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两周患病率及疾病医疗管理知识程度分析

两周患病率及疾病医疗管理知识程度分析

两周患病率及疾病医疗管理知识程度分析
两周患病率及疾病医疗管理知识程度分析

二、两周患病率及疾病严重程度分析

居民卫生服务需要是由居民健康状况所决定。家庭健康询问调查主要是通过询问居民在调查前两周是否“患病”、前半年是否患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患病严重程度、短期失能、长期失能和残障来反映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的需要。下面分别就两周发病和患病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失能和残疾情况等分别进行分析。

(一)两周患病情况分析

1、患病和两周患病的概念

卫生服务研究所定义的“患病”是从居民对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的角度考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患病”。主要依据被调查者的自身感受和调查员(医务人员)的客观判断综合确定。定义为:①自觉身体不适,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治疗;②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医疗单位诊治,但自服药物或采取一些辅助治疗;③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治疗,也未采取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但因身体不适休工、休学或卧床一天及以上者。上述三种情况有其一者,认为“患病”。由于回顾性调查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倚,为了减少回顾性偏倚,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调查前两周内的患病情况来估算患病率。两周患病率是调查居民中两周内患病人次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百分率或千分率)。

1、两周患病人数、人次数及两周患病率

被调查216101人中两周内有31244人患有各种疾病。两周患病人次数为32364(城市10213、农村22151)。由此计算被调查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4.98%,其中:城市为18.72%(大城市22.37%、中城市15.90%、小城市16.97%);农村为13.71%(一类农村13.25%、二类农村13.30%、三类农村15.38%、四类农村11.47%)。城市两周患病率高于农村,一是由于城市人口老年化程度高于农村,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患病率高;二是城市居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意识以及对疾病的认同程度较农村高,自报疾病比农村多。

表2-2-1: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城乡及其不同类型地区居民两周患病人数、人次数和患病率城乡城市农村大中小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调查项目合计合计合计城市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农村

1993年第一次调查结果

调查人数215163 54249 160914 17377 18424 18448 36918 49921 51837 22238

患病人数29565 9163 20402 3298 3325 2540 4492 6806 6287 2817

患病人次数30135 9502 20633 3491 3451 2560 4591 6893 6323 2826

两周患病率140.1 175.2 128.2 200.9 187.3 138.8 124.4 138.1 122.0 127.1

其中:男性128.4 158.0 118.7 181.0 165.2 129.9 112.5 131.0 113.3 114.1 女性 151.9 191.8 138.1 220.0 208.5 147.7 136.7 145.3 131.0 140.4 1998年第二次调查结果

调查人数216101 54549 161552 20775 15581 18193 36136 47785 53815 23816

患病人数31244 9551 21693 4236 2358 2957 4658 6223 8086 2726

患病人次数32364 10213 22151 4648 2477 3088 4788 6357 8274 2732

两周患病率149.76 187.23 137.11 223.73 158.98 169.74 132.50 133.03 153.75 114.71

其中:男性136.19 170.74 125.05 204.34 145.97 154.66 123.66 122.84 138.48 101.24 女性164.07 203.54 150.12 242.74 171.79 184.82 142.11 144.07 170.03 129.56 与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相比,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比1993年14.01%增加了6.9%。其中:城市增加了6.85%,农村增加了6.94%。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增加幅度略

大于城市。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的增加,反映了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的增加。

3、两周患病的患者发病时间构成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将两周患病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在两周内发病,即新发病例,由此可以计算发病率;二是两周前发病,疾病持续到两周内;三是已有慢性疾病,持续到两周内,或在两周内服药治疗。从上述图种可以看出,就城乡合计而言,53.49%(城市45.11%、农村57.36%)的患者是在两周内发病,如果将此比例与两周患病率的乘积,就是两周发病率;7.54%(城市6.85%、农村7.86%)的患者是两周前发病,持续到调查的两周内;

38.97%(城市48.03%、农村34.78)的患者是由慢性病延续到两周内。

(二)居民两周疾病别患病率及其构成分析

1、按疾病系统分类分析

调查显示,城乡居民按疾病系统分类分析,两周患病率前五位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疾病、损伤和中毒是我国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五类疾病合计占疾病总数的83.7%。城市居民的前五位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肉骨骼结缔组织疾病、泌尿生殖系疾病,五类疾病合计占疾病总数的85.2%。农村居民的前五位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五类疾病合计占疾病总数的83.2%。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疾病、泌尿生殖系疾病、损伤和中毒这六类疾病的患病率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均位于前六位,只是排列顺序有所不同。这些疾病的两周患病率城市均高于农村,特别是循环系统疾病更为明显。

与1993年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相比,循环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增高较为明显,在城市循环系统疾病的患病率排位由第三升至第二,患病率增高了近一半(47.1%),在农村该类疾病患病率的排位虽然未发生变化,但是,其患病率却增高了65.57%。下降明显的是传染病,尤其是农村地区传染病的患病率下降最为明显,顺位由第五位下降到第七位,患病率下降了35%。

表2-2-2: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两周疾病别患病率(‰)及其构成(%)按疾病别分类系统分析

顺全国城市农村

位疾病系统患病率构成疾病系统患病率构成疾病系统患病率构成1993年第一次调查结果

1 呼吸系病64.9 46.3 呼吸系病72.0 41.1 呼吸系病62.4 48.7

2 消化系病23.

3 16.6 消化系病27.7 15.8 消化系病21.9 17.1

3 循环系病11.1 7.9 循环系病25.9 14.8 肌肉骨骼8.5 15.1

4 肌肉骨骼9.

5 6.8 肌肉骨骼12.5 7.1 循环系病 6.1 4.8

5 传染病 5.4 3.9 泌尿生殖系病 5.3 3.0 传染病 5.7 4.4

6 泌尿生殖系病 4.4 3.1 皮肤病 5.0 2.9 损伤和中毒 4.2 3.3

7 损伤和中毒 4.3 3.1 损伤和中毒 4.7 2.7 泌尿生殖系病 4.1 3.2

8 皮肤病 3.6 2.6 传染病 4.6 2.6 神经系病 3.3 2.6

9 神经系病 3.4 2.4 神经系病 3.8 2.2 皮肤病 3.1 2.4

10 眼及附器病 1.8 1.3 内分泌病 3.4 1.9 血液病 1.7 1.3 1998年第二次调查结果

1 呼吸系病69.4 46.7 呼吸系病74.7 40.7 呼吸系病67.6 49.4

2 消化系病22.6 15.2 循环系病38.1 20.7 消化系病21.5 15.7

3 循环系病17.1 11.5 消化系病25.8 14.0 肌肉骨骼系统10.1 7.4

4 肌肉骨骼系统10.9 7.3 肌肉骨骼系统13.2 7.2 循环系病10.1 7.4

5 损伤和中毒 4.5 3.0 泌尿生殖系统 4.7 2.

