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大科院中国文学史笔记第四卷整理 期末考试

南大科院中国文学史笔记第四卷整理 期末考试

南大科院中国文学史笔记第四卷整理 期末考试
南大科院中国文学史笔记第四卷整理 期末考试

第七编明代文学

绪论

明代文学近代化变革的标志:《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刊刻和风行;《西游记》和《金瓶梅》的问世;编著章回体小说。

明代中后期俗文学兴盛的标志:戏曲的繁荣;章回体小说的兴盛,《浣纱记》第一次用昆腔曲调写作。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章回体/章回小说: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每个故事又相互勾连。现存的宋元平话被认为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代表有《三国演义》、《金瓶梅》。

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

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发展的意义:P13-P14

明代文学为什么以小市民阶层或商人为客观对象?

①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后期文人与商人等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产生了一批愿意为市民阶层服务的文人士子。

②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市民。商人的生活、情趣、形象在民代的文学中显得举足轻重。加上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③人们的艺术趣味渐趋世俗化,文学题材重日常琐事,语言俚俗明白,“寄意于时俗”。

④主观唯心思想的活跃促进文学向着个性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历史演义: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国演义》的主旨: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三国演义》作者为什么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①民间长期流传的话本对作者的影响,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如苏轼《志林》载“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②作者本人有着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宣扬封建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

③作者本人有着深厚的儒家仁义思想,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反对暴政的愿望,把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最能迎合广大民众的愿望;

④民族观念、爱国思想的反映。“恢复汉室”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拥刘反曹加强了对蜀汉正统地位的肯定。

《三国演义》的“悲剧说”怎么理解?

《三国演义》一度被称为“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以刘备为首的蜀汉集团的悲剧性英雄人物为他们的政治理想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但均以失败告终,并且一个比一个死得惨烈和悲壮。这些个人悲剧又进一步导致了蜀汉集团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深渊,使得整部小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悲剧色彩十分浓厚。究其原因,是他们自身性格的弱点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致使他们做的都是无谓的牺牲。如诸葛亮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愚忠观念使他仍旧继续扶持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刘备固守着所谓的“义”,关羽骄而自矜,重小义而不顾大义

的性格都造就了他们悲剧的一生。一部《三国演义》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历史、正义与邪恶、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时”的冲突中,带着一种悲怆和迷惘的心理,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寻和呼唤。→悲剧

如何理解《三国演义》中的“勇”和“义”?

①“义”的描写重要通过关羽来描写。如桃园三结义,突出的是兄弟之间的情义;千里足单骑,突出的对兄长的忠义;义释华容道,突出的是对自己有恩人的知恩图报的情义。小说中的“义”带着封建性质,同时又渗透着民间理想的政治标准,反映当时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

②“勇”是通过对武将的描写,尤其是刘备手下武将的描写。如关羽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的大战当阳桥;赵云的大战长坂坡,长坂坡单骑救主。

《三国演义》是如何描写战争的?

①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它写战争表现各异,或以寡敌众,或以强制弱,充分显示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辩证的战争艺术描写,将战争作为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②重视描写战前周密的部署,如孙刘联合,舌战群儒。突出智斗,如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战略决策等。,

③重人物,轻场面描写;重写胜利者,轻失败者。

④在激烈的战争中穿插一些比较轻松的场面,使战争描写也洋溢着诗情画意。把战阵写得张弛相间,主次互衬,富有节奏感。如在赤壁之战中,大写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

第二章《水浒传》

《水浒传》起义失败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招安,农民起义领袖思想上的局限性。宋江、卢俊义等人有浓厚的“忠君”思想,所想的是博取功名、封妻荫子,存在严重的动摇性、妥协性。

②社会根源: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③起义主体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梁山起义的“革命目的”并不明确,农民阶级小生产者得意识和自身文化水平的地下使他们不能形成一种“合力”。

《水浒传》中的“奸逼民反”怎么看?

《水浒传》中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反抗压迫的英雄形象,其中小说中“奸逼民反”指的是官逼民反、官逼官反、窛逼民反。其中奸逼民反的典型是林冲,林冲遭高俅陷害发配沧州,后又遭陆谦暗算,失手杀了陆谦,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另外还有如杨志属于窛逼民反、官逼官反,他奉命押运生辰纲,结果被梁山泊寨主晁盖一伙半路劫走,同时梁中书的不信任使得杨志走投无路,和鲁智深占山为王。由良民被逼迫为寇的还有鲁智深、武松等人。《水浒传》通过奸逼民反这一主题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贪官污吏、恶霸豪绅无恶不作,官商勾结,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深刻矛盾,民反在小说中顺理成章。《水浒传》的“忠义说”(一曲忠义的悲歌)怎么理解?

《水浒传》具有浓厚的“忠义”色彩。梁山好汉的个人行为或者集体行动都是在忠义二字的指引下,都是因替天行道而起的。小说中的“忠义”思想融合了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但同时它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离不开传统封建道德观念。小说中的“忠”是愚忠,作者所描写的梁山好汉即使对当时黑暗社会不满,仍是维护封建正统思想,对封建帝皇一味忠诚,如宋江喝毒酒时的“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来表达他的愚忠;而“义”是盲目的义,如很多人跟着宋江起义不惜牺牲自己、他

人的生命,死心塌地,盲目跟从,只为报答或是所谓的行侠仗义。连出身低贱的李逵也为了一个“忠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由此可见,封建的“忠义”观念不但毒害上层阶级,对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毒害也是极其深刻的。受封建“忠义”的影响,不但使梁山义军走上了招安的道路,也注定梁山好汉以悲惨的结局告终。不想推翻封建王朝,只想给当政者一个提醒,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梁山英雄命运悲惨的必然性。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吴中四杰:指明代吴中诗人高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因四人都是吴中人,全以文名著称于世,故称“吴中四杰”。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

(其中宋濂也是开国文臣,注重“以道为文”。)

《郁离子》赏析刘基

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思想内容以道为本兼与儒家相结合。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P59)译文: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要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老的猕猴率领(其它猴子)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其中的)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不给(狙公果实),(狙公)就鞭打他们。猕猴们都认为(这种生活)很苦,却不敢违背。有一天,有只老猕猴问众多猕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种的树(结出的)吗?”众多猕猴说:“不对,(果实)是天生的。”又问:“狙公不能得到(果实)(我们)就不能去采吗?”众多猕猴说:“不对,谁都能去采。”又问:“如果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役使呢?”话还没有说完,猕猴们全领悟了。那天晚,众多猕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仓房,拿走他(狙公)存放的粮食,相互拉着手(这里指一起)进入森林里面,不再回来。狙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启示:通过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说明人民一旦觉悟,群起反抗,统治者就只有冻馁而死。

