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6.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浙江版?七年级上册,是第六章《数据与图表》中的第一课。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及以后普遍使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能够利用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

本节课通过学生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以及能够按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序,分组编码。本节课的教学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上,还体现了学生在收集数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数据,体会数据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品尝用数据说话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情境中体会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整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数据如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工作:

1.组织形式:以坐位相邻的四位同学为一组,并推选一个同学为组长。

2.学生:测量脚长(赤脚踩在白纸上,描下最长脚趾端点,三角板放在脚跟处,画线。

测量点与线的距离即可。)自带皮尺(每组2个)。

3.教师:①奥斯卡最佳记录片提名《迁徙的鸟》中录象片段;浙江野鸟会集体活动的相关图片。②相关多媒体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迁徙的鸟》影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会生活的乐趣),正当学生沉浸在影片美丽的画面时,教师指出,不同时期各种鸟类的栖息数量都是不同的,要了解一个地区鸟类的生存情况,我们必须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2003年3月1日8:15~11:30期间,浙江野鸟会的鸟类爱好者们在杭州西溪湿地举行集体观鸟活动。

[课件中出现集体观鸟活动图片,及几张鸟类图片,增加学生好奇心]

师:观鸟者们发现了许多种鸟。他们统计了一下,发现15分钟内有这样几种鸟在湿地活动。

(课件显示表格)

师:他们是如何来记数的?

[学生在好奇心中讨论,交流,气氛热烈]

学生可能会想到刻痕记数、数数、画“正”记数等。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方式。拓宽思维空间。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比较这几种记数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又好记,又能很快说出数量?

表格中的数量以问题形式填写,同时课件显示

(1)这里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收集得到的?

(2)从这些数据中,你能获得有关杭州西溪湿地鸟类的哪些信息和结论?

(3)收集以上数据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一答案唯一。问题二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讨论交流,相互补充。问题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收集数据是必须要有一定目的性]

师:收集数据还可以通过哪些直接和间接途径?

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联网等。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1)

学生相互测量身高(同桌之间相互站立,测量时要求学生一只脚踩住皮尺,另一学生看刻度时要求手中三角板与皮尺测量最高高度处垂直)测量完毕[此时学生情绪高涨,都在相互讨论自己及他人的身高数据,教师此时应适当控制课堂秩序。]示意学生坐回位子。以开火车的形式,每2组(每组4人)学生上讲台记录身高数据。同时要向学生说明,记录数据时,女同学的数据后面贴加性别,如153.7(女)。

记录完毕,此时黑板上数据可能繁杂、无序。[给数据的分类,排序创照更好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分类,排序的作用]

师:我们能从这一堆数据,很快比较男女同学的身高吗?(众生讨论)

此时学生,可能有些会说能,有些会说不能,更多的学生可能会是一种困惑,思考的表情。(说能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把这些数据列表格分类整理。此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提问:按什么分类?(此时学生的想法可能也有多种多样,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同时,

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操作可以使数据更直观?

生:按大小进行排序。

师:观察以上表格,你怎样比较男、女生身高的差异?

学生回答可能会有多样性,如回答用平均值进行比较;又如回答男生160厘米以上的个数与女生160厘米以上的个数进行比较等。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发散型思维]

师:身高早155CM以上的男生,女生各占男,女生的百分之几?身高在160CM以上呢?,

学生按照班级实际情况进行运算。

[通过运算,体会数据的作用]

合作学习(2)

师: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测量脚的长度,下面请几位同学把他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请3位学生报出数据,记在黑板上)

提出疑惑:3位同学的脚长都不相同,去买鞋的时候,是不是鞋厂都需要去量每个人的脚的大小,然后再去制作鞋呢?

生:不需要

师:你是怎么样去买鞋的?

生:告诉售货员鞋号。

师:为什么告诉售货员鞋号,你就可以找到基本适合你穿的鞋来试穿?既然鞋厂不需要去量每个人脚的大小,来制作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想到到把脚长进行分组。教师总结概括。同时展示幻灯片:解现行国家标准鞋号根据脚的长度,以10MM为一个号,5MM为半个号确定,如图

鞋号实际就是把脚长数据分组、编码,每10MM分一组,5MM为半个号确定。解释“≤”的意义,以及解释表格所表示的意思。每一个码号脚长之间的范围是10MM。若脚长正好在这个范围且过半,则加半码。比如脚长是25.3~~25.7CM,在25码脚长范围内,但它在这个范围内过半,因此可以选25.5号的鞋。

师:脚长是24.8~~~25.2CM可以选一号?

生:25 码

师:对,因为它在25码脚长的范围内,而且范围没有过半

[组织游戏调动气氛,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在快乐中体味数学]

组织游戏:以4人为一小组。游戏规则:一组学生挑战另一组学生,一组学生报自己测量出的脚长数据,另一组学生说出鞋号。老师充当记事员角色。答对,答题方可获星(老师在黑板上记录);若答错,问方得分。共进行5组游戏,优胜者获得全班掌声(游戏前提醒学生此鞋码为国家标准鞋号)。

师:刚才同学们都体会到了分组编码使原来繁多,无叙的数据简化、有序。他是整理数据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工商业、科研等活动中有广泛的应用。

课内练习

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南,女生各10名右眼裸视的检测结果:

0.2,0.5,0.7(女),1.0,0.3(女),1.2(女),1.5,

1.2,1.5(女),0.4(女),1.5,1.1,1.2(女),0.8(女),

1.5(女),0.6(女),1.0(女),0.8,1.5,1.2

(1)这组数据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

(2)学生右眼视力跟性别有关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将怎样处理这组数据?你的结论是什么?

