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研究_基于文献综述

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研究_基于文献综述

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研究_基于文献综述
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研究_基于文献综述

2009年第11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 ogyM anage ment Research

2009No 111

收稿日期:2009-05-13,修回日期:2009-07-29

文章编号:1000-7695(2009)11-0298-03

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文献综述

马富萍

1,2

(1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21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摘要: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介绍了高管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分析了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并对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做以文献的疏理与评析,试图总结前人研究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高管持股;技术创新;相关性;综述中图分类号:F406ζB849文献标识码:A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如何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政府、企业与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西方学者就开始不断地研究驱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试图探索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有学者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对企业技术创

新的主体———高层管理者(以下简称“高管”

)进行股权激励,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本文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试图对前人关于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相关性的研究成果做以疏理与评析,一方面希望能够学习优秀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发掘研究中存在的缺憾和不足,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寻找新的视野。

1 高管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所谓技术创新主体是指在有利于促成技术创新的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或“主角作用”的角色。技术创新从决策到成功推向市场的过程,涉及到决策主体、R&D 主体、生产创新主体、市场创新主体以及管理主体,这些主体在各自拥有的特定知识、思维能力和经验操作能力的范围内协同作用,共同完成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然而,上述不同的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的相对地位和重要程度是存在差异的,科技人员、普通管理人员或员工一般只参与创新活动的某一局部、某一阶段的工作,他们只是创新活动的阶段主体或局部主体,而作为技术创新决策主体的高管拥有决策权,决定并实施重大的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现代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西蒙认为,决策贯穿于企业各个方面,是企业经营的核心问题。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决策贯穿于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根据技术创新的进展状况和情况的变化,通过认真仔细的评估,慎重、果断、适时地做出相应的决策。傅家骥、姜彦福和雷家啸(1992)认为虽然高管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是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他的作用贯穿于从技术创新观念的产生到创新实施的整个技术创新过程。黄擎明和蔡宁(1994)认为高管在技术创新中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创新设想、规划技术创新活动、筹措创新资金、组织技术创新、建立有效的社会联系网络、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Nakahara (1997)和Crawf ord (1997)认为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众多

因素中,最高管理层对技术创新强有力的支持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2 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211 高管与所有者在技术创新行为上存在的偏差

现代公司理论认为,公司是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经理、债权人等)之间的一系列契约安排。特定的契约安排决定着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和风险的配置水平,并导致企业组织目标的差异化,从而影响着企业的决策行为及其经济后果。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高管与所有者之间利益的不一致性与信息的非对称性,高管的努力程度和行为有时是难以观测和判断的,所以作为代理人的高管有可能利用所得到的经营管理权力,进行一些偏离所有者财富最大化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投资;而且高管本能地具有增强自我保护、减少股东控制的动机,他们还有可能通过追求在职消费而忽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技术创新是一种投入较多、周期较长、不确定性较高的活动,但同时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空间,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相并存的特征。基于技术创新的上述特征,委托—代理理论所产生的高管与所有者之间利益目标的不一致会带来两者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行为偏差。对于股东而言,他们可以通过组合投资来分散技术创新的风险,同时又可预期获得高回报,因而技术创新活动对股东而言是富有吸引力的。但对高管而言,技术创新不是服务于企业的短期目标,而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技术创新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对公司财务的短期目标会形成较大的压力;技术创新的高风险也意味着高失败率;同时新技术的开发需要新的企业家能力,为了管理技术创新引致的新的不确定性,他们必须掌握新的技能,必须进行不断的再学习,原有的人力资本会发生价值贬损,这也会增加高管个人的成本(杨建君等,2002)[1]。由此可见,若没有有效的激励,高管就会规避技术创新的风险,减少技术创新行为。212 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高管是否关注技术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其是否具有技术创新的动力,因为技术创新动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是技术创新行为发生和持续的主要原因。创新动力对创新行为

马富萍: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文献综述

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企业高管个人目标与股东目标偏差程度。如果两者的利益相一致,他们将更多地追求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长期战略绩效目标;反之,如果偏差较大,技术创新动力就会被削弱,高管在做决策时就可能会做出一个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选择。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复杂性、风险性、信息不对称性、创新过程非程序性,并且对创新活动较难监督,所以高管的利益是否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很大程度上是由高管的薪酬激励体系所决定的。如果高管的薪酬计划当中更多地包含了长期激励计划,则倾向激励高管选择长期的技术创新战略,相反则更多地关注于短期的财务绩效。因此,为了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企业有必要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通过授予高管剩余索取权来提高其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进而使得高管与股东共同关注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部分消除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提高高管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见图1)。Jensen 和M eckling [2](1976)提出,高管持股可以导致他承担部分由于满足个人私利而对公司价值造成的损失,并且持股比例越高,其所承担的份额越大,高,高管越关注企业的技术创新。

M iller 、W ise man 和Gomez -Mejia [3]

(2002)关于“拥有股权

的管理者更愿意承受风险”的研究结论进一步证明,高管持股可以减少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高管与股东对待风险的态度趋同,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投入

图1 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3 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相关性研究的实证支持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众多学者曾从企业规模、

