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防震视角下的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优化策略探析

防震视角下的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优化策略探析

防震视角下的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优化策略探析*

A Study on Optimizational Strategies of Open Space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in Mountain Cities Based on Shock Proof

赵万民 游大卫 ZHAO?Wanmin,?YOU?Dawei

摘 要 山地城市受地形高差限制,步行交通连通性较差,往往导致开敞空间支离破碎。由于地形地质原因,次生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针对山地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分析防灾开敞空间的构成要素,对各构成要素进行初步分类。综合探析影响山地城市防灾空间布局的因素,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构成及评价标准的差异性,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的优化策略及适合山地城市自身特征的评价标准,为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关键词 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评价 标准

Abstract: The?restriction?of?topographical?height?difference?in?mountain?cities?results?in?the?poor?connectivity?and?the?fragmented?open?space.?Because?of?the?topography?and?geology,?the?frequency?of?secondary?disasters?is?high.?Aiming?at?the?characteristic?of?spatial?layout?in?mountain?cities,?it?analyzes?the?elements?of?open?space?for?disaster?prevention?and?preliminarily?classifies?each?element.?Comprehensively?exploring?the?influencing?factor?of?disaster?prevention?space?layout?in?mountain?cities,?it?proposes?the?differences?of?composition?and?evaluation?criteria?in?open?space?for?disaster?prevention?in?mountain?cities.?It?takes?the?Changshou?district?as?an?example ,?and?puts?forward?the?optimization?strategies?of?open?space?for?disaster?prevention?in?mountain?cities?and?the?evaluation?criteria?fitting?for?the?characteristic?of?mountain?cities.?It?is?expected?that?it?will?provide?theoretical?references?for?further?open?space?planning?of?disaster?prevention?in?mountain?cities.

Keywords: Mountain?Cities;?Disaster?Prevention;?Open?Space;?Evaluation?Criteria

0?引?言

近几年,我国强震数量增多,继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之后,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对山地城市防灾再次敲响了警钟。目前国内的防灾研究及防震减灾措施大多适用于平原城市,研究成果已相对完善。相反,对山地城市防灾的研

究较少,且不成系统。据不完全统计,2012—2013年我国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全部位于山地城市(表1)。同时,山地城市灾害破坏力相对较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伤亡人数相对较高,由于地形地质原因,次生灾害发生率高,灾后救援以及灾后重建的难度相对较大。为此我们应该把防灾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山地城市,加大对山地城市防震减灾研究的力度。

1?当前对山地城市防灾空间布局的研究及探索

1.1 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

我国对城市防灾规划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对国外的防灾规划进行研究分析。直到20世纪初,随着2003年我国第一个功能完备的城市避难场地——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的建立,国内学者逐渐将我国城市防灾规划研究提上日程,逐步完整其研究体系。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内学者更加重视对城市防灾规划的研究,开始对防灾规划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更详尽的研究。

DOI: 10.13791/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15234374.html,ki.hsfwest.20150113

赵万民, 游大卫. 防震视角下的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优化策略探析[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1): 73-80.

中图分类号 TU984.11+6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5)01-0073-08

作者简介赵万民: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城城镇建设

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游大卫: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787995345@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15234374.html,

*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013BAJ10B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278502)

◎城乡规划学

目前国内对城市防灾规划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对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的全部要素(公园、学校、医疗设施等)进行研究分析,吕元等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提出了城市防灾空间的概念,指出了城市防灾系统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王峤等在对高密度中心区灾害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常态防灾和灾时应急对策,构建了常态防灾和灾时应急相结合的防灾规划体系[2]。第二种为对防灾用地中的单一要素(防灾公园、绿地)的规划布局进行研究;孙晖等指出了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在避难减灾方面存在的重宏观微观,轻中观;重形态,轻功能;重比例,轻人均;重平地,轻山地等规划设计问题,提出在规划设计中依托绿地系统完整构建的城市避难体系[3]。龙迪等以国内外防灾公园理论与实践案例研究为切入点,归纳出当今我国相关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制定了基于实施严肃化、体系健全化、法制完善化及筹资多元化的综合发展策略[4]。在研究方法上有定性研究以及定量分析两种,以定性研究为主。

