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都市农业发展资料汇总

都市农业发展资料汇总

都市农业发展资料汇总
都市农业发展资料汇总

周村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优化升级,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中共周村区委、周村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的意见》,结合《淄博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淄博市总体规划》以及市区农业各专项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和“两区两带两基地”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服务为农、产业兴农、项目强农”行动计划,把发展都市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基本思路,充分发挥周村农业产业资源、农村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统筹发展,做到与土地利用、城镇化建设、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突出“生态、安全、优质、集约、高效”五个要求,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等功能,加快实现路域美化、田野绿化、水系生态化、园艺标准化,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打造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市农业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新突破。

(二)工作原则

1、坚持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原则。在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都市农业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增添城市景观、传承地域文化和教育示范等方面的作用。

2、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组织推动和政策扶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发展都市农业。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严格保护耕地和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村与都市、农业与非农产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围绕苗木花卉、生态观光农业、高产高效农业、循环农业四大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中心镇、中心村因地制宜发展功能多样、业态丰富、产业融合的都市农业综合体系,加快张周路园林文化服务带、孝妇河生态观光带、萌山生态旅游开发区、凤凰山休闲观光区四大区域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城市建设的新景观、生态建设的新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三)发展目标

以建设农村殷实小康、构建生态和谐宜居城市、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幸福周村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全面拓展农业功能,使城市建设增添新的景观,生态建设增加新的效应,农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农民收入开辟新的渠道。到2012年,基本完成由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形成以苗木花卉业、生态观光农业、高产高效农业、循环农业四大重点产业为主体,集安全高效农产品生产、科研示范、休闲观光、景观绿化、生态涵养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体系,以苗木花卉、智能温控、生态餐饮娱乐为主的园艺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占到重点区域农业用地的50%以上,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生态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休闲观光型都市农业示范区。

1、生态功能目标。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起涵养能力较强、生态景观优美、空气水源清洁、高效节能节水和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生态服务价值较高的农业生态体系。到2012年,全区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4万亩,绿色长廊达到88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23.4%以上。到2015年,全区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5万亩,绿色长廊达到112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完成所有城镇、工业园环形宽幅隔离林带建设。

2、景观功能目标。都市农业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中得以充分展现,都市农业的商务休闲、生活休憩、绿色生态、旅游观赏、自然原生、历史文化等各种景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到2012年,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37%以上。2015年,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2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38%以上。

3、经济功能目标。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机械装备和科技支撑水平大幅度提升,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健全落实,都市农业综合收益水平明显提高。到2012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70元。到2015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600元。

4、社会功能目标。服务城市的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的科技转化、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服务和农产品展示交易等功能得到有效开发,建成一批基础完善、功能齐备、服务规范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到2015年,全区农业社会服务人数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二、规划布局

(一)发展重点

立足区域优势资源,突出发展苗木花卉业、生态观光农业、高产高效农业、循环农业四大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都市农业。

1、苗木花卉业。进一步扩大苗木花卉种植规模,重点发展城市绿化需要的大规格绿化苗木;发挥“南木北移”驯化基地作用,引进发展南方高中档观赏苗木新品种,经培育驯化后,向京津等北方低温地区过渡种植,建成全国“南木北移”过渡带重要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规划建设张周路园林文化服务带、正阳路十里画廊。到2015年,苗木花卉面积达到2万亩。

(1)沿张周路周村段两侧(北至联通路,南至胶济铁路)建设张周路园林文化服务带,集中建设高中档观赏绿化花木产业基地,推进产业分工,拉长产业链条,进行集约化生产,重点建设桃园科技花卉生态园、怡然花园等集高科技、高效益、生态景观好、与未来园林化城市风格交融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项目,形成一批特色苗木花卉精品园区。

(2)沿正阳路南延段建设正阳路十里画廊,在正阳路两侧50米绿化的基础上,沿道路两侧进行结构、土地调整,分片划区,搞好配套基础建设,重点发展观赏苗木、花卉、金银花及优质林果等兼具景观和经济、生态效益的观光农业,以园区化建设为主,辅以餐饮、采摘、观光等休闲功能,将十里画廊打造成连接大街古商城与萌山生态旅游的靓丽风景线。

2、生态观光农业。依托我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明显的山水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果采摘、湿地观光、临水垂钓、植物公园、生态农庄、文化展示、创意农业等生态观光农业。以都市文化为主线,以“山、水、园、林”为特色,以展示现代高科技农业和农村文明

为主要内容,重点建设“三带三山一湖”,即:张周路园林文化服务带、孝妇河生态观光带、范阳河湿地保护带和萌山、凤凰山、葫芦山、萌山湖。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方式,着力发展农庄经济、园区农业、特色产业、人文景观、农家乐、休闲广场等多种形式的休闲观光农业,以生态建设带动旅游开发,以结构升级促进都市农业发展。到2015年,全区建成2个农业旅游强镇,8个农业旅游特色村,10处农业旅游示范点。

3、高产高效农业。以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为支撑,加快推进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开发,重点发展籽种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唯一特色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耗、高效、优质、安全。

(1)以北郊、开发区为重点,大力开展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集成配套统一供种、配方施肥、精量播种、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措施,提高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建设300亩良种科技示范园、3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基地。

(2)到2015年,蔬菜生产按照“北菜南菌山特产”的总体布局,规划建成周北万亩设施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30万平方米优质珍稀食用菌基地和周南5000亩丘陵山旱田特色蔬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主要以西红柿、苦苣等10个绿色蔬菜品种为重点,建设北郊镇胥家、丰乐、南郊镇大柳行村等10个重点示范村;食用菌主要以平菇、双孢菇、鸡腿菇为重点,建设凤凰山、卧虎山、葫芦山食用菌规模生产基地;丘陵山旱田特色蔬菜主要以毛豆、香椿等为重点,建设王村镇彭阳村、平楼村等4个丘陵山旱田特色蔬菜示范基地。

4、循环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型畜禽养殖业,实行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划定畜牧生产禁养区、限养区。禁养区位于城区范围,重点发展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等畜产品物流业;限养区位于远离城市及村落的郊区,重点发展畜禽繁育、特种养殖、生态养殖等育种畜禽业和无污染或污染较小、效益较高的精品畜牧业。到2015年,牛、生猪、家禽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95%、80%、90%,粪便处理率达95%以上,生猪、家禽生产基本实现产业化。实施农村户用沼气、畜禽养殖基地大型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广畜-沼-菜、畜-沼-果生态循环模式,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多途径收贮转化作物秸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减少因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到2012年,基本建成循环农业示范区。

(二)区域布局

结合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资源,积极规划优势项目向优势区域集中,重点开发建设张周路园林文化服务带、孝妇河生态景观带、萌山生态旅游开发区、凤凰山休闲观光区四大区域。

1、张周路园林文化服务带。主要包括北郊镇、南郊镇、青年路街道。沿张周路周村段两侧(北至联通路,南至胶济铁路),以张周路绿色长廊为依托,大力整合花木种植、体验菜园、生态餐饮、旅游度假、文化展示、创意农业等服务产业,将农产品生产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培育一批高文化品位、高附加值的创意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重点建设齐鲁会馆、桃园科技花卉生态园、马鞍山休闲庄园等重点项目,逐步把张周路苗木花卉长廊打造成辐射周边、极具影响力的生态园林文化服务带。

2、孝妇河生态观光带。主要包括北郊镇、南郊镇、萌水镇。以孝妇河提升治理工程及范阳河综合治理项目为基础,进一步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抓好河道治理和沿河生态绿化,重点建设孝妇河滨河公园、范阳河湿地公园等工程项目,在孝妇河范阳河流域营造靓丽的城市景观水系和湿地游园风景线。

3、萌山生态旅游开发区。主要包括萌水镇、王村镇。紧紧抓住萌山大开发的有利时机,以萌山湖为中心,利用3-5年时间,依托现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林、能源林、观赏经济林、保健药材、果品采摘、山野采风等生态旅游产业,重点建设萌山湖荷花生态园、萌山牧业生态养殖观光园、金银花种植示范园等重点工程,在萌山四周全力打造集休闲、度假、娱乐、吃住、采摘、体验、观赏、购物、教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旅游开发区。

4、凤凰山休闲观光区。主要包括南郊镇、王村镇。立足凤凰山、葫芦山等生态园林建设基础,进一步拓展生态景观、体验参与、设施园艺、旅游度假等都市农业功能,坚持园区化运作、景观化建设,集中培育凤凰山生态旅游观光园、葫芦山生态园等精品示范园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山地休闲观光游,打造我区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三、2010-2012年重点建设工程

坚持以项目建设推动都市农业发展,重点抓好五大工程。

(一)都市农业长廊工程

围绕主要道路、水系两侧进行绿化、美化,统一规划林带,统一景观树种,统一绿化山头,沿线全部实现秸秆利用,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农田重点发展兼具景观和经济、生态效益的农业项目,建设都市农业长廊。林带规划宽度每侧5至10米,有条件的加宽到20米以上,城市规划区加宽到50米以上;区镇道、镇村道路及其它河流支流、沟渠,每侧林带宽度按照3至5米进行规划设计;新建道路、新治理河道,实行道路建设、河道治理与林带建设统一规划,同步实施。东部重点建设或提升张周路、联通路、济青高速、姜萌路、柳园路、孝妇河6条主要道路、水系的绿化,积极引进发展高中档观赏苗木花卉新品种、新项目,突出抓好桃园科技花卉生态园等新型农业项目建设,形成一批特色苗木花卉精品园区。南部重点建设或提升滨博高速南郊段、正阳路南段、张博路附线、范阳河4条道路、水系的绿化,突出抓好金银花种植示范园、腾蛟梅花园等园林绿化示范项目建设,搞好配套基础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营造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新优势,实现南部路网绿化景观建设的全面突破。

(二)水系生态工程

加快推进水系造林绿化、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开发,加大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改善水系环境,维护水系生态安全,一是全面完成孝妇河梅河大桥至张店交界处5.5公里的河道提升改造工程,以河道为轴线进行生态护砌、绿化美化,建设4处特色文化主题河段(黄土崖-张周路桥,张周路桥-四清桥,四清桥-姜萌路桥,姜萌路桥-梅家河桥),3个主要交通桥节点生态园林公园(黄土崖节点左岸,位于张楼村;四清桥节点;联通路桥节点),在仇套橡胶坝以上河道内依势建造人工湿地一处,积极打造东部新区的生态景观线,建设孝妇河滨河林地公园。二是加快推进范阳河湿地公园建设。以范阳河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为基础,抓好沿河河道整治和生态景观建设,提升绿化水平,营造靓丽的城市景观水系和湿地游园风景线。三是建设萌山湖周边生态绿化及环境治理项目。利用3到5年时间,对萌山湖周边进行高标准绿化,对周边餐饮业进行规范整治,建成辐射力强的休闲娱乐区和近水宜居区。

(三)山地公园工程

以山地风光等自然景观为主体,进一步充实文化内涵,提升发展层次,建设集度假、餐饮、观赏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山地公园。一是抓好凤凰山生态旅游观光园建设,加强绿化、美化荒山,整修道路,修复防空洞,建设集生态、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新型文化农庄,形成新的旅游亮点。二是进一步完善葫芦山生态园建设,为附近居民打造一处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山地公园。三是加快王村镇宝山生态园建设,建设有机农作物、优质果品种植基地和大型餐饮农家乐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

(四)科技示范园区工程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抓好萌山湖荷花生态园、桃园科技花卉生态园、莲花山科技生态园、萌山牧业生态养殖观光园、桃花山生态示范园、良种科技示范园、萌山茶园、中国(山东)能源植物研发保护中心示范园、萌山侨家花木生态休闲园、腾蛟梅园等10大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农业结构调整展示基地和招商引资平台。

(五)精品农业基地工程

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张周路苗木花卉基地、3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基地、万亩设施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5000亩丘陵山旱田特色蔬菜生产基地、30万平方米优质珍稀食用菌基地、奶牛集约化养殖、寄养基地、北郊镇标准化肉羊基地、淄博中慧葫芦山肉鸡规模养殖基地、万对肉鸽养殖基地、万头自然养猪基地等10大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建成一批粮、牧、菜、花卉、苗木农产品精品基地。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管理效能。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众多部门,必须靠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落实强有力的推进措施。一是成立都市农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分工负责、职责分明的工作机制。强化对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对都市农业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都市农业建设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通过加强协调,统筹解决。坚持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强力推动都市农业发展。二是在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基础上,明确发展目标,细化实施方案,上下衔接,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分阶段、有步骤地抓好规划的落实。三是实行镇村整体带动战略,进一步挖掘地方资源、技术优势,突出发展旅游农业,带动全区都市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四是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督查调度制度,并把都市农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突出重点,纳入区委、区政府对镇(街道)、部门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实施都市农业园区项目化管理,集中策划一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打造,率先突破。区政府每年筛选部分都市农业园区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实行区领导联系、区直部门挂包都市农业示范点责任制。落实创建责任、创建任务、创建标准、创建周期,通过重点工作项目的突破带动全区都市农业的发展。

