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5-1《电荷》解读

§5-1《电荷》解读

§5-1《电荷》解读
§5-1《电荷》解读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一节电荷

学习目标

1、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和摩擦起电的方法。

2、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

律。

3、能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说出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重点:

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

认识两种电荷,验电器为什么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学习过程

(一)、结合自己生活中事例和课本图5.1-1,谈谈你对电的认识?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讨论叙述)

(二)、设疑体验、发散答疑:

(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

(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

(三)、实验探究一

1、认真学习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实验探究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

(1)、用在头皮上摩擦过的梳子或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靠近小纸屑,你会发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

(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橡胶棒靠近纸屑,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

(3)、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玻璃棒靠近纸屑,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

3、结论:物体带电是指________________,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是________. (四)、实验探究二

1、活动: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你会发现_________.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你会发现_________.。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你会发现_________.。

2、思考:

(1)、正电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_______表示。

(2)、负电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______表示。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交流与讨论-------验电器

(1)观察实物:交流、讨论后回答问题:验电器的构造有哪些?依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试一试: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帮你一把】

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展示实物)。它的原理是利用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菏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六)阅读:原子的结构和元电荷

1、写出原子的结构:

2、写出元电荷的定义、符号和大小。

(七)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1、演示课本图5.1-5实验,让学生得出电荷是怎样定向移动的。

2、通过自学P100最后三自然段,回答:

(1)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并分别举例说明。

(2)金属导体靠什么导电?

(八)迷你实验室

1、怒发冲冠

材料:泡沫板、尼龙布

用尼龙布在泡沫板上摩擦几次,将泡沫板靠近人的头发,头发会竖立起来。你能解释这

种现象吗?

2、神奇的气球

材料:气球、绸布、细线

把气球吹胀后用绳扎紧,在气球上画脸,用绸布摩擦两个气球,再把它们的绳系在一起,它们会“怒视”相对。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想一想:若在它们的中间放上一块纸板以后会怎么样?

【这一节课我学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诊断检测一】:

1.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塑料梳子上会带电,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将该塑料梳子靠近自来水龙头放出的细细的水流时,你会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______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________电荷.

3.有A、B、C、D四个带电小球,已知B吸引A,B排斥C,C吸引D.若C带负电,则把A和D靠近时,将()

A.互相吸引B.互相排斥

C.没有作用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用一根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靠近一悬挂的轻小物体,彼此还没接触,物体就被推开,则该物体的带电情况是()

A.一定不带电B.一定带正电

C.一定带负电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5.有一小通草球,用一绝缘细线悬挂起来,判断它是否带电的方法中错误的是()A.用验电器金属球跟它接触,若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小球肯定带电

B.用一带电小球去靠近它,若小通草球被吸引,则它肯定带电

C.用一带电小球去靠近它,若小通草球被排斥,则它肯定带电

D.用一些碎纸屑去靠近它,若纸屑被吸引,则它肯定带电

6.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会出现火花.

你们有这种体验吗?大家能根据刚刚学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诊断检测二】.

1、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________从一个物体________到另一个物体.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一定带有________量的________种电荷.

2、用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用丝线悬挂着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那么小球

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3、将一个物体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先合拢后又重新张开,则该物体带的是

A.正电

B.负电

C.不带电

D.无法确定

4、用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由丝线悬吊的通草球,通草球被吸引过来,但它和橡胶棒接触后又立即被推开.这是为什么?

【交流园地】

课外空间:

1、避雷针“避雷”的原理

避雷针的发时,是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人类避免雷电伤害而做出的巨大贡献。避雷针是一根高而尖细的针状导体,把它竖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尾部用粗铜缆连接到埋入地下几米深的金属板上,使避雷针与大地接触良好。雷雨天气时,空中的乌云团带有大量的电荷,乌云团与地面或与带异种电荷的其他乌云团间可形成上亿伏的高压电,这样的高压可使空气电离,由绝缘体变成导体,于是出现巨大响声和火花放电,这就是雷鸣和闪电。云团与云团

