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东阳信县李屋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

山东阳信县李屋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

山东阳信县李屋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
山东阳信县李屋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

山东阳信县李屋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滨州市文物管理处关键词:山东李屋遗址盐工定居地盔形器制作殷墟时期

KEYWO RDS :Shandon g

Liwu Site Residence of Salt Workers Manufactor y of Helmet 2sha p ed

Potter y Yinxu Period ABSTRACT :In t he summer of 2003,t he j oint archaeolo g ical fieldwork team or g anized b y Shandon g Provincial Instit ute of Cult 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 gy and ot her instit utions conducted corin g and exca 2vation to Liwu Site at Yan g xin Count y .Liwu Site com p rised sout h and nort h settlement unit s ,t he nort h of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t hree subunit s.Each unit or subunit had it s own houses ,court y ards ,cemeteries ,workin g areas and dail y ref use dis p osal areas ,t he usa g es of which lasted f rom Phase Ⅰto Phase Ⅳof Yinxu Period ,im p l y in g t hat t hese unit s were stable p roduction and consum p tion communi 2ties.The feat ures of t he p otter y helmet 2sha p ed vessels and t he im p lement s made of stone ,bone and clamshells and t he sit uations of t he animal remains uneart hed f rom t his site all showed t hat Liwu Site was t he dwellin g area for t he salt workers and t heir families in t he seasons of summer ,aut umn and winter.

李屋遗址位于山东阳信县水落坡乡李

屋村东南1公里,地处阳信、沾化、滨城三县

(区)交界处(图一)。遗址所在地海拔约8

米,地势平坦,东距现海岸40多公里。2002

年,文物部门为配合滨州至大高的高速公路

建设开展工作时发现该遗址。2003年夏,山

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与滨州市文物管理处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李屋遗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现将此次发掘的收获介绍如下。一、遗址堆积情况遗址所在地属黄河三角洲,地表被黄河、徒骇河等河流泛滥带来的淤泥、淤沙层

所覆盖。遗址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排水沟,

村民在遗址东北处取土留下大坑。取土坑和

排水沟以及遗址周围纵横的水沟(小河)为

我们了解遗址规模、遗迹分布和堆积情况提

供了参考断面。发掘前对遗址及其周围进行

了系统调查和普探,发掘结束后,在初步了

解该地各遗迹堆积特点和堆积性质的基础

上,又对遗址及重要遗迹如房址垫土等进行

了钻探,基本搞清了该遗址各时期的遗迹分

考古2010年第3期○本刊专稿第3期

?3(总195)?图一

李屋遗址位置及周围遗址分布示意图

图二

李屋遗址发掘位置图布情况。遗址东西长250、南北宽20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遗址中部有两片缓坡台地,二者相距约35米。北台地面积较大,长65、宽50多米,面积约3500平方米。台地顶面高出四周平地近1米。发掘区位于北台地中心区域,揭露面积为400平方米(图二)。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清理到水位线或商代房址、室外垫土时,未继续发掘。台地上淤土厚约012米,文化堆积厚1~4米。商代聚落堆积较厚,平均厚约2米,最厚处超过4米。北台地的文化堆积包含岳石文化、商代、东周、汉代、宋元时期的遗存。南台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其顶部土层因被村民推掉,高度与周围基本一致。文化堆积较薄,厚1~2米。包含商代、东周、汉代、宋元时期的遗存。而台地以外,淤土厚115米以上,文化堆积厚015米以下,仅见汉代墓葬和宋元时期的文化堆积。岳石文化遗存仅分布于北台地,因地下水位较高,未见到该时期的堆积,仅在晚期堆积内发现了该时期的陶片、石器等遗物。商代文化堆积集中于两个台地,堆积最厚,各类遗迹也较丰富。春秋晚期至战国、两汉时期的遗迹主要是墓葬,遍布于整个遗址

内,在台地上分布、排列较密集,在400平方

米的范围内就发现了40余座墓葬。宋元时

期遗存分布在台地周围,有墓葬、灰沟、灰坑

等遗迹。现仅将商代遗存的发掘情况介绍如

下。

二、商代主要遗迹

钻探显示,北台地中心部位1500平方

米的范围内商代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堆积

厚。在此发现的商代遗迹有墓葬、堆满生活

和生产垃圾的灰坑、窖穴以及与房址有关的

柱洞、室内和室外(院落)垫土、烧灶、窑址

等。尽管清理面积不大,加上商代堆积多被

晚期墓葬破坏,遗迹多保存不完整,但根据

各遗迹的分布及其历时性、共时性等情况

看,在发掘区及相邻地区内可分出三片由房

屋、院落及从属的墓葬、窖穴、取土坑和生

产、生活垃圾倾倒区等组成的聚落单元(图

三)。据层位关系和出土陶器的分期,每片聚

落单元均经历了殷墟第一期至第四期,说明

它们同时共存。

(一)甲区

位于发掘区的西部,即T1307、T1304、

T1404~T1407、T1505~T1507等探方

内。仅房屋和院落垫土堆积区范围就达150

平方米以上(即图三所示A 房屋、院落建筑

区)。最上层垫土内存有6个柱洞坑,其中西

部一排3个,东北部2个,西南部1个。由于

晚期墓葬的破坏,无法看出柱洞排列的墙体

的走向和结构。垫土堆积为层层铺垫的黄土

层,有些部位经过夯打,层与层之间多有灰

土活动面,比较坚硬,土层内比较纯净,基本

不含陶片等遗物。垫土层一般厚011~012

米,灰土活动硬面厚2~5厘米(图四)。垫土

层由东向西倾斜。从层位关系及出土陶器分

析,垫土堆积层依时代从早至晚由西南向东

北部逐步扩展。晚期房址垫土层覆盖了属于

丙区的H16、H22、H25、H31及M 41等遗

?4(总196)?

考古

迹。从晚期墓葬和灰坑的断面看,交错叠压

的垫土和灰土活动面厚约2米。不同层面上

还发现柱洞(坑)、烧土面、灶和窖穴。土层内

及活动面上少见陶片等遗物。说明这里是经

过长期的反复平整、铺垫而形成的并延续较

长时间的建筑区。

房屋和院落建筑区一侧发现有圆形窖

穴,如H46、H17、H32、H34、H45等。其中

H32、H34、H45、H46等原位于早期房屋和

院落建筑区边缘,后被晚期的垫土覆盖,或

被挖坑取土和倾倒垃圾时所破坏。窖穴坑口

平面呈圆形,直壁或外斜壁,周壁和底部经

过加工,比较规整、平滑、坚硬。个别窖穴如

H46(上部被东周墓葬破坏)的填土为房屋或院落垫土,底部放置至少9件可拼对完整的陶盔形器和2件陶瓮(图版贰,2)。建筑区南部为取土坑和垃圾倾倒区(图版壹,2),已清理H15、H20、H48、H33、H43、H35等10多个灰坑。灰坑口部、壁、底部多不规整,坑内填满生活、生产垃圾,多为松软的烧灰,包含大量陶片和动物骨骼。其中H15、H20规模较大。H20分布于4个探方内,长径约15米,短径超过10米,最深115米。坑底东部有8件因火候过高而变形或残损的陶盔形器(图版贰,1)。另外,H33坑内也堆满陶盔形器碎片,可以拼合8件盔图三北部台地发掘区商代主要遗迹分布图

A 、

B 、

C 1房屋、

院落建筑区

第3期?5(总197)?

图四T1406、T1405东壁剖面图

11淤土层31宋元时期堆积

图五M47及腰坑殉狗平面图

图六H37平、

剖面图形器。

在取土坑和垃圾区范围内还发现4座

墓葬(M 23、M 32、M 36、M 47),其中M 23为

儿童墓。据层位关系和出土器物,M 23、M 32

最晚,次为M 36,最早的为叠压在H20下的

M 47。M 47为东西向,坑口上部被H20破

坏。墓坑残长1164、宽0158、残深012米。无

葬具。头骨被破坏,盆骨、下肢骨、脚趾骨摆

放整齐,而脊椎骨和肋骨较为零乱,应为二

次葬。随葬品无存。下肢骨之下有一殉狗坑,

坑长018、宽013、深0135米。狗骨架保存较

好,狗头向与人骨头向相反,四肢曲卷,似被

捆扎过(图五;图版壹,1)。

此外,在北部T1307内还钻探出陶窑,

叠压在某期房址垫土之下。窑底直径约2、

深约112米。

(二)乙区

位于东南部的T1004、T1104、T1204

等探方内及其北部和东南部。清理区内仅见

垫土和灰土活动面,经钻探,这类遗迹延伸

到发掘区以北及以南地区(即图三所示B

房屋、院落建筑区)。垫土和活动面厚达118

米。垫土东部边缘已发现窖穴2座(H37、

H41)。坑口平面呈圆形,直壁,周壁和底部

经过加工,非常规整、坚硬,残深1米以上。

H37口平面近圆形,坑壁外斜,口径

1134、底径1176、残深1153米。填土为松软

的灰土,出土较多的生活器皿碎片,能拼合

的有陶鬲等(图六)。建筑区东部为取土坑和垃圾倾倒区,已清理的有H21、H24、H36、H40、H42。坑内堆满生产和生活垃圾。其中H24规模大,也较深。在取土坑内的垃圾堆积里还发现了被扰乱的人骨和完整陶器,说明该范围内也应有墓葬存在。(三)丙区位于东北部的T1007、T1107、T1207等探方内。该片房屋、院落垫土等遗迹暴露较少,仅东北部T1007探方内汉代墓葬周壁断面、底部暴露出房屋室内的垫土、柱洞(坑)、灶和红烧面。暴露的垫土厚近1米,大体可分为8层,其中第6~8层下均有灰土活动硬面(图七)。垫土为黄褐、灰褐色相间的五花土,经过加工和践踏等活动,比较坚硬。经钻探,该片建筑区大部?6(总198)?考古

第3期?7(总199)

?