2、深化改革创新,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一是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加快推进各项制度改革,在土地流转、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建立和完善适合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体制,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土地流转问题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区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进行土地经营权互换、租赁、转包;积极引导群众组建土地合作社,化零为整,连片靠拢,规模开发;积极引导群众通过以地入股,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进行开发, 促进土地向高效种、养规模大户、龙头企业转移集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创新支持方式,通过采取贷款贴息、民办公助、品牌扶持、以奖代补、产权改革、税收地方分成返还、优先提供土地、政策性保险、信用担保等方式方法,重点对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出口创汇、名优品牌创建、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农产品精品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奖励支持,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农业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开发都市农业,形成稳定合理、多元化的社会各方面投资和支持都市农业的新机制,扩大资金的来源。积极实施规划招商、项目招商,借助外力把我区精品示范项目做起来;积极盘活存量资产,组建专业发展公司,引导农民以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参股龙头企业。同时,政府也要加快对支农资金管理机制的创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产生良好的效益。

3、全面推进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科技进步是其根本的动力。我区面积相对较小,要成功地发展都市农业,必须走高科技支撑、高产值发展的道路,加快我区推进都市农业生产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的转变。从总体上说,我区目前都市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要下决心淘汰落后的传统技术,引进实用的高新技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导都市农业向高科技型经济过渡。一是加强优良农作物、畜禽品种更新,引进、示范、推广适合本区生产的各类优良品种,使主要农作物、畜禽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二是加强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开发、引进,推广新型高效栽培、优质安全生产、高效立体种养、肥药科学使用、畜禽规模养殖等综合配套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三是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知识水平,制定都市农业人才建设战略,加大对都市农业生产者知识性、技能性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发展都市农业的本领和增收能力。四是进一步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积极转化、推广其农业最新科技成果,并通过共同申请和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提升全区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科技贡献率。

4、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把全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一是在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上,对于全区四大主导产业,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必须围绕内在质量、效益、科技含量做细每一个过程环节,获得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积极发展“企业(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户”、“专业市场+基地+农户”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三是加强对流通领域的开拓,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促进全区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三、建设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基本思路

(一)空间布局——形成“一圈两带”的发展格局

发展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应按照“一圈两带”,即环城经济圈与综合经济带、滨海经济带的总体规划进行。环城经济圈要重点培育文化

功能、带动功能和农产品集散功能,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观光休闲基地,并努力将何庄子、金钟、柳滩、红旗

四大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综合经济带应着力拓展沿海都市型农业的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精品蔬菜、

新兴种植业、高效经济林和优质饲草等;加快畜牧业区域化、基地规模化建设,扩大畜牧业规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制造业,使其成为经济带中的支柱产业。滨海经济带要积极开发文化功能,大力提高经济功能,不断拓展海洋旅游产业、海洋渔业产业、海洋产品加工制造产业和海洋产品市场,使其成为现代化的滨海都市型农业。

(二)产业方向——以高起步、多功能、深加工产业为重点

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要重点发展以下产业:农业生产资料产业;食品加工制造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出口导向产业;设施集约产业;休闲文化产业。

(三)战略重点——突出结构调整,加强科技创新

针对目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建设沿海都市型农业的进程中应从下列工作人手,将其作为着力点。

1.以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由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的转变。一是大力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并把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二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业集约化、设施化和工厂化,近期目标是实现“三退一进”(退出农户、退出散养、退出村庄、进入园区),实现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和品牌统一化;三是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农业生产资料产业、食品加工制造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出口导向产业、设施集约产业和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2.以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为载体,实现由自然农业向商品农业的转变。建设沿海都市型农业,要把市场化、产业化作为突破口。

3.加快农业国际化步伐,实现由以内向型为主向外向型农业的转变。要大力招商引资,通过合资合作,培育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农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拓展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实现由物质需求型农业向文化消费型农业的转变。应积极开发、拓展农业的文化功能。

5.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由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经济格局的转变。一是要高标准、高起点搞好卫星城区、组团镇的规划和建设,加快撤乡并镇、迁村并点工作步伐,迅速扩大城镇经济规模;二是加快现代化郊区工业体系的建设,优化城郊工业结构,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李燕)

肇庆着力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日期:2009-08-20 14:51 作者:来源:广东农业信息网

肇庆市《关于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把肇庆市建设成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进一步明确了肇庆市农业农村发展在珠三角的角色和定位,这既是我市主动承接珠三角辐射带动,推进与珠三角产业对接与发展,加快融入珠三角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随着珠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对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生态安全、休闲观光等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肇庆作为农业大市,立足于服务珠三角都市圈,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潜力巨大,大有可为。必须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加快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为实现肇庆科学发展新跨越夯实基础。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过程。我市近年来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着力壮基地、育品牌、促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形成名优水果、畜禽水产、优质蔬菜、高效林业等特色效益农业主导产业体系,名优柑桔、淡水养殖、禽畜、蔬菜产量保持在全省前列,建起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和城市绿化苗木基地,建成蔬菜、水产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及广新生态园等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就要依托我市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功能,着力建立服务珠三角都市群、具有肇庆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打造全省重要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要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着眼于市实施《纲要》新的战略定位,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和区域空间布局规划,加快规划和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载体。

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西江北岸水果产业带、怀集梁村平原优质稻产业工程等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巩固发展一批无公害蔬菜、禽畜水产基地,打造珠三角城市鲜活农产品和特色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经济发展中心区花卉园艺、城市绿化苗木产业带和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基地,发展农林生态旅游产业,创建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打造珠三角休闲观光、文化科普、体验参与的主要农林生态旅游度假胜地。

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要着力抓好保障体系建设。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革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构建支撑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质量安全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

现代都市农业与城乡一体化作者:程显煜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663 更新时间:2008-10-282005年12月第13卷第6期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现代都市农业与城乡一体化※课题组

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探讨了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性、可行性和相关对策。提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城市化的新动力,可解决“人往哪里去”、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促进了“城乡经济相融”,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都市农业;城乡;一体化

※本文系2004年度成都市“五个一工程”公开招标项目《成都城乡经济一体化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

课题负责人:程显煜

课题组成员:王凡、谢育新、程桦(执笔)、戴夔

坚持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离不开产业支撑。因此要努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幅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型城乡关系。如何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产业支撑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着重围绕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出一些粗浅意见。

一、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性

农村、农业问题是中国现代化的瓶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化,在于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或异地转入二、三产业。但也有人对

此提出了质疑。分歧依然存在,但都普遍认识到必须逐步地对农村加以彻底改造,以逐步减少城乡之间的差别,最终达到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为我们所描绘的“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理想境界,实现“城乡融合”、“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目前国外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的成功经验和国内特大城市兴起的推进都市农业热潮,为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新视角和路径。

1?现代都市农业是城市化的产物,同时是城市化的新动力。现代都市农业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代表了人类对300年工业化、城市化历程的一种反思和觉醒,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以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探索。伴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原有城市迅速膨胀,另一方面广大农村迅速城镇化,农村和城市这两个彼此疏远的空间开始密切起来。首先,城市化给农业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城市面临很多生态问题,人们终于意识到,“无农的城市是不完整的城市”。农业不仅可生产食物,并对城市生态、文化、社会诸方面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其次,城市化迅猛发展给农业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城市化使农业具有与工业相同的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由于毗邻中心城区,都市的农村可以依托城市强大的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向农业渗透,比其它地区更早实现集约化、设施化、工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的强大动力。从国际范围看,最具备现代都市农业国际化、专业化、优质化和高技术特征的当属荷兰、以色列和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在人均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并走工厂化、专业化和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以花卉和菜篮子为主体的现代都市农业高度发达,这些国家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的经验为我国特大中心城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样板,同样对于面临土地短缺、地价昂贵、环境资源压力大的成都农业,如能吸收借鉴这种经验,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不失“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新思路。

2?现代都市农业提出了“解决人往哪里去”的新思路。21世纪是世界城市化的世纪。快速的城市化与大都市圈的形成,使得农业的发展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在城市边缘地区发展工业经济效益比发展农业经济好,但是从农业对城市的综合功能分析,城市化的出路不是消灭农业,农业具有重要的社会稳定功能,是解决传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大重要途径。成都市是大城市带大郊区,其中农业人口605万,占全市总人口57?2%,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转入第二、三产业就业的难度大。这种难度不是指安排农民扫大街、搞保洁、当保安时存在的缺少相应岗位这样一些较低层次的困难,而是指当农民在向较高层次的二、三产业迈步时,因受其自身的低文化、贫知识、缺技术、无能力的限制,被社会、市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无情拒之于就业门槛之外的现象。这种现象较为普遍,所带来的困难也将长期存在。因此,现代都市农业以其广泛的就业功能,为农民变市民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现代都市农业活动自身需要一批直接生产者和经营者,另一方面,它还需要越来越多的涉农二、三产业人员。这些涉农产业,包括了农产品的贮藏加工,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等,在拓展农业的同时,也赋予了农业新的生命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美国2000年以产业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口的份额

虽不足3%,然而若加上涉农产业的就业人员,其总份额却高达19%,换言之,一个一产从业人就拉动了6个多二、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3?现代都市农业提供了“城乡经济社会相融”的新办法。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和手段、产出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更应该是整体功能的现代化。就成都市农业功能定位而言,依据市十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成都农业应该服务“现代特大中心城市”,这就要求成都农业必须实现城郊型农业已向其高级阶段———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当前,我国特大中心城市农业的传统生产功能不断弱化,内容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产生了新的产业。如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产生了观光农业;农业与加工业融合,产生了加工农业;农业与出口贸易的结合,产生了创汇农业;农业与物流业的

融合,产生了农产品配送业;农业与会展业的结合,产生了会展农业,这些新的产业,为城乡经济社会相融赋予新的内容。在人多地少、经济较发达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新加坡、南朝鲜、中国台湾等。由于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稀缺,这些国家的都市农业既要担负较重要的经济或生产功能,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集约化和生产设施的小型化、全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就近为城市居民提供生鲜食品;同时还要满足城市生态与景观美化、避减灾害、市民绿色休闲旅游等不断增长的多样性功能。如日本的都市农业主要以蔬菜、水果生产为主,在政府财政的重点扶持下,园艺设施基本上实现了小型化、集约化和现代化,蔬菜从播种到成品包装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其蔬菜与花卉生产的80%实现了现代化园艺栽培,商品率在90%以上;同时,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休闲需要,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也是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日本大阪府的都市农业有70多个观光农园,其中柑桔类10个、葡萄类17个、垂钓类17个和草莓类6个。另外有市民农园、科学教育园地、文化资源利用型的文化馆、文化传习所、民间艺术展览厅,供游客住宿、休闲体验的“故乡之家”、“农家别墅”等。中国台湾地区的都市农业主要采取休闲农业区、观光农园、市场农园、农业公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等形式,并且其发展已比较规范,从申请到建设、管理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如休闲农业管理法等。

4?现代都市农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新方向。现代都市农业的多功能特性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不仅具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或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都市之肺”、绿化隔离带、及宜人的公共开阔空间等生态功能、体验农业生活方式、欣赏农业田园景观等休闲旅游功能、增强市民与农民的交流、获得农作知识等社会或教育功能等。农业不仅仅是物质生产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生物圈协调过程。农业通过自然代谢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予以接纳、存贮、净化、讲解、吸收,并以新的形式重新返回自然环境之中,这就是农业的环境调节功能。以巴黎大区(巴黎市及周边7个省市)为例,农业尽管在大区GDP的比重只有0?2%,但是农业效益很高,人均一产增加值约6万美元,收益率达35%。大区农业的首要功能是要人为地抑制城市的盲目自由扩张,巴黎大区不断修订城市规划,划定自然保护区和农业保护区,将农田、河谷、森林、公园等绿色空间联系起来,形成贯穿整个大区的绿色脉络,即使在近郊区,仍然保持农业生产以维持生态平衡和保留用地储备,以维持城乡协调发展,达到城市综合经济效益最佳。

二、成都市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可行性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的周边地区。自20年代90年代以来,都市农业在我国沿海大中城市发展很快。上海市是第一个将都市农业列入上海市“九五”———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早在1994年上海市政府就提出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和自身的积累,加快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建立一个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配套、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现代化都市型农业。现在孙桥科技园和光明乳业已成为上海的标志性企业,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和市场,上海市观光农业、设施农业、有机食品生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北京都市农业在过去的10余年中发展极快,目前已形成观光农业园、垂钓乐园、观光牧场、森林公园、租赁农园、少儿农庄、民俗观光村、民宿农庄、高科技农业园等多种形式,开发项目累计达到1500多项。目前,北京市明确提出要以现代农业作为都市农业新的增长点,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市场制高点,强化其食品供应、生态屏障、科技示范和休闲观光功能,使京郊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力量。