市场结构、产业特征、企业家能力、财务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通过对现有的关于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学者们主要得出了以下几种结论。311 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

Zahra 、Neubau m 和Huse

[4]

(2000)关于中等规模企业创新活动的实证研究发现,如果高管持有本公司的股份,个人财富的增长就要由来于公司的价值,此时,他进行不增加股东价值的活动的成本就要上升,这将削弱其机会主义,使高管和所有者利益趋于一致,企业高管的持股比例与技术创新活动显著正相关。夏冬[5](2003)研究了所有权结构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营者的所有权份额对企业创新效率(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有积极影响,即显著增加了创新的投入(企业人均R&D 支出)与产出(创新数量)。夏冬[6](2008)认为经营者的所有权份额既可以对技术创新直接产生积极影响,又可以通过经营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这两个变量间接地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此外,有众多学者研究了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投入(R&D 支出)之间的关系,认为高管持股可以减少“管理者短视”行为,降低高管和股东的利益冲突,提高高管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研发费用的投入比例(刘运国、刘雯,2007)[7];公司资源的富余水平越高,公司的业绩越好,高管持股对于

研发支出影响越显著(W u 、Tu,2006)[8];高管持股与企业R&D 支出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仅存在于高科技类上市公司,而在非高科技企业中影响有限(刘伟、刘星,2007)[9]。312 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Balkin 、Mark man 和Gomez -M ejia

[10]

(2000)运用基于资源的企业观和代理理论考察了高技术企业中CE O 的报酬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他们从企业专利数量和研发费用投入两个指标来衡量技术创新,认为CE O 的短期补偿与技术创新有关,而高技术企业中CE O 的长期补偿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弱一致且短暂的;在一般技术的企业中,无论是CE O 的长期报酬还是短期报酬与技术创新都没有关系。魏锋和刘星[11](2004)以企业资源理论、企业治理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从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入手,实证检验中国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但不显著。冯根福和温军[12](2008)利用中国2005—2007年343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对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营者持股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发现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313 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显著负相关

有少数学者得出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显著负相关的结论,例如赵洪江、陈学华和夏晖[13](2008)以2007年新会计准则推出后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WLS 方法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管(董事长)持有股份将导致公司研发投入的减少,高管持有股份越多,公司研发投入越少。

4 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相关性的研究评析

通过对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相关性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我们发现现有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对于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仍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Hoff man 、Hegarty,1993)[14];二是搜集衡量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数据比较困难。由于我国现有会计制度并没有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对外系统披露其R&D 费用等技术创新的详细信息,所以实证分析所需的数据难以获得。然而,就现有的研究文献而言仍存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处。411 衡量技术创新的指标不全面

目前学者们主要采用以下两类指标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一是用创新投入来衡量,比如人均研发支出、研销比以及科技人员的比例等;二是以创新产出来衡量,比如创新数量、专利数量等。但是已有的衡量指标并不是对技术创新水平的全面衡量,除了上述的测量纬度,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基于创新过程对技术创新进行测度。寻求更好的衡量指标是研究技术创新的学者们面临的挑战之一。Kuznets (1962)指出,在理解技术变化的经济作用时,最大的障碍也许就是缺乏衡量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有效尺度。Griliches (1990)指出,“我们希望专利统计是一种理想的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寻求一种有效的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是创新经济学研究中强有力的激励力量之一”。412 未全面考虑影响技术创新的一些重要因素

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高管持股以外,高管团队特征、企业文化、行业因素、财务状况和公司规模等都可能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漏掉重要的影响因素容易导致有偏误的估计结果,甚至会掩盖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真实

9

92

马富萍: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文献综述

关系。在实证研究中只有部分学者使用了控制变量,一些学者的研究往往使用简单的方程,少用甚至不用控制变量,单单用高管持股作为因变量所得出的结论很难让人信服。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影响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相关性的相关因素,这些努力将有助于我们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一些新的研究结论。

413 股权激励类型的界定不清晰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用高管持股数量比例作为衡量高管持股的指标,但是没有区分不同的股权类型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差异。Ryan和W iggins(2002)认为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内生性,不同的股权激励类型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不同,股票期权与R&D支出是同方向变化,而受限制的股票与R&D支出之间则是反方向变动。由此可以看出,对高管持有的股权界定不同将导致不同的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随着股权分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资本市场环境的逐步改善以及国家法律与制度的不断修订,我国企业实施不同类型的股权激励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关注不同类型的股权激励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学者们研究的另一领域。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学者们应针对上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对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国内企业通过实施高管股权激励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政策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建君,李垣,薛琦.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家技术创新行为特征

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12):124-127,123.

[2]JENSEN M,MECK L I N GW.Theory of the fir m:managerial behavi or,

agency costs,and ownershi 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2 nom ics,1976(3):305-360.

[3]M I L LER J S,W I SE MAN RM,G OMEZ-MEJ I A LR.The fit bet w een

CE O compensati on design and fir m risk[J].Academy of Manage2 ment Journal,2002,45(4):745-756.

[4]Z AHRA S A,NE UBAUM DO,HUSE M.Entrep reneurshi p in medi2

um-sized companies,exp l oring the effects of ownershi p and govern2 ance syste m s[J].Journal of Manage ment,2000,26(5):947 -970.

