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评述迪尔凯姆的_社会学方法的准则_

试评述迪尔凯姆的_社会学方法的准则_

试评述迪尔凯姆的_社会学方法的准则_
试评述迪尔凯姆的_社会学方法的准则_

2007年第23卷第5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3 N o.5 2007 (总第95期)JOURNAL OF NORTH UN IVERSIT Y OF CH INA(S OC I AL SC IENCE ED ITI ON)(Sum.95)

文章编号:167321646(2007)0520015204

试评述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Ξ

杨 光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 对迪尔凯姆著作之一《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进行了简单评述,介绍了他的社会学方法论,包括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如何去观察和解释研究对象的原则,以及社会学求证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社会事实;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共变法;社会种

中图分类号: C91206 文献标识码: A

O n D urkhe i mΕs The Ru le s of S oc io log ica l M e thod

YANG Guang

;Ph ilo sophy and Soci o logy Co llegeΚShanxi U niversityΚT aiyuan030006ΚCh inaΓAbstractΠT h is p ap er m akes a b rief in troducti on and review of T he R u les of S ociolog ica l M ethod by E.

D u rkhei mΚand review s h is soci o logical m ethodo logyΚincluding refinem en t of research ob ject of soci o logyΚp rinci p le of ob servati on and in terp retati on to research ob jectΚand detailed m ethod of soci o logical p robe.

Key wordsΠsocial factΜT he R u les of Soci o logical M ethodΜcovariance m ethodΜsocial sp ecies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是社会学重要奠基人之一,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1858~1917年)社会学研究成果的代表作之一,在1895年正式出版。该书是自1887年波尔多大学文学院为其开设正规的《社会学与教育学》课程以来,尤其是在1893年其博士论文《社会分工论》发表以后,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研究成果的第一次汇集整理[1]22。《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却浓缩着很多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的精华。可以说,迪尔凯姆在社会学学科独立化领域中主要做的两方面工作——确立社会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准则,都集中体现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以下即围绕这两方面内容加以阐述。

1 社会学特殊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1.1 社会事实的提出和定义

迪尔凯姆出名于社会学学科建立之初。当时整个学科的首要任务就是划定足以保证本学科独立性的界限,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又是确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理论基础和学科架构是由孔德建立的。孔德把社会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认为社会现象就是服从于自然规律的自然事实[1]39,所以把社会现象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中的确存在着与自然界相同的事实,但不是自然事实在社会中的呈现,而是社会所特有的事实。

为了纠正孔德在社会学研究对象上的错误认识,迪尔凯姆通过自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建立了科学的“社会事实”概念,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定的因自身的明显特征而有别于其他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的现象群。[1]23他不像孔德、斯宾塞等前辈那样机械地研究社会现象,而是把社会研究建立在这

Ξ收稿日期:2006212202

 作者简介:杨 光(19722),男,硕士生,从事专业:社会学。

种社会所特有的“具有非常特殊的性质的事实”。由于“不能把它们与有机体现象混为一谈,因为有机体现象由表象和动作构成;也不能把他们与仅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中并依靠个人意识而存在的心理现象混为一谈。这样,它们就构成为一个新种,只能用‘社会的’一词来修饰它,即可名之为社会事实。[1]25”

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大类别:一类属于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数量及密度、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等,属于物资性社会事实;另一类属于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等集体意识,属于非物质性社会事实。[2]所有的社会事实都不因个体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是一个集体属性,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在本书第一章的最后,迪尔凯姆总结道:“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1]34”从这个定义上说,社会事实应该具有四个特征。

1.2 社会事实的特征

1)外在性或客观性特征

这里的外在性或客观性是迪尔凯姆所主张的社会事实的首要特性,也是他的社会学方法的哲学基础。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必须是外在的,即客观的,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社会中,诸如法律、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宗教等社会现象都是独立地客观地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的。同时,个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中也可以看出有一种集体的成分存在,它们构成了社会的集体意识的部分,独立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尽管许多社会事实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被个体内化,但个人最初还是面对着作为外部现实的社会事实的。”迪尔凯姆认为:“凡是智力不能自然理解的一切认识对象;凡是我们不能以简单的精神分析方法形成一个确切概念的东西;凡是精神只有在摆脱自我,通过观察和试验,逐渐由最表面的、最容易看到的标志转向不易感知的、最深层的标志的条件下才能最终理解的东西,都是物。[1]7

迪尔凯姆认为正是社会事实所具有的外部性特征,才使得社会学不再被定义为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才使得社会学可以像自然科学研究物质

现象一样,来实证地研究社会事实。这便是所谓的“就社会现象本身来说明社会现象”的社会学主义立场。

2)强制性特征

迪尔凯姆看到在社会事实与人之间的关系存在一种所谓的强制性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事实都是对个人产生着约束力量的。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居民之所以聚居城里而不散居乡间,那是因为有一种舆论和集体压力在驱使人们这样集中。居住的形式也和服装的款式一样,不是我们可以随意选择的;至少对两者的选择是有强制性的。[1]33”

但需要强调的是,社会远不是以消极的方式来强制我们,而是提供给我们一种使依赖于它的个体能自由作出道德选择的环境条件。个人逆来顺受或许感觉不到社会强制的压迫,然而那种压迫力却总是客观存在的。正如“人们生活在空气中,并不觉得空气的重量,但空气的重量仍然总是存在一样。”如果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顺利,成功将社会的各种约束内化为自身行为的一部分,内化为自身意识的一部分,那么他就不会感觉到社会事实的强制力;相反,如果个人的要求与社会所引导的倾向发生冲突,他就会马上感觉到强制力的存在,并且一旦违反了,就会受到社会各种各样的惩戒,如逮捕、舆论谴责等等。可以看出迪尔凯姆所归纳的强制性不是一般物理意义上的强制性,而是通过社会事实的环境而潜移默化影响社会之中的人的一种过程。强制性特征与外部性特征不可分割。外部性为人们行为提供环境,而强制性则是描述这种环境和人们行为之间关系的概括。

