐带湖后的生活。同年创作的梦词还有《水调歌头?千古老蟾口》、《小重山?旋制离歌唱未成》。在《水调歌头?千古老蟾口》中词人做的是“焦鹿梦”,这则典故语出《列子》,表达的是人生如梦的思想,在这首词中,词人是第一次在梦词中谈到自己喜爱饮者、隐士陶渊明的人生志趣(“爱酒陶元亮”)。在《小重山?旋制离歌唱未成》中词人已经把自己和病老的蔺相如相比,感叹“相如老,汉殿旧知名”。国恨家愁过早地消磨了诗人的年华,刚过40岁的辛弃疾,人未老鬓先衰。无论词人曾经的理想多高、志向多远,它们也只能在带湖的山水中被慢慢消磨,这正是英雄真正的悲哀。

创作于1185年前后的三首梦词《菩萨蛮?锦书谁寄相思语》、《杏花天?病来自是于春嫩》和《踏歌?摺厥》着重写的是作者的愁思和孤独,一个20年前的孤胆英雄此时如一个幽怨女子一般反复诉说自己的满腹愁思和寂寥,由此看出世事消磨的并不只是词人的年华。创作于这个时期的梦词还有《满江红?笑拍洪崖》,作者重复做着“焦鹿梦”,反复向读者诉说的依然是“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的梦幻感。

创作于1186或1187年的《水龙吟?断崖千丈孤松》是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梦词。

水龙吟

断崖千丈孤松,挂冠更在松高处。平生袖手,故应休矣。功名良苦。

笑指儿曹,人间醉梦,莫嗔惊妆。问黄金余几,旁人欲说,田园计、君推去。

叹息芗林旧隐,对先生、竹窗松户。一花一草,一觞一咏.风流杖屦。

野马尘埃,扶摇下视,苍然如许。恨当年、九老图中,忘却画、盘园路。

词的上阕全盘否定了儒家倡导的功名富贵思想,下阕流露的是对归隐生活的由衷向往。我们从中清晰地看到:已近知天命之年的辛弃疾已经无奈地放弃了儒家思想,同时接纳了道家思想并在生活中给予倡导和践行。创作于1188年的梦词《沁园春?老子平生》表达的是与上词完全相同的思想。在创作于1189年或1190年的《水调歌头?日月如磨蚁》中,词人提到了第一个时期曾多次提及的“西北有神州”,但这一次再不是期许自己能收复中原失

97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lO年第1期(总第72期)

地,而是对朋友说“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看词人的意思是向朋友叮嘱:“北定中原的事情就拜托你了,至于我,已经归隐了。”此时作者的口吻与南归初期主动请战、献计献策的行为已经判若两人。

1190年前后创作的梦词《鹧鸪天?梦断京华故倦游》中表达了对朋友在外宦游的倦怠。《鹧鸪天?趁得春风汗漫游》甚至表达了既然人生如梦就应该及时行乐的思想。在创作于1191年或1192年的梦词《水调歌头?万事几时休》中,词人完全是在用词的形式为道家思想作注解,咏叹的是老庄“梦觉大槐宫”的大彻大悟。

1192年到1194年辛弃疾出任福建路的提刑和安抚使(七闽时期),在近3年时间中,他创作的梦词仅有两首,分别是《贺新郎?觅句如东野》和《满江红?宿酒醒时》。前一首写的是词人游西湖时的感受:上阕对西湖美景做了描画,写到了隐士林逋,下阕写自己在外为官很想念带湖的山水亲邻,但相比带湖他更爱西湖的烟霞浩渺,认为这里更能涵养词人的文学创作。后一首词写自己与朋友饮酒过量,卧于朋友堂上半夜醒酒后的感触。词中写到:“纸帐梅花归梦觉,莼羹鲈绘秋风起。问人生、得意几何时,吾归矣。”这几句文字清楚地表达了词人渴望归隐的心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福建为官的3年时间中,词人也没有再次激发自己青壮年时期的功业理想,梦词中始终没有提及收复中原、了却功名这类事情。所以笔者认为,在这3年中词人并没有因为归朝为官而调整了自己已经自适的道家思想,可谓身在朝而心在野。

在归隐前十年创作的梦词中《清平乐?绕床饥鼠》和《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流露的人生态度相对比较积极。两首词都用苍劲的语气回忆自己“平生塞北江南”、“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的军旅生涯,但无论如何,词中“华发苍颜”“可怜白发生”的作者已经颇显老态,“万里江山”也只能是梦中一瞥,曾经的英雄业绩和壮怀激烈总随“秋宵梦觉”了然无痕。

(2)瓢泉时期(1194一1200年)

