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课题:《1、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课题:《1、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课题:《1、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课题:《1、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课题:《1、我们身边的物质》

课时数:一课时

备课时间:2015.3.28

授课时间:2015.3.2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板书设计:

1、我们身边的物质

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教学反思:通过列举足够的实例,学生明白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也能举出大量的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落实得很好。

课题:《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时数:一课时

主备人:张晓光

备课时间:2015.3.28

授课时间:2015.3.3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板书设计: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生成新物质

教学反思:通过动手实验,加以对比,找出了两种变化最本质的区别,也很容易认识了两种变化,并能判断两种变化。

课题:《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课时数:一课时

主备人:张晓光

备课时间:2015.3.28

授课时间:2015.4.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学过程】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板书设计: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

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趣味性强,孩子们很感兴趣,也很愿意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效果很好。课后有孩子问我去哪买碘酒,为了制作神秘信件。通过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本节课效果不错。

课题:《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课时数:一课时

主备人:张晓光

备课时间:2015.3.28

授课时间:2015.4.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出示两个装满液体的烧杯让学生猜测是什么液体?了解在生活的当中的知识?(激发兴趣)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2、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1份苏打、3份白醋)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6、课堂检测: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板书设计: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二氧化碳

醋酸钠

教学反思:本节课第一个实验室分组实验,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第二个实验不好操作,实验过程中变化特别快,容易造成实验材料的浪费,所以改成演示实验。虽然是演示实验,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效果很好。

课题:《5、铁生锈了》

课时数:一课时

主备人:张晓光

备课时间:2015.3.30

授课时间:2015.4.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自行车、铁皮和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2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板书设计:5、铁生锈了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教学反思:通过图片对比以及阅读资料,并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已很容易得出与水和空气有关。

课题:《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课时数:一课时

主备人:张晓光

备课时间:2015.4.1

授课时间:2015.4.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教学过程】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生答补充。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37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列举填表。

总结拓延: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方法。课外续填表格: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化学变化?现象或判断理由是什么?

阅读43页:

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板书设计: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发光发热

改变颜色

产生气体

生成新物质

教学反思:

通过猜测,实验验证,观察对比,得出结论——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发生化学变化。通过总结回顾,能够归纳出化学变化伴随的各种现象。课堂效果还不错。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课时数:一课时

主备人:张晓光

备课时间:2015.4.5

授课时间:2015.4.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

【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教学准备】课前经历5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

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以及说明的问题)

3、出示38页实验记录表:

分析: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谈谈。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出什么结果?推理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讨论: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

4、可以怎样改进你们的实验?你的设计过程和记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么?

5、小结: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铁生锈的快慢

1、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和快慢来控制生锈。

2、小组讨论: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可以参考课本资料)

3、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4、布置课外活动:完成活动探究。

四、防治生锈

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呢?

1、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说明其原因。

2、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说明其中的道理。

3、课外观察自行车,自行车是怎样防生锈的?

资料阅读:48页——铁锈的形成

板书设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想出办法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最值得欣慰的是,真的有孩子回家动手实验了,而且做了详实的记录,课堂上更具说服力。

8、物质变化与我们

课时数:一课时

主备人:张晓光

备课时间:2015.4.8

授课时间:2015.4.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板书设计:8、物质变化与我们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学反思:学生能够回顾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理解较好。

