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难经_中泻南补北法的应用与补母泻子法的关系探讨

_难经_中泻南补北法的应用与补母泻子法的关系探讨

_难经_中泻南补北法的应用与补母泻子法的关系探讨
_难经_中泻南补北法的应用与补母泻子法的关系探讨

·理论探讨·

《难经》中泻南补北法的应用

与补母泻子法的关系探讨

510407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炙系 廖树荣

《难经·七十五难》提出这样一种说法:“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后世称之为“泻南补北法”。这种方法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指出对肝实肺虚之证,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治疗。其中东方属木代表肝,西方属金代表肺,南方属火代表心,北方属水代表肾。东方实,西方虚,即肝实肺虚,是一种“木实侮金”的反克表现。泻南方、补北方,就是补肾泻心,即益水制火。《难经》遗留下来的这条训旨,确实让人感觉妙不可言,获益非浅!

1.泻南补北法的治疗前提:“泻南补北法”是针对肝实肺虚证而提出的,然而,根据中医对证治疗观点,对于肝实肺虚之证,应当采用泻肝补肺的方法,而秦越人为何不采用这种方法?杨氏之签,令人茅塞顿开。[1]杨曰:“肺气虚弱,肝气强硬,木反凌金,金家不伏,欲来平木,金木苦战,二藏则伤,故用针者,诊知其候,则须泻心,心气既通,肝气则复,又补于肾,肾家得气传而养肝,肝气已定,则肺不来平肝,自然两平耳。

2.泻南补北与补母泻子的辩证治疗:《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母泻子法,以常理观之,对肝实肺虚病人,理应采用泻心补脾的治则,因肝(土),何以却采用泻心补肾的方法呢?[2]滑氏曰:“金虚本资气于土,然其时土亦受制(木克土),未足以资之。[3]王氏曰:“若以虚则补母言之,肺虚则当补脾,岂知肝气已盛,克土之深,虽每日补脾,安能敌其正盛之势哉?纵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得不偿失矣,此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既然补脾不能取到效果,而补肾泻心却能取得良好效应。[4]叶氏曰:“夫火者,木之子也,水者,木之母也,泻火则火衰,而盗泄母气,其火之势减,亦不能凌金,补水则火气愈弱,更窃木气。况木气即泻,金不受凌,则虚者自复。”[5]滑氏曰:取水为金之子,又为木

张老师自制了外用中草药制剂贴敷穴位即用天炙法来治疗疾病。例如:细辛研未加酒与凡士林少许调成糊状,贴太阳、印堂治头痛,贴下关、颊车治牙痛。麝香、肉桂填脐中,隔姜艾柱炙治肾虚、脾虚。乌梅用盐水浸泡一天后去核捣烂加米醋和酒成糊,贴涌泉与病灶上方,治鸡眼胼底。肉桂、川椒、白信等混和用纱布包紧浸白凤仙花茎叶汁擦大椎、肺俞等治慢性咳喘。阿魏、乳香、芒硝共研末加凡士林贴章门、脾俞治疟母。附子、蛇床子、硫磺共研末加凡士林贴命门、肾俞治肾虚。五倍子、元胡共研未敷脐中治痛经。张老师床用过三十多种类似天炙法,均客观存在到广泛欢迎。

之母,于是泻火补水,使水胜火,则火浮而取气于木,木乃减而不复实……木既不实,其气乃平,平则金免木凌,而不复虚,故泻火补水,而裤治之,使木金之气,自然两平。”以上观之,我们不得不赞叹秦越人治病的玄妙之处,可谓一举而两得。泻火一则以夺木之气,一则以去金之克;补水一则以益金之气,一则以制木之光。泻火补水,使木金之气自平矣。此难最后得出“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的结论,后世医家议论纷纷,各圆说。[6]叶氏认为:所谓“子母”皆就肝木而言,以木之母水,胜木之子火也,而谓之子令母实;母令子虚者,盖木之子火,为木之母水所克制,则火能益水之气,故曰子令母实,而水克火,能夺火之气,故曰母令子虚也。[7]滑氏则认为:泻火补水,使水胜火,火浮则取气于木,木乃减而不复实,水为木母,此母能令子虚也。木既不实,其气乃平,平则金免木凌,而不复虚,水为金子,此子能令母实也。这两种说法我都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必须指出“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与补母泻子法所提出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补母泻子法是建立在五行学说中“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的理论基础上。所以,通过肝实肺虚这则特例,我认为,对于疾病千变万化,在治疗上,除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外,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有时亦可采用“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的观点指导临床治疗,其应用主要视疾病的根本所在以及传变情况而定。

