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南大学《史学概论》考试题库

西南大学《史学概论》考试题库

西南大学《史学概论》考试题库
西南大学《史学概论》考试题库

1、简述史学概论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

史学概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概要地论述历史科学,它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概论是新的史学分支学科,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它的研究对象自然就是史学本身,或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内容:

(1)史学本体论:①史学的性质;②史学的发生(2)史学认识论(3)史学方法论①历史研究的方法。②历史研究成果的表述和编纂的理论和方法

其特点具有:(1)反思性。(2)概括性。(3)理论性。

2、什么是历史理论什么是史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历史理论:是指历史运动本身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理论:是指史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

联系:历史理论以客观人类社会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史学理论从理论和方法上说明如何研究历史的,二者都以人类社会历史为指向,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理论的性质、规模和水平,决定了史学理论的性质、规模和水平。

区别: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历史理论具体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过程和客观规律,对象为客观历史,而史学理论研究对象是历史学本身。

3、什么是历史历史有那些特征

历史:(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指历史科学。

特征:(1)客观性(2)过时性(3)规律性(4)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4、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学科结构怎样

历史学又称“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已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科。具体讲,历史学是按照一定的历史观点,利用历史资料,研究已往的客观历史过程,并用语言文字或图象把它表示出来的一门学问。

学科构成体系包括:①反映不同历史范围和过程的各种史学,如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等。

②研究史学一般原理和史学方法论(历史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的历史科学概论。③研究史学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史。④研究史料及其运用方法的史料学。⑤研究史学成果表现形态的历史编纂学。

5、简述历史学的学科精神。

历史学对人类社会过去的探究,体现出的是历史学家本于人类理性判断和以独特的逻辑建构起来的主体化的历史内容。正是基于人类所具有的求知欲望、探秘的好奇心理、保留历史记忆的观念和面向未来的自信,才赋予了历史学独特的精神——历史学精神。它包括:(1)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求真精神。(2)探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精神。(3)学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4)品评历史人物的惩恶扬善精神。(5)记录人类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传承精神。(6)培植民族凝聚力的聚合精神。(7)与文明共进的时代精神。(8)关怀社会生态的人文精神。(9)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尚智精神。

6、什么是鉴诫史学什么是理性史学鉴诫史学的特征是什么

西方(欧洲)从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以前的史学与中国从春秋末年孔子修《春秋》到戊戌维新运动以前的古代史学称为鉴诫史学。

特征:①对客观的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出选择和评价;②利用历史歌颂王权,歌颂统治阶级的功业;③利用历史的榜样来赏善罚恶,对政治家进行教诲,对民众进行道德灌输。

理性史学是于14—16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下产生的人文主义史学。主张历史研究

应面向世俗和人间,把历史视为人的行动的记录,把挣脱了宗教桎梏的、有意识的人视为创造历史的力量。

7、试述中西传统史学的异同。

①中国传统史学积累起来的文献异常繁富,而且有突出的连续性,完整地记载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这不独西欧各国的传统史学无法比拟,在世界各国中也是罕见的。②在历史观上,中国传统史学基本精神是记述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积极鼓励人们入世,并按照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去建功立业,具有人本主义传统。西方传统史学在古希腊时期虽然也有人本主义精神,但进入中世纪以后,则完全沦为神学的附庸。③史学发展的进程不同。

8、历史科学与以前历史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联系:历史学发展为历史科学是以往历史学中优秀成果带有科学性因素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学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区别:1)社会历史背景不同;2)指导理论不同;3)服务对象不同。

9、简述当代国际上史学发展的总趋势及其特点。

趋势:(1)从研究个体和具体的历史事件转向研究普通规律,把历史学和社会科学都作为最终以人类为研究的对象的科学加以尝试。(2)历史学家的视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时间上: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世界史坛上的地位,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历史理论与和方法论,以及新的史学流派。空间上,开拓和发展了新的研究领域。

特征:(1)从单向化趋势转向整体化。(2)精微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3)跨学科研究异军突起。(4)数量研究日趋盛行。

