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仁爱:传统佛教慈善的现代诠释与实践

仁爱:传统佛教慈善的现代诠释与实践

仁爱:传统佛教慈善的现代诠释与实践
仁爱:传统佛教慈善的现代诠释与实践

京郊西山凤凰岭上。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慈善组织。

它是一个由全职义工组成的正规慈善团体:包括基金会秘书长在内,无一人领取工资。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身体力行地付出,也是一种“捐赠”。

它提出“心公益、心慈善”的慈善观,倡导全民参与慈善、让人人有慈善可做。在过去四年间,它成功为超过一万名志愿者提供了长期、稳定、随手可及的参与社会公益的机会。

它许诺将所有社会慈善捐款用于慈善项目而不产生哪怕是政策允许范围内的行政费用。

它是一家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独立的慈善基金会,除了正规的组织治理结构以外,还有大德高僧指导和监管,这或许是构成所有不同的原因。

仁爱:传统佛教慈善的现代诠释与实践

文-本刊记者刘虹桥

2006年10月,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立。“由善心人士发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民间慈善组织”,仁爱慈善基金会官网介绍。

仁爱慈善基金会有着现代基金会应具备的几乎所有内容。仁爱有完整的组织构架和清晰使命愿景,有透明清晰的财务报表和编制精美的季刊杂志,甚至连现代管理特别注重的团队标识系统也未落下。

但是,仁爱有的,却是许多别的基金会不可能拥有的。

35名全职义工不拿工资,也没有津贴,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身体力行地付出,也是一种“捐赠”。

登记在册的超过一万名志愿者长期参与仁爱各项目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规模庞大,且流失率很低。

没有专门的劝募官员和资产投资管理机构,仁爱以项目邀志愿者出钱出力,没有余钱却也不太为资金发愁。汶川地震时两千多万的捐赠,除了一些慕名而来的中外机构的支持外,志愿者还是承担了主要的款目。

这其中并没有任何指派。

对人、财两种资源恰到好处的运用,是仁爱在管理上的绝妙之处,但这绝非不可复制。超然其上而难以被借用的,是仁爱慈善基金会对“人间佛教”的慈善理念与现代基金会制度的探索。

从“人间佛教”到“心公益、心慈善”

仁爱提出“人人享有慈善,仁爱触手可及”的理念。在现代慈善使命的柔软外壳下,是对“人间佛教”理念的践行。

上世纪二十年代,太虚法师提出“人间佛教”理念,强调佛教应当“救世利人”“服务社会”,“改善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提高民众一般的教育”,“兴办救济贫病的意愿、教养院等慈善事业”。后经圆瑛大师与慈航法师的践行和推广,“人间佛教”逐渐成为影响大乘佛教的重要理念。

台湾“人间佛教”的积极践行者星云大师与证严法师分别创办了佛光山与慈济功德会,为台湾乃至世界慈善事业留下宝贵遗产,成为当代佛教慈善史上两大经典案例。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魏乐博(Robert Weller)对佛教、而非基督教成为台湾现代公益事业核心力量这一现实感到惊讶不已。在他看来,佛教广泛涉足现代公益事业是佛教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转化。

尽管学界对宗教与现代慈善理念的观点仍有争执,但不论哪一种观点,都承认宗教与现代慈善的密切关系。

在仁爱基金会秘书长林启泰看来,佛教基本教义对现代公益精神有着高度的一致,而且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可以厘清次第及进步的方向。如,“身心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使佛教徒以如己的深切关怀,去处理与一切有生命的物种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发菩提心”则对应一般款物救济、授之以渔、能力建设与陪伴成长、推动更广泛的社会进步等,从慈善到公益再到公民社会的阶次;慈悲、种福田、净罪集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话语也指导着佛教徒以行善作为生命中最主要的内容。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也在全国政协发言中指出,“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凝聚智慧,构建人类“心文化”。“慈善事业是自己实践善行,不是救济工作,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一切功德都在众生分上获得”是他对仁爱志愿者的教诫。

林启泰认为,佛教经过一千多年的“本土化”,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之中。相较于其他宗教,这种文化上的亲和力或许为佛教慈善活动的开展铺平了基础。此外,佛教讲究随缘,平和、不排他、不扩张、服从管理、查缺补漏的定位,也减少了佛教慈善在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阻力。

仁爱基金会有个成文的规定:在基金会所有活动中,有宗教信仰的志愿者不能有宗教性语言和行为,不能发放宗教音像制品和书籍,严禁在慈善活动过程中传教。

如今,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已建立起以“三个定位、四个阶段、四种关怀模式”为指导方针的仁爱灾难救助中心;以仁爱助学、仁爱衣+衣、仁爱心栈、仁爱心灵拓展、仁爱孝德奖等公民慈善体验为主的项目群;以及基于儒家“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老年养福”理念为依据,以四和仁爱社区中心、龙泉之声倾听热线、老年关怀、企业心文化、大学生仁爱使者行动为实践主体的仁爱生命教育平台。

仁爱对“人间佛教”的践行,就从每个项目的细节开始。

他们每天都微笑地在奉粥。当我真正鼓起勇气去接过那一碗粥,我就嚎啕大哭起来。

仁爱慈善基金会有个饱受争议却一再坚持的项目——仁爱心栈的“奉粥”活动。

2008年腊八节,仁爱慈善基金会在红莲社区开设第一个心栈,在租赁的民居里,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爱心粥。志愿者还主动上门,为社区里的老人、盲人和残障人士送粥。一段时间后,最初看热闹的社区居民纷纷变为心栈的志愿者,主动参与熬粥、奉粥、刷碗的工作。心栈也逐渐成为老人喝茶聊天、孩子念书自习的场所。

据林启泰回忆,曾有个“空巢”奶奶每天都来心栈“坐班”,给志愿者们缝袖套、缝帽子。在志愿者上门给她送粥之前,她每天都在家呆着,几乎不出门。

“虽然只是一碗粥,值不了几个钱,但老人们很愿意来心栈喝粥。后来我们才知道,对老人而言,要熬一份粥是不容易的,熬多了吃不完,熬少了稀稀拉拉不好吃。他们来喝粥,还一起读诵传统儒家经典,和充满爱心的志愿者在一起的氛围让他们很温馨”,林启泰说。

