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1年河南中考政治应考白皮书30页

2011年河南中考政治应考白皮书30页

{精品}2011年河南中考政治应考白皮书

目录

教材考点解读

专题一自尊自强孝敬父母

专题二诚实守信宽容尊重

专题三明辨是非公平正义

专题四承担责任服务社会

专题五特殊保护义务教育

专题六依法维护人身权利-

专题七依法维护经济权利

专题八尊重宪法依法治国-

专题九社会主义信念--

专题十明确小康奋斗目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专题十一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专题十二树立全球意识立志报效祖国-

专题一自尊自强孝敬父母

考点1、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考点解读】1、什么是自尊?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是人格之本,只有自尊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2、为什么说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1)做人不能没有自尊。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

(2)知耻的人首先做到正确全面地看待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努力改正它,是对自己良好形象的维护,是自我尊重的表现。

3、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1)我们的自尊经常受到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我们也有责任去关注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

(2)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4、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1)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就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

(2)尊重他人,首先,要善于欣赏、悦纳他人;其次,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

5、善于克服自卑的心态。

(1)一个人不可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和家庭,家境有好有坏,不必因家境不佳而自卑;

(2)人的天资有高有低,不可能因天资聪明或学习成绩好而自傲,差而自卑;

(3)人在生活中也常常会做错事,遭遇挫折,要学会勇于面对错误、经受挫折而不自卑自弃。

6、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正视现实,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把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联系起来。

考点2、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考点解读】

1、自信的含义和表现是什么? 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新追求的目标。表现为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2、自信、自负、自卑的区别。

(1)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往往会过高地估计自己,谁也看不起,就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别人谁都不如他,只看到自己优点,看不到缺点,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2)自卑的人轻视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自己干什么都不会成功,别人都瞧不起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结果是白白丢失了可能成功的机会。

(3)自信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4)无论是自负的人还是自卑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认识都是不切实际的。自负和自卑都是自信的误区。自负是前进的大敌,是失败的祸根,自负会使人远离成功;自卑则会使人消极悲观、缺乏进取心甚至自暴自弃。自负和自卑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使我们远离成功。只有自信使我们可以主动、积极地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因而,能够成功。

3、自信的重要性----- 自信者容易成功因为自信者乐观、好奇与专注,有目标,注重行动,体验过程,他们可以减少外界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最快最好地到达胜利的终点。所以说,自信者容易成功。

4、自立的含义是什么? 自立的含义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5、自立的重要性-------人生需要自立

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和温室中,终究要离开家庭和学校的呵护,走进社会,经风雨、见世面。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成为一个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能够自立自强的人。

6、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 (1)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于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2)培养自立能力也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7、什么是自强? 一个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这就是自强。自强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巨大的作用。

8、自强精神的表现和作用有哪些? 、

(1)自强精神的表现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等。

(2)自强的作用

①自强是—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我们健康成长、搞好学习、将来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

②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屡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9、怎样培养自己自强的品质?首先要树立坚定的理想,做个有志者;其次战胜自我是自强的关键,要意志坚强,不怕困难;再次要扬长避短,确定前进的方向,这是自强的捷径。

10、理解自强不息的含义。

自强不息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上的日月星辰不分昼夜,永恒运动,所以天是刚健的,人应该效法天,积极进取,勇不停息。

11、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遇到困难要去克服,要乐观的去面对生活,要有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磨练自己的意志,对自己认定的志向要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去奋斗。

关键是自己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精神。

考点3、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考点解读】

1、什么是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

2、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2)我国有孝的传统,孝敬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称道、尊敬,不孝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3)孝敬父母是子女应尽道德义务、法律义务。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应尽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3、应怎样孝敬父母?

