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免疫学 (2)

免疫学 (2)

免疫学 (2)
免疫学 (2)

四、填空题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

2、英国医生Jenner发明了牛痘苗,可预防天花。

3、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4、机体的免疫分为先天具有的非特异性(固有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适应性)免疫两种类型。

5、免疫防御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持续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6、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完全抗原,而半抗原仅有免疫反应性,没有免疫原性,半

抗原与蛋白载体结合在一起后就可成为完全抗原而具有免疫原性。

7、具有异物性的物质包括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和某些自身物质三大类。

8、根据抗原决定基在抗原分子中的位置可将其分为功能性抗原决定基与隐蔽性抗原决定基两类。

9、动物来源的抗毒素对于人体而言即是抗体又是抗原。

10、人类重要的同种异体抗原是红细胞抗原和人类白细胞抗原。

11、抗原决定基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特殊化学基团。

12、类毒素是外毒素经甲醛处理,脱去其毒性,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

1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包括异特性、理化性状。

14、根据产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的辅助,可将抗原分为胸腺依赖抗原、胸腺非依赖抗原两类。

15、临床上有意义的异种抗原主要有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动物免疫血清两类。

16、自身抗原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隔离抗原释放、自身组织的修饰。

17、目前动物实验中最常用的佐剂是完全佐剂、不完全佐剂。

18、抗原的特异性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免疫反应性上。

19、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可将抗原分为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

异嗜性抗原、独特性抗原。

20、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21、T细胞亚群有:(1)杀伤性T细胞(CTL/Tc) ;(2) 抑制性T细胞(Ts) ;(3)辅助性T细胞(Th) ;(4) 迟发

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T DTH) 。

22、吞噬细胞的主要功能有吞噬杀伤作用、介导类症反应、

加工提呈抗原、抗肿瘤作用。

23、人类DC的主要特征性标志是CD1a 、CD11c 及CD83 。成熟的CD高水平表达MHC II类分子。

24、NK细胞表面有IgG Fc 受体,它的杀伤作用也可依赖抗体,故称为ADCC 作用。

25、细胞因子的作用具有高效性、多效性和重叠性等特点。

26、T细胞在胸腺的分化成熟过程分为双阴性、双阳性和单阳性三个时期。

27、吞噬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两大类,其中单核巨噬细胞包括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

(MC) 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Mφ)。

28、多数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在局部发挥作用,少数细胞因子如IL—1 、T GFβ等也可

以内分泌方式作用远处靶细胞。

29、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刺激不同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30、趋化性细胞因子是由十余种结构有较大同源性,分子量多为8~10kD蛋白组成的一个蛋白质家族。

31、白细胞分化抗原(CD)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

失的细胞表面分子,能介导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32、根据结构特点,细胞粘附分子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钙粘蛋白家族及未归类粘附分子等五类。

33、根据免疫球蛋白重链链的结构和抗原性的不同,将其分为五类,其中,产生最早、分子量最大的是IgM ;

主要在粘膜局部发挥抗感染作用的是SigA ;在血清中含量最多的是IgG ;人ABO血型抗体为_IgM 34、如有宫内感染,脐血或胎盘血中升高的Ig是IgM ;通过被动免疫,胎儿和婴儿可从母体获得IgG 、

SigA 两类Ig。丙种球蛋白、抗毒素多属于IgG

35、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基本结构是对称性高分子,由两条重链链、两条轻链_链经二硫键键连接而成。

36、IgG抗体分子由链内二硫键折叠成六个功能区_。轻链有两型即_κ和λ

37、补体C1成分的C1q 亚单位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IgG的Fc段结合。

38、补体经典途径中C3转化酶是C4b2b ,C5转化酶是C4b2b3b ,旁路活化途径的C3转化酶是C3bBb ,

C5转化酶是C3bBb3b 。

39、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含量最少的是D因子。

40、能使补体灭活的温度是56℃, 作用时间30分钟。

41、激活的补体成分中_C3a __、C5a 、_ C567具有趋化活性;C3b 可促进吞噬。

42、经典激活途径整个过程可分为识别、活化_、膜攻击_三个阶段。

43、补体C3 是两条激活途径的中心枢纽。恶性肿瘤时C3、C4含量可增高。

44、HLA复合体I类基因位点为A 、B 、C ;II类基因位点为DP 、DQ 、DR 。

45、HLA-I类抗原分子是由重链(α链)、轻链(β2M)两条多肽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

46、HLA-I类和Ⅱ类抗原的抗原肽结合区区是同种异型抗原决定基存在的部位。

47、HLA-I类和Ⅱ类抗原的免疫球蛋白样区(Ig样区)与Ig恒定区具有同源性。

48、HLA-Ⅱ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区是结合抗原的部位;免疫球蛋白样区(Ig样区)是与T H细胞表面

CD4分子结合的部位。

49、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是单倍型遗传、多态性现象和连锁不平衡。

50、当细胞癌变时,其表面HLA-I类抗原表达缺失或显著减少。

51、免疫应答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两种类型。

52、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场所是淋巴结、脾脏等外周免疫器官。

53、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54、抗原提呈细胞与CD4+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受MHC-II类分子限制。

55、在TD抗原诱导的初次免疫应答中,血清抗体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再次免疫应答中,IgG

类抗体含量较初次应答时显著增高,且为高亲和性抗体。

56、CD4+T H1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主要有IL-2 、IFN-γ、TNF-β等。

57、CD4+T H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包括CD28 、LAF-2(CD2)、LAF-1(CD11α)。

58、CD4+T H细胞活化第一信号,主要通过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与T H细胞表

面TCR-CD3复合受体相互作用后产生的。

59、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方面的因素包括抗原性质、抗原剂量和抗原注射途径。

60、低浓度IgG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SmIg)与IgGFc受体(FcγR)交

联而产生抑制作用。

61、免疫应答的类型可分为正免疫应答、负免疫应答两种类型。

62、APC主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并指状细胞、朗格罕汉斯细胞。

63、CD8+T细胞通过TCR 识别抗原肽,CD8分子识别MHC-I类分子(双识别)并与之结合产生活化信号

64、一般来说,初次应答时,主要由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细胞完成抗原提呈;而再次应答时,抗原提呈

细胞主要由B细胞承担。

65、Th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由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应受体配对构成。

66、APC表面的B7分子与Th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的配对被认为是产生协同刺激信号的重要分子。

67、在B细胞活化所需的第二信号中,以B细胞表面的CD40分子与活化的Th细胞表面的CD40L

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产生协同刺激信号的重要分子。

68、产生粘膜免疫IgA的B细胞主要来自粘膜伴随淋巴组织,包括扁桃体和派氏集合淋巴结。

69、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中和作用、激活补体引起溶菌、溶细胞作用、介导ADCC效应、

免疫调理作用、参与超敏反应。

70、细胞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有两类,即T D细胞和Tc细胞。

71、Tc细胞杀伤靶细胞启用两种机制:细胞裂解和细胞凋亡。

72、Tc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通过细胞裂解作用,即细胞毒作用,其作用过程包括特异性识别与结合阶段、

分泌阶段、裂解阶三个阶段。

73、效应Tc细胞的杀伤作用特点是:特异性杀伤作用、杀伤作用受MHC-I类分子限制、

效应Tc细胞可连续杀伤靶细胞。

74、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包括抗胞内感染、抗肿瘤免疫、参与移植排斥反应、引起免疫损伤。

