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白血病诊断标准

白血病诊断标准

白血病诊断标准
白血病诊断标准

急性白血病的FAB分类

FAB分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急性白血病的分型方法,其主要依据是骨髓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特征,尤其是原始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规定原始细胞≥30%为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并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ANLL)或称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AML)两大类,其中ALL有3个亚型(L1,L2,

L3),ANLL有8个亚型(M0,M1,M2,M3,M4,M5,M6,M7)。

ALL(急淋)

L1

以小原淋巴细胞为主,胞体小而一致,胞浆量极少,核形多规则,染色质呈较粗颗粒,核仁小而不清楚。

L2

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胞体大小不均,胞浆量较多,核形不规则,常见凹陷或切迹,染色质颗粒较L1型细致,易见核仁。

L3

以原淋巴细胞为主,胞浆量较多染深蓝色,富含空泡,核形多规则,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核仁明显。

AML(急非淋)

M0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极微分化型:原始细胞≥30%,无T、B淋巴系标记,至少表达一种髓系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或电镜MPO阳性。

M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骨髓中原粒细胞≥90%(非红系细胞),早幼粒细胞很少,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

M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细胞),早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

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30%(非红系细胞),胞质内有大量密集甚至融合的粗大颗粒,常有成束的棒状小体(Auer body)。M3v为变异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胞质内颗粒较小或无。

M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按粒系和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包括下列4种类型,即①M4a 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核和单核细胞≥20%(非红系细胞);②M4b 原、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幼粒细胞>20%(非红系细胞);③M4c 原始粒细胞既具粒细胞

系,又具单核细胞系形态特征者>30%(非红系细胞);④M4e 除上述特点外,骨髓非红系细胞中嗜酸性粒细胞>5%,这些嗜酸性粒细胞较异常,除有典型的嗜酸颗粒外,还有大的(不成熟)嗜碱颗粒。

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根据细胞分化成熟程度分为二种亚型,即①M5a(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80%(非红细胞系);②M5b(部分分化型)骨髓中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非红系细胞)>30%,原单核细胞<80%。

M6

急性红白血病:骨髓中红细胞系>50%,且常有形态学异常,骨髓非红细胞系原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Ⅰ+Ⅱ型>30%;若血片中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5%,骨髓非红系细胞中原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20%。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电镜下血小板过氧化酶(PPO)阳性,外周血中有原巨核(小巨核)细胞,血小板膜蛋白Ⅰb、Ⅱb/Ⅲa或因子Ⅷ相关抗原(vWF)阳性

