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实验六

实验题目:综合性实验

指导老师:王春红

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105班

姓名:黄伟宋永飞张超吕圣秋

2013年 6月10日

实验报告

2011级1105班2013年6月10日

姓名黄伟宋永飞张超吕圣秋学号50 52 53 51

1.实验题目

分析,调研数据结构所学的算法(功能模块),采用结构化设计思想,模块分解的规则构成一个易使用的小型数据结构算法演示管理系统。

2.需求分析

本演示程序用VC2009编写,完成以下内容:顺序表、链表的插入、删除、查找,求长度等。在二叉树中实现遍历,显示,求数的深度和叶子结点数。在图中,要求建立邻接表,并输出;计算和输出顶点的度;采用邻接表存储实现无向图的深度、广度优先遍历;输出其拓扑排序和采用邻接矩阵存储实现无向图的最小生成树的 PRIM 算法。

3.概要设计

(1)为了实现上述程序功能,需要定义如下的抽象数据类型:

ADT LinkList {

数据对象:D={ai|ai∈IntegerSet,i=0,1,2,…,n,n≥0}

数据关系:R={|ai,ai+1 ∈D}

基本操作:

InitList_L(&L)

操作结果:构造一个空的单链表L

InsertList_L(&L,pos,e)

初始条件:单链表L已存在

操作结果:将元素e插入到单链表L的pos位置

Sqdelect(sqlist &L,int i, int &e)

操作结果:用于删除线性表中的元素

Check(SqList &L,int e)

操作结果:用于查找单链表L的第e 个元素

数据对象:D={ai|ai∈Elem Set,i=1,2,…,n,n≥0}

数据关系:R1={|ai-1,ai ∈D,i=2,…,n}

约定an端为栈顶,a1端为栈底。

基本操作:InitStack(seqstack *S)

操作结果:构造一个空的栈S.

Empty(seqstack *S)

初始条件:栈S已存在

操作结果:若S为栈空,则返回TRUE,否则FALSE。

Push(seqstack *S, int e )

初始条件:栈S已存在

操作结果:插入元素e为新的栈顶元素

Pop(seqstack *S)

初始条件:栈S已存在

操作结果:删除S的栈顶元素。

GetTop(seqstack *S)

初始条件:栈S已存在且非空

操作结果:取出S的栈顶元素。

Operate(int a ,char r ,int b )

操作结果:将a,b变成相应的数字。

Proceed(char ,char )

操作结果:比较读取的运算符和栈顶运算符的优先级。

In(char )

操作结果:判断读入的字符是不是运算符是则进栈。

EvalExpres(void )

操作结果:对表达式进行求值操作,计算出结果。4.详细设计

主程序代码:

#include "main2.c"

#include "main3.c"

#include "main4.c"

#include "main1.c"

void main()

{ int choice;

while(1)

{ printf("*********************************\n");

printf("*1------------main1-------------*\n");

printf("*2------------main2-------------*\n");

printf("*3------------main3-------------*\n");

printf("*4------------main4-------------*\n");

printf("*4------------退出!-------------*\n");

printf("*********************************\n");

printf("请输入您的选择:");

scanf("%d",&choice);

switch(choice)

{case 1:main1();break;

case 2:main2();break;

case 3:main3();break;

case 4:main4();break;

case 5:return ;break;

}

}

}

Main1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char num[5];

char name[8];

char phone[9];

char call[12];

}DataType;

typedef struct Lnode{

DataType data;

struct Lnode *next;

}ListNode,*LinkList;

void CreateList(LinkList L ,int n )

{int i;

L->next=NULL;

for(i=n;i>0;--i)

{LinkList p;

p=(LinkList)malloc(sizeof(ListNode));

printf("请输入员工编号\n");

scanf("%s",&(p->data).num);

printf("请输入员工姓名\n");

scanf("%s",&(p->data).name);

printf("请输入员工电话号码\n");

scanf("%s",&(p->data).phone);

printf("请输入员工手机号码\n");

scanf("%s",&(p->data).call);

p->next=L->next; L->next=p;

}

}

void printlist(LinkList Head)

{LinkList h;

h=(LinkList)malloc(sizeof(ListNode)); h=Head->next;

while(h!=NULL)

{

printf("编号:");

printf("%s",(h->data).num);

printf("姓名:");

printf("%s",(h->data).name);

printf("电话:");

printf("%s",(h->data).phone);

printf("手机号:");

printf("%s\n",(h->data).call);

h=h->next;

}

}

void chaxun(LinkList Head,char *name0) {LinkList h;

h=(LinkList)malloc(sizeof(ListNode));

h=Head->next;

while((h->data).name==name0)

h=h->next;

printf("编号:");

printf("%s",(h->data).num);

printf("姓名:");

printf("%s",(h->data).name);

printf("电话:");

printf("%s",(h->data).phone);

printf("手机号:");

printf("%s\n",(h->data).call);

}

void addxin(LinkList Head)

{LinkList h;

h=(LinkList)malloc(sizeof(ListNode));

h->next=Head->next;

Head->next=h;

printf("请输入员工编号\n");

scanf("%s",&(h->data).num);

printf("请输入员工姓名\n");

scanf("%s",&(h->data).name);

printf("请输入员工电话号码\n");

scanf("%s",&(h->data).phone);

printf("请输入员工手机号码\n");

scanf("%s",&(h->data).call);

}

void shanchu(LinkList Head,char *name0) {LinkList h,pt;

h=pt=(LinkList)malloc(sizeof(ListNode));

h=Head->next;

while((h->data).name==name0)

h=h->next;

pt=h->next;

h->next=pt->next;

}

int main1()

{LinkList head; int x,cd,xh; char a[8],b[8]; head=(LinkList)malloc(sizeof(ListNode)); for(xh=0;xh<=5;xh++){

printf("请选择操作:\n");

printf("1.创建通讯录\n");

printf("2.输出全体员工信息\n");

printf("3.查询员工信息\n");

printf("4.添加新员工信息\n");

printf("5.删除员工信息\n");

printf("6.退出!");

scanf("%d",&cd);

switch(cd){

case 1:{

printf("请输入员工人数:");

scanf("%d",&x);

CreateList(head,x);}break;

case 2:{

printf("全体员工信息\n");

printlist(head);}break;

case 3:

{printf("请输入所查询员工的姓名\n");

scanf("%s",&a);

chaxun(head,a);}break;

case 4:{addxin(head);

}break;

case 6: return 0;

case 5:{

printf("请输入所删除员工的姓名\n");

scanf("%s",&a);

shanchu(head,b); }

}

}

return 0;

}

Main2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栈的顺序存储表示*/

#define STACK_INIT_SIZE 100 /* 存储空间初始分配量*/

#define STACK_INCREMENT 20 /* 存储空间分配增量*/

typedef struct{/*迷宫中r行c列的位置*/

int row;

int col;

}PosType;

typedef struct{

int ord; /*当前位置在路径上的序号*/

PosType seat;/*当前坐标*/

int di; /*往下一坐标的方向*/

}SElemType; /*栈元素类型*/

typedef struct SqStack

{

SElemType *base; /* 在栈构造之前和销毁之后,base的值为NULL */ SElemType *top; /* 栈顶指针*/

int stacksize; /* 当前已分配的存储空间,以元素为单位*/

}SqStack; /* 顺序栈*/

int InitStack(SqStack *S)

{ /* 构造一个空栈S */

(*S).base=(SElemType *)malloc(STACK_INIT_SIZE*sizeof(SElemType));

if(!(*S).base)

return -1; /* 存储分配失败*/

(*S).top=(*S).base;

(*S).stacksize=STACK_INIT_SIZE;

return 0;

}

void DestroyStack(SqStack *S)

{ /* 销毁栈S,S不再存在*/

free((*S).base);

(*S).base=NULL;

(*S).top=NULL;

(*S).stacksize=0;

}

void ClearStack(SqStack *S)

{ /* 把S置为空栈*/

(*S).top=(*S).base;

}

int StackEmpty(SqStack S)

{ /* 若栈S为空栈,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if(S.top==S.base)

return 1;

else

return 0;

}

int StackLength(SqStack S)

