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变化以及与财政支出的关系是否符合瓦格纳法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变化以及与财政支出的关系是否符合瓦格纳法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变化以及与财政支出的关系是否符合瓦格纳法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变化以及与财政支出的关系是否符合瓦格纳法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 变化趋势——基于瓦格纳法则视角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的常驻单位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反映。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化的指标有很多,而且在不同的国家也有所不同,但是GDP 是国际社会的一个通用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和国家的综合国力相联系,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国防的财富基础。GDP 是宏观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受到政府和经济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的发明比20世纪的航天技术的发明更有意义。中国正式的GDP核算开始于1992

年8 月颁布的《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GDP 从此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

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大进步,也推动了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走向科学。在这里简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 发生的变化过程以及与瓦格纳法则是否相适应。

一、GDP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GDP 是一个按照国土进行核算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地域概念。GDP 在衡量

经济指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代表一国的财富状况,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是把握和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参考。国内生产总值一共

有三种表现形态,即收入形态、产品形态和价值形态,从这个角度分析,影响GDP 的因素

主要有三个劳动量、投资量、生产率水平。通用的GDP 的测算方法有三种,即收入法、生产法、支出法。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 发生的变化

根据GDP 的核算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1978年中国境内的GDP 总数量为3643.22 亿元,到2012 年519322.33 亿元,1978-2012 年问年增长量515679.11 ,年均增长率在8.13% ,2007 年中国GDP 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1 年,中国GDP 又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GDP 实现了较快增长,同时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巨大进步。1978

年一2012年间中国GDP 从总体上看处于上升趋势,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其它指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GDP 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978 年一1991 年是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GDP 实现了初步增长,中国对建国以后实行的长达二十几年的计划经济制度进行改革,中国初步放开了对经济的严格管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逐步建立起来,相关的商品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逐渐显现,经济增长初见成效,国民经济增长虽然有波动,但整体上还是有很大的发展。

1992 年一2002 年是全而建立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GDP 实现

了快速增长,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体的经济制度,同时,国家建立健全了宏观调控体系,适当对市场发展做出干预,避免了自发的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周期造成的资源的浪费,这一时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制度还有分税制改革,国企改革和依法治国入宪等,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这一时期经济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GDP 实现了较快增长,1995年国内GDP 增长至6037.4亿元,实现了GDP 比1980年翻两番的整体目标,进过经一步发展,2001 年GDP 发展达到了120373.4 亿元,是1978 年的33 倍,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003 至今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完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GDP 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市场经济作为一项经济制度得到了巩固,并得到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顺应国际经济的发展形势,顺利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抓住机遇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小断的完善,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至2007 年初,全球已经有66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小断发展,中国的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受到次贷危机和殴债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从2007年的 1 3%下降到2009年的9%左右。但是国民生产总值仍达到

323323亿元,较1978年增长了95%。

三、基于瓦格纳法则分析财政支出与GDP

(一)“瓦格纳法则”第一层含义的实证分析

瓦格纳法则的第一层含义是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这里的

—GDgD為

“国民收入”可以用GDP代替,即第一层含义可以这样表述:⑺";

也就是财政支出的增比例大于GDP的增长比例。

上图描绘了30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和GDP的走势,从图中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和GDP

的绝对量均持续增加,但从趋势线的斜率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相对平缓的多,GDP

以相对于财政支出更大的增长率增长。根据“瓦格纳法则”,当GDP增长时,财政支出应

该以更大的比例增长。显然我国数据与此相悖。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释:“经济体制转轨效应”和“瓦格纳效应”。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逐渐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逐渐从“大财政、小金融”转向“大金融、小财政”,在经济发

展过程中市场的主导作用愈加凸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财政支出增加的规模。另一发面,改

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工业发展

加快,国家在教育、娱乐、文化等第三产业支出也不断加大(“瓦格纳效应”)。由于两

个效应的综合作用,总体呈现出财政支出增加比例小于GDP增长比例。从图中还可以看出

从1996年以后,财政支出增长比例也逐渐增大,原因是,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瓦格纳效应”的作用逐渐增强。

