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制造业贸易模式变迁的工资差距效应

中国制造业贸易模式变迁的工资差距效应

中国制造业贸易模式变迁的工资差距效应
中国制造业贸易模式变迁的工资差距效应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班级:机械五班 学号:2010301390148 姓名:李维崧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趋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差距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从手工作坊、机器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发展到柔性生产,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美日等国领先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弱,有些市场还不够完善,教育制度较落后等方面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我国制造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发展战略,改善教学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民经济的步伐。于是大型工业机械、重大民用装备和众多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再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把制造业提高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在80年代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一度认为制造业进入了夕阳阶段,影响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国家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新认识,政府及有关领导对制造业的发展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国务院委员宋健1995年4月在接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时,对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如果制造技术不发达,这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富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为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大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制造技术也有多个项目开始实施,如“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形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李士梅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21 刊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年,卷(期):2004(12) 被引用次数:15次 参考文献(4条) 1.王晓晔;陶正华WTO竞争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3(05)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影响"中国制造"的八个问题 2003 3.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 1969 4.中国工程院《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课题组新世纪的中国制造业 2003 引证文献(15条) 1.林玉伦中国制造业现状与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2.庞文英浅谈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期刊论文]-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11) 3.解晶.何桢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机化 2009(3) 4.余晓娟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09(17) 5.董达善.俞浩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研究[期刊论文]-上海经济研究 2008(9) 6.何哲.孙林岩.李刚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评述和展望[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 2008(z1) 7.赵忠华新兴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机制研究[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8(4) 8.宫俊涛.孙林岩.杨洪焦.李刚区域制造业发展策略的选择研究——以关中制造带为例[期刊论文]-中国机械工程2007(23) 9.陈勇.倪卫红基于物流系统优化的制造企业流重组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6(34) 10.蒋勇.冷德穆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11.李燕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武汉制造业[期刊论文]-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12.张彩玲走出"中国制造"的困惑[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 2005(7) 13.唐莹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4.曾驭然企业家社会关系对制造业企业创新和绩效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5.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14735578.html,/Periodical_zycjdxxb200412013.aspx