3)普遍性特征

迪尔凯姆所指的普遍性并不是来自大量个体的事实的总和,而是来自一种集体的属性,集体于此是一个最小且不可分的单位。“社会事实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它是集体的一种现象,之所以能够成为普遍现象,是因为它具有集体性,也就是说它或多或少是带强制性的,而不是因为它是普遍的,就能够成为集体性的现象。这好比在一个团体中,团体的力量使每个成员采取相同的行动,这种团体行动能够触及各个成员,是因为它存在于集体之中,所以能触及其中的各个部分;而不能反过来说,因为它存在于各个部分,所以能触及全体。”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人意识

61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之外,通过对个人的强制来实现自身,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但同时,迪尔凯姆也强调,不能用现象的普遍性来确定社会学上的现象的特点。一种思想可以一再出现于个人的意识之中,一种动作可以反复发生于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并不能因此就说这种思想和这种动作就是社会事实[1]28。

4)行为性特征

迪尔凯姆在书中第一章最后给“社会事实”下定义时,把社会事实归在人类“行为方式”之上[1]34。这种行为方式是由人类的精神活动方式和实践活动方式构成的。迪尔凯姆看到了社会事实与自然界的事实之间的不同。后者是不以人的存在和参与为要件的,而前者则无法脱离人类的参与。这些被人类参与而产生的社会事实是人类活动方式的“结晶化形式”,即行为方式。迪尔凯姆更深入地指出,不是所有人类参与都构成社会事实,其中被我们称为“社会潮流”的人类参与就不是社会事实,因为“社会潮流”没有“结晶化形式”[1]26。如:集会发生的激情、义愤、怜悯等情感方面的巨大冲动。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迪之所以在个体之外去理解社会学,用他的话说是:“我们据以作这个定义的全部事实都是行为方式,他们属于生理学的范畴。另外还有集体的存在方式,即属于解剖学或形态学范畴的社会事实。而社会学不能不关心与集体生活的实体有关的事情。[1]32”

2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准则

正如迪尔凯姆所说:“到目前为止,社会学学者对于研究社会现象究竟应该用什么方法的问题,还很少专门去研究,并且加以确定。[1]”所以迪尔凯姆在本书的后几章中着重阐述了自己理解的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准则。

2.1 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

迪尔凯姆认为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应是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研究。社会事实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因此社会学能够而且必须以自然科学那种客观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此准则又包括下述三个原则[3]:

第一,必须始终如一地摆脱一切预断,排除自己的情感因素、道德判断、先入为主的观念和世俗成见的干扰,保持价值中立原则。因为预断观念(或通俗观念)是“摆在我们与物之间的隔膜”,妨碍我们客观的观察社会现象,所以必须祛除它。迪尔凯姆希望社会学家“无论是在确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时,还是在进行论证的过程中,都必须绝对禁止使用科学之外的和不是为科学所需要而制造的概念。他们应该从支配群氓思想的明显谬误中解脱出来,彻底打破日积月累而最后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经验范畴的枷锁。”摆脱预断观念,才是一切科学方法的基础,才有得到真实结论的可能。

第二,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操作定义。因为准确的定义是精确研究的必要前提。而为了使定义客观、准确,“只应取一组预先根据一些共同的外部特征而定义的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并把符合这个定义的全部现象收在同一研究中。”所以应从具有稳定性的社会现象入手,根据现象共有的外在特征给该现象下明确的操作性定义,从而使描述现象的语言具有科学性。

第三,必须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尽量采用具有足够客观性的感性材料,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为既然将社会事实当作物,也就等于把社会事实看作是自然环境中被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一样,就能够对其进行实验的操作,进行定量的统计和分析,并且不能把个人主观的臆断加诸其上。所以,客观性就是观察社会事实时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于是,这就要求社会学家在研究某一类社会事实时必须努力从社会事实脱离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而独立存在的侧面进行考察。

2.2 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

第一,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和功能的分析。

在此,迪尔凯姆首先批驳了目的论者的观点,认为他们混淆了事物的存在与事物的效用,证明一事物为什么存在和证明一事物有什么效用是完全不同的问题。事物存在原因与事物的功能是相互独立的,那些认为事物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它能带来某些“好处”的说法明显是犯了“目的论”错误[4]。同时,迪尔凯姆还反对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方法认为,社会现象的原因应当到过去中,即到以前的状态中寻找。而迪尔凯姆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科学解释,因为这仅是一系列的史实,对于因果关系并无暗示。“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是分先后次序的,但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现象并不一定产生另一个时期的现象,他们之间有先后次序,但不一定有因果关系,先发生的现象不一定就是后来发生现象的原因。[1]”

据此,迪尔凯姆提出:“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对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不仅要分别

71

(总第95期)试评述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杨 光)

研究,而且应该先研究前者,再研究后者。这种研究先后次序不仅符合社会事实产生的实际过程,而且符合先因后果的逻辑”[1]。他认为,只要找到现象的原因再分析它的功能就容易多了。

