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明现代政治学 第十六讲 政治学主要理论

简明现代政治学 第十六讲 政治学主要理论

简明现代政治学 第十六讲 政治学主要理论
简明现代政治学 第十六讲 政治学主要理论

《简明政治学》

第十六讲 政治学主要理论

一、古典理论

(一) 政治学之父--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4BC

1. 第一个经验政治学家,差使他的学生从许多希腊城邦里搜集资料,架构起

一本伟大的著作《政治学》(Politics)。

2. 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都试图回答应当如何避免政治体系衰落的问题,他们

开启了一个目前仍然是政治学核心的传统:寻找政治和平与稳定的来源。

3. 亚里士多德提出政治的至善如下所述:最好的政治社群是由中产阶级的公

民所组成的社群,并且中产阶级的数量若很多,国家就可以获得良善的管理。这可以说也描绘出今日民主制度成功或失败的理由,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中产阶级的数量。

4. 亚氏的理论同时是描述性的与规范性的,他使用搜集来的事实来规划最可

欲的政治制度,从那时开始政治学家就在做同样的事。描述事实,同时又进行规划。

(二) 中古世纪

采取一种宗教的角度来研究政府与政治,其理论大多是严格的规范性理论,企图发现「理应如此」或「应该」,而对实然的世界抱持着因果的看法。

(三) 马基维利 (Niccoló Machiavelli) 16th初

确立了近代政治学的关键,将焦点置于权力的讨论。君王论(The Prince)阐释了如何取得并行使政治权力。许多哲学家将其标示成近代第一位思想家,因为其动机与解释方式都与宗教无关,并且马基维利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四) 契约论者 (contractualists)

包括霍布斯、洛克与鲁索,开始分析政治体系究竟为何必须存在。

1. 霍布斯 (Thomas Hobbes):历经17世纪英国内战的动荡,在其想象中,自

然状态的情况必然相当可怕,是一个「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战争」(war of each against all)。要脱离这种恐惧,出于全然的自利考虑,人们必须理性的聚集起来以建立市民社会。因此,社会本质上起源于恐惧,人们也会乐意服从国王,即使是坏的国王,因为一个强大的王权统治可以扺抗无政府状态。

2. 洛克 (John Locke):也是英国人,但获得比霍布斯较不严酷的结论。其认

为自然状态并非那么糟,人民生活在相互平等与宽容之中。但他们无法取

得自己的财产,财产是不确定的,为了补救这项缺失,他们决定参与契约以建立市民社会,因而得取得他们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天赋人权说)的保障,其中,洛克特别强调的是财产权。

3. 鲁索 (Jean Jacques Rousseau):生于18世纪的法国,他认为自然状态的

生活是完全良善的,其内的人是高贵的野蛮人。腐化人类的是社会本身,「人生而自由,却时时活在拁锁之中」。但鲁索认为,社会可以被彻底地改进,使其达到人类的自由。一个正义的社会将是一个自愿的社群,这个社群拥有公共意志,社群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希望社群能够具有这种超越个人与利益团体之特殊意志之上的公共意志。在这种社群中,人类可以获得尊严与自由,社会形塑了个人,而不是个人形塑了社会。最终,人们会被迫自由。

(这里内含了全体主义的根源)

(四) 马克思理论 Marxism

马克思 (Karl Marx)是生活在伦敦的德国人,受到黑格尔哲学的训练,发展了一套十分不同而且复杂的政治理论,包含三项相互关联的理论:经济学理论、社会阶级理论、历史理论。

1.经济学

焦点集中于「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所谓剩余价值是一般认知的利润。工人制造产品,但是只获得了所制产品的一部分价值。资本家掠取了其余部分,也就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体系将大量产品投入市场,但大部分的人--也就是普罗阶级--根本没有能力可以买这些产品,结果是重复的生产过剩,引发经济萧条,最终将摧毁资本主义体系。

2.社会阶级

社会可以区分两个阶级:

一是人数较少、拥有生产工具的资产阶级(bourgeoisie);及另一个人数众多、却替少数人工作的普罗阶级(proletariat)。上流阶级指导着社会的运作,设定了各种可以维持自身权力的法律、艺术、与形式。多数法律重视财产权,那是因为资产阶级沉溺于保护自己的财富;而国家间发生战争,并非一般人民所愿,而是统治的资产阶级为达到经济掠夺的目的才发动的;

另外,普罗阶级没有国家,是国际性的,全都受难于资本家的掠夺。

3.唯物史观

马克思认为,当社会的经济基础无法与宰制阶级所建立的结构并行不悖时,这个体系就会崩溃。经济是下层建筑,政治、制度、文化等则是上层建筑,当下层建筑发生变迁,若上层建筑无法跟着改变,那么就会迅速的崩坏。马克思认为,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即为此,当制造业出现腐蚀了土地所有权与封建价值,新的阶级(城市资本家)兴起,但法国仍被封建贵族所掌握,这个体系就面临紧张,1789年上层建筑崩溃,资产阶级接管法国。

而由于前述的资本主义经济萧条问题,资产阶级建制与经济体系也将无法

运行导致体系崩溃,马克思并预言社会主义将会接着出现。

马克思主义实际的运用在苏联与其他共产国家,情况是导致了暴政与失败,但作为一个分析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仍相当有用。社会阶级的概念对政治观点

的建构相当重要;而马克思也提出两点体察:

1. 社会从来不是完全统合与和谐无间的,而是一直为冲突所撕裂;

2. 研究政治必须在所有的争议中提出「是谁获利?」

(五) 早期的制度论

19th到20th初期,美国思想家将注意力集中于政府的形式结构(制度)之上。宪法是政治学者偏好的课题,因为他们认为,在文件上白纸黑纸所记下来的东西,就是实际上制度的运作情况。这时期的主要政治学研究,聚焦在总统制与内阁制的讨论,但苏联、意大利、德国专制政权的兴起使此一信念产生动摇。

