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碳信息披露项目中国报告2009

碳信息披露项目中国报告2009

??????????
????? ??? N\VWLP`\HU'Z`U[HVJVT  ?? ?????? *+7??????  JOLU`PUN'Z`U[HVJVT   ??????????? Т???????:6/6 ????? ?ё?   ?????   ???  ? ?????JKW'Z`U[HVJVT ???^^^Z`U[HVJVT
????????*+7ī
????Й?
*HYIVU+PZJSVZ\YL7YVQLJ[9LWVY[  *OPUH
*+7????
7H\S+PJRPUZVU *+7?? WH\SKPJRPUZVU'JKWYVQLJ[UL[      *HYIVU+PZJSVZ\YL7YVQLJ[ ?????  )V^SPUN .YLLU  3HUL  3VUKVU ,*9  5,  ??????????????????????????
重要声明: 商道纵横不担保这份报告是关于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全面调查研究,但是这份报告是在所能获得的企业反馈信息及公 开信息的基础上,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编制而成。报告中集录的相关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Й???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碳信息披露项目 2009联署机构
碳信息披露项目 2009
本报告以及企业的全部公 开回应内容可以由此免费下载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14720536.html,。
碳信息披露项目 2009会员名单 Generation Investment Management UK Grupo Santander Brasil Brazil ING Netherlands ABRAPP - Associa??o KLP Insurance Norway Brasileira das Entidades Legg Mason, Inc. US Fechadas de Previdência Libra Fund, L.P. US Complementar Brazil London Pensions Fund Aegon N.V. Netherlands Authority UK AIG Investments US Mistra, Foundation for APG Investments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Netherlands Research Sweden ASN Bank Netherlands 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ATP Group Denmark Group (MUFG) Japan Aviva Investors UK 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Management US AXA Group France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National Australia Bank Limited Australia US Neuberger Berman US BBVA Spain Newton Investment BlackRock US Management Limited UK BP Investment Northwest and Ethical Management Limited UK Investments LP Canada Caisse de dép?t et Pictet Asset Management SA placement du Québec Switzerland Canada California Public Employees’ Rabobank Netherlands Retirement System US Robeco Netherlands California State Teachers Russell Investments UK Retirement System US Schroders UK Calvert Group US Second Swedish National Catholic Super Australia Pension Fund (AP2) Sweden CCLA Investment Sompo Japan Insurance Inc. Management Ltd UK Japan CIBC Canada Standard Chartered PLC UK Daiwa Asset Sun Life Financial Inc. Management Co. Ltd Japan Canada Essex Investment Swiss Reinsurance Company Management, LLC US Switzerland Ethos Foundation Switzerland The RBS Group UK Folksam Sweden The Wellcome Trust UK Fortis Investments Belgium Zurich Cantonal Bank Switzerland
碳信息披露项目 2009联署机构
2009年2月1日,总资产超过55万亿美元 的475家投资机构,联名要求获得企业应对气 候变化的相关信息。这些机构是:
Aachener Grundverm?gen Kapitalanlagegesellschaft mbH Germany Aberdeen Asset Managers UK Acuity Funds Canada Addenda Capital Inc. Canada Advanced Investment Partners US Advantage Asset Managers (Pty) Ltd South Africa Aegon N.V. Netherlands Aeneas Capital Advisors US AGF Management Limited Canada AIG Investments US Alberta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rporation (AIMCo) Canada Alberta Teachers Retirement Fund Canada Alcyone Finance France Allianz Group Germany Altshuler Shacham LTD Israel AMP Capital Investors Australia AmpegaGerling Investment GmbH Germany APG Investments Netherlands ARIA (Australian Reward Investment Alliance) Australia Arkitekternes Pensionskasse Denmark Artus Direct Invest AG Germany ASB Community Trust New Zealand ASN Bank Netherlands ATP Group Denmark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 Limited Australia Australian Ethical Investment Limited Australia AustralianSuper Australia Aviva Investors UK Aviva plc UK AXA Group France Baillie Gifford & Co. UK Bakers Investment Group Australia Banco Sweden Banco Bradesco S.A Brazil Banco de Galicia y Buenos Aires S.A. Argentina Banco do Brazil Brazil Banco Santander, S.A. Spain Banesprev – Fundo Banespa de Seguridade Social Brazil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US Bank Sarasin & Co, Ltd Switzerland Bank Vontobel Switzerland BANKINTER S.A. Spain Barclays Group UK BayernInvest Kapitalanlagegesellschaft mbH Germany BBC Pension Trust Ltd UK BBVA Spain Bedfordshire Pension Fund UK Beutel Goodman and Co. Ltd Canada
BlackRock US Blue Marble Capital Management Limited Canada BMO Financial Group Canada BNP Paribas Investment Partners France Boston Common Asset Management, LLC US BP Investment Management Limited UK Brasilprev Seguros e Previdência S/A. Brazil British Columbia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rporation (bcIMC) Canada BT Financial Group Australia BT Investment Management Australia Busan Bank South Korea CAAT Pension Plan Canada Caisse de dép?t et placement du Québec Canada Caisse des Dép?ts France Caixa de Previdência dos Funcionários do Banco do Nordeste do Brasil (CAPEF) Brazil Caixa Econ?mica Federal Brazil Caixa Geral de Depósitos Portugal California Public Employees’ Retirement System US California State Teachers Retirement System US California State Treasurer US Calvert Group US 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 Canada Canadi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 (Quakers) Canada CAPESESP Brazil Capital Innovations, LLC US CARE Super Pty Ltd Australia Carlson Investment Management Sweden Carmignac Gestion France Catherine Donnelly Foundation Canada Catholic Super Australia Cbus Superannuation Fund Australia CCLA Investment Management Ltd UK Central Finance Board of the Methodist Church UK Ceres, Inc. US Cheyne Capital Management (UK) LLP UK CI Mutual Funds’ Signature Advisors Canada CIBC Canada Clean Yield Group, Inc. US ClearBridge Advisors, Socially Aware Investment US Close Brothers Group plc UK Colonial First State Global Asset Management Australia Comite syndical national de retraite Batirente Canada Commerzbank AG Germany CommInsure Australia Companhia de Seguros Alian?a do Brasil Brazil Compton Foundation, Inc. US Connecticut Retirement Plans and Trust Funds US Co-operative Financial Services (CFS) UK Corston-Smith Asset Management Sdn. Bhd. Malaysia Crédit Agricole Asset Management France Credit Suisse Switzerland Daegu Bank South Korea Daiwa Securities Group Inc. Japan
DB Advisors Deutsche Asset Management Germany DEFO – Deutsche Fonds für Immobilienverm?gen GmbH Germany DEGI 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Immobilienfonds mbH Germany Deka FundMaster Investmentgesellschaft mbH Germany Deka Investment GmbH Germany DekaBank Deutsche Girozentrale Germany Deutsche Bank Germany Deutsche Postbank Privat Investment Kapitalanlagegesellschaft mbH Germany Development Bank of Japan Japan Development Bank of the Philippines (DBP) Philippines Dexia Asset Management France DnB NOR ASA Norway Domini Social Investments LLC US DPG Deutsche PerformancemessungsGesellschaft für Wertpapierportfolio mbh Germany East Sussex Pension Fund UK Economus Instituto de Seguridade Social Brazil ELETRA – Funda??o Celg de Seguros e Previdência Brazil Environment Agency Active Pension fund UK Epworth Investment Management UK Erste Group Bank AG Austria Essex Investment Management, LLC US Ethos Foundation Switzerland Eureko B.V. Netherlands Eurizon Capital SGR Italy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in Canada Pension Plan for Clergy and Lay Workers Canada Evli Bank Plc Finland F&C Management Ltd UK Faelba Brazil FAELCE – Funda??o Coelce de Seguridade Social Brazil Fédéris Gestion d’Actifs France First Affirmative Financial Network US First Swedish National Pension Fund (AP1) Sweden FirstRand Ltd. South Africa Fishman & Co. Israel Five Oceans Asset Management Pty Limited Australia Florida State Board of Administration (SBA) US Folksam Sweden Fondaction CSN Canada Fonds de Réserve pour les Retraites – FRR France Fortis Bank Nederland Netherlands Fortis Investments Belgium Forward Management, LLC US Fourth Swedish National Pension Fund, (AP4) Sweden Frankfurter Service Kapitalanlagegesellschaft mbH Germany FRANKFURT-TRUST Investment Gesellschaft mbH Germany 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 Services Gmbh Germany Frater Asset Management South Africa Friends Provident UK Front Street Capital Canada
2
3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碳信息披露项目 2009联署机构
Fukoku Capital Management Inc Japan Funda??o AMPLA de Seguridade Social – Brasiletros Brazil Funda??o Atlantico de Seguridade Social Brazil Funda??o Banrisul de Seguridade Social Brazil Funda??o CEEE de Seguridade Social – ELETROCEEE Brazil Funda??o Codesc de Seguridade Social – FUSESC Brazil Funda??o de Assistência e Previdência Social do BNDES – FAPES Brazil Funda??o Forluminas de Seguridade Social – FORLUZ Brazil Funda??o Promon de Previdência Social Brazil Funda??o S?o Francisco de Seguridade Social Brazil Funda??o Vale do Rio Doce de Seguridade Social – VALIA Brazil FUNDIáGUA - Funda??o de Previdência da Companhia de Saneamento e Ambiental do Distrito Federal Brazil Gartmore Investment Management Ltd UK Generation Investment Management UK Genus Capital Management Canada Gjensidige Forsikring Norway GLG Partners LP UK Goldman Sachs & Co. US Governance for Owners UK Government Employees Pension Fund (“GEPF”),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South Africa Green Cay Asset Management Bahamas Green Century Funds US Groupe Investissement Responsable Inc. Canada GROUPE OFI AM France GrowthWorks Capital Ltd. Canada Grupo Banco Popular Spain Grupo Santander Brasil Brazil Gruppo Monte Paschi Italy Guardian Ethical Management Inc Canada Guardians of New Zealand Superannuation New Zealand Hang Seng Bank Hong Kong HANSAINVEST Hanseatische Investment GmbH Germany Harrington Investments US Hastings Funds Management Limited Australia Hazel Capital LLP UK Health Super Fund Australia Helaba Invest Kapitalanlagegesellschaft mbH Germany Henderson Global Investors UK Hermes Fund Managers UK HESTA Super Australia Hospitals of Ontario Pension Plan (HOOPP) Canada HSBC Holdings plc UK Hyundai Marine & Fire Insurance Co, Ltd South Korea IDBI Bank Limited India Ilmarinen Mutual Pension Insurance Company Finland Impax Group plc UK Industrial Bank China Industry Funds Management Australia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Finance Company Ltd. (IDFC) India ING Netherlands Inhance Investment Management Inc Canada Insight Investment Management (Global) Ltd UK Instituto de Seguridade Social dos Correios e Telégrafos- Postalis Brazil Instituto Infraero de Seguridade Social – INFRAPREV Brazil Insurance Australia Group Australia Internationale Kapitalanlagegesellschaft mbH Germany Investec Asset Management UK Itaú Unibanco Banco Múltiplo S.A. Brazil 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 US Janus Capital Group Inc. US Jarislowsky Fraser Limited Canada Jubitz Family Foundation US Jupiter Asset Management UK K&H Investment Fund Management/K&H Befektetési Alapkezel? Zrt Hungary KB Kookmin Bank South Korea KBC Asset Management NV Belgium KCPS and Company Israel KDB Asset Management Co., Ltd. South Korea Kennedy Associates Real Estate Counsel, LP US KfW Bankengruppe Germany Kibo Technology Fund South Korea KLP Insurance Norway Korea Investment Trust Management Co., Ltd. South Korea KPA Pension Sweden Kyobo Investment Trust Management Co., Ltd. South Korea La Banque Postale Asset Management France La Financiere Responsable France LBBW – Landesbank Baden-Württemberg Germany LBBW Asset Management GmbH Germany LD L?nmodtagernes Dyrtidsfond Denmark Legal & General Group plc UK Legg Mason, Inc. US Lend Lease Investment Management Australia Libra Fund, L.P. US Light Green Advisors, LLC US Living Planet Fund Management Company S.A. Switzerland Local Authority Pension Fund Forum UK Local Government Superannuation Scheme Australia Local Super SA-NT Australia Lombard Odier Darier Hentsch & Cie Switzerland London Pensions Fund Authority UK Lothian Pension Fund UK Macif Gestion France Macquarie Group Limited Australia Magnolia Charitable Trust US Maine State Treasurer US Man Group plc UK Maple-Brown Abbott Limited Australia Marc J. Lane Investment Management, Inc. US Maryland State Treasurer US McLean Budden Canada MEAG Munich Ergo Asset
Management GmbH Germany MEAG Munich Ergo Kapitalanlagegesellschaft mbH Germany Meeschaert Gestion Privée France Meiji Yasuda Life Insurance Company Japan Merck Family Fund US Mergence Africa Investments (Pty) Limited South Africa Meritas Mutual Funds Canada Metzler Investment Gmbh Germany Midas International Asset Management South Korea Miller/Howard Investments US Mirae Investment Asset Management South Korea Mistra, Foundation for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Sweden 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 (MUFG) Japan Mitsui Sumitomo Insurance Co.,Ltd. Japan Mizuho Financial Group, Inc. Japan Mn Services Netherlands Monega Kapitalanlagegesellschaft mbH Germany 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Management US Motor Trade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Superannuation Fund Pty Ltd Australia MP Pension – Pensionskassen for Magistre og Psykologer Denmark Munich Re Group Germany Mutual Insurance Company Pension-Fennia Finland Natcan Investment Management Canada Nathan Cummings Foundation, The US National Australia Bank Limited Australia National Bank of Canada Canada National Bank of Kuwait Kuwait National Grid Electricity Group of the Electricity Supply Pension Scheme UK National Grid UK Pension Scheme UK National Pensions Reserve Fund of Ireland Ireland Natixis France Needmor Fund US Nest Sammelstiftung Switzerland Neuberger Berman US New Alternatives Fund Inc. US New Jersey Division of Investment US New Mexico State Treasurer US New York City Employees Retirement System US New York City Teachers Retirement System US New York State Common Retirement Fund (NYSCRF) US Newton Investment Management Limited UK NFU Mutual Insurance Society UK NH-CA Asset Management South Korea Nikko Asset Management Co., Ltd. Japan Nissay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 Japan Nordea Investment Management Sweden Norfolk Pension Fund UK Norges Bank Investment Management (NBIM) Norway Norinchukin Zenkyouren Asset Management Co., Ltd Japan North Carolina State Treasurer US Northern Ireland Local Government Officers’ Superannuation Committee (NILGOSC) UK
Northern Trust US Northwest and Ethical Investments LP Canada Oddo & Cie France Old Mutual plc UK OMERS Administration Corporation Canada Ontario Teachers Pension Plan Canada Opplysningsvesenets fond (The Norwegian Church Endowment) Norway Oregon State Treasurer US Orion Asset Management LLC US Pax World Funds US PBU – Pension Fund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Denmark Pension Fund for Danish Lawyers and Economists Denmark Pension Protection Fund UK Pensionskassen for Jordbrugsakademikere og Dyrl?ger Denmark PETROS – The Funda??o Petrobras de Seguridade Social Brazil PFA Pension Denmark PGGM Netherlands Phillips, Hager & North Investment Management Ltd. Canada PhiTrust Active Investors France Pictet Asset Management SA Switzerland Pioneer Alapkezel? Zrt. Hungary Pioneer Investments Kapitalanlagegesellschaft mbH Germany PKA Denmark Portfolio 21 Investments US Portfolio Partners Australia Porto Seguro S.A. Brazil PPM Premiepensionsmyndigheten Sweden PRECE Previdência Complementar Brazil PREVI Caixa de Previdência dos Funcionários do Banco do Brasil Brazil Principle Capital Partners Limited UK PSP Investments Canada QBE Insurance Group Limited Australia Q Capital Partners South Korea Railpen Investments UK Rathbones/Rathbone Greenbank Investments UK Real Grandeza Funda??o de Previdência e Assistência Social Brazil Rei Super Australia Rhode Island General Treasurer US RLAM UK Robeco Netherlands Rose Foundation for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US Royal Bank of Canada Canada RREEF Investment GmbH Germany Russell Investments UK SAM Group Switzerland Sanlam Investment Management South Africa Santa Fé Portfolios Ltda Brazil Sauren Finanzdienstleistungen Germany Savings & Loans Credit Union (S.A.) Limited. Australia Schroders UK Scotiabank Canada Scottish Widows Investment Partnership UK SEB Sweden
SEB Asset Management AG Germany Second Swedish National Pension Fund (AP2) Sweden Seligson & Co Fund Management Plc Finland Sentinel Funds US SERPROS Fundo Multipatrocinado Brazil Service Employees International Union Benefit Funds US Seventh Swedish National Pension Fund (AP7) Sweden Shinhan Bank South Korea Shinhan BNP Paribas Investment Trust Management Co., Ltd South Korea Shinkin Asset Management Co., Ltd Japan Shinsei Bank Limited Japan Siemens Kapitalanlagegesellschaft mbH Germany Signet Capital Management Ltd Switzerland Skandia Nordic Division Sweden SMBC Friend Securities Co., LTD Japan Smith Pierce, LLC US SNS Asset Management Netherlands Social(k) US Société Générale France Sompo Japan Insurance Inc. Japan Souls Funds Management Limited Australia SPF Beheer bv Netherlands Sprucegrove Investment Management Ltd Canada Standard Chartered PLC UK Standard Life Investments UK State Street Corporation US Statewide Superannuation Trust Australia Storebrand ASA Norway Strathclyde Pension Fund UK Stratus Group Brazil Sumitomo Mitsui Banking Corporation Japan Sumitomo Mitsui Card Company, Limited Japan Sumitomo Mitsui Finance & Leasing Co., Ltd Japan 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 Group Japan Sumitomo Trust & Banking Japan Sun Life Financial Inc. Canada Superfund Asset Management GmbH Germany Svenska Kyrkan, Church of Sweden Sweden Swedbank Sweden Swiss Reinsurance Company Switzerland Swisscanto Holding AG Switzerland Syntrus Achmea Asset Management Netherlands TD Asset Management Inc. and TDAM USA Inc. Canada Teachers Insurance and Annuity Association – College Retirement Equities Fund (TIAA-CREF) US Tempis Capital Management South Korea Terra Forvaltning AS Norway TfL Pension Fund UK The Bullitt Foundation US The Central Church Fund of Finland Finland The Collins Foundation US The Co-operators Group Ltd Canada The Daly Foundation Canada The Dreyfus Corporation US The Japan Research Institute, Limited Japan The Joseph Rowntree Charitable Trust UK
The Local Government Pensions Insitution (LGPI)(keva) Finland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Canada The RBS Group UK The Russell Family Foundation US The Shiga Bank, Ltd. Japan The Standard Bank of South Africa Limited South Africa The Sustainability Group at the Loring, Wolcott & Coolidge Office US The Travelers Companies, Inc. US The United Church of Canada – General Council Canada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Endowment Fund UK The Wellcome Trust UK Third Swedish National Pension Fund (AP3) Sweden Threadneedle Asset Management UK Tokio Marine & Nichido Fire Insurance Co., Ltd. Japan Toronto Atmospheric Fund Canada Trillium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 US Triodos Bank Netherlands TrygVesta Denmark UBS AG Switzerland Unibanco Asset Management Brazil UniCredit Group Italy Union Asset Management Holding AG Germany Union Investment Institutional GmbH Germany Union Investment Privatfonds GmbH Germany Union Investment Service Bank AG Germany Union PanAgora Asset Management GmbH Germany UniSuper Australia Unitarian Universalist Association US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General Board of Pension and Health Benefits US United Nations Foundation US Universal Investment Gesellschaft mbH Germany Universities Superannuation Scheme (USS) UK Vancity Group of Companies Canada VERITAS SG INVESTMENT TRUST GmbH Germany Vermont State Treasurer US VicSuper Pty Ltd Australia Victorian Funds Management Corporation Australia Vis?o Prev Sociedade de Previdencia Complementar Brazil Waikato Community Trust Inc New Zealand Walden Asset Management, a division of Boston Trust and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y US Warburg-Henderson Kapitalanlagegesellschaft für Immobilien mbH Germany West Yorkshire Pension Fund UK WestLB Mellon Asset Management (WMAM) Germany Westpac Investment Management Australia Winslow Management Company US WOORI BANK South Korea YES BANK Limited India York University Pension Fund Canada Youville Provident Fund Inc. Canada Zurich Cantonal Bank Switzerland