75、Ts细胞对免疫应答起负调节作用,通过释放可溶性细胞因子来实现下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

76、构成抗体天然抵抗力的因素有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和正常体液中抗微生物物质_,特异性免疫的抗感

染作用主要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77、血脑屏障由脑内毛细血管内皮层、基底膜_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婴幼儿血脑屏

障发育不完善,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78、胎盘屏障由子宫内膜基蜕膜和_胎盘绒毛膜组成,在妊娠三个月_内,此屏障发育不完善,母体发生风

疹病毒感染,可造成胎儿死亡或畸形。

79、“专职”吞噬细胞包括_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_,其表面具IgGFc段和C3b 受体。

80、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一般分为_趋化识别、吞入病原菌、杀死破坏病原菌。

81、吞噬细胞内的杀菌机制大致可分为氧依赖性和___非氧依赖性_两个系统。

82、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也称为变应原。它可以是完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动物血清_;也可以是半抗原,

如青霉素__

83、Ⅱ型超敏反应导致靶细胞破坏的三条途径是①补体激活_、②_吞噬细胞吞噬、③ NK细胞ADCC作用

84、肥大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可产生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粘膜腺体

分泌增加等病理变化,从而出现各种过敏症状。

85、青霉素皮试后,于15-20分钟观察结果,而OT试验则应于48-72小时观察结果。

86、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IgG、IgM 。1、免疫缺陷病按机体免疫系统是否发育成熟分为原发性免疫

缺陷病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二类。

87、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发病机制是X染色体上的Bruton酪氨酸激酶基因缺陷,特征是血循环中缺乏

B细胞及γ球蛋白。

89、自身免疫病是指由于过度而持久的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和

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90、自身免疫病由自身抗体和/或针对自身抗原的效应T细胞对自身抗原发生的免疫应答引起,其组织损伤机

制与II、III、IV型超敏反应有关。

三、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执行免疫防卫,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2、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抵抗病原生物的入侵,中和毒素的功能

3、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并清除体内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的功能

4、适应性免疫;是机体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的或通过输入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免疫力,

在免疫防卫中起主导作用。

5、抗原一种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

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6、完全抗原根据抗原的两种特性,将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抗原或完全抗原

7、免疫原性是即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产生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

8、免疫反应性指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9、抗原决定基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抗原决定基,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

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

10、半抗原具有与抗体结合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11、抗原结合价是指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基的数目

12、异物性是指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或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13、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和两种抗原(共同抗原)结合发生反应,此反应

为交叉反应

14、共同抗原带有共同抗原决定基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

15、异种抗原指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

16、同种异体抗原是指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间,由于遗传基因不同而存在的不同抗原

17、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8、类毒素指将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仍保留免疫原性,称为类毒素。

19、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只含有B表位,不需要T细胞辅助,一般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不引起回忆

反应。

2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由B表位和T表位组成,即由半抗原和载体组成,故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

需T细胞的辅助。同时也可以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并产生免疫记忆。

21、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某些亚型的T细胞克隆,产

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的作用,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

22、免疫佐剂免疫佐剂属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其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

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23、TNF 肿瘤坏死因子,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和活化T细胞产生的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并可引起

发热反应的细胞因子,分TNFα和TNFβ两种。

24、IFN 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导剂或病毒感染刺激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小分

子蛋白蛋,分α、β和γ三类。

25、CK 细胞因子,是由某些基质细胞或活化的免疫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6、IL 白细胞介素,主要介导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活化的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目前已

发现18种(IL-1~IL-18)

27、CAM 细胞粘附分子,是指由细胞产生、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基质之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

子,大多为糖蛋白。

28、TCR T细胞抗原受体,是T细胞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分子结构,通常与CD3分子呈复合物形式

存在于T细胞表面。大多数T细胞的TCR由α和β肽链组成,少数T细胞的TCR由γ和δ肽

链组成。

30、APC 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够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

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

31、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它包括抗体球蛋白和骨髓

瘤、巨球蛋白血症等患者血清中未证实抗体活性的异常免疫球蛋白

32、抗体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

蛋白。

33、单克隆抗体是由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针对一种抗原决定基的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是由一个B细

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群即单一B细胞克隆合成分泌的

34、Ig的血清型是指人Ig的特异性抗原成分,称为Ig的血清型,它包括同种型、同种异型和独特型。

35、独特型是指在同一个体内,各种特异性不同的抗体,其V区的抗原特异性不同,由V区特异性抗原

决定基区分的型别,称为独特型。Ig的独特型决定基主要由V区超变区氨基酸序列所决定。1、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与免疫相关的球蛋白。

36、免疫粘附作用是指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b或C4b粘附于具有C3b受体(CR1)的红细胞、血小板等表

面,可被带至肝脾,并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清除。

37、过敏毒素作用是指C3a、C4a、C5a能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38、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抗原系统,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决定作用。

39、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系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40、HLA-I类抗原由一条重链和一条轻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糖蛋白。

41、HLA-II类抗原由两条多肽链(α、β)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

42、锁不平衡是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机率高于随机出现

的频率。

43、免疫应答是指抗原递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

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全过程。

44、初次应答是抗原物质第一次进入机体时引起的免疫应答。

45、再次应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免疫应答

46、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某种抗原诱导下形成的特异性无应答

47、免疫调节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免疫细胞间、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间以及免疫系统与神

经内分泌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相互协助又相互制约的调节网络,使免疫应答维持合适的强度以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48、体液免疫应答是指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成为浆细胞,分泌抗体发挥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49、细胞免疫应答是指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成为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或直接杀伤靶细胞,所

发挥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50、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表达被特异性T淋巴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任何细胞。

51、非特异性免疫也称先天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进化、发育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机

能。

52、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在生活过程中与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接触后主动产生,或被

动输入免疫效应物质所获得的免疫力

53、超敏反应是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刺激后,所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是一

种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与正常免疫应答一样,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53、Arthus反应是一种动物实验性Ⅲ型超敏反应。用马血清经皮下多次注射家兔后,当再次注射马血清时,

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此现象被称为Arthus反应。这是抗原在注入局部与已经产生的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所致。

54、脱敏疗法:对异种动物血清过敏但又急需应用者,可采用少量、多次、短间隔连续注射使其脱敏,称为

脱敏注射法。其机制一般认为用少量变应原脱敏注射所引起的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释放量少,不致引起临床症状。短时间内的连续多次注射逐渐消耗了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使机体处于暂时脱敏状态,此时注入大量抗毒素血清不致发病。

55、减敏疗法是对于能检出又难以免疫接触的变应原,以小量变应原短间隔多次反复皮下注射,达到减敏的

目的。其机制可能与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循环抗体IgG,阻止了再次侵入的变应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的结合,从而阻断了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55、免疫缺陷病是指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疫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疾病。

56、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遗传缺陷或发育异常,使免疫活性细胞、免疫活性蛋白和

淋巴因子的数量减少、功能异常而导致的永久性免疫功能缺陷。

57、自身免疫病由于过度而持久的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58、隐蔽抗原是指脑、晶状体、精子、甲状腺球蛋白等组织在正常情况下不与免疫细胞接触,称为隐蔽抗原。

五、问答题

1、简述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答: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执行免疫防卫,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免疫有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三大功能。