诊断骨髓细胞分类细胞化学电镜像

M1 原粒+早幼粒>50%

早幼粒≤3% 少数细胞有阳性

POX、SB、N-ASD-

CA,以及不受NaF

抑制的N-ASD-A,

ANA阴性,PAS阴

性或弥散性阳性,大

多数细胞各种染色都

无阳性反应

有扩张的粗面内质网

和少量原始颗粒

M2 原粒+早幼粒>50%

早幼粒>3% 很多细胞显示M1细

胞的特性

呈粒细胞典型特征

M3 原粒+早幼粒>50%

早幼粒>30% 大多数病例有强阳性

POX、SB、N-ASD-

CA,以及不受NaF

抑制的N-ASD-A,

少数病例N-ASD-A

的反应可被NaF抑

大多数细胞是具有很

多颗粒和Auer小体

的分化的早幼粒细胞

制,且有阳性ANA

M4 原粒+早幼粒≥20%

原单、幼单、单核≥

20% 所有细胞化学反应均

为阳性,反映粒系和

单核系同时存在

可见粒系和单核系幼

稚细胞

M5a原单+幼单>50%

幼单、单核<3% 细胞多呈可被NaF抑

制的ANA和N-

ASD-A阳性,

POX、SB、PAS阴

性或弱阳性,N-

ASD-CA阴性,但也

可能多数细胞无典型

的细胞化学反应

可认识再起的单核细

胞性分化

M5b原单+幼单>50%

幼单、单核>3% 80~100%的细胞呈

上述典型反应

80~100%的细胞为

单核系细胞

M6 原粒+早幼粒>50%

总幼红细胞>30% 不同比率的幼红细胞

PAS阳性

幼红细胞线粒体铁阳

性,其余细胞呈粒细

胞,或单核细胞分化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试题

基础知识 一、A1 1、检测血糖时,实验室多采用血浆或血清而不使用全血得原因就是 A、方便于同时检测其她生化指标 B、血细胞得糖酵解作用会使血中葡萄糖浓度降低 C、血细胞中得葡萄糖渗出使血中葡糖糖浓度升高 D、细菌污染使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 E、细菌污染使血中葡萄糖浓度降低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由于红细胞内得G-6-PD可促使葡萄糖得酵解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2、与试带法检测白细胞得原理有关得酶就是 A、粒细胞酯酶 B、酸性磷酸酶 C、碱性磷酸酶 D、过氧化物酶 E、单核细胞酯酶 【正确答案】 A 3、关于免疫耐受得描述,错误得就是 A、免疫耐受就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出得特异性"免疫不应答"现象 B、T细胞与B细胞都可发生免疫耐受 C、免疫耐受机体对任何抗原均不应答 D、免疫耐受具有特异性 E、中枢免疫耐受状态可持续终身 【正确答案】 C 4、肾移植进行组织配型、优先考虑得就是 A、AB0血型 B、HLA-DR C、HLA-DP D、HLA-A E、HLA-B 【正确答案】 B 5、下列何种疾病使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得调理、吞噬与杀伤能力受损 A、慢性肉芽肿 B、髓过氧化物酶 C、G-6-PD缺乏症 D、Shwachman综合征 E、类白血病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慢性肉芽肿属原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其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得调理、吞噬与杀伤能力受损。 6、属于Ⅲ型超敏反应得疾病就是 A、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B、新生儿溶血症 C、接触性皮炎 D、过敏性休克 E、系统性红斑狼疮 【正确答案】 E 7、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不含有 A、单核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NK细胞 E、多形核粒细胞 【正确答案】 E 8、补体系统活化替代途径激活物主要就是 A、结合抗原后得IgG类抗体 B、结合抗原后得IgM类抗体 C、细菌细胞壁得脂多糖、酵母多糖 D、RNA E、双链DNA 【正确答案】 C 9、免疫组化染色前、应对标本进行固定、固定最主要得目得就是 A、保存组织细胞得抗原性 B、防止细胞脱落 C、防止细胞自溶 D、终止胞内酶得活性 E、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 【正确答案】 A 10、捕获法ELISA检测得Ig类别就是 A、IgM B、IgG C、IgA D、IgD E、IgE 【正确答案】 A

白血病(经典)试题

1.FAB分类,哪项POX反应,非特异酯酶均阴性 A M3b B ALL-L3 C M2a D M5 E M4EO 2.急性白血病发生贫血的最主要因素是 A骨髓造血受白血病细胞干扰 B 脾脏大,破坏红细胞过多 C 化疗后胃肠功能紊乱,营养缺乏 D 严重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 E 产生抗红细胞抗体 3.急性白血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 DIC B 血小板减少 C 纤维蛋白溶解 D A T-Ⅲ减少 E 小血管被白血病细胞浸润破坏 4.易发生DIC的白血病是 A AML-M1 B ALL-L2 C AML-M5 D AML-M3 E CML-BC 5.慢粒患者,WBC65×109/L,巨脾,出现左上腹剧痛,诊断最可能是A急性胰腺炎 B 肺梗死 C 心绞痛 D 脾梗死脾周炎 E 肾结石 6.对于M1正确的是 A骨髓增生活跃,原粒细胞占未分化细胞>90% B 最易发生DIC及CNS白血病 C Ph1多阳性 D NAP升高 E CD19(+)CD33(-)HLA-DR(+) 7.急性白血病浸润所致体征最多见于 A中枢神经系统

B 心脏增大 C 胸骨压痛 D 牙龈肿胀,皮肤损害 E 淋巴结,肝脾肿大 8.慢粒病人有哪条染色体改变 A t(15:1) B t(9:22)(q34:q11) C t(8:14) D t(11:8)(q34:q11) E 16号染色体结构异常 9.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多见于 A急粒 B 急单 C 慢粒 D 慢淋 E 儿童急淋 10.下列哪项符合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为儿童最多见的急性白血病 B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少见 C 化疗效果差 D 易发生DIC出血严重 E 与EB病毒感染有关 11.下列哪项符合M3特点 A过氧化物酶阴性 B 无Auer小体 C 非特异酯酶阴性 D 苏丹黑染色阴性 E 糖原PAS反应(+)或成块或颗粒状 12.慢粒最突出的特征是 A粒细胞显著增多,脾明显肿大 B 乏力,低热,多汗 C 腹胀,食后饱胀 D 肝肿大 E 骨痛明显

血液常规检验临床意义

血液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血液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12-5.3×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12-5.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12-5.3×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血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白血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很多人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疑问:白血病有何临床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表现? 总的来说,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是由于正常血细胞减少和白血病细胞浸润某些器官和组织所致的。各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小的差异。最常见的主诉为发热,苍白,紫癜和疼痛。发病可以隐袭,也可突发,症状可轻可重。大多数病例在确诊前有数天病史;少数可达数周至数月;极个别病例表现为暴发性的高热、虚弱,贫血,不定位的或定位的疼痛及大片瘀斑,进展极快。在骨穿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前,推算准确的发病日期是很难的。 ●感染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出现于病程的任何时期,热型不定,发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多提示感染。由于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和免疫功能缺陷,整个胃肠道黏膜,皮肤,呼吸道黏膜表面覆盖的正常菌群可成为致病菌。而且白血病患者缺乏对感染形成局灶的能力,因而不易辨认。故抗生素治疗需积极。口腔感染常见,尤其是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患者,牙龈肿胀,增生,出血,等;胆道感染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厌油,呕吐甚至黄疸;各类肠炎及肛周感染也不少见;呼吸道感染时常表现咳嗽、咳痰、气促、喘憋,肺部可闻及罗音,若合并肺门淋巴结肿大症状可加重。 有些患儿以腹疼为主诉,疼痛部位通常不确定,但常常提示感染