4
5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
能够为碳信息披露项目全球报告(Global 500)作序,我倍感荣幸。这一研究报告在应对气候变 化、鼓励负责任的商业实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全民关注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商界和投资机构的作用举足轻重。作为我们这辈人面临的严 峻挑战,没有什么问题比气候变化更需要全球合作;没有什么问题比气候变化更关乎我们未来的生 存;也没有什么问题比气候变化更决定我们世界的长治久安和持久繁荣。因此,此时此刻,我们必须 团结起来,开阔视野,共同落实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作为联合国秘书长,我相信,只要我们有意识、有勇气去挖掘,每一个挑战背后都埋藏着新的机 遇。这一真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在12月份,世界各国政府将聚首哥本哈根,为应对2012年之后气候变化问题建立新的框架,公 平、大幅度、有效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为弱势群体适应这一框架提供所需帮助。在哥本哈根达成 共识对于促使全球经济朝着更加环保、清洁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实现持久繁荣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数月中,商界和投资机构将发挥枢纽作用,发动一切政治影响力促使政府完成此项任 务。借此机会,我想鼓励碳信息披露项目以及其他民间团体和商业企业努力让政府认识到,正确应对 气候变化是明智之举,将有利于确保本国的全球竞争力和长久繁荣。 实际上,诸如碳信息披露项目这样的组织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碳信息披露项目的参加者知道,降 低气候风险的最安全之道便是减少碳排放。他们深知,越早采取行动越好。他们还深知,逃避气候变 化问题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时不我待。气候变化加剧的速度如此迅速,规模如此之大,需要从政府到私营部门均立即采取 行动。我们从未如此需要那些聪明的CEO和投资者们。他们深知在当前这个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世 界,“以往的商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历史,甚至堪称导致金融及地球灾难的一剂猛药。 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立一个新的商业盈利模式,充分考虑到经营活动的所有代价以及公司对环境 及当地社区的长远影响。我们必须摒弃鼠目寸光的思维模式,并扪心自问,我们今天创造的利润是增 强还是削弱了地球承载我们子孙后代的能力。 通过在哥本哈根达成共识,以及合理的市场激励措施和国内政策导向,我坚信,我们必将创造可持 续发展的新时代,低碳能源必将成为持久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强大后盾。 那些能够正确认识风险并抓住机遇的企业及投资者必将占据全球竞争力曲线图上的制高点。相比之 下,那些无法合理应对气候变化的企业及投资者必将被时代淘汰。 简而言之,这就是碳信息披露项目的工作得以成为21世纪全球环保事业核心力量的原因之所在。碳 信息披露项目是企业披露具体的碳排放信息的权威标准,借助信息及投资者热情的力量推动企业更加有 效地应对气候变化。 碳信息披露项目的赞助者包括管理资产达55万亿美元的475家机构投资者,从养老基金公司及社会 责任投资资产经理人到主流知名大公司。 碳信息披露项目详尽披露请求有助于说服全球各大公司测度、管理、披露并最终降低其温室气体排 放。碳信息披露项目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收集企业此类气候变化信息并供市场使用的机构。 当然,随着各国不断加大力度构建绿色经济,应对减排挑战,详尽披露企业相关气候信息的价值也 日益凸显。 借此机会,我很高兴指出,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尤其是关注气候变化行动小组)与碳信息披露项 目开展了合作。基于共同的原则和行动,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与碳信息披露项目正在日益壮大其优秀企 业网络,这些企业致力于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应对我们时代的挑战——气候变化。 十二月的哥本哈根将见证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这是我们化危机为机遇的时刻;这是我们将世界引 入更加安全、更加繁荣的坦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刻。 我们必须齐心协力,推动各国政府在哥本哈根达成共识,推动未来的绿色经济发展。科学发展需要 它,世界经济发展需要它,数以亿计人们的生计也需要它!
6
7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招商银行行长 马蔚华
《圣经.旧约.创世纪》第11章里说,很久以前,上帝为了阻止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 高塔,给了人类不同的语言,从此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世界 发展到今日,人类的每一个领域都需要巴别塔,需要和谐的沟通与合作。在金融领域,面对金融海 啸,世界各国携手迎战危机;在环境领域,面对气候变化,我们更应精诚合作、共同应对。 世界银行的《发展与气候变化》报告指出,金融危机可能会在短期到中期造成困难和减缓经济增 长,但气候变化的威胁比金融危机严重得多,持续时间也更长。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我们 千万不要忽视了气候变化。 商业银行在为社会调动和分配金融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业务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会产生引 导和放大效应,进而对气候变化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可以扮演重要 角色。 招商银行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上市公司,一直致力于践行自身的环境与社会责任,坚持把企业社会 责任与可持续金融作为银行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导向,并用以指导经营管理和业务活动。近年来,招商 银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加大绿色信贷投入,压缩和退出两高行业贷款,加强绿色金融制度建设,加 快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与政府部门和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的合作,启动了与国家财政部、法国政府合作 的中法绿色中间信贷项目。我们希望,这些举措可以促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企业应对气 候变化,加快实现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各个方面,碳排放的核算与信息披露是重要基础。碳信息披露项目(CDP)的 任务正是鼓励上市公司实施碳核算,并在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搭建起一个以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为基 础的对话平台。CDP的问卷调查与研究报告剖析了气候变化对上市公司带来的风险与机遇,对帮助中 国上市公司认识并理性应对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因此,招商银行积极回应了CDP的问卷调查,并呼 吁更多上市公司参与其中。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重建气候变化的“巴别塔”。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 可再生能源及能源效率伙伴关系计划东亚秘书处 李俊峰
在气候变化领域,主流报告主要有三个:英国政府主导的《斯特恩报告》、美国副总统戈尔《不 得不说的事实真相》和由世界4000多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政府间专门工作委员会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它们共同的基本结论是:气候变化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采取措施减缓气候 变化比不采取措施代价更小,早采取措施比晚采取措施代价更小。 一些国家开始提出或实施低碳经济或低碳战略。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最近 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先后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政治和经济目标。 中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和发布 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及《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 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白皮书。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讲 话,也反映出中国对气候变化的高度重视。 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世界各国的政府部门及民间团体携手应对。可再 生能源及能源效率伙伴关系计划(REEEP)正是这样一种合作关系,它于2002年8月在英国发起,在 2003年10月正式启动,宗旨在于加速和拓展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机制的市场开发,包括消除 市场障碍,增加融资渠道,提高公众意识等。 在国际上,REEEP注意到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所取得的成效,通过与CDP合作,在CDP问卷 中加入了相关问题,以了解企业在可再生能源应用情况和能源效率在碳减排策略中的角色。上市公司 的信息反馈对REEEP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我们很高兴看到,2008年CDP进入中国,并发布了首份针对100家上市公司的调查报告,引起广 泛关注。这是对国内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关于气候变化的启蒙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了解气候变化及相 应的应对举措。2009年,从调查结果上看,上市公司参与CDP的积极性增加,问卷质量较2008年也有 了明显提高。这说明,CDP确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我们愿意继续与CDP保持密切合作联系,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经济 的发展。
8
9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
1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首席代表 欧达梦
2009年是不寻常的一年。经历过金融危机考验的人们一度担心: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调会不会因经 济波动而被边缘化?进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框架、以及全球气候合作所取得的成果会不会因此而付 诸东流?令人欣慰的是,从最近数月的情况看,气候变化作为2009年联合国气候峰会、G20峰会和各种 政治合作框架核心议题的地位不仅没有动摇,反而有所加强。这说明,气候变化及低碳发展仍是全球 政经焦点议题之一,并且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 对企业来说,气候变化及低碳发展已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未来环境。面对这样的未来环 境,企业有必要早作准备,不仅要尽早有这样的意识,更要尽早着手具体措施、积极应对。从全球范 围来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问题。中国企业中也不乏佼佼者,世界自然 基金会编写的《企业低碳领导力——聚焦未来经济发展新机遇》就收录了不少中国企业的案例。 企业需要从各个方面来应对气候变化,其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进行碳信息管理和披露。碳信息 披露项目为上市公司及其利益相关方创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方面公司的利益相关方可以 了解企业更多的碳信息,获知企业目前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以及碳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上市公司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过程也有助于自己分析风险、把握机遇,调整自身战略部署,制定可行的实施方 案。 比较碳信息披露项目在这两年对中国100家上市公司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企业在应对 气候变化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该项目调查的反馈率、数据质量、内容可用性方面,中国企业尚 有很长的路要走。非可测量,不可管理。我们希望更多中国企业能够建立碳核算体系,并增强相关信 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这一方面有助于企业自身碳管理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在应对气候变化、 实践低碳发展方面,给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以信心。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碳信息披露项目在中国的不断探索与进步,其影响也逐步扩大。中国应对气候 变化任重道远,需要多方参与。我们希望碳信息披露项目能找准自己的坐标,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 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
2009年,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代表资产管理总额达55万亿美元的475家机构投资者,向全球3700多家上 市公司发出披露请求,鼓励披露其气候变化战略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这是CDP第7次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该调 查。回答问卷的企业数量和所提供的信息质量均创历史新高:95% (95家)的富时100公司、82% (409家)的 全球500公司和66% (332家)的标普500公司均回答了CDP问卷。 商道纵横作为CDP 2009中国执行机构,连续第二年向100家市值最大的中国上市公司发出碳信息披露请求。 最终,11家上市公司填写了问卷,18家上市公司提供了相关信息。无论从参与CDP的公司数量上看,还是从提供 信息的质量上看,今年都较2008年有了明显提高。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回答问卷的公司数量较去年翻了一番。 此外,兴业银行也连续两年作为联署投资者支持了2009年的CDP调查。 本报告是此次CDP 2009中国调查的总结,旨在客观呈现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应对策 略与举措。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过去一年,中国政府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对策,将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对策与国家可持续发展 战略和科技创新战略相结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 ● 2008年10月,中国政府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应对
气候变化,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 ●
2009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阐述中国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 中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工作,如推行千家公司节能行动、推 中央各部委积极应对,并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完成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编制工作,有相当多的省
化会议落实“巴厘路线图”的有关立场。 广十大节能重点工程等。 份已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中国公司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变得更为主动,一些公司将之作为关乎公司发展的战略问题来看待。越来越多 的中国公司在积极节能减排的同时还挖掘到了其中蕴含的经济收益,并且正通过应对气候变化赢取在行业中的领 先地位。 ●
2009年5月,气候变化问题全球商业峰会在哥本哈根举行,中电投、中海油、中铝、中国移动、尚德的高管
出席会议,分享了中国公司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10
11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摘要
● ● ●
2009年4月,珠海一能源公司拟投资2亿元,打造珠西澳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区;7月,长安汽车宣布,国内第一 神华集团在北京筹建的国内首个低碳能源研究所以及华能集团在上海投建的全球最大的燃煤电厂碳捕获项目 中国银行、金融业积极利用金融工具,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推动中国的低碳经济;中国工商银行表示,截
● 学。
24%的报告既披露了绝对数据又披露了相对数据,6%的报告仅披露了绝对数据,3%的报告仅披露了相对数
款拥有完全自主研发技术的混合动力轿车正式上市。 均破土动工。 至2009年6月末,其绿色信贷项目贷款余额已近4000亿元。
据,其余报告未披露排放数据。然而,所有披露了排放数据的报告都没有向读者说明计算温室气体所用的方法
结论与展望
● 中国政府以更积极、开放的心态看待气候变化,为发展低碳经济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民间社会对气候变
CDP问卷分析
2009年,在被邀请参与CDP问卷调查的100家中国公司中,29家公司对调查做出了积极回应(其中11家填写了 问卷,18家提供了信息),27家公司拒绝参与,44家公司没有做出回应。 ●
化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公众对气候变化的了解有所提高。 ● 从问卷上看,中国公司对气候变化有了更多的认知,包括对各种相关风险与机遇的认识。关于节能减排,越 来越多的公司不再简单将其视为被动的政策压力和行政任务,而将之有效地融入了自身运营和发展,通过技术革 新和管理创新从中获得经济收益。当然,还有很多行业如食品饮料、贸易零售、纺织服装等还不清楚气候变化到 底与其日常经营、发展战略有何相关性,他们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 不同行业对CDP的参与度差别很大。电信及信息技术、银行及金融业的参与度最高,其次是石油天然气、建
多数中国公司认为气候变化会对自身运营带来各种风险,且对风险的识别相对全面。多数回答者认为面临着
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法规风险及有形风险。也有回答者提及到其他风险,如:能源的短缺和能源价格的波动对公司 运营产生影响;品牌以及消费者偏好会为公司带来潜在风险。 ● 回答问卷的中国公司对气候变化产生机遇的认识尚不清晰。8个回答者认为自身面临法规机遇,包括:研发与 气候变化、排放权交易相关的金融产品服务等。4个回答者认为自身面临着有形机遇;还有5个回答者提及到了其 他机遇,如:自身环境友好型的产品/信贷服务有助于塑造“绿色公司”形象,得到更多客户的青睐。 ● 5个回答者提供了公司用于搜集数据计算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流程和计算温室气体的工具。2家公司采用 了GHG Protocol,1家公司使用ISO 14064-1的温室气体核算方法。3个回答者提供了自身直接温室气体(范畴1) 的排放量,仅有2个回答者提供了其范畴2 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数据。 ● 7个回答者表示已经设定了相关减排计划,5个回答者根据减排计划设立了减排目标。虽然很多回答者没有设 定减排目标,但却提供了已经采取的具体措施,如:内部办公节能管理(如绿色办公、无纸化办公等)、环保公 益宣传、发动员工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等;提升生产能效、更换节能设备等。 ● 6个回答者称其董事会委员会或者相应职能部门全面承担气候变化职责。3个回答者表示自身已经建立起气候 变化问题相关的个人绩效管理激励机制;6个回答者通过公司年报或者其他自愿沟通的方式(如企业社会责任报 告),定期向外界发布有关气候变化的详细信息;5个回答者表示会参与政府决策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主要形式 包括:与运营所在地政府或者中国国家相关部委签订合作协议、以开展项目的形式参与决策过程。
筑及建筑材料行业。食品、饮料行业的参与度最低。此外,尽管高能耗公司(如石油天然气)的CDP参与度略低 于金融公司,但他们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却披露了不少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信息。 ● 多数公司缺乏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搜集体系。真正能够提出明确的减排计划并设定减排目标的公司寥寥 无几。关于碳排放的数据搜集与管理,将会成为中国公司低碳之路的主要障碍之一。 总体上看,中国公司还处于低碳之旅的起步阶段,走好前面几步尤为重要。在这一阶段,中国公司需要高度关注 认识问题、数据问题和路径问题。公司以外的群体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跨国采购商通过CDP的供应链项目也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公司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投资者的热情还几乎没有调动起来,未能有效参与到CDP中国项目 中。 此外,与碳相关的服务商,如碳审计机构、碳减排咨询机构等,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双方信息沟 通不畅,尤其是公司需求不明确,制约着碳服务市场的发展,从而也阻碍了公司低碳战略的实施。我们也希望通 过CDP这样一个技术平台,帮助公司发现需求,加强公司与服务商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CDP这个平台发挥更大 的作用。
CSR报告分析
作为对CDP问卷分析的补充,我们抽样选取了高能耗公司和金融公司两类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共34 份,对报告中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 ● ● ●
总体上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气候变化的明确论述很少。在34份报告中,27份没有明确提到气候变化, 几乎所有公司都会在报告中或多或少就气候变化的某一方面(如节能降耗、发展新能源等)有所论述。在34 超过90%的报告都涉及公司开展节能项目的情况,其次是碳交易及可再生能源项目的信息。绝大多数的公司
只有4份报告设置了专门章节对此加以论述。超过一半的公司没有在报告中提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或机遇。 份样本报告中,有32份(约94%)用专门章节陈述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某个方面的内容。 未能在报告中披露相关行动的具体目标。
12
13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1
碳信息披露项目 2009会员名单 碳信息披露项目 2009联署机构 序
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 招商银行行长 马蔚华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 李俊峰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首席代表 欧达梦
????
目录
1 2 3 4 5 6 6.1 6.2 6.3
2 3 6 6 8 9 10 11 19 23 31 35 38 38 47 50
概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CDP问卷分析 CSR报告分析 结论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碳信息披露项目 2009 信息调查恳请函 附录2 China 100样本及反馈情况 附录3 CDP 亚洲(除日本)报告 2009主要发现
碳信息披露项目 (CDP) 旨在推 动企业与投资者之间以高质量信 息披露为基础的对话,促进企业 理性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14
15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概览
1.1 CDP全球概览
们,要更清楚地认识那些能够引发全球经 济激烈动荡的系统风险。气候变化,可以 通过不可预见的、影响巨大的事件(如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预计,“未来气候影响会产生破坏性甚至 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决策者、公司和 投资者对相关风险与机遇的全面认识至关 重要。汇丰银行的研究表明,各国政府在 气候变化关键领域上的财政激励已达4300
1
亿美元
6
。提供低碳解决方案的倡导者将
对中国公司实施专门调查。此次调查覆盖 中国100家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最终,5 家上市公司填写了问卷,20家上市公司提 供了相关信息,此外,中国投资公司和兴
此外,CDP与包括戴尔、联合利华、 沃尔玛和英国政府在内的超过55家机构合 作,测量和评估供应链上的气候变化风险 与机遇。超过800家公司通过CDP系统向顾 客披露了他们的气候变化战略,因此,我 们看到CDP数据在采购领域中的应用显著 增加。如今,采购员已经理解了供应链如
捷足先登,而熟视无睹者则可能会被甩在 后头。
过去一年,金融市场及全球经济的 动荡突显出有效信息披露及严格风险管理 的重要性。2008年这一场金融风暴提醒我
2
端天气),对全球经济产生潜在冲击,并 可能在长期引发跨国界、跨行业和跨公司 的价值重构。
2009年,碳信息披露项目(CDP)继 续联合资本市场的力量,代表资产管理总 额达55万亿美元的475家机构投资者,鼓励 全球180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其气候变化 战略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这一全球项目 让市场、投资者、决策者和采购主管清楚 地了解上市公司在低碳经济发展浪潮中所 处的位置,确保上市公司在气候变化问题 上的透明度。
业银行还作为联署投资者参与了2008年的 CDP调查。
表1 CDP全球概览 3 此表按照地区和行业数据组归纳了CDP 2009的主要发现 。
2009年,商道纵横继续向100家中国 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发出披露请求。最 终,11家上市公司填写了问卷,18家上市 公司提供了相关信息。这是中国公司CDP 参与度最高的一次,并且公司提交问卷的 质量较2008年有了明显提升。更值得一提 的是,回答问卷的公司数量较去年翻了一
何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开始积极应对。
CDP认为,排放测算流程是碳管理和 减排的核心。随着强制减排逐步进入监管 框架,CDP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CDP将 会继续与公司、政策制定者和信息使用者 合作,以可用的、有力的产出作为政府强 制披露要求的补充。
4
2009年,CDP取得的进展包括:中 国、南非和韩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问卷反馈 率有了较大提升;CDP继续扩大,首次进
番。
为了继续成为碳信息披露的全球数
亚洲─不包含日印中韩100 5 澳大利亚200 巴西80 加拿大200 中东欧100 中国100 欧洲300 法国120 德国200 全球500 全球电力公用事业250 全球运输行业100 印度200 爱尔兰40 意大利60 日本500 韩国100 拉丁美洲50 荷兰50 新西兰50 北欧200 葡萄牙20 俄罗斯50 南非100 西班牙85 瑞士100 英国富时100 英国富时250 美国标普500
1
31 52 76 49 8 10 82 58 51 81 49 67 18 33 35 37 50 50 62 52 65 38 13 68 41 56 95 57 66
[35] 48 [83] 55 5 63 55 77 52 58 19 [46] [72] [32] [52] 52 50 [58] 58 [71] 57 90 58 64
76 80 49 70 75 56 85 77 65 80 71 84 52 71 52 85 61 58 97 65 77 75 33 86 80 74 83 79 68
55 79 61 57 50 67 80 69 58 78 79 81 14 71 67 87 67 79 74 69 76 88 0 73 66 44 89 78 70
76 81 73 68 50 78 90 84 70 84 84 84 66 71 86 83 76 79 90 77 81 75 33 86 77 72 91 76 77
66 82 73 56 75 67 75 66 44 78 75 79 62 64 67 80 69 58 65 69 63 88 33 89 63 48 83 72 70
55 56 53 46 25 44 63 61 47 63 62 50 48 43 48 64 57 47 61 65 54 63 33 68 54 48 66 53 52
66 81 61 81 75 22 91 79 63 85 81 79 48 71 81 77 55 79 90 58 83 100 33 83 91 72 98 81 77
5
69 83 55 76 25 22 85 77 57 80 50 68 48 50 62 72 55 68 90 54 77 88 33 86 83 67 95 80 74
31 46 22 27 75 22 77 63 45 63 61 50 17 50 71 33 33 37 58 35 46 88 0 38 86 35 73 36 41
17 50 25 34 50 11 58 47 33 54 57 43 17 43 33 90 35 26 42 27 33 25 33 33 34 19 77 43 31
59 67 61 49 100 67 89 81 63 80 60 72 55 57 67 49 63 47 81 58 78 63 33 68 80 65 88 61 65
62 73 49 61 50 44 79 66 55 74 77 74 38 43 57 49 55 58 71 54 59 75 33 65 74 43 79 49 61
入俄罗斯,Gazprom和Novatek等主要公司 回答了问卷;第一份CDP欧洲报告发布, 涵盖欧洲最大的300家上市公司;CDP也延 伸至中东欧国家,还在德国和巴西设立了 新的办公室。
1.3 CDP数据应用
随着数据数量和数据质量的显著提 升,CDP数据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碳 信息逐步被整合到主流财务分析中,可通 过彭博信息服务获取。数据也被用于为联 署机构成员提供行业分析。美世咨询近期
据接口,CDP当前正在实施重大的系统升 级,以提升数据可比性、简化对标分析, 最终为投资分析与政府文件提供恰当的数 据。在一些欧美国家,强制的碳信息披露 刚刚兴起,CDP的系统将能帮助公司做好 应对准备。CDP也一定会与现有的政府披 露要求整合,以便公司能披露更详细、更 标准化的数据。气候变化是全球问题,需 要全球合作。CDP通过弥合世界各国政府
1.2 CDP中国概览
从2002年第一次调查开始,CDP的 调查对象中就涉及少数境外上市的中国公 司。2006年起,CDP委托亚洲可持续发展 投资协会(ASrIA)专门对除日本以外的 亚洲地区上市公司进行调查,中国公司的 CDP参与度开始有所上升:在香港联交所 上市的中国移动、中海油、工商银行(亚 洲)、中国人寿等公司先后参加了2006年 和2007年的CDP调查。
发布的一份报告支持了这一观点。
一些联署机构,如美国加州教师退休 金托管机构(CalSTRS),采取了进一步 的行动,运用股东决议机制鼓励上市公司 通过CDP披露碳信息并实施气候变化管理 战略。CDP还与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UN PRI)合作,提高意识,推动碳信息披 露。CDP最近还与金融信息服务公司Markit 达成合作,拟建立基于碳信息披露领袖企 业指数(CDLI)的指数系列,授权给交易 所交易基金(ETF)和结构化金融产品提供
和国际商业社会的鸿沟,将帮助联通各国 政府与国际社会的气候变化的体系。
1.4 全球碳监管
在哥本哈根谈判日益临近之际,许多 国家政府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制定了关于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 率的宏伟目标,并催生了一些全球规模最
http://unfccc.int/essential_background/feeling_the_heat/ items/2905.php。
3 在个别情况下,由于企业转让或并购,分析的回应数比回应 CDP2009的总数略少。 4 方括号内的百分比是基于2008年不同的样本数,比如:在 2008年我们共致信75家巴西企业(不是80家)和150家日本 企业(不是500家)。短横线(-)表示该样本CDP6 (2008) 中没有。
亚洲除日本、印度、中国和韩国。
2008年,CDP委托商道纵横,第一次
商。
2 此表中数据是截至2009年7月10日的全部回应企业数,可能 与本报告其它位置出现的数据不一致。其它位置数据是基于 在规定期限之内回应的企业数(Global 500的回应时限为6月 30日)。
16
6 汇丰银行全球研究: A Climate for Recovery: The Colour of stimulus goes green。
17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大的可再生能源公司。巴西在年初的时候
开精确披露的数据,如果公司无法测算当 前排放量,那么未来将无法管理和缩减碳 排放。这正是CDP的角色之所以重要的原
不难想象,在不久的 将来,CDP将会成为中国 公司进行全球风险管理的 有效工具之一。通过CDP 这个平台,中国公司将与 世界公司一道,在面临全 球气候变化的巨大威胁之 下,找到一条扎实而有效 的出路。
颁布了新的气候变化国际计划。
2
??????????????
八国峰会同意应避免全球温度超出 工业化前水平的2摄氏度(3-4华氏度), 并在205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5080%。欧洲能源与气候变化一揽子计划在 2008年12月通过,确立了延续(及扩展) 欧洲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以削减排
因。
1.5
披露标准进展
尽管CDP经过数年努力已经确立了一
套披露标准并在今年首次将绩效引入,但 也还有其他一些有价值的、与CDP互补的 行动正在进行,以便建立全球范围的碳监 测及披露体系。
放的政策框架和措施,制订了非排放交易 体系内行业减排目标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
这些新的发展表明, 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全 球碳信息披露系统正在建 立当中。公共部门、投资 者、私人部门甚至个人都 可以在碳信息披露项目的 发展中找到自身需要的信 息,为各种不同的决策提 供强有力的支持。
展目标。
美国奥巴马政府制订了缓解气候变 化的目标,众议院于2009年6月26日通过 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ACESA) 。 在澳大利亚,面对经济低迷时期 对竞争力影响的政治挑战,碳减排计划 (CPRS)还是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这 一涉及澳大利亚全国约75%排放量的减排 计划将于今年底投票表决。
财务会计体系历时数百年才发展完 善,碳核算仍在初级阶段。为创建一个统 一的全球体系,CDP正领导着气候披露标 准董事会(CDSB),与德勤、安永、毕马 威、普华永道一起开发一套强大的会计准 则,使碳信息可以通过年报披露。CDP与 CDSB也会与世界经济论坛合作,在2010年 为20国集团提供气候变化核算的建议。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除中国政 府积极实施相关的战略和对策
CDP的例子说明,公司可引领潮流, 可见,全球碳监管正在逐步加强。 对许多公司而言,政策演变很有可能对其 战略方向和经营策略产生重大影响。 实施可测量、可披露和可认证(MRV)的 行动;也说明跨国公司虽然面临不同的监 管要求,也可以在全球所有经营中削减碳 排放。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气候变化 CDP认为,无论是政府的政策制定 者,还是公司,或是其他利益相关方,都 需要建立必要的、可比的数据库,以监控 和分析气候变化,包括对缓解气候变化措 施(如碳监管)的响应,以及适应性的 政策与计划。哥本哈根谈判的成果离不 监管措施,CDP系统弥合了国际公司和国 家报告要求的差异,为公司提供支持,缓 解公司信息披露的负担。
外,2009年,中国公司也变得 更为主动,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 在积极节能减排的同时还挖掘到 了其中蕴含的经济收益,正逐步 通过应对气候变化赢取在行业中 的领先地位。
18
19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2.1
2009年8月12日,国 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 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 对气候变化有关工作。会议 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 立足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 科学发展,统筹考虑经济发 展和生态建设,统筹考虑国 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统筹考 虑当前利益和长远战略,全 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 案,开展广泛有效的国际合 作,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 积极成果。
国家政策分析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