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具有明显的科教、信息、文化优势和显著的区位、市场、资金、交通等优势,然而,也同样受到耕地等自然资源匮乏、农业自身污染严重、生产成本与机会成本日益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缓慢的制约。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成为“开拓农业新局面”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成都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功能不断提升。经济总量连续六年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四;今年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增长势头,1—6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1?5亿元,增长13?5%,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也为推动城郊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年来,我市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2004年,全市粮食实现恢复性增产,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76万吨,全市主要农产品综合优质率不断提高,2004年优质稻占74%,优质油菜占82%,优质水果占68%,优质蔬菜占80%。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下降到7?7%,农村非农业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71?07%,粮经比重为55:45。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重大进展。全市肉制品、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链已初步形成。2004年,全市年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3个,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45个,拥有成员15?3万人,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52%。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到2004年底,全市共计改造中低产田土91?95万亩,完成了54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整治江河堤防79?84公里;完成灌排渠系整治3573公里,新增旱地浇灌面积43?9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9?47万亩,恢复改善灌面143?66万亩;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45;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35?9万千瓦,排灌动力机械22873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2?5万千瓦。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截止2004年底,全市共实施了退耕还林34?8万亩,荒山造林40?9万亩,天然林保护面积572?3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33?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1?5平方公里。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72元。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004年,全市农民生活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51?16%降到46?9%。我市现代都市农业也已经取得初步发展。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生态林业、观光牧业、垂钓渔业、庄园农业、教育农业等蓬勃发展,各区市县涌现出一批推进都市农业的典型,也探索了不少因地制宜的发展办法。如金牛区两河城市森林公园,以广场、金牛湖、城市森林艺术馆、“金牛文脉颂”雕塑墙等观光景点组成城市景观农业,锦江区推

进观光休闲农业观光园,花乡民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和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构成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园,等等。同时,成都现代都市农业布局也初具雏形,一圈层以园艺农业、高科技农业、农业公园为主,二圈层以观光休闲农业、生态高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教育体验农业为主,三圈层以观光林果业、休闲林业、休闲牧场、生态旅游业为主。综合以上分析,成都市已经具备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经济社会条件。

三、成都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重视现代都市农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

我市“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我市开拓农业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可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和推广现代都市农业的理念,增强政府管理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层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并将其不断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之中。国际现代都市农业中心今年选择北京作为第一个国际现代都市农业试点城市之后,拟将成都市作为第二个试点备选城市,并希望在温江、郫县、都江堰建立国际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示范区,运用国际先进理念,总结成功经验,在国际、国内推广交流,这是我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契机,应予以高度重视。

2?推进一次产业向二三次产业延伸,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以生猪、食用菌、柑桔、林木、蔬菜、茶叶、渔业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为基础,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形成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产业带和一批知名品牌。积极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农村第二产业。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逐步把适合在农村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转移到农村,实现农产品的增效增值,带动农民增收。加快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乡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降低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的门槛,加快乡镇企业集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镇企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基地成长。积极发展以观光休闲农业、物流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坚持走无公害都市型观光农业之路。着重规划好以“休闲”和“观光”为特色的复合型生态农业园区。针对都市型环境和产业特点,重点选择高效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将潜在的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在继续搞好农村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促进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3?积极创造支持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环境。

支持现代都市农业的网络建设,积极推广国际国内现代都市农业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实用技术,并加强对现代都市农业经营者的技能培训。坚持以聚为主,引导农民向县城、重点镇、中心村、集中居住点集中居住,实施水、电、气、路、广播电视、光纤、通讯、绿化、环卫、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加快农村道路、环境卫生、电网、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沼气池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等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在条件具备的山丘区发展小水电站,提供农村清洁能源。着力改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大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按“一网多用”的方式将城市优质的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资源,通过网络向农村基层延伸,提高农村的信息服务水平。

4?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当地现代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改进生产、保鲜、贮存、加工、包装等技术和工艺,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和档次。落实扶优扶强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进资本联合,做大做强企业和产业规模,并形成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紧密利益关系,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大力扶持培育专业市场,重点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提高成都农产品的知名度和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形成以生产基地为依托、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专业市场为骨干,大中型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进一步完善“绿色通道”网络,改善运输环境,提高流通效率。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监管。鼓励支持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在农村兴办专业合作社、研究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结合乡镇、村组改革,加大农村基层组织职能转变力度,大力发展“支部”加“协会”的新型农村经合组织,强化与农民的联系纽带。

关于成都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

.

2005-1-12 张晓雯阅读1671次

受世界一些国家和我国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启示,都市农业是成都城郊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成都作为西部的超大城市,应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这是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重要途径。

一、都市农业的概念、特征

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及周边地区,依托城市市场、信息、人才资源,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的绿色产业。都市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观赏、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同一般农业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无明显城乡边界,具有城乡融合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城市、城镇的外延空间不断扩大,遍布于新城区四周和间隙的众多“插

花状”农田,形成了一个个“都市绿洲”;另一方面,处于纵横交错城市群落的农村,都充分享受城市经济、文化、科技的辐射。这些地区因城市与乡村的相互渗透、融合,从本质上讲已很难称之为城市或农村。

2.高度集约化。都市农业是资本、设施、科技高度密集,并在生产经营方式上高度企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效果上易达到“三高”的特点,传统的城郊农业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3.高度开放性。都市农业通过市场网络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市内、国内甚至世界市场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在大市场、大流通环境下,选择重点产业、主导产品和主要服务对象,增强农业的服务和辐射能力,经济、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通过市场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进而推进农业的专业化、基地化。

4.多功能性。在欧美、日本的许多城市中,农业不仅生产食物,而且成为美化环境、绿化市容,以及观光、休闲、学习的重要产业,同时还具有生态、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与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副食品作为唯一功能的城郊农业完全不同。

二、都市农业的功能与作用

都市农业不仅生产产品,也生产环境和生态,它不仅具有生产功能,且具有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种功能相统一的农业。

1.生产功能。都市农业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信息、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优势,建设成现代农业,进行专业化、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都市居民生产和加工各类优质、安全的名优、鲜活嫩的农副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物质消费需要。同时,确保农业经营者增加收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和“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

2.出口创汇功能。都市农业采用高新技术的设施,其主导产业、产品技术含量高,具有开拓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如成都双流的“大五星”枇杷早已远销东南亚,郫县的郫县豆瓣畅销国内外。

3.社会功能。都市农业的社会功能主要有就业功能。都市农业是城市一大行业,拥有众多产业群,而且多为劳动密集型,从生产,粗、精加工到市场营销,可以提供较多就业岗位。其次是示范辐射功能。凭借科技和人才等优势,提高现代化水平,成为向各地辐射先进农艺和综合农业技术的科技示范中心,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三是教育文化功能。有助于市民接触农业文化,体验农家生活,了解生物学和农艺知识等,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四是旅游功能。可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回归自然、欣赏田园风光的场所,而且价位适合一般市民消费。如成都市郊县的“小农庄度假村”闻名市内外,其中郫县的500多座农民公园,2003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为郫县乃至成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4.生态功能。城市的快速工业化发展迫切需要构筑都市生态绿地网络系统,都市农业就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防治城市环境污染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都市农业是成都市城郊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近年来,随着成都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适应城市发展的优质高效农业,因此,改造传统城郊农业为都市农业是最佳现实选择。

1.发展都市农业是构筑大都市的需要。城市扩大后,需要很多土地搞绿化,而成都市人均耕地在0.5亩左右,土地资源十分珍贵,不可能象发达国家那样用大量的土地搞绿化。而都市农业的重点是在卫星城市之间,根据规划和城市簇群的特点,在成都周围花卉种植基础上,大力发展城市园林、园艺和花卉产业,形成城乡之间有机平衡的生态系统,打造“花园城市”和“城市森林”,以提高环境质量。这既满足了居民的绿化需求,又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真可谓一举三得。

2.发展都市农业是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吃得好、吃得安全,而且要呼吸清新的空气和休闲好,从而提出了绿色的食品、赏心悦目的环境、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体验农业文明等需求,因而,对赋予高科技含量的、生态型的都市农业为城市的人们所期望。

3.发展都市农业是提升、改造传统城郊型农业的需要。随着农产品全面进入买方市场,特别是面临入世后的新挑战,迫切需要实行转型升级。而都市农业作为一种既重视农业生产又重视农业生态、生产、教育等非生产功能的现代农业,是较理想的城郊农业转型升级目标模式。

4.发展都市农业是拓展旅游空间的需要。都市农业是把农业与旅游、生产和消费连接起来,变自然农业为旅游农业,变农业园区为旅游景点,从而为把成都建成最佳旅游城市拓展了旅游空间。

5.发展都市农业是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都市农业处于城乡边界模糊的区域,如网状分布在城市群之间,作为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适应了都市人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既为城市提供了服务,又为城市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同时,都市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推进,则以城市工业、信息服务业等为依托,以城市技术和人才为支撑。这表现为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过程,即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一体化,都市农村可以成为都市花区、花园,都市农民可以成为市民。

6.发展都市农业是都市圈或外围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已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包括大都市圈或外围近郊在内的广大农村,都被卷入了一场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浪潮之中。发展都市农业并推进产业化,把城郊建设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且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的新农村,改变城郊结合部脏、乱、差的面貌,彻底消除长期遗留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落后状况。

四、成都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区位优势。成都位于川西平原腹地,是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可以聚集大量的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能起到辐射整个西部地区的作用。这为大力发展都市创汇农业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资源优势。优越的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为成都都市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畜牧、蔬菜、水果、花卉、苗木、中药材、优质粮油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为发展食品轻工业提供了竞争优势。巴蜀历史文脉源远流长,自然景观中的山景、水景、生景突出,使成都市拥有丰富的复合型旅游资源,成为全国性旅游枢纽城市之一。

3.经济优势。2003年,成都GDP达1870.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9641元,各项经济指标均居西部省会城市首位。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成都发展都市农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科技优势。成都是全国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科技力量雄厚,科研手段先进,具有明显的综合科技优势。有各类专技人员50多万,其中两院院士近30人。这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优越的科技支持基础和条件。

5.国内外发展都市农业的丰富经验,为成都市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近年来,成都立足于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都市农业已成雏型。就全市而言,具有一定特色、规模、市场认知度和效益较高的都市农业“特产”是比较多的,主要有园艺产品、养殖产品、林产品、中药材产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旅游探险等,它们已成为城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亮点。例如,温江区花木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之多,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确定为“全国花木生产基地”;龙泉驿区水果种植面积达26万多亩,其中水蜜桃8.5万亩,被誉为“中国水蜜桃之乡”;金堂县脐橙种植面积14万余亩,被国家林业局誉为“中国脐橙之乡,食用菌生产规模2亿袋,为全国10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双流县的草莓种植面积4万多亩,年产5500万余吨,为全国第2大草莓生产基地;彭州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为全国4大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年销售额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

成都的都市农业由于发展时间短,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健康发展。具体讲主要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作为龙头的加工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加工水平不高,大多处于初级加工,缺少技术和人才;标准化建设不配套,许多产品未实行规范化栽培,一些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另外,如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营项目单一,主导产业不强、产业关联度不高、无序竞争较为突出,偏重经济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重视不够,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着成都都市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成都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与措施建议

1.强化都市农业理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要深入研讨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基础条件,以及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要体现科学性、实效性、前瞻性、创新性。在此基础上制定都市农业的综合规划,提出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的实施意见,把都市农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建设的各项任务融入到全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去,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适时建设、协调发展、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建成全市比较完备的产业化都市农业格局。

2.发展成都都市农业要注意五个结合。一是都市农业发展要与发展龙头企业相结合。要把龙头企业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着重抓好肉食、蔬菜、果品、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从而为都市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二是都市农业发展要与物流业的发展相结合。发挥成渝、成绵、成彭等高速公路的优势,加快建设辐射重庆和陕西等地的龙泉果品物流基地和彭州蔬菜物流基地;发挥背靠航空港和成昆铁路的优势,构建面向京、沪、粤等特大城市的双流农产品物流基地,构建面向甘孜和川南,辐射西藏和云南的新津、邛崃农产品物流基地。三是都市农业的发展要与会展业的发展结合。近年来,成都市已先后举办了全国性或国际性大型展览170多个,涉及花卉、食品、种苗等多个领域,在展览业的发展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因此,要充分利用成都市会展经济中的良机,使有成都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四是都市农业要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利用龙泉“中国水密桃之乡”、“成都国际桃花节”的品牌,以春赏桃花、夏秋赏果为主要内容,开发利用毗邻的青白江、双流、新津花果资源,形成以观花赏果为特色的东部农家乐休闲观光带。充分利用温江、郫县、双流等地花木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以观赏花木为特点的西部农家乐休闲观光带。进一步挖掘内涵,提升层次,丰富内容,着力形成具有川西特色、风格各异的农家旅游观光休闲优势品牌。五是都市农业发展要与网络经济相结合。通过互联网发展订单农业,搞好网上销售、连锁配送等网络设施建设,促进国内外交流,推进产品的转出口,进一步占领国内外市场。

