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君主论》政治道德观的读书笔记

关于《君主论》政治道德观的读书笔记

关于《君主论》政治道德观的读书笔记
关于《君主论》政治道德观的读书笔记

关于《君主论》政治道德观的读书笔记

《君主论》的政治道德观

【摘要】《君主论》一书中,马基雅维利教导君主如何建国,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抵挡外来侵略、统一国家,但他主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的思想也被视为邪恶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被历代学者诟病并指责其宣扬“政治无道德主义”。但是,一旦置身作者所处的时代,就会

发现君主论的政治道德观有其必然性。同时,马基雅维利并不是完全摒弃道德,相反,他认识到了道德在政治统治的独特作用。毋庸置疑的是,马基雅维利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位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家。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道德观

作为马基雅维利的代表著作之一,马基雅维利在大胆割断了政治与伦理的关系,并认为伦理道德应该服从于政治需要,使人类的科学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后世影响深远。《君主论》全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君主国,也可以说是开始狩猎,主要涉及如何打仗,学习如何征服国家;第二部分论军队,由狩猎转向战争本身,作者明确指出意大利的解放事业要依靠的队友和要反对的敌人;第三部分论君主的品质,讨论依靠信仰和依靠或者不依靠军队的军队之间的联系;第四部分论君主的智谋,叙述了君主应该具备的品质,特别要指出的是君主身上的那些品质不是衍生于善的本质,而是来源于事物内容或者民众要求施加的限制,这种限制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标准。最后,作者呼吁重新征服祖国,重新获得世上的这个王国。

书中最让人影响深刻的地方莫过于马基雅维利对道德的态度。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属于社会伦理的范畴。马基雅维利作为一位影响深远政治哲学家,《君主论》一书让他声名鹊起,鉴于他尖锐而深刻地主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代学者对其的评价是毁多于誉,人们多将他视为无道德主义者,也正是后来对他争议颇多的原因。他也被认为是人类的“邪恶的导师”。但是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再系统了解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就会发现他政治道德观有其必然性。同时,马基雅维利并非不讲道德,可以说,

他重视道德的独特作用,有自己的一套政治道德观。马基雅维利是那个时代的智者,从他的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中世纪欧洲的残酷与宏大。

一、《君主论》政治道德观的时代背景

(一)中世纪的意大利和欧洲

中世纪末意大利一切处于躁动之中,封建体制摇摇欲坠,资本主义的发展亟待资本主义秩序的确立。

1494 年法国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皮耶罗二世被迫出逃,美第奇家族统治崩溃之后制度传统遭到破坏,与此同时,萨沃纳罗拉运动使得混乱的局面雪上加霜,富有的意大利城邦一个接着一个的被外国强权如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攻占。当时各大强国之间的合纵连横变化不断,佣兵军团经常在一夕之间便转换阵营,地方政府也常在数周之间被建立或垮台,佛罗伦萨在意大利脆弱的均势体系中疲于自保。于是佛罗伦萨进入了动荡的共和国时期。

1469年出生的马基雅维利正是这个混乱的时代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也正因为他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基亚维利培养出了分析他周遭乃至全世界发生的政治和军事事件的智慧。他的前半生激情而热血,曾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秘书长第二国务厅的长官、外交家,而且是国民军的创立者,后担任国民军委员会秘书。丰富的实践也随之丰富他的思想,任职期间是他思想创作最为丰富的时间,“按照心灵的内在冲突和侵害和悲剧性问题来思考的能力”,统治艺术“独到而实用”,直至后期也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革命的气质。

1512年美第奇家族在儒略二世的军队支援下攻陷了佛罗伦萨,共和国随之瓦解。乔凡尼·德·美第奇成为佛罗伦萨大公。身为共和国高官的马基亚维利丧失

了一切职务,并在1513年以密谋叛变为罪名遭投入监狱,受到严刑拷问,但最终被释放。随后,他选择隐居,在这期间,完成《君主论》和《论李维》两本著作。

与此同时,中世纪晚期欧洲是磨炼君主意志,考验君主能力以及诞生新君主的宏大战场,与之相伴的是残酷的权利政治游戏。“战争、谋杀、权力的滥用无时不在的沉重地压在每个人的身上”①,表现在各国之间就是不断的暴力活动。中世纪的欧洲出现权利相对集中的国家,强国之间的利益争夺迫使中小国家成为其附庸国和强权的工具。永无休止的战争使中小国家迫害极深----以意大利最为经典。曾经富饶的意大利此时等于是欧洲争权战争的前线,国内各自为政的混乱政局更是给霸权和强权提供了可趁之机。

暴力的盛行带来的是道德的沦丧。中世纪的欧洲的教会面临礼崩乐坏的困境。物质利益开始凌驾于精神层面,教皇教会日益衰弱腐败,连教皇都放任道德,丧失精神领袖的地位。权利和利益的追求代替了教会的核心主旨-----精神统领一切。这在资本主义率先发展起来的意大利各邦表现得尤为明显。意大利民众在利益的驱使下,变得自私、贪婪和丑恶,享受肉欲,伤风败俗,社会风气普遍堕落。此时,武力和欺诈打败了忠诚和老实,图谋私利已不再需要任何掩饰,残忍手段和谋杀行为变成政界的常策。马基雅维利在书中也一针见血地说:“因为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的、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②。就算到了今天我们这样一个饱受教化的时代,书中所谈的人性丑恶的一面也不能避免,更何况在那个道德沦丧的时代?因此,他的道德观的产生有其客观性。