(合作交流,探索完成)

(四). 归纳小结,体味数学快乐

师: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课堂小结交给学生)

数据收集的方法: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连网等。

整理数据的方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

(学生可能还会指出鞋码和脚长之间的关系等)

(五).布置作业

P139做一做中的第2题。

P141 3,4。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本课从鸟类影片入手,用大自然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呆板的观鸟数据充满趣味性、故事性、真实性。同时通过设疑,层层导入,让学生自己找出记录观察记录的方法,在探讨中获得杭州西溪鸟类的相关信息。体会收集数据的重要作用及相关方法。

把书上静止的身高数据变为真实的有内容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测量身高,体味收集数据的快乐。按小组在黑板上记录数据,黑板上的数据复杂、凌乱。教师借机提出置疑,如何更直观的比较男,女生的身高?从而引出分类,排序的整理方法。

用提问的方式引出国家标准鞋号标准,用小组相互竞猜的游戏,使学生感受整理数据的重要方法——分组、编码。

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总结、叙述中提高数学概括表达能力。

6.2 统计表

【教材分析】

《统计表》是第六章《数据与图表》的第二节内容,在第一节内容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之后,学生自发认识到描述与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制作统计表就是让数据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晰直观的方法之一,并为以后几节内容中的制作各种统计图打下基础。因此,设计并制作统计表是统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七年级学生已在小学接触过统计知识《看统计图表》,而本章的学习是让学生对已具有的初步的统计意识加深理解与认识,其学习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即在教学设计的现实情境中,自觉地想到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并亲身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选择恰当的途径(制作统计图表)更直观地展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每一节的教学都需紧紧围绕这个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认识并了解统计表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

2. 会读统计表,理解表中数据所代表的信息

3. 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4. 会根据统计表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经历数据表格化的过程,掌握描述、分析数据的数学方法

2. 通过统计表所展示的数据之间的关系获得信息,进行简单的推断预测,体验“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维方式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设计现实情境,通过简单的设计过程,数据统计表判断,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信心

2.经历设计制作与应用统计表的过程,在合作与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表的作用,会制作相对规范的统计表并加以应用

【教学难点】:设计适当的能清晰展示数据的统计表

课前准备:查阅有关奥运会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认识统计表的必要性

问题一:请学生对中国队的2004雅典奥运会之行发表看法

学生活动学生从各个方面来评价:名次、奖牌总数、参加项目的增加、某些项目零的突破等等

[中国在奥运会上的历史性进步是国人今年的热门话题之一,以此引入,学生会有很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对学生的评价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辨证的思维看待事件的发展与结果]

问题二:同学们能否预测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的成绩?

(注意不要引起误导:金牌多少=成绩。随着体育活动的发展,奖牌集中在少数几

个国家的情况必将逐渐变化)

教师活动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的比较。

问题三:同学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根据这几届的奖牌数、金牌数、名次等方面比较得出。

教师活动展示第23届到第28届奥运会中美俄三国的相关资料(金、银、铜、名次)

第24届:苏联55,31,46(1)美国36,31,27(3)中国5,11,12(11)

第25届:独联体45,38,29(1)美国37,34,37(2)中国16,22,16(4)

第26届:美国44,32,25(1)俄罗斯26,21,16(2)中国16,22,12(4)

第27届:美国39,25,33(1)俄罗斯32,28,28(2)中国28,16,15(3)

第28届:美国35,39,29(1)中国32,17,14(2)俄罗斯27,27,38(3)

问题四:怎样让这些数据更明白地说明问题?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获得结果:列表格

教师活动肯定学生选择的多种不同的研究对象,然后和学生协商以金牌数为例来制表

二合作探索,认识统计表的制作与作用

1.整理数据——做统计表

让学生尝试制作统计表,在实践中理解:为了更清晰地用统计表展示与描绘数据,必须有规范的结构:标题(统计表的名)、标目(如“国家”“届数”)、数据,必要的说明(数据的单位、制表日期等)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从资料给出的许多数据中选取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标目分成横、纵两种(允许不同分法),把数据放入相应位置

第24届—29届奥运会中、美、俄三国的金牌统计表(单位:枚)

2.分析数据——读统计表

请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统计表。

教师提问从统计表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发表各自的发现。

[(1)在我们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读图时代”,必须学会从大量的图表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2)不分设过多小问题。设问多,虽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可以降低难度,但是一问一答的同时也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这里仅给出一个开放式的大问题,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自主探索,分别从横向、纵向、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与同伴的合作]

三巩固新知,体会统计表的制作与应用的灵活性

情境一“绿色奥运”

问一:知道北京2008奥运会的三大主题吗?

