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评析说明类试题解题技术与案例

历史评析说明类试题解题技术与案例

历史评析说明类试题解题技术与案例
历史评析说明类试题解题技术与案例

评析说明类试题解题指导和示范模板

一、评析类(评述、评论……)

(一)评析的对象是史学观点:

1.答题模式:

第一步:叙述材料的史学观点;

第二步:明确自己的观点,对材料观点进行判断式定位,例如我认为材料的……观点是错误的(正确的;片面的,只看见某一方面而忽略了……方面),并简要说明原因;

第三步:进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论证(每个点最好列举2——3个材料提供的或是知道的经典史实);

第四步:总结升华(找出规律、按规律办事),回扣自己的观点,基本模式是综上所述可见……某某观点是正确的(错误的、片面的)。

例:(2012·全国课标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高考评分细则:

一、观点:4分赞成、反对、片面、错误等类似明确的观点字眼。

二、史实:4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史实)

反对:史实侧重点在于中国反应中的自我能动性,即从中国社会内部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因。

赞成:史实侧重点在于西方冲击与中国学习或对抗西方的对应性

片面:史实侧重点在于中国社会变迁是西方冲击和中国各种人物的政治斗争及思想文化相融合碰撞的产物,两种角度均涉及。

三、论证:4分

反对:1.谈及该模式思想基础为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论。2.运用内外因理论,指出内因是决定力量,该模式夸大西方冲击的外因作用,忽视中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3.及该模式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理论,是为西方对亚洲等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扩张行动辩护。

赞成:1.运用全球史观,谈及全球化过程中西方社会在近代的主导力量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趋同性。2.运用事物普遍联系观点和内外因理论,谈及联系中的中国发展,要具有世界眼光,通过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变革的先决条件,无法独立衍生出近代化,从而得出外因的巨大作用。

片面:兼而有之,对上述观点进行辩证、一分为二的分析,谈及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是中国内在动因主动改变和外部冲击的被动反应相结合的结果

示例一:

“冲击—反应”模式的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我赞成这种观点。

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

一、政治上,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清时期日益强化

二、经济上,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历代统治者采取措施,抑制商业的发展,稳固小农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中国国外市场的开拓。

三、思想上,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程朱理学的束缚下,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

四、外交上,中国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扼制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限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五、文化上,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字狱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所以说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

一、洋务运动,在西方的刺激下,中国方知“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二、维新变法运动是在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它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在此后中国更多的人追求民主,自由,为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而奋斗。

三、辛亥革命是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洋人朝廷的情况下爆发的,推翻了清王朝,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其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四、五四运动是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情况下发生的,在这次运动中,中国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发生的,这体现了工业革命后,西方的殖民扩张,促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而伴随着全球联系的加强,任何一个国家,封闭不是自保的最佳方案,只能使自己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所以必须主动的融入世界,寻求发展的途径。

示例二:

我反对这种看法,因为中国社会存在着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论据如下:

一、从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来看,主要是中国内部因素的积累。洋务运动在中央得到最高统治者西太后的支持,这是一场靠地方实力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活动。如果没有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洋务运动最终可能会突破“中体西用”的传统框架。

二、从百日维新发生的原因来看,百日维新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内部因素的积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形成。它们分别为百日维新的发生准备了经济、阶级和思想基础。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剧只不过是百日维新发生的次要原因。

三、从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来看,主要是中国内部因素的积累。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它们分

别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准备了经济、阶级、思想和组织基础。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弱点彻底暴露只不过是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发生而已。

四、从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来看,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内部因素的积累。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它们分别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政治、经济、阶级、思想基础。凡尔赛和约,中国主权遭受践踏,只不过是五四运动的发生的导火线。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存在着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西方的冲击只是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的外部因素,是中国发生剧烈变化的次要原因,不是主要原因。“冲击—反应”模式过分强调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化所起的作用,容易导致祟洋媚外的倾向。是欧洲中心论的表现,是为侵略者进行辩护的做法。