台阁体:以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内容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代表作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茶陵派:明朝前期的诗派,以湖广茶陵李东阳为主要代表。此外,还有谢铎、张泰、绍宝、鲁铎等人。他们主张诗学汉唐,重视诗歌语言的艺术,体现了台阁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代表作李东阳《寄彭民望》、《茶陵竹枝歌》。

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是:对偶性

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

(前后七子想借助复古手段来达到变革的目的,他们不满于台阁体及茶陵派的空廓与庸弱,

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力图以秦汉盛唐的诗文,古雅的文体,雄浑的意象,含蓄的情思来消除理学兴起后诗歌合作中重议论不重意象,主理不主情的弊端)

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的散文流派,以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等为主要代表。他们主张师法唐宋古文,强调文以明道。贬斥文学,认为文学本身是有害于道的东西。代表作品归有光(对文学复古的主张不满,斥责模拟的文风。为文主张根于六经,宣扬道德)《项脊轩志》、《沧浪亭记》、《张自新传》。(归有光文集名称:《震川文集》)

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代戏曲的主体:传奇

四大声腔:昆山、弋阳、海盐、余姚

明传奇: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传奇”即记述奇人奇事。最早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宋话本小说也有“传奇”一类;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杂剧。明嘉靖以后,“传奇”一般专指杂剧以外、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它将南戏这种质朴的民间戏剧形式进行了雅化,体制上更加宏伟,艺术上也趋于精美,不但兼用南曲和北曲,而且用宫调来区分曲牌。(唐传奇指小说,明传奇指戏曲)

三大传奇:《宝剑记》(李开先)、《浣纱记》(梁辰鱼)、《鸣凤记》(王世贞)

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冯梦龙、吕天成,范文若“博山堂三种”:《鸳鸯棒》《花筵赚》《梦花酣》)

至情派:以汤显祖为楷模。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无边文采。(吴炳“粲花斋五种曲”《西园记》《绿牡丹》《疗妒羹》《情邮记》《画中人》)

第七章汤显祖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传奇作品的合称,为明代传奇写作巨手汤显祖所作。这四种传奇都有写梦境的情节,并在剧作中完整地展示了汤显祖的“至情论”,寄托了他的理想之梦,故名。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西厢记》的崔莺莺的形象异同?(结合P112)

同:①二者生长环境相似,都出身名门望族,接受正统的封建教育。崔莺莺是相国之女,杜丽娘是太守的独生女儿,家庭教育和贵族身份都使她们闭锁在闺中,其母是她们的约束者,她们所受的束缚正是整个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

②二者性格有相似之处。作为大家小姐,她们都是幽静、深沉、知书达礼、容貌美丽的少女,都有青春的苦闷,都有对爱情的向往,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都有反抗的精神。

③经历的结果相同。崔莺莺终于等得张生取得了功名,二人团聚;杜丽娘也化为鬼魂陪伴柳梦梅金榜题名,还魂成亲。

异:①杜丽娘所受束缚比崔莺莺更为严厉。从产生《西厢记》的元初到晚明,时间虽过了三百年,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更加厉害,妇女们的斗争更加艰苦。

②《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艺术形象。她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对张生一见钟情,追求的目标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只是对张生相思病的同情、怜悯;《牡丹亭》杜丽娘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一个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及幸福婚姻的勇敢女性。她并非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纯属于女子青春期的觉醒和对爱

情渴望的本能。

③杜丽娘的抗争较崔莺莺更为艰苦、更为坚决。崔莺莺的胜利离不开红娘的大力帮助;而杜丽娘的爱情是靠她个人“梦而死、、”、“死而生”的斗争获得的。

④杜丽娘的性格较崔莺莺大胆、执着。崔莺莺的谨慎、矜持、软弱是很明显的,没有红娘的牵线,她可能不会有胆量与张生私定终身;杜丽娘在无法实现美好愿望时,即使相思而亡,也要执着追求心上人。

《牡丹亭》中《惊梦》一出的分析(结合P115)

《惊梦》选自《牡丹亭》第十出,包括“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内容。

(1)第一支曲牌一方面是写黄莺婉转的无限春光,另一方面是写枯燥单调的闺阁寂寞。

通过一动一静,一闹一寂形成强烈反差,表达杜丽娘摆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期望。(2)第二支曲牌写杜丽娘整装美容后第一次从镜子中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美貌。写出了少女含情脉脉自我欣赏的微妙心理。

(3)第三支曲牌杜丽娘一方面对自己的美貌毫无掩饰地自我欣赏,又为自己的美貌无人欣赏感到惋惜,写出了一种无人理解、知音难觅的感慨。形成了形体美和心灵空的反差,深刻地表现了杜丽娘面对大好春色,心情想有寄托的希望之情。

第八章《西游记》

《西游记》中的悟空与悟能的异同比较?

同:①两人的出身都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孙悟空是玩世不恭的混世魔王,悟能本是玉皇大帝手下的天蓬元帅。

②两人性格中都有着善良、嫉恶如仇,向往自由,同时又对师傅忠心不二的部分。

异:①外形上的差异。孙悟空长得尖嘴猴腮,轻灵矫健,变化多端,一个筋斗可以翻出十万八千里;悟能长着蒲扇耳,一副猪样,笨头笨脑,憨态可掬。

②性格上的差异。悟空聪明机智,桀骜不驯,有万般的本领,无所畏惧,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正直仗义。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有强烈的个性精神,有神化的意识;悟能本性憨厚、淳朴善良。但也喜欢贪小便宜、胆小,贪图女色,自私自利,贪吃爱财,更接近“人”的形象。

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世情小说: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小说涉及世情,主要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于是《金瓶梅》被看作事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金瓶梅》中西门庆的人物形象分析?(简答)P148

①西门庆是一个集官僚、恶霸、富商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三个典型特点是贪财、好色、玩权。作为一个商人开着生药铺却不择手段疯狂的聚敛财富,甚至通过娶妾这种手段敛财。他贪婪的本性使得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②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侮辱玩弄妇女以满足自己的淫欲需求的淫棍和色鬼。有记载被西门庆奸淫过的妇女就有十九人之多,有本为妓女的孙雪娥,有婢女被他收用的迎春、春梅等。他自己最终也因纵欲过度而死;

③西门庆的第三个特点是玩权。他在做官以前是交结官府,一帮权力以此来谋取钱财,欺压百姓,然后是贿赂权奸,用钱来换官追逐权力,在当了官以后获得了实际权势,更加疯狂的

掠夺钱财。

④西门庆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在作者笔下西门庆却表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他并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一个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可以说他是兽性与人性相混杂又相统一的人。他也会因惧怕潘金莲而下跪求饶,会为李瓶儿的病死真情流露,偶尔也会有点“仗义疏财,救人贫难”。虽然这种感情的基础并不纯正,但西门庆毕竟不是一个恶魔,而是一个恶人。

分析《金瓶梅》的艺术成就?(P147)

