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三要素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三要素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三要素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三要素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三要素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的状况仍是令人担忧的。“减负”口号几乎年年在喊,但学生的负担就是减不下来。学生学习苦,一线教师教书也比较辛苦。这就涉及了一个教学是否有效的问题,这也是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与教师的认真程度,学生的努力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接受并牢固确立“有效教学”这一理念,努力掌握有效教学的方法及行动策略,并积极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会收获较好的效益,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效教学;导入;调控;收尾

正文: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以及发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生有没有进步以及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益或效益高低的唯一标准。所谓“有效教学的方法和行动策略”,是指一线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以及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下面,是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学习了相关这方面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三要素进行了简单整理和阐述。

一、有效地导入

导入新课是小学数学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平时的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方式有:以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以旧引新法”、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激发学习兴趣法”、以注重学生学习经验的“创设学习情境法”,还有就是通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通常会显得很枯燥,如果一开始就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整节课要想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非常的困难了。著名教师华应龙是这样做的:在课前针对“技能课为什么上得这样累”的课前思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景,用三个斜度不同的滑梯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情景中。当有学生说想玩第3个滑梯时(角度很大,显得很陡),却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从这一阵大笑中我们可以想到学生也许已经领悟到了什么,并且他们已经对后面要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这节课的课堂实录中不难想象每一位学生都会对这节课感兴趣的,即使他将来不去专门研究数学,又或者是现在数学学得不好,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他也会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的一个“激趣导入”已经使得这节原本难上的技能课成功一半了。有效地导入,能使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二、有效地调控

其实,我们每一课的教学流程是由许多个小环节组成的,而各个环节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它们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每个教学环节虽已经预设,但实际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有的环节进行而不考虑动态生成的变化,就会陷入机械的、僵化的、沉寂的泥潭。所以,我们每节课实际的教学流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注入鲜活的学情,随即进行有效的调控。例如这样一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开课。按照教学流程,执教老师会先和学生一起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再出示平行四边形,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吗?”教师继续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我知道,只要用底乘高就可以了。”顿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似乎掉落一根针的声音都清晰可见,孩子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全场的所有听课老师都屏住呼吸在等待着这位教师如何答复这位学生。只见教师微笑着问这位学生:“孩子,你是如何知道的?”这位学生说:“老师,我是在书上看到的。”这位教师继续追问:“孩子,你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了不起,那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吗?”学生

继续回答道:“只要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来,再拼成一个长方形。”教师继续追问:“孩子,那你知道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高去剪下来,如果不沿着高剪可以吗?”这时,学生摇摇头,似乎在表示:老师,我不知道。此时,这位教师亲切地摸着他的头说:“不要紧孩子,”并对着大家说道:“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听到这里,真为这位老师如此完美的调控能力感到折服,原本预设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过程,由于突发状况的生成,被执教老师随即调控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过程,这是多么完美的课堂调控艺术啊。

三、有效地收尾

我们经常会用“虎头蛇尾”、“画蛇添足”来形容一篇文章,其实,一节有效的课也应该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每节课中的有效收尾,对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在我们课堂教学中,不妨来试一试这样的收尾方式。例如在教《平均数》这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收尾:今天,通过同学们自己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应用以前学的除法的知识,学会了求平均数问题的方法,即: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同学们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了解了平均数的用处。在计算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有许多其他求平均数的好方法,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一个结尾,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便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学习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后,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收尾:同学们学得很不错,老师想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吗?我们先互相了解一下好吗?我今年32岁,请你补充一个条件,让我通过列方程能知道你的年龄。这样的一个结尾,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中规律性的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发展学习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四、结束语

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要素不止这些,且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教学名著都有着不少颇有见地的精辟论述,笔者只是结合自身的一些经历和学习的经验将实践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既算是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做一次阶段性的小结,也希望能为这方面的研究输送点滴年轻的血液。参考文献:

[1]沈龙明,吕菊芬等编著.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教学艺术.