3.泻南补北法和泻子补母法的辩证关系:虽然“泻南补北法”和“补母泻子法”在治疗上是完全不同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五行相生中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在正常情况下既然是互为影响的,故在病变时也能相互传变,根据虚实的不同情况,理当“母实子亦实,母虚子亦虚,子实母亦实,子虚母亦虚”,才能把生我、我生的关系联系起来,单纯的理解母病累及其子为母能令子实,子病资母气为子能令母虚,或如本难所说的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是不能全面的,只说明了一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对待五行母子传变的问题上,我们应该从整体观点出发,辩证论治。

4.运用泻南补北法的临床意义:从临床上来看,这一治法也是有其实际意义的,譬如:木火刑金之咳嗽吐血,是因为水堀木旺,上刑肺金的关系,故在治疗上多采用泻火补水之法,这样每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此时使用补土以生金的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是由于其病因和病理机制不同的缘故。

5.结语: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医学在阐明人体的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时,不能机械的受五行生克乘侮关系的约束,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整体观为基点,辩证的运用五行生克关系,同时以实践为验证,总结出一套合理的治疗方案。正如徐灵胎所说:“治病宜活,不必拘泥于泻子补母一法”。

参加文献

[1]难经集注,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164~165

[2]元·滑寿。难经本义,商务印书馆出版,

1956;70~71

[3]清·叶霖。难经正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987;130

[4]同[3]:126~127

[5]同[2]

[6]同[4]

[7]同[2]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习题及答案解析(学习相关)

第三节五行学说 名词解释 五行学说五行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五行胜复五行相乘五行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补母泻子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单选 1. 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2.何曰润下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3.五行中具有“稼穑”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4.五行中具有“从革”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5.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是”土”的特性 A.生长 B.生化 C.承载 D.受纳 E.稼穑 6.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属于”金”的特性 A.从革 B.寒凉 C.沉降 D.隶杀 E.收敛 7四时季节中属于五行之“金”的是

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 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五行之”金”: A.六腑之大肠 B.五体之皮毛 C.五志之恐 D.五化之绞 E.五色之白 9. 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行之”土”: A.五脏之脾 B.六腑之胃 C.五志之喜 D.五官之口 E.五气之湿 10. 五脏中的”脾”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11. 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 A.比较 B.演绎 C.模拟 D.试探 E.反证法 12. 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生规律是: A.ホ为水之于 B.水为木之母 C.火为土之母 D.土为金之子 E.火为木之孑 13. 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克规律是: A.金为木之所不胜 B.水为土之所不胜 C.木为水之所不胜 D.火为水之所胜 E.木为金之所胜 14. 肝虚影响脾健运,称为: A.木旺乘土 B.土壅木郁 C.木不疏土 D.木能克土 E.抑木扶土 1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土侮木 E.木胜土 16. 以五行生克关系推测,出现下列何种情况,其病为逆: A.”客色”胜”主色” B.色脉相符 C.”主色”胜”客色” D.生色之

中医学第一,二章

第一章导论 【重点难点剖析】 四大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病杂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 八纲是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利)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 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3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论治 治疗需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重点难点剖析】 第一节阴阳学说 我国古代创立的哲学体系主要是阴阳五行学说,它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总称。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轴心。 阴阳最初的涵义很朴素,是指日光的向与背,即向阳为阳,背日为阴。 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析物质世界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一般认为凡是光明、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阴。阴阳并不是专门代表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代表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意义。如昼为阳,夜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 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阴阳属性的特点包括: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阴阳贯穿一切事物之中。 阴阳在一定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可再划分。 阴阳属性不是绝对不变的,随着特定条件(时间、对象、地点)的变更,对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概念认识必然发生改变。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临床应用分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两种方式。 (1)本经取穴法: 病在某经,就在本经选取子母穴。如肺(经)五行属金,经渠五行属金故为其本穴,太渊五行属土而为其母穴,尺泽五行属水则为其子穴。因此,肺的虚证宜补太渊,肺的实证应泻尺泽。胃(经)五行属土,足三里属土为其本穴,解溪属火为其母穴,厉兑属金为其子穴。胃的虚证宜补解溪,胃的实证应泻厉兑。再如,足厥阴肝经之五行属木,肝(经)之实证、热证,本着“实则泻其子”的法则,应取本经行间穴泻之,因为行间为“荥火”,乃木之子穴;肝之虚证,按照“虚则补其母”的法则,应取本经的曲泉穴补之,因为曲泉为“合水”,乃木之母穴。 (2)异经取穴法: 系按十二经脉配合五行的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穴施术。其中又有四种不同的用法:一是在子母经上随意取穴,如肝(经)的实证,在其子经(手少阴心经)任取一穴,用泻法;虚证