{ /* 返回S的元素个数,即栈的长度*/

return S.top-S.base;

}

int GetTop(SqStack S,SElemType *e)

{ /* 若栈不空,则用e返回S的栈顶元素,并返回OK;否则返回ERROR */ if(S.top>S.base)

{ *e=*(S.top-1);

return 0;

}

else return -1;

}

int Push(SqStack *S,SElemType e)

{ /* 插入元素e为新的栈顶元素*/

if((*S).top-(*S).base>=(*S).stacksize) /* 栈满,追加存储空间*/

{

(*S).base=(SElemType

*)realloc((*S).base,((*S).stacksize+STACK_INCREMENT)*sizeof(SElemType));

if(!(*S).base)

return -1 ; /* 存储分配失败*/

(*S).top=(*S).base+(*S).stacksize;

(*S).stacksize+=STACK_INCREMENT;

}

*((*S).top)++=e;

return 0;

}

int Pop(SqStack *S,SElemType *e)

{ /* 若栈不空,则删除S的栈顶元素,用e返回其值,并返回OK;否则返回ERROR */ if((*S).top==(*S).base)

return -1;

*e=*--(*S).top;

return 0;

}

void StackTraverse(SqStack S,void(*visit)(SElemType))

{ /* 从栈底到栈顶依次对栈中每个元素调用函数visit() */

while(S.top>S.base)

visit(*S.base++);

printf("\n");

}

typedef struct{

int m,n;

char *arr; /*各位置取值'','#','@','*';*/

}MazeType;

int initmaze(MazeType **maze,int *a,int row,int col)

{

/*设置迷宫的初值,包括加上边缘一圈的值*/

int r=0,c=0;

(*maze)=(MazeType *)malloc(sizeof(MazeType));

if(maze==NULL) return -1;

(*maze)->arr=(char *)malloc(row*col*sizeof(char));

if((*maze)->arr==NULL) return -2;

for(r=0;r

{ for(c=0;c

{*((*maze)->arr+row*r+c)=*(a+row*r+c);

}

}

for(c=0;c

{

*((*maze)->arr+col*c)=*((*maze)->arr+col*c+row-1)=1;

}

for(r=0;r

{

*((*maze)->arr+r)=*((*maze)->arr+col*(col-1)+r)=1;

}

(*maze)->m=row;(*maze)->n=col;

return 0;

}

int Pass(MazeType *maze,PosType curpos)

{ /*判断当前节点是否可以通过*/

return (*(maze->arr+maze->m*curpos.row+curpos.col)==0); }

void FootPrint(MazeType *maze,PosType curpos)

{ /*留下足迹*/

*(maze->arr+maze->m*curpos.row+curpos.col)='*';

}

void MarkPrint(MazeType *maze,PosType curpos)

{ /*留下不能通过的标记*/

*(maze->arr+maze->m*curpos.row+curpos.col)='@';

}

PosType NextPos(PosType curpos, int di)

{

/*返回当前节点的下一节点*/

PosType pos = curpos;

switch(di)

{

case 1: /*东*/

pos.col++;

break;

case 2: /*南*/

pos.row++;

break;

case 3: /*西*/

pos.col--;

break;

case 4: /*北*/

pos.row--;

break;

}

return pos;

}

void PrintMaze(MazeType *maze)

{

int c=0;

int r=0;

for(c=0;cn;c++)

{

for(r=0;rm;r++)

{

switch(*(maze->arr+maze->n*c+r))

{

case 0:

printf(" ");

break;

case '*':

printf("* ");

break;

case '@':

printf("@ ");

break;

case 1:

printf("# ");

break;

}

}

printf("\n");

}

}

PosEquare(PosType pos1, PosType pos2)

{ /*判断两节点是否相等*/

return pos1.row==pos2.row && pos1.col==pos2.col; }

SElemType CreateSElem(int ord,PosType pos,int di) {

SElemType e;

e.ord=ord;e.seat=pos;e.di=di;

return e;

}

int mazepath(MazeType *maze,PosType start,PosType end)

{

SqStack S;

SElemType e;

PosType curpos=start;

int curstep=1;

InitStack(&S);

do{

if(Pass(maze,curpos))

{ /*若当前位置可通*/

FootPrint(maze,curpos);

e=CreateSElem(curstep,curpos,1);

Push(&S,e);

if(PosEquare(curpos,end))/*若是出口位置,则结束*/

{

DestroyStack(&S);

return 1;

}

curpos=NextPos(curpos,1);

/*否则切换当前位置的东邻方块为新的当前位置;*/

curstep++;

}else{

if(!StackEmpty(S))

{ /*若栈不空且栈顶位置尚有其他方向未被探索*/

Pop(&S,&e);

while(e.di==4 && !StackEmpty(S))/*若栈不空但栈顶位置的四周均不可通*/

{

MarkPrint(maze,e.seat);

Pop(&S,&e); /*删去栈顶位置(从路径中删去该通道块)*/

}

if(e.di<4)

{ /*则设定新的当前位置为;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找到的栈顶位置的下一相邻块*/

e.di++;Push(&S,e);

curpos=NextPos(e.seat,e.di);

}

}

}

}while(!StackEmpty(S)); /*while(栈不空)*/

DestroyStack(&S);

return 0;

}

static int a[7][7]={

{0,0,1,0,0,1,1},

{1,0,1,0,0,0,0},

{0,0,1,0,1,0,1},

{0,0,0,0,1,0,0},

{1,0,1,1,0,0,1},

{1,0,0,1,0,1,1}

};

int main2(void)

{

MazeType *maze;

PosType start,end;

start.row=1;start.col=1;

end.row=5,end.col=4;

initmaze(&maze,&a[0][0],7,7);

mazepath(maze,start,end);

PrintMaze(maze);

free(maze->arr);

free(maze);

return 0;

}

Main3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BiTNode{

char data;

struct BiTNode *lchild,*rchild;

}BiTNode,*BiTree;

int visit(char data1)//黄伟2011100550

{ printf("%c\t",data1);

return 1;

}

struct BiTNode *CreateBiTree(BiTree T)

{ char data1='a';

char temp;

scanf("%c",&data1);

temp=getchar();

if(data1=='#') {T=NULL;}

else

{ T=(BiTree)malloc(sizeof(BiTNode));

T->data=data1;

printf("输入%c的左子节点:\n",data1);

T->lchild=CreateBiTree(T->lchild);

printf("输入%c的右子节点:\n",data1);

T->rchild= CreateBiTree(T->rchild);

}

return T;

}

int PreOrderTraverse(BiTree T)

{ if(T)

{ visit(T->data);

PreOrderTraverse(T->lchild);

PreOrderTraverse(T->rchild);

}

return 1;

}

int InOrderTraverse(BiTree T)//吕圣秋2011100551

{ if(T)

{

InOrderTraverse(T->lchild);

visit(T->data);

InOrderTraverse(T->rchild);

}

return 1;

}//preOrderTraVerse

int PostOrderTraverse(BiTree T)

{if(T)

{

PostOrderTraverse(T->lchild);

PostOrderTraverse(T->rchild);

visit(T->data);

}

return 1;

}//preOrderTraVerse

//二叉树的输出嵌套括号表示法//宋永飞2011100552 void DispBiTree(BiTree T)

{ if (T!=NULL)

{

printf("%c", T->data);

if (T->lchild!=NULL || T->rchild!=NULL)

{

printf("(");

DispBiTree(T->lchild);

if (NULL!=T->rchild)

printf(",");

DispBiTree(T->rchild);

printf(")");

}

}

}

int counter(BiTree T,int *count)

{ if(T&&T->data!='@')

{ if(T->lchild==NULL&&T->rchild==NULL)

(*count)++;

else

{ counter(T->lchild,count);

counter(T->rchild,count);

}} return 1;

}

//求二叉树的高度//张超2011100553

int depth(BiTree T)

{ int h, lh, rh;

if (NULL == T)

h = 0;

else

{ lh = depth(T->lchild);

rh = depth(T->rchild);

if (lh >= rh)

h = lh+1;

else

h = rh+1;

}

return h;

}

void main3()

