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弗莱《批评的剖析 》第一篇 历史批评

弗莱《批评的剖析 》第一篇 历史批评

弗莱《批评的剖析 》第一篇 历史批评
弗莱《批评的剖析 》第一篇 历史批评

第一篇历史批评:模式理论总体框架

其一、虚构型模式和主题型模式p35 p36 p53

P53 是由批评史中存在的两种文学观之不同相对应的。

侧重虚构的美学的亚里士多德把文学当成产品

侧重主题的创造的朗吉努斯把文学看成过程

其二、悲剧虚构型模式。

喜剧虚构型模式。

P7分类标准:虚构作品中主人公与社会的关系。

主人公与社会隔膜:悲剧虚构型模式。

主人公与社会和谐:喜剧虚构型模式。

第一部分:引论虚构型模式。

这一部分讲述虚构作品中三种分类标准和一对术语:

一、亚里士多德的分类:p3

(一)、分类标准:作品中人物的不同标准。

(二)、细分:

1、人物比我们好(狭隘的道德观念spoudaios 比喻意义:重)

2、人物比我们坏(狭隘的道德观念phaulos比喻意义:轻)

二、弗莱的分类之一:p4,5,6

(一)、总体分类标准:虚构作品中人物行动的力量,前四种行动力量的具体表现为:主人公和作品中其他人,主人公和其所处环境。

关照时间维度:欧洲虚构作品在过去的一千五百年间。

(二)、具体细分:

1、神话模式神话

(1)、细分标准:性质上比其他人优越,也比其他人的环境优越。

(2)、时间跨度:中世纪以前。

(3)、主人公:神。

(4)、虚构型模式:神话模式。

2、浪漫故事传说、民间故事、民间童话。

(1)、细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人和他所处的环境优越。

(2)、时间跨度:中世纪至文艺复兴前。

(3)、主人公:浪漫英雄。

(4)、虚构型模式:浪漫故事。

3、“高模仿”模式史诗、悲剧

(1)、细分标准:虽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人优越,但无法超越他所在的自然环境。

(2)、时间跨度:文艺复兴时期至笛福时期前。

(3)、主人公:领袖。

(4)、虚构型模式:“高模仿”模式。

4、“低模仿”模式喜剧和现实主义小说

(1)、细分标准:既不比其他人优越,也不比他所处的环境优越。

(2)、时间跨度:笛福时期至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开端与结束比英国早五十年。(3)、“主人公”:喜剧和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主人公”。

(4)、虚构型模式:“低模仿”模式。

5、“反讽”模式

(1)、细分标准:某人比我们自己在能力和智力上低劣等更多自由的标准。

(2)、时间跨度:过去的一百年间。

(3)、“主人公”:某人。

(4)、虚构型模式:“反讽”模式。

6、模式分类例外:

例外之一:凡是在信仰一种具有神话性质的和多神论的宗教的地方,神话、浪漫故事和高模仿很难分开。而在宗教就是神学并且把神性和人性区分的一清二楚的地方,浪漫故事能够较为明确地区分开来。

例外之二:古希腊古罗马世界的后期,无力摆脱带有神性的领袖这一现象与低模仿和反讽模式的发育不全有很大关系。后两者的胚芽到古罗马的讽刺作品中才开始出现。

三、弗莱分类之二p7

(一)、分类标准:虚构作品中主人公与社会的关系。“悲剧的”(tragic),“喜剧的”(comic)指的是情节的形态,非单指两种戏剧形式。

(二)、主人公与社会隔膜:悲剧虚构型模式。

(三)、主人公与社会和谐:喜剧虚构型模式。

四、一对术语:素朴文学与成熟文学p6

“素朴”(naive):原始的或通俗的文学

“感伤的”(sentimental):后期对早期模式的再创造。例:浪漫主义是浪漫故事的“感伤的”形式,童话是民间故事的“感伤的”形式。

第二部分:悲剧虚构型模式

五种悲剧虚构型模式:

一、神话模式:p8

希腊神话中的酒神故事,一位神被排拒于三位一体的神的社会之外。

悲剧感情活动的两个方向:怜悯和恐惧。P11

二、浪漫故事:p9

1、浪漫主人公:死亡不可避免的自然事实,贝奥武甫之死、罗兰之死、亚瑟王之死,哀歌式情绪。

2、哀歌局部特点:哀伤的情绪,伴有广泛的、听天由命的、忧郁的情绪,或感慨时光流逝或为旧秩序易位于新秩序而哀伤。

3、浪漫故事中悲剧感情活动:p11

(1)朴素的浪漫故事:吸引同情对读者而言是在内部交流感情,由此其特征是把怜悯和恐惧当成快感的一种形式加以接受。

一定距离之外的恐惧或恐怖变成冒险;骑士般救援的主题。

身旁的怜悯或恐惧变成离奇;温馨轻松的魅力。

没有对象的恐惧或惊怕苦恼变成默默的忧郁;创造性的梦幻。

(2)成熟的浪漫故事:形式方面的特征不太明显。不可避免的死亡在起作用,离奇被迫退入背景之中。

三、高模仿模式(中心地位):p10

1、主人公:必死是一个社会的和道德的事实。

2、局部特点:

将英雄格调和反讽混合在一起,处于近似神的英雄主义和过于常人化的反讽两者正中间。净化概念(catharsis)p11

3、高模仿模式中悲剧感情活动:p12

恐惧和怜悯各自变成了正面和负面的道德判断,此种道德判断与悲剧(行动的必然结果)有关但并非是它的中心。悲剧错误(hamartia)p12《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的考地利亚。

四、低模仿模式:p12

1. 低模仿模式中悲剧感情活动:怜悯和恐惧没有清除,像哀伤感一样在外部交流。外部,内部:p11,p12注解。P34。p55。

2.哀婉剧:

中心人物:一个妇女或一个孩子或两者。哈代的苔丝,詹姆斯的戴茜·密勒。

特征:牺牲者的默默无言,阴森森的感情,别具一格。

哀婉艺术的基本思想:将与我们处在同一水平上的个体从一个社会团体中排出出去,而这个个体则努力想使自己属于这个社会团体。成熟的哀婉艺术研究被孤立的心灵。阿拉松(alazon)名实不符者。

3.恐怖戏:同样具有哀伤味。希斯克利夫、西蒙·莱格里等,与柔弱而具有德性的某些人物相比,后者一般是前者淫威下的无望的牺牲品。

五、反讽模式:p15

1、反讽模式中悲剧感情活动:反讽艺术避开所有的明确的道德判断,不产生怜悯和恐惧。

2、悲剧的反讽是对悲剧性的孤独的研究。

3、悲剧反讽的中心原则:主人公不管遇到什么样不寻常的事都应该在结果上与他的性格不协调。

4、典型牺牲者:替罪羊(pharmakos或scapegoat),他既不是无辜的,也不是有罪的,说他无辜是指他得到的报应远远超过他所做的任何过失;说他有罪则指他是有罪的社会的成员。

六、总结:p18

(一)悲剧中心人物:

