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年来对_论语_英译本的研究

中国近年来对_论语_英译本的研究

中国近年来对_论语_英译本的研究
中国近年来对_论语_英译本的研究

大 众 文 艺大

11016世纪末以来,《论语》开始被译为西方语言。《论语》

的英文翻译,最早见于传教士马希曼(Joshua Marsman)的节译本1809年The Works of Confucius。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译本是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的Confucian Analects,收入 1861年出版的《中国经典》第一卷。此后,翻译过《论语》的中西学者先后有Wliam Jennings(1895)、辜鸿铭(1898)、Arthur Waley(1938)、Ezra Pound(1951)、李天辰(1991)、Simon Leys(1997)、Edwa Slingerland(2003)等人。节译过《论语》的有林语堂(1938)、Lionel Giles(1943)、Thomas Cleary(1992)、丁往道(1999)、马德五(2004)、Brain Bruya(2005)等人。

截至2007年6月,笔者收集到的《论语》英译研究文章共64篇。通过分类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译本研究(包括单个译本研究和多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2、译校出版感言

3、《论语》的翻译传播历史

4、《论语》中关键词翻译的研究等

5、《论语》跨文化研究

我们可以按此标准分门别类来总结:

1、译本研究(包括单个译本研究和多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译本研究是国内《论语》英译研究最为重要的一个着眼点,此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单个译本研究以及两个或多个译本的对比研究。

单个译本的研究文章共19篇。谭文介对James Legge译本中某些逐字直译的地方提出了批评,认为“必须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采用意译手段”1。柳士军认为,“Arthur Waley的其它译作尚有许多缺憾,但所译《论语》却相当完美”2。王辉则指出庞译既有误读的因素,更是译者操纵原作细节、凸显儒学时代精义、实践现代主义诗学和对抗西方主流文化的结果。

除单个译本研究外。还有许多研究者将两个或多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崔永禄对比柯立瑞和Arthur Waley的译本后认为 “柯立瑞的译本通顺易懂,为西方读者了解孔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Arthur Waley的译本则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风貌,尤其宜于学者进行研究使用”3。程钢认为,James Legge对《论语》的理解受到了中国宋明理学正统见解的影响,而Arthur Waley则更多地受到了清儒的影响。王辉认为James Legge的儒经翻译是近代汉学的开山之作和重要文献,庞德的译本古怪精灵、轻松俏皮4。

2、译者出版感言

译校出版感言方面的文章,主要包括译者的翻译体会、国内出版国外汉学家《论语》译本时校注者的体会、对该类出版物的评价等。

《论语》1991年译本的主译者李天辰先生在《<论语>英译体会点滴》一文中,他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认为翻译《论语》这样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有四个方面需要注意:理解要透彻、要译出内涵、用词要准确、译法要多样5。

中国近年来对《论语》英译本的研究

江 凤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沙坪坝 400047)

【摘 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论语》英译研究近况的分析,探讨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论语》英译研究方面的研究视角和侧重点,揭示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与《论语》英译的视角不断转变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论语》;翻译;理论研究;文化研究

正当要求,同时,又关注“普遍的文化相对论”有可能使得“差异性”的文化变得不再重要的问题。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文本作者仍然控制着话语权力。后殖民主义翻译家认为:译者作为文本的阐释者也可以对文本实现操纵,进行文本的重写。有些翻译家指出,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上,这种“重写”表现为西方文化过去(以及现在)把非西方文化“翻译”成西方范畴来理解它,以便能够对付它。赛义德把这种翻译中的不平等现象解释为“文化帝国主义”,他指出“文化帝国主义在今天已不再是以领土征服和武装霸权进行殖民主义活动,而是注重在文化领域……通过文化刊物、旅行考察和学术讲座的方式征服殖民地人民。”[6]在文学翻译中,西方主体以欧美文学作品为中心和典范,不可避免地采取通顺的归化式的翻译策略,边缘化东方民族的文学,来符合西方对东方的“意象”。对此,后殖民主义翻译家认为翻译也是一种政治行为。他们反对西方殖民者对东方的文学作品采用归化式的翻译策略,大力地提倡对外国文学作品采取异化式的翻译策略。异化的翻译就是要通过保留外国文本中异的成分,破坏或毁谤目的语文化的规范,故意用不通顺、不流畅、不透明的非惯用表达方式,并通过填补或揭示文本中的默然、空缺、不在场之处来提高。在后殖民语境下,后殖民理论家提倡异化式的翻译策略来改变翻译一直以来的从属和奴性的地位,是东方弱势文化对西方欧美强势文化的一种抵抗。韦努蒂指出归化翻译是“按照目标语言文化价值观对原文进行我族中心主义式的分解,”[7]这实际上是一种帝国主义式的文化掠夺行为,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霸权。但是当译者对文学作品采取异化式的翻译策略,能让所有读者清楚地意识到文化之间永远存在着无法逾越的沟壑。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8]。在后殖民主义视阈下,许多翻译家对原作和译作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释。不同于殖民者采取得归化式翻译,第三世界的译者应以新的翻译策略来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重写”,让读者从译作中发现东西文化的差异,并清楚地意识到不是所有文化的都可以平等地沟通,有些是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不可通约性。后殖民主义者批判趋向译语文化的译语中心化的归化,而提倡翻译也要保留原语文化。当然在文学翻译中,异化式的翻译策略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可也不能否认在少数必要情况下要采取一定的归化式的翻译策略来达到翻译文本的通顺。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A].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 李红满.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