贰、两个巨型理论

一、系统理论

政治系统论(political system)是战后的主要要创发之一,透过简化现实来帮助我们了解政治。源自生物学,有生命的实体是复杂而且高度整合,器官各司其职,维持生命状态。系统观念的要点在于:无法只对一个部分做出改变,因为某一个部分的改变将同时改变其他所有的部分。

在某些情况中,政治系统的研究方式符合了实际状况。人民提出需要,政治人物给予政策修正,回馈环发挥作用。但在其他的情况,系统论却完全失灵,希特勒的德国或斯大林的俄国可以符合系统模型吗?系统模型也无法解释越战及其他一些并不为人民所知的政府决策。

○1系统模型最主要的问题似乎来自于转换过程中的黑盒子。

○2系统模型基本上是静态的,偏向现状且无法处理动乱,也无法理解崩溃。

(一) 理论要点:伊斯顿(David Easton)所提出。主张在政治系统与环境的

关系中,环境会不断的影响政治系统,政治系统也会对环境产生反应;政治过程乃是一种输入→转换→输出→反馈的循环过程。

图解

(二) 政治系统论的概念架构

1. 输入项(inputs):对于政治系统中,环境的变易,伊斯顿(David Easton)

以输入项(inputs)来表示。输入项包括需求与支持(demands and support),分述如下:

(1). 需求(demands):需求系指「欲望」(desire)或「偏好」(preference)

的表达,而当这些欲望与爱好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权威者就必须加

以注意并采取行动。

(2). 支持(supports):

A. 支持对象可分为三种层次:

a. 权威者。

b. 体制(the regime or constitutional order)。

c. 政治社会(political community)。

B. 扩散支持(diffuse support)与特殊支持(specific support):

a.扩散支持:并非由于政治社会中的成员获得固定的报酬或利益而

产生,而是借着对成员社会化(socialization)培养成员的爱

国心、对宪法与领导者的信任与忠贞所建立起的。David Easton

认为任何政治系统若缺乏此种支持,恐不易生存。

b.特殊支持:虽然上述之扩散支持给予政治系统某种程度的行动弹

性,但为长远计,系统的生存尚需赖「特殊的支持」,意指「成

员察觉其需求已经获得满足」而产生的。

2. 输出项(outputs)--决策与行动:

(1).意指系统对现存或预期需求的反应。

(2).权威者通常采取三种方式以满足需求:

A. 例行的转换

B. 改变环境

C. 修改政治系统

当然权威者亦可以技巧地以象征性输出项来代替有效的反应,如空洞

的诺言、爱国心或制造共同假想敌与代罪羔羊。即使在最困难的状况

下,甚至可以高压的行动,作为输出项来维持系统存在。

(3).超载(overload);当需求的数量太多、种类太杂、强度太大,都将

会为系统带来紧张(stress),使系统感到穷于应付,David Easton

将此情况称之为超载(overload)。超载之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

没有任何系统接纳与处理之能力是无限的。

3. 反馈(feedback):所谓反馈,是指政治系统所输出的决策与行动,经

由环境再转换成新的需求与支持的过程。

4. 系统持续(persistence):所谓持续生存不仅意谓「自我维持」,更须

具有广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包含必须能改变环境或自我改善,以应付来自系统本身或环境的「干扰」(disturbances, 意谓为政治系统带来紧张而威胁其持续生存的能力)。

系统的持续生存,在积极方面更有赖若干重要的因素,如系统为社会价值做分配之能力与政治社会中成员高度的服从频率,并且能在正常的范围之中运作,倘若紧张取代上述变项,并超出正常运作范围,政治系统将面临崩溃。

(三) 对政治系统论的评析:

1. 优点:

(1) 以整体为出发点--系统论强调分析政治必须关注整个系统。其强调

观察与分析政治,不能仅就部分论部分,而必须就整体论部分。换

言之,系统论提供一个有助于分析复杂政治世界的架构。

(2) 具有联结性--系统论经由系统与「环境」,或系统与「次级系统」等

概念,可将不同领域或层次的现象与议题链接起来。

(3) 极大的适用性--系统论的架构不但可应用于现代政治,亦可涵括先

民或其他型态的政治生活。在这个观点下,系统论受到比较政治学

者的重视。

(4) 隐含稳定的价值观--系统论认为政治是系统与环境相互影响与调

和,而达到公共事务管理目的之活动。这种观点,隐含某种价值判

断,可与稳定社会的政治特性相互呼应。

2. 缺点或限制:

(1) 难以处理重大的变动--系统论认为政治系统最主要的目的是「系统

持续」,这种理论取向,若是用到现实世界中的动荡、贫穷或革命,

则面临某种限制。易言之,政治系统论所看到的政治,是环境与系

统互相影响,进而寻求均衡的过程。在人类经验中,这构成较为合

理的政治表现,但却非实存政治表现的全部。

(2) 过与简化的问题--系统概念是借自生物与机器的「隐喻」

(metaphor),「政治系统」可在概念层次明确厘清,然而,在现实

世界则并非单独存在。

(3) 忽视国家的特殊性--未能掌握「内环境」与「外环境」性质上之差

异,无疑构成一项重要缺陷。内环境与外环境,在系统论中的地位

没有差别。然而,系统论却忽略了前者可经国家权威直接支配,后

者则否。

(4) 强调稳定,保守主义倾向--有批评者认为系统论过分专注于稳定,

有明显的保守主义倾向。系统分析将稳定视为至高的价值,此种分

析前提似有可议之处。

二、结构功能论(或称系统功能论)