图七

T1007东壁剖面图11淤土层21汉代堆积层垫土1~81黄褐、灰褐色相间的五花土

分延伸到发掘区以南、以东地区(即图三所

示C 房屋、院落建筑区)。

隶属于该建筑区的窖穴有H1、H16和

H22。H22坑内堆满盔形器碎片,可拼对出

12件完整盔形器和1件陶钵(铺垫房屋垫

土时,可能压碎了陶器)。H16还有上下的台

阶。取土坑和垃圾区位于西北部,已清理了

H10、H12、H25、H28、H30、H31等。其中H12、

H31是横跨两三个探方的大型取土坑,坑内

堆满生产和生活垃圾,可分为若干层,出有

大量生活用陶器、盔形器碎片和兽骨、鱼

骨。

取土坑和垃圾区范围内还发现墓葬3

座(M40、M41、M43),其中M43为儿童墓。从

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看,它们同属一个期

段。墓葬均位于建筑区一侧,保存较好的墓

葬规模小,除M40有木棺外,多无葬具,人

骨头向东,仰身直肢,尸骨下有腰坑,坑内殉

狗。M41、M40均为二次葬,可能在外地死亡

后迁移而来。随葬品主要是陶鬲、簋、盆、豆,

这在商文化分布区内较常见。值得注意的

是,由于无专门的墓地,墓葬埋在房屋和院

落一侧的取土坑和垃圾倾倒区内,所以很容

易被同时代或稍晚的取土坑破坏。如此看

来,聚落内部虽经规划,但似乎对墓地的安

排并不太重视。

上述三区各有自己的房屋和院落、窖穴、墓葬、生产和生活垃圾倾倒区,也不排除还各有自己的制陶作坊区,年代上又同时共存,每区应代表着当时最小的社群单位。墓葬人骨鉴定的结果有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甲、丙区儿童墓的发现说明聚落内还居住着孩子,这样的社群更像是家庭或小家族。北台地上的三个社群组成了一个较为独立的生产、生活单位。李屋遗址共有两个同时共存的台地,这或许表明当时该聚落由两个社区组成。如是,李屋聚落则存在着三个层次的社会组织。每个社区组织单元下分若干个独立的生产和生活社群单元(大家庭或家族),各拥有自己的房屋、院落建筑、窖穴、墓地以及拥有自己的生产、生活垃圾倾倒区。这样的社区组织单元内,人口应不会太多。三、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和玉、石器及骨器、角器、蚌器等,另有大量的动物遗骸及少量卜骨、卜甲等遗物。(一)陶器李屋遗址内生产、生活垃圾堆积和墓葬所出陶器除鬲、 、甑、豆、簋、盆、钵、罐、瓮及原始青瓷 等以外,还有数量较多的制盐工具盔形器。整体看,盔形器和生活器皿所占比例均在50%左右。有的遗迹以出土生活器皿为主,约占60~70%;有的以盔形器为主,占70%左右。其中H46、H33、H22等坑内堆积物主要是盔形器碎片,还可拼对出完整器,个别坑似为置放盔形器的窖藏,有些

可能是完整器破碎后集中倾倒在坑内。盔形

器基本为泥质,烧制火候高,质地坚硬。器表

多呈灰色,个别呈黄褐色或灰褐色。器内表

面多不经修整,内、外壁面有垫窝和拍印痕,

稍显粗糙(图八至图一一;图版叁,1~3)。总

之,李屋出土的完整盔形器及其碎片,数量

都很多,比例远高于内陆地区的农耕聚落

(盔形器占陶器总量的5%左右),但低于沿

海地区的制盐遗址(盔形器占陶器总数的

95%以上),显得较特殊。我们注意到,H20东部的底面并排倒扣着8件盔形器(见图版贰,1),3件因火候过高形成很宽的裂隙,口沿部分也严重变形(见图一一,6、8、9),1件还被烧扁。其他4件或者腹部有损伤,或者口沿有缺口,均非完整器。因此,这8件陶器是作为废品倾倒的垃圾。在各个时期的灰坑内均出土了成堆的窑壁碎块,一面较为平滑,比较坚硬,呈灰绿色,厚5~10厘米。有些温度过高,形成了窑汗(

图一二)。灰坑内还有许多因为过烧而膨

图八H46出土盔形器

1~91H46∶6、1、10、7、4、5、8、9、11

?8(总200)?考古

第3期?9(总201)

?

图九H33出土盔形器

1~81H33∶3、1、8、4、6、2、5、7

胀的盔形器口沿、腹部及底部(图一三),以

及一些烧制变形的盔形器(图一四)。此外,

还发现了陶垫。

近年的考古工作表明,沿海地区的盔形

器主要是煮盐用具(内陆地区则为汲水

器)。李屋遗址所出盔形器的底部未见烟炱

灰及粘有草拌泥烧土,内壁也未见白色垢状

物(而生活器皿如鬲、 内壁有黄白色垢状

物,裆部有灰炱),这说明盔形器未经二次使用。也就是说,该遗址所出盔形器未用于煮盐。因此,窖穴内出土如此多的、未使用过的盔形器,垃圾坑内出土的相当数量的窑壁、窑汗以及各种变形的盔形器,表明李屋聚落应有专门烧造盔形器的窑场。而在甲区北部钻探发现的窑址,可能就是烧造盔形器

?10(总202)?考古

图一○H22出土陶盔形器

1~121H22∶2、5、8、3、6、9、4、7、10、1、11、

12

的陶窑。此外,李屋聚落延续时间长,不像沿

海平原上每个盐场遗址只延续一两个期

段。

(二)玉、石器

出土数量较多,有武器或礼器类玉、石

钺3件,掘土工具舌状石铲1件,收割工具

石刀、镰6件(图一五),以及打磨器和砂岩

质砾石(磨石)13件。这一带没有石料来源

(无棣大山和海兴小山的石料均为呈颗粒和

卵状的火山岩),石器在本地而言还是较稀

少和珍贵的。距遗址最近的是南部直线距离

90多公里的鲁中丘陵山区,石料可能来自

那里。

(三)骨、角、蚌器共出土骨器57件、蚌器17件、角器13件。蚌器保存较好者有收割工具带齿蚌镰和弧刃蚌刀7件,挖土工具蚌铲2件。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渔猎工具骨镞、蚌镞等。李屋出土的石器和蚌器中,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收割工具如石、蚌镰、刀的数量多,与挖土工具相比,比例明显偏高;二是打磨、加工和修理石、骨、蚌、角器的砾石比较多。李屋遗址地处盐碱地(土壤含盐碱量略低于盐场内的土壤),不适合农作物生长。聚落面积也小,仅6000~7000平方米,远低于

第3期?11(总203)

?