(二)国内外带给马基雅维利的反思

可以说,道德的日益沦丧与暴力的盛行成为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创作的主要时代背景。当时的意大利世风日下,“所有好人不是惨遭杀害就是被放逐或者遭受各种折磨,而那些最不道德的的人却能飞黄腾达。” ,而中世纪的欧洲强烈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赤裸裸的弱肉强食的世界,因此他清晰认识到在强权暴力政治之下,道德不堪一击,沦为强权的工具而非各国行为的约束。意大利应该做的就是建立同样残酷的政治体制,把政治与道德分开,采取非道德的政治手段,抵御外来侵略,建立自己的军队而不依靠狡猾逐利的雇佣军。君主还要具备人性与兽性,既要像狮子一样凶猛,又要像狐狸一样狡猾,才能让意大利面临各种风云变幻而不动摇。无疑,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君主论》背后的政治道德观可以说把君主的道德观和平民的道德观分开。他的君主已经不再依附于传统给定秩序下的道德秩序,依据的不是至善的要求而是一般能接受的标准,不是少数人而是所有人能达到的要求,由此产生的是一位有创造力的英雄般的政治人物。这样的一位君主才能在残酷的欧洲成功经受考验通过自己的权力获得荣誉。

二、《君主论》的政治道德观

自古希腊以来,国家一直被视为实现某种善或者正义的工具,政治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的道德在政治生活中起作用,宣扬美德,从君主角度论述假如一位统治者希望能统治国家并获得赞誉,那么他的首要义务就是培养全部基督教而非道义的美德。

马基雅维利作为一位现实主义的思想家,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他认同君主的政党目标包括赞誉,但是否定了达到这些目的应该按照传统的道德方式行事。他有自己的一套政治道德观,具体表现如下:

(一)慷慨与吝啬,残忍与仁慈

在《君主论》中,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能否实现有效治理国家、抵御外国侵略为目标,注重实效,而不是以虚名为主。他特别重视统治权术,明确“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他告诫君主,只要目的实现,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保证事业成功才是君主头等大事。

君主的道德观应该同平民的道德观分开。无可否认,若君主具有人们通常所说的那些美德,诸如诚实、慷慨、守信、仁慈等,这是值得赞扬的,但实际条件旺旺不能允许这样,因此,“一个君主如果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情,并且必须知道视情况的需要与否使用这一手或者不使用这一手”,“也不必要因为对这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毕竟“一些事情看来是恶行,但是照办了却会给他带来安全和福祉。”④

在谈到慷慨和吝啬时,马基雅维里认为慷慨是好的名声,但是慷慨应该用于开始谋取君主地位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笼络人心。而对于别人的钱财,君主不该放弃任何表现慷慨的机会,否则士兵就不会追随他了。而在其他情况下,君主为了保有慷慨的名声,势必耗尽财力,横征暴敛,额外增加人民的负担,哪怕少数的人会对他感激不尽,也会招来更多人的仇恨。

因此君主如果英明的话,就不要介意吝啬之名。因为当人们看到君主由于节约的缘故而收入丰盈,能够抵御对他发动进攻的任何人,能够建功立业而不加重人民的负担,随着时间的流转,人们将会认为这位君主是越来越慷慨的。因为他节省的是人民的财富,是广大人民受益。那么他的统治基础就会更加坚固,声望如日中天。

同时,君主不应该耿耿于怀于他的“残酷”的名声。“君主为使自己的臣民团结

一致和同心同德,对残酷这个恶名就不应该介意,因为除了极少数的事例以外,他比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做事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来说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遭到损害,而君主执行的不过是损害个人罢了。”⑤尤其是对于那些新建的国家来说,及时地清除反扑势力就意味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财产安全。君主“残酷”的名声不可避免,但是它也是政局的稳定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狮子与狐狸”的比喻

在谈及守信的问题时,他主张君主必须效法狮子和狐狸,“由于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⑥。君主应该能够和熟练地运用兽性和人性。马基雅维里不否认笃守信义是值得赞许的,但是他也声明历史经验往往表明那些建立丰功伟业的君主并不重视诺言,反而因为他们懂得运用阴谋诡计,于是最终征服了那些盲目守信的君主。以亚历山大六世为例,马基雅维利说“(亚历山大六世)除了欺骗人们之外,既不曾做过任何其他事情,也从来不曾梦想过任何其他事情,但他总是找到了上当受骗的货色”⑦。一旦在遵守信义于己不利的时候,君主决不应该遵守信义,但他务必要装出遵守信义的样子,至于其他的品质,马基雅维里指出,必须在表面上装出慈悲、忠实、仁爱、公正、笃信的样子,他甚至主张,一个聪明的君主一定要用策略造成一些反叛自己的仇敌,然后再用强力把仇敌削平,这样才能使自己名声大振。

(三)避免遭到人的蔑视和仇恨

马基雅维利认为避免遭到人的蔑视和仇恨是君主提防阴谋的重要方法。

“在处理公务和臣民私事的过程中,君主一旦显得朝令夕改,轻举妄动,胆

小怕事和优柔寡断就会遭到蔑视”⑧,因此,君主要守住果决的名声,遇事沉着,从容不迫,谨慎周全的考虑问题又要大胆作出决定,具有勇敢坚定的个性,,避免遭到人的蔑视,这也是他们抵御阴谋的重要手段。

同时,马基雅维利也指出,君主不可能避免遭到仇恨这件事,但是应该注意避免人民的仇恨,这也是君主最好的堡垒。理想的君主应该使人民畏惧又能使人民的爱戴。但是,这二者往往是难以兼顾的,如果一定要有所取舍,君主可以不让人民爱戴,但必须避免人民的仇恨。因为,畏惧比爱戴安全得多,“人们爱戴君主是基于他们的意志,而感到畏惧是基于君主的意志,因此以为明智的君主应该立足于自己的意志之上而不是他人的意志之上。”君主应时时刻刻保证自己的权威不受侵犯。

