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余角与补角》教学设计最终稿

《余角与补角》教学设计最终稿

《余角与补角》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王远彬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第一节,主要内容是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2.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角、直角、平角的定义”、“角的大小比较”等内容的基础上,对角与角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它为以后证明角相等提供了一种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中从“数量”关系定义余角、补角,从“位置”关系定义对顶角,使学生对定义认识的深度、广度得以拓展.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平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有关基础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认知水平和能力: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有着一定的学习经验及活动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并能在教师引导下低起点、小步距进行探究.

3.任教学生特点:我班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活跃,能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逻辑推理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正确表达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余角、补角、

对顶角的概念.

②通过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中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同角(等角)的

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③通过对余角、补角性质的探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的数学思想方

法;会对文字、图形、符号三种语言进行相互转化.

④通过关于比萨斜塔的新闻轶事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

有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2.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难点:余角、补角性质的合情推理和数学语言的规范表达

重、难点解决的方法策略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乐于动手操作探究,易于在实践中明确事理,故而本节课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通过剪裁、度量、旋转等操作活动,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带有操作性、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同时教师适时地引导,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积极状态,形成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从而掌握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法突出活动的安排与问题的引导.

学生的学法突出动手操作、探究发现与归纳建构.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剪子,纸质直角三角板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教材,练习本

五、【过程设计】

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如下:

教学过程:

二、形成概念

师:在刚才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两个角的和分别是90?,180?,于是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感知概念,形成概念的初步印象.

①②③④

⑤⑥⑦⑧

∠+∠

23

=?-∠

903

(请一名学生板书证明过程,教师批注.师:你能用一句话归纳刚才的发现吗?

∴∠与∠

1

又2

∠与

∴∠=∠

1C

同角的余角相等

同理1

∠与

=∠

2D

同角的余角相等

问:刚才的寻找等角过程中,我们用到通过类比,我们得到补角的性质:

(学生用文字语言描述对顶角定义具有一定难度,教师要不断地引导、修正,从而提高学生表述的准确性、规范性.)

(2)(3)(4)

独立思考,集体订

的补角,EOD

∠是DOB

70

EOC=?,点F是

“小老师”讲解,教师点评,并归纳)

求一个角可以通过转化为求其余

角、补角、对顶角来完成.

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根据教学经历和学生反馈,本堂课教学设计操作性强,效果良好.课堂中学生通过概念辨析教学,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理解较深入,能辨别三个角和为180°与补角概念之间的区别,能很好识别对顶角.通过探究活动得出性质让学生对性质的掌握更为牢固,如本堂课中应用补角性质对对顶角相等加以证明以及课后作业都说明了这一

点.而范例及变式的训练使学生对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更为深入,逐步形成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并能规范解题.综合以上情况,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有如下反思:(1)突出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根据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教学设计中对余角定义的辨析、余角性质的探索、对顶角概念的“再发现”用学生动手操作这条线贯穿起来.每个活动的展开是通过一个个问题串的设置实现的,整堂课创造了一个适合学生探索的环境,通过不同的途径引导其自主探索,形成了较好的数学学习经验.

(2)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本课的设计注重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类比和化归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课堂中,余角性质与补角性质之间的关系,探究余角性质由有限的度量过渡到任意时刻结论是否成立,拓展应用中角之间的转化都充分体现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3)遵循概念学习规律

本课的设计特别强调学生对概念的学习规律,遵循“引入概念——形成概念——辨析概念——应用概念”的认知过程,利用视频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引入概念,形成初步感知,通过学生朗读概念、动手操作内化概念,小试身手应用概念等环节达成对概念的深入理解.

(4)注重学生体验,培养良好习惯

本课注重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推理论证”的数学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目标达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注意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呼应,做到目标确定环节,在环节中实现目标,具体如下:

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附1:教案说明

《余角与补角》

教案说明

概述

本教学设计分为六个部分,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过程分析和教学反思.设计从实际生活情境引入余角、补角概念,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推理论证”的数学体验过程得到余角、补角性质;设计中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从而确定了教学活动的关键点.以这些分析为基础从而确定教学目标,而过程设计则针对目标从六个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下面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本节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与目标定位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三个定义”、“三个性质”,即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1.揭示了概念学习遵循的规律

本节内容中三个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概念学习须遵循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规律,即“感知概念——内化概念——巩固概念——应用概念”,为此本教学设计通过“引入概念——形成概念——辨析概念——应用概念”的教学环节设计达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

2.展示了几何概念的两种定义方式

本节内容中从“数量”关系定义余角、补角,从“位置”关系定义对顶角,展示了几何概念的两种定义方式与角度,使学生对几何概念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拓展,为后续学习概念积累了经验.