[5]夏冬.所有权结构与企业创新效率[J].南开管理评论,2003

(3):32-36.

[6]夏冬.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所有权结构作用的实证研究[J].科

技进步与对策,2008(11):121-124.

[7]刘运国,刘雯.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任期与R&D支出[J].管

理世界,2007(1):128-135,136.

[8]J I A NFENG WU,RUNGTI N G T U.CE O st ock op ti on pay and R&D

s pending:a behavi oral agency exp lanati 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7(60):482-492.

[9]刘伟,刘星.高管持股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研究———来自

2002—2004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172-175.

[10]BALKI N D,MARK MAN G,G OMEZ-MEJ I A L.Is CEO pay in

high technol ogy fir m s related t o innovati on[J].Academy of Man2 agement Journal,2000(43):1118-1129.

[11]魏锋,刘星.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J].重庆大学学报,2004(3):143-147.

[12]冯根福,温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

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7):91-101.

[13]赵洪江,陈学华,夏晖.公司自主创新投入与治理结构特征实

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7):145-149.

[14]HOFF MAN R C,HEG ARTY W H.Top manage ment influence on

innovati ons:effects of execu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s ocial culture

[J].Journal of Manage ment,1993(19):549-574.

作者简介:马富萍(1977-),女,汉族,内蒙古海拉尔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本文责编:陈 夏)

(上接第312页)

了教授零产出的情况。因此为了激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应设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充分考核科技人员的学术能力,进而以此作为收入分配的最主要依据。

在设计收入分配体系时,应充分听取广大科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确定合理的收入分配依据,建立合理的科技人员收入分配评价体系,将科技人员的学术能力和工作贡献充分反映出来,使得高付出的科技人员得到高回报。这样既可以促进科技人员的公平竞争,又可以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性,进而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

注释:

①在正式调查前,课题组首先在南通市进行了试调查,然后在江苏省全面展开,因此本研究数据不包含南通市数据。

参考文献:

[1]苏海南.创新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J].瞭

望,2001(41):17-20.

[2]秦江萍,谢江桦.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科技人才

参与企业收益分配[J].会计研究,2004(4):65-68,82. [3]邢志杰.高校收入分配制度变革与教师工作业绩的关系研究———

以岗位津贴制度的实验为案例[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

[4]栗玉香,冯国有.人力资本价值的确定与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

创新[J].教育科学,2003,19(4):13-15.

[5]李锦辉.改革科研院所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的设想[J].河南农业

科学,2001(11):36.

[6]李新男,孙晓芸,高昌林,等.关于科研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问题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5):38-41,51.

[7]张军,龚建立.科技人员激励因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

管理,2002(8):82-85.

[8]黄鲁成.科技人员激励制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

技论坛,2002(1):77-80.

作者简介:崔维军(1979-),山东日照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制造业创新管理。

(本文责编:陈 夏)

003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66期2012年第20期Serial No .166 No .20,2012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 的新的组合。” [1] 弗里曼(1973)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工艺商业化的过程,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首次商业性转化[2]。Bessant (2001)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变革过程中发明之后的阶段[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1969年的研究报告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在1976年的报告中把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的改进视为低层次的两种创新,划入技术创新的范畴[4]。傅家骥(1995)认为,技术创新是:从研究开发(R&D )到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生产费用更低、能效更强、效率更高的生产经营的系统活动过程[5]。 曹萍等(2008)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 竞争状况及自身条件,进行技术研究开发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6]。廖媛红(2009)指出,技术创新是对新产品、 新工艺、新服务以及上述各项改进的构想从闪现、研究到生产、销售,实现市场价值的全过程[7]。 综合上述观点,技术创新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过程,是包括新构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到成果引入市场、商业化和应用扩散的一系列科学、技术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二、技术创新模式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先后出现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模式。 1.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研究开发得到新技术、新产品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并通过生产和销售把新技术、新产品引入市场。在这种模式中,科技进 步或研究开发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市场只是被动的接受创新成果[8]。 2.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认为多数的技术创新是由社会和市场需求拉动的渐进性的过程,而不是技术推动的直接结果[9]。 3.技术推动与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模式,强调技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技术创新,把单一的技术创新模式视为科学、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的特例[10]。 4.技术创新一体化模式,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包括构思、研究开发、生产以及营销等行为,强调研发和制造的一体化,以及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联系[11]。 5.技术创新的网络模式是一体化模型的发展,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联系和信息交换。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过程的网络化已成为创新过程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按照划分对象的层次不同,技术创新可划分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国家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推动整个产业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指出,随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企业技术条件发展较快,部分企业已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和研发能力,但仍然缺乏技术型人才和核心技术[13]。肖虹(2007)通过对37个产业1999—2004年技术创新统计数据的研究,指出当前中国产业技术转化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与非高科技产业对技术的转化能力不强[14]。 王健(2007)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2000—2004年的指标值,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R&D 投入和产品占世界出口份额上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较为薄弱[15]。董瑜等(2011)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 收稿日期:2012-05-30 作者简介:王璐(1988-),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王 璐 (安徽大学,合肥230601) 摘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培育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提高研发人员比重,创建学习型组织。政府要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保护力度,加大产业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和政策环境,从而提升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20-0020-02 20——