《金瓶梅》作为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①在创作题材上,“寄意于时俗“,它所描写的是当时的世俗社会、家庭的生活琐事、普通的市井人物,而不是写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标志着我国的小说艺术进入了一个更加贴近现实、面向人生的新阶段。

②在创作主旨上,从立意歌颂理想变为着重暴露黑暗,从表现美转为表现丑。《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在批评社会黑暗的同时,更多的是着力讴歌美好的理想,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金瓶梅》则实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观念的大转变,极写世情之恶、生活之丑,是一部彻底的暴露文学。它在表现丑的时候,常常用白描手法,揭示人物言行之间的矛盾,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这种写法对此后的讽刺文学有极大的影响。

③在人物塑造上,从单色调变为多色调,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金瓶梅》的叙事重心从以往的以组织安排故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人物为主,,明显淡化故事情节,并且克服了先前小说中人物性格单一化、凝固化的倾向,注重多方面、多层次地刻划人物性格,小说描写的大量生活琐事对情节发展没有意义,却能充分展现人物的性格。能细致如微地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一些人物形象中出现了美丑并举的矛盾组合,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流动性。

④在叙事结构上,从线性发展转向网状交织。此前的长篇小说基本上是由一个个故事联结而成,采用的是线性发展的结构形式,而《金瓶梅》则从生活的复杂性出发,发展为网状结构。全书围绕西门庆一家的盛衰史而开展,并以之为中心辐射到整个社会,使全书组成一个意脉相连、情节相通的生活之网,既千头万绪,又浑然一体。

⑤在语言艺术上,从说书体语言发展为市井口语。此前长篇小说的语言深受“说话”伎艺影响,《三国志演义》属于半文半白的演义语体,至《水浒传》、《西游记》白话语言日渐成熟,同时也向着规范化和雅驯化的方向发展,而《金瓶梅》却代表了小说语言发展的另一方面,即遵循口语化、俚俗化的方向发展。它运用鲜活生动的市民口语,充满着浓郁淋漓的市井气息,尤其擅长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刻划人物,神情口吻无不毕肖。

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三言:是冯梦龙对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加工、编辑而成的短篇白话小说集。分三部:《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亦称《古今小说》,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二拍:是凌濛初“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它的问世标志中国短篇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话本小说:话本指说话人的笔本,属于民间文学,在宋代产生,有小说、讲史、说今等类型。话本小说是话本中的一种专指百花短篇小说。(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梗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

试分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P157)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多是善良、正直、淳朴而又能吃苦、讲义气、有道德的正面形象,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被赞美的对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三言” “二拍”中,他们身上有很多

共同特征。他们崇尚敬业,执着为商,受贱商的观念的影响很小,对自己经商充满了自信和肯定,如王生三次经商外出,三次遭遇强盗,却仍没有放弃商业;还有些人把商业作为自己的传家业,重重利逐义,义利兼得,如施复拾金不昧,即使一开始被“利”所诱惑,最后还是回归到“义”上;三言二拍中的商人还知情重情,尊重女性,个性解放,自强自立。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重的蒋兴哥。

试分析三言二拍中的女子形象?(P158)

三言二拍中以男女对照,否定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张扬男女平等,赞扬了那些在学识、才智、能力等方面堪称“巾帼英雄”的女性。

①三言二拍中的女性热情大胆、勇于追求爱情。通过所塑造的一系列生动鲜明并具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宣扬着情爱自由,鞭挞着“理”的残酷麻木与有悖人性。如《崔侍昭生死冤家》中的女主人公秀秀。

②具有世俗的情感。情欲的渴求。“三言二拍”中所塑造的大胆热情的女性形象中,渗透着浓浓的市民意识,她们身上体现的是世俗的情感。爱情对她们而言不仅有关精神也有关肉体,在情欲面前她们不是隐忍克制,而是打破传统的贞节观追求和谐的男女关系。如《珍珠衫》里的王三巧。

③追求平等和个性解放,机智过人。三言二拍中,婚姻关系不再只是古典式的举案齐眉,也不是一味完美的夫唱妇随女子也可以上升为婚姻家庭中的主导者,可以自主选择婚姻对象,具有更浓厚的平等意识。她们机智过人,和男性一样学习、交友,并且有胆识,行侠仗义。

第十一章晚明诗文

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他在《童心说》中指出“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主要人物有“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其中袁宏道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提出“性灵说”,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代表:袁宏道《初至绍兴》、袁中道《听泉》等。竟陵派: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两人都是竟陵人,故名。他们反对拟古,要求抒写灵性,其主张和公安派异曲同工,提出重“真诗”,重“性灵”。但又以公安派的作品有浮浅之弊,企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矫之,以致流于艰涩。代表谭元春《咏九峰山泉》。晚明小品文《西湖七月半》赏析P179

其一,是有身分、有地位的官僚,坐着豪华的大船,摆开丰盛的宴席,奴仆侍奉,演员献艺,船上灯火通明,声乐齐鸣,好不气派。这种人“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即有意自炫而无心赏月,作者一语刺破此辈假冒风雅的嘴脸。

其二,是豪富之家,千金闺秀,携带美貌家童,露坐于船上的平台上,哭哭笑笑,娇声娇气,左张右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这一类人是乘机玩乐,本不想看月,也不必作出看月的样子,其有别于第一类者在于不借“看月”之名,虽然庸俗,却不假冒风雅。

其三,船上有声歌,有名妓闲僧随侍陪游,可见也非等闲之辈。浅斟低唱,颇有韵致,且“亦看月”,较之“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和“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前二类人,似乎要风雅一些。作者用了四个“亦”字,正是比较而言。但这一类人虽然“亦看月”,更重要的却在于“欲人看其看月”,则不免有意做作,其“风雅”也要大打折扣了。

其四,是一批市井好事之徒,他们与前三类大不同,不坐船,不乘车,衣衫不整,三五成群,在人丛中乱挤乱撞,专拣热闹处钻。他们大呼小叫,旁若无人,甚至假装酒醉,东倒西歪,手舞足蹈,嘴里哼着走了调的流行曲调,左顾右盼,洋洋自得。此辈“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无所不看,而“实无一看”。他们以此为乐,什么雅与俗,统统不在话下。古往今来,大凡在人群簇拥的热闹场合都能碰到此辈。作者在此白描传神。

其五,是清雅之士。他们坐的是小船,船上还挂着细薄的帷幢,大约是不想露面吧。明净的几案,通红的沪火,煮好茶,慢慢地品味,二三好友,绝色佳人,一同赏月,确实雅兴不浅。但是他们不想被人看见,有的把小船隐蔽在树荫下,有的则悄悄地划向里湖,躲避喧闹的人群。他们在清净处得以从容看月,而不被别人看见,他们的看月纯是兴之所至,自然而然,并无做作之态。(文章属追忆之作,接摹绘西湖人情态,烘托繁丽热闹的生活气氛,刻画生动传神,层层的白描文字中夹杂着作者醉恋于昔日“繁华靡丽”生活的怀旧情绪。)