悲剧中的不协调性和不可避免性结合在一起,将它们割裂开来就成了反讽的对立两级。卡夫卡《审判》。

不可避免性反讽的原型是亚当,对人类生活的不协调性的反讽。

不协调性反讽的原型是基督,从人类社会被排挤出去的完全无辜的牺牲者。

两者之间的悲剧中心人物,他的原型是普罗米修斯,人性神性互相作用,是人,含有英雄成分。

(二)解释某些现代文学中令人困惑的事实:

反讽本来起源于低模仿,它始于现实主义和不动感情的观察,从这点出发,它在照直地走向神话,其中已经隐约地重新显现出牺牲仪式和将死的神的轮廓。

五个模式的演进构成了一个圆圈,在反讽中神话重现,卡夫卡,乔伊斯,亨利·詹姆斯。

第三部分:喜剧虚构型模式

一、神话模式:p20

喜剧的主题是社会的整体化,社会接纳一个中心人物的故事,神话喜剧是阿波罗,讲述一个英雄被一个神的社会所接纳的故事。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接纳主题表现为考验才能入门的神的故事。

基督教文学中,拯救的主题,或者是升天主题。

二、浪漫喜剧:p20

牧歌:逃离社会,农村生活理想化;对动植物关系密切(和哀歌之相同点)

三、高模仿喜剧p20

阿里斯托芬的旧喜剧:中心人物在强大的对立面的利齿下建立他(她)自己的社会,英雄的凯旋。

旧喜剧中喜剧感情的净化:同情和嘲笑。喜剧英雄的胜利和其同时代的悲剧一样,是英雄的和反讽的混合。

四、低模仿喜剧p21

1、米南德的新喜剧中的喜剧形式: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为父亲阻挠,情节意象不到的转折而如愿以偿。

2、家庭喜剧:

以灰姑娘的原型为基础。

五、反讽喜剧:p23

(一)、主题:从社会的视角把替罪羊赶出去。

(二)、侦探小说的套式:一个猎手怎样搜寻一个替罪羊并将其清除。

(三)、反讽喜剧的四种形式:

1、广告和宣传。

2、对情节剧套式的理智化嘲仿。

3、情节剧精神本身的反讽喜剧。

4、世态喜剧,描写一个热衷于势力和诽谤的、由会说话的猴子组成的社会。

六、总结和延伸:

(一)、文学术语较为灵活的意义p29

1、“浪漫的”(romantic)

“现实的”(realistic)

每一部作品与它的后继者相比都是“浪漫的”,而与它的先行者相比都是“现实的”。

2、“自然主义”作为虚构作品的一种门类很想侦探小说,原因:它以地道的模仿开始,力图按生活本来的面目来描绘生活,必然以反讽作为结束。

(二)、虚构作品的作家如何进行选择的原则:运用鬼魂的例子。P30

1、神话中,鬼魂和活人之间没有区别。

2、浪漫故事中,鬼魂属于和活人不同的异类,并不引起惊愕。

3、高模仿作品中,鬼魂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可怕和神秘的生灵。

4、低模仿作品中,鬼魂不可以进入。

5、反讽作品中,鬼魂又开始作为分裂人格的一个方面回归到作品中。

(三)、重新组合五种模式。P31

当一种模式构成一部虚构作品的基调时,其他四种的之一或者所有的四种可能同时存在吗,伟大作品里的精微之处来自于诸种模式相反相成的搭配。即,一部艺术品有两个基本的事实,一方面它与自己的时代有共通之处,另一方面又与我们的时代有共通之处,这两方面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

(四)历史循环理论。反讽向神话回流:五种模式的关系。P32,p33

1、五种模式中模仿倾向本身:惟妙惟肖和准确无误的倾向文学的两极之一。关于神祗的神话消融到关于英雄的传说之中;关于英雄的传说消融到悲剧和喜剧的情节之中;悲剧和喜剧的情节或多或少消融到现实主义作品的情节之中。这些变化是社会有关环境的变化,讲故事的结构原则通过它们仍保持不变。

2、可以把浪漫的、高模仿的河低模仿的模式看作一系列移位的神话,或者好所是一系列情节套式或相继向与神话相对立的一极即真实转移,一直变为当代反讽样式,再开始向神话回流。

第四部分:主题型模式

一、亚里士多德诗歌的六方面:

韵律(melody)

辞藻(diction)

场景(spectacle)

托密斯(mythos)或情节(plot)

依托斯(ethos)包括人物(character)及其背景(setting)

思想(dianoia或thought)“主题”(theme),着力表现这种理想或理念的文学可称为主题型文学。

二、内向虚构与外向虚构:

内向虚构作品:描写英雄及其社会。小说,戏剧。

外向虚构作品:勾划作者与作者的社会之间的关系。散文,抒情诗。

三、主题型文学分类。

(一)、说明:侧重虚构和强调主题并不能割裂,只是侧重点不同。P35,p53

1、诗人像一个个体那样写作,把孤立的个人的诗歌称为“抒情诗”。插曲型。

2、诗人专注做社会的代言人,把此类称为有“史诗”倾向。百科全书型。

(二)、主题型模式中两条重要的原则。P39

1、全部幻想的内容是具体表现在一种百科全书型的形式之中,这种幻想的内容是所有的神话诗人全部相信的,而这种形式可以由一个有充分学识和灵感的诗人来尝试,也可以为一种具有充分的文化共同性的诗派或传统所采用。

2、在任何一种模式中,都可能有打量的各种各样的插曲型形式的存在,在每一种模式中,我们队待定的插曲型形式加上特殊的意义,这种插曲型似乎是从百科全书型的形式那里派出来的。

四、五种虚构模式和两种主题型形式的集合分类。

(一)神话模式:p40

1、百科全书型主题:使神话成为神圣的经文般的东西。

2、插曲型主题:典型的插曲型产物是神谕。

(二)、浪漫故事:p40

1、百科全书型主题:这类浪漫故事中的百科知识被神圣地认为是同神的知识相类似的关于人的知识。当做教诲故事的诗歌模式。

2、插曲型主题:意识边缘的主题,诗的精神感觉从一个世界走到另一个世界,或同时意识到两者。

(三)、高模仿模式:p42

1、百科全书型主题:爱国的和宗教观念连结起来的民族史诗。

2、插曲型主题:向心凝视的主题,心向情人、朋友,敬奉神祗等。文学柏拉图主义。(四)、低模仿模式:p44

1、百科全书型主题:构建神话的史诗。《浮士德》

2、插曲型主题:对主观精神状态的分析或表现。卢梭,拜伦。

(五)、主题型反讽:p46

1、百科全书型主题:用事例和历史所展示的广大的全景做比较。

2、插曲型主题:纯粹的。稍纵即逝的幻象,是美感的或永恒的片刻……p46

3、主题型反讽的一般定式:摒弃省略的标志,摒弃直白呼叫,增加对定冠词的使用。(一些类似技巧的细节。)

五、历史循环理论:p48

(一)例证:韩波里尔克尼采叶芝乔伊斯维科

(二)五种模式的内在关系。

1、一种后来的模式最强烈地反对紧挨着的父辈的模式,但却在较小的程度上回归到祖辈的

模式的某些标准上去。例如:高模仿时代的人文主义,蔑视浪漫主义,不疲地证明诗歌利用原始神话阶段的东西是正当的;那些浪漫主义者,即低模仿时期的主题型诗人们,则使自己背向他们前辈所遵循的顺乎自然的方法而返回到浪漫故事的模式。