3、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类比、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几何学习的精髓和本质.

4、体验了数学理性精神

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探究活动达成对余角、补角性质的获得,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推理论证”数学体验过程,发展性质探究中需要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经历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

二、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直角、平角”,“比较角的大小”等知识的基础上,对角与角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它为今后证明两角相等提供了一种重要依据和方法,对今后学习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三角形全等、相似都起着铺垫性作用.此外,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在物理学上对求解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有着一定的帮助.

教材中只给出了余角、补角及对顶角的性质,并没有要求对他们进行说理、论证,由于我校的学生在七年级(上)的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使用符号语言结合图形,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三个性质进行说理的过程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说理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一)(二)(三)打下基础.

三、教学过程诊断分析

七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对数学图形、符号、文字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仍有一定困难,尤其是规范使用三种语言的能力还相当欠缺.

1.学生在明确了余角、补角定义以后,通过探究获得“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这一性质,但有不少同学在解题中,愿意用“等量代换”,而不习惯使用余角、补角性质.因此,教师通过“小试身手”不断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新学的性质.

2.学生在观察剪刀使用过程中始终相等的两角时,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其位置特征.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角的要素去描述,即从角的两边和顶点进行刻画,不断修正、调整他们的表述最终获得对顶角的准确定义.

3.通过鼓励学生证明对顶角相等,及时检验了他们对余角、补角性质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实施预期分析

本课的设计实施思路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问题逐步引导,给学生创造一种具体问题情境、思维情境,一种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开放、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提高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因此,采用“动手操作”、“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1.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

为突出重点,充分展现“三个概念,三个性质”的探索、发现、推理的思维过程和知识形成过程:从“比萨斜塔”引入概念,用其人文美与艺术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再适时抛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为了突出概念的学习,教学中设计了“引入概念——形成概念——辨析概念——应用概念”的概念学习环节,让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领会概念学习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概念所用.

2.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一方面通过完整概念学习过程、性质探究过程,为学生学习概念、性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并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合情说理、书写证明过程,规范了学生的几何书写.通过习题的梯度设置,及时反馈和诊断了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一题多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我根据学情不同,学生能力的高低,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加强课堂巡视,及时给予帮助、肯定及评价.通过设计课堂中的合作交流、课后的分层作业,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的数学才能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精彩的马戏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最终稿(王珊)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选学课文第5课 精彩的马戏 【教师简介】 我是长石小学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王珊,现任二年级2班的语文课程。至今已有五年教龄,一直以来对工作都抱着踏实负责的态度,以教育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孩子为目标。我不断充实自我,希望能在我的工作岗位上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设计说明】 本篇课文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四册选学课文中的一篇记叙文,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文中通过介绍小作者观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节目,赞扬了训兽人员对动物训练有方。文中写了六个马戏节目,其中前三个写得详细,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巧妙,适合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后三个写得较简单,适合培养学生进行说话和想象能力训练。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研读:给每位学生充分读书、思考的时间。同时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基本功训练:教师讲解不面面俱到,抓住第二节中的重点动词,在读中,逐层了解。还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本课第二小节“猴子爬竿”这个节目描写非常精彩,让学生重点研读这一节,并且通过填表和仿写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 1、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精彩、马戏、圆溜溜、瞅着、顽皮”等词语意思。认识三个多音字:喝、哄。会写“竖” 2、能读通课文,知道课文写了那几个马戏节目。 3、能正确朗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初步懂得这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能从读中体会出马戏节目的精彩。 4、能积累好词好句,并且会简单仿写。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积累好词好句,并进行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二段,初步懂得这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能从读中体会出马戏节目的精彩。能积累好词好句,并且会简单仿写。 三、教学准备(100字左右) 多媒体课件课文视频有关马戏的资料

