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西方哲学史看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从西方哲学史看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从西方哲学史看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从西方哲学史看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从西方哲学史看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历史上哲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此问题较为自觉研究的,只有德国古典哲学家,特别是康德。康德的图式说不仅提出了认识过程中主体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结构问题,把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更加凸现出来了,而且开创了现代认识论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之先河。关键词:西方哲学史;主体自身因素;认识过程;作用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主体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主体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这些因素在认识过程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恩格斯有过明确的说明。他说:“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个思想映象的发生,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1]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现代认识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过程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一、主体自身因素对主体的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制约作用,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引起了一些哲学家的注意。古代原子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德谟克利特,在讨论认识的相对性时就提到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人的认识无论是“真实的认识”还是“暧昧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认识相对性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认识与“中介”物有关;二是与主体自身因素有关。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他十分重视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但他也不否认主体的作用。事实上他已经开始注意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的认识与人的“身体变动有关”。他说:当灵魂“处于温度合适的状态时,会产生思想,如果处于太热或太冷的状态,思想就会混乱”,灵魂也就“不能真实地思想”。正因为人的认识与主体的身体变动有关,所以德谟克利特指出某些感觉的内容,可能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直接反映或原始内容,冷与热,甜与苦,不完全是客观的性质[2]。德谟克利特关于主体自身的因素是导致认识的相对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的观点,虽然是直观的,朴素的,但却是合理的。由此,德谟克利特便开创了研究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先河。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哲学家库萨的尼古拉,比德谟克利特更为深刻地讨论了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他所提出的“有学识的无知”这个著名的论断,初步揭示了认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尼古拉认为,人的认识之所以具有相对性,只能认识相对的东西,其原因有二:一是理智要受人的欲望支配,而欲望总是片面追求一个对象,它总是着眼于目前的利益,而不顾长远的整体利益,所以理智带有时空上的相对性;二是理智是把未确定的东西与早已被认为确定的对象相比较而作出的判断,这样作出的判断总是近似的。正因为理智活动的相对性,所以人们只能相对地认识真理。尼古拉所揭示的认识相对性产生的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前者是属于主体的一个非理性因素

──欲望,后者是属于主体的认识方式方法,属于主体的理性因素。正是由于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人们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和有限性,人们总是无知的。尼古拉认为,人们越是了解自己无知就越需要认识,通过认识的不断深入,不断发展,人们就会由无知转化为有知,但对于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来说,对于未认识的事物来说,人们仍然是无知的。人们越是了解自己认识的相对性和有限性,即无知,他就越接近真理[3]。尼古拉从主体精神状况来讨论认识的相对性,讨论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关系,这无疑是人类认识

史上的一大进步,它把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的作用更加凸现出来了。二、在近代欧洲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对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的研究较之古代更加深化了。近代唯物主义的始祖弗兰西斯?培根在批判经院哲学的“四假相”说时,从反面说明了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培根指出,“扰乱人心的假相”有四种:一是“种族假相”。指人们认识事物时,往往从主观出发,喜欢以自身为尺度(先入为主),把个人的“意志和感情”“灌输”在对事物的认识活动中,并把它们强加给客观世界从而歪曲了事物的真相。培根认为,这类假相植根于人类的天性中,是人人共有的,所以称为种族假相;二是“洞穴假相”。这是指个人所特有而非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偏见。由于个人在环境、教育、性格、爱好等方面不同,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把自己的个性、偏爱渗入到事物中而歪曲事物的真象。这类假相如同每个人囿于自己的“洞穴”坐井观天,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一样,所以称为“洞穴假相”;三是“市场假相”。这是指人们在交往中由于语言使用不当而造成的混乱和偏见。这类假相,由于是在人们交往中产生的,像市场上劣货的叫卖一样,以假冒真,以次充好,所以称作“市场假相”;四是“剧场假相”。指盲目崇拜权威、迷信传统的哲学体系所造成的偏见。在培根看来,各种流行的哲学体系就如舞台上一出一出的戏剧,因而被称作“剧场假相”。培根对“四假相”的批判,不仅是对经院哲学的批判,起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是对人类主体犯错误的根源进行探索的一种尝试。这种探索揭示了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中的负面作用。因为,这“四种假相”除“市场假相”涉及到人们不能准确地使用语言导致偏见之外,其余三种假相都与主体的“意志”、“感情”和思维方式的表面性、片面性、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紧密联系。“意志”、“感情”是属于主体的非理性因素,而思维方式则是属于主体的理性因素。在培根那里,主体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是导致偏见、导致认识错误的重要根源。可见,培根的“四假相”说从反面揭示了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近代欧洲哲学史上唯理论的著名代表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论,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这种“天赋观念”论也涉及到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因为,它反对人的大脑是一块白板。在笛卡尔看来,人们的一些基本观念,如上帝的观念、数学公理等是天赋的,不是后天获得的。人们借助于这些基本观念,推导出其他观念,借助于理性演绎构成知识体系。这种观点,在认识的来源问题上显然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因而受到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猛烈批判。为此,莱布尼茨不得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作了点修正,对经验论作了点让步。他以潜在的“天赋观念”,代替了笛卡尔的清楚明白的天赋观念。在莱布尼茨看来,天赋观念是作为习性、禀赋潜藏在人的大脑之中的,在外物的刺激、“诱发”之下,主体去加工整理潜在的天赋观念,使之成为知识体系。他还认为,主体之所以能加工整理人脑中的天赋观念,是因为认识的主体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性的单子,它自身就具有“欲望”、“欲求”。正是这种“欲望”、“欲求”推动主体去认识,“欲望”、“欲求”成了主体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在这里,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都看到了主体已有的知识、观念、欲望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这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把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18世纪法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在讨论认识相对性产生的主观原因时,也涉及到了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在狄德罗看来,认识相对性的产生,除了客观原因之外,还有主观原因,这就是“理智有其偏见,感性有其不定性;记忆有其限制,想象有其朦胧处”[4]。这