第二,社会事实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他认为某个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行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所以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为此,迪尔凯姆还专门批判了孔德等人的“还原论”,即用个人现象(心理现象)去解释社会现象。[5]孔德认为,社会生活的主要事实是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又取决于人的心理因素,因为人的心理倾向推动着人类日益发展他们的自然性质。相反,迪尔凯姆则认为,要说明一种社会现象就必须找出它的动力因,而这种动力因只能从社会环境里面而非从个人的心理行为中寻找,即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都是另一种社会现象。从而,他得出了解释社会现象的准则:“社会现象的确切原因应该从那些以往的社会现象中去寻找,而不能从那些个人意识状态中去挖掘。”而且,这种方法在社会事实的原因与功能的解释上都应该使用。

2.3 社会学求证方法的准则

迪尔凯姆首先认为,在社会学研究中,“对于若干个怀疑有因果关系的社会事实,比较它们同时出现或者不同时出现的情形,考察它们在不同结合中的变化迹象,从这些变量中观察它们是否相互依赖。”如果这些状况可以由研究者用人为的方法观察得清清楚楚,那么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如果用人为的方法不能观察出来,并且所有能够与事物接近的只限于自然得出的结果,那么就必须用间接的实验方法或者比较方法。迪尔凯姆认为这种“比较的方法才算是社会学本身。”

另外,密尔提出的实验研究四种比较归纳法:契合法、差异法、共变法、剩余法等。[3]迪尔凯姆认为,其中只有共变法才适合社会学研究。所谓共变法,其实就是对社会事实作出分类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共变程度:假如确定两种事实始终处于同样的关系并且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变化,那么就有理由假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个时候并不能肯定,还必须结合演绎与经验总结等方法才能断定一种结论,因为有时候这种相关关系是由并不参与相互关系的第三个变量引起的。简单来说,共变法就是:只要选择几件可靠的事实,就可以得出确切的结果。人们只要在一定数量的事实中能够观察到并且能够证明在两种现象中,甲变乙也随之发生变化,就可以认为已经了解到事物的规律了。可以说,这种共变法实质上是种实验法,通过控制其他变量来突显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找出因果规律,进行解释。总之,“共变法是最适合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3 区分社会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以及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

除以上确立社会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准则两大方面内容以外,本书还提出了区分社会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以及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篇幅所限,这里只做简单评述。

迪尔凯姆认为,如果社会学无助于社会的改善,那么它就毫无价值了。社会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而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恰恰是从观察现象到提出科学结论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6]。迪尔凯姆认为,“如果一个现象是正常的,我们就不应当剔除它,哪怕它不符合道德;相反,如果这个现象是病态的,我们就有科学的论据来证明改良的合理性。”由此,迪尔凯姆还提出了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三条准则。

由于根据迪尔凯姆区分社会现象的方法必须要求先确定社会类型(即社会种),因此就建立了一种他称之为社会形态学的社会学分支。社会形态学提倡根据社会组合的程度、社会各部分之间及其整体的凝聚程度来划分社会类型。也就是说,“首先,以最简单的社会或单环节社会为基础,根据社会表现出的融合程度对社会进行分类;其次,再在各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的多环节是否完全融合为一体区分出各类变种。”根据这一分类原则,迪尔凯姆将社会划分成为三个类型:简单的单环节社会,简单合成的多环节社会和双重合成的多环节社会。

4 结 论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里,用当前的眼光来看仍然充满活力。他所提出的社会事实、物、简单社会、社会种等概念,对其后直至当前的社会学研究仍然有着深远影响。并且迪尔凯姆在社会学的学科独立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用批判的眼光将社会学与哲学和心理学区分开来,确立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社会学是由孔德、斯宾塞最早提出,而

(下转22页)

些内容与稍晚些的鲁迅反映辛亥革命的小说可以参照,让我们更感性、直接地理解那个时代。

再者,我们看到传统中国人看问题时的认识角度和心理特征。中国有人治传统,国民对人的品德、能力的期望和要求相对较高。小说反映出,很多人是从从事者的言行人品中判断其所从事事业的正当性和是否有前途的。他们既使从理论上赞成一种主义,也不会轻易参与这种主义的大规模实践,他们还得看运动的发起人是不是诚心、方案是不是可行。任何投机行为和品行缺陷都会使一种运动蒙受耻辱,而人格的正直会给后来证明并不正确的主张带来声誉。人们宁可把事务委托给一个正直的迂腐的老实人,也不愿把命运寄托给一个大奸似忠的阴鹜之辈。对历史当事人人品的重视,是人治国家人民必要的智慧。

人们常说,理论是苍白的;又说,形象大于思维。晚清小说是后人认识晚清社会的宝库,为历史提供了一个群众视角,立宪运动自然也包括于其中。晚清小说的群众宪政视角也应该能为今天的改革变法提供一些经验借鉴。一件事情并不因为它代表了历史前进的趋势就理所当然地得到群众的拥护,改革的激情固然可以通过文艺宣传得到普及,但它的生命力归根到底在于是否符合理性的判断。所谓改革的反对因素不一定全来自反对者的保守立场,也应从改革者自身上去寻找原因,推动改革的主体人群自身的素质、动机有时比“民智”更为重要。如果改革是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着想的,那么应当相信,群众是他们自身利益的清醒的判断者。今天的改革是否会得到群众拥护,同样不在于它的口号是否代表了历史的方向,而在于它的推动者是否真心为群众利益着想,是否取得了群众的信任。

参考文献

[1]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57.

[2]欧阳建.晚清小说简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185.