立定跳远理论课教学设计讲课稿

立定跳远理论课教学 设计

精品资料 立定跳远理论课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本课的内容是初中七年级体育课----立定跳远。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重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体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向“健康、快乐、合作”的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立定跳远是低年级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学重点是两脚同时起跳,落地平稳。所以教学应着重解决两个问题:1、培养学生正确的跳跃姿势,为儿童以后的发展与提高打下基础。 2、学会轻巧落地的方法,增强安全参与体育锻炼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2、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如果一味的跑和跳,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不愿意学。据观察了解,低年级学生十分乐意和小动物交朋友,为了能使本课的情境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将主要教学内容用以“小青蛙过河”的方式贯穿,以“小青蛙”来命名立定跳远。安排“青蛙过河”的游戏来改变练习手段,让学生带着他们各自喜爱的角色去练习,不仅完成了教学要求,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情境教学变换进行,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开动脑筋,积极参与。 三、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习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掌握正确方法。通过练习发展学生下肢力量以及身体协调、灵敏等素质。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互相帮助和团结协作的品质。教学重点:两脚用力蹬地起跳。教学难点:动作协调配合。 四、教学环节及设计意图: 1、在开始部分,教师介绍奥运冠军的故事,意图是传承奥运精神,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中来,从小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通过队列练习,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团队精神。本部分设计意图是使学生注意力能够完全集中,有很好的精神状态来上体育课。对所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大概用时2-3分钟。 2、在准备部分通过球操和柔力球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通过球操和柔力球的练习,为下面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做好准备。本部分设计意图是通过球操的练习,培养学生的乐感和身体的协调性,通过柔力球校本的练习,对本课起到热身的作用。主要培养学生认真练习的态度和习惯。大概用时7-8分钟。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初中数学余角和补角第一册教案.

初中数学余角和补角第一册教案 2018-11-28 一、教学目标: ⑴ 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⑴ 复习角的定义。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角? ⑵ 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你有什么发现? 新课: 由学生的发现,给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文字叙述)。 并且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理解。 问题1:如何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① ∠1的余角:90°-∠1 ② ∠α的补角:180°-∠α 练习:填表(求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拓广:观察表格,你发现α的余角和α的补角有什么关系?

如何进行理论推导? 结论:α的补角比α的余角大90° α一定是锐角 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问题2:①如果∠1与∠2互余,∠3与∠4互余,并且∠1=∠3,那么∠2和∠4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讨论,请一人回答) ②如果∠1与∠2互补,∠3与∠4互补,并且∠1=∠3, 那么∠2和∠4什么关系?为什么? 结论:性质:①等角的余角相等。 ②等角的补角相等。 练习:看图找互余的角和互补的角,以及相等的角。 结论:直角的补角是直角。凡是直角都相等。 解决实际问题: 在长方形的台球桌面上,选择适当的'角度击打白球,可以使白球经过两次反弹后将黑球直接撞入袋中。此时∠1=∠2,∠3=∠4,并且∠2+∠3=90°,∠4+∠5=90°。如果黑球与洞口的连线和台球桌面边缘的夹角∠5=40°,那么∠1应等于多少度才能保证黑球准确入袋?请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此问题) 小结: ⑴ 这节课,使我感受最深的是…… ⑵ 这节课,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⑶ 这节课,我学会了…… ⑷ 这节课,我发现生活中…… ⑸ 这节课,我想我将……

复数概念教学设计1终稿

§3.1.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 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数的概念已经扩充到实数,也已清楚各种数集之间的包含关系等内容,但知识是零碎、分散的,对数的生成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缺乏整体认识与理性思考,知识体系还未形成。另一方面学生对方程解的问题会默认为在实数集中进行,缺乏严谨的思维习惯。 一、教学目标 1.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数的运算规则、方程求根)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以及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3.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 4.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虚数单位i的引进的必要性及复数的有关概念. 难点:复数的有关概念及应用.

三、教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的数系扩充:N Z Q R 思考:如何解决方程210x +=在实数集中无解的问题? (二)新知导学 探究1复数的引入 引导1: 为了解决方程210x +=在实数集中无解的问题,我们设想我们 引入一个新数i ,并规定:(1)=2i -1 ; (2)实数可以与i 进行加法和乘法运算: 实数a 与数i 相加记为: a i + ;实数b 与数i 相乘记为:bi ;实数a 与实数b 和i 相乘的结果相加,结果记为:bi a +; (3)实数与i 进行加法和乘法时,原有的加法、乘法运算律仍然成立.i 就是-1的一个平方根,即方程x 2=-1的一个根,方程x 2=-1的另一个根是-i 引导2:复数的有关概念: (1)我们把形如bi a +()R b a ∈,的数叫做复数,其中i 叫做虚数单位 , 全体复数所组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常用大写.. 字母 C 表示。 (2)复数的代数形式:

《教学设计》steam课例教学设计讲课稿

《制作小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充分利用沉与浮的知识,延伸到制作小船。 2.理解载重最大与船体设计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能: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小船图纸,会画图,并讲述原理。 2.小组合作完成小船的制作,测试。 科学情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设计并制作小船 教学难点:设计小船 教学方法: STEAM课程是融科学、工程、技术、艺术、数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考量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还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感知船的特征,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探究小船制作需要重视的问题,设计小船的图纸,然后将图纸付诸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制作,并测试小船承重。 学习方法: 本课是实践类课程,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讨论——实验的学习方法,讨论是前提和基础,是科学实践的前奏,只有学生才充分认识硬币、纸张是否沉于水特点基础上,发挥个人聪明才智,进行小船制作的设计探索,研究纸张承载最大的特性,才能设计相应的小船。制作环节是学生平时实验技能的

综合性应用,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运用沉与浮的关系,感受载重最大和排水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A4纸,剪刀,胶带,双面胶,硬币,水槽。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1.出示图片,幻灯片出示货轮,引出制作小船课题。图片中有很多轮船,他们是怎样运送货物的? 二、猜测实践,诱发探究 1.实验尝试一:请你猜测一下我们将一元硬币放到水里他会怎么样?学生操作,试一试。 2.实验尝试二:如果我们把这张纸放到水里,你再猜猜这张纸会怎么样?学生操作试一试。 3.如果我们用这张纸来做一个小船,让这条小船承压更多的硬币,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三、设计制作,小组合作 材料:双面胶、尺子、一元硬币、5角硬币等材料制作一艘货船(或小船),使其能承受最大的重量。 量化评价:设计,制作,团队协作,展示。 1.设计环节:时间5分钟,小组讨论,协作,设计草图,交流分享5分钟。 2.制作环节:限时15分钟,计时,教师巡查。 四、汇报交流,分享经验 1.测试交流:先介绍,再数数测试。教师总结。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并会运用解题; 2、经历观察、操作、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概念; 2、教学难点:应用方程的思想解决有关余角和补角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带领同学们领略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的壮观景象,并思考:斜塔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和它与竖直方向所成的角度相加为多少度?(课件演示) 2、(动手操作1)拿出一个直角纸板,将直角剪成两个角, ∠1和∠2,问:∠1和∠2的和为多少度呢? ∠1+∠2=90o,我们把具有这种关系的∠1、∠2称为互余, 其中∠1叫做∠2的余角,∠2叫做∠1的余角。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演示试着说出余角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比萨斜塔的现实情境和剪纸这一实际操作引出余角概念,既调起学生的兴趣,又直观易懂。) 二、新知探究 1、余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为90o(直角),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2、(动手操作2) (1)拿出和的两个角的纸板拼成一个直角,问:“这两个角互余吗?” 把其中一个角移开,“这两个角还互余吗?” 注意事项1:两角互余只与度数有关,与位置无关。 继续提问:直角三角板的和的两个角互为余角吗?老师在前面黑板上画一个的角,班长在后面黑板上画一个的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吗? (2)拿出一个直角纸板,将其剪成三个角,分别标上∠1、∠2、∠3,问: “∠1、∠2、∠3是互为余角吗?为什么?” 注意事项2:互余是两角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余角的两个注意事项,通过举例、现场操作,让学生说出错误观点,然后以纠错的方法得出,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3、补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为(平角),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 4、游戏一:找朋友 环节一:老师把事先准备的标有度数的角的卡片发给一些同学,并介绍了游戏规则:当老师拿出一张卡片,说要找余角(补角)朋友时,拿到它的余角(补角)的同学请立刻起立,并说:“我是一个____度的角,我是你的余角(补角)朋友!” 环节二:将班级同学分成左右两个大组,参与的同学可以向另外一组的同学提出考验:“_____

余角和补角教案

余角和补角 教学目标: 1.理解余角与补角的概念 2.能用规范的数学符号语言描述余角、补角,并进行相关的求角问题的计算 3.理解有关余角、补角的两个命题 重点与难点;余角、补角的概念、性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角的相关内容(如角的定义,角的分类,角的计算,画角的和差,角的平分线等)。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是关于两个角之间特殊数量关系的:余角和补角. 二,新课: 1.余角,补角的概念: ①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符号语言: 如果∠1+∠2= 90°,那么∠1和∠2互为余角。 反之也成立: 如果∠1与∠2互为余角,那么∠1+∠2= 90°。 ②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180度 ( 平角 ),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符号语言: 如果∠1+∠2= 180°,那么∠1和∠2互为补角。 反之也成立: 如果∠1与∠2互为补角,那么∠1+∠2= 180°。 概念关键点: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只与它们的和有关,与它们的位置无关。两个角在不在一起没关系,主要看它们的和是多少。 2.求出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试一试:(1、图中给出的各角中,哪些互为余角,哪些互为补角)

