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一

1.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2.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⑴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⑵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⑶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⑷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3.民族理论的研究重点:民族发展研究为重点,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中心,以民族现实发展研究为主要内容。

4.民族问题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5.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⑴.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⑵.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⑶.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第二章

1.是谁最早把民族定义翻译介绍到中国?梁启超

2.民族定义:

⑴.斯大林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⑵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3.构成民族的六要素:①共同历史渊源。②共同生产方式。

③共同语言。④共同文化。⑤共同风俗习惯。⑥共同心理认同。

4.从民族自然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5.民族识别的重要性(意义):

⑴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是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⑵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⑶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6.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和就近认同。

7.个人能够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其民族成分在其18周岁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18周岁由本人决定,20周岁是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第三章

1、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到原始社会末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发生第一、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产品交换、阶级分化,为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2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是什么时候?

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到进入阶级社会时候。

3.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外在条件?

社会生产力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是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等是外在条件。

4、人们共同体发展序列及其区别是什么?

从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的发展过程,前四个阶段人们共同体是以血缘关系维系,而民族的人们共同体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

4、民族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途径(民族形成具体过程的三种形式)是什么?

希腊人式、罗马人式、德意志人式。

5、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

民族和国家同一历史时期产生,国家的产生有其迫切性,民族也相随而来,而且国家在民族产生过程中起了型铸民族的作用。这是人类社会最初形成民族(原生形态民族)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

6、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民族在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等现象形成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形成的过程为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次生形态民族形成(或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6、民族发展的定义

民族在自身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其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推动民族纵向质的提高和横向量的扩展,不断实现民族的自身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以及个体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7、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8、民族精神定义

民族精神是对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发展程度,表明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程度。

9、民族发展涉及的四个方面内容?

①民族的经济发展。②民族的政治发展。③民族的文化发展。④民族的人口发展。

10、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制约/影响民族发展的因素)?

民族属性、民族结构、民族素质、民族关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六个方面作用影响。

11、民族素质的定义?

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在长期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及民族自身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民族素质一般包括民族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意识素质和身体素质。

12、民族属性包含的内容?

民族自然属性和民族社会属性及民族生物属性,是民族作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历史发展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13、民族结构包含的内容?

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意识结构。

14、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民族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其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相对应,民族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15、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①民族的常态发展。②民族的异态发展.③民族的跳跃式发展。

16、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

民族趋同的趋势和民族性增强的趋势。

17、民族同化的定义: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18、民族同化的类型有哪些?

强迫同化,是指通过外在强制手段使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现象。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中,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

19、民族同化的特点?

(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

(5).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20、民族融和: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的最终消失。

21、民族消亡的前提条件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即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22、民族消亡的途径(一般规律性)

民族消亡是自然历史过程,是以一定物质性为基础的客观性、辩证性的过程,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各族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发展,是各族走向融合的必经途径。

第四章

1.民族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和作用。影响的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如对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歧视、侮辱问题)。

3.民族关系的本质

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是统治阶级民族与被统治阶级民族之间敌对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4.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制度之上的各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

5.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

政治平等团结关系、经济互助合作关系、文化共存繁荣关系、社会和睦协调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6.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

(民族利益)、(民族权利)、(民族发展)。

7.民族关系的特点?

(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现实反映性和折射性)、(平衡性和合理性)、(均等性和公平性)。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

①(民族平等)的不完善性;②(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③(民族互助) 的有限性;④(民族和谐) 的初步性。

9、世界民族关系总的发展趋势?

(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发展趋势,在局部地区存在一些民族间的矛盾冲突。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各民族平等团结、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总趋势。

①各民族间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②民族间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③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

11.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现状

①民族平等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不平等并存。

②民族团结趋势与民族分裂主义思潮并存。

③民族间合作发展与民族间竞争增强并存。

④民族共同发展的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趋势并存。

⑤民族间联系增多与民族意识、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

12.民族关系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

①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

②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保证。

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

第五章

1.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之、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2.试析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民族问题产生根由两个基本因素,一是民族特征的自然因素,即民族间在特征上体现出的差异所导致;另一是社会因素,即社会结构中,民族实体的地位问题,私有制社会里统治阶级民族与被统治阶级民族之间的对抗关系,社会主义社会里,阶级对抗消失,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体,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形成民族不平等的事实。

3.民族问题的特性: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敏感性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中体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对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①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的交织;②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的交织;

③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④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的交织。

6.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原因有哪些?