6 损伤和中毒 4.6 3.3

6 泌尿生殖系统 4.2 2.8 损伤和中毒 4.5 2.4 泌尿生殖系统 4.0 3.0

7 传染病 3.5 2.4 皮肤皮下组织 3.3 1.8 传染病 3.7 2.7

8 神经系统病 3.2 2.1 传染病 3.2 1.7 神经系统病 3.2 2.3

9 皮肤皮下组织 2.9 2.0 眼及附器疾病 3.1 1.7 皮肤皮下组织 2.8 2.0

10 眼及附器疾病 2.5 1.7 神经系病 3.0 1.6 眼及附器疾病 2.3 1.7

2、两周患病按病种分析

两周患病按病种的构成分析,城乡最常见的疾病是急性鼻咽炎、流行性感冒、急慢性胃肠炎、高血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扁桃体炎和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脑血管病、口腔疾病、椎间盘疾病、胆结石症和胆囊炎等,疾病别患病率和相对百分比见表2-2-3。

表2-2-3: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两周疾病别患病率(‰)及其构成(%)按疾病别分类系统分析

顺全国城市农村

位疾病系统患病率构成疾病系统患病率构成疾病系统患病率构成1993年第一次调查结果

1 急性鼻咽炎36.83 26.2

2 急性鼻咽炎41.38 23.55 急性鼻咽炎35.29 27.45

2 流行性感冒13.74 9.78 流行性感冒13.12 7.47 流行性感冒13.95 10.85

3 急慢性胃肠炎11.7

4 8.36 急慢性胃肠炎11.23 6.39 急慢性胃肠炎11.91 9.27

4 扁桃体气管炎 5.49 3.91 高血压9.51 5.41 扁桃体气管炎 4.72 3.67

5 慢性支气管炎 4.34 3.09 扁桃体气管炎7.78 4.43 慢性支气管炎 4.2

6 3.32

6 风湿性关节炎 4.16 2.96 冠心病 5.86 3.34 风湿性关节炎 4.19 3.26

7 高血压 3.85 2.74 慢性支气管炎 4.57 2.60 消化性溃疡 2.14 1.67

8 口腔疾病 2.46 1.75 口腔疾病 4.48 2.55 高血压 1.95 1.51

9 消化性溃疡 2.26 1.61 风湿性关节炎 4.06 2.31 口腔疾病 1.78 1.39

10 胆结石胆囊炎 1.85 1.32 胆结石胆囊炎 3.50 1.99 肺炎 1.65 1.28

11 冠心病 1.82 1.30 脑血管病 3.28 1.87 贫血 1.64 1.28

12 脑血管病 1.50 1.07 消化性溃疡 2.60 1.48 痢疾 1.52 1.18

13 皮炎 1.50 1.07 糖尿病 2.54 1.45 脱位扭伤劳损 1.38 1.07

14 肺炎 1.49 1.06 皮炎 2.12 1.21 结核病 1.35 1.05

15 贫血 1.47 1.05 肾炎肾变病 1.64 0.93 胆结石胆囊炎 1.29 1.01

表2-2-3: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两周疾病别患病率(‰)及其构成(%)按疾病别分类系统分析

顺全国城市农村

位疾病系统患病率构成疾病系统患病率构成疾病系统患病率构成1998年第二次调查结果

1 急性鼻咽炎42.44 28.38 急性鼻咽炎44.63 23.85 急性鼻咽炎41.73 30.48

2 流行性感冒14.40 9.6

3 高血压15.5

4 8.30 流行性感冒14.70 10.73

3 急慢性胃肠炎11.53 7.71 流行性感冒13.5

4 7.23 急慢性胃肠炎11.64 8.50

4 高血压 6.64 4.44 急慢性胃肠炎11.23 6.00 风湿性关节炎 5.23 3.82

5 风湿性关节炎 4.97 3.33 扁桃体气管炎7.21 3.85 扁桃体气管炎 4.19 3.06

6 扁桃体气管炎 4.95 3.31 脑血管病 5.85 3.13 高血压 3.64 2.65

7 慢性支气管炎 3.63 2.43 风湿性关节炎 4.22 2.25 慢性支气管炎 3.62 2.64

8 脑血管病 2.72 1.82 糖尿病 3.85 2.06 口腔疾病 2.19 1.60

9 口腔疾病 2.47 1.65 慢性支气管炎 3.69 1.97 脱位扭伤劳损 1.98 1.45

10 椎间盘疾病 2.12 1.42 椎间盘疾病 3.48 1.86 消化性溃疡 1.86 1.36

11 胆结石胆囊炎 2.08 1.39 胆结石胆囊炎 3.37 1.80 脑血管病 1.67 1.22

12 消化性溃疡 2.08 1.39 口腔疾病 3.30 1.76 椎间盘疾病 1.67 1.22

13 糖尿病 1.27 0.85 消化性溃疡 2.71 1.45 胆结石胆囊炎 1.65 1.20

14 贫血 1.18 0.79 高血压心脏病 2.22 1.18 贫血 1.32 0.97

15 皮炎 1.18 0.79 哮喘 1.63 0.87 肺炎 1.12 0.82

城乡比较:城市居民中最常见的疾病与农村不同的是高血压病十分突出,脑血管病、糖尿病占病例总数的比例也较明显。与1993年调查的结果相比,城市地区两周的前十五位患病的疾病顺序中,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的位次前移,患病率分别提高了63.4%、78.35%、51.57%;农村地区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提高了86.67%,而痢疾、结核病、肺炎等传染性疾病本次未列入前十五位疾病中。

(三)影响两周患病率的因素

1、两周患病率按性别、年龄分析

从表2-2-4可见,不论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两周患病率女性均高于男性。按年龄分组分析: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的两周患病率较高,0-4岁组为201.6‰,15-24岁年龄组患病率最底(64.7‰),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55-64岁、65岁及以上组患病率超过250‰。在城市地区,老年人两周患病率超过 350‰。从性别年龄别来看,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在15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15岁以后各年龄组,女性均明显高于男性。农村地区35-44岁组两周患病率高于城市,其他年龄组城市均高于农村,尤其是在老年人中,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上述分析与1993年第一次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表2-2-4: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按性别年龄分析年全国城市农村

龄合计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

0-4 201.6 208.9 192.9 221.4 236.0 206.7 197.5 203.7 189.8

5-14 100.6 103.3 97.6 116.2 116.9 115.5 97.4 100.6 93.9 15-24 64.7 62.3 67.2 79.6 68.6 90.7 60.8 60.7 61.1 25-34 106.8 90.3 123.2 93.3 87.5 98.5 110.9 91.1 131.2 35-44 154.3 131.4 177.5 156.2 139.7 172.7 153.5 127.8 179.6

45-54 196.0 165.0 228.1 217.3 182.1 252.5 187.6 158.3 218.3

55-64 259.1 230.1 288.6 312.1 281.4 339.3 230.5 205.4 258.1

65及以上294.1 278.8 308.2 379.4 362.5 394.6 242.0 229.3 254.0

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尤其是55岁以上人口两周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在20岁至35岁中青年组,城市低于农村.