些主观原因可以归结为主体的两类因素:一是主体的肉体状况,即这里的“记忆”与“想象”;二是主体的精神因素,即这里的“理性”和“感性”。由于主体自身因素的限制,加上客观的原因,就决定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某些方面、部分和环节,而不能穷尽一切事物的一切方面、部分和环节,因而得到的知识不可能是绝对的,尽善尽美的。三、从德谟克利特到狄德罗,虽然在自己不同的研究领域中,都涉及到了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但都不是有意识的、专门对此问题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此问题较为自觉研究的,在笔者看来,只有德国古典哲学家,特别是康德。康德在认识论上所进行的所谓“哥白尼式革命”,就是试图把经验论与唯理论统一起来。虽然,由于他的先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缺陷,使他未能彻底解决感性和理性的辩证统一,但是他所做的工作对此问题的解决是有促进作用的。在认识过程中,康德主张用先天的感性直观纯形式──时间和空间去整理那些来自后天的杂乱的感性认识材料,以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用先天知性形式──概念、范畴去进一步综合整理感性直观材料,以构成自然科学知识。在这里,后天的感性材料是消极的、被动的,而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和先天的知性形式是积极的、能动的,在构成知识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康德的这些观点充分体现出了他的辩证综合的思想:高扬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并试图同直观的反映论划清界限。这使我们看到主体自身的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主体进一步获得知识的手段和工具。这是康德对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的一大贡献。康德较为自觉地研究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还突出的表现在他的“图式”说之中。“图式”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他的认识论乃至整个批判哲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图式”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说明先天知性形式(概念、范畴)为何能综合统一后天的感性直观材料,也就是为了解决感性直观与知性纯概念何以能够连接起来的问题。因为,与经验直观相比,“纯粹知性概念完全是异质的,因而决不能在任何一个直观中遇到它”。那么,怎样才能把经验直观归属于纯粹知性概念之下,从而把范畴用于现象呢?康德认为:“必须有一个第三者,它必须一方面与范畴同质,另一方面又与现象同质,并使前者运用于后者成为可能。这种联接的表象必须是纯粹的(没有任何经验成分),同时还要一方面是理智的,一方面是感性的。这样的一种东西就是先验图式。”[5]在康德的图式学说中,图式是分类的。最普通最基本的图式是“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图式”,它可用来解决把12个范畴用于经验这个根本的课题。范畴是纯概念,没有任何经验内容,按其本来的存在方式,不具备可应用性。这就要求把它图式化。康德认为,知性纯概念的图式是“时间”,在“先验感性论”里,时间被规定为“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这个规定就决定时间具有“中介”的性质:一方面,它是“纯粹形式”,可以脱离经验内容与范畴相通;另一方面,它又属于感性直观,与现象界或经验界相通。在康德看来,“实在”的图式是时间中的充实,“实体”的图式是时间中的永存,“因果性”的图式是时间中的相连,“相互性”的图式是时间中的并存,“现实性”的图式是在一不定时间中的存在,“必然性”的图式是在一切时间中的存在。这样,每一个知性的范畴都是一个图式,通过它,先验概念就可以运用于后天的经验,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就解决了。那么,先验图式是怎么产生的呢?康德看来,图式不是范畴,不能来源于知性;图式不是经验,因而又不能来源于感性。康德还认为,“图式”也不等于“图像”。图像是具体的个别的,是某一对象摹写性的图景。就