(二)“瓦格纳法则”第二层含义的实证分析

图 2 J 978— 2009 年 AGDP 和 G/GDP 走势图

AGDP 图3 1978 — 2009年AGDP 和G/GDP 的散点图

图2和图3描绘了 30年来我国人均 GDP 与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的走势,根据“瓦格 纳法则”,随着人均G DP 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 D P 的比重将会提高。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 1996年以前,随着人均 GDP 的缓慢增长,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并不是像 “瓦格纳法则” 所描述那样增长,而是不断减小,原因正如我前面所述,由于“经济体制转轨效应”

,财政 支出较缓增长,而 GDP 则高速增长,因此其比值 G/GDP 呈下降趋势。从 96年趋势开始有 了转折,“瓦格纳效应”逐渐占据主导,

财政支出占G DP 比重几乎和人均 GDP 以相同的 趋势增长。

(三)、结论

从1978— 2009年我国财政支出和 GDP 之间的关系来看,并不完全符合瓦格纳法则,

甚 至还曾经一度与其相悖, 但是这并不是“瓦格纳法则”理论本身的不正确,而是由于我国

特殊的经济发展过程,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这种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必然会导致实际情 况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规律的偏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瓦格纳效应”会 逐渐发挥出主导作用 。

社保一班 余

定云

1121520026 vsoao

WDDQ

[二 krap 二

,

* ?

to 4 ------------------- 1 ----------------- 1——-■

4 0 10DX 20000

3000(

宏观经济学笔记

第1章导论 第七章政府部门 预算盈余(赤字):政府开支与收入之间的差额。它决定公共部门的借贷数量。 本章的问题:政府预算盈余(赤字)与国民储蓄和投资的总水平之间的关系 假定:古典学派观点,产出由供给决定,总需求的变化对总产出没影响。 1.政府收入与支出 政府收入:(1)税收:所得税,支出税,财产税。 (2)政府企业和机构的利润。 公共支出:(1)政府消费G;(2)政府投资I;(3)对私人部门的转移Tr;(4)公债利息rD 或经常性支出,资本支出(投资) 瓦格纳法则: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增长,因为政府服务是优质商品(即家庭对政府支出的需求弹性>1)。 2.政府储蓄,投资和借债 净金融资产:B=B-1+RB-1+T-(G+I) 净债务:D=D-1+rD-1+G+I-T 净债务的变化量=预算赤字=总支出—收入=D-D- 1=G+I+rD-1-T 政府储蓄S=(T-rD-1)-G 政府的预算赤字(DEF)=公共部门投资-储蓄=I-S 3.政府预算和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CA=S-I 引进公共部门:CA=(S-I)-DEF=私人盈余-预算赤字 If 私人盈余保持不变,预算赤字与经常项目成反比关系。 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克服经常项目赤字的最好方法是减少公共部门赤字。 私人储蓄S=私人收入Yd-消费C Yd=Q+rB-1-T 国民总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Y-(C+G)=GNP-公共消费-私人消费 CA=S-I=Y-(C+G+I)=收入-吸收 CA=贸易余额TB+来自国外的经要素支付rB-1 Y=Q+rB-1 TB=Q-(C+G+I)

4.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相互作用 假定政府预算平衡,税收的变化=政府支出的变化 (1)以税收融资的政府支出的暂时增加 C1将下降,幅度

试析建国后我国公共支出的趋势

试析建国后我国公共支出的趋势 ——对瓦格纳法则和“收入增长引致论”的验证 目录: 1.引言 1.1建国后我国公共支出的具体情况........................................................................................ 1.2瓦格纳法则和“收入增长引致论............................................................................ 1.3我国完善公共支出所采取的对策................................................................................ 1.引言: 自从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的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公共支出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难题。我国的的具体分配呈现出不同的局面,具体以下分析。 1.1 建国后我国公共支出的具体情况 首先,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的生产模式采取的是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国家采取的是计划经济,禁止私人的搞生产,一切相关行业都由国家来统一部署。,从1949年10 月到1956年底,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种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机制的、以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构成了新中国建国后直至1979年改革开放近30年期间的主要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的各方面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新中国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转变。但是同世界各国相比,我过的GDP 存在很大的差距。 国民生产总值增加额(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投资效果系数 “一五”时期 "二五"时期 1963年-1965年 389 81 567 537 611.58 1307.00 499.45 1209.09 1.3 0.08 0.63 0.62