2、疾病别两周患病率按年龄分析

各年龄组的疾病患病率有较大的差异(见表)。少年儿童主要的疾病构成为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如:5岁以下儿童的呼吸系病患病率达到161‰,占两周患病总数的79.8%。儿童呼吸系病中,主要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94.26%)和肺炎(占4.2%)。消化系统疾病占10.1%(其中:急、慢性胃炎占53.33%),呼吸系病和消化系病合计占5岁以下儿童患病总数的89.9%。

老年人主要的疾病构成是呼吸系病、循环系病、消化系病和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疾病。如: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占32.2%( 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69.39%、慢性支气管炎占18.33%)、循环系统疾病占27.8%(其中:高血压占37.51%、心脏病占36.96%、脑血管占20.29%)、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疾病占11.17%、消化系统疾病占11.16%。四类疾病合计占该年龄组疾病总数的82.4%。中、青年的疾病构成第一位仍是呼吸系统疾病,但是该类疾病所占的比例较儿童和老年人低,但排在第二位的消化系统疾病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表2-2-5: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调查地区疾病别两周患病率(‰)按年龄分析(男女合计)

疾病分类0-4 5-14 15-24 25-34 35-44 45-54 55-64 65及以上

合计201.60 100.61 64.67 106.78 154.35 196.02 259.11 294.05

传染病 5.90 4.80 2.33 2.53 3.19 3.81 3.19 4.15

寄生虫病0.09 0.41 0.06 0.16 0.06 0.20 0.29 0.11

恶性肿瘤0.09 0.00 0.15 0.13 0.48 0.95 1.68 2.51

良性肿瘤0.00 0.15 0.12 0.29 0.51 0.56 0.75 0.66 内、营和代谢病及免疫疾病0.44 0.38 0.33 0.65 1.38 1.55 1.45 0.98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0.09 0.33 0.67 1.62 2.29 2.50 1.57 2.13

精神病0.09 0.15 0.30 0.71 1.20 1.55 1.39 1.26

神经系统病0.88 0.71 1.39 2.90 4.24 5.12 5.22 6.94

眼及附器疾病 1.50 2.24 0.82 1.46 1.84 2.46 5.63 7.32

耳和乳突疾病0.53 0.61 0.18 0.39 0.57 0.64 1.39 0.98

循环系统疾病0.44 0.41 1.00 3.68 11.52 25.10 59.50 80.29

呼吸系统疾病160.91 74.41 38.82 51.79 64.42 69.23 80.04 93.03

消化系统疾病20.43 9.15 9.80 20.09 30.36 35.87 39.76 32.19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0.62 0.51 1.66 5.96 7.07 6.08 5.75 6.29

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并发症0.09 0.00 0.30 0.55 0.27 0.12 0.12 0.05

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 5.37 2.54 2.03 2.27 2.89 3.34 3.42 3.99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0.44 0.53 1.24 4.86 12.61 22.92 30.13 32.25

先天异常0.18 0.13 0.21 0.16 0.12 0.08 0.06 0.16

围产期疾病0.00 0.03 0.03 0.00 0.00 0.04 0.12 0.05

损伤和中毒 2.20 2.01 2.12 4.10 5.57 7.75 7.26 7.76

其他0.18 0.23 0.18 0.63 0.81 0.79 0.75 0.55

不详 1.14 0.74 0.91 1.67 2.32 3.69 3.95 4.92 与1993年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的调查结果相比,5岁以下儿童的传染病患病率比1993年第一次调查的12.73‰降低了一半多。在老年人中,糖尿病和循环系统患病率明显上升,与1993年调查的结果相比,增幅达30-40%。

3、两周患病率按文化程度分析

将患病率按文化程度分组,可以看出15岁及以上人口不同文化程度的两周患病率有较大的差异:文盲半文盲者的两周患病率最高。在城市,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文盲半文盲、小学、大学及以上、中专、初中、大专、高中及技校;在农村依次是:文盲半文盲、大专、小学、中专、大学及以上、高中及技校、初中。不同文化程度患病率的差异,一是与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年龄构成有关,一般来讲,老年人群中文盲和半文盲比例较高;二是低文化程度的居民健康知识和意识较低,对疾病的认同和报告率较低。与1993年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相比,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除中专以外,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两周患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表2-2-6: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调查地区两周患病率(‰)按文化程度分析(15岁及以上)

城乡城市农村大中小一类二类三类四类调查项目合计合计合计城市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农村

1993年第一次调查结果

文盲半文盲191.0 262.4 179.2 335.0 276.9 198.6 184.8 192.7 177.6 159.3

小学139.2 222.9 123.2 291.3 227.7 168.2 120.5 133.4 118.5 115.4

初中109.1 152.4 90.8 173.0 171.5 113.2 83.2 95.8 89.8 101.7

高中、技校113.0 126.8 93.8 146.0 133.4 100.0 86.4 96.9 94.9 109.8

中专184.5 198.9 135.8 223.3 208.7 155.4 155.4 172.4 107.9 105.3

大专152.9 159.8 89.6 174.2 156.9 136.8 113.9 145.2 52.2 0.0

大学及以上196.4 198.5 163.9 218.3 208.3 147.2 200.0 62.5 193.5 214.3 1998年第二次调查结果

文盲半文盲214.9 286.0 203.1 409.6 222.1 246.7 189.8 204.2 252.4 155.6

小学161.5 248.3 146.3 357.2 218.9 170.3 142.9 150.4 163.8 102.9

初中125.0 180.9 104.9 210.2 161.3 165.1 101.8 103.9 114.2 73.9

高中、技校132.0 148.8 109.1 173.2 116.3 150.0 107.2 96.2 121.9 101.9

中专167.7 188.8 120.1 219.3 152.1 184.8 108.0 114.8 139.2 63.2

大专165.2 168.1 146.9 180.1 155.8 156.8 135.1 79.4 180.2 181.8

大学及以上212.5 219.2 115.9 246.8 143.1 252.6 100.0 108.1 133.3

4、两周患病率按职业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离退休人员的两周患病率最高(34.4%),其次是无业人员(23.5%),在校学生的两周患病率最低。分析企业下岗人员,两周患病率明显高于在岗人群,城市下岗人员两周患病率15.5%,比在岗人员高出12%。除了离退休人员外,下岗、无业人员是卫生服务需要量较大的人群。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调查地区两周患病率(‰)按从业情况分析(15岁及以上)

表2-2-7:

城乡城市农村大中小一类二类三类四类调查项目合计合计合计城市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农村

在岗136.91 138.61 136.54 152.03 126.79 133.82 124.56 133.09 155.33 118.67

下岗166.56 155.25 209.42 167.05 126.90 171.20 141.26 221.57 254.48 234.38

离退休344.36 353.07 286.50 418.02 260.51 342.76 281.30 267.82 308.00 295.92

在校学生71.85 84.84 65.80 88.36 92.27 74.19 82.61 50.74 69.06 64.80

无业234.68 205.76 255.88 248.14 148.74 207.95 221.76 276.78 293.62 193.22

在岗人员中,城市地区有专业职称技术人员、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林牧渔业生产人员的两周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5.6%、15.4%、15.3%),农业生产人员的两周患病率较低;农村地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有专业职称技术人员、农业生产人员的两周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4.9% 、14.2%、14.0%),办事或一般业务人员的两周患病率较低。

5、两周患病率按医疗保障制度人群分析

不同医疗保障制度的两周患病率分析,结果显示:城市中享受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统筹的人群两周患病率(患病率分别为24.0%、23.1%和21.9%)明显高于其他医疗费用负担形式的人群;农村中享受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半劳保的人群两周患病率最高(患病率分别为20.8%、18.2%和17.3%),但与其他各种医疗费用负担形式的人群差异不如城市地区明显。农村同城市一样,有医疗保险人群的两周患病率最低,几乎是公费医疗人群患病率的一半。

与1993年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相比,有医疗保险人群的两周患病率有所降低(1993年为135.2‰),有医疗统筹人群的两周患病率增加明显,提高了52.16%,(1993年为139.39%),其他各类人群的两周患病率略有增加。

表2-2-8: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调查地区两周患病率(‰)按医疗费用负担形式分析(15岁及以上) 城乡城市农村大中小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调查项目合计合计合计城市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农村