1 土木工程的历史发展

1 土木工程的历史发展 土木工程的起源几乎是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产生。远古人类利用树枝,岩石,泥土等材料构筑巢穴或者为掩埋死者而建造墓穴,这些都可以认为是土木工程的雏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完成,在氏族社会中,土木工程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水平了。在以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土木工程发展得相当缓慢。工程技术的传承主要是以经验的形式进行,长期徘徊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专门的机械工具可以使用,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来自天然的木材,石料。(特别的,古代希腊也使用过一种由火山灰构成的天然混凝土构建圣庙和引水渠。)大型的工程主要依靠的是数目巨大的劳动力投入。代表工程建设最高水平的一般也是国家组织修筑的公用设施和宫殿等大型建筑。据记载,秦始皇驱使了数十万的民工修筑长城和陵墓,而参与埃及金字塔修建的民工也多达20万。这些古代的宏伟土木建筑今天都成了文明的标志。 自然科学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土木工程发展速度,力学和数学的发展使得土木工程由定性的经验主义的年代进入了定量的科学分析的年代。成为系统的,正式的科学。在这一时期,土木工程所采用的材料也由木,石等天然材料过度到混凝土,钢材,玻璃,工程塑料等人工材料。这些材料相对以往的木石材料,具有更好的物理性能。这同时也推动了新的结构理论的突破。在古代也有众多的为数不少的著名工匠,但是他们不能称之为工程师,他们只是以一种经验和直觉知道工程实践的实施,并没有可靠的理论依据,也不曾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什么理论来。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师直到18世纪才在欧洲出现。更晚一些,由于着重方向的不同,又分化为土木工程师和建筑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的分工。现代意义的工程师的出现是土木工程发展的一个里程碑。1 2 土木工程的现状 土木工程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一门综合集成的学科。具有详细的分工和成熟的制度。和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土木工程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武器和专门设备。也拓展了土木工程的范围。社会信息化的进步让工程师们的经验可以更加容易的保存,交流和传承。经验的大量积累也为理论的突破创造了条件。 2.1 理论发展 2.1.1 基础理论 现代的土木工程已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进步都会对土木工程的发展产生影响。作为土木工程理论的一个支柱,力学在19-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由于实际需要的推动,力学发展出许多小的门类,如弹性力学,损伤力学等,都服务于土木工程。现在的理论力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境界。数学工具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一些以前无法分析的问题可以为工程师们所掌握。本时间初,随着边界层理论的发展,流体力学逐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湍流理论。固体力学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土木工程有直接作用的断裂力学的发生使得工程师们可以比较可靠的估计建筑物的强度和可靠性。这一发展改变了设计的观念。大大推动了结构研究的发展。2预应力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力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另一方面,有限元分析等新的数学分析方法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迅速发展,拓宽了工程师的研究对象,使得工程师们能够把握更加复杂的系统。数学工具的发展不但作用在结构分析计算上,也体现在优化设计当中。概率与数例统计的应用完善了各种结构物的计算。材料科学的发展为土木工程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的工程材料,如碳纤维,高强度混凝土,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加入到土木工程的应用中来,为工程师提

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两种变化的判断。 2、能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试管、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研钵、玻璃片、镊子:胆矾、镁条、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石灰石、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化学。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我们日常生活见到的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必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课本P6 [ 实验1-1][ 实验1-2] 师:上述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讨论交流] 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 识点 世界是由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有些变化产生了,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 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和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和混合。 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等。 铁生锈与和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关系很大。