①民族特点、民族差别长期存在。②民族间事实不平等长期存在。

③国际间的阶级矛盾部分地通过民族问题加以反映。

④历史遗留的民族偏见、隔阂,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

⑤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长期影响。

7.“三股势力”: 暴力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

第六章

1.(多民族)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我国《宪法》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原因:历史上各民族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交流,或者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民族迁徙和人口大量流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各民族人口的自由迁徙和流动,形成了目前我国民族分布特点。这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结果。

3.如何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各民族共同建立了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和保卫国家领土完整。

三、各民族共同发展国家的经济。

四、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国家的灿烂文化。

五、各民族共同建立、建设了社会主义中国。

4.列举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

5.少数民族叙事长诗有哪些?

(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彝族的)《阿诗玛》。6.如何理解民族问题长期存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民族问题长期存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民族问题关系到

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章

1.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

关系中,处在同等的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是指各民族

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利、利益的平等。2.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含义

第一,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

有任何特权。

第二,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

利上完全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第三,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

的完全平等。

3.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

4.为什么说民族平等团结(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①民族发展的客观事实所决定。②民族问题的客观规律所

决定。

③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所决定。④无产阶级的

阶级利益所决定。

5.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是什么

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

6.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特点。

从人口及其分布角度,广、多、杂、散;

从地域性民族组成角度,多层次性、不平衡性、包容性、

可变性;

7.怎样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①保障法律赋予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②保障确定并拥有族籍的权利。

③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④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

⑤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及风俗习惯自由。

⑥保障拥有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第八章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的,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的,遵循宪法规定的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

3.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三个行政级别: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5.我国现有(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6.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相应的(各级人民政府)。

7.民族自治权:是国家根据统一和自治原则应该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也是自治民族根据平等自治的原则应该享有的权利。它并不意味着恩赐,也不意味着特权;它只是一种平等权利、民主权利。

8.如何理解民族自治权

(1)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2)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3)自治权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宪法和法律规定前提下的自主权。

(4)自治权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并行使的权利,它主要体现着实行区域组织的民族的自主管理权,但不仅仅是自治民族的权利;它同时体现着自治地方内其他民族的平等权利。

(5)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还包括地方性立法权等。

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2)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3)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4)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5)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10.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1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基层民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12.我国少数民族中有(44)个少数民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1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2)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3)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4)自治机关的

两重性。

(5)自治机关自治权利广泛性。

14.民族自治机关的民族化建设内容有哪些?

民族化的内容包括民族干部、民族语言文字、民族形式三个方面。

15.民族自治地方内协调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是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二是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三是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16.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建立民主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祖国的独立和统一;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促进少数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共同繁荣和发展;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发展。

第九章

1.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与民族地区特点相适应的特点和优点有哪些?(少数民族干部应具备哪些素养)

(1)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群众,同本民族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和“天然”的感情,熟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现状及特点,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了解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2)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往往把本民族的干部看做是本民族的代表,不仅愿意向他们倾诉心声、反映意见,而且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领导、建议和劝告,少数民族干部在本民族地区工作具有便利性。

(3)少数民族干部对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具有强烈愿望。对加快本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

2.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有哪些?

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起着桥梁作用、组织保障作用、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

3.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有何重要意义?

(1)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2)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3)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民族人民群众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才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4)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5)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靠保证。

4.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除了注意到民族干部的民族成分的特殊性外,还应注意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

5.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措施有哪些?

第一,加强理论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理论水平,努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革命化、建设。”

第二,加强素质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三,注重实践锻炼,加快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

第四,注重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

第五,中央军委十分重视军队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少数民族干部的主要要求是努力实现干部的“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第十章

1、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必要性是什么?

(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2).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3).少数民族地区在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是什么?

(1)、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

(2)、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国家的根本利益

3.民族工作的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如何理解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其精神实质就是要进一步凝聚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着力点就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是什么?