(二)评析的对象是历史事件:

第一步:概括事件发展历程;

第二步:分析发展、变化或不同等的原因

第三步:评价影响(一分为二、积极和局限、消极、不利);

第四步:总结升华(同评析史学观点)。

例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

参考答案: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根据阶段特征);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根据阶段特征和爱因斯坦成就);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根据材料);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根据材料概括推理得出)。(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

(2)尽量采取“总——分”答题方式:

①态度:一是普遍欢迎,引进宣传;二是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现在出现了态度变化的问题:由?

变为?)

②评析:

A.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

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6分)

B.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

保守思想。(11分)

(3)评析历史人物:概述其主要事迹——分析其阶段性或两面性的原因——评价其影响——总结升华(人都具有多面性和阶段性,是时代和个人价值观念变化的产物等,要理性看待、辩证评价等)二、提取信息说明类:

(一)依据材料分类:分为纵向(侧重于传承和变化创新)和横向两类信息(侧重共性和多样性)

1.纵向比较:传承——规律;变化——创新。

例:(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4分)

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如

历史史实角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

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

综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8分)

示例: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

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

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

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示例说明:本示例仅就教材出版时代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角度不再示例。)

(二)横向:依据问题分为先提取信息后对比和先对比后提取信息两种类型。

1、先提取信息后对比:

第一步:分别提取信息和分说明原因、影响;

第二步:对比异同;

第三步:总结升华。

例:(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

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参考答案: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

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4分)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

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评分说明:

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4分)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如

历史史实角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

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

综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8分)

示例: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

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

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

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示例说明:本示例仅就教材出版时代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角度不再示例。)

2.先对比后提取信息。

第一步:在对比中指出相同点或不同点(成对出现,如中国怎么样、西方怎么样;中国怎么样、苏联怎么样);第二步:分析不同或相同的原因;

第三步:总结升华(同上)。

三、论证类:

第一步:叙述出材料的的观点;

第二步:用事实和史实(材料和所学的都可以,既包括事件本身,也包括事件的影响)进行事论结合的论证;第三步:总结升华。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九年级(上)历史期末考质量分析 杨顺国 一、试卷分析: 1、基本情况: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题型包括单选题、材料解析题、探究活动题等。 2、考察范围:九上整册。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围绕中考。不论从题型设置还是题目创新意图上,都紧靠中考要求。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注重分析。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但是分析性较强,学生处理问题时有一定难度和灵活度,不死记硬背。 二、成绩分析: 最高分94分,高分段人数比之前略有减少,不及格人数略有增加。对于优秀学生,是展现才华的好时机,对于中等偏上学生,有较大挑战,需要较强的临场心态和应变能力,对于中等学生,是一次适当的刺激,对于基础薄弱学生,如果认真听课看书,想考及格也不难。具体情况如下: 班级科目参试人 数总分平均分及格人 数 及格率

56班历史41 2499 61 26 57.8% 57班历史40 2565 64.1 27 64.3% 56班数学41 1519 37 5 11.1% 三、考情分析: 1、展现优势: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时间、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大,且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材料及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04年1月10日,上午8:30—10:30,共90分钟】 云南省2014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一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军署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行中书省 D、理藩院 3、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此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某同学以新疆历史为研究主题,他应该选下列哪位人物为研究对象 A、左宗棠 B、邓世昌 C、刘永福 D、张自忠 5、“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抗日中心,民主能自救……”陈毅的这首诗反映了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的有关事实。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6、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一届人大召开 C、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计划完成 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这一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民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宪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甲乙丙 A、甲图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颁布 B、乙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丙图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文件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9、1953年新中国提出的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基本准则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下图是雅典公民大会上自由发言的情形。有资格参与这种场合发言的是 A、外邦人和全部公民 B、成年男性 C、广大奴隶 D、妇女 11、某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统率军队、决定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 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该宪法是 A、英国的1689年《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2、2013年俄罗斯人民迎来了十月革命胜利96周年,十月革命,俄国虽然是帝国主义链条 上最为薄弱的一环,但有着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具有优越的发生革命的成熟条件。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革命相结合 B、沙皇君主专制在政治上十分落后