3.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成都都市农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国内外市场。从国内来看,成都依托自身科技、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发展精品农业、种子农业、信息农业等高科技农业,面向全国市场并力争取得中心地位。从国外市场来看,成都拥有一大批名、优、特、新农副产品,为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今后,成都要积极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出口创汇农业基地,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加强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其重点:一是要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如大、中、小各种类型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以满足不同需要,建立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扩大远期合同交易,使成都成为农产品价格发售中心和信息指导中心。二是要健全与市场有关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等,加快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三是要大力发展市场非盈利的真正由农民自己组织的农业中介组织,形成高效便捷的市场流通体系。

4.创新农业投融资渠道。应逐步建立起国家投入为先导,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驱动,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都市型农业投融资体制,通过国家投入,解决都市型农业前期基础设施的兴建,通过创新农业金融支持体系,解决都市型农业运转、发展所

需资金。同时,积极发展农业合作基金、股份合作社等非信贷方式直接进行融资体制。

5.给农民全面的国民待遇。发展都市农业归根到底靠农民,所以,成都市在发展都市农业时,要排除农民市民化的种种障碍,给农民国民待遇,并做到7个统一:1统一思想认识,澄清认识上的误区。2统一城乡发展方针,给农民和国有土地拥有者、城市其他土地拥有者同等的土地权利。3统一城乡户籍制度,全面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给农民以平等的公民权。4统一就业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真正使农民工逐步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5统一服务与管理,就业中心也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服务。6统一义务教育的支持和指导,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农村和城市居民同等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7引导建立维权组织,建立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同妇联、工会等群众组织一样、拥有同等政治地位和社会作用的各级农会。

6.发展都市农业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一是要把强化农民的教育培训作为现阶段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以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为农村培育更多的农业技术能手、技术工人和创业人才。二是要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要实施差别化战略,坚持发展本地的主导产业和主打品牌;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农民“离土离乡”创办实业,逐步实现从产品打出去到人员走出去的重大转变。三是要着力培训农村能人的优秀群体。市场经济实质就是“能人经济”,要善于发现能人,重点扶持能人,千方百计扩大农村能人优秀群体的规模,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他们引导更多的农民闯市场、办实业。

7.加快都市农业法规体系建设,实行依法治农。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当前必须尽快出台与都市型农业发展相关的一系列立法和条例,如农业资源、生态保护条例和土地流转法等,实现依法对都市型农业的监督、管理和宏观调控。

作者系成都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天津沿海都市农业的发展概况及对策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14334432.html,?2009-7-20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

信丽媛,贾宝红

(天津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天津300192)

摘要:本文从都市农业产生的背景出发,对都市农业和天津沿海都市农业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描述,并对天津沿海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天津沿海都市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农业;沿海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天津市

都市农业在大中城市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大城市食品供给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经济性、生态性和社会性意义。同时,它也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的起点和示范点。天津市政府根据天津市自身的自然资源和自身的农业特色,在1999年提出要发展沿海都市农业,并于2000年正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性指导意见,以加快发展沿海都市农业。

1 天津沿海都市农业的提出

都市农业是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都市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现代化农业在大中城市的表现形式。它的兴起是现代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都市农业的由来

都市农业起源于城市周边及间隙地带,20世纪50年代后是农村城市化进程最迅猛的时期,在这段时间,由于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大批工厂企业在城郊兴建,使城郊成为城市工业扩散地[1]。大城市不断扩张,对邻近的农村进一步渗透。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与城市在生态、经济、社区等方面产生融合现象,广大农村向城市转化,并呈快速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所谓的“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现象,都市的城乡界线逐步消失。因此,都市农业是伴随着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而出现并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期,各国纷纷开始对都市农业开展研究。1919年德国提出了市民农园的发展模式;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始了与“都市农业”相关的初步研究与实践;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都市农业”这一概念;20世纪80年代后新加坡与韩国一些农业经济学家相继开展了都市农业的研究;我国对此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上海农业科研机构率先将“都市农业”一词引入国内。

1.2 都市农业的概念

日本地理经济学家青鹿四郎给都市农业下的定义被普遍认同,即:所谓的都市农业是分布在都市的工商业区、住宅区等的区域内,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殊形态的农业。因此,都市农业是指处在城市化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化农业需要;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过程中发达的现代农业;是靠近都市、依托都市、服务都市、融入都市,与都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通过满足都市对农业的多种需求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区域性现代农业[3]。

1.3 天津沿海都市农业的概念

1999年天津市政府制定实施《天津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规划》,明确提出了天津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的思路。其中提及“从

现在起到2010年,是天津农业由城郊型迈向都市型的重要发展时期”。2003年天津市委在八届二次全会上,根据天津市自身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特色提出了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战略。因此,天津沿海都市农业的定义为:遵从、依托、服务于天津都市发展战略,以与城市统筹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城市需求为导向,以现代技术为特征,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的集约现代农业。

2 天津沿海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天津农业区域布局已初步形成了“一圈两带”的新型布局,即环城四郊组成了环城经济圈,重点发展设施园艺、精品农业、工厂化渔业、农产品物流和观光农业;滨海三区形成了以水产养殖、葡萄和冬枣种植为主的滨海经济带;远郊五区县成为综合经济带,是天津市粮食、蔬菜和畜禽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2.1 开发生产功能,促进高效农业稳步发展

天津在蔬菜育种(黄瓜、大白菜、芹菜、花椰菜)、粮食作物育种(小站稻、优质麦、特用玉米)、果树花卉种苗生产、畜禽良种繁育(种猪、种禽、奶牛、波尔山羊)、海淡水水产种苗生产等领域均具有相当的科研实力和开发基础[4]。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良种繁育体系,建成全国最大的杂交黄瓜种子生产基地,繁育推广的系列品种己覆盖全国杂交黄瓜栽培面积的80%。采用三系法成功选育粳稻新品种,截至2007年年底,天津杂交粳稻已经在全国推广了近10万hm2,占全国杂交粳稻面积的20%~30%,成为我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粳稻品种,目前已有6个新品种被确定为国审杂粳优质品种。国家科技部建立的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研制成功的绿达牌葡萄保鲜剂于2000年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审查,成为国内目前唯一获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定推荐证书的农产品保鲜剂生产单位。

2.2 开发生态功能,注重外向型、加工型农业发展

截至2006年年底,天津市共建立26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取得良好的示范辐射效果。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已达77.4万亩,100余个蔬菜品种已达年产240万t的生产能力;176个奶牛养殖小区已有128个单位通过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无公害奶牛养殖小区日加工处理鲜奶能力达2400多t;有19家企业成为无公害肉品加工龙头企业;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已达到25万亩,149个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据统计,全市有21家企业,21个品牌,203种种植业产品、92个畜产品、83个水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从农产品出口种类看,天津市出口农产品品种较为齐全,海关统计的27种农产品品种中天津市基本都已涉及,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据天津海关统计,2007年上半年天津口岸出口农产品价值13.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5%。海洋农业具有生态特色,近海滩涂的利用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是天津海洋经济的重要内容。

2.3 开发生活功能,推动观光休闲农业迅速发展

2005年天津开始发展休闲渔业、垂钓娱乐、涉海旅游观光业及滨海餐饮娱乐业等4大滨海蓝色渔业旅游产业。目前,全市有从事观光旅游渔船近80艘,涉海旅游业游船60多艘,年接待游客5万人左右。截至2006年底,天津共建有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园10个,占地面积8990亩,年接待游客128000人次,营业收入577万元。从2008年开始,天津市农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农业区县大力发展休闲绿色观光农业,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建成100个农业观光园区,1000个农业参与体验基地,10000个农业休闲度假庭院。

2.4 开发示范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天津发展沿海都市农业,始终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水平,力求建设农业生产一体化、现代化机制,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趋于一体化。2006年天津市农业企业达367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25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35690户,年净利润总额8151万元;农业生产服务组织达590个;农业经纪人达4488人,带动农户达58467户,组织销售农产品总额为68441万元;农业订单数量达6335个。据统计,目前天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了41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一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5个,龙头企业总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15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10家,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72.5%。

3 天津沿海都市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就一定地域的农业而言,其具体功能由当地的经济、社会、人文发展水平,战略地位、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农业本身的属性所决定。天津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沿海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属性将不断地被强化。因此,未来资源与环境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制约可能会进一步显现。

3.1 土地资源相对不足,耕地迅速减少

由于天津市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农用耕地大幅度减少。2006年全市耕地面积4856km2,1995年至2006年,全市减少耕地595km2,平均每年减少49.6km2。目前天津市人均耕地仅有0.68亩,为全国人均耕地的40%,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3.75亩的18%,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5亩的警戒线。

3.2 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

水资源短缺是天津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天津农业用水占整个农村用水的70%左右。同时,天津海域接纳的污染物来自陆源、海上交通、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其中80%以上来自陆域污染源排放的污水。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过海域环境承受能力,且污染物排放量增

长速度快于治理设施的增长速度。2006年天津人均水资源量94.05km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0,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700km3用水紧张警戒线。

3.3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业面源污染突出

废水、废料及有毒气体大量未被处理而排放,对土壤、大气、水源等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为85%,大批有害生活垃圾运往市区周边的几百个生活垃圾堆存放,直接加重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使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2005年天津市平均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折纯)达36.5kg,而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为13.3kg;畜禽生产每年产生的粪便约600多万t,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仅为8%;农药、不可降解的农用地膜的大量使用,均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严重地危害着人体的健康。

4 促进天津沿海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农业既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保障[6]。面临人口增长、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挑战,天津发展沿海都市农业,为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

4.1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政府的引导

沿海都市农业是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功能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提供农产品等物质产品,还提供自然景观形成、传统文化传承等具有公益性功能的非物质产品[6]。发展沿海都市农业受益者首先是整个社会,然后才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沿海都市农业这种正外部性,不能从市场交换中获得相应的补偿,需要政府各级部门对它的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加大对内、对外的宣传力度,知识普及和典型推动,逐步使全社会更新农业发展的传统观念,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进一步提高对沿海都市农业的认识。

4.2 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发展沿海都市农业要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把保护环境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结合起来,选准主导产业,树立产品品牌,把沿海都市农业建成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各具特色、开放辐射的现代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4.3 健全投入机制,加大资金、科技和政策支持

沿海都市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健全对都市农业的投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稳定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基础,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进行投资,还可通过设立基金、吸引外资等形式筹集资金。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是沿海都市农业发的动力,要多途径的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使技术的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建立起以科技、信息为主体的沿海都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科学的政策支持是促进沿海都市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体制性障碍,着力推动农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创新。另一方面要制定惠农政策,加大对城郊的投入力度,执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句荣辉,赵晨霞.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630-634.

[2]李然.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21(2):24-27.

[3]王爱玲,秦向阳,等.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20-24.

[4]李瑾,于战平,等.天津都市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5,5:71-75.

[5]李哲敏,信丽媛.浅析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0:62-64.

[6]方志权,吴方卫.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与功能作用.上海农村经济,2007,9:15-18.

