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形势与政策》2010期末考试复习思考题

《形势与政策》2010期末考试复习思考题

2010,12月22日下午7,8节课。土资2班教室5404(闭卷考查方式)

题型是:

单选15个,有些时事内容;多选15个,多选少选不给分;辨析、简答30-35分,论述或材料分析20-25分。

复习思考题:(非标答,自己总结的)

1.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努力实现从单纯追求发展数量的发展模式到注重发展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2.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

1、不断增长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

2、收入分配差距引起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

3、社会保障体系薄弱

4、公共安全形势严峻

5、资源、环境与工业化的矛盾

对策:

1、充分就业——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2、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支点”

3、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减震器”

4、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屏障”

5、资源环境保护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内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 “又好又快”与“又快又好”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又好又快”与“又快又好”的关系:

“又快又好”用“快”统领“好”。“又好又快”,以“好”统领“快”,使“快”服从“好”。“又快又好”强调的是一个“快”字,“好”相对于“快”是第二位的。由于“快”字当头,许多地方一味追求增长速度,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其结果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又好又快”,以“好”统领“快”,使“快”服从“好”,这样,就能既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又能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又好又快”的发展,核心就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又好又快”的发展就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一般表示更多的产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提供产品和劳务的能力持续上升,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或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而经济发展则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和分配依赖的技术和制度安排上的变革。

“经济发展”一词表示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时出现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等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发展主要意味着贫困、失业和收入不均等三大问题的基本改善。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物质基础、前提条件和基本动力,但它的含义更为广泛,更带有本质性。

5. 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标准和实质

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耻的基本标准

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

的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共同理想实质上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与党的阶段性政治目标的内在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最高理想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核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尤为重要,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民族精神的特征:群体性,稳定性,传承性,潜在性。时代精神体现社会发展方向,引领社会进步潮流,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和中国当代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统一的过程中,形成相辅相成、相容相生的关系。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7. 人文素养三个层次及表现

基本层,珍惜生命,有同情心、羞耻感、责任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愿助人,有一定的自制力,做事比较认真,能顺利运用母语,思维顺畅、清楚,有逻辑性和个人见解,言行基本得体,懂得一些文艺基本知识。

发展层,积极乐观、崇尚仁善、热情助人、热爱生活,有较强的责任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较强的自制力,做事认真,能准确、流畅地运用母语,思维清晰、灵活,逻辑严密,有独到见解,言行得体,有一定文艺特长,会品评高雅艺术。

高境界,高关爱所有生命和自然,有高度的使命感,百折不挠,奋斗不息,能优雅、生动自如地运用母语和熟练应用一门外语,思维敏捷、深刻,善于创新,言行得体且优雅,有魅力,对艺术有较高的悟性。

8. 当前我国采取的经济政策和衡量宏观经济的指标

政策: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五、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六、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七、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指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国际收支,货币流通量。

9. 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内容

这是全面提升我国开放经济水平的重大战略措施--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内外联动,第二,互利共嬴,第三,安全高效

10. 十七大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评价

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11.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内容

第一次思想解放:

以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为标志,真理标准的讨论战胜了“两个凡是”,中国冲破个人崇拜,走上改革开放路。

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第二次思想解放:

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冲破了姓“社”还是姓“资”的束缚,中国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三次思想解放开拓改革开放大方向:

从2007年底开始,广东掀起了一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解放思想”也成为2008年全国两会的热点。对此,有人认为“这一次大讨论,可以称为…第三次思想解放?”。

第三次思想解放的对象: 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观念

12. 经济全球化表现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表现:

其一,在商品资本方面,贸易国际化,各国贸易交往的增加使得世界市场联系越来越密切;也使得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大提高;

其二,在生产资本方面,资本国际化,国际资本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大;

其三,在货币资本方面,金融国际化趋势不断增强;

其四,在经济主体方面,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力量,更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影响:

(1)有利影响:

首先,在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各国在经济交往中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全球化浪潮促使各国面向统一的世界大市场,提高竞争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再次,全球化有利于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客观上也加快了科技成果向发展中国家的传播。

最后,经济全球化为不同的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可望在全球化过程中引进国际资金、先进技术并开拓国际市场,从而发挥后发优势。

(2)不利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扩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

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生命攸关的问题。

第三,经济全球化还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内在矛盾和消极方面,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周期性波动和弊端影响全球。

第四,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文化冲突、国家主权等方面已经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

13.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七个特点

(1)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2)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3)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4)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5)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

