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20200513204419)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20200513204419)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20200513204419)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20200513204419)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

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

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

【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

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

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3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4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

中产量不同。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

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

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

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

成团。

黏质土:含黏粒较多,土质黏重,易板结,渗水慢,吸水,保水能力强。易

积水,形成内涝,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不会散开。

壤土:土壤质地均匀,砂粒、黏粒所占比例大体相等,通气透水良好,保水

保肥能力好,用手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

9、黏质土【透水性差】,【透气性差】,适宜种植【芭蕉、水稻、芦苇、荷花、莲花、芦苇、金银花、榕树、杨树、柳树、苦菜花】等高大,扎根深远的树木、

花卉。

10、壤土【透气性好】,既【保水】,又【保肥】,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适宜种植【山茶、月季、玫瑰、茉莉、凤仙、熏衣草、美人蕉、竹芋、百合、龟

背竹、百合竹、小麦、玉米】等木本、草本开花植物,以及观叶植物。

11、沙质土中水肥容易流失,但透气性好,适宜种植【仙人掌、红薯、花生、马

玲薯、西瓜、虞美人】等块根茎作物。

12、我们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为什么当地适合生长这些农作物

答:有花生,大豆,因为我们这里沙质土较多,而花生、大豆属豆科植物,根部

长有根瘤,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的大量氮气,使作物生长能得到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

第三课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1、植物的小苗钻出土壤后,有些能【茁壮成长】;有些则【长得缓慢】;有些

开始【长得很好】,过了一段时间却【干枯死亡了】。

2、“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3、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要好一些。

4、我们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植物怎样才能生长得更好。

5、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6、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实验方法是:【将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的植物数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然后想办法让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对照组的植物生长在黑暗的地方。】

7、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除了光照以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

应保持相同】。

8、种子的寿命与【保存条件】有关,在【低温】、【干燥】的情况下保存寿命

可以延长。

9、砖厂烧砖的土选用黏土是因为【土的颗粒小,黏性好,砖的硬度大且非常坚固。】

10、豆苗适合在沙土里生长的主要原因是【沙土疏松、透气性好。】

11、要使植物生长得更好,除了【充足的光照】、【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水】、【肥料】等条件,还需要【人类的呵护】,需要付出【情感和爱心】。

12、“喜阴植物”在植物学中被称为【耐阴植物】,是指不适合【直接】在阳

光照耀下生活的植物。它们只能生活在【背光】的环境中,否则就会死亡。

13、喜阴植物的特点是【吸收光的能力特别强,能在很弱的阳光下正常生长。】

14、喜阴植物有【半夏、剑兰、海棠、蝴蝶兰、芦荟】。

15、【樟树】是喜阳植物,在幼苗时期怕强烈的阳光照射,只适合在弱光的环境

下生长。

16、喜阳植物有【樟树、月季、石榴、菊花、水仙、荷花、向日葵】。

17、我们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答:我们可以根据植物生长所需要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给它创造合适的生活环境,可以给植物定期浇水、除草、除虫、松土、施肥,给攀缘植物搭架帮助其生

长等。

18、在研究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有同学将对照组放进冰箱中,这种设计合理吗

答:这种设计不合理,因为一般冰箱中是无光的、黑暗的,因此,这种设计虽然

满足了温度的变化,但光照这一因素也成了变量,从而无法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第四课根和茎

1、构成种子植物的六大主要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根】、【茎】和【叶】是植物从外界获取营养的重要器官。

3、按植物根的特点,可以把植物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两大类。

4、直根系的植物有【松树、柏树、棉花、油菜、蒲公英、甜菜、香菜、菠菜。】

5、变态的贮藏根有【胡萝卜、萝卜、甘薯。】它属于【直根系】。

6、须根系的植物有【水稻、小麦、葱、蒜、莜麦】。

7、根的共同特点是:【根都有根尖、根毛,都向下生长,一般都生长在地下。】

8、根的作用是:【根具有固着,吸收、输送水和无机盐,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少数植物的根也有繁殖的功能。】

9、植物茎的作用是:【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也有繁殖和储藏

营养的作用。】

10、植物的茎与根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茎有“节”和“芽”,而根则没有“节”和“芽”。】

11、植物主要通过【根毛】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

12、在研究根的作用的实验中,在玻璃瓶里的水面上滴一层油,作用是【防止水

分蒸发】。

13、怎样证明茎有运输水分的功能

【取一些芹菜或白色康乃馨,插入滴有一两滴红墨水的瓶中,过一段时间后,茎和叶上就出现了红色斑纹。说明茎有运输水分的功能。】

第五课动物的食物

1、根据动物的食性可以把动物分为【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

性动物】。

2、有些动物只以植物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有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

叫【肉食性动物】,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叫【杂食性动物】。

3、植物能够【自己制造养分,获得能量】。动物需要【摄取各种食物来获取营

养和能量】。

4、草食性动物有【蝴蝶、蛾、鹦鹉、犀鸟、大蝙蝠、大熊猫、树懒和海牛。】

5、肉食性动物有【螳螂、瓢虫、乌鱼、鲨鱼、齿鲸。】

6、杂食性动物有【蚂蚁、老鼠、乌鸦、大猩猩。】

7、杂食性动物又称【泛食性动物】。

8、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草食性动物的犬齿退化,门齿发达像铡刀适于切草,腿较长,趾端有蹄,便

于快速奔跑,可以躲避敌害和觅食。

肉食性动物的牙齿十分尖利,便于撕咬猎物。指趾端长着能伸缩的利爪,便于抓捕食物。

杂食性动物既有发达的犬齿又有像铡刀一样的门齿既可以吃肉类,又可以吃植物类的食物,爪比较长,便于攀援,可以帮助它们摘到更高处的果实,还可以

躲避天敌的捕食。

9、举例说明"动物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

答:草食性动物,例如马、牛、羊及一些鼠类需要广阔的草场,肉食性动物

大都需要在茂密的森林中和草原上捕食其他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也要在森林和草原上获取自己所需的食物。