所在部位,如阑尾炎、胆囊炎等。泌尿系感染也较常见,较大儿童还可合并鼻窦炎。病原体以细菌多见,尤其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此外还有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感染不容忽视,由于细胞免疫缺陷,常合并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感染。此外霉菌感染也很多见。临床表现为鹅口疮、霉菌性肺炎及女性患儿外阴部霉菌感染。偶尔可发生卡氏肺囊虫肺炎。 ●贫血 出现较早,呈进行性加重,表现为苍白、乏力,进展较快的贫血可使患儿出现心动过速、气短、烦躁不安、口渴等表现,多数患儿就诊时已中度甚至重度贫血。贫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由于干细胞向红系衍化的减少及诱导红细胞生成的微环境被破坏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有些学者还证实患者红细胞来源于白血病克隆,在体外溶解度增高,提示无效性红细胞生成。②在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可有显性溶血表现,如黄疽、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和Coom 试验阳性;隐性溶血表现为对输血的要求明显增加,而黄疽及网织红细胞增高不显著;溶血可发生于初诊时,也可在疾病后期出现,常伴有自身免疫反应征象。③白血病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而造成失血性贫血。④各种化疗药物(除糖皮质激素外)对幼红细胞有杀伤作用,尤其是MTX及AraC可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总之,急性白血病贫血的原因是综合性的,一旦病情缓解,贫血可纠正。 ●出血 50%患儿有出血倾向。包括皮肤粘膜出血、鼻出血、内脏和体腔

白血病十大症状

白血病十大症状 ●起病突然白血病起病多急骤,病程短暂,尤以儿童和青年为多。 ●发热急性白血病的首发症状多为发热,可表现为弛张热、稽留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体温在37.5~40℃或更高。时有冷感,但不寒战。 ●出血是白血病的常见症状。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尤以鼻腔、口腔、牙龈、皮下、眼底常见,也可有颅内、内耳及内脏出血。 ●贫血早期即可发生贫血,表现为面色白、头晕、心悸等。 ●肝脾肿大有50%的白血病病人会出现肝脾肿大,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肝脾肿大最为显著。 ●淋巴结全身广泛的淋巴结肿大,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为多见,但急淋不如慢淋显著。浅表淋巴结在颈、颌下、腋下、腹股沟等处,深部淋巴结在纵隔及内脏附近。肿大的淋巴结一般质地软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无压痛、无粘连。 ●皮肤及黏膜病变伴随白血病的皮肤损害表现为结节、肿块、斑丘疹等。黏膜损伤表现为鼻黏膜、呼吸道黏膜和口腔黏膜等处发生肿胀和溃疡等。 ●神经系统炎症蛛网膜、脑膜等处可以发生白细胞浸润,表现颇似脑瘤、脑膜炎等,患者会出现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肢体瘫痪等症状。 ●骨骼及关节病变病变浸润骨骼及关节后,常发生骨骼及关节疼痛,表现为胸骨、肱骨以及肩、肘、髋、膝关节等处出现隐痛、酸痛,偶有剧痛。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出现骨及关节压痛。 ●其他白血病细胞可浸润呼吸、消化和泌尿生殖系统,以及眼眶、泪腺及眼底等,患者可出现肺部弥散性或结节性改变,同时伴有胸腔积液、消化功能紊乱、蛋白尿、血尿、闭经或月经量过多、眼球突出、视力减轻。 儿童怎样预防白血病的发生 儿童是白血病的高发人群,究其原因,除了儿童的免疫功能比较弱外,室内装饰材料散发的有害气体、用药不当、食物中防腐剂超标、蔬菜上残存的大量农药、鱼禽肉蛋中的药物都是不能忽略的因素。 如何预防儿童白血病,专家向家长们提出如下忠告:让儿童在空气清新时多做户外活动,以增强免疫能力;平时在饮食方面要做到饮食搭配合理,防止酸性体质的出现危害儿童的健康,饮食保证再餐桌上要“二酸八碱”;减少儿童在污染环境里的活动时间;儿童生病时用药应注意安全,不应擅自滥用药,儿童少吃加工小食品,蔬菜瓜果要清洗干净后再食用,能去皮的尽量去皮后食用。家长如发现孩子有贫血、浑身无力、脸煞白、不明原因的发热、出血等症状,要立即带孩子到医院的血液专科进行检查。