图一二

灰坑出土烧结的窑壁碎块

图一一H20出土盔形器

1~121H20③∶3、7、19、4、20、8、6、1、18、2、7、

5

图一三膨胀后的盔形器碎片1~3、5、6、8、91出自H434、71出自H15

图一四变形盔形器1、41H20③∶1、182、3、5、61H15③∶03、01、04、

02

内陆地区3~6万平方米的农耕聚落[1]。出

土工具中,收割工具偏多,但应不是农耕工

具。因此,我们认为这些石、蚌刀、镰不是收

割农作物,应是收割柴薪。这说明收割柴薪

活动在居民日常工作占重要地位。收割柴薪

可能不只是为生活和烧造陶器备用燃料。近

年来,沿海一带盐场遗址的发掘显示,那里

罕见收割柴薪的工具,而分布于咸淡水分界

线两侧的聚落内发现的镰刀类数量较多,说

明刈草积薪也主要是为盐场煮盐做准备。而

硬度不高的砂岩质砾石可能主要是用于修理、打磨石、蚌刀镰。出土遗物还有一定数量的铜镞、骨角镞和陶网坠等渔猎工具,说明当时经济活动中,渔猎成份也占一定比例。这些工具在盐场遗址内是很少发现的。(四)卜骨、卜甲共出土卜骨22块、卜甲5块。卜骨中能辨认出鹿类肩胛骨11块、牛肩胛骨4块。卜骨上均有长方形或长条形凿,凿坑较深,而钻痕不明显,甚至无钻。凿坑一侧有灼痕。卜甲上均有凿、钻、灼痕。(五)动物遗骸李屋遗址大型取土坑内生活和生产垃圾堆积层出有大量动物遗骸。可鉴定标本5225件,代表了211个个体。已鉴定的动物有猪、牛、狗、麋鹿、斑鹿、獐、貉、猫、仓鼠、兔子、竹鼠、鸟类、龟、鳖、草鱼、鲤鱼、青鱼、螃蟹、文蛤、青蛤、毛蚶、螺、宝贝、细纹丽蚌等,至少有26个属种(不包括相当部分未鉴定的鱼类)。生活在陆地、天空、地下、淡水、海水和咸淡水之间的动物均有一定数量存在,说明李屋居民的肉食来源非常庞杂。尤其是野生动物资源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哺乳类动物中野生的比例达47%,明显偏高。居民的食肉量也较内陆地区同时期农耕聚落高,说明渔猎活动在当时人们生计中占有重要地位[2]。此外,李屋遗址虽然发现了较多的牛、猪、狗、鹿类,但这些动物的下颌骨、四肢骨数量较少,与其他部位的骨骼相比,明显不成比例,尤其是牛角和长骨很少,而且卜骨中也少见牛肩胛骨。而在距李屋南部10公里处的兰家遗址,发现了骨角器作坊区,骨剩料中有大量牛的下颌骨、掌骨、跖骨、跟骨、桡骨、胫骨。这或可说明李屋聚落内部分牛长骨的流向[3]。盐场遗址如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所出动物骨骼主要是四肢骨和下颌骨,研究者认为那里的动物

图一五出土石器

1、4、51刀(H21③∶3、H15∶

2、H26∶01)2、

3、61镰

(H14∶1、H31③∶03、T1507⑨∶1)?12(总204)?

考古

图一六第一期陶器1、51瓮(H46∶2、T1507⑨∶3)21鬲(H42∶1)3、41盔形器(H42∶2、T1507⑨∶2)

61豆(H45∶01)(11约1/7,2、51约1/5,3、41约1/6,61约1/4)图一七第二期陶器

1、4、5、71盔形器(H43∶01、H32∶1、H38∶1、H43∶02)

2、

3、61鬲(H31③∶1、3、2)

(1、5、71前段,41后段,余为同时代陶器

)

是由内陆地区带去

的成品肉[4]。李屋出

土动物遗骸显示,盐

场内盐工消费的肉

类主要应是从这一

类聚落运入的。

四、商代遗存

的分期与年代

在李屋遗址清

理的各遗迹叠压或

打破关系复杂,出土

的完整生活器皿和

盔形器数量多,尤其

是完整盔形器数量较多,其演变轨迹清晰,可进行详尽的编年研究。李屋遗址具有分期意义的打破或叠压

关系的遗迹共有5组:M32、M36、H15→H20→H33、H32、H38、H43、H45,H20→房屋第3期?13(总205)?

?14(总206)?考古

图一八第三期陶器

1~6、9、101鬲(H20①∶2、H24②∶1、H22∶01、H24②∶3、H37∶1、H20③∶1、H37∶2、H37∶3)71

(H12⑨∶02)8、111盔形器(H12⑨∶01、H24③∶2)(2、6、71约1/8,31约1/6,余1/5;111前段,81后

段,余为同时代陶器

)

(院)垫土→H 46,M 40→H 12→H 30→H31,

M41→H16→H22→H31,H41→H21→H24→

H42等,其中H46、H33、H22坑内及H20底

部各自出土完整或可复原盔形器若干件(见

图九至图一一),其盔形器形态不一,前后发

展关系清晰,个别坑内还伴出了断代意义的

生活器皿如鬲、 、罐、瓮、钵等。由地层学和

盔形器的演变轨迹可知,H46出土的盔形器

最早,H33次之,H22又晚之,H20最晚。其

他灰坑或窖穴还出土了大量盔形器碎片和

少量完整盔形器,更重要的是这些单位还出

土数量较多的、具有分期和断代意义的生活器皿。这也是我们对李屋遗存进行年代学研究的考古依据。通过地层学和对日用器皿、盔形器类型学的分析,可将李屋商代遗存分为由早及晚的六个年代组。T 1507⑨、H42、H45、H46等为第一年代组,H38、H43、H31等为第二年代组,H33、H32等为第三年代组,H22、H24等为第四年代组,H20、H12、H37等为第五年代组,H15、M32、M41等为第六年代组。简单归并后,第一年代组为李屋商代遗存的第一期(图一六),第二、三年代组为第二期的前、后段(图一七),第四、五年代组为第三期的前、

后段(图一八),第六年代组为第四期(图一九)。其中第二、三期遗存最为丰富。李屋遗址商代堆积比较厚,达3米左右,但地下水位较高,加之为保存房屋、院落垫土堆积,未能向下清理,因此,目前所见第一期资料较少。第四期遗存主要是墓葬,窖穴、灰坑及生活、生产垃圾较少。由于遗址上部堆积被东周、汉代和宋元时期墓葬所破坏,第四期及以后的遗存保存不多。但所见保存较好的墓葬均属该期,多个东周墓葬如M23填土内还出有第四期的盔形器碎片。因而李屋遗址第四期的遗存也比较丰富。李屋出土的盔形器,大体看来,其演变轨迹为:口部从圆方唇、宽沿、

侈口,到方唇、直沿、直口,再到

窄口沿、唇沿内斜、多凹槽、侈

口;腹部由浅弧外鼓,到垂腹、

大圜底、器壁较薄,再到腹部变

深、器体修长、小圜底、器壁变

厚;器表从拍印较粗的斜绳纹,

到较细的斜绳纹和交错绳纹,

最后为较粗的绳纹。具体说来,

第一期的盔形器,口近盘状,腹

部呈圆球状,圜底较大,腹部拍

印斜绳纹,绳纹略粗,器壁较

薄;第二期为宽直沿,唇面平

直,腹部外弧、较为肥胖,腹部

饰斜绳纹,绳纹变细;第三期为

直口,唇面开始内斜,腹部外

鼓,器体瘦长,腹上多交错细绳

纹;第四期为沿面内斜,腹部外

鼓下垂,腹部出现斜粗绳纹,器

壁增厚。

就各期段盔形器特征而

言,李屋第一期相当于莱州湾

地区盔形器分期中的第一期后

段,李屋第二、三、四期相当于后者的第二、三及四期前段[5]。李屋第一期的鬲整体呈正方形,实足较高,绳纹较粗,时代特征较早;假腹豆、罐和瓮的年代也较早,大体相当于邹衡先生所划分的商文化第Ⅷ组(殷墟文化第一期),部分遗存相当于《殷墟发掘报告》中的第一期[6]。李屋第二期的鬲、 实足内勾,足根较高,器腹所饰绳纹较粗,其形态特征与殷墟二期前后的同类器相似,时代也应接近。李屋第三期的鬲,器腹所饰绳纹较细,实足根变矮,有些鬲实足消失; 为卷沿、侈口、斜直腹,是殷墟三期的特征。李屋第四期的宽折沿、袋足、无实足根鬲,素面、高圈足簋,粗柄豆,鼓腹盆等也见于殷墟四期[7]。因此,李屋商代遗存第一期至第四期的年代大第3期?15(总207)?