1.2 山地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

学界对山地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不成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也侧重于对山地防灾绿地公园的研究。

赵万民等通过对西南山地城市(镇)

灾害的分析研究, 从理论层面探讨山地灾害与西南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指出山地灾害的防治需要山地人居环境理论支持的重要性[5]115。胡强借鉴景观学中的可达性理论为研究手段结合交通学、城市安全理论、环境因素影响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基础,对山地城市中避难场所的可达性进行研究[6]。戴彦等通过对灾前城市灾害易发区的隔离性、灾时人群避灾救援的接纳性、灾后灾民临时安置的支持性3项内容的评价,探讨山地城市绿地布局防灾效能评价的基本方法[7]。李林芝结合国外防灾经验,从西南山地城市的特征出发,分析了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灾害要素等方面对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影响,提出了科学

防灾与主动避险相结合,利用有限的基础资源将绿地的防灾功能最大化[8]。

2?防灾开敞空间体系解析

2.1 防灾开敞空间的定义及分级

防灾开敞空间是城市防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大量的聚集灾民,指挥管理,疏散转移灾民的作用。学界对于防灾开敞空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这里,笔者将其定义为具有避震疏散功能的外部开敞空间,包括外部避震疏散场所和防灾通道两大组成部分,外部避震疏散场所又分为临近防灾开敞空间、区域性防灾开敞空间、中心防灾开敞空间[9](表2)。大致涵盖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地与广场用地(G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 )、公共管理与公共设施用地(A )中的部分用地。文章中所涉及到的防灾空间均为防灾开敞空间。2.2 防灾开敞空间的构成2.2.1?绿地与广场用地(G )

笔者将绿地与广场用地中的公园绿地

(G1)、广场用地(G3)及防护绿地(G2)作为城市防灾开敞空间的一部分,归为外部避震疏散场所。绿地与广场用地开敞性较好,具有较好的集散功能,因此对于大多数城市,绿地与广场用地是城市防灾开敞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大小及位置,大部分属于临近、区域性防灾开敞空间,少数为中心防灾开敞空间,作为整个城市的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将防护对象为易引发灾害的设施,例如高压走廊、卫生隔离带等的防护绿地排出防灾开敞空间体系。 2.2.2?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

将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中的城市道路用地(S1)和交通场站用地(S4)纳入防灾开敞空间,将具有交通调度与交通组织的作用的交通场站作为防灾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灾时指挥的作用。暂不将社会停车场用地归为防灾开敞空间。将道路用地归为防灾通道,它既是疏散通道,又是救援通道,同时还是连接各个避震疏散场所的通道,它与交通场站用地相互配合,构成城市防灾开敞空间的支撑网络[10]。2.2.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

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的文化设施用地(A2)、教育科研用地(A3)和体育用地(A4)作为防灾开敞空间的一部分。利用教育设施用地的学校室外体育场、校前广场等开敞空间作为外部避震疏散场所。将中小学用地归为临近防灾开敞空间,将中等专业学校用地归为区域性防灾开敞空间,将部分高等院校用地归为中心防灾开敞空间,暂不将位于城郊大学园区的高校纳入。将体育用地中的室外体育运动用地及体育训练用地归为防灾开敞空间,大部分归为区域性防灾开敞空间。利用文化设施用地中的馆前广场作为防灾开敞空间的一部分,归为临近、区域性防灾开敞空间。

地区

震级时间台湾莲花县 6.72013.10.31西藏自治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

6.1

2013.08.12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

6.62013.0

7.22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 6.72013.04.20台湾南投县

7.02013.03.2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 6.02012.03.09台湾屏东县

6.0

2012.02.26

表1?2012—2013中国6级以上地震统计

Tab.1?the?statistics?of?earthquakes?greater?than?magnitude?six?during?2012-2013

服务半径(m)

步行时间(min)

最小面积(hm 2)