素材积累之中国制造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之中国制造(十五) 中国“高铁”异军突起 近年来,“高铁”凭借安全、快速的优势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此显示出浓厚的兴趣,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一股高铁热潮。2015年米兰世博会10月31日闭幕,米兰高铁线路成为这一届博览会的焦点。运营里程1.7万公里、运营动车组1800列、年运送旅客人次9.1亿,3项数据均居全球第一,这是中国高铁交给世界的答卷,也是中国为中意两国的合作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机会,也让来自全球的客人再次将目光聚焦到中国高铁上。 中国高铁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10年前中国开始建设第一条高铁线路,如今中国境内开通运行的高铁线路总里程已经超过一万公里,居世界首位。且还拥有几宗最:运营里程世界第一(截止7月达到1.7万公里,今年年底将到达1.9万公里);运行实验时速世界第一(486.1公里);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处高寒地区的哈达高铁;建成单线最长的京广高铁(2298公里);建成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兰心高铁(1776公里);建成世界线路最长(620公里)且技术标准最高的京泸高铁;2014年中国就有8亿多人次选择高铁出行,多么惊人的运量!如此几宗“最”刷新着大家的认知,更迭着以往的记录,足以诠释中国高铁成绩斐然,举世瞩目。 中国高铁代表的“中国速度”积极向海外扩展:从东南亚(柬埔寨、越南、泰国),到中东(沙特),到非洲(尼日利亚),再到美洲(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以及俄罗斯和美国,中国目标市场扩展到了全世界。今年6月,中国同俄罗斯达成协议,中国企业将为俄罗斯修建一条从莫斯科到喀山的长达770公里的高铁线路,这成为中国高铁进军国际市场市场的一个重要突破。今年10月,中国又击败日本,拿下印尼雅万高铁的修建合同,中国高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进一步稳固。与此同时,中国也预备参与墨西哥、英国和美国的高铁项目。 中国高铁也接连在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获得订单或有项目在积极推进,高铁出海速度不断加快。“中国高铁是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制造新名片。”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制造业在转型,高铁产品正成为现在中国制造新的代表。 中国高铁异军突起,成为中华名族“闪亮的铭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正面临着“走出去”的历史机遇期,高铁出海空间巨大,加速“走出去”势在必行。 中国高铁10年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的期盼与实干,是他们用一双双勤劳的双手架起了一条条通天的铁路,是他们用一张张晒的黝黑的面庞筑起了一道道安全的防线。为中国高铁点赞,为中国铁路 国新推荐: 创新,开始便永不停止,直到成功;五年,衡量不了知识的长度,却足够以毅力和恒心来打破国外的科技“垄断”,让“磁悬浮”技术被中国企业所掌握。南京磁谷,从事磁悬浮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其产业化。在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新能源的开发道路上开创了自己 独特的篇章,默默奋斗,在磁悬浮离心式风机领域,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扛鼎未来,南京磁谷,必定以“创”为先,助力中国梦想先行。 作为制造业大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对于起步较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要走出一条依靠自主研发的“中国创造”之路,任重而道远。在磁悬浮离心式风机领域,南京磁鼓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可谓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创造”。 格兰仕:以创新闪耀全球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尽管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就是要从传统上高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依赖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依赖国际市场、产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转为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结合服务与商务模式创新,面向国内国外市场、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模式演进。 从当前已经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模式并结合未来的世界制造趋势而言,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就是沿着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最终到物联网的模式演化路径。 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互相融合促进的制造模式,具有资源整合、促进创新与价值增值的特点。国内学术界研究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并提出服务型制造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最终在国内取得共识并上升为国家制造战略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将服务型制造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2016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为整个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进行了具体规划和指导。 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而言,服务型制造的产生离不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转变,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与制造业产生了三个深刻的变革:一是整个世界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演变,进入到服务时代,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普遍占到70%以上;二是制造业本身的充分服务化,世界制造五百强企业中服务环节所产生的收入占到了整体收入的大部分;三是消费领域的变化,顾客不再满足于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差异性的产品,同时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原有工业时代典型的大批量同质规模化生产的模式,被重新组织、高度柔性化从而提供个性化差异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的产业模式所替代,这就是服务型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企业之间增强服务而带来的相互耦合关系,重新组织全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等资源,从而更有效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服务与制造的结合,充分鼓励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融合促进,从而激发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技术创新;三是通过不断加强服务环节,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制造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共享制造 服务型制造的提出和其思路,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前期,更多通过对现实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在制造业产业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日益增强和市场占有率日益扩大,许多国家处于对本土制造业的保护角度,开始采取不同手段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进行抵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受我国资源优势可替代性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和科技含量低等因素的影响,加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和稳定性难以有效保障。本文以我国制造业发展目前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为分析基础,探讨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与制约因素,最后对提高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战略思维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见解。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密集创新能力品牌战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初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士地、资源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转移,通过出口以及相应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到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怎样推进中国从“世界加工厂”向真正的“世界工厂”转变,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与稳定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何晓刚在《中国制造业发展问题浅析》(2010)中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发展中的能源问题三个角度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随着人力资源与数量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变革;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能源利用率低、环境问题突出。何晓刚的分析能够从整体上清楚的说明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但分类比较单一,无法从多层面角度进行剖析。 张杨等学者在《浅谈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2009)中从以下几个特征概括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从空间布局特征看,中国制造业的区域结构从整体上呈四分天下的格局,包括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西部的其他地区,其中以前三大区域聚集的中国制造为主要力量;从产业结构特征看,中国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重工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传统的纺织业、金属加工制品业,新兴的电子通信、电器机械等7个产业已经成为制造业主体;从产权结构特征看,以温州、东莞、顺德等地方的民营企业数量最多;以海尔、长虹等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最为突出;就产值规模来说,民营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平分秋色;从优势特征看。我国制造业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劳动力成本、生产能力、市场潜力方面,而在研发能力、工艺水平、品牌建设和增值服务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还很弱。