2、简述免疫功能失调时的表现。

答:免疫防御功能过强将引起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防御功能过弱则会导致持续感染或免疫缺陷病;如疫稳定功能发生紊乱则可引起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功能异常可导致肿瘤的发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1)异物性:异物性是指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或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具有异物性的物质有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以及某些自身物质。

(2)理化性状: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分子量大小: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通常为大分子的有机物质。抗原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决定基越多结构越复杂,在体内不易被降解,能持续刺激免疫活性细胞。

化学性质和组成:多数大分子蛋白质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多糖是重要的天然抗原,核酸分子多无免疫原性,类脂一般无抗原性。

结构的复杂性:从结构上看,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4、抗原决定基的概念,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性有什么区别?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抗原决定基

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

表位受体MHC分子表位性质表位大小

表位类型表位位置TCR

必需

主要是线形短肽

8~12个氨基酸(CD8+T细胞)

12~17个氨基酸(CD4+T细胞)

线性表位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BCR

无需

天然的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

合物

5~15个氨基酸、5~7个单糖或5~7

个核苷酸

构象表位;线性表位

抗原分子表面

5、哪些自身物质可作为抗原引起免疫应答?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会产生免疫应答,即自身耐受。但是在感染、外伤、服用某些药物等影响下,使隔离抗原释放,或改变和修饰了自身组织的抗原结构,诱发对自身抗原的应答,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6、简述TD-Ag和TI-Ag的区别。

TD-Ag由B表位和T表位组成,即由半抗原和载体组成,故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T细胞的辅助。同时也可以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并产生免疫记忆。TI-Ag只含有B表位,不需要T细胞辅助,一般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不引起回忆反应。TI-Ag是由多个重复B表位组成,又分为TI-1 Ag和TI-2 Ag。

7、超抗原的概念及意义。

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某些亚型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的作用,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超抗原可能参与了机体的生理和病理效应。超抗原可与食物中毒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AIDS和某些肿瘤发病有关

8、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有哪些?它们在免疫中各有哪些主要作用?

答:人类中枢免疫器官有胸腺和骨髓。外周免疫器官有淋巴结、脾及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扁桃体、阑尾等)。它们在免疫中的主要作用是: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同时可分泌多种激素,如胸腺素。骨髓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和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淋巴结是免疫细胞定居及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另外还有过滤淋巴液的作用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既是血液的滤器,能有效清除病原体及衰老的红细胞,又是免疫细胞定居并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扁桃体、阑尾、肠集合淋巴结及弥散的淋巴组织等淋巴组织内富含B细胞、浆细胞、T细胞及巨噬细胞,受局部入侵的病原体激活,除固有免疫外,还分泌sIgA,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发挥粘膜的防御作用

9、细胞因子有何生物学活性?

答:(1)介导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表现为抗病毒感染和抗细菌感染效应。如IFNα、IFNβ能刺激病毒感染

邻近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复制。IL-12和IL-15能增强活化的NK细胞和CD8+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功能。TNF、IL-1、IL-6等可促进炎症细胞聚集并释放介质、启动抗菌炎症反应,从而抑制排除细菌。

(2)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表现为调节免疫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及免疫效应。IFNγ、IL-2、IL-4

及IL-12等可刺激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促进免疫细胞对抗原的清除,在免疫应答中发挥正调节作用;而TGFβ则可抑制巨噬细胞激活和CTL的成熟,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3)诱导细胞凋亡。如IL-2可诱导抗原活化的T细胞凋亡,从而避免免疫损伤的发生。

(4)刺激造血细胞的生成和分化。如IL-3能刺激骨髓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系血细胞。

10、试述Ig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功能。

答:Ig的基本结构是由四条多肽链(两条轻链、两条重链)经二硫键相连组成的对称性结构。在N端轻链的1/2、重链的1/4为可变区,轻链其余的1/2和重链其余的3/4或4/5为恒定区。免疫球蛋白分子每条肽链还有链内二硫键,把每条肽链连结折叠成几个球形结构,每个球形结构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因此称为功能区。所有的免疫球蛋白轻链都有两个功能区即VL及CL。IgG、IgA、IgD的重链有VH、CH1、CH2、CH3四个功能区。IgM、IgE的重链有VH、CH1、CH2、CH3、CH4五个功能区。

各区的功能:VH和VL是抗原结合部位;CL和CH1是免疫球蛋白的遗传标记所在;IgG的CH2、IgM 的CH3是补体结合位点,参与补体活化;IgG的CH3、IgE的CH4有结合细胞的作用。在CH1和CH2之间有一个可以自由折叠的区域称为绞链区。

11、试述分泌型IgA的结构、分布及主要功能。

答:分泌型IgA(SIgA)由两个Ig单体经J链和分泌片聚合而成。SIgA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表面,以及唾液、泪液、初乳和粘膜相关的分泌液中。SIgA通过阻抑粘附、调理吞噬、溶菌、中和毒素和病毒等功能,在粘膜局部发挥作用,是机体局部粘膜抗感染的重要抗体。婴儿可从母乳中获得此类抗体,从而增强呼吸道、消化道抵抗病原菌感染的能力。

12、什么是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人免疫球蛋白血清型包括哪些内容?

答:人Ig的特异性抗原成分称为Ig的血清型,包括同种型、同种异型和独特型。⑴同种型:是指同一物种所有个体间同一类Ig共有的抗原特异性,即同种抗原特异性因种属而异。⑵同种异型:在同一种系不同个体间,同类Ig也有特异性不同的抗原决定基,主要表现为Ig分子的CH和CL上一个或数个氨基酸的差异,这是由于不同个体的遗传基因决定的,故又称为遗传标志。⑶独特型:是在同一个体内,各种特异性不同的抗体,其V区的抗原特异性不同,由V区特异性抗原决定基区分的型别,称为独特型。

13、免疫球蛋白有哪些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答:⑴抗体免疫球蛋白最重要的功能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其分子发生变构,从而产生各种生物活性。⑵激活补体。IgG1、IgG2、IgG3、IgM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分子变构,重链恒定区上的补体结合点(IgG为CH2,IgM为CH3)暴露,C1q与之结合从而激活补体经典途径。但IgG4、IgA和IgE只能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⑶结合细胞。Ig分子的Fc段能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而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如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即抗体的调理作用;触发NK细胞的ADCC效应等。⑷透过胎盘和粘膜。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一类Ig,母体的IgG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对于新生婴儿抵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SIgA可通过粘膜上皮进入消化道、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SIgA 还可经初乳传递给婴儿,增强其抗感染的能力。

14、试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特点。

答:IgG :(1)是人类血清中含量最多的主要抗体,半衰期最长,约23天;(2)具有抗细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的作用;(3)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4)参与ADCC作用、活化补体及某些类型(Ⅱ、Ⅲ型)的超敏反应。

IgM:(1)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2)IgM是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为近期感染的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3)新生儿脐血中该抗体水平升高提示有宫内感染;(4)天然血型抗体,凝聚作用和激活补体的能力比IgG强;(5)具有调理吞噬作用、溶菌、溶细胞作用,但中和毒素和病毒作用较弱;(6)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此外,B细胞膜表面抗原受体组成中的IgM为单体分子。

IgA:有血清型和分泌型IgA两种,血清型为单体。分泌型IgA(SIgA)为双体,是机体局部粘膜抗感染的重要抗体。

IgD:功能尚不清楚。成熟B细胞表面表达膜IgD(mIgD),为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

IgE:是血清中含量最低的一类Ig,为亲细胞抗体,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

15、试述补体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补体主要的生物学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溶菌、溶细胞作用。②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裂解产物C3b、C4b是重要的调理素。这些成分一端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或免疫复合物)结合,另一端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在细菌和吞噬细胞之间起桥梁作用,从而促进吞噬。此为补体的调理作用,又如IgM的调理作用也是通过激活补体而间接发挥的。③免疫粘附作用。C3b和C4b具有免疫粘附作用,使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b或C4b粘附于具有C3b受体(CR1)的红细胞、血小板等表面,并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清除。④炎症介质作用。如C2a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C3a、C5a、C567还是一种有效的趋化因子,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称趋化作用。C3a、C5a、等还具有过敏毒素作用。⑤中和、溶解病毒作用。当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补体的参与下,可显著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16、HLA-I类和II类抗原在结构、分布上有何不同?