马基雅维利还告诫君主不仅恶行会遭来憎恨,“善行如同恶行可以导致憎恨”

⑨,就好像前面讲的慷慨与仁慈。不恰当的慷慨和仁慈会殃及国家,招来人民的憎恨。

(四)避开谄媚的人

只有善于运用智谋的人才能避开谄媚之辈。善于用人是君主所必备的。他告诉君主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识别大臣:“如果你觉察大臣想着自己甚于想着你,并且在他的一切行动中追求他自己的利益,那么扎样一个人就绝不是一个好的大臣,你不能信赖他;因为国家操纵在她的手中,他就不应该想着他自己,而应该只想着君主并且绝不想和君主无关的事。”⑩只有为国家利益考虑,为君主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的大臣才是忠臣。否则,奸臣当道,容易以权谋私,危害政权的稳定。君主对于奸臣必须提高警惕,不能姑息纵容以至于让他的力量壮大,使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

同时,君主面对大臣要恩威并施。君主一要让大臣身居高位,享受富贵,清除大臣的后顾之忧,二要让大臣明白他的荣华富贵都是君主赐予,他们也不会想要推翻如此慷慨的君主,让大臣更加服帖,遵守君主的命令。大方的朋友情谊将在君主和大臣之间树立友爱的合同。

而为避开谄媚之辈,君主应该做到什么时候想听进言就听进言,想听谁的进言就听谁的进言。那么,君主应该就各种事情广泛咨询,而且鼓励进言的人畅所欲言同时按照自己的看法作出决定,不能只对个别人言听计从。君主在征询意见时候,应全凭自己的意志,“对于他不征询的事情,他每个人都没有勇气提意见”,这是避免他人的轻视,君主为维护自己的权威,一旦作出决定,不能轻易改变。

总之,对于马基雅维利来说,君主的美德,尤其是政治世界中君主的美德,与普通意义上的美德是不一样的。君主在政治上只应该考虑实效性,不必考虑正当与不正当,为了稳定社会,“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作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⑩不能否认的是马基雅维里提出的这套统治权术是为了国家的统一,而非仅仅为了玩弄权术。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是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力量,服务于意大利爱国目的,服务于建立世俗国家的。

三、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

不得不说,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无情的时代,一些君主通过卑劣的手段争夺权力取得成功,而一些善良的君主就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被取缔。强大的国家才能避免沦为亡国。而马基雅维利是一个直率的功利主义者,所以他一些治国意见以稳定政权,抵御外来侵略为目的,尖锐而残暴却又有其必然性。

同时,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是他的道德观念并不是邪恶的,而是带有群氓论和精英论的色彩。他也是向善的------虽然他建议统治国家的手段残暴,但他却是抱着善良的目的;虽然他玩弄权术,在复杂的政治争夺和统治中处心积虑,但他却直率纯粹。

马基雅维利先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爱国者,然后才是一位政治家。在混乱的中世纪欧洲提出独树一帜的思想,他无意追求道德上的对错,也无需道德上的完美,只求强大国家的复兴,以结果作为标准,以成功为为主要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基雅维里强烈的兴趣在于国家,君主也是为了国家而存在。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新君主如此冷静残酷。就是在《君主论》在这种平静得近乎无情的阐述中,我们深深感受到的却是马基雅维里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政治激情,这种矛盾的统一正是诞生于欧洲中世纪晚期这个危机与活力、不安可怕与杰出卓越共存的时代,他只是在那个时代,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尖锐揭露了众所周知却是其他人不敢于承认的人性。在他所处的那个乱世,需要的也正是他这样的智者。

注: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摘自(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参考文献

[1]韦琳论“非道德主义者”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念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第31卷第2期

[2]林秋琴唐小山权力与道德-----重读《君主论》大学生时代 2006年11月

[3]朱倩《君主论》中君主形象的历史背景分析政治

[4](美)阿尔瓦热兹马基雅维利的事业----《君主论》疏证贺志刚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5]孔祥勉为马基雅维利的道德观正名---读《君主论》有感文教资料 2011年6月

《君主论》读后感【精选合集】(最新)

《君主论》读后感篇一 “君王需兼有狮子的凶残与狐狸的狡诈,为达到政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题记 《君主论》这本书一开始是马基雅维利为了向美第奇家族证明自己的效忠之意而出现的。他只想得到允许,重返公共生活。因为在此之前,一直效忠于共和国的他在其领导失败后并没有随首脑们离开,而是留在佛罗伦萨等待美第奇家族归国并祈求能为国家效力,可是美第奇家族并不愿意那样,而是将他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入狱,虽然最终被营救却也只得远离公共生活。 而命运的双手总是玩弄马基雅维利,当马基雅维利在有生之年的最后一年中,终于获得美第奇家族批准返回佛罗伦萨的公共生活,但是那一年,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大败罗马教皇,罗马教廷支持的美第奇家族再次被佛罗伦萨的人民*和驱逐,佛罗伦萨共和国恢复。 这样马基雅维利再次被驱逐出公共生活。这一年,他悲惨去世。直到400 年后,他的梦想才得以实现意大利才统一。 虽然这本书总是被评价为是一本毁誉参半的奇书,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指南,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剖。 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应该被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细细琢磨而不是以现在的道德水平来衡量当时状况下的事情,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而如普通大众一般觉得这本书是如此邪恶。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意大利仅仅是又一个又一个很小的国家构成的,它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它的经济并不是那么发达可以直接抵御外敌,它们必须联合却又互相抵触着。 每个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维持一种政治生命,但是由于贵族和人民之间的以及贵族各党派之间长期冲突使得城市共和国无法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种冲突带来了暴政。 因此,在这种历史背景条件下,我觉得《君主论》所宣扬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各种历史的种种迹象也曾表明只有强有力的甚至是偏激的政治领导去统一混乱的局面后,逐步改善才可以达到一种和平。如果没有如同《君主论》中那样强有力的就不能完成统一从而使国家和平安稳。 在本书中马基雅维利提到:“一个君主,尤其是一个权利尚未巩固的君主,应该懂得怎样善于使用野兽和人类所特有的斗争方法。”由此一小小一句话,也