其来源来说,它是再生的想象力的经验能力的一种产品。而图式则不同,它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化,概念、范畴的图形化,有抽象活动,但结果不是纯粹的观念;有具体活动,但结果不是具体的可感的图画,而是反映结构和关系的示意图。这种东西又不是画出来的,仅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是想象力的产物,是一种先验的直观。纯知性概念是想象力以图式程序有规则地排列,而想象力的图式是在时间中,受时间方式所规定的,由此图式程序中的范畴在先验时间规定性中应用于现象,在时间样式中直观从属于与主体对立的范畴。这样靠想象力获得范畴的图式,在时间的规定中使范畴感性化,范畴被运用于现象界。在康德的图式学说中,除了先验图式外,最有意义的是经验图式。康德把概念分为两类:纯粹概念和经验概念。他认为,一切经验地或后天地给予的概念称为经验概念;一切先天地给予的概念称为知性概念,它与经验无关,是人类知性先天提供的。经验概念是后天的,是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人由于直观获得表象,通过比较、反思和抽象这三种逻辑加工就会产生经验概念。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先验唯心主义的,一切知识必须追溯到先验的原理,所以图式说也以先验图式为正宗。但他在承认先验图式的同时,又承认有经验图式。这与他的一贯立场是矛盾的,致使他的论述出现很大混乱,但也更加丰富。康德的经验图式说接触到了认识论上一个重要问题,即人类认识活动的心理过程和机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一物便知那是什么东西,属于哪一类。康德认为,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人脑中存在着经验图式。经验图式与先验图式不同,前者不像后者那样空虚,但也有抽象成分,也是想象力的结果,它是某一类经验对象最普遍最概括的模型化的略图。先验图式与先验概念有关,经验图式则与经验概念有关。类名称就是经验概念,它总是与想象力的图式有直接关系。认知一个具体对象为何物,实际上就是把它归入某一经验概念。经验概念与经验对象也是异质的,怎样才能把经验对象与经验概念联系起来呢?这就需要经验图式了。经验图式是类概念的图形化,是群体特征和结构的抽象化,人脑中有了它,便可认知某类个体。康德哲学的重心是认识论,若以粗线条的轮廓来描述康德这种先验加经验的哲学认识论,可以简化为如下程序:现象──感性杂多──经验表象──经验图式──经验概念──先验图式──范畴[6]。在这个认识程序中,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其一,康德强调经验图式和先验图式在认识过程中的连接作用。如果从中抽掉这两个图式,认识过程就要中断,剩下的只能是经验对象、概念、范畴这些互不相干的东西;其二,在两种图式中以先验图式更为重要,在它之前基本上属于经验范围,在它之后是先天知性范围。抽掉前一个图式,表象不能置于概念之下,对象停留在知觉不能形成经验知识。如若抽掉后一个图式,科学知识就无从构成。康德所要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根本无法进行。通过康德“图式”说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我们看到,康德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主体只有借助于概念、范畴去综合统一后天的经验材料,才能构成知识。概念、范畴与经验材料相比虽然是异质的,但是由于主体自身中就存在“经验图式”与“先验图式”这个联接感性与理性、经验对象与概念范畴的中介,才能构成经验知识和科学知识。如果没有“经验图式”特别是没有“先验图式”,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可见,两种图式不仅在认识中起联接作用,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起决定性作用。当然,对于什么是经验图式和先验图式,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康德自己都未能说清楚,只是把它们的产生归结为想象力的产物,前者是再生想象力、经验想象力的产物,后者是先验想象力、先验直觉的产物。把先验图

式的产生,归结为先验直觉,这不仅是唯心主义的,而且也是不能说明问题的。虽然如此,但是康德的图式说却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结构提出来了。在这里,康德把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更加凸现出来了,这有助于克服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的缺陷,有助于揭示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这是康德的一大历史功绩。主体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结构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是现代认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正因为如此,康德的图式说为现代西方哲学一些著名哲学家如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皮亚杰等所继承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康德开创了现代认识论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之先河。这是康德在人类认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

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讲义 绪论:哲学与哲学史 一、哲学的界定——什么是哲学 对哲学的成见:哲学是科学;使人聪明给人智慧;讲道理的学问等等; 对哲学的三种界定 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即是爱智,人物合一。 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时期(传统哲学):把存在当做人以外的概念来加 以追求的学问。 后黑格尔时期(现代哲学):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之学。何谓哲学?——哲学家的尴尬处境 ?哲学——Philosophy-Philosophie:爱智 “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 ),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的意思——词源学上的哲学概念。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 ---------赫拉克里利特 ?哲学家对哲学的分歧理解: ?(1)、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科学”。 ?(2)、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3)、维特根斯坦:“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就是治疗语言疾病”。 ?(4)、中国的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意思是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 ?(5)、黑格尔说:“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 ?(6)、哲学,……就是自愿地生活于冰雪和高山之间。——尼采 ?哲学家就是那样一个人,他不断地体验、看、听、怀疑、希望、梦想那超乎寻常的事物。——尼采 ?(7)、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做超乎寻常的追问。——海德格尔 ?哲学是关于存在(Sein)的科学(Martin Heidegger);哲学是思乡之痛苦(Novalis); 哲学是语言分析(石里克)等等。 中国出版的《辞海》是这样定义哲学的:“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应包括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辞海》(哲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49页)这个定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中,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就是说,哲学是一种体系,但它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关于世界之不同领域诸如人生、自然界、社会、精神等的根本性观念所组成的体系。 ?哲学做什么 有一个笑话,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有三个人,分别是搞经济,搞政治,搞

