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热工专业隧道窑课程设计

热工专业隧道窑课程设计

热工专业隧道窑课程设计
热工专业隧道窑课程设计

一:烧成制度的确定

根据制品的化学组成、形状、尺寸、线收缩率及其他一些性能要求,制订烧成制度如下:

20—200℃ 1.5小时预热带

200—600℃ 2.1小时预热带

600—1000℃ 2.5 小时预热带

1000—1320 ℃ 4 小时烧成带

1320—1320 ℃ 0.8小时烧成带

1320—700 ℃ 1.5小时急冷带

700—400℃ 5.1小时缓冷带

400—60℃ 1.5 小时快冷带

烧成时间:19小时

二:窑体主要尺寸的确定

1.棚板和立柱的选用

棚板采用的规格为:650×650×10 重量:2.7g/cm-3

支柱:高40mm 重量:2.7g/cm-3

2.窑内宽的确定

沿车的长度方向装2行棚板,每个棚板的间距为10mm,与棚板车边间距为20mm。

沿车的宽度方向装3行棚板,每个棚板的间距为10mm,棚板与车边

间距为20mm。故窑车车面的尺寸:

Le(长)=2000mm

Be(宽)=1400mm

所以为了方便预热带和冷却带均取一样的内宽:B=1450 mm

3.窑内高尺寸的确定:

为了计算方便,可以将车上的棚板定为统一的高度,坯体在窑车内分15层放。则高度为: 750mm,取780mm(为65mm砖厚的整数倍)窑车高度的确定:

轨面到窑车衬砖面的高度为775mm,为了避免火焰直接冲刷制品,窑车上设300mm高的通道(由40mm厚的耐火粘土板及粘土砖组成)窑车的高度为:

H(车)=775+40+300=1115 mm

4.窑体有效长度的确定

每块棚板制品装4件,则:装车密度Ge= 6×4×15=360件/车

装窑密度=360/2 =180(件/米)

窑长L=(生产任务*烧成时间/年工作日)/(成品率*装窑密度) =(4000000×19/330×24)/0.96×180

=55.53m

窑内容车数:n=55.53/2=27.76辆取28辆

所以窑有效长为28×2=56m

设进车室2m,出车室2m,则窑体总长为L=56+4=60m

5.各带长度的确定

根据烧成曲线:

预热带长=(预热时间×总长)/总烧成时间= 6.1×56/19=18m

烧成带长=(烧成时间×总长)/总烧成时间=4.8×56/19=14m

冷却带长=(冷却时间×总长)/总烧成时间= 8.1×56/19=24m

三:窑体及工作系统的确定

4.1 窑体

以2米为一个模数单元节,全窑56米,共有28节。窑体由窑墙主体、窑顶,钢和窑体的附属结构组成。

4.1.1 钢架

每一钢架长度为2米,含钢架膨胀缝。全窑共28个钢架结构,其高度、宽度随窑长方向会有所改变。钢架主要由轻质方钢管、等边角钢等构成,采用焊接工艺,并在焊接处除去焊渣、焊珠,并打磨光滑。窑墙直接砌筑在钢板上,钢架承担着窑墙和窑顶及附属设备的全部重量。

4.1.2 窑墙

窑墙采用轻质耐火隔热材料。常用材质如下:堇青莫来石板、莫来石绝热砖、聚轻高铝砖、轻质粘土砖、硅酸铝棉等耐火材料。窑墙砌筑在钢结构上。每隔2米留设20mm左右的热膨胀缝,用含锆散棉填实。

4.1.3 窑顶

窑顶是由吊顶板或吊顶砖和角钢或细钢筋等组成的平顶结构。角钢直接焊接在窑顶钢架上,细钢筋则是做成钩状挂在窑顶钢架上。吊顶板或吊顶砖与角钢或细钢筋紧固。这样,窑顶的重量也由钢架承担。

在窑顶上,铺厚度适宜的保温棉和耐火棉。窑体材料的轻质化,可大大减少窑体散热。

4.1.4 检查坑道和事故处理孔

由于窑车上棚架稳固,不容易发生倒窑事故。即使发生窑内卡车或者其他事故,也可停窑,能够快速冷却下来,再进行处理,对生产影响不大。因此该隧道窑不设置窑内车下检查坑道。这样既简化了窑炉基础结构,减少了施工量和难度,又降低了成本,窑体保温也得到明显改善。

4.1.5测温孔和观察孔

在窑体关键处设置测温孔,以便于更好地了解窑内各段的温度情况,测温孔的间距一般为3-5米,高温段布置密集些,低温段布置相对稀疏。在窑体的第1节~9节,自第1节开始,每隔一节设置一处测温孔;在进入烧成带之后的第10节与16节各设置一处测温孔,在第19、21、23、25、27节各设置一处测温孔,共5处测温孔。此外在烧成曲线的关键点,如窑头、氧化末段、晶型转化点、成瓷段、急冷结束等初都有测温孔的留设。

3.5.3 膨胀缝

窑体受热会膨胀,产生很大的热应力,为避免窑体开裂,挤坏,必须重视窑体膨胀缝的留设。本设计在窑节之间留20毫米膨胀缝,内填陶瓷棉。

3.5.4挡墙

本设计在预热带与烧成带的交界处设有挡墙,在烧成带与冷却带的交界处设有挡墙。这样置一般都在温度拐点处,有利于温度和压力的调节。

4.1.6 曲封、砂封和车封

窑墙与窑车之间、窑车与窑车之间做成曲折封闭。曲封面贴一层高温耐火棉。窑车之间要承受推力,所以在窑车接头的槽钢内填充散棉,以防止上下漏气。砂封是利用窑车两侧的厚度约6~8mm的钢制裙板,窑车在窑内运动时,裙板插入窑两侧的内装有直径为1~3mm砂子的砂封槽内,隔断窑车上下空间。砂封槽用厚度3mm左右的钢板制作而成,且留有膨胀缝。在预热带和缓冷段头部的窑墙上各设置一对加砂斗。

4.1.7 窑炉基础

窑炉基础、拖车道基础、回车线基础用毛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三七灰土三层夯实。

3.1、排烟系统

在预热带从第2车位开始设置10对排烟口,烟气经过窑墙内水平

烟道,由垂直烟道经窑顶金属管道到排烟机。然后由铁皮烟囱排至大气。排烟囱及铁皮烟囱皆设于预热带窑顶的平台上。

1号车位气幕为封闭气幕,窑顶和侧墙皆开孔。气体喷出方向与窑火气流成90度角。

气氛气幕烧成带前端900摄氏度之前设置一道气氛幕,这是气氛出氧化转为还原的位置,从冷却带抽热风有窑侧墙和窑顶成90度垂直吹入。

3.2、燃烧系统

在烧成带10号到16号车位设7对燃烧室,每车位一对,不等距分布,前疏后密,一排布置,两侧相错排列

4.5 冷却系统

制品在冷却带有晶体成长、转化的过程,并且冷却出窑,是整个烧成过程最后的一个环节。从热交换的角度来看,冷却带实质上也是一个余热回收设备,它利用制品在冷却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来加热空气,余热风可供干燥用,从而达到节能目的。