第八编清代文学

绪论

分析清代文化专制(P197)

清代文化专制的主要表现是独尊程朱理学,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学术编制,大举编书,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官方编纂大型图书,如《四库全书》、《康熙字典》等,这些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高度集中的体现。

②大兴文字狱,排除异己,消除人们的反清意识。“今之文人,一涉笔唯恐触碍于天下国家。”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笼罩着浓重的皇权专制淫威。

③强化思想控制,以程朱理学统御天下。清代所使用的是被神化了的儒学——理学,在思想领域形成了一统天下的格局。

④由明朝沿袭下来的八股取士,僵化科举制度。八股取士严重限制学术的繁荣,钳制文化的发展。

(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断东西文化交流)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遗民诗人/遗民诗派:清初诗坛,有一批由明入清的诗人,他们都能面对现实,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怀抱拯世救民的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唤醒人心,复兴家国,具有强烈的反压迫和侵略的精神。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军,或表白气节。这些遗民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等。

古文三大家(填空):侯方域、魏禧、汪琬

虞山派:在钱谦益的影响下,在其家乡常熟产生的诗派,建立起“诗有本”的真情轮,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人。冯班为其代表人物,他论诗有独到之处,诗歌也有个人的面目和特色,并以标榜晚唐李商隐而自张一军。

娄东派:明末清初诗派之一,诗派诗人大都为娄东人,故名。以吴伟业为首,主要作家有王昊、黄与坚、吴兆骞、陈维崧等。娄东派论诗推崇唐人,倾向明七子,与云间派相近,却又湛墨守盛唐一派而出入于白居易、陆游等家。代表作吴伟业《圆圆曲》。

梅村体:“梅村体”指明清之际著名诗人吴伟业(号梅村)的七言歌行体叙事诗。以明清易代之际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具“诗史”风格。代表作《圆圆曲》、《松山哀》等。

阳羡词派:清初以陈维崧为首的词派,形成于顺治中期,以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宜兴古地

名称“阳羡”,故称“阳羡派”。陈维崧词作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他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摒弃“小道”和“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反映明末清初的国事,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蒋景祁、史唯园等。

浙西词派: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他推尊词体,崇尚醇雅空灵,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如《卖花声.雨花台》京华三绝:纳兰性德、曹贞洁、顾贞观

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禛提出的论诗主张,神韵即风神韵味。要求诗歌以神韵为宗旨,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诗歌冲和淡远,风致清新,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达到一种玲珑飘逸的风神。如《秋柳四首》。

南朱北王:朱彝尊、王士禛;南施北宋:施闰章、宋琬

纳兰性德(“国初第一词人”P225)《山花子》赏析

译文:刚想诉说心事的时候,梦却结束了,睁开眼睛,在镜子里隐约看到你的样子。突然感到悔恨,从前在一起的日子竟然就那么等闲而过,从前你在我身边的时候我竟然那么不懂得珍惜。你旧时的首饰为何没有带到天上,为何还要留在人间呢?为何总让我睹物思人,不能自已?蜡烛还在烧着,还在流泪,何时才能流干它的眼泪呢?

“多少”句:语自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容若翻为问句,怜意更深,亦示彼此之间的深情无悔。“滴残”二字更使得红烛似人,格外凄凉。

此词写容若做梦,梦中见恋人对镜描眉,醒来后无限惆怅难过。从下阕“环佩”和“钿钗”的用典来看,这首词所写的女子不是卢氏,因为王昭君和杨贵妃都是宫门中人。“春山”一词代指女子双眉,容若词中不少描写恋人双眉的句子,都极出色。

从意思来看,这该是一首悼亡词。

“欲话心情梦已阑”,这句化自辛弃疾《南乡子·舟中记梦》的“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辛词正巧也是记梦,也是话未说而人已醒,容若埋怨勾起他睹物思人的那些钿钗环佩,辛弃疾埋怨的是那“不管人愁独自圆”的前夜的月亮。

(纳兰词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运笔行云流水。)

第二章孔尚任《桃花扇》

桃花扇的创作主旨、艺术成就、创作特征?(P242)

创作主旨:《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以复社文人侯方域何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以南明王朝的政治斗争为中心时间。反映了明末动荡不安、矛盾纷繁的政治,从而揭示明代覆灭的历史教训,达到警示的目的。(《长生殿》通过兴亡之感突出李杨的爱情,李杨爱情是表现的主题;而《桃花扇》是借爱情离合写政治兴亡。)

艺术成就:①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其中所叙述的事件大部分经过作者的考证,出现的任务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严格遵循历史;

②在艺术结构上,以侯、李爱情为线索,组织进多方面的社会矛盾,严整紧凑,道具“桃花扇”贯穿全剧;

③另外,其曲辞亦流畅优美,富于文采。《桃花扇》夹爱情与政治斗争巧妙结合,展现了我国古代爱情戏的新发展。

④《桃花扇》在清代传奇中是一部思想和艺术达到完美结合的杰出作品。(结合艺术特色)艺术特色/创作特征①孔尚任在创作中采取了真实的原则,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展示弘光小王朝兴旺的历史面目,基本上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同时又善于对历史事件进行适当的加工。

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桃花扇》中人物形象众多,且大都人各一面,性格不一,即使是同一类人也不雷同。这显示孔尚任对历史的尊重,如实写出人物的基本面貌。桃花扇》中塑造

了几个社会下层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妓女李香君和艺人柳敬亭、苏昆生。他们在剧中是最高尚的人。他们关心国事、明辨是非、有着独立人格,使清流文人相形见绌,更不要说出在被批判地位的昏君、奸臣。

第四章《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作品的主要内容;艺术成就?(P263/269;P264)

主要内容:《聊斋志异》顾名思义是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二是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三是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如《促织》;四是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寓言故事,如《骂鸭》、《画皮》。

艺术成就:①《聊斋》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素质,丰富了小说的形态。其中结撰的故事多是记叙详尽而委曲,如王桂庵苦寻芸娘,好事多磨。且作品类型多样。

②《聊斋》里较之以前的文言小说,更加强了对人物环境、行动状况、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如《聂小倩》中鬼女聂小倩初入宁采臣家对婆母之戒心能理解承受,尽心侍奉,对宁采臣有依恋之心,却不强求,终使婆母释疑;《聊斋》使小说超出了以故事为本的窠臼,变得更加肥腴丰美,富有生活情趣和文学的魅力。

③《聊斋》中许多篇章带有诗化倾向,小说叙事中运用了诗句、诗意,吸取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且许多篇章程度不同地带有诗的品格特征,造成扑朔迷离的意味。如《婴宁》、《白秋练》。

④叙述语言风格多样,多使用的是是优美、典雅、精炼、传神的文言,,较一般的文言浅近,行文洗练而文约事丰;在保持文言基本体式的限度内,人物语言有雅俗之别,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如《邵女》中媒婆说媒的话语等都宛如实景实情。

第五章《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如何抨击“八股取士”这一制度的?