之间的放电,称炎“天雷”,云团与地面间放电,称为“落地雷”,后者常对生命和财产造成伤害,当带电云团接近避雷针时,由于静电感应,避雷针顶部立刻聚集异种电荷,避雷针尖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远远大于地面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这时避雷针很快与带电云团放电,使云团中的大量电荷顺着避雷针的铜电缆传到地下,从而使建筑物避免雷击。

2、巧防静电污染

静电是一种物理现象。天气干燥时,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和墙纸等受到摩擦都会产生静电。另外,家用电器使用时亦会产生静电效应或外壳带上静电。静电会令人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头痛、失眠和烦躁不安等症状,甚至引发皮疹和心律失常。

如何消除静电呢?以下方法不妨试试。

(1)在温度低的天气,在家里洒些水或放置一两盆清水。

(2)卧室里不摆放电视机。看电视时打开窗户,与电视保持2~3 m 距离。看完电视要洗脸、洗手。

(3)老人、小孩、静电敏感者、查不出病因的心脏病人、神经衰弱者在科季最好穿棉质的内衣、内裤。

(4)当头发无法梳理服帖时,将梳子浸在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后再梳理。

3、第一个研究雷电的人——富兰克林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富兰克林(1706~1790),小时候只上过两年学。他的成功,完全是刻苦自学的结果。

1752年7月的一天,富兰克林带着一只储电莱顿瓶来到野外,使风筝升到空中,当大雨倾盆、电闪雷鸣时,富兰克林掏出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的末端。突然,一道闪电掠过,一段风筝线松散的纤维向四周直立起来,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支撑着。富兰克林觉得手中有麻木的感觉,他把手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钥匙上射出一串电火花。富兰克林惊叫起

来:“我受电击了!闪电就是电!”他冒着生命危险揭开了雷电的秘密,证实了天上的闪电和地上的电火花或磨擦产生的电的统一性。这一著名“风筝实验”当时震动了全世界。

以卓越的实验才能为基础,富兰克林深入探讨电运动的规律,创造了许多专门名词,像正电、负电、充电、放电……….已成为世界通用词汇。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迷信。

10.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导学案

寨河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 印前签字:班级:姓名: 课题: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课时安排: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物理设计者:马学军 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 知识: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 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知道摩 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技能:通过实验,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 重点: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难点: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 荷叫。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4.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 是,简称,符号。 5.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如:、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6.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如:、玻璃、塑料等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塑料笔杆, 能吸起纸屑;用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下面我们将研究这方面的现象。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1.两种电荷 (1)阅读课本32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 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 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 说物体带了。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2)认真观察15.1-1并阅读33页内容,完成有关问题: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 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 简称,符号。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即带电物体都有的性质。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电荷》教学设计

《电荷》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 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现状分析 初二学生初次学习物理,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入门,加上电学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同学们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够强,尤其是女同学这方面的能力更加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实验、实例等手段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渗透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将学生探究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结合起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游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合作学习等方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娱乐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通 过学生在墙壁上挂气球比赛,激趣引课;通过教师用丝绸、毛皮分别摩擦过的玻 璃棒和橡胶棒吸引纸屑以及学生用头皮摩擦过的塑料钢笔套吸引纸屑让学生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及带电体具有的性质;通过演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间的作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间的作用以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间的作用引导学生归纳分析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验电器接触不同情况下的玻璃棒、橡胶棒认识其作用、原理。构建“参与式教学”与“探究性活动”相结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电和磁》听评课稿

评课记录及教学反思 商老师的《电与磁》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展现了课堂教学阶段研究成果。这堂课的设计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具体实验入手,由浅入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学习工具,例如导线、指南针、铁钉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了宽松的科学气氛和自主学习情境,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波。 《电与磁》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电与磁的各种生成关系,但是在这堂课中商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电与磁的关系上,并没有花大篇幅时间教授电是否可以产生磁。 教学的重点放在阐述电与磁的关系,从指南针与吸铁石、导线、小灯泡三个实验出发,采取小组实验和填写实验报告的形式,通过小组分享与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难点有二,一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原理,二是实验工具操作要求高、对学生要求多,实验成功率相对较低。为此,商老师从实验工具介绍出发,简述实验步骤、简化实验过程,创造教学情境,突出教学层次,不仅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为今后的科学学习埋下伏笔。 整节课始终贯穿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小组实验、分组讨论、交流学习等教学方法,亲自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阐述实验观察,展现实验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多角度分析科学现象,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学探究精神。