4.5.1 急冷段

17~18节为急冷带。采用直接向窑内吹入冷风的方式,直接向窑内喷入冷风,并设置3对侧部抽热风口。

4.5.2 缓冷段

19~26节为缓冷带。缓冷采用间壁冷却的形式,在20到25节设置中空墙为间壁冷却。

4.5.2 快冷段

27~28节为快冷带。上下两排设置15对快冷风管,气源为外界空气。

4.7 输送系统及附属装置

隧道窑内铺设轨道,轨道安放在钢架上的轨道垫板上,用螺丝联结并焊接。

窑车是制品运输的载体。窑车底架由槽钢、钢板等用螺丝联结或焊接而成。

在窑头和窑尾各有一手动拖车道,每拖车道上有一辆拖车。窑外有一条手动回车线。拖车轨道和窑内轨道和回车线轨道相连接,并在同一水平面上。空窑车在回车线上装载制品,然后推到拖车上,将拖车推到窑头,再用顶车机将窑车推入窑内,窑车从窑尾出来经拖车道送至回车线,并在回车线卸载制品。

窑头装有油压顶车机。根据设定好的推车速度,顶车机将窑车顶入窑内。顶车速度可调。

拖车道和回车线轨道直接装在轨道垫板上。

在自动回车线上设置有一个窑车下检查坑道,深约1.5米,其长宽尺寸约同窑车大小,用来检修运行不良的窑车。

在回车线前部和后部,各设置一道安全检查门,其断面尺寸和窑头断面、曲封尺寸一致。检查门用多块薄钢板制作而成,用螺丝联结,可以调整其高度和宽度。

四:窑体材料以及厚度的确定

窑体所采用的材料及其厚度应该满足各段使用性能的要求,受表面最高温度限制以及砖形、外观整齐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考虑各处的温度,对窑墙、窑顶的要求,砖型及外型整齐等方面,根据上述原则,确定窑体的材料及厚度如下表:

温度范围(°C)

窑墙材料及厚度(mm)窑顶材料及厚度(mm)

高温

莫来

石绝

维/

维/

进车室230 230

200-600 230 100 10 23

100 10

600-1320 230 100 10 23

100 10

1320-700 230 100 10 23

100 10

700-60 230 100 10 23

100 10

出车室230 230

五:燃料燃烧计算

5.1、燃烧所需空气量和烟气量

所用燃料天然气,Qd=35.96MJ/Nm^3

5.1.1理论空气量:

Lo=0.264/1000*Qd+0.02=0.264/1000*35960+0.02=9.513(Nm3

/Nm3)(Qd=35.96MJ/Nm^3)

5.1.2实际空气量: 取空气过剩系数α=1.06

La=αLo=1.06×9.513=10.084(Nm3/Nm3)

5.2.1理论烟气量:

Vg=aLo+0.38+0.018/1000*Qd=11.111(Nm3/Nm3)

5.2.2实际烟气量

V= Vg+(α-1)Lo=11.682(Nm3/Nm3)

5.3、燃烧温度

理论燃烧温度 t th=(Qd+CrTr+CaLaTa)/VgCg

取室温为20°C Tr=Ta=20°C Cr=1.38KJ/(Nm3°C) Ca=1.30KJ/(Nm3°C)

假设烟气温度2000°C,则C1.67=KJ/(Nm3°C)

t th=2088°C相对误差小于%5 符合要求

取高温系数η=0.80

则实际温度为:Tp=0.80*2088 o C=1670 o C

比需求温度1320 o C高,故符合要求

六:物料平衡计算

7.1 每小时烧成干制品的质量

G=推车速度×每车载重=2.85×180=513 kg/h

m

7.2 每小时入窑干坯的质量

G1= G m·100/(100-IL)=513×100/(100-5.72)=544 kg/h 7.3 每小时欲烧成湿制品的质量

G2= G1·100/(100-w)=544×100/(100-1.7)=553.4kg/h

7.4 每小时蒸发的自由水的质量

G W= G2-G1=553.4-544=9.4 kg/h

7.5.1 每小时从精坯中引入的CaO和MgO质量

G CaO= G1·CaO%=544×0.25%=1.36 kg/h

G

= G1·MgO%=544×0.45%=2.45kg/h

MgO

7.5.2 产生的CO 2质量

G co 2= G c a o·o Mc Mco a 2+G MgO ·MgO

M Mco 2

=3.77kg/h

7.6 每小时从精坯中排除结构水的质量Gip

G ip =G 1×IL%- G co 2=544×5.72%-3.77=27.35kg/h

6.7、棚板及支柱的质量

每块棚板的质量:65*65*1*2.7=11.4Kg 每根支柱的质量:Gb ’=2.4×3×3×5=0.108Kg 每车棚板和支柱的质量:Gb=(90*11.4+24*15*0.108)=102.6+38.8=141.4Kg

七 :加热带热平衡计算

8.1 确定热平衡计算的基准、范围

本次计算选用1小时为计算基准,以0℃作为基准温度。以预热带和烧成带为计算范围。

8.2 热平衡示意图

Q 7

Q 6Q 5Q 4Q 3Q s

Q 2

Q 1Q 8

Q Q `a Q a Q f

Q1—坯体带入显热;

Q2—硼板、支柱等窑具带入显热;

Q3—产品带出显热;

Q4—硼板、支柱等窑具带出显热;

Q5—窑墙、顶总散热;

Q6—物化反应耗热;

Q7—窑车蓄热和散失热量;

Q8—其他热损失;

Q g—烟气带走显热;

Q f—燃料带入化学热及显热;

Q a—助燃空气带入显热;

Q/a—预热带漏入空气带入显热;

Q s—气幕、搅拌风带入显热;

1、热收入项目

1.坯体带入显热Q1

Q1=G1C1T1 (kJ/h)

其中:G1—入窑制品质量(Kg/h);G1=544Kg/h;

T1—入窑制品的温度(℃);T1=20℃

C1—入窑制品的平均比热(KJ/(Kg·℃));T1=20℃时,C1=0.92KJ/(Kg·℃);

Q1=G1C1T1=544×0.92×20=10009.6 (kJ/h)

8.3.2硼板、支柱等窑具带入显热Q2

Q2=G2C2T2(kJ/h)

其中:G b—入窑硼板、支柱等窑具质量(Kg/h);G b=141.4Kg/h;

T2—入窑硼板、支柱等窑具的温度(℃);T2=20℃

C2—入窑硼板、支柱等窑具的平均比热(KJ/(Kg·℃));碳化硅硼板、支柱的平均比热容按下式计算:

C2=0.963+0.000147t=0.963+0.000147×20=0.966KJ/(Kg·℃)

Q2=G b C2T2=141.4×0.966×20=2733.7(kJ/h)

8.3.3燃料带入化学热及显热Q f

Q f=(Q net,ar+T f C f)x(kJ/h)

其中:Q net,ar—所用燃料低位发热量(KJ/m3);燃料为天然气,低位发热量为:Q net,ar=34.5MJ/Nm3;

T f—入窑燃料温度(℃);入窑燃气温度为T f=20℃;

C f—入窑燃料的平均比热容(KJ/(Kg·℃))。查表, 20℃时发生炉煤气平均比热容C f=3.0 KJ/(Kg·℃);

x—设每小时发生炉煤气的消耗量为x(m3/h);