一种极端形式的系统论,借用自社会学家派深思(Talcott Parsons)。此一理论主张为了获得生存,所有的社会都必需执行相同的功能,包括利益表达、利益汇集、规则制定、规则应用、规则裁决、以及少数其他的功能等。美国就是标准模型,上述功能分别由舆论、政党、立法机构、行政机关、及司法机构来执行。其他国家或许结构不同,但同样必须执行这些功能。很显然,这些学者以美国政治系统的简化版来推论世界的其他国家,犯了基本的错误。

(一) 理论要点:

1. 在早期的社会学研究中,乃是以先进国家为研究对象,然而其研究成果

有时却无法运用于落后国家或新兴国家中,基于此现象,社会学家派森

思(T. Parsons)遂提倡功能分殊,他认为不论何种社会(或组织),都

必然履行四大功能,始能生存下去。

(1) 适应(adaptation):外在环境不断的变迁,社会为求生存,必须要

有适应环境变迁的功能。

(2) 整合(integration):每一社会中因需求各不相同,因而须整合各

种不同的意见。

(3) 模式维持(pattern maintenance):社会本身须因应时代文化之需

求,以维持社会本身的生存。

(4) 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社会须完成其目标,系社会得以生

存的重要功能。

2. 在政治学的领域中,倡导结构功能分析最力之学者乃艾尔蒙(G. Almond),

他在「开发中地区之政治」(The Politics of Developing Areas)一

书中,指出一切政治系统均具有下列特征,可作为比较政治之标准:

(1) 在任何政治系统中,皆有若干同样的功能须被履行。虽然这些功能

被履行的频率不同。并被不同的结构所履行。

(2) 每一政治系统中,每一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何种功能由哪一

个结构所履行)受其文化影响。

图解

(二) 政治学结论功能论的架构:

1. 艾尔蒙在「开发中地区之政治」一书中,认为政治系统有七项功能:

输入:A.政治社会化与甄补(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political recruitment)。

B.利益的汇集(interest aggregation)。

C.利益的表达(interest articulation)。

D.政治沟通(political communication)。

输出:A.规则的制定(rule-making)。

B.规则的执行(rule-application)。

C.规则的裁决(rule-adjudication)。

2. 艾尔蒙与鲍威尔(G. Bingham Powell, Jr.)在「比较政治」一书中,

又进一步将政治系统的功能分为三个层次:

A.系统功能—政治系统之建立本身便须履行的功能:

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

政治甄拔(political recruitment)。

政治沟通(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过程功能─在政治系统的政治过程中所须履行的功能:

利益表达(interest articulation)。

利益汇集(interest aggregation)。

政策制定(policy making)。

政策执行与裁决(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adjudication)。

C.政策功能—政治系统的政策输出所须履行的功能(即政策类型):

汲取(extractions)。

分配(distributions)。

管制(regulations)。

符号(symbols)。

(三) 对结构功能理论的评析:

1. 优点--对政治分析有启发性的贡献:

结构功能分析途径提供了许多架构,学者可按这些架构探讨其感兴趣之间题,并试验此等架构之适用性。

2. 对结构功能论的批评:

(1) 难以模拟、过于抽象--犯了模拟的谬误,亦即政治社会现象不等同

于有机体。而且主要概念缺乏操作性定义,且过于模糊而难以界定,

例如:「维持」、「生存」、「整合」之概念,在生物学中,生存的意义

非常明确,在社会科学中则并非如此。

(2) 保守主义倾向--批评者认为结构功能途径基本上是保守的,偏向于

反对社会或政治系统的变迁。

(3) 「功能」并不具有必要性--艾尔蒙未能说明其所列举之功能,是一

切政治系统维持其存在所绝对必须而且是足够的。

(4) 种族中心倾向--艾尔蒙的实证基础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因此进行分

析时难免有「种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之色彩。

参、当代政治学理论

一、行为理论 (behavioralism)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共产主义的兴起,迫使政治学者重新思考制度焦点。开始着手于发现政治在实际上是如何运作,而非应该如何运作。战后美国政治学者遵循孔德(August Comte)实证主义(positivism)的传统,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

1950年代开始,具有行为主义倾向的政治学者借用了自然科学的方法,从各种选举、民意调查、立法机关的投票中,以及其他任何可以掌握数字数据的东西来累积统计数据。

1960年代,行为主义学派赢得了优势的地位,但到了晚期开始遭受严重的批评。

1.行为主义的研究态度是静态的与保守的。

2.行为主义既不科学,也非价值中立。

3.只集中研究相对琐碎的议题,并避开政治之中的重大问题。

1969年,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也承认这些批评并非无的放矢,并引发了后行为主义(post-behavioralism)的新运动:将传统与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加以综合。后行为主义者承认事实与价值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愿意同时运用传统主义者的质化数据,以及行为主义者的量化数据。并且也愿意同时观察历史与制度,还有大众意见与理性选择理论。不害怕数字,愉悦的运用相关性、图表及百分比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二、现代化理论(功能论)

黑格尔(Hegal)主张社会的所有面向,包括经济、文化与政治,像包裹一样被捆扎在一起,顺着相同的方向来改变并推进所有的社会。黑格尔认为奠基在此一过程的主因是精神性的,马克思则认为是经济性的:生产方式的改变造成社会制度的改变。20世纪初,韦伯(Max Weber)则主张此一成因为文化性的,尤其是新教(Protestantism)的兴起。此外,尚有强调教育、沟通、中产阶级的成长等因素。

1.这些现代化理论基本上都同意一个观点,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是以整批交易的

方式来完成。当代的现代化理论学者,则将此一过程视为复杂的、多成因的,并且鲜少顺从外在的领导:国家本身就会自我发展。

当一个国家进行了工业化后,经济、文化、政治生活通常也随之发展。

2.李普塞(Seymour Martin Lipset)在1960年出版的政治人(Political Man),

将国家分为两类,即「稳定的民主国家」及「不稳定的民主国家与独裁统治」,前者比后者拥有更多的财富、更发达的工业、更普及的教育等现代性,也就是更为工业化的国家。李普塞给予了社会结构的解释:这是因为工业化的国度,有大量的中产阶级,提供了民主的基石(这个说法可上溯至亚里士多德)。