(1)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做起,要正确区分孝敬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并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2)中学生孝敬自己的父母就要做到: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等等。

4、对父母的长辈我们应如何对待?为什么?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家庭和社会都做出过贡献,在他们年老多病、行动不便之际,做孙子女的更要献上一片孝心。这既是理所当然,也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专题二诚实守信宽容尊重

考点4、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考点解读】

1、理解什么是诚信?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内诚于己,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就是外信于人,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

2、诚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对人守信,对事负责。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即表现为一种积极负责的态度。

3、懂得诚实守信的意义。①诚信是立身之本,言而有信,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④“做老实人,做老实事"是人们崇尚的行为准则,实实在在做事是个人得以立足,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敷衍了事、弄虚作假,就做不了好事,更做不了大事。

4、不诚信的危害:

①在交往中失信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②不讲诚信的人可以骗人一时,不能骗人一世,一旦被识破,难以立足社会,害人害己。

5、诚信守则(或诚信守则的具体要求)

诚信守则一: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之一。诚信的基础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诚实守信的出发点。

诚信守则二:在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

诚信守则三: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长远利益一边。

诚信守则四:在情与法的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法律一边。

6、理解生活中诚实守信的复杂性

(1)对诚信的理解要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一是诚实守信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隐私权,诚实并不意味着要说出全部真话,公布自己的全部秘密;二是诚实守信并不意味着哥们儿义气,在朋友犯错误时,要敢于提出批评意见,同时,自己犯错误时,也要勇敢地承认错误。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应结合具体的情况做出诚信的选择。

(2)正确处理诚信与尊重隐私的关系。

对人诚实与尊重他人隐私,往往相互关联且常常发生冲突。面对冲突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信守诚信的品德;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尊重他人隐私。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境,坚持原则,权衡利弊,按照实际情况妥善处理。

(3)正确处理诚信与谎言的关系。“善意的谎言”不违背诚实的道德。

(4)诚信的核心是善。只要正确理解诚信原则、与人为善,出以公心、永不自欺,我们就能做一个诚信的人。

7、学会诚实地生活。

(1)学会对自己诚实开始,实事求是,不自欺,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

(2)从与伙伴、父母、老师的交往开始@努力兑现作出的每项许诺;

(3)靠首已的努力学习获得的能力与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抄袭、作弊和虚荣无助于获得真实本领,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4)在意识到伙伴做错事时应当诚实地说"不",与伙伴一起做了错事时,不论伙伴是否承认他的错误,部应当承认自己那一部分错误。

考点5、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考点解读】

(一)学会宽容1、什么是宽容?

(二)指的是宽大有气量,原谅和不计较他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

2、为什么要宽容?

(1)人与人存在差异,需要相互宽容,需要彼此尊重个性;人人都会犯错误,需要宽容对待。

(2)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赢得友谊,获得更多的朋友。

(3)宽容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真诚地宽容别人的过失,他的境界就上升了一个层级,一个人学会了宽容,他就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有效方法。

(4)宽容利人利己。宽容能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宽容能使自己远离烦恼、仇视,体验到宽容带来的心灵的安宁和满足。

3、怎样做到宽容?(1)宽容是有原则的,不能盲目。对家人、同学、朋友,不能斤斤计较,而要宽厚待人、与人为善。当然,我们决不迁就“坏人”“恶人”。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让步。

(2)宽容自己就是接纳自己,即实事求是地面对真实的自我,既不要挑剔和苛求自己,也不自惭形秽;既不要妄自菲薄、全盘否定自己,也不要妄自尊大。

(二)学会尊重1、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1)在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都有做人的尊严,都不容轻视。

(2)在法律地位上,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定的义务。

(3)在适用法律上,任何人违法犯罪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2、关爱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对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的总称。如:残疾人、女性、老年人、未成年人。

对待他们,我们首先应平等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其次,应尽力帮助他们,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3、学会尊重他人。

(1)我们每个人都是富有尊严的独立存在的个体,有权得到别人的尊重;

(2)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如果彼此缺乏起码的尊重,那么,交往就会产生严重障碍,失去平等、诚信、友善的交往氛围。

(3) 尊重他人的要求:我们做到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

4、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应如何表达你对他的尊重?