{ BiTree head;

int count=0;

int deep=0;

int choice=0;

char a;

head=(BiTree)malloc(sizeof(BiTNode));

do{

printf("\n1、创建二叉树!\n");

printf("2、先序遍历!\n");

printf("3、中序遍历!\n");

printf("4、后序遍历!\n");

printf("5、二叉树的输出!\n");

printf("6、求二叉树的叶子节点个数!\n");

printf("7、求二叉树的深度!\n");

printf("8、退出!\n");

printf("请做出选择:\n");

scanf("%d",&choice);

a=getchar();

switch(choice)

{ case 1: printf("按照其对应的完全二叉树的顺序输入,若当前位置不存在结点则输入@,若结束当前输入则输入#\n ");

printf("请输入:\n");

head=CreateBiTree(head);break;

case 2:printf("先序遍历为:\n");

PreOrderTraverse( head);break;//先序遍历

case 3: printf("中序遍历为:\n");

InOrderTraverse(head);break;//中序遍历

case 4: printf("后序遍历为:\n");

PostOrderTraverse(head);break;//后后序遍历

case 5:DispBiTree(head); break;

case 6: counter(head,&count); printf("该树叶子节点的个数为:%d\n",count);break;

case 7:deep=depth(head); printf("该树的深度为:%d\n",deep);break;

case 8:return ;

}

}while(1);

}

Main4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node{//边表结点

int adj;//边表结点数据域

struct node *next;

}node;

typedef struct vnode{//顶点表结点

char name[20];

node *fnext;

}vnode,AList[20];

typedef struct{

AList List;//邻接表

int v,e;//顶点树和边数

}*Graph;

//建立无向邻接表

Graph CreatDG(){

Graph G;

int i,j,k;

node *s;

G=malloc(20*sizeof(vnode));

printf("请输入图的顶点数和边数(空格隔开):");

scanf("%d%d",&G->v,&G->e);//读入顶点数和边数

for(i=0;iv;i++){

printf("请输入图中第%d元素:",i+1);

scanf("%s",G->List[i].name);//读入顶点信息

G->List[i].fnext=NULL;//边表置为空表

}

for(k=0;ke;k++){

printf("请请输入第%d条边的两顶点序号(空格隔开):",k+1);

scanf("%d%d",&i,&j);//读入边(Vi,Vj)的顶点对序号;

s=(node *)malloc(sizeof(node));//生成边表结点

s->adj=j;

s->next=G->List[i].fnext;

G->List[i].fnext=s;//将新结点*s插入顶点Vi的边表头部

s=(node *)malloc(sizeof(node));

s->adj=i;//邻接点序号为i

s->next=G->List[j].fnext;

G->List[j].fnext=s;// 将新结点*s插入顶点Vj的边表头部

}

return G;

}

//有向邻接图

Graph CreatAG(){

Graph G;

int i,j,k;

node *q;

G=malloc(20*sizeof(vnode));

printf("请输入图的顶点数和边数【空格隔开】:");

scanf("%d%d",&G->v,&G->e);

for (i=0;iv;i++){

printf("请输入图中第%d元素:",i+1);

scanf("%s",&G->List[i].name); //读入顶点信息

G->List[i].fnext=NULL;

}

for (k=0;ke;k++){

printf("请请输入第%d边的两顶点序号【空格隔开】:",k+1);

scanf("%d%d",&i,&j);

q=(node *)malloc(sizeof(node)); //生成新边表结点s

q->adj=j; //邻接点序号为j

q->next=G->List[i].fnext;

G->List[i].fnext=q;

}

return G;

}

//输出图的邻接表

void Print(Graph G){

int i;

node *p;

printf("\t=======邻接表========\n");

for(i=0;iv;i++){

p=G->List[i].fnext;

printf("%d | %3s",i,G->List[i].name);

while(p){

printf("->%3s",G->List[p->adj].name);

printf("->%d",p->adj);

p=p->next;

}

printf("\n");

}

}

typedef struct {

char vex[20];

}Lists[20];

typedef struct{

Lists l;

int edge[20][20];//邻接矩阵

int v1,e1;//顶点数和弧数

}AGraph;

typedef struct{

int data; /* 某顶点与已构造好的部分生成树的顶点之间权值最小的顶点*/ int lowcost; /* 某顶点与已构造好的部分生成树的顶点之间的最小权值*/

}ClosEdge[20]; /* 用普里姆算法求最小生成树时的辅助数组*/

void CreateAN(AGraph *G1){

/* 构造邻接矩阵结构的图G */

int i,j,k,w;

printf("请输入图的顶点数和边数(空格隔开):");

scanf("%d%d",&G1->v1,&G1->e1);//读入顶点数和边数

for(i=1;i<=G1->v1;i++){

printf("请输入图%d号元素:",i);

scanf("%s",&G1->l[i].vex);//读入顶点信息

}

for(i=1;i<=G1->v1;i++)//初始化邻接矩阵

for(j=1;j<=G1->v1;j++)

G1->edge[i][j] = 9;

for(k=1;k<=G1->e1;k++){

printf("请输入两顶点及边的权值(空格隔开):");

scanf("%d%d%d",&i,&j,&w);

G1->edge[i][j]=w;

G1->edge[j][i]=w;

}

}

void PrintAN(AGraph *G1){

int i,j;

printf("\t=======邻接矩阵========\n");

for(i=1;i<=G1->v1;i++){

for(j=1;j<=G1->v1;j++)

printf("%3d",G1->edge[i][j]);

printf("\n");

}

}

//输出各顶点的度数

void Du(Graph G){

int i,j;

node *p;

printf("\n<----各点度数---->\n");

for(i=0;iv;i++){

p=G->List[i].fnext;

printf("顶点%2s的度为:",G->List[i].name);

j=0;

while(p){

j++;

p=p->next;

}

printf("%d\n",j);

}}

typedef struct stack{

int x;

struct stack *next;

}stack;

int push(stack *s,int i){

stack *p;

p=(stack *)malloc(sizeof(stack));

p->x=i;

p->next=s->next;

s->next=p;

return 1;

}

int pop(stack *s,int j){

stack *p=s->next;//保存栈顶指针

j=p->x;

s->next=p->next; //将栈顶元素摘下

free(p);//释放栈顶空间

return j;

}

void Topo(Graph G,stack *s){

int i,k, count;

int j=0;

int indegree[20]={0};

node *p;

for(i=0;iv;i++){

p=G->List[i].fnext;;

while(p!=NULL){

indegree[p->adj]++;

p=p->next;

}

}

for(i=0;iv;i++)

if(indegree[i]==0)

push(s,i);

count=0;

while(s->next!=NULL){

i=pop(s,j);

printf("%2s ",G->List[i].name);

++count;

for(p=G->List[i].fnext;p!=NULL;p=p->next){

k=p->adj;

if(!(--indegree[k]))

push(s,k);

}

}

if(countv) printf("有回路!");

}

void DFS(Graph G,int i,int flag[]){

node *p;

printf("%2s ",G->List[i].name);

flag[i]=1;

p=G->List[i].fnext;

while(p){

if(!flag[p->adj])

DFS(G,p->adj,flag);

p=p->next;

}

}

//深度优先遍历

void DFSTravel(Graph G){

int i;

int flag[20];//标志数组

for(i=0;iv;i++)

flag[i]=0;

for(i=0;iv;i++)

if(!flag[i])

DFS(G,i,flag);

}

//建立队列

typedef struct{

int *elem;

int front, rear;

}*Queue;

//队列初始化

void InitQueue(Queue Q){

Q->elem=(int *)malloc(20*sizeof(int));

if(!Q->elem)

exit(0);

Q->front=Q->rear=0;

}

//入队

void Enter(Queue Q, int e){

if((Q->rear + 1)%20!= Q->front)

Q->elem[Q->rear ]=e;

else

printf("队列满!\n");

Q->rear=(Q->rear+1)%20;

}

//出队

void Leave(Queue Q, int e){

if(Q->rear != Q->front)

e=Q->elem[Q->front];

else

printf("队列空!\n");

Q->front=(Q->front+1)%20;

}

//广度优先遍历

void BFSTravel(Graph G){

Queue Q;

node *p;

int i,j=0;

int flag[20];//标志数组

Q=malloc(sizeof(20));