专科《公共经济学》_试卷_答案

专科《公共经济学》 一、(共48题,共150分) 1. “瓦格纳法则”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一国的公共支出()(2分) A.逐步减少 B.保持不变 C.不断増长 D.不断下降 .标准答案:C 2. 按公共支出的补偿性分类,公共支出可分为转移性支出与()。(2分) A.税收 B.公债 C.资本支出 D.消耗性支出 .标准答案:D 3. 在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核心地位的是()(2分) A.社会保障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特殊保障 .标准答案:A 4. 政府给那些从事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开发的私人机构以一定数量的补助是因为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开发都具有()(2分) A.负外部性 B.正外部性 C.竞争性 D.排他性 .标准答案:B 5. ()可以通过产前契约形式提供公共产品。(2分) A.政府 B.社区 C.第三部门 D.私人部门 .标准答案:B 6. 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包括()(2分) A.自我保障型 B.自保公助型 C.国家福利型 D.自我积累型 .标准答案:B,C,D 7. 分税制的主要形式包括()(2分) A.税源划分法 B.分成法 C.附加税 D.特定税收分配法 .标准答案:A,B,C,D 8. 社会规制政策主要包括()(2分) A.健康规制 B.安全规制 C.进入规制 D.环境规制 .标准答案:A,B,D 9. 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包括()(2分) A.生产什么 B.如何生产 C.经济增长 D.为谁生产 .标准答案:A,B,D 10. “经济人”理论认为:()(2分) A.人的行为动机是利他的 B.人的行为动机是自利的 C.人是理性的 D.人是非理性的 .标准答案:B,C 11. 奥茨的分权定理(5分) 标准答案:奥茨为地方政府提出了一个分权定理:“对于某种公共品来说——关于这种公共品的消费被定义为是遍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并且关于该产品的每一个产出量提供给它们各自的选民,则总要比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任何特定的并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得多”。 12. 规制俘获理论(5分) 标准答案:政府规制的主要目的本是为提高社会福利,但规制的设定者或执行者容易被利益集团俘获,使得规制的结果反而对利益集团有利,而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 13. 道义劝告(5分) 标准答案: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14. 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障(5分) 标准答案:来源于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起源于英国,而后在北欧各国实行。这种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立法的基础上,由国家充当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角色,由财政负担主要资金来源,保障范围广,保障项目齐全,保障水平较高,充分体现公平的一种制度安排。 15. 拉弗曲线(5分) 标准答案:拉弗曲线是由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提出,其基本含义是:税收并不是随着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当税率高过一定点后,税收的总额不仅不会增加,反而还会下降。因此,拉弗提出了减税主张。 16. 零基预算(5分) 标准答案:是公共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新的预算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而不考虑以前的公共收支状况。零基预算起源于美国,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影响。 17. 就某一公共产品方案交由全体当事人投票时只有在所有参与者一致同意后方可实施,这是()(2分) A.全体一致规则 B.多数票规则 C.集体决策规则 D.最大效益规则 .标准答案:A 1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财政转移性支出的是()。(2分)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及原因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及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财政预算规模经历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这30 年预算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政预算绝对规模逐年上升,财政预算收支占GDP 的比重则呈U 型变化。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得出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与改革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源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财政预算收入;财政预算支出;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年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体制变革使得财政体制的变动更为剧烈。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 比重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有人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国家财力下放和集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不存在一些人担心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 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伴随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是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变化,显示了在这30年中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财政收入绝对数除1979 年和1980 年略有下降外都有增加,财政支出绝对数也除了1980年和1981 年略有减少外都以不同速度增长。与1978 年相比,2007 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加了45.76 倍和44.62倍。从财政收支增长率来看,有的年份增长快,有的年份增长慢,而且在1994 年前后几年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如果与GDP 增长率变化结合起来看,可以发现在1994年以后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率基本大于GDP 增长率,而在1994 年之前是有的年份GDP 增长率大于财政规模变化率,有的年份小于财政规模的变化率。 作为衡量财政规模的另一种更好的指标——财政收支占GDP 的比重的变化则是另一种情形。改革开放30 年国家财力的变动情况,以改革开放的第17 年(1994 年)为转折点, 在1994 年以前有下降趋势, 而在1994 年后又有上升倾向。1978 年以来全国财政预算收入占GDP 百分比表示的国家财力呈明显下降趋势,1978 年为10.18%,而在1995 年下降到10.18%的最低点,在以后几年又有回升趋势,2007 年达到了20.80%。与此相对应的全国财政预算支出占GDP 百分比在1987 年为30.50%,在1996 年达到最低点11.11%,2007年又回升到20.09%。 二、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的原因分析 1.对财政收支绝对数增长的解释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首先得益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这30 年中GDP 年均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1987 年GDP 为3 642.2 亿元,而2007 年是246 619.0 亿元,是改革第一年的67.7 倍。在财源扩大的基础上,财政收入迅速增加。其次,价格变动也是引起财政收入增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一方面,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财政收入会同比例地增长,表现为财政收入的虚增;另一方面,我国采用了累进税制,“ 档次爬升”效应使得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此外,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也会对财政收入有一定的影响。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方面的研究,以“ 瓦格纳法则”最为著名,之后,又有皮考克和怀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论和马斯格雷夫与罗斯托则的经济发展阶段。此外,还有从政治制度角度来分析的,如尼斯坎南的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普维亚尼的财政幻觉假说和选举权扩大增长论等。以上各种理论对我国财政支出不断增长都有一定的解释力, 但不能解释全部原因。 2.财政预算收支占GDP 比重U 型变化的解释 从1978 年开始,在财政体制方面进行了“ 让利—放权—分权—非对称性分权”的改革路径。改革开放之前,国民收入分配实行统收统支体制,根据当时实践总结出的“ 2、3、4”比例关系,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普遍较高。在改革开局之年,传统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仍未改变,1978 年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高达30.78%。为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我国政府加快了市场化的改革步伐,多次对企业放权让利,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时向企业倾斜。当时国有企业运行状况不佳,微观效益不理想,