对待处境尴尬的人不随意去打听别人的处境,也不传播相关信息,真诚地提供帮助。

对待父母、老师尊重他们的劳动,用优异的成绩和表现来回报他们的付出就是最大的尊重。

对待同学、朋友尊重他人的隐私,不盛气凌人,不恃强凌弱,平等的待人……

(三)尊重父母、长辈

1、如何正确认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冲突?

我们与父母的冲突,往往基于父母对我们的高期待、严要求。这种在我们看来有些苛刻的“严”,反映出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我们要理解、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

2、如何化解与父母的矛盾和冲突?

(1)要走进父母,亲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沟,与父母携手同行;

(2)学会与父母沟通商量。通过商量,弄清分歧,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通过沟通,我们就能得到父母的理解,甚至改变家长的意见。

(3)把握与父母沟通的要领: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是求同存异。

3、与父母交往的艺术与技巧

(1)赞赏父母,赞赏中增进亲情;(2)认真聆听,聆听中获得教益;

(3)帮助父母,用行动感动亲人;

(4)在家庭交往中,与父母不必太计较。即使父母错了,也要原谅,不必争个高下输赢不可。

4、学会理解父母。

(1)父母同自己的不同观点和见解是出于与自己不同的角度;

(2)学习与父母沟通,愉快地接受父母的意见中合理的东西;

(3)在不同父母的意见时能平静地思考自己的意见是否有道理;

(4)对于自己认为有道理的东西以尊重的态度与父母商量,并寻求父母的理解。

(四)尊重同学、朋友

1、交往中受人欢迎的共同特征

真诚、友好、善良、负责任等品德,会使我们在交往中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较强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也会使自己在集体中具有更高的人气指数。

2、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交友的益处有哪些?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3、交友的原则①交友是一个平等互惠的过程,给予与分担必须是双向的,这样才能做到双赢甚至多赢。

②人无完人,人各不同。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就会交到更多有趣的朋友,获得更为持久的友谊。

③真正的友谊应该是坦诚的,在原则面前一定要坚定,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

④我们要慎交朋友。与社会上的人交朋友,要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4、男女同学之间积极交往的意义?

(1)可以增进我们对异性的了解,学习对方的长处,完善自己的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可以扩大交往范围,锻炼交往能力;

(3)可以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要求,增进自己的性别意识。

5、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应坚持什么原则?、

(1)既要互相尊重,又要自重自爱;

(2)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把握分寸;

(3)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

我们要真诚待人,坦然大方的与异性同学交往,就一定能获得异性同学的尊重和友情。

(五)尊重老师1、我们为什么要尊敬老师?

(1)老师无私地给我们传授知识。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帮助我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教给我们思考的方法,让我们产生探求知识的愿望。

(2)老师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师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还在

于做出榜样,教我们做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唤起情感。老师启迪我们的心灵。老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国家的发展需要科技,科技的发展需要教育。老师在教育中付出,为培养人才呕心沥血。教师职业是高尚的,全社会都应尊师重教,我们更应该尊敬我们的老师。

2、传统的师生关系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何区别?

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把老师看做权威,自己扮演遵从者的角色。(不对等)

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3、主动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是什么?

主动沟通是师生交往的前提。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

4、与老师沟通的具体方法

(1)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2)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原谅老师的错误,以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不伤害老师;

(4)礼貌待师;

(5)注意场合;

(6)把握好分寸。

(六)尊重社会。

尊重社会就要遵守规则、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维护公共秩序,践行道德、遵纪守法等,这些是我们应当履行的义务,也是我们尊重社会的具体表现。

(七)尊重自然

(八)尊重自然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地球。P113((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三框))

考点6、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考点解读】

1、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各具特色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

2、如何正确对待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1)文化存在差异,各有千秋。每一种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

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主张各国文化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3、正确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和做法

(1)面对不同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2)面对文化差异,我们应该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虑;消除误解,尽量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不采取防卫心态,多关注他人的经验和看法,避免妄下断言;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探索有效地沟通技巧;在交往时,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4、对外来文化该持何种态度?