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在前苏格拉底哲学史上,古希腊智者学派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学派,虽然在黑格尔之前的哲学家评价中,智者学派从来都是消极的,以至如今仍以“诡辩论”惯用其身。在古希腊哲学繁星般的智慧天空中,其实智者学派也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纵然在哲学争鸣的古希腊时代被苏格拉底的理性论批倒,但其将哲学的思辨注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肌体;即使他们在思辨的道路上走到另一个极端,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从大多数哲学家的观点看,古希腊哲学史以苏格拉底为界分为两个发展的时期,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自然;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人生。一般说来,研究的对象不同,把握对象的方式和规则也不会相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古希腊哲学史视为一个整体,因为正是在这一整体中才显出了古希腊哲学前后期发展的内在一致性:他们拥有相近的目标,都关注“本源”、“存在”一类的问题,尤其是巴门尼德以来,希腊哲学家更是关注“存在”问题,因而在古希腊哲学史上本体论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看,智者学派似无任何理论建树,智者们大多不关心“存在”问题,也不曾有人试图创建一套本体论学说。因此,人们未把智者当作一个哲学学派是有一定理由的。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在讨论希腊哲学史时,完全是把智者学派排斥在外的. 一、智者及智者学派 智者,即指一切有智慧的、聪明的、在理解力或某种技能方面出人头地的人。这样在古希腊就有很多人符合,毕达哥拉斯、德谟克里特是智者,而苏格拉底更是当之无愧的智者。但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才习惯于把“智者”指为从普罗泰哥拉这个系统下来的一批学者。 把这样的一批学者在一起称作“智者学派”,是否他们拥有共同的,或极为相近的观点呢?至少在看待一些通常的哲学问题时,他们的观点能相互支持或引用,也许这是我们区分哲学派别的一个标准。但从现存的原始资料看,这一批所谓的“智者”,他们的观点是很不相同的,无论哲学、科学、伦理学方面,他们都各说各的道理,并没有明显的相同的立场和观点,因此有许多学者认为“智者”不能成为一个“学派”。他们大多是教师,也许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所以“智者们”只是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哲学学派。 传统的观点把包括普罗泰哥拉、高尔吉亚等一批学者称作“智者学派”。他们都把论辩术、修辞学提到教学的首位,并对神的存在表示怀疑,也就是说智者们对传统的文化,采取了怀疑、否定的态度,从而建立和发展了一门新的学科,即语言学或修辞学。另外,智者学派把绝对本质纯粹概念或者被思维者,编写为概念或思维的运动,因此思想本身成为独立自由的。正是因为这点,有学者认为智者学派包含了辩证法的开始。 二、“人是万物的尺度” 被黑格尔誉为“伟大的命题”的普罗泰哥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在后来的哲学家的解释中,被赋予了复杂玄妙的意义,但它的确孕育着人本主义的萌芽,即使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的震撼。 “人是万物的尺度,合于这个尺度的是存在的,不合乎这个尺度的是不存在的。”这是普罗泰哥拉的主要命题,其意思一方面是说要把思想作为被规定的有内容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能规定、能提供内容的东西,这个普遍的规定就是尺度,就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准绳。但最容易产生歧义的是如何理解“人”,站在苏格拉底的立场,这个“人”理所当然地被理解为感觉个体(普罗泰哥拉把知识等同于感觉),并指出知识不是感觉,“…知识?不可能在我们感觉能力的属性中,而要在心智对它们的思考中搜寻到。”对于苏格拉底的分析,学者们持有各种异议,批评者认为这个人”指的是人类全体,因为单个个人无疑也像外部事物一样变动不居,又怎么担当万物的“尺度”呢?黑格尔察觉到这个问题容易产生歧义,因为人是不定的和多方面的,所以他指出:“每一