作者简介:信丽嫒(1980~),女,吉林辽源人,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研究。

关于做好2008年度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实施工作的通知

来源:产业信息处作者:王菊英发布时间:2008-06-26

杭农产办〔2008〕2号

各区、县(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局、林业(林水)局:

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实施办法》,在各区、县(市)择优推荐的基础上,经市有关部门实地考察和材料审核,并报经市领导同意,决定将余杭径山茶径山示范园区等51个园区(基地)列为2008年度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项目(见附件1)。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要求

1、各地要围绕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要求,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协调和指导工作。

2、园区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验收标准》要求,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在9月底前完成各项任务。按规定的统一标准,在种植业、林业、渔业园区(基地)中设立标牌(见附件2,具体制作要求在杭州农业信息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14334432.html,“公告公示”栏中下载);畜禽园区(基地)内挂设标准规格的铜牌(文字内容与标牌同,具体制作要求可参照已建成的畜牧园区挂设的铜牌)。

3、建设单位要进一步重视园区的示范带动能力的提高。提高园区产业化水平,组织农户开拓市场,加强技术信息服务,带动周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开展技术培训,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在园区中的应用、示范。

4、建设单位要重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2008年新增资金投入要求在20万元以上。

5、杭景新、杭徽高速公路沿线的园区建设在提升产业水平的同时,要注重农田景观的改善。

二、考核验收

(一)程序。由园区(基地)建设单位向区、县(市)产业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填写《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考核验收申请表》(见附件3,在杭州农业信息网“公告公示”栏中下载);区、县(市)产业主管部门实地初验,签署审核意见后统一报市产业主管部门;市产业主管部门会同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实施现场考核、验收。

(二)方法。严格对照《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实施办法》和《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验收标准》,在建设单位自查的基础上,由区、县(市)产业主管部门组织初验,确定区、县(市)初验评分;市考核验收组在现场察看、材料审核的基础上,进行评分(基本分达90分以上为合格)并形成专家验收意见。

(三)材料准备。

1、考核验收时需准备如下纸质材料:

(1)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考核验收申请表(见附件3,在杭州农业信息网“公告公示”栏中下载);

(2)都市农业园区(基地)建设初验评分表(由区、县产业主管部门填写并盖章);

(3)项目实施总结(含技术与工作总结、资金投入、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等);

(4)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自查报告(由建设单位对照标准撰写);

(5)园区(基地)内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报告和主导产品检测报告或认定认证证书(按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森林食品基地认定及其产品认证的要求);

(6)2008年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调查表(一)(见附件4,在杭州农业信息网“公告公示”栏中下载);

(7)2008年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调查表(二)(见附件5,在杭州农业信息网“公告公示”栏中下载);

(8)附件:

当地产业主管部门出具的生产规模和效益情况证明;

执行的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

注册商标证明;

获得的市级以上品牌、基地奖励或认定证书(证明);

园区(基地)总体规划图、区域位置图、产业分布图;

有关项目实施协议、合同、验收资金使用凭证等;

其他相关证明材料或资料附件。

以上材料装订成册,一式10份。

2、考核验收时需准备的电子文档:

(1)园区建设基本情况表(见附件6,在杭州农业信息网“公告公示”栏中下载);

(2)项目实施总结;

(3)产业分布图;

(4)3—5张反映园区建设和成果的数码照片;

(5)2008年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调查表(一)、(二)。

希各地会同建设单位认真对照园区(基地)建设标准,抓紧时间,扎实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同时,要加强对前五年已通过验收的园区(基地)的后续管理工作,继续增加资金投入,提升园区(基地)的品位,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各区、县(市)产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做好园区的调查、总结工作,于9月30日前将2008年园区建设工作总结、2008年杭州市都市农

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调查表(一)、(二)汇总后分别报杭州市农业局产业信息处、市林水局绿化造林处。

电话/传真:87024924(农业)、88394824(林业)

E - mail:Greeninfor@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14334432.html,(农业)、Lfp@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14334432.html,(林业)

成都昆山都市农业园区管委会关于加强招商引资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的意见

来源:成都市双流县人民政府作者:录入时间:2007-02-12

〖字体:大中小〗〖背景色:〗〖打印本稿〗〖关闭〗

都市农业发[2007]7号

为贯彻落实县委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大力实施都市农业战略的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部署和县委以“35223”为核心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的要求,为加快成都昆山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目标

总体目标: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示范区。

具体目标:按照县委提出的园区建设要“一年大见成效、三年国际国内知名”的奋斗目标,2007年要开展“一个亮点、两大工程、四大基地”建设工作,即“一个亮点”是启动农业观光园建设,引进业主5家建设温室大棚餐厅、温室酒店,初步形成集大棚蔬菜、温室餐厅、农事体验、认种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农业。“两大工程”一是开展“十百千工程”试点,动员30名农户开展创业示范户;二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园区内道路、沟渠建设。“四大基地”一是加快建立300亩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二是加快建立100亩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三是加快建成2000亩标准化蔬菜基地,建立钢架竹架大棚2000亩;四是加快启动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2007年要新引进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农业企业(业主)10家以上,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反季农业、特色农业和临空农业。

具体要实施“六个推进”、打造“六个样板”,即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打造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样板;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打造精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出口创汇的样板;推进农民分层次向县城、场镇和中心村居住,打造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样板;推进土地利用机制和政策创新,打造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样板;推进土壤改良,打造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样板;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招商引资要主攻重点,寻求突破。一是在重点区域求突破,结合园区内的实际情况,先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已形成了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进行项目建设,加强政策配套和政策扶持,较快地形成产业布局。二是在重点产业领域求突破,结合打造“临空都市农业亲水生态公园”的目标,凭借临空优势和园区内农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欧美等的优势,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出口创汇农业,尽快形成一批具有成都昆山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三是在重点项目上求突破,积极探索园区建设发展的新举措、新机制,紧紧抓住适合园区规划发展的重点项目,大手笔、高起点引进业主和推进项目建设。

(二)招商引资要创新机制,灵活运作。一要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网上招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为农业招商服务。要把农业招商的宣传资料、项目、动态情况推介上网,让潜在投资者了解和认识。二要建立一支精干的招商队伍专业招商。三要以商招商,充分发动园区内现有业主对外招商。

(三)产业发展具体措施。要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大力引进从事设施蔬菜、出口创汇蔬菜、食用菌生产及加工的业主和龙头企业。要树立以规划为龙头的意识,始终坚持按规划发展,依法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作好招商引资工作,严格按规划进行产业布局,园区内各村不得擅自引进业主特别是苗木种植业主,引进业主必须向管委会报告备案。园区内的业主在所租土地上修建生产管理用房、机井、水塔、道路、沟渠、有机肥无害化处理池等设施,应考虑与周边环境协调,在建设前须经所在村村民委员会审查,并报园区管委会审核备案。园区内龙头企业和业主的生产,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成都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要求,并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坚决制止和打击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肥料、激素等农业投入品的不法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确保园区良好的产业形象和品牌形象。

三、配套服务措施

按照《关于统筹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进一步促进集约化经营的意见》(双委发[2006]64号)、《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双委发[2006]82号)文件精神,结合园区产业发展的特点,配套完善一系列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及配套服务措施。

(一)单位或个人引进业主从事蔬菜、食用菌种植,规模经营农用地面积在30亩以上的,对引进该业主的单位或个人,按每亩20元给予一次性奖励,另外,园区管委会再给予相关村每亩10元的奖励作为落实土地的补助。

(二)管委会将以100亩指标为基数,给每个村核定3000元作为招商基本费用;按季根据各村实际完成的招商面积,抵扣管委会垫支的招商费用,并一次性结算各村应得的奖励。

(三)业主在园区新增规模经营农用地面积100亩以上,且租金折合大米在600斤/亩以上的,每年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规模在100—500亩(含100亩)的,按租金的8%奖励;规模在500—1000亩(含500亩)的,按租金的10%奖励;规模在1000亩以上(含1000亩)的,按租金的15%奖励。

(四)业主在园区从事蔬菜、食用菌种植,规模经营农用地面积30亩以上的,其所需道路、沟渠、电力等设施可由园区根据业主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配套建设。

(五)鼓励业主在其承包经营的农业规模经营园区内,自行投资兴建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从事种植业且土地规模在100亩以上的,对其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其中:规模在100—500亩(含100亩)的,按其建设成本的10%给予补助;规模在500—1000亩(含500亩)的,按15%给予补助;规模在1000亩以上(含1000亩)的,按20%给予补助。园区内主要渠道建设,享受县农发项目中“U”型渠扶持政策。

(六)在园区内进行农用地规模经营,且面积在30亩以上的,可按不超过经营面积8%的比例,修建生产管理用房。

(七)鼓励业主发展设施栽培。业主修建竹架大棚20亩以上(含20亩)的,按1000元/亩给予一次性补助;修建钢架大棚20亩以上(含20亩)的,按10000元/亩给予一次性补助。对建滴灌、农机具、电力等设施,由园区按30%给予一次性补助。

(八)单位或个人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入住园区,其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年度实际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在本县税收登记的,对引进该企业单位或个人,按项目注册资本金的5‰给予一次性奖励。

(九)凡到园区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000万以上,投资强度达到40万元/亩的,在符合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涉及征用土地的,按区域基准地价的10—20%予以补助。

(十)新引进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且带动园区农产品基地不断发展的,自建成投产年度起,由县财政参照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县级实得部分,前3年内全额补贴企业,用于企业的发展壮大,第4—6年按50%比例给予补贴。

(十一)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允许重点龙头企业提取销售收入的5%以上作为技术改进费并计入管理费用。企业研究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所产生的各项费用,不受比例限制,按实际发生额计入管理费用。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技改、购买国产设备的投资,可按规定享受抵免企业所得税的政策。(成委发[2001]53号)

(十二)兴办农业企业、生产基地、试验示范基地,免收县属道路的接口费;5年内减半收取地下水资源费;供水、排污的收费标准按照双流县最低标准执行。

(十三)凡在园区从事农产品深加工或规模开发经营的新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度在1000万元以上的,可在1—3年内按企业在银行实施的固定资产项目专项贷款利率50%—100%贴息予以扶持。

二○○七年一月八日

阜新"都市农业"后劲真足年人均收入达1万多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14334432.html, 2009-12-26 00:17 东北新闻网网友评论_COUNT_条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华乡两家子村陈海今年年初开了一个“农家乐”,到年底算了一下账,没想到竟挣了5万多元,一提起这事,他就乐得合不拢嘴。在两家子村一共有100余户采摘户,今年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年人均收入达1万多元,收入高的农户达10万多元。

近年来,阜新“都市农业”悄然涌动,桃李园民族文化度假村、上王休闲度假山庄、塔子沟都市度假园等一批休闲类“都市农业”典型让市民在消费中得到愉悦,让农业在休闲、观光中身价升值。

前进村村民吕剑平是在海棠山上最先试水“农家乐”的农民,“凭‘农家乐’旅游拉动,我家的大枣每公斤比市场多卖了2元钱,260亩枣园就多收入五六万元。”再加上餐饮收入,吕剑平赚了个钵满盆溢,看到“都市农业”前景好,他投资500万元开发的红枣酒和红枣果酱项目明年将瓜熟蒂落。

阜新农牧业发达,粮食生产能力和畜牧业生产居全省前列。在阜新近郊发展都市农业,既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丰富城市“菜篮子”,也可以保护农村自然、文化资源,为城郊农民增收致富,同时还可以改善农村面貌,使农村作为市民休闲观光的风景区,可谓“一举三得”。

阜新市农村经济委员会有关人士说,通过几年发展和评星定级,现在,阜新县大板镇等4个乡镇成为“特色旅游乡镇”,王府镇王府村等16个村成为“旅游专业村”,海棠山三嫂农家院等32户成为“星级农家乐”。

记者在阜新市农委了解到,《阜新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已经出台。该市将以韩家店镇、大板镇、国华乡、佛寺镇等近郊乡镇为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型、观光旅游型、设施高效型、精品高效型、特色种养型、循环利用型都市农业项目,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三位一体都市农业新模式。目前,该市的1个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区、9个都市农业产业带、23个都市农业示范园(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中。

与此同时,阜新市农委积极与金融部门进行沟通协商,争取信贷支持。由中国人民银行阜新中心支行出台的《金融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

具体措施意见》中,8条措施为该市加快都市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农村信用社可用支农再贷款发放都市农业贷款,并允许再贷款限额周转使用。

今年,阜新市计划建设“都市农业”项目70个,一批有规模、有档次、有带动作用的休闲度假型、观光旅游型和设施高效型都市农业应运而生。

新邱区按照高山子风景区发展总体规划要求,计划在台头皋村投资50万元,建设5个农家乐餐馆。高山子风电项目计划投资900万元,目前已投入了500万元。山门和观光台建设项目已完成,风电展览馆和招待所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王子明/记者/王红光淄博张店投6000万扶持都市农业分四功能区

2010-03-04 16:19:02来源:鲁中晨报

【字号大中小】【留言】【打印】【关闭】【Email推荐:】

3日,记者从山东淄博张店区农业局获悉,今年都市农业是该区工作的重点。张店区出台规划,将全区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同时计划用两年时间拿出6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都市农业发展。

据了解,张店区规划建设了四个都市农业片区,马尚、房镇、中埠镇为优质粮食生产片区,发展精准农业,建设3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低山丘陵区域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积极发展以特色农产品培育、山区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西南部生态经济林果带,主要是济青、滨博高速公路沿线,设计傅家、马尚、房镇镇,发展经济林、果用林,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区;沿主干公路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企、环村生态林,发展生态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提高森林覆盖率。

在政策扶持方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计划用两年时间拿出6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都市农业发展。对按照都市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区财政按每亩每年300元的标准连续补助三年,同时当年提供每亩300-500元的苗木补助;对按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单位,区财政按照每年实际投资额的5% -10%给予补助。(孙银峰)关于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和产业化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

(2005年6月27日)

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和产业化发展是市委、市政府在新阶段、新形势下,从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为确保现代都市农业和产业化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精神,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两个率先”为统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致富农民、改善生态、服务城市”为宗旨,坚持城乡统筹方略,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依托区域经济、科技、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优化整合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都市农业转变,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拓宽农业产业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促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协调,与无锡的经济社会地位相适应,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与产业化发展体系。

