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教案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教案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

本单元是本册书的第一个学习单元,作为全书的起始单元,其在编排和引领探究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开篇示范作用。本单元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设置了讲读课文《观潮》《走月亮》和略读课文《现代诗二首》《繁星》。每篇课文均语言优美,意境悠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好感受,同时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欣赏身边优美的风景。

《观潮》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走月亮》是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抒情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本文语言看似平白,但韵味无穷;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

《现代诗二首》选用了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两首现代诗。《秋晚的江上》运用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描绘了秋天黄昏江边的景象。《花牛歌》采用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让人感受到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繁星》是巴金的一篇散文。作者运用由实到虚、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表达了酷爱繁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惰感。

本单元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们与环境”,并设置了与环境有关的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语文园地设置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的内容,旨在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1.观潮

教学目标:

1.会写“潮、据、堤、阔、盼、滚、顿、逐、渐、堵、犹、崩、震、霎、余”这15个生字,会认“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

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宽阔、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的意思。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接受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奇特。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的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场景。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本课“宽阔、薄雾、屹立”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旅游,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吗?谁能说一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景点是哪里?

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揭示课题:同学们游览过很多地方,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领略一处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景点——钱塘江大潮。

板书课题,说说“观”在“观潮”和“天下奇观”中的意思一样吗?读读课题,由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迅速拉近学生和课文之间的距离,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的情况。

学生交流学习生字的情况。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本课的生字和词语,点名认

读,重点强调“堤、逐渐、崩、震、霎”的读音。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出示本课的词语,随机纠正读音。

宽阔、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

(1)点名认读,注意“薄”的读音,这个字是多音字,“薄雾”的“薄”读b ó,还有个音读báo,如“薄饼”。注意“崩”是后鼻音。“漫天卷地”的“卷”也是多音字,这里读juǎn。

(2)分小组读,然后男女生赛读。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纠正读音。老师及时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

(1)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读好重点词语,如“若隐若现、昂首东望”等。)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抓住“白浪翻滚、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等句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读准“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的读音。)

5.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记号,画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老师巡视学生读书的情况。

6.师生集体交流疑难问题。

7.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并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师出示课文内容填空:课文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的景象,以及的盛况,赞美了大潮的

、、,让我们感受到。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自主学习法和朗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认读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从而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l.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小组内交流识字、写字的方法。

2.学生在班级内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尤其是“滚”的书写,笔画多,容易写错。“逐”的写法也要注意,要提醒学生“豕”部最后两笔是两点。

3.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模仿。

4.学生完成书写本课的会写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演示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认真观察,共同交流识字方法,培养其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生字,理解了新的词语,读通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大意。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课文第3~4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来前和来后的不同,并收集一些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了解了钱塘江大潮这一自然奇观,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感受它的壮美奇特。

2.听写词语。

观潮宽阔滚动逐渐霎时若隐若现人山人海风平浪静齐头并进山崩地裂漫天卷地

【设计意图】以开门见山的形式导入课文,通过复习生字词,巩固学生的积累。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你见过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来欣赏一段录像。(多媒体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钱塘江的大潮太壮观了,我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汹涌的潮水,真是震撼了!

生2:我感觉自己仿佛就站在岸边观看大潮一样。

师:说得真好,那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的。

3.教师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钱塘江大潮的语段,并找出分别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情景的段落。

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标注,然后反馈、汇报。

4.默读第1~2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师生交流总结:这两段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等待潮来时的心情。

5.学生自由综读第3~4自然段,把自己喜欢的写潮水的语句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了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①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的声音

师生通过模拟雷声“轰隆隆”的声音理解“闷雷滚动”。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横贯江面的白线、白浪翻滚

(2)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词语“沸腾”“人声鼎沸”。想象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课文。

(3)教师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句子并交流。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4)学生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感受。

(5)教师引导再读。

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吧。

6.潮来时的景象是那么壮观,那么潮过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读一读第5自然段,说一说大潮过后的景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恢复平静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各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促进记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理解写法,练习背诵

1.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那么作者描写潮来时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呢?

(1)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做上标记。

(2)学生汇报,教师小结:课文在写潮来时,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2.练习背诵。这么优美的词句,这么精彩的段落,你们愿意将它背下来吗?

