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74ls154功能表

74ls154功能表

74ls154功能表
74ls154功能表

74LS154 4线-16 线译码器/解调器

·将4 个二进制编码输入译成16 个彼独立的输出之一

·将数据从一个输入线分配到16 个输出的任意一个而实现解调功能

·输入箝位二极管简化了系统设计

·与大部分TTL 和DTL 电路完全兼容

原理:这种单片4 线—16 线译码器非常适合用于高性能存储器的译码器。当两个选通输入G1 和G2 为低时, 它可将4 个二进制编码的输入译成16 个互相独立的输出之一。实现解调功能的办法是:用4 个输入线写出输出线的地址,使得在一个选通输入为低时数据通过另一个选通输入。当任何一个选通输入是高时,所有输出都为高。

功能表:

H=高电平L=低电平×=不定

图1 74LS154 引脚功能图及逻辑图Absolute Maximum Ratings绝对最大额定值

Recommended Operating Conditions建议操作条件

图2 应用电路-LED驱动电路

国网笔试知识点详解 通信原理

1.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信息、数据和信号 信息是客户事物的属性和相互联系特性的表现,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或运动状态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的具体物理表示形式,具有确定的物理描述。 传输介质是通信中传送信息的载体,又称为信道 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 通信系统主要由5个基本系统元件构成,信源、转换器、信道、反转换器、信宿 源系统将信源发出的信息转换成适合在传输系统中传输的信号形式,通过信道传输到目的系统,目的系统再将信号反变换为具体的信息 通过系统的传输的信号一般有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种表达方式 模拟信号是一个连续变化的物理量,即在时间特性上幅度(信号强度)的取值是连续的,一般用连续变化的电压表示 数字信号是离散的,即在时间特性上幅度的取值是有限的离散值,一般用脉冲序列来表示 数字信号比模拟信号可靠性高,数字信号比较容易存储、处理和传输 数据通信的技术指标 1、信道带宽:是描述信道传输能力的技术指标,它的大小是由信道的物理特性决定的。 信道能够传送电磁波的有效频率范围就是该信道的带度 2、数据传输速率:称为比特率,是指信道每秒钟所能传输的二进制比特数,记为bps,常见的单位有Kbps、Mpbs、Gbps等,数据传输速率的高低,由每位数据所占的时间决定,一位数据所占用的时间宽度越小,则传输速率越高 3、信道容量: 信道的传输能力是有一定限制的,信道传输数据的速率的上限,称为信道容量,一般表示单位时间内最多可传输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C=Wlog2(1+S/N) C为信道容量;W为信道带宽;N为噪声功率;S为信号功率 S/N为信噪比,用来描述信道的质量,噪声小的系统信噪比高,信噪比S/N通常用10lg(S/N)来表示,其单位为分贝。 无噪声离散信道容量公式为C=2Wlog2L (L为传输二进制信号) 4、波特率: 是传输的信号值每秒钟变化的次数,如果被传输的信号周期为T,则波特率Rb=1/T。Rb 称为波形速率或调制速率。 R=Rblog2V V表示所传输信号所包含的离散电平数 5、信道延迟 信号沿信道传输需要一定的时间,就是信道延迟,信道延迟时间的长短,主要受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响应时间、通信设备的转发和等待时间、计算机的发送和接收处理时间、传输介质的延迟时间等的影响。 信道延迟=计算机的发送和接收处理时间+传输介质的延迟时间+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称

