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保险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保险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保险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保险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录

目录................................................................................................................... I 摘要................................................................................................................... I 引言 (1)

一、保险业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保险产品创新不足,市场险种结构雷同。 (2)

2、保险服务创新不足,保险服务水平低. (2)

3、体制与管理创新不足,管理层为自己谋私利。 (3)

4.保险监管制度不健全,制度创新尚需加强。 (4)

三、保险业创新的对策 (12)

1、加强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12)

2、完善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 (14)

3、加强保险理论的研究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16)

结束语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保险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相继进入中国后,国内的保险公司面对的市场竞争明显加剧了。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市场及国内外强大同行的竞争压力,中国保险公司唯有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了更好的创新,我们需要对中国的保险业创新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本文以列举创新存在问题和现象、分析可能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为主线进行写作的,具体内容简述如下:

我国的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保险产品创新不足,市场险种结构雷同;2、保险服务创新不足,服务水平低;3、体制与管理创新不足,管理层为己谋私利等。主要原因有:市场主体较少,市场竞争不充分,产品缺乏保护,创新者价值难以体现、人才缺乏等。创新目标:进行监管制度、模式的创新,创造公平竞争、公正合理的市场环境,积极规范保险业创新的活动,防范经营风险,优化法人结构和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创新意识,提高保险公司整体的创新积极性,进行适合自身的创新活动,积极推出新产品,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企业效率.对策:建立健全保险监管模式和制度,创造公平竞争、公正合理的市场环境,进行监管制度创新,完善保险公司退出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创新成果;加强体制创新与管理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管程序;加强保险理论的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创新能力。

结论:通过以上措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中国的保险业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保险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对策

引言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相继进入中国,中国保险公司面对的市场竞争明显加剧.与此同时,中国保险公司同样可以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市场,面对国内外强大同行的竞争压力,中国保险公司唯有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在市场中发展和强大。保险业创新表现为保险领域内各种保险要素的新的组合,如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营销模式、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新监管模式、新法律制度等的引进、特性分解和重新组合等.通过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提供新的,更适合客户和时代的新产品,开拓出新的市场发展空间,并以新的业务方式满足客户需求,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新的市场营销模式和科学的企业组织形式降低运营成本和营销成本,采用科学的资产管理和投资方式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创新监管模式,加强保险公司活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为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将对中国保险业创新存在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供读者参考和借鉴。

一、保险业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险产品创新不足,市场险种结构雷同.

我国的保险业发展时间不长,保险公司在新保险产品的设计研发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大多数的产品都是照搬国外保险公司开发的险种在中国国内推广,与中国的国情并不完全相适应。市场上各家保险公司都推出了不少保险品种,但一经比较就会发现,各家保险公司推的相关险种,除了名字不同,保险品种结构雷同,费率设计,保险范围、条款设计都大同小异。“目前,保险市场运行的许多险种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差,条款设计缺乏严密性,不能很好满足投保人的多方面的需要,保险公司的经营都集中在数量有限的一些险种,如寿险、产险等.并且条款内容大同小异,险种结构相似率达90%以上” [1],这种状况导致众多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在某些险种大家都开发出大量产品激烈竞争甚至恶性竞争,而在某些险种特别风险高,赔付高的险种则都少有涉足,留下大量空白,这种情况造成中国的保险产品险种结构较为单一,适应不了社会多样化需求。

2、保险服务创新不足,保险服务水平低。

中消协公布200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的统计显示,保险成为2007年消费者投诉最多的金融产品,数量较2006年增长4。8%。具体来说,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主要集中:“(一)保险公司业务人员误导,诱骗消费者入保。(二)不如实告知的责任全部由投保人承担。(三)合同条款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保险条款是完全的格式条款,但这些格式条款往往很多是对投保人不利的.(四)保险条款繁杂,侵犯投保人的知情权。例如一份车辆的综合险,大约一万字左右,再加上附加险大约两万字,很多消费者没有逐字逐句看过保险合同,更无法准确、完整的了解这个合同内容,最终导致出现理赔纠纷.(五)保险公司利用专业优势和信息优势限制投保人的权利,造成索赔难。投保容易索赔难是目前存在的客观情况,索赔的时候必须要递交完整的手续和有关证据资料,缺一不可,缺少一项就无法理赔。"[2]

在我国内地一些保险公司中,好的销售人员就是将保险产品快速销售出去,赚回保险的人员,至于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存在的保险产品内容介绍不全面、保险功能夸大,保险产品售出后的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保险公司则是关注度不高,监管的不到位.“在保险服务质量上,保险公司服务落后,并且诚信度较低,普遍存在重保费、轻服务的问题,对责任险、家财险等险种研究开发得还不够,对投保客户、企业的服务还不深入。”[1]保险服务上存在瑕疵,造成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的印象不佳,投诉保险的案件较多,将会严重影响保险公司后续的市场开发和公司的发展壮大的,只有保险服务与市场协调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使保险产业和保险公司都得以发展。保险服务创新是我国保险业发展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3、体制与管理创新不足,管理层为自己谋私利。