学生:(课前查阅过资料)“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

教师:其中“绿色奥运”是第26届奥运会悉尼能够夺得举办权的一个重要口号,而且他们实践了这一点,这说明奥运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很高。“绿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空气质量达到优或良的天数必须占62%以上

问二:用什么来衡量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呢?

显示资料:城市空气质量通常用污染指数W衡量。若W小于或等于50,空气质量为优;若W大于50且小于或等于100,空气质量为良;若W大于100且小于或等于150,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

问三:近年北京的环境在综合治理下不断进步。现有一张北京2004年5月空气污染指数统计表,根据这张表格能否判断北京市目前的空气质量是否达到“绿色奥运”的标准?

北京市2004年5月空气污染指数统计表

学生活动:(1)在这张不同形式的统计表上巩固对基本结构的认识,理解标题、标目、数据、数据单位和制表日期的必要性与作用。(2)初步学会利用统计表展示的数据获得信息,结合数学计算,作出判断

情境二“奥运热潮”

奥运会掀起了一股体育热潮,某公司看准这个商机,今年开始销售体育用品。其中以甲、乙、丙三种产品为主。对第一季度的销售情况获得以下数据(单位:千元):

甲类产品:1,2,3月份销售额分别为80,100,120;

乙类产品:1,2,3月份销售额分别为50,60,80;

丙类产品:1,2,3月份销售额分别为90,70,100。

已知1,2,3月份每月各类产品的总利润分别为49,48,64,请制作统计表反映该公司第一季度销售情况的统计表,并对公司产品的销售方向提出你的建议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设计统计表

注意(1)这个统计表比较复杂,教师在巡回指导时要启发提示:商品标目有几种不同类别,应把标目分成几个子标目

(2)反映销售情况的除了销售额,还有利润。学生在制表时可能会漏掉总利润,或者想到统计利润,但不知该放哪个位置。教师应提醒并帮助解决这个问题(3)鼓励学生利用所得信息从各个角度考虑提出建议,感受统计的作用

四练习反馈

1.课本143页“课内练习”

本题中数据的给出方式有些不同,制表时需要计算。

2.课本144页“作业题”第4题(根据课堂时间,可共同分析,课外完成)

本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1)从繁多的数据中找出最大温差,按要求分成4段,确定每段范围

(2)选择适当方法整理数据,得出每段所占天数,制作统计表

(3)根据统计表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五小结反思

学生回顾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六作业

1.课本144页作业题

2.与同伴合作,选择一个与班级有关的课题进行调查并制作统计表,了解你所在班级这方面的情况(如:喜欢的体育活动、上学方式、生日的月份)

【设计说明】

(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统计表》这节课是第一次将统计表作为一节独立的内容推出,其目的是进一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必要性,并初步掌握有条理地描述数据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引入和例题都以问题情境展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认识到统计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课堂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现实,以此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的“现实”可与学生自身直接相关,也可与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与自然,人类文明或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现象和问题。所以本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奥运话题展开,把三种不同形式的统计表全部融入其中,在应用数学知识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展示课前收集的多种资料,也可启发学生学习利用多种渠道收集生活中的信息。

(3) 组织形式与学习方式

本节课由于内容的特点,教师无须讲解更多的知识,只需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组织学生活动。学生的学习不是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评价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他们想了没有,参与了没有,能否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没有通过课堂学习去感受和体会统计的思想。

6.3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掌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制作两种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学生能看懂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作数量的简单分析,会利用统计图分析社会生活与科学领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初步形成统计的思想,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看懂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利用统计图分析解决问题。

难点:利用统计图分析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

教师:展示本课图片的课件。学生:刻度尺、三角板。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说明

师:用投影展示2000年第五次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让学生找出四个直辖市的人口数,并引导学生制成表格。

生:根据题意制成表格。

师:这些数据很枯燥,要使这些数据和数据的变化能更直观、生动地表示出来,就要进一步学习统计图。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并展示事先准备好的统计图)

生:辨认统计图类型,并举例平时看到的统计图。师:我们今天先来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板书]6.3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利用制成的表格,用Excel软件制出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组成。如长方形的高表示什么?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四个直辖市的人口统计表

(图一)

生: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和若干长方形组成,两条数轴分别表示两个标目。长方形的高是其中一个标目的数据,如这里的高是人口这个标目下的一组数据。

师: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忘记统计图的名称。(即完成例1)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鼓励大胆发言,不怕说错。

让学生大致了解名称的来由;以及感受统计图的应用广泛;体验学习统计图的必要性。

让学生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大胆发言。

注意统计图的完整性

生:大致总结出画条形统计图的步骤。

师:出示画条形统计图的步骤:

(1)写出统计图名称;

(2)画出横、纵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有时不画箭头);

(3)确定长方形的宽度和间隔;

(4)确定长度单位和数

量;

(5)制成长方形并在长方形上方写上数据。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四个直辖市的人口统计表

(图二)

并且变化制成如上图表。

生:完成P146的做一做,巩固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师:让学生说出做一做采用类似于图二美观。展示学生作品。并变化图一为折线统计图如下: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四个直辖市的人口统计表

(图三)