2008年10月,中国政府发表《中国
碳投资要远超这个数字。另有消息称,中 央可能会推出第二轮经济刺激方案,重点 之一是加大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投资力 度。 经济刺激计划中,无论是对传统产业
2.2
公司行动分析
将于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大会,
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中国电力投资集团 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铝业公 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无锡尚德太 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出席会 议,并分享了中国公司在相关领域所做的 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白 皮书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 ● 2009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政府
济,实现节能减排,中国政府积极实施应 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对策,将应对气候变 化战略和对策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 技创新战略相结合,与国家重大生态建设 工程、节能工程和能源产业技术升级工程 相结合,与国家能源、环境等领域法律、 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相结合,增强国家应 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使得2009年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成 为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具有转折意义的 节点。同时2009年也是全球商界以切实行 动应对气候变化,并从中寻求商业机遇、 摆脱经济危机的一年。
还是对新兴领域(如可再生能源)的投资 和促进措施,所体现的低碳元素对于推动 经济的主体——公司来说,不能不说是一 个强烈的信号。
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阐 述中国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落实“ 巴厘路线图”的有关立场。 此外,中国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
而在2009年,中国公司面临着不断加 剧的源自气候变化的风险和挑战。随着气
2009年5月,气候变化问题全球商业 从省级层面来看,各省、自治区、直 辖市政府亦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已完成省 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编制工作,还有相 当多的省份已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峰会在哥本哈根举行,此次峰会被视为“ 可以影响下一个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的最后 机会”。在会上,国际知名公司的500多位 高管与一些国家的政治家和专家学者,从 商业角度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议题并 根据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NDRC)的统计
7
候变化的影响日趋凸显,极端天气灾害以 及干旱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和粮食问题,正 在增加中国公司运营的不确定性,而日趋 严格的国内外政策法规,使中国公司在生 产运营和国际贸易上面临更多的法律约束 和贸易风险。较之以往,面对风险,更多
中国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领导 并于2007年6月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 化国家方案》,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 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 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 2007年9月,中国发布了《可再生能
的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领 广十大节能重点工程、淘汰落后产能、调 整优化产业结构、出台相关财税政策等。
, 域的工作,如推行千家公司节能行动、推 机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
,在中国的4万亿经济
刺激计划中,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方 面的投资达2100亿,占到总投资的5.25% 。 如果同时考虑广义上的低碳含义(如基础 建设、电网改造以及建筑节能等方面所涉 及的低碳发展元素),则实际所涉及的低
表3 中国企业低碳发展的行为框架
8
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2010年 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 重从2005年的7.5%提高到10%,而2020年 要达到15%左右。
高能耗行业 建筑业 自身减排 管理创新 增加低碳型、可回收型原材料的使用比例 生产运营过程中的节能 产品轻量化 资源综合利用 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减少产品包装引起的排放
可再生能 信息与通 家电业 源产业 信产业 金融业
表2 中国政府的部分节能减排政策
时间 2008年 11月 2008年 12月 2009年 1月
政策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 4万亿元投资计划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09年全国财政工 作会议,实施积极的 财政政策 实施“节能产品惠民 工程” 促进扩大内需,鼓励 汽车、家电“以旧换 新”实施方案
具体措施 明确指出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 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会议确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以及4万亿元 投资计划,其中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2100亿,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3700亿。 提出2009年经济工作的五项重点任务,提出2009年在保增长的同时,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 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完善 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稳步推进资源有 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建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长效机制,促进能源资源节约 和生态环境保护。 采取财政补贴方式,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一方面有效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另一方 面提高终端用能产品能源效率。 对符合一定使用年限要求的中、轻、微型载货车和部分中型载客车,适度提前一定年限报废并 换购新车的,以及提前报废“黄标车”并换购新车的,给予补贴。2009年在已安排老旧汽车报 废更新补贴资金10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再安排40亿元。2009年财政安排20亿元资金,用 于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和试点省市财政共同负担。
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14720536.html,/xwzx/xwtt/t20090521_280383.htm。
办公室节能及员工参与 提供节能产品与服务 提供解决方案 促进减排 促进产业链低碳发展 加强设计 加强实施管理 提供低碳型替代能源 提供创新方案协助社会减排 促进产业链低碳发展 减少奢侈型消费 减少不必要包装 公众宣传 利用政策支持, 参与相关政策制定 低碳协作与通报 政策利用与参与 与NGO等机构合作,通报实践成果,加强能力建设 国际经验交流与讨论
8 世界自然基金会《公司低碳领导力——聚焦未来经济发展新机遇》
倡导公众低碳消费模式 产品及包装回收
2009年 5月 2009年 6月
20
21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的中国公司正在采取积极的方式。
同时,一些电力能源类公司通过有效的公 司重组和合理的产业规划,正在搭建高效
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金融业正 在积极利用金融工具,撬动更多的社会资 源,推动中国的低碳经济。自2007年,中 国政府、公司和银行一直合力促进“绿色 信贷”的发展。通过突出强调绿色环保项
节能减排一直是中国公司应对气候变 化的主要手段,但与过去几年不同,现在 越来越多的公司不再将其视为被动的政策 压力和行政任务,而将之有效地融入了自 身运营和发展,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 从中获得经济收益。
能的产业循环链,真正实现集约经营和资 源的综合利用。
3
CDP问卷分析
新兴技术和新能源在减缓气候变化方 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正在成为促进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国公司正通过 在相关领域的进步,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
目审批中的“一票否决”制,银行可以有 效配置信贷资源,增加对环保产业和节能 减排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以金融手段促 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工 商银行表示,截至2009年6月末,其绿色信 贷项目贷款余额已近4000亿元。同时不断 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和环境排放权交易所 的建立,也为中国公司在应对气候变化过 程中使用更有效的金融工具提供了便利。
同时,对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模式的 实践,对新兴技术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对 绿色金融和绿色信贷的推动正在成为中国 公司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形式。
制高点。2009年7月,长安汽车宣布,国内 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研发技术的混合动力 轿车正式上市,公司在掌握核心的新能源 技术的同时,实现了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 化;同年由神华集团在北京筹建的国内首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6月发布的《 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 中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 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共识──中国公司在 2009年 正在 积 极 探 索 中 国 的 低 碳 经 济模 式。今年4月,珠海一能源公司拟投资2亿 元,打造珠西澳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区,这 是公司与地方政府深度合作的积极尝试。
个低碳能源研究所以及华能集团在上海投 建的全球最大的燃煤电厂碳捕获项目均破 土动工,这标志着中国电力、能源公司在 新兴技术研发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正 在打造高能耗行业发展的新纪元。 2009年,中国公司在应对气候变化方 面变得更为主动,并将之作为关乎公司发 展的战略问题来看待。越来越多的中国公 司在积极节能减排的同时还挖掘到了其中 蕴含的经济收益,并且正通过应对气候变 在中国,与气候变化相联系的绿色 金融正在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在全球金 化赢取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今年,100家公司中有64家新增 样本,问卷回答率由去年的5% 上升至11%,问卷回答的质量也 有明显提升。这表明中国公司对 气候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对自 身碳信息披露的积极态度正在形 成。
22
23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CDP问卷分析
我们一直很注重投资者 (基金公司)、第三方的意 见,并且主动与这些机构接 触。信息披露有助于帮助双方 更好地彼此了解。 CDP参与公司
3.1
调查样本选取
2009年,CDP第7次在全球范围展开,
因此,2009年CDP中国调查的公司样 本与2008年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共有64家 新增公司。但是今后几年,样本公司的筛 选方法将保持不变,因此,样本公司尽管 会因流通市值变动而变化,但一般情况下 不会出现大幅调整。
高。
有待提高;低排放行业的公司,对参与碳 信息披露项目更为积极,更愿意通过填写 从参与调查公司所属行业来看,高排 问卷的方式参与CDP调查。
低,除保险及再保险行业外,其他4个行 业的公司均未参与此次调查,这与其面临 着相对较小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有一定关 系;而保险及再保险公司的参与程度适
同时也是第2次在中国开展调查。此次与 2008年的首次中国调查一样,选取了中国 100家市值最大的公司作为分析样本。但是 相比较2008年的调查,2009年所选择的公 司样本有一定调整。
放公司对信息披露的参与相对谨慎,低排 放公司的参与更为积极。 在所有行业中,电信及信息技术和银 行及金融业的参与度最高,其行业参与比 样本中64家高排放公司仅有4家填写 了问卷,占全部高排放公司的6.25%,占填 写问卷公司比例的36.4%;而36家低排放公 例分别是83.3%(5/6)和50%(7/14)。值 得注意的是,这两个行业均属于温室气体 低排放行业:对于电信及信息技术行业的 公司(如富士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联想 集团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其对外运营面临着更为直接的全球产业 链的压力,这种压力更多地来自采购商、 消费者和相关监管部门;对于银行及金融 行业的公司(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兴业 银行),其面临着国际绿色金融投资和赢 取低碳经济战略制高点的压力,随着产业 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加强,中国的 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更为国际社会
中,样本中的3家公司有1家(中国人寿保 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信息,而其他两 家公司分别是拒绝回答和没有回应。相比 于中国的公司,国际保险公司以及相关公 益组织和研究机构,对保险业与气候变化 关系的重视程度很高。
3.2
公司参与情况
回应质量的显著提升,表明在2009
我们一直积极在推动碳信 息披露,领导也很支持。碳管 理将来是一个潮流,早晚都要 做,也与我们树立的做最受尊 敬的企业的定位相一致。但要 循序渐进。 CDP参与公司
2008年,中国调查的样本公司是从 FTSE亚洲指数中选取的,主要涵盖H股 和B股。为了选择更能代表中国情况的样 本,2009年的CDP中国调查以A股替代B 股,从H股和A股市场中选择流通市值最大 的上市公司,在剔除重复项并考虑个别积 极参与2008年调查的上市公司后,确定100 家样本公司,这些公司来自18个行业
9
司有7家填写了问卷,占全部低排放公司的 19.4%,占填写问卷公司比例的63.6%。相 对于填写问卷、完全披露信息,高排放公 司更倾向于通过信息提供的方式参与CDP 中国调查,共有12家公司(占全部提供信 息公司的66.7%)提供了信息,其中很多公 司提供了其最新发布的非财务报告
10
年随着政策的倡导、媒体的宣传和公众的 关注,中国公司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不断深 入,对自身碳信息公开的积极态度正在形 成。但是相对于其他经济体,中国公司的 参与度仍然偏低,不过随着中国低碳经济 的推进、中国政府有关气候变化态度的明 朗,以及公司对公开自身碳信息认识的 深入,中国公司参与CDP的程度将不断提
相对于低排放行业中一两个行业的积 极参与,各高排放行业中,每个行业均有 公司积极参与此次调查。这表明,在中国 虽然高排放公司对碳信息披露比较谨慎, 但是随着节能减排压力日趋增加和低碳经 济利润空间的显现,每个高排放行业均已 出现少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司(如中国 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 公司、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华新水泥股 份有限公司等),通过更积极的应对方式 和信息披露过程,谋求公司的竞争优势。
,其