公费234.44 240.16 207.71 276.94 174.88 240.72 190.86 197.30 220.66 147.54

劳保228.38 231.46 181.49 258.22 199.00 215.95 182.20 183.91 150.00 375.00

半劳保170.75 170.58 172.52 197.50 125.91 160.55 106.48 312.50 342.11 272.73

医疗保险115.05 122.13 109.43 189.87 116.43 112.60 101.49 105.26 126.20 107.14

统筹212.09 218.91 138.89 246.98 117.65 260.87 100.00 187.50 400.00

合作医疗156.03 140.37 158.24 350.00 71.43 138.17 129.58 287.69 150.75 128.44

自费138.87 159.46 135.35 165.73 140.78 165.70 133.36 126.23 152.54 113.67

其他123.35 127.95 121.29 225.56 78.31 116.88 134.92 121.21 193.55 118.53

(四)疾病的严重程度

1、“疾病严重程度”的有关概念

居民的医疗需要不仅反映在患病频数的大小,同时还表现在疾病的危害程度上,家庭健康询问调查了解的疾病严重程度不是临床的概念,而是通过询问两周内患病伤持续天数和因病伤卧床、休工、休学天数来间接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对劳动生产能力产生的影响及推算病伤造成的经济损失。本次调查使用了两周内每千人患病日数、休工、休学、卧床天数和休工、休学、卧床率等指标来描述疾病严重程度(结果见表)。

2、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⑴两周内患病持续的天数:两周内每千人患病日数为1257天,平均每人每年患病32天。城市地区每千人患病日数为1646天,平均每人每年患病43天(大城市53天,中城市35天,小城市38天);农村地区每千人口患病日数989天,平均每人每年患病29天(一类农村27天,二类农村28天,三类农村34天,四类农村25天)。与1993年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相比,两周内每千人患病日数增加了140天。其中,大城市增加了314天,小城市增加了282天,中城市却减少了259天,农村地区增加了136天。

⑵两周患病休工或休学情况:两周内每千劳动者因病休工天数为308天,平均每人每年休工8天;两周内每千学生因病休学天数为89天,平均每人每年休学2.3天。城市地区每千人休工天数、休学天数明显低于农村。与1993年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相比,两周内每千劳动者因病休工天数增加了69天;两周内每千学生因病休学天数变化不大。

⑶两周患病卧床情况:两周内每千人卧床天数113天。城市每千人卧床天数为95天;农村每千人卧床天数为119天。与1993年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相比,城市地区的卧床天数下降明显,下降了29天(1993年为123.9天);农村地区基本无变化。

表2-2-9: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调查地区两周患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城乡城市农村大中小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调查项目合计合计合计城市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农村1993年第一次调查结果

每千人患病天数1117 1496 989 1730 1610 1162 941 1082 964 921 每千人休工天数239 173 262 153 167 196 224 250 307 252 每千人休学天数88 117 81 177 93 91 99 84 76 57 每千人卧床天数123 124 123 136 132 105 120 126 114 142 1998年第二次调查结果

每千人患病天数1257 1646 1125 2044 1351 1444 1046 1085 1293 947 每千人休工天数308 153 347 153 132 170 267 331 404 375 每千人休学天数89 68 95 81 42 74 98 81 104 101 每千人卧床天数113 95 119 117 64 96 108 118 115 148

3、每千人两周因病持续天数按年龄的分析

老年人每千人因病持续天数较长,特别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每千人因病持续天数明显高于其他人群,约为最低组15-24岁的6.6倍,城市地区该现象更为突出。只有25-34

岁年龄组城市地区的每千人因病持续天数低于农村地区,其他各年龄组都是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

与1993年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的调查结果相比,各个年龄组的患病持续天数都有增加,增加最多的仍是老年人。

表2-2-10: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调查地区每千人两周因病持续天数按年龄分析(天)

城乡城市农村大中小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调查项目合计合计合计城市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农村

合计1257 1646 1125 2044 1351 1444 1046 1085 1293 947

0-4 1225 1433 1182 1450 1514 1361 1153 1183 1306 1011

5-14 582 684 561 757 675 624 536 551 616 498

15-24 449 522 431 538 668 410 389 417 455 456

25-34 844 696 889 687 576 811 754 921 988 802

35-44 1331 1350 1323 1405 1099 1499 1096 1208 1602 1292

45-54 1819 1991 1751 2220 1904 1809 1355 1753 2064 1720

55-64 2507 3011 2236 3652 2456 2723 2038 2197 2572 1854

65及以上2967 3840 2434 4782 2424 3555 2400 2140 2893 2023

4、疾病别每千人患病天数、因病卧床、休工或休学分析

每千人患病天数、卧床天数、休工天数最多的三种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特别突出的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其各项指标均为最高。

与1993年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相比,传染病的每千人患病天数有较明显的减少,减少了46.6%(1993年为49.26天);循环系统和糖尿病的患病天数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59.8%和42.1%(1993年为120.48天和8.98天)。此外各种疾病的休工休学率和休工休学天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表 2-2-11: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调查地区疾病别每千人患病天数、卧床、休工、休学天数

每千人每千人每千人每千人疾病系统患病天数卧床天数休工天数休学天数

合计1257 113 308 89 传染病33.61 4.68 11.80 9.20 寄生虫 1.45 0.17 0.32 0.35 恶性肿瘤7.30 2.38 3.10 0.33 良性肿瘤 4.18 0.65 2.34 0.35 内、营和代谢病及免疫疾病9.70 0.34 3.63 0.52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15.17 1.78 6.50 0.68 精神病9.81 1.28 3.46 0.56 神经系统病32.55 3.40 9.37 1.48 眼及附器疾病23.26 1.18 4.46 2.46 耳和乳突疾病 5.33 0.22 1.34 0.56 循环系统疾病192.49 21.37 36.49 1.31 呼吸系统疾病440.00 32.21 79.95 51.17 消化系统疾病192.01 15.09 52.61 8.33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6.31 4.67 17.57 1.81 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并发症 2.20 0.65 1.67

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28.67 1.19 5.10 2.51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126.52 9.13 35.05 1.62 先天异常 1.74 0.31 0.35 0.33 围产期疾病0.29 0.00 0.23

损伤和中毒45.75 9.38 27.54 4.69 其他 4.60 0.54 1.27 0.12 不详18.92 1.87 4.05 0.89

提供5万集管理视频课程下载,详情查看:...../zz/

提供2万GB高清管理视频课程硬盘拷贝,详情查看:...../shop/

2万GB高清管理视频课程目录下载:...../12000GB.rar

高清课程可提供免费体验,如有需要请于我们联系。

咨询电话:020-.

值班手机:.

网站网址:....