答:HLAI类分子(I类抗原)由一条重链和一条轻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糖蛋白。重链又称α链,是HLAI类基因编码的产物。轻链又称β2微球蛋白(β2m),是人第15对染色体相应基因编码的产物。HLA 类分子(Ⅱ类抗原)由两条多肽链(α、β)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分子量分别为34kD和29kD。α链和β

链均是HLAⅡ类基因编码的产物。其基本结构相似,均具有多态性。

经典的HLAⅠ类抗原(HLA A、B、C)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及血小板、网织红细胞表面,但在成熟的红细胞、神经细胞和滋养层细胞表面不表达Ⅰ类抗原。HLAⅡ类抗原(HLA DR、DQ、DP)的分布面较窄,主要分布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APC)、胸腺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等,被活化的T细胞及精细胞上亦有Ⅱ类抗原表达。I类和Ⅱ类抗原主要分布在细胞表面,但在体液中,血清、尿液、唾液、精液及乳汁中也可检出可溶性的I类或Ⅱ类抗原。

17、简述MHC抗原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答:(1)参与抗原提呈:HLA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作为抗原递呈分子。在免疫应答中,HLAI类和Ⅱ类分子均参与抗原递呈作用。

(2)HLA的限制作用:在单核/巨噬细胞(MФ)与Th、Th与B、Tc与Th间的相互作用也受HLA的限制。

(3)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控制免疫应答的基因称为Ir基因。一般认为人的Ir基因位于HLAⅡ类基因区内。通过其编码产物实现Ir基因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4)参与T细胞的分化过程

(5)参与免疫调节:HLA可通过诱导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参与免疫调节。

(6)引起移植排斥反应: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时,HLAⅠ/Ⅱ类分子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

18、简述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答:(1)HLA与疾病的相关性:HLA是与某些疾病发生有密切关联的遗传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50多种疾病与HLA密切相关,且大部分是自身免疫病。

(2)HLA表达异常与疾病:在小鼠及许多人类肿瘤细胞表面均已发现HLAⅠ类抗原表达缺失或密度降低。在正常情况下不表达Ⅱ类抗原的细胞,由于感染等因素的影响,异常表达HLAⅡ类抗原,往往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3)HLA与器官移植:HLA抗原与同种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故又称为移植抗原。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物存活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供体与受体HLA相容的程度,因此HLA配型能显著改善移植物的存活。

(4)HLA与输血反应:临床发现多次接受输血的病人会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减少和荨麻疹等。这种输血反应的发生主要与病人血液中存在的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HLA的抗体有关。

(5)HLA与法医:根据HLA复合体高度多态性、单倍型等遗传特征,借助HLA基因型和表型,可用于法医上的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

19、什么是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免疫应答是指抗原递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全过程。

根据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反应状态,免疫应答可分为正免疫应答与负免疫应答两种类型。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非已物质表现为正免疫应答,产生排异效应,如抗感染免疫和抗肿瘤免疫;对自身抗原表现为特异性的无反应性,即免疫耐受。在异常情况下,机体可对非已抗原产生过高的免疫应答造成功能与组织损伤发生超敏反应,或对非已抗原表现为负免疫应答,使机体失去抗感染、抗肿瘤的能力;而对自身物质产生了正免疫应答,则出现自身免疫,甚至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应答根据参与的细胞类型和效应机制,又可分为由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20、简述巨噬细胞对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

答:(1)对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内源性抗原是指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病毒编码的蛋白分子、肿瘤抗原等。它们在胞浆内受聚合蛋白酶体(LMP)的作用而被降解成具有8-10个氨基酸残基的抗原肽,再由转运体(TAP)转运到内质网中,与新合成的MHCⅠ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

最后运送到APC表面,递呈给CD8+T细胞,供CD8+T细胞识别。

(2)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外源性抗原是指细胞外感染的微生物或其它蛋白质抗原。经APC 吞噬或吞饮摄入细胞内,形成吞噬小体,并与溶酶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在酸性环境下,受蛋白水解酶作用而被降解成具有免疫原性抗原肽(12-20个氨基酸残基)。在吞噬溶酶体中,抗原肽与新合成的MHC Ⅱ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然后表达于APC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

21、与TD抗原相比,TI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具有哪些特点?

答:与TD抗原相比,TI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具有下列三个特点:①TI抗原能直接刺激B细胞活化,不需要APC加工处理、不需要Th细胞的辅助;②在免疫应答的过程中不产生记忆B细胞,因此,TI 抗原激发的体液免疫应答没有再次应答;③TI抗原刺激机体只能产生体液免疫,而不能产生细胞免疫。

22、试比较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有哪些主要异同点。

答:初次应答是抗原物质第一次进入机体时引起的免疫应答。其特点是:①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为1-2周),才能在血液中出现特异性抗体;②产生的抗体滴度低;③在体内维持时间短;④产生抗体的类型首先是IgM ,随后才出现IgG等;⑤抗体的亲和力低。

再次应答或回忆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免疫应答。其特点是:①经较短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就在血液中出现抗体;②产生的抗体滴度高;③在体内维持时间长;④抗体类型以IgG为主,

而IgM含量与初次应答相似;⑤抗体的亲和力高。

23、致敏Tc细胞如何对靶细胞发挥杀伤作用?

答:致敏Tc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并受MHC-I类分子限制。当致敏Tc细胞再次遇到靶细胞,即发挥其效应机制,即特异性杀伤靶细胞。Tc细胞杀伤靶细胞启用两种机制:细胞裂解(cyt)和细胞凋亡(apoptosis)。

细胞裂解:于通常意义上的细胞毒性作用。作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特异性识别与结合阶段

分泌阶段效应Tc细胞与靶细胞紧密结合后,可激发效应Tc细胞脱颗粒,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

靶细胞裂解阶段当靶细胞膜上形成很多跨膜孔道后,大量Ca2+及水分进入胞内,而K+和大分子物质从胞内流出,结果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

细胞凋亡:Tc细胞介导的靶细胞凋亡主要有两种机制:

Tc活化后大量表达FasL(Fas配体),它可与靶细胞上的Fas分子结合,通过激活内源性DNA内切酶,导致细胞凋亡。

效应Tc细胞活化释放的颗粒酶还能迅速诱导靶细胞死亡。

24、简述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

答: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包括抗原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

抗原方面:抗原的性质、剂量、注射途径和抗原持续时间均影响抗原是否能成功地诱导免疫耐受。

机体方面:包括机体的免疫状态和动物的种属和品系两处方面。

25、在抗感染免疫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如何发挥协同作用?