我国的相当部分的保险企业组织形式不完善,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管不到位,公司管理层所做出的决策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管理层为自己谋私利,自发高薪的事时有发生。根据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中保国际的年报,“已披露2008年报的四家保险公司进行统计后发现,国内保险高管去年(注:2008年)“不差钱”。统计显示,四家保险公司中前十位高管去年共拿到税前薪酬6977.48万元,平均每位高管拿到697.75万元。”[3]与之对应的则是:“从去年(注:2008年)的经营业绩来看,四家保险机构业绩普遍大幅下滑.其中,中国平安去年(注:2008年)净利润6.62亿元,同比下降95.6%;中国人寿去年(注:2008年)净利润100.68亿元,同比下降64.19%;太平洋保险去年(注:2008年)净利润13.39亿元,同比下降80.6%;中保国际去年(注:2008年)亏损2.997亿元,但2007年的净利润为15。49亿元。"[3],“今年(注:2009年)2月,财政部下发《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最高年薪为280万元.以此衡量,国有金融机构2008年高管薪酬不应超过280万元(未将中国平安考虑在内)”[3],在公司的经营情况不佳,净利润减少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管理者自发高薪遭受到社会的普遍质疑。

4.保险监管制度不健全,制度创新尚需加强。

我国保险业监管制度还不健全,保险立法滞后.“自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后,保险监管逐步法制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初步建立了以《保险法》为核心的保险法律体系,使保险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规范保险秩序、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应看到,我国保险立法还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险法》的一些规定,如对偿付能力监管、再保险监管、保险投资监管,对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和保险违规的处罚过于笼统,又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或实施细则"[1],与此同时,我国保险业还存在着:“过度监管和监管不足并存,保险行业自律急需加强”[1]等监管制度问题,我国的保险监管法律法规有待完善.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前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随着外资保险公司对我国经济的逐步渗透,保险市场的竞争逐渐激烈,对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使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保险监管法律法规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市场对我国的制度创新提出新的挑战。银行保险的真正起源于1980年法国,1980年后西方保险业与银行业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十分迅速,覆盖范围也日益广泛,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银行是保险业与银行业在中国相互渗透的表现,对这种市场变化以及将来会出现的各种市场变化都要求我国的监管制度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三、保险业创新的对策

1、加强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中国保监会的基本职能:一是规范保险市场的经营行为;二是调控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具体分为四个方面:1。拟定有关商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和行业发展规划;2。依法对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依法查处保险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保护被保险人利益;3.培育和发展保险市场,推进保险业改革,完善保险市场体系,促进保险企业公平竞争;4.建立保险业风险的评价与预警系统,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企业稳健经营与业务的健康发展[10]。保险业的创新须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许可范围内,因此保险业的相关制度的制订和执行对保险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巨大的影响。

(1)加强创新成果的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创新人的合法创新成果,防止竞争对手任意模仿,使创新者所承担的创新成本与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匹配,调动保险公司的创新积极性。当创新能给保险公司带来巨大的市场优势和利润时,保险公司就会积极创新。由于保险产品易复制、易被模仿,保险监管部门可对产品创新保护机制进行研究,寻找合适的保护方法,在国家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寻求保险产品保护和成果共享的平衡点,达到既鼓励的保险创新又防止垄断的目的。

据悉,目前监管部门正在酝酿对保险创新产品实施1至2年时间的保护,以防范最新产品被竞争对手抄袭。此政策在保护创新产品的同时,也需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保护期限和产品创新的范围需要严格界定,保护期限和保护范围不宜过度,过度的保护将成为创新障碍,极易造成垄断,阻碍其他保险公司同类产品研发,导致社会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2)对企业创新活动可给予适当的财政和税务支持。

保险企业的创新活动可能被同类企业学习和模仿,进而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即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作为对企业创新的社会效应的一种奖励,可以对企业的创新活动给予一定的财政和税务支持.例如对创新活动发生的费用涉及的税费可予进行一定减免,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在财政上给予一定的补

贴,这都对调动保险企业的创新活动积极性,促进整个保险业创新有利。

(3)进行制度创新,拓展中国保险业的创新空间。

“2001年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为4。3%,2002年减少至3。14%,2003年有所好转,但2004年上半年又出现下滑,主要原因在于外部环境的约束和政府的管制,使保险资金运运用渠道狭窄并且存在较大的风险,进而导致保险资金的利用率低.”[1]中国保险业的资金利用方面的创新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投资渠道狭窄,创新的空间和范围有限.我国可以借鉴国外保险业的经验,积极扩宽中国保险业的资金使用渠道,如允许保险企业进行贷款(中国只允许银行业进行贷款业务),投资不动产、保单贷款等,使中国保险业投资渠道多元化.进行制度创新,拓展中国保险业的创新空间,这对提高中国保险业创新积极性是有利的.

(4)规范市场竞争.

相对国外成熟的保险来市场而言,中国的保险业市场主体数量偏少,市场集中度较高。而且部分中国保险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是由政策造成的而不是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这就造成部分企业对政策具有相当的依赖性,创新动力不足。为了促进整个保险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对保险业市场竞争进行规范,对相关政策进行修订,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进入保险市场,增加市场主体,不仅可以为保险市场注入资本,扩大保险市场规模,使人们有更多选择,同时也能给其他保险公司带来竞争压力,驱动整个保险业通过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完善保险公司退出机制,促进市场上保险公司的新陈代谢,促进中国保险公司变大变强,促进整个保险业健康良性发展。

(5)进行创新试点。

世界不断变化,各种创新理论和手段不断涌现,中国监管层需要对国外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手段进行研究,在中国部分地区进行试点,积极尝试各种有效的创新手段,控索国外经验与中国市场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引进相关理论和手段积累经验,不断提升监管水平,为中国保险业健康发展创造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银行与保险公司相互渗透的现实(中国平安与深发展银行联姻)等中国正在发生的一些市场现象,国外早就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监管经验,我国完全可以学习借鉴。