[3] 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1).

[4] 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1999.

[5] 艾勒克·博爱默著.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盛宁、韩敏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6]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8] 龚雪竹.后殖民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策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

作者简介

余丽文 (1979- ),女,江西财经大学外语学院。

中西文化研究

大 众 文 艺

111

王辉针对国内出版国外汉学家在翻译《论语》时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性意见。他认为,“大陆出版界编选西方汉学家译文时不注意保全译本特色,对译者注释、引言、附录等任意删削却不加说明,既有损于原译价值,又误导读者和研究者”。

3、《论语》翻译传播研究

就《论语》在英语世界中的译介和传播历史而言,曹悖的《<论语>英译本初探》介绍了James Legge和辜鸿铭的译本。并通过对比六个译本(James Legge、辜鸿铭、苏慧廉、Arthur Waley、庞德以及台湾以辜鸿铭译文为基础新版的译本)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的翻译,认为“过去的译本似乎也还存在着一些共同性问题,即对于原著的正确理解和英文的恰当表达”6。顾彝《<论语>在海外的传播》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论语》的拉丁语、法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等各个语种的译本。

4、关键词翻译的探讨

《论语》一书中,“仁”、“礼”、“君子”等关键词频频出现,贯串始终,恰当地翻译这些关键词,对于译者的成败可谓举足轻重。提到《论语》的翻译,关键词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近来更有学者撰文专门探讨此类关键词翻译的问题,比如张秋林2005年的硕士毕业论文《论翻译的对话性:兼评<论语>中哲学词汇的翻译》,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Appiah的厚译法对翻译的对话性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翻译《论语》中传统哲学词汇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7

5、跨文化研究

近年来,逐渐有关注《论语》在翻译过程中文化意向转变的论文出现。

魏望东和黄伯天认为典籍内含有不少的经典文化意象,他们利用两则《论语》英译中涉及文化意象的翻译案例,探讨如何以可理解可接受并且据实再现原典精华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传播。在此文中,作者探讨了译者对“君子”词的翻译:James Legge 翻译的时候加了脚注,指出君子是中国道德专有名词,英语没有对应词,并且在不同语境不能采用同一译名,因此他采用不一的译名,如:“a man of complete virtue”,“the superior man”,“the scholar”,“the accomplished scholar”,“The student of virtue”, “Chün-tsze”等。庞译的君子成为“the proper man”,明显是一种淡化译法,君子只是一个得体的人而已8。

而陈会亮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论语>与<摩西五经>比较研究》,则试图在汉语基督神学日益发展、全球化浪潮迅猛、人自我本质迷失的大背景下,通过经典比较以探讨文明对话的可能性当是必行之势9。

6、小结

自1809年至今,《论语》的英文翻译已经走过了近200年的

历程,产生了近百个英语译本(包括全译本和节译本)。这为《论语》英译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基础。此外,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翻译理论研究也正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视角不断转变。范式不断更新,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都对翻译研究产成了深远的影响。文化研究从一个更广的层面上来解读 《论语》,它摈弃罗各斯中心主义的限制,不一味去讨论译文是否偏离了《论语》,而把焦点集中在西方人是如何用自己的眼光来诠释《论语》的。古为今用,中为西用,正是这个全球化时代所应该具有的度量和气质。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研究者完全可以拓宽视野,结合翻译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进一步挖掘探索,在《论语》英译研究方面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像《论语》学一样,我们会迎来一门新的学科 ——《论语》译学。参考文献