对于外来文化,不能照抄照搬,而要批判的接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5、如何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6、树立和平的思想。

明白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交往应该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并以完全平等的地位进行磋商,以期求一种共同的基础,而不是诉诸强权武力。

专题三明辨是非公平正义

考点7、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考点解读】

1、公平的含义?

公平是比较中产生的,一般说来,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相应的利益。只有相对的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而且公平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公平的感受也是随着个人的发展而发展的。

2、公平的差异性和相当性。

(1)在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

(2)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3)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社会公平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1)社会需要合作。不公平会使人与人之间信任感降低,导致彼此关系恶化,合作难以为继,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2)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4、如何理智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1)要知道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具有相对性。

公平总是会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2)要正确对待不公平现象的做法

一是我们应该增加维权意识,关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二是公平与否的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制约。遇到不公平时,我们不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许我们会更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三是崇尚公平、主持公道。遇到不公平的现象时,要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5、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1)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在这种合作中,人们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推动社会高效和谐地运转。

(2)为了更好地合作,必须在合作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决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否则对其它人不公平。只有做了我们该做的,才可能获取自己该得的。当我们付出的时候,同时也在收获着别人的付出。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有助于我们顺利地融入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

考点8、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考点解读】

1、正确认识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利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凡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

2、正义的基本要求。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的生命权,公正的对待他人和自己。

3、正义制度的作用----正义维护社会公平

公平的对待,必须有正义的制度来保证。制度是以公开宣布的程序和规则组成的系统。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社会所有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正义制度的约束。如果没有正义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4、社会正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需要社会正义。有了正义和正义制度,即使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也可以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即使是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5、正义与公平的关系

当我们参与社会合作竞争的时候,正义的制度给予人们公平合作的支持和保障;当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公平的获得也需要正义的制度作为支撑。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

6、做有正义感的人。(1)正义感的具体内容。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会对正义行为表现出赞赏和崇敬之情,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会乐于把对正义的崇尚之情付诸行动。而面对非正义的行为,则会产生不安、不满、愤怒等情绪,乃至采取行动来维护正义。

(2)社会发展需要有正义感的人。非正义行为的盛行会彻底毁掉我们的社会,只有正义感的人、正直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稳定、更和谐。

(3)有正义感、为人正直,这是做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德。正直具有无以摧毁的人格魅力,具有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

(4)如何做有正义感的人?

如果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取方式,奋起抗争;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够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当然,我们是未成年人,既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又要做到见义巧为,要尽量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维护正义。)

专题四承担责任服务社会

考点9、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考点解读】

1、责任的含义是?

责任是对一个人该做或不该做某些事。

2、责任的产生

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①对他人的承诺;②分配的任务;③上级的任命;④职业的要求;

⑤法律规定;⑥传统习俗;⑦公民身份;⑧道德原则等。

3、责任和角色的关系?

(1)在社会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

(2)随着所处环境和场所的变化,我们会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责任。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4、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回报:这种回报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能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等。

代价: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还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在危急和危险的时刻承担责任,还有可能危及自己的生命。

5、不承担责任有什么后果?不愿承担责任会受到道德谴责,失去别人的信任,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6、人生责任的基本内容。

(1)对自己负责。可概括为自爱、自尊、自律、自强。

(2)对他人负责,集中表现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3)对社会负责。

7、青少年学生的责任。

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

8、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信守承诺,勇担过错。

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是我们负责任的表现;当我们做错事时,敢于承认错误,并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2)自觉承担责任。就是要承担责任、愿意承担责任、主动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在反思中,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责任,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并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

考点10、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考点解读】。

1、身份不同,责任不同。(1)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重身份。

(2)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社会责任。

(3)责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为什么要自觉承担责任?(1)人人应有责任感,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一是当你在为别人、为社会承担责任的时候,很多人也在为你的成长和生活承担着责任。二是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脱离了社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更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我对自己负责,说到底,也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总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

(2)积极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当承担的责任。

一是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自己选择承担的责任。二是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因为采取抱怨、懈怠等消极态度,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只要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

(3)培养做人的责任感。要树立负责任的人生态度;学会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养成先思考、后行动的习惯;对自己的错误或过失造成的后果,要承担责任。

考点11、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考点解读】。

1、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有什么意义?或为什么要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应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参加公益活动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素质;(2)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3)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我们的行动会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会带动更多的人与我同行,有助于创建一个互帮互助,相互关爱的和谐社会。

2、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应怎样做?