2、完善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创新在保险公司经营的任意环节或岗位上都可能出现,但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公司员工进行推动。与此同时,保险公司的创新决定权在于保险公司的管理层。因此,如何调动公司管理层和公司普通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对保险公司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部分保险公司存在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管理层的利益与保险公司总体利益、股东利益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对保险公司的创新活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强体制创新与管理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监管程序,充分调动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创新积极性是加强保险创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国保险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目标应为公司的各个部门如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能够各司其职,各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监督,防止某一部门大权独揽,行成“一言堂".与此同时,制定完善的员工激励制度,将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紧密地同保险公司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激发公司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而不仅仅是为了薪酬等短期目标。因此,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和管理者收购等多种产权激励制度将可以被运用到公司治理中,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①优化股权结构,实行股权多元化。

保险公司管理层大都由公司的大股东委派,当少数或极个别股东股权过大时,就会造成“一言堂”的产生。优化股权结构,实行股权多元化,防止保险公司由少数股东或极个别股东完全支配的局面,才能更好的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不断少数股东侵害,决策将更科学化.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发挥国际资本的监督作用,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提高公司盈利能力。推进规范上市,既能吸收资本市场资金加快发展,同时也能促进企业治理结构优化,引入资本市场的监督。中国平安积极引进外资,实现资本国际化,引进了摩根士丹利、高盛、汇丰等战略投资者,外资的注入对平安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平安已经形成了“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员工共同持股的格局,并组建了国际化、专业化的董事会”[9]。

②加强制度创新,完善的内部制衡与监督机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制定完备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议事规则,对各机构的主要职能、议事和决策程序进行规定,形成权力制衡的机制并有效执行;明确和强化监事会职责,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切实解决好内部人控制问题,防止管理人员权力过大,私欲膨胀,谋取私利损害公司整体利益,防止管理者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背离,最大限度保护利益相关者尤其是被保险人和公司所有者的利益.我国的部分保险公司虽然制度完善,但执行力度不够,许多制度形同虚设,需加强制度执行力度。

③进行业务流程创新,加强公司内部风险监控

对业务流程进行创新,合理利用新技术(如信息技术等),将业务置于不同部门的监控之中,防止某一部门或人员权利过大,业务不受监控的局面发生。给整个公司带来巨大风险。与此同时,优化业务流程,尽可能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风险也是当今许多保险公司的创新重点。

④加强管理创新,完善员工激励机制,积极引入专业经理人.

积极完善保险公司员工激励机制,使公司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利益与整个公司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员工积极性.积极引入专业经理人,由专业人士打理公司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对公司的发展更有利,避免由于行政任命非专业经理人控制公司的现象。与此同时,由于专业经理人并非企业所有人,所有全体股东可对专业经理人进行监督,可有效避免“内部人控制”问题,防止公司管理层侵害全体股东利益的事情发生。张子欣(英藉香港人)于2003年被中国平安任命为集团总经理,成为中国大型民族金融企业的第一位外籍总经理,对中国平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建立产品创新机制,加强产品创新。

整合企业研发资源和创新业务流程,加强保险产品的创新,根据客户的情况量身定做打造产品,积极开拓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

①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经济差异、城乡经济差别客观存在.不同人群的收入水平,文化水平,需求结构不同,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要适应不同收入人群的需要。被保险人的情况的差异化导致保险产品也需要差异化,“一张保单卖全国”显然是不现实的。

②保险产品的创新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符合中国国情的保险产品.保险产品不仅要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惯,同时要兼顾中国家庭结构日益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与发达国家比存在很大差距。差距形成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1.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技术创新资金匮乏,创新实力普遍不强。技术创新是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年销售收人的5%以上,一般企业应在2 %以上,而我国的中小企业每年研究与开发费用一般只有1%的低水平投入。中小企业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其进行技术创新的一大问题。一方面,在国家抓大放小政策影响下,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以及技术研究中心建立方面得不到政府的有力资助与支持;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本应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也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更不用说资助其进行技术创新。这就造成中小企业既得不到商业银行的支持,也不到政府的支持的两难境地,从而其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实力严重不足。另外,中小企业到主板市场融资不仅成本高而且进入难度较大,大量的中小企业达不到上市的要求,这也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2.创新人才较为缺乏,尤其缺乏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人才缺乏是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关键,也是导致中小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主要原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技术创新,它包括创新项目的预见、决策、技术研发、生产、销售等众多环节,而作为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在战略思维能力、理性决策能力、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创新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冒险精神等方面都还不能很好满足技术创新对经营者能力的要求。也正是由于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经济管理知识的专门、系统学习,加之中小企业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及社会认识偏差等原因,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吸引或留住创新所需要的人才,人才流失和紧缺现象严重。 3.中小企业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和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法律法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体系的缺乏、技术创新体制环境的不完善也给其带来较大的技术创新障碍。缺少专门的中小企业基本法,缺少各种中小企业的特别法,特别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规,使得中小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性程度不高,不能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也无法充分激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同时,由于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创新成果被盗所遭受的损失也比大企业要大得多。另外,在司法上,我国中小企业的保护也存在不足,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国有中小企业与非国有中小企业相比,实际上都享受着不同的待遇,这种司法保障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

当前推进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doc

当前推进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及解决思路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部队各项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队建设步伐加快、部队职能的不断扩大和新思潮的不断涌现,部队传统的工作模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结合部队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新措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 一、制约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主要因素。 (一)政治工作创新的机制有缺失。一是政工干部队伍专业程度偏低。从武警学院(廊坊)政工专业毕业的干部极少,多数政工干部是从基层转岗或地方大学生毕业直接从事政治工作的。二是政治工作压力过大。每年平均3-4个专项教育以及围绕教育开展的各项征文、评比、文艺汇