随后,位于清华科技园和朝外SOHO的两个流动心栈也建立起来。负责熬粥的志愿者每天三四点就要起床,坐夜班汽车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往由某素食馆免费提供的厨房。浸泡,熬煮,搅拌,调味,转盛到两个口径近一米的大粥桶里,最后由穿戴统一服装的奉粥志愿者推着小车送达心栈。每日七点,准点奉粥,风雨无阻,全年不休。

仁爱为心栈的奉粥活动设定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志愿者必须帽子、口罩、手套、袖套、围裙、马甲穿戴整齐,身体必须倾斜至少三十度向路人鞠躬,不管被拒绝与否都必须面带微笑,不得以对方的贫贱富贵作为奉粥与否的标准,每人每月不得参加超过两次活动以免疲乏,每个项目点每天必须完成当日奉粥日志,志愿者要以心栈为基地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志愿者团队还要长期、持续开展团队分享互助活动,等等。

一个看似简单的“奉粥”活动,对志愿者和路人都是一场爱心教育。

一些中小学生也会定期参与仁爱心栈的奉粥活动,一家老小齐上阵的情况也不少。

“我奉了十几天粥,用了十几天时间,才能真正弯下腰去给路人鞠躬。当我弯下腰时,才反省到自己身上的暴戾之气有多么严重。只有自己先怀着感恩的心,才能将这份爱传递给别人”,一位参与奉粥的小伙子回忆。

一位女志愿者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接过爱心粥的场景时说道:“起初我看到有人奉粥,就走得远远的。可是他们每天都来,每天都微笑地在奉粥,我觉得不可思议。当我真正鼓起勇气去接过那一碗粥,我就嚎啕大哭起来。”

林启泰一脸欢喜地说,仁爱的很多志愿者,都是“喝粥喝来的”。一碗爱心粥传递的信息,远比一碗粥的价值更高。

现在,红莲心栈已转移到北京火车西站。在人流混杂的北京西站,仁爱送出的爱心粥可能成为一些流浪者一天的口粮。

“别看这些流浪者、拾荒者来来去去,身上还脏兮兮的,但他们互相帮助,有哪个伙伴病了累了,就替他领粥,他们还主动帮我们维持秩序呢”,志愿者小郭说。

林启泰做了一个计算,三个仁爱心栈每日奉粥230至250杯,直接参与施粥活动的志愿者约为20至30人。三年多来,仁爱已累计奉粥六十余万杯,每年惠及二十多万人次,并为九千名市民提供志愿服务机会。

在这动辄几万人的影响力背后,是“奉粥”项目近乎低廉的支出:只需不到十万元,便可维持一个仁爱心栈全年的奉粥活动及志愿者支持项目。

“开始时,学诚法师让我去施粥,我心里很抵触。现在谁需要喝粥?奉粥会不会给政府抹黑?这些问题后来也不断有人来问我。但所有有疑问的人,我都让他们自己去心栈奉一次粥,他马上就明白了”,林启泰说。

这件衣服就是捐给你的——口袋里,有你的姓名、身高、体重、年龄、性别,这是用心在做。

仁爱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关注过程胜过结果。活动的所有参与者是否能够获得心灵的提升或能力的提升,是仁爱最为看重的项目评估维度。在项目管理的每一个过程,渗透的是“我用心了吗”。

仁爱对细节的追求体现在每个项目的设计上。这些细节环环相扣,不断感染着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心。

以“仁爱衣+衣”项目为例,仁爱坚持要让每一个参与者从最简单、机械的衣物捐赠、分拣、发放活动中有所收益,提出要让每一位衣物捐赠者知道自己的衣服最终穿在了谁的身上。

调研志愿者首先通过入户调查,统计受捐者对衣物的需求。分拣衣物的志愿者则依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将洗净的衣服分拣至一个个写有受捐者姓名、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信息的口袋。

志愿者在送衣上门时,还要穿戴整洁,带上干净的脸盆、盛满热水的暖壶、指甲刀和护肤霜,为老乡做清洁;发放衣物时,还会分给每位老乡一元硬币,并给他一个做慈善的机会——这些在外人看来似乎毫无必要的设计,却是仁爱的关注重点。

仁爱的用人原则是:发心第一、能力里第二、学问第三,从成立之初,基金会在招募环节开始,就并没有刻意寻找专业人士,而是选用愿意全身心做公益的志愿者,并在做事的过程中慢慢培养专业技能,同时内心也获得更大的成长。仁爱的第一个项目便是后来发展为“仁爱助学”的孤儿项目。林启泰带着四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志愿者,排查北京各所中学。用了整

整三个月才找到八个可资助的孤儿。在此过程中,林启泰逐渐放下固有的商人习气,获得了同事的信任和尊重。

虽然久住山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却不觉得生活空虚乏味。除了每日四点的早课和佛法学习,龙泉寺还有诸多兴趣班,大家可自由选择参加声乐班、外语班、电脑班、手工班等。基金会组织的各种研讨会,也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去旁听。学诚法师更是定期邀请山外的学者来寺里为大家讲课。

仁爱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钟莹说,除非不想学,否则总有学不完的东西。

佛教慈善的春天?

近年来,佛教团体在重大灾害中的卓越表现已开始为主流人群所关注,2008年汶川地震后佛教界迅速、高效、持续、全面的救灾实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什邡市罗汉寺收容灾民、设立临时产科医院的善举经新华网报道后,被广为流传。

在2010年玉树地震的救灾和重建工作中,佛教团体更是反应迅速、积极参与。青藏甘川地区的各个寺庙积极筹款筹资,恢复教育,进行心理疏导。

中国还有许多默默工作却鲜为人知的佛教慈善团体。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以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为职业的佛教团体已超过60家,其中省级机构10余家,地市县级机构40余家。此外,还有大量以促进公共利益为活动目标的非专业性佛教公益组织没有登记在册。与佛教慈善并行的,是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团体日渐活跃的社会慈善活动。

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郑筱筠表示,宗教慈善公益仍然是成为宗教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有效途径,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将获得更好的发展契机。

郑筱筠曾指出,目前宗教界的社会公益事业水平仍然较低:一方面,国家政策尚未能够赋予宗教组织独立法人身份;另一方面,除了设立独立的基金会,宗教慈善资金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和相适应的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