白血病

第五章血液淋巴系统肿瘤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白血病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细胞。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出血和组织器官浸润症状。 一、流行病学及病因 (一)流行病学 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约为3~4/10万。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白血病居第6位(男)和第7位(女),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第一位。我国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比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多见(约5.5:1),与欧美相反。年龄分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儿童多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则成人多见,而慢性白血病以40岁以上者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别。(二)病因 人类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1.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缺陷。 2.物理因素 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 3.化学因素苯及含有苯的有机溶剂。 4.遗传因素 5.其他血液病。 二、分类 1.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M0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 急性红白血病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L1 以小细胞为主 L2 以大细胞为主 L3 (Burkitt 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细胞内有空泡 (2)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半数的患者以发热为早期表现。可低热,亦可高达39℃~40℃以上,伴有畏寒、出汗等。虽然白血病本身可以发热,但较高发热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感染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 正常粒细胞缺乏或功能缺陷。 (2) 化疗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 (3) 白血病细胞的浸润以及化疗药物的应用,易造成消化道与呼吸道粘膜屏障受损。 (4) 各种穿刺或插管留置时间长。 感染可发生在各个部位,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可发生溃疡或坏死;肺部感染、肛周炎、肛旁脓肿亦常见,严重时可致败血症。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等;其他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等。长期应用抗生素者,可出现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因伴免疫功能缺陷,可有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等。偶见卡氏肺袍子虫病。 2.出血急性白血病以出血为早期表现者近40%。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以皮肤淤点、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为多见。眼底出血可致视力障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出现全身广泛性出血。颅内出血时有头痛、呕吐、瞳孔不对称,甚至昏迷而死亡。有资料表明急性白血病死于出血者占62.24%,其中87%为颅内出血。

白血病的发现知识科普

白血病的发现知识科普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临床可见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 1827年,Velpeau医生首先报道了一例“奇怪”的病例。患者是一名酗酒和纵欲过度的63岁花匠,表现为发热、乏力、腹胀和尿路结石,入院不久即死亡;尸检排除了梅毒感染,但发现肝脾明显肿大,血液黏稠、状似“白粥”。后来Barth和Craigie也相继报道了类似病例,他们分别把患者血样送给法国病理学家Donné和他的学生英国病理学家Bennett进行显微镜下检查。两位学者观察到患者血样中有一半多的细胞为“黏液样小球”,与“脓”不同。同期的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将患者血样与正常人比较,发现患者血样中的有色颗粒(红细胞)明显减少,而无色颗粒(白细胞)显著增多,且不存在其他外源性化学物质和有形成分,血液形态改变与化脓无关。 1847年Virchow首先用希腊文“白血”(leukemia)一词来描述这一病理变化,认为本病是“起源于脾和淋巴腺的一种自主性疾病,是血中无色颗粒增加的直接原因”,应为一种独立的特殊病种。Virchow还对比了患者的无色细胞与脾和淋巴腺内残存的正

常细胞形态,把白血病分为脾型和淋巴型两种类型。同期也认识到白血病依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1868年,Neumann 在观察一例脾型白血病时,首次把白血病与骨髓改变联系在一起,推测这类白血病是“骨髓内产生的”。这一观点后来得到证实,从此明确了白血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器官的恶性疾病。1879年Mosler开始把骨髓穿刺作为患者临死前白血病诊断的一种方法。 1887年,德国的Ehrlich发明了对空气干燥的血涂片用苯胺染色的方法,可清晰分辨细胞质和细胞核,能从形态上鉴别正常和异常的白细胞。1889年Ebstein开始引入“急性白血病”一词来描述这一迅速致死的疾病。1900年Naegeli描述了原始粒细胞,并把白血病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类型。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疾病统计分类手册》上,将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几种主要类型。

类白血病反应

疾病名:类白血病反应英文名:leukemoid reaction 缩写: 别名:白血病样反应ICD号:D75.8分类:血液科 概述: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50×109/L)和(或)存在有异常未成熟白细胞,与某些白血病相类似,但随后病程或尸检证实没有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是正常骨髓对某些刺激信号作出的一种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并不与幼粒幼红细胞增多症同义,后者是指外周血中有幼稚粒细胞和有 核红细胞,而不考虑白细胞总数。幼粒幼红细胞增多症反应了严重的骨髓功能异常, 较少见,而类白血病反应较常见。 流行病学:类白血病反应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很少。原岛三郎等分析了国立东京第一 医院连续3年类白血病反应的发生率,分别占住院患者的0.28%、0.39%和0.90%,占门诊 病人的0.04%、0.05%和0.12%。 病因:类白血病反应的发生常与各种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甚至 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组织损伤等有关。 1.感染 是最常见的原因。常见病原体有细菌、螺旋体、原虫、病毒等。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分为以下几类: (1)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肺炎、脑膜炎、白喉、结核病(主要为粟粒性结核、浸润性结核溶解播散期、肺外结核)等重症传染病。 (2)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百日咳、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 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 (3)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结核病、巨细胞病毒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4)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2.恶性肿瘤 多见于晚期患者。肺和胃肠道恶性肿瘤,尤其是转移到肝、骨髓后易发 C D D C D D C D D C D D