精选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完整复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布拉德雷的“事物的关系是不真实的”。 布拉德雷继承并阐发了格林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他以事物只能在相互关系中存在为论据来“证明”事物的不存在。他认为事物无不处在相互关系之中,但他断言,事物这种关系正好证明了他们的不真实性,即他们是人的主观幻想(现象)。他以同样的诡辩手法否定时空的客观性,否定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及经验的对象不真实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 2.尼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者,历史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却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绪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它们不仅不能达到、反而掩盖了人的生命和本能。后者是人的深层存在,赋于了人生以意义和目的。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 3.新实在主义作为一个反对唯心主义的派别,其不同于唯物主义之处有哪些? ⑴他们主张认识的对象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他们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⑵肯定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从而表现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4.怀特海的哲学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既肯定科学,也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人类经验之中不断表现出向上的一个因素;他为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基本宗旨的分析哲学运动提供了工具(数理逻辑),却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却对数学的精确性持怀疑态度,对烦琐的语义分析也持异议;他关注科学,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基于科学之上,却又笃信宗教,充满着宗教感情,力图使科学与宗教融合起来。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史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中世纪哲学;(3)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约四百年,称为近代哲学;(4)19世纪 中叶以来,称为现当代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下和科学同时诞生的,具有素朴辩证法的性质。古希腊哲学虽 然从主要方面说摆脱了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但也有渗透着宗教神话的方面:如"物活论"思想,毕泰戈 拉学派之相信灵魂轮回,苏格拉底也曾明白宣称自己为神所引导;柏拉图分裂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把神看作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斯多葛学派把德行生活看成是灵魂与上帝的关系;到了古代哲 学的后期,他们的哲学后来被基督教所利用。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中世纪哲学几乎完全受基督教教会的支配,哲学则是与宗教神学合为一体。中世 纪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主要是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演绎、推论出事实,也在一定限度内起了维护理性、思维的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哲学遂逐渐从宗教神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学科。近现代哲学的特征之一是哲学与宗教、思维与信仰基本上处于分离对立的状态。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法兰西斯·培根明确主张哲学应当与神学分离,近代哲学大体上是哲学占主导地位,它们所讲的宗教和神大多理性化了或人 本化了:笛卡尔抛开一切外在权威,他所讲的神是建立在思维、推理的基础之上的;洛克等人的自然神论 是理性的宗教,康德所主张的神不过是理性的理想,是实践理性的公设;他所讲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 道德的基础之上的;黑格尔企图调和宗教和哲学,但他主张哲学高于宗教;费尔巴哈把批判宗教作为自己 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和现当代哲学与科学之间又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7-18世纪,自然科学进入了对自然界进行 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对各种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阶段,17-18世纪的哲学便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康德的星云假说打开了形而上学思维的第一个缺口,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和新成就都 表明自然界的现象是辩证地发生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以不同方式表现了 哲学与现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深刻联系。科学主义各流派主要以研究科学方法论、认识论和科学规 律性为己任;人文主义各流派一般反映了现当代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关于人本身的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要求。这是承认和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 物论观点。“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 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其他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 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也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关。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派生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根据 这个观点,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即从“实事”中“求是”,反对否认客观事物存在、一切从先验论出发的唯心主义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决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不能超越客观的历史规律,决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展,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样两种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没有倒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史的感想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史的 感想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感想 虽然上学期西方哲学史的课程结束了,但我对一些哲学的知识还不是完全弄明白,有些还是比较模糊的,例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思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感觉自己对这些哲人的思想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很表面的层次,而这学期在继续学习现代哲学过程中,慢慢对这些不理解的部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因为批判是哲学的本质,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对近代哲学思想的批判中,我对以前不理解的部分有了更深入的的认识。在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大半学期下来,感觉学习现代西方哲学比西方哲学史轻松很多,因为它从近代西方哲学的抽象思辨转向现实生活。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都把转向现实生活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或归宿,例如,维特根斯坦转向日常语言,杜威强调经验就是生活,胡塞尔提出哲学回到生活世界等,这说明它更关注现实生活本身。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黑格尔之后至今的西方哲学,自黑格尔之后,出现了唯意志主义、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直觉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新流派,它的特点是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与未来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们带来了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最为深刻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反形而上学、反主体主义、向语言的转向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维。下面我将谈谈自己感悟最深的三位哲学家的一些思想,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尼采的超人学说和胡塞尔的现象学。 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钟摆,认为人生就是苦难,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的结果。他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它对生存的一切欲求都是由于匮乏感,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足。欲求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充满着痛苦,满足之后又产生新的痛苦,因为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也就无边无际。意志越旺盛,痛苦也就愈深重。因而他认为要解脱痛苦的唯一途径就是摆脱意志,即把自己的欲望、生存意志束之高阁,避免它们实际接触任何东西,力求在自己内心中对一切事物保持冷漠的态度。 我觉得这种思想无论是对于当今社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先是对于个人来说,不可否认我们的人生当中的确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利甚至是苦难,想想我们80后这一代也有很多可悲之处: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在百万就业大军激烈竞争中勉强找到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不该对生活失去信心,抱着对工作,房子等的欲求,更应奋起。让快乐、幸福、爱与善填满自己的心以消除人生痛苦,这样的人生态度才是健康的。对社会来说,如果社会成员对生活没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第三章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 (一)智者和智者运动 1、智者:原义:有智慧的人。 2、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二)智者运动的原因 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 2、为适应希腊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条件。 (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 (四)智者中的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 (五)智者运动的意义 二、苏格拉底 “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观念和理想统治西方文明达两千年之久,而且继续影响今天的思想。”

西方哲学史---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试从“有定形”和“无定形”的角度来说明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思想的发展脉络。 2、为什么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源端? 2、说明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火与逻各斯的关系。 4、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所指称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古代最早提出唯理论思想的人? 5、试分析芝诺的诡辩论与高尔吉亚的诡辩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6、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是如何导致了自相矛盾的后果? 7、梳理从“四根说”、“种子说”到“原子论”的内在逻辑线索。 8、根据“原子自动”的思想,总结古希腊自然哲学在质料与动力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发展。 9、为什么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10、说明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11、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它如何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根基? 12、试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根本对立和内在同一性。 13、根据“理念论”与“回忆说”的关系,说明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先验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1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实质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5、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如何对古希腊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思考进行总结的? 16、简述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本内容? 17、说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差异及其意义。 18、比较伊壁鸠鲁主义与斯多葛主义的异同之处。 19、试说明古代怀疑主义“悬置判断”的思想观点。 20、分析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精神联系。 第二章思考题 1、说明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在对待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2、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如何表现了一种神秘主义决定论思想? 3、波菲利提出的“共相”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4、唯名论与实在论在“共相”问题上的根本差异是什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在神学上将可能导致什么结论?梳理二者各自的发展演变情况。 5、分析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6、分析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7、托马斯·阿奎那是如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学说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 8、试论作为英国自然实验科学思潮之开创者的罗培尔·培根的主要哲学思想。 9、简述邓斯·司各脱的意志主义神学观。 10、什么是“奥卡姆剃刀”原则?它的哲学意义何在? 第三章思考题 1、说明经验论与唯理论在知识的来源、过程和真理性等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2、简述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理论。 3、培根创建的科学归纳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试比较霍布斯与洛克在社会契约论方面的差异性与连续性。 5、洛克是如何批判“天赋观念说”的?他所提出的“白板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试分析洛克的实体学说与经验论原则之间的深刻矛盾? 7、贝克莱是如何利用洛克的实体学说和两种性质学说而得出了否定物质实体的结论? 8、试说明贝克莱从“存在就是被感知”走向“自然实在论”的思想过程,并分析贝克莱哲学的内在矛盾。