演等,除此之外,政治部门还担负着组织建设、政治教育、表彰奖励、纪检督察工作、干部工作、调研工作、政工网络建设和非常繁重的临时性任务,牵扯大量政工干部精力,使政工干部疲于应付,无法按实际情况抓好落实,工作缺乏目标性、连续性,影响工作创新。三是政工干部成长进步瓶颈过小,制约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政工岗位不像其他岗位,可以评技术职称,两条腿走路,无后顾之忧。政工岗位随着职务的提升岗位明显减少,导致政工人才流失社会,影响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四是政治机关“保姆”式服务,指导基层过于细致、全面,把本该属于基层的事揽过来自己干,“一竿子插到底”,既忽视了机关自身的工作职能,又打消了基层工作积极性,助长了依赖思想。五是部队在以往的典型培树过程中,过多宣传先进典型的工作成绩或突出事迹,忽视了对其政治工作业绩的宣传,致使政治工作业绩被日常管理、灭火救援、执勤战备等方方面面工作所掩盖,直接影响了基层政工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AREER HORIZON高管参考 2 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其实质是对人们利益的界定 和分配。制度创新就是旧制度被新制度所替代,即人们利益关 系的调整或重新界定。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公共管理的主体,其 首要的职责就是要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地方的公共利益。地 方政府维护地方公共利益的手段之一就是提供制度。在改革不 断深化的背景下,地方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也经历着一场 深刻的变革,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会不断出现,对原有的 制度产生巨大而持续的冲击,当原有的制度不能解决这些利益 矛盾和利益冲突时,制度创新就被提上日程了。为此,剖析目 前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索如何优化 我国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强调局部利益,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具有相对独立利益 的地方政府,像市场中的个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一样,追求本地 区利益最大化是各级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当各地方政府的制 度创新行为都受这种最大化地方利益动机驱动时,它们之间的 竞争就不可避免。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来,为了 维护和扩大地方利益,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一是 争夺制度创新的进入权。为了获得某一项制度创新的进入权, 各地纷纷向中央政府证明本地的地位是多么重要,本地的发展 是如何急迫,那些最善于讨价还价、或者和中央政府关系密切 的地方往往能在这种博弈中胜出,获得在当地进行制度创新的 试验权。二是争夺中央的财力支持。由于中央政府掌握着大量 的经济资源,获得中央的支持,能够减少本地的支出,这相当 于增加了本地的收入,而且通过中央支持的项目建设促进本地 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向中央政府争夺项目和财力支持是地 方政府竞争的又一途径。 地区间不良竞争必然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地方保护主义 是地方公共权力以合法或违法的方式为了保护本地区利益而采取 损害其他地方利益和中央利益,并封锁资源合理流动的一种价值 观念和行为趋向。地方保护主义有多种表现形式,最突出的是产 品保护,即通过限制外地有竞争力的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使 产品质量不高的本地企业得以继续生存下去。地方政府这样做, 一是因为当地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本地区的财政收入。在 某些地方,一个大型企业上交的利税可以达到当地财政收入的 50%甚至更高,而且可以解决本地居民大量的就业问题,对当地 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巨大。另外,有些地方大型企业的领 导本身就由地方政府领导担任,企业的利益和政府的利益几乎融 为一体,对这些企业的照顾就更“合情合理”了。 2.强调短期利益,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在进行制 度创新、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时,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即 强调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在当前 的政绩考评体制下,官员升迁主要的依据是任期内的政绩,这 样地方政府官员把追求任期内的地方利益最大化当作奋斗目标, 其制度创新的动机就是任期内的收益最大化。因此,地方政府 倾向于那些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但这些产业往往技术含量 低,资源浪费严重,还常常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改革开放以 来,国家提出了明确的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使用的方针,并 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然而,有些地方政府,不从全国发 展大局和长远目标考虑,不顾自然方面的国情,甚至也不顾本 地的资源状况,追求即时的和短期的效应,实行不合理的甚至 掠夺式的“开发”,致使乱砍滥伐森林、乱圈乱占土地、乱抢滥 挖矿藏等现象屡禁不止。 3.影响中央政策的有效实施,阻碍改革进程。中国的改革进 程实质上是中央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过程,它遵循等级规则,中 央政府处于等级的顶端,主要由其确定制度变迁的形式和内容, 并通过纵向的行政隶属关系自上而下地实施制度创新。要维持这 一制度变迁方式,必须维持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和等级制的稳定 性,从而保证各级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协调一致,各级地方政府 不走样地实施中央政府的制度安排。中央政府也要有能力监控和 纠正地方政府的偏差行为。但是,放权让利和分灶吃饭财政的改 革,使地方政府具有了与中央政府不同的效用函数,越来越倾向 于从事中央政府并未授权的事情,以满足其利益最大化的企求。 这样,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的过程中,再也不像过去那样不 折不扣了,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中央的政策进行本 位主义的“创新”,这就严重阻碍了中央政策有效执行。 4.影响改革的整体推进,导致地区差距扩大。在很多情况 下,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是在中央的特殊政策下进行的。为了 保证试验的成功,中央政府一般都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如税收、 招商引资、项目审批、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改革、产权改革等 方面),因而,使试点地区的创新活动具有了因引入新制度规则 和中央优惠政策所带来的双重利益预期。因此,这些地方政府 的制度创新并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而是与非试点地区之 间存在着不同的制度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被允许试点的地区 就能够更好地吸引其他地区的资源流入,获得更快的发展。中 央政府在改革之初,出于减少风险、降低制度创新成本的考虑, 先让一些地方进行制度创新,待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广,其着眼 点是全局性的制度变迁。但实际的制度变迁却背离了中央政府 的初衷。在试点单位取得成功经验后,中央政府便准备将它推 广到其他地区,取消了原来设置的制度进入壁垒,垄断租金随 之消失,所有推广单位面对着相同的竞争地位,其制度创新的 收益自然不能等同于试点单位。这些地区由于改革起步较晚, 没有试点地区那样较好的试点积累,且缺乏足够的财力支付变 革的成本,因而在对传统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改造时,碰到了前 所未有的阻力。使得中央政府整体推进改革进程的目标难以实 现,进而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长期存在。 二、优化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思考 1.推进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化,明确地方政府的制度创 新主体地位。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法律化、制度化,就是用 法律来规范、界定和保障权力的调整界限及其运作过程,明确 规定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法人地位。长期以来,中国中央与地方 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结构历来缺乏确定的制度规则的规范,权 力的下放和上收都取决于中央政府及其领导人的意志。在中央 地方关系变革中,由于权力再分配的非规范化,中央收放权行 为的随意性和政策的不稳定,就在客观上推动了地方政府的短 期行为。要改变这种局面,保障并提高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主 体地位,关键是以法律来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关系, 合理划分权力。因此,在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前提下,实 现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法律化、制度化的途径之一应是加快制 定《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将中央与地方之间纵向权力划分的原 则、内容、监督机制以及程序,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使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法律化、制度化,以实现有法可依。如 此,在法律制约下,中央的随意性行为与地方“对策”性动作 将大有收敛,一方面,提高了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主体地位,另 一方面,也约束了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中的不良行为。 2.建立科学有效的中央与地方双向监督机制。加强中央与 地方的双向监督与制约,完善监督机制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 化的保证。所谓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实际上就是中央政府为保 证地方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与既定目标的一致性而对地方政府 实施的检查、控制和纠偏的活动。所谓地方对中央的监督是指 地方政府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从而保证政 府权力在纵向上的分权与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所谓双向制 约,就是要建立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平衡机制,维持双方各 自的生存空间,从而促进双方的相互合作。完善中央对地方的 监督制约机制,首先要坚持中央对地方监督的权威性、系统性 和独立性,提高监督机构的地位和权威,使其能真正独立开展工 作。其次改革监督方式和手段,从直接行政干预为主转向间接的 法律监督、财政监督、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相结合,变事前行政 审批为主为事后合法性和效率监督为主。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监 督程序,使中央对地方的监督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而完善 地方对中央的监督制约机制,主要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利益 表达与平衡机制,让地方政府平等参与中央决策过程。 3.增强中央政策的科学性,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提供良好 的政策环境。在中国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影响地方政府制度创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李乐为1 李沛丽2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一)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一) 引言 传统的历史学家已表现出对使人类行为得以发生的制度的兴趣,他们的许多著作中包括了对人们与这些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检验。另一方面,经济史学家(尤其是“新”派史学家)则将他们的努力集中于用经济上的理性行为来解释过去的事件,制度被视为既定的,那些更为传统的史学家的“考古”癖有时会受到蔑视。或许是由于他们对长期变迁的关注,传统的史学家已承认,制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有关(一种对它们来讲是很显然的相互关系,不过经济学家只是逐步领略到的)。许多史学著作往往热衷于对政治、军事和社会制度的演进与发展的研究,正如这些复杂的制度已随历史而演进的一样,已形成的这些复杂的经济制度为这一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得以生存和实现的框架提供了一部分内容,尽管历史片断往往从一些理论形式中吸取教训,但遗憾的是,用于帮助理解制度变迁现象的理论却很少。在缺乏这些理论的情况下,历史学家只能局限于记叙、归类与描述,而愿意承认这一局限的历史学家却很少。 如果史学家对经济发展进程的解释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具有洞见力,其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于由经济学家所提供的因果结构的蓝图。最优秀的历史学著作常常不是根植于明确的前题所得出的充分的逻辑推演,而是基于鲜明的直觉知识。这一直觉之所以能成功地在某些方面超越数学,并不在于历史学家盲目地拒绝拜倒在科学的祭坛下,而