商老师的课达到了教学模式立体化,最终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课堂的结尾,商老师并没有明确电产生磁的必然结果,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学习的疑问,为今后的科学学习种下了经验的种子。 从整体看,本堂课风格严谨但不失活泼,语言规范但不失口语化,工具简便但不失功效性,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不失为一堂值得称赞的好课。

《两种电荷》学案

《两种电荷》学案 一、填空题 1、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电,B与C 一定能相互。(填“排斥”“吸引”) 2、台式电脑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保证电脑的稳定性,需要打开主机箱盖除尘,这是因为散热风扇的扇叶在转动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带上了,可以轻小物体,所以灰尘会附着在扇叶上。 3、如图所示的仪器叫.用带电体接触它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两金 属箔片上,两箔片就张开,则两箔片上带的是(填“同种”或“异种”)电荷。 4、如图所示,将塑料绳一端扎紧,另一端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用手从上向下捋几次,观 察到细丝蓬散开来,是因为细丝与手摩擦后带上(选填“同”或“异”)种电荷而相互。 5、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多彩的颜色是由红、、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电视机屏 幕上容易“沾”上灰尘,是因为屏幕上。 6、现有:①花生油、②铅笔芯、③水银、④塑料盒、⑤铜钥匙等物品,其中属于导体的是,常温常压下属于液体的有。(均填序号) 7、与丝绸摩擦的A分别靠近悬挂的轻质带电小球B和C,发现B被排斥,C被吸引,则带正电;用久的风扇扇叶上布满灰尘主要是由于风扇旋转与空气发生,带电体具有的性质。8、通过的方法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上电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实质是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当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金属球时,发现两金属箔片张开,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9、雷电是云层与大地之间或云层与云层之间的放电现象,放电的两者所带的是______种电荷,云层所带电荷是因______而获得的。 10、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存在火灾隐患。某同学上学途中经过加油站时,闻到汽油味,这是由于。若把玻璃棒和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会张开,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是。 11、石墨、玻璃、空气、盐的水溶液等几种物质中,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有;属于导体的有。 12、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发现了比原子小的带电的电子,从而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金属锡的原子核带有50个元电荷,它的原子核外带有个电子。 二、选择题 13、下列现象中,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A.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 B.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越蓬松 C.吸尘器能够把地上的碎纸屑吸起来 D.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许多脏物 14、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说明验电器() A.不带电B.带正电C.带负电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15、用细线悬挂着的三个小球,将任意两个小球靠近时都能相互吸引,这三个小球() A.只有一个带电荷B.肯定有一个不带电,另外两个带异种电荷 C.肯定有一个不带电,另外两个带同种电荷D.三个都带电荷 16、如图是A,B,C三个轻质塑料小球的相互作用情况,若A带正电,则C的带电情况是()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C.可能不带电D.无法判断

电荷库仑定律教学设计完整版

电荷库仑定律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电荷库仑定律》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第1章第1节 课题:电荷库仑定律 课时:2课时 一、教材分析 1.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了解和应用。 2.本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应着重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讲解物体带电的本质。 3.通过对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接触起电、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使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从而打破了物体的电中性,失去电子的物体带上了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带上了负电荷。过渡到电荷守恒定律,水到渠成,对高中学生而言很容易接受,进一步巩固守恒思想。 4.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电荷守恒定律以及元电荷的概念。同时教学中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5.展示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现这一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和远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电学的基本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理演算能力。能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把初中学过的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知识复习一下。 三、教学方法分析及建议 1.在学生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者媒体播放复习并巩固电荷的有关知识;先运用教材上给出的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摩擦后的塑料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猜想作用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通过实验定性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并在这个基础上介绍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 2.讲解点电荷时,可以对照质点的概念进行讲解,要讲清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3.物理发展史上的重要概念及重大规律的建立都是经科学家艰辛的探索而完成的,都是对原有思维方式突破的结果,体现出了科学家的创造性。如何充分利用这宝贵的素材,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诱思”、“导思”,在本节课中,对库仑定律得出过程进行了尝试。 4.利用“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比较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异同。 5.要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知道,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进一步说明电荷守恒定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电现象的认识过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了解元电荷的大小,了解电荷守恒定律,知道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 3.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和表达式,知道静电常量。了解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学习用库仑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4.渗透理想化思想,培养由实际问题进行简化抽象思维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理解抽象的电荷知识。