10、试述历史学的功能。

,

历史学功能即是历史学的成果对社会整体所产生的作用或效能。1、历史学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功能有:(1)历史学对认识现实的功能或作用。(2)历史的启示功能或作用。(3)历史学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功能或作用。2、历史学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功能有:(1)开展咨询,参与决策。(2)参与社会成员中某一阶层、某一集团、某一群体变革现实社会的要求。(3)史学对于社会教育的参与。(4)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3、历史学的发展会不断地影响和推动它以外的各门学科的发展。4、历史学对思维科学也有作用。11、简述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历史学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其他学科也要借助历史学的成果和方法。第二,历史学是其他社会科学的基础。第三,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加强联系和交流,是当代史学发展的新趋势,而历史学成为沟通其他各门学科的桥梁和纽带。

12、什么是历史认识为什么要研究历史认识

历史认识:是历史研究从认识论角度的称谓。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历史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从本质上讲,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历史实际所提供的各种客观信息,依据预先确定的目的,按照既定的价值取向,借助特定的认知结构进行思维操作的过程。

原因:(1)可以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发挥历史研究与历史认识在人类知识体系和社会活动体系中的机能。(2)可以纠正现实历史研究和历史认识活动中的反科学的、非合理的实践,从而把历史研究和历史认识确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

13、历史认识与一般认识的区别何在

历史认识与一般认识都是一种能动反映,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但是一般认识是对事物的直接认识,是具体的。而历史认识是对事物的间接认识,是抽象的更高级的认识。

14、什么是历史认识客体历史认识客体的过去性对历史认识有哪些影响

历史认识客体:是历史认识主体的认识对象。指人类社会已往的客观存在。包括个别的历史事实、完整的历史过程、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不同部分。

影响:(1)使认识主体与历史客体之间不能建立生动的、直接的统一关系,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事物获得生动的、感性的认识,从而使主体的认识失去重要的经验基础。(2)使历史学家只能通过历史资料去复原历史的原貌。(3)使历史认识的检验发生特别的困难。15、什么是历史认识主体的认知结构认知环境对历史认识有何影响

主体的认知结构:指历史认识主体(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而构成的认识能力,包括认知环境和主体意识。

影响:(1)影响史家的认知兴趣和认知角度。(2)影响史家的认识水平和深度。(3)影响史家历史认识的方法和手段。

16、什么的是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它是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的

主体意识:或称主体意识结构。指认识主体具有的意识条件(主观条件);或者说是指历史认识活动中,主体认识能力的各种因素组成的整体认识结构。

因素:①哲学观点。②政治立场。③知识基础: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④生活经验。⑤情感。⑥性格气质

17、试述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结构对历史认识的影响。

①作为单个的认识主体(历史学家),由于表现出不同历史学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所差异而产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导致不同历史学家对史事的认知和把握也有很大的差异性。②作为历史学家群体的主体意识,由于表现出不同的历史学家所处的认知环境相同而产生的同一性和普遍性,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历史学家对史事的认知和把握具有许多相通一致的地方。

18、什么是中介客体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中介客体:或史料客体,即历史资料。在历史认识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不能建立直接的对象性关系,和主体建立直接对象性关系的只能是史料。因此,史料就成为历史认识主体达到对历史客体认识的中介桥梁,成为主体认识的第二对象。

特征:(1)客观性。①史料具有和原本客体相类似之处,它独立存在于人的主体意识之外,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②史料的客观性还存在于它的内容之中。(2)有限性。①可供历史学家利用的史料有限,或者说,能够被历史学家纳入研究范围的、对象化的史料有限。②史料所反映的历史实际有限。(3)价值性(可信性和可用性)。

19、在历史认识活动中,历史认识主体、客体、中介三者统一的途径有哪些

历史客体是历史资料之本,历史认识之源;历史资料是历史客体赖以呈现的主要工具,是主体借以把握历史真实情况的主要依据;历史认识主体决定着能否正确清理出各种历史资料与正确面对历史客体。三者能动的统一关系。是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经由中介史料,在人类社会实践和历史研究科学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统一。实现的途径有:1、人类社会实践。2、历史研究的科学实践。历史学家总体的科学实践包括:一同时代众多的历史学家分别进行或协作进行的研究活动;二不同时代历史学家科学研究活动的不断积累。