员工福利计划文献综述

1.前言 员工福利又称为间接薪酬,指用人单位为了满足员工的生活需要,在基本薪酬和可变薪酬以外,向员工本人及其家属提供各种形式补偿的制度或计划。对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有着重要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企业决策人的关注。它与基本工资、奖金并称为现代薪酬体系的三大支柱,是员工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度的员工福利计划是提高企业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特别是薪资标准高于地区或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单纯靠增加工资已无法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远景和关怀。同时日渐高涨的工资可能使企业劳动力成本过高,因不堪重负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最终可能面临痛苦的裁员。如何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凝聚力,如何更加有效地稳定和留住人才,提高员工对职务的满意度,福利制度的探索与创新比单纯提高工资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同时,员工的福利在财务筹划中通常可以进入成本核算,企业通过发放福利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因此,相对于等量工资来说,发放福利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企业和员工更具价值。 2.正文 正是由于员工福利对企业的作用明显,因此是否提供福利,如何提供福利,是当今所有企业面临的问题。国外对福利的研究比较早,在发达国家,员工福利在19世纪中期已经产生。现今,国外对员工提供诸如退休金计划、团体人寿保险、医疗费用保险已经非常普及了。而国内的福利制度还在各种程度上存在着不合理,在需要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还要摸索一条未来发展的道路。 目前,对于员工福利计划的研究文献,国外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员工福利计划与社会公共政策的联系,对企业内部矛盾解决以及产出的调节作用以及完善员工福利计划实施等方面。而在国内,由于员工福利还没有得到充分广泛的发展,相关的文献主要还处于对员工福利的规划设计,相关问题描述以及是政策建议等方面。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21世纪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已经从号召转变为一种具体的行动。近 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有关企业社会 责任的理论观点、内容及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 Sheldon,1924)在其著作《管理的哲学》中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当时出现的一系列 社会矛盾与西方经济活动的问题, 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尤其是劳工问题 和劳资冲突等而提起的。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 依然存在,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 关于社会责任的内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国外主要观点 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都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但是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具体包括什么,具体责任之间是否有层级关 系等持有不同的观点。而在此只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观点。 1、同级观。在这种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应履行的具体社会责任没有主 次之分,是并列关系。Eells & Walton(196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当企 业在与社会领域发生互动而产生的问题以及治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麦克奎尔(Mc Guire,1963)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 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阿齐?卡罗尔(Carroll,1979)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还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 责任。而J.J.Brummer(1991)又进一步把企业责任划分为经济、法律、道德 和社会四种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责任;法律责任是指为法律规定的企业义务;道德责任则包括企业就其性质和可能的后果具有 充分的理解能力,对人类福利具有重大影响力及有能力对行为及其后果加以控制;社会责任是企业行为低于社会要求的标准,及引起的后果,应受到惩罚。斯 蒂芬?P?罗宾斯则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 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2、层级观。在此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履行具体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 层级观念,以著名的金字塔模型为代表。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阿基.B.卡罗尔(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 德和慈善期望,并形成金字塔形状。底层为企业的经济责任,也是企业最基本 的社会责任,指企业首先负有生产、盈利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责任。第二层为 企业的法律责任,即企业需要在法律要求下履行其经济使命。第三层为企业的 道德责任,包括道德标准、规范,反映了股东、员工、消费者和社区关心公平 公正的期望,以及对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等。顶层为企业的慈善 责任,即企业自愿开展行动或者项目来促进人类福利的发展,体现了社会要求 企业成为优秀企业公民的愿望。

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1、引言 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A.Scohumpeter)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基本概念和思想以来,世界各国的一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与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对传统经济理论中忽视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研究思路与观念进行了批评,创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创新经济学(Innovation Economic)理论体系,使技术进步和创新因素开始从外生变量过渡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生活、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也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中、加合作开展的“中外技术创新理论发展与应用比较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回顾了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走过的历程,对目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取得的进展和若干重要领域的发展动向进行了述评,并就未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对促进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深入发展有所帮助。 2、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许多学者沿着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并逐步形成了以技术变革与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以制度变革与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两大分支。 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与发展,是从对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无视技术创新与变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弊端进行批评开始的。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于1939年和1942年分别出版了《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由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熊彼特的学说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创新经济学理论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冷遇,未能引起理论界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微电

先进技术创新综述

洛阳理工学院 课程创新性报告 课程名称:先进制造与工程仿真技术 课题报告:金刚石刀具刃磨技术的创新性报告 系别:机械工程系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名:丁军杰 学号: B12023519 日期:2014.02.25