数据交换过程详解

数据交换过程详解 前言: 本文主要介绍数据交换过程中常用的数据交换方法和方式以及数据交换在新技术下所面对的“挑战”,方便大家深入理解数据交换过程。普元实施数据交换项目已有多年成功经验,本文也将分享大数据时代数据交换所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目录: 1、为什么要进行数据交换 2、数据交换存在的问题 3、数据交换面临的挑战 4、数据交换破解“数据孤岛” 5、总结 1.为什么要进行数据交换 企业大量的IT投资建立了众多的信息系统,但是随着信息系统的增加,各自孤立工作的信息系统将会造成大量的冗余数据和业务人员的重复劳动。企业急需通过建立底层数据集成平台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完成在企业内部的ERP、CRM、SCM、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其它重要的内部系统之间无缝的共享和交换数据。 数据是在流通、应用中创造价值的,这就涉及“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在实施数据交换的过程中,不同的数据内容、数据格式和数据质量千差万别,有时甚至会遇到数据格式不能转换或数据转换格式后丢失信息等棘手问题,严重阻碍了数据在各部门和各应用系统中的流动与共享。因此,对企业内各系统异构底层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已成为增强企业商业

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数据交换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数据服务的需求日趋迫切,如何有效的管理数据、高效的提供数据服务是目前企业对所面临的关键挑战。目前集团层面客户信息分散,各子公司之间的客户信息无共享。内部系统获取客户数据来源系统分散,方式多样难以管理,且获取客户数据时效性较低,供数标准不统一,缺乏统一的客户数据服务平台。 1.数据平台中数据内容繁多,难以全面掌控。 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营,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业务应用系统,有效的支撑了核心业务的创新和发展,但随着应用系统的增多,数据量和数据应用环境增大,在对这些数据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存在不合理、不统一的问题。 2.数据平台中数据的流转和逻辑过程复杂,难以追溯数据来源。 许多企业目前没有统一的数据资产标准,各业务系统中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不同部门同一名称数据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同一个数据可能又有不同的命名,数据有效交互和共享存在问题。存在部分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的问题,核心业务数据无法朔源,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较低,现有报表在建模时几乎每个报表都要重复建模,人为参与工作过多且层次复杂,无法高效的对流程及指标进行精确监控及分析,数据的利用效率和模型重复使用率较低。 3.业务部门对数据结构和质量无法管控 目前数据管控的发展方向和需求是由业务部门提出,但业务人员对公司复杂的系统无法进行全面深入掌握,特别是技术层面。为了使业务部门从数据结构到数据质量上更好的管控,梳理业务系统与数据库结构关系,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个人总结系列-46】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学习-数据包格式分析-传输过程-IP地址分类-网络设备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学习-数据包格式分析-传输过程-IP地址分类-网 络设备 1.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学习 1.1.1 对数据包格式的分析 由于在对包进行分析时都要参考数据包的格式,所以数据包的格式是相当重要的。在抓包时,首先是获得链路层的帧,根据帧头可以获得源mac和目的mac以及上层的协议。一般帧头是14byte,链路层帧的包头结构在程序中的表示如下: /* 6字节的mac地址*/ typedef struct mac_address { u_char byte1; u_char byte2; u_char byte3; u_char byte4; u_char byte5; u_char byte6; } mac_address; /* 14字节的ether帧头*/ typedef struct ether_header { mac_address dest_mac; mac_address src_mac;

u_short protocal; } ether_header; 根据帧头的长度将指针往后移,然后可以获得IP数据报的头部指针,根据报头信息可以获得源IP、目的IP、上层协议、头部长度、总长度等信息,IP数据报的头部格式如下图所示: 图2.2.2.1 IPV4头部格式 图2.2.2.2 IPV6头部格式 IPV4报文结构在程序中的表示: /* 4字节的IP地址*/ typedef struct ip_address { u_char byte1; u_char byte2; u_char byte3; u_char byte4;