财政学复习提纲最终1版

财政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公共产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免费搭车外部性 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瓦格纳法则成本效益分析法 金融成本和效益影子价格社会贴现率内部收益率 社会消费性支出社会保障社会保险 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 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财政补贴明补暗补 财政收入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税收收入 增值税消费税 问答题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4、运行规范和有效的现代市场经济的五个共同特点是什么?中国是否具备这些特点(举例说明)? 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条件(完全竞争市场) 6、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简述亚当·斯密的财政原则 9、凯恩斯学派的主要财政观点和政策主张有哪些?你同意这些观点和主张吗? 10、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治理?面对中国当前的通胀问题,你认为政府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11、简述拉弗曲线并作图 12、萨伊定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13、政府失效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15、举例说明什么是纯公共产品、混合产品和私人产品 16、简述庇古模型并画图说明 17、玛丽和露易丝是邻居。在冬季,如果要用扫雪机打扫玛丽门前的雪,就不可能不打扫露易丝门前的雪。玛丽在扫雪这项服务的边际收益是10-X,X是街道被打扫的次数;露易丝的边际收益是8-2X。扫雪的边际成本是9美元。 画出这两条边际收益曲线、总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找出扫雪服务的效率供给水平。 19、纯公共产品的特征 20、分别举出一个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的例子 21、科斯定理适用于以下各种情况吗?Why? (1)同住一个宿舍的几位大学生共用厨房,有的使用者从来不清洁他们做饭时弄脏的厨房。 (2)在巴西,捕捞和出售热带鱼是非法的。可是,在亚马逊河的一些边远地区,上百潜水者前来捕捞热带鱼,在国际黑市上出售。如此众多的潜水者正在耗竭热带鱼的存量。 (3)大气污染 (4)在华盛顿州,许多农场用焚烧的方法清理麦茬儿,为下一季种植做准备。