10、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1建立自然保护区。○2禁止捕杀,退耕还林。

○3不过度放牧,封山造林,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

○4保护水源,河流不受污染。

第六课葵花向阳

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阳光。在没有光的黑暗世界里,人们很难【正常地生活和

工作】。

2、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光性】。

3、大多数植物除了具有向光性以外,还具有【向水性】和【向地性】。

4、植物的茎、叶、花等器官都有【向光性】,除此外,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

和【向地性】。

5、多数植物的根、茎生长方向有共同规律,一般情况下,根总是【向下生长】,

茎总是【向上生长】。

6、【植物的根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总是向地下生长】,这种特性称为向地性。

7、“飞蛾扑火”说明有些昆虫有【向光性】。

8、蚯蚓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9、养鱼者可在夏季充分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集昆虫来喂鱼】。

10、灯光诱虫养鱼法一般采用【黑光灯或普通灯泡】,以【黑光灯】为常用,而

且【效果最佳】。

11、植物的向性运动,指的是【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向触性】、【向化性】等。

12、太空中植物的根可能向什么方向生长为什么

【向四面八方生长,因为太空中没有地球的引力作用】。

第七课燕子南飞

1、生物学家们把动物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

2、在迁徙过程中,大多数鸟类会有规律地停下来【休息】和【进食】。

3、有些鱼平日生活在海里,到生殖季节,它们会逆着河流返回淡水中去产卵,

如【鲑鱼】鱼。

4、有些鱼类大部分时间栖居淡水,只是在生殖季节入海产卵,如【鳗鲡鱼】鱼。

5、除鱼类以外,能长途洄游的动物有【南极鲸类】、【海龟】。

6、冬眠是动物【适应】大自然变化的一种生理现象。冬眠时,动物体温【下降】,血液循环速度【减慢】,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显著【降低】,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消

耗也大大减少。

7、植物虽然不能移动,但是也有【迁移】现象。

8、像鸟类一样,一些鱼类有【洄游】行为。

9、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

10、冬眠的动物有【蛇】、【青蛙】、【蜥蜴】、【熊】。夏眠的动物有【蜗牛】等。

11、许多鸟类每年要进行【两次】“旅行”。

12、当冬天来临时,我们常用的抵御严寒的方法有:【用炉火、暖气提高室内温度。去温暖的地方过冬。增加衣物,保持休内温度。适当多食用热量高的食物,

减少外出等】。

13、我能举出植物迁移的例子有:【蒲公英】、【郁金香】、【椰子】等。

14、为什么许多鸟类都具有迁徙的生活习性

【鸟类的迁徙主要是为了躲避寒冬的低温和由此而引起的食物短缺。】

15、夏候鸟有【黄鹂】、【杜鹃】、【鸳鸯】;冬候鸟有【大雁】、【野鸭】等

多种雁鸭类。

16、除了迁移和冬眠以外,动物和植物的过冬办法还有:【有的动物皮毛增多、

脂肪增厚;有的动物体表颜色变为灰白色;树叶落地】。

第八课仙人掌的刺

1、仙人掌的刺,其实就是它的【叶子】,是由于【炎热、干燥】的环境造成的。

2、鱼身体长有【鳞片】、【鳃】、【鳍】,所以鱼适合在水中生活。

3、自然界里的动植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离开了所依赖的【环境】,动植物就不能生存。

4、仙人掌是我国常见的观赏性植物,它原产于美洲和非洲的【干旱沙漠】中。

5、驼峰里贮存的是【脂肪】,足有40—50千克重,约占体重的【五分之一】。所以有人把驼峰叫做【“固体水库”】。

6、莲,观赏名为荷花,是我们熟悉的【水生】植物。

7、骆驼是最适应沙漠环境的动物之一,享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8、水生植物有【莲】、【荷花】、【菱】。旱生植物有【光棍树】、【芦荟】。

9、鸭、鹅、青蛙之所以会游泳是因为它们的脚趾上长着【蹼】

10、鸟类之所以会飞翔是因为【自身有羽毛】,【身轻体小】,【长有翅膀】。

11、仙人掌和莲的形态上有什么区别

仙人掌的叶子全部变为尖尖的叶刺,干茎厚实、丰满;

莲的叶宽阔肥大,茎内有很多空洞。

12、仙人掌和莲的形态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的

仙人掌肥厚的茎能贮存水分,变成刺状的叶能减少水分蒸发;莲的叶子有利于水分的散失,茎内的空洞有利于在水下吸收空气和水分运输。

13、将旱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生活环境对调,会出现什么情况

因为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不能正常生长或死亡。

14、观察鱼的形态结构是怎样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①流线形的身体有利于在水中运动。

②鳍可以在鱼游动时划水,尾鳍如船舵和螺旋桨发动机。

③鳃帮助鱼呼吸。

5.骆驼身体的哪些结构适于它在干旱的沙漠环境中生活

①驼峰:固体水库,隔热。

②蹄肥大,有肉垫:防陷、耐高温。

③眼耳鼻:辨方向、挡风沙。

第九课奇妙的护身术

1、为适应环境,动物大多采用【保护色】和拟态的防御方法。

2、有些植物受到伤害时,会分泌出【毒性物质】,作为自己有效的防身武器。

人们可以利用【有毒植物中】的毒素,经过提炼后生产出【生物农药】。

3、像蝗虫、甲虫这样,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颜色一致或近似的体色,叫【保护色】。