成中英【美】:从中西互释中挺立——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新定

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Roger T. Ames&Henry Rosemongt, Jr.【美】: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New York: Randon House Pulishing Group, 1998

Simon Leys【美】:Analects of Confucius, New York: W. W. Norton University &company,1997蔡希勤:百家品论语,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张西平:他乡有夫子:汉学研究导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周发祥:西人读孔今犹新,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

顾彝:《论语》在海外的传播【J】.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02)杨天曼:《论语》六个英文译本的比较研究.天津师范大学 ,2002

王辉:《论语》中基本概念词的英译【J】.深圳大学学报,2001(05)王辉:从《论语》三个译本看古籍英译的出版工作【J】,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3)

王勇:20年来《论语》英译研究【J】.求索,2006(5)

Alice W. Cheang【美】:The master’s voice, On Read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 62, No. 3 , 2000

刘永利,舒奇志: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J】,湖南:南华大学学报,2006(02)魏望东,黄伯天:中国古典文化意象翻译再现——《论语》英译案例比较【J】,广州:社科纵横,2006(8)

王芳:阐释的多元与《论语》的复译【D】,广州:对外经贸大学,2006

李莹:论《论语》在英 美的翻译与接受【D】,成都:四川大学,2002

倪蓓锋: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论语》译本的多样性【D】,广州:广州外语外贸大学,2005

丁四新:近年来英语世界有关孔子和《论语》的研究【J】,北京:哲学动态,2006(11)

张殿清:论儒学在中国流传并在国外广泛传播的原因【J】,北京: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0.9

魏望东,黄伯天:中国古典文化意向翻译再现——《论语》英译案例

比较【J】,广东:社科纵横,2006赖积船:《论语》与其汉魏注中的常用词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4.3

申俊龙,魏鲁霞:全球化视野中儒家传统的现代价值【J】,浙江:

江苏社会科学,2003.4吴建: 从文学翻译中错位文化意象的处理谈起:翻译文学一定要保留“洋装”么?【A】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

汪宝荣: 异化与文化意象的传递【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6)

郭建红:黄田. 翻译中文化意象问题研究【J】 零陵学院学报 , 2004,(07)

刘永红: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J】. 新闻出版交流 , 2003,(01) 王银燕:浅谈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处理【J】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2005,(02)

穆静:浅谈文化意象的翻译【J】.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 2002,(04) 陈婷,韩蕾: 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01)

注 释

1、谭文介:《对James Legge译<论语>中若干译文的看法》,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3期,第74页。

2、柳士军:《The Analects translation appreciation》,载《信阳师范学

中西文化研究

大 众 文 艺大

112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由主观

和客观相结合决定的,词义总要涉及人的主观看法和心理因素,而人的主观看法和心理因素又必然受其所属文化的制约,因此,词义必然带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印记,即表现出词义的民族性。

一、英汉词义民族性的表现形式

1.1词语空缺——词义民族性的突出例证

语言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一个民族文化上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必然在其语言中有充分的体现,而在其它民族的语言中形成概念、语义、词汇等方面的空缺。譬如:表示我国特有的器物、典章的词语“八仙桌”、“科举”等在英语中是没有的。而英语中的“hippy”(嬉皮士)、“priest”(牧师)等词所表示的概念在汉语的本土文化中也是不存在的,因而在汉语词汇中也是空缺的,今天这些词的意义能被我们理解是我们广泛地接受了这些外来词所传递的文化的结果。

1.2词义错位——词语意义的表同质异

人类生活的客观环境的相似性和人类认知心理的趋同性导致不同民族的词语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这是跨文化交际的先决条件。但“对应”不等于“对等”,概念意义相同的词语在联想意义上也往往会存在差异,形成词义对应上的错位。“红”在汉语中有喜庆、吉祥、美好的联想义,如:“红运”、“红榜”等,而英语中的“red”的联想义则与之大相径庭,是表示流血、暴力、危险的意思,如:“red ruin”(火灾)、“red battle”(血战)等。