InitQueue(Q);

for(i=0;iv;i++)

flag[i]=0;

for(i=0;iv;i++)

if(flag[i]==0){

flag[i]=1;

printf("%2s",G->List[i].name);

Enter(Q,i);

while(Q->front!=Q->rear){

Leave(Q,j);//队头元素出队并置为j

p=G->List[j].fnext;

while(p!=NULL){

if(flag[p->adj]==0){

printf("%2s ",G->List[p->adj].name);

flag[p->adj]=1;

Enter(Q,p->adj);

}

p=p->next;

}

}

}

}

int minimum(ClosEdge cl,int vnum){

int i;

int w,p;

w=1000;

for(i=1;i<=vnum;i++)

if(cl[i].lowcost!=0&&cl[i].lowcost

w=cl[i].lowcost;p=i;

}

return p;

}

void Prim(AGraph *G1,int u){

ClosEdge closedge;

int i,j,k;

for(j=1;j<=G1->v1;j++) /* 辅助数组初始化*/

if(j!=u){

closedge[j].data=u;

closedge[j].lowcost=G1->edge[u][j];

}

closedge[u].lowcost=0; /* 初始,U={u} */

for(i=1;iv1;i++){

k=minimum(closedge,G1->v1); /* 求出生成树的下一个顶点*/

printf("%d-----%d\n",closedge[k].data,k); /* 输出生成树的边*/

closedge[k].lowcost=0; /* 第k顶点并入U集*/

for(j=1;j<=G1->v1;j++) /* 新顶点并入U后,修改辅助数组*/ if(G1->edge[k][j]

closedge[j].data=k;

closedge[j].lowcost=G1->edge[k][j];

}

}

}

//菜单列表

void menu(){

printf("\t**********************图的遍历问题**********************\n");

printf("\t\t------- 1.建立无向邻接图---------\n");

printf("\t\t------- 2.建立有向邻接图---------\n");

printf("\t\t------- 3.建立无向邻接矩阵---------\n");

printf("\t\t------- 4.输出各顶点的度---------\n");

printf("\t\t------- 5.拓扑排序---------\n");

printf("\t\t------- 6.深度优先遍历---------\n");

printf("\t\t------- 7.广度优先遍历---------\n");

printf("\t\t------- 8.prim算法生成最小生成树---------\n");

printf("\t\t------- 9-退出---------\n");

printf("\t********************************************************\n");

}

//主函数

void main4(){

Graph G;

AGraph G1;

int choice,u;

stack *s=(stack *)malloc(sizeof(stack));

s->next =NULL;

while(1){

menu();

printf("请输入选择:");

scanf("%d",&choice);

switch(choice)

{ case 1:G=CreatDG();Print(G);printf("\n\n");break;

case 2:G=CreatAG();Print(G);printf("\n\n");break;

case 3:CreateAN(&G1);PrintAN(&G1);printf("\n\n");break;

case 4:Du(G);printf("\n\n");break;

case 5:printf("拓扑排序:");Topo(G,s);printf("\n\n");break;

case 6:printf("深度优先遍历:");DFSTravel(G);printf("\n\n");break;

case 7:printf("广度优先遍历:");BFSTravel(G);printf("\n\n");break;

case 8: printf("请输入起点序号:");

scanf("%d",&u);

printf("Prim算法:\n");

Prim(&G1,u);printf("\n");

break;

case 9: return ;

default: printf("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n\n ");

}}}

5.调试分析

(1)本程序的模块划分简单而合理,在操作方面比较容易,就是在主函数中调用方面比较复杂。

(2)本实验程序设计中,将程序分为四个模块,使得设计时思路清晰,多次修改多处小错误使得程序顺利执行。

(3)调试程序时主要的错误是语法的错误,对函数的定义以及调用还不够熟悉。6.使用说明

(1)运行程序,界面如下:

(2)输入 6,界面如下:

(3)输入 3,界面如下:

(4)输入 4 ,界面如下:

三综合环境耐久性试验

三综合环境耐久性试验 试验简介 为测定产品在规定使用和维修条件下的使用寿命而进行的 试验。为预测或验证结构的薄弱环节和危险部位而进行的试验,它作为确定经济寿命的基础。 新产品的工作寿命长短涉及到产品设计,制造,材料,工艺,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以及用户使用维修的水平等条件。因此,工作寿命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在新产品开发定型试验或生产工艺,材料有重大变更时,要进行产品的耐久性试验,耐久试验的试验时间一般都长于可靠性试验,通过耐久试验,找出产品设计制造中哪些零件可靠性方面存在问题,以便进行改进设计或提高工艺水平,同时通过测量主要件的磨损量变化,可计算出新产品的使用寿命。试验前后应对新产品进行性能试验,对主要运动件配合尺寸进行测量,并根据用途,标定功率的不同选用行业标准中规定的试验循环进行试验。 耐久性试验通常是包含:振动试验、温度循环试验、温湿 度试验、三综合试验+功能验证。根据产品设计要求设置试验周期时间,振动频率、幅度,环境温度值,并进行一定次数的循环。在试验结束后对样机进行检验,包括结构损坏、零部件松动、材料破裂、功能异常等。

耐久性试验能力 我司拥有各类环境耐久性试验箱20多套,满足温度+湿度+振动;温度+湿度+低压试验要求。 设备类别:20吨8立方三综合试验台、5吨3立方三综合试验台、4吨1立方三综合试验台。 能为大型汽车配件、轨道交通设备、船载设备、工业设备、电力设备提供三综合环境耐久性试验。 我司环境与可靠性实验室综合试验能力包括: 综合环境检测项目:

温度+振动综合试验温度+冲击综合试验 温度+湿度+振动三综合试验...... 气候环境检测项目: 高温试验(工作或贮存)、低温试验(工作或贮存) 温度循环(温度变化/快速温度变化试验)、温度冲击试验湿热试验、低气压试验(温度+高度试验) 温度湿度高度试验、盐雾试验(中性盐雾/交变盐雾) 太阳辐射试验(日光模拟)、霉菌试验 淋雨试验、砂尘试验、结冰/冻雨试验...... 力学环境检测项目: 振动试验(正弦振动/随机振动/公路运输振动/颠震试验) 冲击试验(半正弦/锯齿波/ 梯形波/冲击响应谱) 自由跌落试验(自由落体/倾跌和翻倒)地震模拟试验 离心试验、摇摆试验、碰撞试验(加速度)......

《护理学综合实验》案例(学生用)-新版.pdf

《护理学综合实验》课程(基础护理学部分)要求: 1.每节课我们会有一个案例讨论,针对每个 案例思考以下问题:该患者的首优护理问 题是什么;针对该患者的护理措施有哪 些?请上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讨论案例,并做好笔记。上课时请把打印案例纸 质版及讨论笔记带来。 2.该课程为下临床前的技能强化,老师不再 演示操作,案例讨论后同学们自己练习, 请上课前复习相关操作,特别是静脉输液(一)及给药护理(皮下、皮内、肌肉注射)为真人操作,请做好准备。

一、晨间护理 患者,男,70岁,因下肢骨折入院。3天前全麻下行股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体检:T 36.8℃,P 78次/分,R18次/分,BP 130/85mmHg。晨间护理查房时发现患者精神尚可,口唇干裂、口腔有异味,患服及 床单位均被引流物污染。

二、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 患者,男,63岁。以反复咳嗽、咳痰20年,气喘5年加重3天入院。护理查体:T 38℃,P 110次/分,R 36次/分、BP 130/80mmHg,口唇发绀,呼吸浅而快,双肺叩诊过清音,胸X片检查:双肺底浸润性阴影。血气分析PaO250mmHg,PaCO278mmHg。初步诊断:COPD、II型呼吸衰竭。入院后第3天,患者气喘减轻,但痰较多,无法自行 咳出。

三、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患者,女,24岁,主诉:车祸致伤头胸部42天。现病史:患者于42天前遇车祸致伤头胸部,当场昏迷,急诊入院在全麻下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气管切开术。今日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截瘫水平T6,双下肢感觉运动丧失,双下肢肌力0级,左上肢感觉减退,肌力III级,大小便失禁,骶尾部有5cm×2cm的压红、中间皮肤有0.5cm×0.3cm的破损。