中同样包含了该公司应对气候变化实践的 丰富信息。
图1 2009中国公司参与CDP的情况(按行业分)
食品、饮料 休闲娱乐及酒店 贸易及零售 纺织品、服装与奢侈品 电脑及信息技术 保险及再保险 银行及金融 建筑及建筑材料 房地产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 化工(工业、日用)及制药 运输及交通基础设施 机械及电器制造 金属与采矿 石油、天然气 电力 回答问卷 提供信息 没有回应/拒绝参与
这表明,中国高排放公司正在采取积 极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但是对参与碳信 息披露项目存有疑虑,对于碳信息披露项 目在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时的价值的认识仍
所关注,同时银行业的高参与度与中国政 府持续推动的绿色信贷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其他低排放行业的公司参与度很
图2 高排放行业与低排放行业参与情况对比
占所有公司比例 填写问卷所占比例 提供信息所占比例 高排放行业 低排放行业
9 为了方便统计和对比分析,本报告的公司行业分类并未严格 按照相关标准。
10 非财务类报告指公司发布的、披露公司自身在公司治理、环 境、社会等方面采取行动的总结报告,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报 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司公民报告等。
24
25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CDP问卷分析
碳信息披露的机遇在 于:⑴ 形成一种“软监督” 机制,引导企业行动起来,从 中长期来说,采取节能减排措 施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⑵ 对于碳减排方面有着良好做法 的企业,碳信息披露可以提升 企业的正面形象和品牌美誉 度;⑶ 企业作为微观经济实 体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举足轻重,碳信息披露为企业 创造了一个氛围,提供了一个 平台,共同分享低碳发展的技 术与成果。 CDP参与公司
3.3
风险与机遇
在2009年CDP中国的问卷中,公司因
部分的贷款客户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 公司,中国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法律法 规,势必增加这些贷款客户的运营成本, 损害其还款能力,导致银行资本链的风险 增加。
不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而1家高排 放公司,认为内部风险和管控体系相对健 全并做到实时监控,足以满足不断严格的 法律法规的要求。

其他风险:6家识别有形风险的公司
中,有3家公司表示能源的短缺和能源价格 的波动对公司运营产生影响:1家高排放公 司表示气候问题会影响石油和电力供应, 增加其运营成本并加大不确定性;1家银
即使部分企业可能对降 低碳排放的认识较到位,也 致力于提高自身降低碳排放 的能力,但还不具备从量化 的角度去披露的能力。譬 如,对某些大企业,工作场 地较分散,数据的集中和统 计较为困难。因此,碳信息 披露机制的建立需要一定的 时间。 CDP参与公司
气候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和机遇均被划分为 三类:法规风险、有形风险和其他风险。

有形风险:相对于其他两种风险,有
行表示能源价格的波动在增加自身运营成 本的同时,还会影响其信贷客户的还款能 力;1家公司表示能源价格的波动,会通 过产业链造成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价格的 波动,从而影响其运营所在地的经济稳定 性,进而影响其自身运营。另外2家公司( 电信及信息技术行业)均表示品牌以及消 费者偏好会为公司带来潜在风险。
风险
多数中国公司认为气候变化会对自身 运营带来各种风险,且对风险的识别相对 全面,有5家公司识别了全部3个类别的风 险,并进行了相关阐述;1家公司识别了法 规风险和其他风险;1家公司识别了有形风 险和其他风险;1家公司仅识别了法规风 险。
值得注意的是,1家公司从供应链和国 际贸易的角度审视气候变化产生的法规风 险,该公司认为法规风险包括:
形风险很好识别,且对高排放公司的影响 显著。在6家识别有形风险的公司中,3家 是低排放公司,3家是高排放公司。所有 识别有形风险的公司均认为由气候变化造
1、供应链中那些能源密集型供应商,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其能源成本增 加,从而导致公司自身在物料采购、运输 和设备运营的成本增加,最终影响该公司 产品价格;
成的极端天气灾害(如台风、洪水等)已 经或者即将影响自身运营。而对于银行金 融公司,其农、渔、畜牧和林业等行业的 信贷客户可能会因为气候变化引起的天气 灾害而蒙受巨大损失,给银行带来潜在风 险。
而2家没有识别其他风险的公司,均表 示自身运营并未受到相关风险的影响,且 没有提供进一步说明。