2、西方文化的每一个时期都明显地使用了最接近于它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模式。P50 (三)存在投影。P50

1、悲剧和喜剧在哲学中的投影分别是宿命哲学和天佑哲学。

2、神话把自己投射为神学。

3、浪漫故事让世界充满奇异的、一般是看不见的人物或力量。

4、高模仿主要投射于半柏拉图的理想形式哲学。

5、低模仿主要投射于发生哲学和生物哲学。

6、反讽的存在投射也许是存在主义本身。

从反讽向神话的回复不仅伴随有历史循环论,而且到了后期还伴随着有对神圣哲学和教理神学的广泛兴趣。

(四)、五种模式关照柏拉图关于诗歌的种种不同而且明显矛盾的评语。

《斐德诺篇》把诗歌当成神话,形成柏拉图关于神话的方法的评论。

《伊安篇》论述游吟诗人或叙事诗的人物,浪漫模式。

《会饮篇》介绍了阿里斯托芬,高模仿信条。

《理想国》反对诗歌中低模仿因素的论辩。

《克莱杜斯篇》介绍了反讽的技巧,含混,字面联想,双关语——“新”批评。

净化p53

欧·亨利小说的主题原型分析

欧·亨利小说的主题原型分析 一、引语 二十世纪美国作家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更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写了众多形形色色小人物的故事,他们或喜或悲,历经沧桑,有着相同、相似或不同的遭遇和往往出人意料的结局。小说的主题研究一直是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众所周知,圣经对于西方文学的影响可谓由来已久,拿圣经文学中的主题来研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作品,我们能更清晰的看到圣经原型对其作品的影响以及作家的宿命论思想。 二、理论基础 加拿大的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1912-1991)是原型批评理论的重要创始人,他在1957年发表的代表作《批评的剖析》第三编《原型批评:神话理论》中,以《圣经》和希腊神话的“象征系统,来描述文学原型的基本特征。”他从这些古代神话故事及其在后世的种种置换变形过程的描述和分析中,引申出贯穿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叙述结构原则是三种先后出现的神话或原型象征模式,即古代神话模式、传奇模式和写实(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模式。弗莱认为,文学的叙述模式从总体上是对自然界循环运动的模仿。弗莱根据自然界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归纳出文学作品的四种原型:(1)黎明、春天和出生。这是喜剧、传奇故事、狂热的赞美诗和狂想诗的原型。作品中体现为英雄的诞生和复活。(2)正午、夏天、婚姻和胜利。这是喜剧、牧歌和田园诗的原型。文学作品中体现在讲述神或英雄的成长、胜利等。(3)日落、秋天和死亡。这是悲歌和挽歌的原型。作品中体现在讲述英雄的末路或死亡。(4)黑暗、冬天和毁灭。这是讽刺作品的原型。作品中讲述神或英雄逝去后的世界。因此,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从神话开始,历经传奇、讽刺等,

01103039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

课程名称:文学人类学批评(The Criticism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一、课程目的、任务: 理解文学人类学相关的知识内容,掌握文学人类学批评的特点与一般方法,能够运用原始与现代相联系、世界各民族文学相比较的批评方法分析与阐释具体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 二、课程内容: 1、文学人类学批评的方法、内容与特色。 2、原始主义文学批评。 3、神话原型文学批评。 4、文学人类学批评的世界性潮流。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1、普适性的理论教学与具体文本的个案分析相结合。 2、学生在阅读理论经典原著的基础上从事运用文学人类学批评方法的具体实践写作。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1、方克强著:《文学人类学批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英】弗雷泽著:《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法】列维·布留尔著:《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5、【美】约翰·维克雷编:《神话与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6、【加拿大】诺斯罗普·弗莱著:《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闻一多著:《神话与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考核方式由期中作业与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其中作业考核占本课程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六、讲授大纲: 第一章文学人类学批评方法的特色 第一节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原则 第二节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内容 第二章神话原型批评概述 第一节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 第二节神话原型批评的实践 第三章原型意象 第一节原型意象的理论建构 第二节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原型意象 第四章原型题旨 第一节原型题旨的理论建构 第二节《红楼梦》与女神崇拜 第五章原型模式

2018年批评的剖析读书笔记word版本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批评的剖析读书笔记 《批评的剖析》是神话原型批评的巅峰之作。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学 者弗莱(Northrop Frye)从文化和文学角度对“原型”作进一步深入阐释,发展出一套更加系统完整的原型理论。下面我们来看看批评的剖析读书笔记,欢 迎阅读。 《批评的剖析》(1957年)※ 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 1912-1991),加拿大最著名的文学理 论家,也是西方世界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之一。在其漫长的学术 生涯中,弗莱以其广泛的兴趣将研究视角投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以及文化和 社会批评领域,成为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富有盛名的一代宗师。弗莱一生著述 甚丰,代表作包括《威严的对称》(Fearful Symmetry: A Study of William Blake, 1947)、《批评的剖析》※(Anatomy of Criticism, 1957)、《有教养的想象力》(The Educated Imagination, 1963)、《批评之路》(The Critical Path, 1971)、《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1982),等等。 一、什么是批评 《批评的剖析》一书气势宏阔,是弗莱在其批评之路上重构文学批评和文 学理论的重要一步。在他看来,文学批评的对象是艺术,而文学批评自身也是 艺术,但是它是和文学有关的学问和艺术趣味。批评的要义在于,要假定批评 是一种思想和知识的结构,而且它所讨论的艺术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批评 就具有了一定的科学因素,它既不同于寄生于文学的附属品,也不是那种印象 式的批评态度。对于批评的这种科学性,弗莱指出:“如果有读者感到‘科学的’这个词含有缺乏想象力的武断的情感色彩的话,那么他们不妨用‘系统的’或‘进步的’等词语取而代之”(“论辩式的前言”),或者就直接采用亚里 士多德提出的“诗学”一词。弗莱认为,批评应该被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知识结 构中,从而使其研究更加系统,同时也在批评内为社会批评家和艺术趣味的代 表建立起权威性。在弗莱看来,传统的文学研究是人文科学研究的中央分水岭,它的一侧是历史,另一侧是哲学。而由于文学自身不是一个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所以批评家在史实上要求助于历史学家的概念框架,在观点上又要求助于哲学 家的概念框架,批评家很少关心批评的理论建设。所以,批评应该进入一个新 的阶段,亦即科学的阶段,“从那里,批评就可以发现其概念框架的有组织的 或有内容的形式是什么。批评看起来急需一个坐标系的原则,一个中心的假说,