在于事实上他能够利用的理论常常说明能力很差,是与事实完全不相干的,而且在历史长河中表明了一些逻辑错误。直到“更好的’理论被创造出来以前,没有人会责备他仅仅依赖于过去对他十分有用的直觉知识。 不过,这些理论是不可能从一些象牙塔似的理论家的前额中生长成熟的,能够预言未来和解释过去的理论更有可能从那些关注于逻辑的理论家与解释过去的历史学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点滴与片断中形成。在对解释经济演进过程的理论的探索中,学者们必须不断地从理论到事实,再回到理论。 本书是对美国经济史的理性历程的“逐日”记叙,这一历程计划要描述已产生的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发展进程,该描述又是第一次(非常粗略地)试图为建立一个专门的、相关的和逻辑的关于这些制度的产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理论框架提供基础。本书是对美国历史中发生的制度变迁原因的研究,它尤其关注经济组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它只不过是一个初步的研究,这一理论在有些观点上是很薄弱的,而且有时的解释是惊人的简单。不过,本书确实代表了向着一个有用的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第一步,它确实对美国的经济经验提供了一些新的解释。 既然本书是为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而作。它在写作历史时可能偏离了模型和理论的作用,尽管这样做在技术上是不准确的。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将交替使用“模型”与“理论”两词,它们将既指一系列假定相关

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国际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城市、产业、企业创新体系的构筑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注,而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细胞和系统,只有依托基础科学,瞄准技术轨道,提升技术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和自主创新,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