指出折线统计图也是一种统计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生:大致说出这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师:出示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1)、写出统计图

名称;(2)、画出横、纵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有

时不画箭头),分别表示两个标目的数据,如图三

的直辖市和人口数。(3)、根据横、纵各个方向上

的各对对应的标目数据画点。(4)、用线段把每相

邻两点连接起来。

师:出示北京2003年5月1日至5月19日“非典”情况数据统计图。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并回答课本让学生了解统计图的不同画法

想一想,做一做,让学生尝试着独立画图。

从条形图过渡到折线统计图,容易让学生对比两图的联系与区别。

问题。

生:先分组进行讨论后,学生代表逐个回答P147几个问题,其他组进行补充。

师:指出在同一个统计图中,反映不同类别数据的折线要用不同的图标把它们区分开。

北京2003年5月1日至5月19日“非典”情况数据统计图

(图四)

生:在比较用Excel软件做好的条形统计图与折线图的过程中,得出折线统计图在反映数据变化的走向,以及在同时反映若干组不同类别数据之间的关系方面比条形统计图好的结论。并能够在画图时进行选择条形还是折线统计图。

北京2003年5月1日至5月19日“非典”情况数据统计图

(图五)

师:出示例2。(题略)设问:在第(1)个问题中不用折线统计图你能否回答?

生:能。比较后一个月的值减去前一个月的差。师:指出通过折线统计图我们能够更直观地(10月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小组合作精神以及细致答题的习惯。

经过两图的比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觉到折线统计图在反映数据变化的走向,以及在同时反映若干组不同类别数据之间的关系方面优于条形统计图。

至11月间的线段最陡)解决问题。

生:完成课内巩固练习。(见P148-149)

课堂小结,提示作业

1、由学生结合图形小结画两种统计图的步骤。

2、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及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3、从不同的统计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在第(2)个问题中先让学生回忆如何求增加百分比再解决。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

见P149-150 作业题

设计说明

本节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概念、绘制方法在小学里已学过,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教科书对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形式、反映数据的特点、绘制的方法与步骤进行了讲述,所以是小学统计内容的延续和深化,所以不应是教学的重点。但教师应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利用计算机软件绘制统计图的基本步骤。其次运用统计图分析社会生活与科学领域的实际问题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必需的生活经验。其二是要求学生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也有一定难度。

鉴于初一学生观察能力不强,生活经验欠缺,但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及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充分理解统计图应用的直观性、实用性。通过合作探索,归纳概括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形成能力;精心设问,适时、适度采用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目标。

6.4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扇形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的学习内容,是从生活中实际问题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造使用教材设计的一节课。生活中经常需要收集数据,而统计图是展示数据的重要方法,经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媒体中,为此教科书安排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制作。

学生在小学里曾经学习过扇形统计图,对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和制作有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数据的收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进而养成数据说话的习惯,初一学生积极要求上进喜欢表现自己,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和探究,品尝学习带来的快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认识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

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并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步骤;

2、在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3、在决策和形成猜想中的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从身边的一些简单问题,体验数据在解决不少现实问题中是有用的;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品尝发现带来的欢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重点: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难点: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并且正确地获取信息、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简单课件(没有多媒体教室可采用小黑板展示);

2、布置学生准备,圆规、铅笔、彩色笔、计算器、剪刀等工具。

(二)教学流程

1、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今天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大家小学里已经学过,有印象吗?能回忆起来是怎样的一个图吗?学生回答(是一个圆分成几部分),下面先让大家欣赏一个扇形统计图。(展示)同学们暑假肯定看了奥运会,能知道中国得了多少枚金牌吗?(32)

射击 4 12.5% 球类 8 25% 水上项目 8 25% 力量型项目 9 28.125% 田径 2 6.25% 体操

1

3.125%

从这个统计图中同学们能知道中国在什么项目上有优势,什么项目上薄弱呢?大家知道吗?美国在什么项目上有优势?(田径)

引入设计说明:1、从学生感兴趣的奥运会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2、突出扇形统计图的优点——能直观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区别于折线型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更深入一步认识一下扇形统计图,并教大家如何来画扇形统计图。

2、出示课本学生快餐营养成份统计图,学生观察、思考,老师介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用圆和扇形分别表示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或称饼形图),特点是能直观地、生动地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第一问、第二问学生回答;

第三问先说明什么是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课本上有摩天轮图(学生观察)。我们可以更直观向学生介绍,用事先准备好圆纸片对折,再对折,把圆分成相等四部分(如图1),这个直角就是圆心角。

1

图2

还有奔驰汽车的标志(如图2),把圆分成相等的三部分,圆心角为120o。 这样学生更直观、清楚地理解了圆心角的概念。 总结:圆心角的度数为所占的比例乘以360o。 请一个学生回答第三问。

3、做一做,P152,第(2)小题后面部分,老师分析。

力量型项目28.125%

射击12.5%

田径6.25%体操3.125%

球类25%

水上项目25%

届奥运会中国金牌分布统计图

30%

20%

10%

步行骑自行车坐公交其他

4、合作活动,师生互动(主要让学生学会画扇形统计图) 提出问题—→调查情况—→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画图 问题:同学们从家里到学校交通情况。