在其母经(足少阴肾经)任取一穴,用补法。二是只限于选用子母经的本穴,例如肺的虚证宜补足太阴经太白(母经本穴),肺的实证应泻足少阴经阴谷(子经本穴)。胃的虚证宜补手太阳经阳谷(母经本穴),胃的实证应泻手阳明经商阳(子经本穴)。如肝实证只选用心经本穴少府(属火);肝虚证只选用肾经本穴阴谷(属水)。三是只限于选用子经子穴或母经母穴,如肝实证只选用心经子穴神门(属土);肝虚证只选用肾经母穴复溜(属金)。四是选用相表里经脉的子母穴,属于一种变法。如肝实证,选取胆经的阳辅(子穴);肝虚证选取胆经的侠溪(母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 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 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 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张矣。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 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 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 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 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下 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 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 9.再前云舌黄或浊,须要有地之黄。若光滑者,乃无形湿热中有虚 像,大忌前法。其脐以上为大腹,或满或胀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表证必无,或十只存一。亦要验之于舌,或黄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黄色,或老黄色,或中有断纹,皆当下之,如小承气汤,用槟榔、青皮、枳实、元明粉、生首乌等。若未见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恐其中有湿聚太阴为满,或寒湿错杂为痛,或气壅为胀,又当以别法治之。 10.且吾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需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与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第一章【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A.生殖之精 B. 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 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 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 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动静 B. 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 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 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10.阴阳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生和变化的: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14.“无阳则阴无以生,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15.根据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脾 C.肝 D.肺 E. 肾1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阳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19.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

中医刮痧师模拟试题(含答案)教学文案

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中医刮痧师》 国家职业资格理论考试模拟试题二 姓名: 一、单选题1、早在( B )和《黄帝内经》书中对刮痧所选用工具、技术要领、方法等就有所记载。A、《瘟痧要编》B、《五十二病方》C、《针灸大全》D、《痧胀玉衡》2、刮痧的主要工具有牛角、砭石、( D )、玉石等质地坚硬的材质制成的板关器具。A、木材B、骨骼C、塑料D、陶瓷3、( B )是指了生于夏秋之季,因感受风寒湿燥火六淫之邪气或疫疠之秽浊而出现的一类病症。 A、痛症 B、痧症 C、中暑 D、刮痧4、在刮痧时选择坐位是不包括( D )A、侧扶坐位B、端坐位C、仰靠坐位D、俯卧位5、( C )体位多用于背部、腰部、臀部和下肢部位的刮拭。A、俯扶坐位B、俯卧位C、站位D、侧卧位6、刮痧的方向总原则不包含( D )A、由上而下B、由内而外C、尽可能拉长距离D、先头面后手足。7、( D )在刮痧时,刮痧板的按压的力度大,刮拭的速度快,刮拭时间相对较短。A、补法B、平补平泻法C、其它刮痧D、泻法8、( D )适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症患者以及骨关节疼痛患者。A、补法B、平补平泻法C、其它刮痧D、泻法9、在刮痧时一般局部刮痧( B )为宜。A、5分钟B、10~20分钟C、20~30分钟D、60分钟10、刮痧的程度包括(A )和出痧的程度。A、力量的强度B、角度的大小C、速度的快慢D、长度的长短 11、刮痧时做有规律的顺、逆时针方向旋转刮拭,力量适中,不快不慢,有节奏感称之为( A ) A、旋刮法 B、弧线刮法 C、推刮法 D、逆刮法 12、用刮痧板的边角直接点压穴,力量逐步加重,以患者能承受的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重复操作5~10次称之为( C ) A、摩擦法 B、角刮法 C、点压法 D、按揉法 13、下列哪些手法不适合面部的刮拭(D ) A、平抹法 B、平推法 C、平压法 D、平点法 14、刮痧与( B )配合使用,适用于治疗颈肩痛、腰背痛以及失眠、痤疮、疲劳等。 A、按摩 B、拔罐 C、针灸 D、电疗 15、刮痧与( A )配合使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痧斑的吸收,提高刮痧的疗效。 A、按摩 B、拔罐 C、针灸 D、电疗 16、刮痧时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仓白、恶心欲吐,甚至神昏仆倒称之为( A ) A、晕刮 B、晕觉 C、正常现象 D、紧张