探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实验: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 实验材料: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和菜油; 实验方法:将三枚铁钉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其中两个盘子分别装上水和菜油; 实验现象: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的铁钉有点生锈,放在水盘子中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钉生锈较多,浸没在菜油盘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实验结果: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其中水的作用较大。 0、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这种变化属于。 1、用长柄金属汤匙去一小勺白糖,在蜡烛火焰上慢慢的加热,白糖会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气体。 3、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 答:制成合金;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5 蜡烛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二、教学重难点 观察蜡烛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角架、酒精灯、小块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瓷片、试管夹、澄清的石灰水、白醋、废旧易拉罐、生鸡蛋、吸管、白纸、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张照片,猜猜是谁?(小时的)再看这张(现在的)2.刚刚那个也是他呀,为什么猜不出来呢? 长大了,变化了,这样的变化,生活中还有吗? (二)加热蜡烛的变化 1.(出示蜡烛)问:这是什么?这是没有生命的,有办法让它也发生变化吗?板题 如果给他加热可能会有什么变化? 2.说了不算,做了算,我们一起给蜡烛加热试一试,请看实验方法:(1.用试管夹夹住瓷碟;2.将小块蜡烛放入瓷碟中;3.点燃酒精灯给瓷碟加热。)(看到现象就用灯帽熄灭酒精灯),另外,用过的火柴梗等杂物放进托盘。实验材料在抽屉里,请拿出开始实验。 3.学生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熔化的蜡油还是蜡吗?它冷却后会怎样?还是蜡吗? 可见,不管是固态还是液态,它都还是蜡,只是什么在发生变化?板书 (三)点燃蜡烛的变化 1.如果点燃蜡烛,又能看到什么现象呢?预测。 2.我们今天就想办法收住这些物质,请看实验:(出示1、2、3) 3个实验都要看变化,所以拿到实验材料后先不忙做,先观察5秒钟,然后再做。由于材料有限,每组选一个实验做,好,5秒钟选择。请选实验1的小组收拾好桌上材料,派1人送来并换取新的材料。实验2的……,实验3的……。 3.小组选择好实验后一人上去领材料,开始实验。 4.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产生的水、二氧化碳、碳还能再变回蜡吗?那么它就不是蜡,而是一种新的物质。 5.由此可见,点燃蜡烛和加热蜡烛的变化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板书 (四)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归纳出两种变化。 1.蜡烛的变化是这样,其他物质的变化又怎样呢?请拿出材料袋,看看是几号材料袋,再看里面要做些什么实验。教师板书4个实验名称 2.再看实验单,看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做。 请各小组收拾好桌上材料派1人上来领取相应的材料。 3.开始实验并做好记录。 4.交流并板书与哪个变化类似。 5.它们仅是众多物质中的一部分,它们身上发生的变化,其他物质身上也会发生,科学家们就将物质的变化分成了这样的两类,像……等等的变化仅仅是形态的变化,而像……等等的变化就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在产生新物质的时候,常常也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沉淀,或气泡,还有颜色的改变等。 (五)辨别生活现象 1.根据物质变化的特点,一起来辨别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什么变化,小组先讨论。 2.水的三态变化; 木材做成桌椅,木材燃烧, 小麦磨成面粉,面粉做成馒头, 加热白糖至熔化,加热至焦黑, 树叶的颜色变化,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3.回顾开头人的长大属于什么变化,易拉罐被做成小盘子又属于什么变化。 (六)总结回顾 板书: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链接】 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的科学。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物理变化 1.阅读课本第6页实验1-1(1)“水的沸腾”。 ①介绍实验1-1(1)有关仪器名称,拿出仪器让学生说一说。老师做演示实 验。 ②实验前观察水的颜色是 ,状态是 。然后将水加热至沸腾看到 试管内的现象是 ,试管口的现象是 ,玻璃片上的现象 是 。 ③实验1-1(1)中水由液态变成了 态,最后又变成了 态。 ④完成第7页的表格(1)中的填空。 2.阅读课本第7页的实验1-1(2),完成下列填空: ①教学生认识实验1-1(2)中的研钵和研杵,让学生知道该实验的操作过程 叫研磨。 ②实验1-1(2)中,反应前胆矾的颜色是 色,形状是 状,经研磨后胆矾的颜 色是 色,形状是 状。 ③完成第7页表格(2)中的填空。 1.在实验1-1(1)和1-1(2)中,反应前后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2.这两个反应是不是物理变化?为什么? 3.得出结论:什么叫物理变化? 实验 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有无新物质生成 (1) (2)

1.下列变化中,是物理变化的有哪些?。 A.铁铸成锅 B.葡萄酿成酒 C.木头制成桌椅 D.汽油挥发 E.气球爆炸 F.灯泡发光 G.花香四溢 H.蜡炬成灰I.滴水成冰J.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多选)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牛奶变酸 B.灯泡通电 C.酒精挥发 D.蜡烛燃烧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木炭燃烧 B.食物腐烂 C.矿石粉碎 D.火药爆炸 4.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化学变化 1.阅读实验1-1(3),按照书本要求做实验。做实验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完成下面的填空: ①胆矾溶于水形成溶液是变化,澄清溶液是色,氢氧化钠溶液是色的,滴加 氢氧化钠溶液后,看到的现象是生成,该沉淀是氢氧化铜。在1-1(3)这个 实验中,变化后新的物质生成。 ②完成第7页表格(3)中的填空。 2.阅读实验1-1(4),然后做演示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①向盛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盐酸时,试管中的现象是,把生成 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烧杯内的现象是。 ②完成第7页表格(4)中的填空。 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产生的物质有无新物质生成 实验 序号 (3) (4) 3.得出结论: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4.化学反应现象: 化学反应中,常表现为颜色改变﹑﹑等,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发光等。 1.变化中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就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2.发光、放热的反应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发光、放热、变色、有气体、有沉淀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氧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1.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的有,化学变化的有。 A.玻璃破碎 B.蜡烛燃烧 C.酒精挥发 D.钢铁生锈 E.冰雪融化