不过,佛教人才的大量出现可能才能迎来佛教慈善的春天。

林启泰说:“台湾的佛教公益事业已经发展了四五十年,其运作规模占到整个台湾公益慈善事业的50%以上,我想其根本还是得益于佛教的教义和从业人员的精神操守。人才是佛教能否应应时代需要的关键。”。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 (2010年2月3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会定名为中国佛教协会。英文译名: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英文缩写:B.A.C。 第二条本会是全国各民族佛教徒联合的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 第三条本会的宗旨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弘扬佛教教义,发扬优良传统,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维护宗教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贡献。 第四条本会主管部门为国家宗教事务局,登记管理机关为民政部。 第五条本会会址设于北京。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六条本会主要工作任务: (一)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二)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佛教

界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健全佛教有关规章制度,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指导、支持地方佛教协会(分会)及居士团体的工作;督导寺院完善自我管理、严肃清规戒律、开展正常法务活动;引导居士正信正行,护持三宝。 (四)兴办佛教教育事业,办好佛教院校,培养佛教人才。 (五)开展佛教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加强学术研究,编印流通佛教书刊,做好文物古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六)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造福社会,利益人群。 (七)开展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佛教徒的交流,增进了解,团结合作。 (八)开展同国际佛教组织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往,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 第三章组织机构及领导人的产生和罢免 第七条全国代表会议的职权: (一) 制定和修改本会章程; (二) 选举理事,组成理事会; (三) 选举常务理事,组成常务理事会; (四) 选举会长、副会长,礼请名誉会长;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佛教和中华文化的碰撞与融汇

第五讲 佛教和中华文化的碰撞与融汇 课前热身 九华山位于我国安徽省清凉县境内,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大诗人李白曾三次漫游九华山,写下了赞美九华山的诗句:“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九华山佛教历史悠久,号称地藏菩萨道场。 佛教自汉时传入,唐代盛极一时。唐开元年间,新罗国高僧金乔觉渡海来到此修行,称地藏菩萨转世。他圆寂后,九华山被辟为佛教地藏菩萨的道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以“香火甲天下”著称,这里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 正是因为佛教的输入,才诞生了诸多像九华山这样的佛教圣地、旅游胜地。现在,让我们开启本讲的课程,看一看佛教输入中国的情况以及佛教输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的交融情况。 视频:佛教圣地《九华山》 导言 佛教,对于中国来说是外来宗教,然而它对中国影响之深是其他宗教不可比拟的。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乔达摩·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在赵朴初编著的《佛教史略》中记载: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后,改变了汉人的习俗。中国陆续修建了很多佛像,建造了诸多寺庙。可以说,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影响是深刻的,它随着朝代的变更时而兴盛,时而衰败;历代的统治者也根据统治的需要,时而兴佛,时而灭佛。 在本讲的学习中,我们将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以及与中国文化交融、碰撞的情况。学习目标 ●说出佛教传入中国的基本情况:传入时间,传入路径,传播的阶段性等; ●阐述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 ●佛教融入中国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文化原因。 ●评价在现实社会背景下佛教的一些积极动向。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记得,我非常崇敬季羡林先生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章里,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作为一位著名学者他本人并不信佛,但他对印度文化和佛教,以及中国佛教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即便是一个佛教徒也提不出的深刻见地和学术观点。比如,他说,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否则,我们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季先生的评价可谓公正精辟。但他老人家也要求我们对于这样的研究“更要细微、具体、事实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论断”。 佛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博士京口授浮徒经,以及后来的汉永明帝梦金人,派遣使臣迎取佛像、传教士传教,翻译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修建洛阳白马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是直接从佛陀的故乡尼泊尔和印度进来的,而是从今天的中亚,西域传播而来的。其传播路线有二条:一条是北传路线是通过阿富汗、巴基斯坦、新疆的喀什、和田、吐鲁番、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进来的;一条是南传线路,既通过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海上线路。 初传佛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翻译佛经,和如何适应中国化的问题。魏晋南北朝以来,佛经逐渐被翻译成了汉文,但是要想让人们理解和读懂、听懂这些外来的异族思想,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用汉语文化的习惯解释佛教的名词概念,如何让我们原有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接纳外来的佛教,让其本土化、民族化,这一过程经过了二三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佛教的传入由于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所以在魏晋六朝时期发展的非常迅猛。通过修建各种大规模的石窟寺,如克孜尔石窟、伯孜克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创作了难以记数的佛教石刻造像,全国各地兴建了大小不一的寺院,大量的佛经翻译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佛教建筑的传承就不可能留下这麽多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的雕塑艺术,基本上就是佛教的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也是如此。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对道德的说教色彩较重,而对形而上的思考较少,逻辑性差,我们的古代哲学不但有浓郁的道德说教,也有很多的诗意,直观而且唯美,这种理解很难用西方的哲学概念加以解释。佛教进来后,特别是佛教的唯识、般若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逻辑理性,对宋明理学的心性概念,对中国哲学中的思辨精神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又如为了方便给一般不识字的普通信众讲说佛经故事,由此产生了宝卷、讲俗等,后又发展成为通俗的小说;唐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画家很少没有不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尤其是宋朝的文人画也受到佛教思想和佛教绘画的影响;敦煌壁画采用了西域的画法;禅宗有南北之分,书法以禅宗的标准来进行区别也有南北之分,书画家董其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大书法家都抄写过佛经《华严经》、《心经》等,王羲之就是一例。魏晋南北朝时期译经和写经的过程,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的书法艺术的水平,而且也刺激了古代音韵学的发展;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元宵节也是跟佛教有关的节日,是释迦麽尼降服众妖魔的日子,世界通明一体,灯火辉煌象征着世界的光明和美好;佛教的音乐,在历代也被统治阶层所重视。隋炀帝收入宫廷的礼乐《九部乐》之中,就有不少是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朝的音乐,尤其受到了佛乐和胡乐的影响。佛教音乐使人听后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受,今天在民间还是很盛行,特别是五台山、峨眉山的佛教音乐依然非常的盛行。