} ip_address; /* IP头部*/ typedef struct ip_header { u_char ver_ihl; // 版本(4 bits) + 首部长度(4 bits) u_char tos; // 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 u_short tlen; // 总长(Total length) u_short identification; // 标识(Identification) u_short flags_fo; // 标志位(Flags) (3 bits) + 段偏移量(Fragment offset) (13 bits) u_char ttl; // 存活时间(Time to live) u_char proto; // 协议(Protocol) u_short crc; // 首部校验和(Header checksum) ip_address saddr; // 源地址(Source address) ip_address daddr; // 目的地址(Destination address) u_int op_pad; // 选项与填充(Option + Padding) } ip_header; 然后根据报头长度又可以计算出TCP或UDP的头部指针,根据TCP或UDP的头部信息可以获得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等信息,一般TCP的头部长度为20bytes,UDP的头部长度为8bytes,TCP和UDP的报文格式如下所示: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一、FTP客户端发送数据到FTP服务器端,详述其工作过程。两台机器的连接情况如下图所示: 详细解答如下 1.1、假设初始设置如下所示: 客户端FTP端口号为:32768 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物理层,指的是电信号的传递方式,透明的传输比特流。 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数据传送的单位是分组或包。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网络层负责点到点(point-to-point)的传输(这里的“点”指主机或路由器),而传输层负责端到端(end-to-end)的传输(这里的“端”指源主机和目的主机)。 1.3、数据包的封装过程 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两台计算机在不同的网段中,那么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 1.4、工作过程 (1)在PC1客户端,将原始数据封装成帧,然后通过物理链路发送给Switch1的端口1。形成的帧为: 注:发送方怎样知道目的站是否和自己在同一个网络段?每个IP地址都有网络前缀,发送方只要将目的IP地址中的网络前缀提取出来,与自己的网络前缀比较,若匹配,则意味着数据报可以直接发送。也就是说比较二者的网络号是否相同。本题中,PC1和PC2在两个网络段。 (2)Switch1收到数据并对数据帧进行校验后,查看目的MAC地址,得知数据是要

数据包从源到目的地的传输过程

数据包从源到目的地的传输过程 步骤1:PC1 需要向PC2 发送一个数据包 PC1 将IP 数据包封装成以太网帧,并将其目的MAC 地址设为R1 FastEthernet 0/0 接口的MAC 地址。 PC1 是如何确定应该将数据包转发至R1 而不是直接发往PC2?这是因为PC1 发 现源IP 地址和目的IP 地址位于不同的网络上。 PC1 通过对自己的IP 地址和子网掩码执行AND 运算,从而了解自身所在的网络。同样,PC1 也对数据包的目的IP 地址和自己的子网掩码执行AND 运算。如果两次运算结果一致,则PC1 知道目的IP 地址处于本地网络中,无需将数据包转发到默认网关(路由器)。如果AND 运算的结果是不同的网络地址,则PC1 知道目的IP 地址不在本地网络中,因而需要将数据包转发到默认网关(路由器)。 注:如果数据包目的IP 地址与PC1 子网掩码进行AND 运算后,所得到的结果并非PC1 计算得出的自己所在的网络地址,该结果也未必就是实际的远程网络地址。在PC1 看来,只有当掩码和网络地址相同时,目的IP 地址才属于本地网络。远程网络可能使用不同的掩码。如果目的IP 地址经过运算后得到的网络地址不同于本地网络地址,则PC1 无法知道实际的远程网络地址,它只知道该地址不在本地网络上。 PC1 如何确定默认网关(路由器R1)的MAC 地址?PC1 会在其ARP 表中查找默认网关的IP 地址及其关联的MAC 地址。 如果该条目不存在于ARP 表中会发生什么情况?PC1 会发出一个ARP 请求,然后路由器R1 作出ARP 回复。

步骤2:路由器R1 收到以太网帧 1. 路由器R1 检查目的MAC 地址,在本例中它是接收接口FastEthernet 0/0 的MAC 地址。因此,R1 将该帧复制到缓冲区中。 2. R1 看到“以太网类型”字段的值为0x800,这表示该以太网帧的数据部分包含IP 数据包。 3. R1 解封以太网帧。