1.3英汉词语对同一语义场的分割不同

文化不仅决定了人的认识结果,还决定了语言的形式。例如在对同胞关系语义场进行分割时,英语选择了“brother”、“sister”两个基本词,而汉语则选择了“哥哥”、“姐姐”、“弟弟”和“妹妹”四个基本词。不同民族的语言对于同一语义场分割的不同并不能说明语言的细致、粗疏和表现力上的差别,而只能说明不同民族所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二、英汉词义民族性成因的文化探析

2.1自然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

“一个民族的生存总离不开一定的空间,这一特定的空间里的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该民族的性格、文化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①中国与英国相距万里,自然环境的不同也必然造成生活经验的差异,从而导致两个民族的语言显示出各自的民族性特征。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背靠着广袤的西伯利亚,那里是世界上主要的寒流发源地之一,从那里吹来的西风会给人带来刺骨的寒冷,所以,“西风”在汉语中的联想义是深秋的临近,是萧瑟、愁苦。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崖。”而与欧洲大陆隔海想望的英国,西临浩瀚的大西洋,寒冬殆尽时,从大西洋上吹来的温暖湿润的西风意味着生气盎然的春天的到来。因此,英语中的“west wind”往往用来指充满希望的美好事物,也因此才有雪莱的名作《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

2.2价值观念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评价体系,这种差异会导致对词义理解的不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崇尚“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个人主义”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的贬义词,其联想义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否定意义的概念和行为。在欧洲,“个人主义”是在与中世纪的宗教神权、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在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个人主义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英语中,“individualism”代表着积极进取、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争取个性解放、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积极意义。

此外,价值观念还决定了对某些语义场的分割。比较上面提到的同胞关系语义场,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中对长幼观念不十分在意,而在中国人的评价体系中这一点是决不可忽视的。追本溯源,这是由于受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长期影响而形成的“长幼有序”的价值观念在词汇上的深刻烙印。

2.3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②

中国人偏重形象思维,重视悟性、直觉和意象;西方人偏重逻辑思维,重视理性、推理和实证。反映在语言上,汉语词汇的联想义注重整体性,善于将事物的名称、性质、特征、功能、

英汉词义民族性成因的文化探析

郑 梅

(燕山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4)

【摘 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在对英汉两种语言词义民族性表现形式分析的基础上,探析了其词义民族性形成的深层文化根源。

【关键词】词义民族性、文化个性

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 4期 ,第 101页。

3、崔永禄:《理解的困惑与译者的意图》,载《外语教学》,1999年第1期,第49页。

4、王辉:《里雅各、庞德:<论语>译本比较》,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5、李天辰:《论语英译体会点滴》,载《外语教学》,1999年第2期

6、曹悖:《<论语>英译本初探》,载《翻译通讯》,1985年第8期, 第66页。

7、张秋林:《论翻译的对话性:兼评<论语>中哲学词汇的翻译》,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页。8、魏望东,黄伯天:《中国古典文化意象翻译再现:<论语>英译案例比较中国翻译》,载《社科纵横》,2005年第3期,第8页。

9、陈会亮:《<论语>与<摩西五经>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作者简介

江凤(1976- ),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以及文化研究。

中西文化研究

《论语》选段翻译(中英文对照)教学内容

《论语》选段翻译(中英文对照)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Confucius said,“A man with lofty ideals or humane man never gives up humanity to save his life, but may sacrifice his life to achieve humanity.”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Confucius said,“The wise enjoy water, the humane enjoy mountains. The wise are active, the humane are quiet. The wise are happy; the humane live long lives. ”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Lin Fang asked about the essence of the rites. Confucius said, “A very significant question! The rites should be performed in a frugal way rather than in an extravagant way. Funerals should be held with grief rather than with pomposity.”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Confucius said,“One should worry not about having no official position, but about having no prope r qualifications. “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One should not seek to be known to others, but seek to acquire the qualities worthy of being known.”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onfucius said,“He who does not think of the future is certain to have immediate worries.”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远怨矣。” Confucius said,“One can keep hatred and grievance away by putting more blame on oneself and less on others for any fault.”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onfucius said,“A fault that is not amended is a real fault.”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乎,如礼何?” Confucius said,“What difficulties would there be if a state was governed with the rites and decorum? What use would the rites have if a state was not governed with the rites and decorum?”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Confucius said,“What is there for me to observe of a man if he is not broad-minded when he is in high position, not reverent when he is performing the rites, and not sad when he is in mourning?”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Confucius said,“A gentleman who studies the classics extensively and restrains himself with the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