20、为什么说历史是可以认知的,但又是不可穷尽的

可认知:(1)史料是历史认识的媒介和桥梁。史料是历史实际遗留下来的痕迹,储存着历史的信息。承认史料搀杂着人的主观因素,并不能以此否认史料储存有客观真实历史信息的事实,因为:①历史上出现的事物,有些非利益的因素,如时间、地点等,是不容易受到主观偏见影响的。②历史事物因受记录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所发生的偏误,并不是完全不可以克服的障碍。③可以通过对比、考辨不同记载者对该事件的不同记载找出历史的真相。④可以用实物史料或带实性的文字史料去纠正记录者的偏说。(2)可以通过解剖现实来认识历史。

①现实是认识历史的已知条件。②历史规律的特点,现实比历史表现得更充分,使人容易看得清晰。③认识社会历史规律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现实的理论比历史的理论更完备、深刻。

不可穷尽:(1)史料中储存的历史信息是不可穷尽的。(2)新史料会不断发现,史料的范围会不断扩大。(3)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水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4)历史实际自身运动发展的未完结性,也决定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不可穷尽。

21、试述历史认识的过程。

历史认识的过程:指历史认识主体、中介史料、历史客体三极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过程。这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一、确定个别历史事物存在形态阶段;1、从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各种历史资料中清洗出历史事实。2、集合相关的若干被清洗的历史事实,复原历史过程。二、认识历史本质和规律阶段;通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来实现。主要方法有:对照比较法、分析概括法、归纳演绎法、典型解剖法等。

22、简述历史认识的思维方式。

历史思维方式:或称多维性思维、立体性思维。是一种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三种思维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思维。或者说是一种以逻辑思维为主,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在内的多维性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直接用具体的历史形象进行思维。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指用从历史事物中抽象出来概念、理论、数字等材料进行思维。直觉思维俗称灵感、顿悟,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思维方式。

23、历史认识如何检验

方法:(1)以史料检验;①检查与课题相关的直接史料的搜集和利用是否比较完备,重要的史料有无明显的缺漏;②检查与课题相关的间接史料结构是否比较合理,史料的数量与质量是否符合研究的基本要求;③审核史料的可用性和可信性程度,审定对史料记述的和表现的内容所进行的考证辨析是否严密可靠,对相异或相矛盾的各种内容是否作了应有的注意和交代;④充分利用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审核对史料的解释和分析是否准确、深刻。(2)以科学认识为尺度检验;①必须将这一认识放到该时代科学共同体的总思维、总认识中去,看它能否经受得住这个总思维、总认识的考核,看它在这个总思维、总认识中处于什么地位。

②必须把这一认识放到人类认识发展总过程中去,看它如何在前一时代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提高,解决了前人所面临的哪些矛盾、哪些难题,它所完成的新突破、新发现如何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提供了较高的起点。(3)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检验;指根据历史认识作用于现实社会实践所造成的社会效果去检验历史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①通过由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保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的基因、遗传密码来检验。②通过现实社会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进行相互检验。

24、什么是史料的有限性史料的有限性对历史认识有何影响

有限性:①可供历史学家利用的史料有限,或者说,能够被历史学家纳入研究范围的、对象化的史料有限。②史料所反映的历史实际有限。

影响:

25、“历史学即史料学”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在学术发展的历程上,这观点曾经有一定的价值,但是现在看来其局限性还是很明显的:第一,大家认识到不存在绝对客观的历史、历史是不可复原的,史料永远是不完整的,于是让史料说话,史家不作诠释,迷信客观的看法便有问题。第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问题关怀,史学的目标也不一致,那么治史其实是寻求当下对特定历史问题的特定理解,史料不过其基础,重要的乃是史家的睿智与眼光。

26、什么是历史观它有哪两种体系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体看法,或者说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

一些带有普遍性或根本性问题的看法。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可分为唯心主义史观和唯物主义史观。

27、)

28、试述唯心史观长期存在的根源及其历史地位。

唯心史观:又称历史唯心主义,或唯心主义历史观。指凡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卓越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把全部历史的发展归结为少数英雄人物的创造,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否认阶级斗争的历史思想体系。