①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更美好而努力。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③不言代价与回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④共同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

二、法律篇

专题五特殊保护义务教育

考点一、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考点解读】

1、未成年人的含义: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专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为我们设置了"四道防线":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3、家庭保护

(1)含义/要求: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2)意义: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家庭保护能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免受来自家庭方面的侵害,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

4、学校保护(1)要求:

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2)内容:学校保护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

(3)意义:未成年人有很长时间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的教职工对未成年人的培养教育负有的责任。

5、社会保护

(1)含义/要求: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2)(2)内容: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的保护等方面。

6、司法保护

(1)含义/要求: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2)措施:设立少年法庭,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尊重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其合益,做好刑满释放未成年人的安置工作,等等。

考点二、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考点解读】

1、怎样防范侵害保护自己?(1)提高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2)用智慧保护自己。(3)用法律保自己。

2、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

3、能够为我们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4、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途径:

(1)非诉讼手段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包括:⑴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等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⑵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2)诉讼手段<即打官司> 诉讼手段是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5、诉讼的含义:它是指人民法院主持有利害关系人参与的处理纠纷的程序。

6、诉讼的类型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1)刑事诉讼:是指由国家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罪犯的活动。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案件的解决纠纷的活动。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7、如果遇到意外险情与伤害时你应怎样做?

(1)遇到意外险情与伤害时,需要冷静,学会有效的自救方法。(2)遭遇不法分子的侵害时,有能力制服时,当然要勇敢地同其搏斗;(3)没有能力将其制服的,可以采取“呼救法”“周旋法”“恐吓法”等及时脱身。(4)万不得已,也要将损失降到最小,保住最大的合法利益。

8、面对违法犯罪分子,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1)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与犯罪行为做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而要讲求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将不法分之抓获。

(3)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4)遭遇意外险情与伤害时,需要冷静,要学会运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可以采取“呼救法”“周旋法”“恐吓法”等及时脱身。

9、作为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怎样保护自己?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通过合法手段和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考点三、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考点解读】

1、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对个人、国家的意义?

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要让短暂的生命发光,有尊严有意义地渡过一生,必须接受教育。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竞争空前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唤醒潜力,发展才智,才能摆脱愚昧,增长才干,丰富人生,享受现代文明,在职业活动和其它活动中获得成功。

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

(当今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人人都要终身受教育。受教育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3、什么是受教育权?

指公民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4、什么叫义务教育?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这里的“义务”,是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适龄儿童少年都要遵循并应尽的义务;这里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

5、义务教育有什么特征?

(1)具有国家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

(2)具有公益性;即不收学费、杂费。

(3)具有统一性;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

6、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应该这样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7、如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当我们的受教育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予以维护。

专题六依法维护人身权利

考点四、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考点解读】

1、人身权利的地位:在公民权利(即人权)当中,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2、公民的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个方面。

人格权:就是做人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人生自由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身份权:基于特定的身份而享有的人身权。包括荣誉权和亲属权。

3、生命健康权包括:生命权(公民第一位的重要人身权利)和健康权(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

4、生命健康权的地位?

在公民的人格权中,生命健康权居于首要地位。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

5、为什么说“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

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生命一旦丧失,任何权利都失去了意义。所以说,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

6、公民如何维护生命健康权?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的法律有哪些?