4、像竹节虫和枯叶蝶那样,体色和形态都和环境中的其他物体或另一种生物相似,而不易被敌害发现的现象,叫【拟态】。

5、使用【生物农药】对环境【无污染】,既能【有效抑制有害动物,又不会对

有害动物的天敌构成威胁】。

6、常青藤分泌的毒素,会引起【动物皮疹】。

7从鱼藤草中提取的毒素制成的【鱼藤菊脂植物杀虫剂】,对常见的蔬菜害虫—

—蚜虫的防治效果达到【%】。而对蚜虫的天敌——瓢虫的杀伤率仅为【%】。8、动物防御方式的分类:

放臭气臭鼬、黄鼠狼

蜇刺蜜蜂

变色变色龙、比目鱼、雷鸟

喷射毒液蛇、蝎、黄蜂

盔甲乌龟、蜗牛、穿山甲

装死负鼠、甲虫

逃跑鹿、兔、羚羊

尖刺豪猪、刺猬

拟态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

保护色青蛙、蚱蜢

自切壁虎

排脏乌贼

墨囊乌贼

第十课人对环境的需求

1、人类维持生命所需的一切物质都来源于【大自然】。

2、19世纪40年代末,法国工程师【乔治.麦斯特罗】根据【芒刺】发明了一种

新型纽扣---【尼龙搭扣】。这种纽扣一条上布满【小环】,一条上布满【小钩】。

3、人类除了适应【自然环境】外,还需要适应【社会环境】。

4、我们可以把家里的生活用品按【食物】【家具】【衣服】【运动器材】【药品】

进行分类。

5、怎样理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含义

答:这句话是说,人们有什么条件,就依靠什么条件生存。如住在山区的人们利

用矿产、林业等生活,住在江海边的人们利用渔业、运输业等生活,人类是自然

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6、生活中还有哪些仿生产品

答:根据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发明了新型日光灯;飞蓬草种子的启发发明了车轮;

根据狗鼻子的构造发明了“电子鼻”;草与锯、玉米叶子与桥梁设计、车前草与

高楼大厦、鲨鱼与潜水艇、青蛙与电子眼、蝙蝠与雷达、蜻蜓与直升飞机。

7、从发明尼龙搭扣的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答:我们学到了他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认真钻研的品质。

8、人类对环境有怎样的需求

答:人类依赖植物和动物生存。首先,人类把植物和动物当成自己衣食住行的材料;其次,人类从植物和动物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发明

了很多创造性的物品。

9、结合实际,谈谈我们怎样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答:(1)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2)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能从多角度分层面分析问题(4)形成并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5)终身学习,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6)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第十一课人对环境的影响

1、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环境。人类对环境的破

坏最终会影响人类的生存。

2、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越来越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

越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就越大。

3、人类的哪些活动会使动植物受到影响,使环境受到破坏

答:人们对森林过量采伐,在草原上过度放牧,毁林开荒等活动都造成对植

物的严重破坏,工业污染以及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也对环境造成了严

重污染和破坏。

4、遮盖后的草地可能会出现:(小草变黄、小昆虫减少或死亡等现象)。如果让小草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应该让它接受阳光的照射,因为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

5、请你以“告别一次性筷子”为主题,设计一张宣传海报。

答:爱护森林就是爱护自己,为了您能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为了您能拥有更蓝的天空,为了您能享受到更绿的大地---请保护森林。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少用或尽量不用一次性筷子。

6、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那应该如何做呢

答:森林是野生动植物和昆虫的乐园,会防止洪水和山体滑坡,自身的光合作用还制造大量的氧气。

我们应该多种树,更应该从生活的细节处找到保护森林的方法,比如减少木制品

德使用量并积极地回收利用。首先,纸张的两面都要使用,其次,牛奶包装袋或

者报纸、纸箱等必须回收利用;再次,尽量减少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此外,还应该预防森林火灾。

第十二课和谐相处

1、人类对自然破坏和过度开发是在毁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2、在进行城市改造和规划时,应当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

正的和自然和谐相处,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3、自行车是最环保、最健康的交通工具。

4、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们都做了哪些努力

答:使用无铅汽油;进行城市绿化;建立污水处理厂,减少向大自然排放污水;建立自然保护区

5、设计一条保护环境的广告词。

答: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6、哪天是世界环境日我们可以做什么

答: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少用塑料袋,废旧电池回收,不用一次性筷子,爱护花草树木,大力进行环保

宣传。

第十三课冷和热

1.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我国常

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或【华氏度】。温度计的种类很多,要根据被测物体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用手不能精确感知物体的温度,只能用温度计才能测出精确的温度。

3、形容冬天:寒风刺骨、天寒地冻。形容夏天:烈日炎炎、热浪滚滚。

4、将自己的左手指浸入凉水中,右手指浸入热水中,半分钟后,将两个手指同

时浸入温水中,这时,左手指感到水是热的,右手指感到水是凉的。这说明了用

手指有时是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水的冷热的,需要用工具进行更为准确地测量。

5、我们平时所说的冷和热是相对来说的,只有温度能准确地说明物体的冷和热。一些常见物体的温度:沸腾的水的温度是【100℃】,结冰水的温度是【0℃】,

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7℃】,成熟鸡的温度是【℃】。

6 、当我们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时,这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热从热水传递给了冷水,冷水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热水释放了热量。温

度下降,直到一样。

7、设计实验将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时水温的变化

答:实验器材:400毫升烧杯、100毫升的锥形瓶、2支温度计、热水、冷水、铁架台、纸板

实验步骤:(1)向400毫升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的80℃左右的热水,向100毫升的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