公共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一致同意悖论:一致同意规则在逻辑上鼓励局部小型的“一致同意体”出现,因为人数越少,达成一致同意越容易,结果是局部达成一致同意的小型“一致同意体”越多,实现社会整体的一致同意就越困难。 中位选民定理:中间投票者,又称中位选民,是指对某一方案的需求选择持中间立场,或者说是其偏好处于两种投票人对立偏好的中间状态的投票者,他正好把另外偶数个投票人分为兴趣或意愿刚好相反的两组,他的偏好选择结果刚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选择序列的中间。 利益集团:由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组成并能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团体。它与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益集团的领导人并不执掌政治权力,但却能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以谋求对集团有利的提案支持。 自然垄断: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性、经济范围性及成本的弱增性,这就使得单一产品或服务的提供企业联合起来提供多数的产品或服务,形成一家公司或者几家公司,经济学中把这种由于技术原因或者特别的经济原因而形成的垄断或寡头垄断称为“自然垄断”或“自然寡头垄断”。 非价值性产品:所谓非价值性是指社会从伦理规范的角度否定产品功能的市场价值。因此,非价值性产品是指在竞争性市场可以形成自由配置,但因社会伦理道德禁止或限制其生产的产品,如毒品、麻药、核燃料、原子反应堆等。 进入与退出规制:为了获得产业的规模经济和成本弱增性,规制者需要限制新企业进入产业。同时,为了保证供给的稳定性,还要限制企业任意退出行业。 社会性规制:社会性规制是政府为了消除由于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而进行的规制,其意义在于避免由此可能引起的各种危害,比如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各种事故造成的健康和安全问题,企业趋利行为产生的低质产品对安全和健康的损害等。社会性规制是指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相关活动制定标准。 公共支出:各级政府履行其必要职能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成本,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以及为实现收入分配而进行的转移支出。 瓦格纳法则:德国财政学家瓦格纳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法则指出,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不断增长的,即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也不断增长。瓦格纳集中分析了公共支出的需求因素。从对理论发展贡献来看,瓦格纳对于公共支出演变趋势的分析,更多的是指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现象,而没有探讨和指出引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非均衡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杰克·鲍莫尔将经济分为进步部门和非进步部门。进步部门的生产率高,非进步部门的生产率相对较低。这是因为,进步部门在规模经济和技术革新上有优势,从而劳动生产率的累积性得以提高。鲍莫尔把公共部门视为非进步部门,私人部门视为进步部门。他认为,公共部门生产力相对落后是公共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因为相对于私人部门而言,公共经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具有相对下降的趋势,为了维持私人经济部门和公共经济部门之间的平衡,需要将更多的要素投入到公共经济部门中,如公共部门的工资与私人部门的工资呈同方向且等速度,这便导致了公共支出的增长。

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法则 内容: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有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 政治原因:由于国家职能的扩张或国家活动范围的扩大,政府职能的内在质量也逐步提高,需要政府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的设施,使得政府支出必然呈扩大的趋势。经济原因:市场经济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居住将密集化,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需要增加政府支出。 非均衡增长理论 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同一速度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激变(如战争等)的出现,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所以有人又将这一理论称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这种非均衡增长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进行的,在这一时期内稳定增长和突发性增长是交替进行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的关键在于:认为在社会激变后的财政支出仍保持激变期间的增长态势 基础产业财政投资 基础产业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础产业,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和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基础工业主要指能源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建筑材料、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广义的基础产业,除了上述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之外,还应包括农林部门,还有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部门(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通常也归与广义的基础设施之列。 财政投融资 财政投融资:采取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办法进行融资和投资。 财政投融资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3.财政投融资并不完全脱离市场。 4.财政投融资的方式和资金来源是多样化的。 农业财政投资的范围和重点 1.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相对稳定性; 2.财政投资范围具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 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3.注重农业科研活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4.凡具有外部效应大及牵涉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资,原则上应由政府承担 行政管理费控制办法 ①规范行政管理支出范围。若行使国家职能的,经费开支;不行使国家职能的,经费不 开支或给予相应补助,或转化为公司或行业协会的,不开支。 ②按市场经济要求健全财务制度,控制不合理支出。 ③严格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严肃性。 财政补贴的构成 ①价格补贴:它在财政补贴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其主要内容是农副产品价格补贴。 ②企业亏损补贴:它是国家对一些因客观原因造成亏损的国有企业给予的补贴,以维持 企业的生产经营。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8年-2014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财政学专业试题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财政学专业试题 一、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简述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主要原则。 2. 简述拉弗曲线的政策含义及现实意义。 3. 简述国债的政策功能。 二、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35分,共70分) 1. 试论构建现代预算制度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2. 试论宏观税负及其影响因素。 3. 试论财政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中的应有职责。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财政学专业试题 一、简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国债的功能及衡量国债风险的主要指标。 2.简述“税收法定主义”及其实现形式。 二、论述题(第1题必答,第2、3题任选一题,每题35分,共70 分) 1.试从政府间财政体制构建角度论述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试论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三者的关系。 3.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述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财政学专业试题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简述政府投融资的概念及作用。 2. 谈谈你对“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的看法。 3. 简析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一般性转移支付和有条件(专项)转移支付的效应差异。 四、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35分,共70分) 1. 试论财政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机理。 2. 试论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以及在我国税制改革中如何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3.试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分析在政府预算管理中建立激励相容机制的意义和基本路径。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它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 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财政投融资:是指以国家的制度、信用为基础,以邮政储蓄、年金等各种公共资金为来源,为实现国家的政策目标,并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对应由受益者负担的领域,有 偿、统一、有效地分配资金的政府投融资活动。 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并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入。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收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 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 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国债负担率:是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 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 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 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财力的无偿转移,一般指上级政府(财政)对下级政府(财政)的无偿补助或拨款。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措施。