医疗质量管理学习心得

医疗质量管理学习心得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学习心得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不管是哪类的医疗机构都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当全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一、医疗质量安全是医院的立院之本,没有质量就没有安全可言,因 此,作为我们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建全各项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 度、规范、标准和指南,并且要认真组织实施,落到实处。作为医院一名中层管理人员更应当做好自已的本职工作,对本科室的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标准、诊疗常规及指南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后期并进行考核监 督。 二、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 神。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的权力。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三、依法执业,坚持以取得执业资质的相关医务人员执证上岗,并且 根据临床需要配备相应、充足的医务人员,保证医疗质量与安 全。 四、加强医生及药学部门的建设和药事管理,提升临床药学服务能 力,做到合理诊疗、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的目的。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手卫生、抗菌药物 的合理使用和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多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爆发流行的报告制度。

六、加强病历质量的管理工作,建立建全病历质量管理制度,保障病 历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及完整、规范。 七、积极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自我评价工作并认真组织实施。根据相 关规范、标准要求进行自我检查,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八、建立建全医疗质量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 系,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意识,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 总之,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意识,建立质量安全与风险管理与控制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定期对医疗质量安全进行分析、讨论可提高医务人员的注意力与反应能力,防控各种风险,保证安全。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 一、量的概念 质量的定义(GB/T19000-2000):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注:特性:可区分的特征。 要求: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明示的”是指明确表述出来的要求; “通常隐含的”是指不言而喻的,约定俗成的公认的要求,如电视机必须有图像和声音,能正常收看收听,这是不言自明的公认要求; “必须履行的”一般是指国家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二、质量特性 ISO9000:2000版标准对质量特性作出了如下定义:“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1、产品质量特性主要包括:性能、可信性(可靠性、维修性、可用性)、安全性、环 境适应性、经济性。 性能---是指产品满足使用目的所具备的功能。 2、服务质量特性由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和文明性组成。 三、产品的概念 产品的定义(ISO9000-2000):过程的结果。 有下述四种通用性产品类型: ---服务(如运输); ---软件(如计算机程序、字典); ---硬件(如发动机机械零件); ---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 第二章全面质量管理 ※※※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二十世纪初,主要是检验把关,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为代 表。 2、计质量管理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军需品的特殊需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军 工生产过程进行工序控制。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经理费根堡 姆提出了讲究质量成本,加强企业经营的全面质量管理,TQM。我国于1978年由日

本引进全面质量管理。 在此期间,美、英等国的“质量保证”也得到很大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颁了ISO9000系列标准,并开展质量体系认证,1998年又实现了国际多边互认。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吸取了日本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设立了质量奖。我国也在2001年开始,由中国质量协会实施,借鉴美国的做法,开展质量奖评审。 二、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基本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过去也曾称为TQC(Total Quality Control)。 定义:ISO 8402:1994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三、八项质量管理的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四、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三全、一多样”。 1、全员的质量管理,依靠一体员工参加的质量管理; 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3、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4、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方法。新七种工具,老七种工具,其他方法。 第三章质量管理体系 一、SO9000族标准的基本情况 1、1987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76发布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 列标准,1994年7月换版,由22个标准组成。2000年12月15日ISO正式发布IS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标准,以及ISO9011:2002标准《质量和(或)

TQM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doc

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概论 1、质量管理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操作者质量管理、工长质量管理、检验员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 2、质量管理随看生产的发展已成为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 的边缘学科。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和深化将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 3、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化和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建立一个包含 IS09000和IS014000标准的全面质量一体化管理体系(TQIMS),把全面质量管理推向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新阶段。 4、ISO8402术语标准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5、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是基于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即 质量环的控制,并通过有效的质量体系或系统工程为基础来实施和体现。质量环和系统工程可以用过程来体现,过

程的不稳定性,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控制目标。 6、不同的行业和产品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质量环的划分 应该随行业和产品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无论质量环如何不同,其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都应包括在内并进行有效控制。 7、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全员、全过程、全范围及多方法 的质量管理。 8、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的差异:强调系统管理、 强调预防为主、强调不断改进、强调满足顾客需要。 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1、全面质量管理的构成要素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质量体系、质量策划、质量 成本、质量改进和质量文化及质量审核。 2、质量方针: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3、质量体系: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三、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点 1、过程控制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和基础,质量控制点是过程 控制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2、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关联的资源和活 动。资源可包括人员、资金、装置、设备,以及技术和方

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培训记录知识分享

主讲人:贺志忠 培训对象:外科全体医护 培训主题:医疗质量管理 培训内容: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方案,对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作出评估,制定改进措施。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医教科、护理部、院感科、门诊办等职能部门行使医疗质量管理的指导、检查、考核、监督职能,并向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提出评价和改进措施。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定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措施 和考核办法,督促医务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对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科室主任是科室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医院实行医疗质量管理“全员参与”、“全过程质控”制度,每一位职工既 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又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监督者。 医院实行医疗质量管理责任追究制。

主讲人:贺志忠 培训对象:外科全体医护 培训主题:医疗质量管理 培训内容: 二、医疗质量管理的内容 1?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知情同意制度等,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2?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危重患者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不 良反应、有创诊疗操作等)、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急诊、手术室、内镜室、ICU、产房、新生儿病房、供应室等)的管理。 3?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 4?加强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人人达标。

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1质量的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质量并不仅仅限定于产品或服务,而是泛指一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或过程,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组织、体系或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2质量特性的定义: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质量特性的类型: 技术性或理化性的质量特性 心理方面的质量特性 与时间有关的特性 安全方面的质量特性 社会方面的质量特性。 3质量管理的定义: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这些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4质量管理发展三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三个阶段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5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体现为“三全一多样”即全过程、全员、全组织,管理过程中使用的管理方法多种多样。 6质量文化是指组织全体员工在质量方面所共有的价值观、信念、共识及规范的组合,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组织中,质量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 质量文化的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 7 质量管理八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2)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4)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5)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8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 ISO 9000族标准是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一组国际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组织(ISO)发布。我国于1992年发布了等同采用的GB/T 19000系列标准,现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GB/T 19001-2008(我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即依据此标准制定)。 ISO9000族标准的四项核心标准分别为: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表述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并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术语;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规定了达到顾客满意水平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可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意副科要求和适用的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并能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增进顾客满意。该标准可用于组织内部管理,也可用于合同环境或作为认证的依据; ISO 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两方面,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提供的指南。这个标准的目的不仅是达到顾客满意,还在于广泛的改进组织的业绩,让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满意。该标准主要用于组织内部管理,不能作为认证的依据。 ISO 19011《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为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提供指南。 9 质量改进的基本程序——PDCA循环 质量改进活动必须遵循科学规则,即PDCA循环,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置(Act)四个阶段的循环,最早由休哈特提出,后经戴明引用而广为流传。如下图所示,四个阶段不断循环下去,故称之为PDCA 循环。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第一章强制性产品认证

第一节概述 所谓3C认证,就是”中国强制认证”(英文名称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缩写为”CCC”,简称”3C”认证)。 3C认证是中国新的安全许可制度,统一并规范了原来的”CCIB认证”和”长城认证”,符合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是中国质量认证体制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政策之一,既能从根本上强制企业提高管理水准和产品质量,又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秩序。 <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 12月3日发布, 5月1日起施行。从今年5月1日起(现已延期至8月1日),凡列入<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19大类132种产品,没有经过3C 认证的,一律不准出厂或进口,更不得上市销售。 第二节 3C认证步骤 3C认证模式:型式试验+初始工厂审查+获证后监督 1 认证申请 1.1 申请单元划分 1.2 申请资料 2 型式试验 3 初始工厂审查 4 获证后监督

4.1 认证监督检查频次 4.1.1 一般情况下从获证后的12个月起,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检查。 4.1.2 若发生下述情况之一可增加监督频次: 1) 获证产品出现严重安全、环保质量问题或用户提出安全、环保质量方面的投诉并经查实为生产厂责任时; 2) 认证机构有足够理由对获证产品与标准要求的符合性提出质疑时; 3) 足够信息表明生产厂因变更组织机构、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等,从而可能影响产品符合性或一致性时。 4.2 监督的内容 4.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从获证起的四年内,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范围应覆盖附件4的全部内容。每个工厂的复查时间一般为1~2个人日。 获证后的第五年,应按附件4的规定对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全面审查,审查内容和审查时间与初始工厂审查相同。 4.2.2 产品一致性检查 从获证起,按本规则4.3.1.2条的规定进行现场核查。现场核查中产品安全、环保性能的检查内容一般为产品例行检查中的制动、灯光调整和排放检测项目,但发生4.5.1.2条所列情况之一时应增加相应的型式试验项目,当工厂的检测条件不具备时应封样送指定检测机构检测。