(1)、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

(3)、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到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

(6)、实行“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7)、要采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6.如何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①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方面必须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民族地区应结合本地特点,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所有制结构。

②要巩固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地区集体所有制经济。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

③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应鼓励个体、私营和外贸经济健康发展。

(2)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经济增长方式。只有如此,民族地区经济才能逐步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民族地区经济才能走上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快车道。

(3)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分配结构,完善分配方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7.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答: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

2、国家在政策措施方面实行优惠,从金融、财政、税收、投资、对外开放等方面给予民族地区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成果,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8、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答:1、来自西方的经济优势和科技竞争压力,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2、民族地区仍面临解禁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双重任务,面临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

9、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新思路是什么?)答:1、切实结合本民族本地区实际发展经济

2、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建立多元化的经济模式

3、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

第十一章

1.举例说明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1).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2).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3).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现阶段我国民族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1).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2).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3).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4)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3.国家在发展民族教育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1.民族教育的方向要明确,方针要正确;

2.认识领先,深化改革,加强领导;

3.增加投入,科学管理;

4.政策灵活,措施得当;

5.加强民族教育法制建设。

4.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5.民族文化根植于(民族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民族的历史发展水平).

6.举例说明民族文化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1.民族文化素质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文化素质较高民族的经济发展中,民族文化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并能创造名族经济文化良性循环机制,否则,经济发展因文化因素的滞后而不能取得好的社会社会效益;

2.民族文化素质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来提高民主主体的素质,是实现和民主政治的必要前提;

3.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实施的改革开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成败、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数民族人民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是使改革开放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4.民族文化素质对民族的思想素质、人口素质(包括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的提高都起着积极作用。第十二章

1.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

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

定性

2)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4)民族语言文字的交

融性

2.民族语言文字的作用?

1)对民族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2)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

重要作用

3)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民族稳定性的一个重

要因素,也是民族统一性的重要标志

4)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强制同化具有强大的抗拒

力,对民族生存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5)民族语言文字问题是民族问题中的敏感因素之

一,对民族关系发展有重要影响

3.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是什么?

1)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一律平等

2)主张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

3)主张各民族在自愿的基础上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4.如何理解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

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贯彻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政策。因为一是涉及民族平等权力的问题;二是涉及民族自身发展繁荣的问题,及语言和交际工具的问题

5.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措施有哪些?

1)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

族的语言简志

2)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3)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4)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发展和人才培养6.为什么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实行“双语教学”?133

双语教学是指在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中实施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也使用汉语言文字教学。汉语言文字既是我

国绝大多数人口使用的语言文字,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更是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媒介。因此,在对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母语教学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习和掌握汉语言文字,这对他们学习和掌握各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及时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十三章

1.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惯例。它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2.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

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

系。

2)经济原因。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经济生活,

包括经济条件、经济特点、生产发展水平更是密

切相关,它是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物质基础。

3)历史原因。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的历史遭

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社会斗争有密切的联

系。

4)宗教原因。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宗教信仰或迷

信观念有一定的联系,甚至有的直接来源于宗教,

相沿至今变为民族风俗习惯

5)文化原因。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的心理感

情、文化艺术等有密切联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着这些民族的禁忌、喜好等心理感情,以及

这些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程度和特点。

3.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民族性、群众性、传承性、变异性、敏感性。

4.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1)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

和推动作用(积极作用)

2)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

滞后作用(消极作用)

3)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中性作用)

4)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混合作用)

5.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6.党和国家为什么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采取尊重政策

1)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

影响。

2)民族风俗习惯问题也是个敏感的问题,对民族关

系有重要的影响

3)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时代是发展变

化的,改革必须尊重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愿望。

7.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必然性?

1)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是其自身发展之必然。民族

风俗习惯在自身不间断的发展进程中,为了维持

本系统的延续和稳定,除了传承和复制外,还必

须依靠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解机能——变异

2)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是我国社会改革之必需。因

为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风俗习惯变异

的速度加快了。

8.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途径;

1)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思想基

3)坚持改革开放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条件9.民族风俗习惯改革要注意的原则有哪些?

1) 坚持群众自愿; 2)注意调查研究

3) 遵循循序渐进; 4)尊重客观规律

第十四章

1.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为什么说在阶级社会宗教成为麻醉人民群众的精神武器?

1) 宗教对剥削压迫制度在理论、道德和感情上起着

论证和辩护的作用

2) 宗教让人们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天堂,要求人们自觉的忍受顺从现世的痛苦,从此换取死后的天国幸福。

3) 宗教为人们设想了一个虚幻的救世主,把人们的一切希望寄托于上帝和神的身上,使人们盲目崇拜,教人相信人类本身就是一个苦海,对于苦难的叹息和抗议,除了求助于上帝和神的恩赐外,再没有别的出路.