提示学生按照板书设计来背:(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一条白线——两丈多高的水墙——白色战马……)

(1)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2)教师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深入分析,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同时让学生结合课文板书,练习背诵,进一步了解背诵的方法。

四、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同学们学得不错,回家后,请当个“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你们的家人吧!

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江面平静

潮来时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一条白线——两丈多高的水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恢复平静

教学反思: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适当采用了现代化手段,比如录像、投影,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时,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感受课文语言昀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走月亮

教学目标:

1.会写“淘、牵、鹅、卵、坑、洼、填、庄、稼、俗、跃、葡、萄、稻、熟”15个生字,会认“鹅、卵、俗、跃”等8个生字,积累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会背诵第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在读中体会“我”和阿妈的浓浓亲情,感受静谧月光下的幸福和快乐。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字中所蕴含的浓浓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文字的优美,感受作者“走月亮”时的满心快乐,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本课15个生字,理解“汩汩”“浇灌”“镀亮”等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赏月图和有关月亮的诗句。

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师:古人创作的诗句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还有许多优美的歌曲也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同学们想听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月亮船》请大家欣赏。让月下的温馨和妈妈的温情走进我们的教室。

老师播放歌曲《月亮船》。

2.过渡: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微笑,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散步,一起“走月亮”!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吟诵古诗和欣赏歌曲来导入课文,既渲染了气氛,也将学生迅速带入情境中。

二、检查自学,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教师多媒体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相句子,点名认读。重点强调:“卵”声母是边音“l”不是鼻音“n”;“跃”的读音是yu è。

4.教师指名认读词语,注意纠正读音。

5.教师出示一组句子,检查句子的朗读情况。

(1)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2)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3)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4)……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指名朗读,注意读准“鹅卵石、稻穗、闪闪烁烁、镀亮……”这些词语,读通顺句子。

6.请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纠正。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老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经过反复的练读,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走月亮”是什么意思?“我”和阿妈走过哪些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探讨。

(1)“走月亮”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人们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外面散步、嬉戏、游玩,称为“走月亮”。它不同于在月光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

(2)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板书:“我”和阿妈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

3.“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反复出现了几次?(4次)把“我”和阿妈走过的地方串联起来,再看看可以分成几段?(文章自然地分成了四个部分。)请大家用“”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段意见后面导教方案)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问题引导法,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读书,学生就会有目的和方向,减少了读书的盲目性。同时,设计的问题对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有很好的指引作用。

四、细心观察,学写生字

1.教师出示本课需要会写的生字,学生试着给这些生字组词。

2.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生字,找到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跟着老师的示范进行书写。

3.教师重点指导“葡萄”二字的占位,学生能看清里面的变化.并会比较两个字的不同。

4.“卵”的笔顺要写对,里面的两点不要丢了。老师在田字格中板书,学生跟着书空、练习。

5.学生在练习册中练习书写这些生字,注意写字的姿势要正确。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观察法和示范指导法,通过“观察—一指导——书空——练写”逐步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读通顺了课文,了解了什么叫“走月亮”,初步感受到了月光下散步时的美好情境。同学们课下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细细体会月光下“我”和阿妈的浓浓亲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色,体会“我”与阿妈的浓浓亲情。

3.学习文章中的优美语句,体会月光下动人的美好情景和意境,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月光下的无限亲情,感受来自家人的爱和温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听写词语。

鹅卵石牵手庄稼葡萄跃出水面

2.课文围绕“走月亮”,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你最喜欢文中哪些句子?哪个段落?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的字词和课文内容的复习,很快地衔接了本节课内容,为进一步走进文本打好了基础。

二、细读课文,探究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1. 问题引路:月亮从哪儿升起来?那是怎样的一幅美景?(多媒体出示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老师读四个“照亮了”,听出什么味道了吗?

引导学生理解:远处的景物在朦胧的月光下难以看清,所以读起来感觉模模糊糊;村头的大青树就看得清楚了,看得最真的是脚下的路。

2.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心情怎样?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在这美好的月色下,和阿妈一起散步聊天感觉特别幸福、温馨。)

3.学生配乐朗读。

4.总结:多么温馨的月光小夜曲呀!