2:完成下列表格 ∠α∠α的余角∠α的补角 5° 32° 45° 62°23′ 77°38′45″ x 填图后思考: 1.所有的角都有余角吗? 2.所有的角都有补角吗? 3.一个角的余角的表示:() 一个角的补角的表示:() 4.同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多少度? 3 利用角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例1 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的3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解设这个角为x度,则它的补角为(180-x)度,它的余角为(90-x)度180-x=3(90-x) X=45 答:这个角为45° (练习:若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的2倍多25度,求这个角) 4 余角、补角的性质 通过观察得到: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三、练习 书105页 四、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 五、作业 练习册7.6

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的区别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 2.根据学习目标,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3.要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而说课是教师依据课标,根据教材,结合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教具、教学过程,向领导、或同事进行阐释的一种教研活动,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

其理论依据。说得简单点,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教。 说课的内容可以总结为“四说二写一展示” “四说” (1)、说教材:说教材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 (2)、说教法:主要是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后,恰当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还要说出教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以及如何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体现教与学的交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3)、说学法:说学法就是要说出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并结合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具体地说出理论依据。 (4)、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就是说明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即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 “二写”

绘本《我妈妈》教学设计讲课稿

绘本《我妈妈》教学 设计

绘本《我妈妈》教学设计 (适用于小学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渗透绘本阅读的一般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激发学生想像,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3、结合绘本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图文并茂的创作。 4、懂得绘本的一般结构,并懂得怎样从封面封底和蝴蝶页中获取知 识。 教学重难点: 学会看图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读懂图意,诱发创作欲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P1小朋友从小就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也很喜欢唱这首歌。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2、P2很多诗人也写了诗歌来歌颂母爱,比如《游子吟》等,师朗读《游子吟》。 3、P3在英国也有个作家,名字叫安东尼.布朗,他写了一本书,这个作者安东尼.布朗被英国《卫报》称赞他是天才。英国《独立报》评价本书“插图令人激赏难忘,用书本鲜见的方式颂扬了父母。” 英国《妇女届》称许本书:“全天下的父母和孩子都会爱上它。” P4这本书名字叫《我妈妈》 今天,老师想跟你们一起来读读这本书《我妈妈》。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读出你对妈妈的爱! 二、介绍绘本的封面、环衬(也叫蝴蝶页)、扉页等。 (提醒孩子:也有很多内容在里面,可不能轻易错过哦。) P5[封面]一般而言,图画书的封面取自书里面的某一幅画,而这幅画往往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也有一部分图画书的封面是根据图画书的内容而单独创作的。封面上除了画之外,还要注意书名、作者及译者、出版社等信息。这些都是阅读者不可忽视的地方。 P6[环衬——蝴蝶页]:打开封面之后,我们会看到封面与书芯之间有一张衬纸(简装本则没有)。这就是环衬,又称为蝴蝶页。《我妈妈》的蝴蝶页就是妈妈的那件花衣服,给人喜悦、温暖的感觉。 P7 P8[扉页]翻过蝴蝶页之后,我们便看到了扉页。扉页上一般写着书名、作者和会者以及译者和出版社。有点扉页上还有作者、绘者的简介以及本书的获奖记录。读图画书,扉页一定要仔细地看,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它会告诉你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谁,大致发生了什么事。大部分图画书的扉页总是阅读的起点。三、读文赏图。 (一)第一组画面 1、P9 你看,这就是我妈妈,你觉得这个妈妈怎么样?(生发言)安东尼说:“这是我妈妈,她真的很棒!”(出示画面,生齐读这句话。)

优秀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信息化教学大赛]

优秀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信息化教学大赛] 镇江高职[xx]22号 关于举办xx年信息化教学大赛 __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效益,经校长室研究决定于xx年12月至xx年3月举办“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现将有关大赛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组织 1.组织委员会 主任:杨新 副主任:吴巍、仲梅娟、郭明康、朱俊虎、许大宏、杨建明 2.大赛办公室成员 阎朝荣、马殷春、王影、徐健锐、徐磊、赵铮、师平、丁严、孙福俊、米安梅、赵兰芳、凌贻清、戴昀、胡娟、陈平、侯月平、陈俊、施琴、石鑫、徐蓓、王璐璐、王孟霜

3.大赛承办部门 教科处、信息处、师资处联合承办二、参赛项目 项目1: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项目2: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项目3: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三、参赛对象及参赛形式(一)参赛对象 1.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 专业教研室以系部名义汇总后上报,文化课以教研室名义汇总后上报,每个教研室至少上报两件作品。 2.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35周岁(含35周岁,指1977年1月1日以后出生)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列入 教师教学常规考核和青年教师135考核;鼓励35周岁以上教师参加。