财政学名词解释

无政府市场经济:主要用于描述一个没有政府参与的纯市场经济,在这个经济中,只有个人、家庭和企业,个人、家庭和企业为了效用或利润最大化参与交易过程。在这样的经济中,价格成为唯一引导资源有序流动的信号。 混合经济:用于描述一个既有市场配置资源又有政府和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经济,在这个经济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题,政府和公共部门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对市场误配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混合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既强调市场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又强调政府资源配置的补充地位。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相对应,向公众无偿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并凭借公众赋予的行政权从公众那里无偿获取收入以弥补公共品成本的部门。 机械论政府观:对于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应当承担何种角色,机械论者认为,政府的角色就是确保个人最大限度实现个人价值,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便利。在机械论者看来,政府并不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公众为了更好地实现各自价值目标共同创立的一个部门或组织,公众通过授权方式将自己的一部分私人权利委托给政府,而作为受托人的政府的行为必须有利于公众利益的实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中,处于中心角色的是个人,而非政府。有机论政府观:在有机论者看来,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一个自然的统一体,每个人、家庭和企业都是这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而政府则是这个有机体的心脏。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家庭和企业只有作为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才有意义,所以在这个有机体中,社会实际上是凌驾于个体之上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实证分析:超越一切价值判断,只描述解释实证研究对象各种现象,研究其内在规律或检验有关理论,并用理论构造模型,分析、预测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行为趋势或概率。 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作为分析的起点,首先提出标准,在论证研究对象是否符合标准,变化趋势是否接近或远离所设定的标准,以及如何才能达到所期望的结果。 功利主义:认为整个社会福利函数就是每个人的效用之和。 罗尔斯主义:认为社会福利水平并不是每个成员效用的简单加总,在社会分配存在差距时,社会福利应当直接由社会中境况最坏得那个人的福利水平决定 折中主义:富人增加一单位的效应对社会福利的贡献要小于穷人增加一单位的效用,但富人的效用的增量只要大到一定程度,会和穷人的相同,贫富差距越大,富人效用越小,趋向于零。 平均主义:只有平均分配时社会福利达到最大,任何偏离都会减少社会福利,偏离越大,减少越多。 帕累托效率:如果存在一种资源配置的状态,任何调整都不能使其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其它人的状态至少不变坏,这种状态就是最好的 帕累托改进:如果一种状态下,比如A状态,存在某种调整,如调整到状态B,会使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得好一些,而其它人的状态都至少不变坏,就称A到B的调整为帕累托改进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对人和初始资源配置,市场运行的结果必然导致有效率的结果。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只要进行初始禀赋的适当的配置,再让人们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自由交易,社会可以得到任何有效率的分配结果。 公共决策:涉及两个会两个以上的决策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利用研究经济学的一系列方法分析和研究公共决策制定过程的理论。 多数票原则:在公共决策中,多数人赞同就为有效。 投票悖论:在投票过程中,由于投票人的偏好结构问题导致投票结果不稳定,不同的投票顺序会产生不同的投票结果。 寻租:在公共决策中,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通过各种手段使政治家政策制定对自己有利,通过这些活动让利益集团获得了超过市场平均利润的经济租金。 公共产品:一种共同消费的商品,即没多一个人对这种商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它人对这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减少。 混合产品:介于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之间的商品类型。 非竞争性: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出来,多一个人来消费她的额外资源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指该公共产品一旦被提出,在技术上就不可能排除其它人对他的消费。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及 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李晓红 学号:201121070223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的相关数据 表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 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二、1998——2012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 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图 图1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财政支出是下降的。仔细看来,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2003年的增长率最低,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但是,增长率始终没有低于10%,这足以说明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财政支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学对象 1.财政学的本义: 2.财政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思考: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第二节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其中的机制与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 (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 2.收入分配职能 机制与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机制与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发展 (4)财政首先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4.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 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学的核心问题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1)市场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