从数据看(见表2)这个时期的稼轩梦词只有一类内容最为集中,那就是梦饮者、隐士、神仙、感叹年老体病、人生如梦、无奈归隐的词章,共有9首之多,占这一阶段梦词的56%,份额很高。而提及自己曾经的人生理想,创作态度稍显积极之词只有2首,前者是后者的4.5倍。属于前者的有《念奴娇?为沽美酒》、《满江红?我对君侯》、《哨遍?蜗角斗争:}、《哨遍?一壑自专>、《菩萨蛮?葛巾自向沧浪濯》、98

《兰陵王?恨之极》、《沁园春?甲子相高》、《水调歌头?十年深窈窕》、《定风波?昨夜山公倒载归》。这些词无一例外地是写作者的隐居生活,在词中辛弃疾念念不忘的是隐士、饮者、神仙。梦词中反映的道家归隐思想已经相当浓郁。值得一说的是在这个时期的这类梦词中词人甚至已经开始书写一个老者的情怀和感受:感叹自己的老病和慵懒,感叹人事难料人情恶俗,感叹儿孙晚见……我们从中清晰地感受到了一代英雄正在被岁月无情消磨为一位普通老者的情怀。

这一时期创作态度稍显积极的两首梦词是《柳梢青?莫炼丹难》和《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

柳梢青

(辛酉生日前两日,梦一道士话长年之术,梦中编以理折之,觉而赋八难之辞。)

莫炼丹难。黄河可塞,金可成难。休辟谷难。幔风饮露,长忍饥难。劝君莫远游难。何处有西王’母难。休采药难。人沉下土,我上天难。

《柳梢青?莫炼丹难》写于公元1201年。词人在题序中说:在自己62岁生日前两天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道士向自己灌输长生不老的方法,醒来以后创作了这首词。在词中,作者用排比句式对道教炼丹、得道成仙的做法给与了坚决的否定。那么词人在这首词中对道士炼丹成仙做法的否定是不是与前面众多吟咏道家归隐思想的词章形成了冲突?笔者认为不是这样。南归10年以后迫于事与愿违的现实无奈,辛弃疾开始慢慢亲近道家的无为思想。后来被弹劾的的事实也迫使他不得不长期归隐,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不可能不困扰词人,这时只有老庄人生如梦、无欲无为的思想才能化解词人巨大的心理困境,老庄思想让词人在被迫隐居的17年中感觉更自适,时长日久老庄思想渐渐取代了儒家思想在词人心中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就全盘接受了道教的观念,炼丹成仙之术只是道教的一种外在修为方式,从稼轩梦词看:辛弃疾接受的只是老庄无为归隐的思想而不是许身道教。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中作者写的是自己的“登天梦”,在梦中词人登上了九天,在天上他见到了李白、苏轼,作者用酣畅淋漓的语气写出了与前贤同饮同游的快意。然而梦醒后词人顿觉孤独怅惘。在这一时期的梦词中,只有这两首词在创作态度和文章气势上稍显积极。

通过上面的分析得出:辛弃疾在归隐的近20年中,仅有4首梦词仍然念及自己的理想功业,却有24首感叹世事难料、人生如梦、无奈归隐的梦词,后

温春仙:稼轩梦词研究

者是前者的6倍,所以无论是从梦词的内容还是从归隐梦词所占的比重我们都可以得出:在这个时期,道家的出世思想已无奈地成为辛弃疾的主体思想。

(三)生命的最后五年(1203一1207年):佛道归隐思想成为辛弃疾的主体思想

1203年大权在握的韩佗胄为一己私利准备对金国发动军事进攻,之前被韩极力排斥的辛弃疾被启用。词人先后担任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1204年春辛弃疾被皇帝召见,他断言金国必亡,但南宋攻打金国的时机还未到,成败的关键是战前必须做好细致的军事准备,如果匆忙北伐可能给国家带来灾难。韩佗胄重用的大多是纨绔子弟,他们骄傲轻敌、急功近利,因此辛弃疾做镇江知府不足15月就被韩的手下人以“好色贪财”弹劾,1205年秋,辛弃疾只能再次回铅山继续自己的隐居生活。南宋匆忙对金发动的战事果如辛弃疾所料为国家带来了灾难,1207年秋,战事告急,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任他为枢密都承旨,速到临安(杭州)赴任。但此时68岁的辛弃疾已身染重病,诏令到铅山时词人已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这年农历九月初十,平生志愿百无一筹的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离开了人世。

这一时期的梦词只有4首,分别是《汉宫春?心似孤僧》、1203年刨作的《瑞鹧鸪?膨谬扰扰几时休》、《满江红?紫陌飞尘》和1205年创作的《瑞鹧鸪?江头日日打头风》。

在《汉宫春?心似孤僧》中词人上阕流露的是佛家的情怀,由此还想到了诗佛王维和文殊菩萨,下阕还是抒写自己的归隐之梦:“夜来归梦江上,父老欢予。”末句更写“归去也、绝交何必,更修山巨源书”。