3.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长期存在的原因:

1)人们的思想认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客观存在,传统

的旧的习惯势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仍然没有消

除。

3)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虽然基本消

失,但社会根源的其他部分还没有消除。

4)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客观原因。

4.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什么?

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信仰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包括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的,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

5.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依据:

1)马克思列宁主义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对宗教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揭示了宗教产生发

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2)从我国宗教和宗教存在的实际情况来看,采取宗

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3)宗教信仰是信教群众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是

属于思想领域的认识问题。

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权利

5)宗教信仰自由是由我国的宗教信仰问题的特性决定的

6.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特点: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复杂性。

7.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他虽然采取了超人间的神秘主义形势而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但仍然要服从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一客观规律,依赖适应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

2) 党和国家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即全面正确的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活动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护。

3) 各个宗教的信仰者,绝大多数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

4) 新中国成立之后,清楚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实行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三自”(自养、自治、自传)方针,废除了宗教中的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奠定了基础。

8.如何理解宗教的“四个维护”?

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这四个维护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宗教界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普遍认识,是所有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民族学流派

民族学流派

————————————————————————————————作者: ————————————————————————————————日期:

一、进化论学派 产生时间:与人类学同时诞生, 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 产生基础:18世纪孟德斯鸠等的启蒙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物种起源》为标志的生物进化学说;18及19世纪的社会进化观 主要观点:认为人类同源,本质一致,有共同心理,因此产生同样的文化,社会发展有共同的途径,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代表人物及著作:摩尔根(L.Morgen):《古代社会》——社会进化泰勒(E.B.Tylor):《原始文化》——文化进化 斯宾塞(H.spencer):《社会学原理》;1852年就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早达尔文7年 巴斯蒂安:《历史上的人类》;文化、社会的时间序列;文化的纵向发展。

二、播化学派 产生时间:19S末至20C初形成于德国 基本理论:与“进化论”(evolutionism)对立的“传播论”(diffu sionism)——地理学家F.拉策尔“人类地理学派”观点影响。 创始人:R.F.格雷布纳 主要观点 文化圈学说:传播学派否定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创造性,将民族文化的进步、发展与各族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割裂开来,把文化现象看成是独立自在的东西,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物质文化、社会制度和宗教观念等)都是在某个地方一次产生的。一旦产生出来,便开始向外“传播”。各个文化现象传播到某个民族中间以后,便在那里机械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文化圈”(Kulturkreise)。——德奥 泛埃及主义:史密斯(Smith.William);佩里 认为文明中心只有一个:尼罗河流域 代表人物及著作:格雷布纳:《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 《民族学方法论》(1911);《民族学与历史》(1911);《民族学》(1923) 安克曼:《非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 施密特:《近代民族学及其起源、性质和目的》(1906);《南美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民族和文化》(1924);《民族学方法》(19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多选题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 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A.民族特征 D.民族意愿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CD )。 A.社会生产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 3.民族发展包括 ( BCD )等。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A.民族结构B.民族素质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 5.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 ABCD )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E.民族发展的促进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民族的活动中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地域B.民族D.经济E.文化 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辨析题

第一章绪论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 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关于民族观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正确、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第二章民族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包括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民族是在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心里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辩证的科学的运用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第三章民族发展 四、辨析题 1.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分化, 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它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错、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 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