九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九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 量分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九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总体结构与特点 1、试卷结构 本卷为开卷试卷,共两大题29个小题,总分100分,题型分选择题和综合题,分值比为50:50。1—25题为单项选择题,其中1—6小题是考查世界古代史,7—17小题是考查世界近代史,18—25小题是考查中国近代史,26—29小题为材料分析综合题,其中26小题13分,考查世界近代史,27小题10分,28小题13分,均考查世界近代史,29小题14分,考查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分值比为70:30. 2、试卷的主要特点 (1)立足基础,设计灵活 命题能紧紧围绕教材,以新课程历史课标为指导,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试题立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套试卷能够从书上直接翻阅到的题目很少,绝大部分的题目都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分析、比较、演绎、概括才能解答出来,试题内容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多变。 (2)时代感强,凸现时政热点 试题时代感在选择题第2、3、7、12、18、20、23、25题及综合题第28、29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分值为47分,约占总分的一半。内容联系到近期各地召开的两会及上海世博会,关键时期应对的改革,中日关系,两岸关系,中国的崛起等内容,尤其是是第29题,以中国的屈辱与崛起为线索,激起学生思考中国在当今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不得不保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实现

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这些题目紧扣时事,却又未脱离学生学习、知识及能力范围。 (3)概括性大,立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概括性大,突出表现在选择题5、7、8、11、18和四个材料分析题上。其中综合题均是大跨度,高概括题。第29题一个题目考了整个中国近现史的发展过程,可谓高度浓缩。这些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4)做到学科渗透,注重课程合作 在新课改中,每一个科目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地学习,他们相互渗透,相互整合。这份试卷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精神。如第28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表,说明问题,表达理解。这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二、考试质量及试题评价 1、成绩分析 参考人数64人,平均分,优秀率0,及格率61%。 2、从上述数据可看出,本卷试题总体偏易,能照顾大多数同学,特别是能够充分激起中下层水平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且试题区分度适中,较能看出优秀与中层生的差别。 三、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问题:尽管开卷,但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主要是某些学生对历史重视不够,缺乏兴趣,致使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愿了解。 2、未充分理解题意,盲目答题。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出现不应的错误。比如第20题,学生对关键词“继之”忽视,走马观花,以致出错。

2019高考历史特点类解题技巧

2019年全国卷选修一解题技巧(特点类)高考历史特点类解题技巧(一) 特点的归纳概括是高考历史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它主要通过对比或观察概括以发现、归纳历史的差异性或突出的方面。这一讲历史罗就来讲述这个问题。 那么,回答特点类的题目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思考呢?就让历史罗来告诉你:特点=本质+各方面状况+新发展、新变化+时间+目的+过程+程度+因素+性质+地位+作用+影响 具体来说就是: 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地域或领域、规模速度等)+新发展、新变化(比较)+时间(时间早晚、经历时间长短)+目的+过程+程度(彻底、局限性)+因素+性质+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 如: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专制是实,民主立宪是虚,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本质+局限性) 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特点:不结盟(新发展)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新变化)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时间+范围+作用) 商鞅变法的特点: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程度+方式+目的+本质+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曲折发展(过程)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因素)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点: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从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广大西部和内陆十分稀少;从部门来看,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从实力来看,民族工商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正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才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的一面,又具有对中外反动势力依赖和妥协性的一面;从产生原因来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不是中国自身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到足够程度的结果,而是在“外力”即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下提前产生的一个“早产儿”。(性质+地域+阶级属性+因素)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继承性、实用性、领先于世(地位) 1.(2010年天津卷·12)(40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备课组长:武宇红 一、教学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得,本次历史期末考试均分66.71,优秀率为14.01%,及格率为74.15%,期中考试优秀率10.63%,及格率85.99%,由此数据可看出学生文理科的偏科现象逐渐显示。各班级均分最高71.63分,最低64.43分,相差7.2分,除去3班外,各班相差不大,相差在3分之内。这是近两个月以来,基本上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位教师认真二次备课上课的成果。 二、试卷分析: 1、试卷以现行教材为依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题目容量适中,难度适中,无怪题、偏题,试卷中还出现了一些多次做过的题目。 2、试卷组成和结构:本次试卷分为选择题、材料问答题,两者比例为6:4。题型仍采用单项选择题与材料题两大类;单项选择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材料题有2大题,共40分。 三、学生出错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仍然是一个大问题,70分以下的学生,尤其是不及格的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记忆模糊。 (2)审题不清,很多学生存在看题只看一半就做题的坏习惯,看题不够全面。 (3)理解不到位,选择题题意与每项选项理解不够透彻,对于知识点的本质理解以及教材相关知识理解不到位。