哲学的分支

[编辑本段]哲学的分支 由于研究范围种类的不同,哲学可分为: 利他主义——反现实主义——佛教哲学——儒家思想——享乐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理想主义——非现实主义——逻辑正确主义——悲观主义——道家思想——自我主义——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唯美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斯多噶主义——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 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哲学可分为: * 哲学史 o 东方哲学史: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史伊斯兰哲学日本哲学 o 西方哲学史: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俄国哲学 o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科学哲学 * 现代哲学生存哲学分析哲学人文哲学解释学符号学 实用主义哲学 * 伦理学医学伦理学教育伦理学政治伦理学家庭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生态伦理学 * 美学美学史艺术美学技术美学 * 形而上学* 现象学* 过程哲学* 知识论 * 死亡哲学* 人生哲学* 法律哲学* 心灵哲学 * 墨家哲学* 当代英美哲学* 比较哲学* 当代法国哲学* 哲学哲学

与哲学相关学科 * 相对论 * 量子力学 * 混沌学 * 弦理论 * 思维科学 * 人工智能* 心理学 * 信息论 * 语义学 * 科学社会学* 逻辑学* 科学学 * 控制论 * 机械论 其他与哲学相关的学科 * 数学哲学* 宗教哲学* 政治哲学* 法律哲学 * 物理哲学 * 天文哲学* 化学哲学* 语言分析哲学 * 佛教哲学 * 教父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 日常语言哲学* 自然哲学* 经济哲学* 同一哲学 * 思辨哲学* 生物学哲学*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 历史哲学 * 易学* 经学* 玄学* 灵源泛哲学体系 * 诸子哲学 哲学命题 * 自由意志* 决定论* 因果律* 随机性* 白马非马 * 百姓日用即道* 悖论* 变化日新* 辩者二十一事 * 体用一源 * 天道自然* 万物皆备于我 * 物极必反* 心统性情* 心无本体 * 新故相除* 形质神用* 性即理* 性日生日成* 一分为二 * 一物两体* EPR悖论 * 坚白相盈*矛盾论* 仁为万物之源 * 天不变道亦不变 哲学著作 周文王《周易》 老子《道德经》

中国哲学史练习题

中国哲学史练习题 1、清代学者大多认为初学历史者,最急迫是读《史记》、《汉书》、《后汉书》和《》。 2、有一种观点认为政书体史籍起源于三礼,即《仪礼》、《》和《周礼》。 3、《隋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存书和佚书。 4、( )是中华民族凝聚结合的核心和主体。 5、西藏三大地区流行的一种圆圈舞是()。 6、()主要分布今贵州省黄平县以西至云南省东部及与广西西部连接地带。 7、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是上法《_________》的。 8、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将《__________》列为“政书类”之首。 9、元朝在藏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名为()或()。 10、匈奴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为()。 11、东北地区最早和中原地区交往的民族是()。 12、唐宋时期西南地区民族乌蛮和白蛮分别建立了()国和()国。 13、《晋书》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和《王羲之》的" "唐太宗撰写的,故《晋书》又名为。 14、《南史》和《北史》均为唐_________所撰。 15、_________所撰的《贞观政要》,专谈唐太宗贞观时的政治,全书主要有三大部分:即朝廷之设施、 君臣之问对和。 24、【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___________,以仁为___________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___________,主张人与人之间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___________。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 ___________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___________”,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25、【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___________不等于___________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___________的一部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2019-01-01 读完《西方哲学史》后,你有什么感触和反思呢, 。unj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读梯利版《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继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和罗素版《西方哲学史》后读过的第三部西方哲学史著作。与那两部相比,我更喜欢梯利版,原因有二:其一,虽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学者所普遍拥有的“自我中心优越感”(他们总是认为西方思想史的发展是最完善、最系统的,进而很少认真理解世界其他地方思想发展史的情况,因此,作为熟悉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我来说,从他们的语言表述中,总有观井底蛙语之感、之憾),但从该书整体编写来看,是我读过的线索最为清晰,表述最为客观的哲学史书;其二,哲学本身是一门需要争论的学问,作者作为一名现代的哲学学者,却能够尽可能地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评论,而是使用历史上不同哲学家的观点,以历史客观背景为基础,进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这样的风格,颇具“信史”之功,读来也让我收获颇丰。 闲言少叙,直接说说我的读后感吧: 1.从作者的哲学史脉络中,能够真切地看到思想的发展不是断裂的,是一脉相承和不断融合、折中、反动的结果,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一下子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梳理个透彻明白。梳理清楚后才真正发现,思想的发展原来才是世界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呀! 2.把握住西方哲学史发展脉络后,才真正理解了哲学所关注的三个问题及关注这三个问题的原因: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哲学关注三个问题及原因是: 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 呢?(知识论、逻辑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根源”,进而理解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伦理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人生论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以上,古希腊罗马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哲学三个阶段,为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辨和形而上学打下了传统根基。 它提出了逻辑、存在、实体等成为西方哲学的经典命题,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共相性质的争论开启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关于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以上,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成为西欧不可侵犯的绝对意识形态,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被基督教信仰的浓重阴影所笼罩。从教父哲学(柏拉图-奥古斯丁体系)到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体系)的过渡反应了希腊罗马理性精神的复苏,而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对立为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论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以上,近代早期西欧哲学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开始,演化出欧陆唯理论同不列颠经验论的对立,其核心是理性反思和对经验(外在或内在)的重视。唯理论演变成莱布尼茨