答:当病原生物入侵机体,首先遇到的是非特异性防御机能:机体皮肤粘膜屏障的机械性阻挡作用、分泌化学物质和各种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和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抗微生物物质可发挥杀菌作用。在此基础上,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逐渐建立,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建立,致敏T细胞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可激活吞噬细胞的功能,CTL细胞可增强机体抗病毒、抗肿瘤和胞内寄生菌感染的作用。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可中和毒素、中和病毒并可发挥抗体的调理作用促进吞噬及参与ADCC 等作用。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以清除入侵的病原菌

26、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答: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⑴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相应抗原特异性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抗体,IgE通过其Fc 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Fc 受体(FcεR1)结合,使该细胞处于致敏状态。⑵介质释放阶段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时,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变应原与两个以上相邻的IgE搭桥联结,可致细胞膜上FcεR1受体移位、变构,细胞被激活,膜稳定性降低、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颗粒脱出。⑶效应阶段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靶器官,产生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粘膜腺体分泌增加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导致过敏反应发生。

27、补体、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在Ⅲ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如何?

答:⑴由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产生过敏毒素促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导致局部组织水肿。当攻膜复合体形成后可致局部组织细胞损伤破坏。⑵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在激活补体过程中产生的趋化因子的作用下,中性粒细胞被吸引至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聚集,引起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中性粒细胞在吞噬IC的过程中,可释放溶酶体酶,导致血管基底膜和邻近组织的损伤。⑶血小板活化:免疫复合物和C3b可使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组织充血和水肿;同时,由于血管壁损伤,暴露了基底膜,可致血小板凝聚、微血栓形成,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出血,从而加重组织的损伤

28、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机理如何?

答: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机理即Ⅳ型超敏反应的机理,引起组织损伤的细胞主要是CD4+的Th1细胞和CD8+的Tc细胞(CTL)。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

⑴T细胞致敏阶段:变应原常可以是药物、染料等半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后与皮肤角质蛋白结合成完全

抗原,经APC加工、处理后,形成了抗原肽-MHCⅡ类/I类分子复合物,与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CD4+Th 细胞或CD8+CTL细胞特异性结合,从而促使这些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成熟为效应T细胞,即致敏的Th1细胞和致敏的CTL细胞。

⑵致敏T细胞的效应阶段:当致敏的Th1细胞再次与相应抗原作用,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趋化因子、IL-2、

IFN-γ、TNF-β、GM-CSF等,引起以单核、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和组织的损伤。致敏CTL细胞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介质,直接破坏靶细胞;也可通过诱导靶细胞表达凋亡分子(Fas),后者与CD8+效应CTL细胞表面的FasL(配体)结合,导致靶细胞凋亡。

29、试举出Ⅰ型~Ⅳ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各2~3种

答:Ⅰ型超敏反应的临床常见疾病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青霉素过敏性休克;Ⅱ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如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等;Ⅲ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Ⅳ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如传染性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等

30、试述免疫缺陷病的类型及其共同特点。

答:类型:根据发生原因分原发性和继发性,根据累及成分不同分体液免疫缺陷病、细胞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吞噬细胞缺陷病和补体系统缺陷病。共同特点: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易发生恶性肿瘤;易并发自身免疫病。

31、简述慢性肉芽肿病的发生机制。

答:由于编码NADPH氧化酶系统的基因缺陷,致中性粒细胞缺乏NADPH氧化酶,不能产生足量超氧离子、过氧化氢和单态氧离子,从而导致氧依赖性杀菌功能减弱,细菌得以在吞噬细胞内繁殖,并随之游走扩散,在身体各器官形成慢性化脓性肉芽肿。

32、自身免疫病的致病相关因素有哪些?

答:①遗传因素;②自身抗原因素:隐蔽抗原的释放、自身抗原的改变、共同抗原的作用。③免疫调节因素:淋巴细胞改变识别抗原能力、多克隆激活剂的激活、T H细胞旁路活化、免疫调节机制紊乱。

33、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①消除自身抗原形成的外因;②免疫抑制剂治疗;③抗炎治疗;④生物调节治疗;⑤中医药治疗。

免疫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免疫球蛋白的粗提(盐析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免疫球蛋白的粗提方法 2、实践IgG分离纯化过程 3、了解分离纯化抗体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和需要,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和其成分的提纯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纯化的方法很多,有单一法,常用盐析法、凝胶柱层析、离子交换剂层析以及免疫亲和层析等技术对血清抗体进行分离纯化。但大多数采用二步法以上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以硫酸铵提纯为基础,再经过透析或层析柱的方法来提高免疫球蛋白及其各成分的纯度最为常用。硫酸铵溶液能使蛋白质胶体脱水并中和其电荷而使之沉淀下来(称为盐析)。不同浓度的硫酸铵盐析蛋白成分不同,利用这一原理提取所需的免疫球蛋白成分。盐析只能粗提,为了获得纯化的免疫球蛋白成分,必须进一步采用层析的方法进行分离。 水膜与同性电荷的排斥作用是蛋白质胶体稳定的基础,在蛋白质胶体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H4)2SO4或Na2SO4盐类,使溶液中大部分自由水分子转变为离子水化分子,降低蛋白质极性基团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破坏蛋白质水膜,蛋白质溶解度也随之降低。蛋白质由于分子质量和携带的电荷不同,可在不同浓度的高盐溶液内分级析出。33% (NH4)2SO4为沉淀IgG的最适饱和度。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配制 1.人全血清(购买商品) 2.硫酸铵饱和溶液 硫酸铵800g~850g H2O 1 000ml 加热至绝大部分溶质溶解为止,趁热过滤,置室温过夜,然后以28%NH4OH 调pH至7.0(不调pH值也可以)。 注:硫酸铵以质量优者为佳,因次品中含有少量重金属对蛋白质巯基有影响。如次品必须除去重金属,可在溶液中通入H2S,静置过夜后滤过,加热蒸发H2S即可。 3.0.01Mol/L pH7.4 PBS液 A液:0.10Mol/L NaH2PO4液 NaH2PO4·2H2O 15.60g

免疫学基础练习题答案

《免疫学基础》绪论一、名词解释 1免疫 2. 医学免疫学 二、填空题 免疫功能包括__免疫防御功能__、__自身耐受功能___、___免疫监视功能__。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表现为___超敏反应__、_自身缺陷病____、__肿瘤___。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___抗原性异物___以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三、选择题 1.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是(A) A.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C.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2.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高可导致( E) A.严重感染 B.自身免疫病 C.肿瘤 D.免疫缺陷 E.超敏反应性疾病 3.机体免疫系统排斥或杀灭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 )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防御 D.免疫识别 4.关于免疫应答正确的说法是( C ) A.对机体有利 B.对机体有害 C.通常情况下有利,有时有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为( C)(2002年医师真题) A免疫应答、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B.免疫防御、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C.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D.免疫应答、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免疫系统 一、选择题 1.T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A )A胸腺B骨髓C脾D淋巴结 2.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 ) A、胸腺和骨髓 B、淋巴结和脾脏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艾滋病的特征性免疫学异常是( A )A.选择性T细胞缺乏,CD4/CD8比值下降 B.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减弱或丧失C.血清IgG升高 D.血清IgG下降 4. TC细胞(CTL)表面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 B ) A、CD4分子 B、CD8分子 C、CD29分子 D、CD80分子 5.Th细胞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B) A、CD8分子 B、CD4分子 C、CD29分子 D、CD80分子 6.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D) A 皮肤黏膜上皮细胞 B 吞噬细胞 C NK细胞 D T细胞 7.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 B) A、T细胞 B、NK细胞 C、 B细胞 D、树突状细胞 8. B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B )A胸腺B骨髓C脾D淋巴结 9.下列选项不属于淋巴细胞的有( B ) A、自然杀伤细胞 B、单核吞噬细胞 C、B细胞 D、T细胞 10.下列选项不属于T细胞表面标志的是( D ) A、CD8分子 B、CD4分子 C、CD3分子 D、CD40分子 11.HIV侵犯的主要靶细胞是( A )(2001执业医真题) A.CD4+T细胞 B.CD8+T细胞 C.B细胞 D.红细胞 12.巨噬细胞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 )(2001执业医真题) A.IL-1 B.IL-2 C.IL-4 D.TNF