佛家文化

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及至西汉末年,它始由西域传入我国。佛法东传后,受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善恶观、人生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由于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中,一直伴随着对现实生活至善的追求并与传统伦理的不断融合,使得中国佛教善恶观及劝善理论特别丰富。正缘于此,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之后,它的社会功能也就趋向一种劝善化俗之道,以通俗的教化劝导人们止恶从善,避恶趋善。佛教寺院的慈善活动乃应时而起,至唐达到兴盛。 (一)修善功德观 善恶是中国佛教文化中关于心性论的一对范畴。在印度佛教中,它原指心性的净染。《大乘义章》卷十二有言:“顺理为善,违理为恶。”《成唯识论》卷五也说:“能为此世他世顺益,

故名为善”;反之,违损此世他世则恶。由此看来,佛教最初的善恶观是以能否契合佛理为标准,凭染净来作为善恶的尺度。具体而言,顺应佛法、佛理是善,心地清净无染是善;违理背法是恶,烦恼痴迷是恶。“善恶是根,皆因心起。”于是佛教就制定了一系列戒律约束众徒,以断恶修善。佛门认为,只有不断改过,心地才能恢复清净,才能修成善果。因此,佛门中有“十善十恶”之说。所谓“十恶: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欲、瞋恚、愚痴,此名十恶。十善者,但不行十恶即是也”。这样,佛教徒以十善十恶为准尺,明善辨恶并求改过积德,产生一种崇贤尚善的力量。佛法对于修行实践的佛教徒在修善方面还有更高的要求:即“修三福”、“持五戒”。修“三福”的具体内容有:一是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是受持众戒,不犯众仪;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行善事。“五戒”是指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饮酒,戒妄语,这与十善颇有相通之处,只是佛门中人将其奉为戒律并身体力行视作功德无量。这种佛教的伦理道德观推动了南北朝以来中国慈善活动的开展。后世人们不杀生而行放生,建放生池、立放生会,不偷盗而行施舍,设善堂、建义局,凡此种种善行就是佛教教义中三福、五戒、十善中蕴涵着的慈善思想外在的具体表现。 至于行善的方法,佛家也有其特别的论述,诸如“修福田”、“布施”等。所谓福田,就是行善有如农民播种于田,必有秋收之获,多行善事于前,将会受诸报于后。“福田说”即以此为譬,劝导世人多行善举,多积功德。这成为佛教教义中最有影响力的慈善思想内容。唐宋时的悲田养病坊、福田院之名就直接源于此。至于布施,大乘佛教就认为,“以己财事分与他,名之为布;己惠人,名之为施”。它还将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财布施是施舍财物,济人贫匮之苦;法布施是讲授正法,破迷开悟;无畏布施是帮助他人免除畏惧,使之身心安乐。除布施外,佛教还讲爱语与利行,以此度众生。爱语是以善言相劝谕,并以众生平等之心,亲近众生,随机教化;利行则是笃行诸种善举,以利众生。这就是说,佛教徒应该与众生结缘,同舟共济,同甘共苦,逐渐指引他们修德行善,劝勉佛教众徒“诸恶莫作、

佛教建筑的特点

佛教建筑的特点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中国佛教寺院,脱胎于宫殿的模式,但它既异于印度的伽蓝,也异于中国的宫殿,它是以中国宫殿的外观,增加了佛塔、祖塔、佛像、壁画等的内容。佛灭后的印度伽蓝,初以佛塔为主体,由于僧人向佛塔礼敬,逐渐以佛殿为中心,僧众由礼佛舍利而改为礼佛圣像;寺院以大殿为中心,周围建有小殿,小殿各有东西两轩,及东西两廊,各殿之间,均以回廊互相连接,寺之东侧有钟楼。寺院设置重重的大门;此外有南西门及东西门,均名为三门。此三门是指牌楼形的大门,均用四柱三门的形式,门顶采用楼阁的形状,若比照宫殿规矩,皇宫的三门是七楼四柱,王宫五楼四柱,一般寺观多用三楼四柱仍是三门,最简单的一楼二柱,则仅一门了。后来的一般人不知三门是由四柱三洞构成的原由,便易名山门了。也有以高大的楼阁为三门的,例如京都知恩院的三门,高耸入云,楼上供有国宝级的释迦等十九尊圣像。 寺院在大型的佛教道场,总院之下,别设分院,每院在总院之内又各具一个格局,如弥勒院、文殊院、观音院、地藏院、华严院、戒坛院、翻经院等。在五台山的显通寺,相传于北魏孝文帝时代,即有「置十二院」的记载。在中等的大寺院,将分院之名改为殿名,同时设有堂口,如法堂、禅堂、客堂、斋堂、讲堂、念佛堂、如意寮等。不过不论寺院大小,必建有僧寮、大寮(厨房)、库房、厕所等的配置。 根据唐代道宣律师的《戒坛图经》(《卍续藏经》册105,新文丰版)介绍印度祇桓精舍的建筑规模及其布局,是以后殿为中轴线之中心,后佛殿之最前部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两千多年前白马驮经,佛入中土,这虽然是一个传说,但是也说明了佛 教自汉朝开始逐渐在中国流行发展,随着朝代更迭,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佛教文化对人民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在发展中演变出独有的佛教文化符号——少林寺。随着历史的演进,少林寺文化逐渐成为集合佛,道,儒于一体,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禅宗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佛教,少林寺,传统文化 引言 少林寺建立以来,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佛教文化发展的圣地,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封建哲学开始逐渐与佛教文化融合,大大丰富了少林寺文化的内涵,随着少林寺的僧众走出庙堂,少林寺文化逐渐世俗化,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受到广泛的接受与认可,由此佛教文化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少林寺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佛教文化逐步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烧香拜佛成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佛教偈语更是在广大民众之间广泛流传,少林寺文化更是作为禅宗文化在代表,在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与补充,形成了博大精深,个性鲜明的文化体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少林寺作为佛教在中国的一中独有的形式,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促进的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也影响了少林寺的发展,从少林寺的诞生,到发展,壮大,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少林寺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一,少林寺的兴起 悠悠古刹,千年少林,传奇岁月,禅宗祖庭。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脚下少室山的密林中,并因此而得名。闻名世界古刹少林寺据目前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少林寺最初建寺的时候并不是叫少林寺,而是叫“僧人寺”,传说是北魏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罗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 而少林寺的名扬天下,却缘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相传在一千五百年前,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在少林寺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终于完成,期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来到北方,先在少林寺面壁修行数年,首倡“以心印心”的禅宗教法然后广集僧徒,历时九年,寺院逐步扩大,名声大噪,并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而后达摩传法于慧可以后,离开少林寺他去。禅宗一向奉达摩为初祖,慧可为二祖,后连续单传至六祖。南北朝时期,印度各种佛教流派的典籍,已基本译为汉文。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不是单靠翻译,而是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互相发明,配合,补充,由中国僧人自身领悟创作,传播和推广。少林寺作为佛教寺庙,成为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交流发展的圣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击的目标,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及官兵作战,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的武装力量初步形成。而后,少林寺昙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年后,李世民派特使臣来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佛学思想文字稿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佛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佛学思想 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与其他宗教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开始知道人有三世,六道轮回与善恶 果报,,知生有所从来,死知有所往。具体表现在信三世。佛家 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轮回之中,人 有生老病死,天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生灭相成。佛教有六道 轮回之说,虽然现世作恶而得福得寿,但其业果若不报于现世而 将报于来世。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体,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同时还引进了悔罪植福、延寿荐亡、 修德禳灾、设供祈愿等观念。 佛陀之学即为佛学,佛学以因果轮回为理论,以五戒十 善法为规律,藉以出世解脱为佛家一主要思想﹐以万事无常转变 生死痛苦为理论。以无我、缘生、苦空为方法﹐以证得无为自在 为目的。为达此目的强调需要出世与解脱,出世就是指必须厌恶 世间欲望,不断自我修练,解脱是在脱离人世痛苦为目的。在大 乘佛教根本精神更进一步强调要舍己救世。 根据佛教,佛陀一生所教的内容主要就是知苦与灭苦。“四圣谛”学说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就是苦缔、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佛教认为人生在世,谁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等诸多 苦难。这些苦难不会因为人的死亡而结束,因为人死之后并不是 彻底的消失,仍然会在六道中轮回不息,不论在天堂、地狱还是 人间,苦总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佛教还认为,世间的 万物都是变化不定的,没有永恒,这叫做无常。对众生来说,因