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

更多资料请访问.(.....)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 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情况等) [日期:2008-05-14]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1、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中,结合本科生培养需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在原有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教学学时和实验教学内容,打破原有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模式,实验单独设课,建立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为实验教学总体目标,通过基础实验项目、提高型实验项目、研究型实验项目和综合型实验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成为具有研究开发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中心实验教学体系分为运输工程、交通工程、物流管理、车辆工程四大模块。 根据四个模块的软、硬件在各个专业领域的应用特性建立了四个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交通运输类、交通工程类、工程管理类、车辆类实验教学平台。 各教学平台结合自身的特点划分实验教学层次,建立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 经过多年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已基本形成,即“四大平台、四个模块、三个层次“,实验教学平台及模块如图1,实验教学层次如图2。 图1 实验教学平台及模块 图2 实验教学层次 2、实验课程 中心面向全校14个专业设立实验课程38门,在实验内容体系上,设置了1 35个实验项目。覆盖了全校交通运输类、交通工程类、工程管理类、车辆类等

霍桑试验

管理学知识点滴(1)——霍桑实验 关键词:霍桑实验非正式组织管理学 本文是管理知识点滴(1)——霍桑实验。 什么是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由梅奥教授作为顾问参与的,与1927——1932年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包括照明实验,大规模访谈,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几个阶段。研究的最初目的是想找出劳动物质条件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但实验的结果却出乎意料的促成了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 霍桑实验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 授梅奥主持。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 一、照明实验。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梅奥教授团队是中途介入的) 二、福利实验。时间是从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综合试验训练设计方案

综合实验训练设计方案 实验一:4-碘代苯甲醚的合成实验目的: 1.了解一种简便的活泼芳烃碘代物制备方法 2.熟悉点板检测反应、柱层析分离物质等一系列基本操作步骤。 实验原理: 活泼的芳烃能够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卤素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发生邻对位的取代反应。根据亲电试剂的性质不同也对于取代位有所影响。由于碘的体积较大,故考虑空间效应,与苯甲醚反应主要发生在对位,取得4-碘代苯甲醚。 同时,活泼芳烃的取代基不同也会影响到反应的产率,根据文献资料,苯甲醚与碘的取代反应收率高达90%而与苯叔丁基醚反应的收率达87% 苯甲醚物理性质:熔点—37.5 C,沸点155 C,相对密度0.9961 (20 /4 C) 4-碘代苯甲 醚物理性质:熔点:46-51 C 二氯甲烷物理性质:沸点:39.8 C 实验仪器和药品: 仪器:注射器两支;反应器;磁力搅拌器;分析天平;分液漏斗;旋蒸仪;层析柱等。 药品:单质碘;五水合硝酸铋;氯化铋;乙腈;苯甲醚;二氯甲烷;无水硫酸镁;硫代硫酸钠(约0.5mol/L );硅胶;海砂;石油醚(已除去水分) 实验步骤: 室温下,在反应器中放入一粒表面干燥洁净的磁力 搅拌子,用称量纸称取126.9mg单质碘(0.5mmol)加入, 直接称取12.1mg五水合硝酸铋(0.025mmol)和7.9mg氯 化铋(0.025mmol)力卩入,再用注射器注入1m乙腈,最 后用注射器采用减量法滴加入110.7mg苯甲醚 (1mmol),盖上瓶盖圭寸住,用黑纸包裹后于磁力搅拌器 上搅拌反应6小时。用点板法测苯甲醚是否反应完全,如 未反应完全可适当延长反应时间至反应完全。 反应停止后,将反应混合物转移至分液漏斗中,用 二氯甲烷多次淋洗以避免损失,加入二氯 实验现象:

网络工程综合实例

实验七网络工程综合实例 此文件为个人手打,会有一些小错误,请大家谅解=-=。重点改错在文章的最后。 一、实验目的 路由在小型网络中使用的非常广泛,掌握和理解静态路由的配置是网络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 二、实验内容 学院新建两栋教学楼,为实现相互通信,需要安装相关的设备并加以调试。所需设备为2台CISCO2501路由器,每台有2个Serial口, 2台S2950交换机,两台计算机等。其拓扑结构图如图2.1。 图2.1 网络拓扑结构图 三、实验步骤 3.1 绘制实验拓扑图 首先,利用 Boson Network Designer 绘制实验网络拓扑图。绘制好的拓扑图如图 3.1.1 所示。

图 3.1.1 实验网络拓扑图 在绘图过程中注意,按照“够用为度”的原则,本实验主要用CISCO 2501来练习动态路由RIP的工作原理。 同时,在给两台路由器间布线时要选择点到点类型。 另外,对于DCE端可以任意选择。不过在实验配置时,对于DCE端路由器的接口(se rial 0)不要忘记配置时钟信号(这里我们选用R1的serial 0接口作为DCE端)。 3.2配置路由器基本参数 在绘制完实验拓扑图后,可以将其保存并装入 Boson NetSim 中开始实验配 置。通过 Boson NetSim 中的工具栏按钮“eRouters”选择“R1”并按照下面的 过程进行路由器基本参数的配置: Router>enable Router#conf t Router(config)#host R1 R1(config)#interface Serial 0 R1(config-if)#ip address 10.1.1.5 255.0.0.0(R1的S0地址) R1(config-if)#clock rate 64000 R1(config-if)#no shut R1(config-if)#exit R1(config)#interface Ethernet 0 R1(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20.1 255.255.255.0(R1的E0地址) R1(config-if)#no shut R1(config-if)#exit R1(config)#ip route 192.168.23.0 //[R2的E0]// 255.255.255.0 10.1.1.6 //[R2的S0](静态路由) R1(config)#ip route 192.168.23.0 255.255.255.0 10.1.1.6(静态路由,上面的指令为解释) R1(config)#ip route 0.0.0.0 0.0.0.0 10.1.1.6 [R2的S0](缺省路由) 动态路由:R1>enable

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

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情况等) [日期:2008-05-14]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1、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中,结合本科生培养需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在原有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教学学时和实验教学内容,打破原有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模式,实验单独设课,建立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为实验教学总体目标,通过基础实验项目、提高型实验项目、研究型实验项目和综合型实验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成为具有研究开发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中心实验教学体系分为运输工程、交通工程、物流管理、车辆工程四大模块。 根据四个模块的软、硬件在各个专业领域的应用特性建立了四个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交通运输类、交通工程类、工程管理类、车辆类实验教学平台。 各教学平台结合自身的特点划分实验教学层次,建立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 经过多年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已基本形成,即“四大平台、四个模块、三个层次“,实验教学平台及模块如图1,实验教学层次如图2。

图1 实验教学平台及模块 图2 实验教学层次 2、实验课程 中心面向全校14个专业设立实验课程38门,在实验内容体系上,设置了1 35个实验项目。覆盖了全校交通运输类、交通工程类、工程管理类、车辆类等四个专业大类,形成了运输工程、交通工程、物流管理、车辆工程等四个实验模块,构建了基础验证性、综合设计性及探索创新性三个层次的实验项目体系。 中心开设的主要实验课程有汽车构造、物流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交通系统工程、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汽车测试技术、发动机原理、汽车事故工程、交通机电系统、道路运输安全、交通控制、交通规划、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集装箱运输、港口装卸组织与工艺、货代业务模拟实验、交通运输商务管理。

霍桑实验案例

霍桑实验一、照明实验 时间: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直接影响。具体实验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 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实验继续进行。 二、福利实验(继电器装配测试室研究) 时间: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验证员工福利待遇的改变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免费供应茶点、缩短工作时间、延长休息时间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 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人们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工作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 三、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进行了大规模访谈,谈话两万多人次。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研究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 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收到良好的成效,工厂的产量大幅提高。 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 四、群体实验(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研究) 时间:1931年1月至1932年8月

综合实验讲义

综合实验讲义 编写:李雅丽王香爱郭佰凯 祝保林李吉锋 化学与材料学院 二零一六年六月

目录 综合实验一四氧化三铅组成的测定 综合实验二锌钡白的制备 综合实验三己二酸的绿色合成及表征 综合实验四乙酰二茂铁的合成及分离 综合实验五富平合儿柿饼中铁、锌含量的测定综合实验六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工业分析)综合实验七表面活性剂特征参数的测定 综合实验八几种农作物秸秆热值的测定