图一九第四期陶器11罐(H15④∶6)21盆(M41∶2)3、41盔形器(东周墓M23填土出土)51盔形器(H15④∶01)6、71鬲(M41∶1、T1407 λ{∶2)81簋(M32∶1)

91豆(M32∶2)(11约1/9,81约1/7,余约1/4)

体与殷墟第一期至第四期相当。

五、几点认识

11就李屋出土的鬲、 、簋、豆、盆、罐、瓮、盔形器等陶器的特征而言,约相当于殷墟第一期至第四期。日用器皿均属于商式,未见东方土著式陶器。墓葬随葬陶鬲、盆、簋、豆的组合以及人骨下挖有腰坑、内殉狗的特点都是商人的埋葬习俗,发现的卜骨、卜甲也是商人常用的占卜工具。因此,李屋商代遗存应属于商文化系统。李屋出土盔形器的编年、断代以及文化性质的判定,对认识渤海南岸地区商代制盐业的时代与生产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21李屋商代聚落规模不大,约1万平方米,发掘表明这类聚落均包含有房屋、院落、窖穴、取土坑、墓葬以及生产、生活垃圾区,时间从殷墟第一期延续至第四期,表现的是一个稳定的、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单位。聚落内存在两个或多个较为独立的生产和生活社区单位,每个社区单元还可划分出更小的社群单元,每个社群单元各有自己的房屋和院落、窖穴、墓葬、生产和生活垃圾倾倒区。每个社区的人口包含了成年男女和儿童,人口规模不大。聚落单元的构成、布局、规模不同于内陆地区的同时期农耕聚落,如桓台西南部聚落[8],人口数量也远少于内陆地区的农耕聚落。聚落的堆积形态更不同于沿海平原上的盐业遗址。

李屋所见遗存比较特殊,如陶器,不仅有数量较多的生活器皿,而且还有相当多的煮盐工具———盔形器(所占比例一般在50%左右)。盔形器中完整者较多,但完整者和破碎的器物内壁均无白色垢状物,底部也不见粘贴的草拌泥烧土,表面没有二次使用过的痕迹。同时,遗址内还多见窑壁、窑汗以及因烧制温度过高导致变形的盔形器,还发现了陶窑。这说明该聚落不是制盐遗存。遗址内出土的收割工具如石、蚌质刀、镰和加工修理刀、镰的工具较多,而掘土工具较少,显示居民收割燃薪的活动在日常工作占重要地位。

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表明当时居民的肉食来源较庞杂,除家养的牛、羊、猪、狗外,野生动物占的比例较高,约在40~50%左右。动物的种类多样,生活在陆地、天空、地下、淡水、海水和咸淡水之间的动物都有一定数量存在。居民的食肉量也较内陆地区同时期农耕聚落高。这显示动物饲养和渔猎活动在生计活动中所占比重较高。值得注意的是,牛、猪、鹿类动物骨骼缺少头骨、肢骨等部位,部分可能运至专门的骨器作坊加工骨器,部分与将屠宰好的肉带到盐场消费有关。

李屋遗址地处盐碱地,分布在咸淡水分界线内侧,不适合农业生产。该地区与李屋遗址规模、堆积性质、出土遗物相似的聚落,还有沾化西范,阳信棒槌刘、三崖、东魏、雾宿洼、台子杨,滨城兰家、秦台、卧佛台、高家、后尹、小赵家,沾化陈家、郑家、明家,以及利津南望参等[9]。它们呈群分布,聚落之间的距离多在2~3公里。这些聚落群分布在盐业遗址的内侧,东距同时期盐场群如沾化杨家、利津洋江仅10~25公里[10]。莱州湾博兴、广饶、寿光、寒亭、昌邑咸淡水分界线一带也发现了与盐场群对应的这类聚落群[11]。

而盐业遗址的调查和最近发掘的资料表明,那里的环境不适宜长期居住。盐场内也无固定住址,制盐的时间主要是春季至夏初,收割柴薪的最佳时机为秋末冬初或隆冬季节。此外,由于在盐场一带。不易获得粘土资源,加之土壤和地下水含盐量高,不宜烧制陶器,所需数量较多的煮盐工具盔形器应来自内陆地区。

因此,我们认为像李屋这类位于咸淡水分界线两侧的聚落应是盐工在夏、秋、冬三季及亲属人员全年的居住地,居民专门烧制

?16(总208)?考古

盔形器为盐场准备煮盐工具,平时饲养家畜、渔猎动物为春季制盐筹备肉食。盐工们还自备收割工具从住地出发到盐场周围的草场上刈草积薪。

31南距李屋10公里有兰家遗址,二者分布在同一区域,都出有大量完整盔形器,聚落性质相似。但二者的聚落内部结构、功能区的划分以及出土的特殊遗存有很大差异。兰家聚落规模大,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聚落布局有明显规划,比如有专门的居住区、贵族墓地、平民墓葬区、骨器作坊区和生产盔形器的制陶区。贵族墓葬内还出土了青铜容礼器和兵器,礼器上有族徽符号[12]。这或许说明,兰家聚落在等级上要明显高于李屋等聚落。换句话说,李屋等这类聚落可能要隶属于兰家高等级聚落。

附记:参加调查、发掘及整理的有常叙政、王敬堂、赵岭、张学勇、魏恒川、张圣现、杜以新、崔猛、崔来临、李振彪、房成来、党浩、张振国、佟佩华、宋艳波、崔剑锋、燕生东等。李屋资料的整理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课题“鲁北沿海地区先秦时期盐业研究”(项目批准号:07JJD780120)及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齐鲁文化与周秦文明重心的演变”(项目批准号:08JJD750175)的资助。

执笔者燕生东张振国佟佩华

注释

[1]燕生东、魏成敏等:《桓台西南部龙山、晚商时

期的聚落》,见《东方考古》第2集,科学出版

社,2006年。

[2]宋艳波、燕生东:《鲁北地区商代晚期遗址出

土的动物遗存》,《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35

期,2007年。

[3]山东滨城区文物管理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

学研究中心:《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五处古遗

址调查简报》,《华夏考古》2009年第1期。[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

学研究中心等:《山东寿光市双王城盐业遗址

2008年的发掘》,见本刊本期。

[5]燕生东:《渤海南岸地区商周时期盐业考古研

究》第二章“古代盐业遗址及相关遗址的分布

与分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年博士

学位论文。

[6]a.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试论夏文

化》,见《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二版),文物

出版社,2001年。

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

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

[7]a.同[6]a。

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

学?夏商卷》第六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8]同[1]。

[9]a.滨州地区文物志编委会:《滨州地区文物

志》,山东友谊书社,1991年。

b.王增山等:《山东四处东周陶窑遗址的调

查》,《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社,1997年。

c.山东滨州市文物管理处等:《山东阳信县古

文化遗址调查》,《华夏考古》2002年第4期。

[10]燕生东、兰玉富:《2007年鲁北沿海地区先秦

盐业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古代文明研究通

讯》总第36期,2008年。

[11]燕生东:《渤海南岸地区商周时期盐业考古研

究》第五章“盐场群与内地聚落之间的关系”,北

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12]a.王思礼:《惠民专区几处古代文化遗址》,

《文物》1960年第3期。

b.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文

物选集?普查部分》,文物出版社,1959年。

c.同[3]。

(责任编辑李学来)

第3期?17(总209)?

Archaeolo gy2010年第3期

本期要览

山东阳信县李屋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2003年夏对阳信李屋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分为南、北两个聚落单元,北部聚落单元可划分出三个社群单元,各有自己的房屋和院落、窖穴、墓葬、生产和生活垃圾倾倒区,时代从殷墟第一期延续至第四期。据出土陶盔形器和石器、骨器、蚌器的特点以及动物遗骸,李屋遗址是盐工在夏、秋、冬三季及亲属人员全年的居住地。

山东寿光市双王城盐业遗址2008年的发掘2008年对寿光市双王城07、014、SS8三处制盐遗址进行了发掘,并全面揭露了014A遗址。揭露出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完整制盐作坊单元,其结构和布局较为清楚,卤水坑井、盐灶、灶棚以及附属于盐灶的工作间、储卤坑等位于地势最高的中部,以之为中轴线,卤水沟和成组的沉淀池、蒸发池对称分布于两侧。

山东东营市南河崖西周煮盐遗址2008年3~6月对南河崖西周煮盐遗址第一地点进行了发掘,揭露出一处西周中期前后的煮盐作坊址,包括卤水坑、刮卤摊场、盐灶、淋卤坑、房址、灶址等与煮盐有关的遗迹。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遗物,以陶器为大宗,另有大量贝壳、蚌壳和少量兽骨等遗物。

山东寿光市双王城遗址古代制盐工艺的几个问题通过对双王城遗址所出部分白色钙质遗物进行X射线衍射、锶同位素、氧碳同位素等分析,可认识卤水来源、成盐温度等与制盐工艺相关的问题,遗址中大量出现的钙镁碳酸盐则可以作为判断盐业遗址的化学证据,以此了解商周时期莱州湾沿海盐业遗址制盐工艺的流程。

鄂西峡江地区朝天嘴文化研究分布于鄂西峡江地区夏商时期的朝天嘴文化,是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其年代上限或可到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左右,下限可能在殷墟第二期左右。文化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朝天嘴文化是在三星堆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融合了大量土著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还吸收了江汉地区、渝东地区及中原地区的少量文化因素。

关于加快开发鼓山遗址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开发鼓山遗址的调研报告 1993年发掘的武穴鼓山遗址是一处反映5500-4500年前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聚落遗址墓地,位于XX市四望镇栗木村鼓山。鼓山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史前人类聚落具有很高的价值,如何充分挖掘鼓山文化遗址的历史内涵,规划建设具备遗址保护与经济开发双重效益的文化遗产典范,是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报告如下:鼓山遗址位于XX市四望镇栗木村花园垸北约800米处,红石湖东南面的台地上。遗址现存面积约4000平方米。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3年“京九”铁路纵贯该遗址,“京九”铁路考古队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 黄冈之最。鼓山遗址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墓葬238座。是XX市目前发掘新石器时代墓葬最多