(完整版)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矗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辨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形式,主观和客观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阶级性和实践性是他的显著特点。 2,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的唯一特征,就是他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是一维的。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指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空间是

三维的。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2自觉的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改造自然界,变革社会关系,科学实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依赖于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依赖于意识的对象-客观存在,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但这种能动作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主观和客观相统一与实事求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矗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3,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直接联系和见解联系。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其他联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系统探讨政治原理及其实践问题的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 该书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教育,教育作为连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纽带,被认为是培养公民、实现和保障善治的基本途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教育与政制、公民职业和伦理关系的探讨,从而与柏拉图等一起将教育放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认识也成为西方重视教育这一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由此可见,在古希腊时期,政治、教育和道德伦理被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它们共同构成整体城邦乃至共同生活方式的基础,并一同致力于追寻理想社会与人的发展。 《政治学》共有八卷。第一卷和第二卷从家庭、国家的形成和前人关于理想城邦的论述入手,形成一个思想“爬高”的缓坡。第三卷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作为政治基础的公民的自然本性,从而确立其政治哲学的基础,到达第一个思想顶点。随后,论述具体政体的第四至第六卷成为第一个思想顶点之后的“高原区”。第七卷一开始即进入第二个思想顶点,论述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伦理问题即个人幸福,并将其与理想城邦即城邦幸福紧紧关联在一起。第七卷后半部分至第八卷则是第二个思想顶点之后的又一个“高原区”,探讨实现个人和城邦共同目的的途径,也即公民灵魂教育和政治德性的培养问题。在探讨体育和音乐教育之后,该书的论述戛然而止,但其论述的内在逻辑则引向伦理学主题,进而引导到《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而《尼各马科伦理学》在结尾也将对德性的讨论引向政体和立法,从而与《政治学》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结构。这也是一种整体视野的体现。“这意味着,没有关于灵魂与德性问题的研究的‘政治学问’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学问,同样的道理,对于公民灵魂德性之塑造无动于衷的政治体制可能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政治体制。政治技艺的本职就是教养灵魂。”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败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时代的著名学者,更是作为一个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实际生活和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书主要是在一个城邦的范围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基础,还有受其当时的观念的影响所有的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换句话说就是作者的问题处理是排除了努力和外邦人的意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首先通过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质、城邦目的和形成。亚里士多德的在论证城邦的本质的时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构成因素并在“公民”这个要素上广泛的论述,在公民构成的城邦里,作者对“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物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和今天以年龄分界不同,而这部分的人民参加和决定是城邦的最高权利和最重要的事情,这种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的人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质就是一个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关于城邦的目的和形成作者是在把人类社会要达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这中间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事本质性的,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关键,而这三

君主论读后感

《君主论》读后感 君王须兼有狮子的凶残与狐狸的狡诈,为达政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君主论》 马基雅维利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从小也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是他的父亲贝纳尔却嗜书如命,不惜血本设置了一间私人藏书室。里面收集了不少希腊和罗马哲学家的书籍,还有几部修辞学大师的作品,以及多卷意大利史。也正是如此,马基雅维利才可以阅读这些书籍为其以后的政治思想发展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少年的马基雅维利就参加了起义来反对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独裁的他,在共和国首席秘书的支持下成为自由执政十人委员会的秘书。他主要负责监督国防和外交事务。也正是这种外交使他见识了超出佛罗伦萨更为广阔的世界也使他成就了自己杰出的口才。可是命运女神总是喜怒无常。西班牙军队占领了佛罗伦萨,共和国领袖纷纷出逃,被驱逐的前统治者美第奇家族回国。马基雅维利并没有随共和国领袖们一同出逃。而是留在了佛罗伦萨等待美第奇家族的归国。他向美第奇家族祈求希望能够继续报效国家,可是事与愿违。美第奇家族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马基雅维利逮捕入狱。虽然经过多方营救,他虽不在狱中却也不能返回公

共生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在后来的14年,他不停的写信给美第奇家族和罗马教皇以示效忠之意。其中就有《君主论》这本书是献给美第奇家族的领导者的。可是都毫无音信石沉大海。在这漫长的14年当中,他白天劳作晚上读书,就如中国古代贤士一般,或如性情旷达的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一般。在他临终的最后一年,他终于获得了美第奇家族的批准返回公共生活,可是这一年,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大败罗马教皇,罗马教廷支持的美第奇家族再次被佛罗伦萨人民推翻和驱逐,佛罗伦萨共和国恢复其统治。然而此时的马基雅维利再次被指认为叛徒,再次被驱逐出了公共生活。也就是在这一年,马基雅维利凄惨去世。 在400多年后,马基雅维利的梦想才逐渐得以实现,意大利也终于完成了统一。就像许多著名的人物一样。马基雅维利在生前并不如他逝世之后出名。因为大多名人都是预言家一样的存在,他们的思想超前。并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们所能认知的。 人们在后来漫长的时光当中,对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评价最多的便是这是一本充满邪恶言语的书,是受到恶魔的启示后完成的书。可是我在这里想要阐述的是,这本书并不能被称之为邪恶,而是一本描述现实的预言之书。人们是在400年后才开始热议这本书的,所以往往大多数读者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以及自