中医基础速记

《中醫基礎理論》複習提綱 緒論 中醫學和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概念 中醫學是發祥於中國古代的研究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 中醫基礎理論是關於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學科,也是闡述和介紹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課程 一、中醫基礎理論的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歷代名醫和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漢時期——形成時期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二)隋唐時期——充實、系統化時期 《針灸甲乙經》、《脈經》、《諸病源候論》 (三)宋、金、元時期——爭鳴、突破時期 《三因記憶病證方論》宋陳無擇“三因學說”、《小兒藥證直訣》 劉完素(劉河間)——寒涼派 李杲(東垣老人)——補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陰派張攻李受,劉寒朱陰 (四)明清時期——集大成時期 溫病四大家:葉桂(葉天士)、薛雪(薛生白)、吳瑭(吳鞠通)、王士雄 另有吳有性著《瘟疫論》創“戾氣說” 二、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 (一)整體觀念——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和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 (二)辨證論治——辨析疾病資料以確立症候,論證其治則治法方藥並付諸實施的思維和實踐過程 1、病、症、證的概念 症:即症狀和體征的總稱,是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孤立的現象可以是病人異常的主觀感覺或行為表現,也可以是醫生檢查病人時發現的異常徵象(是病和證的基本要素)[如頭痛面白舌紅弦脈滑] 證: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繫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症狀和體征構成(重點在現階段)[病位病性病機等]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於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功能損傷、生理機能失常或心理活動障礙的完整過程(重點在全過程)[感冒水腫失眠等] 辯證:中醫對病情資料做出的分析,判斷證候[八綱/病因/氣血津液/臟腑/六經/衛氣營血/三焦/經絡.辯證] 2、辯證與辨病 辯證與辨病都是認識疾病的思維過程。辯證是對證候的辨析,以確定證候為目的;辨病是對疾病的辨析,以確定疾病的診斷為目的。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即辨明疾病從發展到轉歸的總體病機辨病論治:辨析疾病資料以確立疾病的診斷,論證其治則治法方藥並付諸實施的思維和實踐過程 同病異治:同一種疾病,由於發病時間、地域不同或所處的疾病階段或類型不同,或病人的體質不同,故反映的證候也不同,因而治療也就有差異 異病同治:幾種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大致相同的病機,大致相同的證,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藥來治療 第一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主要思維方法 一、精氣學說 精、氣、神的概念 精:又稱精氣,一般泛指氣,是一種充塞於宇宙之中的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精粹部分,是構成人體的本源 氣:存在於宇宙之中的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源 神: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及其外在總體表現的統稱 氣機:指氣的運動。氣化:指氣的運動產生宇宙各種變化的過程 二、陰陽學說