的一处古文化遗址。该遗址文化层厚1—米,均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皿、装饰品和食物遗存共四大类随葬品1685件。 省级重点。XX市境内目前仅有郑公塔、鼓山遗址和龙表山墓群等三处遗址属于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穴唯一。XX市博物馆为鼓山遗址建立了专门展馆,展示了出土文物,再现了新石器晚期人类生活场景。 鼓山遗址的开发,既有保护遗址文物的历史意义,又有提升武穴文化内涵的深远意义,还有拉动四望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开发势在必行: 是保护鼓山遗址文化的需要。“京九”铁路的建设促进了鼓山遗址的抢救性发掘,文物得到了抢救,都被送到省市馆藏保护。近年来,虽然省政府立了一块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牌子,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遗址地区还有不同程度的破坏。鼓山遗址同南京的北阴阳营遗址和安徽的薛家岗遗址,同是长江中下游

商周中国:2016年商周时期考古发掘简报汇辑

商周中国:2016年商周时期考古发掘简报汇辑 华中地区河南省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南关街商代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16年第1期。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 新安庄西地2007年商代遗存发掘简报》,《考古》2016年第2期。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信阳市博物馆、罗山县博物馆:《河南罗山天湖商周墓地M57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16年第2期.4、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河南温县徐堡遗址两周墓葬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6年第2期。5、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荥阳官庄遗址2013年度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6年第3期。6、河 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正兴商务大厦商代遗存发掘 简报》,《华夏考古》2016年第4期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李家窑遗址两周 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16年第4期。8、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洛阳市西工区西小屯村春秋墓葬》,《考古》2016年第4期。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顶山市文物局:《河南平顶山市蒲城店遗址西周遗存的发掘》,《考古》2016年第6期。10、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荥阳市官庄周代城址

发掘简报》,《考古》2016年第8期。 湖北省:1、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2014年盘龙城杨家嘴遗址M26、H14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6年第2期。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湖北随州叶家山M107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6年第3期。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宜昌博物馆:《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6年第4期。4、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枣阳市博物馆考古队:《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2015)M43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6年第5期。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枣阳市博物馆考古队:《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2014)M10、M13、M22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6年第5期。华北地区山西省:1、山西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西南呈西周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16年第3期。2、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沁县南涅水遗址考古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16年第3期。 河北省: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临城西古鲁营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春秋》2016年第1期。华东地区福建

《文物》杂志2009年第4期---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_王明钦

26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2007年11月中旬,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 关沮乡清河村的一座古墓遭到盗掘,被护墓 人员发现并及时报告公安部门进行了阻止。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荆州博物馆于2007年 11月20~30日对该墓(编号为谢家桥一号汉 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将该墓的发掘 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地位置与墓葬形制 (一)墓地位置 谢家桥一号汉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 区关沮乡清河村六组,这里地处秦汉时期南郡 江陵县城郢城东约2公里,西北距楚故都纪南 城遗址约5.5公里。20世纪70年代疏通的太 湖渠自此地流过,谢家桥石桥横跨其上,谢 家桥一号汉墓位于桥西北部低矮的岗地上,地 理坐标为北纬30°22′34″,东经112°14′31.8″ (图一)。 (二)墓葬形制 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方向16°。 有不规则的斜坡墓道,方向185°。墓口残长 6.08、宽4.06米,墓底长5.16、宽3.2米,墓坑 残深4.9米。墓壁斜内收,斜度为87°,且在东、 西壁约占椁高一半处各置宽0.1米的生土台阶 一级,在北壁自椁盖板以下置宽0.1~0.14米 的生土台阶两级。墓道残长7.15、宽2~2.42 米,墓道口最深处为2.95米,墓道的坡度为 23°。墓坑及墓道内填灰褐色杂褐红色斑的花 土,近椁盖约0.5米处及椁室四周填土的颜色 泛青,椁底板及垫木之下的凹槽内亦填灰褐色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荆州博物馆

27 图二 墓葬平面图 杂褐红色斑的花土。 棺椁保存完好。椁室长4.64、宽3.08、高1.85米。椁由盖板及外围扣合的“收方”(出土遣策自名)、墙板、挡板、底板以及底板下的垫木构成。盖板有6块,平列横铺,密封严实,长2.5、宽0.46~0.9、厚0.23米。盖板外围以端头透榫扣合一圈收方,东、西收方长4.72、宽0.28、厚0.26米,南、北收方长3.2~3.26、宽0.28、厚0.26米。墙板、挡板的长、宽及厚度不一,且上侧墙板、挡板的外壁均呈“凸”字形,墙板长3.74、宽0.57~0.61、厚0.2~0.25米,挡板长2.62~2.76、宽0.54~0.64、厚0.18~0.25米,墙板与挡板为未透顶的浅槽套榫结构。底板有5块,平列纵铺,中间及两侧的3块较厚,每块长4.1、宽0.5~0.51、厚0.25~0.28米,其余2块宽0.5~0.53、厚0.18米,5块底板拼合后总宽2.54米。底板下横置2根长方形垫木,垫木两端与两侧的椁底板以木楔拴锁,木楔长0.24、宽0.06、厚0.04米。 除去收方及椁盖板之后,椁室平面呈“ ”形,由2根纵 隔梁及2根横隔梁隔出棺室、东室、南室(足箱)、西室、 北室(头箱)各1个,各室之上均铺有分板。棺室与东室、南室、西室、北室之间皆有门窗结构。 棺为单棺,呈长方盒状,内外均髹黑漆,长2.48、宽0.88、高0.83米。棺盖与四周壁板的连 接采用“M ”形子母榫扣合,墙板与挡板的连接为凹凸边榫嵌接和子母透榫结构,墙板与底板的连接为栓榫结构。 棺内有大量的丝织品残片,保存情况较差。人骨架保存较好,头向朝北, 葬式为仰 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 桂东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实施文化强省,推动桂东县的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根据郴州市政协4月18日召开的文史工作会议精神,及5月13日传真函件的要求,5月中旬至6月中旬,桂东县政协学习文史委牵头,组织了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专业人员,就“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发展”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得到了县政协主席业军的高度重视,安排了副主席邓青青、正处级干部黄仁亲带队。 调研组人员先到炎陵县、永新县、井冈山市学习考察取经二天。之后,深入到我县的普乐、沙田、沤江等镇及县纪念馆,实地调研,采取了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和走访调研等方式,广泛听取和收集了有关领导(包括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雷纯勇一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士、社会贤达以及乡村干部、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梳理总结和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红色文化遗址的基本情况 桂东县地处湖南省的东南边陲,井冈山的南麓,东北至东南分别与江西的遂川、上犹、崇义三县接壤,南、西、北,

依序与汝城、资兴、炎陵三县的土地相连。 主力红军撤离苏区后,桂东成了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的中心。湘赣省苏维埃教育部长、毛泽东的老师方维夏就跟随红四团红军,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率领的红军……他们与当地游击队在桂东东西两边山及周边开展了三年的游击战争。方维夏、蔡会文1936年就牺牲在桂东的普乐山岭。 来过桂东的红军队伍还有很多——红三军团(彭鳌),红七军(邓小平、张云逸)五十八团进入青山宋家、彩洞…… 桂东沙田万寿宫还是新四军留守处;桂东四都、青山是八路军南下支队王震上将战斗过的地方,桂东是湖南省一个解放的县。 市政协调研组认为:桂东的红色文化,种类多、渊源清晰、时间最连续,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革命历史的地方坐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渊源;其珍贵的历史,独一无二。 1、红色文化遗址按类别分:①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1处。即:桂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万寿宫、红四军军部旧址——东水老屋、红四军医院旧址、红四军兵工厂旧址、湘南游击队组建和授枪旧址——文昌阁、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唐家大屋与杨岸、龙溪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国共产党湘粤赣特委和湘粤赣边区游击队总部旧址——赤水仙、中国共产党西边山边区委员会旧址——桃寮。②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1处。即:大岭坳战斗旧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30?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200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在重点发掘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 迹的同时,也发掘了几座中小型墓葬,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分布与发掘概况 1992~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1994年3~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被盗大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并在距离大墓不远处发掘了几座小型秦墓。2006年,联合考古队在发掘大堡子山遗址之前, 首先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钻探,除发现夯土城墙、建筑基址、文化层堆积外,还钻探出中小型墓葬400余座。这些墓葬绝大部分已被盗扰,主要分布在大堡子山城址东北城墙外的山坡上,但城址内也有少量分布。 大堡子山遗址被分为四大象限,墓葬发掘主要集中在第I象限(东北)和第III象限(西南)。第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大堡子山东城墙外,数百座中小型墓葬分布在地势较为陡峭的几个台地上,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第II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城址内,在21号建筑基址以北约150米处,即大堡子山梁向东北延伸的缓坡台地上。10月初至11月中旬,在第I象限发掘墓葬5座,编号为IM22、IM23、IM24、IM25(图一)。在第III象限发掘墓葬2座,编号为IIIM1、