学生举手,一个学生点数,另一个学生记录,得出有关数据。 不妨设有50名学生,统计数据若如下(根据现场统计情况有不同的数据)。

①步行

20人 40% 144o ②骑自行车 15人 30% 108o ③坐公交 10人 20% 72o ④其他

5人

10%

36o

画图步骤:1、画一个圆;

2、按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算出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根据算出的各圆心角的度数画出各个扇形,并注明相应的百分比,各比例的名称可以注在图上,也可用图例表明。

注意:不用彩色,也可用白色、涂黑、斜线、网状等表示,学会动手画出扇形统计图。

学生再看例题:气象资料统计图,计算圆心角度数需用计算器。

5、课内练习,学生板演,一个学生计算数据,一个学生画出扇形统计图。

6、作业 1)P153 ①②③④,思考题⑤ 2)收集扇形统计图,渠道来自报纸、杂志、上网查询。

3)自己设计一个调查方案,用调查的数据制作一个扇形统计图。

【设计说明】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应全面贯彻六大基本理念,更加侧重理念③和理念④,本节课突出生动有趣的特点,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入的情景设计是学生身边的问题,例题采用学生自己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最后画图,让学生感到一种自己研究成果的成就感,相比之下,比课本的气象资料更具有感染力。作业中有一题是自己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就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

浙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

1.1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及有理数的分类; 2 .能辨别正、负数,感受规定正、负的相对性; 3 .体验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概念 难点:建立正数、负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数学抽象思维一次重大飞跃。 三、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运进”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 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同学们成了发明家.甲同学说,用不同颜色来区分,比如,红色5℃表示零下5℃,黑色5℃表示零上5℃;乙同学说,在数字前面加不同符号来区分,比如,△5℃表示零上5℃,×5℃表示零下5℃…….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就曾经采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古时叫做“正算黑,负算赤”.如今这种方法在记账的时候还使用.所谓“赤字”,就是这样来的. 现在,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规定零上5℃记作+5℃(读作正5℃)或5℃,把零下5℃记作-5℃(读作负5℃).这样,只要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前面加上“+”或“-”号,就把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简明地表示出来了.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前面例子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 教师讲解: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强调,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表示“基准”的数,零不是表示“没有”,它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并指出,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性质相反的量,符号写在数字前面,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三)介绍有理数的有关概念。 1.给出新的整数、分数概念 引进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了.过去我们说整数只包括自然数和零,引进负数后,我们把自然数叫做正整数,自然数前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整数,因而整数包括正整数(自然数)、负整数和零,同样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 2.给出有理数概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与整理教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全集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 全集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平行线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3.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 2.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相交外,还有哪些呢 二、解决新知: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画出图形)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2). 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两个关键:一是“”(举例说明);二是 “”. 一个前提:对直线而言. 4.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 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 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 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 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 5.平行公理: 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再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C .B m 回忆垂线性质: 平行公 理: . 上图中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和前面过点B画出的直线平行吗 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即:如果b∥a,c∥a,那 么. c

b a 三.拓展应用 1.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点P是直线AB外一点,直线CD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 (2)直线AB,CD是相交直线,点P是直线AB,CD外的一点,直线EF经过点P 且与直线AB平行,与直线CD相交于点E ; 2.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对,内错角有对,同旁内角有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 ◆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意义。 ◆2、会在简单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会在给定某个条件下进行有关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定和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各对关系角的辨认,复杂图形的辨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课前热身】 1.一组数据4,5,6,7,7,8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7,7 B.7,6.5 C.5.5,7 D.6.5,7 2.我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到,我市GDP增长率分别为9.6%、10.2%、10.4%、10.6%、10.3%. 经济学家评论说,这5年的年度GDP增长率相当平稳,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增长率相当平稳”说明这组数据的比较小. A.中位数 B.平均数 C.众数 D.方差 3.在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某位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5, 9.4, 9.6, 9.9, 9.3, 9.7,9.0,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是() A.9.2 B.9.3 C.9.4 D.9.5 4.若样本数据1,2,3,2的平均数是a,中位数是b,众数是c,则数据a,b,c的标准差是_______. 【参考答案】 1. D 2. D 3. D 4.0 ◆【考点聚焦】 〖知识点〗 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方差的简化公式 〖大纲要求〗 了解样本方差、总体方差、样本标准差的意义,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它的计算公式,会计算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掌握整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 ◆【备考兵法】 1.方差的定义 在一组数据x1,x2,…,x n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 这组数据的方差.通常用“S2”表示,即S2=1 n [(x1-x)2+(x2-x)2+…+(x n-x)2]. 2.方差的计算