种常见针灸治疗的疾病完整版

种常见针灸治疗的疾病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14种常见针灸治疗的疾病 发布:2011-11-1714:33:59|来源:大众养生网|责编:驴宝宝924 对于针灸治疗疾病的疗效小编也就不再啰嗦了,爱美的女性很多都会很热衷针灸减肥,不仅能瘦身效果明显,还能将身体气血调理通畅,脸色红润,其实针灸不仅能减肥还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下面介绍几种针灸疗法: 1、感冒:取大椎、合谷、风池,都用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2、呕吐:主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3、失眠:取神门、内关、三阴交,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50分钟,每日针一次。 4、关节痛:腰脊痛取肾俞、昆仑;膝关节痛取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先针刺,用泻法,留针20分钟,再艾灸20分钟。 5、痛经:经前或经期腹痛取中极、三阴交、内庭,先刺内庭,再针三阴交、后针中极、三阴交。均用泻法,留针20分钟。 6、经后腹痛:取气海、关元、三阴交,均用补法,针后加灸,留针30分钟。 7、牙痛:上牙痛取下关、内庭,下牙痛取颊车、合谷,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8、便秘:取支沟、天枢、长强,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9、落枕:取落枕、大椎、后溪,针刺。落枕用泻法,大椎、后溪,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 10、月经不调:1.月经先期:取中极、血海、三阴交、太冲,均针刺、用泻法,留针20分钟。2.月经后期:取命门、肾俞、关元,用补法,针后加灸,留针30分钟。 11、腰痛:取肾俞、委中、腰阳关,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如是腰痛日久不愈的,加艾条灸命门20分钟。 12、痢疾:针治痢疾,有较好的疗效。取中脘、天枢、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天一次。如有发热的,加刺曲池;头痛的加剌风池、百会;不发热而下痢过久的,可艾条灸关元10分钟,或隔盐灸神阙。 13、哮喘:针灸有缓解防止发作的作用。取膻中、肺俞、天突、丰隆。如吐出的痰稀白,用艾条灸20分钟;如痰色发黄时,针剌,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如果平时常灸肺俞、气海,可以防止发作。 14、头痛:头痛有正头痛、偏头痛、头顶痛、头项痛等区别。针灸治疗,是按头痛的部位来取穴的。正头痛:取上星、合谷,攒竹,针剌,用泻法,留针30分钟。偏头痛:取太阳、头维、外关。针剌,用泻法,留针20分钟。头顶痛:取百会、太冲、后溪,冲剌,用泻法,留针20分钟。头项痛:取风池、列缺,针剌,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针一次。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8)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201.阴阳不能相互维系,可出现 A.阳胜生热,阴胜生寒 B.阳虚生寒,阴虚生热 C.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D.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E.阴虚阳亢,阳虚阴盛 答案:201.C 202.以下除哪一项之外,均属气机失调 A.气滞 B.气逆 C.气陷 D.气闭 E.气虚 答案:202.E 20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内生五邪” A.风气内动 B.寒邪直中 C.湿浊内生 D.津伤化燥 E.火热内生 答案:203.B 204.《临证指南》认为:“内风”产生之机制为 A.人体气机之逆乱

B.身中阳气之变动 C.体内阴血之不足 D.全身筋脉之失养 E.周身络脉之失濡 答案:204.B 205.“寒从中生”的主要病机是由于 A.寒邪从肌表而入,内传脏腑 B.寒邪直中脾胃,损伤阳气 C.恣食生冷,寒从中生 D.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 E.痰湿内阻,从阴化寒 答案:205.D 206.津伤化燥,产生“内燥”病变,以哪些脏腑多见 A.肺、胃、三焦 B.肺、肾、三焦 C.肝、胃、大肠 D.肺、胃、大肠 E.肺、肾、小肠 答案:206.D 207.脾的阳气失调病机,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健运无权,气血生化不足 B.受纳失调,消谷善饥 C.升举无力,中气下陷 D.统血无权,血溢脉外

E.运化失职,水湿内生 答案:207.B 208.最易导致阴虚阳亢的脏是 A.肺、脾、肾 B.心、脾、肾 C.心、肝、肾 D.脾、肝、肾 E.肺、脾、肝 答案:208.C 209.以下除哪脏外,均与女子胞失常的病机密切相关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答案:209.B 210.“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属于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治病求本 D.因人制宜 E.扶正祛邪 答案:210.B 211.以下可以解释“薄厥”病机的是

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结合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