新人才大量涌现。 企业界对国家明确要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对国家以后将重视发挥企业在科技攻关中的作用及有关规划,对国家出台的鼓励企业创新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和产业升级结合的包括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装备产业发展等政策都非常支持,寄予厚望。需要切实解决的根本问题一是如何按产业化原则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地位;二是如何提升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资源的效率。其中涉及政策体系、政策重点及政策执行机制等方面。 一、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已取得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创新主体的认识不足、地位不明确。首先是在思想认识上有差距,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创新是灵魂”,创新是国家强盛之本,是企业走出困境实现振兴之本。特别是一些企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认识还没有到位,缺乏内在的动力,因而影响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技术投入少,没有成为创新主体。除了大型龙头企业外多数大中型企业一是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

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层次偏低,聚集效应不显著。目前全市经济发展过于依赖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而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高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等知识、科技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低。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一行业中多数企业独立发展,缺乏抱团发展意识,这样就削弱了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多数企业选择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市场前景较明朗、回报周期快的产业。目前我市涉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大多数产业层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要核心技术掌握不够,缺少能在行业中拥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领军企业,总体呈现多、零、散的特点。例如,我市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或材料密集型产品,如板簧、轴承、刹车片等,这些产品进入门槛低,易受到市场冲击;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的产品是电器元件等技术含量低的产品,除IC卡载板和模块封装、RFID、IGBT模块外,大多是常用电子元器件,高端的计算机制造,软件服务,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差距很大。 (二)部分生产要素紧张。从项目储备和开工情况来看,我市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严重紧缺。融资、劳动力、原材料、物流等要素成本的上升,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对于资金需求量较大、或是处在中小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依然严重,创新活力难以释放。

(三)科技投入和科技要素资源不足。2013年,全市R&D投入80.15亿元,R&D投入强度仅为0.68%,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3.2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0.7%,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比例8.5%,还远没有达到高新技术产业占主导的目标。科技投入比重偏低导致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资金投入不足,科技资源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成为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瓶颈”。另外,我市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且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还比较匮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掌握较少,关键零部件以及工艺装备的研究开发和上下游产品配套能力弱,一些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还未完全突破,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环境下行的压力下还不足以挑起引导增长的重任。 (四)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我市高等院校较少,科研机构科研力量薄弱、分散,高水平科技成果少。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企业本身也由于研发风险和研发周期的制约更倾向于直接引进技术,多数企业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原始创新能力较弱。 (五)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匮乏,创新团队数量少。我市真正具有较强科研开发能力的高校少,只有山东理工大学一所;市内科研机构力量分散、薄弱,行业技术中心辐射带

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企业制度创新存在的必要性 2010-04-14 清华领导力培训无忧论文网企业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民营企业为了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视企业自主创新,但是,存在着重技术轻制度的倾向,导致企业发展出现了人员不稳、速度不快、寿命不长等不良现象。因此,民营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种更有效的约束本企业职员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的产生过程,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它通过激发企业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从而推动企业进步。企业之间的制度及相关知识基础的差异,使得企业很不容易模仿。 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民营企业为了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视企业自主创新,但是,存在着重技术轻制度的倾向,导致企业发展出现了人员不稳、速度不快、规模不大、创新不足、寿命不长等不良现象。因此,民营企业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 一、企业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综述创新概念自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中被首次提出之后,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主要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开辟原材料新来源、实现工业新组织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创新理论是一个被纳入经济学范畴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济行为的分析和研究领域。创新理论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目前已形成两大主要分支:一是创新与技术经济的结合,形成以索洛、阿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二是创新与产权制度的结合,形成以科斯、若思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经济学。 熊彼特首开技术创新研究之先河,包括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内,虽然对企业制度创新有一定的意义,但早期对创新问题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技术创新领域,如熊彼特关于创新的定义,主要是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对创新进行类型划分的;此外,希克斯将创新分为“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本型”和“中性”三大类;门茨则将创新划分为“基础创新”和“二次创新”两大类(常修泽,1994)[5]。由此可见,他们对创新问题的研究偏重于技术创新,对企业制度创新问题的研究是很有限的。 二、企业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综述 (一)企业制度创新理论发展概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对人的行为的分析取得了重大进展,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管仍假定人是理性的,但已用效用最大化替代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假定,理性被理解为人能根据各种约束作出一系列欲望、期望与偏好的选择;二是认识到按传统理论的观点,整个经济活动的协调与组织受“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会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样实际上是假定了市场的运作不存在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交易费用。事实上,任何一项交易的完成,都需要进行合约的议定、对合约进行监督和讨价还价等,因而必然存在交易费用,正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才产生了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不同制度安排;三是完全竞争模型要求完全界定私产制度,认为这样是最有效率的,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种理论期望,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现实生活中产权结构的多重特征也证明了这一点。基于这些认识,产权学派企图揭示产权制度的功能及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新制度学派认为制度是内生的,并探讨了制度的基本功能、影响制度变迁的各种因素以及作出不同制度安排选择的原因等多个方面。 (二)关于制度的研究 兰斯·戴维斯(,,1971)和道格拉斯·c.诺思(,1989)率先在制度创新领域展开了实质性的研究,根据诺思的定义,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务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具体包括企业的组织方式、产权结构、管理体制及市场规则等;.舒尔茨认为,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和某些服务的供给者,是应经济增长的需求而产生的,需求的不同也会导致制度安排的不同;林毅夫认为,人之所以需要制度,是因为一个理性人能力的有限性,他在做出决策时要支付信息费用,以及人生活环境与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因此,一方面是