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的分析

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的分析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互联网,我们电脑上的数据是怎么样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到另外的一台电脑上的呢?把自己的理解写一下,可能有很多细节还没有能的很清楚!希望在以后可以使之更加的完善!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指正. 我们知道现在的互联网中使用的TCP/IP协议是基于,OSI(开放系统互联)的七层参考模型的,(虽然不是完全符合)从上到下分别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其中数据链路层又可是分为两个子层分别为逻辑链路控制层(Logic Link Control,LLC )和介质访问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 )也就是平常说的MAC层。LLC对两个节点中的链路进行初始化,防止连接中断,保持可靠的通信。MAC层用来检验包含在每个桢中的地址信息。在下面会分析到。还要明白一点路由器是在网路层的,而网卡在数据链路层。 我们知道,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转换协议)被当作底层协议,用于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在以太网中,所有对IP的访问最终都转化为对网卡MAC地址的访问。如果主机A的ARP列表中,到主机B的IP地址与MAC地址对应不正确,由A发往B数据包就会发向错误的MAC地址,当然无法顺利到达B,结果是A与B根本不能进行通信。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在同一个网段的情况。假设有两台电脑分别命名为A和B,A需要相B发送数据的话,A主机首先把目标设备B的IP地址与自己的子网掩码进行“与”操作,以判断目标设备与自己是否位于同一网段内。如果目标设备在同一网段内,并且A没有获得与目标设备B的IP地址相对应的MAC地址信息,则源设备(A)以第二层广播的形式(目标MAC地址为全1)发送ARP请求报文,在ARP请求报文中包含了源设备(A)与目标设备(B)的IP地址。同一网段中的所有其他设备都可以收到并分析这个ARP请求报文,如果某设备发现报文中的目标IP地址与自己的IP地址相同,则它向源设备发回ARP响应报文,通过该报文使源设备获得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信息。为了减少广播量,网络设备通过ARP表在缓存中保存IP与MAC地址的映射信息。在一次ARP 的请求与响应过程中,通信双方都把对方的MAC地址与IP地址的对应关系保存在各自的ARP表中,以在后续的通信中使用。ARP表使用老化机制,删除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使用过的IP与MAC地址的映射关系。一个最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一、FTP 客户端发送数据到FTP 服务器端,详述其工作过程。两台机器的连接情况 详细解答如下 1.1、假设初始设置:客户端FTP 端口号为:32768、服务器端FTP 端口号为:21。 1.2、不同网络段上的两台计算机通过TCP/IP 协议通讯的过程如下所示: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物理层,指的是电信号的传递方式,透明的传输比特流。 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数据传送的单位是分组或包。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网络层负责点到点(point-to-point)的传输(这里的“点”指主机或路由器),而传输层负责端到端 (end-to-end)的传输(这里的“端”指源主机和目的主机)。 1.3、数据包的封装过程 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两台计算机在不同的网段中,那么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 1.4、工作过程 (1)在PC1 客户端,将原始数据封装成帧,然后通过物理链路发送给Switch1 的端口1。形成的帧为:注:发送方怎样知道目的站是否和自己在同一个网络段?每个IP 地址都有网络前缀,发送方只要将目的IP 地址中的网络前缀提取出来,与自己的网络前缀比较,若匹配,则意味着数据报可以直接发送。也就是说比较二者的网络号是否相同。本题中,PC1 和PC2 在两个网络段。 (2)Switch1 收到数据并对数据帧进行校验后,查看目的MAC 地址,得知数据是要发送给PC2,所以Switch1 就对数据帧进行存储转发,查看自己的MAC 地址列表后,从端口2 将数据转发给路由器的S0 端口。 (3)Router 收到数据后,先对数据进行校验,然后对IP 数据报进行分析,重新对数据进行封装,查看路由表后,从S1 端口将数据发送出去,此时得到新的数据帧如下: 注:目的IP 和源IP 地址不会被改的,改变的是MAC ,路由器会把远端的源MAC地址改成下一跳的MAC 地址,然后就发送出去 (4)Switch2 接收到Router 给它发送的数据后,进行校验后直接存储转发,查看自己的MAC 地址列表后,将数据帧从端口1 发送给PC2 服务器端。 (5)PC2 服务器端收到数据后,先进行校验,然后进行拆分,得到TCP 报文段,由此可以知道目的端口号是21,然后把数据交付给相应的FTP 应用进程进行处理。 二、在数据的传输中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1、针对数据链路层,传输的数据会出现差错或者丢失的问题,也有两端传输速度不同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答:首先我们假设主机A 向主机B 发送数据 (1)差错控制 差错控制方法分两类,一类是自动请求重发ARQ,另一类是前向纠错FEC,也叫前向纠错码(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简称FEC)。 在ARQ 方式中,当接收端发现差错时,就设法通知发送端重发,直到收到正确的码字为止,ARQ 方式只使用检错码。在FEC 方式中,接收端不但能发现差错,而且能确定二进制码元发生错误的位置,从而加以纠正,FEC 方式必须使用纠错码。常用的纠错码有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码和海明码等 例如:在数据帧中加上CRC,这样主机B 就可以检验所接收的数据是否有差错,如果有差错,那么主机