(4)利用史料的能力不够好,不能全面利用材料,不能通过材料分析出题目要求的答案,有较多同学经常脱离材料作答。 (5)学生逐渐显示出文理偏科的现象,不能很好的利用课堂时间,学生作业完成也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6)课时紧张,几乎没有时间来给学生讲解题目,而历史学科的性质却是每堂课的知识容量都很大,很难实现在课堂上落实题目的目标。 四、以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集体备课,认真编写教学案和批改作业。当没有时间落实题目讲解时,课堂的有效性及作业的批改显得尤为重要。 (2)强化基础知识巩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多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基础知识,将书本知识条理化。 (3)加强课堂管理,从学生考试成绩的状况结合学生平日课堂的表现得出,课堂纪律的良好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以管理促教学,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在课堂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将历史对学生思维提高的重要性渗透于课堂之中。并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更加爱上这门课。 (5)平日讲课多注重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答题习惯,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6)从本次考试数据可知,历史科目优秀率相对较高,及格率相对较低,今后的目标就是保住优秀率并有所提高,关注那些想学却不知道怎么学的学生,严格执行学校“提高、促中、帮困”的教学理念。

【高考主观题答题技巧——特点类题目】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2015年4月14日打印】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指导-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 设问呈现: 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角度一,针对某一历史知识设问,如根据材料总结法家思想的特点。 角度二,针对某一历史知识的某一方面设问,如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兴建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角度三,针对两项或两项以上历史知识设问,如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 答题模版: 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如西班牙内战开始时属政府与叛乱势力的内战,后由于德国干涉而发展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会议的影响直至今天,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因此该会议具有影响深远的特点。 范例运用: [例] 材料1: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状态……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 材料2:19世纪30年代英国制定了新的《济贫法》,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材料3: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后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 (1)依据材料2,分析英国政府为解决材料1中存在的社会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3,概括二战后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 [解析]第一步,审清设问。第(1)问要求回答的是“措施”及其“特点”,问题主体是“解决材料1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有两个限制性条件,即回答依据(材料2)、采取措施的力量(英国政府)。第(2)问要求回答的是“特点”,问题主体是发达国家福利制度,限制性条件是回答依据(材料3)、时间(二战后)。 第二步,套用“答题模板”。材料2、3都重点介绍了英国政府的社会保障措施,第(1)问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答题模板,从做法上总结(自愿原则);第(2)问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答题模板,主要从依据、涉及面方面总结。 第三步,提取材料中的信息“以自愿为主”“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 [答案] (1)措施:推行社会保障措施。 特点:以自愿为主。 (2)特点: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保障的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尝试运用: 1.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材料2: (1)依据材料1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2)与材料1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你怎样评价? 解析:第一步,审清设问。第(1)问要求据材料1回答“核心内容”和“特点”;第(2)问要求在比较材料1、2的基础上,总结材料2中课程内容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 第二步,套用“答题模板”。根据材料,结合答题模板,第(1)问的“特点”应从目的、内容两方面思考,第(2)问的“特点”根据课程内容总结。 第三步,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第(1)问由材料1中的“学而优则仕”和“男儿欲遂平生志”可知读书人的“平生志”是做官;由“六经勤向窗前读”可知所读之书主要为“六经”(儒家经典)。第(2)问中材料2与材料1的对比主要是课程内容上的比较,材料1中课程内容为“六经”,而材料2中,除经学外,还有多门社会与自然方面的课程,可见课程内容有同有异。 答案: (1)儒家学说(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2: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3: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1)简析材料1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历史解题方法