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宪法》《刑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

7、法律为什么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要进行特殊保护?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由于年幼、能力欠缺和经验不足,生命健康教容易受到侵害。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8、为什么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不受侵犯?人身自由是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己支配。人身自由权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他各种权利的基本保证。没有人身自由,其他自由也难以实现。

9、人身自由权包括哪些内容?答:①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己支配;

②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③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禁闭;④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拘禁。

10、公民行使健康权有哪些方式?

(1)我们有权珍爱生命,维护健康,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使自己拥有强健的体魄和焕发向上的精神;

(2)有权在患病时及时医治,恢复健康,增强体质;

(3)当自身生命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4)不得轻生或自残;

(5)行使生命健康权时,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考点五、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考点解读】

1、什么是人格尊严权?

人格尊严是指公民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的尊重。这一权利表现为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

2、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内容?

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集中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生命健康权、自由权等。

3、名誉权的含义及表现

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4、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表现及后果

(1)侵犯他人名誉表现为侮辱、诽谤两种行为:公然漫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脏物等,都属于侮辱行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他人等行为,是诽谤行为。

(2)后果:凡此种种,既是不尊重他人、贬低他人人格、使他人名誉受损的侵权行为,又是不尊重自己、损害自己形象的不道德行为。侵权者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5、肖像的表现方式有哪些?绘画(自画像)、雕塑、剪纸、照相、摄像等。

6、什么是肖像权?肖像权包括哪些内容?肖像权就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肖像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7、侵害肖像权行为有哪些?(1)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广告、杂志封面、挂历),就必须取得肖像权本人的同意,否则就构成侵权。

(2)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肖像。(3)以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

8、如何维护自身的肖像权?

答:当肖像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提起诉讼以讨还公道。9、什么是姓名权?姓名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有权自主决定自己起什么名字;有权决定、使用自己的姓名、笔名、艺名;有权依照规定变更姓名。但是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姓名权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

10、人的姓名包括那些内容,姓名的地位是什么?

(内容)姓名包括正式姓名、曾用名、笔名和艺名。(地位)姓名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

11、侵害姓名权的行为有哪些表现形式?盗用、冒用他人姓名,是侵害公民姓名权的两种具体表现。

12、当姓名权受侵害时该如何处理?

被侵权者可以通过非诉讼和方式诉讼维护自己的姓名权。要求应当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侵害姓名权、名称权获得利益的,受害人有权在获利范围内请求赔偿损失。

13、公民如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权?

当自己的人格尊严权侵害受到侵犯时候,要通过非诉讼和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权。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必要时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考点六、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考点解读】

1、隐私的含义是什么?隐私是指公民不愿意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

2、隐私的内容是什么?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婚恋情况、家庭关系、财产状况等;

个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私人领域:如住宅、个人行李、书包等。

3、隐私权的含义

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4、隐私权的内容。(1)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即私人生活安宁权。

(2)个人信息保密权。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3)私人通信保密权。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5、侵害隐私权的行为有哪些?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道听途说传播他人的隐私,非法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等,都属于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权行为。

6、应该怎么尊重他人的隐私?

(1)树立隐私意识。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我们不能干涉他人的私事,不打听、不传播别人秘密,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

(2)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要替亲人、朋友保守秘密。

7、保护自己隐私权的方法

(1)运用法律保护隐私权。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取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赔偿。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

法律保护的方式: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要求精神赔偿等。

8、我们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自己的隐私权?(1)在向熟人敞开心扉时,要认真选择倾诉对象(2)在上网时要掌握网上安全运行的知识。以避免个人隐私在网络中被浏览和扩散

(3)当自己遇到麻烦、产生困惑、出现烦恼时,应该学会与值得信任的人沟通和交流,以获得成长所需要的理解和帮助。

专题七依法维护经济权利

考点七、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考点解读】

1、公民的经济权利包括哪些方面?财产所有权、财产继承权、智力成果权。

2、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是财产归谁所有在法律上的表现。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这里的处分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

3、公民的合法财产包括哪些?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4、财产按归属划分可分为:个人所有、集体所有、国家所有。