根源:①阶级根源: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唯心史观去维护其统治。②社会历史根源:即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③认识根源:如果只看表面现象,似乎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随意地创造历史。这就容易使人们在认识上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从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地位:①许多唯心史观的历史学家对历史都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的历史资料。②唯心史观的历史学家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不少真知灼见。这些优秀因素,成为后来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是留给人类的优秀财富和精神食粮。

29、试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生产力归根结底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对社会历史认识的思想体系即唯物史观。

原理及意义:①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人们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尽地占有资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②人类社会及构成人类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是以总体体系方式存在的。一般情况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不应忽视人的意识的作用,以及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对人类社会及其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它们各自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透彻的了解。③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但最终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各因素的“交互作用”中解释历史发展的“力的平行四边形”原理,从而对全部的历史发展过程获得统一的、科学的解释和理解。④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有规律运动和发展的。因此,它显现为历史过程以及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因此,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辨证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基本联系;同时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

⑤社会和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和革命两种形式。只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性变革的作用是片面的。同时应看到,事物的渐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导致渐进过程的中断,出现质的飞跃,实现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态到新质态的发展。因此,对社会和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要从质和量的统一上去准确地把握。⑥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它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矛盾。矛盾各方的又斗争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前进。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还有其他各种呈网络状的矛盾,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⑦在客观历史行程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因此,对历史进程的考察,不仅要分析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而且必须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要研究历史,还要研究人和人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阐明历史。⑧社会历史研究不是一个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过程。所以,研究社会

历史既要注重对历史客体的研究,同时还必须注重研究历史认识的主体,探讨历史认识主体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历史研究的过程。

30、如何正确运用唯物史观

1)必须坚信唯物史观。2)必须掌握唯物史观的思想体系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3)必须把唯物史观原理同具体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在唯物史观理论和方法指导下,对具体的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找出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31、《

32、什么是历史动力历史动力问题与历史观的关系怎样

历史动力:(1)一般意义:指推动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力量)。不仅包括影响历史事变进程的经济因素,还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法权与制度、历史传统、个人意志、性格、欲望,等等。(2)具体意义:指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或决定性力量、主要因素。(3)可能动力和现实动力:推动历史发展的诸因素,只是历史发展的可能动力,只有这些因素彼此结合,经过相互交错,才能成为现实的动力。

关系:1、历史动力问题是历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史观是主要回答的问题:历史是什么历史为什么会如此2、历史动力问题是历史观的核心。有怎样的历史动力观,有怎样的历史观。不同历史观的区分,其核心是动力观的区分。

33、简述学术界对历史动力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情况。

观点:(1)生产斗争、生产力说。(2)阶级斗争说。(3)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交替推动历史发展。(4)社会基本矛盾说。(5)合力说。(6)物质利益说。(7)客观的社会需要说。(8)人民群众说。(9)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

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1)由于讨论者各自的主体意识结构的差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认识不一,理解得有深有浅,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2)使用的概念也比较混乱,争论的前提不统一,使动力问题的讨论更加复杂。(3)参加讨论的文章虽然多,但大都是泛泛地从理论上进行一般阐述,尚缺乏很有见地的、有深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文章。

34、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体现着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源泉,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制约和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演变。

原因:(1)根据唯物辩证法原理,物质世界之所以是无限发展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内部矛盾性。而社会内部的矛盾,最基本的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两对矛盾或其中任何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表现为对立统一的关系,都处于矛盾运动中,是不能分割的社会矛盾统一体,成为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35、如何理解历史发展是“总合力”问题。

,

(1)所谓“总合力”,是指最终成为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实际力量,或现实力量,而不是指可能动力。因此,它不是单纯的各种力量的简单相加。(2)“总合力”的形成,是由无数单个力量,经过相互冲突、相互交错——像平行四边形四条线互相交错那样——而融合成一个总的平均数,即总合力。(3)“总合力”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①整体性。②不平衡性。③不自觉性和不自主性。(4)“总合力”主要向人们说明了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说明了历史象自然过程一样,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运动过程。②说明历史动力应该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各种动力因素是按照不同层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③“总合力论”不仅说明了

哪些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说明了这些因素是怎样推动历史发展的,从而帮助人们对历史认识的深化。