[3]马春林.中国晚清文学革命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

社2000:169.

[4]胡全章.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探询——吴趼人小说研究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2002201.

[5]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M].上海:三联书店.1997:

1342159.

(上接18页)

在迪尔凯姆这里开花结果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就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纲领。而迪尔凯姆提出的功能因果分析和结构主义的思想,被后来的马林诺斯基、布朗、帕森斯和默顿等发扬光大,成为近现代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研究的主流方法。

参考文献

[1]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6.

[2]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5.

[3]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7.

[4]林淳.法学研究方法——从《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得到

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10):1472151.

[5]付敏红.迪尔凯姆实证主义方法论及思索[J].经济与社

会发展,2004,(1):1052107.

[6]陈兴炎.对社会事实与社会科学研究客观性的思考[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5218.

社会学方法论笔记

社会学方法论笔记 渠敬东 2013-09-12 解题: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 1、是方法论,而不是方法Method; 2、强调logos逻辑 3、Social科学几百年而已 涂尔干(法国的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奠定了学科的方法论。 方法论:看待世界的方式。 社会学与现代性紧紧连在一起。 Economics的对象:family Politics的对象:polity、city(两者都起源于古希腊) 社会即是一个晚近的概念,而社会学则更是近代才诞生。但,社会学不是剩余学科。 社会学关注总体性totality。例如:《资本论》可称为“人性论”,在马克思看来,人即商品;韦伯认为,理性主义在资本主义和宗教上是一致的。 学科的知识谱系:古希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 古罗马(empire治理术——法学) 基督教时代(交汇出现在皇权和民权之间,organization组织出现 了;更重要的是宗教的渗透性,冲破一切障碍。)中世纪后期(自由:航海、贸易、文明化等) “民情”是社会学最初的概念。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不是自然法、罗马法或者神圣法,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法:1、nature整体;2、principle(由内而发的品性)——sentiment(情感)。 这里,“法”即社会学中的methodology方法论。 最早有关社会科学的概念:马基雅维利:people;霍布斯:passion;笛卡尔:self(与社会并生);亚当-斯密:sympathy(是exchange交换的基础)。 Political——economics (国) ——(家),两者之间即是社会。 社会学家是要理解身在的世界。 方法论恰恰是反对纯粹的知识的,而是观察世界的艺术。

浅析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88937424.html, 浅析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作者:高昌刚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1期 摘要: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当,面对同样的时代危机,他们都追求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决危机。但他们对现代性危机的根源认识不同,进而提出的解决危机的方法也不同。 关键词:马克思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64-01 一、社会观相同:社会唯实论、整体主义社会观 (一)迪尔凯姆: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虽然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但正如自然界中由无数分子构成的有机物一样,社会一经产生便具有了其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质。“构成社会的这种特殊综合产生了与个人意识现象完全不同的新现象”。 迪尔凯姆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社会事实,并对其进行了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于个人以约束,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他还强调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即把社会现象作为构成社会学研究出发点的实物论据来研究。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特殊的具体的社会,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无论个人的自身条件如何,都不能生活在社会之外,超脱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换言之,完全脱离社会绝对的、独立的人及其行为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认为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唯心史观都忽视了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即意识不能够脱离现实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它总是这种环境的派生物。并且“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二、理论产生的缘由相同:对现代性危机的反应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徐鸿望 社会现象是事实,应该被当作实物来看待。——涂尔干自杀是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死亡事件。——涂尔干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涂尔干 埃米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古典大师,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并称“社会学经典三大家”。虽然孔德提出了“社会学”一词,但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的讲堂,却是涂尔干的功劳。 他明确规定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亲自作了关于自杀论问题的经验研究。其著作《自杀论》是理论与经验研究的首次范例,是公认的实证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应该说,涂尔干是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因此,作为一位大二的学子,在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对涂尔干及其主要社会学思想进行分析、讨论和综述,亦存在其合理性和特殊性。 本文在记述涂尔干生平及其生活背景下,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社会劳动分工、自杀和宗教四个部分对于涂尔干的主要思想进行理解、分析和综述,好让同学们进一步走进围绕在我们大学课堂的

社会学大家涂尔干;另外,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部分同学对涂尔干的喜爱,对社会学的向往,哪笔者将不胜欣喜。 一、生平与著作 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作迪尔凯姆,1858——1917)生于法国东北部孚日郡首府埃皮纳尔市的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21 岁的涂尔干经过两年的连续落榜终于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师从哲学家布特鲁,史学家库朗热等,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游历一年,了解和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心理学家冯特实验心理学和滕尼斯“社区与社会”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6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这是法国大学中第一个社会学教授职位。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这本刊物不仅巩固了社会学的学术地位,而且联系了一批学生和学者,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以编辑部为核心的迪尔凯姆学派(又叫法兰西社会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乎所有著名的社会学家都属于迪尔凯姆学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1906年被任命为巴黎大学教育学讲座教授,这个讲座于1913年改称“社会学讲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并且,他的唯一的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

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 (一)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生平和著作:Emile 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迪尔凯姆有两本主要著作很早在中国译出。《社会分工论》是王力教授,它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法国,对社会学也有兴趣,做过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德珩先生也是我国老一代的社会学家,20年代就翻译了迪尔凯姆另一名著《社会学方法论》。这些书现在尽管过去好几十年了,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 迪尔凯姆是法国第一个把社会学正式列入社会学大学课程的社会学家。前面讲的孔德,虽然在工业大学讲过课,但它不是以社会学教授身份出现的,在孔德逝世后30年,即1887年,法国教育部才同意迪尔凯姆作为一个社会学教授来讲社会学。按照惯例,这就表示这个国家承认这门学科,不过直到1913年,迪尔凯姆才正式被聘为法国巴黎大学的教授,社会学正式进入了大学。他在社会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1858年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