(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

(3)把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玻

璃泡要位于水的中间部位,不能接触到容器的玻璃壁。

(4)观测两个容器中的水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

8 、“试表”时体温计下端的玻璃泡为什么必须和人体接触一段时间后,所指示

温度就是人体温度

答:因为玻璃泡与液柱之间的细管是断开的,只有液泡受热膨胀后,液体从细管内上升液柱才发生变化。

9、为什么温度计离开人体后还能显示人体温度

答:液泡离开人体后,细管中的液体断开,所以液柱不会下降,所示温度不会发

生变化。用之前要甩一甩。

第十五课衣服的颜色

1 、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本领不一样,通过实验,黑色、红色、白色的纸吸热能力由高到低排列是【黑色,红色,白色】。

2 、地球上的热主要来自于【太阳】,太阳距离地球约亿千米。太阳从遥远的太

空直接将热传给了地球,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热辐射。

3 、为什么冬季人们喜欢穿深色衣服,夏季喜欢穿浅色衣服

答:因为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更有利于保暖;浅色衣服吸热能力弱,夏天穿浅

色衣服可以让人感觉凉爽。

4 、“高斯号”轮船为什么能平安脱险

答:是因为深色的炉灰、煤屑加上冰面凹凸不平的表面增加了吸收热的能力,能够得到更多的热量使冰融化。

5 、冬天下雪后,为什么行人踩脏的雪化得快

答:因为行人踩脏的雪颜色变暗,可以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量,从而使雪化得

快。

6、太阳能热水器为什么要涂成黑色

答:因为黑色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热量。

7、太阳能热水器要安装在【向阳】的坡面,【日照时间】较长的楼顶、屋顶、阳台。

8 、为什么油罐车总是涂成银白色

答:油罐车涂成银白色是为了减少吸收热辐射,避免由于吸收热辐射过多而使油温过高,造成爆炸。

9 、为什么春季下雪后,农民要向麦田的雪上撒些土

答:土颜色深可以吸收更多的热,加快雪的融化,避免冻伤幼苗。

10、热的传递方式有几种

答: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传导是热沿着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分

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对流是冷、热不同的液体或气体相互对流传递热的;辐射是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

第十六课风的形成

1、自然界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答: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2、是什么力量使纸螺旋转动起来

答:点燃的蜡烛使空气受热上升,上升的空气使纸螺旋转起来。

3、冬天,把教室门上部和下部粘上小纸条,会发现上部的小纸条【向外飘】,下部的小纸条【向里飘】。

这是因为外面的冷空气重,会贴着地面冲着教室;室内的暖空气轻,会从门的上部往外跑。

4、1700年前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了孔明灯。200多年前。法国的蒙特哥而菲兄弟制成了热气球,上升的空气使孔明灯和热气球飞上了天空。利用热气球可以进行气象观测,旅游观光,运输、空中表演。

5、冬季空调扇叶应向下吹风;夏季空调扇叶应向上吹风。

6、冬天电暖气安装在比床低的位置,夏天要安在比床高的位置。

7、我们冷藏食物时,要把冰块放在食物的上面最好。

8、为什么暖气片要安在窗户的下面,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却要安装

在比较高的地方

答:热空气总是要上升的,冷空气总是要下降的,暖气片安在下面更容易让空气形成对流,使室内温度上升。

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会更好的将室内高处的

油烟或热空气抽出。

9、在海滨,白天风会从陆地吹向海洋还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在夜晚呢为什么。

答:白天,陆地受到太阳照射后,温度升高得很快,而海水的温度不容易升高,

陆地上的温度比海洋上的温度高,这里的空气会上升,所以空气就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与白天正好相反。

10、为什么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多刮东南风,冬季多刮西北风

答:这是由于我国的地理状况决定的。我国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多高山、沙漠,东南靠海洋。夏季,东南方和西北方温差小,但西北方因为有沙漠、高山,少水,温度上升得快,这些区域内的空气温度高于海洋上空的空气温度,西北方地面上的空气上升,东南方空气来补充,这样就形成了东南风。冬季与此相反,就形成

了西北风。

第十七课保温和散热

1、物体保温要尽可能减少热的传递,选用的材料应该是热的不良导体。

物体散热要尽可能加快热的传递,选用的材料应该是热的良导体。

2、在生产生活中,人们采用棉被、羽绒服、窗帘、暖壶、保温杯、双层玻璃等

进行保温。采用风扇、暖气片、电脑散热器等措施进行散热。

3、在热水变凉的实验中,方法有:①放在通风的地方②倒入一个敞口容器③与

凉水混合

凉的更快的方法:①加冰②搅动③用冷风吹

4、许多家庭用木板将室内暖气片罩住,这样做科学吗为什么

答:这样做不科学,不能很好地进行热对流,不能达到较好的增热效果。如果

确实需要将其罩住,应用铝片等热的良导体来代替木板。

5、盖棉被为什么觉得暖和羽绒服为什么暖和

答:因为棉被中的棉花膨松多孔隙,内有不流动的空气,而棉花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从而使身体的热量不易散失,因此会觉得暖和。

6、卖冰糕的人为什么用白色的棉被把冰糕包住

答:因为白色可以减少热的吸收,棉被是热的不良导体,具有隔热作用,用棉被

包住可以防止冰糕

7、怎样帮动植物御寒

答:①用土把藤本植物埋起来②用干草把小树苗包起来③将花卉放到温室④蔬菜

水果等放入地窖⑤猪窝放干草或干土⑥狗等动物穿上棉袄

8、暖水瓶是怎样保温的

①暖瓶内有两层瓶胆,中间呈真空状态,可以减少热传导。

②瓶胆内外涂成银白色,可以减少热辐射。

9、在热的传递中,放在火上的锅烧热了,属于传导;壶里的水烧热了属于对流,

热水器里的水被太阳晒热属于辐射。

10、暖水瓶是怎样保温的

答:(1)暖水瓶内有瓶胆,瓶胆为两层,中间的空气被抽出去,呈真空状态,减

少热的传导

(2)瓶胆内外涂有银白色发亮的物质,可以减少热的辐射

(3)瓶胆口有软木塞或塑料塞,他们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既能减少热的传导,又能阻止瓶口的空气以对流的方式带走瓶内水的热量。