?31? IIIM 2。此外,在同属于第III 象限的21号建筑基址内也发掘了2座墓葬,编号为IIIM 11、IIIM 12,这两座墓在本期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简报中已见报道。两处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其中第I 象限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分为2层,即耕 土层和近现代扰土层,耕土层厚20~30厘米, 扰土层厚30~60厘米。所发掘的5座墓葬均开 口于扰土层下,并打破原生土层。第III 象限墓 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可分为4层。第1层为耕 土层。第2层为近现代扰土层,厚10~25厘米。 第3层为战国时期的文化层,厚30~35厘米,2006 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山东阳信县李屋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

山东阳信县李屋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滨州市文物管理处关键词:山东李屋遗址盐工定居地盔形器制作殷墟时期 KEYWO RDS :Shandon g Liwu Site Residence of Salt Workers Manufactor y of Helmet 2sha p ed Potter y Yinxu Period ABSTRACT :In t he summer of 2003,t he j oint archaeolo g ical fieldwork team or g anized b y Shandon g Provincial Instit ute of Cult 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 gy and ot her instit utions conducted corin g and exca 2vation to Liwu Site at Yan g xin Count y .Liwu Site com p rised sout h and nort h settlement unit s ,t he nort h of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t hree subunit s.Each unit or subunit had it s own houses ,court y ards ,cemeteries ,workin g areas and dail y ref use dis p osal areas ,t he usa g es of which lasted f rom Phase Ⅰto Phase Ⅳof Yinxu Period ,im p l y in g t hat t hese unit s were stable p roduction and consum p tion communi 2ties.The feat ures of t he p otter y helmet 2sha p ed vessels and t he im p lement s made of stone ,bone and clamshells and t he sit uations of t he animal remains uneart hed f rom t his site all showed t hat Liwu Site was t he dwellin g area for t he salt workers and t heir families in t he seasons of summer ,aut umn and winter. 李屋遗址位于山东阳信县水落坡乡李 屋村东南1公里,地处阳信、沾化、滨城三县 (区)交界处(图一)。遗址所在地海拔约8 米,地势平坦,东距现海岸40多公里。2002 年,文物部门为配合滨州至大高的高速公路 建设开展工作时发现该遗址。2003年夏,山 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与滨州市文物管理处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李屋遗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现将此次发掘的收获介绍如下。一、遗址堆积情况遗址所在地属黄河三角洲,地表被黄河、徒骇河等河流泛滥带来的淤泥、淤沙层 所覆盖。遗址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排水沟, 村民在遗址东北处取土留下大坑。取土坑和 排水沟以及遗址周围纵横的水沟(小河)为 我们了解遗址规模、遗迹分布和堆积情况提 供了参考断面。发掘前对遗址及其周围进行 了系统调查和普探,发掘结束后,在初步了 解该地各遗迹堆积特点和堆积性质的基础 上,又对遗址及重要遗迹如房址垫土等进行 了钻探,基本搞清了该遗址各时期的遗迹分 考古2010年第3期○本刊专稿第3期 ?3(总195)?图一 李屋遗址位置及周围遗址分布示意图

西安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西安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2011年5月16日至22日,我们一行40人,在刘远军老师向德富老师卢川老师的带领下,赴陕西西安学习考察。收获不小,启发很大。现将个人的学习体会报告如下: 一、简要说明 陕西省西安市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历史文化名称,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纷纷定都于此,在中国近代发展中也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对于文明了解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考察实录 ㈠唯一的帝王合葬陵——乾陵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有“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唐时代精神。 ㈡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位于西安北新街七贤庄,自1936—1946年间,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先后设立了秘密交通站、红军联络处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陕办事处。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内有接待室、救亡室、会客室、住房、库房、厨房、电台室、译电室、机要室和周恩来、朱德等重要领导人的办公室等旧址。馆内收藏有文物460多件、资料525件、回忆录623篇及照片3000张。这里记录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1936年到1946年间作为“红色桥梁”的历史。党中央领导人林伯渠、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先后都在办事处居住过。经念馆内还展出了当年的重要文件、手稿、书刊、照片和实物,再现了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历史风貌。 ㈢张学良公馆 1935年9月13日,蒋介石为了"围剿"陕北红军,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张学良为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之职。公馆大门开在北墙正东楼是机关楼,中楼是客厅、会议室,西楼是张学良居室。从1935年9月到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和夫人于凤至,秘书赵一荻小姐,以及儿子张闾琳及其其他随从人员在这里居住。西安事变的酝酿、策划、发生、和平解决也都在这里进行。1936年12月11日晚,张学良在西楼2楼会议室召集东北军高级将领王以哲、董英斌、黎天才等,宣布次日对蒋实行兵谏,布置其战略部署,并草拟了八项抗日主张。12月23日--24日,南京政府、中共代表团和张杨又在此举行了三方会谈,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六项协议,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㈣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

考古发掘管理办法

考古发掘管理办法 (国家文物局1998年第2号令)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考古发掘管理工作,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所进行的一切考古发掘和水下考古活动。 第三条国家文物局统一管理全国考古发掘工作,一切考古发掘工作都必须履行报批手续。 第二章资格审定 第四条考古发掘实行团体和个人领队负责制。具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可申请考古发掘项目,具有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个人经具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指派,担任考古发掘项目的领队。 第五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直属考古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考古系(专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文物考古机构及有条件的地、市所属文物考古机构,具备下列条件者可申请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 (一)具备一定数量受过高等学校考古专业训练,能从事考古发掘的专业人员,其中具有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的专业人员不得少于4人; (二)具有受过专业训练、能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科技人员; (三)具备必需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设备; (四)具备从事一般性文物保护处理的实验室; (五)具有保证文物安全的文物库房和整理场地。 第六条申请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大学考古专业(含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后,从事考古发掘工作2年以上;非考古专业(含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后,从事考古发掘工作2年以上,经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培训班或国家文物局委托指定的考古研究单位考核合格者; (二)具有独立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能力,胜任《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规定的领队职责,并能组织编写考古发掘报告; (三)作为组织者之一或主要参加者,完成过一项以上较重要的考古发掘工作,并执笔完成年度考古发掘简报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中型考古发掘报告; (四)在组织和实施考古发掘过程中,熟悉考古学某一领域的前沿问题,能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选定并研究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课题,撰写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 第七条由国家文物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负责考古发掘资格审定: (一)申请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需提交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申请报告,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研究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对评议通过的单位,由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并颁发证书; (二)申请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个人,需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申请书》一式两份,并提交1-2篇田野发掘简报和代表性学术论文;由所在单位推荐上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考古发掘资格初评组签署评议意见;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研究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对评议通过的个人,由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颁发证书; (三)考古发掘资格审定工作原则上每一年一次,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可根据需要对申请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和组织考核。 (四)经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国家文物局可注销不称职的单位和个人的考古发掘团体和个人领队资格。 第三章项目申请和审批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实施文化强省,推动桂东县的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根据郴州市政协4月18日召开的文史工作会议精神,及5月13日传真函件的要求,5月中旬至6月中旬,桂东县政协学习文史委牵头,组织了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专业人员,就“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发展”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得到了县政协主席业军的高度重视,安排了副主席邓青青、正处级干部黄仁亲带队。 调研组人员先到炎陵县、永新县、井冈山市学习考察取经二天。之后,深入到我县的普乐、沙田、沤江等镇及县纪念馆,实地调研,采取了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和走访调研等方式,广泛听取和收集了有关领导(包括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雷纯勇一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士、社会贤达以及乡村干部、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梳理总结和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红色文化遗址的基本情况 1 / 31

桂东县地处湖南省的东南边陲,井冈山的南麓,东北至东南分别与江西的遂川、上犹、崇义三县接壤,南、西、北,依序与汝城、资兴、炎陵三县的土地相连。 主力红军撤离苏区后,桂东成了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的中心。湘赣省苏维埃教育部长、毛泽东的老师方维夏就跟随红四团红军,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率领的红军……他们与当地游击队在桂东东西两边山及周边开展了三年的游击战争。方维夏、蔡会文1936年就牺牲在桂东的普乐山岭。 来过桂东的红军队伍还有很多——红三军团(彭鳌),红七军(邓小平、张云逸)第五十八团进入青山宋家、彩洞…… 桂东沙田万寿宫还是新四军留守处;桂东四都、青山是八路军南下支队王震上将战斗过的地方,桂东是湖南省第一个解放的县。 市政协调研组认为:桂东的红色文化,种类多、渊源清晰、时间最连续,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革命历史的地方坐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渊源;其珍贵的历史,独一无二。 1、红色文化遗址按类别分:①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1处。