2016年医务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考核内容

2016年医务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考核内容

每月医疗质量和安全工作计划和重点一月份:患者病情评估及告知制度 二月份:病历书写 三月份:三级医师负责制度 四月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五月份:危重病人抢救流程 六月份:手术诊疗管理 七月份:病种质量监控管理 八月份:病种质量监控管理 九月份:麻醉工作程序 十月份: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 十一月份:三级医师负责制度 十二月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记录 一、科室自查情况总结 二、专项质控评价 (一)科室病历书写质量评价 (二)合理用药评价 (三)科室合理用血评价(采血、取血、输血流程执行情况;输血适应症、合理用血评价;输血病历质量检查) (四)核心制度执行情况 (五)住院超过30天患者管理与评价 (六)医疗不良事件及纠纷 (七)非计划二次手术分析 (八)科室诊疗组诊疗质量分析 (九)科室医疗技术管理(二、三类医疗技术、科室新技术等技术评价和人员技能评价、审核等) (十)手术科室手术质量评价 (十一)“三基”培训和掌握情况 (十二)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三、主管部门检查反馈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 四、科室质量安全控制重点议题(包括根据医院工作重点制定下一阶段科室质控计划等)。

检查日期2016、1、3 检查人员李长友、王曙梅主要检查内容患者病情评估及告知制度 医疗质量存在问题(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存在问题、相关责任人等)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不全面,未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计划并进行定期评估,未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治疗参与率不合格。 改进措施全面推行《患者病情评估及告知制度》,由中级以上资质主管医师填写。普通患者诊疗方案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确定,疑难危重患者方案需经副高以上人员确定。诊疗方案随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检查治疗计划及方案调整、分析在病历中须有记录,制定鼓励措施,加强治疗的参与及中成药、治疗技术的使用。 效果评价质量与安全管理内容进一步丰富,落到实处,质量有所改进。 质控员签字年月日科主任签字年月日

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概论一、 质量管理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 操作者质量管理、工长质量管理、检验员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随着生产的发展已成为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边缘学科。 2、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和深化将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标准的和ISO14000、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化和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建立一个包含ISO90003,把全面质量管理推向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标TQIMS)全面质量一体化管理体系(准化的新阶段。ISO8402术语标准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4、 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是基于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即质量环的控制,并通过有效的5、过质量环和系统工程可以用过程来体现,质量体系或系统工程为基础来实施和体现。程的不稳定性,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控制目标。因此质量环的划分应该随行业和产品不同而有一不同的行业和产品都有各自的特点,6、 定的差异,但是,无论质量环如何不同,其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都应包括在内并进行有效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全员、全过程、全范围及多方法的质量管理。、7强调不断改进、强调系统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的差异:强调预防为主、8、 强调满足顾客需要。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二、、1全面质量管理的构成要素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体系、质量策划、质量 成本、质量改进和质量文化及质量审核。 、质量方针: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2 、质量体系: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3 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点三、 过程控制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和基础,质量控制点是过程控制的重要措施和方法。1、装置、资金、、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关联的资源和活动。资源可包括人员、2 设备,以及技术和方法等。通过制造最终工序是制造控制的主要环节。工序控制的目的是为实现产品设计质量,、3 达到预期目标及满足用户要求。工序能力就是操作者、设备、工装、使用的原材料、操作方法、检验方法以及环境等、4 也就是工序处于稳定状态操作呈稳定状态时所具有的加工精度,都在标准的条件下,下的实际加工能力。. 5、在服务质量环中,较为重要的是服务设计过程和服务提供过程,他们是服务质量形成的主要环节。 6、质量控制点:是指在质量活动过程中需要重点进行控制的对象或实体。 质量控制点是一个广泛的实体范畴;它可以是硬件产品的关键部位或零件,也可以是软件产品的环节或程序,还可以流程性材料的重要工艺过程;在服务过程中,它可以是关键部门,关键人员和关键因素等;质量控制点具有动态性,也就是说,随着过程的进行,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不是永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复习题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复习题一 (概述部分) 一.填空题 1.顾客是指接受的或个人。 2.顾客既包括的顾客,也包括的顾客。 3.外部顾客包括 和。 4.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已被的的感受。 5.顾客满意度是顾客接受产品和服务的感受与比较的结果。 6.顾客满意的基本特性包括主观性、和阶段性。7.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满意的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满意而产生的一切的总和。 8.质量成本一般可以分为质量成本和质量成本两大类。 9.常见的质量经济分析方法主要由、寿命周期费用分析、以及质量改进分析组成。 10.为了确保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了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必须要对生产产品的企业进行必要的监控。监控主要包括监督和监管。 二.判断题 1.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可以忽视顾客、忽视质量、通过获得最大利润来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2.质量管理是通过使顾客满意而达到企业长期成功的管理方法。()3.顾客就是指在组织外部接受服务和使用产品的个人和团体。()4.如果顾客的实际感受与期望价值一致,顾客就会非常满意,因此顾客就会成为忠诚的顾客。 ( ) 5.朱兰博士提出的“质量大堤”的观念是强调企业需要用质量来确保生存和发展。()6.凡是因制造有缺陷的产品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有关费用,都属于质量成本的内容。()7.产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 8.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竞争中取胜的根本保证。()9.提高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10.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满意的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产品质量未达到满意而产生的一切损失的总和。 ( ) 三.选择题 1.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A.质量 B.质量管理 C.质量控制 D.质量改进 2. 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A.顾客期望 B.顾客满意 C.顾客满意度 D.顾客感受 3.顾客满意的程度与顾客自身条件如知识和经验、收入状况、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有关,这反映了顾客满意特性。 A.主观性 B.层次性 C.相对性 D.阶段性 4. 是研究企业经济效益与质量之间的关系的活动。 A.质量成本分析 B.价值工程 C.寿命周期分析 D.质量经济分析 5.在产品制造和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成本称为。 A.内部故障分析 B.间接质量成本 C.直接质量成本 D.外部故障成本 6.是顾客接受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感受与期望值比较的结果。 A.顾客感受 B.顾客满意度 C.顾客满意 D.顾客期望 7.为了确保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为了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必须对质量进行必要的监控,主要的监控方法有。 A.政策监管 B.群众舆论 C.社会监管 D.政府监管 8.指出下列哪些是预防成本。 A.质量管理培训教育费 B.进货检验费 C.保修费 D.质量体系程序制定费 四.简答题 什么是顾客、什么是顾客满意?