临近防灾开敞空间500100.1区域性防灾开敞空间1000~2000601中心防灾开敞空间

2000~3000

120

50

表2?防灾开敞空间标准

Tab.2?the?criteria?of?open?space?for?disaster?prevention

3?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的特征

当前我国对平原城市的防灾空间布局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制定的部分防灾规范也是以平原城市为基础,运用到山地城市防灾规划中,部分二者可以通用,也有一部分与山地城市防灾存在一些矛盾,较难有效地发挥其防灾指导功能。山地城市受到自身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的关系,建设用地紧张,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粗放型建设,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11]。同时与平原城市在空间,交通,用地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与平原城市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体现在防灾开敞空间要素的使用比例,评价标准等。

3.1 山地城市自然灾害的特征

山地城市地形地貌复杂,地形高差悬殊,地层岩石特性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地壳活动频繁,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高[5]116,破坏性相对较大。我国地形地势复杂,三分之二的城市及地区处于高山、盆地、丘陵地带,因此发生地质灾害的的范围相对平原城市较广。由于山地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人工活动频繁,大量的开山修路,开山

建房以及对山林的乱垦乱伐,严重破坏了

山体的内部构造,地质灾害发生时,更易引

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同时,山地城

市建筑密度普遍偏大,开发商盲目增加建

筑高度从而提高容积率,使开敞空间面积

缩小,从而影响到防灾开敞空间的数量,

发生地质灾害时,可提供给居民的避震疏

散场所和防灾通道减少,增加了居民疏散

难度。

3.2 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构成差异

3.2.1?防灾开敞空间构成比例差异

笔者选取山地城市重庆市与平原城市

济南市、成都市作为调研对象,对济南、

重庆全部中心防灾开敞空间以及部分区域

性防灾开敞空间所进行调研统计(表3)。

对重庆、成都主城区全部中心防灾开敞

空间、区域性防灾开敞空间进行数据统计

(图1)。

统计显示,在中心防灾开敞空间用地

性质的选取上,平原城市全部为绿地及广

场用地,而山地城市为教育科研用地和体

育用地,大多数为高校校园;在区域性防灾

开敞空间用地性质的选取上,平原城市以

绿地广场为主,辅以中学校园等教育科研

用地;山地城市中教育科研用地与绿地广

场各占一半。

造成这种现象是由于山地城市公园绿

地很多分布于不同高程带的河流、分水岭、

陡坡、冲沟、滑坡等绿地,大都不能起到防

灾避险的功能。真正能够作为防灾避险的

相对开敞的公园绿地相对较少,因此,防灾

规划中应将城市绿地内一些不适合用于防

灾避险的绿地去除的基础上,准确计算绿

地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和承载容量[12]。

3.2.2?防灾通道(道路)形态差异

众所周知,平原城市的路网大都以方格

网、放射环状以及混合型路网为主,路幅相

对较宽,道路的通达性较好。山地城市由于

受到地形地貌影响,道路网相对自由,通常

依山就势、蜿蜒曲折。同时由于城市建设用

地紧张,道路路幅较窄,道路线形曲折,转

弯半径较小,横向联系道路少[13](图2)。两

侧建筑物较高,自然灾害发生时,难以发挥

防灾通道的作用。

3.3 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评价标准的

差异

3.3.1?可达性评价

可达性通常是指从某一点或某一区域

到城市其他地方的便利程度[14],它用于描

述人类活动是如何通过最小活动量获得最

大接触机会的[15],防灾规划中通常以防灾

空间的服务半径来表示该防灾空间服务能

力以及可达范围,然而事物的可达性是存

在差异的,其本身是难以量化的,没有一

个单独的衡量标准,在不同情况下,衡量事

物可达性的标准与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

可达性影响因素的选择同时也影响着事物

的可达性。国外学者将可达性的评价标准

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通过等时流线衡

量,意指在给定的时间和花费等因素内,目

的地可覆盖的区域面积;第二种是基于引

力的衡量标准,指随着到达时间的增加,目

的地的可达性逐渐递减。由此看来,影响

事物可达性的因素更多的是时间因素而不

仅是其物理距离[16]。换言之,事物的可达

性为其等时可达性,影响到达时间的因素

同时也影响着事物的可达性。

对于平原城市来说,由于其地势平坦

城市名称用地类型规模辖区

济南市泉城广场广场用地(G3)中心历下区泉城公园公园绿地(G1)中心市中区百脉泉公园公园绿地(G1)中心章丘市华联广场广场用地(G3)区域性槐荫区洪楼广场广场用地(G3)区域性历城区七贤广场广场用地(G3)区域性市中区十四中学教育科研用地(A3)区域性市中区