③文学作品能反映作者生活时代的特征 ,可作为史料 ,但要注意甄别。 高中历史解题的理论依据】 : 、什么是历史学 ? 历史学又称 “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门类。 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已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科。 具体讲 ,历史学是按照 一定的历史观点 (史 观),利用历史资料( 史料 ),研究已往的客观历史过程 ,并用语言文字或图像把它表示出来的一门学问。 “史实”“史识 ”“史论 ”是构成历史学 的“三要素 ”。 史实 是根据史料复原的事实。 史识 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 ,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 ,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史论 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示例: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 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 ,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即主张民贵君轻;又 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 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问题:(6 分)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抄在答题纸 )(2 分)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抄在答题纸上) ( 2 分)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抄在答题纸上) ( 2 分) 二、什么是史料 ? 史料是指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残留或保存下来的各种痕迹、实物和文字资料 ,是指研究或讨论历史时可以作为根据的东西 ,是指有助 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 ,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 ,从中归纳出明确的概念 ,并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 ,最后得出科学 的结论。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考证 ,才能对历史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史料分类 按表现形式 :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民俗史料。按学术价值 : 直接史料、间接史料 (或称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 )。 1. 文字史料 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 ① 以纸张为载体的 :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 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 ,书籍、报纸、杂志、信件等。 ② 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等。 (2)价值 是最主要的史料载体 ,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性 ① 文字资料无法反映前文字阶段的人类历史。 ② 往往受到 个人因素 (个人立场、个人修养、感情好恶 )、政治因素 (政治权势篡改历史 )、时代因素 ( 研究方法、角度 )的影响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

九年级历史期末质量分析

《临渭区2017-20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教研分析报告》 阎村一中九年级历史 一、试题命制情况分析: 1、命题内容分析 本次历史试卷以《历史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命题,所考查内容为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内容及下册课本部分内容,与往年期末质量调研考察范围有所调整。 2.题型及题目的呈现方式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最大限度地与中考接轨。本次试卷共分选择题本次试卷共分两大部分:1、单项选择题(44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运用历史知识辨析选项的能力。2、材料分析题(56分)。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分析题两种题型。分值分配合理,学生基本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 3.试题质量与难度分析 本次试卷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阅读能力,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素养历史人文,题量适中,便于学生在60分钟内完成。在单选题中,大都是考查较简单的单一知识点,学生一眼就可看出答案,只有少数的几道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须在掌握较好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作答,材料分析题的小题设计也是如此。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学生若只是死记课本知识是难以作答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悟后作答。如问题探究题第24题的第(4)小题,学生读完题后,仿佛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较快作答。侧重考查学生的读题能力。如选材料分析题中的第23题,学生如果审题不仔细,就会回答错误。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学生成绩分析 我校九年级共两个班,学生普遍不太理想,以抽样调查的中等生为例,选择题正确率不到三分之二,材料分析题正确率也比预期的有所降低。 2.学生答题的得失分情况分析 单选题得分率相对较高,其他两个题型失分率较高。单选题得分平均在24.8分,问题探究题得分平均在14.1分。其中正确率最高的是选择题第1、3、4、6、7、8、10、14、15题。正确率最高的问题材料分析题题中的第24题的第(1)、(3)、(4)小题;材料分析题的23题失分率最多。 3.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问题: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薄弱、混乱。主要是某些学生对历史重视不够,缺乏兴趣,致使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愿了