医疗质量管理考试题(1)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相关知识考试试题 工号姓名科室分数 一、选择题: 1、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意义:() A、规范医疗服务; B、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C、控制医疗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D、获得最佳服务; E、以上都是 2、临床路径病种选择遵循的原则:() A、常见病、多发病; B、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 异相对较少; C、结合医疗机构实际,优先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 的病种。 D、A+B+C ; E、A+B 3、变异的处理步骤:() A、记录; B、提出解决方法; C、优化改进; D、A+B+C ; E、A+B 4、变异的原因分析包括:() A、病情变化或出现并发症; B、遇周末,调整日期; C、病人要求(拒绝)使用抗生素/做该项检查/继续补液/继续住院/出院; D、需要治疗其他疾病; E、以上都是; F、B+C+D 5、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内容包括:() A、平均住院日数; B、平均住院费用; C、治愈好转率; D、变异率; E、变异原因分析; F、顾客满意度; G、以上都是; H、A+B+C+F 6、急性心肌梗死单病种质量指标正确的是:() A、到达医院后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给予氯吡格雷) ; B、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C、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 D、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 E、到达医院后使用即刻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症); F、以上说法都对; G、A+B+D 7、急性心肌梗死出院后继续使用:()

A、阿司匹林; B、β-受体阻滞剂; C、ACEI/ ARB; D、他汀类; E、健康教育; F、以上说法都对 8、关于肺炎单病种质控管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符合住院治疗标准,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B、氧合评估; C、首次抗菌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D、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E、以上都对。 9、髋关节置换术后质量控制指标正确的是:() A、实施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B、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C、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D、单侧手术输血量小于400ml; E、内科原有疾病治疗; F、健康教育; G、以上都对; H、除D之外其余都对 10、关于病历书写质量,需立即完成的内容包括:() A、麻醉记录; B、抢救记录(特殊情况6小时内补记); C、手术安全核查记录; D、术后首次病程记录; E、交班记录; F、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G、除E之外都对; H、除F之外都对 11、需在24小时内完成的病历书写内容包括:() A、更改治疗方案的记录; B、手术记录; C、诊疗操作记录; D、普通病人的入院记录; E、死亡记录或出院记录; F、以上都包括; G、除B之外的其它内容都包括 12、可在1周内完成的内容:() A、普通病人的会诊记录; B、转入记录; C、病例讨论记录; D、死亡讨论记录; E、接班记录 13、关于二级医院综合指标正确的是:() A、门诊处方合格率≥95%; B、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90%; C、甲级病案率≥90%; D、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 E、大型X线机检查阳性率≥40%,60% ; F、以上均正确; G、除E外,其余均正确 14、科室主任抓医疗质量管理的方法包括:() A、抓人才队伍建设; B、建立科室质控小组,负责质量指标的达标,把好环节质量关; C、抓核心制度的落实; D、严格执行医疗质量管理操作规程;

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一、概论 1、质量治理的进展分为五个时期: 操作者质量治理、工长质量治理、检验员质量治理、统计质量治理、全面质量治理。 2、质量治理随着生产的进展已成为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边缘学科。 全面质量治理的进展和深化将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 3、全面质量治理的深化和进展的要紧标志是建立一个包含ISO9000和ISO14000标准的 全面质量一体化治理体系(TQIMS),把全面质量治理推向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新时期。 4、ISO8402术语标准对全面质量治理的定义: 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中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治理途径。 5、全面质量治理的原理:是基于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即质量环的操纵,并通过有效的 质量体系或系统工程为基础来实施和体现。质量环和系统工程能够用过程来体现,过程的不稳固性,正是全面质量治理的操纵目标。 6、不同的行业和产品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质量环的划分应该随行业和产品不同而有一 定的差异,然而,不管质量环如何不同,其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都应包括在内并进行有效操纵。 7、全面质量治理的特点:全员、全过程、全范畴及多方法的质量治理。 8、全面质量治理与传统质量治理的差异:强调系统治理、强调预防为主、强调持续改进、 强调满足顾客需要。 二、全面质量治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1、全面质量治理的构成要素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体系、质量策划、质量 成本、质量改进和质量文化及质量审核。 2、质量方针:由组织的最高治理者正式公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3、质量体系:为实施质量治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三、过程操纵和质量操纵点 1、过程操纵是质量治理的核心和基础,质量操纵点是过程操纵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2、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有关联的资源和活动。资源可包括人员、资金、装置、 设备,以及技术和方法等。 3、工序是制造操纵的要紧环节。工序操纵的目的是为实现产品设计质量,通过制造最终 达到预期目标及满足用户要求。 4、工序能力确实是操作者、设备、工装、使用的原材料、操作方法、检验方法以及环境 等都在标准的条件下,操作呈稳固状态时所具有的加工精度,也确实是工序处于稳固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 5、在服务质量环中,较为重要的是服务设计过程和服务提供过程,他们是服务质量形成 的要紧环节。 6、质量操纵点:是指在质量活动过程中需要重点进行操纵的对象或实体。

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基础知识

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基础知识 培训学习资料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基本概念 1、医疗质量管理的定义 医疗质量管理是指为提高病人对医疗技术、医疗服务、医疗效果和医疗价格的满意程度而进行的组织和控制活动。 2、医疗质量控制的定义 医疗质量控制就是按医疗质量标准而进行的管理。即按设定的质量目标,通过一定的管理方法、措施或调整手段,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3、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的定义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是指对从病人来院就医到离院后的整个医疗过程的质量依照设定的标准进行监控,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环节过程的监控。 4、医疗质量的13项基本要素 (1)医院编制规模; (2)人员结构; (3)人员素质; (4)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的执行情况; (5)物资、器材和药品的供应; (6)设备的完好和先进程度; (7)医德医风教育; (8)医院文化; (9)医院地理位置、城市区别和交通条件; (10)医院绿化环境; (11)医院建筑的合理程度;

(12)医疗服务态度; (13)医院卫生经济管理。 5、三级医院(床位>500张)医疗质量分层管理的五层法结构 医疗质量标准可分医疗技术标准、医疗管理标准、医疗服务标准三类。 1、医疗技术标准 医疗技术标准是医疗质量标准的主体。可分为医疗技术方法标准和医疗技术操作标准两类: (1)医疗技术方法标准: 医疗技术方法标准主要包括医疗技术活动中的一些原则性规定,包括疾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标准、治愈或转归判定标准、医疗事故判定标准、病历书书写规范等。 (2)医疗技术操作标准: 医疗技术操作标准是医院技术活动的准则。包括临床、医技、护理、药剂等技术性操作要求和程序,即各种技术操作常规。 2、医疗管理标准 医疗管理标准可分为医疗工作规则和医院管理标准。 (1)医疗工作规则:包括各级医务人员职责、医疗工作制度和奖惩制度3方面。 (2)医院管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9项内容: 【1】全面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医疗质量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医疗质量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根据白水县卫生局关于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整顿活动的要求的要求,我院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现就自查结果 及整改意见、措施和具体整改责任落实汇报如下: 一、我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基本情况回顾: (一)我院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我们制定了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方案与考核标准,健全完善了各项医疗管理制度职责.医疗质量管理按照管理方案和考核标准的要求,定期深入科室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核心制度的落实,检查结果以质量 分的形式与医院绩效考核方案挂钩,有效地促进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二)加强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我们通过安全大会的形式,对全员进行质量安全教育,并与各科室有关人员签定安全责任书.加强了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培训和考核.举办了“医疗质量安全”等培训.安全检查检查结束后,院质量控制科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纠纷隐患,找出核 心问题和整改措施,然后召开科长、护士长、业务骨干会议进行质量讲评,有效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 加强三基、三严的培训与考核,按照年初三基培训考核计划,各科室每季度必须考核一次,医务科、护理部每半年必须举办一次全院性的三基考核,参考率、合格率务必达95%以上. (三)健全了防范医疗事故纠纷、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预案,建立了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机制.