这个研究角度为现代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解释。

3.晚近的研究,倾向于确认经济发展程度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联。在每人国内

生产毛额低于五千美元的国家里,几乎找不到民主国家,假使尝试民主,也多半会失败。其中一个特殊的例外是印度。

4.现代化理论对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混乱与不稳定的问题,其看法是因为

这些国家只在一或两个面向进行现代化(通常是经济与军事),却让其余的部分诸如宗教与社会结构保持着传统,这两者无法和谐共存--传统的部分会憎恨及反对现代的部分。

发展理论

1950年代晚期,现代化理论的一支为了打击共产主义,在美国联邦政府及私人基金会的奖助下,这些社会科学家们投入设计一种可以在共产主义能做到前,先发展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及政治发展的计划。

1960年代的发展论者,追求一种能使国家现代化的炼金术,他们尝试了所有的东西:沟通、官僚、教育、政治文化、政党等等。目前看来,他们的错误在于假设现代性的任何一个面向都可以成为使国家现代化的因果要素。发展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的差异在于,发展论假定我们能够挑出某一个要素以加速这个过程。

沟通理论:政治学者杜意奇(Karl Deutsch)1953年出版《民族主义与社会沟通》(Nationalism and Communication),论证民族主义并不如许多民族主义者所宣称的,带有神秘或精神性的事物,而是社会沟通的一个分支。人们越是相互沟通,他们做为一群人民的自我意识就越强烈,这也解释了为民族主义出现在大众传播出现之后。但这里出现因果关系问题,首先无法肯定因果关系的流向,再者也不确定是否有其他的变量居间影响。在沟通理论的引导下,美国曾以提升沟通的能力来加速发展伊朗及越南这样的国家,但结果都是失败的。这正是发展论者犯错的例子之一。

三、理性抉择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

1.基本假定是政治行为以理解为自利个体的行为选择结果,具有强烈的演绎性

质与形式化特征。理性选择的研究者具有极大的理论野心,试图说明政治学所有领域的相关议题,从选举竞争到官僚行为,乃致于国际政治的研究。

2.1970年代,理性抉择论借用经济学假设开始一个新的研究取向。理性抉择论

者对于文化或发展没有什么兴趣,而是认为研究者可以透过了解相关行动者的利益来预测他们的政治行为。人们会理性地选择极大化自己的利益。

3.近来的发展,理性选择论者已开始放弃一些完全不理会其他政治结构的观点,

少数人甚至自称为「新制度论者」,因为人们所有的理性抉择都是在某一制度性的脉络里所做出来的。

4.理性选择论遭受许多批评,最重要的或许是人类本质所具有的心理复杂性与

经常出现的非理性成分,使得理性选择论有先天的限制。但因为个人也有致力于其目标的理性决策倾向,故此途径仍有可观发展空间。唯应该积极处理有限信息、不确定性等问题,并给予非利己与道德动机等某些讨论空间。

博奕理论:许多理性抉择论的研究者发展出Game theory,以有效评估行动者利益计算的模式。但其有一目前难以突破的缺点,它必需取决于正确地的评估决策者可能预期的「后果」,但这些评估只能透过检视历史记录,所以也只能得到近似的结果。

四、新制度主义(New Institutionalism)

1970年代,政治学界重新发现制度,并在1980年代,藉由社会学理论的协助,提出了「新制度论」。目前新制度论是一套相对完备的研究方法,并受到欢迎。政治学研究看来绕了一圈,带着一些有趣而重要的洞见,以及从其他学科借助的东西,回到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状态。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

诺斯(Douglas North)的三组理论,处理人类社会如何克服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的问题。

1. 产权理论(激励机制):

2. 国家理论(定义产权的唯一有效角色):

3. 意识型态理论(克服搭便车问题):

(一) 核心论点:承认政府结构(立法机关、政党、官僚体系)有它们自己的生

命,并强烈地形塑了那些生活于其下工作于其中的人们的行为与态度。制度并非仅是社会力量的反映。政客们通常将各种「制度限制」(法律、习俗、预期)内化于心中,并加以坚持,对制度的保存与强化变成是他们主要的目标之一。(制度依循)

(二) 新制度主义与旧制度主义

政治制度研究指涉政治系统的规则、程序与形式化组织,以及其对政治实际活动的影响,长期而言,法律、哲学与历史研究是制度研究得以在政治学中成为一个自主研究领域的主要根源。

1.方法论不同:传统的制度主义遭受了具有方法上的弱点、反理论性、对

自由民主体制过分理想化等批判。

2.制度定义不同:许多研究者重新定义了制度的意义,并重新重视国家与

重要制度在政治发展中的角色(bring the state back in),开展了当今

「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轴线。

(三) 三种新制度主义

政治学界的新制度主义,一般包括「理性抉择制度主义」(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历史制度主义」(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与「社会学制度主义」(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等三个主要类别。此三个分支的基本假设,论点要旨与研究重心都各有差异,以下分别叙述之

1. 理性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由具有清晰效用极大化意图的个人所构成

的,因此制度也会有理性算计和表达偏好的行为,但是各机关为了防止个人自私行为危及组织目标的实现,所以有必要制定共通的规则,来提供某种形式的社会制裁,以降低私人不合作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成本。