实验4-TCP数据包及连接建立过程分析

实验4TCP数据包及连接建立过程分析1.实验目的 1. 学习并分析TCP数据包的结构、含义 2.分析TCP连接的建立过程和数据传输过程。 2.实验设备与环境 1.Wireshark网络分析软件 2.实验文件“计算机网络-实验文件.cap” 3.相关知识 3.1 TCP 数据报结构 ●一个TCP 数据报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 ●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20 字节,是所有TCP数据报必须具有的。 ●在首部的固定部分的后面是一些可选字段,其长度是可变的。 3.2 TCP 连接的建立过程

● A 的TCP 向B 发出连接请求报文段,其首部中的同步比特SYN 应置为1,并选择 序号x (为了防止TCP syn 攻击,分组选择的是经过较复杂运算后得到的初始化序号,当然其相对序号应该视作是1),表明传送数据时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是x。 ● B 的TCP 收到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如同意,则发回确认。 ● B 在确认报文段中应将SYN 置为1,其确认号应为x + 1,同时也为自己选择序号 y(为了防止TCP syn 攻击,分组选择的是经过较复杂运算后得到的初始化序号,当然其相对序号应该视作是1)。 ● A 收到此报文段后,向B 给出确认,其确认号应为y + 1。 ● A 的TCP 通知上层应用进程,连接已经建立。 ●当运行服务器进程的主机B 的TCP 收到主机A 的确认后,也通知其上层应用进程, 连接已经建立。 4.实验内容 4.1 TCP数据包的结构和含义分析 打开文件“计算机网络-实验文件.cap”,这是一个包括204个分组的网络通信记录,详细记录了分组的序号、相对时间、源地址、目标地址、协议类型、内容,如图1是对第29个分组的详细信息。 图1 第29个分组的TCP数据包的解析 观察文件内第29个分组的TCP数据包详细信息,见图1。 ●它的前16位是1668,表示源端口是1668,是客户端的一般端口,(本机是客户端)●它的目的端口是0050(H)=8080,表明是访问服务器端的HTTP应用。 ●当前发送的数据首字节是0(相对值),表示为首发字节。它携带的数据包长度是0字 节,64(IP包全长,见IP包头的长度字段值)-20(IP首部长度)-44(TCP首部长度)=0字节,该TCP数据包未携带数据。 ●确认号字段为0,结合后面的ACK = 0,表明未携带确认信息。