二、总体要求

立足于“五个领先”:一是现代化水平领先。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力提高设施化水平,确保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在基础设施、生产装备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处于领先水平。二是集约化水平领先。采取土地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置换等多种形式,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推动土地集约开发,大幅度提高现代都市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三是科技化水平领先。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积极引进应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农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等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有条件的要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四是产业化水平领先。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国家、省、市级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产品交易市场,做大做强一批成长型、特色型、外向型龙头企业,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市场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致富。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创建一批在省内知名、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名牌农产品。对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等功能进行综合开发,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拉长农业产业链。五是综合效益领先。坚持高产与优质、节本与增效、生产与生态、农业与旅游等相结合,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三、目标任务

(一)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到2007年,江阴、宜兴、锡山、惠山等市(县)、区各建成3个以上、面积5000亩以上的现代都市农

业产业园区或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园区,滨湖区依托山水优势,建成3个以上有规模、有特色、有水平的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园区。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2007年江阴、宜兴、锡山、惠山等市(县)、区各形成2个以上优势特色农副产品(产业),包括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建成一批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其中2005年江阴、宜兴、锡山、惠山各建成1个面积5000亩以上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滨湖区建成1个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园区。

(二)农村造林绿化:加快经济林、生态林和景观林建设,从今年起到2010年,江阴市、锡山区的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2个以上百分点,惠山区、新区每年增加1.5个以上百分点,宜兴市、滨湖区每年增加0.5个以上百分点,确保到2007年全市农村森林覆盖率达到23%,2010年达到27%以上;大力推进绿色通道景观工程和河道防护林工程,2007年所有县乡道路两侧建成高标准景观通道,50%以上河道两侧、湖泊沿岸建成防护林,2010年所有乡村道路建成林荫道,河道两侧、湖泊沿岸建成防护林;加大村镇美化工程建设力度,全面建立农民义务植树制度,到2007年各市(县)、区每年有10—20%的乡镇建成环境优美乡镇,所有整合到位的行政村都建有1个农村居民休闲活动场所,2007年、2010年农村新型社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8%、40%。其中2005年全市农村新增造林面积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3%,42%的县乡道路两侧建成高标准景观通道,30%以上河道两侧、湖泊沿岸建成防护林,43%的乡村道路建成林荫道。

(三)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从今年起每年新增10万亩,到2007年达到100万亩以上,到2010年累计达到130万亩以上。

(四)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到2007年,宜兴建成2个,江阴、锡山、惠山、滨湖等市(县)、区各建成1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农产品专业或综合交易市场;到2010年各建成2—3个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农产品专业或综合交易市场。其中2005年江阴、宜兴、锡山、惠山、滨湖各达成1个大型综合或专业农产品市场建设意向,全市争取有1—2个启动建设。

(五)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城乡各类企业参与农业开发,重点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大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到2007年建成2家以上年销售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到2010年建成10家年销售30—50亿元,1—2家年销售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2005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2%以上。

(六)农业担保:全面建立市(县)、区、镇两级政府资金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农业企业担保公司,到2007年担保公司注册资金市(县)、区不少于2000万元、镇不少于500万元。其中2005年研究制订农业企业担保公司建设方案,作好建设准备。

(七)农业保险:全面推广农业生产保险,设立市(县)、区、镇农业风险保障专项补助资金,建立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体、农业生产者互保为补充、政府适当补贴的农业保险机制。2007年农业保险所覆盖的基本农田达到50%,2010年基本达到全覆盖。其中2005年研究出台农业生产保险推广实施意见和相关政策,并力争启动实施。

(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开发。在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之外的区域,一律不再新建上规模的农业项目和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到2007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达到60%,到2010年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内的集中经营。其中2005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要达到40%。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和产业化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之一,是涉及全社会和长远发展的大事,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和产业化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强化领导,健全组织,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直接抓。市成立领导小组和督查组,对这项工作进行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各市(县)、区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制定政策措施,落实专项资金,保证现代都市农业与产业化发展工作得到有力推进。

(二)坚持科学规划。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和产业化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各地要根据《无锡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科学制定和完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农村造林绿化、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产品市场建设等规划,要聘请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和专家参与规划,从一开始就确保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在规划过程中要与现代农村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农村产业布局调整相结合、与推进农村“三集中”相结合,与市、市(县)、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严肃性。规划区内的村庄民居和企业,要逐步调整,尽快实现区域内产业的成片布局,推进农业上规模、上水平。在规划区外一律不再新建上规模的农业项目和大型基础设施。

(三)完善投入机制。现代都市农业与产业化发展,以市(县)、区为主体组织实施,市(县)、区要精心选出一批现代都市农业和产业化发展项目,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现代都市农业和产业化发展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吸引外商资本、民营资本、工商资本等多元投资形式参与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新机制。

(四)创新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财务审计制度和项目责任制度,从立项、设计、论证,到施工、监理、验收,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督与跟踪管理,重大的工程和技术项目要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切实提高现代都市农业的建设质量与水平。不断完善

经营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明确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和重点项目的企业化建设主体,按照“法人投资、企业化经营、法人治理”管理模式,形成“自主积累、滚动开发、规范管理、高效运转”的良性发展机制。

(五)严格考核督查。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责任到人,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要坚持平时跟踪问效、季度进度检查、年末考核评定相结合,对现代都市农业与产业化发展的规划、设计、施工等进行全程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要把查进度、查质量、查资金到位作为督查指导的重要内容,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建设质量标准作为验收考核的主要依据,确保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六)加强部门配合。各市(县)、区是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推进建设的重任。市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性。市农林局主要抓好农村绿化造林、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等重点工作,并负责做好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牵头抓好政策制定、指导协调、组织推进、监督考核等各项工作,配合市人保财险无锡分公司抓好农业生产保险推广工作。市委农办主要负责现代都市农业和产业化发展相关政策的调研与制定,配合市农林局、发改委分别做好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和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市场建设等工作。市发改委主要负责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建设、农业企业担保公司建设等工作。市财政局做好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工作市级资金的安排,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订市级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市科技局主要负责现代都市农业与产业化发展科技项目与资金的扶持。市水利局主要负责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水利工程项目与水利建设资金的扶持。市农机局重点扶持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与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农业机械化建设。人保财险无锡分公司主要负责研究出台农业生产保险推广实施意见和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市国土局主要负责抓好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土地复垦、土地整治改造和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市环保局主要负责抓好环境优美乡镇建设。

关于印发《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浙江省杭州市农业局

关于印发《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杭农办(2003)85号

各区、县(市)农业局、林业局、财政局、农口有关部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农发局、财政局,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经发局、财政局:为了加快我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进程,促进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根据《杭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现将《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三年六月十六日

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实施办法(试行)

根据《杭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现就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的建设,制订本实施办法。

一、建设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的基本要求

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要重点围绕我市农业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经营为抓手、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采取业主投资、政府适当扶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办法,使之成为我市效益农业的集聚区、现代农业的先行区、先进科技的示范区和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区。

示范园区(基地)建设采取市县联动,分批推进。从2003年开始,每年安排50个左右,至2006年,全市共新建或认定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200个,其中优势产业120个,产业分布为:茶叶20个、花卉苗木20个、水产20个、节粮型畜禽20个、蔬菜25个、竹业15个;特色产业44个,产业分布为:蚕桑12个、水果15个、干果12个、中药材5个;粮油、生猪等传统产业20个;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多种经营型等16个。各区、县(市)要根据《杭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和本实施办法的要求,制订区、县(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意见,实行两级联动,整体推进我市的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二、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种植业类园区要求土地平整,地块方正,朝向一致。亩均配置沙石机耕路6米左右,主路宽4.5米,支路宽3.0米,两边衬砌路肩,农机具下田作业便捷;亩均配置排灌水沟(渠)10米左右,排灌分系,合理配置泵站、农电、库房等设施。畜禽型园区要求畜舍排列整齐,结构合理,环境清洁卫生,配有沼气池,80%的粪尿通过沼气处理或其它生态利用。水产型园区要求鱼塘排列整齐,布局科学合理,水深符合养殖品种要求,鱼塘塘埂有护坡或驳坎,并有足够的宽度,不漏水,园区内有机耕路,且平整、坚实,道路畅通。

——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园区土壤、水分、大气等环境因子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园区内主要农产品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灌溉、养殖用水要符合标准,加强动植物病虫害的检疫、防疫和

防治,主要农产品要有品牌,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提高基地(园区)与加工、流通的紧密度。发挥园区资源、产业优势,通过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方式,使基地(园区)与加工、流通融为一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园区内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全面推广和应用良种、良畜、栽培管理、植保、机械、饲养、防疫、农副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示范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和现代农业设施等农业高新技术。主要生产者和经营者能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到位率,使园区成为农业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三、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的申报条件

1、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种植业园区连片种植1000亩以上或区域性规模3000亩以上(核心示范区连片500亩以上);大棚等设施园区连片200亩以上。畜牧园区要求区域化养殖规模:生猪存栏5万头以上、奶牛存栏800头以上、羊存栏1万头以上、兔年出栏10万只以上、蜂饲养3000箱以上、蛋禽存栏30万羽以上、肉禽年出栏50万羽以上(示范区核心单元规模要求生猪存栏5000头以上、奶牛存栏200头以上、羊存栏300头以上、兔年出栏1000只以上、蜂饲养100箱以上、蛋禽存栏5000羽以上、肉禽年出栏2万羽以上)。水产园区连片1000亩以上或区域性规模2000亩以上(核心示范区连片500亩以上),水库网箱、网围养殖适度规模。休闲观光园区连片500亩以上,投资1000万元以上。山区和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其生产规模可适当放宽。

2、产业选择要符合导向。依据《杭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优先安排茶叶、花卉苗木、水产、节粮型畜禽、蔬菜、竹业六大优势产业;积极扶持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蜂业五大区域特色产业;支持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园区建设;适当安排粮油、生猪二大传统产业。

3、产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较好经济效益。园区内主要农产品销售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营销大户,具备稳定的销售渠道,或该产品本身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园区内主要农产品比当地同类产品经济效益高出5—10%。

4、具备明确的实施主体。园区主要建设单位或实施主体应是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产业协会、农场、种养大户和其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园区生产环境具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应通过环境检测,园区所在地的土壤、水分、大气等环境因子应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或通过1—2年的治理和改造,能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

6、园区建设应已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计划,与城市、城镇(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符合农田保护区有关要求。

7、对于已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产业化基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的实施,具有一定基础的园区或基地,通过短期改造,达到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标准的,给予认定。

四、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的申报和验收

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实行申报制,由经营业主提出申请,经所在区、县(市)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级业务主管部门,由市级业务主管部门会同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项目并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上报市农业项目管理协调小组审批,同意后由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财政局按以奖代补办法联合下达资金。

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申报必须按标准文本提供材料,包括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分析、项目实施书面总结、资金使用决算、单项工程验收证明、有关凭证、协议、合同,区、县(市)初验意见等。

根据本办法第一、三条规定,具体制订各类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的验收标准,验收采用百分制计分,90分以上为通过验收。具体验收标准由各业务主管局拟订,提交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讨论审议,经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予以正式下发。

五、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的扶持政策。

通过验收列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的,由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命名并按以奖代补原则给予资金扶持。具体标准为:新建园区经验收合格,给予20—30万元的奖励;重新认定园区经验收合格,给予5—10万元的奖励。具体奖励金额根据园区规模、资金投入、示范效果和验收分数确定。

本办法自二○○三年开始施行,由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验收标准》另行下发。雁塔区关于进一步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的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关于加强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支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现就我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的紧迫感

“十五”期间,我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支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以“产业树亮点,产品创名牌,农民增收入”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当

前农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一是传统农业比重偏大,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偏低,种植结构不尽合理。全区现有耕地4.5万亩,粮食面积约占2.3万亩,其他经济作物约占2.2万亩。受体制、政策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企业“不能”和农民“不愿”的现象,致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二是种植业经营性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比重偏小,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刚刚起步,农民增收缺少新型产业支撑;三是土地紧缺和大量农用土地荒芜废弃的状况并存,农民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加收入的愿望强烈。目前,中央和省、市一再强调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西安市城市规划第四次修编已对我区发展空间作了进一步调整,我区基本被纳入城市建设范围。因此,全区各级党政组织一定要着眼于“争创一流业绩,实现率先发展”的要求,抓住机遇,顺应民意,把发展都市农业作为“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抓紧抓好,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干部群众,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都市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二、发展思路、产业布局和工作目标

1、发展思路: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本着市场主导、农户自愿的精神,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优势,以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为方向,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重点扶持和发展花卉、苗木、瓜果、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培育壮大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根本转变。