关于隋唐遗址的调查报告

目录 前言 (2) 一隋唐遗址概况 (3) (一)遗址分布 (3) (二)遗址建造历史 (4) (三)隋唐古都的构造及其在当时的影响 (4) 二隋唐遗址的研究现状 (5) 三隋唐遗址的价值 (6) (一)文化价值 (6) 1 文化遗存 (6) 2 文化价值 (6) (二)历史价值 (7) (三)研究价值 (7) (五)其它价值 (8) 四、隋唐遗址的保护分析 (8) (一)必要性 (8) 1、文物古迹丰富 (8) 2、地理文化环境优越 (9) (二)保护现状 (9) (三)隋唐遗址的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1) 1、地方领导的保护意识不高。 (11) 2、法律法规不完善,需要加强管理与监督力度。 (11) 3、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大 (11) 4、市政规划不科学 (11) (四)担负起对隋唐遗址保护的责任 (11) 五隋唐古遗址的保护发展思路 (12) (一)以文化职能为重心 (12) (二)适当限制现代化建筑的无限蔓延 (13) (三)以旅游做牵引,促进遗产保护,延续文化传承 (13) 六、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前言 温柔坊与恭安坊两处遗址占地近800亩,是隋唐洛阳城遗址南半部重要里坊。10年前还是一片农田,现已被洛阳师范学院占据。而学院的建筑物正威胁着这些深埋了1300年的文化遗迹。目前,洛阳师范学院正面临着整体搬迁的问题。本篇调查报告,介绍了隋唐遗址概况整体的基本概况,针对于被掩埋在现代化城市和建筑中的隋唐遗址的保护提出了一两点宏观建议,旨在引起人们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加大隋唐遗址保护工作的力度和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报告对分析当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科学的分析,揭示了事物发生、发展原因、规律和趋势。通过理论分析、理论思考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是本篇调查报告的价值所在。

绍兴文物之坡塘306号墓

绍兴文物之坡塘306号墓 绍兴文物之坡塘306号墓 编号为绍M306墓位于绍兴市坡塘公社狮子山西北坡,1982年3月发掘。该墓为浙江省内首次发现的一座较大型的先秦墓葬,形制为阶梯墓道带壁龛的土坑墓,年代为战国初期。该墓清理处随葬品有铜器、金器、玉器等,总计1244件。其中如乐伎铜屋、镇墓兽座、四龙纹小阳燧和玉耳金舟等,都是等级较高也较为罕见的文物,这些国宝,大部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发几张我拍的照片,与各位分享。 1· 乐伎铜屋此墓出土的最为珍贵之文物,通高17厘米,平面作长方形,面宽13、进深11.5厘米,三面有墙,阔、深均为三开间;四角尖顶,中有八面形立柱,柱顶立一大尾鸠;柱面为S形勾连云纹,屋顶、后墙及四阶均饰方形结构勾连回纹;室内跪6人,分别作敲鼓、吹笙、抚琴状。此铜屋不仅造型从未见于世,更令人叫绝的是其通体碧绿,宛如玉雕,2500年的绍兴水土竟将它外表养育成如此品质,真乃鬼斧神工! 乐伎铜屋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可惜光线太暗,看不到里面的乐伎 2·铜镇墓兽座方形,盝顶,上有插孔柱,椭方形,中空,四周饰蟠螭纹;座体铜质外壳每面饰有镂空凤纹六组,原镶嵌绿松石,现已脱落;铜壳内灌铅,与插孔柱相接;座体四角有跪人做足,跪人身饰云雷纹,双手双膝着地,引颈昂首,目视前方,以榫卯结构与座体相连。 此“镇墓兽座”其实就是镇墓兽,只不过上面插的东西已腐烂,我们无从知道其形状而已。但是,战国时代的镇墓兽湖北、河南均有出土,只不过其“座”的部分均为木质,而上面插的鹿角保存完好,我们可以据此想象绍兴的铜镇墓兽的“上层建筑”部分。 铜镇墓兽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3·玉耳金舟椭圆形,敛口,卷沿,鼓腹,平底;两耳为玉质,呈圆环形,外饰卷云纹;高6、径11.2-14.2厘米,连耳重285克。罕见,金光闪闪。 玉耳金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4·四龙纹阳燧径3.6厘米,桥钮,细密的碎点纹之上,环布着四龙,作昂首舞爪状,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 第一篇: 桂东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实施文化强省,推动桂东县的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根据郴州市政协4月18日召开的文史工作会议精神,及5月13日传真函件的要求,5月中旬至6月中旬,桂东县政协学习文史委牵头,组织了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专业人员,就“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发展”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得到了县政协主席业军的高度重视,安排了副主席邓青青、正处级干部黄仁亲带队。 调研组人员先到炎陵县、永新县、井冈山市学习考察取经二天。之后,深入到我县的普乐、沙田、沤江等镇及县纪念馆,实地调研,采取了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和走访调研等方式,广泛听取和收集了有关领导、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士、社会贤达以及乡村干部、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梳理总结和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红色文化遗址的基本情况 桂东县地处湖南省的东南边陲,井冈山的南麓,东北至东南分别与江西的遂川、上犹、崇义三县接壤,南、西、北,

依序与汝城、资兴、炎陵三县的土地相连。 1452平方公里土地的桂东,留下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任弼时、罗荣桓、王震、萧克、滕代远、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的足迹。桂东是井冈山的前哨;桂东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3月28日,毛泽东为策应湘南起义,率领工农红军从炎陵中村进入桂东四都开展革命活动。两天之后,到了沙田。4月3日,毛泽东在沙田圩后的老虎冲三十六担丘颁布了着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在沙田期间,毛泽东组织开会、演讲,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桂东县工农兵政府。 1928年7月,朱德、陈毅率红军攻打郴州受挫。为了保存实力,两位高级将领审时度势,率军于8月3日撤到桂东整修,部队分驻沙田、普乐、新坊。期间,在桂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在万寿宫召开了红四军第四次党代会、士兵代表大会,组建了湘南红军游击队,开展了游击战争。朱德在东水刘家祠亲自主持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并成立了桂东县第一个乡党支部——东水乡党支部。 1928年8月19日,毛泽东从炎陵的大院经黄洞,前来桂东迎还朱德、陈毅的红军大队。23日,在唐家大屋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议决重返井冈山。24日,撤离县城,在三台山激战至傍晚。次日,经寨前、新坊、普乐,进入江西崇义、

《文物》杂志2008年第11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_王刚

·14·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20世纪90年代初,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后对被盗大墓进行清理,发掘2座中字形大墓和2座车马坑(其中1座未清理)。本次发掘的祭祀遗迹位于被盗掘大墓(M2)西南20余米处,海拔高度为1540米(发掘位置参见本期《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发掘简报》)。 祭祀遗迹发掘区属于大堡子山遗址第IV 象限A1区,发掘5×5米探方18个(T2602~T2605、T2702~T2705、T2802~T2805、T2902~T2904、T3002~T3004),布方面积459平方米,部分探方未打隔梁,实际发掘面积380平方米。发现的主要遗迹有乐器坑1座,人祭坑4座。 一发现与发掘过程 据钻探报告,在1992年被盗掘大墓(M2)的西南部20多米处发现被盗后的中型“残墓”1座,有待进一步发掘。2006年9月初,大堡子山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开始,首先在21号建筑基址布方,其后,对钻探出的这座所谓“残墓”进行清理发掘。根据钻探提供的“残墓”大致位置,我们采用探方发掘方法,首先布T2803、 T2804