(二)学习第二部分内容

1.师过渡:听!溪水在唱歌,老师仿佛看见一位阿妈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了小溪边。同学们轻闭双眼,放飞想象,赶快到小溪边去看一看,闻一闻,你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 多媒体出示第4自然段内容。

重点理解句子“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体会“抱”的温暖。此时此刻,作者想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3.假如是你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妈妈在一起,你会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感悟。

师小结:是呀!其实,只要我们和阿妈在一起,不管做什么,都会感到快乐,都会感到幸福!

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和快乐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吧!

(三)合作学习第三、四部分内容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学习课文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和第四部分的内容。

1.出示学习要求:

(1)找出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2)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

(3)小组内互相交流各自的感受。

2.小结:是呀,“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柔的月光下,听着虫呜,闻着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边走边聊,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呀!即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

不做,只是静静地走,温情也始终互相感染着,这是多美的意境呀!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品读分析法,以问题引路,让学生有目的、有思考地读书,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同时,让学生合作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三、整体回顾,总结拓展

1.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过丁小路、溪边、田埂……欣赏了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体会到了温馨、快乐、甜美、幸福的温情。同学们,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会,就会发现,我们始终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让我们感恩父母,感恩亲情,感恩遇到的所有朋友,只要心中有爱,心怀感恩,便能时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拿起笔把你和妈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也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再次感受课文给我们带来的诗情画意,把这种体悟带到生活中,并学会感恩父母。若学生由此学会感受美,感恩亲情,也就达到了将这篇美文安排在这里的目的了。

板书设计:

2 走月亮

小路温馨

溪边快乐

景美情浓

田埂甜美

……幸福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创设轻松的氛围,让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时,教学中,教师要从问题人手,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段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把握文章的主旨,使学生在课堂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言交流、讨论。这篇文章不仅描写的意境美,情感也真,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在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不足之处是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应该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但还做得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每一步都做扎实,使语文课丰富起来!

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眠、霸、占”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涛中的诗意和童趣。

3.了解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并发挥想象,根据诗意在脑海中构建画面。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眠、霸、占”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

3.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想象诗歌中的景物和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导入一

1.激趣导人:同学们学了不少古诗,谁来背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现代诗。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了解一下什么是现代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老师简单总结: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开放,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导入二

1.谈话导人:同学们,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顶峰。在诵读欣赏中我们学习了不少古诗,从中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征。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现代诗——《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导人一:教师在此将古诗和现代诗做一个大概的区别,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导人二:由古诗的话题过渡到现代诗,引入课题,自然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学生自由读两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坐简单了解一下作者刘大白和徐志摩,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3.教师出示本课的词语,检查认读。

归巢倦了驮着斜阳芦苇一瞬红颜剪秋罗霸占滴溜溜

偷渡

点名认读,重点强调“驮、瞬”的读音。注意“眠”的拼音是mián。

4.点名读诗文。

5.谈谈这两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为理解诗文打基础。

二、合作探究,理解《秋晚的江上》

1.读《秋晚的江上》,想一想,作者在诗中重点描绘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边读边在书上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同学之间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描写的景物有:归巢的鸟儿、斜阳、江水、芦苇……)

2.思考:

(1)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

(鸟儿要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突出鸟倦了的程度,也是对景致的进一步渲染。)

(3)“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拟人手法;把芦苇人格

化.给诗文增添了一丝情趣和生气。)

(5)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喜悦、开心。)

3.深化内涵: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画面?试着画一画。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一句最美?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掌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自主学习,理解《花牛歌》

1.出示自学要求:

(1)交流课前查阅的作者徐志摩的资料。

(2)读通顺这首小诗,并想一想,这首小诗写了花牛在草地上的哪些活动?