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结合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8-10-30T14:50:32.73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8期作者:邱海枝[导读] 针对抑郁症患者,采用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联合中药治疗,能显著改善其抑郁症状,临床应用价值高。 长春安宁精神康复医院 130302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结合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6例抑郁症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中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治疗,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量表对两组抑郁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HAMD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抑郁症患者,采用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联合中药治疗,能显著改善其抑郁症状,临床应用价值高。【关键词】针刺;中药;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长时间低落为典型表现,伴有一定程度的行为与思维改变,存在反复发作倾向的情绪障碍性疾病。此病在中医中属“百合病”、“脏躁”、“郁证”等范畴[1]。传统医学指出,抑郁症与脾、心、肝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户,脑为其病位所在[2]。心失所养、肝失疏泄均会造成脏腑气血功能出现失调,诱发抑郁症,因而在治疗方法上,可采取健脾化痰、疏肝解郁之法[3]。五输穴实为一组腧穴,具有主治规律强、疗效好及作用大等特点,因而可用此开展对症治疗。本文针对本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采取中药联合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56例,均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且与1994年中医药管理局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条款相符;无精神病史。排除近期(4周内)有其他临床治疗经历者,过敏体质者及哺乳期妇女与孕妇;合并器质性病变者。将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观察组中,男7例,女21例,年龄区间21~55岁,平均(40.7±10.2)岁;病程区间3~24个月,平均(10.8±5.7)个月;对照组中,男6例,女22例,年龄区间21~54岁,平均(40.5±10.1)岁;病程区间3~22个月,平均(10.6±5.5)个月;两组病程、性别等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取中药治疗,(1)肝郁气滞证。则给予柴胡疏肝敖治疗,药方为:炙甘草2g、香附4g、陈皮6g、柴胡6g、芍药4g。(2)肝郁脾虚证。给予逍遥散治疗。药方:甘草5g、煨姜10g、白术9g、白芍14g、当归11g、薄荷9g、柴胡疏肝散9g。(3)痰气郁结证。给予半夏厚朴汤治疗。组方:郁金11g、生姜8g、夏枯草11g、茯苓11g、苏叶8g、厚朴8g、制半夏11g、躯干11g、陈皮9g、香附11g、射干12g。各证均为每日一剂,持续用药6周。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选百会、太冲、印堂、大都、太白、少府、少冲等穴位,除了印堂、百会穴,其余均取双侧穴位。操作:辅助患者行仰卧位,消毒穴位,依据穴位不同,用一次性不锈钢针,在穴位处进针,对于少冲穴,浅刺;而对于神门、少府、大都及太白,则采用捻转补法刺入,而太冲穴,采用捻转泻法行刺,印堂、百会,则采取平补平泻法刺入。得气之后,留针,时间为30min,用电针仪进行刺激,频率控制在1~3Hz,控制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针刺隔日1次,3次/周,持续治疗6周。 1.3观察指标 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对两组抑郁情况进行评定[4],此量表共计24项,依据中华医学会所制定的4级标准,评定总体疗效,若减分率≥75%,即痊愈;若≥50%,且<75%,即显效;若≥25%,且<50%,即进步;若<25%,即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SPSS23.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针对计量资料,由( ±s)表示,t检验,若经比较有显著差异,由P<0.05表示。 2.结果 两组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治疗4周后进行随访,观察组出现复发1例,对照组2例,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X2=0.56,P>0.05)。 3.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性疾病,以心境长期性低落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还伴有行为及思维层面的改变,病情易反复、此病与传统中医中的“百合病”、“脏躁”、“郁证”相符。而现代中医指出,其与脾、心、肝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脑为其病位所在。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首。脑不仅是神志活动的重要物质器官,而且还是维持情感、思维及精神活动的物质根基。抑郁症实为一种神志病,因精神遭受反复、强烈刺激,而造成脑的气机出现失调,功能受损,最终出现系列抑郁症状,比如思维缓慢、心情抑郁、丧失情绪等,由此表明,脑神经失调为其典型发病机理[5]。对此,在对此病治疗中,可以采取对症方法,实施补益心脾、健脾化痰及疏肝解郁等方法治疗。五输穴实为一组具有较强主治规律性、作用大、疗效确切的腧穴,因此,用五输穴实施对症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因脑为抑郁症的病根,因此,本次研究还选择脑部附近的穴位实施针刺,达近治目的,强化总体治疗功效。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HAMD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对于抑郁症患者,对其采取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与中药联合的治疗手段,能显著改善其抑郁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作业题作业一、A型题: 1.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善病洞泄寒中”的季节是C.长夏 2. 下列表述中属于症的是E.恶寒 3. 被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B.张子和 4. 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C.风寒感冒 5.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D.《诸病源候论》 6.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疾病病情随昼夜时间节律而变化,其病“安”的时间是 B.昼 7.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E.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8.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善病风疟”的季节是 D.秋季 9.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C.五脏 10. 被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 D.朱震亨 1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2. 有机整体的“主宰”是 B.心 13. 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的著作是 B.《伤寒杂病论》 14. 不属于“金元四大家”的医家是 E.张元素 15.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哪一部著作的成书 A.《黄帝内经》 16.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B型题: A.善病鼽衄 B.善病胸胁 C.善病洞泄寒中 D.善病风疟 E.善病痹厥 17.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不同季节多发病不同,春是 A.善病鼽衄 18.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不同季节多发病不同,冬是 E.善病痹厥 A.旦 B.昼 C.午 D.夕 E.夜 19.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疾病加重的时间是 D.夕 20.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疾病最重的时间是 E.夜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21.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 A.刘完素 22.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 D.朱震亨 23. 称为“补土派”的医家是 C.李东垣24. 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 D.朱震亨 A.脑 B.肝 C.心 D.五脏 E.经络 25.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D.五脏26. 有机整体的主宰是 C.心 作业二A型题: 1. “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B.阳虚