摘要 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发展国民济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决策。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和关键。现在,超精密加工技术,特别是单晶金刚石刀具切削技术,已经被国防、航空航天、电子、精密机床和精密仪器等领域广泛应用,单晶金刚石刀具切削及其相关技术也已被更多的学者所重视。 本文针对天然单晶金刚石刀具刃磨技术及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金刚石刀具刃磨设备的设计方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技术途径。从金刚石刀具刃磨技术基础出发,深入剖析了金刚石刀具的刃磨机理、金剐石刀具的设计及制造技术,并对金刚石刀具的刃磨质量检测技术做了深入了解,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刃磨设备的特点,为开展具有创新性的金刚石刀具刃磨技术与设备研究做好了充分而必要的技术准备。 在金刚石刀具刃磨技术实践研究中,课题以生产实际需要为主,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了金刚石刀具使用现状,选取了适合于已有刃磨设备和金刚石刀具特点的工艺路线,创新性地提出了可行的刀具质量在线检测方法,修磨了两把天然金刚石刀具。经过原子力显微镜(AFM)检测,刀具刃口半径达到了0.6μm,基本满足了实际生产的设需要,实现了课题与生产的紧密结合。经过课题的逐步深入研究,对现有刃磨备进行了一些技术改造,安装新的刀具质量检测装置、刀具装夹工装以及其他设备,使之更加适合于刃磨技术研究工作。 通过综合现有工艺、设各的优缺点、研究结论和将来研究的需求,提出了刃磨设备设计方案,已初步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与优化,使其在功能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更加合理。 同时,论文还对将来金刚石刀具刃磨技术及设备研究工作提出了研究设想,通过进一步研究金刚石刀具刃磨工艺及设备,提高金刚石刀具超精密切削质量。 关键词:天然金刚石刀具;刃磨;刃口半径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文献综述研究

毕业论文 科技型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文献综述研究 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班级: 111601班 学生姓名:施晓燕 学号: 201116060123 指导教师:常洁 二零一五年六月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政府出台的许多政策、措施也体现出了对其的高度关注。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缺乏认识与研究,更缺少对系统的构建与运行,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对企业认识系统起着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综述本论文在对山西省高新区科论文写作方法对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上的资源进行统计筛选整理分析,从生态系统、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4个方面的文献入手,在分析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评述,最终分析总结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理论。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are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any policies and measures promulgated by the government also reflect the high attention of it.But due to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theory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lack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enterprise understanding system play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Shanxi Province high tech Zone SMEs field survey analysis of the status ,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of writing of CNKI and other related web resources for statistical sorting analysis, starting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ecosyste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system of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finally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overall theory of technology-based SM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system. Keywords: 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system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摘要】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化应用。本文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将其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单个企业创新行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创新企业与国家关系的研究阶段,并将各阶段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变趋势;综述 1.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出版,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a new combination)引入生产体系。”其内涵包括:(1)引入新产品;(2)引入新工艺;(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既包括了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包括了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其创新理论开辟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先河。下表列举了以往研究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见表1)。 表1 以往研究者的“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列举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熊彼特最早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从此,拉开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序幕。根据相关研究文献,从时间上可把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2.1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发展,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限制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结构与过程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但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上,如熊彼特于1934-1944强调企业家的作用(见图1)。此后,技术创新理论形成了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组织变革和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两个分支。该时期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图1 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模型 (Mark Dodgson,Roy Rothwell,2000) 2.2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研究阶段。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该阶段研究强调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关于员工持股计划的困境及对策探讨