为于无常败坏法起贪著,则将造成身心的炽燃大苦,因此说无常 故苦。集谛是讲苦产生的原因。 佛教认为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有情众 生之所以会受苦,在于因无明而于六根触受起爱执,而导致后有 生死的纯大苦聚集。佛教认为只要是在六道中轮回,就无法避免 会受苦。有情众生要想从苦中真正的、彻底的解脱出来,只有脱 离轮回这一个办法。道谛为了脱离轮回,必须进行修行。佛陀给 出的方法主要为戒、定、慧三学。依八正道,便可以达到涅槃, 永远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证得阿罗汉。 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从中国的边疆传入内地。佛教一开 始进入中国,就和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著矛盾。不少文人排斥外来 文化,还出现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大规模灭佛事件。 但经过东汉魏晋二百多年的磨合,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从对抗 走向适应,并相互影响。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传播开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和儒家、道家一样,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很深的影响。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进入鼎盛时期。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071240123 中文一班吴俊莹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彻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详细讲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悠远而灿烂的历史,中华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信奉佛、道的民族。东汉永平年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从天竺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而且长盛不衰。期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历代高僧对佛教的弘扬,王侯将相、鸿儒雅士们也逐渐受到熏陶,加入这一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最终广大的贫苦百姓成为佛教最大的支持者,他们信仰佛教,终使佛教在中国成为常青之树。因为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政治支持,佛教在中国空前兴盛,到了唐宋时期,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教的许多佛理都与中华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文化相似,在不断地矛盾冲击和辩论结合下,佛教终于汇入了中华灿烂文化的长河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佛教对中国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哲学思想随着时代不断变迁,而佛教参与其中,并且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朝,盛行于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国哲学思想盛极一时。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致使儒学盛极,道教日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道教也开始中兴,佛、道经过冲突、论战、融合之后,中国哲学产生了新的景象:奉行老庄思想之士,开始取义于佛经;而佛学者,也经常引用老庄哲学思想和语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至于儒家,因为帝王及名儒都对佛教产生了极大兴趣,所以,当时儒者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之优美,无不学佛。唐宋时期,中国经济发达,而佛教哲学的发展也已达到了顶峰。中国各大佛教宗派雨后春笋般崛起,其中以华严宗哲学体系和禅宗哲学为哲学高峰。这一时期,儒、佛、道三种哲学成功合流,思想交融,各展所长,这种格局的出现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佛教哲学的回应,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哲学起到了推动与催化的作用。至于宋朝之后,在中国文化中影响甚广的朱程理学、陆王心学,在思维模式、参悟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极大影响,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朱程理学借用了华严宗的某些命题,而陆王心学则吸收了禅宗的某些思想。至于现今,虽然封建社会已经不再,但是国人思想仍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修身养性、生死轮回等思想还深深影着这许多中国人。不少国人还保持“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追求内心的“极乐世界”,以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指导自己思想,有较深的境界追;以禅宗的善恶观指导自身言行。对于现在浮躁的世人,如果多加研究佛学,会让自己内心平和,处事得当。

慈善与慈悲

慈善与慈悲 现在很多人把慈悲和慈善搞混了,也许是作不到慈悲了吧,只能退而求其次慈善一下也好。慈善是好的,我一点也不反对,但这不是佛法的根本目标。佛法的根本目标是:众生成佛解脱。一切对此有意义的法都是重要的,无关的都是末节。 索甲仁波切说:“在对抗你最大的敌人‘我执及我爱’的战争中,最强大的盟友是慈悲行,慈悲(奉献自己给别人,承受别人的苦难而不自我爱惜)加上无我的智慧,可以有效摧毁虚假自我的古老执著,灭度无尽的轮回,因此慈悲才是最好的保护。这就是为什么在传统里,我们把慈悲看成是觉悟的来源和要素,也是觉悟行为的中心。” 慈悲分世俗谛和胜义谛两种,一种是闻思的结果,一种是修持的结果。闻思佛法,信解佛法苦空无常因果不虚的道理,在义理上对我执发出离心,对众生发慈悲心和菩提心,就是世俗谛的慈悲心,但不稳固,我执生起慈悲就不在了。世俗谛的慈悲心通过我们六度行持、发愿、闻思等的强化,在我执渐淡的过程中成为习惯,对升起空性的定见和等观是很好的助缘。当真正能在瞬间或能等持于空性的当下,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在偶尔的缘起时,使你能感受到众生的悲苦和佛菩萨的慈悲,行者则能对众生真切感受到不可抑制的悲悯,