刮痧方法

刮痧方法: 在身体一定的部位上反覆地刮,直至被刮痧的皮肤出?深?色的红斑为止。刮砂时的顺序一般由上而下,由中间刮向两侧,刮时应取单一方向,不宜来回刮,每次大约刮二十下左右。刮痧的部位: 1.通常在颈部及背部的脊椎两旁,沿着肋骨向外刮,刮成弧形。 2.在结喉的两侧和胸部进行。 3.也有沿着脊椎两侧,由上向下刮。 4.在胸前刮痧,也可沿着肋骨向外刮成弧形。 5.若病儿情绪不佳,可刮臂弯内侧和腿弯内侧。 一、头部的刮法 头部有头发覆盖,须在头发上面用刮板刮拭,不必涂刮痧润滑剂。为增强刮拭效果可使用刮板边缘或刮板角部刮拭。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发皮发热为宜。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医者一手扶患者头部,以保持头部稳定。 循行路线: (1)刮拭头部两侧,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至风池穴,经过穴位为头维穴、颔厌穴等。(2)刮拭前头部,从百会穴经囟会穴、前顶穴、通天穴、上星穴至头临泣穴。 (3)刮拭后头部,从百会穴经后顶穴、脑户穴、风府穴至哑门穴。 (4)刮拭全头部,以百会穴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全头发际处刮拭。经过全头穴位和运动区、语言区、感觉区等。 适应症: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之作用。可预防和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头痛、脱发、失眠、感冒等病证。 二、面部 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一次。 循行路线: (1)刮拭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分开,经鱼腰穴,丝竹空穴朝两侧刮拭。 (2)刮拭两颧部,由内侧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穴、听宫穴、耳门穴等。 (3)刮拭下颌部,以承浆穴为中心,经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等。 适应症:有养颜祛斑美容的功效。主治颜面五官的病证。如眼病、鼻病、耳病、面瘫、雀斑、痤疮等。 三、颈部刮法 颈后高骨为大椎穴,用力要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些,从风池穴一直到肩髃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一般用平补平泻手法。 循行路线: (1)刮督脉颈项部分,从哑门穴刮到大椎穴。 (2)刮拭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经肩井穴、巨骨穴至肩髃穴。 适应症:人体颈部有六条阳经通过,其中精髓直接通过督脉灌输于脑,颈部是必经之路,所以经常刮拭颈部,具有育阴潜阳,补益人体正气,防治疾病的作用,可主治颈、项病变,如颈椎病、感冒、头痛、近视、咽炎等证。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Z》作业3答案

A型题: 1. 属于“五行相侮”的脏病传变是 A.心病及脾 B.心病及肾 C.心病及肺 D.心病及肝 E.脾病及心 2. 属于“五行相乘”的脏病传变是 A.心病及脾 B.心病及肾 C.心病及肺 D.心病及肝 E.肝病及心 3. 肺病及肝的五行传变是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 E.相克 4. 属于“母病及子”的脏病传变是 A.心病及脾 B.心病及肾 C.心病及肺 D.心病及肝 E.肾病及心 5. 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炎上 B.润下 C.稼穑 D.曲直 E.从革 6.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泻南补北 B.益火补土 C.抑木扶土 D.培土制水 E.佐金平木 7. 下述哪项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 A.金水相生 B.益火补土 C.抑木扶土 D.滋水涵木 E.培土生金 8. 五行中具有“稼穑”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9. 五志相胜,怒胜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10. 下列事物属于五行之“金”的是 A.青 B.黄 C.赤 D.黑 E.白 11. 下列事物属于五行之“火”的是