对土木工程的认识

对土木工程的认识 在我未工作前我对土木工程的认识是很浅的,很表面的。我认为土木工程就是做房子而已。就业后,因为职业需要,对土木工程又多了一些了解,现在开始对它自学,了解就又更深了。我知道建房执事土木工程的一小部分而已,它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等,也指应用材料,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它不论是在生活中,社会和科技还是经济发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土木工程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象高楼大厦,商城,铁道公路,大桥,水库,工厂,矿井,机场等。可以说人的“衣食住行,无不与土木工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土木工程涉及到很多的方方面面,象人文,经济,生态环境,资源乃至政治决策,其影响作用非同小可,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在动工前,一定要统筹全局,各方面兼顾。例如长江三峡大坝修建将会影响长江鲟鱼回游产卵,而这种鱼种极为稀少,且只有中国长江才有。对此,建坝时专门考虑了“鱼道”,来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 土木工程不仅是一门科学,二期还是一门艺术。不少建筑工程无不致力于达到最完美的造型,最协调的造型,设计师已经跳出了实用这一基本作用的圈子,进一步对艺术的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学

中观点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建筑。 土木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最为直接的一种手段,从古代人们用斧头泥铲石斧工作,到近代转为科学的经典力学的合理建筑,再到现代的现代化的建筑手段,这其中包含了人类一代代的经验积累,及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敢于向自然挑战的壮志胸心。一些不朽的建筑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象征,从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到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再到有452m之高的石油双塔大厦`````无不显示出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显示了人类对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精益求精的态度。 土木工程的未来也将是光明的,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在新世纪里土木工程有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比定向荒漠,海洋,以及太空发展。另外材料也必坚涌现出更多高强多功能化以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除此之外,以近尖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也是大势所趋,我们将用次对工程进行预算分析设计,这件省下更多的人力物力,而且更加精确,更加合算。但同时不容乐观的是环境的不断恶化,人口的居高猛增资源的紧缺,这同样阻碍着人类工程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更多方面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战略,时刻保持清新的理智的头脑,慎重地权衡工程施建的利与弊,多快好省地进行国民建设。 土木工程的从事着也必须有细致谨慎一丝不苟的态度,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其中包括了很多很多的环节,如果一时马虎不小心在哪个环节上出现疏漏,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的。 我们作为21世纪从事土木的大学生,肩负着辉煌明天的历史重担,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2.演示实验材料: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1.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2.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土木工程发展历史概述

土木工程发展历史概述 土木工程的英文是Civil Engineering ,直译是民用工程,它是建造各种工程的统称。它既指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工程设施,也指应用的材料设备和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专业技术。土木工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为大型综合性的学科,它已经出许多分支,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土木工程共有六个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道路桥梁工程。 土木工程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有其重要的属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统一性。土木工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对众多产业的振兴发挥了促进作用,工程建设是形成固定资产的基本生产过程,因此,建筑业和房地产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 古代土木工程的历史跨度很长,它大致从旧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起)到17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土木工程说不上有什么设计理论指导,修建各种设施主要依靠经验。所用材料主要取之于自然,如石块、草筋、土坯等,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采用烧制的砖。这一时期,所用的工具也很简单,只有斧、锤、刀、铲和石夯等手工工具。尽管如此,古代还是留下了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有些工程即使从现代角度来看也是非常伟大的,有的甚至难以想象。西方建筑留下来的宏伟建筑(或建筑遗址)大多是砖石结构的,如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修建的索菲亚大教堂为砖砌穹顶等。中国古代的砖石结构也有伟大成就。最著名的当数万里长城,当然中国古代建筑大多为木构架加砖墙建成,如北京故宫、天坛,天津的独特寺观音阁等均是具有漫长历史的优秀建筑。 二战结束之后,许多国家经济起飞,现代科学日益进步,从而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尤其是我国,土木工程在这一段时间内,更是突飞猛进,建筑,桥梁,道路,隧道等,无论是在技术理论上,还是在基础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拱结构为主的古代房屋建筑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均反映了欧洲这一时期建筑施工和结构的最高成就。从17世纪中页开始到20 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的300年间,国外的建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土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 (1)有的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 (2)有的物质变化是人为因素,有些是自然因素; (3)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例如压扁易拉罐、水结冰、给水加热、弯折铁丝、纸折玩具等,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例如火柴燃烧、蜡烛燃烧、铁生锈等,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豆子和沙子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2.白糖加热后由白色的糖变成黑色的炭,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3.物质变化一般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例如:

(1)蜡烛燃烧时,蜡烛熔化后变得越来越短是物理变化,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是化学变化; (2)白糖加热时,先由固体的糖熔化后变成液态的糖,这属于物理变化。接着液态的糖由透明变成黄色、红色、褐色,最后炭化后变成一种黑色物质炭,并伴有焦味,这属于化学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米饭本身不是甜的,但我们咀嚼过程中会感到有甜味,这是因为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饭中的(淀粉)在口腔里与(唾液)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麦芽糖)。 2.淀粉和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一种不同于淀粉和碘酒的新物质,这种物质是(蓝色)的。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3.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生姜)。 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4.用毛笔蘸淀粉调制的液体,在白纸上写下几个字,晾干后字迹不见了,再用(碘酒)涂在白纸上,白纸上的字就显示出来了,这就是神秘的信件。制作神秘信件时,调制淀粉液要用(热水),因为淀粉不溶于冷水。 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小苏打是白色的细小的(晶体),溶于水。

(完整版)土木工程发展史

展板一:土木工程简介 土木工程发展历史简述 展板二:古代土木工程 展板三:北京故宫 展板四:都江堰水利工程 展板五:山西应县木塔 展板六:埃及金字塔 展板七:近代土木工程 展板八:帝国大厦 展板九:埃菲尔铁塔 展板十:金门大桥 展板十一:现代土木工程 展板十二:广州塔 展板十三:台北101大厦 展板十四:长江三峡工程 土木工程的展望 展板十五:工程材料发展展望、建造理论发展展望展板十六:建造技术发展展望、土木工程建造场所的拓展 展板十七:香港国际机场 展板十八:榆靖高速公路

土木工程 civil engineering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 土木工程范畴 从建造的对象看,土木工程包括建筑工程、道路工程、隧道工程、机场工程、地下工程、市政工程、港口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 从使用的材料看,土木工程可分为金属结构、混凝土结构、高分子材料结构、木结构、石结构、土结构等。 从技术性质看,涉及到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养护、维修等。 从职业分工看,有从事土木工程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教师等。 土木工程教育 为培养土木工程所需的各类人员,世界各国在大学本科教学中都设立土木工程专业。世界上最早培养土木工程师的大学是1747年法国创办的国立路桥学校。我国土木工程教育事业最早出现在1895年创办的北洋西学学堂(后称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 经过一个多世纪,特别是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迅速发展,我国目前已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能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为目的编排了四节课,即《蜡烛的变化》、《食盐和水泥》、《铁生锈》、《牛奶的变化》。研究物质的变化,对掌握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初中阶段学习物理、化学课程奠定基础。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蜡烛的变化》借助对蜡烛变化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本课从能否产生新物质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食盐和水泥》一课,从另一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即按照物质的变化能否恢复原状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在前两课探究的基础上,《铁生锈》一课着重探究物质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铁为例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物质的变化给人们生活的利与弊;《牛奶的变化》通过牛奶与不同物质的混合以及其他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牛奶的变化。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知道空气、水分等因素能够使铁钉生锈,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3、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发生变化,了解不同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 5、知道指示剂能够鉴别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周围常见的现象中发现物质的变化,并能提出相关的问题。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如铁钉生锈的证据。 3、初步学会制作石膏模型。 4、进一步学会做控制变量的实验。 5、初步学会制定实验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会做石膏模型、用自制指示剂鉴别物质酸碱性的乐趣。 3、经历探究铁钉生锈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4、留心身边的科学,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土木工程发展历史与前景展望

《土木工程概论》 论文 院(部):管理工程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题目:伟大的土木工程 班级:信管121 姓名:刘兆森 学号:20120216036