综合实验一四氧化三铅组成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练习称量、加热、溶解、过滤等基本操作; 2练习碘量法操作、练习EDTA测定溶液中的金属离子; 3掌握一种测定Pb3O4的组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Pb3O4为红色粉末状固体,俗称铅丹或红丹。该物质为混合价态氧化物,其化学式可以写成2PbO﹒PbO2,即式中氧化数为+2的Pb占2/3,而氧化数为+4的Pb占1/3。但根据其结构,Pb3O4应为铅酸盐Pb2PbO4。 Pb3O4与HNO3反应时,由于PbO2的生成,固体的颜色很快从红色变为棕黑色: Pb3O4+4HNO3=PbO2+2Pb(NO3)2+2H2O 很多金属离子均能与多齿配体EDTA以1:1的比例生成稳定的螯合物,以+2价金属离子M2+为例,其反应如下: M2++EDTA4-=MEDTA2- 因此,只要控制溶液的PH,选用适当的指示剂,就可以用EDTA标准溶液,对溶液中的特定金属子进行定量测定。本实验中Pb3O4经HNO3作用分解后生成的Pb2+,可用六亚甲基四胺控制溶液的pH为5~6,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EDTA标准液进行测定。 PbO2是种很强的氧化剂,在酸性溶液中,它能定量的氧化溶液中的I- PbO2+4I-+4HAc=PbI2+I2+2H2O+4Ac- 从而可用碘量法来测定所生成的PbO2. 三实验用品 仪器:分析天平、台秤、称量瓶、干燥器、量筒(10mL,100mL)、烧杯(50mL)、锥形瓶(250mL)、漏斗、酸式滴定管(50mL)、碱式滴定管(50mL)、洗瓶、滤纸、PH试纸 试剂:四氧化三铅(A.R.)、碘化钾(A.R.)、HNO3(6molL·L-1)、EDTA 标准溶液(0.02mol·L-1)Na2S2O3标准溶液(0.02mol·L-1)、NaAc-HAc(1:1)混合液、NH3·H2O(1:1)六亚甲基四胺(20%)、淀粉(2%), 四实验步骤 1 Pb3O4的分解 用差量法准确称取干燥的Pb3O4 0.5g,置于50ml的小烧杯中同时加入 2mL6mol·L-1HNO3溶液,用玻璃棒搅拌,使之充分反应,可以看到红色的Pb3O4

温湿度振动三综合试验箱用途、特点及技术参数

温湿度振动三综合试验箱用途、特点及技术参数 一、温湿度振动三综合试验箱用途: 温湿度振动三综合试验箱适用于各类电工电子产品及其他产品、零部件和材料进行高低温恒定和渐变、突变、湿热试验等环境模拟可靠性试验。 二、温湿度振动三综合试验箱技术参数: 1)内箱尺寸:W(宽)1150 mm*H(高)1070 mm*D(深)1150 mm 2)外箱尺寸:按图纸,外部尺寸请依最终设计确认三视图为准 3)条件:指环境温度在+25℃及水冷水温+27℃,空载(部份参数依备注)无试样 时 4) 5)温/湿度范围:-70℃至+150℃ / 20%至98%RH 6)温/湿度分辨率:温度:0.01℃、湿度:0.1%RH 7)温/湿度波动度:±0.3℃/±2.5%RH 8)温/湿度偏差:≤±2℃? /?A)>75%RH:≤+2,-3%RH,B)<75%RH:≤±5%RH 9)升温时间:-40℃升至80℃约60分钟,非线性2℃/分钟(负载50KG铝) 10)降温时间:+80℃降至-40℃约60分钟,非线性2℃/分钟(负载50KG铝) 11)温度均匀度:≤±2℃; 12)最大负载:约等效50KG铝; 13)外箱:喷塑镀锌彩色钢板? 14)内箱:SUS#304不锈钢板? 15)保温层:硬质聚胺脂发泡及玻璃棉? 16)箱门:左单开门一式? 17)观察窗:设电热防结霜、防凝露中空镀膜玻璃观察窗一个,位置在试验箱大 门上尺寸:W 400mm×H 500mm 18)密封:原装进口硅胶密封条;箱侧开1个φ100的穿线孔,并配有相应的硅 胶塞密封

19)压力平衡口:1寸排水共用型? 20)搁板承重能力:≤60Kg/层(均匀负载) 21)结构方式:整体式,前上部为工作室,工作室底板上开有与振动台的接口孔, 后部为制冷机组和电控柜。 三、温湿度振动三综合试验箱满足试验标准: GB/T2423.1-2001试验A:低温(部份) GB/T2423.2-2001试验B:高温 (部份) * GB/T2423.3-2006试验Cab:恒定湿热 GB/T2423.4-1993试验Db:交变湿热?? GJB/T150.3-1986 高温试验 GB/T2423.34-2005试验Z/AD:温湿组合 GJB/T150.4-1986低温试验; 四、温湿度振动三综合试验箱系统特点: 不同工况自动切换制冷系统流量,恒定段切断多余系统保持实现节能运行 1.降温控制:多级蒸发器组合,可获得更均匀及高效的冷量交换效率及制冷输 出;流量控制由各自匹配的热力膨胀阀自动调整;? 2.制冷工艺: 在制冷系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对压缩机的保护措施,如压缩机吸 排气压力自动保护功能,该功能使压缩机的运行温度保持在正常温度范围内,避免压缩机过冷或过热,以便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在制冷系统管道焊接上采用优质无氧铜管气体保护焊接方式,此方式避免了传统焊接方式造成在铜管内壁产生氧化物对制冷系统及压缩机的损害。在制冷系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机组运行时的减振措施,如压缩机安装弹簧减振器,同时在制冷管道上采用增加圆弧弯的方式,避免因运行振动和温度变化引起的管道变形和泄漏,从而提高整个制冷系统的可靠性。 3.节能措施: 采用了以下有效的能量调节措施,如:制冷系统的制冷量调节、 气液旁路调节、蒸发温度调节等,在任何低温温度点恒温时,无需加热平衡,运行功率可降低至一半,使制冷系统的运行费用和故障率下降到较为经济的状态。 4.压缩机回气温度调节: 自动调节压缩机回气温度,使压缩机的温度保持在正 常范围内,避免压缩机过冷和过热。 5.减振措施:?

Photoshop的综合图像处理实例综合性实验报告

软件学院综合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具体的实例,掌握简单的图像处理方法,以及通过此实例知道如何使用Photoshop进行图像处理,可以使图像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二、总体设计 进行图像处理软件很多,其中以美国Adobe公司的Photoshop功能最为强大,它不但提供绘图功能,而且可以和扫描仪相连,获得计算机以外的媒体设备的图像,它的图像编辑功能极为丰富,而且还可以通过图层样式的设置和滤镜等功能轻松获得艺术绘画的效果。 三、实验步骤 1、对魔棒工具的使用、图层操作 素材:相册.jpg,D1.jpg,图片如下截图 Step1.打开“相册”和“D1”两幅图像。 Step2.切换到“D1”,用魔法棒工具选择小孩图像,具体操作是单击小孩,然后按住【shift】键重复单击,直到全部选择小孩,如果选中了多余的部分,按住【Alt】键单击将多余的部分去掉,最后图如下图所示,执行【编辑】->【拷贝】命令。

Step3.切换到“相册”,执行【编辑】->【粘贴】命令,将小孩图像粘贴到“相册”。此时,图层面板增加了一个新的图层,名称为图层1,将其修改为“children”。 Step4.确保当前图层为“children”图层,执行【编辑】->【变换】->【缩放】命令,将children图像缩放到合适的大小,然后选择移动工具,此时会弹出如下图所示变换确认对话框,单击【应用】按钮。用移动工具将他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如图所示: Step5.执行【图层】->【合并可见图层】命令,将所有的图层合并,然后执

行【文件】->【存储为】命令将图像存储为“相册中的children”,截图如下: 2、选区操作、蒙版添加、图层样式的测试。 Step1.打开“孩子”和“荷花”两幅图像,如下截图“