理性抉择制度主义、基本上假定行为者具有完全理性与既存(given)偏好,并把制度视为降低集体行动所需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的一种行为规范。研究重点在于探讨行为者如何在既定的制度规则与自身偏好中,依个人理性选择最佳互动策略来达成目标。换言之,理性抉择制度主义采取的是「算计途径」(calculus approach),亦「工具性的逻辑」(logic of instrumentality),经济性策略计算的角度来看待个人的行为,认为个人会在其既定的偏好排序,根据不同的制度环境,一贯不变地以「个人利益极大化」为目标而进行策略性的互动。故其研究方法主要是进行演绎逻辑的推论,适于分析在某些特定制度下,各个行为者所会采取的具体策略抉择。

2. 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人类生活中受到文化、思想、价值等影响而

自然形成的一套规范,用以人的行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有形与无形的规范。

社会学制度主义所指涉的「制度」范围甚广,其所以为的制度不仅包括正式有形的规则、规范,还包括符号系统(cognitive system),认知图像(cognitive script)、精神模板(moral templates)等,此种对制度的广泛界定事实上已经模糊化了一般认为的「制度」和「文化」的界线,使得两者交互指涉。社会学制度主义者并且强调制度不仅是如理性抉择制度主义者所言,只会影响行为者在其既定偏好下的策略性互动,制度更会影响行为者的偏好形成与其认知自我的方式。换言之,社会学制度主义,遵循的乃是「文

化途径」,亦即是以「社会适当的逻辑」(logic of social appropriateness)、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待个体的行为,认为个体行为者的行为尽管有其目的性、工具性,但还是会受到个人特有之世界观所限制,因此个人的行为相当程度上仍然依赖他依据自身的认知图像来对周遭情境加以诠释,而不完全仅是工具性的价值计算。

3. 历史制度主义:从「比较的—历史的」观点来研究制度的影响,认为虽然

制度并不是决定政策结果的唯一要素,但制度却限制和反映制度的运作情形,国家的机器、政治的体制和中介的机构都成为制度研究的对象,亦认为民主的政治制度应放在其所相依相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网络中加以了解,再进一步探讨其政策和经济表现的影响

历史制度主义揉合了理性抉择制度主义的「算计途径」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文化途径」,有相当明显的「折衷主义」(eclecticism)色彩。一方面认为个体行为者在既存制度下会进行策略性的互动;另一方面亦认为每个行为者所具有的理性有限,对信息的掌握状况不一,制度且会影响行为者的偏好形成。基于此,历史制度主义强调「路径依循」(path-dependence)的社会现象因果关系,其认为整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可以视为一次夫路径选择的过程,行为者在上一个时间点所做的路径选择,将会限制他在下一个时间点的路径选择范围。换言之,遥远过往的事件所形成的因果链结会对现今发生的事件(即制度)造成影响,而一个事件现今的状态也会影响它未来的演变方向。基于这样的观点,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归纳法从历史系络中掌握特定时点下有影响力的行为者,以及实存制度环境的内外限制,其认为唯有如此,才能深刻地解释特定制度形成、维持与变迁的长期发展。

陕西省委党校政治理论考试要点

政治理论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同,但二者紧密联系。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具体科学又受哲学的指导。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时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时无条件的、永恒和绝对的,静止时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因而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喝相对的。承认相对静止时理解运动、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是形而上学;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则是形而上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连续性。量变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指事物保持自己的数量界限。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在度的范围内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是质变。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体现和巩固着原来量变的成果,又必然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量变和质变又是相互渗透的。事物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又由质变转化为量变,如此相互交替,不断推动事物变化和发展,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5、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表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一规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7、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发展规律: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起决定作用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8、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在我们党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党的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利是人民群众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9、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所谓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首先,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其次,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10、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对于科学地区分使用价值和价值,建立劳动价值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基础。弄清劳动二重性理论,才能科学地理解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怎样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怎样创造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理论也是以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基础的。 11、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在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有三个方面:(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社会生产,也就是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这个作用是通过竞争和价格的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的不断自发调整而实现的。(2)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会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个商品生产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并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就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会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的作用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不同商品生产者的生产调节时不同的。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的商品生产者越来越富有,有的则在竞争中失败和破产。 1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 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的动机;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的全过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的全过程。 31、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对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叫利 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 13、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调节和管理的目标:①维持 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②维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反映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它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而,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14、股份公司的性质和股票:股份公司,是资本以股 权的形式联合经营的现代企业。它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资本的组织形式。因此,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票是它的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借以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的票面金额定期从股份公司获得的收入,叫股息。股息是股份公司所得利润的一部分。股票是一种特别的商品,它本身没有价值,由于可以在市场上买卖,因而有价格。股票价格,是通常所说的股票行市,主要由股息和利息率决定,用公式表示: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在一般情况下,股票价格变动,与股息的变动成正比,与利息率的变化成反比。 1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①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从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以下两个条件:②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的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Ⅰ(C+V+m)=ⅠC+ⅡC。 ③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 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的之和。用公式表示为:Ⅱ(C+V+m)=Ⅰ(V+m)+Ⅱ(V+m)。 16、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调节和管理的目标:①维持 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②维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③维持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稳定 17、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 1

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

基本信息 试卷号:9811 作业名称:第一次作业 学生学号:17 学生:爽 第一次作业 试题总分:100 单选题 单选题:(共25道试题,每题4分) 1.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2.威权主义的政府如果政治体系腐败不堪,效率低下,无法维持政治稳定的局面,并且无法吸收新生社会力量时,则有可能发生()。 A.政变 B.政治改良 C.政治革命 D.政治改革 3.实行()的国家往往采用单名选区制。 A.一党居优制 B.两党制

D.一党制 4.()在《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指出:“分析旧自由主义纲领与新自由纲领之间的区别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法是看它们如何理解平等问题”。 A.诺齐克 B.米瑟斯 C.罗尔斯 D.哈耶克 5.美国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A.马克斯·韦伯 B.戴维·伊斯顿 C.汉密尔顿 D.哈罗得·拉斯韦尔 6.()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 A.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理论与策略 7.()理论认为,就是人民统治,即所谓的“人民当家作主”。 A.自由 B.代议制