A.宫音 B.角音 C.商音 D.征音 E.羽音 12. 肺病及肾的五行传变是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 E.相克 13. 肺病及心的五行传变是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 E.相克 14. 属于“子病犯母”的脏病传变是 A.心病及脾 B.心病及肾 C.心病及肺 D.心病及肝 E.肝病及肺 15. “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什么关系 A.相生关系 B.相克关系 C.制化关系 D.相乘关系 E.相侮关系 16. “木火刑金”属于 A.母病及子 B.相乘传变 C.子病犯母 D.相侮传变 E.制化传变 17. 肺病及脾的五行传变是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 E.相克 18. 下列事物属于五行之“水”的是 A.生 B.收 C.长 D.藏 E.化 B型题: A.母病及子 B.相乘传变 C.子病犯母 D.相侮传变 E.制化传变 19. 肝病传脾属于 A B C D E 20. 肝病传肾属于 A B C D E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子午流注纳子法概说

子午流注纳子法 【中医经络古法】 子午流注纳子法以“天人相应”观点为基础,结合人体经脉循行、气血流注原理,配以阴阳、五行、地支等学说,以一天十二时辰(地支)配合相应经脉按时开穴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整理,本文认为经脉配地支的理论基础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自然界存在着节律 宇宙中,与人类最为密切的天体有太阳、地球、月球等。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十二时辰的变化;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使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磁场、表面温度等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气候的风雨寒热,季节的春夏秋冬,以及地区东西南北的差异。自然界的物质如动物、植物、水源、阳光、空气等物质因素的变化,无时不给人类带来内部“节奏反应”的变化。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这些变化,从而使人类也具备与自然界万物同样运动的内部因素。《灵枢·痈疽》云:“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说明人体气血的流注,与日出日落、四时的更替保持同步的节律。子午流注纳子之法正是抓住一日十二时辰的更替变化与人体内部因素变化对应的规律而产生的时间针灸学说。 十二地支是年、日节律 一年之内有十二个月,一日之内有十二时辰,都是阴阳有规律地消长运动的结果,自然界万物会随着做出适应的变化,人体亦然。《史记·律书》云:“寅,万物始生螟然;卯,言万物茂也;辰,万物之震也;巳,阳气之尽也;午,阴阳交曰午;未,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阴用事申贼万物;酉,万物之老也;戌,万物尽灭;亥,该阳气藏于下也;子,万物滋于下;丑,纽也,阳气在上未降,万物厄纽未敢出。”一日之内,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故也以十二地支表示。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原理 将后天八卦进行五行配属,即震、巽属木,包括足厥阴肝、足少阳胆、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离属火,包括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兑属金,包括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坎属水,包括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艮属土,包括足太阴脾、足阳明胃。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知识汇总 绪论 1.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 本草经》等医学问世。 2.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是: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 4.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 一性; 5.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6.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 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侯,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 段。 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2.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 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阴阳基本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 阴阳;比较对象不同; 3.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4.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5.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 互资生、促进和助长; 6.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7.脏腑形体阴阳属性: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肾—阴中 之阴,脾—阴中之至阴; 8.概括人体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9.阴阳分析病理变化: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形式:“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10.阴阳偏胜:即阴偏盛、阳偏盛;“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实热证”;“阴胜则阳 病,阴胜则寒,实寒证”。 11.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阳虚则寒,虚寒证”;“阴虚则热,虚热证”。“邪气 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2.实热证:高热、烦躁、面赤、口干唇燥、舌红少津,脉数; 13.实寒证:面白形寒,畏寒肢冷;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活 沉紧; 14.虚寒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卷卧、自汗、脉微; 15.虚热证: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16.阴阳偏胜治疗原则:原则“实则泻之”;方法:“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17.阴阳偏衰治疗原则:原则“虚则补之”;方法:“虚热证,阳病治阴”。“虚寒证, 阴病治阳”。 18.药物阴阳属性:阴(寒、凉、酸、苦、咸、沉、降);阳(热、温、辛、甘、 升、浮) 1.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 的关系。 2.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生理变化) 3.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病理 变化) 4.五行相悔: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5.五行相生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