弗莱《批评的剖析》 第二篇伦理批评

第二篇《伦理批评:象征理论》 一、引言 1、提出“没有一个术语可以用来称呼一部文学作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按今天习惯也不能指称文学艺术作品,所以弗莱自己提了一个说法:假设性的言语结构。(引言para1) 2、解释此书中“象征”的用法:指可以从文章中离析出来供批评家研讨文学结构的单位。(词、成语、形象使用时带有某种特殊参照物的)说明这些象征处在一个系统、整体中,彼此关联。(引言para2) 3、文学批评是从多层面开展的,从不同层面来理解作品的含义(中世纪就有关于字面的、道德的和天谕的意义这些层面,只是被忽视了,)弗莱将从文学内部来寻找关于文学意义的理论。(引言para3) 4、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在不同语境内会有不同的意义),才会有文学批评的多元化。Para4的各种批评流派(当今最注目的有神话批评、历史批评和新批评),承认这种多元化可促使学术进步。(引言para4) 5、承认多元化后,可以寻找一种单一的可概括这种多样性批评的理论。弗莱分不同的层次,但并不是分等级。(引言para5) 补充: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一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 文学作品有三大成分:含义、叙事结构、人物刻画 所以不是单纯考虑一些列意义,而应考虑一系列语境和相互关系,使整部文学作品都能纳入其中。 每一语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叙事结构、人物和含义。 本篇是从意义和叙述互相联系的方面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层次分析。 有五种语境称为“阶段”(phases):(字面阶段、描述阶段、形式阶段、神话阶段、总解阶段) 文字描述阶段:象征是母题和符号 几个概念: 1、象征(上一页)指可以从文章中离析出来供批评家研讨文学结构的单位。(词、成语、形象使用时带有某种特殊参照物的)说明这些象征处在一个系统、整体中,彼此关联。(引言para2) 2、母题(Motif):是一部文学作品的主导思想之一,属于该作品中心主题的一部分,由一个人物,反复出现的形象或一个文字型式构成。 按弗莱在书中的解释——指文学作品的言语结构内部互相关联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象征”的一个方面,与“符号”相对。 符号的两个方面是能指与所指 象征的两个方面是符号与母题 3、字面阶段:文学作品内部词语和各象征间的关系(内向的、含混的) 4、描述阶段:文学作品对外部世界的描述,论断教诲作用(外向的、明晰的)

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一、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概说: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社会—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人们在分析文学现象时,总免不了要考察文学现象与人类社会历史的诸种联系。据埃德蒙·威尔逊考察,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批评源于18世纪维柯对荷马史诗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腊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但使之完全确立的则是一位叫丹纳的法国人,他的名言是: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丹纳在其《<英国文学史>序言》(1863-1864)中提出了著名的“三要素”说。在丹纳看来,文学艺术是人类所建立的道德形态之一,而“有助于产生这个基本的道德状态的,是三个不同的根源——‘种族’、‘环境’和‘时代’。我们所谓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而所谓“环境”是指种族生存于其中的环境,“因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的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倾向,并且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干扰或凝固的作用。”在丹纳所说的环境中,其实包括了如气候、国家政策、社会的种种情况等诸多因素。如果说种族的遗传特征是形成一种文化的内在动力的话,那么环境则起重要的外力作用。显然,丹纳的“环境”既包括了由地理条件和气候状况等构成的物质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在他的《艺术哲学》中,丹纳首创了“精神气候”重要概念。丹纳认为,自然界有它的气候,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或那种艺术的出现。“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可以看出,丹纳的精神气候,就是由一个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构成的,丹纳将此作为决定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乃至出现或消亡的力量。关于时代,从丹纳的分析来看,主要是指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继承关

文化无意识

文化无意识:弗莱的批评理论视域 易晓明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诺思洛普·弗莱的批评理论,提出“文化无意识”的概念予以概括,以置换惯用的神话原型批评的定位。因为后者基本只适用于弗莱的文学批评,而弗莱的文学批评、意识形态学说、文化理论,是一个整体,而从神话向文学、文学之外的学说、向文化的推演过程与方式,是以“文化无意识”的途径实现的。“文化无意识”能恰切地抓住弗莱理论体系的文本间的隐喻链接,更充分地呈现出其理论体系的当代性、整体性与动态的开放性的特质。 关键词:弗莱文化无意识文本间性整体性 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 1912-1991),被誉为北美最著名的批评家,也是英语世界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开创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体系的诞生,结束了“新批评”的历史使命,同时开启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大语境视野。雷内·韦勒克(Réne wellek)认为,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曾一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文学批评在西方文论界构成了文学批评的三足鼎立的阵势。国内文论界将弗莱的定位为文学批评的神话原型的代表人物。然而,实际上,弗莱的意识形态理论与文化学说,都是对神话原型的推演。神话是其所有学说的根基,而从神话向文学、文学之外的学说、向文化的推演过程与方式,极具广阔性与普遍性,表现为一种“文化无意识”的渗透,在弗莱这里神话与文化互为消融。《抵抗的文化政治学》的作者、加拿大学者谢少波认为,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的“政治无意识”的概念,来自弗莱的“文化无意识”思想的启示,尽管弗莱本人并没有使用过“文化无意识”这一术语,但他的学说处处体现了这一思想,因为“文化无意识”是神话不断被复述,被当代语境化,或者说是渗透到当代文学以及当代多种学说中的实现方式。因此,本文提炼出“文化无意识”——神话的当代语境化或者说衍生性的途径,来概括弗莱的整个批评理论。 一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是以神话为本体,以文学为主要载体,扩充至社会、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综合体系。然而,由于弗莱最具影响的代表作《批评的剖析》,曾有意识地将文学封闭起来,进行文学的内部形式的考察,建构了神话原型文学批评体系,因此,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常常被误认为仅仅是针对文学形式进行研究的形式主义批评。事实上,人们忽略了弗莱本人在《批评的剖析》一书的“探索性结论”部分的明确的说明,即:自我封闭只是一个假设,他说:“为了完成我们的论辩,我们不得不把所有的外部目标都从文学中转移出去,为此就需要假设一个自我包容的文学宇宙。” 实质上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视域开放而宏大。 1957年《批评的剖析》发表之后,弗莱便将神话理论从文学推演到各种社会学说、教育理论、文化研究等。但人们容易固执地只看神话原型文学批评的封闭性,而割裂弗莱后期的教育理论、文化理论与神话原型文学批评的一致性。应该说,无论在弗莱的文学批评中,还是在弗莱的文化理论中,神话、文学、文化三者始终是密不可分的。弗莱说:“一个神话的宇宙,是依照人类的关怀、希望与焦虑的现实的一种图景。” 神话具有从文学内部体系导向外部文化大语境的突破功能,因为神话不是个人神话,也不止是存在于文学中的神话,而是一种民族的神话,是必然渗透于社会大语境之中的全体人民的“集体无意识”的。而且