《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她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她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她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著述就是一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奴隶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危机,社会力量开始发生变化,很多原有城邦的统治岌岌可危。亚里士多德站在陆续兴起的中产阶级的立场,与其师柏拉图希图通过一种理想主义的极端“哲学王”的统治理想相反,希图通过对现实城邦的考察比较以一种调与的中庸的更为实际的途径去寻求优良城邦的建立与存续,首先将政治学从哲学伦理学里分野出来,以分科学的方式去研究国家的理论、政体的理论、法治的理论等等。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就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全书分为八卷。第一卷应该就是一个序言。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什么就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她一切的共同体就就是城邦。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与君主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就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就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政体的研究也就是全书的核心与关键。“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就是什么。”亚氏认为政治学就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理想政体应当就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就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她认为,“城邦的本质就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她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平民政体与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与政体。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

《政治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政治学原理 政治的重要性与政治参与 《政治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王雪瑶 14300270063 2014/12/30 政治生活对于现代社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个体都应当积极参与其中。

政治的重要性与政治参与 王雪瑶 14300270063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是一个自由民主主义者,他承认并且尊重各种不同的观点的存在,但是又毫不避讳的宣扬自己的观点。在《政治学的邀请》一书中,他提出了许多的观点来引发读者的思考,但是我认为核心内容在于以层层的逻辑论证了政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向我们发出了政治学的邀请。 我们往往不愿参与政治,首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认识到政治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政治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最佳选择。(虽然政治也有不同的类型)那么政治的重要性是体现在哪里呢?我想可以借用费尔南多·萨瓦特尔的逻辑来论证:首先,人类是无法脱离社会而生活的——人的需求总是没有止境的,人类不仅仅追求现世生活的满足,更希望能够得到不朽。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终将走向消亡,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类则是永不衰亡的。生命的结束只代表肉体的死亡,但是个人所创造出的物质、精神财富则可以永不消逝。因此可以出现这样一种假设:人类是追求不朽的,因此我们形成了社会。 其次,在社会生活之中,人类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产生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需要某种形式的共同领导,因此我们产生了对于秩序、领袖、政府的需求,这些也都是政治的一些形式。或许有些人会倡导无政府主义,但是在人性的双重假设之下,这种理念是行不通的——倘若每个人都能够按照其良心行事,在满足自己利益追求的过程只需中不干涉他人,我们也就不需要政府的存在,但是这是显然不可能存在的,人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之下,便会毫无约束的追求自身利益。因此我们是需要一种政治权威的存在的。 在这两种假设之下,我们便可以理解政治产生的目的,因而可以得出:人类是不可能摆脱政治生活的。 这是从政治的产生曾面来论证政治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的,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的重要性又体现在何处呢?—— 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各种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地加剧,为了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我们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来缓和这些矛盾,在各种手段下,政治应当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来被予以实施的。首先,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在自由主义的倡导下,资本主义国家高速发展,快速的实现了现代化,但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更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暴动、战争往往不可避免,被

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1 一:综合本案例,你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个会更好?如何制约政治权力?请简述你的理由. 答: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风波这一案例,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道德制约也应起辅助作用。 二:制约政治权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民主政治立法和行政立法,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1)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2)抓紧行政程序立法。(3)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4)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以避免权力的滥用。 2.搞好内部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一些重要的权力,必须加以分解,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交叉分工序行使,使之在分工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互相监督制约,从而改变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多项职能揽于一身、一个人说了算的做法。 3.推进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应运用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入实行。 4.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有力的监督机构。(1)在现有体制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以使各监督机构协调行动,形成监督合力。(2)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地位和职权。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规格,设立“行政监察委员会”,(3)在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强化其垂直领导关系,逐步过渡到以垂直领导为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5.还要强调社会监督,其途径和方式包括有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 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舆论监督需要立法保障,兼具私益与公益的双重性质,舆论监督行为需要法律限权。 政治学原理作业2 个人讨论提纲:(根据给出的小组提纲挑选一部分作为自己的个人提纲) 联系实际的例子:(根据给出的多个例子任选一例,如果同学们能想出例子更好)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 小组讨论提纲: 1、社会监督所具有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一旦用权失误发生,社会监督机制会诉诸于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以减少用权失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