[2]华应龙著.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

[3]陈华忠撰写.辽宁教育(新理念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朱菊单位:昆山市玉山镇朝阳小学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 ,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头: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 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 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作业大部分在课内完成,只留少量的家庭作业,真正做到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呢?本人经过大胆尝试,探索到了几点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明确一堂课的教学要求。 一堂课的教学要求,订得明确具体,而又恰到好处,就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例如,“小数乘法”在学生具备“积随着因数的扩大(或缩小)而扩大(或缩小)”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在乘法里,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保证新知教学。 为了保证学生在短的时间内学好新知识,要努力改变教学中不分主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精心地安排和剪裁,抓住难点突出重点。 1、在各个教学上,保证新知教学。 在安排这些教学环节时,要以新知为中心,如开始的复习内容要和新知密切相关,复习时间3-5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这样一来既复习旧知识又巩固新知,每堂课一般都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新知独立作业,使学生当堂掌握新知。 2、新授课突出重点和难点。 上课时常常感到要讲的内容很多,时间不够用。其实,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不多的,因为新知大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关键要善于抓住新知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例如:“和是11的加法”涉及到的知识有:①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②10以内的加法;③3个数连加(如7+3+4);④计算法则:“凑10法”。其中①②③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已掌握的,只有“凑10法”是新知识,在新知识中,按“凑10法”的需要,把其中一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教学中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应把主要精力用来解决“怎样把这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分解出来的第一个数和另一个加数凑成1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练习教学行为兴趣改革摘要:数学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课程改革给高中数学教师带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积极变化.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进教师把握新教材,领会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一、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我在结合平时的上课经验和外出听课的启示,总结了课堂练习的精髓应是求新、求活、求近。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求新、求活、求近是数学课堂练习的精髓。1、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设计时综合学生所学科目,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 2 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领略数学的精。,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2、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作为自然科学基础课的数学只有实现回归自然,融入生活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设计,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致,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3、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单板,如果教师能创造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入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使这一个数学题耳目一新,产生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别。总之,数学练习的设计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可见,精心设计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中最基础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学好数学的机会,特别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二、小学数学“先学后教”的尝试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在小学中,尝试使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先学后教”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下面就在小学高年级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谈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兴趣,增强信心。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教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自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2、精心选材,因人而异。在进行“先学后教”时,并不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进行自学。针对小学生,主要是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可让他们自学。教师要把好这个关,切忌千篇一律。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正确处理好不同内容的关系,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3、循序渐进,指导方法。数学教学要按照数学知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观点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点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点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点,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水平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点: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实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水平,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水平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实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水平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由此可见,要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溢水中小李敏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着重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此希望我们每位老师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力求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扎扎实实地上好每堂课,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全新的教学理念营造了全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文化,无论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新课程实施后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避免课堂教学的过于形式化,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一些我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缺乏对教材的研究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往往会出现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 缺乏对教材的研究,看似课堂中热热闹闹,很为成功,其实仔细分析,偏离了重点、难点,学生凑了热闹,基础性的知识都没有学好。比如在一年级《认识物体》教学中,这一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对它们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只要能识别这些物体,能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形状的物体即可,不要求学生对物体的特征做规范的语言描述。而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归纳出特征并板书出来,过高要求学生记住,提高了教学要求,这样做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谈不上什么有效课堂了。因此,教师专业培训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到教材的把握研究上来。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传统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枯燥的学习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而我们小学课堂里的学生们,都是新世纪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在家长的精心教育下有着比以往学生更好的基础,同样他们拥有更强的个性思想,往往不愿接受单一的教育方式。因此,再用以往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肯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教,把知识单纯的灌输给学生,必然无法得到学生的共鸣,甚至遭到学生的排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八小学李丽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 关键词:兴趣,教学方法,机智教学。 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以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二、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有效的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应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有效备课重要的根据学生个体,教师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我力争这样备课:(一)、确定目标:这节课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一次函数主要中的面积问题。(二)、确定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三)、关注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四、课后反思:“精炼提升",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可见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优化课堂结构以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是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四、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是主动,还是被动?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要提升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升多种水平和养成一定思想观点的主渠道,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新课改后长期实践、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所谓"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数学课堂更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呢?我将使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阐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注重学生发展的策略 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注重什么?