伟大的土木工程 刘兆森信管121 20120216036 关键词:土木工程古代近代认识展望 一.引言 人类出现以来,为了满足住和行以及生产活动的需要,从构木为巢、掘土为穴的原始操作开始,到今天能建造摩天大厦、万米长桥,以至移山填海的宏伟工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土木工程的发展贯通古今,它同社会、经济,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土木工程内涵丰富,而就其本身而言,则主要是围绕着材料、施工、理论三个方面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为便于叙述,权且将土木工程发展史划为古代土木工程、近代土木工程和现代土木工程三个时代。以17世纪工程结构开始有定量分析,作为近代土木工程时代的开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作为现代土木工程时代的起点。 土木工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等属性,牵涉面十分广阔,这个简史只是就发展的某些侧面作概略的描述。下面将分别介绍各个时期土木工程的历史发展: 二.古代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的古代时期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产经验的积累,古代土木工程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和发达时期。 1.萌芽时期 大致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为避风雨、防兽害,利用天然的掩蔽物,例如山洞和森林作为住处。当人们学会播种收获、驯养动物以后,天然的山洞和森林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使用简单的木、石、骨制工具,伐木采石,以粘土、木材和石头等,模仿天然掩蔽物建造居住场所,开始了人类最早的土木工程活动。 随着氏族群体日益繁衍,人们聚居在一起,共同劳动和生活。从中国西安半坡村遗址还可看到有条不紊的聚落布局,在浐河东岸的台地上遗存有密集排列的40~50座住房,在其中心部分有一座规模相当大的(平面约为12.5×14米)房屋,可能是会堂。各房屋之间筑有夯土道路,居住区周围挖有深、宽各约5米的防范袭击的大壕沟,上面架有独木桥。 这时期的土木工程还只是使用石斧、石刀、石锛、石凿等简单的工具,所用的材料都是取自当地的天然材料,如茅草、竹、芦苇、树枝、树皮和树叶、砾石、泥土等。掌握了伐木技术以后,就使用较大的树干做骨架;有了锻烧加工技术,就使用红烧土、白灰粉、土坯等,并逐渐懂得使用草筋泥、混合土等复合材料。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和天然材料建房、筑路、挖渠、造桥,土木工程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萌芽阶段。 2.形成时期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测试卷1 一、填空题。 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构成的,是在不断地发 生变化的。 2.我们吃米饭或馒头的时候,细细咀嚼后会感到有些甜味,这是 因为米饭和馒头中含有。要检验这种物质是否存在,我们可以在米饭 或馒头上滴几滴,如果,就说明米饭或馒头中含有这种物质。 3.铁生锈的速度比小苏打和醋的反应速度要。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的现象有、、和产 生沉淀物。 5.硫酸铜溶液是色透明的液体,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铁钉表面会附着色的物质,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变化属于 变化。 二、判断题。 1.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有些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 ) 2.因为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空气,所以空气不是物质。 ( ) 3.有些物质的变化很缓慢,而有些物质的变化很快。 ( ) 4.小苏打是无色透明的晶体,它能在水中溶解。 ( ) 5.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因为铁生锈需要很长的时间。 ( ) 6.热胀冷缩现象是物理变化。 ( ) 三、选择题。 1.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只发生化学变化 C.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2.打开可乐瓶,会有大量的气泡冒出,这些气泡中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空气 C.水蒸气 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物腐烂变质 B.水蒸发 C.酒精燃烧 4.下列物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白醋和小苏打混合 B.玻璃破碎 C.火柴梗被折断 5.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不能看到的现象是( )。 A.接触硫酸铜溶液的铁钉表面变色 B.产生大量气泡 C.溶液的颜色变浅 6.把铁钉的一半浸入水中,另一半露在空气中,( )最容易生锈。 A.水中的一半 B.空气中的一半 C.空气和水的交界处 7.用白醋在白纸上写字,干后纸上无明显痕迹,再把红萝卜皮浸出的液体喷在白纸上,可见字迹。这个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无法确定 8.硫酸铜溶液不能用( )盛装。 A.玻璃容器 B.铁制容器 C.铜制容器 9.下列方法中,( )不能防止和减缓铁钉生锈。 A.将铁钉放人盐水中 B.在铁钉上抹油 C.在铁钉上刷油漆 10.做泥塑或面塑时,物质发生的是( )。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无法确定 四、连线题。 将下列物质的变化与其主要伴随的现象用线连起来。 在面包上滴碘酒 物理变化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光、发热 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 铁钉生锈产生气体 化学变化蜡烛燃烧 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颜色改变 水变成水蒸气 五、读图题。 如下图所示,在烧杯的底部放入一勺小苏打,将点燃的蜡烛置于烧杯内,用滴管向烧杯中滴加白醋(白醋不会迸溅到蜡烛上),你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六、简答题。 1.小明看到电视里的钻石广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所以小明认为坚硬的钻石是世界上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物质。你认为小明的观点科学吗?请说 明理由。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导学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区别,,并能正确加以辨别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4.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学习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与判断。 学习难点: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自主学习: 1.日常生活中水的常见状态有、、三种。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水加热会变为水蒸气、在冰箱中的水会变成冰;铁钉被锤子打弯、钉子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纸张既容易被撕碎也易燃烧等现象。你能否再举一些类似的变化实例呢?并把这些例子进行归类。 合作探究: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阅读P6~P7 课文内容及有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的几个实验,并将实验现象纪录如下表: (1)以上四个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2)试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并把你在课前预习中列举的例子进行正确分类,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3)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现象,请回顾刚才所做实验总结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哪些现象?是不是具备上述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 2.实验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没有联系? 实验步骤:(1)点燃一支蜡烛并固定在桌面上。(2)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问题思考:(1)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该变化中是否伴随其他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何联系? 3.归纳小结:结合你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然后从以下方面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的“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1水的沸腾 液态的水 液态沸腾时 生成水蒸 气,水蒸气 遇冷的玻璃 片又凝结为 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无 2胆矾研碎 块状 的胆 矾 蓝色块状固体被粉碎成粉末 粉末状的胆矾 无 3胆矾溶液 和氢氧化钠 溶液反应 蓝色 的硫 酸铜 溶液 等 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有 4石灰石和 盐酸反应 颗粒 状石 灰石 等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 课堂讨论 归纳总结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实验1、2)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现象 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改变,也可能有发光、 放热等现象发生 在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 生沉淀等现象发生 实例 水结成冰、石蜡熔铁生锈、物质的燃烧、烧制瓷器、冶炼金属、呼吸作用、 变化前观察 变化时观察 变化后观察 ①有几种物 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的 颜色、状态、 气味等 ①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 ②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②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小学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练习题