法规风险:在6家识别法规风险的公
2、国际间不同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 规存在差别,从而导致关税壁垒、碳税征 收,以及产品绿色标签限制等阻碍自由贸 易的风险。 4家没有识别有形风险的公司均属于低 排放公司,虽然这些公司认为气候变化产 生的极端天气会造成自然灾害,但是它们 认为这些灾害尚未对自身运营造成影响。 对于3家认为没有面临该风险的公司, 其中2家属于低排放公司,其认为自身运营 而1家表示自身面临有形风险的低排放公 司,认为其内部运营的应急预案系统目前 可以保障公司免于极端天气的危害。
碳信息披露让企业更好的 反思自己的能源系统及政策, 从而制造出更好的环境友好型 产品和节能产品;同时也能增强 民众的环保意识。 CDP参与公司
司中,5家是低排放公司,1家是高排放公 司。对于生产型公司来说,相关法律法规 的日趋严格会造成公司运营成本的增加, 如引进或者更换高能效设备而造成的成本 增加;对于银行金融业,日趋严格的法律 法规会增加公司的信贷风险,因为银行一
机遇
填写问卷的中国公司对气候变化产生 机遇的认识尚不清晰,尤其对于有形机遇 和其他机遇,分别有2家和1家无法确定。 对于法规机遇的识别要好于其他两类机
表4 气候变化风险与机遇分类
风险 法规风险 一般是由当前和/或预期的,国家和/或全球范围的,政府制定的与气候变化相 关政策所引起的风险,包括但并不仅限于,实施排放限制、推行能效标准等 有形风险 气候变化引起的有形风险包括:温度和降水量的微小变化;物种分布的改变; 干旱/洪水;风暴及飓风的增加;海平面上升;疾病高发率等 其他风险 除法规措施或有形变化外,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包括但并不限于,能量和/ 或资源匮乏、物资紧缺引起的价格变化、消费者态度及需求的变化、声誉风险、 生产和供应链或供应过程中断。这些风险会因涉及的不同业务而有所差别 机遇 法规机遇 一般是由当前和/或预期的,国家和/或全球范围的,政府制定的与气候变化相 关政策所引起的机遇,包括但并不仅限于,引进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计划、规范 的技术激励机制、强制执行的工艺流程或产品标准 有形机遇 可能来自于微小变化,诸如较长的生长期,或较大的突发事件 其他机遇 除法规措施或有形变化外,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机遇。包括但并不限于,新产品 或改良产品/服务的实际/潜在的需求、公司名誉提升 认为有 认为没有 无法确定 没有回应
图3 填写问卷的中国公司对风险与机遇的认识状况
法规风险 有形风险 其他风险
法规机遇 有形机遇 其他机遇
26
27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CDP问卷分析
遇,这主要是中国公司对问卷中所表述的 机遇的理解存在问题。11家回答问卷的公 司中,4家公司识别了全部3类机遇。
是公司的责任,而不是机遇。
的公司认为,自身环境友好型的产品/信贷 服务有助于塑造“绿色公司”形象,得到
排放计算方法
2009年CDP调查希望了解公司用于搜 集数据计算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流程 和计算温室气体的工具(包括核算程序、 全球增温潜能与排放系数的选择),这样
气体的排放量,2家公司提供了未能披露该 信息的原因或者未来的搜集计划,其他公 司没有进行回复。
此次调查中没有公司提供这一类别的具体 数据,这可能与该类别的数据难于统计和 细分有关。