医学免疫学知识总结

第三章抗原(Antigen,Ag) 一. 基本概念 1.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 2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 3 .抗原性:能与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 .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 5. 半抗原:只有抗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二.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 .异物性:是免疫原的核心。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非己的本质:胚胎期或未成熟免疫细胞发育期遇到的所有抗原,包括胚系及非胚系基因编码的产物为自身物质。免疫细胞未成熟期未遇到的物质为非己物质。 2 . 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 (1)化学组成及异质性:要求一定的化学复杂性。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2)分子量:10kD以上具有抗原性,100kD以上为强抗原。分子量大,抗原决定基越多。 (3)结构的复杂性:直链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稳定性差,加入苯环氨基酸后,免疫原性加大。分子构象、物理状态等对免疫原性都有影响。 3. 可递呈性:诱导细胞免疫反应所要求。 (二)生物学方面的因素 1 .宿主的遗传背景:相同的抗原在不同动物所诱导的免疫应答有明显的差异,这与动物的MHC背景有关。 2 .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的影响。 3. 引入抗原的剂量、途径与次数:剂量应适中;途径依次为皮内--皮下--腹腔、

静脉--口服;间隔适当。 三. 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或基本单位,又称表位(Epitope)也是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 表位的性质、数目、空间结构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T、B细胞识别抗原上的不同抗原表位,故有T细胞表位及B细胞表位之称。 1 . B细胞表位的特性: 能识别天然抗原分子的表位,一般为不连续的、经三维折叠后空间构象上聚集形成的基团(构象表位),或抗原分子表面连续的氨基酸片段(长链弯曲折叠处,顺序表位)。 2 .T细胞表位的特性: 只能识别经APC处理过的,经MHC传递的小分子多肽(镶嵌在MHC分子的凹槽中)。它由序列上相连的氨基酸(顺序表位)组成,在天然分子中是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 四. 抗原的种类 1. 根据抗原是否显示免疫原性区分:完全抗原、半抗原 2. 根据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而区分:胸腺依赖抗原(TD-Ag)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 3.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而区分:异种抗原、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 五. 淋巴细胞激活剂 指一类能使高比例活化淋巴细胞的物质,但它们不属于抗原,因为它们对细胞克隆的刺激不涉及抗原特异性。 1. 丝裂原: 包括多种成分。如植物凝集素(ConA、PHA、PWM),是一类含蔗糖的蛋白质,可以和各种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结合,通过信号传递引起细胞活化、增殖。 常见的淋巴细胞激活剂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时:6学时 学分: 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 执笔人:边藏丽 审定人:王恺兵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掌握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试管凝集、玻片凝集、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细胞形态观察、淋巴细胞分离、ELISA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免疫学实验对象多为具有传染性的材料,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牢固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操作与观察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凝集反应(试管凝集、玻片凝集) 3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 2.方法原理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特异性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试管、玻片、水浴箱、吸管、伤寒杆菌“H”“O”诊断菌液、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

诊断血清等。 4.掌握要点 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血清效价;凝集现象的观察。 5.实验内容: (1)玻片凝集(抗原定性试验) (2)试管凝集(抗体定量试验) 实验二对流免疫电泳、血型鉴定 2学时1.目的要求 掌握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了解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掌握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方法原理 对流免疫电泳是将经典沉淀反应与电泳技术结合而设计的一项实验。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一种血清学反应。 带电的胶体颗粒可在电场中移动,其移动方向与胶体颗粒所带电荷有关。抗原在的缓冲带负电荷,将抗原加于琼脂板阴极端的小孔中,由阴极向阳极移动;抗体为球蛋因电渗作用而流向阴极。当抗原抗体在两孔间相遇时,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线。此种在双向琼指扩散基础上加电泳的方法,称为对流免疫电泳。 血型鉴定属直接凝集反应。将已知标准抗A和抗B血型抗体分别与待测红细胞混合。如果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则引起红细胞凝集,反之则不凝集,据其凝集现象可判断血型。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标准的抗A和抗B单克隆抗体(抗A为蓝色,抗B为黄色)、酒精棉球、采血针、载玻片、待测血清、甲胎蛋白诊断血清,肝癌病人阳性血清, L巴比妥缓冲液,琼脂对流免疫板、打孔器、加样器、电泳仪等。 4.掌握要点 (1)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 (2)血型鉴定的方法及结果判断。 5.实验内容: (1)讲述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3)血型鉴定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实验三小鼠吞噬细胞及转化细胞形态观察 2学时 1.目的要求 观察吞噬细胞的吞噬现象;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观察转化细胞、淋巴母细胞的形态了解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2.方法原理 巨噬细胞可吞噬异种或异体细胞等体积较大的异物,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多种细菌。观察这两类细胞的吞噬现象,可计算出吞噬异物的细胞数和吞噬细胞中吞入的异物数,用以评价机体的免疫状态。 淋巴细胞,在受抗原的刺激后,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问答题。 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T 细胞识别。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2)IgC区的功能a.激活补体;b.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介导I II III型超敏反应。(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4.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第一是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第二是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

微生物免疫学实验报告

1实验内容: 2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3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的观察。 4实验目的: 5学会显微镜的使用,重点掌握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6进一步认识细菌的形态,明确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7熟悉细菌的特殊结构。 8实验材料: 显微镜、擦镜纸、液体石蜡、消毒液、细菌的基本形态标本、细菌的特殊结构标本。 4实验方法: (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显微镜是一种贵重的光学仪器,而油镜又是显微镜的最精密部分,是观察细菌最重要的 工具。因此,要求大家必须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保护,尤其是油镜,避免损坏。 1识别油镜:95╳、100╳、HI、OeL。 2对光:自然光用平面反光镜,人工光用凹面反光镜;先用低倍镜对光,次用高倍镜。对好光源后,染色标本将聚光器升高,光圈放开。 3、调节焦距:选一张细菌染色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用推进器固定,用低倍镜先找准物象,再用高倍镜看清物体,于标本上加镜油一滴。 ⑴用眼从侧面观察,转动粗螺旋调节器,将油镜头徐徐下降浸入其中,切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损坏油镜。 ⑵用左眼从接目镜观察,徐徐向上转动粗螺旋调节器,见模糊物象后,再用细螺旋调节器,直到物象完全清晰为止。 4、显微镜的保护: ⑴所有的光学部分结构都不能用手指、普通布擦拭,用过的油镜头应立即先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擦拭,再用干擦镜纸擦去二甲苯,以防二甲苯镜头上的固定胶,致使镜片脱落。 ⑵显微镜的光学部分应避免日光直射。避免接触强酸、强硷、氯仿、酒精。 ⑶显微镜用毕,将物镜转成品字形并下降集光器和镜筒,用软布擦拭各部件后覆盖于接目镜上,双手端平送入镜箱内。置于干燥处,以防受潮。 (二)细菌形态观察