(6)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7)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14. 金砖四国和展望五国

金砖四国:

金砖四国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及中国四个有希望在几十年内取代七国集团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国家。

这个简称来自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国名开头字母的谐音金砖四国这四个国家中,巴西被称为“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金砖四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26%,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4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的统计,2006年至2008年,四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0.7%。随着四国经济快速增长,其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展望五国:

展望五国(VISTA),“VISTA”是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五国英文名称首个字母的组合,该词在英文中有“展望”之意。“展望五国”被称作“金砖四国”之后的经济新秀。“BRICS”和“VISTA”两个词颇能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因而引起普遍的关注和认可。

15.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和大国关系的复杂性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特点:美国一超地位突出

多极化趋势仍然继续发展:

(1)西方世界的控制与反控制较量

(2)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3)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

(4)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5)世界政治发展呈现多样性

大国关系复杂性表现为:

(1)大国关系的多边合作性(2)大国互动的包容与和平性(3)大国交往的多层次性

16. 国际安全形势的特点

(1)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局部地区的动荡甚至战乱有新的发展;

(2)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趋势更加明显,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非传统安全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3)军事竞争升温战略资源争夺激烈

(4)和平协商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途径,各种形式的安全对话与合作日趋活跃

17. 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内容

传统安全:

是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它是以国家主权的维护为核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国家主权安全,即国家应对主权被侵犯的战争和军事要素。

(1)是基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基础之上的

(2)是通过采取军事手段维护国家安全

(3)表现形式是战争、军事威慑和军备竞赛

(4)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结盟均势威慑

非传统安全:

是除军事威胁以外的各种安全。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的,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的安全问题。它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如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疾病蔓延、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民族宗教冲突。

18. 我国维护安全,实现合作共赢的内涵

基本定位:共赢合作

(1)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不做任何国家的附庸;

(2)探索独立自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学会在参与国际多边机制中,实现我国的安全利益;(3)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4)以合作促和平,以斗争促合作。

19. 中国在国际安全领域角色

中国国际角色的三个重大变化:

(1)中国由一个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变成一个迅速崛起的、并对地区和世界事务越来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

(2)中国由国际体系的反对者、旁观者正在变成一个积极参与者和改造者。

(3)中国由一个过去被国际社会忽略或偶而借助的对象正在变成一个既被重视、又被借重、同时又加以防范和制约的对象。

20. 如何应对国家安全新挑战

调整中国自身战略和行为方式,应对新的安全挑战

“一大平衡”:独立自主与参与国际合作。

“两大关系”:国际规则与国内体制;融入国际制度与改造国际制度。

“三大难题”:

中国的弱势地位造成的在国际合作中的相对不利处境;

地区安全机制中近年来出现的共同对付中国的倾向;

现行国际规则中存在的某些不公正、不合理甚至损害中国利益的情况。

现行国际规则中存在的某些不公正、不合理甚至损害中国利益的情况。

教师分工如下:

1-4季岩砚;5-7陈润源;8-9刘文东;10-11王银江;

12-14汪朝晖;15-17王晓红;18-20张益铭

、如何看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针对这种形势你认为中国当务之急应当采取哪些措施?答:2010年上半年的全球经济形势表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全球实体经济的复苏之路仍然十分曲折和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将继续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在稳定外需的同时加大结构转型力度,成为贸易政策调整的最大考验之一。一、全球经济仍将保持缓慢复苏势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目前仍在持续。很大程度上是受对美国消费复苏和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强劲增长拉动美国出口增加等乐观预期的影响。欧洲经济因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南欧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而受到影响。相对于美国而言,对欧洲经济前景并不乐观,但缓慢复苏的预期目前并没有改变。日本经济已保持了4个季度的增长,经济在2010年的表现逐步趋于乐观。今年以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韩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在出口和国内消费增长的带动下继续保持了强劲复苏势头。

二、全球金融风险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和前一阶段其次,尽管南欧三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对欧洲和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十分有限,相比,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

加。总体来看,2010-2011年全球增长的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复苏之路仍然十分曲折和艰难。三、我国出口的恢复性增长将呈现“前高后低”态势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影响,全球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由于国际贸易订单和实际交易之间存在时间差,出口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可能会在下半年有所显现。我认为针对这种形势中国当务之急应当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妥善处理促进出口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第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将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者信心作为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应明确表明维持现有储备资产结构和支持欧元稳定的态度,防止出现欧元大幅度贬值带来资产缩水问题的长期化,实现储备资产增值保值。第三,积极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抓住机遇,做好相应的政策准备。第四,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2、试述奥巴马主政一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状况,并谈谈你的感想。