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

语文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1、初高中语文学习内容衔接及教学方法的适应和学习方法的摸索 2、现代人如何理解隐士文化 3、语文与生活 4、传统节日和文化生活 5、古典诗词的主题意象研究 6、浙江籍诗人研究 7、成语典故的特点及运用 8、酒文化或茶文化研究 9、中国古代礼仪研究 10、学习古文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11、古代史书中的客侠形象 12、《围城》修辞手法的运用 13、略论网络文学的优劣 14、我眼中的诸葛亮 15、萧山市民中成年人阅读情况抽样调查及我的见解 16、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倾向 17、如何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本知识的关系 18、《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命运分析 19、初探萧山方言文化 20、“韩寒”现象的出现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哪些冲击 21、走近孔子——感受“仁”者情怀 22、走近《论语》——却说“君子”与“小人” 23、浅谈《论语》关于做人的问题 24、聆听先贤的教诲——三省吾身 25、聆听先贤的教诲——交友 26、孔子论学习方法 数学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1、田径比赛中的数学 2、产品包装中的数学 3、球类运动技术的数学分析 4、音乐与数学 5、银行存贷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 6、黄金数的广泛应用 7、解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8、城镇/农村饮食构成及优化设计 9、通讯网络收费调查统计 10、交通设施中的数学科学 11、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 12、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 13、投资人寿保险和投资银行的分析比较 14、黄金数的广泛应用

15、以“养老金”问题谈起 16、中国体育彩票中的数学问题 17、如何存款最合算 18、哪家超市最便宜 19、数学中的黄金分割 20、数学中的最优化问题 21、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史与西方数学发展史的异同 22、对萧山中学南门车流量的统计及道路设计 23、计算器的使用对高中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影响 24、暑期用电高峰调查及如何设置峰谷电 25、立体体积表面积与内切球半径关系研究 26、魔方的秘诀 27、余弦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英语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1、中西餐桌文化的比较 2、英语色彩的“颜”外之意 3、西方节日的由来 4、英英和美英的差别 5、广告英语的特点 6、修辞手法在英文写作中的运用 7、饮食英语 8、英语学习中性别差异 9、色彩在英语学习的背后故事 10、英文广告说明书与英语学习 11、中英美人之间的交际习惯 12、日常交际用语的使用及理解 13、萧山景点英语导游词 14、学生英语学习日志成长撰写 15、英语歌曲鉴赏 16、虚拟语气的错误归因及对策研究 17、电子词典对现代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18、巧译中文古诗初探 19、中文餐饮名字的英语翻译及文化内涵探究 物理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1、温度对水的折射率的影响 2、各种汽车加速性能的对比研究 3、观察分析自行车上增加和减少摩擦的做法 4、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 5、影响拔河胜负的因素 6、调查灶具的演变 7、刀中的力学知识 8、玻璃幕墙的光污染与预防

《论语》十则英文翻译

《论语》十则英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 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 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 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 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Master Tseng said, Every day I examine myself on these three points: in acting on behalf of others, have I always been loyal to their interests In intercourse with my friends, have I always been true to my word Have I failed to repeat the precepts that have been handed down to me?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 节之,亦不可行也。 Master Yu said, In the usages of ritual it is harmony that is prized; the Way of the Former Kings from this got its beauty. Both small matters and great depend upon it. If things go amiss, he who knows the harmony will be able to attune them. But if harmony itself is not modulated by ritual, things will still go amiss.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The Master said, At fifteen I set my heart upon learning. At thirty, I had planted my feet firm upon the ground. At forty, I no longer suffered from perplexities. At fifty, I knew what were the biddings of Heaven. At sixty, I heard them with docile ear.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the dictates of my own heart; for what I desired no longer overstepped the boundaries of right.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The Master said, If the ruler himself is upright all will go well even though he does not give orders. But if he himself is not upright, even though he gives orders, they will not be obeyed.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The Master said, Even when walking in a party of no more than three I can always be certain of learning from those I am with. There will be good qualities that I can select for imitation and bad ones that will teach me what requires correction in myself.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Confucius said,“When yo u go out of your home, behave as is you were meeting important guests; when you are using the common people’s labor, behave as if you were conducting a solemn sacrificial ceremony. Do not impose on others what you do not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大全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大全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大全(一)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8、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9、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论语·雍也》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1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1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9、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2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论语》选读 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论语全文翻译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钱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五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 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字: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事业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 曰”的字,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 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也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词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 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就有高 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互相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采用,合适有很多朋友赞同我都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得到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救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委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

《论语》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精选.)