老外最震惊的9项中国制造,排名第一的竟然是……

老外最震惊的9项中国制造,排名第一的竟然是…… 一、中国的桥在世界桥梁业有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目前世界建成跨度1000米以上的悬索桥有28座,中国就占11座;世界目前在建的主跨1000米以上悬索桥有13座,中国占9座;世界建成和在建跨度600米以上的斜拉桥有21座,中国占17座;世界已建跨度420米以上拱桥有12座,中国占9座;世界已建跨度250米以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有20座,中国占12座。这些过硬的成绩背后是中国桥梁建设者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国桥梁”已经成了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和彰显综合国力的重要符号。 ▲图为湖北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是世界同类桥梁中跨度最大的三塔四跨悬索桥。为何说现代建桥看中国?衡量桥梁技术水平和建设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桥梁的主跨长度。跨径越大,技术难度也就越大。从量上看,中国的大型桥梁建设已占据世界的一半以上。从质上看,继苏通大桥于2013年被评为“菲迪克百年工程项目杰出奖”后,杭州湾跨海大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西堠门大桥也先后于2014年、2015年获“菲迪克”年度奖项。二、中国卫星2015年12月29日凌晨,高分四号卫星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十

二五”圆满收官。一百多颗在轨卫星熠熠生辉,将“中国”的名字书写在广袤的太空。“十二五”期间,最出名的中国卫星莫过于“嫦娥”系列。在中国流传千年的嫦娥奔月传说,被卫星变成了现实。 ▲2015年7月25日,搭载两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嫦娥姑娘们的身后,还有许多成果值得一说:自主研发的7500N变推力发动机首次在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月表三维影像、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月表物质成分与可利用资源、地球等离子体层等研究中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探索星辰大海的不止是嫦娥姑娘们,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系列空间科学卫星计划——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也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并将目光瞄准了未知的宇宙。首批列入“十二五”规划的4颗空间科学卫星中,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是首发星,已于2015年12月17日顺利升空。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卫星工程常务副总指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介绍,其余3颗分别是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都将在2016年陆续升空。随着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2012年12月,中国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

中国制造业创新突围三大路径

中国制造业创新突围三大路径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不仅要植根于技术的逻辑,更要遵循人文的逻辑和商业的逻辑,积极打造“技术化――商品化――产业化”的全创新链,惟其如此,中国制造的创新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快,也走得更远。 当前,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成为制造强国尚需时日。 众所周知,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占据着制造业的制高点,“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身处第三梯队的中国制造业,想要实现突围和升级,也要依靠“创新”。 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创新问题也有着高度的关注,并明确指出我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

善”。同时,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推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任务中,“创新”都占据着头等重要的地位――“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创新”是中国制造之难,也是中国制造之痛,更是中国制造的希望之光、突破之道。 三种制造业“创新路径” 提起创新,人们很容易想起技术创新,最早、最深刻、最频繁地映入我们眼帘的也是技术创新,比如最近很火的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区块链……的确,技术创新在制造业的创新体系中可以说起着根本作用,没有技术创新,其他的创新方式都失去了物质基础。《中国制造2025》也主要聚焦于解决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问题。但真正要推动制造业实现创新突破,仅靠技术创新还不够,还需要多种创新方式共同起作用,形成一个“技术化――商品化――产业化”的制造业创新链,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制造业的突破。 实际上,创新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就指出,创新有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 十大困境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 1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家电、电器元件、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在合资企业中,外商掌控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们一边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一边用低廉的劳动力制造外国品牌的产品,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低廉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形