5、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公民财产的所有权?公民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直接关系到公民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切实保护公民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对于维护公民的正常生活,保障

其专心致志地从事生产、工作和学习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6、我国的国家审判机关通过哪些手段来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1)我国的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武器。(最普遍做法)国家审判机关依据民事法律,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往往采用责令侵权人将毁坏的财物恢复原状、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等方式,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2)我国的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锐利武器(最严厉,最有效做法)国家审判机关依据刑法,追究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通常采用判处侵犯财产的罪犯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刑罚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总之,我国指定、运用多种法律,采用各种不同方式,有效地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7、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该如何理智处理?

(1)当所有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时,我们应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其所有权。另外,当我们财产被他人非法占有拒不返还时,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强令不法占有人返还原物。当我们的财产受到不法分割已经毁坏或者灭失时,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2)当我们的财产被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处罚时,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依法撤销裁决,或予以行政赔偿,以维护自己的财产所有权。

(3)当我们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受到侵犯时,应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8、什么叫继承权?指的是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人的权利。

9、实现财产继承权的方式有几种?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方式

10、什么叫法定继承,法定继承人的顺序是怎样划分的?法定继承:是指既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又由法律直接规定遗产份额分配原则的继承方式。(在我国现阶段,多数继承采用的方式)

继承顺序:继承开始后,有第一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继承,第二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没有第一继承人继承或第一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由第二继承人继承。

11、继承权的范围,继承人的范围是根据什么确定的?答:(1)继承权的范围: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租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

(2)继承范围是根据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扶养关系确立的。

12、什么叫遗嘱继承?遗嘱继承有什么优点?

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方式。

最大优点是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

13、什么叫遗赠?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获得遗嘱中指定的遗产,属于遗嘱继承,是遗赠

14、有效遗嘱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遗嘱人必须具有遗嘱能力,立遗嘱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遗嘱内容必须合法,遗嘱的形式必须合法,遗嘱继承人必须是法定法定继承人范围内的一人或数人。

15、在我国遗产分配原则是什么?

我国继承地十五条法规定: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

16、什么叫智力成果权?又称知识产权通常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给予创新成果以智力成果权保护,是创新精神的最有效的鼓励。

17、在我国维护智力成果权方面的重要法律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18、未成年人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1)公民创造智力成果没有年龄限制,享有知识产权也不受年龄限制。

(2)如果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遭到非法侵害,可以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考点八、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考点解读】

1、保护消费者权益有什么重要意义?消费者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充当最后购买和消费的角色。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2、我国专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3、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

(1)消费者享有安全权。人身、财产安全,是公民在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

(2)消费者享有知情权(知悉权),有权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

(3)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权。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4)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公正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

(5)此外消费者还享有依法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教育权、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获得尊重权、监督权等9项权利。

4、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履行哪些义务?维护市场序秩序,做有修养、守秩序、道德高尚的消费者。

5、作为消费者应该这样去维护自己的权利才能避免上当受骗?(作为消费者,怎样炼就一双“慧眼”?)(p93--94)

作为消费者要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会在林林总总的商品信息中进行比较、鉴别,不盲目追随其他消费者,从而充分行使消费者权利,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

如何做:

(1)我们需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有关商品、服务、市场以及消费心理等方面的知识。

(2)还需要掌握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如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消费者维权途径等。

(3)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与不法经营者进行斗争

6、当消费者的权利受到侵犯以后,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维权?(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结构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专题八尊重宪法依法治国

考点九、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考点解读】

1、宪法的地位及其作用宪法作为国家的总章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它是国家的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宪治国。

2、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的根本大法?(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如规定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的标志等等。

(2)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普通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3)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3、宪法在内容上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哪些根本问题?

国家的根本问题: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的标志等等。

国家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为什么说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在我国宪法称为母法,普通法律称为子法,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5、为什么说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6、青少年怎样树立宪法意识?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考点十、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

【考点解读】

1、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主体: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2)核心: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3)目的: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4)实质:是崇尚法律权威,认为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意识。

(5)意义: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

2、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是什么?