网络数据包传输过程总结

网络数据包传输过程总结 一、数据包是如何在网络中传输的 我们电脑上的数据,是如何“走”到远端的另一台电脑的呢?这是个最基础的问题,可能很多人回答不上来,尽管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网络。这里我们以一个最简单的“ping”命令,来解释一个数据包“旅程”。 假设:我的电脑A,向远在外地的朋友电脑B传输数据,最简单的就是“ping”一下,看看这个家伙的那一端网络通不通。A与B之间只有一台路由器。(路由器可能放在学校,社区或者电信机房,无所谓,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具体过程如下------ 1.“ping”命令所产生的数据包,我们归类为ICMP协议。说白了就是向目的地发送一个数据包,然后等待回应,如果回应正常则目的地的网络就是通的。当我们输入了“ping”命令之后,我们的机器(电脑A)就生成了一个包含ICMP协议域的数据包,姑且称之为“小德”吧~~~~

2.“小德”已经将ICMP协议打包到数据段里了,可是还不能发送,因为一个数据要想向外面传送,还得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IP协议。IP要将你的“写信人地址”和“收信人 地址”写到数据段上面,即:将数据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别打包在“小德”的头部和尾部,这样一来,大家才知道 你的数据是要送到哪里。 3.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接下来还有部门要审核------ARP。ARP属于数据链路层协议,主要负责把IP地址对应到硬件 地址。直接说吧,都怪交换机太“傻”,不能根据IP地址直接找到相应的计算机,只能根据硬件地址来找。于是,交换机就经常保留一张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对应表以便其查找目 的地。而ARP就是用来生成这张表的。比如:当“小德”被送到ARP手里之后,ARP就要在表里面查找,看看“小德”的 IP地址与交换机的哪个端口对应,然后转发过去。如果没找到,则发一个广播给所有其他的交换机端口,问这是谁的IP 地址,如果有人回答,就转发给它。 4.经过一番折腾,“小德”终于要走出这个倒霉的局域网了。可在此之前,它们还没忘给“小德”屁股后面盖个“戳”,说是什么CRC校验值,怕“小德”在旅行途中缺胳膊少腿,还得麻烦它们重新发送。。。。。我靠~~~~注:很多人弄不清FCS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一、FTP客户端发送数据到FTP服务器端,详述其工作过程。两台机器的连接情况如下图所示: 详细解答如下 1.1、假设初始设置如下所示: 客户端FTP端口号为:32768

1.2、不同网络段上的两台计算机通过TCP/IP协议通讯的过程如下所示: 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物理层,指的是电信号的传递方式,透明的传输比特流。 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数据传送的单位是分组或包。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网络层负责点到点(point-to-point)的传输(这里的“点”指主机或路由器),而传输层负责端到端(end-to-end)的传输(这里的“端”指源主机和目的主机)。 1.3、数据包的封装过程

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两台计算机在不同的网段中,那么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 1.4、工作过程 (1)在PC1客户端,将原始数据封装成帧,然后通过物理链路发送给Switch1的端口1。形成的帧为: 注:发送方怎样知道目的站是否和自己在同一个网络段?每个IP地址都有网络前缀,发送方只要将目的IP地址中的网络前缀提取出来,与自己的网络前缀比较,若匹配,则意味着数据报可以直接发送。也就是说比较二者的网络号是否相同。本题中,PC1和PC2在两个网络段。 (2)Switch1收到数据并对数据帧进行校验后,查看目的MAC地址,得知数据是要发送给PC2,所以Switch1就对数据帧进行存储转发,查看自己的MAC地址列表后,从端口2将数据转发给路由器的S0端口。 (3)Router收到数据后,先对数据进行校验,然后对IP数据报进行分析,重新对数据进行封装,查看路由表后,从S1端口将数据发送出去,此时得到新的数据帧如下: 注:目的IP和源IP地址不会被改的,改变的是MAC,路由器会把远端的源MAC地址改成下一跳的MAC地址,然后就发送出去 (4)Switch2接收到Router给它发送的数据后,进行校验后直接存储转发,查看自己的MAC 地址列表后,将数据帧从端口1发送给PC2服务器端。 (5)PC2服务器端收到数据后,先进行校验,然后进行拆分,得到TCP报文段,由此可以知道目的端口号是21,然后把数据交付给相应的FTP应用进程进行处理。 二、在数据的传输中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1、针对数据链路层,传输的数据会出现差错或者丢失的问题,也有两端传输速度不同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答:首先我们假设主机A向主机B发送数据 (1)差错控制 差错控制方法分两类,一类是自动请求重发ARQ,另一类是前向纠错FEC,也叫前向纠错码(Forward Error Correction简称FEC)。 在ARQ方式中,当接收端发现差错时,就设法通知发送端重发,直到收到正确的码字为止,ARQ方式只使用检错码。 在FEC方式中,接收端不但能发现差错,而且能确定二进制码元发生错误的位置,从而加以纠正,FEC方式必须使用纠错码。常用的纠错码有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码和海明码等 例如:在数据帧中加上CRC,这样主机B就可以检验所接收的数据是否有差错,如果