《论语》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 简要背景说明: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儒家经典文献之一,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出生于周朝的礼制和统一遭到破坏的时代,所以孔子的理想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孔子实现理想的方法是推行“仁爱”和“礼制”,为此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在产生之初就形成了成熟的书面文字记录和系统的理论。而且,儒家学派的基本理论在形成之初就是以直接指导世俗凡人的生活为基础,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不会因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而被淘汰。《论语》中关于为人处事治学方略的阐述值得我们永远提倡和学习。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学说,大家已经知道,但对著作中的思想精髓,真正了解的人不多,更别说以此来提高自身修养了。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达到一下目标: 1、深刻认识《论语》中关于为人处事治学方略的阐述,提高自身修养。 2、加强对经典文学的学习,继承传播传统经典文化。 3、与时代结合,使让孔子的思想文化永放光芒。 活动计划: 课题生成与小组建立阶段:选题并确立主题 形成小组研究方案阶段:谈论确定方案 开题论证与交流阶段:查阅资料,明确主题。 研究方案的实施阶段:分工搜集资料,认真学习。 中期班级交流:阐述主题,展示目前成果。 整理资料与分析阶段:交流讨论,整合资料。 形成研究成果阶段:对《论语》中道德的阐述有了深入的认识。 成果交流与展示阶段:汇总报告 中期评价与反思阶段:集体交流反思,完成个人心得。 预期采用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查找搜集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思考法、总结归纳法。 活动所需的条件: 通过书籍、网络工具等获悉《论语》中关于道德的阐述,了解当前《论语》学术研究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大家对《论语》中人处事治学方略的学习情况。任务分工: 1、查阅孔子的经典名句 2、掌握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3、了解《论语》这部著作 4、查找《论语》中关于中学生为学做人的阐述 5、调查《论语》中对后世的影响 课题预期效果: 经过仔细的查阅和学习,深刻认识《论语》这部经典的地位和影响力,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以论文的形式呈现我们的成果。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求学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论语节选及译文

^ 《论语》节选(27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4、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1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1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16、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7、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仁”的名句 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版(二十篇)

目录

《论语》——学而------------------------------------------------------------------ 2《论语》——为政---------------------------------------------------------------- 14 《论语》——八佾---------------------------------------------------------------- 25 《论语》——里仁---------------------------------------------------------------- 37 《论语》——公冶长------------------------------------------------------------- 45 《论语》——雍也---------------------------------------------------------------- 57 《论语》——述而---------------------------------------------------------------- 70 《论语》——泰伯---------------------------------------------------------------- 84 《论语》——子罕---------------------------------------------------------------- 94 《论语》——乡党--------------------------------------------------------------- 105 《论语》——先进--------------------------------------------------------------- 115 《论语》——颜渊--------------------------------------------------------------- 127 《论语》——子路--------------------------------------------------------------- 137 《论语》——宪问--------------------------------------------------------------- 148 《论语》——卫灵公------------------------------------------------------------ 163 《论语》——季氏--------------------------------------------------------------- 175 《论语》——阳货--------------------------------------------------------------- 182 《论语》——微子--------------------------------------------------------------- 190 《论语》——子张--------------------------------------------------------------- 195 《论语》——尧曰--------------------------------------------------------------- 203

论语中经典名句

论语名言警句(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11

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1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的 英文翻译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If a man keeps cherishing his old knowledge, so as continually to be acquiringnew, he may be a teacher of others.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Learning without thought is labour lost; 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perilous.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He was of an active nature and yet fond of learning, and he was not ashamed to askand learn of his inferiors.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They who know the truth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loveit, and they who love it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delight in it. 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The silent treasuring up of knowledge; learning withoutsatiety; and instructing others without being wearied -- which one of these things belongs to me?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theymay serve me as my teachers. I will select their good qualities and follow them, their bad qualities and avoidthem.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The Master said, "They who know the truth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love it, and they who love it are notequal to those who delight in it." 二. 于君子 1.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The philosopher Tsang said, "I daily examine myself on three points:-whether, in transacting business for others,I may have been not faithful;-whether, i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 I may have been not sincere;-whether I mayhave not mastered and practiced the instructions of my teacher." 2.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The Master said, "If the scholar be not grave, he will not call forth any veneration, and his learning will not besolid. "Hold faithfulness and sincerity a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