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1、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 美国社会学家梯里阿基安在评价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时曾指出,迪尔凯姆一生努力的主要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学科。第二,为社会科学的统一化和整体化提供基础;第三,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宗教提供经验的、理论的和系统的基础。 如果作进一步概括,那么迪尔凯姆努力的主要目标其实只是体现在以上第一点上,就是他希望在自己手上能将社会学真正建设成为一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比较 - 用于合并

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比较 (一)研究对象的比较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是涂尔干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在这本书里,涂尔干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事实或者社会现象”。同时他给社会学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一切的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再看韦伯,我们习惯称韦伯的社会学叫做“理解的社会学”,他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社会行动。他说“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对社会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两位大师所分别代表的社会学理论传统之间的区别。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是两个大小不同的概念范畴,可以说是一个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说,韦伯的研究对象即社会行动相对于涂尔干的社会事实来说就显得更具体。不难推理,由于社会事实的宏观性等原因,涂尔干社会学理论中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对象就是“物”。但韦伯对社会学的研究应该具体的,个别存在的,将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动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作出解释性的理解,去认识这些隐藏在具体社会行动背后的“秘密”,做出最终的因果性说明。韦伯也因此将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任务规定为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这样一来,便产生了社会学研究的两大派别——实证主义派和解释性社会学研究派,而且双方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造成了双方的矛盾对立。 (二)立场比较: 1、涂尔干实证主义基本立场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当然是社会现象,在涂尔干看来,这个研究的本体就应该是一种自然主义取向。社会现象背后的本真状态是自然的和真实的,当人们去研究它时应该把这种状态保持住,不应该进行人为的干预将其破坏和打乱,人都有好动性、感情、偏见、自以为是、马虎等等一系列特点,只要主动插入一次在他之外的社会行动,这些特点势必就会对他/她所参与的活动造成影响。所以他坚信,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去研究社会科学,从自然科学借取概念、方法和运算方程,把社会现象当做“物”,当做数字来看待和研究,包括研究的理论经验原则都是可以从自然科学中借鉴的。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1897年在巴黎出版。作者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自杀有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4种类型。)迪尔凯姆在书中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展现了大量的经验资料,用以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社会事实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这一大胆尝试,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该书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著作。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两个词汇够有吸引力了———博士+自杀。近年来,硕士、博士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同居、酗酒,这都已经不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了,因为还有更多新闻冲击来源于各大高校接二连三的博士研究生自杀事件。似乎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下,纷繁复杂的人与事常常处在无人能解其中原委的混乱状态中。按照涂尔干(另译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的判断,价值观一旦发生混乱,就会引发自我定位的偏差....

2006-05-21 | 6个人觉得此评论好 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愿自找麻烦去关心自己的健康,并由于疏忽而使健康受到损害。然而,这些不同的行动方式和严格意义上的自杀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它们都是类似的精神状态引起的,因为它们都导致生命的危险,而采取这种行动的人并不是不知道这种危险,但这种危险的前景并没有阻止他采取这种行动;唯一的区别是死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人们常说,由于熬夜而弄得筋疲力尽的学者是在自杀,这不是毫无道理的。所有这些情况都是萌芽状态的自杀,而且,尽管把它们和完全的、成熟的自杀混为一谈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但也不应该看不到它们与后者之间的同源关系。因为,一旦人们意识到自杀一方面与表现勇气和献身精神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与表现冒失和单纯粗心大意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比死亡率高得多的自杀率是每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可以被看成一种特有的标志。自杀率甚至和每个民族气质中最深沉的气质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以致不同的社会在这方面的排列顺序在非常不同的时期也几乎完全不变。

社会学答案

单选题 2.第2题 孔德的代表作是() A.《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B.《权力精英》 C.《实证哲学教程》 D.《神圣的帷幕》 C 4.第4题 下列关于角色的理解,正确的是 A.角色内含着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关系 B.角色与身份是相同的 C.角色与地位是相同的 D.角色与社会期待无关 A 10.第15题 个体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指() A.身份 B.地位 C.角色 D.角色丛 B 15.第22题 认为存在许多相互冲突的文化要素,不同文化要素代表不同群体或社会阶级的利益的文化分析视角是() A.生态学视角 B.互动论视角 C.功能论视角 D.冲突论视角 D 26.第50题 一般认为,最早使用“社会互动”的社会学家是() A.齐美尔 B.涂尔干 C.滕尼斯 D.帕累托 标准答案:A 28.第52题 如同们师兄弟这样群体成员对其有忠诚感的群体,属于() A.外群体 B.内群体 C.正式群体 D.次级群体 标准答案:B 4.第4题 以下沟通方式,属于语言沟通的是()A.借助面部表情的沟通 B.借助身体姿势的沟通 C.借助行为举止的沟通 D.借助文字的沟通 标准答案:D 16.第16题 家庭的本质关系是() A.婚姻关系 B.血缘关系 C.收养关系 D.同代关系 标准答案:A 18.第18题 社区发展的直接目标是() A.培养社区成员的民主意识 B.协助社区成员认识到自己的共同需要,协助社区运用外部援助和内部资源 C.提高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经济收入水平 D.建立良好的社区内部人际关系和合理的社会结构 标准答案:B 23.第23题 按照霍尔的观点,45至120厘米的距离属于() A.个人距离 B.公众距离 C.亲密距离 D.社会距离 标准答案:A 30.第30题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区别是() A.再社会化的环境相对开放,继续社会化的环境相对封闭 B.再社会化具有自主选择性,继续社会化具有强制性 C.再社会化在成年早期进行,继续社会化在成年之后进行 D.再社会化具有强制性,继续社会化具有自主选择性标准答案:D 1.第1题 假设教师、警察和消防员的职业声望分别是75分、70分和65分(满分100分),如果一个人从警察变成了教师,他的社会流动属于() A.向上流动 B.水平流动 C.向下流动 D.地理流动 标准答案:A 3.第3题 被假设为会对其他变量造成影响的原因变量是() A.控制变量 B.因变量