2、产业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鱼化寨、丈八地区,以发展花卉、苗木、蔬菜、瓜果、园艺和食用菌种植为主,积极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在电子城和长延堡地区,以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销售为主;在曲江和等驾坡地区,依托雁塔万亩都市森林和产河雁鸣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三环路之内,原则上不再进行畜禽养殖。

3、工作目标:通过两年的努力,基本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全区新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积25000亩,新增规模化农业企业20家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

到2007年末,丈八、电子城、长延堡三个街办全部完成调整任务,分别新增高效经济作物600亩、410亩、400亩;鱼化寨、曲江、等驾坡三个街办新增高效经济作物分别为3000亩、2000亩、1500亩。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积达到7910亩。

到2008年年底前,鱼化寨、曲江、等驾坡三个街办新增高效经济作物17000亩,基本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三、加大支持扶持力度,加快都市农业建设步伐

坚持以村组为主、企业参与、政府扶持的原则,凡在我区范围内从事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创办农业示范园区,发展休闲观光产业的广大农民、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只要符合产业布局,经审查验收同意的,都可享受以下扶持:

(一)凡是连片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其直接生产设施(如:温室、大棚、苗棚等)不受使用面积限制。企业开办农业示范园区,建立农产品基地,从事高科技农产品研发和试验的项目,吸引外资合作开发的项目,其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用地,只要符合规划要求的,优先办理审批手续。

提倡和鼓励依托果林、花圃、菜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整合资源开展乡村旅游;支持利用村内空闲地、预留宅基地和民宅,从事特色民间手工艺制作,农产品深加工、储藏、包装、销售等。

(二)支持和鼓励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土地经营权流转要本着“平等协商、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村民和村组以租赁、承包、互换、转让或入股等形式,将土地向种植能手或农业企业等经济组织集中,连片规模经营。

鼓励村组和农民自主创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股份制企业,广泛吸收村民入社(股),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断发展“一村一品”。

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程序为:由所在的村委会先与承包该地的村民协商同意后签订用地合同,然后由村委会与投资者签订正式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并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报当地街道办事处审核备案。

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特别是转让金,要保障农民利益,使农民切实得到实惠,并且有递增机制。区级有关部门、各街办要积极提供市场信息和政策咨询、中介服务,搞好审查把关。村组干部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解决好土地集约中的矛盾,使土地经营权有序、稳定、规范流转。

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一经签订,受法律保护,各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单方面终止合同。不得干涉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强买强卖、胡摊乱派。农业项目因国家建设用地需要拆迁时,其地面附着物依照国家有关政策,予以补偿。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农业专项资金全部用于都市农业扶持。从2007年开始到2008年年底,对新增的花卉、果林和苗圃以及设施农业,新建农业园区、休闲观光村,区政府将给予补助。被确定为重点农业项目的并优先争取省、市扶持资金,主要扶持项目区内的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示范。被确定为休闲观光示范村的,优先扶持村内道路、上水、排水等公用设施建设。

1、种植业:对企业、种植大户或以村组为单位组织农户,新建花卉、果林、苗圃(须有苗木生产经营许可证)等种植面积在30亩以上,且集中连片,管理规范,成活率在90%以上,一次性补助经营者每亩200元。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发〔20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三日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连续八年增产、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棉、油、糖生产稳步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农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连续八年增幅超过6%。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机遇难得。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大委发 [2010] 2号),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向前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发展战略 根据我市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我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强化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夯实转型升级的创新基础、培育持续竞争的综合实力、构建融入世界的对接平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转型发展。 一、战略选择 1.城乡一体融合 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以“农业基地化和园区化、农村城镇化和社区化、农民专业化和职业化”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转变农村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要素互补、功能多样、环境友好、产业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2.人才科技支撑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农业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涉农科教机构、企业研发总部和高

端人才,创建区域性涉农人才科技高地,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 3.标准品牌提升 持续支持设施农业和种苗农业,集成创新装备和技术标准;重点强化精品农业和外向农业,提升产品标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环境标准;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完善服务标准。建立健全都市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链和科技链相结合的标准体系,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4.旅游休闲驱动 充分发挥我市青山碧海、田园沟域、岛屿岸线融合一体的生态景观优势,紧密链接现代旅游休闲服务业,加速由产品市场决定的供应农业向产品、服务和消费市场共同决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农业总部基地和创新服务中心,拓展农业对外开放新领域。 5.生态循环提质 积极开发和引进国际先进的低碳绿色技术和设施装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加强陆地、海洋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保护性开发,有效应对生态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挑战,大幅度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和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定位 立足大连、引领东北、影响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实现产业功能体系融合、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标准品牌集成创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_占绍文

REFORMATION&STRATEGY 2015.12 2015年第12期改革与战略NO.12,2015 第31卷(总第268期)REFORMATION&STRATEGY(Cumulatively,NO.268)2015.12.020 中国大陆地区都市农业的实践开始 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后都市农业 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每年都以较大 的比例增长。以北京市为例,2014年, 完成平原造林2.37万公顷,粮食播种面 积12万公顷;农业观光园达到了1301 个,总收入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0%;设施农业占总产值的12%;民俗旅游实际经营户8863户,比上年增加333 户;民俗旅游总收入11.3亿元,增长10.4%。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与发达 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都 市农业尚处于发展模式和业态组合单一, 处于不断探索和进一步完善的阶段。① 一、都市农业的界定 都市农业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 青鹿四郎在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 地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都市农 业是分布在都市内的商业区、住宅区等 区域内的,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 殊形态的农业,在这些区域内的农业组 织依附于都市经济,直接受都市经济势 力的影响(宗传宏,2007)。随着经济 增长和科技进步,都市农业在中国不断 被赋予新的内涵。都市农业是经济发展 到较高水平时,随着农村与城市、农业 与非农业的进一步融合,为适应城乡一 体化建设的需要,在城市及周边地区, 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占绍文,赵海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都市农业具有农业、文化产业等多产业融合的特点,符合绿色发展、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新常态下,是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选择。基于对快速发展的都市农业园区的深入调查,文章认为,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存在差异性不足、与当地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产业链条过短等问题,发展都市农业应该与当地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深度融合,各地应系统地思考都市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都市农业;文化产业;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5)12-0083-03 Issues and Think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China Zhan Shaowen,Zhao Haihua (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Shanxi710055) Abstract:Urban agricul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industry convergence,such as agricultural and cultural industry,in line with green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It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new normal. Based the in-depth investigation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park,this paper reviews that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park is insufficient,combined with the local reality is not close enough,the industrial chain is too short and other issues,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the local culture,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etc., and should be based on systems thinking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Key words:urban agriculture;cultural industry;industrial chain [作者简介]占绍文(1969-),男,湖北黄冈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区域经济发展管理;赵海华(1990-),女,江苏泰州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管理。 83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来璐 李世峰 谭建欣 程昊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农业的新定位,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北京市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独特性,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北京农业的多项功能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合理的农业布局规划、适宜的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农业投资的增加。 关键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周边的、具有现代农业特征和都市农业功能的新型农业产业[1]。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我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北京农业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特征,也是北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由其区位、资源特点决定的,是在对都市农业发展规律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生产粮食外,还应该为实现其它目标做出努力[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较传统农业更为明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3],北京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农业的多功能性具有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1.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农业在本质上具有多项功能,包括农业提供食品的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等。传统农业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人类所需的食品供给短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农业的功能局限于物质产品的供给,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其它功能未被发掘。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的生活需求不再停留在食品上,还追求其它的使生活水平提高的东西,对农业的文化和休闲等功能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 本研究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3101) 作者简介:来璐(1973-),女,陕西省兴平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Email:XPLL1124@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14334432.html,

走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之路

走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之路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呼唤既发展经济又改善环境的产业,而现代都市型农业就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阳光产业。 都市农业有产业型都市农业、休闲型都市农业、科技型都市农业、文化型都市农业之别。郑州作为一个地处中原核心位置的特大型城市,其周边卫星城镇具有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巨大优势。以荥阳市高村乡为例,她东临省会郑州,南依荥阳市区,北依黄河,西望虎牢关卡,南部平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正处于农村和城市的接触带上。目前全乡南部有3000余亩的花卉苗木基地,中部有高产万亩农田;北部有两万余亩的森林大氧吧、1万余亩的河阴石榴种植基地、近万亩的黄河湿地。通过近年来高村乡现代农业的发展实践,在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方面,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是都市农业必须有“精兵、精致、精品”。“精致”

农业,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追求特色,一二三产叠加发展,突出科学技术的作用,促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有机绿色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实现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化。有了“精品”农业,就可以突出农业名牌创建和市场营销拓展,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农产品和精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把优势产业做精、新兴产业做亮,提高现代都市型农业的综合竞争力。荥阳高村乡近年来围绕“三精”农业,极大提升该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大批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成为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主力军,该乡的“河阴石榴”已成为很好的示范品牌。 二是都市农业必须突出“板块化、规模化、园区化”。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现代农业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农业发展空间也受到极大限制。所以必须科学规划好农业建设与城市发展、工业建设各自的空间,尤其要提高农村土地的规模效率、集约效益。实践中,我们明确农民对承包经营农地使用权的独立性、利益性和转移性,通过市场化机制,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农村土地的规模效率、集约效益。形成了农业特色产业带,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现代农业内涵定义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 3、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 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5) (征求意见稿) 中国农业科学院 芜湖市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 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要求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想。农业是芜湖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芜湖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十分必要。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虽然芜湖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具备了基本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2005年7月,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芜湖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对芜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在与芜湖市领导和干部群众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与专家研讨,对芜湖市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背景依据与发展潜力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芜湖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分析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并重点就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与策划,提出了“组织领导保障建设、科技支撑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建设、体制制度保障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建设”等五项发展举措。 规划编制得到了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市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各县区政府及农委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单位为规划的编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谢谢!

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其趋势

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其趋势 1.都市农业的的由来及其定义 1.1都市农业的由来 都市农业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要目的,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为都市农业。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所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 1.2都市农业的定义 都市农业(或说都市型农业、城市农业)在英文中有若干表述,比如, City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n the city’s countryside, Metropolitan Agriculture, Metropolitan-intensive Agriculture等。 我国学者普遍引用的一个定义是:“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指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种,即都市农业”,其英文原意是“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诸学派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 2.都市农业的特征 (1)都市农业所处的空间城乡边界不明显。 一种情况是如日本许多城市在扩展过程中,农业以其优美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并在都市内建立各种自然休养村、观光花园和娱乐园,形成插花状、镶嵌型农业;另一种是分布在城市群之间的农业,这些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无异,与中心城区交通方便,已经完全城市化。 (2)都市农业功能多样。 都市农业除具有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观光、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 (3)都市农业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 城市化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不同于一般地区,农业经营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一是表现为设施化、工厂化;二是表现为专业化、基地化;三是表现为产业化、市场化。

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

北碚区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在实地考察北碚区柳荫镇蔬菜、林果、花木三大产业为主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通过对比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分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柳荫镇 1都市现代农业 都市现代农业是指处在城市化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化农业。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现代农业。 中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上海是我国第一个将发展都市农业列人“九五”计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主要以产品型都市农业为其主体,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符合健康安全要求的农产品。除此之处,也发展了服务型和体验型的都市农业。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已出了观光农园,垂钓乐园、森林旅游、观光牧场、租赁农园、少儿农庄、民俗观光村、民宿农庄等多种形式。此外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天津等地也展开了都市农业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国发[2009]3号文件明确了重庆主城区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方向。北碚是全国知名的生态模范城,在北碚发展建立“城郊都市农业示范区”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与良性循环,它将是实现城乡统筹过程中一块重要的示范地。北碚区委区政府把发展都市型农业作为全区的重点工作抓,已委托中国农科院编制都市型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搭建都市型农业发展科技平台和人才智库。根据北碚区功能定位,柳荫镇被确定为北碚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 2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优势 2.1自然条件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报告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 (修改稿) 江省农业委员会 二○○九年八月

目录前言 第一章发展背景 1.1 自然条件 1.1.1地理区位 1.1.2 土地资源 1.1.3 地形气候 1.1.4 土壤状况 1.1.5 水资源 1.1.6 生物资源 1.2 社会经济 1.2.1人口及其分布 1.2.2 综合经济实力 1.2.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4基础设施条件 1.2.5 优势高效特色产业 1.2.6 农业产业化经营 1.2.7 农村居民生活 1.3 制约因素 1.3.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

1.3.2农业投入不足 1.3.3自然灾害频繁 1.3.4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第二章总体规划 2.1 指导思想和原则 2.1.1指导思想 2.1.2基本原则 一、现代高效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产业化发展原则 四、体制机制创新原则 2.2 发展定位与战略 2.2.1科技创新战略 2.2.2体制与机制创新战略 2.2.3企业化经营战略 2.2.4可持续发展战略 2.3 发展目标 第三章空间布局 3.1 优质粮棉油产业带 3.1.1 发展思路 3.1.2 发展目标 3.1.3 建设容与布局