白血病血常规看哪几项

白血病血常规看哪几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白血病血常规看哪几项》的内容,具体内容:日常生活中,人们多"谈白血病而色变",随着人们对疾病和生活质量认识程度的提升,逐渐开始重视对白血病等一些恶性疾病的预防。预防对疾病而言至关重要,但同时,需要大家能... 日常生活中,人们多"谈白血病而色变",随着人们对疾病和生活质量认识程度的提升,逐渐开始重视对白血病等一些恶性疾病的预防。预防对疾病而言至关重要,但同时,需要大家能够认清一些疾病的初期症状表现,也能够帮助大家尽早发现病情,尽早治疗,这样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之一。血常规是必要的检查之一,那么,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初步排查白血病吗?虽然血常规不能完全排查白血病,但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苗头",有助于患者做出下一步的决定。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怀疑白血病,血常规检查主要看三个指标: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 第一看是否贫血 参考范围:血红蛋白(hb)正常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低于正常值为贫血。 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高于正常,考虑是否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瘤由于红细胞呈缗钱样重叠,平均红细胞体积也增高)。需要骨髓象检查。

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正常。要做网织红细胞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值:0.5%-1.5%。低于正常,考虑是否有骨髓造血障碍,明显高于正常,是否有溶血,要做进一步检查。 第二看白细胞高或低 白细胞(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低于正常值为白细胞减少,可因感染尤其病毒感染、药物、接触化学毒物、射线引起,也有假性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多见于感染,多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增多(正常值: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淋巴细胞20%~40%)。如果白细胞明显增高,需做骨髓穿刺检查,排除血液系统肿瘤。 第三看血小板高低 血小板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 低于正常值,常见疾病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缔组织病,血液系统肿瘤。明显高于正常,见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于肿瘤等因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排除继发因素,血小板高于1000×10*9/l)。 血常规作为最基础的血液检查之一,尚不能完全确诊是否白血病,只能做初步的判断排查,不过对于意思白血病患者而言,尽早明确病情,可以尽快让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恢复患者的健康状态。

白血病的血常规

白血病的血常规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据报道,我国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占第六位。所以很多人对白血病的专注程度都是很高的,不管是普通人,白血病患者还是医护人士。 白血病的血常规是与白血病有直接关联的一项检查。正常来说,普通人的血常规是正常的,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会有一些异常。 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表现在贫血、白细胞升高(部分减少)、血小板低下等情况,尤其是白细胞,非常敏感。 白血病的血常规检查 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检查,跟普通病人的血常规检查是一样的。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那么血常规的检查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血常规检查一般的方法是取用末梢血检查,比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把采集的血液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血常规的检查就基本完成了。 在以前科技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基本都是靠人工检查分类,效率比较低,而且工作量很大,又将血液常规的检查分为甲规或乙规进行。但是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有了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基本是用机器来检测。集体做法是:将采取的抗凝全血注入5ml的真空采血管,摇匀后去掉密封上盖,将样本放到采血针下吸样,仪器显示结果后打印。 白血病的血常规有哪些指标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不管是不是白血病,通过血常规检查都有助于医生更好的了解身体的疾病情况,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血常规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 以下是血常规指标的参考标准: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白血病的分类

血液学白血病 白血病只根据骨髓骨髓细胞学(形态)就可确诊,特点:异常增生伴分化成熟,根据分化程度分为急性,慢性,, 一:急性白血病(根据细胞的类型分为急性淋巴,急性非淋巴)骨髓象特征原始+早幼(幼稚)细胞≥30%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无Auer小体,非淋巴有)外周血有大量淋巴细胞,根据细胞形态学,将ALL分为L1,L2,L3三个亚型。根据免疫学分为T-ALL (CD3 CD7) B-ALL(CD19) L1型: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核浆比例高,浆量多 T细胞白血免疫抗原13.DR.19.7 -+-+ L2型:大多数细胞体积是小淋巴细胞的2倍, B .......................... 13................. -++- L3型:由均匀一致的大细胞组成 (2)急性非淋巴(髓性)白血病(AML)临床将AML分为8个亚型。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常用CD41.CD42免疫指标诊断)骨髓或外周血中原始幼稚巨核细胞≥30%,分为2型①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②分化型,骨髓及外用血中以单圆核和多圆核病态巨核细胞为主。 急性粒,急性单,区别αNAE染色加NaF抑制试验鉴别红白血病M6与巨幼细胞性贫血PAS染色最常见的类白血病反应的类型是中性粒细胞型,慢性粒与类白血病可用Ph染色体和NAP染色,例如慢性粒白NAP 积分值为0,再生障碍贫血NAP积分值增高 二:慢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最重要诊断依据ph染色体(出现在大部分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阳性,也可用ALP/ANP检测):不引起血细胞变化,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外周血大量幼稚粒细胞,嗜酸性嗜碱性易见,白细胞血小板增多,肝脾肿大,出现BCR/ABL融合基因 慢性淋巴细胞:外周血中,大量篮细胞(糖原染色积分增加),没有幼稚淋巴细胞,但是急性周围有。老年人多见,白细胞增多,溶血性贫血,。pas积分值增高 三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 T细胞白血免疫抗原13.DR.19.7 -+-+ ①毛细胞白血病:表面有免疫球蛋白,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属于B细胞白血病 B ............................. 13................. -++-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主要反映有无感染,当然作用很多,这是主要作用. 红细胞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贫血. 血小板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 以上是常用的作用.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 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 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 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 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 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 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 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 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 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 严格来说,是没有细菌性感冒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一般不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如果感冒引发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可能就是你说的细菌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就会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这是典型状态,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在参考范围),这就是血常规的主要区别。红细胞系统和血小板一般没有太大区别。 细菌性感冒发病急,持续时间短伴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一般的抗生素就能医治。病毒性感冒发病慢持续时间长,发烧的同时伴有浑身酸痛四肢无力等症状 检查血常规就可以准确的判断出感冒的类型。病毒性感冒淋巴细胞会升高,得此类型感冒的人,如果抵抗力强,常常可以自愈,一般是3到7天,细菌性感冒是,白细胞会升高,这时身体会发烧,头痛,咽痛,咳嗽,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等,细菌性感冒可由病毒性感冒转化而来,也可一开始就是细菌性感冒。 细菌、病毒及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的区别 按:一天,与一位朋友讲起感冒的事情,发现他把细菌和病毒整混了,还以为是我弄错了。借这个机会学习了相关知识(主要是现代医学的知识),整理如下,若有不妥,欢迎指正。 1. 病毒与细菌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知识讲解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导读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俗称血癌。据统计,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的头号原因,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发病率位居第一[1]。同时也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白血病具体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建立合适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于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为大家综述了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及小鼠模型的分类、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白血病基本常识白血病是常见液体瘤 白血病是常见的液体瘤,与结肠癌、肝癌等实体瘤不同的是,它是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殖导致,因此肿瘤细胞会遍布全身,会侵犯身体的每个脏器,造成全身衰竭。 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能力。如下图为造血干细胞可分类形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 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类血细胞(图片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db11333603.html,网站)白血病致病因素有哪些呢? 现阶段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因素:化学因素、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有关。