36、评价历史人物有何重大意义

(1)从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关系看,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研究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历史人物是历史研究的中心内容。(2)从历史研究的目的看,历史研究的目的是发现、总结历史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活动的探讨,揭示出支配历史人物活动的物质力量,为发现和阐明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提供有利条件。(3)从继承历史遗产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必须对“全部历史都应该开始重新研究。”另一方面,必须区分那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4)从进行思想教育的角度看,也必须要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

3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理论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根本力量,人民创造历史。(1)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物质基础,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2)人民群众推动生产力发展,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4)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杰出人物:指历史人物中对社会历史起进步的、积极的、正面影响的人物。(1)杰出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但个人的思想、能力和品质的差异,对历史的发展也起很大的作用。代表先进阶级的杰出人物,能够推动和加速社会的发展。(2)剥削阶级中某些进行社会改革的代表人物,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的统治者,压迫者和剥削者,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序上代表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前进趋势。(3)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是一致的。①杰出人物的活动是受客观历史条件制约的,他们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立在客观许可的条件上。②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由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决定的。③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如何,关键在于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拥护。(4)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杰出人物,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5)杰出人物在历史上作用的表现:①杰出人物能更好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要求。②杰出人物能加速历史的发展。

总之,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实践的产物,即“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对历史只能起加速或促进的作用。而且这些加速促进作用,也只能在人民群众的实践过程中发挥出来,没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就不可能有杰出人物自身和他在历史上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看待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时,不能把它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同或并列起来。

38、试述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问题。

(一)评价历史人物是否有共同的标准问题:①不应有固定的、统一的标准。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②应有统一的,固定的标准。(二)关于历史人物评价共同标准的争论结果:(1)“当时当地”和“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意见”标准。(2)以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为评价的唯一标准。(3)以推动还是阻碍历史发展,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两个标准评价历史人物。(4)三标准论。即:第一,对人民有贡献的和有利的;第二,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起进步作用的;第三,可以表现民族高贵品质的。此外:①应把气节观作为评价历

史人物的标准之一。②评价标准多元统一论。③新三标准论:1)对物质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2)对精神文明建设所作的贡献;3)注意社会矛盾已白热化,历史已到了前进与后退的关键时刻,历史人物发挥了什么作用。④生产力标准论。

39、&

40、评价历史人物为什么要进行历史主义的分析和阶级的分析

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指把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放在他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去考察,决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意义在于:①明了历史条件,就能明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才能判断出历史人物是否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从而明确历史人物是属于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人物,应该给予何种历史地位等等。②具体分析历史条件,才能明了时代的要求,并按照时代要求去判断历史人物是否有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局限何在等等。③具体分析历史条件,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成长的社会生活环境,了解历史人物成长为这样或那样的历史人物的原因,从而对其作出科学的判断。

阶级分析方法是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和方法观察和研究有阶级的社会中的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人是划分为阶级的,个人的思想行动总是一定阶级利益的表现。所以评价历史人物时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41、怎样判断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1)全面与重点相结合。2)从发展观点看人物,注重其晚节。3)主流、支流分析法。4)方面分析法。5)阶段判断法。即根据历史人物在不同阶段所起的不同作用去判断其功过。6)总体判断法。即从总体上看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是起促进还是促退作用,从而对其功过作出结论。

42、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注意哪些关系问题举例说明。

一)关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关系:主观动机:即一个历史人物在其行动之前,对其行动的设想、要求、愿望、目的等等。客观效果:即历史人物行动的效应、结果或既成事实。二)关于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又称部分与整体或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全局重于局部,长远利益重于眼前利益;但也不能只讲全局而不顾局部。要把局部作用与全局作用统一起来,正确分析历史人物的局部意义和全局意义。三)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历史人物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①历史人物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不能违背客观规律。②历史规律只是规定了历史发展的总方向和客观条件,而决定历史人物活动方向的主要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如何,一方面可以决定历史人物所取得的成就的大小;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变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四)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历史人物活动的领域不同,评价标准的运用也就有所不同,要区别对待,具体分析。

43、简述史料搜集的途径和手段。

途径:①利用各种工具书搜集史料。②通过平时读书阅报积累资料。③注意从考古发掘中搜集新史料。④利用采访和调查,搜集历史文物及口碑资料。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学术研究史料。