答:总体看来,2010年中美关系有四个未变:其一,美国对华战略倚重未发生根本改变,其对华战略借重的势头并未减弱。其二,中美关系的基础总体仍未动摇。两国经济摩擦的深度与频度虽在上升,但不会根本冲击两国战略合作大局。其三,奥巴马团队总体对华态度没有根本改变。尽管对中国有期待太高进而落空的遗憾甚至不满,但理性对待分歧是双边关系成熟的标志,发展美中关系仍是美国的最高利益。

如果细加分类,中美之间的主要问题主要因三个变量而催生。一是在2009年被刻意压制或掩盖的问题开始发酵,如对台军售问题。二是因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发酵而强化的问题,如贸易保护主义、谷歌事件等。三是美国发展转型衍生的问题。比如,奥巴马“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鼓吹美国经济结构、消费方式的重大调整,尤其强调美国要加强出口导向,以此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调整结构。在这一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问题开始由少数国会议员与部分利益集团的炒作上升到战略高度,进而容易演变成集体对华施压的战略性举措。除去上述变量所导致的众多问题外,还有一些力量在人为激化中美之间的矛盾。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海外舆情。

我认为不管是美国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他们代表的都是美国的富人的主要利益,包括军工复合体(如波音,洛克马丁),石油大亨(如埃克森美孚),金融财团(如摩根大通)等的利益,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着美国的政治。再加上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差异,所以中美关系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3、简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当前改革思路。

答: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相结合的分配制度。2、按劳动时间多少分配。3、按生产要素:比如资金技术设备等,以公司股份的形式获得相应的利润分红等。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当前的改革思路是:主要从4项措施来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壮大县域经济,积极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

2、低收入群体获扶持。重点帮助因企业经营困难或倒闭而产生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增加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努力减轻低收入群体在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支出负担。

3、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

4、加强个人收入调节。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体现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要求,强化税源监控,以调节高收入为重点,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同时,加强对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严格控制职工福利费在职工总收入中的比重,严格控制以本企业产

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

4、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生活状况怎样?请结合自身所见所闻谈谈你的看法。

答: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来说,有了很大改善。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欲求甚至人生态度等,也与传统农民工有着很大区别。虽说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尚未彻底打破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也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着一些共同的社会问题,但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了庞大的新一代群体。

从数量上来看,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在我国2.3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从年龄来看,据全总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从婚姻状况来看,有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据国家

统计局数据对比,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新生代农民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而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烙印。新生代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他们在择业时更强调获得尊重,工作目的取向出现多元化,倾向选择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而且继续学习和再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新生代农民工更年轻、文化程度更高、见识也更广,其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外出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希望有继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但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又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职业经历刚刚开始,职业道路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职业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变数。新生代农民工比较重视闲暇的价值,闲暇效用及价值得到体现,加班意愿更具弹性。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远远大于农民角色的认同。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因其所出生的特殊年代,虽然他们依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他们不仅以城市的建设者的身份出现,而且也以城市的主人公的身份出现,思想、法律和文化素质都明显在逐步提高,也许这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吧,这可能也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完成的过渡阶段吧!

5、社会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化有哪些区

别?

答:思想文化是为人的利益和需要服务的,不同人的不同利益和需要决定了思想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

在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人身依附关系,反映这个社会本质的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官”本位,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特权思想、专制主义、官僚作风等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取得了自己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们的实际地位是由物决定的。于是,人与物的关系完全颠倒了,物尤其是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以及这个一般等价物的资本形态,决定着人们的身份、地位、权利等。所以,反映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腐朽思想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物”本位,拜金主义、奢侈腐化等是具体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由于追求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各种各样的社会事业归根到底也都是为人服务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正是反映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这种根本要求,其价值取向是“以人文本”,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标准、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文化。

6、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怎样?你认为中国政府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答: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是,

1、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美国虽然和我国并不接壤,其本土也与我国相隔万里,然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未来的走向面临的最强烈挑战依然来自美国。

2、日本对我国安全的潜在威胁

3、印度对我国安全的严重威胁

4、朝核危机对我国安全的直接影响

5、南海诸国对我南沙群岛的现实侵占

虽然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复杂,但总体而言向好的方向发展,趋于和缓:

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

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总体上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4、地区集团化、区域化合作势头不断上升,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

面对以上国际周边安全形势,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

(1)国内实行民主,保障人权,改善民生,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

(2)与美国改善关系,与日本谈判解决争端,与俄罗斯、欧盟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与印、越、朝、

韩等国家改善关系,以谈判和对话的方式解决领土、核化等争端;

(3)加强区域合作,谈判解决争端,坚持和平共处;

(4)在合理的范围内加强国防建设,提升军事实力,保持对敌对势力足够威慑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足够实力。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简答及论述题

1.简答题

(1)国际社会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作出了哪些努力?