两探方,中间不留隔梁,实际发掘面积5×10米。揭露至第二层(被盗大墓清理后的堆积土)时,发现4处盗坑,在清理完3处较小的盗坑后,集中力量清理编号为盗坑2的大盗坑。该盗坑占据T2803大部和T2804北部。盗坑开口为不规则椭圆形,土质疏松,下部缩小变为东北—西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盗坑长约5.6、宽3.9、深3.4米,坑低距地表深4.2米。在该盗坑东北部深约2米处发现人骨,后来判断应是被破坏了的1个人祭坑(K3)。因为有人骨的存在,钻探人员据此认为可能有墓葬存在,但发掘后证明所谓“残墓”实际上是盗坑(礼县一带的盗坑均大致呈长方形)。在清理完盗坑后,即从平面逐层向下挖,在深度距地表约2.15米处,T2803西北部发现一段东西向的土色分界线,相当模糊,不能肯定是何种遗迹现象,故又继续逐层向下发掘,以便确认该线条走向及寻找拐角。至2.3米处,该线条稍微清晰一些,并继续向东延伸。在刮地层平面时,于该线条以北约0.2、距探方西壁约1米处发现一青铜器环耳。 从发现的青铜器耳推测此处当有重要遗迹,但从土质土色判断不像是墓葬。为确定青铜器所在遗迹的范围,又反复进行平面铲刮。由于范围较小,很难弄清遗迹轮廓线的走向,但已确定该铜器所在的遗迹范围较大,有必要继续扩方以寻找遗迹平面轮廓。随后首先在T2803东、北、西三面开5×5米探方7个(T2702、T2703、T2802、T2902、T2903、T3002、T3003)。其中,T2802南部第⑥层下发现坑(K1) 1个,内埋葬两具骨架,肢体屈曲,属非正常死亡,后定性为人祭坑。在T2903、T3003~3004也相继发现2个人祭坑(K2、K4)。此外,钻探时西边发现有石块分布,为弄清该现象,在最西边新开T2602、T2603、T2604、T2605、T2704、T2705共5个探方。 在清理人祭坑(K1)的同时,继续寻找出青铜器耳所在的遗迹范围。由于发掘面积的扩大,铜器耳所在的遗迹逐渐清晰。该遗迹为一东西向的长方形坑(K5),宽约2.1、长8.8米。 2006 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 ·15·

历史遗迹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历史遗迹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革命历史遗迹现状及前景的调查报告 关于革命历史遗迹现状及前景的调查报告 ——走访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一.概述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位于广州市中山二路92号,是解放后为纪念1927年12月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纪念性公园,1957年正式对外开放,陵园总面积18万平方米。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整个陵园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错落有致,平 日便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每逢节假日,尤其在清明节前后,广大的青少年会到这里举行扫墓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每当清晨,红日从墓后冉冉升起时,霞光流溢,绿草闪动着金色的光芒,似乎烈士的英魂正保护着这片大地。在这座让无数人瞻仰的革命历史圣地我们将进行一次访谈式的社会调查,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可以增进人们对烈士陵园的了解和认识,

并收集游客的相关建议,为更好地建设革命历史遗迹而尽我们的一份微力。整个调查共有四个不同年龄段的对象,分别是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人,其比例如下图所示: 二.少年篇 少年们全都出生在90年代以后,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体现着全新一代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和老师既社会环境等对他们影响程度。所以,很有必要对他们对烈士陵园和广州近代的历史的了解作一番调查。 调查显示,来烈士陵园参观的少年学生有近60%都是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以组团的形式来到这儿的,他们来这儿基本上都是以大部队的形式参观游览。还有 30%的少年是与亲朋好友一起来烈士陵园参观的。剩下10%左右的少年是独自在这儿参观游览,并且拍照留下纪念。在形形色色的少年军中,到广州烈士陵园的目的也是五花八门。其中,在组团游览的少年学生中,更多的是来这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还有一部分的学生是来这里进行一些野外活动如定向越野赛的。当我们进入园内的时候,就看到了很多老师带着学生在参观烈士陵园的一草一木,也有一小部分团体拿着定向越野的对讲机在跃跃欲试。来这儿参观游玩的少年中,有来自附近的,也有来自广州其他地区的,更有其他较远地方慕名而来。据我们调查,有大约五成的少年

西安地区汉至宋元时期墓葬发掘简报统计

西安地区汉至宋元时期墓葬发掘简报统计 期刊文章作者刊号页码 中国考古学年 鉴 魏晋至明清考古段鹏琦1985 64 中原文物河南唐墓概说赵会军1984 04 84 考古与文物咸阳西汉墓清理简报咸阳市博物馆薛恩 光 1984 05 14 人民日报陕西发现一批罕见中唐古墓1984 03 12 考古与文物汉中市北郊石马坡南宋墓清理记刘长源1984 05 56 中原文物陕西扶风石家一号汉墓发掘简报罗西章1985 01 10 文博西安东郊元刘义世墓清理简报陈安利1985 04 5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大白杨汉墓1987 264 考古与文物西安西郊曹家堡唐墓清理简报张海云廖彩梁等1986 03 22 文物长安郭村发现唐张智慧墓阎志利1986 05 61 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隋唐李椿夫妇墓清理简报桑绍华1986 03 22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北郊大白杨村汉墓1988 46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1988 239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市东郊东汉墓1988 240 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曲江池汉唐墓清理简报徐进张蕴1987 06 40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向阳公司汉、晋、唐墓葬257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市南郊净水厂汉、唐墓群258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国棉四厂五座唐墓261 中国考古学年 鉴 长安县西韦村唐、金墓葬262

文博西北大学医院汉墓清理简报戴彤心贾麦明1988 06 22 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隋舍利墓清理简报郑洪春1988 01 61 考古与文物西安西郊唐西昌令夫人史氏墓陈安利马骥1988 03 37 文博西安曲江元李新昭墓马志祥张孝绒1988 02 3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1991 310 考古略论西安地区发现的唐代双室砖墓齐东方1990 09 858 中国文物报临潼发现秦人砖室墓葬林泊19900510 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净水厂汉墓清理简报1990 06 47 中国文物报西安东郊汉墓出土一批重要文物呼林贵19900913 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田王晋墓清理简报1990 05 50 考古与文物长安县北朝墓葬清理简报1990 05 57 文物西安西郊唐墓陈安利马咏忠1990 07 43 中国文物报西安白鹿原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呼林贵19900719 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枣园汉墓发掘简报1991 04 12 考古与文物西安灞桥区政府基建工地汉墓清理 简报 1991 04 41 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华厂汉墓发掘简报李恭1991 04 46 考古学报西安北郊汉墓发掘报告1991 02 239 文博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发掘简报1991 04 3 考古与文物西安热电厂基建工地隋唐墓葬清理 简报 张达宏等1991 04 50 考古与文物西安三桥车辆厂工地发现唐裴利夫 妇墓 桑绍华1991 06 25 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黄河机械厂唐王代墓发掘 简报 李友辉1991 06 16 文物西安王家坟唐代唐公主墓陈安利马咏忠1991 09 16 考古西安东郊发现一座唐墓陈定荣1991 03 286 考古与文物西安市北郊金代墓葬发掘倪安志等1991 06 32

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2015年7月9日开始了我们学校组织的历史遗迹考察活动,为期四天,我们先后参观了法门寺,秦始皇陵兵马俑及博物馆,华清池,咸阳博物馆,茂陵,昭陵,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小雁塔,这一路上,我们目睹了各样的文物古迹,收获颇丰。 7月9日,早上6:00坐车出发,车沿褒河一路走,我坐的那辆车是王老师带的队,车一边开,老师一边给我们讲解。听老师说,由于褒河水平面上升,以前的褒斜道现在部分已经处于水中了,从窗子望出去,依然可以看见栈道淹在水中痕迹。就这样我们开始了第一天的考察活动。 中午12:00到了宝鸡,吃了午餐之后,就出发去法门寺了,远远就可以看见合十舍塔。 一.法门寺 进入法门寺后,在佛光大道两边均是佛像,慈眉善目,形态各异。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中的佛骨舍利就藏在地宫中,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 法门寺中的大量唐代宝藏也均由地宫的显露而重现人间。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20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断物主、断代提供了方便。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地宫当中还有大量的琉璃器,地宫中的琉璃器多是盘、碟、碗等承托器皿。共有20余件。地宫中还有一种瓷器,质地非常细腻,空空如也的瓷碗看上去就和装满了水一样,可见唐代制瓷业之发达。里面还有唐代服饰的图画及实物,使我们更加了解唐代人的生活风尚和手工艺水平,有的工艺品我们至今是无法复制的,我深深地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 畅游在唐代文化中不知不觉就参观完了,已经快4点钟了,接下来就要回西安了,第一天的考察活动就这样结束了,很充实,也很有趣,并且学到了不少之前不了解的知识,很有收获。 第二天我们去了临潼,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及博物馆,华清池,虽然天气比较热,但是大家都兴致一点不减,深深地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 一.秦始皇陵兵马俑及博物馆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及秦始皇陵博物馆,我们首先去的是兵马俑一号坑,1号坑东西长3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4260平方米。侗坑的最东端是面向东的武士,每排7个,共210个捅。他们是部队的前锋。前锋部队的后面为部队的主体,他们被诽成38路纵队,站在11个坑道里。每个坑道都是青砖铺地,坑道内例的两边,每隔2米就有1根立柱。这些立柱支撑着木质屋顶,屋顶上是织成“人”字形的纹席,席上是土。整个坑道距地表5米深。另外,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备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们分别是部队的右翼、左翼和后卫。现在,1号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根据推测,全部发掘完后,仅1号坑就将出土6000多个兵马桶。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 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 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 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