手段:指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用一定的物质形式去保管、储存和编制所搜集的史料。主要有:①摘录卡片。②剪辑报刊资料制成资料袋。③自制专题资料目录索引。④录音、录相、复制拍照和附制模型。⑤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电脑)编辑、存储史料。

44、>

45、考证史料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①理证。指有些史料,从道理上讲值得怀疑,但是又无确切的证据,只得根据逻辑推理来判断其正误。②书证。指利用皇帝的诏书、大臣的奏章等各类档案资料以及各种书籍为依据,以考证史料的正误。③物证。指用出土的龟甲、金石以及其他考古器物为依据,考证史

料正误的一种考据方法。

46、什么是校勘校勘史料的原则是什么

校勘,又称校雠准或雠校。指广聚众本,并用善本或古本为底本,校正、勘误古书字句错误的方法。

原则:①存真。求古本之真;求事实之真。②校异。只把各种本子的异同罗列出来,不作是非判断。③订讹。订正史料文字的讹误,并说明其产生讹误的原因。

47、古代伪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辨伪成果

有意作伪者:(1)托古。(2)邀赏。(3)争胜。(4)炫名。(5)诬善。(6)掠人之美。

无意作伪者:(1)因该书的作者不详而被误题或妄题。(2)因分辨不清后人的注释,而把它们一概混入正文。(3)因该书有后人续写部分不详而与原作相混淆。(4)因后人对该书的编辑之误,而被掺入他人的作品。

处理:首先,要正确对待已被前人确定下来的众多伪书,使它们重新为我们服务。第二,既要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要及时更新其过时了的观念,使辨伪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48、什么是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它有何史学意义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简称历史比较法,是指对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历史事物,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比较对照,判照其异同,分析其缘由,从而找出历史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意义:1.有助于打破公式化、教导化的死气沉沉的僵局,促进史论密切结合。2.可以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便于发现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同异关系。3.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全局与局部的同异关系,为深入探讨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创造条件。4.能在历史研究中起到一种验证假设的作用。5、可以起“间接实验法”的作用。

49、简述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的类型和程序。

类型:即选用何种思维方式、思维模型进行历史比较研究。①“一般比较”:选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相隔很远的几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进行比较。②“历史的比较”:选择处在同一时代而又相互邻近的几个国家或地区,对其社会进行比较

程序:①明确比较研究的主题;②对于比较的双方或几方,分别加以深入的研究;③提出对历史认识的假设;④综合起来比较异同,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⑤分析困果关系,或寻求规律性;⑥验证假设的结论。

50、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的条件和要求有哪些

(1)对比较双方或几方要先有一定的研究。(2)要有深入性的比较。①不单纯罗列表面现象的异同,要透过现象,深入到历史事物的本质。②说明因果关系。③对比较作出的结果作出评价。(3)注意“可比性”问题。(4)历史比较法有其局限性和条件限制①比较研究必须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中进行;②比较各方必须具备某些共同的基础或联系;③容易犯机械类比和流于形式的错误;④比较研究结论具有非全面性和相对性,不能作为对历史现象的完整解释;⑤研究的成败取决于指导它的历史观是否正确。

51、什么是历史数量研究方法它存在的客观基础什么什么有何史学意义

历史数量研究方法:又称历史计量研究方法。指运用数学方法或电子计算技术对历史资料进行数据处理,作出一定限度的史料分析并寻求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基础:(1)客观事物无不是通过一定的空间形式和一定的数量关系而存在。历史数量法就是通过历史过程所表现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去探讨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2)数学是研究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作为一种认识的方法和手段,数学方法的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格性和结论的确定性,并且有公理化的意义和广泛的适用性。(3)

通过数量关系认识历史过程的质和量的规定性,符合质量互变规律和人类的认识规律。

意义:(1)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使传统史学无法处理的大量史料得以合理处理和适当利用。(2)可以使史学研究中原来不够确定的历史问题,得到可靠数据的证明。(3)可以补充资料的残缺,帮助人们进行历史发展的预测。(4)可以扩大史学研究领域,开拓新的学科。(5)可以促使史学研究的现代化。

52、简述数量研究法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和适用范围及存在的问题。

内容:①利用计算机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储存史料;②对数据资料进行数量分析;③制订各种数理模型,开展对历史现象与过程的模拟研究。