白血病主要分为四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白血病共分为四大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儿童白血病90%以上是急性的,其中急性白血病中70%~80%是ALL。 第二章:实验研究所用白血病模型首先,来了解一下常用的细胞株白血病中常用的小鼠品系 用于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小鼠可分为近交系和突变系。根据不同类型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小鼠品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最后说说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类: 一、异种移植模型 异种移植模型是最常用的淋巴瘤动物模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小鼠品系和细胞株后,通常细胞的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操作简单,很快在接种部位形成肿瘤或腹腔内形成多发性肿瘤,适合筛选针对白血病的药物。但该类模型与白血病临床病人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异种移植型白血病模型异种移植示意图[2]

白血病发病机理

白血病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所引起的,患者可能存在某种先天性的易感素质,再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先引起单个细胞突变,继而激活了癌基因(如ras 家族),并使部分抑癌基因失活(如p53突变或失活)而凋亡抑制基因(如bcl-2)过度表达,导致突变细胞凋亡受阻,恶性增值,诱发白血病的发生。 病因有感染因素、电离辐射、化学物质,遗传因素及免疫功能异常等。目前认为白血病病因是以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毒因素业已证明,动物的自发性白血病与病毒的作用密切相关. 辐射损伤电离辐射致白血病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而对人类的致白血病作用也从以下的事实得到提示:早期不加防护的放射线工作者,其白血病发病率比一般医生高8-9倍. 化学因素已知很多化学物质有致白血病作用,如工业中广泛应用的苯。药物中的抗癌剂(尤以烷化剂)、氯霉素、保泰松、安定镇静药及杀虫剂等均可诱发白血病。 遗传因素白血病的遗传易感性可由以下事实推断:①某些高危家庭中,同胞之间患白血病的机会比一般正常人群高出4倍;②同卵孪生子女,一人患白血病,另一人患白血病的机会比正常人高25%;③有特殊遗传综合征者,白血病发病率增高,如先天愚型(Down 综合征),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等。 症状 (一)贫血(anemia)发病的均有贫血,但轻重不等,随病情的发展而加重。表现苍白、无力等。 (二)出血(hemorrhage)多数患者在病程中均有不同程度之出血。 (三)发热(fever)大多数发热为继发感染引起。 (四)肝、脾、淋巴结肿大。 (五)骨及关节表现骨关节疼痛为常见之表现。 预防白血病的发生,应做到情绪调和,精神愉快.家庭装修应注意用绿色环保物质,防止甲醛、苯、铅及放射性物质的危害。 注意饮食卫生,不挑食,营养均衡,不吃污染、腐败、变质食物;不要食用含有化肥农药的蔬菜水果,因为食后吸收进入血液,容易败坏骨髓的造血功能,从而发病。所以,蔬菜水果食用前要清洗干净,把农药化肥的残留量降至最低限度。不要滥用药物,使用氯霉素、细胞毒类抗癌药、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时要小心谨慎,必须有医生指导,切勿长期使用或滥用。 此外,尽量少用或不用染发剂.