重庆市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教育科研用地(A3)中心巴南区重庆大学教育科研用地(A3)中心沙坪坝区西南大学教育科研用地(A3)中心北碚区重庆交通大学教育科研用地(A3)中心南岸区奥体中心体育用地(A4)中心九龙坡区大田湾体育场体育用地(A4)中心渝中区北碚公园公园绿地(G1)区域性北碚区古木峰公园公园绿地(G1)区域性江北区清华中学教育科研用地(A3)区域性南岸区北大附中教育科研用地(A3)区域性江北区

表3?重庆、济南市区级避震疏散场所对比

Tab.3?a?comparison?of?evacuation?sites?between?Chongqing?and?Jinan

且路网的布置形式规则,其等距可达性与等时可达性相差不大,因此我们可以粗略的用其服务半径来表达防灾空间的可达性;然而对于山地城市,其路网通常蜿蜒曲折,外加地形高差、人的步行速度以及体力消耗等因素的限制,其等距可达性与等时可达性相差较大(图3)。笔者选取了重庆市彭水县防灾规划以及与其相同路网密度的平原城市的防灾规划示意图,我们发现,在相同的空间可达性的前提下,其时间可达性存在差异(绿色代表可达范围)。因此,对于山地城市,不能在简单的用表示空间距离的服务半径来表示防灾空间的可达

性,应选取等时可达范围作为评判其可达性的标准,在配置防灾空间时,依据其等时可达范围标准配置。由于山地城市平均坡度较大,笔者根据其坡度系数以及步行体能消耗进行折减,得出其时间服务半径(表4-6)。3.3.2?均等化评价

“均等化”并不是完全的平均,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所需条件会发生变化,由此导致了均等化的基准水平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差异[17]。

张京祥等将均等化分为三个维度——层级维度、地域维度、时序维度[17]。其中,地域维度提到“布局均等化”并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平均,而应考虑空间人口密度与地域功能的差异。在防灾规划中,通常以防灾空间的服务半径全覆盖来衡量其均等化程度,从而判定其合理性。在山地城市中,由于城市形态多为组团式,城市不同地区人口密度有较大差异,又由于受到山地影响,道路曲折多变,加之城市空间拓展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在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规划布局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人口密度以及不同路网形式的城市组团采

平均坡度%0~2020~3030~50坡度系数(F2)

0.98

0.96

0.92

表4?不同用道路坡度的坡度系数

Tab.4 the slope coefficient of different road slope

平均坡度%0~2020~3030~50体能折减(上坡)0.720.480.37体能折减(下坡) 1.080.740.48体能折减(F3综合)

0.9

0.61

0.43

表5?不同用道路坡度的体能折减系数

Tab.5?the?physical reduction?coefficient?of?different?road?slope

坡度%临近防灾开敞空间(min)

区域性防灾开敞空间(min)

0~20

95020~3063630~50

4

24

表6?防灾开敞空间等时服务半径

Tab.6?the?isometric?accessibility?radius?for?disaster?

prevention?space

图1?重庆、成都主城区防灾开敞空间构成比例比较

Fig.1?a?comparison?of?the?proportions?of?open?space?for?disaster?

prevention?between?Chongqing?and?Chengdu

图2?平原城市与山地城市路网形态对比

Fig.2?

a?comparison?of?the?road?network?form?between?plain?city?and?mountain?city

图3?防灾等距可达性与等时可达性比较

Fig.3?a?comparison?of?isochronic?accessibility?and?isometric?accessibility?for?disaster?prevention