财政学简答、论述

1简述公共产品及其特征:公共产品是由公共部门供给,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特征:1、消费的非排他性2、受益的非竞争性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4、制度的约束性 2转移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有何不同:1、两者作用不同2、对政府效益约束不同3、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益约束不同(1)两种支出对生产与就业影响的方式不同;购买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对国民收入分配产生直接影响(2)两种支出对政府支出效益约束的强度不同;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分配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分配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较弱的。(3)两种支出体现了财政的不同职能。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3简述瓦格纳法则基本内容:随着工业发展,在政治因素方面市场关系复杂化,导致对法律和治安的需求增加;在经济因素方面,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的管理与调节工作,这些都促使国家活动增长。所以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的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4简述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因素?1、经济体制与政府职能。政府具有双重职能,即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2、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目标。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还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爱阶段政府所追求的主要政策目标密切相关。 5简要分析教育的属性,并分析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1、鉴于产品的经济属性是确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否干预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按照教育层次的不同,教育课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的教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产品属性。一般而言,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宪法对初等教育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并有政府来提供和保障教育经费。义务教育具有很强的纯公共产品属性,而中高等教育具有公共性与私人性。 2、政府提供基础设施教育,即义务教育,是指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即是每个公民的一种权利,又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具有法律约束力,既然国家通过立法来确保义务教育的贯彻实施,那么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 6简要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与功能?特征:覆盖层面的广泛性、受益程度的约束性、参与上的强制性、制度上的立法性、分配上的互济性。功能:1、公平分配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社会补偿功能4、调节融资功能5、平衡需求功能6、保护与配置劳动力功能 7简述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类型?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1)养老保险2)医疗保险3)失业保险4)疾病和生育保险5)工伤保险(6)伤残保险7)丧葬和遗嘱保险2、社会救济,贫困人口救济,自然灾害救济,孤寡病残救济救助等3、社会福利:生活、教育、医疗、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4、社会抚恤:对现役军人的安置安抚,对现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抚,对烈属和残废军人的抚恤,对军人退役后的生活保障等8什么是税收?税收的特征及国家征税的依据是什么?税收是国家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强制的,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依据:国家的政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各单税种税收暂行条例及细则。 9政府非税收入包括哪些内容?1.行政事业性收费. 2.政府性基金收入3.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4、国资产有偿使用收入5、国有资本经营收入6、彩票资金收入7、罚没收入8、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9、主营部门集中收入10、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

第三章财政支出概述

第三章财政支出概述 一、基本概念 1.公共定价2.瓦格纳法则3.公共定价法4.财政支出效益 5.二部定价法6.负荷定价法7.最低费用选择法8.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填空题 1.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2.二部定价方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__________ ”。 3.政府的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最大的差异在于。 4.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政府的公共支出主要以支出为主,而到市场经济的成熟期,则多以处理社会矛盾的转移支出为主。 5.用以表明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的财政支出发展变化指标是。 6.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等方面。7.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分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8.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财政支出统计方法是按分类的。 9.财政支出规模通常表现为财政支出的总量,表现财政支出总量可以是支出数量的,也可以是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 三、判断题 1.财政支出根据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2.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可把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3.转移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4.与财政收入相比,财政支出更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 5.负荷定价法在需求处于最高峰时,收费最低;而处于最低谷时,收费最高。()6.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不等于平均。() 7.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对市场经济没有任何影响。() 8.在公共支出中,政府应主要加强对债务利息支出的有效控制。() 9.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主要体现在私人支出的增加上。() 10.政府的公共支出,可以介入市场有效领域中。() 11.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12.瓦格纳法则可以简单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 13.根据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后,财政支出增长应当放缓,并逐渐慢于GDP的增长。() 14.社会文教费包括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信、广播、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经费、研究费和补助费等。()