用社会历史批评看《万箭穿心》

用社会历史批评看方方的《万箭穿心》 文院汉(师) 杨钟沛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离不开历史,文学本质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现在就从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三个角度考查方方的小说《万箭穿心》。 真实性 1、对于下层人物的悲欢离合的展示 小说中的开头,就是主人公李宝莉和她的闺蜜万小景去看她的新房。文 中李宝莉对于房子的喜欢溢于言表,“幸福便顺着些思想一直流进骨头里……李宝莉挺胸昂头走出电梯.高跟皮鞋敲着瓷砖地”。而在我们的现实生 活中,房子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心中的牵挂。因此文中的李宝莉得到了这套房子,自然是喜上眉梢。 小说讲到了李宝莉的丈夫出轨事件。在当今的社会中,这种情况也并不 罕见。当李宝莉得知丈夫出轨后的表现,是文章的一个小高潮。她在巨大的 悲痛之后,转而是愤怒,接着是想着要惩罚和报复。于是她竟然采取计策, 给警察打电话。她想着这样给丈夫一点教训。这样的做法有点狠,但是在这 个情节中,对于一个女子在得知丈夫出轨后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却真的是很逼真,很让人感叹作家对人物性情的挖掘。 婆媳之间的矛盾的展示也是和现实生活非常类似的。在小说中,李宝莉 的婆媳矛盾不仅是婆婆和,还扩大到了和公公之间。李宝莉的婆婆和公公将 自己归为“马家的人”,视李宝莉为外人。而且作家对两方是有明显的感情 倾向的,在两方的角力中,李宝莉多是处在让步和忍让的地位。 李宝莉和建建之间的感情是人物情感发展的一次小波折和小插曲。李宝 莉一方面遭受着残酷的失去丈夫,公婆压迫,儿子不认的悲惨,但是她也有 万小景、建建这样的朋友在背后支持。生活在现世中的我们,一方面感受到 生活中的许多无奈和压力,但是偶尔也能遇到一些顺心和温暖的人;我们的 生活就像小说中李宝莉的生活一样,一勺苦药一勺蜜地过着。通过对李宝莉 的悲欢离合的展示,其实是对下层小市民的生活的酸甜苦辣的展示。 2、人物性格 李宝莉代表的火辣的武汉人性格是非常真是也具有代表性的。泼辣、坚强、热情、吃苦耐劳等这些品质都是武汉女性的典型性格。李宝莉是个圆型 人物,形象丰满,颇为真实。 另外,小说中对她的性格的来源也有追溯,那就是来自于她的卖鱼的母亲。“李宝莉最佩服的人就是母亲。李宝莉跟万小景说, 我姆妈这样的人, 不 管是穷是富,放到哪里都是块金子。”李宝莉的好强的,不屈的性格在很大程 度上就是来自于她的母亲影响,毕竟是“直系亲属”,性格上的遗传或者影 响不难理解。除了李宝莉之外,她的丈夫的性格也颇具代表性和真实性。马 学武有一定的知识文化,算是半个知识分子,爱面子;但是同时又受到了李 宝莉的压制,面对粗俗的李宝莉,渐渐心生厌弃,最后在偷情的时候被抓, 被下岗,在羞愧之下投河自尽。

_社会批评

第一章 社会学批评 从本体论来看,文学显然不是发生于影响人类生活的意图,但当文学一旦被意 识到其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力时,它便不可避免地具有了种种附加功能,相应地, 也便产生了对文学的种种期待。在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中;如果说“兴”和“怨”是文学的原初功能,则“观”和“群”则是由社会性需求所造成 的文学的附加功能。也就是说,文学除了抒发情感、宣泄积郁,也可以,并且应当能 够“考见得失”(发现社会生活中的当与不当之处)、“群居切磋”(彼此交流以达成社 会和谐)。古罗马的贺拉斯所提出的“寓教于乐”的主张,也说明文学作用于社会的 特定功能,即文学不仅是愉悦性情的一种个人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维护群体利益、引 导道德规范的集团行为。因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文学的可阐释构成中,社 会的、时代的内容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也就导致了对文学的社会学批评观 的形成。 第一节社会历史批评理论的发展及贡献 (一)文学的“环境、时代、种族”因素的提出 对文学的批评从原初开始即有社会影响及耐代认识的诉求,这种诉求也塑成了 文学的社会历史品格,成为推动文学创作的一种有力的需求性动力。但社会学批评 作为一种自觉的批评理论,应当说起始于19世纪的法国。随着大革命风潮的平息, 在法国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于文学的社会性内容,这既是对现实的逃 离,也是对现实热情的一种虚拟性实现。 最早的社会批评文本当属斯达尔夫人的一系列论述,其中最集中体现其文学思 想的则是《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1800)、《论德国》(1810)等着作。斯达 尔夫人的批评观可以概括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因素对文学形态的作用。 斯达尔夫人将当时的欧洲文学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文学类型,“希腊人、拉丁人、意 12 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兰西人属于我称之为南方文学这一类型。英 国作品、德国作品、丹麦和瑞典的某些作品应该列入由苏格兰行吟诗人、冰岛寓言和 斯坎的纳维亚诗歌肇始的北方文学。”①她这样划分的理由是,南方有着清新的空气、 茂密的丛林、清澈的溪流,这种自然条件在诗人内心激发起强烈的热情,从而形成南 方文学的形态;而北方阴暗多云的天气条件则使得诗人更关心人生的痛苦,从而使 文学趋向忧郁的气质。斯达尔夫人的另一个重要的批评观就是将文学与广义的社 会制度相联系,考察其间的互动关系,她在《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的绪 言中明确宣称:“我的本旨在于考察宗教、风尚和法律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对宗 教、风尚和法律的影响。”②在考察欧洲文学史的过程中,斯达尔夫人实际上把对文学 关系密切的因素划分为三个重要的方面——宗教观念、民族风尚和时代特征,而这 些方面已经涵括了制约文学的“现实”维度的全部内容,从而将文学置于一个广泛的 语境之中,揭示它在这特定语境之中的存在意义。可以说,这部着作是社会批评观 的一个宣言,标志着社会批评的方法论的自觉。20世纪法国着名文学理论家梵·第 根也认为社会批评作为一种思想是斯达尔夫人的首创,他说:“把文学的历史与社会 环境联系起来,这种思想源于孟德斯鸠,但无论是孟德斯鸠还是维柯,是莱辛还是赫 尔德,都没有把这种思想提出来,而把这种思想应用于文学,这在1800年还是前所 未有的。”③ 在整个19世纪,法国人始终保持着对文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热情,另一位被视为