一、优势粮油主产区 二、沿海高品质棉区 3.2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 3.2.1 发展思路 3.2.2 发展目标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2.3 建设容与布局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3 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 3.3.1 发展思路 3.3.2 发展目标 3.3.3 建设容与布局 3.4农产品加工基地 3.4.1 发展思路 3.4.2 发展目标 3.4.3 建设容与布局

关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 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着眼践行科学发展观 中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 要求,完全符合北京实际。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正 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 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农业地位的再认识——少数不等于小数。 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仅占 1.3%;农业从业人员62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值,都是少数。但是应当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不可替代的地 位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愈发重要和明显。从首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产业依存度增强,城市对农产品 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 障等任务越来越重;城市休闲产业正在向农业转移,农业观光、农村度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宜居城市是北京的重要定位,宜居离不开生态,都 市型现代农业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发展现代 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由此不难看出, 农业虽是统计中的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 第二,农业价值的再认识——隐性价值显现化。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首都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接近20000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正在成为人们休闲 度假的首选,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给北京农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业价值 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而且体现在社会层面,其生态服务、生活参与的隐性价值 也开始显现,满足人们“肺”、“眼”、“脑”的需求。据有关研究显示,北京农田总服务价值为120亿元,其中生态价值90亿元,是产品价值的3倍;全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高达2100多亿元。农业的社会价值通 过各种途径显现,农业科技园区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基地和科研示范窗口;农业观光采摘园使越来越多的城 镇居民享受丰收的喜悦。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其经济价值也不断提升。在拍卖 活动中,一个西瓜卖到19000元,一个大桃卖到6800元,一个苹果卖到66000元,一条鱼卖到236000元……从过去时角度看,农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确实发生了背离;但从未来时角度看,正是这种背离使我们看到农 业的多元功能,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延伸,随着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农业的隐性价值将会不断显现,而且不断增值。 第三,农业环境的再认识——优势得天独厚。 其一,市场需求旺盛。2006年,全市农副产品需求量超过800亿元,特别是北京拥有潜力巨大的高端 消费市场,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其二,科技资源丰富。中央在京农业科研单位有25家,

大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

大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的意见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大委发[2010]2号 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 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 (2010年2月2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推动全市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加快全域城市化步伐,深度开发农业新功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努力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现就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依托城市并服务城市发展起来的具有生产、生态、生活和人文多功能特征,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高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拓展和延伸。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实施了以“多予不取放活”为核心的强农惠农政策,取得了显着成效,为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市正在深入贯彻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全域城市化,要求农业的发展必须与城市的功能相协调,与城市的发展相联

系,走都市型现代农业道路,这已成为我市农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需要。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升核心地位,发挥龙头作用,农业是重要基础,农村是重要区域,农民是重要力量,“三农”工作仍然是事关全局的重中之重。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推进全域城市化的需要。全域城市化的发展目标,标志着我市城乡统筹进入全新阶段,必将促进工业与农业互补、农村与城市互动、农业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规划协调,农业生产与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农业自我提升的需要。我市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在提供名优特新精细美高端农副产品上下功夫,在开发生态环保、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和文化创意功能上见成效,在提高外向度中创品牌、赢市场。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城市功能和资源要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运行质量,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达到惠及民生的目的,将有力地推进我市的新农村建设。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巩固党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需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

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

武汉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学忙 都市农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端于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而后迅速向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传播、普及的一种现代新型农业,如生物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都是都市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北京等沿海特大中心城市在国内最先开始了建设都市农业的实践。目前,都市农业在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内已蔚为大观,并逐步成为国内各大城市农业的共同发展方向。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都市农业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为了追求高品质生活而对城郊农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武汉农业从传统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农业的过程。大致说来,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78年~1984年,是城郊型农业酝酿期。这个时期的农业发展是“以粮为纲”,其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产量,尽快解决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从1978年开始试点并逐步全面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武汉市郊的农、林、牧、渔业开始走上全面发展的

轨道。到1982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当时市场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逐步缓解的实际,适时提出了“以生产鲜活副食品为主,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城郊型农业开始萌芽。但在实践中,“以粮为纲”的生产方针仍然无法动摇。 1985年~1994年,是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期。这个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就是“服务城市,富裕农民”。针对当时初次出现的农产品“卖难”情况,武汉市开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林牧渔业和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益逐步提高。在发展战略上,市委、市政府要求将市郊农村建成“四地”,即城市副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城市工业服务配套、发展城乡联合企业群体的前沿阵地,出口创汇农业的生产基地,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胜地,建设“城郊型农业”的思路逐步成熟。1988年,武汉市全面实施“菜篮子”工程,市郊进一步加大了蔬菜副食品的生产力度。1992年9月,市委、市政府全面放开粮棉油生产计划,农民由此获得了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的完全经营自主权,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 1995年~2001年,是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的过渡期。从1995年开始,武汉市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并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997年10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提出农业产业化“要突出城郊型经济、都市农业特点”,这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建设“都市农业”

上海市现代农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 农业生产的集中化和科技化水平稳步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有143个规模化、现代化蔬菜园艺场;1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投入各类建设资金54.82亿元,引入产业开发项目128个,有163项科研成果在园区推广应用。 上海市宝山现代农业园区 园区区域概况 上海市宝山现代农业园区位于宝山区北部的"三罗"地区,南起罗南镇塘汇河、北至罗泾镇新陆村新洋机耕路,以潘泾路为轴线的两侧区域范围,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耕地面积1.8万亩,涉及罗南、罗店、罗泾三个镇、24个村,整个园区呈狭长带状分布。 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 宝山现代农业园区是本区农业跨世纪发展的重大工程。园区坚持以高科技、高起点、高效益为宗旨,以发展特种水产和绿色蔬菜主产业为特色,加快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市场一科研一开发一生产一加工一销售各个环节配套的,具有源头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特征的现代农业园区。园区的营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面向市场,推进农业的产业经营。在3年内,完成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良种的引进和改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招商引资和多元化投资,来发展特种水产、绿色蔬菜、特种经济植物等产业,建成若干个集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市场化和融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实体,使园区科技贡献率、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益率得到明显提高。使园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和宝山特色的园区。 优越的地理位置 园区东临长江,南连郊区环线,西傍国家一级公路沪太路,北与江苏省太仓市相邻。市政交通设施健全,区域内的主要骨干道路己呈网络化,交通十分便捷,为园区进出运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园区紧邻上海宝钢、石洞口电厂和沿宝山的长江各港口等中央、上海市大型国有企业,其一是可成为园区产品的广阔销售市场;二是为园区建设所需的供电、水、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产品的出口转运提供了优越的依托条件和发展环境。 农业基础设施良好 园区内耕地成片,均为一级农田。近10年来,市、区、镇先后在园区区域内投入资金1.17亿元,建成了宝山区蔬菜园艺场、黄瓜研究中心、出口蔬菜加工基地、设施蔬菜基地、"三高"粮田示范区等,形成了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区域所在镇经济实力较为雄厚 园区区域的罗南、罗店和罗泾三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6亿元,财政收入1.6亿元,园区区域内已有农业固定资产1亿多元,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本园区的建设提供了较强的经济基础和资金保证。 招商项目 长兴柑桔出口加工基地 有机蔬菜实验场 鳗鱼深加工 蔬菜加工出口 和平特种动物繁育养殖

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探讨(一)

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探讨(一) 摘要]文章在对国内外都市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情况进行简述的基础上,提出都市农业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功能,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及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成立都市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发挥都市农业的示范、辐射作用;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的观光功能;加强都市农业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都市农业实践模式发展建议 目前都市农业是与工业并立的、充满生机的基础产业,都市农业的出现展现了未来农业的新潮流,为发展我国农业带来了新的希望,特别在重庆这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更值得我们思考。 一、国内外都市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都市农业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日本是世界上出现都市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要目的,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为都市农业。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重庆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设还刚刚起步。 都市农业(或说都市型农业、城市农业)在英文中有若干表述,比如UrbanAgriculture,CityAgriculture等,我国学者普遍引用的一个定义是:“都市农业(Agricultureincitycountryside)指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种,即都市农业”,其英文原意是“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由于它牵涉面广,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又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外诸学派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 二、都市农业的特征与主要功能 1.都市农业的特征 (1)城乡界线已日益模糊,具有高度的城乡融合性 都市农业所处的空间城乡边界不明显。一种情况是如日本许多城市在扩展过程中,农业以其优美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并在都市内建立各种自然休养村、观光花园和娱乐园,形成插花状、镶嵌型农业;另一种是分布在城市群之间的农业,这些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无异,与中心城区交通方便,已经完全城市化,形成了城市渗透农村、农村渗透城市,城市和农村浑然一体,同时,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渗透,农业与旅游交叉融合,现代农业科技、设施与农艺相互交接融合,且逐渐走向和谐统一。 (2)都市农业功能多样 都市农业除具有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观光、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如日本许多大都市在城市扩展过程中,把原有的城市尽量改造为“田园城市”,并把农业作为优美的环境予以保留下来,真正发挥农业的综合功能。 (3)都市农业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 处于城市化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明显不同于一般地区,农业经营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随着都市农业区域内经济地租的上升,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都市农业转向资本、设施、科技密集和土地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农业生产方式高度设施化、工厂化、专业化、基地化、产业化、大市场化。并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为大城市及国际市场提供所需的鲜活农副产品。目前,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有机构成甚至高过工业。如日本的东京、大阪的农业基本实现了生产栽培园艺化、基地设施现代化、生产操作机械化。 2.都市农业的主要功能 (1)生产、经济功能 都市农业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都市市民提供鲜嫩、鲜活的蔬菜、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农业大市,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 自挂职以来,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经验的学习、调研,发现北京市近年来适应高端化、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不断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籽种农业。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加快科研攻关、品种选育、基础设施、种子贸易等关键环节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北京种业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主要是打造“三中心、一平台”: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400多个,引育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的20%。国内外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市籽种经营企业1300多家,全国种业前10强中北京市占4家,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首都建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全国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北京种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0%,农作物种子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网络框架,构建了北京林木种苗网、花卉网、果树网等网络平台。二、休闲农业。农业与“三产”的有机融合。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北京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50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左右。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休闲农园。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狩猎等,到融合科研、观光、科普、餐饮、会议为一体,以“新技术、新品

嘉定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嘉定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专项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嘉定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根据《上海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沪农委规[2018]2号),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是市、区、镇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用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聚焦三区建设及产能提升,支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的资金。 第三条项目和资金管理按照市规定,实行市级统筹、分级负责、市区联动、部门合作。区农业农村委会同区财政局负责做好项目储备库建立、项目预审、项目申报、市计划批复后的立项批复、监督检查、项目验收、整改复验、决算上报等工作;区财政局负责项目市和区本级财政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监管,项目中设施设备等货物的政府采购工作;区建设管理委负责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各镇人民政府、嘉定新城管委会(马陆镇人民政府)、嘉定

工业区管委会、菊园新区管委会(以下简称各镇)负责项目意向申报、配套资金的筹措和使用、项目建设管理、财政性资产管理等。 第二章项目储备和预审 第四条项目建立储备库,各镇应提前一年向区农业农村委申报项目意向,区农业农村委根据农业规划、“三农”工作重点和产业发展导向对申请入库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储备库。 第五条区农业农村委、区财政局对项目储备库内的项目进行预审,并按照项目轻重缓急列出当年申报计划。申报计划经区农业农村委党委“三重一大”讨论通过后报区分管领导审核,对重大项目报区政府常务会议审定,经审定的项目,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可研报告达到初步设计深度)。区财政局统一委派投资监理前期参与编制可研报告中投资概算评估,编制完可研报告的项目由区农业农村委、区财政局联合报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审批。 未列入申报计划的入库项目自动结转至下一年度储备库,库内项目实行动态管理。 第三章审批和建设管理 第六条根据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下达的项目计划批

2018年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2018年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 18年2月21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农”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现就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建设现代农业体系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一区三园两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2345”现代农业发展计划(即:突出节水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两个重点”,抓住现代农业园区、农村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个关键”,加快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行政执法水平“四个提升”,巩固提高啤酒原料、无公害蔬菜、专业化制种、食用菌、优质肉羊肉牛“五大产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持续稳定,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努力形成园区带动、区域联动、集群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积极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农业技术现代化、组织管理现代化,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预期目标:1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5.2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82元,增长13.5%;粮食总产量保持30万吨左右;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5万吨,增长3%;农机总动力达到98万千瓦,增长2%;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9%。到1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84元,增长13.5%;粮食总产量保持30万吨左右;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万吨,增长4%;农机总动力达到100万千瓦,增长2%。把我市建成全国标准化啤酒大麦、全国高原无公害蔬菜、全省草食畜牧业、全省专业化制种、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