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和措施

经营管理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理论,所谓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生产函数”。实际上,管理创新就是对企业资源进行一种有效的整合。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展等等。企业在管理上的创新程度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和发展下去,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企业要保持生存和发展,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时刻保持创新意识。所谓创意意识就是一种开拓性的思维模式,敢于打破常规思维,进行发散思考。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的管理人才突破旧有观念。 二、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现状 虽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仍然受到政府的影响,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低下。自从我国加入WTO 后,我国企业在管理上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我国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上看,仍然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类: 1.盲目模仿西方企业管理经验。近些年来,我国企业一直积极学习西方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吸收外国的发展经验有利于我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但是盲目的效仿西方经验而不能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就很难将西方的先进经验内化。事实上,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发展时期,我国很多企业都处在经营体制转型的阶段,在管理转型时期遇到了很多的难题。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处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之下,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的照搬西方的管理经验。 2.企业市场竞争经验不丰富。由于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较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经验不够丰富,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所以其对市场竞争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企业只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却忽视了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也没有形成一套长远的发展战略。还有的企业仅仅将资源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因素,对管理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 3.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当前,很多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上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缺乏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同时,受到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很多企业的管理人才自身素质都不够高,参与企业管理的干部自身都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训练,其对企业进行管理主要依靠自身的经验或想象,这样的管理方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调整。由于在人力资源上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目标,造成了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乏力。 4.企业管理创新缺乏持久动力。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着产权不清的问题,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创新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其自身对管理创新认识不够,所以也缺乏对员工足够的激励,造成整个企业管理创新能力不足。 三、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1.管理观念的创新。在新的形势下,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适时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经营的重点放在提高服务和塑造品牌之上。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突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 最后,还应该加强对知识资产的管理,充分重视人才、知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管理制度的创新。制约我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一大障碍就是产权不清,同时还存在着政企不分等问题,所以企业管理者很难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企业管理创新动力不足。所以,我国企业必须尽快建立起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帮助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转变自身职能,让位给市场,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为企业的管理创新营造一个积极的外部环境。 3.战略创新。一直以来,我们的企业只重视生存,而忽略了营销。 这样的战略理念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企业的生产还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只有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我国企业必须转变战略,建立起完善的营销体系。 总而言之,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如果企业在管理上创新能力不足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企业应该在吸收国外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并将这种经验内化成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晓峰:《论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现代商贸工业,2008(2)。 [2]魏成龙:《张洁梅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创新——基于焦煤集团"分合管理"的案例分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和措施 邵泽利 (山东中翔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国外的各种管理思想开始涌入我国,很多企业在新的形势下面临了很多挑战,我国企业只有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但是对企业管理创新却认识不清,仅仅是照抄照搬国外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精神。企业管理创新时一项庞大的工程,包含了企业管理的诸多因素。本文分析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的现状,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现状措施 034 现代营销

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8602979.html, 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万凯宇马照宏刘利国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39期 摘要:结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设计大赛的经历,阐述了创新活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进方案,为进一步提高创新活动质量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创新活动;问题;浅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203-02 21世纪以来,高校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关注。高校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 创新教育,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由于起点低,已成为全国各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平台之一,并且每年参报队伍都呈现递增趋势。笔者结合指导历届创新设计大赛的经历,就大学生创新活动的质量保证展开论述和分析。 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体现为个体创造力的大小,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地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条件和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及智力成果[1]。大学生创 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即思维局限性和创新被动性。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在封闭的教育环境中死记硬背,被动地接受知识,强化了吸纳接受能力,弱化了探究能力,从而限制了创造性思维。有学生认为,上大学是来学习的,搞发明创造是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情,搞发明创造需要大量时间,影响学习。因此,学生放弃了为数不多的可以发散思维的机会。创新被动性主要体现在思想上的惰性,目前大学的学位与学历制度是只要考试合格,毕业时均能拿到学历和学位证书,学校过多地强调了学习期限,专业的发散思考的培养没有得到加强。由此引发学生懒于动脑,不想思考,不会思考,而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最终失去了创新能力。 2.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创新活动都要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因此,团队成员间相互协调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团队成员的目标不一致。部分学生参赛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取得好成绩,整个过程积极主动。也有同学参赛目的不纯,本着“混”的原则,处处被动,处处应付,在工作后期,干脆找各种借口逃避。第二,团队分工不合理。学生一旦组建了团队,往往急于分配任务,没有考虑到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和兴趣。平均分工,忽视工作量和课程的多少。团队成员在分工前应制定合适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合理安排工作量。第三,团队成员间缺乏交流。合作开展工作时,成员倾向于优先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对队友是否需要帮助不闻不问[2],团队间缺乏应有的交流。以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为例,该比赛的作品要求学生自己构

基层反映:关于当前基层创新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麦档网文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8602979.html, 基层反映:关于当前基层创新发展工作中存在的 问题及几点建议 近日,肥西县人大代表许晓林对全县创新发展工作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反映:当前基层创新工作动力不足,不仅缺少创新平台、而且缺少人才支撑,导致基层创新工作滞后。 为此,建议: 一要贯彻工业强县战略,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要坚持贯彻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不动摇,突出创新驱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发展方向,加强产业规划与布局,培育和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条式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按照企业为主、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上下联动的原则,围绕项目、平台、服务等关键要素积极作为,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撑。 二要理顺体制机制,释放市场主体创新活力。要敢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在科技、教育、财税、金融等诸多领域的改革和创新,通过简政放权、管理创新带来更高的行政效率、更好的公共服务,促成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良好互动关系,释放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氛围。 三要搭建创新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坚持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院校为依托,各方创新要素联动起来,构建研发、转化、交易、服务紧密衔接的平台体系,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合力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要加强县级科技孵化器建设,为更多的科技中小企业提供研发、生产、政策等方面的共享设施和服务。 四要推进科技金融结合,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注重发挥财政资金放大作用,引入风险投资,撬动银行贷款,同时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引导商业银行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尤其是加大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五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要不断完善吸引科技人才的政策体系,在经费支持、住房优惠、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更加具有激励性的优惠政策并提供一站式的贴心服务,创造更加温馨、便捷的用人环境。 更多好文档就上:麦档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8602979.html, 1页--下载文档就上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8602979.html,