(1)基本公式 S 2 = 1n [(x 1-x )2+(x 2-x )2+…+(x n -x )2 ] (2)简化计算公式(Ⅰ) S 2 = 1n [(x 12+x 22+…+x n 2)-n x 2],也可写成S 2=1n (x 12+x 22+…+x n 2)-x 2 ,此公式的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原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平均数的平方. (3)简化计算公式(Ⅱ) S 2 = 1n [(x`12+x`22+…+x`n 2)-nx x `2 ]. 当一组数据中的数据较大时,可以依照简化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与它们的平均数接近的常数a ,得到一组数据x`1=x 1-a ,x`2=x 2-a ,…x`n =x n -a ,?那么S 2 = 1n [(x`12+x`22+…+x`n 2)-n x `2],也可写成S 2=1n (x`12+x`22+…+x`n 2)-x `2 .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新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新数据平均数的平方. 3.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S”表示,即 S=2S = 222121 [()()()n x x x x x x n -+-++-g g g 4.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 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数,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我们所研究的权是这两组数据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时的情况. 方差较大的数据波动较大,方差较小的数据波动较小. 〖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 1.考查平均数的求法,有关习题常出现在填空题或选择题中,如: (1)已知一组数据为3,12,4,x ,9,5,6,7,8的平均数为7,则x = (2)某校篮球代表队中,5名队员的身高如下(单位:厘米):185,178,184,183,180,则这些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 (A )183 (B )182 (C )181 (D )180 2.考查样本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如: (1)数据90,91,92,93的标准差是( )(A )2 (B )54 (C )54 (D )52 (2)甲、乙两人各射靶5次,已知甲所中环数是8、7、9、7、9,乙所中的环数的平均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数据收集与整理复习》人教新课标(秋)

《数据收集整理总复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 、能根据统计表熟练地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数据收集整理”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老师想请大家运用相关知识帮我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们愿意帮忙吗? 生:愿意 师:一年一度的“三独”比赛马上要开始了,同学们踊跃报名。二年级的学生自然也不甘落后。陈老师对报名做了一个登记,我们一起看看吧! (出示报名表的图片) 师:可当老师把这份名单交给少队杨老师时,杨老师告诉我,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水平,上级统一规定,咱们学校上报参加“三独”区赛的人数不能超过学生总人数的.也就是说个学生最多只能派出位代表参加区赛,我们学校学生总人数约有人左右,那就是六个四,四六二十四,最多派出名学生

代表学校参加比赛。那现在怎么办呢?现在单二年级报名的同学就有人了,其他年级肯定也不少, 那该怎样从中推选出代表学校参加区赛的同学呢? 生:报名的同学肯定不能全上,选出优秀的同学参加。 生:让同学们公平竞争。(学生最好能说出比赛) 师:这是个好办法,大家公平竞争,可以让所有报名参赛的同学都来比一比。推选出最优秀的同学 代表学校参加区赛,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那问题来了,我们应该怎样组织这场校级选拔赛呢?这么多学生,有报名独唱的,有报名独舞的,也有报名独奏的,是让他们一起比吗? 生:可以把参赛的同学进行分组,比如把参加独唱的同学分为一组,独舞的同学分为一组,独奏的 同学分为一组。(学生能答出参加独唱的同学一起比,独舞的同学一起比,独奏的同学一起比) 师:看来大家都认为分项组赛更合适。那分项组赛之前,我们就需要把这一份报名表进行分类统计。老师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分项统计工作做得又对又快呢? 生:把独舞、独唱、独奏的人数统计出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老师下发的二年级报名登记表,完成分类统计,把你们统计的方法画在 第二个表格里,统计的结果写在第一个表格里。 (课件出示:统计数据活动建议: ※可以一人独立完成分项统计; ※也可以同桌两人一组,合作完成。)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统计结果? (投影仪展示)让学生说一说记录方式和结果。 生:有,独唱人,独舞人,独奏人。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生:我是用画勾的方法记录的。 (再请两个学生发言) 师:我们在整理数据时看仔细,数清楚。 二、数据的描述与分析 师:有一位同学根据一年级“三独”比赛报名单整理出了这样一幅图,你能看懂吗?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4.1《因式分解》教案