有形机遇:该机遇相对于其他两类机
更多客户的青睐,同时其中的银行表示自 身对低碳经济、新兴技术的支持,会为公 司带来更多的收益。
遇较难确定,只有4家公司认为自身面临着 ● 法规机遇:该机遇是相对最容易识别 该机遇,而相关理解存在偏差:1家公司表 示对易受极端气候灾害地区的循环经济、 环境友好项目信贷支持是主要的有形机 遇;1家公司认为向受到气候变化严重影响 的商业客户提供自身的环保产品将是主要 的有形机遇;还有1家公司表示该机遇源于 自身已经对气候变化造成的自然灾害做了 充分准备(如,修订公司建设规则等)。
在提供信息的3家公司中,2家公司按 照国别将其范畴1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细 分,2家公司按温室气体排放种类将其范 畴1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细分。在2家提 供未能披露该信息原因或者未来的搜集计 划的公司中,1家公司表示其已充分认识 自身运营所使用的主要能源、所产生温室 气体的主要类别,以及温室气体对人类的 影响,而且有自身的统计方式,但目前为 止尚未将温室气体按照二氧化碳当量的方 式精确统计;1家公司则从二氧化碳、二氧 化硫、氮氧化物三个维度详细阐述了自身
3.5 能源与燃料需求及成本
能源与燃料需求及成本是2009年CDP 调查的新增问题,该问题有助于公司更全 面地了解自身能源或燃料来源的变化范 围,和与特定能源或燃料类别相关的成本 和风险的管理以及燃料产生能源的效率。
的机遇,共有8家公司认为自身面临法规机 遇。银行金融业的公司均认为,与气候变 化相关的国际协议和国内法规,有助于增 加这些公司对高能效、绿色环保产业的放 贷规模,增加信贷收入:1家公司表示自身 正在研发与气候变化、排放权交易相关的 金融产品及服务;1家公司表示已经将支 持节能工业和新能源产业纳入自身信贷政 策;1家公司则表示正积极倡导绿色信贷, 并提供了报告期间的信贷规模和客户数 量。对于其他公司,政府补贴、自身高能 效产品的竞争优势则是重要的法律机遇。
3.4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量化核算是衡量一家公司温室气体管
可以使不同公司的信息具有可比性。在11 家填写问卷的公司中,5家公司提供了具体 信息,1家公司表示暂时没有相关的数据搜 集体系,5家公司没有对该问题进行回应。 在5家提供具体信息的公司中,1家公 司表示其温室气体的排放管理是通过一家 能源咨询公司,其他4家公司均通过自身的 管理系统对温室气体排放信息进行搜集。
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对自身温室 气体核算的过程也是检验和提升自身管理 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中国公司而言,在量 化核算方面的提升空间很大。
有2家公司提供了公司购买燃料总成本 的信息,并按照能源类型进行细分;同时 另1家公司提供了公司用于固定燃烧的燃料 总消耗量,并按燃料类别进行细分。
2家公司认为没有面临有形机遇,2家 公司无法确定有形机遇。他们给出的解释 基本相同,或表示由于自身运营地区尚未 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或表示气候变化引 起的自然变化更多的是风险,并非机遇。 与2008年的调查一样,在2009年的调 查中,中国公司在此问题的表现仍不太理 想,回答问卷的公司对相关问题的回答率 很低,而且很多公司并未提供不能披露信 息的原因。而披露数据的公司也未能提供 ● 其他机遇:中国公司对该机遇的识别 排放历史、数据外部验证/审验和数据准确 性的说明。
在这4家公司中,1家公司表示已经采用了 SANGEA能源与排放评估系统(SANGEA
, 所作的减排努力和具体减排成效及相关数 Energy and Emission Assessment System) 1家公司表示通过参与中国公司节能减排管 理项目(China Corporat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GHG Management Program)促进自 身温室气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畴2)是公司通 据。 虽然购买燃料总成本和固定燃烧的燃 料总消耗量两个问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所有接受调查的公司中,只有1家认为 自身没有面临该机遇,并表示公司自身更 多地是履行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这
范畴2 范畴3 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但是没有公司完全回答这两个问题,这可 能与对能源/燃料的细分有关。
好于有形机遇,5家认为自身面临相关机遇
表5 某中国公司提供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情况
报告周期: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 范畴1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CO2当量计,单位吨) 按温室气体种类的范畴1的温室气体排放细分(以CO2当量计,单位吨) 按国别分范畴1的温室气体排放细分(以CO2当量计,单位吨) 阿根廷 中国 印度 日本 斯洛伐克 美国 22 385 338 87 375 1095 77267 2302 CO2 1275 CH4 1076
在计算方法学方面,2家公司采用 了GHG Protocol
11
过消耗报告范围内输入的电、热、冷却或 蒸汽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仅有2家公 司提供了其范畴2 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 数据,同时这2家公司也提供了其直接温室 气体排放的数据,且详述了按照国别细分 的数据,其他公司未提供未能披露该信息 的原因或者未来搜集计划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提供自身购买燃料总 成本的其中1家公司并没有提供温室气体 排放核算的相关信息,而这可能说明该公 司的温室气体管理方面有待完善,需要将 能源使用方面进一步细化,以使能耗成本 与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相关联,同时对于 已经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信息的公司来 说,也可以将核算结果进一步转换为能耗
,1家公司通过了 ISO
14064-1验证,而1家公司强调采用产品全 生命周期评估方法计算自身范畴3的温室气 体排放量(但是该公司也没有提供范畴3的 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同时有2家公司提供 了其计算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增温潜能和 排放系数。
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畴3)的排
总成本。
范畴1 直接温室气体排放
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畴1)来源于公 司生产运营过程,在所有回答问卷的11家 公司中,共有3家公司提供了自身直接温室
放源并非由公司拥有或控制,但是因公司 的活动而产生。例如公司采购的原材料的 提取、制造及生产、购买的燃料或货物的 运输、售出的产品及服务的使用及非公司 自有或控制的商务旅行及员工通勤等。在 详实的温室气体减排/降低能耗的计划 和明确的减排目标,是一个公司应对气候 变化努力的基础和开端。在11家填写问卷
范畴2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CO2当量计,单位吨) 按国别分范畴1的温室气体排放细分(以CO2当量计,单位吨) 中国 印度 美国 其他地区 58300 3122 7462 8383
3.6 温室气体减排计划
11 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ol: A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 (Revised Edition)。
28
29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的公司中,有7家公司表示自身已经设定了 相关减排计划,且有5家公司根据减排计划 设立了减排目标。
3.7
公司治理
此次 CDP 2009 中国调查,分别从责
部利益相关方的关注,良好的对外沟通、 公开信息,有利于公司及时了解各界对公 司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态度,有助于公 司制定相关策略,并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活 动。在外部沟通方面,有6家参与调查的公 司通过公司年报或者其他自愿沟通的方式
4
CSR报告分析
任、个人绩效、沟通和公共政策4个方面, 在7家设定减排计划的公司中,高排放 公司有3家,低排放公司有4家。在整体上 积极参与的银行业公司,只有1家银行业公 司设定了减排计划,且没有设立具体的减 排目标,这主要由于银行业公司运营仅有 对办公电力、供热/冷方面的能源需求,没 有节能减排的压力。而对于高排放公司和 低排放生产型公司(主要是电信及信息技 术公司),这些公司会面临一定的节能减 排的压力或者是提供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激 励。 有针对性且健全的决策机构和专门的 职能部门,是一个公司很好应对气候变化 的坚实保障。在此次参与调查的11家公司 中,共有6家公司表示其董事会委员会或者 其它执行机构对气候变化负责,有2家公司 表示自身已经建立相应职能部门全面承担 气候变化职责。对于银行金融业,各个公 司更多地将对气候变化的职责划归至绿色 金融、碳金融或者绿色信贷相关部门,并 将其作为自身运营的重要方面;对于生产 当被问及是否在减排方面正在/计划开 展相关活动时,共有8家公司提供了详细 信息,其中,虽然很多填写问卷的银行没 有设定减排目标,却有3家银行提供了已 经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涉及内部办公节 能管理(如绿色办公、无纸化办公等)、 环保公益宣传、发动员工参与环保公益活 动等;对于高排放公司和低排放生产型公 司,提升生产能效、更换节能设备是重要 的活动形式。 良好的气候变化绩效管理是公司针对 气候变化进行相关战略分析、具体目标分 解和员工业绩评定的综合体系。参与CDP 2009中国调查的11家公司,在该方面的表 现有待提高,共3家公司表示自身已经建立 起气候变化问题相关的个人绩效管理激励 共有3家公司提供了减排所需的投资数 额,其中2家高排放公司的各自投资额远远 大于低排放公司的投资数额,这在一定程 度上说明了高排放公司面临的减排压力。 但他们提供的数据仅是一个总数,没有提 供不同年份的投资情况。1家低排放生产型 公司则提供了更为具体的信息。 随着气候变化所造成问题的日益凸 显,公司的碳排放信息越来越受到各个外 机制,同时将这些激励机制与薪酬挂钩;2 家公司表示公司内部尚未形成相关绩效激 励机制,而其他6家公司没有对该问题给出 回应。 型公司,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更多地被当作 公司社会责任管理或者作为自身环境管理 的一部分,且与节能减排(如建立节能减 排领导小组)紧密结合。 关注公司有关气候变化的治理问题。
(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定期向外界发 布有关气候变化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包 括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机遇、温室气体排放 以及减排计划等;同时其中的2家公司表 示,现在没有发布信息、进行对外沟通的 机制,其它3家公司没有给出回应。
当被问及是否参与政府决策以共同应 对气候变化时,共有5家公司作出肯定的答 复,2家公司表示没有参与,4家公司没有 回复。提供肯定答复的5家公司,表示其是 通过与运营所在地政府或者中国国家相关 部委签订合作协议、开展项目的形式参与 决策过程,同时也有1家公司表示已经开始 对国际和各国的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全球 自愿减排承诺项目的发展进行及时跟踪。 同时也有公司表示通过与其他公司和各类 社会团体(如基金会、非盈利组织等)开 展活动和进行调查的形式,共同应对气候 变化,并希望以此为气候变化决策提供支 持。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成为 企业对公众进行信息披露的主要 渠道之一,其中也不乏温室气体 及环境信息。通过对两类公司的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可以 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企业在气候变 化应对过程中的全貌。
表 6 某公司减排投资情况(2008—2009)
活动目标 办公场所照明设备升级 在生产园区周边植树60万棵 将生产园区内的路灯由钠灯更换为LED灯
30
投资金额(万元) 400 660 1000
时间跨度 2008—2009 2009—2010 2008—2010
31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CSR 报告分析
作为对CDP问卷分析的补充,我们从
为 52.94%,其中回答问卷的为29.41%,提 供信息的为23.53%。
公司多数也意识到了风险,反之亦然。不 过,也有例外的:有3家公司仅仅意识到机 遇,有1家公司仅仅意识到了风险。
中介绍其针对气候变化某一方面制定的应 对策略。多数公司的报告(约67%)只是 点到了策略的重要性,未能指明具体的方 向。
提及其他行动。值得一提的是,中海油和 神华集团的报告包含了与节能项目、可再 生能源和碳交易相关的所有信息。
碳信息披露对我们来 讲,技术上不算困难,只不 过是在系统内增加一个软件 模块。难的是人的意识如何 提高,让员工理解碳披露与 公司核心业务的关系。 CDP参与公司
CDP中国100调查样本中,抽样选取了两类 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进行了 分析,以更全面评判这些公司在碳信息披 露方面的表现。这两类公司是:高能耗公 司,包括石油天然气、金属与采矿、化工 公司;金融公司,包括银行与保险公司。
我们搜集了两类共34家公司最新发布 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每一类各17家 12 , 认真阅读和分析了这些报告中与气候变化 相关的内容。下文将分别从了解与认知、 应对策略、具体举措和排放数据四方面解 相对而言,高能耗公司的CSR报告对 气候变化有更多、更深入的论述,不论是 提及次数还是阐述质量都高于金融公司。 这与前面的分析是一致的,即高能耗公司 正在采取积极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因而 CSR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较多,只是由于他 们对CDP不太了解,所以填写问卷的公司 相对较少。
不过,绝大多数的公司未能在报告 关于执行机构,有2家公司在CSR报 告中披露其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执行策 略;有6家公司披露其设置了协调人监督策 略执行;有5家公司披露其指定高级管理人 员负责气候变化的相关事务。其余21家 (约62%)公司未在报告中披露相关信 息。相对而言,高能耗公司在机构设置方 面的投入要比金融公司大。 通过研究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我们还发现,样本公司中有14家参与了 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机制或相关行动。譬 中披露相关行动的具体目标,不管是绝对 值还是相对值。至于具体举措的实际效 果,80%以上的公司会通过自我监督或第 三方监督的方法予以监控,并在报告中披 露。
这两类行业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对高 能耗公司而言,他们本身既是经济发展的 重要动力,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对气 候变化影响重大,因此与其他公司相比, 他们面临的政策压力和社会责任压力更 大。至于金融公司,尽管他们自身的温室 气体排放量有限,但其间接影响巨大,因 为资本流向会引导资源配置,从而影响到 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此外,随着“责 任投资”理念的普及,金融公司面临的社 会责任压力也在增加,其风险管理也逐步 涵盖一些社会和环境议题。
读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并对这 两类公司的行为进行比较。
4.1
了解与认知
总体上看,这些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
4.2
应对策略 4.3
在这两类公司中,尽管对气候变化
报告中对气候变化的明确论述很少。在34 份报告中,27份没有明确提到气候变化, 只有4份报告设置了专门章节对此加以论 述,其中2份在领导致辞部分明确提到了气 候变化。这2份报告分别是中海油的CSR报 告和中石油的CSR报告。
具体举措
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都会披露与
如,中石化是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 (WBCSD)、联合国全球契约的会员单 位,同时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 (CBCSD)的发起单位。这些机构在国内 外积极倡导企业主动应对气候变化。
有所认知的公司不到总数的一半,但几乎 所有公司都会在报告中或多或少就气候变 化的某一方面(如 节能降耗 、 发展新能源 等)有所论述。在34份样本报告中,有32 份(约94%)用专门章节陈述与应对气候
气候变化相关的一些具体举措,我们将其 分为几类: 节能项目信息 、 可再生能源项 目信息、碳交易信息和其他行动信息。
高能耗公司和金融公司对节能项目、 对两类公司的报告分析表明,节能项 目被提及的次数最多,超过90%的报告都 碳交易项目的参与度都非常高,企业社会 责任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也较多。但两 类公司在具体目标设定的表现上都不太理 想,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都没有提及这 一问题。在监督机制、披露设计、参与国 际合作方面,高能耗公司都有更为出色的
与其他公司相比,在今年的CDP问卷 调查中,这两类公司展现了较高的热情, 回应率均超过平均水平。高能耗公司的参
超过一半的公司没有在报告中提及与 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或机遇。在34份报告 中,只有14份报告提到了机遇,7份报告
变化相关的某个方面的内容。
不过,针对气候变化建立系统性策略 并在CSR报告中予以论述的公司不多,占 总体样本的12%;约21%的公司只是在报告
涉及公司开展节能项目的情况。其次是碳 交易的信息,有5份报告提到了。另外,还 有3份报告提及可再生能源项目,2份报告
与率为29.41%,其中回答问卷的占11.77%, 提到了风险。有趣的是,对机遇与风险的 提供信息的为17.65%。金融公司的参与率 认知大多是成对出现的,即意识到机遇的
图4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气候变化的论述
表现。
图5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气候策略的论述
策略涉及了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完整 策略针对某一方面提出了具体方向 策略提出了在某一方向上需要变化, 但无具体方向 公司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执行策略 公司设置了协调人监督策略执行
专门章节 领导致辞 其他提及 意识到机遇 意识到风险
金融公司 高能耗公司
12 我们的样本范围锁定在100家中国公司中,本研究所关注的 两个行业共38家公司。其中,21家公司属于能源行业,17 家属于金融行业。按照可获得性原则,在21家能源行业中, 有四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无法获得。因此,我们最终的样 本为两种行业各17家共34家公司。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承担气候变化职责
金融公司 高能耗公司
32
33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4.4
排放数据
我们将企业的排放数据分为绝对数
数据的披露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仅有 1家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了排 放数据。反观高能耗公司,有近一半公司 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既披露绝对数值又 披露相对数值。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 是,相对高能耗公司,金融公司对气候变 化感知没有那么敏感,因此有关举措及相 关数据的分析也就相对滞后了。
原因可能导致这一矛盾现象的出现。
据(非比较性数据)和相对数据两种。对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结果表明,24% 的报告既披露了绝对数据又披露了相对数 据,6%的报告仅披露了绝对数据,3%的报 告仅披露了相对数据,其余报告未披露排 放数据。
首先,CDP是依托资本市场力量发 起的行动,因此,更容易在金融公司中产 生反响;其次,高能耗公司对气候变化有 重大影响,担心披露数据越多对他们越不 利,而这种保守策略会影响他们参与CDP 的积极性;再次,是否参与CDP只能反映 公司向公众和投资者展示气候变化战略的
然而,所有披露了排放数据的报告都 没有向读者说明计算温室气体所用的方法 学;而且,除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外,所有在报告中披露的排放数据均未得 到第三方的审核。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企业社会责 任报告的分析结论与CDP问卷调查的行业 反馈有所不同:在CDP问卷调查反馈中, 金融公司比高能耗公司更积极,而企业社 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却说明高能耗公司对气 候变化相关问题的态度更加积极,策略、 举措及数据都相对要完善一些。这是不是
意愿与能力,不能反映其策略、举措和 数据的优劣与多寡。因此,从CDP的角度 看,我们应该做的,一方面是推动金融公 司深化战略、制定举措、加强数据搜集; 另一方面是鼓励高能耗公司就气候变化 问题与投资者对话,积极参与CDP问卷调 查。对于高能耗、金融以外的其他公司, 我们则要双管齐下
相对来说,金融公司对温室气体排放
有点自相矛盾呢?我们认为不然,有几种
图 6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应对举措的论述
节能项目 可再生能源项目 碳交易 其他行动
金融公司 高能耗公司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气候 变化和低碳经济这样的新课题, 中国公司需要的是恒心与勇气,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 走。当前,中国公司还处于低碳 之旅的起步阶段。
图 7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排放数据的论述
23.53% 既有绝对数据又有相对数据 5.88% 67.65% 2.94% 仅有绝对数据 仅有相对数据 无披露
34
35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结论与展望
5.1 政府积极应对,社会关 注度提升
中国政府以积极、开放的心态看待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近一年来,政府先 后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 动》白皮书、《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 候变化会议的立场》等文件,国务院总理 专门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 候变化有关工作,国家发改委还增设应对 气候变化司,各省、市、自治区也积极采 取行动。
政任务,而将之有效地融入了自身运营和 发展,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从中获得 经济收益。
他们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却披露了不少 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信息;与之相反,金融 公司的CDP参与度较高,但企业社会责任 报告中披露的信息相对较少。因此,我们
的,也印证了我们第一年调查报告中的判 断:“变化中的气候、发展中的国家、进 步中的企业”。 在中国公司的低碳之旅中,公司以 外的群体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譬如, 政府、民间组织、公众都可以运用各自的 当然,与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相比, 中国公司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还显得十 分单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此次调 查,我们认为,当前中国公司需要高度关 注如下三个问题: 跨国采购商,如沃尔玛、戴尔等, 力量监督、推动甚至支持公司应对气候变 化。我们认为,在中国,这些群体已经在 发挥作用,并且影响力会越来越大。中国 公司也应当及早认识到这一点。
碳信息披露进入中国仅 两年时间,中国企业在满足 碳信息披露的相关披露要求 方面尚有难度。希望碳信息 披露的组织方可以提供一些 专业的建议和指导。如邀请 更多的企业进行碳信息披 露,同时提供科学的方法辅 导企业统计碳信息。 CDP参与公司
虽然我们的问卷反馈率与其他样本 (尤其是Global 500样本)相比仍然偏低, 但至少,我们在这两年的调查中已经看到 中国公司参与调查的积极性逐步提高,碳 信息披露在中国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一方面要推动金融公司深化战略、制定举 措、加强数据搜集;另一方面要鼓励高能 耗公司就气候变化问题与投资者对话,积 极参与CDP问卷调查。
5.4. 数据难觅,量化管理 5.3 行业差异大,信息技术 仍未可期 和金融行业最关注
碳排放数据,与往年一样,是公司最 在此次CDP调查中,不同行业的参与 度差别很大。电信及信息技术、银行及金 融业的参与度最高,其次是石油天然气、 建筑及建筑材料行业。食品、饮料行业的 参与度最低,7家上市公司竟无一家参与。 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尽管有公司摆出商业 秘密的理由,但究其原因,多数还是因为 缺乏相应的数据搜集体系。即使做得比较 好的公司也未能提供排放历史、数据外部 验证/审验和数据准确性的说明。
第一,认识问题。公司必须首先端正 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要全面,要从 战略和经营的角度看。只有这样,公司才 能找到低碳发展的真正动力,自觉应对气 候变化。从上文的行业分析可以看到,还 有许多行业的公司对气候变化不求甚解。
通过CDP的供应链项目推进中国供应商提 高碳信息披露水平,客观上促进中国公司 应对气候变化。对此,我们的态度是积极 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一 部分碳排放是为了满足外国市场需求而产 生的,相应的减排责任也应当共担。因 此,跨国采购商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支持
民间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也越来越 关注。许多行业协会和环保团体将气候变 化与低碳经济作为近期的工作重点。基金 会等资助机构的资金支持也向此类项目倾 斜。公众对气候变化的了解有所加深。
在中国进行碳信息披露 需要与专业机构合作,对公 司全方位诊断,并根据国际 认可的有关概定规定(如 ISO 14064),对企业碳排 放进行合理统计。 CDP参与公司
第二,数据问题。脚踏实地,要求公 司将低碳战略落地,结合到日常的生产经 营中。要切实管理好生产经营中的气候变
中国公司的减排行动,避免单纯施加压力 的行为。
这些因素无疑会对公司应对气候变化 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 着市场及公司的经营行为。碳信息披露项 目也会因此而获益。 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的高度关注是此 次碳信息披露项目中极为有趣的现象。经 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这两个行业的公 司都将气候变化看作是一种商业机遇,为 缺乏数据,量化管理便无从谈起。因 此,许多上市公司在相关战略与管理上可 以侃侃而谈,但真正能够提出明确的减排 计划并设定减排目标的公司只有寥寥5家。
化问题,光有理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数 据的支撑。因此,碳排放的数据收集体系 就显得尤为迫切。CDP的方法可以为企业 提供支持。
当然,在CDP项目中,我们特别强调 投资者的力量,发挥资本市场的杠杆功能 推动上市公司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然而, 在中国,投资者的热情还几乎没有调动起 来,未能有效参与到CDP中国项目中。这
5.2 公司参与性提高,对气 候变化有更多认知
在今年调查的100家上市公司中,11家 上市公司填写了问卷,18家上市公司提供 了相关信息。与去年相比,公司提交信息 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尤其是回答 问卷的公司数量较去年翻了一倍。
产品营销创造了机遇:信息技术可以帮助 人们降低不必要差旅所造成的排放、金融 机构可以通过金融杠杆撬动低碳经济的快 速发展。这就不难理解此类公司对气候变 化的高度关注了。 由此可见,关于碳排放的数据搜集 与管理,将会成为中国公司低碳之路的主 要障碍之一。真心诚意应对气候变化的公 司,必须尽快跨越这一障碍。 第三,路径问题。对世界上所有公 司来说,低碳经济都是新事物,无经验可 循,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这种情况 下,路径选择和界定(或称公司的中长期 战略)就很重要。明确了路径,就可以降 当然,还有很多行业如食品饮料、贸 易零售、纺织服装等还不清楚气候变化到 底与其日常经营、发展战略有何相关性,
是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此外,与碳相关的服务商,如碳审计 机构、碳减排咨询机构等,可以支持公司 解决认识问题、数据问题和路径问题,因 此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样的服务商与 公司之间应该是双赢的合作关系。目前, 双方信息沟通不畅,尤其是公司需求不明 确,制约着碳服务市场的发展,从而也阻
5.5 展望:提高意识、认清 方向
2009年是CDP在中国开展调查的第二 年。与第一年相比,今年我们欣喜地看到
低迷失的风险。当然,路径并非一成不 变,公司可以定期评估战略,并在需要的 时候进行调整。
从问卷上看,中国公司对气候变化有 了更多的认知,包括对各种相关风险与机 遇的认识。关于节能减排,越来越多的公 司不再简单将其视为被动的政策压力和行
他们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中国公司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 战略,这三个问题是绕不开的。解决好这 三个问题可以为后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 础。
碍了公司低碳战略的实施。我们也希望通 过CDP这样一个技术平台,帮助公司发现 需求,加强公司与服务商之间的沟通与合 作,使CDP这个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 我们还发现,尽管高能耗公司(如石油天 然气)的CDP参与度略低于金融公司,但
问卷反馈率的提高以及信息质量的改善。 这说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的上市 公司正在不断进步。这无疑是值得赞赏
36
37

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
附录
附录
温室气体(GHG)排放核算、排放强度、能源及交易 7. 报告年度:(CDP6的问题2(a)(ii)) 如果您以前没有参与,或者这是您第一次回答CDP调查问卷,请在回答问题7, 8, 9, 10.1, 10.2, 11.1和11.2,提供当年度 以前连续三年的信息。 7.1. 请陈述您报告温室气体排放当年度的起始和截止日期。 8. 报告范围:(CDP6的问题2(a)(i))
6.1 附录1 碳信息披露项目 2009 信息调查恳请函 风险和机遇
1. 法规风险:(CDP6 1(a)(i)) 1.1. 贵公司会受到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风险的影响吗? 2. 有形风险:(CDP6 1(a)(ii)) 2.1.贵公司会受到气候变化引起的有形风险的影响吗? 3. 其它风险:(CDP6 1(a)(iii)) 3.1.贵公司会受到气候变化引起的其它风险的影响吗? 4. 法规机遇:(CDP6 1(b)(i)) 4.1.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要求会为贵公司带来机遇吗? 5. 有形机遇:(CDP6 1(b)(ii)) 5.1.气候变化引起的物理、气候等自然变化会为贵公司带来机遇吗? 6. 其它机遇:(CDP6 1(b)(iii)) 6.1.气候变化会为贵公司带来其它机遇吗?
8.1. 请简要说明按范畴1及范畴2报告温室气体排放的公司、实体、集团的类别。 *具有财务控制权的公司根据经审计的合并财务报表确定; *具有运营控制权的公司; * 拥有股权的公司; * 其它(请详述)。 8.2. 请陈述贵公司业务的任何部分或GHG排放源是否未被包含在报告范围内? 9. 方法:(CDP6的问题2(a)(iii)) 9.1. 请描述贵公司用来计算范畴1和范畴2温室气体排放的流程,包括您用来搜集活动数据、计算范畴1和范畴2温室气体 排放的标准、 协议或方法的名称。 也请提供: 9.2 任何假设的具体信息。 9.3. 所用的任意一种计算工具的名称和链接。 9.4. 您已确定的全球增温潜能(即除二氧化碳外的其他类别温室气体)值和其应用范围。 9.5. 您已使用的排放系数的类别和其应用范围。 10. 范畴1 直接的GHG排放:(CDP6的问题2(b)(i)) 10.1. 在世界范围内范畴1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CO2当量计,单位吨)
38
39