Q f=(Q net,ar+T f C f)x=(34500+20×3.0)x=34560x kJ/h

8.3.4助燃空气带入显热Q a

Q a=q v C a T a(kJ/h)

其中:q v,a—入窑助燃风流量(m3/h);前面燃烧部分计算得:q v=V a*x=11.682x (m3/h);

T a—入窑助燃风的平均温度(℃);助燃风用冷却带抽出热风,T a=20℃;

C a—入窑助燃风的平均比热容(KJ/(Kg·℃));查表,T a=20℃助燃风时平均比热容为:C a =1.30 KJ/(Kg·℃);

Q a=q v C a T a=11.682x×1.30×20=303.73x (kJ/h)

8.3.5从预热带不严密处漏入空气带入显热Q/a

Q a'= q v'× C a/× t a/

取预热带烟气中的空气过剩系数a g=2.5,已求出理论空气量V a=11.111 Nm3/ Nm3

烧成带燃料燃烧时空气过剩系数a f=1.05。

V a/=x×(a g-a f)×V a0=x(2.5-1.05)×11.111=16.11x (Nm3/h)

漏入空气温度为t a/=20℃,此时C a/=1.30 kJ/(Nm3·℃),则:

Q a/= q v/× C a/× t a/=16.11 x×1.30×20=418.88x (kJ/h)

8.3.6气幕、搅拌风带入显热Q s

取搅拌气幕风源为空气,其风量一般为理论助燃空气量的0.5-1.0倍,取为0.6倍。所以:V s=0.6q v=0.6×16.11x=9.67x (Nm3/h),设t s=20℃,查得C s=1.30 kJ/(Nm3·℃),则Q s= V s×C s×t s=9.67x×1.30×20=251.3x(kJ/h)

8.4热支出项目

8.4.1制品带出显热Q3

Q3=G3C3T3 (kJ/h)

出烧成带产品质量:G m=513 kg/h

出烧成带产品温度:t3=1320℃

查手册知,此时产品平均比热:C3=1.20 kJ/(kg? ℃)

则:Q3=G m×C3×t3=513×1320×1.20=812592 (kJ/h)

8.4.2硼板、支柱等窑具带出显热Q4

Q4=G4C4T4(kJ/h)

棚板、立柱质量:G b=141.4 kg/h

出烧成带棚板、立柱温度:T4=1320℃

此时棚板、立柱的平均比热:

C4=0.84+0.000264t=0.84+0.000264×1320=1.19 kJ/(kg·℃)

Q4= G b×C4×T4=141.4×1.19 ×1320=2264151 (kJ/h)

8.4.3 烟气带走显热Q g

Q g=q g C g T g(kJ/h)

烟气中包括燃烧生成的烟气,预热带不严密处漏入空气外,还有用于气幕的空气。用于气幕的空气的体积V s=0.90x (Nm3/h)

离窑烟气体积:q g=[Lo+(a g-1)×Vo]x+V s烟气温度为250℃

此时烟气比热C g=1.44 kJ/( Nm3·℃)

Q g=q g×C g×t g={[9.513+(2.5-1) ×11.111]x+0.90x}×1.44×250

=12610.7x (kJ/h)

通过窑墙、窑顶散失之热Q5

导热系数λ高温莫来石绝热砖=0.22W/(m℃)

纤维导热系数λ= 0.11W/ m℃

预热带、烧成带长度之和32m,窑顶散热面面积

A顶=2.1*32=67.2 m2热流密度=1085 w/m2

∴Q顶=1085*67.2=72912KJ/h

侧窑散热面积A=(1.115+0.780)*32*2=121.3m2热流q=734w/m2∴Q墙=121.3*734=89019.5KJ/h

Q5 = Q顶+Q墙=161931.5KJ/h

8.4.5 窑车蓄热和散失热量Q6

根据经验数据,取热收入的10%。

8.4.6 物化反应耗热Q7

8.4.6.1 自由水蒸发吸热Q w

Q w= G w×(2490+1.93×t g)自由水的质量G w=9.4kg/h

烟气离窑的温度t g=250℃。制品中AL2O3含量为19.655%

则可得:Q w=9.4×(2490+1.93×250)=27941.5(kJ/h)

8.4.6.2 其余物化反应吸热Q d

Q d= G1×2100×w(Al2O3) (kJ/h)

其中,G1—入窑干制品质量(Kg/h);G1=544 Kg/h;

2100—1KgAl2O3的反应热(KJ/Kg);

w(Al2O3)—陶瓷洁具结合剂中Al2O3含量占总质量的质量分数;

w(Al2O3)=19.65%;

Q r= G1×2100×w(Al2O3)=544×2100×19.65%=224481.6(kJ/h)

则物化反应总耗热为:

Q7=37156.3+477580.95=252423.1(kJ/h)

8.4.7 其他热损失Q8

根据经验数据,此项热支出占热收入的5%—10%

8.5 列热平衡方程式

由热平衡方程:热收入=热支出,有

Q1+Q2+Q f+Q a+ Q/a +Q s=Q3+Q4+Q g+Q5+Q6+Q7+Q8

得出:x=1983Nm3/h

9 冷却带的热平衡计算

9.1 确定热平衡计算的基准、范围

本次计算选用1小时为计算基准,以0℃作为基准温度。以冷却带为计算范围。

9.2 热平衡示意图

Q 3—制品带入显热;

Q 4—硼板、支柱等窑具带入显热; Q 9—窑车带入显热;

Q 10—急冷风带入显热与冷却带末端送入冷却风带入显热; Q 11—制品带出显热;

Q 12—硼板、支柱等窑具带出显热; Q 13—窑车蓄热、带出及散失之热; Q 14—窑墙、顶总散热; Q 15—抽走余热风带走热量; Q 16—其他热损失;

Q 9Q 10

Q 3Q 4

Q 11Q 12

Q 16

Q 13Q 15Q 14

年产860万件汤盘天然气隧道窑设计说明书

景德镇陶瓷学院《窑炉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年产860万件汤盘天然气隧道窑设计说明书

目录 前言 一、设计任务书 (4) 二、烧成制度的确定 2.1 温度制度的确定 (5) 三、窑体主要尺寸的计算.. 3.1棚板和立柱的选择 (5) 3.2窑长及各带长的确定 (5) 3.2.1 装车方法 (5) 3.2.2 窑车尺寸确定 (6) 3.2.3窑内宽、内高、全高、全宽的确定 (6) 3.2.4 窑长的确定 (7) 3.2.5 全窑各带长的确定 (7) 四、工作系统的确定 4.1 排烟系统 (7) 4.2 燃烧系统 (8) 4.3 冷却系统 (8) 4.4 传动系统 (8) 4.5 窑体的附属结构 (8) 五、窑体材料及厚度的选择 (8) 六、燃料燃烧计算 (12) 七、物料平衡计算 (13) 八、热平衡计算 (14) 九.冷却带的热平衡计算 (18) 十、烧嘴的选用 (21) 十一、心得体会 (22) 十二、参考文献 (23) 前言