君主论读书笔记字数5000+

《君主论》读书笔记 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在世界历史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也是很有争议的两个角色。我们不妨暂且抛却这些争议不谈,先来了解一下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的一些基本历史背景。 马基雅维利生活在15~16世纪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下,出生在意大利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未能受系统教育,属自学成才。1498年,梅迪奇家族被驱逐,马基雅维利被任命为佛罗伦萨第二国务秘书,并在此位置上任职14年。在此期间,他亲眼目睹了他国统一的王权为国家带来的兴旺发达,从而思考意大利的问题和症结所在。之后,由于1512年民军的失败及梅迪奇家族在西班牙的扶植下在此回到佛罗伦萨掌权,马基雅维利失掉了自己的政治职位,过上一种隐居的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期间,他的政治思想代表作《君主论》、《论李维》和军事思想代表作《战争的艺术》得以完成。 在《君主论》这本书中,主要谈论了三个大方面的内容,笔者将其概括为:一、君主如何获得权力并维护在统治地区内的权力;二、君主对军事力量的掌控方式;三、君主的个人品格或者品行对国家的影响。 第一部分中,按照马基雅维利的观点,君主获得统治权力的方式又可分为两个方面:通过继承获得权力和通过占领新土地而获得的权力。在这两个方面中,马基雅维利主要侧重于论证如何维护在新占领区域的权力。他认为,维护在此类地区权力的最好方式有三种:一、摧毁原来的政治体制;二、御驾亲临驻守在那里;三、允许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法律之下,对他们收取贡赋并且在这些地区中扶植一个使之与君主保持友好关系的寡头政府。而当这些地区反抗的时候,应该及时予以镇压,因为,背叛的地方后来第二次被占领之后,它们就很难再丢失了。1而对于第一部分中的另外一种获得权力的方式——世袭权力,马基雅维利给出的维护此钟权力的方式是尽量沿用之前争议不大的政策和措施,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政策是具有连续性的,此时不便进行较大的改革,因为在作者看来,“一次改革通常总是为下一次改革的建筑留下一面可供持续建造的齿状墙”2。 第二部分中,作者重点阐述了有关国家、君主与的关系。作者将军队分为自己的军队、雇佣军、援军和混合军,君主依靠这几种军队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获取和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力。在这几种军队中,只有自己的军队才是最可靠的,其他的军队对君主和国家来说都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对此书中已有说明,在这就不再一一赘述。简言之,作者对于这几种军队得出的结论 1《君主论》第三章“论混合的君主国” 2《君主论》第二章“论世袭的君主国”

政治类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 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 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 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伦,力国从一种“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抽像的物质成了一切变化的主题,抽象的实体成了交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固,哲学变得敌视人了,旧哲学崇尚的理念“气”等一种抽象的存在,而黑格尔崇尚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也高人人耸于祭坛之上,人成了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

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读书笔记

政治学的重大问题 莱斯利·里普森著 第1章政治学研究的介绍 一、个人自由 1、理解是自由的开始,自由就是掌握自己的生活,两方面:否定的一面是免除束缚,而肯定的一面则是行为的自主。 2、自由或强迫的概念,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群体。自由的判定标准同样在于这两方面,但是在选择的方式上,个人不同于群体的是,使之形成的或者后来变更的决定是在多种混合的影响下形成的。 3、自由的观念以一个人们解释的特殊意义为先决条件。它意味着:首先,我们能够并且可以做到对哪些是不必预定的预言进行选择;其二,所选择的自由是好的,我们越自由,就越好。 4、A:主张自由是幻象的决定论者,或者从某种已经成为教义的现代方式的行为主义者认为无论是建立在自然或者是教化的基础上,支配性的影响来自于我们是什么和我们要做什么,用心理学的和用共同体的社会学解释个人的两种人都常常提出独裁主义是不可避免的。 B:另一些认为自由是可能的,但是认为它的价值是可疑的。认为问题在于如何运用自由,认为对于道德成熟程度不够、知识程度不足的多数人,明智的办法就是服从那些比更多的知道如何引导他们走向正确方向的人们。

5、我们可以将自己看成是我们制度和习俗的产物,也可以看成是它们的创造者,而分歧正从中体现出来。 二、决定论者错在何处 1、决定论者的概念是模糊的,它暧昧地在因果关系和必要性之间徘徊,也许这能解释为什么存在许多关于它的涵义的困惑和对它毫无批判的接受。人性展现出的东西是复杂的,它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精确的结果和两个因素的相关的影响是不能被完全掌握的。 2、这里讨论自由是与社会行为相关的,因此也是有关政治的。 3、本书的立足点是拒绝行为主义者的研究路径,因为相信人类有着单独的和群体的独立行为的能力和愿望。社会的构成是可以被理解的,政治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的领域,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目前生活得更好。 三、蚂蚁的社会观察 1、之上所说的是应然的政治图景,却不是通常的实际状态。 2、我们对疯狂世界的治疗并不成功,因为: A:群众为普遍的消极被动惯性所支配,许多人害怕伴随改革出现的骚乱,宁可忍受现在也不冒险; B: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习惯的创造物和过去的模仿者,这就限制了创造和改进的机会。

政治学第八卷读书笔记

1、论教育的立法规范与教育公平问题 亚里士多德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教育的立法和教育的公平上。关于教育的立法规范问题,亚里士多德讲到“不论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还是出于道德的上的原因,都应该对教育进行立法规范。”“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应该是立法家主要的并优先考虑的事情。”“假如忽视了教育问题,一个城邦的政体将会遭受损害”;“每一种技能和技术形式的存在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要先行的训练和预先的适应。”教育必须要通过立法规范,只有在规范的框架下才能有序。 今天我们的教育也面临着立法规范的问题,首先是健全教育法制,比如中小学里的补课问题,教师的师德问题,教师虐待学生问题,教师收礼以安排座位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缺乏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章程来规范;其次是已有法律的执行问题,现有的法律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守和执行。因此光有立法还不够,立法只是创造了前提条件,关键还是要看执行力,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再好再完备的法律规程都只是摆设。 亚里士多德还特别重视教育的公平问题“所有的人都应该享受同一的教育制度,而且应该是实行城邦的教育体制”“整个一个城邦都怀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因此,很明显,在同一个城邦之中对所有的公民和来说,应该遵循同一个教育体制”“既然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那么大家就应该采取共同的教育方法。”教育公平的基础是个人与国家是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不能认为每一个公民只是属于他自己,我们应该把每一个公民视作属于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是城邦年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亚里士多德推崇斯巴达的教育模式“对此斯巴达人是值得表扬的” 对一个国家而言,其要培养的人是一致的,拿我国来说,我们要培养的人是“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四有新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然我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那么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资源、师资配备等也应该是公平的。但是,现实是,一直以来我们在喊着教育公平的号子下执行不均衡发展和不公平的教育方针,人为的将社会分层,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都有了重点和非中重点,特权和普通学校之别。我们在大谈教育的公平问题,以为只要整天把重视教育、重视教育公平等问题挂在嘴边就实现了对教育的重视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切实的措施的话,你把重视教育喊一万遍也是无济于事的。从提出实现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到2012年实现这一目标,曲曲折折用去了十多年。有人说,我们面临很多困难。其实这些都是借口而已。当年苏联刚建国的时候,面临那么多、那么大的困难,列宁提出要尽量削减其他部门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当时苏联的困难比起来,我们现阶段面临的这些还算困难么?教育事关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国家的前途都掌握在孩子们的手里,一个国家对孩子们的学习、对教育都不够重视的话,还有未来吗?这就给某些心术不正的外国所谓民间慈善机构提供了可乘之机,即以援助教育之名来影响我们的下一代,搞和平演变,搞破坏祖国的勾当,来瓦解我们的祖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杞人忧天,现在有的人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祖国,没有了自己的国家,没有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言必称欧美,只想着到欧美发达国家去享受,而鄙视生他养他的祖国,这是一件极为严重的事,我们应当加以重视。这就要从重视教育做起,包括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逐步实现教育的地区公平、城乡公平,加强爱国主