国际碳信息披露的现状及我国碳信息披露的路径选择

第31卷 第1期 2016 年 2月 齐 鲁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 31 No. 1 Feb. 2016 Journal of Q ilu Normal University 摘要:碳排放量的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系统被破环,碳信息披露已备受各方关注。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已颁布了强制性碳信息披露法律,许多国际组织也发布了自愿性碳信息披露标准。但目前碳信息披露存在缺乏可比性、尚未融入主流财务报告框架、碳信息的供给与需求未能建立有效对接等不足之处。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碳交易机制的健全,我国应加强碳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建设,统一碳信息披露标准,实行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披露模式,将碳信息披露融入主流财务报告框架中,构建政府、第三方鉴证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碳信息披露监管机制,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要。 关键词:碳信息;披露标准;财务报告;监管机制 中图分类号:X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 4735(2016)01 - 0099 - 07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1992年6月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公约,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明确各国在碳减排和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应负担的责任,为国际间开展碳减排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此后UNFCCC 缔约方先后在东京、哥本哈根、德班召开会议,达成一系列协议,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了履行碳减排义务,美国、欧盟等纷纷建立碳交易市场,实施碳交易机制,如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欧盟排放交易机制(EU-ETS)等。我国是以煤碳为主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以煤碳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碳排放量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 中国家,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承诺,截止2020年我国单位GDP 的碳排放量较2005年降低40%-50%。从2008年开始,我国先后建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10多家碳交易平台,对碳交易运作和交易机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32-38)随着国际气候公约的演进以及碳交易市场的运行,碳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碳资产与碳负债、碳收入与碳费用等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自然成为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碳信息披露已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焦点。 一、国际碳信息披露现状(一)强制性碳信息披露1.英国强制性碳信息披露 收稿日期:2015-10-15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A 类项目(项目批准号:JAS14416)。作者简介:陈秀霞(1966—),女,福建仙游县人,教授,硕士。 国际碳信息披露的现状及我国碳信息披露的路径选择 陈秀霞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会计系, 福建 福州 350012 )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可知,由于制度不完善、基础数据不规范等原因,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呈现从局部到整体,纳入行业单一等特点。以湖北碳交易试点市场为典型案例,发现其在配额分配、交易注册等方面对我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根据碳交易数据,对比分析中国7 大试点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发现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1 研究背景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发展低碳经济,抑制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是全世界需要面对的共同挑战。我国目前虽然不承担强制减排任务,但已将降低碳排放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于2017年12月正式启动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 关于碳交易市场分析,欧盟对碳信息披露、搜集、整理与报告起步较早,Kolk A、Levy D(2008)研究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数据,发现其通过反应二氧化碳排放对企业产生的碳成本、碳风险等信息,有助于增进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度。张彩平、谭德明(2013)回顾了2003年至2012年CDP在推动碳信息披露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研究国际碳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的演进历程,发现企业利益相关者主要通过碳信息披露报告的方式了解掌握企业碳成本控制及碳资产管理情况。崔也光、周畅(2017)搜集中国七大碳交易试点的年度报告,整理总结出截止2016年末,七大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25亿元,成交量1.16亿吨等关键碳排放数据,其团队对除重庆市场外的六大试点市场调研考察,收集了代表性高排放企业的会计处理方式、会计信息披露等相关数据,发现全国碳交易市场仍缺少统一的会计处理办法,急需制定相应准则规范碳交易,且市场活跃度与碳交易信息披露状况有着紧密联系。本文将对中国碳交易市场进行数据分析,并以湖北碳交易试点市场为典型,提出促进中国碳交易市场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2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石化上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附件2 中国石化上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提纲) 前言 目前,以“八大”数据库基础建设和按专业应用为主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阶段,将逐渐过渡到跨专业一体化信息集成应用和优化勘探开发业务流程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信息化建设阶段。按照新的工作内容和目标,提出近3年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一、上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㈠、组织机构与管理体系现状 ㈡、信息化建设技术现状 —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情况(油田主干网、各二级单位局域网、基层队网络、移动网络、卫星网络等) —计算机服务器设备配置情况 ㈢、数据库建设现状 —数据源采集系统建设及应用情况 —各专业数据库建设及应用情况 —数据综合集成和综合集成平台建设及应用情况 ㈣、勘探开发大型专业应用计算机设备、应用软件配置及应用情况 —以引进为主的计算机设备、应用软件情况

—系统内部自主产权的专业应用软件发展及应用情况 ㈤、自动监控系统应用情况 二、上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组织机构、管理体系与队伍建设问题 ㈡、计算机网络系统基础建设、服务器设备配置问题 —网络问题 —计算机服务器设备配置情况 ㈢、数据库建设与应用问题 —数据源采集系统建设及应用情况 —各专业数据库建设及应用情况 ㈣、信息标准化建设与信息集成问题 —标准化建设问题 —信息集成问题:集成平台、数据集成模型及标准、应用集成数据模型㈤、勘探开发大型计算机与专业应用软件引进及应用问题 ㈥、自主版权软件开发问题 ㈦、资金投入问题 三、上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 ㈠、指导思想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㈡、规划目标 总目标是: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业务流程体系,补充、完善数据源点采集系统;统一数据标准,统一管理规范,统一信息集成;在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上,实现勘探开发的综合应用,支持科研项目、支持勘探开发大

项目后评估报告模板

XX项目后评估报告 XX公司 2016年XX月XX日

一、目录 二、摘要 (4) 三、项目概况及经营决策 (4) 1项目概况 (4) 2项目技术经济指标 (4) 3项目关键指标完成情况 (4) 4项目经营决策 (4) 5项目开发策略 (4) 四、项目定位评估 (5) 1产品各项指标 (5) 2经验总结与教训 (6) 五、营销工作评估 (6) 1项目推广评估 (6) 2销售评估 (6) 3客户统计分析 (6) 4库存分析 (7) 5工程形象进度与销售结果的分析 (7) 6经验总结与教训 (7) 六、前期审批工作评估 (7) 1主要审批流程及审批要点的分析说明 (7) 2主要审批项目完成周期分析 (7) 3经验总结与教训 (7) 七、项目规划设计评估 (7) 1规划设计指标 (7) 2规划设计 (8) 3设计阶段成本控制要点 (8) 4设计流程管理 (8) 5设计优化 (8) 6设计变更 (8) 7规划设计与审批 (9) 8设计费用控制 (9) 9设计图纸管理 (9) 10展示区设计总结 (9) 11园林景观设计总结 (9) 12室内设计总结 (9) 13二次设计工作总结 (9) 1 / 17

15经验总结与教训 (9) 八、项目进度、工程管理评估 (9) 1开工准备 (10) 2施工过程管理 (10) 3竣工验收组织管理 (11) 4设计对工程施工的影响 (11) 5主要承包商、供应商评价 (11) 6经验总结与教训 (11) 九、项目财务管理评估 (11) 1资金来源分析 (11) 2投资总额 (12) 3融资方案及其财务费用 (12) 4销售收入 (12) 5投资回收期 (12) 6盈亏平衡点 (12) 7净利润 (12) 8净利率 (12) 9内部收益率 (12) 10经验总结与教训 (12) 十、项目成本管理评估 (12) 1拿地版、执行版与最终版运营目标责任书目标成本对比分析 (13) 2产品定位与成本控制的协调管理 (13) 3规划设计与成本控制的协调管理 (13) 4招标采购与成本控制的协调管理 (13) 5招标采购分析 (13) 6项目合约情况 (13) 7过程成本动态控制 (13) 8招标采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14) 9供应商评价 (14) 10战略采购执行情况 (14) 11成本经验数据沉淀 (14) 12经验总结与教训 (14) 十一、项目人力及行政管理评估 (14) 1项目人力资源组织架构及编制评估 (14) 2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评估 (14) 3项目人力资源成本及单位效能评估 (14) 2 / 17

论中国移动助力中小企业信息化总体思路

一、中国移动助力中小企业信息化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 作为国有骨干通信企业,中国移动希望发挥在信息化方面的优势和企业信息化经验,助力中小企业快速、有效提升信息化水平,同时,联合各方优势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可持续进展。 登高项目: 1、全面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治理水平的提升 2、提升中小企业国际领先竞争力 百万打算: 1、提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包 2、提供优惠体验 3、整合优势资源,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深耕工程: 1、深度挖掘客户需求 2、储备产品与方案 3、充实社会代理渠道力量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百万打算”简介 目的: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以“中国移动动力100业务包”为产

品主体,融合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小企业治理软件等内容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包”,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对象:100万家中小企业 模式:政府指导,行业协会、中国移动、金融机构、软件厂商协同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百万打算”推进方式 统一部署、联合宣传、联合渠道、联合促销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包内涵 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包是中国移动携手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以及用友集团、浪潮集团,共同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综合信息化系列优惠服务举措,内涵可概括为3类产品 4大收益 5项尊崇服务。 五、中国移动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总视图

1.中国移动专项产品— 32项标准产品 中国移动专项产品—“一卡通”、“邮箱系列”、“企业建站”: 2.中国移动专项产品— 12580电话营销综合信息门户

3.中国移动动力100业务包组合 动力100业务包包含三大类,针对性满足中小企业的通信、营销和办公信息化要求 六、中国移动行业解决方案总视图

中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是我国石化企业的老大,其信息化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从全球范围看也是领先的。从上游油田的勘探、开采,到原油的加工及石油和石化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从生产装置、油罐、原料和油品的检测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再到总部的管理和分析、决策,无论是信息化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中石化的信息化工作已经步入到从点到面、从单项到系统、从单机到网络、从局域网到广域网再到因特网、从分散的单个企业到整个中石化的系统集成、从生产到经营、从提高管理效能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阶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日前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名单中,中石化继续名列前茅。美国《财富》杂志2008年世界500强中石化名列第16位。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中石化ERP 2000年以来,中石化以ERP为主线信息化建设获得快速发展,到2008年底ERP在81家企业,以ERP为带动电子商务系统、供应链系统、生产指挥系统、集中管理系统,一些先进控制生产集成系统,等多种使用系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信息技术应用解决中石化生产管理多个领域,中石化ERP开始于2000年,在4企业成功试点多个展开,包括油田,炼油化工销售,企业全部覆盖,企业从业大规模ERP建设,2007年底基本完成,ERP系统推进资金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规范信息管理行为,强化控制方面效果明显。 2008年,中石化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基本建成,主价值链各环节的资源优化取得显著效果。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已成为提升油田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 炼化企业生产层面和生产执行层面的信息系统在生产及运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油卡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IC卡联网加油站17000多户,发卡网点5000多,持卡消费33%以上。销售企业ERP、成品油二次物流、加油卡三大系统集成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提升销售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化手段。 2009年是中石化ERP深化应用的第二年,经营管理和生产营运调度指挥两大平台应用深化、层次提升。在2008年已有60%的企业ERP应用达标的基础上,上市部分ERP应用大力推进,非上市部分ERP建设力度和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提升力度加大。 2009年还是中石化的ERP总部应用年,总部ERP应用全面展开,通过狠抓总部应用,有效带动企业ERP的全面深化应用。在ERP已上线运行的80余家企业中,80%以上的企业实现应用达标。ERP已有效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体系和日常经营活动之中,总部的管理习惯和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二)生产营运调度指挥系统 2008年,总部为集团管控和集中指挥服务的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效果开始显现。中石化生产营运调度指挥系统在总部新办公大楼的20层投入使用,从原油运输、存储到送达炼厂,从炼油的生产过程到成品油油库储罐的液位,都能够通过图形化的显示实时监控。集中管控的实时信息让总部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动态、高效决策,实施调度指挥。 生产营运调度指挥平台在2009年的深化应用也取得突破性成果,在统一技术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信息源的基础上,实现了总部与各企业主要生产信息系统的纵向集成。在中石化总部的生产经营调度中心,20多米长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中石化产业链上中下游各大板块的生产、营运情况。生产营运调度指挥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实时的生产营运指挥,其高层次应用还可以实现全集团的油气资源配置优化和上中下游的产供销资源的集中管理与优化。 (三)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 中石化的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也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截至2008年5月,物资采购

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中国报告2010摘要

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中国报告2010摘要 代表全球资产管理总额达64万亿美元的534家机构投资者 摘要 2010年,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代表资产管理总额超过64万亿美元的全球534家机构投资者,向全球4700多家上市公司发出问卷,鼓励其披露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自身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这是CDP第8次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此项调查。回答问卷的上市企业的数量和所提供的信息质量再创历史新高。 在中国,兴业银行、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国信证券,作为联署投资机构,签署文件以支持CDP项目。作为CDP执行机构,连续第三年向中国100家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发出问卷。最终13家上市公司填写了问卷,26家提供了相关信息1。此外,国信证券主动向CDP 提交了问卷,自愿披露碳信息。这是历年来中国公司CDP参与度最高的一次,问卷质量也有所提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随着各界对气候变化分析和认识的深入,气候变化已经从单一的环境问题转变为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履行国际义务,维护人类生存的重要责任。 在2009-2010年,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 ··2009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2010年3月,中国致信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正式批准《哥本哈根协议》。 ··2010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提出了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14项措施。 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通过发展新兴能源产业、调整能源结构来降低碳排放,如《关于扩大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以及正处于审批阶段的《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等。 地方政府发展新能源基地、建设低碳城市。五省八市正式获准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的省份和城市,着手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 中国的企业应对气候变化也更加积极主动: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发表了“我们的承诺与希望: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

中国移动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城市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方案

城市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工程技术方案

目录 第一章系统建设方案 (4) 1 项目概述 (4) 1.1综述 (4) 2 城市数字城管建设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6) 2.1城市数字城管建设指导思想 (6) 2.2城市数字城管建设目标 (7) 3系统建设原则 (8) 4系统建设内容 (10) 5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11) 5.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11) 一、数据管理支撑 (14) 二、城管业务应用支撑 (14) 5.2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15) 6系统流程设计 (16) 6.1设计思路 (16) 6.2设计特点 (16) 6.3应急流程设计 (18) 6.4系统流程设计结构 (18) 7 “数字城管”综合平台建设 (21) 7.1呼叫中心受理子系统 (21) 一、问题受理 (22) 二、事件处理及反馈 (22) 三、核实确认 (22) 四、地图定位 (23) 五、立案 (23) 六、查询分析 (23) 七、事件过滤定位 (23) 八、事件状态查询 (23) 7.2协同工作子系统 (24) 五、查看问题信息 (27) 六、输出表单 (27) 7.3城市部件在线更新子系统 (30) 7.4地理编码子系统 (31) 7.5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 (33) 功能描述 (35) 地图操作 (35) 案卷操作 (35) 系统设置 (36) 7.6综合评价系统 (37) 评价内容 (37) 7.7构建与维护子系统 (39) 组织机构管理 (40) 工作表单定义 (40) 输出表单定义 (41) 7.8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41) 要素定义 (42)

图层定义 (43) 图层浏览 (43) 数据字典定义 (43) 专题地图设置 (43) 查询统计定义 (44) 7.9 卫星影像对比子系统 (44) 地图浏览 (44) 影像显示 (44) 内容选择 (45) 操作同步 (45) 7.10 视频监控子系统 (45) 视频图像播放 (45) 视频源选择 (45) 监控探头调整控制 (45) 7.11 数据接口子系统 (45) 9 “城管通”平台(无线数据采集系统) (47) 9.1体系结构设计 (47) 9.3软件设计 (49) 9.4数据管理 (50) 9.5手持式无线终端功能 (51) 9.6手持式服务器端功能 (58) 9.7移动定位服务 (58) 10软硬件网络环境配置 (59) 10.1网络环境基本配置 (59) 10.2硬件环境基本配置 (59) 大屏幕 (59) 服务器 (59) 10.3无线数据采集器 (60) 10.4呼叫中心基本配置 (61) 10.5软件环境基本配置 (61) 数据库软件 (61)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61) 第二章项目实施管理 (62) 1项目实施建议和工程进度计划 (62) 1.1项目组织管理 (62) 1.2项目管理机制 (63) 1.3实施准备 (67) 1.4工程实施进度 (68) 1.5工程实施 (68) 2质量控制和系统测试 (72) 2.1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72) 2.2软件质量控制体系 (75) 2.3系统测试 (76)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趋势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趋势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所谓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 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六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Carbon Market)。 在碳市场的构成要素中,规则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有的规则具有强制性,如《京都议定书》便是碳市场的最重要强制性规则之一,其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他规则从《京都议定书》中衍生,如规定欧盟的集体减排目标为到2012年,比1990年排放水平降低8%,欧盟从中再分配给各成员国,并于2005年设立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确立交易规则。当然有的规则是自愿性的,没有国际、国家政策或法律强制约束,由区域、企业或个人自愿发起,以履行环保责任。 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2007年碳交易量从2006年的16亿吨跃升到27亿吨,上升68.75%。成交额的增长更为迅速。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达400亿欧元,比2006年的220亿欧元上升了81.8%,2008年上半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值甚至与2007年全年持平。全球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达到1500亿美元,超越石油交易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 碳交易机制就是规范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一种制度。碳资产,原本并非商品,也没有显著的开发价值。然而,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改变了这一切。 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在内的六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但由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进一步减排的成本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导致了同一减排量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价格差。发达国家有需求,发展中国家有供应能力,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