1、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杆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白喉杆菌弧菌:霍乱弧菌 2、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肺炎球菌、产气荚膜杆菌 鞭毛:水弧菌(周毛菌) 芽胞:破伤风杆菌(芽胞位于菌体顶端,呈鼓槌状)

免疫学基础练习题标准

《免疫学基础》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免疫 2. 医学免疫学 二、填空题 免疫功能包括__免疫防御功能__、__自身耐受功能___、___免疫监视功能__。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表现为___超敏反应__、_自身缺陷病____、__肿瘤___。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___抗原性异物___以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三、选择题 1.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是(A) A.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C.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2.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高可导致( E) A.严重感染 B.自身免疫病 C.肿瘤 D.免疫缺陷 E.超敏反应性疾病 3.机体免疫系统排斥或杀灭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 )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防御 D.免疫识别 4.关于免疫应答正确的说法是( C ) A.对机体有利 B.对机体有害 C.通常情况下有利,有时有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为( C)(2002年医师真题) A免疫应答、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B.免疫防御、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C.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D.免疫应答、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免疫系统 一、选择题 1.T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A )A胸腺B骨髓C脾D淋巴结 2.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 ) A、胸腺和骨髓 B、淋巴结和脾脏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3.艾滋病的特征性免疫学异常是( A )A.选择性T细胞缺乏,CD4/CD8比值下降B.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减弱或丧失C.血清IgG升高 D.血清IgG下降 4. TC细胞(CTL)表面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 B ) A、CD4分子 B、CD8分子 C、CD29分子 D、CD80分子 5.Th细胞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B) A、CD8分子 B、CD4分子 C、CD29分子 D、CD80分子 6.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D) A 皮肤黏膜上皮细胞 B 吞噬细胞 C NK细胞 D T细胞 7.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 B) A、T细胞 B、NK细胞 C、 B细胞 D、树突状细胞 8. B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B )A胸腺B骨髓C脾D淋巴结 9.下列选项不属于淋巴细胞的有( B ) A、自然杀伤细胞 B、单核吞噬细胞 C、B细胞 D、T细胞 10.下列选项不属于T细胞表面标志的是( D ) A、CD8分子 B、CD4分子 C、CD3分子 D、CD40分子 11.HIV侵犯的主要靶细胞是( A )(2001执业医真题) A.CD4+T细胞 B.CD8+T细胞 C.B细胞 D.红细胞 12.巨噬细胞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 )(2001执业医真题) A.IL-1 B.IL-2 C.IL-4 D.TNF

免疫学名词解释

1.antigen(Ag):抗原,是指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2.hapten: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 体产生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3.super antigen(SAg):超抗原,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 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质。该抗原能刺激T细胞库总数的1/20~1/5,且不受MHC限制,故成为超抗原。 4.antibody(Ab):抗体,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 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5.immunoglobulin(Ig):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 6.hypervariable region(HVR):高变区,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 顺序与构型极易变化,这些区域为高变区。 7.variable region(V):可变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 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8.monoclonal Ab(mAb或McAb):单克隆抗体,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 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9.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city(ADCC):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 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的作用。NK细胞是介导ADCC效应的主要细胞。 10.opsonization:调理作用,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e10689792.html,plement(C):补体,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包括30余种组分,是 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2.Classical pathway:补体经典途径,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 以C1、C4、C2、C3、C5~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3.Alternative pathway:补体旁路途径,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 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4.MBL pathway:补体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 和C反应蛋白。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形成MASP,MASP水解C4和C2启动后续的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 15.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9组成。该复合 物牢固附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16.Cytokine(CK,CKs):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 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的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17.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集落刺激因子,是由活化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 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一组细胞因子。CSF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主要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干细胞因子(SCF)等。 18.Interferon(IFN):干扰素,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得名。根据来源和理化 性质的差异可分为IFN-α、IFN-β、IFN-γ三类。IFN-α和IFN-β主要由白细胞和成纤维

医学免疫学总结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传统免疫的概念:免除疾病;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机体一定有利。 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免疫,又称抗感染免疫。 2、免疫自稳:免疫系统自身精细的网络调节,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识别体内不断出现的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免疫的类型: 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 种系进化中逐步形成;可以遗传;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 接触抗原后产生;仅对相应抗原有免疫;有明显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其特点比较如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性免疫应答 先天后天 迅速潜伏期 非特异性特异性 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 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1)屏障作用 a皮肤和粘膜屏障:阻挡微生物侵入(机械阻挡);化学物质抑杀微生物。 b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异物从血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c胎盘屏障:阻挡母体微生物进入胎儿。 (2)免疫分子 补体系统;防御素;溶酶菌;细胞因子。 (3)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a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其吞噬过程为:接触、吞入、杀灭。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异物被消化破坏;不完全吞噬——异物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B自然杀伤细胞:两种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1、抗肿瘤作用;2、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1、骨髓: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2、胸腺:结构和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形成自身耐受。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免疫系统。a淋巴结的作用:T、B细胞定居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实验—抗血清制备及抗体效价检测 摘要: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牛血清白蛋白(BSA)注入到健康动物例如鼠、兔的 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抗血清,是指含有免疫蛋白的血清。抗体效价指抗体的物理状态及其在体内滞留时间,以其与抗原反应的多少来表示其免疫效果。此次实验主要是进行小鼠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抗血清的制备过程,并通过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进行抗体效价检测。 关键字:牛血清白蛋白(BSA) 抗血清抗体效价免疫 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一共分为三个分实验: 实验一:免疫 实验二:抽血、放血,分离抗血清 实验三:ELISA测定抗体效价 实验一:免疫 一、抗血清制备的原理 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注入到健康动物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二、目的 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实验仪器:1mL 注射器,酒精棉球,剪刀 材料:家兔,小鼠 试剂:3%~5%苦味酸溶液或80%~90%苦味酸,牛血清白蛋白(BSA) 三、方法和步骤 1、动物编号 左前腿上部为1,左腰部为2,左后腿为3,头部为4,背部为5,尾基部为6,右侧从前至后依次为7、8、9。红色表示十位数,用黄色表示个位数。免疫前用金属编号牌固定兔耳,或用染料涂沫在动物的背部,作出明确的标记。

如下图所示抓取目标动物 家兔为300~600 μg/次(400),每次不超过2mL;小鼠为10~100 μg /次(10-20,20~40 μg / ml),每次不超过0.5mL。 小鼠腹腔注射 以左手抓住动物,使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针头于左(或右)下腹部刺入皮下,使针头向前推 0.5~1.0cm,再以45度角穿过腹肌,固定针头,缓缓注入药液, 为避免伤及内脏,可使动物处于头低位,使内脏移向上腹。

医学免疫学2

医学免疫学(08,09年) 、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 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根据其结构特点 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3、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4、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5、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6、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与 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7、ADCC :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 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8、PRR: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 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MR,SR, TLR。 9、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 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1、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6分) 答: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⑴ 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C1。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当两个以上的C1q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 ⑵ 激活阶段: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 ---------------- 复合物,即C3转化酶,后者进 步酶解C3并形成C --------------- ,即C5转化酶。 ⑶效应阶段: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并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2017-2018第一学期《免疫学基础》问题答疑资料