程序:①用算式列出所研究的问题;②将搜集到的各种数据材料公式化、符号化或图表化,然后存入计算机记忆;③根据计算机的某种语言,编排出合理的程序;④依照编排的程序,将大量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⑤从电子计算机终端获得计算的结果。计算的结果一般是用统计图表或数字公式表示。

范围:①适用于有“量”或“数量”概念的历史分析;②适用于对存在某种依赖关系的历史事物的研究;③适用于对某些历史结构的分析;④适用于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动规律的分析和研究。

问题:1)无法克服原始资料的错误和不精确。2)计量法的要求与历史实际有距离。3)不能进行定性分析。4)统计出来的资料,既不能从根本上解释历史的全貌,也不能激发历史学家的想像力。而且不便于普及历史知识。5)数量分析的结果,也会由于研究者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同而作出不同的解释,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53、什么是历史系统研究方法它有哪些基本内容

历史系统方法:是指把系统原则应用于观察、认识、改造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方法。历史系统方法就是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的方法。

内容:1)整体分析。考察历史运动,应首先把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过程,历史上的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都不过是这个整体过程的一部分。只有从历史的整体观念出发,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它的局部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内在关系。2)层次分析。事物的总体总是分别显现出深浅或高低的不同层次,因而作为整体的历史系统,也是分成若干不同层次的。研究历史,就应把整体过程分为若干不同的层次,作多重性、多面性、多向性、多维性的考察,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特点以及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以揭示历史整体系统的全过程,实现认识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目的。3)结构分析。世界是结构的。4)环境分析。分析历史在环境中所维持的作用平衡,以及平衡的被破坏和被恢复。通过这种分析,更便于考察历史过程的多重性和方向性,以及社会的决策和运动的总趋势。5)动态分析。社会历史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客观上总是与环境保持一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交换关系。因而只有用动态、开放的观念,才能真正描述和反映历史过程。6)中介分析。中介是社会系统中,整体与要素、整体与结构、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环境以及各要素、结构、层次之间纵横交叉的联结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各种中介环节。

54、运用历史系统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基本步骤

《美国大百科全书》:①简洁地提出问题;②鉴别和描述这一系统的成分及其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③研究数学的或逻辑的模型;④分析系统的性能,并且根据标准研究为了达到目的可采用的方法;⑤在特定标准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系统;⑥把已选出的物质的或抽象的系统建立起来或加以实施。

我国学者的研究:①研究制定系统的总目标,一切都要围绕这个总的目标去考虑;②为实现这个总目标要设计若干可行的方案;③根据设计出来的方案分别做出模型,以模拟系统的实际情况;④根据模拟的数据进行方案比较,选出最佳方案;⑤确定系统结构的组成及相

互关系。

55、什么是心理史学方法其特点是什么

心理史学方法:是指利用现代西方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说明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的行为,并进而解释各种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特点:第一,注重探讨历史人物的童年经历。第二,广泛应用精神分析的概念与术语。第三,用精神分析法研究集体心理。第四,扩大了史料应用的范围。

56、简述心理史学方法对历史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缺陷。

意义:第一,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到某种思想或动机的影响,要弄清事物的前因后果,就必然涉及人的心理,因而,从根本上说,“历史事实也就是心理事实”。第二,在历史研究中,对人们的行为思想动机的考察有助于阐明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加深人们对历史的理解。第三,心理史学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它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把不被传统史学所注意的东西如童年经历、性格、情感、潜意识等等引人历史学领域,从而造成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第四,马克思主义从不排斥从人类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历史,认为经济因素是影响历史发展的最终的决定的因素,但人的心理、情感等因素在历史上也起一定的作用。

缺陷:(1)西方心理史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论仅仅从人的本能和心理活动去概括解释历史,就必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2)限制了史学家的眼界,许多史学家只盯着人的内心活动,而不顾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存在,这显然背离了心理史学应有的发展方向。(3)心理史学还导致了不顾事实,随意解释历史的主观主义倾向。(4)历史研究机械化、简单化的倾向也很严重。(5)从心理学领域引人大量的理论术语也给人以故弄玄虚之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