隧道窑是耐火材料、陶瓷和建筑材料工业中最常见的连续式烧成设备。是以一条类似铁路隧道的长通道为主体,通道两侧用耐火材料和保温材料砌成窑墙,上面为由耐火材料和保温材料砌成的窑顶,下部为由沿窑内轨道移动的窑车构成的窑底形成的一种烧成过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陶瓷工业在人民生产、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陶瓷的发展与窑炉的改革密切相关,某一种特定的窑炉可以烧制出其他窑炉所不能烧制的产品,而有时需要一种特定的产品,就需要对其窑炉的条件加以限制,因此,配方和烧成是陶瓷制品优化的两个重量级过程,每个过程都必须精益求精,才能得到良好,称心的陶瓷制品。 隧道窑是现代化的连续式烧成的热工设备,以窑车为运载工具,具有生产质量稳定、产量大、消耗低的特点,最适合于工艺成熟批量生产的日用瓷。由于现在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为了节约成本,更好的赢取经济利益,就需要窑炉在烧成过程中严格的控制温度制度、气氛制度,压力制度,提高生产效率及质量,更好的向环保节能型窑炉方向发展。 所以,我们作为新一批的陶瓷制作学习者,要求经过这个设计周,全面了解一个合适,高校的烧成窑炉在生产实践中都应注意的问题,将自己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产进行紧密贴合。了解隧道窑的设计过程,和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

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 报告 设计题目: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年级专业:09级测控技术与仪器 化工、机械、食品等领域。温度控制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过程控制,有些工艺过程对其温度的控制效果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因而设计一种较为理想的温度控制系统是非常有价值的。本设计就是利用单片机来控制高温加热炉的温度,传统的以普通双向晶闸管(SCR)控制的高温电加热炉采用移相触发电路改变晶闸管导通角的大小来调节输出功率,达到自动控制电加热炉温度的目的。这种移相方式输出一种非正弦波,实践表明这种控制方式产

生相当大的中频干扰,并通过电网传输,给电力系统造成“公害”。采用固态继电器控温电路,通过单片机控制固态继电器,其波形为完整的正弦波,是一种稳定、可靠、较先进的控制方法。为了降低成本和保证较高的控温精度,采用普通的ADC0809芯片和具有零点迁移、冷端补偿功能的温度变送器桥路,使实际测温范围缩小。 1.1电阻炉组成及其加热方式 电阻炉是工业炉的一种,是利用电流通过电热体元件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来加热或者熔化元件或物料的热加工设备。电阻炉由炉体、电气控制系统和辅助系统组成,炉体由炉壳、加热器、炉衬(包括隔热屏)等部件组成。由于炉子的种类不同,因而所使用的燃料和加

热方法也不同;由于工艺不同,所要求的温度高低不同,因而所采用的测温元件和测温方法也不同;产品工艺不同,对控温精度要求不同,因而控制系统的组成也不相同。电气控制系统包括主机与外围电路、仪表显示等。辅助系统通常指传动系统、真空系统、冷却系统等,因炉种的不同而各异。电阻炉的类型根据其热量产生的方式不同,可分为间接加热式和直接加热式两大类。间接加热式电阻炉,就是在炉子内部有专用的电阻材料制作的加热元件, (4)电阻炉温度按预定的规律变化,超调量应尽可能小,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5)具有温度、曲线自动显示和打印功能,显示精度为±1℃; (6)具有报警、参数设定、温度曲线修改设置等功能。

隧道窑课程设计说明书最终版备课讲稿

隧道窑课程设计说明 书最终版

《无机非金属材料》 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 学号: 181000435 专业班级:材料10级(4)班 指导教师: 二○一三年九月四日

目录 一、前言..................................................... - 1 - 二、设计任务和原始数据........................................ - 2 - 2.1设计任务................................................ - 2 - 2.2课程设计原始数据........................................ - 2 - 三、窑体主要尺寸的确定........................................ - 3 - 3.1隧道窑容积的计算........................................ - 3 - 3.2隧道窑内高、内宽、长度及各带长度计算.................... - 3 - 四、工作系统的安排............................................ - 5 - 4.1预热带工作系统.......................................... - 5 - 4.2烧成带工作系统.......................................... - 5 - 4.3冷却带工作系统.......................................... - 6 - 五、窑体材料以及厚度的确定.................................... - 7 - 六、燃料燃烧计算.............................................. - 8 - 6.1燃烧所需空气量计算...................................... - 8 - 6.2燃烧产生烟气量计算...................................... - 8 - 6.3燃烧温度计算............................................ - 8 - 七、预热带和烧成带热平衡计算................................. - 10 - 7.1热平衡计算基准及范围................................... - 10 - 7.2预热、烧成带热收入项目:............................... - 10 - 7.3预热、烧成带热支出项目: ................................ - 13 - 7.4预热、烧成带平衡热计算................................. - 14 - 7.5预热、烧成带热平衡表................................... - 14 - 八、冷却带热平衡计算......................................... - 15 - 8.1冷却带热收入项目:..................................... - 15 - 8.2冷却带热支出项目:..................................... - 15 - 8.4冷却带热平衡表......................................... - 17 - 九、选用烧嘴及燃烧室计算..................................... - 17 - 十、排烟系统的计算及排烟机的选型 ............................. - 18 - 10.1排烟系统的设计........................................ - 18 - 10.2 阻力计算............................................. - 19 - 10.3 风机选型............................................. - 21 - 十一、结束语................................................. - 23 - 十二、参考文献............................................... - 23 -

热工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样本

热工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题目燃烧控制系统 专业班级: 能动1307 姓名: 毕腾 学号: 02400402 指导教师: 李建强 时间: .12.30— .01.12

目录 第一部分多容对象动态特性的求取 (1) 1.1、导前区 (1) 1.2、惰性区 (2) 第二部分单回路系统参数整定 (3) 2.1、广义频率特性法参数整定 (3) 2.2、广义频率特性法参数整定 (5) 2.3分析不同主调节器参数对调节过程的影响 (6) 第三部分串级控制系统参数整定....................... (10) 3.1 、蒸汽压力控制和燃料空气比值控制系统 (10) 3.2 、炉膛负压控制系统 (10) 3.3、系统分析 (12) 3.4有扰动仿真 (21) 第四部分四川万盛电厂燃烧控制系统SAMA图分析 (24) 4.1、送风控制系统SAMA图简化 (24) 4.2、燃料控制系统SAMA图简化 (25) 4.3、引风控制系统SAMA图简化 (27) 第五部分设计总结 (28)

第一部分 多容对象动态特性的求取 某主汽温对象不同负荷下导前区和惰性区对象动态如下: 导前区: 136324815.02++-S S 惰性区: 1 110507812459017193431265436538806720276 .123456++++++S S S S S S 对于上述特定负荷下主汽温导前区和惰性区对象传递函数, 能够用两点法求上述主汽温对象的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形式为 w(s)= n TS K )1(+,再利用 Matlab 求取阶跃响应曲线, 然后利用两点法确 定对象传递函数。 1.1 导前区 利用MATLAB 搭建对象传递函数模型如图所示:

隧道窑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一条年产卫生陶瓷万大件的隧道窑[25页].docx

本资料由皮匠网收录,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点击: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15432297.html, / 窑炉设计说明书 题目:设计一条年产卫生陶瓷12万大件的隧道窑