取不同的防灾开敞空间规划方法及评价标准,不能仅以防灾开敞空间的服务半径的覆盖面积定夺其均等化程度。因此对于山地城市评价其防灾开敞空间均等化的步骤如下:(1)确定规划总人口,计算总量;(2)确定规划区各个分区的人口密度,根据人口密度确定各分区的总量;(3)根据实际规划需求进行配置;(4)运用等时可达范围进行校正,补充或减少。笔者根据山地城市的特征,总结其均等化布置一般原则:(1)根据人口密度,人多多配,人少少配;(2)根据地形坡度,坡度大多配小空间,坡度小多配大空间;(3)根据用地性质,居住商业办公等多配置,工业仓储等相对减少,且须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4)根据用地容积率,容积率高则多配置,容积率低可相对减少。

3.4 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潜在危害及解决对策

山地城市及其防灾空间由于其自身条件,存在很多导致山地城市灾害的潜在因素。首先,安全保障是防灾开敞空间的核心问题,为确保安全,必须充分研究备选场所的环境、规模、综合防灾设施等[18]。在山地城市中,各种自然及人为的不利因素限制了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的安全性。在定义防灾开敞空间时,开敞性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因此防灾开敞空间应具有足够的开放空间,有效提供灾民的避难需求。在山地城市中,存在较多山地绿地公园,虽然有足够的开敞空间,但是在地震发生时易造成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存在潜在的危险,因此我们需慎重考虑其防灾功能,国家规范指出避震疏散场所不应规划建设在不适宜建设用地上;其次山地城市用地紧张,建筑高度较高,容积率高,部分防灾空间的面积较小,四周均为高层建筑,也不能作为有效的防灾开敞空间;加之人口密度大、交通复杂等不利因素,防灾开敞空间的潜在隐患问题突出(表7)。