不可抑制地产生为众生承受一起痛苦,发出为一起众生解脱成佛而行持六度万行的悲愿来。我想这大概是胜义谛慈悲的一个剪影吧。我的感受,真正的慈悲是自性的自然显露,是不需造作思维的,本自一体,无需相应。 应该知道慈悲是标不是本,是指月之手,不是月亮本身。世俗谛的慈悲是必须的修行之路,可以对治我执,但执著于此,忘失本来,就还是执著于我,妄生邪见,轮转生死了。 说到慈善就复杂一些了,也是佛法所提倡的。说得明白些,慈善是世间法,非出世间法,更非超越世出世法的佛法的核心。从哲学角度看,法产生的缘起有两种:一个是解决人作为个体的问题,如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谁?为什么会烦恼?怎样解脱?等问题,宗教就是主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另一个是解决人类社会组织层面问题的,如人类如何生存?人们如何相处?如何保持人群的共同利益?等问题,法律道德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 更古而今为宙,东南西北为宇。 悠悠五千年,史文光辉载大国。中国历史久远,文化深邃博大,华夏礼仪精神渗透细微。天朝上邦之名万国臣服,五千年中传奇神话无数。生息繁衍之处无不神秘莫测。 中国作为文化古国,其本质上拥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和对世界的无尽探索。古人的智慧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当时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这样的魅力可以在中国古代的每一处得以见证。而作为居住的房屋建筑也深深烙印了中华文明的血统。 中华古建筑,大多以木结构为主,或典雅古朴,或高贵出尘,或恢弘大气。从房屋的结构到装潢铺设都能诠释古代工匠技艺的登峰造极。古代建筑充分的结合了神话,宗教,古代美学等等文化因素,从门窗的赑屃、神鸟诸多神瑞雕刻到门前的镇宅石像无一不体现如此。空间艺术是诠释中国古代建筑的最佳词汇,其布局讲究,建筑结构,文化应用都将文明在一砖一瓦中灌注。古代建筑中的宗教文化体现广众,但其中以:道,佛两教文化为主。道教建筑为观,佛教建筑为寺。(道教建筑也称为宫) 佛教作为西汉末年随丝绸之路传来中原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立地扎根。其宗教文化下的建筑特色也随之传入中原,也是中国寺庙文化的起源。中国的佛教建筑和印度原始建筑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佛教文化与本土化结合的缘故,其文化内涵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中国传统特点。同样以木质结构为主隐于大山之中或现于街市之内。佛法讲究入世和清净,其寺庙的选址也突出了该寺立意的根本。 中国寺庙的布局优美独特,样式与宫殿相似。以门庭正中为山门,山门左右设有钟楼、鼓楼,从外进内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各殿中以大雄宝殿最为重要,也是寺庙中占地最大的建筑部分,其因为大雄之名意为佛祖释迦牟尼。在寺庙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是佛塔,这是历代供奉佛僧舍利的地方,神圣庄严。也是中国楼塔文化的源流之一,佛塔由印度传入。梵文音译为窣堵坡,与中原重楼文化相结合有多种形式:阁楼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一般都建造在寺庙中部位置,因为文化的发展和历史原因为了更好的保护佛骨舍利都另辟别院建造佛塔。在西游记中唐三藏为表达对佛的尊敬发过誓愿道“见佛拜佛,遇塔扫塔。”佛塔也有浮屠的意思,俗语中常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便是说救人于为难,比之你建造一座佛塔来彰显虔诚与祈愿善良更加重要。寺庙的布局俯瞰之下一般为:平面四方形,从山门殿中顺次进入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寺庙供奉主菩萨殿、讲法殿、藏经楼为主,南北纵贯对称。其体现了中国传统寺庙中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次序稳定的审美中心,而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寺庙建筑特色融入祭祀、观天的功能建筑。<注:现代寺庙中讲法殿与藏经楼合为一处名为法堂,又名藏经阁,此处不抄。> 由于佛教中佛法入世修行的核心理念,佛教中有许多为追求佛陀真谛的僧人发下宏愿而简居的建筑,称为佛洞。与道教中闭关参悟的洞府有类同之处,其中最为著名的为九华山古佛洞,位于罗汉峰西北、太极洞北,新辟石板道通此。两洞相连,一大一小,一名古佛,一名圆通,总面积38平方米。历代有苦行僧居之。顶垒高台,怪石乱生,洞前有面墙、门楼,侧有甘泉、碧溪、菜畦、花木,天籁不绝。无底洞在太极洞西南。深60米,宽处4米,窄处仅1米,呈亚葫芦形。洞中有洞,洞洞连贯。入内峻岩倒挂,乱石交叠,壁隙裂缝,纵横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系 别 机械工程系 专 业 机械 . 班 级 1 .... 学 号 1.... 姓 名 ***       二零一二年六月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摘 要:佛教与书法两者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们同样都历经千年、 饱经风霜,也同样坚毅不倒、不断成长。在此过程中,两者并不是独立进展而是相辅相成的。佛教,于两汉之际自古印度东来,几乎参与了大半个书法史的流程而书法作为华夏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所受佛教影响更是弥深。  关键词:佛教;书法;融合  一、佛教  佛教发源于距今2552 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叶传入中国。按正式文献记载,佛教在汉朝传来中国,非正式文献记载的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到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极盛时期。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佛教传到中国后因其进足以救济苍生、退足以超越自我的精神内涵,暗合汉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文化氛围而得以生根,在长达两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进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之后,佛教在中国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书法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年左 、6000 中独放异采。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初探 ——中国传统文化拾穗 壹、幸福观 现在习惯上用指数来量化,如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人们生活得是否幸福用幸福指数来衡量。幸福指数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现在很多国家在研究,其中也包含中国,一些机构还公布了各国幸福指数的排序,但都不能让人信服。中国有可能排前三,有可能排倒三,主要取决于认知度,如果都能知足常乐能排前三,如果都是贪得无厌,就要排倒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生有二乐,一是助人为乐;二是知足常乐。助人为善举,知足为善念。 贰、危机感 美国有一部电影《2012》,描绘的是自然灾害导致世界末日,这是西方人对世界末日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世界末日的理解并非如此。当人与人之间没有诚信、没有友善,互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良知泯灭,人活在世上如同行尸走肉,这才是世界末日。 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危机四伏。至少有三代人没有很好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如果再不补救,中华民族真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以前认为《国歌》中的这句歌词有点不合时宜,现在看来还是有必要保留,只不过不是冒着敌人的炮火,而是人的良知泯灭,道德缺失,弄虚作假,腐败导致腐朽。 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集会巴黎,召开主题为“面向21世纪”国际大会,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智慧开始风靡世界。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祖宗几千年文化与思考的积累是最好的人生指南。 叁、道德 道,走之首,行之要。人生下来首先是要学会行走,行走的路线为道。自立为立足之道,立志为成才之道,慎独为自修之道,助人为载福之道,勤廉为为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佛教在传入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与华夏文明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制。 佛教建筑气势恢宏雄壮,融汇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特色,寺院建筑之美展示出宗教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韵味,佛教建筑映射出的美学精神蕴藏在精密的土木结构与宗教艺术风韵之中,谱就出建筑深邃的精神境界。 建筑是土木构建的无字史书,中国寺院的建筑之美在于殿堂亭廊与青山流水和蓝天白云间的相互呼应,含蓄蕴广,大气庄严,认知寺院,就是学习佛教历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感受殿堂,就是聆听历代高僧大德心声的歌咏;建筑是永恒的诗篇,读懂塔阁,也就理解了宗教精神中的人文情怀。 自殷周至唐代的一千多年中,建筑制式从宫殿、王府、署衙、宅第等,逐步形成以宫殿为主、由层层院落组合而成的传统模式。殿的位置是崇高的、神圣的、显赫的,是帝王定夺国家大事的场所,也是祭祀天地,社稷、神灵和祖宗牌位的地方。所以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礼佛、诵经的地方也应该是殿,这是中国人早已习惯并经常采用的形式。