第五章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

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要点】 ·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由方法论原则、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三个层次构成。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动态性、整体性和经验性等特征。 ·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实证范式、解释范式和批判范式三大类型。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的。 ·社会学对社会运行及协调发展的理论解释过程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 ·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实验法是社会学研究中用于收集经验资料的最常用的方法。历史比较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 ·社会指标是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变为可以量度、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符号。 ·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是社会学定量研究中用来使收集的资料具有总体代表性以及利用调查数据揭示社会运行规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关键概念】 概念变量假设操作化范式“科学之环”原理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实验法社会指标抽样分层抽样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学科,社会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和积累了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正是依托这些系统方法,社会学的特殊视角逐渐形成,学科理论和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拓展。 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 一、社会学方法体系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逻辑思维方法原则;(3)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活动还是自然科学研究活动,都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其一般性,即引导人们对世界形成一种基本观念,而且这种观念会影响其他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因此,研究者所遵循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会对其研究方向和基本性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各学科中形成的理论流派和不同的知识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的结果。 逻辑方法原则是指导人们进行正常思维的基本规则。遵循逻辑规则既是进行研究活动的最基本保证,同时也有助于科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对科学研究活动有指导意义的逻辑原则主要包括逻辑方法,如分类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以及逻辑规律,如同一律、排中律等。在社会学研究中,正确运用分类法、归纳法等逻辑方法.并按照逻辑规律来进行思考和推理,是非常必要的。 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学科研究的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已有的知识范围;另一方面,学科的知识积累也非常重要,创新和超越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已经成型的学科一般化理论对研究实践同样具有方法原则的指导意义。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社会学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其独立性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具体化和专门化,即其关注的焦点是社会行为、社会现象以及社会系统。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

试论涂尔干和马克斯_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_刘荣

第21卷 总第92期科学·经济·社会Vol.21,Sum No.92 2003年 第3期SCIENCE·ECONOMY·SOCIETY No.3,2003 试论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的 宗教社会学思想 刘荣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作为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开山鼻祖,对后来的宗教社会学及整个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二者的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思想渊源、方法和主要观点 是很不相同的。对他们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作一比较分析,试图理清两位大师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关键词:宗教社会学;思想;比较 中图分类号:B920;C9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15(2003)03-0069-04 宗教社会学是从宗教社团、教规、教义和宗教伦理等方面研究宗教的社会地位和功能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系统本身发挥功能和发展的规律性。它的全部问题,实质上是通过宗教呈现出来的关于社会的问题。在西方学术史上,首先开创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和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但两位思想家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是不一样的。本文拟对两位思想家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加以比较,从而使我们能比较清晰地了解他们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脉络。 一、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1、思想渊源 涂尔干对宗教问题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他的这一兴趣一是源于近代法国的思想传统,二是受到其“社会学主义”方法倾向的加强和鼓舞。 涂尔干之前的法国社会思想家圣西门和孔德等人对其影响相当大。圣西门的新基督教,孔德的人性宗教(人道教),法国非宗教思想家一直研究的是:在现代没有宗教信仰约束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公共道德和个人道德的问题。①他说,过去宗教将社会结合起来,它使人们摆脱繁琐的日常事务,共同去为神圣的事业而献身,这样宗教便成为突出地反个人主义的力量。但是,如果现在宗教的统治结束了,用什么可以取代呢?传统宗教的完结是否就意味着所有精神团体的全面崩溃呢?这类问题深入了他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 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是从属于实证主义传统的一个流派。它代表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社会学必须以解释社会事实为宗旨,而社会事实是各种社会因素的结果,它坚持明确地划分个人事实和社会事实,社会学的对象既不是非历史的抽象的个人,也不是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论 一、概述 埃米尔·迪尔凯姆(Deile Durkheim 1858-1917)是法国早期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者之一。 社会学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由孔德在实证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的社会学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大杂烩,既无明确对象,又无专门研究方法。继孔德之后较著名的社会学家斯宾塞,试图明确社会学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开展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但也没有涉及方法问题。 他们“是让人们知道社会学的可能性和困难,丝毫没有论述怎么样去研究社会学,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可以说,在迪尔凯姆之前的社会学家们几乎没有专门涉及方法论问题。 迪尔凯姆则着力于使社会学真正独立出来,一方面他明确其研究对象,他认为一门学科无特殊研究对象没有必要存在;另一方面,他着手社会研究方法问题,提出了其独立的方法体系,因而,迪尔凯姆被公认为西方社会学科学体系和专业体系的奠基者。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共分三个层次:(1)方法论;(2)研究方式;(3)具体方法与技术。方法层次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其主要探讨的问题是:(1)社会科学能否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的认识社会现象?(2)是否存在客观的社会规律?(3)应该采用何种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4)如何判断社会科学知识的真理性?(5)人的主观因素对社会研究有什么影响?迪尔凯姆的方法论用一般说法来概括既是社会事实范式。他