社会历史批评视阈下的《疾病解说者》

社会历史批评视阈下的《疾病解说者》 发表时间:2019-04-22T14:41:16.2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作者:文杨 [导读] 针对《疾病解说者》所探讨的话题,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基点,集中分析小说中不同短篇所反映的共同的社会历史内容,解析战争、移民潮等历史大背景下的“疾病”所包含的异乡情绪、身份意识与文化斥力等因素。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要:针对《疾病解说者》所探讨的话题,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基点,集中分析小说中不同短篇所反映的共同的社会历史内容,解析战争、移民潮等历史大背景下的“疾病”所包含的异乡情绪、身份意识与文化斥力等因素。同时,对作家所处的历史环境、思想倾向进行考察,进而上升到对小说浸淫的正面情感力量的探索。这种探索表明,拉希莉在《疾病解说者》中的书写是一种积极的书写,“疾病”的阴郁与“愈合”的明亮赋予了小说更加昂扬的情志。 关键词:社会历史批评;《疾病解说者》;战争;移民潮;社会意义 一 印度有将近90多年被英国殖民的历史。1947年,印度实现独立,但是“蒙巴顿方案”的通过造成了印度的分裂,史称“印巴分治”。1971年,“巴基斯坦内战”打响,南亚次大陆这块土地再次面临分裂。[1]拉希莉通过《柏哲达先生来搭伙》和《真正的看门人》两个短篇将这段历史生动地展现出来,将流离失所的小人物嵌入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从细节处拖曳出复杂的历史况味。《真正的看门人》中的布梨大妈由于印巴战乱,从孟加拉逃难来到加尔各答,做起了楼道清洁工。她恪尽职守地看守大门,却因为一桩失窃案被众人反咬一口,逐出大楼。布梨大妈的出场带有喜剧性,这仿佛是作者对苦难的刻意冲淡,但当楼道中那些怀着“酸葡萄”心理的邻居们相继登场后,我们又不得不佩服作者嬉笑笔触间的尖锐。紧接着,拉希莉又将目光转向美国这个异域空间,《柏哲达先生来搭伙》就是这一转向的具体实践。印裔小女孩莉丽亚用自我的经验理解着柏哲达先生,虽然她不知道地球另一端的战乱意味着什么,也始终分不清印度人与穆斯林人的区别,但是她始终置身于柏哲达先生的情感现场。电视新闻、失败的鬼脸灯笼、深埋掌心的哭泣,这些见证串联起了一个小女孩最单纯的体认和最蓬勃的情绪,唤起了一种跨越代际的共鸣。而这所有的呈现都包含着拉希莉对印度殖民历史及其“后遗症”的反思,包含着对历史的一种回忆性的凝视。 历史上印度人向美国移民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末至1945年;二是1945年至1965年;三是1965年至今。[2]在移民潮的时代大背景下,拉希莉从移民者身上挖掘出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以及微妙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汇聚成了一副生动而独特的移民图景,成就了历史深处的想象。一代移民由于各种原因搬迁到美国,在那里定居,他们对故土有一种顽固的依恋情结,而对美国文化却难以认同。《森太太》中的森太太随丈夫来到美国,无法遏制的思乡情绪让她将客厅装饰成印度风格。她每天换不同色彩的莎丽、在发际间涂朱砂粉;她喜欢听印度的拉伽音乐,一次次去买在印度常吃的鱼。对饮食习惯、日常打扮、文化习俗的坚守铸就了森夫人孤独的抵抗,这种抵抗是森夫人家园依赖情感的一种变形,是她与故土建立情感连接的唯一方式。二代移民生于美国,长于美国。他们“没有生活的失落与再创,只是在他们的背景里隐隐约约有那些异域文化的影子罢了,然而,面对‘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他们充满困惑”。[3]他们在印、美两种文化中都被视为另类,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作为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压轴之作,体现出了作者的总体情感。小说的叙述主人公“我”是典型的印度第三次移民大潮中的一员,美国是他踏上的第三块大陆,也是他最后定居的家园。“我”在包办婚姻的传统之下娶了并不熟悉的印度女人玛拉为妻,以疏远、甚至带点嫌弃的态度对待新婚妻子,这种冷漠是对印度传统文化的抗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在与代表美国文化的克罗夫特夫人相处时表现出的是谦卑、钦佩的情绪。拉希莉将这种文化上的趋避式冲突写得很透彻,但她没有就此止笔,而是依着这个线索勾勒出了两种文化紧密交融的积极景观,结尾处关于“平凡的奇迹”的剖白就是对这种景观的最好注解。 从对疾病的解说到最后满含历史温度的剖白,拉希莉厚积薄发,让最后的情感表达成为托举起整个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力量因子。也因此,《疾病解说者》于阴郁下有了根本的光亮底色,这一光亮使小说的整体情感得到扬升,也指明了小说的精神方向。 二 通过追溯拉希莉的生平及经历,我们找到了其小说历史深度的来源。首先,拉希莉的祖籍是印度,她1967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在美国罗德岛长大,是典型的印裔二代移民。所以她觉得于她而言,印度文化是相当远的。[4]可以说,正是拉希莉的这一背景为她提供了极高的文学敏感度,为她塑造的二代移民形象增添了真实感、生动感。而从西方教育的层面来说,拉希莉的移民经历为她能接受系统的文学教育提供了条件,西方艺术以及西方优秀的文化氛围赞佐了拉希莉的文学天赋,令她在创作中脱离平庸,始终高人一筹。其次,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拉希莉的文化趣味。她对契诃夫、弗兰纳里?奥康纳等作家称赞有加,对《都柏林人》也很喜爱。这些短篇大师或经典短篇小说集或多或少给予了她影响,以至于使她出手便不凡。[5]所以,我们看到《停电时分》暗藏悲伤、《森太太》孤寂疏离、《性感》佻达醒觉、《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坦然悠扬。拉希莉将这些情感处理得滴水不漏,丝毫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这是难得的。再者,“慢‘炖’小说”的创作理念也成就了其小说的社会历史格调。最后,在关于“文化身份”这一观点的探讨上,拉希莉的见解始终是前瞻性的、灵活的。这一点从短篇《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中就可以看出来。在这个短篇中,她没有赋予“我”以确定的姓名,这样一来是表达一种普遍经历,二来是意在表明“我”的身份的流动与变化。移民主人公在空间的移动中积极地构建自己新的身份,最后在美国家园中寻找到皈依感,这正是拉希自我文化倾向的一种表达,也是当代印裔美国移民作家主流的情感方向。她的这一文化见解以历史为基石,以情感为经纬网,最后于小说尾部完美收束,实现了文学与历史的接洽,波澜不惊而又暗潮汹涌,令人回味无穷。 在全球化的今天,《疾病解说者》的书写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意义。首先,它开辟了一种审视历史的独特视角。在展示严肃的历史主题时,它坚决从宏大的叙事中脱离出来,以历史中的小人物为切入点,将一段历史包裹在琐碎的对话、复杂的个人情感中,实现了社会历史与人物形象的完美沟通。它调整着艺术的焦距,将历史的真实与经验的真实兼容并包,在增强现场感的同时反馈给读者回溯历史的新方法:我们需要铭记历史,也需要回忆性的审视;我们需要“观看”历史,也要掌握观看之道。其次《疾病解说者》对于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境遇、文化困惑、生存状态的书写无疑会引起异乡人群体的共鸣,也会由此及彼,加深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反思。而更重要的是,《疾病解说者》所展现的包容视野与多元胸襟会为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对话提供一种方案,也激发着人们对在流动、开放的空间建构跨越文

文艺学概论文学接受论(二):批评

文艺学概论第16讲: 文学接受论(二):文学批评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 文学批评是对作家、创作、作品、读者、接受、流派、思潮、运动等各种文学要素和现象的以理性为主(也可有感性与情感形式的心理能力的参与)的认识与评价活动。其中,作品批评的主要内容有:内容的阐释与评价、形式(结构与技法)的分析与评价。 根据对于文学批评的上述界定,结合上一讲对于文学欣赏的讨论,关于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的关系,我们可以概括如下:文学欣赏的对象仅仅是文学作品,而文学批评的对象除了文学作品外,还包括其他一切与文学相关的事物和现象;由此,在活动所涉及的对象上,文学批评的范围要比文学欣赏大得多。在文学接受内部,文学(作品)欣赏与作品批评的关系则可简要概括为:作品欣赏

是作品批评的基础,作品批评是作品欣赏的深化,是比欣赏更高一层次的接受;而且,作品批评还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文学创作)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可见:文学批评是整个文学现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批评比创作及作品更受人们关注的情况,如人们对当代的诗歌批评与诗歌创作的关注情况)。 二、文学批评的方法 根据批评的侧重点是放在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学现象中的精神内容的阐释与价值的评判上还是放在形式(结构与技法)的分析或活动规律的揭示上,文学批评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人文主义批评与科学主义批评。 根据作为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又可分为:社会学批评(侧重于作品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心理学批评(侧重于创作与接受活动的心理机制或作品内容的深层心理原因)、形式主义批评(侧重于作品结构、表现技法、语言媒介及其构造物的表现作用)、美学批评(侧重于