本资料由皮匠网收录,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点击: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15432297.html, / 一、前言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陶瓷工业在人民生产、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陶瓷的发展与窑炉的改革密切相关,一定结构特点的窑炉烧出一定品质的陶瓷。因此正确选择烧成窑炉是获得性能良好制品的关键。 陶瓷窑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间歇式窑炉,比如梭式窑;另一种是连续式窑炉,比如隧道窑。隧道窑由于窑内温度场均匀,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也为快烧提供了条件;而隧道窑中空、裸烧的方式使窑内传热速率与传热效率大,又保证了快烧的实现;而快烧又保证了产量,降低了能耗。所以,隧道窑是当前陶瓷工业中优质、高产、低消耗的先进窑型,在我国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烧成在陶瓷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烧成过程严重影响着产品的质量,与此同时,烧成也由窑炉的窑型决定。 在烧成过程中,温度控制是最重要的关键。没有合理的烧成控制,产品质量和产量都会很低。要想得到稳定的产品质量和提高产量,首先要有符合产品的烧成制度。然后必须维持一定的窑内压力。 最后,必须要维持适当的气氛。

本资料由皮匠网收录,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点击: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15432297.html, / 二、设计任务与原始资料 1课程设计题目 设计一条年产卫生陶瓷12万大件的隧道窑 2课程设计原始资料 (1)、年产量:12万大件/年; (2)、产品规格:400*200*200mm,干制品平均质量10Kg/件; (3)、年工作日:340天/年; (4)、成品率:90%; (5)、燃料种类:天然气,热值Q D =36000KJ/Bm3; (6)、制品入窑水分:2.0%; (7)、烧成曲线: 20~~970℃, 9h; 970~~1280℃, 4h;

工业锅炉热工控制系统-过程控制课程设计报告书

工业锅炉热工控制系统-过程控制课程设计报告书

目录 一、概述 -----------------------------------------------------------------------2 1.1工业锅炉概述 ----------------------------------------------------------------2 1.2国内工业锅炉发展状况 --------------------------------------------------------2 1.3国外工业锅炉发展状况 --------------------------------------------------------2 1.4工业锅炉的调节任务 ----------------------------------------------------------2 二、工业锅炉控制系统的基本任务和要求--------------------------------------------3 2.1给水控制系统 ----------------------------------------------------------------3 2.2过热蒸汽温度的调节系统 ------------------------------------------------------3 2.3燃烧调节系统 ----------------------------------------------------------------3 2.4锅炉的主要设计参数----------------------------------------------------------4 三、工业锅炉自动控制系统方案的设计----------------------------------------------4 3.1给水控制系统----------------------------------------------------------------4 3.1.1 锅炉汽包给水控制对象的特点 3.1.2锅炉汽包给水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 3.1.3测量给水控制系统仪表的选择 3.1.4给水控制系统的设计 3.1.5给水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SAMA图 3.2过热蒸汽温度的调节系统-----------------------------------------------------10 3.2.1过热蒸汽温度的调节系统对象的动态特性

核反应堆热工水力课程设计

一、设计要求 在设计反应堆冷却系统时,为了保证反应堆运行安全可靠,针对不同的堆型,预先规定了热工设计必须遵守的要求,这些要求通常就称为堆的热工设计准则。目前压水动力堆设计中所规定的稳态热工设计准则,一般有以下几点: 1.燃料元件芯块内最高应低于其他相应燃耗下的熔化温度; 2.燃料元件外表面不允许发生沸腾临界; 3.必须保证正常运行工况下燃料元件和堆内构件得到充分冷却;在事故工况下 能提供足够的冷却剂以排除堆芯余热; 4.在稳态额定工况和可预计的瞬态运行工况中,不发生流动不稳定性。 5.在热工设计中,通常是通过平均通道(平均管)可以估算堆芯的总功率,而 热通道(热管)则是堆芯中轴向功率最高的通道,通过它确定堆芯功率的上限,热点是堆芯中温度最高的点,代表堆芯热量密度最大的点,通过这个点来确定DNBR。 二、设计任务 某压水反应堆的冷却剂和慢化剂都是水,用二氧化铀作燃料,Zr-4作燃料包壳材料。燃料组件无盒壁,燃料元件为棒状,正方形排列,已知下列参数:系统压力P15.8M P a 堆芯输出热功率N t1820M W 冷却剂总流量W32500t/h 反应堆进口温度t f i n287℃堆芯高度L 3.60m 燃料组件数m121 燃料组件形式n0×n017×17 每个组件燃料棒数n265 燃料包壳外径d c s9.5m m 燃料包壳内径d c i8.6m m 燃料包壳厚度δc0.57m m 燃料芯块直径d u8.19m m 燃料棒间距(栅距)s12.6m m 两个组件间的水隙δ0.8m m UO2芯块密度ρUO2 95%理论密度旁流系数ζ5% 燃料元件发热占总发热份额F a97.4% 径向核热管因子 1.33 轴向核热管因子 1.520 热流量核热点因子= 2.022 热流量工程热点因子 1.03 焓升工程热点因子(未计入交混因子) 1.142 交混因子0.95 焓升核热管因子= 1.085

陶瓷隧道窑微机温度控制系统

陶瓷隧道窑微机温度控制系统 摘要 目前我国陶瓷隧道窑炉大多采用人工或简单仪表控制,要想使窑炉长期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是不可能的,造成产品合格率、一级品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陶瓷隧道窑炉是由预热带、烧成带和冷却带三个部分组成,瓷件烧成温度在1320℃左右,窑内温度场主要由烧成带12对喷嘴燃冷煤气产生,窑炉系统用8组风机来调节窑内的压力场。排烟风、助燃风将直接影响烧成带的温度场,急冷风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温度控制系统将采集的各点温度值,经A/D转换后与设定值进行比较,控制器输出经由D/A变换,变成 4~20mA形式模拟量输出给电动执行器,驱动蝶形阀调节喷嘴的煤气进给量,从而控制烧成带的温度。12只温度传感器与12个喷嘴一一对应。 关键词:MSP430F149单片机、热电偶,变送器、大林算法、 I2C总线、多路开关

一.总体方案设计 1.对象的工艺过程 陶瓷隧道窑炉是由预热带、烧成带和冷却带三个部分组成,瓷件烧成温度在1320℃左右,窑内温度场主要由烧成带12对喷嘴燃冷煤气产生,窑炉系统用8组风机来调节窑内的压力场。排烟风、助燃风将直接影响烧成带的温度场,急冷风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温度控制系统将采集的各点温度值,经A/D转换后与设定值进行比较,控制器输出经由D/A变换,变成 4~20mA形式模拟量输出给电动执行器,驱动蝶形阀调节喷嘴的煤气进给量,从而控制烧成带的温度。12只温度传感器与12个喷嘴一一对应。

窑温控制示意图 2.对象分析 被控过程传递函数s e s s G 403 o ) 251(25.2)(-+= 是一个大的延迟环节,而且温度的控制对系统的输出超调量有严格的限制,用最少拍无纹波数字控制器的设计,和PID 算法效果欠佳,所以本设计采用大林算法设计数字控制器。 3.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窑温控制在1320±10℃范围内。微机自动调节:正常工况下,系统投入自动。模拟手动操作:当系统发生异常,投入手动控制。 微机监控功能:显示当前被控量的设定值、实际值,控制量的输出值,参数报警时有灯光报警。 二、硬件的设计和实现 1.选择计算机机型和系统总线 本系统控制的回路12个,所以只需要一片微控制器即可实现,本设计采用TI 公司的MSP430系列单片机,MSP430 系列是一个 16 位的、具有精简指令集的、超低功耗的混合型单片机,有较高的处理速度,在 8MHz 晶体驱动下指