答:1990年联合国决定设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经过艰难的谈判,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 年,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并制定了《京都议定书》;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之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

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2009 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 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 次缔约方会议在哥本哈根进行。

(2)什么是低碳经济?

答: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有哪些?

答:机遇一,发展气候有益部门能够提供长期的商业和绿色工作机会;机遇二,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提高中国整体的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机遇三,发挥后发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2.论述题:

大学生如何做到“低碳生活”?

答:所谓低碳生活方式,通俗地说,就是尽可能避免消费那些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和服务,以减少温室气体产生的生活方式。由于人类的活动必须以能源消耗为代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意味着向大气中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人类的现代文明是以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为代价的。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拥有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优秀群体,一直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自然也会成为推动“低碳生活”的重要力量。“低碳”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注意一些生活的细节,就可以为减排做贡献。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态度,是你愿不愿意和大家一起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

二.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问题论述题

1、现阶段影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首先,是两国存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之争问题。主要表现在钓鱼岛的领土归属问题,和东海专属经济区划界以及油气资源开发问题上。这里不再赘述。

其次,中日两国东海划界问题首先是关于能否正确对待历史问题。主要表现在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日本政府审定“新历史教科书”否定和美化侵略中国和亚洲国家的历史问题。长期以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矢口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和罪行,竭力美化军国主义战争,并为已经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的甲级战犯扬幡招魂。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而且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再次,美日事实上针对中国搞军事同盟,第一岛链围堵中国,遏制中国崛起的问题,以及总有一些人在台湾问题上做文章,主要表现在《日美安全保障宣言》对是否覆盖台湾搞模糊战略,公然宣称覆盖钓鱼岛,中国对日本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务理事国问题势必持反对态度。

另外,日本在民间战争赔偿问题,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以及光华寮等问题上都影响两国关系健康发展。

中日两国关系交恶的主要背景和现实原因

第一,日本谋求政治军事大国与对历史错误态度的矛盾。日本随着在战后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后,目前正在试图摆脱“二战”战败国地位受到的种种限制,谋求成为与其经济地

位相称的世界“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但是,日本却又在历史问题上表现严重的错误态度和做法,这不能不引起中国、韩国等“二战”受害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警惕和反对,担心历史重演,引来新的战争灾难。

第二,两国存在地缘政治矛盾和冲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迅速崛起,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在亚洲发挥主导作用。出于对中国迅速崛起的担忧和嫉妒,再加上两国间存在的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矛盾,两国的发展战略形成一定的地缘政治矛盾和冲突。另外,中国目前蓬勃发展的势头与日本迟迟难见复苏的前景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使日本人失去一贯以来的心理优势,其嫉妒的心态也可以借挑衅中国得以释放。

第三、美日相互勾结遏制中国崛起。这是两国共同利益决定的战略需要。美国人按照冷战思维,担心中国可能成为影响自己世界霸主地位的战略对手,这使得遏制中国崛起成为美国的既定国策。美国目前已从伊拉克战争中脱身,重新恢复全面遏制中国的政策,这一切需要日本作为自己忠实的帮凶;而日本则借助美国的默许、支持和撑腰,摆脱“历史羁绊”,成为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大国,达到遏制中国发展强大,保住其亚洲主导地位的目的。

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中日两国目前关系冷峻,但是,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有利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随着彼此经贸依存加深、文化交流的深入以及人员往来的增多,维护符合时代和地缘特点的共同利益还是改善两国关系,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当然,前提是日本方面必须正确对待历史,妥善解决好两国之间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

2. 如何从中国和平发展大局和国际战略高度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一)中国30年发展已然崛起,新巨人仍显虚弱,大国崛起必然带来全球战略格局的大变动,世界大国的焦虑、周边小国的恐惧,这一切演变成2010年以中国维护海洋权益为表征的外交斗争局面。海权争端的背后其实是有关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这说明了海权之争是中国崛起中遇到的一大难题。