说课带来的好处

说课的好处及注意事项 刘月娥 2011-9-28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标及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过程。实际上说课与讲课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业务能力,所以越来越得到了教师的重视。这次,通过聆听这次数学优质课说课评比,我认为在教师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说课活动,有以下好处: 首先,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因为说课要求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并将如何处理教材、处理教与学关系的理性思考,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所运用的教学原理等,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阐述清楚。这要求教师用新的教育理念诠释课程和教学。其次,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说课时,教师不但要说(转载于:说课带来的好处)清“教”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教。即这样教合理性、可行性、高效性的理论支撑是什么。这必然要求老师具备课程意识,把握新课改精神和标准,以及拥有基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游刃有余。这样势必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觉深入探究课程标准教材或课程目标,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越;达到由理性认识向创造性认识升华的境界,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素养,由经验型教师逐步变为理论型教师、科研型、创造性教师。 第三,可以营造有效的教研氛围:说课活动把“说”与“评”紧紧结合起,让说课教师把静态的个人备课转化为一定范围内动态的集体讨论,形成一种教学研讨的气氛,促进教学与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起到以“虚”带“实”,共同提高的作用。说课所阐述的教学设计往往带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可供其他教师参与借鉴。同时,大家评议、交流、切磋,可以为学校提供实用有效的教研平台。说课所营造的教科研氛围,有助于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第四,可以强化检验教师的备课意识:说课可以改变教师抄教案、教书本的状况,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并把个人的备课置于集体的监督之下,强化教师的备课意识,促使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认真研究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精心设计,优化教学过程。只有在备课上狠下功夫,提高备课质量,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第五,可以提高教师群体的科研能力:说课活动不但是说课教师个人的独立表演,还是听说者共同参与,内容具体的,贴近教学实际的教研活动。“说”发挥了说课者的作用,评议又使教师群体智慧得以发挥。说课者要努力寻求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把自己的才智展示在大家面前,评议者要努力寻求说课教师的特色与经验的理论依据,自觉地进行换位思考。说评双方围绕着同一课题,各 抒己见,交流互动,相互启发,各有所得,优势互补。这不仅锻炼了参与说课评课者的教学能力,更促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所提高。 第六,可以为考评教师提供科学的依据:说课活动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为20分钟)讲清“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之类的教学问题,从而展现教师的思维过程,显示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程度,驾驭教材和课堂的水平,以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从而既能了解说课者掌握的教育理论,又能看到其教学实践。它是考评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教材能力、设计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教育理论素养的有效手段。由于说课不受教学进度、学生、场地、教学媒体等条件的限制,简便易行,节省时间,经济实用,能为教学业务竞赛和考评教师提供科学的依据,因而被得以广泛应用。篇二:说课的好处及注意事项 说课的好处及注意事项