□沈少莹 关于员工持股计划的困境及对策探讨 摘要: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StockOwnershipPlans,简称ESOP)以其在构建企业内部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实现国有资本平稳退出大中型企业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同和广泛应用。但是,二十多年来的实践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不仅将直接决定已实施员工持股改制企业的存亡和发展大计,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员工持股计划在中国到底能走多远。 关键词:员工持股问题对策 (深圳市东部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36) ESOP在上世纪50年代源于美国,后流行于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它属于一种特殊的报酬计划,是指为了吸引、保留和激励公司员工,通过让员工持有本公司股票(或股份),使员工享有剩余索取权的利益分享机制和拥有经营决策权的参与机制。ESOP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企业效率的重要举措,也是公司抵御敌意收购的有效对策。 一、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ESOP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同时起步,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北京、上海、陕西、山西、江苏、黑龙江、深圳等各省市得到了自发推行实施,成为了企业转制、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产权改革模式。在当前国退民进的新一轮国企改革进程中,由经营者、员工持股承接国有资本已经成为全国各地普遍推行并为绝大多数改制企业所采用的产权改革方式,对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发挥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国家对ESOP的具体操作一直没有统一的法律规范,各省市对员工持股的实践始终带有很强的自发性和试点性,其局限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员工持股动机背离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目标 实施ESOP,本来是以构建员工与企业发展利益共同体为目的,通过企业产权的重新安排,把员工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和对公司长远发展目标的关心结合起来,让员工分享企业业绩增长的收益,以发挥长期激励约束作用;同时通过员工持股制衡力量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体现,促进 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但是,我国不少企 业在策划、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时,却偏离 了上述初衷。 股份制试点初期实行的“内部职工 股”,投机倾向严重,员工购股、持股的主 要目的是在公司股票上市后通过市场抛 售变现,获取溢价收益。“内部职工股”因 此被滥用,不但没能发挥“联股联心”、促 使员工关心企业、共谋发展的作用,而且 还禁而不止地出现了超范围、超比例发 行,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新源头。因此, 1993、1994年国家体改委等有关部门两 度明令禁止内部职工股的发行,同时叫停 了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的审批。但近年 来,ESOP作为国有资本退出大中型企业 的有效方式,倍受关注和应用。这种改制 方式对我国国企改革实践的确有着重要 的现实意义,但从其实施动机看,却或多 或少地偏离了员工持股的本质,其特定的 历史成因注定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持股 平均化、全员持股、持股上岗”的弊病。改 制时,出于融资承接国有资本的需要和其 他一时之需;改制后,持股员工如果没有 合适的行权路径,没有以股东身份参与公 司的管理与决策,企业转制、完善法人治 理结构、建立长期激励约束机制等美好愿 望必定落空。必须在改制后通过设置合理 的行权模式和内部流通机制,逐步加以修 正、规范。 (2)员工持股操作缺乏法律统一规范 截止目前,有关ESOP的立法中,绝 大多数是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国家暂 没有关于ESOP的成文法或在现行法律 中加以规定。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及其 他的规范性文件因效力层次较低,无法对 全国的ESOP实践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可 见,我们现阶段ESOP的实践运作严重缺 乏法律规范,其突出表现是员工持股主 体—— —“员工持股会”的法律人格缺陷。 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任何一部全国 性法律确认了员工持股会的法律地位或 对员工持股会的运作进行了规范。在过去 十多年的实践中,ESOP主要通过以下形 式来实现:其一,登记设立社团法人—— — 员工持股会。这种方式由于员工持股会对 赢利的目的性有违社团法人“非营利性机 构”的本质要求,早在1999年就被国家民 政部叫停。其二,依托工会成立员工持股 会,借力工会的法律地位和能力资格。这 种方式下,一方面,持股会没有履行法定 登记手续,不具备独立的权利能力和行为 能力;另一方面,假借工会的地位和权利、 义务能力,同样会违背现行法律对工会的 规定。其三,通过民事委托,由全部持股员 工选出一定数量的持股员工代表进行注 册登记,设立持股公司(企业法人)。对内, 在持股公司架构下依托员工持股会进行 内部股权管理和分红结算等等。这种方式 虽然回避了《公司法》对公司股东人数的 限制(有限公司股东不超过50人,股份有 限公司不超过200人),使人数众多的企 业同样得以实施ESOP,但由于委托过程 缺乏公信力,大多数非经注册登记的持股 员工的权益保障完全依赖于注册持股员 工的个人信誉,潜在风险较大。 以上情况表明,尽管员工持股会普 遍现实存在,但依据我国现行法律,其 独立人格存在明显缺陷,法律地位至今 无法确认。 企业管理MANAGEMENT78 管理观察·2008年9月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在准备课题《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相关国内外着作进行了选读,并对已发表的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研究,以此寻求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了解与本论文有关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总结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从而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并有所创新。 (一)福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福利”一词,英文为“Welfare”,意指人、动物或群体的健康、安全、快乐的一种总体状态,亦指多由政府为有需要的人或者动物提供生活条件、经济帮助等等①。我国社会保障学专家郑功成对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对“福利”概念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福利包括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其中个人福利通常被解释为‘幸福’、‘快乐’的同义语,是指个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与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满足;而社会福利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②。对于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而言,它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确定,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理解。在最广泛意义上,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不仅包括社会保障的内容,也包括就业政策、公共文化、免费教育、公共卫生和家庭津贴等等。其覆盖对象是全体国民,包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在英国出版的《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社会保障”不单独列目,而在“社会福利”条目下包括两个主要的子项目:一是社会工作——个人社会服务;二是社会保障——政府的福利项目。在中层意义上,社会福利基本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西方普遍用来替代社会保障的一个概念,涵盖了政府和社会为国民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各项内容。狭义上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张海鹰(1993)认为社会福利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为 ①参见美国传统词典第4版、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第5版 ②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6页。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目录 摘要 (1)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1) (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2) 二、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4) (一)技术创新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4) (二)技术创新在海尔的成功运用及管理 (5) 三、海尔集团成功经验的启示 (7) (一)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与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 7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企业家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思路与方向7(三)进一步转变观念,实现思维和观念创新 (7) (四)构建与创新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7(五)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促进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 (7) (六)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发展步伐 (8)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启示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视角 学生: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的

提出与发展,在强调了企业需不断创新的必要性基础上,着重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了海尔集团成功的宝贵经验,总结了海尔集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能够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其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分析,得出启示性建议与措施,以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海尔集团 Abstract The passage brifly introduce the necessity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pose the innova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firstly. Base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emphasis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emphasises on the precious experience of the successd of Haier Group from the new view. And it summaeizes why Haier Group could develop continuly and steadily during the fierceful goldlization period. Through the anylysis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ory, it gets revelational suggestion and arrangement to search the new way of their own that fit to our country's companies.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ness 、Haier Group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21世纪是创新制胜的世纪,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确信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而如今,“创新”也已成为全球范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14764222.html,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作者:李杰中 来源:《创新科技》2015年第10期 [摘要] 回顾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的演进历程,梳理理论研究的热点和主要成果,从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探讨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评析研究现状与指出存在问题,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4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32-3 Research Review on th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i Jiez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Fujian 352100)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combed the hot and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discussed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he evaluation model,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assesse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ory;Evaluation research 绿色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加剧,绿色技术创新成为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积极的研究成果。 1 国外绿色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对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随着绿色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而逐渐展开。从时间维度看,绿色技术创新本身历经了几个明显的发展阶段,从末端技术到无废工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废弃物最少化技术到清洁生产技术(1984年至1989年),直到对污染预防技术的关注(1990年),绿色技术不断演进,不断向前渗透,目标和关注重点历经了污染的 去处与资源化、资源的合理利用、零排放、节能减排与源头消减,更加强调全过程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强调防患于未然,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互动。