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第四讲现实主义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道德批评、阶级批评/意识形态批评 一、社会历史批评产生的背景及定义 1、背景 文艺理论背景: 表现说和再现说对比 起始:18世纪维柯对荷马史诗的评论,以诗歌反观希腊的社会环境。后由法国人丹纳使之完全确立,他的名言是:“文学史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1865年,丹纳《艺术哲学》。 2、定义: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二、社会历史批评的特点 1、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历史发展的关系。 巴尔扎克认为:文学是社会的表现。我企图写出整个社会的历史。 案例:月牙儿与青春之歌 2、重视作家对待社会现象、对待历史潮流的思想倾向。 案例:子夜 3、重视作品的社会作用 案例:茅盾:我们的作品一定不能仅仅是一支吗啡针,给工农大众一时的兴奋刺激,我们的作品一定要成为工农大众的教科书 4、在文学观上,认为文学本质上是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再现。

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评价尺度:真实性、倾向性、社会功能(功能 性) 1、时代及环境的真实、人物性格的真实、作品细节的真实 父母都是在一九四零年前后入伍的小八路,父亲参加过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后又在辽沈战役中负了伤。 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1940年前后入伍的“小八路”又怎么能参加平型关大战? 2、作家的倾向性表现在写作中选材、褒贬、理解。 例子:大仲马,柯南道尔 3、维护或破坏一种意识形态,教化民众、传道授业。 四、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操作 1、多适用于现实主义作品 《白鹿原》《家春秋》《骆驼祥子》等,也有例外。 2、对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发展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对安史之乱后动乱事实的描述。 3、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作家的关联(知人论世) 巴金是青年人的朋友《家》 沈从文生平与创作的关系 道德批评 一、道德批评定义 1定义:道德批评主张将文学与人生联系起来,坚持用道德的观点看待文学现象。

浅析阿Q的人物形象,用社会历史批评分析

浅析阿Q的人物形象——用社会历史批评分析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作品,他就当时的旧中 国大多数农民的现状深刻地去揭示了当时农民的精神面貌,意在唤 醒麻木中的中国人民,希望他们觉醒起来救中国,使中国人不再受 欺辱,不再受奴役。他的作品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揭示出人物的 弱点,点明了人物性格的可悲性,以及由此去阐发了阿Q革命的失 败和下场的悲惨的必然性。同时,也警醒国人,不要再让阿Q的悲 剧在中国上演! 阿Q是怎样一个人呢?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就告诉我们,阿Q是 未庄社会(这是当时中国社会某些本质方面的缩影)里无田无地, 孤苦伶仃,生活充满了屈辱和痛苦的一个小人物。他姓甚名谁,从 哪里来的,出生于什么人家,不独别人从未留心,就是阿Q自己也 不清楚。他一个人借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 作短工,专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下层农民,换了话说,也就是农村 的无产者。 阿Q与正统文化所要塑造的那种麻木、善良型的农民完全不同,他并不是一个很软弱的,安分认命,逆来顺受的愿意像润土那样浑 浑噩噩地度过自己一生的人,也不是一个很肤浅的,没有思想,无 所追求的农民,而是一个富于生命的活力,不安分的,有自己的人 生追求的,进取的农民,他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 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像人那样活着,享有人生的欢乐与权利。 (这种追求,在他那个时代和具体生活的条件下,像他那样身份和 地位的农民,可以说是最低的人生追求,但同时也是可能有的最高 的人生追求。)阿Q的悲剧在于,他想成为一个人,过一种正常人 的生活而不可得,那个污浊的罪恶的社会蹂躏他,摧残他,挤压他,同时又浸染他,腐蚀他,铸造他,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以阿Q 本来有的资质(主要是他的勤劳和聪明),如果有一个正常健康的

(完整word版)文学批评复习

文学批评提纲 题型: 1.名词解释(5题×5)(张力、反讽、生化、解构主义等) 2.填空(10题×1)(流派、代表人物、著作、代表观点、机构等) 3.不定项选择(10题×2) 4.简答(2题×10)(要点5′展开5′) 5.论述(25)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评论性文章(理论要点10分,结合文本阐释15′, 一篇文章,运用所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 导论 1.什么是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做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2.文学批评的性质:科学性、自发性、开放性 1)科学性 a、意味着它不是一门单纯的艺术,而是一种知识,这是由批评的目的所决定的 b、文学批评的科学性,还意味着它具有客观的基础,而不是主观的随意评价 c、也意味着文学批评必须按照审美的标准,而不是可以采用任意的尺度 2)自律性:表现在批评对创作的独立,对理论的独立 3)开放性:a、文学批评的开放性,主要是由于文学作为“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的本质所决定的 B、也是文学批评进行审美发现的必然要求 C、同样是文学批评应对今天全球跨学科的学术趋势的挑战而做出的回应 3.文学批评的功能:阐释功能(阐释与判断)发现功能创造功能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主体 1.蒂博代将文学批评分为自发批评、职业批评、大师批评

2.批评主体应怎样坚守明确的价值立场(10分简答题) 1)注重核心价值与共识性价值的辩证关系 2)体现崇高的精神担当 3)贯穿严肃的政治情怀 4)显现高尚的学术人格 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对象(怎样展开研究):文本、作者、思潮、文学史 第三章文学批评方法(上)(重点) 一、社会历史批评 1.什么是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2.重要的理论家及代表作、代表观点(会出选择填空题) 中国——孔子“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孟子(“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知言”) 外国——斯达尔夫人、别林斯基 **斯达尔夫人: 《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第一次以专文的形式研究文学与其他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认为评价作品不应有固定的绝对的客观标准,必须考虑作品写作期间的社会,政治,哲学和宗教等方面的环境;特别强调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社会制度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别林斯基等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 把文学批评与社会政治活动联系在一起,以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为武器,从历史的高度评价作家作品,使社会历史批评得到深刻,全面的发展。 其中别林斯基坚持文学应当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 **3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原则与特征 以文学与社会关系为基准来考察和评价作家作品,这是社会历史批评的总体原则与特性,包括以下三点: 1)将作品置于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中,联系作家的生平创作与时代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2)注重对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强调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及倾向性与社