两种电荷与电流和电路 导学案

《两种电荷》导学教案 课题:《 两种电荷 》 课型: 授课教师: 主备: 总课时数:第(9)课时 定稿时间: 班级: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 ● 明确学习内容 教材P 32-35 ● 厘清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初步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3.认识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 ● 清晰重点难点 重点 1.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 2.电荷量及单位。 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 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合作实验一:探究电荷间相互的作用(请写出注意事项和小组的心得)。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 ;(可以将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时,仿课本P32页图) 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 ;(用和上述相同的方法探究,以下相同) 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相互 。 观察上述三个实验现象,思考一下,你能不能把下面的结论补充完整: 这说明自然界中只有 种电荷,即 电荷和 电荷。 把 规定为正电荷,把 规定为负电荷,同时也说明了同种电荷互相 ,异种电荷互相 。 合作实验二:探究验电器的构造和使用(请写出注意事项和小组的心得) 观察课本P33页图,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验电器。 4.验电器的原理是 ; 探究二 电荷的定向移动 5根据你预习的内容观察课桌上准备的实验器材,(橡胶棒、玻璃棒、丝绸、毛皮、带铁夹的铁架台、验电器、金属棒)思考一下,你能够设计出哪些实验?在进行实验时,你能想到的问题有哪些?应该如何解决? 6摩擦起电的原因: 7.导体和绝缘体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 ;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 ;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3)金属导体靠 导电,酸碱盐水溶液靠 导电; (4)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结合《名师学案》“预习导学”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请随机完成《学生用书》中“课堂探究案案”中针对训练部分 1.甲、乙、丙三个带电小球,已知甲、丙互相吸引,乙、丙互相排斥,乙球带负电,则(C ) A.甲球带负电,丙球带负电 B.甲球带负电,丙球带正电 C.甲球带正电,丙球带负电 D.甲球带正电,丙球带正电 2.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尘,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有静电,而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

初三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练习答案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一.选择题 1.(2017·福建)如图1所示的“吸引现象”由静电引起的是(C) A.磁铁吸引硬币B.压紧的铅块互相吸引C.摩擦后的气球吸引头发D.吸盘吸在墙壁上 图1 图2 2.(2017·安徽)带电体之间的静电力是通过电场产生的.如图2所示,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带同种电荷的物体A和B,可以这样分析A带电体所受的静电力;A处于B激发的电场中,就受到了由B指向A的作用力.关于B带电体受到的静电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B处于A激发的电场中,就受到了由A指向B的作用力 B.B处于自身激发的电场中,就受到了由A指向B的作用力 C.A处于B激发的电场中,就对B产生了由B指向A的作用力 D.A处于自身激发的电场中,就对B产生了由B指向A的作用力 3.(2017·咸宁)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容易被梳子“粘”起,下列现象中“粘”的原因与其相同的是(B) A.用硬纸片盖住装满水的玻璃杯,倒置后,纸片“粘”在杯口上 B.在干燥的天气里,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粘”在身上 C.电视里讲解棋类比赛时,棋子可以“粘”在竖直悬挂的棋盘上 D.两个铅杆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 4.(2017·常州)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这是因为摩擦使得(A) A.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B.中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 C.质子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D.原子核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 5.(2017·株洲)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是由于(A) A.电子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B.电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毛皮C.质子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D.质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毛皮6.(2017·河南)如图1所示,用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额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摩擦过程中创造了电荷B.摩擦过的橡胶棒带正电荷 C.经橡胶棒接触后的验电器带正电荷D.金属箔张开是由于同种电荷相排斥7.(2017·大连)用两根绝缘细线,分别将甲、乙两个相同的轻质小球悬挂起来,两个小球都带正电,在将乙球慢慢靠近甲球时,会出现的情形是(C)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说明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评价任务】 1.全部学生能说出相互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物体带了电,并能列举出2-3个生活中利用或防止摩擦起电的例子。 2.100%的学生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全部学生能说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能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4.能列举3-5种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自由电子的角度解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的原因。 DOC格式,

电和磁评课稿(推荐文档)

《电和磁》评课 高都镇教学区乔利霞《电和磁》一课是六年级上册《能量》的第一课,也是能量这一单元的起始课。这节科学课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通电线圈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课旨在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和磁的关系,建立起能量能相互转化的概念,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马利芳老师围绕课程重难点,开展了两个活动: 1、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可以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 2、探究怎么样让小磁针偏转的更明显,为后面电磁铁磁力大小的教学地奠定良好的基础。 纵观本课,体现如下特点: 1、教师教学引入趣、探究实、条理清。 2、学生探究兴趣厚、参与广、动手勤。 趣:创设独具匠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本节课的教学基础是电现象和磁现象,而“电”和“磁”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知识领域将在这一课发生碰撞,如何让两者“有机”联系起来?课始教师引出一个小铁人,在充满童真童趣的氛围中教师让小铁人运动起来,引发学生猜测:老师可能是用什么让它动起来?在“磁铁”吸引铁这一磁现象的已有知识基础之上,学生可能会说出是磁铁;随后教师揭开盒子的神秘面纱,学生看到盒子里有电池、导线、开关等电学元件,