D.间接参与 8.()理论是现代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 A.代议制 B.直接参与 C.精英 D.多元 9.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政治制度中, ()则是最根本的途径。 A.监督 B.选举 C.弹劾 D.罢免 10.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 A.多党制 B.两党制 C.一党居优制 D.一党制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党派属于 ()。 A.在野党 B.反对党 C.执政党

当代政治学谱系

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大学的兴起,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前,一些大学已经成立政治学系,并产生了张慰慈(北京大学)、钱端升(中央大学)、张奚若(清华大学)、萧公权(南开、燕京大学)、周鲠生(东南、武汉大学)、萨孟武(中山大学)等著名政治学家。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中,政治学系被取消,同当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政治学的一些课程被调整到法律系。之后虽有部分恢复(如北大、复旦、人大),但课程以马列理论为主。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我并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由此,当代中国政治学重建并发展起来。 1980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政治学会成立(重建)大会,全国除一些边远省市外,有24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984年4月,中国政治学会正式成为国际政治科学协会(IPSA)集体会员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率先恢复了政治学系建设,对当代中国政治学恢复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政治学重建后第一代创始人 80年代响应邓小平的“补课”号召,在各地创建政治学专业,并培养的很多当代政治学精英的人 其中王惠岩、徐大同、夏书章、赵宝煦、王邦佐五位先生有中国“政治学五老”之称 (格式为姓名、出生年、院校、高校正教授学生) 王邦佐1934(复旦大学);(复旦浦兴祖、华东政法袁峰、浙江财经学院郭剑鸣) 曹沛霖1933(复旦大学)…(北师大施雪华,复旦林尚立、桑玉成、郭定平、陈明明、臧志军、刘建军,上交大胡伟) 王惠岩1928(吉林大学);(清华韩冬雪,吉大周光辉、张贤明、王彩波、王庆华、王郅强、麻宝斌、张锐昕,中科院杨海蛟、郑州大学郑志龙) 赵宝煦1922(北京大学);(北大王浦劬、俞可平、朱峰、张小明、何增科、姚礼明、国际关系学院黄大慧) 夏书章1919(中山大学);(中大王乐夫、广州大学王枫云、西安交大朱正威) 车铭洲1936(南开大学) 徐大同1928(天津师大);(南开杨龙,天津师大马德普、常士訚、佟德志、仲崇盛,中国政法张桂琳、丛日云、武大黄颂)

政治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一、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观 1.孔子:“政者,正也。”-仁义礼智信。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 (1)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2)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神权政治观 1.“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绝对精神 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2.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 (五)其他观点: 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是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5.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的含义: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四、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主要由利益关系的状态和政治权力关系的状态、性质双方力量强弱等因素决定的) 1.指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宣传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2.压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以此使权力客体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

政治学原理作业1 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 1 答案: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风波这一案例,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道德制约也应起辅助作用. 二,制约政治权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民主政治立法和行政立法,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1)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2)抓紧行政程序立法.(3)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4)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以避免权力的滥用. 2.搞好内部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一些重要的权力,必须加以分解,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交叉分工序行使,使之在分工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互相监督制约,从而改变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多项职能揽于一身,一个人说了算的做法. 3.推进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应运用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入实行. 4.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有力的监督机构.(1)在现有体制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以使各监督机构协调行动,形成监督合力.(2)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地位和职权.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规格,设立"行政监察委员会",(3)在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强化其垂直领导关系,逐步过渡到以垂直领导为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5.还要强调社会监督,其途径和方式包括有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舆论监督需要立法保障,兼具私益与公益的双重性质,舆论监督行为需要法律限权. 政治学原理作业 2 个人讨论提纲:(根据给出的小组提纲挑选一部分作为自己的个人提纲) 联系实际的例子:(根据给出的多个例子任选一例,如果同学们能想出例子更好)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 小组讨论提纲: 1,社会监督所具有的功能(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一旦用权失误发生,社会监督机制会诉诸于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以减少用权失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社会监督要求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救济途径与之相配合,作为它的坚实后盾和可靠保障.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作为一种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它形式上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少数处于执政地位者的权力制约,本质上却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之中利益表达以及对公共利益的一种维护方式.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对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增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行为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2 2,如何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发挥社会监督功能的途径有三个: (1)公民监督,主要是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 (2)是舆论监督,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

2017最新电大政治学原理考试题答案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4、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5、(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 2、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4、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主要有能力素质、、理论与策略、组织。 5、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 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2、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3、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4、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1、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3、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4、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 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的思想。 2、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3、我们把人民运用其民主权利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4、制约权力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5、根据分权制衡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1、第三条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 3、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4、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5、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经济自由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1答案 一、填空题: 1、政治化; 2、政党分肥; 3、潜意识; 4、利益; 5、君主专制; 6、村民自治; 7、城市国家; 8、政治关系。 二、选择题: 1、D; 2、B ; 3、D ; 4、AC; 5、C; 6、D ; 7、ABC; 8、ACD; 9、ABD ; 10、D ; 11、ABCD;12、D ;13、ABCDE ;14、ABCD;15、BCD;16、BCD;17、 A ;18、D ; 19、B ;20、B 。 三、名词解释: 1、政治学: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的学问或科学。 2、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3、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4、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四、简答题: 1、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答: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理论内容是:(1)行为主义政治学坚信,社会理论应当建立在对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基础之上。(2)行为主义政治学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或个人所组成的团体行为作为其分析研究的基本单位,把政府描述为一个由个体的人和人群相互作用所组成的过程,着重研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和选民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3)它借助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系统分析的概念、假设和解释,在理论上,一反过去传统政治学者偏重历史分析、规范分析、制度分析法的趋势,而着重于客观的、经验性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所谓“结构功能理论”、“系统分析理论”、“政治沟通理论”、“决策理论”以及博弈论等理论,取代以往人性论、正义论、历史决定论等哲学理论,而成为政治行为研究分析的依据。 3、答:理想主义方案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以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会弃暗投明反璞归真。对公共权力多持肯有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上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政治,保证选拔“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现实主义方案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另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对公共权力多持否定性倾向,政治设计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是“法治”社会的 政治设计思路。 4、答:近代以来,思想家们对权力下过很多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霍布斯认为,权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2)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3)马克斯•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