热工控制系统课程设计56223

热工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某直流锅炉给水控制系统设计 二○一○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部分多容对象动态特性的求取 (2) 第二部分单回路系统参数整定 (4) 一、广义频率特性法参数整定 (5) 二、临界比例带法确定调节器参数 (6) 三、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的作用 (9) 第三部分串级控制系统参数整定 (10) 一、主蒸汽温度串级控制系统参数整定 (10) 二、给水串级控制系统参数整定 (13) 三、燃烧控制系统参数整定 (15)

第四部分 某电厂热工系统图分析 ........................................................ 16 参考文献: (19) 第一部分 多容对象动态特性的求取 选取某主汽温对象特定负荷下导前区和惰性区对象动态特性如下: 导前区: 1 40400657 .12++-s s 惰性区: 1 1891542269658718877531306948665277276960851073457948202 .1234567+++++++s s s s s s s 对于上述特定负荷下主汽温导前区和惰性区对象传递函数,可以用两点法求上述主汽温对象的传递

函数,传递函数形式为n Ts K s W )1()(+=,利用Matlab 求取阶跃响应曲线,然后利用两点法确定对象 传递函数。 导前区阶跃响应曲线: 图1-1 由曲线和两点法可得: 657.1=K 637.28,663.0657.14.0)(4.01==?=∞t y 165.61,326.1657.18.0)(8.02==?=∞t y 2092.25.0075.12 121≈=??? ? ??+-=t t t n ,8.2016.22 1≈+≈n t t T 即可根据阶跃响应曲线利用两点法确定其传递函数:2 ) 18.20(657 .1)(+-= s s W 惰性区阶跃响应曲线:

07《窑炉课程设计》指导书

热工、无非、硅工艺专业 《窑炉课程设计》 指导书 周露亮编 2010年5月

目录 课程设计要求与说明 (1) 第一章窑炉制图规格 (2) 第二章窑体图 (9) 第三章尺寸标注 (13) 第四章窑炉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规范 (19) 第五章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22) 图1 隧道窑窑体主图 (26) 图2 隧道窑预热带典型断面图 (30) 图3 辊道窑窑体主图 (31) 图4 辊道窑窑体断面图 (33)

课程设计要求与说明 一、课程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实践延伸,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热工过程及设备》课程的最后总结,是教学重要的一环。要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能综合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解决实际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设计与绘图的基本技能,掌握窑炉设备的设计程序、过程与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设计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应围绕自己的题目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查阅资料,体验工程设计的过程,同时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窑炉设备的基本结构;掌握窑炉设备的工作原理、工程制图方法和编制设计说明书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理解窑炉设备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学生对课程设计题目应视作真正的任务,要求学生认真负责地进行设计,每一个计算数据和结构设计应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课程设计应作为学生的创造性成果,不能抄袭历届学生的设计,也不允许简单照搬现成的资料,要求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 三、课程设计题目、内容 1、设计题目:隧道窑设计 辊道窑设计 2、设计内容 (1)图纸:主体结构图及主要断面图。要求尺寸标注齐全,线条、文字、图例规范; (2)说明书:确定主要尺寸和工作系统,进行燃烧计算和热平衡计算,要求计算正确,编写完整,格式规范。

无机材料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无机材料工艺课程设计》 指导书 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编 2010年5月

目录 课程设计要求与说明 (1) 第一章窑炉制图规格 (2) 第二章窑体图 (9) 第三章尺寸标注 (13) 第四章窑炉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规范 (19) 第五章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22) 图1 隧道窑窑体主图 (26) 图2 隧道窑预热带典型断面图 (30) 图3 辊道窑窑体主图 (31) 图4 辊道窑窑体断面图 (33)

课程设计要求与说明 一、课程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实践延伸,目的是对学生学习《陶瓷工艺学》课程的最后总结,是教学重要的一环。要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能综合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解决实际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设计与绘图的基本技能,掌握窑炉设备的设计程序、过程与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设计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应围绕自己的题目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查阅资料,体验工程设计的过程,同时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窑炉设备的基本结构;掌握窑炉设备的工作原理、工程制图方法和编制设计说明书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理解窑炉设备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学生对课程设计题目应视作真正的任务,要求学生认真负责地进行设计,每一个计算数据和结构设计应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课程设计应作为学生的创造性成果,不能抄袭历届学生的设计,也不允许简单照搬现成的资料,要求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 三、课程设计题目、内容 1、设计题目:隧道窑设计 辊道窑设计 2、设计内容 (1)图纸:主体结构图及主要断面图。要求尺寸标注齐全,线条、文字、图例规范; (2)说明书:确定主要尺寸和工作系统,进行燃烧计算和热平衡计算,要求计算正确,编写完整,格式规范。

热工过程控制仪表课程实习与设计

《热工过程控制仪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自动化(热工过程自动化方向) 先修课程: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热工测量与仪表,自动控制理论 一、目的 热工过程控制仪表课程实习与设计是学习热工过程控制仪表课程后的一个重要的综合实践环节。 1.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综合运用热工过程控制仪表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仪表控制系统设计问题的能力。 2.学习仪表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仪表控制系统的一般规律。 3.进行仪表控制系统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查阅资料和手册、运用标准和规范,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绘图的训练。 二、基本要求 1.能从仪表控制系统功能要求出发,制订或分析设计方案,合理地选择传感器,变送器、调节器和执行机构。 2.能按工艺的控制要求,选择相关模块,设计的调节器的组态图,填写相关控制数据表。 3.能考虑仪表安装与调整、使用与维护、经济和安全等问题,对仪表控制系统的安装技术要求进行设计。 4.图面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尺寸及公差标注正确,技术要求完整合理。三、实践内容与时间分配 见表1。 表1

四、实践条件与地点建议 1. 实践基本条件要求 提供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专用教室,并能提供学生一定的实验设备、实验条件,条件允许的话提供学生到生产实践场所短期参观学习的机会。 2. 实践地点建议 校内专用教室、实验室及火力发电厂。 五、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 1. 能力培养 通过课程设计实践,能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综合运用热工过程控制仪表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仪表控制系统设计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环节中进行仪表控制系统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2. 素质提升 通过实践,深入掌握理论教学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实践环节,具备一名专业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六、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1.考核方式:考查 2.成绩评定:按平时表现,设计说明书及答辩三部分综合考核,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计分。其中:平时表现(30%),设计说明书(40%)答辩(30%)。

核反应堆热工分析课设

目录 一、设计任务 (1) 二、课程设计要求 (2) 三、计算过程 (2) 四、程序设计框图 (8) 五、代码说明书 (9) 六、热工设计准则和出错矫正 (10) 七、重要的核心程序代码 (11) 八、计算结果及分析 (17)