2016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2016年夏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2016.6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限定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40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题选出答案后,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必须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1.山东号称“齐鲁”,这一称谓源自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2.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曾经是百官之首。废除了丞相制度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3.近代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新学伪经考》 4.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 A.江西境内B.贵州境内C.陕西境内D.甘肃境内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村民自治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指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D.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7.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雅典在政治领域对西方社会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A.代议制度B.城邦制度C.民主政治D.法律体系 8.1967年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成立了 A.欧洲共同体B.上海合作组织C.欧洲联盟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9.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 A.农业的发展B.印刷术的改进C.商业的繁荣D.陶瓷业的进步 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下列属于其“进步”表现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1.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亿3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这一 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是 A.民国政府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B.民国的建立激发了资产阶级投资热情C.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逐步实行A.农业合作化B.现代企业制度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数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这里的“它”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凯恩斯主义 14.罗斯福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时说“我向你们保证,我誓为美国人民实现…新政?”。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01异同型(比较型)试题 一.什么是异同型(比较型)历史试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有些试题,题干中无“比较”、“异同”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二.异同型(比较型)历史选择题解题指导 1.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四个步骤: (1)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2)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3)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4)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2.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主要方法 (1)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2)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3)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时要善于运用相关哲学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4)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5)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3.异同型(比较型)非选择题的主要分类、设问模式及答题思路(1)求异类:比较历史事件的不同特点或差异。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不同?(X分)”。 【答题思路】首先明确比较角度,然后就两者分别做答。“前者……,后者……”。(2)求同类:比较事件的共性或相似性。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相同点?(X分)”。【答题思路】提示比较角度,用“都……”,条目清晰。 (3)“变化”类:在比较中探索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指出……变化?(X分)” 【答题思路】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 4.未指明比较点时一般要思考的比较点 在没有指明比较点的情况下,一般从背景(原因)、性质、方式、特点、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并选择最为突出的三至五个方面进行比较,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也不要面面俱到。同时答题时要根据比较点,对应性的回答。 02目的型试题

历史答题技巧

做好三步,历史材料题准能得高分 历史材料题是不少同学学习历史的拦路虎,纵观近些年的试卷,我们可以看出当今历史材料解析题具有如下特点: 1、能够很好的阅读理解材料; 2、能比较完整的完整准确提取有效信息; 3、能够快速的联系书本知识迁移与运用; 4、能够明确的根据设问要求进行分析说明。 如何才能的高分呢?下面的这篇文章理论性较强,但是读懂了,你的成绩将会突飞猛进。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 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 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

忙答题的毛病。 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简单说,读题要做到三读:读题引、读正文、读出处。 二、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

(完整)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48279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质量分析 马关县第二中学校谢青交 一、考试基本情况和试卷分析 此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八年级上册前三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本次考试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所学三个单元的知识点都基本覆盖到,难度适中。试题结合初中学生实际,力求体现本学科的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试题取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有限信息,适当拓展。试题内容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有机融合与渗透,以便能准确地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题型比例分析:本套试题共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2个题型。选择题25题,每小题2分,占50分,;材料分析题4题,占50分。 2,内容比例分析: 通过对试卷细致分析,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重点较为突出,符合考试标准。 二、得失分析: 第一题为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这对于我们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新的课改方案提供了优良的传统和良好的前提保证。 第二题材料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学生的水平

不一,结果丢分较多。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历史学习与考试的各项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其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依然存在。说明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另外,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总之,学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表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基础知识是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谈。 2、加强对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可能为未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试卷反思 1.课堂上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对重点知识、热点问题扎扎实实要求学生过手,务必牢固掌握,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2.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并根据自已班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课堂效益。 3.引导学生熟读课本,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为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和课改的要求,有计划地长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历史特点类解题技巧培训课件