第十八课地表探秘

1、1901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通过观看地图上大西洋两侧的大陆海岸线轮廓,尤其是南北美洲和亚欧大陆的海岸线彼此吻合。于是,他提出了【现在的七

大洲是由一块大陆地分裂开来的假设】。

2、现在,地质学家认为地壳是由6个大板块和十几个小版块拼接而成的。

3、地壳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地球内部的力量导致地壳的不断挤压、抬升、形成

地表的高山和海洋。

4、模拟岩石挤压成山脉的实验中,用手握住橡皮泥两端,橡皮泥中间会向上拱

起来。

5、我国西藏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那里发现了【海

洋生物】化石,说明那里曾经是【海洋】。

6、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答:在远古时代喜马拉雅山可能是一片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运动—地壳的挤压、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

7、1973年在我国甘肃发现了一幅完整的大象化石,推测甘肃省在古代是什么环

答:大象是生活在热带森林或草原地带的群居动物,因此推测甘肃省在古代曾经

是植物丰富、水源充足的热带地区。

第十九课地震

1、1976年7月28日凌晨,在河北唐山市发生了级地震,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损

失最惨重的一次地震灾害,数十万人被夺去了生命。

2、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研制的侯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3、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地震】。

4、用手折断薄木片,木片发出响声,就像地震时的振响,手会感到震动,两只

手会有阵痛的感觉,就像地震时发出的震动。

4、地震前的征兆:井水水位变化,动物行为异常【如鸡不回窝、鱼跃出水面】,不寻常的微波,大地变形,瓦斯泄漏。

5、地震的危害:①建筑物倒塌和损坏②人身伤亡③大量社会物质损失④山崩、地裂、水灾和火灾

6、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答:地震大多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引起的,地壳由不同的板块组成,板块在不断的运动,互相之间不断地挤压拉伸,岩层就会变形,形成褶皱,最后发生断裂,传

到地面时就形成了地震。

7、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做到:熄灭炉子,拔掉电源,迅速跑

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远离高压线。如果来不及,要躲避在厨房、卫生间等狭窄

的地方或坚固的桌子、床等家具下面,并尽可能得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

第二十课火山

1、地球是一个实心的椭圆形球体,它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

成。

2、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答: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岩浆就像熔炉里

的铁水一样,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岩浆从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3、火山分为三种类型:【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

4、火山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

5、1000多年前,古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突然喷发

6、作家儒勒凡尔纳写过一本科幻小说《地心之旅》。

7、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答:火山喷发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破坏;火山喷发也有有利的一面,如,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火山岩又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在火山常发的地区,往往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成为旅游和考察的胜地。

8、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材料:报纸、铝盘子、带瓶颈的干净瓶、勺、纸漏斗、干苏打、洗涤灵、醋、红

墨水、杯子、铝箔。

步骤:(1)在地面或桌面上铺一层厚报纸,把铝盘放在报纸上,将瓶子放在铝盘

子中间。

(2)往瓶中倒入50克干苏打,加入1-2滴洗涤灵。

(3)在瓶子周围放一个像火山锥一样的铝箔

(4)将50毫升醋倒入杯子中,然后加2-3滴红墨水

(5)慢慢地向瓶中倒入醋的混合物观察发生的变化

现象:可以看到红色的泡沫从瓶口喷出,形成了像喷泉一样的喷发现象,喷射出来的混合物沿着铝箔向下流,好像火山的岩浆喷出。

第二十一课岩石

1.地球表面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是固体块状矿物,根据岩石的形成,地质学家通常将岩石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2.沉积岩是由一层层沙子和淤泥固结而成的;岩浆岩是由熔岩冷却凝结而成;变质岩是沉积岩或岩浆岩在高温、压力影响下变质而成。

3.沉积岩:砾岩、砂岩、石灰岩、页岩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变质岩: 石英岩、大理岩

4. 沉积岩中常常含有化石,它是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

5.认识岩石:用眼睛观察岩石的颜色、形状、花纹大小等;用手摸一摸光滑程度;用小刀划一划,看软硬;在岩石表面滴几滴浓醋,看是否产生气泡。

6.岩石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可以用来建房、铺路、修桥。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

用来烧制石灰、水泥、玻璃、冶炼金属。是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可以制成石磨、碾子、磨刀石。还可以雕刻、磨制成各种工艺品,如大理石雕像、宝石首饰。

7.山地是怎样形成的

答:地球上的山地,绝大多数是由地壳板块抬升形成的,只有部分山峰是由火山

喷发形成的。来自地球内部板块相对运动的力,使地层变形,从而造成了地壳的抬升,隆起,形成山地。

8、人们为什么喜欢到大山里旅游休闲

答:连绵起伏的山峦是地球最壮观的自然景观之一。山地里峰峦起伏、沟壑纵横,自然环境多姿多彩,动植物各类多种多样,具有丰富的旅游,而且大山里空气清新,无污染,会让人们的心身得到陶冶。

9.怎样保护壮美的大山不受人类的破坏

答:制定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不准过量开采,游客也要加强环保意识,旅游时不要乱扔垃圾,不乱刻乱画.