一、设计任务 某压水反应堆的冷却剂及慢化剂都是水,用二氧化铀作燃料,用Zr-4作包壳材料。燃料组件无盒壁,燃料元件为棒状,正方形排列。已知下列参数:系统压力 15.8MPa 堆芯输出功率 1820MW 冷却剂总流量 32100t/h 反应堆进口温度287℃ 堆芯高度 3.66m 燃料组件数 121 燃料组件形式17×17 每个组件燃料棒数 265 燃料包壳直径 9.5mm 燃料包壳内径 8.36mm 燃料包壳厚度 0.57mm 燃料芯块直径 8.19mm 燃料棒间距(栅距) 12.6mm 芯块密度 95% 理论密度旁流系数 5% 燃料元件发热占总发热的份额 97.4% 径向核热管因子 1.35 轴向核热管因子 1.528 局部峰核热管因子 1.11 交混因子 0.95 热流量工程热点因子 1.03 焓升工程热管因子 1.085 堆芯入口局部阻力系数 0.75 堆芯出口局部阻力系数 1.0 堆芯定位隔架局部阻力系数 1.05

若将堆芯自上而下划分为5个控制体,则其轴向归一化功率分布如下 表:堆芯轴向归一化功率分布(轴向等分5个控制体) 通过计算,得出 1. 堆芯出口温度; 2. 燃料棒表面平均热流及最大热流密度,平均线功率,最大线功率; 3. 热管的焓,包壳表面温度,芯块中心温度随轴向的分布; 4. 包壳表面最高温度,芯块中心最高温度; 5. DNBR在轴向上的变化; 6. 计算堆芯压降; 二、课程设计要求 1.设计时间为两周; 2.独立编制程序计算; 3.迭代误差为0.1%; 4.计算机绘图; 5.设计报告写作认真,条理清楚,页面整洁; 6.设计报告中要附源程序。 三、计算过程 目前,压水核反应堆的稳态热工设计准则有: (1)燃料元件芯块内最高温度应低于其相应燃耗下的熔化温度。 目前,压水堆大多采用UO2作为燃料。二氧化铀的熔点约为2805 ±15℃,经辐照后,其熔点会有所降低。燃耗每增加104兆瓦·日/吨铀,其熔点下降32℃。在通常所达到的燃耗深度下,熔点将降至2650℃左右。在稳态热工设计中,一般将燃料元件中心最高温度限制在2200~2450℃之间。 (2)燃料元件外表面不允许发生沸腾临界。

隧道窑课程设计

成都理工大学 隧道窑课程设计书 课程设计题目:设计一条年产卫生陶瓷10万大件的隧道窑 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姓名:朱廷刚 学号:20080204 指导老师:叶巧明 刘菁

目录 前言 (2) 一原始资料的收集 (3) 二窑型选择 (3) 三窑体主要尺寸的计算 (4) 四工作系统的确定 (8) 五窑体材料及厚度的确定 (10) 六燃料燃烧的计算 (11) 七用经验数据决定燃料的消耗量 (12) 八预热带及烧成带的热平衡计算 (13) 九冷却带热平衡计算 (18) 十烧嘴的选用及燃烧室的计算 (22) 十一烟道和管道计算,阻力计算和风机选型 (23)

前言 窑炉的设计计算,其基本原则都是一样的。掌握隧道窑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具有识固的能力,对其他窑炉的设计计算也就举一反三了。隧道窑的设计计算包括三大部分:1.窑体主要尺寸及结构的计算;设备的计算;3.通风设备及其他附届设施计算。2.燃料燃烧及燃烧隧道窑的设计计算工作且相当繁重,所以在计算过程中往往采用简化的经验数据。近年来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隧道窑设计进行了研究,使设计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例如,对窑墙传热,窑车不稳定传热,绕成带绕宪分布及各对烧嘴中照料的分配,预热带排拥口分布乃久对排姻口烟气量的分配等都可用电子 计算机设计计算。

一原始资料的收集 1.年产量:10万大件/年; 2.产品规格:400×200×200mm,干制品平均质量 3.年工作日:340天/年; 4.成品率:90%; 5.燃料种类:天然气,热值Q D=36000KJ/Bm3; 6.制品如要水分:2.0%; 7.烧成曲线:20℃~970℃,9h; 970℃~1280℃, 4h; 1280℃, 保温1h; 1280℃~80℃, 14h; 最高烧成温度1280℃,烧成周期28h. 二窑型选择 卫生瓷是大件产品,采用普通窑车隧道窑。 由于考虑到燃料为城市煤气,经过净化处理,不会污染制品。若再从窑的结构上加以考虑,避免火焰直接冲剧制品,所以采用明焰露袭的形式(制品不袭匣钵),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增加了产量,降低了燃科消耗,改善了工人操作条件,并降低了窑的造价,是合理的。 烧成制度:

串级控制过程控制课程设计

设计内容与设计要求 设计内容: 某隧道窑炉系统,考虑将燃烧室温度作为副变量,烧成温度为主变量,燃烧室温度为副变量的串级控制系统中主、副对象的传递函数分别为: G01(s)=1/(30s+1)(3s+1);g02(s)=1/((10s+1)(s+1)^2); 主控制器采用比例积分控制,副控制器采用比例控制。 设计要求: 试分别采用单回路控制和串级控制设计主、副PID控制器的参数,并给出整定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和阶跃扰动的响应曲线,并说明不同控制方案对系统的影响。

目录 第1章概述 (1) 第2章系统总体方案 (2) 2.1 隧道窑的结构 (2) 2.2 方案比较 (2) 2.3 方案选择 (4) 第3章系统控制参数的选择 (5) 3.1串级控制系统选择 (5) 3.1.1 主变量的选择 (5) 3.1.2 副变量的选择 (5) 3.1.3 操纵变量的选择 (5) 3.2 调节阀开关形式的选择 (6) 3.3 传感器、变送器的选择 (6) 3.4 控制器的选择 (7) 3.4.1 控制器控制规律的选择 (7) 3.4.2 控制器正、反作用选择 (7) 3.4.3 控制器选型 (8) 第4章系统调试 (10) 4.1系统参数的整定 (10) 4.2 系统仿真 (10) 第5章心得体会 (14) 参考文献 (15)

第1章概述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也向更高的档次发展,制造产品的工艺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为满足优质、高产、低消耗,以及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要求,做为工业自动化重要分支的过程控制的任务也愈来愈繁重。 在现代工业控制中, 过程控制技术是一历史较为久远的分支。在本世纪30 年代就已有应用。过程控制技术发展至今天, 在控制方式上经历了从人工控制到自动控制两个发展时期。在自动控制时期内,过程控制系统又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它们是:分散控制阶段, 集中控制阶段和集散控制阶段。几十年来,工业过程控制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无论是在大规模的结构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还是在传统工业过程改造中,过程控制技术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节省能源等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过程控制正朝高级阶段发展,不论是从过程控制的历史和现状看,还是从过程控制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来看,过程控制是朝综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以智能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主要手段,对企业的经营、计划、调度、管理和控制全面综合,实现从原料进库到产品出厂的自动化、整个生产系统信息管理的最优化。 本次课程设计是隧道窑的温度课程系统,而隧道窑是对陶瓷制品进行预热、烧成、冷却的装置。因为几个环节都涉及到温度的控制,因此隔焰隧道窑的温度是生产工艺的一项重要指标,温度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如果火焰直接在窑道烧成带燃烧,燃烧气体中的有害物质将会影响产品的光泽和颜色,所以就出现了隔焰式隧道窑。火焰在燃烧室中燃烧,热量经过隔焰板辐射加热烧成带。 另外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对工艺操作条件的要求更严格,对安全运行及对控制质量的要求也更高。而因为隧道窑温度的变化比较慢,所以滞后比较大。综上所述,须设计一套以温度为控制变量的控制系统。 该控制系统的生产工艺要求: ⑴可以实现对整个隧道窑的工艺流程的控制。 ⑵能够克服较大的滞后。 ⑶能够自动控制窑内温度,并达到所需精度。