诱致性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诱致性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Literature Review 何爱曾楚宏 内容提要梳理半个世纪以来诱致性技术创新的理论演变过程并综述相关文献。该理论成功地揭示了既定资源条件下技术生成和变化的方向,主要被应用于农业发展研究。现有文献多数以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为对象,且多为验证性研究。通过对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表明,以该理论研究中国农业尚存在很大空间。 关键词诱致性技术创新技术变革农业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He Ai Zeng Chuhong Abstract:This paper prov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theory of 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finds that mos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focuses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developed economies,and especially,they are confirmatory studies.As to Chinese agriculture,there are still huge potential research areas under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Key words: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change,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技术变革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将技术变革与 资源禀赋结合到一起,通过把技术变革视为内生变量,成功地解释了在自然资源 给定的条件下技术生成和变化的偏向问题。该理论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得到关注与发展,并主要被应用于研究农业技术变革和 农业发展。现有研究通过对各国(地区)农业的考察,成功地说明了农业技术变 革的路径及其对整体农业发展的影响。但较多集中于对发达国家(地区)农业的 研究,且多数仍属验证型,即考察理论的存在性和正确性,较少研究运用该理论 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一、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最初是从厂商理论中发展而来,包括两个分支。一个 分支是“施莫克勒-格里利切斯”(Schmookler-Griliches)假说,重点关注增长的产 品需求对技术变革速度的影响,也可称其为市场需求诱致的技术创新理论。 Griliches采用这一理论对美国杂交玉米的发明和推广进行研究,并解释了这一 过程中市场需求所起的作用,但是并没有给出一个比较完全的理论模型描述[1]。 而Schmookler非常肯定地指出,引致发明的因素在于市场力量的作用,而不是 其他可获得的基础科学知识[2]。尽管如此,“施莫克勒-格里利切斯”假说并没有 被广泛接受而是遭遇了一些批评。例如,Mowery and Rosenberg认为,“市场需求 *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演变与研 究评述》。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方案(版)

员工持股案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部员工持股制度是指由企业部员工认购本企业的股份,委托员工持股委员会作为托管运作机构,参与按股份享 受红利分配的新型股权形式。 第二条推行部员工持股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员工持股,使员工同企业形成财产关系,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强员 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对企业资产的关切度;调动员工关 心企业长远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 参与度;加强员工对企业运营的监督,从而形成一种新 的资本运作机制。同时,推行部员工持股制度,还有利 于充分体现员工在企业利润形成过程中的能动性与创造 性,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企业分配制度。 第三条本案采取预留股份设计,用于供新增员工购买和奖励公司有突出贡献的员工,以保证部员工持股制度的连续性, 充分发挥部员工持股制度的激励作用。 第二章员工持股总额和来源

第四条本公司在实施股份有限公司改制的股权设置中,初期设计25%的股份作为部员工持股股份总额。另外24%作 为预留股份,用于奖励公司优秀员工、供符合持股资格 的公司新增员工认购以及原持股员工增加持股额的认 购。员工持股股份按照公司实行员工持股时的净资产价 值计算,在公司实行员工持股时,请第三审计公司对公 司资产进行清查并进行公示。 第五条员工持股的认购及公司回购依照公司每股账面净资产值进行计算。 第三章持股资金的来源 第六条首批持股员工按规定程序和标准出资认购公司股份,所需资金的来源,依照个人自愿出资和多渠道集资相结合 的原则,对认购股份的员工,采取以下形式: 1、员工个人最低出资额度占出资总额的20%以上; 2、剩余的80%由公司划出专项资金,借给员工,利率 按同期贷款较低利率计算,借款本息在每年分红或工 资中直接扣回。 第七条公司每年提取上年度5%左右可分配利润作为奖励红股资金。

大学生创新项目文献综述

技术文件写作与交流 课程作业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智能家居系统 系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 姓名:田雨 __ 学号: 2014210455 指导教师: 二0一六年三月