象。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事实上我们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意义上的制造大国。 2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整个国家缺乏科技发明创新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人力资源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研发,造成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号称“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的加工厂。比如东莞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只有1美元,生产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而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10美元减掉1美元后的9美元就是通过整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物流环节所创造出来的。以2007年为例,毛利可以高达40%,巨额利润都被具有研发与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赚走了,而中国的企业只有“六加一”的“一”,没有“六”,生产再多也没有意义。 3产能过剩严重 产能过剩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总共有24个行业,但其中的21个已经

实用类文本中国制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 月 10 日,首个“中国品牌日”的到来引起广泛关注。国家层面设立“中国品牌日”,宣示着一个“质造”和“智造”时代的来临。这不只是仪式,更是一种使命。 品牌时代的来临,承载的是一个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梦想和使命,需要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也需要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也是质量升级、品牌壮大的过程,德国专注务实的工匠精神,美国高度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韩国成立国家品牌委员会的推进机制,都给我们以启示。当C919 国产大型客机翱翔蓝天,当中国高铁“扬帆出海”,我们不只有品牌之梦,更有品牌之力和品牌之智。 (摘编自冯蕾《担起建设品牌强国使命》,《光明日报》2017 年 5 月 10 日) 材料二: 国潮消费人群特征国货消费者集中城市TOP10 (摘编自《90后最爱“追潮”,女性撑起半边天》,《南方日报》2019年11月1日) 材料三: 小仙炖、钟薛高、ito、北鼎……一批兼具好设计和高品质的国货品牌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并正逐渐成长为“中国制造”的新门面,成为新消费的代表。比如刚诞生两年的雪糕品牌钟薛高,凭借标志性的瓦片造型和不断迭代的口味类别俘获了大批年轻人的芳心。

事实上,90后和00后务实消费的理念,也为服装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传统产业的老牌国货带来了转型升级的机会。 2018年,国产运动品牌李宁首次亮相纽约时装周,以亮眼新潮的设计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关注。此后推出的球鞋系列“悟道”,以大胆的配色和解构设计,准确切中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迅速走红。 在产品优质的基础上,用设计感打动年轻消费者,回力、飞跃的帆布鞋,波司登的羽绒服,包括华为近期和眼镜潮牌GENTLEMONSTER跨界推出的智能眼镜,都延续这一套路成功转型,焕发新的活力。 (摘编自《毛文超乌镇演讲:新消费的机会将在细分领域迎来爆发》) 材料四: 中国造,正当“潮”。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传统文化消费,新生代消费者为了彰显自我个性、打造个人属性标签,日渐乐于使用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产品。以故宫推出的彩妆口红为例,一经推出,仅用一晚的时间即预订超过一千支,而这源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背后的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而晨光文具则与京剧“联姻”,将生旦净末丑的扮相绘于文具之上,瞬间火爆市场。因为文创的融入,晨光把看似几元钱的小买卖做成了年营收80余亿元的大生意。 与此同时,一批电商平台纷纷“造潮”,孵化出一个又一个国潮新品。据了解,近年来,京东、唯品会、拼多多、天猫等电商平台都开始了对国潮市场的开拓。天猫从2017年就开始了对国潮的策划和重视,2018年更是在国货跨界、文化营销、国潮出海等各个方向上做出了新的尝试。 (摘自《颜值与性价比兼具,国货当潮源于创新彰显自信》,《南方日报》2019年11 月1日) 4.下列对“国潮”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市场上国潮涌动,显示出中国品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正在向经济强国迈进。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四大难题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四大难题 经过30多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又经历了30多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1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难题,亟待突破。 一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我国制造业总体特征是大而不强,大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底层,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只在加工、生产环节建立起成本优势。以服装、机电、化工、船舶等为例,其发展主要途径是为代理品牌加工,特点为劳动密集、生产简单、管理简单,但能源消耗大、污染较为严重。他说:“很多企业,特别是代表发展方向的装备制造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不忍痛将大部分利润拱手让与别人。” 二是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制造业企业综合成本已经超过越南、印度等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多年来,我国制造业依靠大面积的闲置土地、大量人口、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拿下了全球低端产品市场。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提升。以往,我国能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非常低,如今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直接推动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 在普通的中国工厂,工人们的工资和福利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将导致中国相对于美国低成本州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目前的55%骤减至2015年的39%。10年来中国的年均工资涨幅达16%,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成本差距。 三是增长方式粗放,缺乏终端市场和品牌运作经验,发展质量不高。专家认为,市场是我国一贯的优势资源,制造业企业过去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巨大的本土市场,同时凭借低成本优势让产品能够以较低价格走向国际市场,价格战也因此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随着本土市场的成熟,成本优势的消失,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已然不在。”李锦说,多数企业缺乏全球营销经验,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推销中国商品。由于过于依赖这种渠道,中国企业也饱受终端和流通环节的双重压力。而现在,靠成本优势打价格战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 四是竞争局面加剧,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回归”、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重新认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价值。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政策口号,日本也出台政策扭转制造业流失局面;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更注重实体经济,把制造业发展作为未来经济政策的重要取向。