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解析

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解析 比如有一个网络: 路由器A ======================= 路由器B | INTERNET | | | 交换机A 交换机B | | | | | | | | PC-A PC-B PC-C PC-D 1、PC-A、PC-B、PC-C、PC-D都有一个MAC地址,路由器是不是也有一个MAC 地址? 2、假设我们使用两层交换机,交换机就可以不要MAC地址?使用三层交换机的话交换机就有一个MAC地址吗? 3、假设我现在有一个数据包从PC-A发送到PC-C,请讲解一下数据转发的具体过程? 4、在这个网络中,PC-A、PC-C的MAC地址设置为相同的网络也能正常通信吗? 5、网关的设置是怎么回事呢? 1.某些带有以太或快速以太接口的路由器在这两种接口里会带有MAC地址,也就是说在路由器局域网接口才会有MAC地址,而MAC的实质是一种数据封装的类型;路由器有些也有广域网接口,广域网接口就没有这样的局域网地址,但也有类似数据封装结构,比如ppp,hdlc等。 2.不管是二层还是三层交换机,在每个交换机的交换接口都有一个MAC地址,但此MAC 地址不会在数据转发时起作用,我们通常所说的交换机通过MAC地址来完成数据交换是说交换机通过学习到下连的client的地址来完成数据转发服务。二层交换机是说此交换机只处理数据包中的第二层封装信息;而三层交换机是说此交换机集成了路由器与二层交换机的功能,可处理数据包中二层及三层信息。 3.数据包的发包路由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要首先了解数据包的封装结构。pc-a要发包给pc-c,如果pc-a没有知道pc-c的ip地址,则pc-a首先要发出一个dns的请求,路由器a或dns解析服务器会给pc-a回应pc-c的ip地址。这样pc-a关于数据包第三层的ip地址信息就全了:源ip地址:pc-a,目的ip地址:pc-c。下一步,pc-a要具体了解有关如何到达pc-c,则还要了解到达pc-c要经过的下一跳信息,pc-a会发出一个arp 的地址解析请求,路由器a会对pc-a的arp地址请求作出回应:要去往pc-c可以发包到自己这儿处理,然后回应路由器a的以太口MAC地址给pc-a,这样pc-a关于去往pc-c 的数据包的第二层信息也全了:源mac地址:pc-a的mac地址,目的mac地址:路由器的以太口mac地址。这样二三层信息收集完全,可以发包出去了。数据到达了交换机a,交换机a查看数据包的第二层目的mac地址,是去往路由器a的,就把数据帧发到路由器a,路由器a收到此数据包,首先查看此数据包的第三层ip目的地址,如果在自己路由表中有去往pc-c的路由,说明这是一个可路由的数据包,然后路由器要进行一个所谓的线内重写