2002.10-2016.10月00312自考政治学概论历年名词解释汇总

00312自考《政治学概论》历年名词解释题 1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和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P57 2.多党制:就是在一个国家中,多党并立,各党单独或联合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P258 3.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P163 4.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P152 5.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或称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国家权力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P54 6.契约论:契约论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P45 7.政体: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需要对国家政权结构的设计,是最高政权机关内部权力分配的形式。P147 8.一党制:一党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单一的一个政党手中,法律上和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政权。P261 9.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亦即国家主权是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独立权力。P380 10.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P286 11.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P6 12.国家: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P50 13.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P142 14.政治体制:就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行使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政治性的团体组织等)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P339 15.两党制:两党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P252 16.君主制:是以一名君主作为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权组织形式。P149 17.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P202 18.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物质力量、制度力量、精神力量的有机总和。P369 19.政治发展途径:是指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问题。一般来说有两个途径:一是政治革命,二是政治改革。P332 20.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即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P179 21.单一制:是将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又可分为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两种。P164 22.马基雅维里:近代意大利现实主义政治思想家,权术政治论的代表人物。著有《君主论》

政治学考试重点归纳

政治学考试重点归纳 政治的含义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道德政治观——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代表人物和观点: 孔子,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说; 柏拉图认为,政治的本质问题在于“正义”,因此,他的理想国就是“正义”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四种美德; 亚里士多德把政治等同于“最高而最广的善”,认为它是人们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2)权力政治观——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代表人物和观点: 法家韩非,主张政治之道的主要内容是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16世纪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弗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立开来; 德国马克斯.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 (3)管理政治观——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代表人物和观点: 孙中山先生以公众管理来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美国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是与社会事务的治理以及个人和群体对这种政治理所具有的控制力的相关的制度安排。” 让.布隆认为:“政治是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的利益而做出决策和将其付诸实施的活动。”(4)决策政治观——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代表人物和观点: 这一观点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美国哈德罗.D.拉斯韦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把政治定义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怎样获得了”尊重、收入、安全等社会价值,从而对于政治分配社会价值的阐述和确定更加明确。 (5)神权政治观——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代表人物和观点: 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权政治观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安排的,而“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黑格尔认为政治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国家是精神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的定义: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实现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原理作业参考答案(2012)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4) 作业一 结合本案例,你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一个会更好?如何制约政治权力?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权力制约原则是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A. 腐败就是为了谋取私利,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共利益,破坏某种限权关系的行为。而对于掌握公共权力的人,不进行权力制约,很可能造成腐败。 B.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从人性恶的角度分析了权力制约的必要性,他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虽最好的人们也未免有热情,这就往往在执政的时候引起偏向。”而相互制约是防止人们恶性膨胀的根本途径,“人之间互相依仗而互相限制,谁都不得任性行事,这在实际上对个人都属有利。因此,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选举、限任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C. 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环节。就宪法的基本内容来说,不仅应该首先确认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而且对国家权力不同部分之间的制约机制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权力制约成为宪法对国家组织建构的核心要求之一。 D.具体说来,权力制约的原则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首先,在人民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可以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其次,在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一般都规定了有关监督方面的内容。 作业二 个人讨论提纲:(30分) 在全球经济趋向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内容及目前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企来信息化中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政府和企业合力,以达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信息化革命在打破并重级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使其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并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社会急慢,企业的生存的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从当前来讲,先一步的企业常会成为赢家,而那些不能及时做出应对的企业即使幸免被淘汰,也只能被挤到低增长的经营领域中分得残美美没实。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它包括着企业内容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 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广州市近日规定官员不接受或不配合舆论监督将被问责。如专家所言,此举凸显了政府部门的开明和进步。但是,官员能不能接受,“配合”舆论监督并不十分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媒体能不能理直气壮地,坚定不移地对官员进行舆论监督 假如媒体能够大胆监督,就完全可以将官员的“不接受或不配合”如实曝光,这本身就是一种舆论监督的手段和内容。 然而,现实中常见的情形是部分媒体对某单位,某官员的违纪违法或涉嫌犯罪的行为进行调查,初步掌握了一些证据,但记者采写的稿件,却迫于某种压力而不能发表,使得媒体的舆论监督前功尽弃,无疾而终。这样,从表面上看某官员并没有不接受或不配合舆论监督。按照规定,他不会受到责任追究。同时,媒体对他的舆论监督,却