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是客观事实,人们应用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研究客观的社会现象,来发现社会发展规律。 研究方式层次是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步骤。具体方法与技术指研究的各个阶段使用的具体方法技术,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方式,资料分析方法和其他技术手段或工具。 迪尔凯姆在后面两个层次上倾向于注重准实验研究,并且指出共变法是最适合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他进一步指出,社会学本身就是比较社会学,从而阐明了其方法立场。 迪尔凯姆的社会研究方法集中体现在其《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其《自杀论》则是其研究方法之最佳实践。本文则是从这两论著着手来尝试介绍迪尔凯姆的社会研究方法。 二、方法论 迪尔凯姆致力于将社会学学科独立化,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界定研究对象,二是界定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社会是由各个个人结合而形成的,但是这种结合而形成的系统却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情况,具有本身特有的性质。这是社会唯实论者的基本主张,迪尔凯姆还明确表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紧接着便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界定。社会现象是社会层次的、独立的、客观的事物,不等同于个人现象的简单相加。迪尔凯姆冠之以“社会的”一词来表明其性质和含义,认为社会现象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不同于有机体的现象,后者是通过某些形态和动作表现而存在……也不同于心理的现象,心理现象只存在于个人意识之中和通过个人意识表现出来”。因而,社会现象是独立于个人的特殊现象,是客观存在

浅谈社会准则

首先,第一个问题,涂尔干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是什么? 涂尔干在《原始分类》一书中,对“分类”做了如下定义:“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在涂尔干看来,分类绝非自然的,与生俱来的,分类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事物一开始都呈现出无区别的泛同状态,直到某些决定要素出现,分类便由此展开。通过阅读《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我认为涂尔干所说的决定因素就是——社会种。 社会种就是在干差万别的历史社会和关于人类的唯一的、然而是理想的概念之间,存在着的某些中间媒介。涂尔干在《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一文中指出,历史学家的唯名论和哲学家的极端实在沦,长期以来一自支配着人们头脑的关于集体生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而社会中问题的提出为解决之一争端提供了选择中项。 社会种的属性只能存在—代,因为不能逐代加强。事实上,从原则上来说,新产生的社会与产生它的社会并不属于问一个种是另一种全新的结构。因此,当我们试图掌握社会种的属性时,则排除掩盖它们的一切可交际志后,所剩下的完全是无法确定其性质的东西。属性越复杂.这种不确定性自然远大,因为事物越复杂,其组成部分的组台形式就多样化。 涂尔干认为,要划分社会,就首先要对这些社会种进行划分。文章中,涂尔干从观察科学的角度提出第一种方法,即,只有对每一个社会分别进行研究,尽可能准确和全面地写出有关每个社会的专论核后对这些专论进行比较,看它们在哪些方面是—致的,哪些方面是有分歧的:再根据类似和差异的相对重要性把各民族归于类似的或相异的组。随后涂尔干又指出,划分属和种的试验方法应该是主张不用那些只是由于数量持多才有证明力,并由此注往得出可疑的结论的常见事实,而是愿意甩不管效量多少,但本身具有科学价值和意义的决定性事实。 涂尔干认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模型。在他看来,最初的逻辑范畴就是社会的范畴,最初的事物分类就是人的分类;无论类别的外在形式,还是类别之间的相互关系都起源于社会;社会分类遵循“差异→分化→差异”的分类图式循环;在社会学思想中,涂尔干对“社会分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涂尔干认为,分类时应该选择特别重要的标志,因为既然一切台成的东四的性质必然取决于它的构成成分的性质,数量和它们的组合形式,那么这些特性显然而该仍为我们分类的依据。涂尔干引用斯宾塞在《社会学原理》中的话,引出了第二种分类方法,斯宾塞说:“我们发现,社会的进化由简单的小集合体开始,并通过几个这样的小集合体联合成为较大的集合体而向前发展,这些较大的集合体得到巩固以后.再与类似的集合体联合成为更大的集合体。因此.我们的分类应该从最初的,即最简单的集合体开始。 涂尔干在文章中说“对于这种分类的原则,甚至可以进一步相确化。我们知道实际上任何一种社会那是由比它更为简单的社会构成的。一个民族是由先前的两个或若干个民族集合而成的。因此,如果我们知道一个曾经存在过的显简单的社会之后.要想对它进行分类,就只研究这最简单曲社会是怎样自己形成的.它的组合体是怎样组合起来的,就可以了。 同时,第二种分类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为斯宾塞先生并没有对简单社会做出准确定义,所以导致了令人吃惊的混乱,比如说把一些极不相同的社会结台在一起了:把荷马时代曲希腊社会和十世纪的封建制度捣在一起,并一同置于博茨瓦纳人、祖鲁人、斐济人之下;把帕典同盟和十三世纪法国的封建制度摆在一起,并一同置于易洛魁人和阿洛树人之下。只是第二种分类法的致命缺陷。 涂尔干最后对划分社会类型做出了归纳,原则是:首先,以最简单的社会或单环节社会为基础,根据社会表现出的融合程度对社会分类;其次,再在各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的多环节是否完全融合为一体区分出各类变种。