4?重庆市长寿城区防灾开敞空间规划研究

长寿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东北隅,是重庆市东大门,距主城中心60余千米。辖

区南北长56.5km,东西长57.5km。幅员总

面积1423.63km2。地处重庆中部,东南接

壤涪陵区,西南与渝北区、巴南区毗邻,东

北接垫江县,西北与四川省邻水县相接。

长寿城区位于辖区南端,临长江,对外

交通联系主要有渝怀铁路、渝长高速公路、

长梁高速公路、长垫高速公路、长江三峡黄

金水道等,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

重庆主城区通往涪、万、黔的交通枢纽。

4.1 长寿城区防灾开敞空间体系

4.1.1?绿地与广场用地

长寿城区规划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

护,充分利用山地、河道等自然地形,将作

为背景的城市外部生态环境楔入城市片区

之间,形成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城市建设

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

因素山地属性潜在危害解决对策

用地

功能

各种功能集中于相对较小

的规划区,用地紧张,开放

空间少

各类灾害连锁发生的几率加

大,且易产生叠加的灾害影

响。可用于疏解城市密实环境

的开放空间少,防灾空间的设

置难度增加

建立一定规模的城市副中心,吸

引、转移城市中心区功能,疏解中

心区过度集中的人口和交通

建筑

形式

立体三维模式,高容积率

高建筑密度

立体的模式增加了可能承灾

的空间,灾时疏散困难,灾后

修复难度大

在保持城市空间高密度的同时,

保留旧有及新建开放空间间,表

现为高密度实体区与公园、广场

等开放空间间隔相嵌的空间肌理人员

密集

人口密集

易引发各类直接及间接的

人为灾害

加强防灾空间的指向性及标示,

加大防灾知识普及以保证良好的

灾时秩序

交通

复杂

交通流量大,道路密度大,

连通性差,街区尺度小

防灾空间可达性差,易造

成疏散通道的堵塞

建立快速便捷的人行疏散系统,

避开环绕的车行交通地形

复杂

山体绿体不符合防灾空间

要求

人员疏散速度减慢,规划

误导

规划统计时仔细评价防灾空间条

件,严格定义防灾开敞空间

表7?导致山地城市灾害的潜在因素

Tab.7?the?potential?factors?of?disaster?in?mountain?cities

序号地点规划暂定名主题与特色

1

桃花片区

桃花溪公园以桃花溪谷为载体形成的区级综合公园2桃源公园政府后坡延伸至城市绿心的区级综合公园3龙岗水库公园以水库为中心形成的区级公园

4樊家湾公园城市组团级公园

5石洞子公园城市组团级公园

6柯家坪公园城市组团级公园

7

凤城片区

云峰寺公园(扩建)城市组团级公园8卫古路公园城市组团级公园

9临江公园城市组团级公园

10

北部新城片区

连二桥公园城市组团级公园11鲁堰村公园城市组团级公园

12孙家塘公园城市组团级公园

13

经开片区

大连池公园城市组团级公园14对河村公园城市组团级公园

表8?长寿城区公园规划一览表

Tab.8?a?list?of?the?park?planning?in?Changshou

长寿城区公园分两级布置,即区级城市公园——组团级城市公园(表8),规划将区级防灾公园布置在较为平坦且通达性较好的桃花片区,本着分布均匀,方便到达的原则,在较平坦的桃花片区以及北部新城片区以防灾公园为主要防灾开敞空间,而在地形较复杂的凤城片区及经开区,防灾公园为辅助防灾开敞空间。绿地主要布置在城市景观道路两侧依据道路宽度单侧控制10~20m绿带,由于山地城市用地紧张,规划本着平灾结合、“见缝插绿”的原则,重点建设沿街小型广场绿地、小游园等,为周边市民提供日常休闲娱乐空间的同时,构成长寿城区的临近防灾开敞空间体系。

4.1.2?教育科研用地、体育用地

由于中小学等教育科研用地的主要用途为教育而非防灾,长寿城区规划时按照教育设施配置标准进行配置,规划小学31所、初级中学17所、完全中学7所和职业院校2所。在凤西组团规划特殊教育基地,在桃西组团规划化工职大及职教中心,并于凤东、桃东组团规划职业教育用地,将大型教育设施布置于相对平坦的桃花片区,用作区域性防灾开敞空间。体育用地保留桃东组团的长寿区体育场,作为服务全区的体育场;在北城组团规划一处体育场,作为服务长寿城区的体育设施。

4.1.3?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规划长寿城区“三横两纵”快速路、“六横五纵”城市主干道作为避震疏散主通道,将主要避难道路与绿道结合,以宽10m以上的绿道作为避难道路进行人流疏散[19]。结合台湾相关防灾经验,在适当提高防灾标准的基础上,将避难道路分为四级[20]:①紧急道路,宽40m以上,是与外部联系的主要道路,可延续通达全市各区域。

②输送、救援道路,宽30m以上,是避难人

员通往避难区的主要路径、物资运送的主要通道。③紧急避难道路,宽度10m以上,是联络避难空间的辅助性道路(图4)。

4.2 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优化策略

防灾开敞空间布局原则有很多,例如就近避难原则、平灾结合原则、均匀布局原则、安全通畅原则等,此章节中,主要讨论除此之外的适用于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

布局特殊性的原则。

4.2.1?有效调节防灾开敞空间要素比例

对山地城市组团进行分区之后(图5),

根据对各城市组团人口的估算,确定其防

灾开敞空间总量。长寿城区人口约68.34万

人,根据人均避难面积1㎡的规定,其防灾

空间面积总量约为68.34万平方米。根据人

口密度比例得出各个片区的防灾空间总量

(表9),再根据人均1㎡的规定进行校正

(表10)。结合地形、交通及功能等方面因

素,确定各分区防灾开敞空间布置方式及

布置类型。对于地形条件较好、交通条件

较好的北部新城区及桃花片区,防灾开敞

空间主要以地势平坦的公园绿地为主,教

育设施为辅;对于地形复杂,

人口密度大

图4?防灾通道分级

Fig.4?the?classification?of?the?disaster?prevention?channel

图5?城区地形及片区划分

Fig.5?the?division?of?topography?and?the?district?in?the?city

且交通条件较差的且为已建旧城的凤城片区,临近防灾开敞空间主要以公园绿地及小学、中学为主,由于旧城区用地紧张,新建大型且地势平坦的绿地公园难度较大,因此区域性防灾开敞空间主要以已建教育设施为主,新建、已建的公园绿地及教育设施形成防灾分隔带,有效控制灾时