《君主论》读后感3000字

《君主论》读后感3000字 “君王须兼有狮子的凶残与狐狸的狡诈,为达政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君主论》马基雅维利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从小也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是他的父亲贝纳尔却嗜书如命,不惜血本设置了一间私人藏书室。里面收集了不少希腊和罗马哲学家的书籍,还有几部修辞学大师的作品,以及多卷意大利史。也正是如此,马基雅维利才可以阅读这些书籍为其以后的政治思想发展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少年的马基雅维利就参加了起义来反对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独裁的他,在共和国首席秘书的支持下成为自由执政十人委员会的秘书。他主要负责监督国防和外交事务。也正是这种外交使他见识了超出佛罗伦萨更为广阔的世界也使他成就了自己杰出的口才。可是命运女神总是喜怒无常。西班牙军队占领了佛罗伦萨,共和国领袖纷纷出逃,被驱逐的前统治者美第奇家族回国。马基雅维利并没有随共和国领袖们一同出逃。而是留在了佛罗伦萨等待美第奇家族的归国。他向美第奇家族祈求希望能够继续报效国家,可是事与愿违。美第奇家族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马基雅维利逮捕入狱。虽然经过多方营救,他虽不在狱中却也不能返回公共生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在后来的14年,他不停的写信给美第奇家族和罗马教皇以示效忠之意。其中就有《君主论》这本书是献给美第奇家族的领导者的。可是都毫无音信石沉大海。在这漫长的14年当中,他白天劳作晚上读书,就如中国古代贤士一般,或如性情旷达的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一般。在他临终的最后一年,他终于获得了美第奇家族的批准返回公共生活,可是这一年,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大败罗马教皇,罗马教廷支持的美第奇家族再次被佛罗伦萨人民推翻和驱逐,佛罗伦萨共和国恢复其统治。然而此时的马基雅维利再次被指认为叛徒,再次被驱逐出了公共生活。也就是在这一年,马基雅维利凄惨去世。在400多年后,马基雅维利的梦想才逐渐得以实现,意大利也终于完成了统一。就像许多著名的人物一样。马基雅维利在生前并不如他逝世之后出名。因为大多名人都是预言家一样的存在,他们的思想超前。并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们所能认知的。人们在后来漫长的时光当中,对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评价最多的便是这是一本充满邪恶言语的书,是受到恶魔的启示后完成的书。可是我在这里想要阐述的是,这本书并不能被称之为邪恶,而是一本描述现实的预言之书。人们是在400年后才开始热议这本书的,所以往往大多数读者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以及自身的时代背景所受教育来评价这本书,从而使得很多人对《君主论》这本书有所误解。在马基雅维利所处的时代,意大利还没有完成统一,仅仅是一个个城邦组成的小国家。而亚平宁半岛在英国,法兰西,西班牙这些强国的中间,封建割据。谁也不会想到16世纪的意大利会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世界贸易中心在这个时候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经济收到严重影响,意大利版图上还有五个小国家不停处于抗衡制约状态,贸易不稳定,还受到强国的威胁。而马基雅维利作为外加官更是亲眼目睹了这种弱肉强食的局面,也经历了一场场腥风血雨。使得他希望国家统一,从而强大起来。在《君主论》这本书中,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性本恶。正如同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及众多法学家的想法一样。“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当你对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整个人儿都属于你的。。。。。。。当需要还很遥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奉献自己的财产、性命和自己的子女,可是到了这种需要即将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弃你了”。也正是由于性恶论的基础,马基雅维利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治无道德。“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马基雅维利在书中写道。他认为,一位君主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就可以摒弃一切道德,运用权术,软硬兼施,背弃信义。完全打破了传统文化道德所提倡的君主要以德服人,要推崇德政的传统思想。“一个君主,尤其是一个权利尚未巩固的君主,应该的懂得怎样善于使用野兽和人类所特有的斗争方法。”因为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如果一个君主在一群恶人之中行善必定会带来殃及人民幸福生活的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读《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首先,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 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 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④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政治学》主要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和谐发展教育观和教育年龄分期。 在书中,他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把教育视为奴隶主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教育的政治意义,要求由国家创办并管理学校教育。他还把心理学引进教育学的讨论中。他首次提出的教育须依靠并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的思想,开启了后代资产阶级"遵循自然"教育思想之先河。他最早依据儿童发展顺序作了划分教育年龄阶段的尝试,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他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身心具有作人的某种特性。因而只有遵循这种特性,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21岁期间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初生到7岁为第一个时期;从7岁到14岁(青春期)为第二个时期;从14岁到21岁为第三个时期。他把课程分为有用和文雅两类的"文雅教育"思想支配欧美中等和高等教育达两千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及他的《政治学》,既影响了阿拉伯的文化教育,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学校教育的发展,又对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发展,起了相当大的启示作用。他对幼儿教育的专门论述及在道德教育中注重躬行实践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借鉴作用。须指出的是,他的整个教育体系,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中充满了阶级的偏见和反动思想,这些都要需要批判的。 这也正是说明了在该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取之处。不过这大部分体现在他对政治体制方面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提出了“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的动物”的命题,阐述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和活动原则,提出了关于公共权力、政体、法治等方面的理论。亚里士多