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

更多资料请访问.(.....) 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情况等) [日期:2008-05-14]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1、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中,结合本科生培养需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在原有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教学学时和实验教学内容,打破原有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模式,实验单独设课,建立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为实验教学总体目标,通过基础实验项目、提高型实验项目、研究型实验项目和综合型实验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成为具有研究开发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中心实验教学体系分为运输工程、交通工程、物流管理、车辆工程四大模块。 根据四个模块的软、硬件在各个专业领域的应用特性建立了四个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交通运输类、交通工程类、工程管理类、车辆类实验教学平台。 各教学平台结合自身的特点划分实验教学层次,建立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 经过多年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已基本形成,即“四大平台、四个模块、三个层次“,实验教学平台及模块如图1,实验教学层次如图2。 图1 实验教学平台及模块 图2 实验教学层次 2、实验课程 中心面向全校14个专业设立实验课程38门,在实验内容体系上,设置了1 35个实验项目。覆盖了全校交通运输类、交通工程类、工程管理类、车辆类等

四个专业大类,形成了运输工程、交通工程、物流管理、车辆工程等四个实验模块,构建了基础验证性、综合设计性及探索创新性三个层次的实验项目体系。 中心开设的主要实验课程有汽车构造、物流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交通系统工程、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汽车测试技术、发动机原理、汽车事故工程、交通机电系统、道路运输安全、交通控制、交通规划、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集装箱运输、港口装卸组织与工艺、货代业务模拟实验、交通运输商务管理。 3、实验项目名称 中心开设的主要实验项目如下表。 中心开设的主要实验项目一览表

综合实验(答案)

一、知识脉络 二、 实验方案的设计 1.设计、探究实验题的特点 2.设计实验方案的一般思路 综合实验 试题创设的情景、设问比较新颖,但又贴近学习与日常生活,趣味性较浓。选择的情景往往紧扣生活或工业生产。 学生版 教师版

3.实验 设计的步骤 明确目的、原理 选择仪器、药品 设计装置步骤 记录现象、数据 分析得出结论 4.对于实验设计与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科学性 首先必须认真审题,明确目的、要求,读懂题目提供的信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及化学反应原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明确实验原理。 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能否腐蚀仪器、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及温度是否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所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学生应具备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实验步骤应完整简明。认真观察,全面准确的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根据观察出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1)制备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时,不能使用强氧化性酸。 (2)注意某些会使反应停滞的问题。如,浓硫酸会使铝金属钝化、制不能使用与稀等问题。 (3)酸性废气一般使用溶液或碱石灰吸收,而不使用澄清石灰水,原因是是微溶物,在石灰水中的量极少。 (4)检查多个连续装置的气密性时,一般不要用手捂法,手掌热量有限。可以使用酒精灯加热或利用其他的方式。 (5)对于排水法测定气体体积时,一定要注意量气装置的内外压强要相等,也就是各液面在相同水平线上(详见气体制备部分)。 CO 2CaCO 3S H 2O 4NaOH Ca(OH)2

新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三综合实验楼BIM技术应用汇报

华中农业大学第三综合实验楼项目BIM技术应用汇报 新八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新八建集团有限公司是湖北省首批拥有国家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单位,具备承担全部类别的房屋建筑、市政公用工程、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新八建集团已然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企业品牌形象,跻身一流建筑企业方阵中。 二、工程概况 由新八建有限公司承建的华中农业大学第三综合实验楼为一栋综合办公实验楼,本工程为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为28533.08平米,总建筑高度为31.8米,其中,地上7层,面积为24024.25平米,地下1层,面积为4508.83平米。 三、项目重难点 本工程地处华中农业大学校内,场地狭窄,所以合理布5置现场平面,做到有序施工、降低材料搬运次数、减少污染排放尤为重要。本工程作为高校综合实验,功能应用多,管线排布复杂,做好管线的合理排布,是后续工作重点。本工程高支模区域为E-H、3-4轴,支撑高度9.65米,做好方案编制,合理搭设支撑体系是重中之重。 四、项目前期准备 BIM组织构架:集团BIM中心组建了该项目实施团队,其中BIM总负责一名,土建BIM 工程师两名,机电安装工程师两名,同时成立项目部BIM实施小组,包括土建专业3名,机电专业3名。 BIM标准的建立:公司BIM中心根据国家及地方相关BIM标准并结合项目特点,对BIM 模型命名规则、机电系统颜色标准、项目实施标准进行了标准化体系构建,解决了模型信息的适用性、统一性和传递性。

五、BIM技术应用 场地布置:采用三维BIM软件进行场地的优化布置,规划生活区、办公区、作业区的面积与位置,避免造成场地布置不合理,资源浪费等现象。 管线综合:针对本工程管线复杂的特点,BIM团队通过建立土建、安装各专业模型,按照管线优先排布原则及施工方案,将各专业审核,提前排除诸多在常规图纸会审中难以发现的碰撞、净高等问题,并与驻场甲方和设计院进行协调,及时调整和优化模型,减少后期的变更,优化施工工序,提高安装效率,避免后期返工。 高支模应用:将Revit模型导入到品茗模架软件中,设置好安全参数后,快速形成模架三维模型,一键生成方案、计算书、架体搭设平面图、模板拼模图,通过对现场施工班组进行三维可视化交底,用来协助进行方案论证,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认可。 开洞套管:通过品茗HiBIM软件,对模型中管道穿墙、穿梁、穿楼板等部位快速准确的开洞,并导出预留洞口施工图纸,指导现场施工避免结构施工遗漏,造成后续二次开凿,节省了材料及人工损耗。 BIM协同管理:本工程采用品茗5D管理平台,以模型数据为载体,将施工过程中的进度、成本等信息关联到平台中,通过施工前的预建造,分析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进度与成本等曲线变化,提前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实现进度、成本的精细化管控,利用品茗CCBIM平台,实现手机端、PC端、网页端的信息传递和共享,项目管理人员在现场发现质量、安全等问题后,通过手机端发起协同任务,将任务信息添加至模型同时@相关责任人,各岗位人员对项目问题跟踪,及时整改并对项目全过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为后期施工提供决策性依据。 六、BIM创新应用 女儿墙泛水新型组合式防裂技术:传统屋面女儿墙泛水处施工易造成空鼓、开裂等质量通病,运用BIM技术其进行工艺改进、模拟施工顺序,在原来女儿墙泛水常规做法的基础上再泛

电力系统综合实验

电力系统综合实验 实验一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SASP概述 一.实验目的: 了解用PSASP进行电力系统各种计算的方法,主要是潮流计算。 二.PSASP简介:(具体参见PSASP简介) 1.PSASP是一套功能强大,使用方便的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软件包。 2.PSASP的体系结构: 3.PSASP的使用方法: 1).输入电网数据,形成电网基础数据库及元件公用参数数据库,(后者含励磁调节器,调速器,PSS等的固定模型),也可使用用户自定义模型UD。在此,可将数据合理组织成若干数据组,以便下一步形成不同的计算方案。 图形支持环境: 在“编辑模式下”,利用工具箱,输入电网接线图。作图时,若元件参数尚未输入,会自动弹出相关数据录入窗口,此时输入数据即可。 注意:两种环境下,均应先输入母线数据,再处理其他元件!!! 2).方案定义: 从基础数据库中抽取数据组,组合成不同方案,以确定电网的规模,结构和运行方式。

?图形支持环境: “运行模式”下,点击“作业”菜单项,执行“方案定义”命令。 3)数据检查: 对确定的电网结构进行检查,检查网架结构的合理性,计算规模是否超出范围。 ?图形支持环境: “运行模式”下,点击“作业”菜单项,执行“数据检查”命令。 4)作业定义: 给出计算控制信息,明确具体的计算任务。 ?图形支持环境: “运行模式”下,点击“作业”菜单项,执行“潮流”命令。 5)执行计算: ?图形支持环境: “运行模式”下, a. 点击“视图”菜单项,执行“潮流”命令,选择作业; b. 点击“计算”菜单项,执行“潮流”命令,执行计算; c. 点击“格式”菜单项,执行“潮流结果”命令,确定计算结果在图 上的显示方式。 6)报表输出结果: 用户可选择期望的输出范围,输出内容和输出方式。 ?图形支持环境: “运行模式”下,点击“报表”菜单项,执行“潮流”命令。 三.实例演示:参见WSCC9系统 结合\PSASP\ WSCC9\九节点系统算例,熟悉上述内容。 注意:此部分不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只是帮助大家复习PSASP软件的使用。