物质的变化 一、填空题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和(),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 2、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一些现象,比如()、()、()和()等。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整个世界都是由()构成的。 4、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包括()、()和()等。 二、判断题 1、有些物质会变化,而且变化速度也有快有慢,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2、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3、因为我们摸不到看不到声音,所以声音不是物质。() 4、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5、物质一旦发生颜色的变化说明它发生了化学变化。() 6、馒头、面包遇到碘酒变成了蓝紫色,因为他们都含有淀粉。() 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就一定会生成新的物质。() 8、生产水泥的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9、给铁的表面进行电镀,可以有效的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10、硫酸铜溶液和铁进行反应后,拿出铁后剩下的液体还是硫酸铜。() 11、生成气体的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 12、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 13、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14.物质的形状、状态、体积和位置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 ) 15.二氧化碳气体能帮助蜡烛燃烧,使蜡烛的火焰越烧越旺。 ( ) 16.化学变化不一定有气体产生,也不一定发光发热,只要有新的物质生成。 ( ) 17、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18、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只要产生了新物质就属于化学变化。() 1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 三、选择题 1、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熔化成蜡烛油,这种变化属于()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留在杯中的液体是() A醋 B小苏打和醋 C新物质和反应剩余的小苏打或醋 3、影响铁生锈的原因是() A空气 B水 C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 4、下列哪种环境下铁容易生锈() A缺水的沙漠 B潮湿的森林 C干燥的高原 5、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发明的。 A古代的科学家 B当时的政府人员 C古代的炼丹道士 6、下面两种物质混合后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小苏打和白醋 B米饭和碘酒 C黄豆和面粉 7、下面和铁不是同种物质的是() A铁棒 B铁锈 C铁网 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倒向燃烧的蜡烛火焰,火焰会() A马上熄灭 B等一分钟后熄灭 C不会熄灭 9、下面不含淀粉的食物是()