《中国制造》读后感

《中国制造》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制造》读后感(一) 一口气看“完”那厚厚的一本《中国制造》,我马上冲进浴室,洗了一个舒舒服服的澡。为何?书中那精彩绝伦的片断,让我惊心动魄,使我一会儿热汗直流,一会儿冷汗直冒,等到看完,我早已是全身湿透了。 动力十足,敢冲勇闯的高长河;步步为营,心系平阳的姜超林;朝气蓬勃,敢作敢为的田立业,还有文质彬彬的文春明,“贪”胆包天的耿子敬,锐气十足的李馨香,铁心办案的孙亚东,这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不断地浮现在我面前,使我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灵魂拷问。 文章一开始,就以全国改革先锋的平阳市的“一把手”的人事调动为引子,把人带到了一个不可捉摸的漩涡之中。在文春明与高长河的拳击中,高长河胜出,但又牵出了平阳市轧钢厂的问题——这也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十分敏感且重要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一幕幕精彩的戏,又登台了。形形色色的干部,登台了。于是,我开始以我的标准对这些干部“品头论足了。 中国人是一个十分恋旧的民族。对于旧的东西,不论好与坏,总是格外珍惜、念念不忘。 对于平轧厂,这一个历史问题也可以这样理解——对旧的体制不忍彻底地抛弃,甚至还想方设法地维护它的面子,如文春明市长(不

过其最终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知道平轧厂是一个无底洞,还死不肯抓住机遇,盘活国有资产,而且不断给其贷款,给它输血,使这一问题愈积愈深,以致积重难返。12亿,多少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只是一个刚开工就亏损的乱摊子。谁看了不心疼?谁看了不痛心。 最终,还是高长河,这个“高级甩子”,凭着超人的胆识,不顾眼前的利益得失,作出了与上海某厂兼并的决定。虽然,这从眼前看好像削弱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从长远看,它则能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作用,搞活经济,从而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巩固,虽然高长河还做了许多令人不快的事情,但这一件,我认为是最能体现出一个改革前沿的干部的魄力的,我们需要这样的干部。 田立业,所谓的“甩子”,“不管部”部长,不任职时,不时地写一些文章,针砭时弊,而一旦任职,则能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对于那些为权势折腰的小人,他毫不留情,嚷出了:“党的权力既不批发,也不零售!”对于奸商,则是义正词严,毫不姑息,为了工人的生命不受侵犯,叫出:“只要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就必须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于自己的妹妹,也能较好地把握公私的关系,虽然自己是烈山县代书记,却不“顺便”安排一下自己的妹妹,还说:“你下了岗,我也要成待业干部了!”对于同志、革命群众,他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最后被无情的洪水夺走了生命,这样的干部,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他的死,不能不说是人民的损失。 还有在书一开头,就死缠着高长河解决腐败问题的孙亚东,真正

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线图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 (2015版)》全文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

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