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 …… 概述 类白血病反应是某种因素刺激机体的造血组织而引起的某种细胞增多或左移反应,似白血病现象。其分型较多,包括粒细胞型、红白血病型、浆细胞型以及混合细胞型,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型最多见。本病最多见于某些细菌和病毒的严重感染,亦常出现于恶性肿瘤广泛播散,急性溶血及某些药物反应。本病以儿童及青少年较多见,男女发病率无差别。其治疗和预后取决于引起该反应的基本疾病,如果这些基本病是可以治愈的,则类白血病反应也会消失。 临床表现 由于类白血病反应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因此无本身特定的临床表现。其症状、体征因原发病不同而异。 诊断依据 一、有明确的病因。如较为严重的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出血、急性溶血、过敏性休克、服药史等。 二、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测定值基本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 2.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50×10的9次方/L以上,或外周血出现原粒和幼粒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往往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泡,骨髓象除了有增生和左移现

象外,没有白血病的细胞形态畸形(如细胞核与细胞浆的发育不平衡、细胞核畸形、核仁多或特别大等),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 3.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轻度或明显增多,分类中成熟淋巴细胞占40%以上,并可有幼稚型淋巴细胞出现。 4.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在30×10的9次方/L以上,单核细胞30%。 5.嗜酸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象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无幼稚细胞;骨髓象原始细胞不多,也无Ph染色体以及嗜酸粒细胞形态异常等。 6.红白血病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中有幼红及幼粒细胞,骨髓象中除粒细胞系增生外,尚有红细胞系增生。 7.白细胞不增多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不高,但外周血象中出现幼稚细胞。 三、其原发病去除后,血象变化可恢复正常。 四、骨髓细胞分类正常或基本正常,与周围血象表现不同步,无白血病细胞瘤样形态。 治疗原则 1.对原发病治疗。 2.加强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 因原发病不同每个病人具体用药不尽相同。根据原发病因,选择相应药物治疗。 辅助检查 做“A”检查可确定是否为类白血病反应,要明确其原发病可进一步做“B”检查。

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

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通过血常规的检查,就能检查出很多的疾病,特别是一些白血病方便的血液疾病,通过血常规的检查就能很正确地检查出来这种疾病,那么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就这一问题,下面就来看看以下内容的具体介绍。 血常规检查,少则10项,多则20几项,密密麻麻的一张化验单上,天书似的列出了一堆数字,医生看了两眼就说孩子得了这个病那个感染,他是怎么看的呢?这一张小小的化验单上到底说了些什么? 单核细胞增高可以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单核细胞描述:约占3%. 无颗粒白细胞的一种.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性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你所提到的“单核细胞”,属于白细胞的范畴之例,正常在临床上如需要化验血象的话,其内容则包括:白细胞(5000—10000),单核细胞(2—8%),淋巴细胞(20—30%),以及酸性粒细胞和碱性粒细胞等项目.? 如果临床上患者有细菌感染的病症等,则白细胞便会增高,如有病毒感染时,则会减少,当然了,还有其它的原因等,就不一一例举了.?

第二:如有感染的症状,“单核细胞”就会增高了,这是正常的反应,不必担心.? 以上内容就具体介绍了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相信通过以上的介绍,在加上自己检查的报告,就能了解到自己现在是否得了白血病,所以对于检查过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的患者,可以对照以上的内容,然后在咨询有经验的医生,就能知道自己现在是不是得了白血病。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知识科普】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是髓系造血干/祖细胞恶性疾病。以骨髓与外周血中原始和幼稚髓性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发热、脏器浸润、代谢异常等,多数病例病情急重,预后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占小儿白血病的30%。在分子生物学改变及化疗反应方面儿童AML与成人(<50岁)相似。婴幼儿的AML比成人易发生髓外白血病。 二病因根据目前的认识,白血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但与地域环境因素、电离辐射、化学接触、酗酒与吸烟,以及与机体对某些病毒感染所致的特殊反应有关。此外,近年来通过基因突变频率和一些易患生物标记研究发现,它可能是遗传学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分型(一)形态学分型 1.M0-M7 根据FAB的AML形态学分型,将它分为M0、M1、M2、M3、M4、M5、M6和M7型: (1)原粒细胞微分化型(M0)原粒细胞胞体大,核仁明显,无嗜天青颗粒和奥氏小体,MPOSPB 阳性<3%。M0型在儿童很少见。 (2)原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骨髓中原粒细胞(Ⅰ+Ⅱ型)≥90%(非红系细胞),早幼粒细胞很少,中性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 (3)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分以下两个亚型:①M2a骨髓中原粒细胞(Ⅰ+Ⅱ型)>30%~<90%,单核细胞<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②M2b骨髓中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此类细胞>30%。 (4)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占非红系有核细胞),其胞核大小不一,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可分2个亚型:①粗颗粒型(M3a)嗜苯胺蓝颗粒粗大,密集甚或融合。②细颗粒型(M3b)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5)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占15%~20%。按原粒和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可包括下列4种亚型:①M4a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和单核细胞>20%(占非红系有核细胞)。 ②M4b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幼粒细胞>20%(占非红系有核细胞)。③M4c原始细胞