-沃尔夫体系中的独断论,而经验论则在休谟那里成为彻底的怀疑主义,这为法兰西启蒙思想和德意志古典哲学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以上,18世纪法国哲学包括法国自然神论和唯物主义两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上则表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法国自然神论奠定了西方政治学的基础,而激进的卢梭则引导了后世批判哲学(马克思和尼采)的出现。法国唯物主义者否定自由意志,但推崇人的理性,使理性主义成为法国哲学鲜明的特点。

以上,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古典哲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西方哲学的最高成就。它将考察重点转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现了西方哲学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之后的第二次飞跃。康德通过对自在之物和现象的严格区分,发展出认识论的先验自我意识统摄机能和道德实践领域的纯粹理性,以及沟通两者的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通过辩证法三段论将整个世界容纳在绝对精神从自在状态过渡到自为状态,最终达成绝对理性自我意识的宏大历史过程。因此,黑格尔成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大体系,并引发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其的反思。 以下,19世纪中后期,形而上学和理性主义的传统西方哲学走向终结,导致了向现代西哲的过渡时期。马克思把哲学从天上拽回了人间,对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确认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形而上学的终结者(海德格尔语);以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则着重于人生命意志的实现。 两者的思想都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但对后世的现代西哲,现象学运动、结构主义、西马、精神分析学乃至后现代哲学,产生不可替代的巨大启发。

对功利主义发展的研究

对功利主义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功利主义; 贡献; 最大幸福原则;边沁 摘要:功利主义,又称最大幸福主义,是在西方乃至全球影响巨大的一支伦理学流派,而它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古希腊。边沁是18世纪后半叶英国功利主义伦理理论框架的确立者和声势浩大的功利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 一、功利思想的古代先驱:伊壁鸠鲁及其学派 边沁曾经说过,“在所有古代作家中,只有伊壁鸠鲁令人敬佩地认识到道德的真正来源”。1伊壁鸠鲁的功利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1、他认为快乐就是善,并且旗帜鲜明地将这一点坚持到底。这可以视为对享乐主义学派基本原则的继承。他说,“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又说,“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2 2、审慎的快乐。尽管伊壁鸠鲁把快乐当做至善,但是他要的是满足和安宁的持久心情,而非暂时、激烈的单纯肉体享受。他说,“一切之中最大的善就是审慎”,3这其实是对享乐主义内核的一个改造。在实践上,这种审慎体现为两方面。其一,他追求一种平静的快乐,或者说是一种无痛苦的静止状态,没有一切欲望的状态。其二,在实践上,他主张有智慧的人应当把没有痛苦,而不是把有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 3、一切社会联合形式最终都归结于个人功利的考虑。伊壁鸠鲁主义系统地贯彻了智者学派已经发挥过的,关于政治社团起源于成员们对自身利益的慎重考虑的学说。国家不是自然结构,而是人们反复思考的结果,是为了从它那里得到期望的利益而形成的。因此,法律在任何具体情形下都是来自有关共同利益的公约。法律的确认和有效性与法律的起源和内容完全一致,法律用以防止痛苦,法律用以导致快乐,而此痛苦和快乐的总和便是唯一的标准。 二、边沁功利思想的近代先驱 (一)霍布斯的功利思想 他说到,“人们所欲求的东西也称为他们所爱的东西,而厌恶的东西则称为他们所憎的东西”,“任何人的欲望的对象就他本人来说,他都称为善,而憎恶或厌恶的对象则称为恶;轻视的对象则称为无价值和无足轻重。因为善、恶和可轻视状况等词语的用法从来就是和使用者相关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单纯地、绝对地是这样。也不可能从对象本身的本质之中得出任何善恶的共同准则”。4 (二)洛克的功利思想 “善和恶只是快乐或痛苦,或是能致快乐或痛苦的东西。因此,所谓道德上的善恶,就是指我们的自愿行动是否契合于某种能致苦乐的法律而言。它们如果契合于这些法律,则这个法律可以借立法者的意志和权力使我们得到好事,反之则得到恶报。这种善或恶,乐或苦是看我们遵守法则与否,由立法者的命令所给我们的,因为我们便叫它们为奖赏同刑罚”。5(三)休谟的功利思想 在伦理学方面,休谟最早提出功利(utility)的概念,并对边沁把功利主义作为自己法学理论研究的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休谟认为:“人类心灵的主要动力或推动原则就是快乐或痛苦,”6认为美的;休谟将这种可以实质地使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东西称为“效用(utility)”。7当然,我们也必须指出,休谟的功利思想尽管曾经对边沁产生巨大影响,但相对于边沁,休谟对功利的表达还有不少模糊之处,两人也有相当的不同。8 (四)哈特莱的联想原理和普雷斯特里的功利思想