10.五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11.岩石资料卡片包括:名称、特点、采集人、采集时间、采集地点。

第六单元

1、当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变化时,就成为威胁人类的

环境问题。当前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现象。

2、1972年,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行

动计划】”,从此,许多国家开始重视保护环境工作。

3、1989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之后,又陆续制定

了一系列保护资源和防治污染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组成了环境保护法体系,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环境的破坏。

4、环境污染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被破坏,已成为当

前严重的环境问题。

5、我们身边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什么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答:交通工具---空气污染生产生活中的废水---水体污染

农药化肥的使用---土壤污染喇叭声---噪声污染植被破坏—沙尘暴6、科学技术进步过程给人类造成了哪些环境问题

答:生产中的烟尘和交通工具的尾气造成了空气污染。生产、生活中的有毒有害废水造成了水污染。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土壤的污染。植被减少,水土

流失、臭氧层的破坏、土地荒漠、淡水缺乏、能源短缺等问题也加剧了对环境的

破坏。

7、举例说明生产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有哪些给人们生

活环境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答:好处:生产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的生活水平,延长了人的寿命,给生活带来了方便,提高了生活效率。例如各种各样的车辆为人们

的出行提供了代步工具,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提高了生活效率。

危害:在生产生活中出现了废水、废气、废渣,车辆的行驶过程中排泄的大量尾

气等都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

8、地球上每【6小时】有一个物种灭绝,地球上每年有【5-7】万公顷的土地变

成沙漠,地球上有【25%】的人口缺少足够的饮用水。

9、新的科学证据表明,全球很多生态系统正在向危险的临界接近。

10、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北极地区的冰盖已减少了【42%】,全球【27%】的珊瑚礁遭到破坏。

11、科学家对气候的研究表明,除非人们大大减缓对【矿物燃料】的使用,否则

到2100年,地球温度将比1990年上升【6摄氏度】左右。这样的温度提高会导

致水资源极度缺乏,食品生产减少和诸如疟疾、登革热之类的致命疾病广为扩散。

12、我国有亿人,【人口的增长】形成了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压力。

13、多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环境问题仍然非常严重。

14、环境状况的检测,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环节。

15、【空气监测、水体监测、机动车尾气监测、噪声污染检测】,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环境。

16、举例说明有哪些监测环境状况的方法

答:利用噪声监测仪可对噪声情况进行监测,利用ph试纸可对水体情况进行监测。

17、城市交通要道的【噪声污染】可以随时不断地自动显示当时当地的噪声情况,提醒人们注意【防止噪声污染】。

18、我们怎样保护环境

答:积极参加植物活动;避免使用一次性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等,用陶瓷杯、

布袋等代替;选购不需要干洗的服装,因为干洗需要用到有毒性的溶剂;不随意捕杀有益的虫、鱼、鸟、兽,尤其是青蛙;尽量利用公共交通工具,短途旅行骑

自行车或以步代车,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饮食习惯。

19、

时代人口数量生产方式、规模材料使用环境污染

古人类少口少以集体狩猎为主,

规模小使用原始的天然

材料,如石器等

基本没有

农业文明人口增多以个体化农业生

产为主用加工的天然材

料,如青铜器、

铁器等

开荒种植破

坏植被,造

成黄色污染

工业文明人口更多以工业化生产为

主使用人造材料,

蒸汽机发明并使

工业烟尘污

染,造成黑

色污染

现代文明人口最多使用合成材料电气化生产各种污染现

象同时出现2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讲解学习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 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 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3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4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1.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等 2.显微镜的结构有: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通光孔、反光镜等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 4.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 5.微生物的种类:细菌、霉、病毒 6.常见的微生物: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 7.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8.细菌的特点:细菌体积微小,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细菌有的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细菌繁殖速度很快 9.细菌的功与过:①生产腐殖质②生产新的食物③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④有的细菌会致病 10.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①捂住鼻子打喷嚏②用热水冲洗筷子③勤用肥皂洗手 1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12.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 13.酶的功与过 ①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②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 ③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能杀死一些细菌。青霉素属于抗生素 14.英国人胡克发现了细胞生物体基本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15.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细菌展开激战。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这些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第二单元 1.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2.1519年9月-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进行了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最新]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6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6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三班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与全体老师一道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顺利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 成绩.科学学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转变育人观念,进一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学科质量意识,认真执行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为总结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现将本 期的教学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在课内探究. 教材中的每一课几乎都有观察、实践、讨论部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年幼的儿童需要教师进行 更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但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教师要有意识地放 手让学生自己去从事包括活动的设计、执行、交流和评价的全过程. (1)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 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 判断学生学得好与不好,不仅要看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还要看学生 提出了多少问题及问题的价值.所以,教师应创设问题和探究的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性提问的能力.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这一点,有时板书 课题后,让学生思考“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课堂教学结束前,