第三章财政支出基本理论

第三章财政支出基本理论 一.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瓦格纳法则”的说法正确的有() A.是由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提出的一种财政支出扩张论 B.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将其阐述为财政支出的绝对增长 C. 这是一条经验性法则,但能描述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半个世纪以 来的财政支出变化趋势 D.它是皮科克和怀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的理论基础 2.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政局是否稳定 B.政体结构 C.行政效率 D.宏观经济政策3.以下属于经济建设费的有() A.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 B.城市维护费 C. 文化教育科学方面的补助 D.简易建筑支出 4.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属于购买性支出 B.受益在当期的资本性支出,应由发行国债的收益来补偿 C.按支出用途分类,挖潜改造资金属于积累性支出 D.按支出用途分类,国有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属于经济建设费 5.以下关于财政支出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有() A. 简单的说,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B.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 C.我国行政管理费的增加趋势完全符合瓦格纳法则的阐述 D.政府职能的大小及其侧重点,决定了财政支出结构。 6.效率原则是公共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是指通过财政支出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实现( )最大化。 A. 收入差距 B. 全社会的总效益 C.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D.宏观经济效应 7.协调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分配目标应该是( )的共同富裕。 A.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B.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C.只顾公平不顾效率 D.只顾效率不顾公平 8.将全部公共支出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这是() A. 依经济性质分类 B. 依政府职能进行的分类 C. 按支出用途分类 D. 依经济类型分类 9.瓦格纳认为,政府的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财政支出比率(财政支出占GNP或GDP的比率)上升趋势的最基本的原因是()A.战争 B. 经济大萧条 C. 工业化 D. 严重自然灾害 10.皮考克和卫斯曼认为财政支出增长的外在原因是()所引起的超常的公共支出需求。 A. 经济“起飞” B. 官僚机构不断扩大 C. 社会动荡 D. 产业革命 11.皮考克和卫斯曼认为对政府财政支出的最高限额,应该是() A. 负的税收 B. 税式支出 C. 债务依存度 D.可容忍的税收水平 12.()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经济成长阶段论。 A. 马斯格雷夫 B. 瓦格纳 C. 布坎南 D. 罗斯托 13.马斯格雷夫认为,在整个发展阶段,GDP中总投资是上升的,政府公共投

财政学各章应掌握的知识点

财政学各章应掌握的知识点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与职能 1.财政对概念及其包含的要素。 2.财政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3.财政的特征和本质。 4.财 政的职能: (1) (2) (3) (4)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概念及其区分的基本标准。 免费搭车的含义及其解决。 正确理解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第二章 财政支出概论 熟悉财政支出的功能分类(参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 。 掌握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 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掌握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含义及二者的区别。 弄清楚纯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提供的原因,掌握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掌握公共定价的一 般方法。 掌握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方法 “成本 —效益”分析法和最低费用选择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熟悉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了解财政支出规模各指标的含义。 掌握概念:“瓦格纳法则”、“替代 —规模效应”理论。 掌握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掌握“经济发展阶段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相关分析。 了解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的变化情况及原因。 第四章 财政购买性支出 1. 支出的区 财政参与资源配置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 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职 能的含义及其实现手段。 掌握概念:经济公平 社会公平 洛伦兹曲 线(图) 基尼系数。 5. 6. 7. 8. 9. 10.公共需要的特 征。 1. 2. 3. 4. 5. 6. 法。 1 . 2. 3. 购买性支出中所说的民生性支出包含的内容,掌握民生性支出与投资性

别。 2.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的基本属性及包含的主要内容。 3.教育支出的属性及提供方式。 4.医疗卫生事业需要政府介入的原因及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的现状。 5.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6.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和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6.政府介入三农投资的理由。 第五章财政转移性支出 1.转移性支出的含义及其包含的内容。 2.社会保险的概念、社会保险支出的性质以及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3.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险制度必须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原因。 4.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以及社会保险基金运作的方式。 5.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社保基金亏空的原因及对策。 6.财政补贴的概念及财政补贴影响经济的机理分析。 7.税收支出的概念。 第六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要素 1.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2.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 3.政府收费的含义、作用,政府收费与税收的区别。 4.当前我国财政收入状况及政府收入中税、费比例情况。 5.土地财政的含义(P135),我国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及缓解土地财政问题的对策。 第七章税收原理 1.税收的概念及特征; 2.概念:直接税与间接税、从价税与从量税、价内税与价外税; 3.税收制度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 4.区分概念:纳税人与负税人、起征点与免征额。 5.税收的原则; 6.税负转嫁的含义、税负转嫁的种类及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第八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1.掌握税收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2.掌握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3.掌握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三个基本命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