论“霍桑试验”对我们的启示

论“霍桑试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摘要:从政府员工管理的角度论述了“霍桑实验”及其结论在现代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证明“霍桑实验”及其结论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可应用的正确性和广泛的借鉴性。 关键词:霍桑试验,社会人,政府人员,启示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 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一、霍桑试验 在霍桑实验中梅奥参加该项试验,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工人劳动过程的影响。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提出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开辟了行为科学研究的道路。霍桑试验通过四个阶段的实验提出了一下见解: 1、职工是“社会人”。在人际关系学说产生以前,西方社会流行的观点是把职工看成是“经济人”,梅奥等人以霍桑实验的成果为依据,提出了与“经济人”观点不同的“社会人”的观点,强调金钱并非刺激职工积极性的惟一动力,新的刺激重点必须放

在社会、心理方面,以使人们之间更好的合作并提高生产率。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由于人是社会高级动物,在共同工作过程中,人们必然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共同的社会感情形成了非正式群体。在这种无形组织里,有它的特殊感情、规范和倾向,并且左右着群体里每一位成员的行为。古典管理理论仅注重正式组织的作用,忽视了“非正式组织”对职工行为的影响,显然是不够的。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之间存在着单纯的因果关系。可是,霍桑实验表明,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工人工作态度,即工作士气的提高。而士气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职工的满足度,这种满足度受限体现为人际关系,如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是否被上司、同事和社会所承认等;其次才是金钱的刺激。职工的满足度越高,士气也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 霍桑实验对管理理论有相当的贡献:它让工人了解自己不全然只是机械的延伸;它引发产业界与学术界做一系列的相关措施与研究;它替管理学开了一扇通往社会科学领域的门;它同时也令研究者检讨实地调查不能与标的物太接近,否则会影响实验的结果(称之为霍桑效应)。梅奥与同僚发现经营者要对管理的人

综合实训三

实训三 鸿运与美乐就租金问题进行谈判 一、实训目标 通过实训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商务谈判的基本原理、策略、技巧以及商务礼仪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市场调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语言能力、应变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训内容与要求 2010 年鸿运集团(黄冈市知名建筑企业)在黄冈市新港大道新建工业小区内租地约6667平方米,其中建厂房约1159平方米、门卫室约25平方米、水泵房约9平方米、厕所约25平方米,并已进行过简单装修,可马上投入使用。公司介绍,鸿运集团有意将厂房整体出租给美乐集团(黄冈市知名药品生产企业),租期至少为3年。美乐集团认为厂区设计施工合理,完全符合生产需求,但租金偏高。双方拟定于一周后,就租金问题进行谈判。假设:A组、B组同学为鸿运集团的谈判代表,C组、D组同学为美乐集团的谈判代表。请各小组成员以组为单位,做好谈判准备工作,并拟定一份谈判方案,并撰写出实训报告。 谈判准备工作内容参考:1.谈判人员构成,并对各人员简要介绍; 2.谈判内容相关信息,如租期、租金、租金支付方式、支付期限、厂房的水电费、对厂房的维护管理等; 3.估计达成交易的可能性。对方可能提出哪些问题和要求?对我方提出的条件,对方会采取什么态度?为实现预定的目的,我方可以做出哪些让步?让步的幅度有多

大?在哪些问题上不能让步?4.制定谈判方案。 三、实训要求 1.每小组应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注意分工、协作与配合,互相学习; 2.建议各小组在每一实训环节开始前重温教材相关章节及收集相关信息; 3.建立经验交流制度,教师可针对共性问题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和组间可进行经验交流,专门的讲解; 4.实训完成后提交实训报告。 四、实训考核标准 1.实训态度; 2.着装和行为的规范性; 3.小组成员之间的协调配合; 4.实训报告格式的规范性,内容的完整性,问题分析的透彻性,原因解释的合理性,实训总结的中肯性等。

湿度温度振动三综合试验机技术参数

湿度温度振动三综合试验机技术参数 温度湿度振动试验机(又名温度湿度震动三综合试验箱)主要为航天、航 空、石油、化工、电子、通讯等科研及生产单位提供温湿度变化环境,在试验 箱内将电振动应力按规定的周期施加到试品上,供用户对整机(或部件)、电 器、仪器、材料等作温湿度、振动综合应力筛选试验,以便考核试品的适应性 或对试品的行为作出评价。 ?产品特点编辑 ?温度、湿度、振动综合应力试验系统(三综合试验箱),将温度、湿度气候 应力试验与振动等力学应力试验集成一体。试验系统工作时,将(高温或低 温,温度变化)应力、温度应力、振动应力以及电应力按规定的组合方式和周 期性空间,同时或分别施加到样品上,与单一应力作用相比,具有环境模拟更 真实、试验效率更高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电子产 品对环境适应性,使用可靠性的考核与评定,应用于电子产品设计缺陷的早期 发现及工艺缺陷的筛选场合。 温度湿度振动试验机- 满足标准 ?满足标准GB/T2423.102-200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二部分:试验方法试 验:温度(低温,高温)/低气压振动(正弦)综合 GJB150.24A-2009军用 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24部分:温度-湿度-振动-高度试验 ?产品参数型号:R-PTH-Z-306、R-PTH-Z-408、R-PTH-Z-800、R-PTH-Z-1000 规格HxWxD(cm):内85x60x60、85x60x80、100x100x80、100x100x100 外175x80x102、175x80x132、190x120x132、190x120x152 振动台台面最大 尺寸cm:水平台面:400x400;垂直台面:400x400 温度范围:-70℃~150 ℃(S),-40℃~150℃(L),-20℃~150℃(R) 湿度范围:20%~98%R.H(10%~98%R.H;5%~98%R.H为特殊选用条件). 温/湿稳定度:±0.5

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案例(5篇)

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案例(5篇) :教师评价兴趣培养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小组枫叶风筝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案例第1篇: 主题:饮食与健康 实施学校:吉林省吉林市实验区龙潭双语实验小学 学生年级:四年级 指导教师:季星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儿童的饮食问题一向是所有家长倍受困扰和关注的问题。有的儿童偏食、厌食、身体瘦弱;有的儿童暴饮暴食、挑食、身体过胖……些都引起家长们的忧虑。于是家长用各种手段去控制儿童饮食,却从不曾想怎样才能引起儿童从对自身的关注,帮忙他们构成自我保健意识。同时,饮食又是儿童每一天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料,离他们自身很近,但却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就说明了在我国,饮食保健的意识还很淡漠。综上所述,我想,如果引导学生自我去调查研究饮食与健康的问题,不仅仅能够激发他们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本事,同时又能让学生带动家长,构成饮食保健的初步理念,使活动课程真正起到实际的作用。所以,我在初步设计了本课的活动体系后,又找来一些学生商谈,以征求他们的意见,学生对此兴致很浓。于是,师生共同确定了”饮食与健康”的主题研究活动。 二、活动具体目标的确定 (一)学生经过调研活动,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饮食的营养结构,明白膳食平衡有利于身体健康,构成初步的保健意识,养成均衡而又科学的进食习惯。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多种现代多媒体手段收集、处理信息的本事,同时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本事,并以资料为依据构成具有初步理论价值的小论文。 (三)学习配置一些合理有营养的食谱,并能依据食谱制作美味的菜肴,培养劳动技能技巧。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方式 (一)启发引导、提出主题 以某天的课程作为与学生攀谈的开始:教师发现我们班有许多同学越来越胖,

霍桑实验简述

霍桑实验简述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 一、照明实验。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 二、福利实验。时间是从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6名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 三、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访谈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 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 四、群体实验。 梅奥等人在这个试验中是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实验者原来设想,实行这套奖励办法会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报酬。但观察的结果发现,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并不如实地报告产量。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个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他们约定,谁也不能干的太多,突出自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