促发学生思路小铁人的“动”可能与“电”有关,从而引入新课教学,自然而流畅,呈现出“激疑——猜测——思考——再猜测”的科学素养培养小高潮。 实 真真实实开展探究活动,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 1、扎实:为了学生顺利展开实验,回忆了两个知识点: 第一、组装一个简单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并回忆电流路线。 第二、不碰指南针,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指南针发生偏转。 2、真实: 真真实实开展探究活动 《课标》中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只有像科学家那样真实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才能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领悟科学的真谛。 陶行知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首先“你还能有什么方法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历史上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偶然中让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你想不想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第一次进行了“通电导线和指南针”的实验探究。其次再以问题串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对于这一现象,你产生了什么问题?怎么让磁针偏转的角度更大?再次引领学生真实地参与到后两个实验的探究。正是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知识经历了挫折和失败、曲折和迂回、成功与兴奋,也从中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

电流的磁场评课稿

电流的磁场评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已有的电学知识和简单的磁现象知识基础上,将电和磁对立统一起来。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一个重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物理学习的必要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奥斯特实验明确通电导线周围存有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安培定则,是一节内容较多、信息量较大的课。但是这节课的优点是知识结构上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二. 对学生的分析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学生的心智较为成熟,认知水平比起刚接触物理时有了很大提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与有了不同水准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更加进步。 1、磁与电的关系 通过学生阅读书本和对生活、生产中大量电器的观察,知道那些用到了磁性。然后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量用到了与电相关的磁性实物。最后向学生介绍,首先揭开这个奥秘的是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并讲授这个发现的重大意义。 2、奥斯特实验 演示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有着磁场 教师指出:以上实验是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此实验又叫做奥斯特实验。这个实验表明,除了磁体周围存有着磁场外,电流的周围也存有着磁场,即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在我们现在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但在当时这个重大发现却轰动了科学界。 学生观看了多媒体资料后知道:因为它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从而说明表面上互不相关的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个发现,有力推动了电磁学的研究和发展。 3、堂堂清"当堂训练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 教师再进一步问:条形磁体有南北极,那么怎样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呢?它的极性与电流的方向有没相关系呢? 教师演示如下图实验: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两端,通电后,请同学们观察小磁针的N极指向,从而引导学生判别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 四教学建议 如果条形磁铁磁性教弱,你能用那些方法来使它增强吗?应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电磁铁,(把导线缠绕在一个钉子上,连接好电路)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 (1)用铁钉做芯。 (2)用铜、木钉等做芯。 (3)改变线圈的匝数。 每次观察电磁铁吸引铁钉多少的情况,再让学生交流讨论得到影响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强弱的因素:是否有铁芯,有就越强;线圈的匝数,匝数多就就越强;电流的大小,电流越大就越强。(用控制变量法理解)。

1两种电荷导学案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两种电荷的推导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 叫。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4.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简称,符号。 5.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6.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玻璃、塑料等。 二、课内探究 探究点一:电荷 1、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用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做接触起电。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用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两物体带异种电荷。 2、认真观察并阅读33页内容,完成有关问题: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 __ ,异种电荷 ___ 。 3、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用Q表示。 单位是,简称,符号。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