①《儒林外史》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如小说开篇就借王冕之口来通斥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以为追逐功名富贵。

②以强烈鲜明的对比凸显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如小说中描写了周进和范进这两个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的可怜又可笑的人。周进应考失败,被考上举人的王惠奚落;范进中举后以前奚落他的人都对他恭恭敬敬,鲜明的对照,显示出科举制度造成的文人社会地位和人格的不平等。

③通过周进、范进的悲喜剧效果辛辣地讽刺了这种弄得人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并且着力描写周进、范进命运转变中环绕在他们周围人物的色相,深刻地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危害,及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

④通过对书中各种人物细节描写,写出了科举制度派生的一批沽名钓誉的所谓“名士”,还展示了被科举时代异化了的读书人的迂腐熏人的灵魂。

从名利观、人生观、金钱观、女人观等方面分析杜少卿和杜慎卿两者的差异?

名利观:杜慎卿对外标榜淡薄科考,想做雅士,相反,他却十分热衷于科举取世之道,爱财,有用银子来做日后的为官之用的打算,可以说是一名“假名士”;杜少卿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他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不愿跻身于黑暗的官场中,崇尚自由,是一名真儒士。

人生观:杜慎卿的人生观就是及时享乐,追逐所谓的“雅”。他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寻找男风、纳妾选美来满足自己玩的欲望,他玩别人也是玩自己。以庸俗为浪漫,在自我

满足的虚荣中过着无聊的生活,还兼有闲得发腻的纨绔子弟与斗方诗人的恶习和造作;杜少卿将球传统的美德,在生活和治学中有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他遵从孝道,“但凡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他敢于向封建权威挑战,驳斥程朱理学,狂傲不羁,却仍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金钱观:杜慎卿在对待金钱方面是十分有分寸的,有把握和计划的。他的银子可以用在这一番“风流”韵事上,但当别人向他借银子时,他又觉得他的银子只能留着自己高中之后运官之用。在杜慎卿的眼中,钱是用来享乐、追逐名利、攀附权贵的;杜少卿傲视权贵,他对金钱并没有什么概念,如同娄老太爷说,他好多银子都是被人骗了去的,但他却扶困济贫,乐于助人,对贫贱困难的人他慷慨资助。

女人观:杜慎卿对女性没有一丝的尊重,他甚至称隔着三间屋也能闻见女人的臭气,一面却迫不及待地纳妾,他漠视妇女权利,更是把妇女摆在最低层。声称“朋友之情,更甚于男女”,实际上是酷好男风,虚伪狡诈;杜少卿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歧视与摧残,他笃于夫妻情爱,反对纳妾。对于争取人格独立的沈琼枝,他充满了敬意,足见了杜少卿妇女观的开明,鼓励赞扬妇女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所做的实际行动。

《儒林外史》艺术成就?P292

①传奇性到写实性,故事性到性格化的过渡。中国古代的白话长篇小说主要以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为主。《金瓶梅》开始描写世人的世俗生活,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是《儒林外史》。它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淡化了故事情节,尊重客观再现,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比如写马二先生游湖,只是按照马二先生游西湖的路线和所见所闻淡淡地写。②人物性格摆脱了类型化,而有丰富的个性。古代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是脸谱化的,但《儒林外史》掀掉了脸谱,代之以真实的细致描写,揭示出人物的性格,并且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如严监生虽然悭吝成性,但又有“礼”有“节”。

③《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论、评述、论述、讲叙的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例如在薛家集观音庵,让读者亲见亲闻申祥甫、夏总甲的颐指气使,摆“大人物”架势,只是客观地提供人物的言谈举止。

④《儒林外史》完全是作者个人的独创,是作家对生活的体验,积极观察,感应之后再审美地进行创作。它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⑤《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能够真实地展现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第六章《红楼梦》

《红楼梦》中钗黛二人的同异?P305

同:①出身高贵。薛宝钗出身于四大家族的薛家,林黛玉祖上也是连袭四代侯爵爵位,虽然到林如海那一代家道中落。

②貌如天仙。林黛玉是凄美型的美人,多愁善感,柔弱女子;薛宝钗是典型的符合封建标准的“冷美人”。

③才比易安。黛玉是当之无愧的才女,而宝钗也有着不凡的学识和才华。

④叛逆抗礼。黛玉孤高自许,我行我素,用剑客的话语揭露着虚伪和庸俗,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性格充满了矛盾;宝钗涉猎广泛,在诗歌创作中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

异:①宝钗矜持自重,言谈举止从礼合节,律己甚严,自觉地用“礼”约束自己;黛玉洒脱俊逸,她任情率性,保持了自然的性情。

②宝钗冷酷世故,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奉行“悦亲”之道,事事让长辈高兴,

处事圆滑;黛玉孤标傲世,我行我素,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全部的生命。

③宝钗自珍自爱,从容大度,宽厚豁达;黛玉自叹自怜,多愁善感。

④宝钗安分随时,罕言寡语,守拙装愚;黛玉似喜非喜,似蹙非蹙,真性情。

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化发展

性灵说: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诗歌理论。所谓“性灵”,含义包括性情、个性、诗才。他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主张即“情”求“性”。诗歌创作要尊重人的自然本性,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以七绝和七律尤佳。

肌理说:清代翁方纲的论诗主张,他用“肌理”一词来论诗,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作诗必须以学问为根底,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

乾隆三大家(填空):袁枚、赵翼、蒋士铨

桐城派: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主张为文以“精、气、神”为主,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服务当代政治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

(试论述桐城派主张--简答: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常州词派:嘉庆初年由张惠言开创的词派,代表作家有周济等。论词主张取法《风》、《骚》,强调比兴寄托、意内言外、“深美宏约”之致,反对无病呻吟和单纯咏物的作风。其词学主张对于尊崇词体,开拓词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是重形式、轻内容,意境狭窄,且由于过分强调寄托,有时不免流于晦涩。

第九编近代文学

第一章龚自珍

分析龚自珍的诗P367

龚自珍以深重的史识为诗,把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没落形势,清晰地揭示给世人,特别具有警世、醒世和惊世的力量。

他的诗歌主要是围绕社会政治着议抒慨,基本倾向是重意而多陈述的笔墨。

其诗多用象征影喻,想象奇特,文辞瑰玮,接受庄子与屈原的影响较大,其中贯穿一种诗人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