中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是我国石化企业的老大,其信息化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从全球范围看也是领先的。从上游油田的勘探、开采,到原油的加工及石油和石化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从生产装置、油罐、原料和油品的检测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再到总部的管理和分析、决策,无论是信息化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中石化的信息化工作已经步入到从点到面、从单项到系统、从单机到网络、从局域网到广域网再到因特网、从分散的单个企业到整个中石化的系统集成、从生产到经营、从提高管理效能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阶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关键词:中石化;信息化水平;

目录 一、引言 (1) (一)研究的缘起 (1)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1) (三)技术解决方案 (2) 二、研究综述 (2) 三、调查工具与实施 (3) (一)研究对象 (3) (二)调查工具 (3) (三)调查步骤 (3) (四)数据统计 (3) 四、结果与讨论 (5) (一)统计结果 (5) (二)分析与讨论 (5) (三)研究结论 (5) 五、对策与建议 (5) (一)学习国外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跟上国际信息化水平。 (5) (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 (4) (三)重视流程重组,规范并优化业务流程。 (6) (四)优化资源配置 (6) (五)节能减排 (6) (六)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撑企业创新 (6) 参考文献 (7)

一、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中国石化作为国家的支柱企业,在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起步较早,并且在2000年制定了全公司的erp规划,指导着今后中国石化的信息化建设。各个部门都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购买信息,用于指导本部门制定计划、分析预测和科学决策,但信息一般存在于各部门内部,没有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手段,造成重复劳动和已有信息资源浪费。这些问题影响中国石化整体效益的提高,无法满足国际竞争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因此,建设中国石化信息平台以及进行企业信息整合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另一方面,随着门户技术、数据集成技术、应用集成技术、信息整合解决方案与相关产品的不断成熟,以及国际先进企业成功案例的不断涌现,通过建设企业信息平台,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已经具备了现实的可行性。 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石化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中国石化总部信息平台建设及信息整合项目,整合中国石化总部经营管理工作所需的信息资源,逐步建立符合国际化经营的数字化企业,提高中国石化在国际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需求决定信息整合中国石化总部目前已经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这些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公司外部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市场方面的信息,采集渠道多种多样,如通过各种信息终端下载信息、通过搜索引擎从互联网采集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有关信息、手工上网查询,以及根据这些原始信息分类、汇总、分析所得到的加工信息,等等。 在公司内部产生的信息。每天,各部门的业务系统都会生成大量的报表、分析结果;各部门根据各自负责的工作范围,分析形成的各类分析、预测报告;各下属企业每日上报的各类生产、经营信息;公司内部和各种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等等。目前,所有这些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在沟通方面,通过多种手段处理,如部门网站发布、文件拷贝、纸质文件等等。各部门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进度不一,有的已经实现少数应用系统之间的协作处理,有的还完全处于手工交互阶段。技术实现方式上,也存在着多种文件格式和信息传输机制。但是要想进行综合的经营管理,更需要综合各类信息,在统一信息格式、统一信息服务渠道的基础上,才能方便快捷地获得各方面信息,实现有效的经营决策。具体分析,在信息采集、处理和利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信息资源的来源各异,信息交流不畅,已经在中国石化内部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如何消除这些信息孤岛,进一步提高信息的使用水平,已经成为中国石化信息化建设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各自独立的信息采集渠道、以点对点为主的信息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工作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总部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多层次的信息需求,有必要简化信息交互关系,重新明确有关信息处室的职责,制定信息规范和管理章程,统一设计总部的信息交互系统,建立安全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总体工作效率,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

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以浙江52家上市公司为例

169 BIOTECHWORLD 生物技术世界目前,国内有关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上。本文以浙江的上市公司为例,对碳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为后续的碳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研究提供一些研究探索参考。 1 研究设计 1.1 样本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浙江52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公开的相关数据来分析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对这选择出来的52家浙江省上市公司年报中的有关碳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得到了这些上市公司衡量碳会计信息披露程度的相关指标。这些上市公司的样本研究数据全部来自于这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相关的财务报告数据来源于网络系统,包括新浪财经网,网易财经频道等网站系统资料。 1.2 变量选择 (1)反映碳会计信息披露程度的变量(因变量)。本文参考借鉴简 丽霞(2012)关于衡量碳会计信息披露程度的指标体系,选择14类衡量披露程度指标,计算公式为:碳会计信息披露程度=上市公司实际披露的项目数/14。(2)影响上市公司披露碳会计信息程度的变量(自变量)。本文选取了公司规模(GSGM)—公司资产总额取自然对数、国有持股率(GYCGL)-国有股的比率、资产负债率(ZCFZL)—负债总额/资产总额、盈利能力(YLNL)—净资产收益率、公司成长能力(GSCZNL)—主营业务增长率等5个变量作为自变量。 1.3 研究假设 依据上述相关文献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越大,则企业越偏向于披露碳会计相关信息; 假设2:上市公司的国有持股率越高,则企业越偏向于披露碳会计相关信息; 假设3: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则企业披露碳会计信息程度越低; 假设4: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越高,则企业披露碳会计信息程度越高; 假设5: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越高,则企业披露碳会计信息程度 也越高。 1.4 研究模型的构建 本文采用通常的实证分析方法,构建如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GSCZNL YLNL ZCFZL GYCGL GSGM y 543210αααααα+++++=,其中,0 α为截距项,i α属于回归系数,6,..,1=i 。 2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2.1 自变量多重线性检验 本文的五个自变量公司规模(GSGM)、国有持股率(GYCGL)、资产负债率(ZCFZL)、盈利能力(YLNL)、公司成长能力(GSCZNL)的VIF(方差膨胀因子)分别为1.22、1.31、1.07、1.76、1.03。从这些数据可知,模型中的所有自变量的VIF(方差膨胀因子)数值都小于2,说明各自变量之间的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由模型中的这些自变量而得出的回归结果具有可信度。(如表1) 2.2 回归分析 本文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A12.0数据进行处理,得到R 2为0.1753,引入了经过调整的判定系数R 2为0.1277,说明该模型的各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后的回归方程有较高的拟合度,标准差为0.3892,F的值是6.13,说明该模型有较高的显著水平,其显著性水平(sig=0<0.01),用自变量对模型中的因变量数据处理进行解释,会使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更加具有可信性。由上表1的回归系数可知,公司规模、国有持股率、公司成长能力三个影响因素与本文的假设较一致,都具有正向影响关系,其中国有持股率与碳会计信息披露度的相关性水平较为显著,其参数估计值在0.0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2个指标与本文的假设不一致,对应的两个假设均不成立。 3 结论及建议 以浙江的52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公司规模越大,越注重公司是形象,越能积极响应社会公众对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出于政府层面的管理压力,国有持股率高的上市公司会按照相关要求披露更多的碳会计信息。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两个变量指标与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可能的原因是公司披露这些信息会使公司的形象会受到损害。为此,政府首先应该强化碳治理、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制建设,发挥法律的治理作用。其次,国有持股的上市公司应适当提高或保持国有股的比例,这样可以贯彻政府对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政策要求,以起到领头作用。参考文献 [1]简丽霞.我国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2.07. [2]陈来宾.西方碳会计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碳会计发展滞后原因探析[[J].时代经贸,2010,(9):231-232. 作者简介:陈琦(1992-),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外国语学院2011级会计专业学生。 苟建华(1970-),男,汉族,四川南充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应用能力项目:浙江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编号:B201308)。 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以浙江52家上市公司为例 陈琦 何素帆 苟建华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2) 摘要:本文在对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选取了浙江省52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 了浙江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碳会计 信息披露 影响因素 上市公司中图分类号: F275;X196;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060(2013)07-0169-01 表1 回归系数表

项目后评估报告(模板)

项目后评估报告 ____年____月

目录 项目后评估报告 (1) 目录 (1) 1.项目基本情况(运营管理部门主导编制) (3) 2.项目运营后评估(运营管理部门主导编制,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持) (3) 3.项目研发后评估(设计管理部门主导编制,营销/工程/前期参与) (4) 4.项目工程后评估(工程管理部门主导编制,营销/工程/前期参与) (5) 5.项目营销后评估(营销管理部门主导编制) (6) 6.项目成本后评估(成本管理部门主导编制) (7) 7.项目客服后评估(客服管理部门主导编制,工程/物业参与) (10) 8.其他 (10)

1.项目基本情况(运营管理部门主导编制) 1.1.项目名称 1.2.项目区位 1.3.项目规模 1.4.项目产品组合 1.5.项目建设单位 1.6.项目总包单位 1.7.项目监理单位 1.8.其他 2.项目运营后评估(运营管理部门主导编制,相关部门提供数据 支持) 2.1.项目运营总体回顾 2.1.1.项目结果对公司战略发展的贡献 2.1.2.项目结果对可研报告的验证情况 2.1. 3.项目结果对运营目标书的验证情况 2.1.4.项目结果对公司整体财务状况的影响 2.1.5.项目成功标尺回顾 a)销售净利润率 b)项目内部收益率IRR c)一次性交房成功率 d)推盘计划及年度签约额 e)项目一级计划达成率 2.1.6.项目管理成功标尺回顾 2.2.拿地到项目开工、开盘工期

a)成本偏差率(与目标成本基准版比较) b)向公司其他项目团队输送人才数 c)项目运作模板使用说明 2.2.1.公司成功标尺回顾 a)项目品牌知名度增长情况 b)单项目年度销售额区域排名 2.3.项目运营要点回顾 2.3.1.项目运营大事记(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a)获取土地时间 b)开工时间 c)样板区开放时间 d)开盘时间 e)销售回款达 ___% f)交付时间 g)项目主体清盘时间 h)车库/车位开盘时间 i)其他 (注:项目获得区域/省级/国家级奖项的情况,应逐项详细列入) 2.3.2.项目运营指标对比 2.3.3.项目运营成功点分析 2.3.4.项目运营不足点分析 2.3.5.项目运营不足点分析 2.4.提升建议 3.项目研发后评估(设计管理部门主导编制,营销/工程/前期参 与) 3.1.项目定位回顾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在世界碳交易市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也逐步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各试点地区的碳排放交易所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状况。研究认为,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尚未成熟,存在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分割问题,据此提出积极培育碳金融市场主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中国碳排放;碳交易市场 [中图分类号]F75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2095-3283(2015)02-0064-03 [作者简介]冯志远(1987-),男,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管理与创新;李磊阳(1986-),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金融和货币政策。一、引言 碳交易市场,是指由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活动和金融活动所组成的市场。碳交易市场的形成来源于温室气体国际减排公约《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京都议定书》主要规定了三种市场机制来控制世界的碳排放总量,从而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控制碳排放的总体标准。这三

种市场机制是联合实施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国际排放权交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IET)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交易的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其中,在中国得到广泛运用的是清洁发展机制,即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进行节能减排项目投资,或者通过购买碳排放权份额的方式,获得核证减排单位(Certificated Emission Reductions,CERs)。这三种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实际运用,使碳排放权量化为无形商品,构成了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基础。《京都议定书》及其相关配套文件规定各缔约国在一定时期内的节能减排进度、碳排放权的配额,缔约国政府再向参与碳交易的企业分配年度碳排放权配额,若企业的碳排放权配额不足或者多余,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二级市场上购入或者卖出相关的配额,从而形成了碳交易排放体系的微观基础。据汉能集团最新发布的《全球新能源报告2014年》显示,2013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量1042亿吨,交易总额约为5498亿美元,其中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是全球碳金融市场的引领者,占全球碳信用交易的65%;其次是清洁发展机制,约占33%。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有可能达到35万亿美元,并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 二、中国碳排放与碳交易市场现状 (一)中国碳排放总体状况

2018-浅谈集团化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以中石化集团为例-实用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 浅谈集团化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以中石化 集团为例 一、引言 集团化企业通常是指以集团母公司为核心并由多个不同级别的成员企业组成的多企业集合体,第一级企业为集团本部或总部,其下通常还包括二级企业、三级企业等,有的集团化企业还存在其下属的二级企业也是一个集团化企业,并且具有自身的下属二级企业乃至三级企业的情况。与之相对应的集团化企业所适用的内部审计管理方式,也可以分为集中管理和分部管理两种。纵观国内外发展成熟的集团化企业,由于集团化企业所具备的特性,集中管理形式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集团化企业所采纳。 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业务部门的各种审计证据、审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总结,为进一步优化审计业务而建立起来的具备多种信息化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多层次多领域的发展,为内部审计部门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合理利用集团化企业良好的网络优势,搭建起功能完备的内部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并且有效地加以运用,可以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以识别企业管理风险、优化企业经营流程为目标,计划、开展、实施审计项目的全部过程,同时对企业各个环节所应用的信息系统能够独立确认和评价。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主要涵盖两层内容: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展开内部审计工作,也就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s)开展审计活动;另一种是企业内部专门的审计小组以业务部门信息管理系统为被审计对象,通过风险预警及定期审计等内部控制方式,检验该系统业务数据的精准度、合规性以及效率效果等。 随着国内市场环境的逐渐成熟,各行业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逐渐做大做强。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业务规模的日趋增多,使得对内部审计管理职能的需求也日渐增加。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早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层对于风险管理、流程优化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管理需求。但是,如何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职能优化来提高审计效率,如何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如何寻求最适合企业自身特征的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和思路,还是目前诸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我国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

对我国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环境特别,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我国对资源和环境越来越重视,但大气污染、气候变暖、能源匮乏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仍然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目前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波恩协议》、《哥本哈根协议》等一系列关于碳排放方面的国际法规相继出台,给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我国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仍然没有形成体系。本文以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为研究对象,对企业碳会计、碳会计信息、碳会计信息披露等理论进行了概述;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从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当前我国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标准不规范、体系不完善、制度不系统、监督不到位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从理论、理念、管理、法律等方面找出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最后从加强理论研究、提升环保意识、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披露水平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希望对加强我国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有所参考。

关键字: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制约因素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of resource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deepen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hina'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ore attention, but the problem of air pollution, climate change, energy shortage and the waste of resources is still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ou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e current carbon emissions have become the hot issue of global concern,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Kyoto Protocol", "the Bonn Agreement", "Copenhagen Protocol" and a serie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were introduced, put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but the carb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corporate disclosure still has not formed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enterprise carb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enterprise carbon accounting, accounting information, carbon carb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theory are summarized; the two reason enterprise carb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from the voluntary disclosure and mandatory disclosure is analyzed;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enterprise carb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tandards do not specific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system is not the system, supervision is not in place sorted out the problems, and find out the deep reason of these problems from the theory, idea, management, legal aspect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study, to rais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strengthen supervision, improve five aspects the disclosure level of countermeasures suggestions, hope to strengthen carb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China reference. Key words: Enterprise; Carb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Restricting factor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