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使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3、在法治的国家里对每个公民的要求是怎样的?

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考点十一、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考点解读】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

2、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含义(P76)

(1)有法可依,讲的是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就是要建立起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有法必依,讲的是普遍守法,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即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产生、依法行使职权,一切公民和社会团体都依法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3)执法必严,就是执法机关、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处理公务,办理案件都要有法律上的依据,并且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

(4)违法必究,就是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和组织享有凌驾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3、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

四者都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够更好的重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更好有效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考点十二、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考点解读】

1、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

(1)实行依法治国,保证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需要加强监督和制约机制,因为没有监督的权利会导致腐败。

(2)监督是广泛的、多渠道的、包括当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法律监督(检察机关)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3)有效的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洁、依法办事、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表示效率;有利于政府取信于民,使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发扬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2、批评建议权、监督权的内容有哪些?

(1)关注国家建设、国家管理,对于改善环境、整顿秩序、维护治安等身边的事乃至国家大事,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

(2)对于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举报;

(3)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4)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3、行使批评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有哪些?

(1)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反映。

(2)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

(3)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监督。

4、怎样正确行使批评建议权、监督权?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政治权利。(1)内容上要合法:行使监督权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2)形式上或方式要合法: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三、国情、国策篇

专题九、认清基本国情、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考点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考点链接】

1、从身边的变化,感受共和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走向繁荣,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与进步的根本原因?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考点链接】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种不发达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2、我国正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

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3、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2)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方针。简称“一国两制”。

5、“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方针。

(1)含义:“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

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坚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意义: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有利于保持港澳台的稳定和繁荣;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政府关于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态度。

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古,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③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④决不容忍任何有关“一中一台”、“两个中国”、或“台湾独立”的主张,坚决同一切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做斗争,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二)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

6、党的基本路线制定的依据、内容:

(1)依据: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2)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

(1)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①含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②原因: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①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②意义:(四个“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

(4)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①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目标: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时常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

(5)坚持对外开放------我国的基本国策

①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A、在开放的世界中,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B、中国要发展、进步、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

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发,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②如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开放;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4)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8、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的总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地位: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9、我们应该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①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实际工作中就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才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10、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我们的经济建设,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丧失动力。只有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稳脚跟,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同时二者的地位并不等同,公有制为主体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一个根本原则。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2、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1)内容: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地位: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3)、作用: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发挥主体作用。

(4)、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各是什么?

①含义:国有经济就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②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③作用: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5)、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各是什么?

①含义: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②地位: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

③作用:集体经济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13、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扩大就业,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4、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1)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②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必然存在先富和后富的问题;

③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④在不同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经过长期的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5、理解让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涌流。

(1)四个尊重的方针:为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党和国家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

①当今社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

②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也将充分涌流。

16、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如何创业?

①需要国家和社会通过政策和法律为个人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②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条件,发挥自身才能,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四)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国人民是通过什么方式行使权力的?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们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监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中央国家机关是怎样的关系?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②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接受它监督。

③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向它报告工作。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对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提出质询案等。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立法权,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

1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19、主动参与政治生活。(与专题八联系理解)

(1)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

(2)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

①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

②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具保或反映;

③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

(3)对于监督权等政治权利,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利是,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取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4)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公民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应及时向国家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公民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公务提供便利条件和协助。

专题十明确小康奋斗目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考点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考点链接】

1、小康的含义。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2、正确认识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现状。

(1)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最关键的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个蓝图有何意义?

(1)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3)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将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考点4、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纵观科技发展的轨迹,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为世界各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3)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4)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创造着人们的生活。

2、我国加快科技发展的原因。

(1)、当今世界,科技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3)、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3、科技进步的重大作用。

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我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原因。

(1)当代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2)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意义。

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A、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B、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如何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1)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切实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3)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7、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1)当代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心衰存亡。

(3)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4)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人。新一代青年人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8、中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