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电与磁》评课

黄老师的《电与磁》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展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阶段研究成果。 这堂课的设计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具体实验入手,由浅入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学习工具,例如导线、指南针、铁钉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了宽松的科学气氛和自主学习情境,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波。《电与磁》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电与磁的各种生成关系,但是在这堂课中沈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电与磁的关系上,并没有花大篇幅时间教授电是否可以产生磁。由此可见,教学的重点放在阐述电与磁的关系,从指南针与吸铁石、导线、小灯泡三个实验出发,采取小组实验和填写实验报告的形式,通过小组分享与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的难点有二,一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原理,二是实验工具要求高、对学生要求多,实验成功率相对较低。为此,沈老师从实验工具出发,简述实验步骤、简化实验工具,创造教学情境,突出教学层次,不仅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为今后的科学学习埋下伏笔。 整节课始终贯穿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小组实验、分组讨论、交流学习等教学方法,亲自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阐述实验观察,展现实验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多角度分析科学现象,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科学的专业素养。多媒体、实物投影等教学手段的应用结合课程内容,达到了教学模式立体化,最终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课堂的结尾,沈老师并没有明确电产生磁的必然结果,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学习的疑问,为今后的科学学习种下了经验的种子。从整体看,本堂课风格严谨但不失活泼,语言规范但不失口语化,工具简便但不失功效性,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不失为一堂值得称赞的好课。 本堂课的创新点有二,一是气氛调节新鲜细腻。作为一堂公开课,教师和学生的陌生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大忌,沈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与前一天衣着打扮的区别,不仅拉近了师生的关系,同时生动强调了在科学课堂中观察入微的重要性。如何从生活走向理论,又从理论回到实践,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专业素养之一。二是课堂导入引人入胜。沈老师将导线和迷你发电机

数学听课评课报告

在教与学中成长 襄阳八中高二数学组左远鹏2012年10月我校高二年级组开展了“听课与评课”活动。高二数学组积极响应,在10月刘明阳老师讲了《随机事件的概率》;在周三的教研中开展了评课活动。数学组每位老师在此次活动中收获颇多,通过自己的教与同行的教的过程中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同行教师的点评与自己的教相结合发现不足,在不断反思中成长。现就“听课与评课”活动作以下总结。 一“听课”——课堂简述 本节课共设计了6个教学活动,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类比归纳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探求新知。充分体现了“数学活动教学”这一思想,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理念。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复习引入;第二环节:引深拓展,归纳总结 第三环节:巩固知识,实际应用第四环节:试试伸手,找找不足 第五环节:交流反思,课时小结第六环节:课后作业,拓展升华 二“评课”——活动简介 左远鹏:刘明阳老师讲了《随机事件的概率》,首先请刘明阳老师自评,然后大家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谈谈其中亮点与不足。 刘明阳:自评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关键是概念的引出,在处理这问题上,我是通过大量实验,得到的,教学设计中,我分两个层面处理,一方面让学生提前做了“抛硬币”试验,记录他们的结果,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演示大量重复抛硬币试验,让学生感受随着试验次数变大,实验结果所呈现的规律;这是这节课引出概念的关键。 不足之处:1、本节课的引入准备不够从分,没能充分吸引学生眼球,没达到好的效果。2、在实验的处理上,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得到实验真理的成就。3、在白板应用与常规教学的结合上,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比如可以多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板书,以方便学生记笔记和知识的消化。4、处理练习的过程可以更科学些,可以节省更多的课堂时间。对练习的分析可以更深入一些。5、对语言的组织可以更精练一些,不要太罗嗦,关键是要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准确。 总之,通过讲这节课,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提高有了很好的促进,争取下次做得更好!张健:整节课结构完整,主线明确。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事件的概念,自然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判断事件的分类时紧扣书本又不拘泥于书本,“在下届亚洲杯上,中国足球队以2:0战胜日本队”掀起课堂的第一个小高潮。“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是否合理?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学生抛硬币实验,统计数据找规律,并结合电脑模拟实验,从统计的角度引入概率并澄清频率和概率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个人认为也有些地方有待商榷。随机事件的判断可以让学生多举一些例子以加深理解。由于课堂容量较大,在这个环节略显仓促。课堂互动较少,抛硬币实验课前进行,节省了课堂时间,但是整节课学生参与的环节就更少了,一味的教师讲,教师总结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率略显生硬,由频率到概率自然生成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各环节的衔接,语言的组织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齐连峰:整节课的思路还是非常流畅的,学生互动配合也很到位。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实验这个环节!不管是学生课前掷硬币实验还是课堂模拟掷硬币实验,都和本节乃至本册书的思想完全相吻合!作为概念课的讲解,本来就是要通过概念讲出数学思想,体现数学方法,

15.1两种电荷导学案(第二课时个案)