会再次让学生提出学习后的感想或还有什么疑问之处.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引导他们亲身去探究,这本身就是探究的一种方式. (2)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来预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问题提出后要鼓励全体学生猜想,不能局限于几个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鼓动,激发兴趣.有时,利用外部的刺激有一定的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自己得结论. 二、创设条件,加强实验教学. 学生是很喜欢上实验操作课的,除了氛围的新颖外,主要是看到那些新奇的仪器而产生兴奋,急切一试的情绪.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障实验计划顺利实验: (1)开学初制订好实验计划.课文中有许多实验内容,但并不一定都要在实验室完成,我们有重点的选择一部分分组实验组织实施.在开学初即将要进行实验教学的内容告之学生,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承诺. (2)注意各项资料的撰写、积累,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三、课外延伸,课内反馈,抓好探究活动落实. 如何让文中的探究活动落实到行动上,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活动不是由教师提出怎样进行,而是让学生说如何做到,既激发了兴趣,又使学生掌握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让探究活动的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注意选择儿童比较熟悉的、能够操作的,易于引起他们直接兴趣的活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得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与适宜得温度。不需要阳光与土壤。 2、在种子发芽需要得条件中,光、温度、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得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得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生长需要一定得环境,植物生长得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得温度、阳光、土壤。 5、植物得生长需要一定得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得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得适应环境得能力。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得环境里,不同得动物对环境有不同得需求。生物与环境之间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得. 7、生物得生存除了需要一定得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就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得。 8、食物就是动物生存最重要得需求之一。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得交换关系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得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与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得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得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就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得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得土壤中. 15、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她多种生物得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得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得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得食物得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得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得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得这些生物与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得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瞧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瞧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得生物形成一个平衡与谐得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得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得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得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得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得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得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得果实。…… 2、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得叶同它们生存得环境有什么关系? 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得热带地区,长着宽叶,可以更多得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就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得地方,叶子就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3、动物适应环境得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得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得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得南极,所以它们身体得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得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得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得地方。…… 4、(1)食物链得举例。 答:①草→兔子→鹰 ②蔷薇→蚜虫→瓢虫→小鸟 ③落叶→蚯蚓→小鸟 ④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老鹰 ⑤水稻→田鼠→黄鼠狼→老鹰 (2)写出水田中得3条食物链。 老鹰狗尾草水稻小鸟老鼠蝗虫蛇 ①狗尾草→老鼠→蛇→老鹰②狗尾草→蝗虫→小鸟→老鹰③水稻→老鼠→蛇→老鹰 5、自然保护区。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2018年12月28日星期五科学每日一背 1.我们的感觉器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其中眼睛从周围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 2.观察一个物体,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耳朵听,用鼻子闻,还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3.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给文具分类,可以以用途为标准分,也可以以大小为标准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4.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精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要用温度计,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oC表示。 5.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刻度、玻璃泡三部分组成。 6.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7.专门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叫做量筒。一般用毫升做单位ml表示 8.在观察量筒的刻度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低处持平。 9.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上轻下重,底部半球形。 10.我们研究不倒翁的过程在科学上被称为解暗箱,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科学每日一背 1.通过研究不倒翁我们知道了物体上轻下重是不容易倒。(√) 2.1升等于1000毫升。(√) 3.只有统计图才能反映出热水降温的过程。(×)统计表格也可以反映。 4.温度相同的两杯热水,少的一杯降温一定降的慢。(×)少的降温快。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必须放在液体中一段时间,当液柱静止后才能拿出来读数。(×)不能拿出来读数。 6.不能用体温计测量热水的温度。(√) 7.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8.用手可以摸出袋子中的物品,所以说在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中,手从周围的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正确答案:眼睛 9.观察小动物时,要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 ) 10.科学是神秘而不可捉模的。( × )正确说法: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1.我们经常作的观察活动看起来和科学家的研究很相似,但是我们这样的研究和科学探究没有关系。(×)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12.所有动物都是“日出而做,日落而归”的。( × )猫头鹰老鼠都不是 13.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不相同 14.充足气的皮球比没有充足气的皮球抛得高。(√ ) 15.所有的植物都开花。( × .) 不开花的植物有很多 16.小汽车的外型很光滑,是为了减少前进时空气的阻力。(√ ) 2018年12月30日星期日科学每日一背 1.你知道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答:热水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的。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慢下来,越接近室温,降得越慢,最后降到与室温相同的温度。 2.说明一件你知道的仪器或设备,是延伸了人体的哪个器官,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听诊器是听觉的延伸,能听到更小的声音,显微镜是视觉的延伸,能观

最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从太阳系到无限的宇宙 1.人们常用(模型)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看不见的,或者是不易理解的事物和现象. 2.搜集整理资料时,对那些(),(),()或无关的资料,应筛选掉. 3、地球环绕着太阳转叫( ).地球公转方向与( )方向一致,即( ).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地轴的倾斜角度都保持不变. 4、地球公转的周期为()年,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上()和(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 )天,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有了(). 5、1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年时间走过的距离.1光年约是( )千米. 6、秋夜比较显眼的星座是东北方的(),它主要有5颗亮星组成,形状像字母“W”. 7、春季比较显眼的星座是( );夏天比较显眼的星座是();冬季比较显眼的星座是(). 8、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其中()有一道美丽的光环.()也叫“启明星”,”长庚星”.()是距太阳最近的行星.其中()的卫星数量最多,有62颗.地球

有一颗卫星,就是月球.四季的变化与()、()有关. 9、()和地球最为相似.火星的内部结构跟地球一样. 10、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这叫“地心说”.后来古希腊天文学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学说. 第二单元时间的脚步 1、()是现在最为准确的计时工具. 2、()是人类最古老的计时工具. 3、我们共搜集了9种计时工具.按时间分2大类.第一类是古代钟,有日晷,沙漏,水运仪象台,水钟.第二类是机械钟,怀钟,机械摆钟,第三类是石英手表,第四类是原子钟. 4.它们是怎样计时的?日晷是利用太阳照射时,铁针投下的影子计时.机械钟是利用齿轮的转动来计时.摆钟是利用摆有规律的摆动来计时的.石英表是利用石英晶体有规律的震动来计时的. 5、1656年,有摆的挂钟诞生于()的实验室内.它是以()发现的摆的摆动具有规律性这个原理为基础而发明的. 6、摆往返一次为摆动一次;摆的快慢与()有关,摆线越短,摆动越(),摆线越(),摆动越慢.摆的快慢与()无关,与()无关. 7、人们利用某些物体相对稳定的运动规律,发明了各种各样的().