类白血病反应概述

类白血病反应概述 …… 概述 类白血病反应是某种因素刺激机体的造血组织而引起的某种细胞增多或左移反应,似白血病现象。其分型较多,包括粒细胞型、红白血病型、浆细胞型以及混合细胞型,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型最多见。本病最多见于某些细菌和病毒的严重感染,亦常出现于恶性肿瘤广泛播散,急性溶血及某些药物反应。本病以儿童及青少年较多见,男女发病率无差别。其治疗和预后取决于引起该反应的基本疾病,如果这些基本病是可以治愈的,则类白血病反应也会消失。 临床表现 由于类白血病反应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因此无本身特定的临床表现。其症状、体征因原发病不同而异。 诊断依据 一、有明确的病因。如较为严重的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出血、急性溶血、过敏性休克、服药史等。 二、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测定值基本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 2.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50×10的9次方/L以上,或外周血出现原粒和幼粒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往往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泡,骨髓象除了有增生和左移现

象外,没有白血病的细胞形态畸形(如细胞核与细胞浆的发育不平衡、细胞核畸形、核仁多或特别大等),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 3.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轻度或明显增多,分类中成熟淋巴细胞占40%以上,并可有幼稚型淋巴细胞出现。 4.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在30×10的9次方/L以上,单核细胞30%。 5.嗜酸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象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无幼稚细胞;骨髓象原始细胞不多,也无Ph染色体以及嗜酸粒细胞形态异常等。 6.红白血病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中有幼红及幼粒细胞,骨髓象中除粒细胞系增生外,尚有红细胞系增生。 7.白细胞不增多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不高,但外周血象中出现幼稚细胞。 三、其原发病去除后,血象变化可恢复正常。四、骨髓细胞分类正常或基本正常,与周围血象表现不同步,无白血病细胞瘤样形态。 治疗原则 1.对原发病治疗。 2.加强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 因原发病不同每个病人具体用药不尽相同。根据原发病因,选择相应药物治疗。 辅助检查 做“A”检查可确定是否为类白血病反应,要明确其原发病可进

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50×109/L)和(或)存在有异常未成熟白细胞,与某些白血病相类似,但随后病程或尸检证实没有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是正常骨髓对某些刺激信号作出的一种反应。类白血病反应并不与幼粒幼红细胞增多症同义,后者是指外周血中有幼稚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而不考虑白细胞总数。 目录 流行病学 病因 1.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 2.恶性肿瘤 3.中毒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检查 治疗 预后 预防 流行病学 病因 1.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 2.恶性肿瘤 3.中毒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检查 治疗 预后 预防 展开 编辑本段流行病学 类白血病反应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很少。原岛三郎等分析了国立东京第一医院连续3年类白血病反应的发生率,分别占住院患者的0.28%、0.39%和0.90%,占门诊病人的0.04%、0.05%和0.12%。 编辑本段病因 类白血病反应的发生常与各种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甚至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组织损伤等有关。 1.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 常见病原体有细菌、螺旋体、原虫、病毒等。感染引

类白血病反应 起的类白血病反应,分为以下几类: (1)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肺炎、脑膜炎、白喉、结核病(主要为粟粒性结核、浸润性结核溶解播散期肺外结核)等重症传染病。 (2)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百日咳、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 (3)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结核病、巨细胞病毒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4)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2.恶性肿瘤 多见于晚期患者肺和胃肠道恶性肿瘤,尤其是转移到肝骨髓后易发生类白血病反应。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黑色素瘤骨肉瘤、乳腺癌、绒毛膜上皮癌引起类白血病反应亦见报道。肿瘤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多属粒细胞型亦有类似红白血病淋巴细胞型较少见并常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3.中毒 (1)化学因素:如汞、有机磷、苯、亚硝酸盐等中毒。 (2)药物性:如砷剂、解热镇痛药、磺胺药、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锂盐等。还有报道:用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急性白血病缓解期引起健康搜索的类白血病反应。 (3)其他:子痫、一氧化碳中毒四氯乙烷中毒、尿毒症、酮症酸中毒、食物中毒等。 4.急性失血与溶血任何原因引起的大出血、急性血管内溶血。 5.急性组织损伤常见于外伤性组织创伤(如颅脑外伤、挤压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此外还可见于肺梗死心肌梗死、电休克等。 6.其他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剥脱性皮炎过敏性肺炎)、高热中毒、电离辐射性疾病脾切除术后、妊娠晚期等健康搜索。 编辑本段发病机制 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或出现幼稚细胞,是细胞产生或释放的异常,可能伴有清除、破坏的缺陷,其具体机制不一致,目前主要的几种观点如下: 1.细胞调控机制改变造血细胞的增生、分化受多种细胞生长因子的调节,这些因子在类白血病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或内毒素进入机体健康搜索,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宿主防御系统迅速做出反应巨噬细胞和T细胞被激活,产生各种造血生长因子,如G-CSF,GM-CSF,M-CSF,并可释放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