————————————————————————————————作者:————————————————————————————————日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 -、单项选择题1.D2。C3。D4。C 5。C 6.B 7。C 8。D9。B1o。C 1.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民族之间矛盾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时期。 A。春秋战国B.秦汉C.南朝D.隋唐 3.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 A。氏族B.部落C。部落联盟D。民族 灶。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 )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C。民族群体之间D.民族个体之间 5.现今世界上共有..( )多个民族,居住在zO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A。1oo0o B。12000C。3000D。1000 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的问题上。 A.加强民族区域自治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C。提高文化教育水平D.扩大民族干部队伍 7。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 A。基本出发点B·前提C。根本原则D·总政策 8.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 )的中心环节。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B.加快民族地区发展C。缩小地区发展差距D.长治久安 9。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 )。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D·民俗文化 10。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 )。 A。原则性B·灵活性C。原则性和灵活性D。前瞻性 二、多项选择题11.ACDE 12。ABDE13。ABCDE14。BCE15。ACDE16.ABCE 17。ABC 18。BCDE 19。ABCDE 11。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方法D·对比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12。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民族特征B。历史依据C。现实依据D。民族意愿E。就近认同 13.民族同化的特点有()。 A。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B。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C。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 D。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E。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14.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A。民族团结的实现B·民族利益的照顾C。民族权利的保障D·民族经济的进步E。民族发展的促进 15。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 )。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6.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 ( )。 A。承认和坚持-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C。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D。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应尽义务方面完全平等E。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17。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8.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 A。民族教育与宗教的联系紧密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19.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为.. ( )。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第一章).doc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充题 Pl)l.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民族)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尺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尺族利尺族问题发展的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乂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最一般规律)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PD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P4)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來,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P2)4.尺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P2)5.尺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利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P3)l. (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B.重视政策的运用 C.理论和政策兼纳 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P7)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A)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 D.政治性 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尺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 )的问题。 A.尺族区域自治 B.民族发展C尺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尺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P2)l.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研究尺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尺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P5)2.尺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D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总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P6)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CE )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认真、全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 E.对尺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P3)4.尺族理论(ABCD)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 E.是一门新兴学科 四、辨析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小抄(已排版) 一、填充题 1.( 民族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2.(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 实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以要培养适当数量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4.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 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6.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 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7.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8.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9.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 位)和(权利)。 10.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 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11.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2.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 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1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5.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16.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 经济增长方式。 17.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 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8.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19.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 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0.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 反映。 21.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 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2.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 要所在。 23.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4.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 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25.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 际发展的(前提)。 26.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 证。 2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28.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9.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 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3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31.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 重要的意义。 32.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33.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34.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35.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 族。 3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37.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2019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2017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 )渊源和(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相同点: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不同点: (1)视野更加宽阔,更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从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可涵盖现今的绝大数民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答案解析

一、多项选择题 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ABCE )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D.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BC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民族教育( ABCD )。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E.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4.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BCDE )。 A.民族教育与宗教的联系紧密 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5.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BCDE )。A.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结构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6.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 )。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E.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7.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DE )。

A.独立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8.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BCDE )。 A.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进行民族识别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9.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D.回文六协 E.蒙文八协 10.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ABDE )。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C.宗教的传承和发展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11.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 ABCDE )。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12.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 ABCDE )。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13.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 ACDE )。 A.维护法律尊严 B.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14.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BCE ) A.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D.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 E.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15.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BCDE )。

【811+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南民族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中南民族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科目代码:811 使用学科(类别)专业(领域):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民族艺术 ……………………………………………………………………… 一、考试性质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是为中南民族大学招收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民族学人类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民族学人类学专业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学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民族学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包括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论两门基础课程和各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内容。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于民族学人类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民族学人类学的基本特点、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和原则,并具备能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描述、说明、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2.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考查的题型及其比例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解答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四、考查内容

第一部分: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脉络 一、古典进化论学派 (一)古典进化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概念 1.古典进化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 2.人类思维同一性 3.实证主义 4.单线进化论 5.万物有灵论 6.比较法、残存法 7.氏族、胞族、部落 8.古典进化论学派对母权制、内婚制、外婚制、父权制、图腾制度的研究 (二)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爱德华·伯内特·泰勒 2.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3.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三)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1.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学术贡献 2.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历史局限性 二、传播论学派 (一)文化传播论的主要理论和概念 1.文化的产生与传播 2.文化传播中的“借用” 3.文化圈 4.区域研究 (二)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弗里德里希·拉策尔 2.莱奥·弗罗贝纽斯 3.弗里茨·格雷布内尔 4.威廉·施密特 5.威廉·里弗斯 6.埃里奥特·史密斯和威廉·詹姆斯·佩里 (三)传播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三、历史特殊论学派 (一)历史特殊论学派主要理论和概念 1.对古典进化论和传播论的批判 2.构建人类文化和文明史 3.历史的方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

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正确的答案是“对”。 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 正确的答案是“对”。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55个。 正确的答案是“错”。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包括: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正确的答案是“对”。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44个。 正确的答案是“错”。

民族问题的发生、存在范围、民族问题表现形式是与民族特征相联系着的。民族问题发生在民族和民族之间,也存在于民族和民族之间,并不发生在、存在于民族内部。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并把它作为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正确的答案是“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权的行使。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采取了实际生活中的贯彻和保障措施,也进行了多次全国范围的民族政策再教育,注意反对和克服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正确的答案是“对”。 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 正确答案是:18个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正确答案是:经济利益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正确答案是: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个国家接壤。 正确答案是:10多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答案是:根本原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正确答案是:自治权的行使 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正确答案是:64%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个。 正确答案是:155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个。