15.1 两种电荷(第二课时) 【学习人】【班级】【学习日期】 学习目标: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一、温故互查 1、自然界中存在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叫电荷量,电荷的单位是,用表示。 2、物质是由构成的。原子的中心是,它带的是。在它的周围有一定数目的,它所带的电是。 3、一般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用的仪器是? 二、设问导读 问题1、阅读p34-p35导体和绝缘体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图15.1-4实验看到的现象是。观察图15.1-5实验看到的现象是。 2、图15.1-4实验用连接两个验电器,图15.1-5实验用连接两个验电器。 3、图15.1-4中验电器张角没有变化是因为电荷从A移动到B,图15.1-5中验电器A张角变小,B张角变大是因为电荷从A移动到B。(“有”或“没有”) 4、由实验可以得出橡胶棒导电,金属棒导电。 5、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可以,有的物体容易导电,叫做。电荷在橡胶棒中不能定向移动,说明橡胶棒不可以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叫做。 5、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绝缘体的。①大地②玻璃③石墨④食盐水溶液⑤橡胶⑥陶瓷⑦人体⑧塑料⑨金属。 6、金属容易导电靠的是。 设计理由:通过5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导体和绝缘体知识。 使用说明:教师及时查看学生完成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不明白的可以交流讨论。 自学检测 1、石墨、大地、陶瓷、橡胶是导体的,是绝缘体的是。 2、一般情况下,下列物品:①橡皮擦②铅笔芯③塑料尺④钢尺⑤盐水⑥食用油,其中属于导体的是,属于绝缘体的是。 3、导体导电的原因是?。 三、巩固练习 1、玻璃棒和绸子相互摩擦时,上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上,因此玻璃棒因了电子而带上电荷。 2、A、B、C、D四个带电的小球,已知:A吸引B,B排斥C,C排斥D,A带正电。则B、C、D三小球带电的种类分别是()。 A.正电,负电,负电 B. 负电,正电,正电 C. 负电,负电,负电 D. 正电,负电,正电 3、一轻质小球用绝缘线悬挂起来,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这小球时,相互吸引,那么,轻质小球()。 A. 一定带了正电 B. 一定带了负电 C. 一定是不带电 D. 不带电或带负电都可能 4、两个带电体接触后都不带电了,说明它们原来带的电是()。 A. 同种电荷 B. 异种电荷 C. 等量同种电荷 D. 等量异

两种电荷2学案

一、两种电荷 2 学习目标:掌握原子的结构,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记住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掌握金属导电的实质 一.知识回顾: 1、带电体具有的性质。 2、把与摩擦过的带的电荷叫正电荷,与摩擦过的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3、验电器的原理 二)自学指导阅读教材33-35页 1、原子的结构 (1)原子由和组成,正电,负电,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整个原子对外显性。 2)是最小的负电荷的粒子。常用符号表示1e= 2、摩擦起电的原因 (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不显电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 (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不同. (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电子的物体带电,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电. 结论:摩擦起电的实质:; 束缚能力强的得到:带电荷,束缚能力弱的:带电荷 讨论:玻璃棒与任何物体摩擦都带正电吗? 自测:1、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 B、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 C、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 D、摩擦创造了电荷 2、通过大量的实验,科学家发现下列物体对电子束缚能力的强弱可以按顺序作如下的排列:……兽皮→羊皮→石英→玻璃→丝绸→木条→橡胶→松香→硫磺→……由此可知,玻璃和兽皮相比,的原子核的束缚能力要强些,当二者发生磨擦时,电子将从转移到上,从而使带上正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 演示图15.1-4,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说明(选填“有”“无”)电荷通过橡胶棒。 演示图5.2-5,A张角变,B张角变,说明说明(选填“有”“无”)电荷通过金属棒。 结论: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玻璃、塑料等; (3)金属导电靠的是。 (4)酸碱盐导电靠的是; (5)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不为导体。举例说明 自测:3.下列物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A.塑料笔杆B.橡胶手套C.不锈钢尺D.陶瓷碗 问难研讨 1、导体容易导电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荷》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荷》公开课教学设计 《电荷》的教学设计 xxxx禅城区xx中学xx 一、教材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