唐代著名僧人道宣(596~667年),在制定的僧团制度中,确定了僧人行为准则、仪式、以及僧人出家去除俗姓等,并规定寺院的建筑标准,明确提出殿是寺的中心。 佛教传入中国后,皇帝及王公贵族们,出于对佛教的崇敬,往往“舍宅为寺”。促进了佛寺形制的彻底转变。以“前厅为大殿,后堂为讲堂”,由此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佛寺类型。 这些宅第都以大殿为主体建筑,改成寺院后,对佛教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塔式的佛堂不利于节约建筑材料和建造工时。这种佛殿制式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多进式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山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轴线上。到了宋代,以殿为中心的佛教建筑,又被禅宗发展成“伽蓝七堂”的建筑形式。七堂,即指佛堂、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等。自此,佛教建筑已全部中国化了。 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门类,以始建洛阳白马寺的东汉明帝时算起,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约有2000年的历史。佛教建筑历史的遗存跨越年代久,覆盖类型广,在造型形式上变化最多。

2020年宗教慈善周活动总结

2020年宗教慈善周活动总结 宗教慈善周是在国家《意见》政策的指导下,由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及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共同协同商定的公益慈善活动。 宗教慈善周2020年度活动情况总结 根据省、市宗教局统一部署和要求,黄山区本着结合实际,体现特色的原则,认 真组织倡导在区内宗教界开展以五教同力助困脱贫为主题的宗教慈善周活动,并召开 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区内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积极响应,因地制宜开展形式 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在社会各界产生良好反响。现将具体情况总 结汇报如下。 一是开展圆梦大学慈善活动。区民宗局牵头倡导在全区宗教界开展助困脱贫宗教 慈善暨助学帮扶活动,全区佛教界共募集善款3.6万元,帮助12名贫困暨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圆大学梦。努力打造宗教界扶贫公益品牌,提升全区宗教界的良好形象。8月2日,黄山区宗教慈善周启动暨翠微寺捐资助学仪式在黄山翠微寺隆重启幕。此次捐助 对象为焦村镇、乌石镇、甘棠镇、太平湖镇、三口、仙源、龙门、永丰、新丰等9个 乡镇12名农村困难户、城区下岗失业人员和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且品学兼优的大学新生,演龙大师率众居士弟子向他们每人资助善款3000元,共计3.6万元,帮助他们继续学业,圆梦大学。并寄语受助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勤奋学习,以一技之长回报家乡和社会,做一个有用之才。考取安徽财经大学的汪文静同学 代表贫困大学新生作表态发言,并向演龙大师送上感谢信,感谢大师和众居士信众的 爱心义举,决心努力学习、踏实做人、延续爱心、报效国家。8月23日,区民宗局长 艾明义等到乌石镇夏村村贫困大学新生陈其悦家中,发放安徽省2020宗教慈善助学款3000元。 二是开展敬老助老慈善活动。7月16日,黄山复松寺住持释常弘率国学书法夏令 营学员给太平湖敬老院送去2000元慰问金和价值4000多元的大米、香油等慰问品, 价值总共达到6000多元。宗教慈善周期间,黄山区基督教两会组织教职人员和义工到甘棠敬老院开展慈善助老活动,为五保老人们送去食品、水果、糕点等慰问品,表达 向善行善,敬老助老,反哺社会的宗教慈善情怀。并与老人交谈交流,亲密互动。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已经在中国传播了两千多年了。在中国,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在朝代不断更替,外来文化不断传进,文化之间不断交流,冲突,融合,分裂的历史进程中,佛教仍然深深的扎根于中国,佛教仍然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衣食,语言,思想,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是中国的主要宗教,同时也是中国拥有最多信徒和传播最广的宗教,这充分说明了佛教的包容性和佛教在中国的本土性。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佛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甚至,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在中国主要是通过佛寺的兴建来传播的,古代就有诗人写道,南国三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佛教在中国兴建了大量的佛寺。而且,佛教还兴建了大量的石窟建筑,今天还大量存在,成为了宝贵的旅游资源。同时,佛教信众还兴建了大量的和佛教偶像有关的庙宇,像观音,如来之类的佛教偶像庙宇,在中国,到处都是。佛教传播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房屋建筑的形式,像佛塔,今天还影响着中国人的建筑形式,今天的上海金茂大厦,台北的101大厦都模仿了佛教的佛塔建筑。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注重家国,伦理的关系,而佛教关注的是众生,是众生平等。当然中国的文化和佛教的文化没有优劣的对立关系,而且因为佛教的包容性,迎合了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人的传统的思想,所以佛教在中国可以很好的传播和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继而改变中国人的某些思想观念。因此,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的补充,对中国人的某些思维方式有一些补充式的改变。 佛教作为一个古老的宗教,肯定有它的自己的文化,像佛教的经卷,佛教的雕塑,佛教的绘画,佛教的建筑等等。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佛教徒怀着虔诚的求知之心,到印度求佛经。但是,大多数的经卷是印度的文字,要翻译,因此就出现的很多新的佛教语言和词句,这些语言和词句通过佛教的传播,融入了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中。而且佛教的绘画也影响了中国绘画技法,像关于佛像的绘画,特别是敦煌的飞天绘画,结以中国的嫦娥,为广大人们熟知。 佛教的传入还影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元宵节的挂灯笼。佛教的音乐也对中国的音乐有很大的影响,像台湾的著名歌手齐秦的姐姐齐豫就是著名的佛教徒,同时也是著名的佛教音乐歌手。在民间,佛教音乐也很盛行,像峨眉山的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就有很好的交流和融合,广受佛教信众的欢迎。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寻根的潮流,各种文化的复苏和交流,人们急于寻找对社会发展的各种迷惑和不解的答案,佛教又开始兴盛起来。佛教应该抓住机遇,以在中国的两千多年的传播经验,以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深的影响为依据,扎根于社会主义中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适应中国人的生活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传播。可以预见,未来,佛教在中国一定会佛光普照。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张腾斌)