第三章 社会历史批评

第三章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第一节社会历史批评的发展历史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社会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滥觞 二、西方社会学批评 三、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 四、社会历史批评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滥觞 前人在谈论一些文学现象时,总免不了要论及这些文学现象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人很早就注意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神话、史诗和戏剧的评价,也多注重这些文学类型的社会功能。 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学与外部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才逐步形成。 二、西方社会学批评 1.维柯(1668-1744) 他在《新科学》中根据对古希腊社会的研究来探讨荷马史诗及其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真正的荷马,从而开创了把文学作品和作家生平、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研究的批评方法。 2.赫尔德(1744-1803) 赫尔德强调每部文学作品都需要根据其历史背景来看待和解释。 二、西方社会学批评 3.法国的斯达尔夫人(1766-1817) 斯达尔夫人1800年发表的《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第一次以专文的形式研究文学与其他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 ①自然环境因素对文学形态的作用。南方文学: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法兰西属于南方文学; 北方文学:英国、德国、丹麦、瑞典属于北方文学。 ②将文学与广义的社会制度(宗教观念、民族风尚、时代特征)相联系,考察其间的互动 关系。 二、西方社会学批评 4.丹纳(1828-1893) 在《英国文学史》的序言和《艺术哲学》中,他明确提出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受到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的支配,应该到这些因素中去寻找创造活动最终的根源。 种族?a?a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 环境?a?a指种族生存与其中的环境,包括气候、国家政策、社会的种种情况等诸多因素。 时代?a?a包括风俗习惯、时代精神等因素 三、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 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的批评活动发展和丰富了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体系。 别林斯基坚持文学应当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他的批评既体现了革命的战斗的锋芒,又注意到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和个性,集中代表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批评理念,避

社会历史批评

第四讲现实主义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道德批评、阶级批评/意识形态批评 一、社会历史批评产生的背景及定义 1、背景 文艺理论背景: 表现说和再现说对比 起始:18世纪维柯对荷马史诗的评论,以诗歌反观希腊的社会环境。后由法国人丹纳使之完全确立,他的名言是:“文学史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1865年,丹纳《艺术哲学》。 2、定义: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二、社会历史批评的特点 1、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历史发展的关系。 巴尔扎克认为:文学是社会的表现。我企图写出整个社会的历史。 案例:月牙儿与青春之歌 2、重视作家对待社会现象、对待历史潮流的思想倾向。 案例:子夜 3、重视作品的社会作用 案例:茅盾:我们的作品一定不能仅仅是一支吗啡针,给工农大众一时的兴奋刺激,我们的作品一定要成为工农大众的教科书 4、在文学观上,认为文学本质上是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再现。 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评价尺度:真实性、倾向性、社会功能(功能性) 1、时代及环境的真实、人物性格的真实、作品细节的真实 父母都是在一九四零年前后入伍的小八路,父亲参加过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后又在辽沈战役中负了伤。 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1940年前后入伍的“小八路”又怎么能参加平型关大战? 2、作家的倾向性表现在写作中选材、褒贬、理解。 例子:大仲马,柯南道尔 3、维护或破坏一种意识形态,教化民众、传道授业。 四、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操作 1、多适用于现实主义作品 《白鹿原》《家春秋》《骆驼祥子》等,也有例外。 2、对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发展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对安史之乱后动乱事实的描述。 3、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作家的关联(知人论世)

神话原型批评述评

神话―原型批评述评 摘要:神话原型批评是创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并盛行于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理论源起、理论框架和发展前景及理论的贡献和不足三个方面对神话原型批评进行述评,以探求这种批评方法对文学发展和文学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原型弗莱集体无意识 神话原型批评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初称为“神话批评”,至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阐述了原型批评理论后,“原型批评”才正式确定。目前学界基本上公认神话原型批评的兴起、发展与弗雷泽的《金枝》中神话仪式等人类学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等分析心理学理论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后来,弗莱在此基础上在其书《批评的剖析》中建立了神话原型批评的主体框架,确定了神话原型批评“以人类学的理论及视野为基础,是“向后站”和“远观”,是宏观全景式的。它要求把题材、体裁、主题结构放到文化整体中去考察,恢复被新批评派所割断的外部联系,同神话、信仰、宗教仪式及民俗密不可分”[1]的基本特征。针对这一方法论,学界褒贬不一,本文也试图从理论源起、理论框架和发展前景及理论的贡献和不足三个方面对神话原型批评进行述评,以探求这种批评方法对文学发展和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一、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源起 目前学界公认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弗雷泽和他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二是荣格和他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弗雷泽在其巨著《金枝》中详细探究了世界各地原始部族的神话和仪式所体现的原型意义,他所提出的“金枝王国”原型模式在后来的文学批评中被广泛运用。荣格则将集体无意识理论运用于原型研究,突出了原型意象的心理能量”[2] (1)神话和仪式 发现神话和仪式与原型有密切联系的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他在其巨著《金枝》中试图以宏观的视角,在跨文化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神话和仪式中寻找雷同的原型。弗雷泽在《金枝》中认为交感巫术是原始人用来控制自然的手段,而实施巫术的活动被称为仪式,在进行各种仪式中原始人又创造了神或者神

也谈马克思主义批评与社会学批评

也谈马克思主义批评与社会学批评 提起社会学批评,人们常常是一下子就想到了《新科学》的作者维柯,想到了地理决定论者孟德斯鸠,想到了斯达尔夫人,想到了持进化论的丹纳,等等。而当西方学者魏伯·斯各特称马克思主义批评是社会学批评的分支时,国内大多数人却不能接受。他们对这种观点大加挞伐,好象受了很大的污蔑一样。这实际上是由国内特殊的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从根本上说,魏伯·斯各特的观点并没有错。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社会学批评有一个根本的观点就是承认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文艺源于生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艺是人们认识社会的一种形式,因此,人们非常重视考察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说,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美和艺术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类认识和改变社会的手段之一,它同人的感性理性活动都有重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受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还和各种社会意识特别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发生关系。上层建筑中,由于政治集中反映了经济基础的要求,并直接和社会发生物质关系,所以文艺往往以它为中介和社会发生关系。它还科学地阐明了文艺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关系,认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而它们又都是互相影响的。可以看出,重视社会和艺术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批评和其他各种社会学批评派的共同点,它们都有明显的社会学背景,不同的是着眼点不一样:斯达尔夫人由于受了地理决定论者的影响而尤为重视自然环境的作用;丹纳则是个实证主义进化论者,所以认为文学自然植物一样,它的生长需要特殊的社会气候和环境。而马克思主义者更多地看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其他还有较后产生的女权主义者,找到了性别视角,等等。因为,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也是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批评又是以它为根本依据的,所以,它就是社会学批评的一个分支。 那麽,是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批评就和其他社会学批评流派一样了呢?当然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最科学的,它是有史以来人们认识社会和自然的最好工具。它找到了唯物史观,奠定了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也使我们有了考察文学的最好工具。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批评确立了“美学的和历史的”文学批评原则。“美学的”要求批评家在进行批评时要首先“确定一部作品的美学优点程度”,这话的意思是说首先要保证批评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历史的”是强调实际批评是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础,以一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部作品,要求联系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联系文学本身的发展程度来科学地为一部作品定位。所以,在历史的观点看来那种抽象的,普遍的,永恒的人性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变化的,流动的。历史发展的。恩格斯对歌德,对哈克奈斯小说的评价为我们树立了科学的批评的不榜样。由于有了科学的批评原则和批评方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与其他社会学批评有着根本区别。丹纳用了实证主义进化论的观点。用植物来比附文学,他没有看到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文学的独特性,它是不可能正确认识文学的。而斯达尔夫人企图用地理环境来解释文学风格产生的原因,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经济这个最终原因之后,人们才有了认识文学的科学方法。所以,我们承认马克思主义批评是社会学批评的一种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科学性,真理性,权威性,也并没有把它和其他批评混为一谈。 如今,我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批评,那是不是就可以把其他的社会学批评方法批评方法都丢掉了呢?显然不是的。我们要看到,在我们使用马克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