1203年创作的《瑞鹧鸪?腾腾扰扰几时休》和《满江红?紫陌飞尘》是这个时期梦词的代表作。从“胶胶扰扰几时休。一出山来不自由”可以推断这首词应是在浙江为官以后创作的作品,《满江红?紫陌飞尘》也写于在绍兴为官时期。按常理此时词人被再次启用,千的正是自己平生梦寐以求的北伐大业,多年的夙愿有可能一朝实现,无论如何都应该感到高兴振奋。但两首梦词反映的情况却令我们失望:我们从词中看不出词人被启用后有任何振奋的情绪,两首词中没有提及任何与北伐相关的事情,相反写的多是故园之思,隐约流露的是一种寂寥的心绪,同时还流露了为官后身不由己的无奈,词中有对随缘自适思想的肯定,甚至还有对儒家功名思想的反省和否定。也许是词人看透了韩佬胄集团发动北伐的狭隘用心,也许是作者预料到了仓促北伐的后果,

也许是岁月沧桑真的消磨了英雄的豪迈,也许是在无数次的希望与失望之后词人选择了淡定,总之,从这两首梦词的内容中,我们完全看不出一位老英雄再次出山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志向。

1205年创作的《瑞鹧鸪?江头日日打头风》写的是词人再次被弹劾归隐后的感触,他认为自己被再次启用又再次被弹劾也许就是个误会,韩佗胄集团就象叶公一样不是真的好龙。下阕说还是安心归隐吧,词人用“却笑千年曹孟德,梦中相对已龙钟。”暗喻无论自己当年如何叱咤风云,现在已经是迟暮老人了。

通过对这个时期4首梦词的分析可以得出:辛弃疾在生命的最后5年中,即使是被南宋政府启用后,梦词也没有片言只语提及北伐,提及自己的理想功业,相反佛道两家倡导的人生如梦随缘自适的思想倒是时有流露,我们由此可以得出:迟暮之年的辛弃疾已成为阅尽沧桑、心境平和的普通老者和智者。佛道的隐者思想依然是其思想的主体。

通过对稼轩梦词的详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辛弃疾思想的演变过程:南归前lO年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在梦词中还时有流露,但在后lO年的梦词中叹归隐的道家出世思想已多次流露;在隐居带湖和瓢泉的近20年中,儒家的功业思想仅偶尔被词人提及,道家的归隐出世思想已无奈地成为词人的思想主体;在词人生命的最后五年中,即使他再次被启用,在梦词中儒家的功业精神也完全不被提及,佛道的隐者思想依然是辛弃疾的主体思想。

参考文献:

[1]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许伯卿.辛词题材构成解读[J].南京师范大学报,2005(6).

[4]序宏沛.依窗晓梦,稼轩化蝶——以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三首记梦词[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3(1).

[5]杜松柏.简论稼轩梦词的艺术特征[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6]许伯卿.辛词题材解读[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17.

责任编辑:黄声波

稼轩梦词研究

作者:温春仙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刊名: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10,15(1)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6条)

1.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许伯卿.辛词题材构成解读[J].南京师范大学报,2005(6).

4.序宏沛.依窗晓梦,稼轩化蝶--以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三首记梦词[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3(1).

5.杜松柏.简论稼轩梦词的艺术特征[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6.许伯卿.辛词题材解读[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1

7.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徐宏沛绮窗晓梦稼轩化蝶--以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来解析辛弃疾的三首记梦词-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1)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为基本方法,结合客观历史背景和主体实际境遇,来解析辛弃疾的三首颇具代表性的记梦词,试图从中挖掘出词人创作时的深层动机,以求更好地来理解这三首词作,并以此来把握辛弃疾中晚年的思想变化和心理状态.

2.学位论文高帆唐宋梦词探析2007

中国梦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唐宋梦词是梦文学这棵树上的一株奇葩,它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在梦的题材,艺术表达方式上都有所拓展。 第1章阐述了研究动机和目的,同时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梦意象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

第2章简介了梦词产生的基础并对梦词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

第3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从梦词的主流和梦词的拓展角度分析了唐宋梦词的内容——情爱之梦和政治人生之梦,在其间,插入了对梦词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

第4章从美学的角度来赏析梦词,着重从意境美、人性美和悲剧美三方面阐述。

第5章重点介绍了唐宋梦词的代表词人:李煜、晏几道、苏轼、辛弃疾。之所以选择这四位词人,是因为他们在梦词的发展历程上有着开拓性的价值和意义。

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将文人的心灵和情感投射出来,唐宋梦词更是将梦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至,为中国梦文学的发展和成熟做出了贡献。通过本文的探析,可以窥探出唐宋词人精神状态的发展演变,进而希望对梦文学的研究更推进一层,取得更大的超越。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d810152748.html,/Periodical_zzsfgdzkxxxb201001024.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6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