《现代政治学原理》

当代政治学原理复习范围 政治 一、政治的含义与本质 1、政治一词曾出现在:a、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周礼》《尚书》 b、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2、西方思想家将政治看作是一种“善业”,即“公正”、“正义”的事业。 3、亚里士多德把政治看作城邦国家,而又把城邦国家看作是“最高的善”。 4、(辨析题)政治的定义:a、国家说:认为政治主要是国家事务,特别是宪法、法律所规 定的一系列国家或是政治制度。传统观点,流行于一战前后的 欧美。(亚里士多德) b、权力说:政治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代表人:拉斯韦尔 (美)。流行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 c、分配说:政治是为社会作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的行为。代表 人:戴维。伊斯顿(美国)。流行于二战后的美国。 d、管理说:政治就是一种管理行为,或者说是一种管理公共事 务的活动。孙中山:“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 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流行于我国解放 前。 综述:以上定义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政治的含义,有其合理的成分,反映了研究的成果,但这些定义和阐释,都主要描述了政治的特征和功能,而未能揭示其本质,因此,并不完全科学。 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四个基本观点: a、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 b、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治权力。 c、政治关系集中体现了经济关系。 d、政治是有规律可循的。 6、政治的科学定义:政治是特定的集团和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进 行的活动和产生的关系。政治的主体是特定的集团和个人;政治的核 心是国家权力;政治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政治 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7、政治的本质:就是争取、维护、调整或分配一定社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简言之, 政治的真谛就是分配和协调社会利益。 第一节政治学 1、政治学体系的六个板块:a、政治关系。b、国家和政治制度。c、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 d、政治活动。 e、政治发展。 f、政治文化。 2、政治学的历史发展:a、西方古代政治学。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创始人: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 b、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15-16世纪。奠基人:马基雅弗利(意), 代表作:《君主论》标志着近代政治学的发端。 c、现代西方政治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1880年,美国哥伦比 亚大学政治研究院成立,标志着西方政治学进入现代时期。

自考政治学概论论述题

4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答: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具有如下特征:①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②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③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④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其思想特征;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43.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依据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即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依据有三: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即对世界上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用的总的观点和看法;②人类社会发展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③基本原则反映了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根本利益; 42.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征。答:①它是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②它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③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④它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⑤具有独特的思想原则和工作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43.结合实际,说明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答: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纵向上看,政治发展的性质是依社会发展的性质而转移的;从横向上看,政治要素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与其他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社会的整体发展; 42.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的理解。答: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 力;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43.分析国家对外政策是如何为 国内政治服务的。答:一国对外政 策对外活动服务于国内政治的 战略目标,即以服务于国内政治 需要为归宿为目的;表现为三个 方面:①服从国内政治需求,以国 内政治为依据和出发点,遵从国 内政治的要求,以国内政治战略 目标的转移为转移;②服务于国 内政治,即为国内政治制造有利 的外部条件和机遇,既适时地、顺 应外部的挑战,又适时地把握机 遇,其政策和活动成果应为国内 政治有效地利用;③对外政策对 外活动的实际效果和作用,最终 要以国内政治为标准尺度进行 检验、测量和评估,确定其功过利 弊,是非和失,在当代,这个标准和 尺度,主要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和 国家安全; 42.如何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 系?答:①国体是关于社会各阶 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特别是哪一 个阶级掌握政权的问题;国体表 征着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②政 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是统治 阶级实施阶级统治和国家管理 所采用的方式;它表征的是阶级 统治的形式和政权组织的程度; ③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 形式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 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 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具有相对 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④ 政体同国体相比较具有复杂性 和多样性的特征; 43.分析我国对外政策是如何为 国内政治服务的。答:一国对外政 策、对外活动服务于国内政治的 战略目标,即以服务于国内政治 需要为归宿、为目的;表现为三个 方面:①服从国内政治需求,以国 内政治为依据和出发点,遵从国 内政治的要求,以国内政治战略 目标的转移为转移;②服务于国 内政治,即为国内政治创造有利 的外部条件和机遇,既适时地顺 应外部的挑战,又适时地把握住 机遇,其政策和活动成果应为国 内政治有效地利用;③对外政策、 对外活动的实际效果和作用,最 终要以国内政治为标准尺度进 行检验、测量和评估,确定其功过 利弊,是非得失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经 济基础对国家发展的意义。答: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 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①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占主 体地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 立,第一次消除了自阶级社会以 来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 状况,实现了两者的直接结合。这 也消除了国家与社会对立的经 济根源,为国家向社会回归和融 合创造了条件。②多种经济成分 的并存,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生 产力发展的长期性,决定了社会 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 的阶段性。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 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多项方 针政策,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43.结合我国实际,说明维护国家 利益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的意义。 答: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中最重 要的利益,国家利益关系是国际 政治中影响和制约其他利益关 系的最重要利益关系。一方面, 国家利益决定着国家政治的基 本利益分布的状况,确定国际政 治的基本内容,支配着国际政治 的根本走向、走势。另一方面, 它影响国际政治中其他利益关 系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不同程度 地渗透、体现在其他利益关系的 性质和内容中,并制约着其他利 益关系的发展。 42.论述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 治中的地位。答:①民族冲突导致 地区政局不稳,引起社会动荡,严 重影响该地区有关各民族人民 和社会生活;②民族冲突又使国 际政治问题的解决方式出现重 大变化;③民族冲突又对国际关 系格局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 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④霸权主 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 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使民族 冲突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43.结合我国国情,说明如何进一 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 ①在根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 下,完善人代会运行机制,不断发 展扩大和完善民主制度,集中人 民群众的智慧,发挥人民当家作 主的积极性;②完善人大及其常 委会的各项职能,加强立法工作 和法律监督;③进一步密切各级 人大与群众的联系;④加强人大 特别是常委会的组织建设,逐步 实现委员会的专职化;⑤完善全 国人大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 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加强制 度建设; 4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特 征。答: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 义的上层建筑,具有如下特征:①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鼓励非公 有制经济的发展;②社会主义国 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政权;无产阶级政党 的领导,构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政 治特征;③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 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 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④社 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地位为其思想特征;邓小平理 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指导思想; 43.论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原 则。答:①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和党 的基本路线为指针的原则;②时 代精神原则;体现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水平,要有时代特征; ③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 原则;促进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与政治制度的完善相配套;④有 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 则;为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为经 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新型 政治、社会生活相适应;⑤兼政并 蓄、批判借鉴原则;弘扬民族传统 政治文明,吸收世界优秀政治文 化成果,在批判借鉴基础上兼收 并蓄,为构建中国新型政治文化 服务; 42.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 实质和含义的理解。答:①政治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