管理学原理管理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存在错误倾向;在一些企业中存在对企业内部管理不正确的两种错误倾向:一就是一些管理者只瞧到传统的、旧的管理方式的一些好处,不愿意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只想简单的继续沿用以前的管理制度模式;二就是有些管理者瞧到了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但就是出现了单方面的重视变革管理组织形式,忽略了管理方式的进度与强度的有效配合,致使企业的制度创新与进行改革创新的部门不能同时进行,影响了改革的成效。 2、创新意识的缺少;大多数企业仍然使用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也就就是使用以打压职工与限制职工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管理。但在实践中证明,这种管理模式对于职工的创造力与工作效力的提高具有阻碍作用,就是十分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并且,很多公司领导人喜欢像别的同行业的佼佼者学习,这种所谓的“向上心”会对领导者的创造力进行抹杀,致使企业难以有自己的创新管理模式。 3、监管制度的不完备,财政制度也存在缺陷;就现在而言,很多公司的监督管理工作主要就是由自己公司的审计部门来进行监管的。但就是有些公司的内部监管部门就是归在财政部门下管理的,与财务部门一样就是在一个领导人的管理下进行管理的,监管部门没有工作的独立性。同时,在完成审核的职权时,大多数公司的内部审核仅仅就是审核会计账目,但就是对于内部的稽查、评价与公司掌握制度就是否健全与公司各部门的工作效率监察等方面,没有好好进行工作的完善。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措施 创新就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企业来说也就是一样的,任何企业都要面临改变。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只有创新才能促进发展,赢得未来。墨守陈规,不思创新就会落后,被别的企业超越,甚至面临毁灭的危机。因此,企业只有不断的创新管理方式,改变管理制度,才能使企业获得长久的胜利,取得巨大的胜利。在企业的管理创新中,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创新就是最重要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与领导人,要积极地进行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创新,不要死守旧的规章制度,要对现存的管理制度进行分析,瞧瞧存在哪些问题,并根据时代的发展,消费者市场等方面的要求,创新公司管理制度,使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1、建立高效的、领导能力强的管理层;只有这样的管理层的建立,才能使企业具有高水平的领导决策。一个想要获得高收益的公司,就要有一个高水准的管者。实践无数次的证明:领导者的决策与企业的效益就是有直接的联系的。一个合格的企业领导者,即使面对一个即将破产的公司,她也能够力挽狂澜,拯救公司。公司没有好的商品,领导者可以带领员工们生产;没有购买者,领导者能够带领大家寻找到市场;一切的问题,企业的管理者都会用正确的指导思想进行引领,使企业渡过难关。相反的,一个不合格的、失职的领导者则会将好的正在蓬勃发展的企业带到破产的地步。所以,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创新要选择合适的,对企业文化了解的人才来进行。 2、完善企业外在的形象问题;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都逐渐重视自身的形象,这对于企业的影响力也就是不容小觑的。要完善企业的外在形象可不仅仅就是靠一座威严,干净的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 一、理论概述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 North)在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经济史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使其在经济学界声誉雀起,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并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的: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团体的产权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映的意识形态理论。诺思所讲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都是指这一意义上的制度。 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正式制约(例如法律)、非正式制约(例如习俗、宗教等)以及它们的实施,这三者共同界定了社会的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所谓的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框架的创新和被打破。 制度变迁的原则是: 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的供给。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反。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主要有两种,即“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两者都是决策主体。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 第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 第三,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 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 第五,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 根据充当第一行动集团的经济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所谓“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引诱,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又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所谓

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推荐

论知识经济时代 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On China Enterprise’s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Knowledge Economy Era By Zeng Qingxue 摘要 创新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惟有创新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管理创新更是中国企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中国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都不重视管理创新。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同时又给中国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中国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适应知识经济

时代对中国企业管理的要求。本文试图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探索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和有效途径。 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说明了研究的范围和方法,并概括了文章的结构和基本内容。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主要论述了有关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念、分类,管理创新的背景和原则,并介绍和分析了一个新的管理创新的理论,即管理九段论。第二章重点论述了知识与知识经济的相关概念和特征,并分析了知识经济对企业生产和企业形态方面的影响。第三章主要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主旋律——知识管理,着重分析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主要特征及中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战略模式,并就中国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最后一章是文章的重点。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分析了我国企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提出了建议;最后三节分别对最能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要求的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即中国企业的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理论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 [关键词]:管理创新中国企业 知识经济知识管理 Abstract Innovation is man’s eternal theme, only innovation can make mor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innovation is a much more important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enterprise,but China enterprise has not put much attention to management innovation ever before. Now, China enterprise’s management level has a long distance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in world. Human being will step into Knowledge Economy Era in a short time, which will bring China enterprise with great opportunities and more challenges. Hence, China enterprise must process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do its best to heighten enterprise’s management, so as to associate with the need of Knowledge Econom y Era to China enterprise’s management. The dissertation has an attempt to search after the theories and effective ways of China enterprise’s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rough theory and practice analysis.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five parts. In the introductory part, the objective, the significance, the scope and the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are outlined, and presents the dissertation’s framework and primary contents. Chapter on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classification, background,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