每个教师都会知道: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注重学生,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体又要注重学生的那些方面呢?即: 1、注重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将所学知识用于买东西算帐,算家里的电费等,使他们体会到,每学一节数学课,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就增大了一点。 2、注重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实行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怎样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它在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的挑战,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因为种种原因的影响,当前我校小学生数学成绩整体不很理想,就我所教班级来说,相对于其它学校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摆在我的面前。下面浅谈我在如何大面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一些浅析理解和做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临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提升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导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正所谓,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课改的热潮下,我们要使数学教学活动灵活多样,让学生应用实际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灵活地利用数学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彻底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以前的由教师一昧说教而变成教师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标签:数学;课堂 促进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课堂是学生學习知识的摇篮,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制定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根据自身的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把握好时间,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一般在20分钟左右。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激发主动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动作和思维密切相连,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现在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18-07-03T15:22:32.70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7月14期作者:胡泽民[导读] 小学数学作为教学的基础性内容,适当地运用微课,则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胡泽民(会理县南阁乡马厂小学四川会理 615100)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7-064-01 小学数学作为教学的基础性内容,适当地运用微课,则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阔。近些年尤其智能手机的拍摄功能微信、微博的出现,刺激了微课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微课主要是以视频的形式出现,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属于教学视频的一种,特点是短、小、精干。教师合理的运用微课能够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 性,更有针对性的展示教学活动内容,同时,它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能够从根本做到教学的“多元化”“个性化”等等,注重知识点的深度发展,更有利于全体学生的接受。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微课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一、运用微视频,开启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有人说过:“课堂上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有限,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单一的让学生记忆知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很少有人去预习内容,更多的是教师硬性的让背诵某个知识点。微课出现以后,尝试在课前运用微视频,以微视频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即:将相关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制作成为小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来进行讨论、交流等等,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时,鉴于知识点的烦琐、内容涉及多、规性知识特性等,制作了一个微视频,即:制动态视频……将这个视频在课前展示,以此一方面转化知识的特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通过视频有个初步的认知,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脑海里有这么一个概念,进而结合生活经验,尝试自主转换之间的关联性等等,刺激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二、课堂中中运用微课,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下一直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凸显。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鉴于数学知识的理论性、概念性等,教师更多的是采取让学生死记硬背模式,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忽略了主体性特点。微课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是它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主动权等,善于引导学生资助的去梳理、探究数学之间的关联性,知识的衔接性等等,侧重学生自我知识网络的建构。我们知道,一节课的时间在40分钟左右,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长时间的保持探究状态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外力因素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对此,笔者在课中,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微课,给予学生自主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技能到素养,双管齐下进行培养和发展。如:在学习“两位数的加减合算”教学内容时,笔者播放这样一个微视频:在梨园里,一家人都在摘梨子,姐姐摘了21个苹果,哥哥摘了32个苹果,一个箱子里能装下62个苹果,姐姐和哥哥把梨子装进箱子之后还剩下多少梨子?单一的这个题目,学生听起来感觉很混乱,但是通过微视频展示出来,则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数学知识,进而通过视频演示感受两位数加减合算的关联性,尝试自己进行计算等,强化自我的学习自主性。 三、课后运用微课,巩固学生的学习技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限制性,课堂教学结束后,一般都以留作业的形式进行,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强化自己掌握的技能等等,但是这个过程中由于沟通的限制很容易出现各种意外事情,学生对于课后学习也只是局限于应付作业等,不能够真正起到教师想要达到的作用。微课则不同,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实现微视频的共享,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原本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对此,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课后运用微课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技能。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这个教学内容之后,笔者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制作了一个生活微视频放在班级群里进行知识共享,即:以学校的操场为例,学生跑步一圈400米,千米跑步比赛,运动员跑了两圈半。视频上对千米、米、分米等做上标记,首先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千米有个认知,能够了解到千米=两个半400米,之后,提出课后作业:时间测量一千米的长度,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释一千米有多长。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感悟数学的实用性,从而增强自我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增强自我的综合技能和素养。总的来说,微课能够从根本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真正意义上地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探究知识,感悟知识等。作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合理的运用微课,运用高科技来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兼顾全体学生,力争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使他们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_0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如何提高其教学效率一直以来都是教师追求的目标。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实践,从认真备课,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实施有效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四方面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具体探究,以期为广大教师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直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纵观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往往下了苦功,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好,更别提教学效率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因为教师未能真正理解新课程改革,仍在沿用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课堂教学千篇一律,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出几点建议。 一、认真备课,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它能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更为清晰、流程更加了然于心,对课堂教学中必需的教具、学具的运用更加恰当,对教学辅助设施设备的使用更加自如。而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且与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加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就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师备课的复杂性和辛苦程度。笔者认为备课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学生所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更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全面掌握教材的各个知识点。一方面,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明确所教授的知识点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做到合理取舍,进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进而有所侧重,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备学生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基础不同,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不同。为了让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备学生的工作,了解和掌握学生更方面的实际情况,包括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进而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现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几点策略。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留出处。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领会教材意图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如在教“整时”一节时,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