片区名称桃花片区

凤城片区

经开区

北部新城区组团名称

桃东组团桃西组团凤东组团凤西组团晏家组团江南组团八颗组团北城组团防灾空间最小总量(hm 2)12.39.810.913.80.550.55 6.114.4校正后最小总量(hm 2)

12.3

12.7

10.9

13.8

2.5

0.9

8.4

18.8

片区名称桃花片区

凤城片区

经开区

北部新城区

组团名称桃东组团桃西组团凤东组团凤西组团晏家组团江南组团八颗组团北城组团用地规模(km 2)8.5311.97 6.51 4.0642.3417.0512.7412.04人口规模(万人)11.3112.707.70 6.03 2.460.948.4118.79人口密度(万人/ km 2)

1.33

1.06

1.18

1.49

0.06

0.06

0.66

1.56

平均坡度%20~30

50~100

30~50<20

主要功能居住、办公、商业及文化

居住、商业、文化及物流

工业及配套居住

居住、商务、行政及工业

交通条件

一般

较差

较好

较好

表9?各片区相关条件

Tab.9?the?relevant?conditions?of?different?area

人口流向;南部经开区为工业片区,居住相对集中,交通条件较好,但教育设施相对不完善,因此其防灾开敞空间以公园绿地为主。

4.2.2?合理控制防灾开敞空间评价标准

(1)可达性评价

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规划布局,根

据不同城市组团的不同地形特征、道路交通及人口环境因素等,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地处地势相对平坦,平均坡度较小,道路通达性较好的城市组团,可以以平原城市防灾开敞空间的评价标准衡量其合理性。反之,在地处地形复杂、道路通达性较差的山地城市组团,需提高其防灾开敞空间的评价标准,例如缩小防灾开敞空间的服务半径。

根据前面章节得出等时可达范围与道路坡度关系,结合长寿城区四大片区地形的平均坡度,对四大片区内的临近防灾开敞空间进行评价。将桃花片区的等时可达范围定为6min,将凤城片区以及经济开发区的等时可达范围定为4min,将北部新城区的等时可达范围定为9min,人的步行速

度大约为每分钟60m,从而得出其等效的等距可达范围为360m、540m以及240m。以此对防灾规划进行评价(图6)。

(2)均等化评价

在进行防灾开敞空间配置时,已充分考虑了人口、交通、用地功能以及地形等因素,因此该防灾规划基本符合均等化评价标准。且等时可达性评价结果显示,长寿城区防灾开敞空间基本能够满足居民疏散要求,对于个别未能达到的区域,再做进

行进一步数量上的补充或面积上的扩展。

图6?防灾规划及其可达性评价

Fig.6?disaster?prevention?planning?and?the?evaluation?of?its?accessibility

表10?各片区防灾空间总量

Tab.10?the?sum?of?disaster?prevention?space?of?different?area

位于南部的经开区由于其主要功能为工业仓储,因此其防灾开敞空间主要能覆盖工业区内的居住商业用地即可,无需全部覆盖。对于城区内的部分防护用地,尤其是工业区内,由于其大多为防护高压电缆及危险设施,故不能将其归为防灾开敞空间的一部分。

4.2.3?分区选择防灾开敞空间规划模式

对于山地城市组团,通常位于旧城区,城市空间布局呈高密度,规划时保留旧有及新建的开敞空间,形成高密度实体区与公园、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间隔相嵌的空间肌理[21]。长寿城区的凤城片区,规划结合原有教育设施几部分公园绿地,新建几处带状绿地,形成四条防灾分隔带。新建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以沿等高线带状布置为主,其余开敞空间进行局部环境整治改造,将原有不能利用的灰空间等改造成防灾空间,充分利用旧城区的空间资源(图7)。位于坡度相对较小,地势较平坦的城市组团,如北部新城片区及桃花片区,可依据平原城市防灾开敞空间的规划模式进行布置。

5?结?论

山地城市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其防灾空间的规划尤为重要。在实际规划中,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一般的防灾规划标准,适当提高山地城市防灾空间的规划标准,有利于灾害发生时居民的疏散,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吕元, 颜冬. 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初探[J].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 34(12): 33-36.