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88937424.html,2008-01-31 [作者] 王习明 [摘要]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和自然一样有其运行的特殊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试验和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和解释现象;并依据此,迪尔凯姆提出了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基点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体系。韦伯则从社会唯名论的角度认为个体是社会的真实存在,社会只是个体集合在一起的“名称”。并依据此将“社会行动”作为其“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基点,韦伯社会学的任务便在于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因果性的说明。 [关键词] 社会事实社会行动集体主义个体主义 总述:迪尔凯姆与韦伯分别作为社会学古典理论的三大奠基者之一(另一人为卡尔·马克思),他们的研究方法及其原则不但引领了当时的整个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成为主题的今天也仍是人们研究社会学的重要方法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他们的思想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两极,从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基点出发,构建了完全不同的方法论和思想体系。 一、思想来源——哲学基点 从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孔德(Comte)最早提出“社会学”的概念也是将其划入哲学领域,进而对社会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并提出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后为社会学的集大成者迪尔凯姆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但它却与社会学古典理论奠基者之一的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完全不同,并因此分别开创社会学研究两大不同的方向领域。就它们的社会根源则是来自于欧洲中世纪经验哲学正统流派的唯实论和非正统的唯名论。“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的事物(特殊)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和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是逻辑的对象。”[i]唯实论则与维名论的观点相反。这种以唯实论和维名论的思想来看社会便产生了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并确认只有个人行为和细节才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社会唯实论者则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这种哲学思想在对社会的看法上在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社会学思想里则表现为分别以“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为逻辑基点和研究基点的社会研究方法论和思想体系。 二、两种不同的基点——“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 迪尔凯姆继承了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统,并对社会学作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它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从而从研究对象上是它与其他的学科区分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后,又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统计和比较,从各类社会事实的相互作用中,揭示社会事实发生的主要原因,即从社会结构来解释社会事实,用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在这,社会事实实际上就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综述 人物历史: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年)是法国第一位学院式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如果说孔德首先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那么可以说是迪尔凯姆首先使社会学成为高校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其本人也荣任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并在法国以其所创办的《社会学年鉴》的编辑部为核心形成了迪尔凯姆学派,影响甚大。其本人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和社会学主义的巨擎。 迪尔凯姆为了他的社会学,为了他崇敬的社会学主义奋斗了一生。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在不利的环境下产生了,用引者的话便是:“时代需要他来捍卫社会学的独立性与合法性”。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必须要用另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因此社会学的存在不必以其他学科的存在为前提,相反社会学倒是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有益的帮助。就这样在迪尔凯姆高举的不断努力下,终于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社会学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有了属于自己的营地。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准则》一书在其社会学思想的发展历程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就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言,该书是最有贡献的作品。在这本书里迪尔凯姆用6章的篇幅谈论了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什么是社会事实;其二,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其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在书中,迪尔凯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而这些社会事实又构成了社会,它是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是团体性的而非个人的。迪尔凯姆认为一种思想和一种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告诉我们集体性思维的重要性。 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大类别:一类属于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等,属于物资性社会事实;另一类属于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等集体意识,属于非物质性社会事实。所有的社会事实都不因个体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是一个集体属性,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是对社会事实进行实证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社会事实的三个突出特征。 1、社会事实的外在性。由于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所以尽管许多社会事实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被个人内化,但个人最初面对的是作为外部现实的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强制性。迪尔凯姆指出,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个人可以通过社会化

教育社会学论文

一、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试论述如何充分实现人的社会化进程。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为,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教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应当把社会事实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社会事实的含义: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个人以约束的,都叫社会事实。他认为,社会事实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制约性:即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而且还具有一种必须认同、服从的、带有某种强制性的力量。这种强制性力量会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它; 二是客观性。也就是说它是实际存在的一种对象,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迪尔凯姆认为客观性不等于可见性或者可触性。例如,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甚至包括语言以及货币制度等都独立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 三是普遍性。这是由于它具有集体性。迪尔凯姆利用19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了聚合在一起的个人行为不同于其独处时的行为。在他看来,人从来都没有生活在孤立的状态之中,所以,精神风尚一定会凝聚成社会集体观念。 (2)社会事实的类型 在《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一书中,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主要包括:①社会;②政党;③教会;④组织等; 二是非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它主要有:①道德;②集体表象(价值规范);③社会潮流; 2、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在1895年的《社会学方法论准则》中,迪尔凯姆认为,作为一门科学的学问,一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学应当有自己的方法与准则。他于是提出了如下“准则”: (1)把社会事实当作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一是要摆脱一切预断,尊重事实,排除一切在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观点,像笛卡尔那样,做到“我思故我在”; 二是要从感性材料出发去开展研究,达到对社会事实的本质认识; 三是要剔除感性材料中的主观成分,寻求价值中立。 (2)要能区分正常的社会现象与病态的社会现象 正常的社会现象是指“规则的现象”,即“应当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的现象”; 迪尔凯姆 一、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社会事实 二、社会转型理论:原因、社会团结、社会分工 三、社会失范理论(失范、自杀论) 四、宗教社会学:宗教社会的基本形式

2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简述社会学的特征: (1)整体性:社会学从整体角度考察并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综合性:既是研究所有社会现象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又是从各种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中寻找规律性; (3)经验性: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科学,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科学发展的基础; (4)应用性: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应用设计学知识的主体是最广泛的。2、社会学的功能: (1)研究功能:①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②解释性功能:是指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③预测性功能: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④规范性功能:是确定预订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订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2)教育功能:①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②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①建立规范;②提供模式;③反馈信息; (4)社会批评功能:①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以及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这种研究我们称之为“社会批评”。②它的目的是通过矛盾的分析,更好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简述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 (1)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理论,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①社会现象的性质;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