(3)作者笔下的花牛是一头怎样的花牛?你眼中的花牛又是怎样的?(充满童趣的花牛,胖胖的、慵懒的、可爱的、活泼的花牛……)

2.学生自主学习,并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欣赏诗句,展开想象。

5.创新与运用:仿照诗文的格式自己试着写一段小诗。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水平,对于略读课文,还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为主,老师适当引路、适当指导即可,目的是锻炼学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两首现代诗,《秋晚的江上》让我们看到一幅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花牛歌》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花牛在草地上坐着、睡觉、行走、做梦的各种状态。这两首现代诗意境优美,让我们感受到了新诗与古诗的不同。课后请同学们多找一些经典的现代诗读一读,去进一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板书设计:

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刘大白徐志摩

情景交融喜爱童趣(归鸟、斜阳、清江、芦苇……) 草地里(坐、眠、走、做梦……)

教学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材选取了两首现代诗。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通顺、读准诗歌,在脑海中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再结合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对诗文有个最初的理解和印象。学生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第一首诗,再按照这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首诗,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由于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细致理解诗歌的深意上还有待精进。

4* 繁星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的“昧、坠、怀”3个生字。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茌不同时期,不同地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

3.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会观察自然、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体会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导入一:谈话导入

1. 谈话:同学们,在皎沽的夜空中,漫天的星星多美啊!那一颗颗星星就像一个个精灵,在无边的夜空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爱看这漫天的繁星吗?曾经有人讲过:“每个人都有一颗守护自己的星星,当我快乐时、悲伤时,我都会在夜晚的星空中寻找那颗守护我的星星。”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秘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学生思考并自由交流讨论。

2.揭示课题: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许多年前,十九岁的巴金在去欧洲的轮船上曾仰望星空,写下了散文《繁星》。下面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巴金的《繁星》,让我们随他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

★导入二:视频导入

1.展示满天繁星的视频,学生观赏。

提问: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后,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看完视频后的感想。

2.引入课题:同学们,朗朗夜空,群星璀璨,往往会引起我们的无限遐想。著名作家巴金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和巴金先生一起,去感受他笔下的繁星吧!(板书课题:繁星)

3.了解作者。

学生先说一说对巴金的了解,然后教师补充:巴金,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2003年被授予“人民作家”称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设计意图】导入一通过谈话和配乐朗读创设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能快速走进文本中。导人二通过视频导人,引导学生谈观后的遐想,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作者笔下繁星的意境之美。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读通、读顺句子。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纳凉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眨眼静寂舱面星群密布

教师提示:“纳”的声母是鼻音“n”,读的时候要注意;“昧”的读音不能读半边音,可以用组词来增强记忆,比如记“愚昧”“拾金不昧”这样的词语;“半明半昧”的意思是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昧”意为昏暗。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件出示:在,我看到,感觉到;在,我看到,感觉到;在,我看到,感觉

到。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内容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为后面讲解课文做好了铺垫。同时,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读文悟情,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找出相关词语做上记号。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相关词语是:“从前”“三年前”“如今”。

2.作者这三次看星星的情景和感受一样吗?为什么感受会不同呢?细读课文,把自己的发现和疑问记下来,与同伴互相交流探讨。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相关语句,学生讨论交流。

(l)“从前”“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2)“三年前”看繁星,这些星光“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3)“如今”看繁星,“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教师提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与合作探究,自己去寻找答案,再结合教师的点拨,学生的疑问解决了,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四、积累与内化,美点赏析

1.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2.画出文中的比喻、排比、拟人语句,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作用。

比喻句示例: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数的星星比作“无数萤火虫”,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排比句示例: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依次从触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拟人句示例: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本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作者眼里,天上的那许多认识的星星都有眼睛、嘴巴和思想,它们走近“我”,同“我”交谈。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如临其境,产生无穷的遐想。) (教师提示:本文依次从触觉、听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神种美感,由表及里,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设计意图】通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排比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同时体会作者是如何生动形象地表达情感的。

五、小结提升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随老师一起回顾本课的内容,在老师指导下根据板书小结。

2.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对星空有了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每位同学的人生阅历都存在差异,那么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仿照文中“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的句式来写。

【设计意图】教师对本节课做简单的总结,帮助学生再次理清学习的思路,把课堂知识逐步内化,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课外阅读的能力。最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课下练写,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板书设计:

4* 繁星

家乡——星星密密麻麻爱月夜

南京——蓝天星群密布更爱星天

海上——星星半明半昧

教学反思:

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这是本文写作上显著的特点。在描写时,作者先写观察到的情景,后写感受。观察仔细,抒情真切。如“我忘记了一切……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因为星天是那么温馨亲切,才会给人如此的感受。文章语言质朴,理想和想象透着一种稚气,一种童趣,使全文浸润在作者的童心中,写景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