第三章

诗界革命:近代后期有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更新带来的文学变革之一,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成为其旗帜的是黄遵宪。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试题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 );第二期是( );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 )、( )、( )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 )》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 )》、徐陵的《( )》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 )、 ( )。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 )》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 )》(“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 )写时事。 4、《( )》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 ),代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 文学基础考研 竹林七贤(97)孟寒岛瘦(01)《虬髯客传》(02)元白体(02)盛唐气象(15)敦煌变文(16) 1.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98) 2.唐传奇与宋人笔记比较。(99) 3.论建安文学的风格。(00) 4.论诗家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创作艺术上的共通性。(09) 5.鲁迅说:“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请你就魏晋的文学的创作谈谈自己的看 法。(10) 6.结合李商隐试论晚唐诗歌特色。(11) 7.比较六朝志怪小说和清代志怪小说。(12) 8.谈谈唐传奇的艺术特点。(14) 9.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15) 10.试论述汉魏六朝乐府诗的演进。(16) 11.韩孟诗派诗歌史背景及艺术特色。(17) 北大中文本科课程考试 《霍小玉传》正始之音花间词派正始之音宫体诗牛李党争志怪小说古文运动吴中四士花间集 1.结合具体作品说说李商隐主要通过哪些艺术手法营造朦胧的意境美。 2.谢朓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发展。 3.结合诗句分析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特点。 4.结合诗句分析李白诗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 5.结合作家作品介绍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重要发展阶段情况。 6.唐朝诗歌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论述分期的由来并举出每个时期的作家及 流派。 7.建安诗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8.结合作家作品,谈谈对“中唐之再盛”的理解。 9.举例作家作品,论述从建安到西晋文学风气和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10.韩愈“以文为诗”。 11.请举例说明魏晋南北朝辞赋的新特点。 12.比较李白和杜甫。 13.结合作家作品,分析李白、杜甫对中晚唐诗歌的不同影响。 14.结合文学史写出魏晋南北朝诗风的演变; 古代文学考研考点 徐庾体讲经文裴鉶《传奇》 1.六朝志怪小说的特点,举出三部代表作。 2.韩愈、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唐诗歌运动的两种倾向。 3.联系中唐诗歌发展背景谈谈李贺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表现特色。 4.试论初盛唐之际诗歌艺术的发展。 5.试评述白居易和元稹为代表的诗歌运动的理论。 6.试论建安风骨及其对诗歌史的影响。 7.结合诗歌发展和社会风尚,谈盛唐山水诗对齐梁山水诗的继承和发展。 8.简述“永明体”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9.建安诗风对唐朝诗风影响的具体体现。 10.论初盛唐时期诗人对诗的复古理论和创作实践。 11.论述李白杜甫对晚唐诗歌的影响。 12.结合具体的诗人诗作,谈谈你对“诗到元和体变新”的看法。 13.试论晚唐诗风的新变及其代表诗人的创作情况。 14.论述杜甫创作对律诗发展的贡献。 15.论述从建安到太康的诗风演变。 16.论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中国文学史笔记(宋元)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西昆体 是宋初试探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派别。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内容大都是点缀升华歌功颂德应酬唱和,多使用七律等近体诗,对仗工整,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西昆体在艺术上也有很严重的缺点,西昆体大多专门效仿李商隐诗艺术外貌而,缺乏真挚的感情和深沉感概,往往徒有其表华丽外表而缺乏内在意蕴。(西昆体衰败的真正原因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且诗歌立于模仿缺乏自主精神但西昆体对后世创作有一定影响) 2江西诗派 是北宋末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人物以黄庭坚,陈师道为核心,及陈与义,吕本中等人,代表作有吕本中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该诗派在诗歌创作的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受到黄诗的影响,主张自成一家,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多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就因为这样导致脱离了现实。靖康事变使诗派风气发生转变,负面影响较大,但它们仍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辛派词人 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共同点是:1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坚定的爱国主义者2.注重内容表达大胆冲破词的格律和音律限制以文为诗进一步发展了词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3继承了稼轩词的豪放词风。缺点:辛派词人虽极力师承辛弃疾但缺乏战斗经历又无辛弃疾胸怀抱负文学素养,因而学习辛词往往流于表面得其豪放失其沉郁不免有粗疏率直之弊。 4四灵派(永嘉四灵) 南宋中后期出现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四位,因为四人都出自叶适之门四人的字号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称为“四灵”该诗派以贾,姚为宗。反对江西诗派晦涩诗风,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诸多作品内容多为题咏景物,专攻五律,以萧散野逸,平淡简远相雕榜,诗歌表现出清新恬淡,平易。写作手法上多使用精炼语言,白描刻画景物,很少用典。该派诗歌题材的主题多由于寄情山水反映失意文人的隐逸和闲适情趣,故作品多脱离现实,该诗派对此后的江湖诗派的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5话本 说话活动的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之为话本 6南戏 南曲戏文的简称,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是在宋杂剧角色体系完备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民间艺人以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 7四大传奇 即指元末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是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纠葛为题材的戏文,侧重写封建社会妇女对纯真爱情、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她们在封建礼教禁锢和熏陶下形成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性格。四剧的主要人物都是妇女,剧本内容方面的共通之处是:不仅在婚爱纠葛或家庭矛盾的描述中表现了女主人公们对爱情的忠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她们受到的封建礼教的迫害和对其进行的抗争,还在人物的交往或事件的处理中,展示了她们正直善良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美的道德情操。她们大多性格坚毅,处世有主见,无论对个人婚爱的处理或家庭纠纷的解决,都表现得有胆有识,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复习资料及答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习题库)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试题库 鲁克兵 一、填空题 1、,壮心不已。 2、何以解忧,。 3、,食野之苹。 4、,若出其里。 5、明月照高楼,。 6、高台多悲风,。 7、援琴鸣弦发清商,。 8、,志若无东吴。 9、薄帷鉴明月,。 10、箫管有遗音,。 11、,手挥五弦。 12、,梦想骋良图。 13、郁郁涧底松,。 14、,濯足万里流。 15、何意百炼刚,。 16、,斗酒散襟颜。 17、众鸟欣有托,。 18、采菊东篱下,。 19、晨兴理荒秽,。 20、,依依墟里烟。 21、,吾亦爱吾庐。

22、,良苗亦怀新。 23、,双鬓鸦雏色。 24、白骨露于野,。 25、祁祁伤豳歌,。 26、云日相辉映,。 27、,园柳变鸣禽。 28、,游子憺忘归。 29、余霞散成绮,。 30、单衫杏子红,。 31、白骨露于野,。 32、祁祁伤豳歌,。 33、江南无所有,。 34、丈夫生世会几时,。 35、大江流日夜,。 36、天际识归舟,。 37、风光蕊上轻,。 38、,晓灯暗离室。 39、禅噪林愈静,。 40、,曾何足以稍留。 41归去来兮,。 42文学自觉主要体现在文学分化、文体区 分、审美追求三个方面。 43曹植在《白马篇》一诗中,通过幽并游侠儿的形象,寄托使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44、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观沧海》,第一个以 山水诗著名的诗人是谢灵运,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是《燕歌行》,第一个大量创作七言律诗的诗人是杜 甫。 45、记言则玄远冷峻,。