3.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计算机教研室教师参加。(二)参赛形式 除多媒体教学软件可团体参加(至多4人),其他两项均是个人参加。四、参赛作品要求 (一)多媒体教学软件 此项目考核参赛者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搜集信息、组织信息及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现场答辩阶段,参赛者展示自主研制或参与研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并对该软件的创新点、辅助教学作用和使用效果进行阐述。 1.参赛软件应是针对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内容设计开发的软件,或者是某一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一个完整部分,可为模拟仿真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自主学习软件、网络课程等,能够脱离平台运行。 2.参赛软件应能实现助教、助学功能,有明确的导航,界面统一,支持人机交互、界面操作,可为单机版或网络版,其软件开发平台和制作工具、风格形式不限。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终稿讲解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教学设计 ×××中学

××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 ×××中学×× 一、教材分析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安排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内容之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内容之前,在生物进化理论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部分的内容共同构成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教学中材料过多往往流于形式,过于凌乱,材料不足往往说理又不够充分。所以本节授课时,需要在在教材原有内容基础上增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大量图片、模型和研究材料,如何将它们有机整合到一起为教学服务就成了一个难题。 二、学生分析 1、知识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进化的实质及基因频率改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有了上节课的铺垫,学生学习本节课就相对比较容易。 2、能力基础 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感知能力、材料阅读分析能力及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本节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这些能力的具备使本节课的学习变得较为轻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 (1)解释物种概念,并举例说明;

(2)阐明隔离、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的概念,并比较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3)通过资料分析得出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的一般过程及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2、能力 (1)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作用的阐明; (2)使用驴和马杂交产生骡子这个实例进行分析,加深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区别与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参与“资料分析”相关问题的讨论,初步了解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2)在对加拉帕格斯群岛的地雀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再到形成新物种的过程; (3)在逐步分析的基础上,确立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并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物种的概念; (2)隔离、生殖隔离、地理隔离的概念; (3)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与小组合作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万能模板78186讲课稿

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78186

教学设计万能模板(各科均适用)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____学生能够掌握____ 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____发展/提高学生____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主要采用: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等等 (具体怎么导入,需要简单阐述) 这种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第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学习完成后,会对重要生词(语文,其他科目视具体情况而定)进行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一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部分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先进行探究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____方法。然后,结合实例,对____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二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 根据各科目自行设计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以基础算式为主,选做题会选用一些开放性较高,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的问题,以满足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点,彰显文章主题。 万用模板讲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法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社会能力) A 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完整版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

2011年“神州数码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信息化教学设计 设计摘 教学题《山居秋暝 语学时安课201 所选教语文出版赵大鹏主《语文(基础模块)上 设计依 依语文课程标学习者特征分现代教育技术理建构主义学习理创设一个融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教法学法于一体的情境性社会性课堂环境引导生从感受秋天入手主动从直观可感的秋景走入诗中再通过拓展迁移环节将生从诗中带回生活,完成对生活的思考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一、学习目标与内 .学习目 )知识与技能:诵读品味诗歌,体会古诗音韵、节奏之美;掌握诗中情景交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手段:采用音、视频、校园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将平淡的文字化成音、色、意巨美的画卷,展现蕴含着丰富的“美”的资源的语文教实现学助教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感受生活升华为思考生活,实现对审美情和心灵的塑造 .学习内

2011年“神州数码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唐宋诗词单元。该单元(课,前课是宋词五首,后课是唐诗六首。本课是唐诗六首中的最后一首共是大诗人王维的代表作,完美地体现其“诗中有画”艺术风格的作品“最美意境合作协同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展学习形式开展小组竞赛“最美男声(女声”评比,按照评价标准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学习结果:使学生从感受生活升华为思考生活,完成对生活的审美情趣和灵的塑造.学习重点及难教学重点1掌握诵读方法,在诵读中感受诗歌音韵美 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精神追求2教学难点:鉴赏诗歌意境,体会王维的诗歌风格 .问题设情的关系,请学生-引导学生思索画—语—“我的秋天我做主”环节摄“秋之景”照片,表达诗中意境请体会诗中韵脚、节奏“诗之声”环节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诗之意”环节?“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 用哪句话来概括人何种心哪位同学的作品最准确的表达了诗中意境环节“诗之为主题设计居室如果你被要求以“秋韵“我的生活我的创作”环节你想通过哪些具体的物来营造情境?我们为什么在公园里漫步,而不在嘈杂的 场二、学习者特征分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级的学生教学对象是室内装潢艺术设计专201欢竞争、有好胜心理,也喜欢信息化媒体,乐于接受感性的、直观的学习方式。学2 2011年“神州数码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生对古诗的认知规律是:首,中学学生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后反思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 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视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寓意。 3、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认识生字、理解词义;指导学生掌握写字的方法,学会写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焦、喘、截”3个生字,会写“焦、望、费、算”4个字,理解并掌握“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认识生字,了解字词,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通过表演感悟本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在这个故事中明白“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的道理,培养学生勤于动脑、踏实做事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会写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磁性黑板贴 学具准备:草帽、课文学习材料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说出成语故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故事,学习生字 1、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故事,从文中划出说明“揠苗”意思的句子,理解“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3、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读词语;指导写生字。 二、品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农夫的“焦急”心情。