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规模速度)+新发展新变化(比较)+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 所附两篇文章,一是叶小兵教授的《特点的归纳》;一篇是旧文综高考复习时一位老师的文章,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可供你参考。 附1: 特点的归纳 在我听过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感觉有一个问题需要探讨,就是对教学内容所涉及史事的特点如何进行归纳和把握。以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个专题的第一课题为例,教学内容涉及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些老师在教这部分内容时,主要讲述宗法制、分封制、世卿世禄制的具体内容,而对课标要求的“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则没有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有的老师虽然对特点进行了归纳,但却说成是“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当我在课后问到为什么这样说时,这位老师的回答是: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难道不是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吗?有的教科书中就是这样写的啊。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呢?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上看,表现出血缘关系、宗族统治、等级秩序、神权维系等特点,而实质性的特点恰恰不是王权而是族权的问题。也就是说,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族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是用族权来维护王权。这些制度一方面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同构”的机制,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并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调整统治

阶级内部的权力地位;另一方面,是政治权力相对分散在各级贵族手中,天子的身份只是“共主”,对诸侯及下属的领地并无实际的治权,因此王权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甚至可以说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王权政治。中国古代“王权”的加强,始于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在秦朝统一后得到高度强化。 正确认识史事的特点,可以说是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课教学中的新问题。新的历史课程采用学习专题的编排方式,在内容上有不少是涉及历史制度、历史现象、历史格局、历史发展趋势等。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考虑既要使学生了解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历史发展进程而且要使学生认识其发展模式的特点。要引起注意的是,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对特点的认识,诸如“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等等。由此看来,对教学内容所涉及史事的特点进行认识,是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课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 然而,对于有关史事的特点,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大都没有直接叙述,这就可能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影响。如果现成的教材中没有对史事进行特点的归纳,那该怎么办呢?我想,这主要靠教师和学生来完成了。尤其是教师,要努力根据课标的要求,对史事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提升学生对所学历史内容的认识。这也是新课程对我们的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应对和解决。 历史特点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

历史答题技巧

一.图片型材料选择题 (1)特点: 图片型材料选择题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的图片为依托,综合考查多项能力(对图片信息的处理能力、原因分析和历史阐释能力、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 图片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标题是图片的字眼,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史实的有效补充,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2)方法: ①三看: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②三思: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思考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思考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备选项。 ③多个图片要进行联系和比较,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概括或推断,做到“论从图出”。 例1 下列图片最能反映唐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点拨】四幅图片分别是曲辕犁、牛耕、二牛一人的犁耕法、翻车,先后出现于唐朝、战国、汉代、汉代。所以,符合要求的是A。 二.数据型材料题(包括选择题与解析题) (1)特点:数据型材料题是以数字(柱状图、坐标图、数字表格等)作为试题的情境而创设的题型,这种题型是通过数字或数字的变化来反映史实和历史现象。 (2)方法 ①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时间、地点等);看尾(材料的出处、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察:察变化(找出数字的变化),并把数字的变化译成文字信息; ③联:联教材(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把数据的变化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④答:仔细审问题,据问而答。 例3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变化如下图。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明显因果关系的是 A.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B.殖民霸权的确立 C.垄断组织的出现 D.工业革命的发展 【点拨】材料反映的是1760~1825年申请专利数变化的情况,而这段时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故D正确。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是在17世纪以限制王权法案的颁布为标志;殖民霸权的确立是在18世纪中期,而申请专利数变化反映的是技术革新,与工业革命开展有关,故B不正确;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19世纪末。【答案】D 例4 读下列“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这一增长结果解读错误的是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C.亚非拉国家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 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 【点拨】根据材料1950—1970年这一信息,B项“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说法错误,两极格局1955年形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现今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