《因式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知道它与整式乘法在整式变形过程中的相反关系.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观察,发现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观察,推导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2.识别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归纳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大家会计算(a+b)(a-b)吗? [生]会.(a+b)(a-b)=a2-b2. [师]对,这是大家学过的平方差公式,我们是在整式乘法中学习的.从式子(a+b)(a-b)= a2-b2中看,由等号左边可以推出等号右边,那么从等号右边能否推出等号左边呢?即a2-b2 =(a+b)(a-b)是否成立呢? [生]能从等号右边推出等号左边,因为多项式a2-b2与(a+b)(a-b)既然相等,那么两个式子交换一下位置还成立. [师]很好,a2-b2=(a+b)(a-b)是成立的,那么如何去推导呢?这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因式分解的问题. 二、明确目标,互助探究: 1?想一想 由a(a+1)(a-1)得到a3-a的变形是什么运算?由a3-a得到a(a+1)(a-1)的变形与这种运算有什么不同?你还能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加以说明吗? [生]由a(a+1)(a-1)得到a3-a的变形是整式乘法,由a3-a得到a(a+1)(a-1)的变形是因式分解,这两种过程正好相反. [生]由(a+b)(a-b)=a2-b2可知,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由a2-b2=(a+b)(a-b)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_教案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课题一:(一)——方法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的方法进行,并填好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1.2数轴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数轴、相反数的概念; 2.掌握数轴的画法、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3.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相反数,探索他们的位置关系; 4.感受数形结合与转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 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 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 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 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 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 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例2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55(1)0.5,-,0,-0.5,-4,,1.4;22 (2)200,-150,-50,100,-100.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统计的意义与作用,认识并收集原始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数量单 位),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数学思考:经历随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与推测的全过程渗透“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 思考方法。 3、解决问题:能设计统计活动,根据结果检验某些预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 作。 4、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方法的实用价值;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 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经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随机原始数据,在条形统计图中用1格表示多个数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设疑生趣、导入活动。 1、介绍朋友,以疑激趣。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 (课件)“嗨!大家好,我是小精灵贝贝。你们想玩一个心理活动的游戏吗?它可以判断你是不是一个稳重的人,不过在玩游戏的时候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先来试一试,好吗?” 2、收集整理,汇报方法。 “瞧!停车场,每种机动车的数量是多少呢?” (1)我们获得了什么信息? 某停车场各种机动车停车情况:(课件出示) 摩托车:3辆大客车:5辆小汽车:9辆载重车:2辆 (2)我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收集的?(将机动车分类收集) 3、抓住起点,铺垫导入。 (1)发挥想象:你想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表? (2)根据机动车的种类和数量,统计表分成了几栏?每栏画了几格? (“栏目”、“合计”各一格)推测:5、7种车要画几格?(合情推理) (3)你还能打算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图?一格代表几辆车? 导入板题:刚才大家统计得很好,为了玩好今天的心理测试游戏,我们进一步探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一)数据的收集 1、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小精灵:“同学们真棒!静止的机动车数量大家会统计了,可是象这样运动中的机动车数量又该怎样统计呢?”(演示机动车通过路口片断) 2、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车子太多、不是一种一种的开过、速度太快……) 3、阅读分析,讨论问题。(良好习惯的养成) (1)阅读教材:例1及收集数据部分。 (2)分析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3)汇报交流。 ①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A、发挥分工合作的小组优势:制定好分工合作的方案。 B、采用正确的收集数据方法:根据机动车种类,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 ②描述画“正”字方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正”字的收集方法?

重庆市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5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5.1 数据的收集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课题名称第1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三维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 2、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很多事都是以数据来说话; 3、初步了解频数、频率与实验总次数的关系; 4、学会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5、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重点目标(1)数据的收集方法以及 数据的分析整理;(2)如 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 认识数据;难点目标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学生的自 主、合作能力。 导入示标知识设疑: 从我们身边中的事说起, (1)中共中央刚召开“十七大”,“十七大”的代表是如何产生的?你知 道吗?这样的产生合理吗? (2)你们最喜欢哪一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3)班里关有没有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学? (4)你知道班级中谁是最受欢迎的人吗? …… 对于上面种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得到结果?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1)数据有用吗 从上面的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收集数据,也就是说“数据”对我们的生活是太重要啦,所以,收集数据有助于我 们作出民主的决策,也有助于我们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者事实。 学做思二:(2)数据的收集 假如我们要选出班级中最受欢迎的同学,我们有哪些步骤?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结论,并交流。 总结:

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选出最受欢迎的同学; 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全班同学; 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采用民主推荐的调查方法; 第四步:展开调查——全班同学进行投票; 第五步:记录结果——唱票; 第六步:得出结论——统计,票数最多者当选。 在上面的推选过程中,其实是一个数据收集及分析整理的过程,即,明确调查问题————数据的用途; 确定调查对象————数据收集的范围; 选择调查方法————收集数据所采用的方法; 展开调查——————数据收集; 记录结果——————数据整理; 得出结论——————数据分析; 学做思三:(3)频数、频率 不妨假设,班级中进行民主选出最受欢迎的同学,得票如下: 被选人林天王地谢民…… 唱票记录正正一正正正正正正正…… 得票数11 15 20 …… 得票名次 6 2 1…… 从上面的得票中,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全班同学的心目中,“谢民”是最受大家欢迎的同学。 在唱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谢民”出现的次数更频繁,为此我们有: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蛋糕店还想调查每个季度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出示下表: 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人数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借助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会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情境图。

2、提出问题: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课学习 1、出示班级学生体检身高情况。 生: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怎么样? 师:我改怎样分析,才能看出身高情况? 生:先调查一下每个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 需要测量出每人现在的身高 查一下去年的身高记录,算出身高增长几厘米?分小组进行调查填表 生交流 2、师:请把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整理一下吧

增长高度6cm及6cm以下,7、8、9、10及10cm以上人数(人)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你有什么发现? 三、结论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整理数据,把数据用统计表进行汇总,然后绘制出统计图。 四、课堂练习 1.将全班同学分成3组,测量本组同学的头围,然后回答问题。 (1)说一说,你打算怎样记录测量结果? (2)涂一涂,填一填。 2.王阿姨的冷饮店8月份第二个星期卖出冷饮情况记录如下:

项目矿泉水雪糕果汁酸奶 数量10箱8箱4箱5箱 (1)涂一涂。 (2)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王阿姨,打算怎样进货?说说你的理由。 3.在全班进行一次“妈妈的属相”小调查。 你发现了什么? 4. (1)准备一张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纸和一些硬币,与小组同学一起做搭拱形纸桥的实验。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1.1从自然数到分数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浙江版)七年级上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数的意义和用处;了解分数(小数)的意 义和形式;了解分数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2、能力目标:通过自然数和分数的运算,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初步体验数的发展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 实践,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自然数和分数的意义和应用。 四、教学难点 合作学习中的第2题的第⑵小题。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 出示材料:(多媒体显示) 请阅读下面这段报道: 2004年8月13日到8月29日,第28届奥运会在雅典召开,我国体育代表团以32枚金牌,17枚银牌,14枚铜牌,获得奖牌榜的第二名,为国家争得 了荣誉。我国金牌数约占总金牌数的 1 10 。跨栏运动员刘翔在男子100米栏决 赛中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奥运会纪录,平了世界纪录,刘翔是我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短距离竞赛项目获得冠军的第一人。 提问:你在这篇报道中看到了哪些数?请你把它们写下来,并指出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数?如果将12秒91写成12.91秒,12.91又属于什么数?(由雅典奥运会有关报道引入,既合时事形势,又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提出课题:今天我们复习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及它们的应用 [板书课题]第1节从自然数到分数 ㈡提问复习 问题1:先请同学们回忆小学里学过的自然数,哪一些数属于自然数?你了解自然数最初是怎样出现的吗? 注意:自然数从0开始。 问题2:你知道自然数有哪些作用? (让学生思考、讨论后来回答,教师提示补充) 自然数的作用: ①计数如:32枚金牌,是自然数最初的作用; ②测量如:小明身高是168厘米; ③标号和排序如:2004年,金牌榜第二。 注意: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6.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柳市实验中学黄琦琦李曙静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浙江版?七年级上册,是第六章《数据与图表》中的第一课。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及以后普遍使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能够利用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 本节课通过学生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以及能够按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序,分组编码。本节课的教学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上,还体现了学生在收集数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数据,体会数据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品尝用数据说话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情境中体会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整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数据如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工作: 1.组织形式:以坐位相邻的四位同学为一组,并推选一个同学为组长。 2.学生:测量脚长(赤脚踩在白纸上,描下最长脚趾端点,三角板放在脚跟处,画线。 测量点与线的距离即可。)自带皮尺(每组2个)。 3.教师:①奥斯卡最佳记录片提名《迁徙的鸟》中录象片段;浙江野鸟会集体活动的相关图片。②相关多媒体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迁徙的鸟》影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会生活的乐趣),正当学生沉浸在影片美丽的画面时,教师指出,不同时期各种鸟类的栖息数量都是不同的,要了解一个地区鸟类的生存情况,我们必须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2003年3月1日8:15~11:30期间,浙江野鸟会的鸟类爱好者们在杭州西溪湿地举行集体观鸟活动。 [课件中出现集体观鸟活动图片,及几张鸟类图片,增加学生好奇心] 师:观鸟者们发现了许多种鸟。他们统计了一下,发现15分钟内有这样几种鸟在湿地活动。 (课件显示表格)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生2:起立表示。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生2:不能都不举手。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1.全班共有()人。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四、目标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浙教版七年级上数学1.2《有理数》教案

1.2有理数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了解从自然数、分数到有理数的扩展过程,体会有 理数应用的广泛性,体验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的兴趣.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有理数 3.会用正数、负数、零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能将有理数进行正确的分类.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有理数的概念. 2. 难点:建立正数、负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数学抽象思维的一次重大飞跃.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将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到的几段含有数据的材料在幻灯片中投影出来: (说明:学生自己做的作业,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问:材料中含有哪几类数据? (1)本次大赛共有包括港、奥、台在内的近200支代表队,300个节目赛,其中22支代表队,37个节目进入总决赛.我市爱绿艺校代表队的32 名小演员是本次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平均年龄仅5岁,但获得的 荣誉却是幼儿组最高的金奖. 答:都是自然数. (2)据了解,我国公路隧道总数已达1782座,总长度704公里,分别是改革开放之初的4.7倍和倍,是世界上公路隧道最多的国家.我国目前最 长的隧道是铁路线上的秦岭隧道,全长18.46公里.正在施工的双向分 离式四车道终南山隧道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公路隧道. 答:有自然数,分数. 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已经学过自然数和分数,这些数能够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吗?还会不会有新的数? (3)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米,是中国第一高峰,也 是地球上第一高峰; 吐鲁番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山地 东端.盆地底部海拔-155米.是中国海拔最低处.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师:这里的两个数据分别表示什么意思?“-155”这个带符号的数我们以前没有见过,它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地理上学过测量高度时,规定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8848表示比海平面高出8848米,而-155表示比海平面低155米. 切换到另一个投影材料: 月球表面白天气温可高达123℃,夜晚可低至-233℃,图中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不得不穿着既防寒又御热的太空服. 师:这里123℃,-233℃这两个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123℃表示零上123℃,-233℃表示零下233℃.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用带“-”这个号的数? 生:在知道竞赛中,加分与扣分中的扣分经常用带“-”号的数表示,如加10分用+10记,扣20分用-20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