学年学期:2013-2014第二学期科目名称:佛教与中国文化 院系:化学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李宜静 年级班级:化学(师范)6班 学生姓名:张腾斌 学号: 20112401025 专业:化学(师范)

读?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探讨佛教流传与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影响 【摘要】?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学养最深和最受尊敬的佛教学者方立天教授的大作,也是“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系列丛书之一。自从印度佛教东传至中国之后,便拉开了佛教在各个朝代发展的篇章,而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书从佛教东传概况、佛教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呈现对佛教各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佛教东传发展政治伦理 佛教相关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学术史上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人熟知的著作,如聂静洁的?20世纪西域佛教史若干问题研究述评?、杨明的?佛教伦理及其中国化发展?等,都对佛教东传及由于中国本土化而产生的一些文化现象有过一定的研究,但在佛教与中国政治的关系上相关学术研究占比例较小。 “本书如果能够对于宗教学工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外交统战工作者,以及导游和旅游者,提供各自需要的某些佛教知识,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了。”可见,作者撰写这本书,是为读者了解“中国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提供基础知识。作者也明确表明,我们应当借助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性根据,克服、消除宗教心理来推倒神的虚构威严。这充分表现了作者虽是在研究宗教学,但其自身秉承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神”的存在根本上是要树立人的尊严。因本人对宗教史的知识较为感兴趣,我挑选了?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这本书作为阅读书目且参考了部分学术文献,本篇文章将从印度佛教东传概况、佛教在中国各朝代发展情况及佛教与中国社会各方面互相影响的角度出发,梳理佛教与传统文化的知识线索,并提出个人对部分观点的看法和体会。 一、印度佛教东传概况

海航公益概况

海航公益概况 海航在取得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弘扬“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做点事”的企业文化精神,将社会责任提高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承担起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大力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截至2011年7月,海航向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残疾人联合会、慈善总会、红十字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妇女发展基金会、环境保护协会、海南大学、海南省万宁市、琼中县、白沙县、贫困学生等地区、单位或个人捐款、捐物价值超过7亿元,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社会的广泛赞扬。 2006年,海航集团荣获“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20强”、“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中国公益事业十大先锋企业”等称号。2007年,海航集团荣获“中华慈善事业提名奖”。2008年海航集团获得“中华慈善奖”之“最佳内资企业奖”、全国工商联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中国公益事业十大先锋企业”组委会给予海航集团这样的评价:海航集团在不同的公益项目领域中,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自觉地把开展公益事业、慈善事业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为创建和谐社会树立了很好的典范。2009年,海航集团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单位(企业)奖”、“中国优秀企业公民”、“2009年第六届中国最佳企业公民”、“第三届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称号。此外,2009年,海航集团董事局董事长陈峰荣获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评选的“中国扶贫典型人物”称号和中国社工协会企业公民委员授予的“中国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家”称号。2010年,海航集团先后荣获“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海南省2010年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庆祝海南解放60周年海南省优秀业”、“201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杰出企业奖”、“海南省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2011年,海航集团荣获“2011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奖”、“2011年中国十大最佳雇主”、“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企业奖”、“2009—2010年度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海航美誉度更上一层楼。 海航努力探索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扶贫、慈善事业的模式,初步形成了海航社会公益工作的体系,主要工作内容有:支持教育、帮孤助残、扶贫赈灾、环境与文物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五大类。 一、支持教育,扶贫先扶智 海航非常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下一代的成长,致力于资助贫困儿童,修建学校,设立高校奖学金等工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不遗余力。 ㈠设立贫困大学生助学金 从2000年起,海航设立海南优秀贫困大学生助学金,每年支助海南生源考入国家重点高校的贫困大学生30人,每人2000元,2张机票。共投入资金24万元,机票240张。2009年8月,参与海口市政协资助百名贫困大学生活动并捐助15万元。2010年8月25日,向海口市政协“金秋助学”活动捐助5万元。10月27日,海航集团继续开展助学扶智活动,捐助长兴镇的教育扶贫基金10万元。 ㈡设立“海航励志班” 2005年9月,海航集团与琼中县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海航集团资助琼中县20名贫困优秀高中毕业生上大学,并在琼中中学设立“海航励志班”,资助50名贫困高中生。㈢设立海航高校奖学金 1998年,海航成立5周年之际,向海南大学捐助40万元修建图书馆,同时在海南大学设立第一个“海航奖学金”。从2000年起,海航在中国人民大学等10所高校设立海航高校奖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