核反应堆热工分析课程设计报告书详细过程版本

华扶#力*孑 课程设计报告 (20 13 一2014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核反应堆热工分析课程设计 题目:利用单通道模型进行反应堆稳态热工设计 院系:核科学与工程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实践核1101班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0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M 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王胜飞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周数:U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2014 年6月19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反应堆热工设计的任务就是要设计一个既安全可靠又经济的堆芯输热系统。对于反应堆热工设讣,尤其是对动力堆,最基本的要求是安全。要求在整个寿期内能够长期稳泄运行,并能适应启动、功率调和停堆等功率变化,要保证在一般事故工况下堆芯不会遭到破坏,甚至在最严重的工况下,也要保证堆芯的放射性物质不扩散到周围环境中去。 在进行反应堆热工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并确左的前提为: (1)根据所设计堆的用途和特殊要求(如尺寸、重量等的限制)选左堆型,确怎所用的核燃料、冷却剂、慢化剂和结构材料等的种类; (2)反应堆的热功率、堆芯功率分布不均匀系数和水铀比允许的变化范用: (3)燃料元件的形状、它在堆芯内的分布方式以及栅距允许变化的范H: <4)二回路对一回路冷却剂热工参数的要求: (5)冷却剂流过堆芯的流程以及堆芯进口处冷却剂流量的分配情况。 在设计反应堆冷却系统时,为了保证反应堆运行安全可靠,针对不同的堆型,预先规立了热工设计必须遵守的要求,这些要求通常就称为堆的热工设计准则。目前压水动力堆设计中所规左的稳态热工设计准则,一般有以下几点:< 1)燃料元件芯块内最高应低于英他相应燃耗下的熔化温度; (2)燃料元件外表而不允许发生沸腾临界: (3)必须保证正常运行工况下燃料元件和堆内构件得到充分冷却;在事故工况下能提供足够的冷却剂以排除堆芯余热: <4)在稳态额泄工况和可预计的瞬态运行工况中,不发生流动不稳左性。 在热工设计中,通常是通过平均通道(平均管)可以估算堆芯的总功率,而热通道(热管)则是堆芯中轴向功率最高的通道,通过它确定堆芯功率的上限,热点是堆芯中温度最高的点,代表堆芯热量密度最大的点,通过这个点来确?DNBR?J 热工课程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反应堆热工分析课程和英它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际知识,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设计,达到以下目的: 1、深入理解压水堆热工设讣准则: 2、深入理解单通道模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包括了平均通道(平均管)、热通道(热管)、热点等在反应堆设计中的应用; 3、掌握堆芯焰场的计算并求岀体现在反应堆安全性的主要参数:烧毁比DNBR,最小烧毁比MDNBR, 燃料元件中心温度及其最高温度,包壳表面温度及英最髙温度等; 4、求出体现反应堆先进性的主要参数:堆芯流量功率比,堆芯功率密度,燃料元件平均热流密度(热通量),最大热流密度,冷却剂平均流速,冷却剂出口温度等: 5、掌握压降的计算: 6、掌握单相及沸腾时的传热计算。 7、理解单通道模型的编程方法。 课程设计要求: 1.设计时间为一周;

《窑炉课程设计》指导书

热工、无非、材物、材化专业 《窑炉课程设计》 指导书 周露亮编 2014年9月 目录 课程设计要求与说明 (3) 第一章窑炉制图规格 (4) | 第二章窑体图 (10) 第三章尺寸标注 (13) 第四章窑炉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规范 (18) 第五章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21)

课程设计要求与说明 一、课程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实践延伸,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热工过程及设备》课程的最后总结,是教学重要的一环。要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能综合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解决实际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设计与绘图的基本技能,掌握窑炉设备的设计程序、过程与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设计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应围绕自己的题目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查阅资料,体验工程设计的过程,同时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二、课程设计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窑炉设备的基本结构;掌握窑炉设备的工作原理、工程制图方法和编制设计说明书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理解窑炉设备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学生对课程设计题目应视作真正的任务,要求学生认真负责地进行设计,每一个计算数据和结构设计应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课程设计应作为学生的创造性成果,不能抄袭历届学生的设计,也不允许简单照搬现成的资料,要求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 三、课程设计题目、内容 1、设计题目:隧道窑设计 辊道窑设计 2、设计内容 (1)图纸:主体结构图及主要断面图。要求尺寸标注齐全,线条、文字、图例规范; (2)说明书:确定主要尺寸和工作系统,进行燃烧计算和热平衡计算,要求计算正确,编写完整,格式规范。

重庆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 1 实验背景 (2) 2 实验介绍 (3) 3 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6)

1 实验背景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控制原理是相对于人工控制概念而言的,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制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在自动控制原理【1】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空间技术发展的需要,对自动控制的精密性和经济指标,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同时,由于数字计算机,特别是微型机的迅速发展,为控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他们的推动下,控制理论有了重大发展,如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贝尔曼的动态规划理论。卡尔曼的能控性能观测性和最优滤波理论等,这些都标志着控制理论已从经典控制理论发展到现代控制理论的阶段。现代控制理论的特点。是采用状态空间法(时域方法),研究“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时变和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现在,随着技术革命和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发展,已促使控制理论开始向第三个发展阶段即第三代控制理论——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发展。 在其他文献中也有所述及(如下): 至今自动控制已经经历了五代的发展: 第一代过程控制体系是150年前基于5-13psi的气动信号标准(气动控制系统PCS,Pneumatic Control System)。简单的就地操作模式,控制理论初步形成,尚未有控制室的概念。 第二代过程控制体系(模拟式或ACS,Analog Control System)是基于0-10mA或4-20mA 的电流模拟信号,这一明显的进步,在整整25年内牢牢地统治了整个自动控制领域。它标志了电气自动控制时代的到来。控制理论有了重大发展,三大控制论的确立奠定了现代控制的基础;控制室的设立,控制功能分离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CCS,Computer Control System).70年代开始了数字计算机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技术优势,人们在测量,模拟和逻辑控制领域率先使用,从而产生了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CCS,Computer Control System)。这个被称为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是自动控制领域的一次革命,它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特长,于是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能做好一切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被称为“集中控制”的中央控制计算机系统,需要指出的是系统的信号传输系统依然是大部分沿用4-20mA的模拟信号,但是时隔不久人们发现,随着控制的集中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失控的危险也集中了,稍有不慎就会使整个系统瘫痪。所以它很快被发展成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第四代过程控制体系(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处理器的普遍使用,计算机技术可靠性的大幅度增加,目前普遍使用的是第四代过程控制体系(DCS,或分布式数字控制系统),它主要特点是整个控制系统不再是仅仅具有一台计算机,而是由几台计算机和一些智能仪表和智能部件构成一个了控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