(四)护理管理方面 (1)护理管理组织 能够严格按照《护士条例》规定实施护理管理工作,组织护士长及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了《护士条例》,确保做到知法、守法、依法执业. (2)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每年制定护士在职培训计划,包括三基学习、业务讲座、护理查房等.按计划认真执行完成. (3)临床护理管理 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确保将患者知情同意落到实处.对围手术期患者实施术前访视和术后回访,设计了规范的计划.各科室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了健康教育内容. (五)、医院感染管理 (1)建立健全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根据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我院建立和完善了医院感染控制小组.业务院长担任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 (2)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组织的工作职责得到了落实 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和任务要求,每年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做到组织落实、责任到人.每年召开医院感染管理会议,总结近期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解决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布置下一时期的工作重点. (3)加强了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隔离意识 (4)认真开展了医院感染控制与消毒隔离监测工作,降低了医院感染率,从未发生医院感染爆发流行现象.加强了一次性使用用品的管理.各科室严格执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办法”,一次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通用)

医院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表 (临床、医技科室) 科室: 年度: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记录表填写要求 1、科室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并设有专职质控员。 2、本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记录表由科主任负责,质控员负责填写。 3、每年度科室要制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及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4、科室根据医院的医疗质量控制重点内容制订每月医疗质量控制重点内容。 5、日常科室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记录表要求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并做好记录,根据存在问题制订整改措施,并对整改措施进行效果评价,由科主任审阅后签字负责。 6、每月底对科室质量控制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填写每月医疗质量控制总结,科主任签字后交医务科审查。 7、每年底对本年度科室医疗质量控制情况进行总结。

目录 1、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2、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及职责分工 3、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4、科室质控员职责 5、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活动内容 6、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活动要求 7、年度科室质量控制计划 8、每月医疗质量控制重点 9、科室日常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 10、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专题活动记录 11、医疗质量主要指标月报表 12、每季度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分析记录 13、专项检查整改记录(合理用药、合理用血、病历及其它专项检查) 14、各职能部门日常监管整改记录 15、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活动年度总结

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1、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在科主任领导下对全科的医疗质量进行管理监督、指导、检查,开展每日、每周、每月质控。 2、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的活动应每月一次,每次应认真分析评判本科室质量动态并总结,对需改进的内容提出整改措施,并认真做好质控活动记录。 3、对科室诊疗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控,通过具体的诊疗示范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医疗行为。每月组织各级医务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规范,强化质量和安全意识。 4、对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情况进行检查(病历、处方、医嘱、申请单、护理文件等),对核心医疗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护理工作进行检查,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 5、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重点项目: 1)医疗制度、医疗技术 (1)重点抓好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规范、查对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医患沟通制度等。 (2)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的管理。 (3)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培训资料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 目的:了解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和任务;弄懂质量的含义和重要性;了解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重点:1、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的管理回升。2、质量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含义。 内容: 一、市场尤其是建筑市场的建立,对企业效益、企业生存的影响、质量的重要性、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结合桥梁厂几年的工作实践,认识到质量的意义及对企业的影响,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二、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有着自己的一般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质量管理阶段。以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对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为主要特征。事后把关,防守型的质量管理。 第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把数理统计这门科学运用到管理中来,对循环,按用户要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提高是永远不会完结的。 三、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TQC T:Total 全面 Q:Quality 质量 C:Control 管理 含义: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真情为,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作业)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提供出符合规定要求和用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核心,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从做好本职工作通过抓好工作质量来保证和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基本特点:把过去的以及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和改进为主。把过去的以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系统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以管理等转变为管因素,全员、全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管理的理论、程序和方法,使生产、作业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以达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的目的。 基本要求:“三全”(三全一多样) 1、要求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人人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因此人人努力,做好本职、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2、范围是产品或服务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把产品质量有关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加以管理,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质量体系,做到预防为主,防检结合,重在提高,因此要树立以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和为用户服务的思想。 3、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各管理层从上层的中层,基层都有自己的质量管理活动的重点内容,从质量职能上看,产品质量职能是分散在全企业的有关部门的。 4、采用多种多样的管理方法。 (1)尊重客观事实,尽量以数据说话。 (2)遵循PDCA循环工作程序。即:计划、执行、检查、总结。 (3)广泛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目的:1、使职工了解有关质量体系的基本概念。 2、明确工人在质量体系中的作用。 3、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内容。

医疗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库

医疗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库 一、输血部分(84题) 1、术前血红蛋白正常的手术患者一次失血量不超过可不输血:30%。 2、全血保存期的标准是根据输注24小时体内红细胞存活率为:70%。 3、洗涤红细胞制备后尽可能在几小时内输注完毕:24小时。 4、自身输血分类:储存、回收、稀释。/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5分钟~2小时。 5、麻醉中的手术病人发生溶血性反应最早征象: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6、成人输血速度一般控制在:5~10ml/min。//RH(D)阴性或其他稀有血型,择期手术时,如何输血最好?:应动员患者自身输血. 7、交叉配血的血样标本必须是输血前几天内的?:3天内 8、输血时只能用什么液体?只能用注射用生理盐水。 9、一般输注400ml红细胞悬液大约可使血红蛋白升高:一般输注400ml红细胞悬液大约可使血红蛋白升高10g/l,血细胞容积升高3%,具体量根据当时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细胞容积而定。 10、除急诊输血备血外的输血、手术备血量超过多少需要到医务部或行政职能部门审批:输血、手术备红细胞10U以上或血浆2000ml以上需要到医务部或行政职能部门审批。11、举出常见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溶血反应、过敏、发热反应、循环超负荷。12、举例说明经血传播疾病: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巨细胞病毒、疟疾、弓形虫感染、人类T细胞白血病等。 14、小儿每公斤体重输全血6ml,可提高血红蛋白:小儿每公斤体重输全血6ml,可提高Hb10g/L。 15、输血治疗同意书的签订需医患双方,如果无家属,病人又无自主意识的急性失血怎么

办?:立即上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录病历。 16、输血时患者同时输其他含钙药品时,能用同一付输液耗材吗?:应换输血器。 17、输血申请的流程?: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师填写,严格执行审批制度,经上级医师审签后同血样一起提前呈交输血科。 18、从输血科取回的血液是否可以退回?:为了防止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输。 19、导致循环负荷过重的易患人群是:大量快速的输注血液制品极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重则死亡。最常见的原因:老年人伴有心肺功能不全,慢性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0、新生儿溶血病换血下列哪种血液制品可选择:新生儿应选择新鲜血,一般ABO溶血病应用与婴儿同型或O型红细胞、AB型血浆;Rh溶血病应用与婴儿同型或O型Rh 阴性血。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应如何办理实施手续?:分管医生申请,上级医师批准,患儿监护人同意并签字,由医院输血科和血站工作人员共同实施。 21、病人输血前,医护人员将做哪些工作?: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贴好血样标签,共同核对患者性命、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诊序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送输血科或血库。 22、输血前应该对患者做哪些传染病检查?: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爱滋病抗体和谷丙转氨酶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主要是由于何原因所致: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输血后发生红细胞破坏,以ABO血型不合最多见,且反应严重,而Rh等血型引起的溶血反应则少见并较轻。 23、患者需要输血时,是否需要对其家属交代输血风险?是否需要签署输血同意治疗术?: 患者需要输血时,医生应向家属讲请输血的利弊,与患者共同签定输血同意书后,方可输血。24、输血申请单没有医生盖章或签字,此次输血申请是否生效?:不生效,输血申请单必须经治医师申请并签字或盖章,有主治医师审核并签字或盖章才能生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