(完整word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鸟、蛇、蝗虫、鹰 1草→兔→鹰2草→蝗虫→鹰 3草→鸟→蛇4草→鸟→蛇→鹰 5草→兔→蛇→鹰 6草→蝗虫→蛇→鹰 17.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影子总在背光一面,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长。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9.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0.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潜望镜、反光镜。 11.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2.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反射本领最强的是白色的光滑物体。 13.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4.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热水器。 15.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奥运圣火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英国科学家用凸透镜汇聚光线制得了氧气 16.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7.牛顿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让白光扩展成了红、澄、黄、绿、蓝、靛、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总结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总结 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目前,主体性教学、科学探究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两面大旗。无庸质疑,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没有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的情况下,甚至有人认为凡小学科学教学必有活动、必有探究。在这种思潮的误导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领域却刮起了一股疯狂的“活动教学”之风。现在,在我们小学科学的课堂上可以看到处处是活动,可谓热闹非凡。但在对这些活动耐心分析和研究之后,我们又会感到活动中又普遍存在着一种毛病,那就是──“思维不足”。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结束以后,头脑依然是一片空白,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活动有余、思维不足”已经成为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通病。 首先,是因为很多科学教育者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上存在着偏差。有些人把科学探究等同于“动手做”了。虽然两者都倡导学生的主体性,都提倡体验式学习。但实际上它们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核心,它不否认对知识的学习,提倡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来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但同时也承认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形式来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性。而“动手做”提倡的是“做了才能理解”的理念,非常重视第一经验的学习。由此可见,“动手做”更强调的是动手,而科学探究则更强调动脑;“动手做”重视的是第一经验的学习,甚至认为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模式,而科学探究却不否认对间接经验的学习。把探究教学理解为活动教学的结果是,教师把精力过多地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思维问题。还有些人把科学探究机械化地理解为一种流程了。认为探究必须要按照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做计划、设计实验、交流、验证假设这些步骤来进行。而事实上,对问题的讨论来寻求答案、对资料的分析来提取信息也都是一种探究模式。科学探究不一定都需要动手,也不必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地来进行。我们不能把探究看成一种机械形式,它的本质应是思维。否则,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课堂上是无法完成探究教学的。其次,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活动中,而实际上用在动脑思考问题的时间却很少。而这一点恰恰被教师忽视了。当然,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科学技能的一个方面,但如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五下册复习资料总汇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6、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四周较薄)(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至少两个以上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6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6篇 篇一: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又有很多收获,也有一些自己并不满意的环节。现对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教材,我是积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杂志,更新观念,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提高学生的各种各种能力。 二、认真制定教学计划,为工作指明方向。 有人觉得教学计划是花架子,是让学校领导看的,我还是不太同意。如果随随便便写一个计划,肯定不会有太大的价值。如果是悉心制定的计划,价值就太多了。在教学工作进行之前己对全册教材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对重、难点比较清楚,对学生上学期和现在存在的问题认识清晰,在教学中能把握先机,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在每次单元考试或作业中,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科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科学的知识的掌

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尽量降低教学目标。抓基本技能,要抓好科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深入浅出地分析,力求100%的学生理解,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科学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时间,多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平时科学试题中常出现科学探究内容,这对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总之,在后续的教学中药转变育人观念,进一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学科质量意识,认真执行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篇二: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我担任五年级两个班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与全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 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 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 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 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17、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8、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19、上游河床中一般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而下游河 床堆满细沙。 20、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最大、最著名和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 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21、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4万只蝗虫。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60万只鸟。 第二单元《光》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 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 千米,从太阳了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测试 1. 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早上太阳高度低,中午太阳高度高,傍晚太阳高度低。 2. 一天中太阳方向的变化规律: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太阳在头顶(偏南),傍晚太阳在西方。 3. 一天中影子方向变化规律:早上影子在西方,中午影子在脚下(偏北),傍晚影子在东方。 4. 太阳中或日晷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之间的规律制作的,用来计算时间。 5. 手掌日晷的玩法: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上午左手食指代表早上6点,下午右手食指代表傍晚6点。 6.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月亮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7. 地球上位于东面的国家比位于西面的国家,较早看到日岀,较早看到日落。是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亚洲比我国早看到日 岀和日落的国家是日本,韩国等。美国与我国时间相差12小时,当我国是白天的时候美国是晚上。 8. 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圈是一天,导致了昼夜交替;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导致了四季变换;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圈是农历一个月,导致 了月相的变化。 9. 托勒密提岀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提岀了“日心说”,认为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他也是第一个提岀地球自转的科 学家。 10. 月相变化规律是:从新月开始,先变成蛾眉月,再变成上弦月,然后是凸月,到月中的时候就形成了满月,接下来依次是残月,下弦月, 蛾眉月。 11. 新月在初一,这一天在天上看不到月亮。 12.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13. 光在空气和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4. 光的反射: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15. 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16. 小孔成像是由我国古代的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所成的物体影像,方向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它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17. 镜子分为平面镜和曲面镜,曲面镜包括凸面镜和凹面镜。它们都不是透明的。凸面镜的表面是突岀的,凹面镜的表面是凹陷的。凸面镜最 主要用在倒车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凹面镜常见于哈哈镜或勺子背面,所成的像是上下颠倒的。 18. 光的折射:看到水面处的铅笔发生了弯折,说明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是,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 叫做光的折射。 19.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他们是透明的。 20. 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做凸透镜,有放大作用,可以聚光,主要用于放大镜、远视眼镜和老花镜。 21. 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做凹透镜,有缩小作用,可以散光,主要用于近视眼镜。 22. 雨过天晴后形成的彩虹,是由于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了色散,从而形成了彩虹。 23. 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白光透过三棱镜会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另U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4. 牛顿最早发现了阳光是有七色光组成的。 25. 简单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组成。开关的作用是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 26. 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 27.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例如钢尺,铁钉等。大地和人体都是导体。 28.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例如塑料,橡胶等。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章 1、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2、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章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