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一堂失败的课反思如何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一堂失败的课反思如何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一堂失败的课反思如何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一堂失败的课反思如何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一堂失败的课反思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本文通过对《Windows XP操作整理各类文件》这一节不尽人意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探究,真正体现“做”中“学”的思想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字:教学情境、主观能动性、协作式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其中WINDOWS 文件管理这一章节是学生学习文件、文件夹等重要概念,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一步,让学生理解外界各种信息是以何种形式存放于计算机中的,计算机又是如何处理文件、文件夹的,学会文件及文件夹的相关操作方法,这部分内容在计算机基础技能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仔细分析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用“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对文件进行管理,包括文件和文件夹的建立,重命名、复制、移动和删除。教学重点是用命令法和拖动法两种方法分别完成文件及文件夹的复制和移动;掌握文件的临时删除和永久删除。其中同盘与异盘文件移动与复制操作的区别;临时删除和永久删除文件的操作区别是教学中的难点。

一、《Windows XP操作整理各类文件》课堂教学的失败

本课知识点较多,理论性又较强。经过对教学内容的疏理,我将整堂课教学过程分成四步;教学方法上延用了传统的“提出任务、教师先演示操作、学生观看演示然后练习”这种模式。具体教学步骤简述如下:

第一步:在D盘上新建文件夹,并给文件夹命名

第二步:分别将D盘和E盘上的任意文件复制到新建的文件夹中。这一步分别用三种方式完成

(1)使用鼠标拖动文件(注意同盘与异盘操作区别)

(2)使用菜单复制文件

(3)使用快捷键

第三步:将D盘文件夹移动到F盘上

这一步也分别用上面三种方法完成,综合分析第二、三步操作得出拖移法对同盘与异盘文件操作的区别:(重点分析)

(1)在同一驱动器中,直接拖拉是进行移动操作;

(2)在不同驱动器中,直接拖拉是进行复制操作;

(3)在任何情况下,按shift键不放,同时拖拉鼠标是进行移动操作;

(4)在任何情况下,按ctrl键不放,同时拖拉鼠标是进行复制操作;

第四步:文件的删除

(1)“delete”键或菜单命令删除前三步中的文件或文件夹到回收站中

(2)分析“回收站”的作用,如何从回收站恢复被删文件,如何“清空回收站”永久删除文件

(3)用“shift”+“delete”键不经过回收站永久删除文件但不能恢复(重点分析临时删除和永久删除区别及操作)

一堂课下来,本以为条理清晰的安排,课堂效果却令人沮丧,许多学生在第三步教学中已渐渐失去耐心,课堂互动出现冷场无法进行;在简单的文件管理实践中,学生虽然能按要求完成操作但是十分被动,表情上也写着“没意思”;而在分析教学难点“同盘与异盘移动与复制文件操作的区别”时,甚至有个别学生轻轻嘟嚷“什么嘛!头都晕了!”。当时,我心一沉,明白这一堂课失败了。

Windows文件的管理是复杂而又实用的操作,说其复杂是因为同样的结果操作的方法不止一种,作为老师,总希望学生能多掌握几种操作方法,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并提高速度,而学生往往掌握了其中一种就对其它方法失去了兴趣;而且看起来同样的操作,只是一步小小的变化,就会引致不同的结果,学生容易混淆。但文件管理又是一项最基本、最实用的的技能,是计算机操作必备的基础。因此,课后我认真反思这一课的失败原因,以期找出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反思

经过反复思考,我觉得这一堂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1、没有创设好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本课教学内容以文件的操作训练为中心,难度不大,本以为经过老师的演示讲解以后,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文件操作的各种方法,但是事与愿违,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可是学习能力却没有提高,究其原因是学生不感兴趣。职高生学习自觉性本不高,要吸引学生注意力,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分析亦说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学习环境

的影响,当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心理会感到负担,思维便处于抑制状态。我这堂课中操作对像是普通的文本文件,操作内容是单纯的文件复制、移动、删除,条理是清楚了,但缺少合适的情境或者说是让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无法激发其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致课程进行到一半学生便晕晕欲睡。

2、专注于个人的设想模式,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自认为很有条理的四个步骤,其实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个人设想的模式加在学生身上,把知识嚼烂了喂给学生,去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让学生自已去探究。虽然学生也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我的思路,仿照我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自主创新更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的机械训练而已。最终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即使课堂上教师细分步骤、清晰讲授,学生还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学,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掌握课堂的知识技能点,更别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安排没有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

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虽然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递进顺序,但知识点较多,职高生个体之间又存在差异,听课过程中,有些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造成一知半解;有些学生则接触计算机较早,领会较快或者早已经掌握,他们感觉无所事事而开起小差。这两种情况没有分层对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措施与效果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重新修改了教学设计,并在另一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主要措施有:

1、根据学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

针对职高生爱玩的心理,上课前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广播传送功能给每位学生机传送一些诙谐的漫画图片、gif动画和益智小游戏,分散存放到C、D、E盘上,然后告诉学生由于计算机有自动还原功能,下次开机这些文件都会不见了,要保留它们必须将其复制到F盘上备份(F盘文件不会被还原),而且漫画图片要放在一起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笑话故事;被分散的游戏文件也必须放在一起游戏才能运行。所以引出大家的任务就是在F盘上建立起几个文件夹,可以分

别命名如“漫画”、“动画”、“游戏”,将分散存放的文件复制或移动到相应的文件夹中构成整体,看谁能最早讲出这个笑话及漫画故事给全班同学听;最后再将多余的文件删除。

这样的任务,比起原先让学生任意复制移动文件更有目的性,笑话故事和小游戏也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果然对这一具体的任务兴致勃勃,迫不及待动手尝试。

2、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在教学中我改变了教学方式,不再把各种操作方法、知识要点逐一“灌”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根据书本内容自行探索建立文件夹,复制移动文件等操作的不同方法,我巡视全班学习情况,适当指点;然后再请操作正确的同学演示给全班同学看,鼓励“能者为师”。而只在拖动法这一教学难点上进行讲解示范,最后引导学生对各种操作方法做出总结。虽然这样安排会延长教学时间,但宁可减少这节课的知识点,也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任务,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掌握技能。

实际证明,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自学摸索,掌握用菜单法复制和移动文件,“能者为师”的举措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满足了部分学生心理,促使其更主动投入学习。接下来,我再结合“资源管理器”讲解演示拖动法,由学生来总结分析操作要点,学生接受很快,课堂交互强,效果明显。

3、采用小组协作式学习

考虑到班级学生存在差异,我采用了协作式学习,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对学生划分小组,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去完成任务,让掌握程度好的学生带动程度差的同伴,鼓励小组之间的友好竞争。当然这种方式在实施时,会有些麻烦,为了合理的分配人员,必要时需要调动学生的机房座位。

大多数小组为了能顺利完成任务,组员之间都会互相督促,互相帮助。任务完成比较快的小组成员中,甚至有被“外聘”到其他组进行指点的。而余下的几个小组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我再加以关注、指点和鼓励。与以往的教学相比,这种协作式学习的确活跃了学习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小结

虽然经过认真反思、修改教学设计后,教学效果的确有所提高,但并不代表这一课就此完美,更多细节上的处理需要不断推敲。这一次的失败提醒着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继续研究,不断去发现、解决问题。对每一堂课不仅要分析透教材,紧密联系现实创建学习情境;还要分析到学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探究,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文档