最新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填空题 1、毕达哥拉斯关于世界本原提出了“”的命题,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关于艺术中人体比例,提出了定理。 2、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是:二分法、、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奥古斯丁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安瑟伦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4、阿奎那·托马斯的著名著作是《》和《》”。 5、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名论者,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认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被称为“”。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实体的身体具有广延性,心灵实体具有思维性,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被称为心身论。 7、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8、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有笛卡尔、和。 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名著作是《》,分析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发展阶段。他的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了的理论,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论证。 10、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哲学是从绝对出发,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康德更彻底。而谢林哲学则是从绝对出发,把哲学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为后来的黑格尔哲学打下了基础。 参考答案: 1、数是世界的本原、黄金分割; 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 3、知识、本体; 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5、奥康、奥康剃刀; 6、天赋观念论、二元论; 7、贝克莱、休谟; 8、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主权在民;10、自我、同一。 1、苏格拉底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的著名命题。他的概念辩驳的辩证法,被称为“”。 2、柏拉图提出的“四德说”,包括、勇敢、节制和等四种德性。 3、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提出了幸福生活的目的是“的无病痛和 的无纷扰”。 4、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的主张是信仰与理性可以并存与一致,但信仰却理性,知识为信仰服务。 5、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由开创、由把其系统化、体系化。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他认为科学认识的方法是方法。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罗素有如下表述: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他有如下看法: 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平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从泰勒斯到德里达 近段时间来,一直在读西方哲学史和设计史方面的书,主要是北大版《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从泰勒斯到费尔巴哈)和《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从叔本华到德里达)还有《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哲学》等,此外还粗略的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个别著作。本来想打算读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再整理心得,但最近感到不吐不快。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出来后,再和其他人的论述相对照,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研究西方哲学。 一、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人数不少,光《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上提到的就有14位,其中许多人在哲学史上都非常有名,前苏格拉底西方哲学可谓绚烂多彩、哲人辈出。这一时期是哲学的萌芽期,也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哲学家探究的主题大都是世界的起源(本原),运动、相对等问题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 由于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人类单独面对世界时充满了困惑,许多呈现出来的现实景象是那么的神秘,特别是人对自身是如何的存在还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哲人从泰勒斯开始,不断地寻求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和人本身。在缺乏现代工具和祖先成熟经验的前提下,泰勒斯等人只能从经验中的世界及其呈现出来的现象本身开始,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哲学家们得出世界起源于水、火、气、原子、一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科学成分不多,但在当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是自然哲学(物理学)的开始。 我觉得,看待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不能用科学、今天的眼光,而要返回到历史中,返回到前辈哲人面对的处境和困惑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哲学上开拓者研究的意义。他们开创了一个西方认识论的传统,这个传统和中国认识问题的传统不一样,他们面对困惑和不解的世界时,采取了一种穷根究底的认识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哲人都在寻求最终认识世界,即得到智慧,按今天的说法,他们是不可能彻底弄清世界是什么,不可能得到最终的智慧,哲学家能做的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以有涯的生命寻求无涯的知识。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时,虽然孔子提出要格物,但格物不是教人了解、求索世界的本原,老子、庄子更主张面对神秘世界时要大智若愚,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智慧,中国人的这种智慧可能更适合与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生命,更适合于慰籍面对神秘世界和死亡时心灵不安的人类。 二、苏格拉底徒孙三人的哲学 苏格拉底徒孙三人是西方哲学史上师徒传承的典范,熟读哲学史的人都知道,自此以后,许多西方哲学界的大哲学家都有一个同样是大哲学家的老师或师公,如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克塞徒孙三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起转折作用的人物,他之前的哲学家大都在探讨世界的本原而忽视人类世界的美德、正义等问题,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学家的关注重点从自然转到了人类世界本身的问题。苏格拉底的死亡震撼了柏拉图,我相信也震撼了很多后来热爱哲学、自由、民主的人,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苏格拉底是雅典的一只牛虻,他的存在让雅典充满活力,当雅典人杀死他后也预示了雅典日后的衰落。今天再读苏格拉底,发现他身上有一切哲学家的特点:思维活跃、爱把自己的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