(二)美国插手中国与邻国海权之争,目的是重返亚洲围堵中国。美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维护在全球的领导地位,不容任何国家挑战。巩固美韩、美日军事同盟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东亚支点;同时积极介入南中国海的海权之争,利用相关国家牵制中国,其实背后都是中美两国较量,也使得海权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艰难。

(三)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世界潮流,中国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真正发展强大起来尚任重道远,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战争已经不是解决领土争端的有效手段。中国必须树立爱好世界和平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和国际威望,有力回击中国威胁论。绝不能让海权争端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绊脚石。

(四)在维护海权上决不能示弱,但又要“斗而不战”才是上策。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如果连自己的合法权益都不能有效维护,谁还能指望你在国际事务中主持公平正义呢?该发声就发声,需发力就发力,该强硬就强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良好愿望,历史经验证明蓄谋的或偶发的事件均可引发战争和军事冲突。对此也必须有忧患意识。

(五)解决海权之争尚待时日,需要智慧并策略应对。有关国家在海洋权利上的争议,应该由当事双方通过友好协商以和平方式来解决。中国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既坚持原则,决不妥协,也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需要缓冲矛盾争取时间,努力增强对这些岛屿和海底资源的开发利用保卫能力。

(六)在维护海权问题上爱国热情诚可贵,理性行动价更高。应该信任党和政府。我与邻国海权争端不好一味咄咄逼人,摇旗呐喊,激情有余,睿智不足,甚至主张不惜一战。这恐怕只会为反华势力助力,绝非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还必须警惕种种破坏中国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阴谋,保持理性清醒,防止过激情绪。相互尽量避免刺激对方,暴力攻击对方机构,羞辱殴打对方人员。

三.国家教育规划简答及论述:

简答题: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什么?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是什么?

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能力。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第一,“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第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第三,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继续坚持“两为主”原则。

第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第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第六,要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论述题:

如何看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

答:1、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政治、科技、文化体制改革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实行现代企业制度,重视地区经济发展,改革政府机构和转变职能,中央许多部门、行业不再直接管理企业、科研单位及其人、财、物了,对专门人才的供求逐步通过人才市场走向社会化。这不仅使原有部门、行业所属的300多所高等学校中的相当一部分学校遇到的服务面向、学科和专业结构、发展战略等问题以及办学经费不足的困难日益突出,而且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许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也深感原来地方所属高等学校的规模、学科和专业结构等不能适应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从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来看,对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日益紧迫。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综合化,学科之间的互相交叉、渗透日益增多,过多的单科性、行业性强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说,影响和束缚了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单科性、行业性强的学校若都要通过自我完善与膨胀,发展成小而全的综合性大学,这不仅会打乱人才的科类、专业结构,而且也是低效益的和有限的教育投资所达不到的。所以,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甚至一部分条件成熟的学校进行合并,集中有限资金重点办好一批学校,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的内容如下:

第一,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其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第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第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提到了现代大学制度,即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它是用16个字表达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社会参与、民主监督”。

第四,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第五,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

3、要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完成好各项发展任务,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根本不行的,必须在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措施保障方面迈开新的步伐。《规划纲要》的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特别提出要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经费方面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经费管理,明确提出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在高校实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公办高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这也是比照国际通行做法,目的就是要强化制度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让高等教育领域公共资源配置在阳光下运行。还有国家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高等学校既是优质资源普及共享的收益者,更是优质资源开发和应用的主要参与者,势必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规划纲要》准备在今后三年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涉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和改革的项目内容也有不少。如果组织领导和措施配套能够很好到位,相信我国高等教育的事业定为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再创新的辉煌。

四.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简答及论述

简答题:

1、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第一,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和开拓创新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

2、党中央对深圳特区提出的新要求是什么?

第一,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探索新路。

第二,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

第三,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

第四,继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五,继续推进党的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保证。

3、经济特区的概念是什么?我国现在又哪几个经济特区?

所谓经济特区,是指主权国家或个别地区在其境内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开放政策和特殊

管理体制,以此实现特定经济目标的特殊区域。

中国共有5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广东的深圳、珠海和汕头,福建的厦门,以及海南。论述题:

经济特区未来应该如何坚持科学发展。

1、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

2、站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的前列

3、新的征程,需要新时期的智慧、勇气与魄力

4、重提“杀出一条血路”的当年之勇,为公平正义与尊严开拓一条阳光大道

5、肩负起综合改革的历史使命

6、新时期特区的定位首先要与国家发展战略相联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