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在体育课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体育课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体育课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体育课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如何在体育课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中,原有初、高中的《体育》课程均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一更名,说明了我们国家更加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正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其课程的价值在于“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一种新的健康理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写进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具体来讲,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三、体育运动会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

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五、体育运动有助于情绪的宣泄与调控

人都有七情六欲,学生也一样,目前学生的心理压力都很大,紧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学生潜能的发挥,而通过体育活动,如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一方面可以尽情地释放心中的郁闷,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从而缓解学习的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在历经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克服比赛中紧张、恐惧的情绪。学会这些方法以后,学生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控情绪,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调控情绪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六、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运动不仅是个人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在球场逞个人英雄主义,不可能赢得比赛的胜利,它必须通过伙伴的合作与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所以说,竞争与合作是体育精神的精髓。在体育运

动中,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体现出一种社会的情感与责任感。正是因为如此,要让学生在学校的体育活动中,理解竞争与合作的意义,关爱与尊重运动能力弱的同伴,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场上对手”与“场外朋友”之间的关系,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针对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殊意义,在体育课中,本人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把学生的体育成绩和文化成绩结合起来,发现那些“瘸腿”生,利用其优势部分,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悦纳自我。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文化成绩好的学生往往身体素质比较差,而一些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同学文化成绩又不是很理想,也就是我们说的“瘸一条腿”,在这方面,体育教师应多和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的文化成绩,对那些成绩好的同学,鼓励他们以他们学习上的不懈精神来对待体育训练,而对那些相对贪玩体育成绩好而文化课一般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多表扬他们,给他们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其在文化学习上的自信心。

二、给他们观看一些重大比赛、讲运动员成长的故事,既给他们树立榜样,同时间接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学生对体育比赛都是很有兴趣的,给他们观看一些重大的、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比赛,既可以“投其所好”,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同时感染学生,教师及时的进行讲解,学生对这样的课往往都印象深刻。而一些运动员的成长经历、拼搏奋发的精神是学生们最好的榜样,而一些退役运动员的生活经历也给学生们敲响了警钟——一定的文化基础也是非常

必要的,从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在体育课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很多体育项目都是需要合作完成的,如篮球、足球等,教师在指导其运动技能和技术的同时强调合作在体育比赛中的重要性,增强其合作意识。在此基础上,穿插些有趣的体育活动如“盲人背瘸子”等,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达到体育锻炼和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的目的。

四、指导其如何运用体育运动宣泄自己的情绪让同学们在需要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体育运动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学校体育含有诸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把《体育》课程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突出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五大目标之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课程之中,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在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且可以取得很好成效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