折扣教学设计讲课稿

折扣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数学第97页例4 教学目标: 1、感知打折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打折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懂得商业打折扣问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问题的数量关系相同,并能正确解决这些问题。 3、能从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折扣的含义,并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圣诞节刚过,元旦马上就到了,街上热闹非凡。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老师也喜欢,那我们一起去商场逛一逛吧!请看大屏幕,看一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都有折(打折)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你们发现了吗?打折是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折扣。(板书:折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打折 (1)关于打折你都知道些什么?(说的很有道理,你知道的可真多) (2)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打折的含义(课件展示)。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3)看到“打折”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价钱便宜了) (4)(课件出示)周末,小雨和爸爸一起去逛商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从中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定价在广告横幅上:店庆五周年,电器九折,其他商品八五折。 师:关于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九折是什么意思?八五折是什么意思? 师:真是爱动脑思考的好学生。 师:谁能帮助他解答这个问题? 师:概括总结,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板书:九折=90% 八五折=85% )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九折和八五折表示的含义。 师:几折它表示的是一种关系,也就是现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十销售。(5)师:谁来说一说下面的折扣表示原价的百分之几? 八折九五折六八折 二折对折七二折

余角与补角的教学设计

余角与补角的教学设计 龙海长边中学----黄月红 课本要求 理解余角、补角等概念,通过直观感知而获得并掌握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内容分析 知识层面: 本节课内容选自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第4节第3课时.通过欣赏比萨斜塔图片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然后通过“课堂找朋友活动”得到的结论推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最终使学生能综合运用上述性质,来解决问题. 能力层面: 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再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思想层面: 通过类比探究补角的性质为以后论证角的相等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等概念; 2.通过直观感知而获得并掌握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 角相等的性质 3.通过练习掌握其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等过程,发展学生几何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探索余角、补角的性质过程及应用 教学策略 1.通过类比探究补角的性质 2.以问题窜的形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个人独立思考与师生沟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比萨斜塔图片、教具操作活动,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去过意大利吗? 生:没有 师:那你们肯定也没见过他们国家的标志性建筑--比萨斜塔吧?

生:是的 师:老师也没见过,不过老师这边有两张比萨斜塔图片,跟大家一起欣赏欣 赏.从数学的角度看,比萨斜塔最神奇之处在于,它不是垂直于地面, 而是与垂直方向还有一个小角。那你知道这个小角与斜塔本身和地面 的夹角,这两个角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生:和等于90° 师:请大家继续看第二张图片,这两个角在数量上又有什么关系? 生:和等于180°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具体直观,引出余角概念. 二、新知探索 活动(一)概念 师:引出概念,1、两个角的和等于9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2、 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 师:概念中的“互为”是什么意思?(即每一个角都是另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总是成对出现) 师:拿出直角教具剪开成两个互为余角,任意摆动位置,问这两个角还是互为余角 吗? 生: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主要反映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角的位置无关. 活动(二)画图 师:如果两个角互为余角(补角),我们怎样画出它们的几何图形? 生:动手画图 师:能说说你是怎样画出来的? 引出:1-902∠?=∠ 师:已知BOC ∠,在不能用量角器的条件下,你能画出BOC ∠的余角吗? 生:画 活动(三)几何语言 师:根据概念、结合图形,我们一起用几何语言.... 表示. 活动(四):探究同角的余角(补角)相等 师:现在大家对余角和补角都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老师随口说出一个角,你能马上答出它的余角(补角)吗? 生:能 师:那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活动”! 师生:一起互动 师:从刚才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归纳出,余角的性质1:同角的余角相等 补角的性质1:同角的补角相等 活动(五)探究等角的余角相等 师:刚才两位同学分别画出了两对互余的角:21∠∠与,43∠∠与,如果31∠=∠, 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全国信息化教学比赛一等奖说课稿