46、曹植的《_洛神赋______________》善于对女性形貌姿态的描写,是建安 时期优秀的抒情小赋。 47、建安七子中,被刘勰许为“冠冕”的是王粲。 48、建安七子是指、、、、、 ,以诗文著名于世。 49、竹林七贤是、、、、、 。 50、竟陵八友是、、、、、 、。 51、北朝著名的三大才子是、、。 52、我国最早的大型政治抒情组诗是。 53、陆机的《》是早期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54太康诗风的繁缛特征主要表现 在、、 。 55、《_______________》八首是晋代诗人左思的代表作。 56、西晋末年最擅长于写游仙诗的作家是。 57、王羲之的《》既是散文杰作,也是最著名的书法作品。 58、玄言诗的代表诗人是和。 59、陶渊明的思想倾向主要是和。 60、陶渊明的文章《》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61、我国第一位把田园劳动作为审美对象的大诗人是。 62、被钟嵘成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63、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代替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64抒情长诗《》和叙事长诗《》,分别代表南北朝诗歌的最高成就。 65、开创的山水诗,使自然景物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66、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和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67、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出现在时期。 68、产生于齐梁时代的新体诗,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为律诗的

《中国文学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史》的读书笔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郑振铎的这套书写于1930年代,所以整体上,有着明显的时代感,措辞、情绪,生发着“五四”后的感觉,用词新颖又古典,不经意地流露着除旧迎新的热烈,不太同于现代的书写方式。 上卷读完,极能感受到“郑氏风格”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有的文学史的写作是多人完成的,可能体例纷杂不统一,而一个人完成的作品会明显带有个人风格,体现个人学识态度。是的,透过他这本书,感受很深。 不知别人写文学史是否都会如此布置,但郑振铎的铺陈实在是过于全面摊开了,基本上是按人来一个个陈述,此人生平,代表词句,有名的人多说点,没什么名气的三两句带过,一个一个又一个人地这么平铺直叙着,颇有堆砌之感,看久了,会觉得累,觉得这些人都差不多,各人的代表性词句也都差不多的样子,作者怎么也不嫌累,还是在絮絮地介绍着。 但他并不是无自己喜好的,遇到喜爱的作家和文体风格,一连串的排比倾泻而下,反复比喻,言辞

轻快,喜爱之情满溢而出。他是抒情的、个人化的,能感受到他对陶渊明、杜甫、新乐府、变文等作者和形式的喜爱,比如他单拎出杜甫成一个小章节,详写他的遭际和不同时期的诗,在别的作者是没有这个待遇的,比如他用了快一页的奔腾不息的各种新奇美好比喻来表现新乐府的清新自然,滔滔不绝不加修整的情感铺面而来。这些时候的他是从漫无边际的陈列里蹦跳出来歌唱着的。 对大大小小诗人、词人、文章作者和作品,历来有很多的评论集囊括点评,所以郑振铎几乎是博采古代的评论来评价一个人,左一句诗品右一句诗话,文白夹杂,细碎分裂,而不是全然地出于他自己的感想。可以看得出他很下工夫,搜集了不同朝代的人的评述相互参照,当然,有时他也会对前人的定论持不同意见,直言他自己的见解。 只是,述那么多作者的生平,他的表达方式几乎都是凝结史书记载的“官位变迁”,三两句讲完一个人都做了哪些官,卒于什么官位和地方,什么谥号,有的会摘一点逸事趣闻讲一下。遇到一大串不太有名的作者,每个人都这么讲,连篇累牍的,读过以后,满脑子都是“著作郎、知制诰、吏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编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一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三卷)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 一.古文运动。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 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五.宋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社会。 (一)宋文学作品,尤其被视为正统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是最重要主题。 (二)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传统,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虽缺少名篇,但普遍程度高。 (三)社会政治功能加强使宋诗文具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负面影响是严肃有馀、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个体抒情意味。 六.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另一个影响——诗文中议论成分加强。 (一)奏议文总数多,单篇奏议篇幅扩展。 (二)不宜说理的题材如亭台记类,也多有议论。 (三)影响: 1.大量出现在诗歌中,会削弱诗歌抒情功能,如理学家诗歌往往变成押韵语录; 2.适度议论为诗歌开辟新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如王安石咏史诗和苏轼哲理诗; 3.宋诗所以有重意倾向,议论成分增强是重要因素。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内忧外患的局面和忧患意识,影响: 一.少歌功颂德,多反映现实;二.表达个人抱负时拘谨收敛。 三.爱国主题的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一.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对宋人文化性的格影响: (一)整合传统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挤。 (二)采取新型生活态度: 1.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强,结盟结党得到普遍认同。 2.认为个人努力和贡献是传统或阶层中一部分,应受到理性和道德制约。 3.个体意识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二.审美情趣转变。 (一)佛教: 1.禅宗是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尤其慧能创南宗禅,经南岳、青原一二传后,更将禅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 2.以内心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 (二)儒学。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结合的传统,更重视内心道德修养。 (三)认为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非小节,应体现在内心而非外表。 (四)审美态度世俗化;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主体是否具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高雅还是凡俗。 三.审美情趣转变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一.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二.宋朝财政措施是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使纵情享乐之风盛行。 三.宋文人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的人生态度: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用词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诗文述志,词娱情。 四.词是宋代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社会对词作的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辽金诗文的成就

《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整理) 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本编依据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先后顺序,重点论述介绍了以下内容:上古歌谣的保存、分类及特点;上古神话的保存、分类及艺术特点;《诗经》的名称、编集、内容、艺术特点及影响;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等重要历史散文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及《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重要的哲理散文;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其《离骚》、《九歌》、《九章》等楚辞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等。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简答论述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大学 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 部分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山水诗并不只写山光水色,名曰“山水”仅举其大端而已。有的关于民生,有的是随性而作·····我们也不能以为只要诗中有了山水描写就是山水诗了,至少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是描写山水才可以算作山水诗。同时还要注意作者对所描写的景物的态度:是将山水本身作为审美对象加以观照,还是假借山水别有寄托。有所寄托的内容也要注意区别才行。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主要作品有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等。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郭茂倩《乐府诗集》说:“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朝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大子夜歌》所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就指出了清新明丽、婉转自然的艺术风格。 2.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如“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丝”和“思”是同音异字构成双关;布匹的“匹”和匹配的“匹”是同字同音构成双关。又如“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的“散”双关聚散的“散”,以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苦”。其它诸如“藕”与“偶”、“莲”与“怜”、“碑”与“悲”、“篱”与“离”等等。双关隐语的运用既体现了作者的丰富联想,也使感情的传达显得含蓄委婉。其次,南朝民歌也善于利用景物传达出深婉的情思,如“渊冰厚三尺,