计算机网络 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过程

计算机网络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过程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以及各层在其体系结构中的主要功能等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OSI参考模型中数据的传输过程。 在OSI参考模型中交换数据,首先由发送端的发送进程将数据交给应用层,应用层在数据的前面加上该层控制和识别信息,并将其传送到表示层。该过程一直重复到物理层,并由传输介质把数据传送到接收端,在接收进程所在计算机中,信息向上传送,各层的控制和识别信息逐层去掉,最后数据被送到接收进程。如图2-3所示,为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过程。 图2-3 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 在图2-4中,实线表示数据的实际传递,虚线表示数据的虚拟传递。如果主机A需要将数据从其应用进程发送到主机B的的应用进程,其数据传输过程如下: 在主机A的发送进程中,首先需要将数据送到应用层,加上应用层协议要求的控制信息AH(AH表示应用层控制信息),形成应用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再将应用层的协议数据单元传到表示层,形成表示层的服务数据单元,加上表示层的协议控制信息PH(PH表示表示层控制信息),形成表示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表示层的协议数据单元传到会话层,形成会话层的服务数据单元,加上会话层协议要求的控制信息SH(SH表示会话层控制信息),形成会话层的协议数据单元。依次类推,到达数据链路层后,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控制信息分为两部分,分别为控制头部信息和尾部信息,形成帧;将帧传到物理层,不再加任何控制信息,转换成比特流,并通过传输介质将其传送到主机B的物理层。 各层的协议控制信息,因协议和传送内容不同,分别有不同的内容和格式要求。主机B 的物理层将比特流传给数据链路层,将帧中的控制头部信息和尾部信息去掉,形成网络层的协议数据单元,然后,去掉网络层协议控制信息NH(NH表示网络层控制信息),形成网络层的服务数据单元。依次类推,直到数据传送到主机B的应用进程。

IP数据包的传输全过程详解

IP数据包的传输全过程详解 主机A与主机B通信,A Ping B,图:A-交换机-B,AB同一子网 (1)ping数据包用的是ICMP协议,IP协议的一个子协议,位于三层,包含A的IP,B的IP,三层进行IP封装成包,进入二层 (2)A,B处于相同子网,查看缓存中对与目的对应得B第2层mac地址,如果存在,直接进行第2层封装成帧,经物理层信号编码,以010*******这样的bits流传输在网络介质上。 (3)如果不存在B的MAC,则发送ARP广播请求B的MAC,ARP数据包经物理层进入交换机端口,需要进行源端口号学习,目的端口查找,B响应ARP请求,交换机又可以学习一目的MAC地址与哪个端口对应,在下次传送数据时就不再需要对所有端口进行广播了。B通过ARP单播把B的MAC响应给A,此时再返回(2)的处理过程。 (4)当再进行A与B之间数据包转发,将直接用B的MAC地址封装,数据转发得以高速交换 主机A与主机C通信,A Ping C,图:A-交换机-路由器M-路由器N-交换机-C,AC不同子网 (1)两个机器不在同一子网内,A要与目的C通信,A要向“缺省网关”发出ARP 包,而“缺省网关”的IP地址已经在A系统软件中设置。这个IP地址实际上对应路由器M的E0的IP地址。所以A对“缺省网关”的IP地址广播出一个ARP请求时,路由器M的E0口的MAC回复给A,此时A数据包的目的MAC替换为M的E0口MAC。 (2)MAC替换后,经物理层,传输到交换机物理层,再传到交换机数据链路层,再经数据数据链路层到物理层。 (3)经bit流传到路由器M的物理层,然后传到数据链路层,二层解封装,目的IP与路由器M三层IP路由表比较,若匹配正确,交给上层处理,否则会缓存数据包内容,然后根据目标地址查找路由表找到相关表项,得到NEXT HOP及出接口的MAC地址,用这两个地址作为新的目的及源MAC地址封装事先缓存的数据包,然后转发,这个过程称为帧的重写(REWRITE)。 (4)重复进行MAC替换后,在路由器N中,找到与目的IP匹配表项,若N中存在C对应的MAC表项,则数据传输到C网络层,否则N发送ARP广播请求C的MAC。 (5)当C收到A的数据包后,再从A到C进行一次反向MAC替换过程。反向过程中,每一步省略掉ARP请求NEXT HOP的MAC,因为MAC表已经建立起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