《君主论》读后感

<<君主论>>读后感 《君主论》与《圣经》齐名,被称为邪恶的圣经,这本书的立论基础是人性本恶论,他所描述的人性之恶,主要是以西欧资本原始积累背景下的现实社会中人的各种丑恶现象为蓝本的。要是高中时期的我,读完君主论,一定会对其十分推崇,然后心中坚信着人性本恶的理论,最后干一些愤世嫉俗的事情。但是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一个有独立人格,健全的大脑以及还未泯灭的良知的二十一世纪大学生,我对这本书上的某些看法不敢苟同。 之前,我对孔子那一套“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感觉十分不耐烦,但是对类似于像君主论这样:告诉我,我该怎么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宣扬“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这样极端做法的书籍非常感兴趣。但是经过一系列的事情,我认为我的想法是有问题的,世界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黑暗,或许是因为我还没有步入社会,没有见识过社会的阴暗面。但是社会就算再黑暗,我认为社会上总还是有正义的光明的。下面我简要介绍君主论。 《君主论》这本书共有二十六章。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君主权力的形式、来源、管理和维持。 第一部分(1—11),作者论述了君主国的种类以及获得它们的方式。君主国包括:世袭的、混合的、市民的、教会的这么四种,获取君主国的方式包括: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依靠他人的军队和依靠幸运获得、通过犯罪方式获得。 第二部分(11—14),作者论述了军队的种类和君主在军事方面的责任。军队包括:援军、混合军、雇佣军和自己的军队。从政治的角度讲,任何军队都代表了一定的利益集团,军队为自己实质领导服务。所以,要让军队效忠,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其他的军队都是建立在其他利益基础之上,无法反应和执行君主的意志。在军事方面,英明的君主应该:整顿军队训练士卒,思考战略,博览历史,分析成败。 第三部分(15—23),作者论述了君主如何维持国家。在涉及褒贬、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与使人畏惧、是否守信、遭人鄙视与憎恨等方面,君主应该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立场为重,为维护国家利益,甚至不惜任何代价。

政治读书笔记

政治读书笔记 【篇一: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读 《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首先,我简单 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 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 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 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 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 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 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 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那么在这 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 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 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 8卷103章, 按内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 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 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 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 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②第2卷,批驳取 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 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④ 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 问题。《政治学》主要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和谐发展教 育观和教育年龄分期。

君主论读后感

读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有感 DZ1433013 NJU李* 内容摘要:尼科洛·马基雅维里(1469-1527年)是文艺复兴时期博学多才的“巨人”,杰出的人文主义政治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堪称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着作之首的《君主论》,是他对佛罗伦萨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改革”,对历史和现实中各国统治者的政治经验,以及他本人多年从政阅历的理论总结。 关键词:尼科洛·马基雅维里政治学说《君主论》 正文: 作者的时代背景及生平与着作 16世纪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市场的扩大,促使欧洲的商业贸易空前发展。以意大利为代表,城市得到迅猛发展,米兰、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萨成为欧洲的经济先导。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厂手工业和农牧场开始出现。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早期无产阶级同时出现,瓦解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形成。封建贵族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特权地位,加紧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阻碍和破坏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世纪以来,天主教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以罗马教廷为首的教会组织,成了封建制度的组成部分和各国反动势力的国际中心。这就使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矛头,往往先指向封建教会。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在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发动了弘扬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的运动和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在其中强大起来的国家为夺取欧洲霸权进行着斗争,而马基雅维里写作的目的就是使祖国意大利摆脱北方列强,包括教皇国的侵扰。 他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曾是一名教师,但当他出生后,家中除了四壁图书外已经一无所有,所以他没有多少受教育的机会,完全依靠自学。在他生活的年代,由于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经济发展迟缓,政治上处于封建割据、领土分裂的境地;而此时欧洲的法国、英国及西班牙等国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这些强国趁机而入,使得整个意大利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之中。1494年,法国入侵佛罗伦萨,当时的统治者美第奇家族不战而降,马基雅维里便参加了反对美第奇家族的起义,并与1498年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掌管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负责外交和国防,经常出使各国,他看到佛罗伦萨的雇佣军军纪松弛,极力主张建立本国的国民军。1505年佛罗伦萨通过建立国民军的立法,成立国民军九人指挥委员会,马基雅维里担任委员会秘书,并在征服比萨,1509年比萨投降佛罗伦萨。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教皇的矛盾中,他到处出使游说,力图使其和解,避免将佛罗伦萨拖入战争,并加强武装以图自卫。但1512年,美第奇家族复辟,重掌佛罗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