中国文学史笔记

《中国文学史》绪论 何谓文学 属“文学发生学”或艺术起源论 1、宗教说 2、劳动说:淮南子》“今夫举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3、模仿说 4、游戏冲动说:康德,跟劳动相比,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游戏。 席勒,艺术跟游戏同样都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基本上就是一种过剩精力的表现。 5、自我表现说:厨川白村,文学不是苦闷的象征。 6、吸引本能说:欧威尔(《一九八四》、《动物农庄》)在《我为何写作》中夫子自道A、纯粹的自大B、美学的爱好 C、历史的冲动 D、政治的目的 文学作品:是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都必须有相应的艺术形式。广泛地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个 形象的反应。 概念核心,要有美的规范|(即艺术形式)的参与。 卡西勒,把艺术的世界定义为纯粹形式的领域,文学的世界是一种形态和构质。它必须有有一套很特殊的组织, 跟它本身的一种内在的机理。它有它的趋势和节奏,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当艺术家选择实在的某一方面来表现的 时候,他这个选择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客观化的过程。(进入透镜)

钱基博,(基于《易经》《说文解字》《周礼》《礼记》《释名》的考证)“文”指天文、地文、人文,有“复杂、组 织和美丽”三种含义。“复杂”即言之有物,“组织”即言之有序,“美丽”是“文”的止境。 如何理解文学 美Wellek和Warren《文学论》,指出有两种切入点 1、外部研究,社会内容,侧重作者本身及社会脉络研究,包括历史时代、创作背景等 以陈寅恪对元稹《莺莺传》中崔莺莺身份的考证为例 2、文学作品本身(“字质”,如“诗眼”),外部研究一定不能作为文本的依据。 什么叫文学史 布朗先生,面对学术问题,我们有两种解决的途径,一种叫共时性,一种叫历时性(贯时性)。“共时性”Synchronic,指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时间背景。“历时性”指在一个历史的流程当中有前后关系。 所谓文学史,就是文学历史演变的勾勒,就是指由作品构成的整个体系。文学史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不等于文学批评,后者是分析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也不等于文学评论,后者是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 文学史中的作品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去描写文学的发展,去阐释各种文学内容、形式、思潮、流派及其产生与进展、演变,去寻求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沿革嬗变的过程及意义。简言之,文学史就是要勾勒出文学发展的历史图示。 文学史背后的史观 追踪猎迹文学史:1904年,第一本中文版,林传甲为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课程编写。

《中国文学史》考研袁行霈版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文学史》考研袁行霈版考研复习笔记 先秦文学第一编 论绪 复习笔记0.1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 1传说时期的文学 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商周之际,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 (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2先秦时期文学的形态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决定了文献呈现为一种综合的形态,表现为: (1)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2)殷周之际,中国文化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萌芽于商代的“德”的观念,在周代得以发展,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3)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4)先秦文献往往体现出文史哲综合于一体的特征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3)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 一、客观题 1.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2.(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4.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两潘:潘岳、潘尼 一左:左思 5.(《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6.《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7.(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8.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 9.(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王粲)。 10.(《悲愤诗》)的作者是(蔡琰/蔡文姬)。 11.(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

情寄八荒之表。”) 12.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称为他的象征。 13.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14.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15.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代表作是(《芜城赋》)。 16.《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17.《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衒之。 1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1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20.《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刘义庆)。 21.“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2.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 23.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 24.苏轼对于孟郊和贾岛的评价概括是:(“郊寒岛瘦”)。 25.敦煌遗书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讲经文)与(变文)就是其中重要的两类作品。

读书笔记:《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 在XX行政学院的集中学习,对于我们这样日常繁忙于单位工作的公务员来说真的是非常难得的机会,特别是能有比较集中的时间进行阅读自学,对拓展知识边界、提高自身素养意义重大。因此除了阅读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和专业书籍外,我这次还在党校图书馆借阅了《中国文学史》这样的文史类书籍进行阅读。现将有关体会总结如下: 一、这是一本怎样的文学史 作为一个高度重视文学的文明古国,历代学者对于国内文学史的研究也一直是较为充分的,因此书名为《中国文学史》的专著也有不少,还包括有钱穆先生这样的大家编著的版本。这次之所以选择由董乃斌、钱理群两位老师主编的版本,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本书的时间跨度较长。从上古时期文学的诞生谈起,以上古神话和汉字的怨气为引子,按照时代和体裁的线索,贯穿古代文学的各个发展时期,还以较大篇幅介绍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从时间跨度来讲较部分其他文学史书籍更为

全面。 2.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在文字介绍基础上,搜集了较多与文字内容直接关联的绘画、书法、人物画像、工艺品照片等图片资料。我们知道文学和艺术是不分家的,前有曹植的辞赋名篇《洛神赋》,后又有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图》,这样相得益彰的表达,确实能促进读者对文字部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3.点面结合恰到好处。该书在描述中既注重对某时期某类文学体裁发展的总体描述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的综合性介绍,更有对期间代表性文学家的生平介绍、作品摘录以及简要点评。在点面内容上篇幅分配得当。 二、从文学史中我们读到了什么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文字和文学的民族,同世界许多民族不同,我们很早就有了较为完备的文字体系,很早就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文字能力还成为我们选拔官员的标尺。这样的一个民族,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文学史读出许多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印记。 1.文学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纽带。在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战乱、饥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周易》:先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 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汉时又有 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容。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容看, 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

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 考试要点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要点整理1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1.想像世界的丰富。佛教带来了三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它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人的想象世界也随之扩大了。 2.故事性的加强。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其中记载的许多故事传入中国,甚至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在梵语的拼音法的启发下,人们去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分析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进而注意到汉字的声调并应用于诗歌创作。 4.词汇的扩大。人们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许多反应佛教概念的词语也随之大量进入汉语,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如佛教中关于“心性”“境界”的观念,以及关于“形神”的讨论,都丰富了文学观念。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与追求表现得十分突出,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一种活泼开拓、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诸多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这种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2.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问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3.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此外,就文体的发展来看: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更凸显了诗人的个性,得到较大的发展并达到鼎盛;骈文的兴盛,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哟中新的、抒情性很强的文替,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七言古诗在这时候确立起来,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南北朝民歌刺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绝句的繁荣;小说在这时期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文学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所谓文学自觉大体表现在: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别,并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心雕龙》对文学作品艺术特征的论述,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 【曹操诗歌的诗史性】 曹操文学创作: 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现存20多首,数量不多,但是成就非常突出。从内容上主要可分为四类:纪事、述志、游仙、咏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