[2] 王峤, 曾坚.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防灾规划体系构建[J]. 建筑学报, 2012(S2): 144-148.

[3] 孙晖, 栾滨. 基于绿地系统规划的城市避

难空间问题探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9, 60(05): 694-698.

[4] 龙迪, 张衔春, 戴菲. 新形势下我国防灾公园研究与建设探讨[J]. 现代城市研究, 2011, 26(08): 57-62.

[5] 赵万民, 李云燕. 西南山地人居环境建设与防灾减灾的思考[J]. 新建筑, 2008, 26(04): 115-120.

[6] 胡强. 山地城市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0: 1-16.

[7] 戴彦, 陶陶. 山地城市绿地布局的防灾效能评价——以湖南省湘西州保靖县城市绿地为例[J]. 中国园林, 2010, 26(07): 69-72.

[8] 李林芝. 西南山地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总体规划方法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1: 13-21.

[9] 冯晓星, 徐国良, 张慧. 结合防灾的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研究——以无锡太湖新城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08, 52(06): 108-112.

[10] 戴慎志, 赫磊. 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规划研

究[J]. 灾害学, 2010, 25(S1): 50-54.[11] 左进, 周铁军. 西南山地防灾城市设计多

因子关联与分级控制[J]. 自然灾害学报, 2010, 19(04): 102-108.

[12] 偶春, 姚侠妹, 张建林. 山地城市绿地

生态系统规划研究——以重庆长寿区为例[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3, 26(03): 62-66.

[13] 李薇. 山地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技术策略

初探[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0: 30-31.[14] 李平华, 陆玉麟. 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

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05):

69-78.

图7?长寿旧城区防灾隔离带示意

Fig.7?the?schematic?diagram?of?disaster?prevention?

division?in?the?old?city?of?Changshou

[15] 王振波, 徐建刚, 朱传耿, 等. 中国县域可

达性区域划分及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J]. 地理学报, 2010, 65(04): 416-426.[16] C hang H S, Liao C H. Exploring an

integrated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relative spatial equity in public facilities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parks[J]. Cities, 2011(28): 361-371.

[17] 张京祥, 葛志兵, 罗震东, 等. 城乡基本公

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研究——以常州市教育设施为例[J]. 城市规划, 2012, 36(02): 9-15.

[18] 叶明武, 王军, 陈振楼. 城市防灾公园规

划建设的综合决策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25(02): 89-93.

[19] 张艳, 郑岭, 高捷. 城市防震避难空间规

划探讨——以西昌市为例[J]. 规划师论坛,2011, 27(08): 19-25.

[20] 李繁彦. 台北市防灾空间规划[J]. 城市发

展研究, 2001, 8(06): 1-8.

[21] 段进, 李志明, 卢波. 论防范城市灾害的城

市形态优化——由SARS 引发的对当前城市建设中问题的思考[J]. 城市规划, 2003, 27(07): 35-39.图表来源:

图1:作者根据重庆、成都防灾办资料绘制图2:作者根据mapbox 整理

图3:作者根据彭水县总体规划相关资料绘制

图4-7:作者根据长寿区总体规划改绘表1:作者根据中国地震台网资料绘制表2:初建宇, 苏幼坡. 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原则与要求

表3:作者根据重庆、济南防灾办资料绘制表4、6-7:作者绘制

表5:根据颜瑞,《顾及地形起伏的步行最优路径分析算法》绘制

表8-10:作者根据长寿区总体规划绘制

收稿日期:

2014-06-01(责任编辑:李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