智能家居系统 摘要:随着人们对家庭住宅观念的改变,智能家居系统已经走进了人们生活之中。智能家居系统是融合了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传感等多种技术,借用无线传输来调控家中的电器,从而实现优化人们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 智能家居系统无线传输优化 Smart Home System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people for family housing idea, intelligent hous ehold system has entered people's life. Smart home system is combined with com puter, network, automatic control, sensing and other technology, use wireless tra nsmission to control home appliances, so as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optimizing people's life. Keywords: Smart Home System , Wireless transmission, optimization 简介 本文是关于智能家居系统的综述。介绍了其研究背景发展意义,国内外在智能家居领域的现状,以及从搜集到的文献中,总结出来的不同设计方案的系统。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人们对家庭住宅观念的改变,人们对生活的安全、舒适、便捷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家居必将成为现代化住宅的发展趋势。“智能家居”(Smart Home)又称智能住宅。他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家庭中的各种设备(如照明系统、环境系统、安防系统、网络家电)通过家庭网络连接到一起,融合了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传感等多种技术,借用无线传输来调控家中的电器。一方面,智能家居让用户有更方便的手段来管理家庭设备,比如无线遥控器、手机、互联网等。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拥有传统的居住功能,提供舒适与安全。高品位且宜家的家庭生活空间;还有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帮助家庭与外部报纸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有效安排时间,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 基于调研结果和家居的发展特点和现状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智能家居系统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产品,但总体还处于市场发展初期,特别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权威的产品出现。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激射的进步,人们对家庭环境必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书,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电子产品正逐渐与计算机、通讯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家庭安全、家居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将高科技产品应用于住宅和物业管理已经成为当今商品房的一大卖点。目前美国的智能建筑、智能家居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国内的智能家居产品大多数招办火简单改装国外产品。由于我国家具居生活与国外相差甚大因此开发适合我国家居特色的智能家居产品显得由为重要。[3] - 2 -

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018年5月西部皮革理论与研究 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陈园园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00) 摘要: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这几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总 结国内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成果,从影响企业创新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角度总结了现有文献。 关键词:企业创新;宏观因素;微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 1602 (2018) 10 -0051 -02 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 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这几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 的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 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1宏观因素 蔡竞和董艳(2016)使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各 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的数据,结合中国工业企业在2005年- 2007年的数据,对区域银行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行为是否会产生影 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银行业的竞争性市场结构对企业的 研发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在中小企业更为明显。同时,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 更好地推动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史宇鹏和顾全林(2013)在建立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国 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对微观企业中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发 现,公司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侵权的程度会对公司的研发活动产生较 强的抑制作用,而且通过调查与查处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负面影 响。另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对不同公司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与 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会更大;高竞争 行业的企业也是。 王文春和荣昭(2014)利用1999 -2007年间35个大中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研究了房价上涨对新产品的产量和X&D 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房价上涨越快,那么本土企业创新的 趋势就越弱。 吴超鹏和唐莳(2016)对中国各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的不同对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是否会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 表明:如果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大,那么可以提高企业的创 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专利研究的产出和研发投入增加;同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是通过降低研发溢出损失以及减轻外部融资约束 着两种方式来促进企业创新的。 倪骁然和朱玉杰(2016)发现,加强劳动保护可以使企业的创 新创新活动增加。他们以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基准,建立了双重差异模型。结果显示,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劳 动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同时,企业的创新产出也显著 增加。另外,本文的结论在创新需求和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以及 在民营企业中更为突出。 苏依依和周长辉(2008)吸收和整合了企业行为论与组织生态 学这两个理论,深入探讨了产业集群是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促进作 用。首先,从企业行为理论这个角度来看,集群预期为集群公司提 供了绩效评估的基准,这反过来影响了公司的创新决策。其次,从 组织生态学的角度看,集群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将影响集群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决策。同时,他们实证分析 了基于2002 -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的数据。结果表明,企业绩效低于集群预期,集群企业采用高强度研发的可能性较大。 林炜(2013)运用内生增长模型以及知识生产函数来分析了劳 动力成本上升是否会对公司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他利用1998 -2007 年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研究,计算了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对 于劳动力成本的激励弹性系数。结果发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劳动 力成本呈现出正向变动的关系。 张峰等(2016)根据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的 调查数据,研究了非正规部门的灰色竞争是否会对企业创新决策产 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部门的存在以及其灰色竞争行为确 实会阻碍正规企业的自主创新,促使正规企业转向模仿。但与此同 时,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并没有受到影响。同时,非正规竞争的抑制 作用在监管较严的地区更为严重,而在资源丰富或知识产权保护较 强的地区并不是很严重。 江轩宇(2016)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深化我国政府 分权改革的现实背景,讨论了地方国有企业金字塔结构对企业创新 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国有企业的金字塔结构与企业创新呈现出 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政府分权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的创新能 力。另外,减轻政策负担,增加创新资源,放宽工资控制,增加创 新意愿等措施也是促进企业创新的有效方法。 2&观因 王姝勋等(2017)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以及双重查分法,检验 了2006 -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采用期权激励是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 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期权激励这一措施增加了公司的专利产量,而且增幅高达30/。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以及 期权行权期较长的公司中更加显著。 余琰和李怡宗(2016)分析了以高息委托贷款为代表的影子银 行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内从事高息委托贷款 使公司未来的专利产出水平和投资水平降低了,同时,未来营业利 润资产收益率较以前更低,而营业外利润资产收益率变得更高。 周黎安和罗凯(2005)运用1985年至1997年的中国省级面板 数据,研究了中国企业规模和创新的地域差别问题。结果发现,在 中国,企业规模能够对创新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关系在非 国有 业更显著。这表明 业 与 业 的关系 立在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上。简单的规模化和集团化并不能保证公司 能够 。 鞠晓生等(2013)利用1998年至200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 现,由于存在较高的调整成本和比较 (下转第53页) 作者简介:陈园园(1994-),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管理学硕士在读,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5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