电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述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论述题 论述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重要意义 1.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2.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3.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做好民族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1.民族与宗教的联系: a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宗教。 b.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对维系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存在,对民族的经济生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 c.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2.民族与宗教的区别: a.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属于思想意识范畴。 b.民族与宗教有各自的产生发展的规律。 举例说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的民族和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也是一个逐渐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部落内部的血缘联系逐步削弱,地域、财产因素逐渐加强,血缘溶合、语言交融、地域联片扩大、经济交换交流加强.心理因素包容过程加速进行,从而最终导致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具有语言、心理、地域,经济等方面共同特征的民族产生。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是从部落发展而来的。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次的民族分化、同化、组合。有的民族源头相同,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最后发展成不同的民族。如一般认为苗、瑶、畲等民族的形成是“同源异流”的结果。有的民族则是在历史的某一时刻,从某些民族中分离出来,溶合其它民族因素,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如回族的形成就是这种情况。 如何正确理解民族同化问题? 民族同化,就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同化现象是存在于民族发展整个过程的现象,只是不同时期的性质不同。历史上发生过民族同化现象,当今世界也存在民同化现象,将来也还会发生民族同类化现象。同族同化有两种类型:一是民族强迫同化, 就是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变化过程,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二是民族自然同化;它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 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现象,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如下: (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完成。 (5)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新市场营销法则助推企业成长 (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 (2)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3)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得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4)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 (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族 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中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实地调查被看作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 2、参与观察: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局内观察法”或“居住体验法”。是一种高层次的观察法。 3、专题调查:就是选择某一方面具体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或比较的调查研究,它与民族志调查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性更突出。(综合:先普遍采用书面调查法,普遍搜集各方面的资料,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初步分析、整理、审核,如果对某些内容有疑问或认为有遗漏时,再派人进行实地调查,加以澄清。) 4、自观与他观:自观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 他观的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 5、谱系调查法:这种方法又称谱牒分析法,指对被调查者的家谱、族谱和亲属制度的调查分析,对于调查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以及民族迁徙等都有价值。 6、人口学:是研究历史上各个社会阶段人口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这种研究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狭义的人口学只从数量角度研究人口自身的再生产过程,又称形式人口学;广义人口学不仅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并重,而且注意到人口与社会、经济、民族等其他方面的关系,在西方又称人口科学。 7、个案研究方法:以个人或家庭为调查研究的单位,通过对个案的调查,探求一个社区群体文化的构成。 8、跨文化比较研究:是人类学家在对从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取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宏观理论的研究与论证发现某种普通规律的研究方法。广义上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或文化所作的比较研究,如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狭义上是指默多克等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比较法,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利用人类关系区域档案,采用统计分析的手段,进行世界规模的跨文化比较。 9、历史民族学: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解释当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的一个学派。它可以称为一个学派,但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角度,一种方法。中国的历史民族学应以利用历史文献来阐释当前的社会文化现象为主要特点。 二、列举题 1、实地调查的特点 (1)社会性和多元性;(2)历史性和现实性;(3)实践性和探索性;(4)艰苦性和变化性。 2、实地调查的类型 (1)自观和他观;(2)宏观和微观;(3)社区和个案;(4)定性和定量;(5)专题和综合。 3、实地调查的具体方法 (1)观察与参与观察;(2)个别访问;(3)调查会;(4)问卷法;(5)谱系调查法;(6)自传调查法;(7)定点跟踪调查法;(8)文物文献搜集。 4、实地调查记录的方式 (1)影视记录;(2)录音记录;(3)文字记录。 5、实地调查的物质准备 地图、摄影设备、录音机、测量绘图工具、记录表格、证件、生活用品、药品、礼品。 6、民族社会学的特点 (1)强调现实而非历史,即主要关注现实的民族问题; (2)强调民族集团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各个民族集团自身; (3)注意结合集团与个人两个层次; (4)比较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 (5)在尽可能综合和忠实描述的基础上,力图解释种种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6)注意吸收、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7)注重实证研究; (8)结合政策研究; (9)结合社区发展研究; (10)关注一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关系总的发展趋势。

民族理论与名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一、填充题 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 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6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过程中的产物。 1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14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1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20 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