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与前景展望

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与前景展望 (专业导论论文) 班级土木工程(1)班 姓名邱伟明 学号23031101040 指导老师陈新元 日期2011-11-26

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与前景展望 摘要:土木工程是人类历史上年代最久远的“技术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产业活动,土木工程的实质是生产的过程,是一种技术过程。 土木工程也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 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土木工程有其重要的属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技术经济与艺术统一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土木工程至今已经演变成为大型综合性的学科,并已经出许多分支,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土木工程共有六个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道路桥梁工程。 关键词: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建筑工程(building engineering) 铁路 工程(railway engineering)桥梁工程(bridge engineering)给排水工程(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港口工程(harbor engineering)水利工程(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环境工程(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综合性(comprehensiveness)社会性(sociality)实践性(practicality) 技术经济与艺术统一性(Technology economy and the art of unity) 引言 人类出现以来,为了满足住和行以及生产活动的需要,从构木为巢。掘土为穴的原始操作开始,到今天能造摩天大楼、万米长桥,以至移山填海的宏伟工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土木工程的发展贯通古今,它同社会、经济,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土木工程内涵丰富,而就其本身而言,则主要是围绕着材料、施工、理论三个方面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为便于叙述,权且将土木工程发展史划分为古代土木工程、近代土木工程和现代土木工程三个时代。以17世纪工程结构开始有定量分析,作为近代土木工程时代的开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作为现代土木工程的起点 人类最初居无定所,利用天然掩蔽物作为居处,自农业出现,人们需要定居来处理农务,出现了原始村落,土木工程开始了它的萌芽时期,随着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古代土木工程经历了它的形成时期和发达时期,不过因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发展颇不平衡。古代的无数伟大工程建设,是灿烂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测试卷(含答 案) 一、填空题。 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构成的. 是在不断地发 生变化的。 2.我们吃米饭或馒头的时候.细细咀嚼后会感到有些甜味.这是 因为米饭和馒头中含有。要检验这种物质是否存在.我们可以在米饭 或馒头上滴几滴 .如果 .就说明米饭或馒头中含有这种物质。 3.铁生锈的速度比小苏打和醋的反应速度要。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的现象有、、和产生沉淀物。 5.硫酸铜溶液是色透明的液体.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铁钉表面会附着色的物质.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变化属于 变化。 二、判断题。 1.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有些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 ) 2.因为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空气.所以空气不是物质。 ( ) 3.有些物质的变化很缓慢.而有些物质的变化很快。 ( ) 4.小苏打是无色透明的晶体.它能在水中溶解。 ( ) 5.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因为铁生锈需要很长的时间。 ( ) 6.热胀冷缩现象是物理变化。 ( ) 三、选择题。 1.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只发生化学变化 C.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2.打开可乐瓶.会有大量的气泡冒出.这些气泡中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空气 C.水蒸气

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物腐烂变质 B.水蒸发 C.酒精燃烧 4.下列物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白醋和小苏打混合 B.玻璃破碎 C.火柴梗被折断 5.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不能看到的现象是( )。 A.接触硫酸铜溶液的铁钉表面变色 B.产生大量气泡 C.溶液的颜色变浅 6.把铁钉的一半浸入水中.另一半露在空气中.( )最容易生锈。 A.水中的一半 B.空气中的一半 C.空气和水的交界处 7.用白醋在白纸上写字.干后纸上无明显痕迹.再把红萝卜皮浸出的液体喷在白纸上.可见字迹。这个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无法确定 8.硫酸铜溶液不能用( )盛装。 A.玻璃容器 B.铁制容器 C.铜制容器 9.下列方法中.( )不能防止和减缓铁钉生锈。 A.将铁钉放人盐水中 B.在铁钉上抹油 C.在铁钉上刷油漆10.做泥塑或面塑时.物质发生的是( )。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无法确定 四、连线题。 将下列物质的变化与其主要伴随的现象用线连起来。 在面包上滴碘酒 物理变化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光、发热 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 铁钉生锈产生气体 化学变化蜡烛燃烧 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颜色改变 水变成水蒸气 五、读图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