2017-2018第一学期《免疫学基础》问题答疑资料 命题作业一:例举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一项应用,并简述该应用的基本原理。 作业要求:(以下为举例,学生可另举说明)根据抗原的性质、出现结果的现象,参与反应的成分不同,可将抗原抗体反应分为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加的反应、采用标记物的抗原抗体反应。其中,借助标记物的抗原抗体反应,用标记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借以提高免疫学诊断的敏感性。免疫标记技术是用荧光素、酶、放射性核素或化学物质等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学检测技术。标记物与抗体或抗原连接后不改变其免疫特性,并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具有快速、定性或定量,甚至定位等优点。 1、以小论文的格式书写; 2、说明核心观点并进行阐明; 3、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内; 4、没有统一答案,请勿抄袭。 例如: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人或动物的血清、细胞等制备的供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的制剂。预防接种用的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菌苗和类毒素。其中,由病菌制成的为菌苗;由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制成的为疫苗,有时也统称为疫苗。 原理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例如:ABO血型系统是1900年奥地利兰茨泰纳发现和确定的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根据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为A、B、AB、0四型。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A、B 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具有凝集原A的红细胞可被抗A凝集素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B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输血时若血型不合会使输入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输血前必须作血型鉴定。正常情况下只有ABO血型相同者可以相互输血。在缺乏同型血源的紧急情况下,因O型红细胞无凝集原,不会被凝集,可输给任何其他血型的人。AB型的人,血清中无凝集素,可接受任何

医学免疫学2

第23章免疫学防治 结合《医学微生物学》学习资料第8章、第25章学习. 一、A1型题(最佳肯定型选择题):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隐性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属于 C A.人工被动免疫B.人工主动免疫 C.自然主动免疫D.自然被动免 疫E.过继免疫 2.下列哪项属于人工主动免疫? A A.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B.注射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恶性肿瘤 C.静脉注射LAK细胞治疗肿瘤D.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麻疹 E.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 3.胎儿从母体获得IgG属于 D A.人工被动免疫B.人工自动免 疫C.自然自动免疫 D.自然被动免疫E.过继免疫 4.注射丙种球蛋白属于 D A. 自然主动免疫 B. 人工主动免疫 C. 自然被动免疫 D. 人工被动免疫 E.自然免疫 5.下列哪项是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E A.抗毒素B.丙种球蛋白C.转移因子 D.胸腺素E.类毒素 6.可用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和治疗的一组疾病是 E A.破伤风、乙型脑炎、白喉B.肉毒中毒、霍乱、破伤风 C.结核、气性坏疽、肉毒中毒D.白喉、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气性坏疽、肉毒中毒、破伤风、白喉 7. 某护士在给一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射时,不慎被病人用过的针头刺伤手指。为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D A.注射抗生素 B.注射丙种球蛋 白 C.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D.注射HBIg E.注射a-干扰素 8.下列哪项属于免疫增强剂? E A. 环孢霉素A B.环磷酰 氨C.皮质激素 D.硫唑嘌呤E.左旋咪唑 9.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A.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抗原 B.人工被动免疫不能用于治疗 C.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丙种球蛋白 D.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 E.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紧急预防 二、A2型题(最佳选择题否定型):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对灭活疫苗叙述有误的是 E A.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灭活制成 B.需多次接种 C.注射的局部和全身反应较重 D.保存比活疫苗方便 E.能诱导细胞免疫形成和特异性抗体产生 2.下列减毒活疫苗中除外 E A.麻疹疫苗B.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C.腮腺炎疫苗 D.卡介苗E.乙肝疫苗 3.抗毒素使用不正确的做法是 A A.作为免疫增强剂给儿童反复注射B.用前应做过敏皮 试 C.对抗毒素过敏者可脱敏注射D.治疗时要早期足量 E.既可用于治疗也可紧急预防 4.免疫增强疗法不宜用于 D A. 感染 B. 低Ig血症 C. 肿瘤 D. 炎 症E.艾滋病 5.免疫抑制疗法不宜用于 C A. 超敏反应病 B. 自身免疫病 C. 感染 D. 炎 症 E. 移植排斥反应 6.有关人工主动免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 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 B. 免疫 接种后1-4周出现免疫力 C. 免疫力出现时间短 D. 使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E. 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多选、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下列哪些是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ADE A.疫苗B.抗毒素C.丙种球蛋白D.瘤 苗E.类毒素 2.人工被动免疫有哪些特点? ABDE A.接种物为抗体或免疫效应物质 B.接种后立即生效C.免疫力维持时间长D.用于紧急预防 E.可用于治疗 3.目前使用或研制的疫苗有哪些? ABCDE A.死疫苗B.活疫 苗C.转基因植物疫苗 D.亚单位疫苗E.基因工程疫苗 四、名词解释 1.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人工主动免疫,是指用人工制备的疫苗和类毒素等抗原物质接种机体,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2.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使宿主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3.vaccines疫苗,人工主动免疫使用的生物制品,具有与病原微生物相同或相似的免疫原性,输入机体之后,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可预防或治疗感染。 4.核酸疫苗包括DNA疫苗和RNA疫苗。是将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插入细菌表达质粒,直接接种该重组质粒,后者在体内转染宿主细胞并表达目的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保护应答而发挥作用。 5. subunit vaccines亚单位疫苗,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而制作的疫 苗。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 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

免疫学基础课程作业_A

免疫学基础课程作业_A 1. 不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为 化脓性炎症 食物中毒 假膜性肠炎 肠热症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肠热症 标准答案:肠热症 2. 以下病原体抵抗力最弱的是 钩端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 回归热螺旋体 立克次体 真菌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梅毒螺旋体 标准答案:梅毒螺旋体 3. 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内毒素 外毒素 侵袭性酶 荚膜

菌毛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内毒素 标准答案:内毒素 4. 关于质粒叙述不正确的是 双股环状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 可携带某些遗传信息 细菌素及性菌毛的编码基因均在质粒上 质粒不能进行独立复制,失去质粒的细菌仍能正常存活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0.0 用户解答:双股环状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 标准答案:质粒不能进行独立复制,失去质粒的细菌仍能正常存活 5. 预防乙脑的基本措施是 接种丙种球蛋白 接种干扰素 防鼠灭鼠 防蚤灭蚤 防蚊灭蚊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防蚊灭蚊 标准答案:防蚊灭蚊 6. 关于肉毒梭菌产生外毒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胃酸和消化酶敏感,肠道不能吸收

是一种嗜神经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元,抑制神经冲动的发放 是一种嗜神经毒素,作用于神经接头处以及植物神经末梢,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 是一种嗜神经毒素,但毒性非常弱,致病性弱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是一种嗜神经毒素,作用于神经接头处以及植物神经末梢,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 标准答案:是一种嗜神经毒素,作用于神经接头处以及植物神经末梢,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 7. C+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 粘肽 脂蛋白 外膜 脂多糖 磷壁酸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磷壁酸 标准答案:磷壁酸 8. 炭疽芽胞杆菌生长的菌落特点是 大而扁平灰白色S菌落,低倍镜观察可见卷发状边缘 大而扁平灰白色R菌落,低倍镜观察可见沙粒状边缘 大而扁平灰白色R菌落,低倍镜观察可见卷发状边缘 大而扁平灰白色S菌落,低倍镜观察可见沙粒状边缘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