《The Rules of Gift Giving》 送礼之道 说课稿

目录 一、教学设计 (1) (一)教学背景 (1) (二)教学内容 (1) (三)教学目标 (1) (四)教学重难点 (1) (五)学情分析 (2) (六)教学手段 (2) (七)教学策略 (2) 二、教学实施 (2) (一)课前准备 (2) (二)课上实施 (3) (三)课后延伸 (5) (四)考核评价 (6) 三、教学效果 (6) 四、特色创新 (6) (一)教学特色 (6) (二)教学创新 (6)

《 各位专家,大家好! 本次教学设计的主题是The Rules of Gift Giving 。我将这四个方面进行介绍:1、教学设计,2、教学实施,3、教学效果,4、特色创新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赠送礼品是学生未来职场常见商务活动。了解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掌握送礼相关的语言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未来职场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 本次课选取新标准高职公共英语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实用综合教程1》第三单元Gifts 听说任务The Rules of Gift Giving 为教学内容,学时两课时。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确立本次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为送礼场景下的语言综合应用,难点为中西方职场送礼文化差异。

(五)学情分析 本课程面向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大一学生。前置课程为高中《英语》,后置课程为《外贸英语》,本课程以语言学习为基础,融入职场元素,承前启后,为后续专业英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词汇量在1500左右,学习主动性不高,但未来外贸工作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另外,学生普遍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本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六)教学手段 本次课使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包括: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英语学习APP、微课程、微信群、视频、录屏软件等。 (七)教学策略 本次课主要使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模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和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展开“课前准备、课上实施、课后延伸”的教学过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教学实施 接下来,我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对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一)课前准备 课前阶段,教师在教学平台“课堂派”中发布预习指令,要求学生利用手机APP有道词典自主学习主题相关词汇。这是教师在课堂派中发布的词汇预习指令。另外,教师创设情境:李明准备上门拜访一美国客户,因不知送何礼物向朋友莎莉寻求帮助。根据该情境,学生分组录制对话视频并上传到“课堂派”。这是教师在教学平台中发布的情境。 预习指令1:自主学习词汇预习指令2:编制情景对话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最终稿)

编码:SDDZ-RC-7.3-01-07 编号:JCB-06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2015~ 2016学年第一学期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班级名称:15级大专班所属系部:基础部任课教师:赵晓燕侯加文授课总时数28 课时 课程类型: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课程 二、管理信息 编写教师赵晓燕(签名)编写日期2015年7 月28 日教学处长(签名)审查日期年月日系部主任(签名)审查日期年月日教务部主任(签名)审核日期年月日教学校长(签名)审批日期年月日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具备能够独自负责完成工作的能力,包括独立学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决策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等。 (2)社会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有承担和建立社会关系的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 (3)专业能力目标 使学生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学习、生活和工作,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法制意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正确的法律观念。 2.课程内容设计 序号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时 1 朱学恒:用梦想改变世界1-1 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2 把握中国精神的内涵 1-3 努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8 2 用美德占据灵魂2-1 认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2-2 努力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8 3 硕士刀捅情敌,二百多名学 生联名上书求情。3-1 认识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3-2 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 内容 3-3 努力提高自身法律修养 12 3.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编号能力训练 项目名称 拟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撑知识 训练方式手段 及步骤 结果

6.3余角_补角_对顶角(1)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 6.3余角、补角、对顶角(1) 丹阳市界牌中学顾小玲 【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科版) 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角、直角、平角的定义”、“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等内容的基础上,对角与角之间数量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而且补角和余角的性质也是以后学习对顶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还是证明角相等的重要途径,使学生掌握推理论证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平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有关基础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认知水平和能力: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有着一定的学习经验及活动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并能在教师引导下低起点、小步距进行探究. 3.任教学生特点:我班学生能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逻辑推理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正确表达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图形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 2.掌握余角、补角的性质,并在解决问题时加以运用; 3.经历观察、探索、推理、归纳等过程,培养探究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以及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利用性质进行简单的说理和计算。 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探索和归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尺,卡片 【教学过程】:

从简单的教

组中

图形语言: 1

A.B. C.D. 【板书设计】: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1) 1. 余角、补角的概念 两个角的和是90°,这两个角互余; 两个角的和是180°,这两个角互补。 2.余角、补角的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而只有真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对知识的创新。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